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2 09:07: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海绵城市的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6402

1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1],如何缓解和解决水资源浪费、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的新城市问题[2]。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全区幅员面积277.8 km2,辖4街道6镇。近年来,温江城区、农科城片区、正宗片区、国色天乡片区内涝成为我区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2013年“7・9”特大暴雨洪灾警醒我们更应高度重视防汛工作。

2012年4月,在《2012年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3]。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有限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有限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武汉作为全国首批16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其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值得我区在开展防汛工作中思考和借鉴。

2 防汛形势严峻

温江区地处川西水网腹部暴雨区,受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图1)上游洪水和区间暴雨洪水影响,洪涝成为温江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已影响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区内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自然排水体系不畅。已建的防洪护岸工程、灌排沟渠防洪标准较低,部分沟渠狭窄,有些已失去原有的灌溉排洪功能,排涝通道不畅;②生态排水设施不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地面硬化,造成城区暴雨产、汇流历时明显缩短,内涝洪水的峰、量显著加大。城市绿地、道路、水面、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不足;③市政排水设施存在顽疾。城区雨水管管径偏小,造成城区多处内涝,老城区、农科城片区等低洼地势,每逢雨季来临,容易产生内涝;④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随着区内大学城、医学城、生态旅游带、现代服务业园区等经济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排污量也日益增多,现状污水厂的处理压力日益增加。

3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做法

海绵城市即把生态雨水调蓄作为城市的“绿色海绵”[4]。作为此次入选的唯一一个副省级特大城市,武汉市内河湖众多,水网发达,为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是全国典型的示范样本。认真学习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后,了解到武汉市以“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全面协调、技术先进”为基本原则,依托“2+N”试点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通过河道驳岸改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以及生物滞留、植草沟、人工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地表水达到四类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5%以上。

4 海绵城市建设启示和建议

我们认真学习了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认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排水、用水、治水、亲水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于解决城市水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4.1 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区内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湿地建设,通过河道驳岸改造、雨水花园等建设措施,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建设集灌溉、排洪、景观为一体的自然排水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1)尽快实施河渠拓宽分洪工程。区内支渠、斗渠、农毛渠等渠系发达,纵横交错。拓宽部分河渠,将江安河、杨柳河的水通过新开渠道引入金马河、达到快速泄洪目的。

(2)根据区规划,重点打造鲁家滩、汪家湾、康家浩等生态湿地公园,辅以滨河绿带建设,增大水涵养能力和生态效应。

(3)加快黑臭河渠整治。加大整治力度,排查全区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4)暗渠改明渠。对区内存在的少部分暗渠进行见天改造,把“灰色设施”逐步变成“绿色设施”。

(5)加大河道整治。对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保证河道清洁。

4.2 配套建设市政排水体系

重点对区内病害管网进行改造,老城区内逐一实现雨污分流,同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新建、扩建及改建,加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力度。

4.3 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

通过提标升级改造将现状出水水质为一级B标的城市污水厂提高到一级A标,减小水环境压力;对现状超负荷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按规划新增一座污水处理厂,接纳温江区成温邛高速北部片区污水。

4.4 强化中水回用的推广

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于绿化、洗车、道路喷洒、消防、建筑施工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4.5 加大城市渗水透水功能

严格城市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批,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减少硬化地面,鼓励建设项目配置庭院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景观水体雨水系统,增强城区渗水、透水功能。同时,加强区域内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的审查,加大节水宣传,营造全民节水用水氛围。

5 结语

海绵城市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建设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客观要求,是生态城市功能的形象化,其本质是回归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人、城市与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5]。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已成为必然趋势[6]。温江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贯穿其中,把排水变为吸水,重视“绿色设施”发展,把温江建设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三宜化国际卫星城。

参考文献:

[1]彭 .辽中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研究[J].城市规划,2007(10):44~47,62.

[2]王 B,周均清.从“单重心区域”到“网络城市”――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战略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5):88~91.

[3]吴丹洁,詹圣泽,李有华.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79~97.

[4]李小静,李俊奇,王文亮.美国雨水管理标准剖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给水排水,2014(6):119~123.

篇2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处理

1公路工程中比较普遍的路基路面病害

1.1公路路面高低不平路面不平整会影响车速和行驶安全。造成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中铺路和压路环节技术规范不到位,监理单位监管不严格。

1.2路面呈现粗糙和马蜂窝现象

这种情况会造成公路承压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引起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沥青施工中,沥青材料的制作不符合施工要求;二是对沥青的养护时间不足。

1.3路面裂痕

路面出现裂痕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这不仅影响公路的承压能力,还会为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病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材料杂质多、沥青质量不合格、砾石硬度不够等;

(2)施工技术不规范,施工工人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

1.4公路边坡滑坡和塌方现象

该种现象属于比较严重的病害情况。塌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和水流的破坏引起的,而滑坡主要是地质情况造成的。塌方和滑坡情况主要发生在土壤地质疏松和雨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土壤的地质结构本身就容易坍塌,加上长时间的水流冲刷,从而出现了坍塌现象。

1.5路基出现变形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施工技术问题;

(2)材料质量问题;

(3)超重超载车辆的压力破坏。

2公路工程中常见路基路面病害的具体处理措施

2.1路基路面中的边坡病害处理措施

公路工程中的边坡有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两种。边坡变形或失稳情况发生时,都会对公路路基路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边坡病害治理中,要根据病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易坍塌和地质松软的边坡,进行合理的加固防护处理,通过控制边坡的变形来降低其对路面的间接危害。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进行公路施工,采取的防治措施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利用锚喷支护、锚喷索道网防护、设置防滑桩、土墙档护等形式,还可以采用植被覆盖的形式进行边坡加固处理。植物强大的根部体系能够有效缓解水流对边坡突然的冲刷,使公路边坡在结构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既能防止边坡滑坡和塌方,又能降低泥石流等情况的危害程度。

2.2路基路面中岩溶地带的病害处理措施

我国在地形上有着很广阔的岩溶分布。在这些地带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要结合岩溶地带的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和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1)大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不符合公路施工的岩溶地带,在病害防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绕开岩溶地带。通过对岩溶地带具置和范围的准确勘察,进行合理的公路路线更改来避免大型岩溶地带可能给公路路基路面带来的危害。

(2)中小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中小型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首先应该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查,并结合岩溶的发展规律,将施工位置设定在岩溶占用面积最小的区域,并采取相关的岩溶处理技术来制定岩溶地带的加固和控制其蔓延的处理措施。实现公路工程在岩溶地带的安全穿越,有效预防岩溶地带对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威胁。

(3)岩溶地带中有冒水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在岩溶地带进行公路工程建设中,对于岩溶地带有泉水和冒水洞时,就要有针对性的水处理方式,在路基路面下边设置储水井,建立引流水渠将水合理引流等,将水流方向转移或排到外边,以降低水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冲刷所造成的危害。

(4)对于无水的干溶洞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基本都是围绕加固进行。在一些强度不够的干溶洞顶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很容易有路面塌陷情况发生。处理方法就是将不稳定部分炸掉,通过混凝土填充和打入钢筋桩的形式进行人工加固处理。当然,对于体积较大的溶洞,相比于通过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理来说,通过施工线路的改变有效避开溶洞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于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还应该对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防止施工完成后,由于溶洞的自身蔓延性给公路的路基路面带来严重的危害。

2.3对于采空区域的公路施工路基路面病害防治

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挖形成的采空区域的公路工程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路基路面的病害防治处理,这类地形的公路工程很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对采空区域的病害防治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对开挖区域进行回填加固,这种方式只适合于路基的边坡处理;

(2)在公路路基的下方充填也可以缓解路基的塌陷和破坏;

(3)对于采空区面积不是太大,且深度比较浅的区域,可以通过建立桥跨有效避开采空区;

(4)对于开采深度在100~250m一些采空区,可以采用灌注泥浆的方法。对深度大于250m的采空区就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施工。另外,在协调开采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路面宽度调整、双层混凝土结构助力等方面进行协调施工,来有效预防采空区对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危害。

2.4路面裂缝的处理

(1)表面封闭法。整体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不规则网状裂缝,需预先洒水湿润基层,然后用网状裂缝柔性封闭剂,均匀涂刷,不得有漏涂部位,涂刷厚度1mm左右为宜。表面封闭法分两种,一种是局部表面封闭法,另一种是整体表面封闭法。但采用此方法都应先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杂质,对顽固性的油漆或其他粘结性强的污物,应采用喷砂方法清除。局部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未贯穿裂缝及注浆法不能注入的微细裂缝,可用环氧树脂配合微细裂缝封闭膏沿缝涂刮,宽度20mm;也可开槽嵌入。

(2)灌浆、嵌缝封堵法。宽度在0.5mm以下裂缝,宜采用丙烯酸甲酯类或低粘度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宽度在0.5~5mm的裂缝,宜采用无收缩或低收缩的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其体积收缩率应小于5%;宽度大于5mm的裂缝,宜采用注浆料或流动性好的无收缩水泥类胶凝注浆材料。灌浆材料固化后,应敲开表面封闭胶层观察,必要时可钻芯取样检验裂缝维修效果,若修补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或加固措施。

3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在不断扩充公路建设的规模时,公路工程质量更需要有效把控。由于受到地质地形、公路工程的基本施工、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路基路面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在公路建设中,应该从公路工程路线中的基本地质结构和具体施工情况出发,有效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所存在的病害,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有效促进我国公路工程的健康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天柱.浅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易见的质量通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62.

篇3

1.前言

城市道路指的是通达该城市各地区,以供市内行人行走及交通运输,与城市外的道路相连通,便于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与文化娱乐的道路[1]。城市道路多半连接着城市与周边的一些镇屯和乡村,发挥着经济往来、物资流通、居民出行的重要连接作用,城市道路一般具有比较鲜明的经济性与社会性,是城市发展大动脉。多数时候,城市道路包括路基、路面与路床。最能体现城市道路优劣的部分就是路面,路面影响着道路的可使用年限,也影响车辆运行舒适度。

2.我国沥青路面城市道路的常见病害

2.1泛油病害

泛油病害常见于一些新建的沥青混凝土道路,这些道路在建成后迎来的首个高温季节中容易出现泛油现象。所谓泛油,指的是沥青由土层下部和内部向顶部移动,使得路面沥青过多。如果经过了连续多天的高温,行车量又比较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导致泛油的,尤其是在油石比比较大的地段,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另外,高温夏季一般伴随着大量雨水,雨水到达沥青路面的内部以后,在矿料和沥青粘结力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沥青的剥落,导致泛油严重。多数情况下,泛油呈间断式片状分布。泛油的主要原因是沥青的用量太大,导致沥青用量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混料配比击实功达不到要求,其次是施工不严及管理不善,最后是一些施工单位的使用习惯问题。这些是导致泛油病害出现的常见原因。

2.2水破坏病害

相比于泛油病害,水破坏病害的破坏力要大得多,一般而言,水破坏指的都是水对路面的结构层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主要形式包括网裂、辙槽和坑洞等。先说网裂,网裂一般是多边形的小块构成的一种网状的裂缝,从单条和多条平行纵缝开始衍变,逐渐成为横向与斜向的缝网。再说辙槽,辙槽是路面上的车辙留下的一个凹陷的坑槽,大小深度不一,主要分布在路面的两侧,是很多城市路面容易出现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水破坏造成的路面病害。水破坏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沥青和混凝土配比不恰当,导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随着水的渗透,沥青剥落就会导致网裂与形变的产生。尤其是降雨后,当车轮将松散石料甩出后就会出现坑洞,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破损。

2.3裂缝病害与推移病害

裂缝病害在城市道路中也偶有出现,裂缝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一般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都是路基问题,此外,路基的压实度不一样,还有程度不均的沉降,施工接缝有质量问题,结构的承载力不能满足需求等原因都会导致裂缝的出现。横向的裂缝多半属于疲劳裂缝,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向下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还会导致沥青老化的现象,使得路面的其他缝隙增多。推移病害的出现则与基层的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此外还关系到透油层、超载车辆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城市道路在铺筑的时候没有清扫干净基层表面,透油层不均,这些问题慢慢就会使沥青面和基层的粘结愈加不实。如果路面的负载量过大,就很容易从拉缝处发生推移,时间越长,轮迹侧面越容易出现壅包。壅包是很常见的路面病害现象,时间长了,很多壅包还会导致大裂缝的出现。此外,还有部分城市路面会出现波浪式推移病害。

2.4松散病害

松散多数是道路的表面层出现问题,其中集料颗粒的脱落是导致松散病害的主要原因。造成松散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是集料的含泥量超过标准要求。含泥量比标准程度高时会导致沥青膜接触的是大量粉尘而不是集料颗粒,道路投入使用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造成集料脱落,最终导致松散病害。其次,混合料的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只有在密实度能够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粘聚力才能满足道路所需,不然集料非常容易脱落,造成局部松散。

3.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消除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病害,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注意强化施工管理,提升施工质量等,通过这些方式尽量防治城市沥青路面病害,充分延长路面寿命。

3.1对泛油病害的防治措施

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时,要注意混合料的组成比例问题,尽量设计成更为科学的组成比例,不要造成沥青量过大,并注意施工的精细性,控制路面的施工质量。当道路建成投入使用以后,一定要进行悉心的管理和养护,尽力避免大量雨水渗透。如果在修建中发现了可能出现泛油的话,可以增加粗砂使用量,直到沥青不粘为止,如果油石少的话,可以把碎石当成原料进行铺设,把碎石压进路面。

3.2对水破坏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破坏造成的几种情况基本上都取决于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与密实性,还有粗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防治水破坏造成的病害: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混凝土,最好选择空隙率小于百分之五的种类[2]。其次,可以使用抗剥落剂来增强碎石与沥青间的粘附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把关施工质量、控制超载量等方式进行进一步预防。

3.3对裂缝病害和推移病害的防治措施

裂缝病害是十分让人头疼的,对于这种病害,可以分横向、纵向和网状三种类型进行区别处理,如果是微小的横向裂缝的话一般可以不进行处理,如果裂缝稍大一些的话我们可以使用改性的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处理。如果是纵向裂缝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积极查找裂缝出现的原因,采用防渗、排水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避免裂缝进一步发展。如果是网状裂缝的话,对于轻微裂缝我们可以玻璃纤维布进行罩面处理;如果裂缝的面积较大,可以用乳化沥青进行封层;对于不稳定的结构层,则需要进行铲除处理;对于积水导致的网裂,要在铲除面层的基础上增设排水设施,并铺设新的混料;如果是路基的原因,那么可以使用水泥或石灰对路基进行重新处理;如果是基层软弱的原因的话,可以对其进行调换、加厚等。对于推移病害,需要对不稳定层进行清除,再用铣刨机进行拉毛处理,重新对面层进行铺设。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处理完全可以将裂缝与推移病害对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

3.4对松散病害的防治措施

篇4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1.引起市政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主要因素

由于公路沥青路面为露天基础设施,经常遭受到烈日暴晒、雨水冲刷、荷载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具有市政公路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施工过程中的勘探、原材料的配备、混凝土质量、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市政公路存在着病害的隐患。

1.1裂缝出现的因素

裂缝属于主要为沥青路面病害之一,导致裂缝出现的因素可方面三个方面:(1)造成横向裂缝出现的原因为沥青和混凝土由于性质的影响出现温缩情况,同时材料也出现收缩状况以及产生差异沉降等。(2)导致纵向裂缝出现的原因为路基施工、地基施工过程中有水出现渗透情况。(3)导致网裂出现的原因为路面的构架设计不规范,以及路面路基施工过程中压实不完全,以及路面施工材料拌和不匀称或者配合比例不正确,进而导致石料和沥青的粘结性降低。当公路路面产生纵向和横向裂缝之后,倘若立即实施封填,将导致水分侵入路面下层,造成基层的表面泡软,于大量汽车荷载反作用下,基层的表面则被慢慢掏空,进而出现大量的网裂。

1.2沥青出现松散的原因

据现场调研发现,市政公路沥青出现松散的主要因素为几个方面。(1)裹覆沥青和集料颗粒间失去粘结性,导致石料脱落和损坏。(2)表面离析处丧失大量细集料,而离析面上粗集料间互相触及,但仅有少部分接触点集料和沥青膜粘结。(3)粉尘将集料颗粒包裹之后,造成沥青膜粘结于粉尘当中,而未粘结于集料颗粒当中,当汽车的摩擦力将沥青膜磨掉后,集料颗粒将受到破坏。(4)于拌和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温度需控制在120 ℃~165 ℃之间,而部分沥青混凝土的温度上升到180 ℃,较高的温度将造成沥青性质改变而导致粘性丧失,造成混合料的松散。(5)倘若沥青混凝土表层的混合料密实度不足,集料则极易脱落导致部分松散的情况出现。(6)而市政路面的严重污染,也将导致沥青出现松散。

1.3产生坑槽的原因

许多市政公路都会出现坑槽的局面,而坑槽主要由于(1)公路地基自身结构的不稳定,也会产生坑槽。(2)水分破坏造成坑槽属于市政公路沥青路面首期损害的普遍迹象。(3)汽车在公路上修理过程中,将柴油或者汽油渗入沥青路面,该些污染将造成沥青混合料的松散,而在大量汽车荷载情况下将演变为坑槽[2]。

1.4泛油产生的因素

于沥青施工过程中,混合料拌和效果不佳、混合料配合设计不规范、粘层油用量不标准、水分的渗入和施工质量未达标。

1.5推移与车辙产生的因素

产生推移与车辙的主要因素为(1)推移:路面表面的质量问题;路面基层的强度因素;透层油对表层的影响;沥青路面施工工序的影响;车辆超载和超限的影响。(2)车辙:产生车辙的主要因素为气候条件、交通路况和纵坡的制约。

2.解决沥青路面病害的主要措施

2.1处理裂缝的措施

当沥青裂缝出现之后需根据实际情况,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案,避免市政公路的裂缝进一步恶化。一般的修补方案包括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灌油修补法和沥青混合料罩面法,该些方法均能满足裂缝的处理要求。

2.2处理松散的方法

针对低温施工导致的面层松散,可仔细收集松散局部的松散料,当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时,再作一层喷油封层,进而铺洒粗砂和石屑,最后采取轻型压路机进行压实路面。倘若为其他因素造成的松散,例如:沥青老化和酸性骨料的松散、面层龟裂松散、沥青含量不足等,均可实施“挖补”工艺进行修补。

2.3处理坑槽的方法

由于市政公路上的车辆行驶较快,针对部分坑槽难以避开,因此,针对坑槽需尽快进行处理,防止突发事件的出现。处理过程中可根据坑槽的大小划定维护范围,按照路面综合修补采取的设置,坑槽处理具有热补法和冷补法[3]。

2.4处理泛油的措施

处理泛油病害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措施:(1)针对路面泛油情况较轻,路面的石子外露情况也较轻,可不进行处理,亦或者铺洒粒径为3毫米~5毫米的粗砂和石屑,然后实施碾压。(2)由于部分施工进而诱发水破坏,并且产生坑槽,可首先铺洒粒径为5毫米~10毫米的石料碾压。然后路面稳固之后,再铺洒粒径为3毫米~5毫米的粗砂和石屑,进而碾压或者根据坑槽修补方案处理。(3)针对大面积泛油和摩擦系数下降较大,同时还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首先铺洒粒径为10毫米~15毫米的大碎石,然后进行碾压稳固后,再分多次铺洒上粒径为5毫米~10毫米的碎石,进而将其碾压成型,亦或者把含油量较高的软层铣刨碎料清理后,再一次制作面层,使用铣刨原路面重新铺洒面层或者碎石压入法处理。(4)基层和面层粘连性不佳而导致脱落,可首先清理局部松动,再次喷洒沥青粘层油;倘若为面层颗粒出现重叠现象,并且油料分布不均匀导致脱落,可把面层进行整修;针对封层和面层粘连性不佳脱皮现象,可首先清理脱皮松动的路面,然后喷洒粘层油沥青再次封层。

2.5针对推移和车辙的处理

市政公路沥青路面出现推移和车辙的局面非常普遍,针对该两方面的处理,文献报告中有不少的解决方案,现根据本人多年的经验进行分析。(1)推移处理:倘若公路沥青面层出现横向推移或者损坏等,需立即清理不稳定层,采取铣刨机拉毛重新铺设面层;土基和基层不稳定的情况下,可实施补强处理之后,再进行修补面层;倘若由于基层施工质量诱发推移和车辙,于再次铺洒面层之前,首先对软弱基层进行有效地处理。(2)车辙处理:倘若路表出现显著车辙并且车辙深度超过15 毫米,可实施铣刨中上面层重铺施工方法;倘若车辙深度超过30毫米,可实施铣刨面层重铺施工方案;倘若车辙低于15毫米,可根据车辙附近的路况设计合理的施工方式,倘若并未出现其余病害,可综合罩面设计实施,亦或者不进行系统处理[4]。

3.结论

市政公路路面早期损坏严重威胁着沥青公路的顺利发展,倘若市政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病害,则修复过程相当繁杂,并且影响着市政公路的日常使用,因此,地方政府或者交管部门需予以重视[5]。针对市政公路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需做到早预防、早养护和早修补,还需坚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材料,利用全新的修补方案,维护市政公路的正常运行。此外,需提高公路超载超量的监管力度,营造一种科学性、规范性的养护基础,从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质量,提升市政公路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 苗世才,赵国辉.浅谈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4)

[2] 张小冬,李延永,郭朝阳.浅谈沥青路面病害产生原因和处治方法[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2)

[3] 董妮娅,宋文章.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维修方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1)

篇5

沥青路面病害的出现,不仅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更制约了车辆通畅、快速、安全、经济地运行。公路病害的及时防治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道路大修和改造周期,节约成本,充分发挥道路的社会效益。正确认识病害,合理处治病害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科学的养护方式。

1 沥青路面病害的分类、成因

虽然沥青路面的损坏现象形态各异,错综复杂,却都是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作用的效果,根据损坏现象的肇因、危害性及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可将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为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及其他类4 大类。

1.1 裂缝类

道路由于进入使用阶段后,在车辆荷载长期反复作用下,沥青结构层底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强度,底面便发生开裂,并逐渐扩展到表面而形成。有时道路拓宽,基层的半幅施工,局部基层存在缺陷,过分缩短工期等原因也会造成路面裂缝。裂缝类病害根据开裂的程度及类型分为: 横缝、纵缝、网裂和龟裂等。横缝一般是沿路面纵向相隔一定距离出现,当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且无支缝的为轻度横缝,当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且无支缝的为轻度横缝,当缝壁散落多,支缝多的为重度横缝。纵缝是沿路的纵向出现的缝,当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且无支缝的为轻度纵缝,当缝壁散落多,支缝多的为重度纵缝。网裂是路表面裂块不太明显,缝细、无散落,裂区无变形。龟裂是路表面裂块明显,缝宽、散落重,裂区变形明显。

1.2 松散类

当面层材料配合比不当,沥青自然老化或施工质量差,结合料含量少或粘结力不足易造成路面松散,按其类型可分为坑槽、麻面、啃边等。坑槽是路表面松散材料散失后形成的凹坑。

麻面是沥青面层嵌缝料散失、路面不密,出现粗表麻面甚至出现渗水现象(图3) 。沥青路面施工时油石比偏小,拌和、摊铺不均匀,局部粗骨料偏多,骨料空隙中无中细料填充以及沥青自然老化剥落等原因均易形成麻面现象。养护工程啃边是路面边缘破碎脱落,一般宽度在10cm 以上均可称为啃边。一般道路在施工阶段,路面边缘处压实不够,长期车辆轮胎碾压而产生断裂形成啃边。

1.3 变形类

道路进入使用阶段后,尤其是进入设计年限的中后期,路面结构层已不具备足够的强度来抵抗轮载的压应力,从而是路面在轮载作用下产生变形。常见的有沉陷、车辙、搓板、拥包等。沉陷是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其表面产生的较大的凹陷变形,有时凹陷两侧伴有隆起现象。其成因主要是道路在使用阶段由于路基水文条件差而湿软,不能承受通过路面传给路基的轮载应力,于是会产生较大的竖直变形,最终导致路面沉陷。

车辙是路面在车轮荷载重复作用下,沿纵向产生的带状凹陷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够,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二是在高温条件下,车轮反复碾压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使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

搓板是路面产生纵向连续起伏、似搓板状条形现象。搓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路面的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尤其是在车辆停靠站附近,车辆经常启动,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辆水平力的作用而形成。拥包是沥青路面材料沿行车方向发生剪切或拉裂破坏而出现的拥起现象。拥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沥青路面受到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时,车辆荷载引起的竖直力和水平力的综合作用使结构层内的剪应力或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剪或抗拉强度,而出现拥起现象。二是半刚性基层中的石灰未消解充分,导致道路在使用阶段,半刚性基层中的石灰遇水分膨胀,使路面局部向上隆起形成。

1.4 其他类

常见的路面病害除了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外还有泛油、翻浆等病害。泛油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含油量偏高,在高温季节,路面呈现发亮镜面现象。泛油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空隙率小,在高温季节稳定性差,极易造成泛油。二是路面坑塘采用下灌处理时油量过多,在高温下造成泛油。翻浆是因路基湿软,路面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的现象。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组成面层的材料级配或压实等原因造成的成型不好,雨水下渗引起基层表面轻度发软或低温冻胀而出现冒浆。

2 维修处理技术

2.1 裂缝类维修处理技术

2.1.1 纵横缝的处理技术

纵、横缝在路面病害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不及时处治将会演变成网裂等更严重的病害。一般纵、横缝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冷补灌缝,灌缝料是一个单组分用橡胶处理的冷补乳化沥青裂缝密封剂,最宽可填补12mm 的裂缝。施工时无须加热融化,无需灌缝机械,对裂缝内的杂物用吹风机进行清除,然后直接用灌缝壶将灌缝料进行灌注,再用橡胶扫帚把原料刮在裂缝上,施工方法简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二是热补灌缝,无论缝宽还是缝细首先对原缝进行扩缝,将缝宽扩致1cm 左右,然后用吹风机清除缝中灰尘等杂物,再用具有流动性的热沥青依靠灌缝机缓慢依次地向缝中灌注,直至缝中饱满为止,最后待沥青冷却后清除缝表面多余沥青即可。

2.1.2 龟网裂的处理技术

龟网裂在裂缝类病害中属于严重情形,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严重时将造成道路的彻底崩溃。此类病害的处理方法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处理: 第一阶段即龟、网裂出现的初期( 网裂阶段) ,由于病害量少、较轻,且路面交通流量大,进行基层处理往往会带来交通的中断或堵塞,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安全的角度都是不可取的,此类病害一般进行薄层罩面处理,即对病害部位清扫干净后喷洒乳化沥青,待破乳后撒铺米砂,这样的处理既经济又安全,对行车影响不大,又能暂时稳定病害的发展。第二阶段路面病害由网裂演变为龟裂,则应进行挖补处理,即对原路面病害部位的结构层进行铣刨,然后再按原路面相应结构层次进行恢复。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路基松软的也应一并进行换填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应结构层的施工工艺进行操作,从而保证修复路段的工程质量。

2.2 松散类维修处理技术

2.2.1 坑塘的处理技术

路面坑塘一般直接影响到道路行车安全,对坑塘的修补应及时,一般有以下3 种修补方法: 一是冷补料修补,冷补料是一种新型的路面坑塘修补材料,修补时不受天气、温度、坑槽大小、数量的限制,无需专门的工具和设备,无需加热搅拌,只需将坑槽清理干净,放入冷补料,冲击夯实即可开放交通。二是沥青混凝土修补,修补时受天气、温度、坑槽大小、数量限制,适宜修补数量多、面积大的坑塘。三是沥青下灌修补,沥青下灌修补方法简单、灵活,无需机械,只需将坑塘切方,清理干净后铺上石料,灌上热油夯实即可通车。但修补后的质量和美观程度达不到原路面的要求。

2.2.2 麻面的处理技术

麻面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当麻面面积较小时一般做一层1cm 的薄层罩面;二是当麻面面积较大时通常是铣掉上面层(一般3~4cm 厚左右) ,喷洒粘层油后重新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三是做1cm 厚的稀浆封层,能防止麻面处沥青老化、油质损失、细料基层失落,混合料脆裂等。

2.2.3 啃边的处理技术

一是采用切割原啃边部位,通过挖深加厚原路面边缘的方法予以修补。二是当啃边出现在平交道口处,可对原平交道口进行硬化处理,以减小行车冲击力对路面边缘部分的破坏。

2.3 变形类维修处理技术

2.3.1 沉陷的处理技术

沉陷这种病害多见于低等级的县乡道,通常此类道路的结构简单,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大及部分道路的超龄使用,沉陷就比较多。对于路面沉陷往往采取挖补维修,开挖后用水稳碎石恢复基层后再铺筑面层。对于桥头沉陷,由于桥头往往都是高填土地段,工后沉降是个长期的过程,施工面层时在桥头10~20m的范围内暂不铺沥青面层,而是铺上马路砖,在使用阶段出现下沉后,仅需在马路砖下加厚砂垫层即可,待沉降彻底稳定后(一般3~5 年) ,挖除马路砖铺筑沥青面层。

2.3.2 车辙的处理技术

车辙的处理方法往往是铣刨至路面基层,铺筑一层与原路面基层等厚的水稳碎石,最后铺上沥青面层,周围接茬处要烙平密合、碾压密实。

2.3.3 拥包与搓板的处理技术

拥包和搓板的处理措施基本相似,当由于沥青面层原因而引起时,可采用铣刨掉原面层后直接重铺面层。当病害由基层原因引起时应挖除原面层和基层,清除不稳定层,喷洒粘层油后重做与原结构层等厚的结构层。

2.3.4 泛油的处理技术

泛油按面积的大小和成因的不同,其处理方法常有以下3 种: 一种为大面积泛油(严重的称热毁),常发生在超龄使用的底等级沥青表处路面,处理方法是在泛油地方撒料(撒米砂),再用轻型压路机静压1~2 遍,处理之后,还要经常性回砂(扫回飞散的集料),待泛油完全稳定后,清扫回收多余集料。第二种现象为小块泛油而且拥起,俗称油包,其处理一般采用挖补法处理。第三种现象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小油斑,这是一种较轻的泛油现象,采用撒料处理,待严重时再采用挖补法处理。

2.3.5 翻浆的处理技术

篇6

中图分类号:P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170-01

前言:进入21世纪,我国交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对于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由原来的只重视道路的新建转变为建养结合。在公路建设方面交通部曾提出过“三分靠建,七分靠养”,只顾建设,而忽略养护的工程等于白建,由此可见道路在后期呈现出的问题已被充分的重视起来。我省目前省道干线公路多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而沥青路面后期呈现的病害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裂缝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对道路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编者结合日常工作对于沥青路面裂缝的病害成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给给予分析。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主要表现形式为出现的裂缝基本与路面中心线垂直,有的是出现在路面的一侧,有的则是贯穿整个路面。按其成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1施工过程中对于横接缝的处理不当。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接缝。对于必要的接缝,务必按照规定将接缝处不符合要求的端部垂直于路面中线整齐切除,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新混合料摊铺,摊铺时应预先调整好摊铺的预留高度,进行接缝处的碾压必须使用双轮双振压路机,碾压时要将压路机置处原路面,然后依次向新路面伸入小于15CM进行碾压,直至全部碾压完成再改为纵向碾压。同时保证冷接缝的上下层要错开至少1米以上。

1.2对于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使用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拌合及施工,以及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施工都会造成后期沥青混合料的迅速老化,造成路面裂缝。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沥青的的拌和规定对沥青的拌和温度及摊铺温度进行控制,并根据当地气候对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条件进行分析,严格在下雨时进行沥青路面的摊铺。

1.3构造物连接处的路基土方压实度不均造成后期路基呈现出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路面横向裂缝的产生,主要体现在桥涵的两侧与路基的衔接处。因此在施工期要对桥涵两侧填土路基进行充分压实,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

在养护施工过程中,对已经成形的裂缝要先进行清缝工作,对于小于5mm的裂缝采用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对于大于5mm的裂缝应采用石油沥青进行灌缝,在灌缝结束后应在表面撒布3mm左右碎石或粗砂。对于还未明显成形的裂缝,应及时进行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成护。

2、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的主要表现为裂缝基本也行车方向平行,裂缝的宽度以及长度不一。纵向裂缝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2.1施工时纵向接缝未按规定处理造成路面部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在进行沥青路面摊铺时应尽量采用热接缝,采用热接缝时应预留30cm不碾压留作后续摊铺的高程基准面。如若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应将接缝处路面顺直切缝,施工时应先涂上沥青粘层,摊铺时应使摊铺重叠在已摊铺层上10cm,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置于已压实路面上,然后每次碾压使压路机向新的路面移动10cm―15cm,直至压路机全部碾压至新路面,充分将接缝处压实。

2.2原路基沟槽回填土部分压实度不一造成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后期路面发生纵向开裂。在施工时对沟槽回填土部分应做分层填土压实,如原路基部分土质比较软,应全部挖除,换填自硬性较高的材料进行回填压实。

2.3对于改建工程中的新路基与原路基结合处处理不当,新路基部分发生沉降造成路面开裂。在路面改建项目中,对于新建部分的路基填料务必与原路面的路基填料保持一致,新路基的压实厚度应略高于原路面。

在后期养护实施过程中,对于已经呈现的纵向裂缝应先对裂缝进行清缝工作,清缝之后进行烘干。然后针对于缝宽分别进行养护施工,缝宽较小时可使用改性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当缝宽大于5mm时,可使用SBS改性沥青进行灌缝,并在上面撒布石屑或粗砂。

3、网状裂缝

沥青路面网状裂缝主要表现为表面裂缝纵横交错,缝宽一般在1mm以上,缝间距离在40mm以下,且裂缝面积较大。网状裂缝的形成一般为:

3.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间的粘结性较差,稳定性较差。在沥青面层摊铺前应对下承层做好清理工作,检查下承层的稳定性,及时处理相应的软弱层及泥灰层,在摊铺沥青层之前应在下承层上撒涂沥青粘层。

3.2沥青质量较差,沥青与粒料间粘结性低,搞裂性较差。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使用质量合格的沥青产品,并按照规定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及施工进行严格控制把关。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沥青混合料应坚决弃用,不可掺杂在好的沥青混合料中进行使用。

3.3沥青面层铺设厚度较薄,导致层间结合度不高,水分容易渗入,造成路面的损坏。在设计之初相关设计单位应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设计合理的沥青路面铺设厚度,而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路面进行施工,以保证路面粘结性。

对于沥青路面网状裂缝的病害处理:应先对原路面的沥青面层进行铣刨,如果是是有软弱层或泥灰层,可采用加厚、换填、综合稳定等措施进行改善。如若是沥青混合料质量问题,应重新换用合格沥青混合料进行摊铺;对于原路面沥青面层较薄的,可以通过铣刨后加铺新的面层来解决。

4、反射裂缝

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基层产生裂缝之后,在行车等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沥青面层也呈现出相应裂缝,且裂缝的形状基本与基层裂缝形状相类似。反射裂缝形成主要是由于下卧层产生裂缝之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路面开裂,具体可以分为:

4.1半刚性基层发生收缩导致路基裂缝的产生,进而导致路面产生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选用收缩性较小的路基材料进行铺筑。如有必要可采用铺投土工格栅等方式来延缓路基开裂。

4.2在对于原路面进行改建施工过程中,原路面面层已经有裂缝的存在,而没有进行处理之后直接在原路面上加铺沥青路面,导致新路面的裂缝产生。对于原路面已经产生裂缝的,应先对原路面进行铣刨等方式处理,或可采用玻纤网等结构进行处理。然后再加铺沥青罩面。

对于已经反射裂缝,应分别处理,如缝宽较大时,可采用改性沥青进行灌缝处理,灌缝后可在原路面上撒布石屑或粗砂。如缝宽较小时,可加铺封层做预防性养护,也可不做处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沥青路面后期损害处理工序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多数形成病害的原因均可在施工时予以控制,减少病害的产生及形成。因此,在前期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施工,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后期养护成本,更能增加行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7

1 沥青路面出现的早期病害及其成因分析

1.1 裂缝

横、纵向裂缝是在沥青路面当中经常出现的。横向裂缝通常情况之下都是在温度应力的影响之下造成的。所谓温度应力就是因为温度变化比较大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沥青混凝土表面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之下就会产生横向的裂缝并且慢慢的向下扩展,最终使沥青路面出现老化的现象。如果出现横向裂缝之后不及时的对路面进行修整,就会使沥青的抗裂缝能力慢慢的衰退,从而使裂缝的宽度慢慢的变大。当裂缝表面发生冲刷和唧浆现象时就会使沥青路面产生凹陷形变,从而产生新的裂缝。而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和填土在横向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这种裂缝在旧路基扩宽地段是高发区。

1.2 水破坏

水破坏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积水渗透到了路面结构层而造成的一种病害。水破坏病害是沥青路面病害当中危害最大的,水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网裂、坑洞等等。产生水破坏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沥青混凝土的配比不合理、沥青混合料搅拌不均匀、混合料碾压不到位等等从而导致了沥青路面出现了比较多的空隙,从而发生水破坏的严重病害。

因为在沥青混凝土表层的下部和下层的交界面存在着渗水,同时在路面行车的载荷作用之下,沥青膜就会开始慢慢的脱落,并且慢慢的向上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碎石上沥青开始剥落,造成路面强度降低形成网裂和形变。尤其是在下雨的过程当中或者雨后路面行车载荷的作用之下,网裂路面会慢慢的松散,松散的沥青路面的石料在行车的作用力之下,就会慢慢的被甩出,形成坑洞。形成坑洞的高发区往往位于那些沥青混凝土不均匀和空隙率比较大的地段,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修复,则会造成沥青路面的大面积损坏。

同时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在高压水及其行车载荷的作用下形成灰浆,灰浆会通过横、纵向裂缝、网裂等到达路面形成唧浆。灰浆形成得愈多,形成的裂缝危害就愈大,即使形成的灰浆不多,也会使路面形成网裂或者形变的病害。有灰浆唧出的地方往往很快就会形成网裂或形变的病害,慢慢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使路面形成严重的危害并且给路面的行驶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路面的积水要是不能及时的排除从而渗透到沥青表层,导致沥青和碎石之间的粘结力就会减小,在过往车辆的不断碾压之下,堆积在沥青混凝土表层下方的积水会使裹覆在碎石等一些粗集料周围的沥青膜慢慢的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造成路面松散的病害现象。同时,松散的沥青路面在大载荷行车的碾压之下就会形成一条轮迹凹陷,形成辙槽。在降雨的时候,辙槽里面的积水就会很难排除,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水破坏也会更加的严重。

1.3 松散

因为水破坏而造成碎石颗粒和沥青之间的粘结力减小使得碎石颗粒脱落是造成松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沥青混凝土因为原料的配比不当、施工质量把关不严而导致密实度不够也是造成松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泛油

沥青原料的配比量过大是造成泛油的重要原因。过量的沥青在超大载荷的过往车辆的压力的作用之下,会从沥青表面下部慢慢的渗透到沥青路表面上来,形成泛油的现象。泛油作为一种比较轻微的病害,是可以避免的。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者管理不严,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配置原料比。另一方面,少数的施工单位也比较喜欢使用沥青量大的混合料。

1.5 推移

产生推移的病害主要是和工程施工质量、洒布质量、混合料性能欠佳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沥青面层和基层粘结不良,从而在行车载荷的作用下产生推移,如果不及时的进行解决,推移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沥青裂缝。

2 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措施

治标不如治本,与其在沥青路面出现问题之后进行修复,还不如在施工之前通过对设计环节、施工阶段的质量把关等环节进行有效的预防。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沥青路面经常出现的一些病害,从面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2.1 裂缝的预防

一般来说,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是很难避免的。根据以上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的结果可知,为了有效的避免后期运营当中裂缝的产生,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严格的按照设计要求配置原料比,对于裂缝产生的重点高发区,如拓宽改造的衔接处要严格的控制好填土的厚度、均匀度和密实度。

由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沥青会慢慢的老化,使沥青的强度逐年的降低,所以当沥青质量好时,温度裂缝会明显的减少。通常情况之下,较稀的沥青更不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同时,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路面的接缝施工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设计论证才能进行施工,投入运营之后也应该加强维护。

2.2 水破坏的预防

根据水破坏的产生原因,在预防水破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原料上要严把质量关,特别是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对于沥青混凝土的施工国内一般采用的是密实式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因为这样配置而成的沥青混凝土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在高温照射下也不容易发生形变。②采用优质的沥青和抗剥落剂从而增强沥青与碎石之间的粘结力,因为细集料当中的含泥量也会影响沥青和碎石之间的粘结力,所以采购的细集料的含泥量要严格的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之内。③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监督力度,施工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规格、配比均匀合理,在搅拌的过程当中要搅拌均匀,并且对拌合温度、出场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2.3 松散的预防

松散的预防应该做到控制施工的温度,压实度达到设计的要求,原材料要合格,细集料的含泥量要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

2.4 泛油的预防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沥青用量过多是造成泛油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施工阶段,应该严格的控制住沥青的用量,选定最佳的沥青比重。

2.5 推移的预防

预防推移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加强在施工阶段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其次,对施工基层表面上的垃圾及时的进行清除。最后,使透油洒布保持均匀的状态,保证基层和面层之间的粘合力维持在正常的水平。

3 小结

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简单的总结了其中的一部分,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需要进行更加优化的设计,并且加强施工期间的管理、提高施工的质量,尽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选荣;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形成与扩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

篇8

1、前言

目前,随着城市交通量日益增大,城市道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开裂、泛油、剥落、车辙等现象,有的城市道路甚至当年通车即发生了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也增大了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对此,现就其原因及对策作出详细的分析。

2、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类型

近几年来,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地二级公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开工项目很多而建设资金又有限,在道路结构层的厚度设计、材料的采用方面都本着经济适应的原则,而对交通量的变化、使用年限等并没有重点研究。达标的沥青生产规模有限,不能满足国内建设规模的需要。这就使一部分劣质沥青混入公路建设市场,给路面留下了隐患。公路沥青路面发生的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

2.1、裂缝。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与网裂几种。横向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纵裂缝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2.2、泛油。大多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等原因引起,但有时也可能由于低温季节施工,表面嵌缝料散失过多,待气温变暖之后,在行车作用下矿料下挤,沥青上泛,表面形成油层而引起泛油。面层泛油将会导致道路表面功能严重下降,表面构造深度减小、抗滑性能及对噪音的吸收能力减弱,雨天易形成水雾、晴天易产生眩光。

2.3、壅包。在行车水平力作用下,沥青面层材料的抗剪强度不足则易产生推挤壅包。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所用的沥青稠度偏低,用量偏多,或因混合料中矿料级配不好,细料偏多而产生。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较差,也易产生推挤、壅包。

2.4、车辙。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表现为沿行车带出现横向高差,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另外,重载或超载车辆过多也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车辙病害主要类型有:结构型车辙、失稳型车辙、压密型车辙、磨耗型车辙。

2.5、剥落。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3、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应从设计、施工和路面维护三个方面着手,只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

3.1 设计方面

从目前的设计规范来看,结构层的设计偏薄,路面基层底基层满足不了行车荷载的作用;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和厚度计算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特别是应考虑特大车辆荷载对路基路面所产生的影响。

(1)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

(4)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

(5)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间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6)设计地下管线的埋深不能高于路面以下30厘米。

3.2 施工方面

优秀的设计,合理的工期是修筑高质量的基础,而科学施工则是高质量的保证。

材料的选配,特别是集料场应固定,选择1到2家能保证施工进度的厂家供料,使材料级配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不能偏离级配中线太远。

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偏暖,因此,沥青标号宜选择在规定范围内低标号沥青,此外,透层油,粘层油沥青应采用与沥青混凝土用同一种沥青,特别是油石比的选择应考虑粘层油透层油返油时的影响。

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除了常规的几组马歇尔试验外,还应增加抗车辙的动稳定度试验,并衡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一个条件,由于我国目前也引进这一指标值,虽然国内有关科研院校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并出了一些成果,而作为施工企业现在采用并不普及。因此,作为交通行业标准,从立法角度来讲,应尽快推广执行。

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成型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工期,避开不利天气施工。

3.3 道路的养护

围绕建设与养护、维修与预防的关系,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路面使用性能,道路建设的巨额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而长期保持路面良好的技术状况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养护维修支持系统来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养护维修实际上是道路建设的一种继续。

综上所述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如果弄清了病害种类,然后根据病害原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措,就能使养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节约养护成本,从而又能保证沥青路面正常使用功能。首先施工单位保证质量;其次设计达到要求,政府支持。因此,消除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杜绝前竣工后返工或小修的现象,就能更好的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篇9

1 前言

桥面铺装层是车轮直接作用的部分,其作用是防止车轮直接磨耗桥梁板,保护桥梁板免受雨水侵蚀,并对车辆轮重的集中荷载起分布作用。桥面铺装层应有一定的强度,并应满足抗裂、抗冲击、耐磨性能等要求。目前,随着交通量和重型车辆的增加,浙江省桐庐县中小桥梁桥面铺装层损坏较为严重,维修周期也越来越短,有的甚至通车不久即出现了开裂、碎裂、露骨、脱落等现象,不仅影响行车安全、公路的正常运营和桥面美观,而且也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笔者对县内中小桥梁多个损坏的桥面进行观察分析,对其维修方法以及设计、 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论述,以供参考。 2病害的成因分析

2.1 桥面铺装层的厚度过薄 由于施工因素造成梁板表面高出设计标高,或由于调整桥面纵横坡等原因造成了桥面铺装层厚度局部过薄(一般不宜小于8cm), 削弱了桥面铺装层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这也是桥面早期损坏的原因之一。

2.2 负弯矩的影响 连续梁桥、拱桥及悬臂梁桥等由于荷载的作用而产生负弯矩或拉力,使桥面铺装层受到拉应力的作用而产生裂缝,从而造成桥面铺装的损坏。 2.3 桥面铺装层与主梁表面混凝土粘结差桥面铺装前没有将梁表面的松散砂石、泥污等清除干净,主梁表面未凿毛或凿毛的密度和深度不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桥面铺装层与梁面之间的粘结力,破坏了水泥混凝土层的整体性,通车后车轮的剧烈冲击和荷载的作用使桥面铺装层出现脱皮、裂缝、剥落等现象。 2.4 桥面铺装层内的钢筋网走位 钢筋网在进行绑扎和浇筑水泥混凝土时,受到施工人员操作质量、运输机具碾踏和水泥混凝土的自重压力等影响,导致其紧贴梁面的走位,削弱了钢筋 网承受荷载的能力,尤其对于出现负弯矩的桥面铺装层,容易因此而出现桥面裂缝等损坏现象。 2.5 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低劣、砂率过大、水灰比控制不好、砂石 级配差、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差以及施工时漏振、模板漏浆等造 成混凝土中出现蜂窝、麻面、强度降低等缺陷,均破坏了铺装层的整体性、降低了其抗裂、抗冲击、抗弯曲及耐磨的能力。目前很多桥梁桥面铺装采用泵送混凝土工艺,为满足泵送混凝土较大坍落度的要求,除掺入添加剂外,还加大水泥用量和水灰比。水泥用量和水灰比的越大,砼的干缩就越大。由于混凝土硬化初期的抗拉强度小,若干缩和冷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则将导致混凝土内部及表面产生裂缝。再加上忽视混凝土早期养生,这更加促使温度收缩和干缩裂缝的发育、造成桥面的过早损坏。

2.6 施工缝处理不当 桥面铺装应力求少设施工缝,需设置施工缝的也应设在墩台顶的位置。桥面不宽时以全幅一次性浇注为好,桥面宽度大的可以分隔带为分界面。但不少施工单位在进行桥面铺装时随意设置施工缝,且对施工缝的处理也不当(如不按规范凿毛等)。此外,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出现的间歇时间太长(一般不宜超过1h),又没有按规定设置施工缝。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混凝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2.7 过早通车 为了达到提前通车或“献礼”所需,有些建设单位往往在桥面铺装完成几天后即开放通车,造成桥面在强度不高、变形未稳定的情况下过早承受外来重载的作用,这也是造成桥面过早损坏的原因之一。 2.8 荷载过大及冲击影响 高密度重交通以及超载车辆的增加,加重了桥面铺装层的负荷,并且车轮荷载的大型化会产生大的冲击,而在路面不平整或桥面伸缩等有高差的地方,冲击则更大。 桥面铺装的损坏一般是上述某几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的结果,因而寻找原因时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 砼桥面病害防治措施

3.1 设计方面

桥面铺装层能否铺好、桥面损坏部分能否修补好,设计方面尤为关键,应着重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3.1.1铰缝设计:对比几种不同形式的铰缝设计,浅窄接缝和钢板联结造成了铰缝处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要克服由于铰缝本身引起的开裂问题就必须对有类型的铰缝形式进行改进,建议采用大绞缝或悬臂湿接缝形式,并对接缝间采用钢筋加强连接。

3.1.2桥面铺装的设计:从铺装层的应力计算结果来看,一般钢筋混凝土桥面的厚度在100mm以上已能满足要求,考虑超载、偏载和变应力疲劳对桥面使用年限的影响,桥面铺装厚度一般应在100mm~150mm之间。桥面铺装层不仅承受正应力与层间剪力的作用,还要承受剪扭力与疲劳应力的作用。所以建议采用双层钢筋网的布置是较符合桥面铺装的实际受力状况的。

3.1.3层间联接构造钢筋:为防止桥面铺装与桥面梁板顶面间发生剪切破坏,必须加强桥面钢筋网与主梁桥面板混凝土间的联结。在桥梁板顶面混凝土中预埋联结“Ω”型构造筋,每平方米按8~10个布置,这些钢筋同时可以作为桥面铺装钢筋网的架立筋。铰缝混凝土浇筑时同样埋设层间联结“Ω”型构造筋,防止铰缝间成为桥面铺装层剪切的薄弱部位。

3.2 施工方面

在进行桥面铺装层新铺和修补施工中应 着重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3.2.1梁板表面(下承层)的凿除清理。应先凿去破损的铺装层(若为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则务必全部凿除),然后再凿去梁板表面混凝土约2cm左右。并使凿后混凝土表面粗糙、成齿形、箍筋外露。此外还需将凿后的混凝土松散粒、砂石、泥污等杂物清除干净。以确保铺装层与梁板顶面的良好结合

3.2.2原材料的质量。用于桥面铺装及修补的集料级配要好,并要严格控制含泥量。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是关键,砼要有良好的和易性,浇筑前必须进行坍落度试验。修补桥面宜优先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以减少新浇混凝土的收缩,从而减少新旧混凝土之间产生的差动收缩力、提高补强效果。配合比各原材料计量要准确,拌和机械应采用强制性搅拌机。

3.2.3 钢筋网加工和铺设。加强对桥面钢筋网加工、焊接和安装精度的要求,应采用焊接网或预制冷轧带肋钢筋网,不宜使用绑扎钢筋网。钢筋网过去常用碎石垫块定位,当受到人或机具的踩踏和混凝土拌和物的自重压力时,垫块易走位和压坏而失去定位的作用。采用短钢筋支撑定位法可克服这一缺点。钢筋长度约6-12cm,双向间距均约75cm。定位筋一端与钢筋网焊接, 另一端竖立支撑在梁面之上,对钢筋网实行多点支撑。

3.2.4养护期。桥面铺装浇筑或修补后,应加强养护,避免过早通车。

3.3防水方面

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钢筋锈蚀、冻融循环、碱骨料反应和硫酸盐侵蚀,而高度的水饱和是混凝土发生膨胀和开裂机制的先决条件。桥面裂缝直接导致水的渗入,从而引起桥梁破坏,因此,还必须注重桥面系的防水设计。

3.3.1桥面铺装防水

桥面混凝土防水除了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水密性,使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外,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面板上铺筑一层防水材料,形成防水层,将混凝土与水隔离开,以达到桥面防水的效果。桥面防水材料的种类主要有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两大类。

3.3.2伸缩缝部位的防水

桥梁防水的另一个重要部位就是桥梁伸缩缝,必须达到牢固、防水的要求。台帽或盖梁的破坏,主要原因就是伸缩缝漏水造成的、所以伸缩缝的防水对桥面板裂缝的防护同等重要。

4 砼桥面病害处治维修措施

对于砼桥面病害处治的修补,目前采用的通常有三种方法,即灌浆法,植筋法和返修法。 修补前为增强上下层粘结力。为有利于新旧混凝土之间粘结牢固,可采用下述两个措施:一是在凿毛后的混凝土面上涂抹一层薄的胶结剂, 例如1:0.4铝粉水泥浆、1:1铝粉水泥砂浆、环氧胶液等;二是加设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联系钢筋。可在旧混凝土层上设置钢筋锚,也可把补强层钢筋网与底层钢筋焊接。

4.1 灌浆法。将高分子弹性有机材料用压力灌入混凝土裂缝中的一种自治方法。灌缝材料一般具有粘结强度高、抗拉、抗压、抗冲击强度高、渗透性强、塑性强、不易老化的优点。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不同,一般有压注灌浆法、扩缝灌浆法和直接灌浆法。

4.2 植筋法。目前对裂缝修补的常用方法,多数没考虑设置传荷装置。裂缝修补后,桥面板的整体性得不到恢复,修复的寿命非常有限,对于设置传荷装置的裂缝修补方法,通常有斜孔植筋和绑带植筋法。

4.2.1斜孔植筋法。这种裂缝方法具有对桥面破坏小、耐久、能恢复桥面整体性、施工简单、快速等优点。

4.2.2绑带植筋法。对贯穿全板厚的开裂状的单条裂缝,宜采取绑带植筋法。修补混合料选用高早强、高韧性、微膨胀、快速修补材料。

4.3返修法。对于桥面纵向裂缝损坏比较严重,呈现破碎或网状开裂时,应凿除重新进行返修,重新铺筑水泥混凝土桥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3.1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使用的材料、铺装层结构、混凝土强度、防水层设置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3.2必须在对原有桥梁横向联结钢筋焊接工作完成后,才可进行桥面铺装工作,以免后焊的钢筋引起桥面水泥混凝土在接缝处发生裂纹。

4.3.3浇筑桥面水泥混凝土前使原桥面板表面粗糙,清洗干净,按设计要求铺设纵向接缝钢筋网或桥面钢筋网,然后浇筑。 5 结语目前,普遍存在对桥梁检查工作不够重视的思想。有的桥梁建成通车后近十年也没有做过一次系统的全面检查,这是很危险的。桥梁在使用期间,对各结构部位应定期检查,发现病害及时处理,病害越发现得早、维修工作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所以,勤检查、细检查,随时掌握桥梁结构的技术状况和安全状态,是桥梁建成后能否得 到正确使用、管理及维修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JTG 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杨海峰.高等级公路桥面铺装病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公路,2002(9):87-88

〔3〕韩冬卿.高等级公路桥面铺装层破坏原因及对策〔J〕.公路,2002(9):89-90

篇10

2,4-D丁酯。棉花对该药很敏感,受害后棉株叶片变小变窄呈“鸡爪”状。受害严重时,果枝不能正常伸出,花和蕾的生长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乙草胺。苗床用乙草胺除草,极易发生药害,容易导致棉苗芽鞘下部吸收除草剂的浓度过高。药害发生严重时,甚至会使棉苗全部死亡,其症状是整个幼芽表皮呈现黄褐色,部分子叶柄也出现黄褐色。药害轻时,内部维管束为绿色,药害缓解后可逐渐恢复生长。

敌草隆。如果在棉花2片真叶前使用,因该药剂难以向上传导,一般不会发生药害。但在棉花出现2片真叶后施用时,棉苗生长受到抑制,会出现茎和叶弯曲、扭曲和卷曲现象。

氟乐灵。棉株根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受害植株主根粗大形成肿瘤状,木质部变脆易折,次生根稀少,引起第2、3片真叶皱缩变小,严重的会造成子叶深绿、增厚变脆,茎基部增粗,植株变矮,甚至造成生长点坏死,侧枝丛生。

百草枯。喷药当天即会表现出药害症状,开始时叶片呈水渍状,以后出现白色枯斑,严重时茎叶焦枯。在棉花生长后期如用百草枯催枯,会对棉花造成很大伤害,受害棉花叶片基本上会全部脱落。

草甘膦。受害棉株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顶芽停滞生长,倒数1~3叶褪绿变黄,且叶小皱缩,1个叶腋萌芽发生1~2个矮小枝条,小枝条叶芽再次萌发叶枝,呈丛生状多头棉。根系受损呈黑褐色,少白须根或无白须根,受药害轻的20天后可缓慢恢复生长,但结桃少、产量低;受药害严重的棉株则不结桃,甚至施药后10~20天棉株枯死。

二、引起药害的原因

一是用药量过大。用药量过大、喷药不匀都会使棉株局部药液浓度过高,这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如48%氟乐灵乳油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不能超过150毫升,20%百草枯水剂不能超过300毫升等。二是随风飘移造成药害。在喷施二甲四氯和2,4-D丁酯时,喷雾器喷头上不戴保护罩,喷头位置距地面过高(机引式、背负式喷雾器的喷头高于60厘米),液泵压力过大等,均易造成雾滴挥发与漂移,在棉田附近尤其是在上风口喷药时,极易对棉田造成药害。三是药械混用。喷雾器在喷过二甲四氯或2,4-D丁酯之后,没有将残留在器械上的药液清洗干净而造成药害。四是土壤残留型药害。钠盐型的草甘膦易在土壤中沉降积累,从而引起土壤盐碱化产生对棉株的毒害。有的在苗床上发生,棉苗移栽至大田后不久即表现出明显症状。五是渗透型药害。施药时土壤过湿或施药后不久出现降雨,将药液渗透至根际通过根系的吸收输导而形成药害。

三、预防措施

棉田喷药时,使用的喷雾器械必须先彻底清洗干净,尤其是已喷过二甲四氯钠盐、2,4-D丁酯的喷雾器和量过这两种药的量杯等。喷用农药时,棉田上风头如果使用含二甲四氯钠盐或2,4-D丁酯等除草剂时,尤其要防止发生对棉田的飘移性药害。在选择好除草剂后,用量必须准确,不能超量施用,并且不能重喷或漏喷。在使用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或百草枯防除棉田行间杂草时,应选在无风天气进行,喷头必须加上防护罩,尽量压低喷头,防止药剂喷到棉株上形成药害。喷药出现药害症状后,可采用一些应急措施,如百草枯误喷后,立即用泼泥浆水的方法(该药遇土钝化)使药物失效。另外,还可喷施0.15%芸苔素内酯5000倍液,以促进棉株恢复生长。

篇11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速度非常快,通车里程逐年创新高,沥青混合料作为公路路面的主要材料之一,应用的非常广泛,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柔性面层,车辆在其上面行驶,由于车轮与路面两级减震,行车舒适性非常好,噪音低;由于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对路基、地基的变形或者不均匀沉降适应性强;沥青路面修复速度快,碾压后温度达到50度以下即可通车等。虽然沥青混凝土路面较水泥路面具有这些优点,但是如果我们在施工时,不能很好的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混合料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一些质量病害,对行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人对沥青路面通车后容易出现的一些质量病害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一下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早期反射裂缝

所谓反射裂缝,是指由基层或者老路面的裂缝引起其上层路面在原位置的裂缝。反射裂缝主要分布在行车道或者路中部位,从裂缝的形态可将反射裂缝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大多为纵向开裂网状扩展。反射裂缝一旦产生,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向四周扩展,就会形成一道裂缝带,修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施工时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消除施工中遗留下的潜在隐患。

1.1 形成原因

早期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的裂缝或者路基的沉降不均匀所造成的,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施工面长,施工单位由于养生不到位或者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造成基层干缩或者温缩性裂缝。由于半填半挖路段和土质较差的路堑路段、路基出现不均与沉降形成路床裂缝。

1.2 预防措施

半填半挖路段,在稳定的斜坡上填筑路堤时,应该将表面的草皮、树根、淤泥和腐殖土等杂物清除,应该分层设置台阶,台阶宽度的控制应挖至原状坚硬土层,并应不小于1m,在全宽范围内压实,压路机难以碾压到的部位采用小型夯机进行夯实,压实顶面应该预留2%~4%的单向排水横坡。

土质较差的挖方路段,在施工前应该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共同查看现场,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或者其他加固措施等进行处理。在路基验收时,对此部位加强检测,尤其要加强弯沉检测。

在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时,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提高现场所用材料的抽检频率,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并对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在达到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小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基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生,洒水避免忽干忽湿,避免基层受冻,并进行交通管制。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该对沥青用量适当增加,这样能够减少混合料的孔隙率,起到延缓裂缝扩展的作用,另外,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碾压时,加强碾压能够使混合料达到较高的密实度,也可起到减少反射裂缝的作用。

1.3 路面松散

沥青混凝土路面松散,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路面使用初期,路面面层的集料和沥青结合料分开,情况较轻时,路面会出现麻点,严重的情况下,表面纹理粗糙,甚至形成坑槽,影响通行质量和道路使用寿命。

1.3.1 形成原因

造成面层松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或者沥青用量少于设计规定;沥青面层摊铺时,出现离析,离析部位属于大骨料集中的部位,缺少细集料,混合料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沥青老化而发生剥落使沥青与集料粘结力降低;所用矿料过湿、摊铺时基层积水或者摊铺时气温过低,致使混合料温度降低过快,沥青与骨料之间或面层与基层之间不能有效粘结。

1.3.2 预防措施

在选择沥青材料时,应该选择粘结性、感温性、耐久性、塑性和抗老化性能符合要求的沥青,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确保沥青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摊铺时,发现有离析部位要及时对离析部位进行消除,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材料质量,清除基层表面积水,并遵守相关规范对施工温度的要求。

2 车辙

沥青路面特别是高等级路面,建成通车后,就会逐渐产生一些车辙,这就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1 形成原因

车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原材料质量状况不稳定,特别是碎石、石屑等集料,集料时粗时细,矿粉时多时少;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准确;超载行车;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时,面层压实度不足;沥青质量不合格,粘度低,感温性强等原因,这些原因都会使公路通车一段时间后,路面形成车辙。

2.2 预防措施

想要预防车辙的产生,首先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碎石质量、规格的控制,对材料进场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沥青原材料的选择,应选择温度稳定性好的沥青或者改性沥青,并应该对沥青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从拌合楼安装调试开始,对各个料仓的计量控制装置、集尘装置的准确性和运转技术状态的正常性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均匀与稳定;对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加强碾压,达到规范及设计文件规定的压实度要求,控制好沥青含量及剩余孔隙率,另外,SMA的级配为间断级配,也是一种具有优良高温稳定性的混合料,目前出现的病害也很少;严格控制超载车辆上路。

3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作为路面施工的主导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原材料或者施工工艺没能很好控制,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质量病害,比如网裂、车辙、拥包、坑槽等,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些质量病害,我们在进行公路工成施工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严控每一个施工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早期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行车质量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闫海兵.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李平伟,包魏学.刍议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问题的处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篇12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水泥砼路面在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造成砼路面病害频发,除路基本身质量欠缺外,主要还有路面组成材料不合格及施工不规范及的问题。下面就针对在施工过程一些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作一探讨。

(一)裂缝

产生裂缝从时间上可分硬化前和硬化后两个阶段。在硬化前,由于组成材料的密度不同而发生沉降,引起沉降收缩裂纹,这一般发生在抹面层。但在干燥的基层上浇筑砼面板时,因水份很快被基层吸收,会引起大的收缩而产生宽深裂缝。

1.为防止沉降裂缝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

(1)在浇筑砼前,应将基层浇湿。

(2)砼浇筑后,尚未出现析水前,防强风吹拂和烈日曝晒。

(3)及时组织养生,防止砼表面水份蒸发。

(4)进行二次抹面时,应减少表面收缩裂纹。

(5)避开高温气候施工。

2.硬化后裂缝的产生

(1)干缩裂缝

因水份蒸发过快,使干缩砼的抗拉强度小于拉应力而产生裂缝。它没有一定的规律,形似龟纹,长度和缝宽都较小。

引起干缩裂缝的因素主要有:

1)水泥中的铝酸三钙水化时需大量的水,养护过程中膨胀值大,干燥时收缩亦大。

2)砼中的用水量的影响,当用水量增加一定百分点时,干缩值将成倍增加。

3)骨料的级配和大小也对干缩值有关。级配较好时,空隙率小,收缩值相对减少。

(2)由于温度原因而产生的裂缝

因昼夜温差较大,而产生温度应力,由于没有对混凝土面板进行及时切割和设置伸缩缝,造成面板拉裂。因为混凝土材料对温度的变比而引起的伸缩量约为每度0.01毫米,当累计长度内温度应为超过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裂缝。

(3)基层原因而产生的反射裂缝

由于基层的裂缝没有进行及时处理,而反射到面层,使面层断裂。

(4)由于材料不良引起的裂缝

1)水泥安定性不良引起的裂缝

水泥熟料如锻烧不充分,会导致水泥己凝结硬化后继续水化而产生体积膨胀的体积变化不均匀现象,使路面出现断板、龟裂。

为防止水泥安定性不良引起的裂缝,应并选用低碱性水泥或加强检验。

2)水及砂中有害杂质对水泥砼有腐蚀作用

有害杂质与砼产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使砼被腐蚀,强度降低,在车辆荷载的不断作用下,遭到破坏。

根据规定:对进场的砂石材料要每料场检测一次,污水应禁止作为拌合用水使用。

3)因拌和物温度过高,而出现“假凝固”现象,并使砼板断裂

水泥拌合后,便会变硬,尔后变软,逐步正常硬化。这一过程中开始出现的现象即为“假凝固”。另外内部热量不易散发,使体积膨胀,也易引起混凝土裂开。

为防止混凝土发生假凝现象,要控制泥凝土的拌合时的温度。

4) 水泥中碱产生化学反应与砂、石材料中的活性材料,对砼结构产生破坏

新出厂的水泥因新出厂的水泥温度较高,且游离氧化钙等还没有完全消解,不能立即使用,

集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与水泥中碱性氧化物水解后生成的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会产生化学反应,并在集料表面生成硅酸凝胶体,从而产生膨胀,使砼结构破坏,出现较深的网裂。

(二)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材料选用不当

(1) 针片状石子在骨料中含量较大,砼中出现架空现象,空隙率大,受压后易折断,从而降低砼强度。

(2)选用杂质含量高的细砂,根据规范要:砂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2.5以上,含泥量不应超过3%。

(3)水泥相互交叉使用,不同水泥中混合材质量和掺量都不一样,交叉使用后后将使水泥性能发生变化,降低砼标号,而降低砼强度。

(4)骨料选用砾石,因砾石表面无棱角且光滑,与水泥砂浆的粘结困难,造成砼强度降低。

(5)砂、石材料内含杂质较高,根据规定:砂含泥量不超过3%,骨料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砂、石材料内杂质的含量对路面干缩变形影响和塑性收缩开裂变化较大。

(6)粗骨料最大粒径控制较松,水泥砼路面最大集料粒径为40毫米以内。大粒径集料的砼弯拉强度相对偏小。

2.掺入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在掺有速凝剂和早强剂的混凝土,因水泥短期内硬化、水化,使水泥颗粒表面生成一层硬壳,致后期强度偏低。

3. 计量不准确及配合比控制不严

(1)计量不准确

砼配合比是根据砼的强度、耐磨性、耐久性、和易性来确定。根据规范规定的计量误差:粗骨料3%,外加剂2%、水泥1%,水1%。计量不准确也影响砂石材料的级配,级配不好,砼的密实度得不到保证。

(2)水灰比的问题

砼中的拌合水分化合水和自由水两部分。化合水的作用是使水泥水解和水化,剩余的皆为自由水。自由水在砼硬化过程中逐渐蒸发,使砼内部形成空隙。如水灰比偏大,使砼强度也就降低、密实度降低,但水灰比偏小时,因和易性差,因此要严格控制水灰比。

4. 不规范的操作工艺

(1)标高控制不严,使面板厚薄不一,造成砼强度不均匀,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易产生裂缝,造成砼强度降低。

(2)砂石材料含水率的测定

砂石材料的含水率随气候变化而产生变化。施工中住往对水灰比疏于控制。事实上,在施工时应对砂石材料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及时对水灰比进行调整。

(3)向砼中加水随意

随意加水会使砼中自由水份增加,随着水份蒸发,使砼内空隙增大。

(4)振捣不实

砼振捣不密实的表现是取芯样气孔较多,砼弯拉强度较低。

(5)养护工作滞后

混凝土的结构和强度的形成及增长需要一个过程,并需要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养护不及时,会影响砼水化作用的正常水化物的生成,从而影响砼的强度。

(三)从外观观察砼存在的质量问题

1.外观颜色差异较大

当用肉眼能看出砼路面存在颜色差异时,配料中误差用水量>10%、集料>10%、水泥>7%。

2.起砂磨损和露骨

(1)路面浇筑中,由于提浆机振动频率大,使面层砂浆过厚,也易造成露骨和起砂。

(2)路面磨损甚至露骨除了与砂石材料中的砂偏细和含泥量及有关外,还与水泥有关。

3.成形阶段存在的问题

(1) 缺角、断边现象

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断边、缺角现象;在车轮作用下,易使砼板角断裂或使板边啃掉。

(2)面层出现小洞

这是因为砂石材料中混进杂质而引起的。为了避免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施工时应注意

1)对堆料存放区进行地面硬化,以免装料时底层泥土掺入。

2)对加工好的碎石进行过筛,防石粉结块及增加含泥量。

(3)砼表面压纹不均

由于路面施工平整度及压纹时间掌握不好,导致压纹深度不均匀。

(4)脱皮

在施工过程中,因砼面板受雨水侵袭造成水泥浆流失,而后用水泥浆粉刷补救;或是水泥保水性差或砼坍落度大造成面板泌水较多产生脱皮。

(5)侧面麻面及蜂窝

振捣不够使砼内气泡未能上浮而粘着模板,在模板上粘着水泥砂浆末清洗干净致使面板粗糙。

(6)灌缝问题

1)切缝深度不足、灌缝不及时

切缝深度不足及灌缝不及时会使泥砂等杂质进入缝内,都会影响灌缝质量。

2)灌缝材料质量欠佳及漏灌

灌缝材料质量欠佳造成温度低时脆裂,温度高时被车轮撕裂;灌缝不良及漏灌会造成雨水下渗,严重影响路面使用质量。

(7)线型不顺

放样不准、立模不到位而造成模板变型、产生边线不顺。

(8平整度较差

平整度差的主要是由于抹面操作人员掌握不好造成的。若采用铝合金大尺,横跨模板上来回抹平几次,使平整度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4.纵缝拉开

纵缝拉开的主要原因是中央拉杆没有按标准设置,这都会给以后路面的使用质量留下隐患。

(四)冬季施工

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主要依靠水泥的水化作用,水化作用完成迅速,强度增长快;温度低时,水化作用慢,强度增长也慢。因此,尽可能在气温高于+5℃时进行施工,并且掺加早强剂。

(五)夏季施工

根据气温、运距、日照大小决定,气温在30℃以下时,要保持气温20℃的坍落度,要增加单位用水量3~8Kg.

摊铺、振捣、抹面与养护各道工序应衔接紧凑,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在已摊铺好的路面上,应尽量覆盖草袋,避免表面烈日暴晒。在抹面时,因表面过分干燥而无法进行时,可允许少量洒水进行收抹面。

总之,为确保砼路面的施工质量,除路基质量要保证外,必须从材料质量、施工控制、后期养护等多方面进行控制,按规范施工,加强后期养护。另外,积极探索和改进施工工艺,以提高砼路面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编制介绍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 刘伯莹 姚祖康 王秉刚等。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1)编制介绍 - 公路 - 傅智,刘清泉,牛开民,喻波,梁军林,徐加绛,杨泽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