高效现代农业范文

时间:2023-12-02 09:07: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现代农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现代农业

篇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发展范围较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农业而发展农业,要与第二三产业形成对接。大庆基地式现代农业更多的仅限于某一作物的种植或养殖基地,而没有形成更宽广的上下游产业链接。2.郊区型现代农业供给不足。近年来,大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棚室经济,但对于中心城市供应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在大型日常超市还没有形成充足的供应和独特的品牌,很多农产品还主要依靠外地运输。3.大庆现代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增值能力弱是全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与国际化接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既要增加产能产值还要积极开拓市场。大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国际型都市发展战略,融合非农产业形成大农业体系。4.现代农业品牌竞争力较弱。大庆具有广袤的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一主导产业下做文章,不仅满足现有市场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挖掘未来市场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等。5.大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环境承受力不强。大庆市现有耕地1080万亩,其中旱田974万亩,水田106万亩。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9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干旱缺水型城市。而且,水资源缺乏一度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大庆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

(一)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发展超越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及制度成本,带来规模化、范围化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农产业,主要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以及竞争优势等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竞争优势等。

(二)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众多相关企业或相关产业基础上的,并以这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而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立足本区域特色,建立区域品牌,反过来区域品牌的集聚作为无形资产才能够持久广泛地吸引众多相关利益体,进一步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都受益。如何进行相关企业或产业的联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索,一是纵向产业化发展型,一是横向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轴,包括产前(现代农业的设施投入、技术科研、推广组织)—产中(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及示范园区)—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区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及产品的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生产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此形成与现代农业投入部门的合作;当然,在此集聚过程中,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如东方集团在大庆肇源县投资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园项目和在高新区建设高端组织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项目,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后重要环节,将带动相应的产前和产中环节,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横向相关产业联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产品联合或嫁接,如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基于主导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是相似而不类似的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并辅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区,有配套的辅助企业集群,形成板块式的合作和协作。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搭乘区域中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在建立相关特色品牌下开拓新的产品系列。

三、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机制

(一)理念创新机制要从理念上一改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作风,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进行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积极鼓励和培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大户,以大带小,以强促弱,在整个集群化产业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施以高附加值的区域高效生态特色集群化发展战略。

篇2

一、陈仓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宝鸡市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是陕西省2010年首批确定的全省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隶属于陈仓区农业合作社协会,由陈仓区农技中心实施技术指导的省级重点项目。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是以周原、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辐射虢镇街道办和阳平镇等毗邻镇、村,面积达10多万亩。目前示范园内入住中小微企业17家,建造连栋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900多座,设施蔬菜3.47万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47.8%,总投资达2.1亿多元。高科技多功能设施有连栋工厂化育苗中心、太阳能杀虫灯、增光、增温电气设备、微雾精细喷雾加湿器械、绿色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微灌技术设备、机械化卷帘机、科学使用CO2气肥设施、冷藏库等前沿先进设备。展示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科技示范园展示与带动效应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现成为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就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如国人菌业、大明和绿丰源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展示,势必引导全区农村产业与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现阶段正是我区传统农业向城郊型现代农业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代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鲜明性、可操作性,推动农业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演化,在同类型生产条件下示范推广,可带动全面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型结合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内涵体现在:一是“硬件部分”需要提供新型设施材料和新颖设施结构;二是“软件部分”需要提供适宜设施条件下果蔬花卉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调控设施条件下光、温、湿、气、水土环境等要素,向自控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4.提高了全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随着宝鸡市全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与现代农业的距离在逐渐拉大,对农业漠不关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展示高科技手段和反季节种植数百种蔬菜、瓜果、花卉及观赏植物,让市民不仅了解到各种作物生长过程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更直接提供了亲自动手种植与采摘机会,拉近了市民对现代农业深情感受,提高全社会各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认知。

5.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多媒体学习、去经济发达地区观摩等灵活多样方式培训,从而使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6.社会融资高投入,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注入鲜血,使其迅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华臻、绿源、惠生、新育生态、国人菌业等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用工业化手段建造装备现代农业,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展示了我区企业高投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独特亮点、以及创新发展方式。

7.高科技、新、奇与特色农作物产品得到高度展示。设施蔬菜具有调节市场供给、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见效快的突出特点,颇受广大农民青睐。万源公司的油桃、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明公司的薹(苔)菜、国人菌业公司的白灵菇等采用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获取亩数万元的高额收入,给毗邻县、区起到巨大展示和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

8.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使得有限土地的高产值得到巨大展示。受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制约,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度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的慕仪镇和周原镇,2010年前60%的土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而40%土地为一年一熟制。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瑞丰、大明、绿丰源、国人菌业等示范园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有限土地和作物地生产潜能,使周围镇村深受教育和启发。看到、感受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三、保持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康持续发展势头的探索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支撑,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重抓和示范引领,将我镇境内的双草线和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布局科学、规模特色显著、品牌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性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为全镇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建设时限:2014年1月——2014年12月。

2、建设范围:双草线、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

3、建设目标:双草线、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涉及的所有村(居)都要新建成一个核心区不少于500亩以上的特色设施农业基地,到2014年底新增设施农业总面积达6千亩、亩平效益5000元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总体布局

坚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找准切入点,建成具有区域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

双草线:涉及丁东、四灶、草庙居委会、圩东、沿河。以希望的田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重点发展设施瓜果蔬菜、设施高效渔业、瓜(菜)粮轮作等高效种养模式。

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涉及东灶、川居、新东、川竹、新海。以东灶村城乡统筹试点为契机,重点发展设施瓜果、设施林果、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等。

四、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效益优先、放大优势的原则,各村(居)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组织精干的力量,围绕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产业、聚集特色产业,科学制定和细化“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方案,方案要细化到组、地块、农户、项目内容、时序进度和推进措施。要结合各村(居)目标任务,切实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扎实提高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与水平。要用抓工业项目的理念推进“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创建,倒逼工期,挂图作战。

2、全力推进土地流转。以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沿线各村居至少培植千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基地1个、500亩以上2个,沿线每个村要形成300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1个。大力推进以田入股、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建立与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将农户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开拓中的主体作用,年内示范带内农户加入合作组织达100%。

篇4

一是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泗洪县委、县政府围绕壮大水产、蔬菜、畜禽、优质稻米四大主导产业,邀请部分专家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纲要》,明确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多乡一品”,打造规模优势。以往那种小而散的生产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基本形成了西南岗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城郊设施蔬菜示范区和宁徐高速公路两侧高效农业示范带、省道245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带、沿湖沿河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带“两区三带”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县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泗洪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价格平均每500克高于周边地区0.05~0.10元,使每亩种粮收入增加了约200元。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龙头企业已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连结基地农户9.95万户。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97.2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72个,约30%以上纯农户参与高效农业发展,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5200元以上,比从事传统农业高2500元。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配套服务,建成20万亩高效渔业、60万亩优质稻米等五大种养基地;发展17家农产品仓储、物流企业。正在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旅游于一体,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24万平方米,游客采摘中心、农家风情园已投入使用,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多人。

二、强化科技运用,突出高效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先后实施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500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大棚草莓示范基地等产学研项目5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7项,其中,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是国内唯一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的无土栽培技术。全县“三新”推广面积为1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亩均综合效益提高了120元。

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民培训计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等重点,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坚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今年1~8月份,已开展送科技下乡10次,专题授课740场次,培训农民11.96万人次。开展农业用地资源普查,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田达150万亩,项目实施区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100名农业技术员、100名林果技术员,100名养殖技术员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基本实现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建成“泗洪农林网”、“农业一线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打造“农业科技服务110"品牌,“农业一线通”自2006年开通以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3000多次;在县电视台开办《农家致富》栏目,为农民提供直观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等信息服务。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1-01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的发展、相关政策对农业这一弱势行业的不断倾斜和支持、以及现代人们对健康、绿色、休闲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各地符合人们多样化需求的设施农业、采摘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纵观这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特点,不外乎动辄成千上亿元的巨额资金投入;或集中现代园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奇、特、花、果、木的相关产品与成果的多样化栽培与展示;或将采摘、餐饮、娱乐、休闲、养生融汇在一起……有的赚得盆满钵圆、有的经营的有声有色、有的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现状、有的回天无力悄然转型退出。

笔者认为,当众多农业从业者谈起自己职业而扬眉吐气的时候,高品质、多样化、高消费的农业发展格局将会逐渐稳步形成。当下,经济效益不理想、保本甚至亏损、后续发展资金注入乏力、经营模式互相模仿缺乏新意,几乎成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与制约因素。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了30年,这30年是高速发展的30年,是赶赴欧美先进经济的30年;从最初的产品制造到设计、创造、品牌等全产业链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了成熟;这其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好的理论、好的思路,值得农业借鉴。

1 高效农业的涵义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现代高效农业,高效农业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理念与技术,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大融合,也是一种大众接受、喜闻乐道的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娱乐模式。

2 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颇多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高投入却未必真正“高效”。往往注重设施的投入,购买了先进的设备;加大技术的投入,引进了高技术人才;面向高端并与国际接轨,引进了有机农业的概念,产出了优质健康的农产品,优质却不优价,市场并没有因为优质而青睐农产品生产者。原因可能是农产品生产者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去生产,却用了最落后的思路去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前提,应以市场为导向,那么首先就要研究市场。巨人史玉柱曾说过一名话“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把谁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因此可以好好借鉴一下其研究市场的精神。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是消费者所青睐的,但为什么反映在市场上,却优质没有优价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消费者认知不足;二是消费者对供方信任度不够;三是定位的消费群体面太窄,营业收入补充不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四是企业后续发展资金跟不上,致使企业发展出现断档现象。

3 对策

3.1 依托传统农业,发展观光农业

比如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垛田因湖荡沼泽而生,每块面积不大,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人称“千岛之乡”。至今,垛田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用天然生态的肥料种植蔬菜。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不可比拟的。如今,兴化市人民从事大规模油菜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前往观光、学习。

3.2 发展体验农业,打造全产业链农业配套服务体系

发展体验农业,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提供一个回归自然、亲近土地的体验平台。时下被一些人推崇的网络QQ农场,从某种意义上也反应了当代人的农耕情结、土地情怀[1-3]。比如: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此种体系拥有1 3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宣化素有“葡萄城”美誉。宣化鲜食葡萄品种,皮肉黄绿色,质脆而,酸糖比适中,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

此种国内独特鲜少的“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栽培的葡萄,可供游客观赏、采摘、乘凉休闲;全产业链农业配套服务体系搭台,体验文化唱戏;通过营造特色各异的农耕文化,引导消费者体验远离都市喧嚣的自然、清新、雅致的田园文化,在感受久违的田园文化的同时,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也在创造着各自的价值。

3.3 挖掘教育资源,让现代农业肩负起传承华夏文明悠久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责任

比如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万年贡米体长粒大,性状如梭,其白如玉,光洁透亮,早在明朝时期,就钦定为“代代耕作、岁岁纳贡”之珍品。在此的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据考证,万年吊桶环遗址为早期人类的猎物分配和货币交换场所。这凝结了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痕迹。

3.4 企业携手,强强联合开发,规避风险,实现共赢

借鉴旅游景点的协同发展理念,相关园区携手,共同开发,跟随农业科技的发展,把农业的创意产品或活动引入企业的轨道上来。

3.5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发展基金

农业产业是一个投资期限长、回报慢的行业,合理引入和注入企业发展基金,可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等,为高投入、回报慢的农业行业注入发展动力[2,4-5]。

农产品生产者已不单是一个农产品供应者,还要打造食品安全生产教育基地,让现代农业肩负起弘扬诚实守信、良心为农的职业美德;在宣传自己、教育引导消费者的同时,又创造了额外的收益;更是一个感受现代农业发展魅力的观光点、一个陶冶情操的休闲好去处、一个接受传统农业熏陶的世外桃源。这时所制造的就不仅仅是农产品了,而是以农产品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就像可口可乐贩卖的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健康、一份情怀。

4 参考文献

[1] 郑建初,刘华周,周建涛,等.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目标与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5.

[2] 唐于银,魏国平,张晓青.我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80-482.

篇6

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加大引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新路。如今,全区农业实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粗放走向集约、从自给走向市场的精彩嬗变。

园区聚力:

铸造农业发展火车头

六枝特区的农业园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2011年,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由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属市级农业产业园区。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3月,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被贵州省列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属全省“5个100工程”建设项目。

2014年,六枝特区新增3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即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北部库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月亮河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2015年1月,生态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区级)、新华高山生态茶叶经济示范园区(区级)、江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市级)晋升为省级一般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六枝特区内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增加至7个。

近日,笔者走进郎岱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在阿乐村蔬菜基地所在地郎岱阿乐村,尽管天气寒冷,仍见已吐绿的蔬菜在“张嘴”呼吸新鲜空气,绿油油的一片惹人喜爱。

在宜枝魔芋加工厂,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不停地分捡刚生产出来的魔芋胶……

在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花卉品种琳琅满目,各种颜色把寒冷的冬天装扮得分外妖娆,还有一株株果树在寒风中茁壮成长。园区在一年时间里种植车厘子1.6万亩、玛瑙红樱桃4000亩……当地干部说:“随着园区发展,六枝特区四季水果、蔬菜的供给将继续不断,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输送基地。”

大用园区管委会主任张远斌介绍道:“大用园区建成后,可带动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带动4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宜枝”魔芋、精品水果、蔬菜是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鸡、鸭、鹅等家禽养殖仍是六枝特区农业发展的重头戏。预计到2018年,六枝特区养殖业将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0万头、肉牛20万头、肉羊10万只、家禽500万羽。

在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及六盘水“3155”工程的指引下,六枝特区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从量和质上打造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区园区建设已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囊括全区18个乡(镇)、4个社区,基本形成“一园区一特色”、“一园区一模式”、“一园区一市场”。

据统计,2014年,六枝特区内现有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完成投资31.7195亿元,占任务数16亿元的198.25%。其中,六盘水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任务数5亿元的230.4%;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成投资7.888亿元,占任务数4亿元的197.2%;北部库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7.177亿元,占任务数5亿元的143.54%;月亮河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5.1345亿元,占任务数2亿元的256.73%。

园区建设的齐聚发力,有力地拉动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向前推进。

龙头链接:

形成农业发展加油泵

如果说园区是拉动农业发展的火车头,那么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形成农业发展的加油泵。

在六枝特区堕却乡朗树根村,村民龙云海正在为太子参锄草。龙云海指着不到三分的土地说:“去年这块地挖了三百多斤太子参,收入3600多块钱,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种中药材能致富,这是当地村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村民们不敢想的事现在却因为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变成了现实。

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大户领办、流转土地、聘请农民务工的运行模式,通过订单种植、技术保障、保价回收,让利农户,扶持农户,确保农户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很多村民积极土地流转“退粮种药”,促进了收入的增加。

2014年,六枝特区有19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第十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省级8家、市级30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5个。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核桃产业以圣核公司为龙头,在箐口、堕却、梭戛等乡镇发展核桃种植近万亩;猕猴桃产业以天地人和公司为龙头,在郎岱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猕猴桃0.7万亩;特色经果产业以大禹王公司为龙头,在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种植车厘子1.6万亩;茶叶协会带动茶叶种植3.8万亩……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有力地提升了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流转土地29.81万亩,建成产业基地39.07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87个。

市场撬动:

打通高速发展大通道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的撬动作用。

岩脚面是六枝特区知名特产,如今在各大超市供不应求。

与岩脚面一样的,还有富硒茶、牛场辣椒、绿壳鸭蛋等,这些产品每一样都是现在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毛口乡,已建成的4个绿壳蛋鸡养殖场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购买绿壳蛋。江码头柏记农家乐的老板娘陆志兰笑说,“很多外地游客专程要来店里品尝‘炒绿壳蛋’这道菜,连带着饭馆的生意都越做越好。”

岩脚面、富硒茶、牛场辣椒、绿壳鸭蛋等每一件绿色产品,都是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不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区获省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省著名商标11件。

六枝特区农业产品凭着“绿色生态”知名品牌,除通过各大超市进行销售外,还与阿里巴巴合作构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篇7

1、现代农业必须实行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这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是根本办不到的。即使有所分工,也是自然分工,而非社会分工:农户为满足自身需求,不仅不能实行专业化生产,往往还要搞多种经营,土地的细碎化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与此相反,在实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形成了一系列专业化生产基地。

2、农业现代化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不可能是现代农业和科技农业。但是,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农业科技创新的活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显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光辉前景。

3、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狭小的规模和手工操作既不需要也无法实施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以后,标准化生产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现代规模经营可以实现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4、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虽然包含着某些自然生态的因素,如有机肥的施用、耕地的轮作等,但是小规模经营不仅限制了它的发展,也减弱了它的作用和效力。实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为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多措并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1、提供保障,有效夯实土地流转基础。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夯实土地流转基础。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登记工作。确认承包地块四至、面积,测定地块空间位置、绘制电子平面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重点加强对土地流出农户农民的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狠抓劳务输出指导和服务,树立劳务输出品牌,推动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带头人,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建立促进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制度。承包方也可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经营。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对于承包土地全部流出的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优先纳入各类教育和培训计划。

2、创新机制,加快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土地向种、养产业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各类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并帮助协调其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提升农产品品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户通过出租的形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再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极大地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推动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工商、民间、外来资本依法利用流转土地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高效农业园区化、规模化。

3、加大扶持,引导政策向规模经营集中。从政策上促使资金、产业、金融和保险政策向规模经营倾斜,为发展和规范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对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支持流转市场建设,对粮食、蔬菜、果木、花卉等作物规模经营给予扶持。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优先扶持、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特别是优先扶持承担国家、省级安排的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及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统防统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级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发挥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的带动力和组织优势,增强项目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三、规范流转行为,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篇8

近年来,**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

三、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000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333.3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参考文献:

[1]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篇9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泰兴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珊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该市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王镇桑木村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39.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通过调查、分析,泰兴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100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强化载体,园区示范是关键。以新街镇为核心,以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和特色林果为主业,深入宣传,加强农业招商,引导农民参与,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园区。在其示范带动下,全市每个乡镇都有了一个规划面积5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中12个乡镇的建成面积超过3000亩,占乡镇总数的75%。以黄桥生猪产业区及毗邻靖江、如泉、海安的乡镇为主体,建设一批技术规程统一、管理严格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推动和促进全市养殖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1.5%。经过三年的建设,该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雨润食品、湖南九鼎、广西参皇、江苏三零等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科技推广、农民培训是支撑。结合致富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推广培训等项目,针对全市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积极采取“引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探索实施“科研院所+规模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着力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积极采取课堂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抗灾减灾等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先进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人员蹲点进村行动,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及时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强化高效农业的科技支撑。

――有效组织、降低风险是保障。依托现有成熟产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组建各类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目前,该市已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587个、成员6.5万户。按照运作有序、补偿明确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江苏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中央、省加大农业投入为契机,着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泰兴市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

通过调查泰兴市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做法,可以将泰兴发展模式归纳为“四个紧密结合”:

一是与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泰兴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近年来,该市围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等主导产业,坚持园区带动,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业招商,高效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二是与农业现代化工程紧密结合。泰兴市围绕当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发挥各地优势,一方面,加快农业发展的“五个转变”,即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农业“五化水平”,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泰兴市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业化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与农民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泰兴市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返乡农民、种养能手、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议

为了使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稳步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认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各村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加强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和江苏省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支持,用足用好现行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设立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 :现代农业 规模 特色 改革

一、遵义市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探索

(一)始终注重引进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种新型市场主体。

一是注重引进。全市编制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引资金额320亿元,通过“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活动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13年以来,签约到位资金达65亿元,引进了华西希望等20余家实力雄厚企业集团入驻园区,投资超过1000万元企业主体达30家。二是注重合作。引导企业与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为要素,以农产品生产合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农户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三是注重转型。对原有传统农户,鼓励入园区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

(二)加强整合,加大投入,适当发挥行政引导的作用。

一是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一批高标准的主干道、沟渠管网、加工厂房、仓库、标准圈舍、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二是经营主体实力大幅增强。入驻园区企业累计3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7家)、园区农民合作社350个、种养大户1496户(其中家庭农场118个)。三是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种植业方面园区,基地集中连片规模普遍在1000亩以上;畜牧水产方面园区,朝着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循环化、立体化、特色化方向进一步迈进。

(三)完善链条,适度外延,发挥农业产业多元化功能。

引导要素集聚,强调产业配套,通过统筹发展,农业园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内涵的拓展。一是产业环节有较大拓展。二是产业功能有较大拓展。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茶区景观打造和接待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旅一体化良性互动快速发展。

(四)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

1.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因产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园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的需求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就不同。在土地流转的操作上,多采用了政府主导由镇政府或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转包园区企业的操作方法。

2.园区的经营管理方面。园区都坚持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基本运作模式。凡对种植依赖程度越低、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低,则企业主导地位越重,农户参与的成分越少。如习水、务川的养殖园区,余庆、遵义县花卉园区,甚至整个园区的成败取决于入驻园区的1~2个企业。对大规模种植依赖程度越高、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高的园区,则园区企业主要发挥的是龙头带动的作用,同时离不开农户大规模的基地支撑。

二、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农业园区现代化的思考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而选择在一定区域集中要素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思路和目的提出的。初衷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现行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调度,存在过分强调园区规模、资金投入、形象进度、产值和产出,而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科学技术运用方面的现象。现代化水平不够,现代化示范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关于农业园区资金依托的思考

人均占有资源少,单个主体经营规模小,财政补贴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决定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大市场上处于极其弱质的地位。从理论角度讲,通过调整结构势必可以提高效益,但是从更大区域来讲,结构调整是相对的,不能突破我国农业极其弱质的地位。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更多地还得依赖于财力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的大幅度增加。

(三)关于农业园区生产效益的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的农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保供给,提升效益有赖于财政支撑力度的大幅度提升和单个主体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大。故此,在农业园区建设上,提出建设就开始调度产值,划定一个区域就开始调度产出的做法势必给决策造成误导。没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盲目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没有根本地解决效益的问题,园区建设势必陷入僵局,也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示范作用推动面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宗旨不符。

三、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一)正确把握基本内涵和宗旨适当控制规模

“现代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基本内涵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建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面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宗旨。省、市、县、乡大干快上,就现有财力不切实际。就遵义市的实际来讲,以四大区域战略部署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每个县、区(市),每个优势产业建设1个至2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现实而必要的。

(二)走有特色的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路子

一要突出山区特色做强优势农业产业。按照“四大区域”战略部署,围绕自身特色优势,遵义市经过多年的调整探索,成功打造了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辣椒、红粱、干鲜果、竹、中药村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龙头不强,基地不稳,要围绕这些产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助推产业发展;二要适应山区地理条件,推广适宜山区的微型农业机械,发展适应山区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立足山区生态建设旅游园区,拓宽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城郊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篇11

我们一般比较关心 工业的资源消耗与 环境污染问题,却容易忽视农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传统生产方式与小规模经营,导致了 土地及农业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农业 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及水资源浪费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问 题,已经突出地摆到了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东北地区的面前。

一、东北主产区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砝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格局逐步从“南粮北调”彻底转向“北粮南运”。根据最近的 数据测算,北方主产省份粮食产量已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半壁江山;而根据财政部通过种粮 补贴渠道划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①中,北方省份也占了7个名额,这七省之中,东北三 省全部入选。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和调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 富,具有发展农、林、牧、渔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我国经济经过十几年高 速增长至今,东北地区有望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之后,成为中国经济第 四个增长极,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东北平原机械化程度高,土壤肥沃宽阔,气候寒 冷,粮食生产成本较低,这都是明显的比较优势。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在全国属于中等,三省 总人口不足一亿。相应地,东北三省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6年 ,全国人均占有粮食379.5千克,而吉林省为1000.2千克、黑龙江省为875.7千克、辽宁 省4 06.3千克,在全国的位次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十。这也同时反映了三省长期作为粮食调 出 省、为国家承担着越发重要的粮食安全责任的地位以及为其他粮食调入省创造了巨大的正外 部性的事实。辽吉黑三省在全国的GDP和人均GDP位次分别是8、22、14和9、13、12,三省在 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也都有各自的优势。然而非常值得赞赏的是他们都 没有彻底放弃农业,尽管耕地面积在个别省份也存在着下降的趋势,但相对全国的严峻形势 看,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历次开发区热、招商引资热、工业项目热之后 难得的冷静,也是对国家整体粮食安全的一个贡献,因而理所当然可以得到国家在农业方面 的特别扶持和政策倾斜。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 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

国务院为何会专门为一个省份的粮食发展规划召开会议?理解这一点,首先要认清作为我国 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地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东北地区以占全国9% 的农业用水创造了全国16%的粮食产出,其中辽宁占3.5%,吉林占5.5%,黑龙江占7%。东 北 地区以全国26%的玉米播种面积产出了全国30%的玉米:辽宁9%,吉林13%,黑龙江8%。众所 周知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用粮,直接关涉猪肉价格的稳定。东北地区以全国44%的大豆播种面 积产出了全国47%的大豆:辽宁2%,吉林8%,黑龙江37%。众所周知我国对大豆的进口依存度 已经高达40%以上,这又多为转基因大豆。本土优质天然大豆的份额已经越来越少,在此背 景下东北大豆的产量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竞价谈判的底气。吉林省 在2001年后连续7年增产,并且把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长期徘徊在200亿公斤左右的状况提 升到2004年至今的连续四年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作为东北主产区 的典型代表,吉林省的粮食商品率常年保持在80%的高位,这意味着大量粮食可以进入全国 市场流通,而不是仅供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国务院专门开会讨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 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是对多年来吉林重视农业生产的一种肯定和鼓舞。而在不久的将来,吉 林也将有望从目前的全国第七大粮食主产省的位置上超越安徽和四川,成为继河南、山东、 黑龙江、江苏之后第五个稳产300亿公斤以上的省份。故而,在外部遭遇新一轮全球粮荒、 内部重申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表现一直出众的吉林农业,就特别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青睐。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公报别强调:“吉林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粮食增产潜力较大 的重点区域。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以上。”[1]在 吉林省的规划中,这增产的100亿斤由60亿斤玉米和40亿斤水稻构成。

东北早已成为重要的稻谷产地,水稻已经继玉米、大豆之后成为东北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产生 巨大调节作用的第三大作物。东北地区以全国7.5%的稻谷播种面积产出了全国12%的优质水 稻。这些在北方种植的水稻,主要是粳稻。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已得到公认。我国的 栽 培稻,包括籼稻和粳稻,独立起源于我国大陆,也已被普遍接受。按照生长期划分,一般又 可分早稻、中稻、晚稻三种,分别需要3―4个月,4―5个月,5―6个月。早熟的品种米质疏 松 、品质较差,晚熟的品种则正好相反。全世界能够有条件种植粳稻的只有中、日、韩、朝、 美、澳等少数几个国家。我国有条件种植粳稻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北方,包括津 、冀、蒙、辽、吉、黑、鲁、豫、宁等地和苏北,中部地区的鄂、皖,以及云贵高原的少部 分地区。我国粳稻产量占全部水稻产量的比重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上升到如今的接近30% ,这其中,东北地区是比较集中的粳稻产区。东北粳稻是一季晚稻,由于土壤条件优越,成 长期长,且生长期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创造和积累,因而口感好,味香,水分低, 杂质少,使得东北大米深受欢迎(粳稻的成本利润率和商品化率一直远高出其他品种)。因 而近些年来一直保持着优质优价的态势,尽管北粮南运过程中由于运输成本高昂而加载到最 终销售价格上,会大大削减输送到南方的东北大米同当地市场品种主要是南方籼米的竞争优 势,但仍然优质优价,供不应求,这表明品牌效应已经充分积累起来。其实东北大米之所以 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很有种瓜得豆的偶然性意味。在一些地势低洼的低湿平原,农田排水 条件本来就差,夏季多雨时更容易形成涝灾,这种地况种植旱作植物往往会导致产量大幅波 动,而种植水稻恰能解决水分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于是“种稻治涝”就成为改造中低产 旱田为高产稳产水田的一条捷径。辽河平原中下游地区的铁岭、盘锦沿海的营口等地,就这 样逐步成为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3以上的高产粮区。

二、干旱缺水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

水作为生命存在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和日益短缺的战略资源,是人类延续的最基本条件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要素中,水资源的投入仍然具有相当重要 的作用,在大部分地区甚至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我国每年水资源消耗量的60%以上是 满足农业用水。然而,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在南北地区间却存在极大的失衡状态,粮食产量、 农业种植压力与农业生产自然禀赋间形成了愈益严重的南北倒挂。我国北方的土地资源占60 %,水资源只占20%;南方的土地资源占40%,水资源却占80%。而北方的耕地面积只有其土地 面积的30%多,南方的耕地面积却占到其土地面积的80%左右。我国旱耕地和水耕地面积大约 各占我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因而若撇除务农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仅从自然禀赋而言,我国 农业发展最具优势的地区无疑是南方。由于南方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 进程明显快于北方省份,南方地区耕地资源消退的速度也快于北方,有一些甚至永久性地消 退而不可复垦。因而才逐渐发生了“北粮南运”这样的结构性转变,这意味着北方缺水省份 反而要承担起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更大责任,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悖论。根据有关研究, 如以每公斤粮食耗水1500升计,则到2030年,生产6.4亿吨粮食的需水量将达9600亿立方米 ,而我国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量仅为6500亿立方米。[2](11)届时,以传统耕作方 式和水土资源依赖为中心的单纯的农业工业化模式就将达到其承载能力的极限。

东北地区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耕地资源占全 国18%而水资源禀赋仅占全国的6%。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率及水分生产效率低,再加 上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严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东北地区水资源危机状况进一步加剧, 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旱灾已成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增产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的重大瓶颈制约。

人们对旱灾非常熟悉,但由于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也往往不同。通常 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其干旱程度的 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 有密切关系。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据水利部的统计,近60年来全 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2亿亩左右,占全国受灾总面积近70%;因旱灾致粮食减产 平均每年300多亿斤。近十年来,重大旱灾发生频率明显抬高,1997年、2000年、2001年、2 006年四个年份中因旱灾损失的粮食数量分别达到950亿斤、1200亿斤、1100亿斤、830亿斤 。[3](P20―24)

东北三省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生产用水比较紧张。每逢春季农业生产时 节,抗旱保春耕就往往成为东北三省各级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东北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面 积占全国13%,成灾面积占全国16%。其中,旱灾是头号威胁,占东北地区全部受灾成因的54 %;洪涝灾其次,占21%;低温冻灾再次,占13%;风雹灾最低,占12%。这是整体情况,在不 同省份,这种受灾威胁的轻重缓急又有结构上的差异。在辽宁,旱灾占83%,远高于地区平 均水平,而洪涝灾、低温冻灾和风雹灾分别仅占8%、7%、2%;在吉林,低温冻灾影响可以忽 略不计,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分别为67%、13%、20%;在黑龙江,这是唯一与地区受灾结 构完全同构的,旱灾占50%,洪涝灾占34%,低温冻灾占9%,风雹灾占7%。

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这一雨热同期的特征对于农作物的生长 发育本来是一个优势。但正由于过于集中于夏秋两季,使得许多农作物特别是如玉米、水稻

一类的大田作物往往由于春季雨水不足、土壤墒情不够而不能及时耕种,东北地区西部毗邻 内蒙的一些干旱地区,春旱尤为严重。

分析表明,春播关键期(4月)的底墒主要取决于前一年秋雨。在辽宁西部的阜新,每年秋 冬之交的土壤墒情观测结果显示,10―50厘米平均墒情仅为10%左右,秋雨偏少(有三分之

一的乡镇秋季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使得冬季土壤封冻之前没有储存一定的水分,加之冬春连 旱,春耕播种会极大地受累于土壤墒情不足。东北西部还经常遭遇夏伏旱。夏季是春播农作 物生育旺盛的时期,夏伏旱虽不及春旱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更重,所 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夏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 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近年 来辽西地区玉米的千粒重(一千颗籽粒的重量)从200克到400克之间,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这与其归咎于肥力,莫如说是缺水之故。作物需水关键期出现干旱危害,将影响到作物的发 育,造成空壳增多,导致减产。对玉米来说,需水关键期主要发生在抽雄穗前的“大喇叭口 ”时期,此时的干旱,俗称“卡脖子旱”。东北地区的初夏旱,正值春玉米的大喇叭口时期 ,将直接影响到雄花的正常发育,轻则颗粒干瘪,重则导致绝收。从冬春旱到夏伏旱再到秋 冬旱,如此连绵不绝,大旱就几成定局。恶性循环、十年九旱之下,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已 注定是死路一条,而地表水贫乏的同时对地下水无节制地使用只会加剧用水紧张。然而,依 靠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种西瓜、甜瓜等耐旱经济作物来迂回地规避干旱风险,对于阜新这 个还承担着国家商品粮基地责任的地区而言,调转船头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玉米如此,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用水短缺更加突出,尤其依靠农田水利设施的支持。这一点吉 林、黑龙江两省在水资源占有量上较辽宁略显富余,但近些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特别 是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这种回旋空间也在缩小。比如,黑龙江省连续经历了1999―2003年 五个干旱年(春旱),2003年更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干旱,全省干旱面积达5000万亩,嫩江 、松花江水位连创历史最低,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枯水期。黑 吉两省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正进入上升区间,农业用水占总供水量的比重不断攀高。

三、发展高水效农业是突破东北地区水资源瓶颈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要转轨阶段,巨大的人口存量逼迫我们时刻不能 够放松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4]转轨阶段农业的技术特征又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 对水资源 产生越来越强的压力。测度这种压力的一个常见指标是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国际上公认的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的警戒线是不超过水资源总量的40%,以此为标准,则农业水资源压 力指数=农业用水量/可持续用水量=农业用水量/水资源禀赋×40%,水资源禀赋一般采用每 年 的总供水量。有学者利用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理论对1997―2004年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进 行的测算显示,全国平均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3479,北方主产区平均为1.2407,无一 幸 免,全部严重超标。就东北地区而言,吉林省为0.5956,黑龙江省为0.7285,而辽宁省则 达 到了1.0629――这意味着在辽宁,仅仅是农业用水量就超过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量。[5]

农业用水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粮食不断增产的刚性需求强化了对水资源的依赖性 ,二是农业生产中要素利用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对前一方面,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通过 减少粮食产量或休耕等方式减轻水资源压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从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 产要素的利用中分析减轻农业水资源压力的路径。技术进步诚然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利 用生物技术研发推广抗旱高产品种,无疑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单位产出效率。但是,在现 有技术水平下,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止其不充分利用和低效率利用,也已经是迫在眉睫且能 够立竿见影。因此,实施农业节水战略,发展高水效农业,不仅是东北粮食主产区高产、稳 产的迫切需要,更是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第一,促进农艺抗旱节水措施的应用。我国长期的旱地农业发展历史和近年来节水农业实施 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高水效农业的发展经验。通过机械化深耕、深松耕等技 术,可以将更多的径流储存蓄积于土壤之中,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充分利用。发展不同粮食作 物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与蔬菜、粮食与果树之间的间作套种,发展立体农业,建立 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体系,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不同的灌溉方式使农作物对水的需求 量不同,大水漫灌耗水量最大,而利用率不高。减少灌溉水量,必须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新工艺,通过管道输水、隔沟灌、滴灌、渗灌、膜下滴灌、膜下渗灌等水分高效利用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各灌区典型试验表明,各种类型灌区如采取 全防渗措施,渠系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8―0.95,田间灌水方式采取滴灌、渗灌等新技术 措施 ,可使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0.95。[6](154)逐步推广应用粮食作物节水 栽培、经济 作物节水栽培、以微喷灌工程为主的果园节水高效栽培、以小型地面灌溉工程为主的果园节 水高效栽培、设施农业节水栽培、温室节水灌溉自动化工程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模式。

第二,加强农业用水服务和水资源政策管理的效率。应当系统全面地联合气象、地质、水利 、农业、工业等多个部门,对天气、土壤、水文、病虫害、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农产品 贸易等涉农信息及时披露,以指导和服务于农户的农业生产。在宏观层面,还需要对地表水 和地下水资源调配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现阶段,由于大多数灌溉工程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技术标准不高且年久失修、配套不够、设施老化毁损,大水利难以保证农户的基本灌 溉用水,对于一些地区业已出现的用水经济合作组织应当予以引导和支持。应当加快农村市 场化建设,明晰水利设施产权治理制度,探索农户合作用水的集体行动成本分摊机制。应当 更加着力于农作物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着力于灾前抗旱节水高产品种的搜寻和推广,着力 于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看天看地种庄稼,而不是坐待旱灾到来之后又周而复始地去打井、修 井、“与天奋斗”。近些年东北一些地区对于农业干旱灾害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科学的防 旱抗旱理念和系统的减灾对策,抗旱工作相当盲目,不计成本,不讲效益。2003年春季,黑 龙江西部一些旱区的农民毁种补种多达3次以上,还有一些地方一公斤稻米最后的抗旱成本 高出市场价格近10倍,这就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第三,加强农业水资源的需求管理,采取有利于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增加农民节水积极性的 经济措施,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水价改革。水资源政策管理的核心是水费。合理的水价 不仅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动力,也是水资源管理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从物品向商品的一跃, 是在有用性和稀缺性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缺一不可。干旱地区农业用水完全符合这一特征, 采用人为措施将之隔离于真实的商品世界之外,只能扭曲其真实价值,释放错误的信号导向 。商品水的成本价格是商品的下限,应以供水成本来核定。灌溉用水的理论成本,通常是基 本折旧费与上年运行费之和,再除以年平均供水量。[7](172)灌溉供水的理论价 格应为灌 溉成本价格加利润和税金。而目前,我国现行水费与价值严重背离,固定资产折旧费只 计算了国家投资部分,对于集体和群众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则完全没有考虑,至于投资利润 就更不计入其中了。因而指定的计算水价偏低,而实际出台的水价更远低于计算水价,一根 雪糕的价钱甚至可以买50―100立方米的水!如此廉价的水费不可能使农户产生节水动机, 这 是导致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的症结,也是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难以推广的关键。因此,从制 度层面理顺农业用水价格,对于干旱地区发展高水效农业至关重要。

第四,不失时机地推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稳粮抓钱。东北地区十年九旱的大环境短期内是无 法改变的,甚至还在恶化。农户做种植决策的主要依据,技术上的路径依赖当然是重要的, 农产品成本收益状况(主要是价格刺激)也是重要的,还有一条,就是对生产要素投入硬约 束的判断。东北地区发生的2006年、2007年那样的旱灾,像玉米这样的大田雨养作物,受损 就 相当严重,条件不好的地区甚至大面积绝收。出于这种考虑,在合适的地区借此契机推进农 业结构调整,兴建暖棚,发展蔬果种植业,就好处甚多:一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 温度、水分等外部条件,控制其生长发育,进行反季节生产,回报率要明显高于大田作物; 二是能够规避自然风险;三是可以节约、高效地用水,通过渗灌、滴灌技术,使水流通过直 通每垄上的薄膜管道上的渗孔快速下渗,在十几分钟内达到以往大水漫灌个把小时才能实现 的灌溉效果。东北地区在利用暖棚和地膜进行高水效农业生产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这一地区光温资源不如南方充裕,利用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进行养殖和种植,生产无 污染的优质高附加值动植物农副产品大有前景。例如,利用温室大棚、地膜等抗旱节水增温 的设施农业栽培方法种植西瓜、甜瓜、蔬菜、花卉、果树等,水分由于完全在薄膜内循环, 较之普通种植方法的大水漫灌,最大限度减少了水效率损失。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充分 发挥东北各省城市带的经济向心力,以城市化进程中自然产生的巨大需求拉动传统农业的改 造和农副产品的销售,同时还可以利用东北毗邻俄、朝、韩、日等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扩 大农产品国际贸易。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可持续的高水效农业发展之路。

注 释:

①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 、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主要参考文献:

[1]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等[N].人民日报,2008-7-3.

[2]单吉?.有机农业发展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 08.

[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06[M].北京: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2007.[4]曹东勃.滞留在现代化中途:转轨国家的农业之惑[J].读书,2008(6).

[5]李颖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

[6]贾绍凤等.水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7]山 仑等.节水农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 Water Utility Efficiency

篇12

1.水肥一体化的概念及其优点

1.1基本概念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主要是借助新型微灌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在灌溉的同时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对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并且精确控制灌水量、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施肥时间,达到“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由于灌溉过程主要是根部灌溉,肥料也随水直接被输送到根系的周围,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极大地减少灌溉和肥料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并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节水:主要是系统全部由管道准确适时适量地向作物的根层供水,并可根据需要对作物进行局部灌溉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大田应用该技术,年ha可减少用水量500m3,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节水80%以上。

节肥:由于减少了肥料的流失,提高了肥效,同时滴灌施肥多集中在根层的附近,容易被作物吸收,所以肥料利用率由30%~40%提高到60%~70%。

节药:在温室大棚中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常规的沟灌施肥技术相比,棚室的温度、湿度明显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农药的投入,农药用量可减少30%~40%。

省工: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后,减少了灌水、施肥等劳动用工,节省劳动力。

增产:水肥合理的配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养分条件,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品质。

方便田间作业:田间大部分地面是干燥的,便于在灌水的同时进行其他农事操作。

防止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严格控制灌溉用水量及化肥施用量,可避免将化肥淋洗到深层土壤,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土壤板结等土壤退化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

2.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其主要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滴灌系统的组成

大田作物灌溉一般采用固定式加压滴灌系统。固定式加压滴灌系统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滴头及控制、量测和保护装置等组成。

水源:池塘、渠水、井水等水质符合滴灌要求的均可作为滴灌的水源。

首部控制枢纽:由水泵、过滤器、施肥器、控制和测控保护设备等组成。井灌区以井为单位设计泵站。过滤器采用离心过滤器与网式过滤器二级过滤,施肥装置采用施肥罐,施肥罐由过滤系统过滤后输入。测控保护装置包括水表、压力表、止回阀、排气阀等。

输配水管道: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干管和分干管均可采用PE管材,管径根据流量分级配置,工作压力多为0.63Mpa;毛管目前多选用内镶式滴灌带或边缝迷宫式滴灌带;首部及大口径阀门多采用铁件。干管或分干管的首端进水口设闸阀,支管和辅管进水口处设球阀。

2.2输水管网的布置

干支管布置:干管分总干管和分干管,总干管从首部枢纽沿斗渠方向布置,分干管沿农渠方向(条田长方向)布置与总干管成树枝状分布;分干管单侧各布置若干条支管(垂直播种方向),分支管平行支管布置;分支管上三通管双向各接一根毛管,支管间距是毛管铺设长度的2倍。干管铺设的间距应严格控制在120m以内,一边可控制60m。

毛管(滴灌带)布置:滴灌带可在作物播种后喷撒完除草剂后铺设,如果苗期不需浇水也可在中期铺,铺设在两垄中间,滴灌孔向上。建议采用平播或宽窄行种植技术,可以提升灌溉质量,减少灌溉时间。

2.3灌水定额的确定 根据作物品种的需水量、降水量等确定灌水定额。滴灌的用水量是传统灌溉方式的15%,是喷灌的50%;灌水定额确定后可按作物的需水规律,并结合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次数、灌水时期和每次的灌水量。以玉米为例:一般播种后ha浇75m3左右的出苗水;拔节期(6月25日 ~7月5日)结合施肥公顷浇水150m3左右;抽雄期(7月10日 ~15日),公顷浇水75~150m3。

2.4肥料的选择 适合滴灌施肥的肥料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肥料中养分浓度较高;在田间温度条件下完全溶于水;流动性好,不会阻塞过滤器和滴头;杂质含量低,其所含调理剂物质含量最小,能与其他肥料混合;不会引起灌溉水pH值的剧烈变化;对控制中心和灌溉系统的腐蚀性小。生产中常做为滴灌肥料的种类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锌、磷酸二氢钾等。目前,蔬菜冲施肥广泛应用于灌溉施肥,主要是由于冲施肥成分较复杂,有的不但含速效氮磷钾,还含有可溶性有机物及微生物。冲施肥有多种配方,其可供各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选择施用,而且价格较低。

2.5滴灌施肥的方法

肥料溶解与混匀:施用液态肥料时不需要搅动或混合,一般固态肥料需要与水混合搅拌成液肥,必要时分离,避免出现沉淀等问题。

施肥量控制:施肥时要掌握剂量,注入肥液的适宜浓度大约为灌溉流量的0.1%。例如,灌溉流量为50m3/亩,注入肥液大约为50L/亩,过量施用可能会使作物致死以及环境污染。

滴灌施肥的程序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选用不含肥的水湿润;第二阶段,施用肥料溶液灌溉;第三阶段,用不含肥的水清洗滴灌系统。

3.梨树县推广应用情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