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

时间:2023-12-02 15:4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07-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深入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加清楚的理解并运用思想政治的相关规律。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须要对其进行细致的了解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再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

“科学”一词最早是康有为根据英语science翻译过来的,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就是要在正确的理论路线指导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达到认识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的目的。这个正确的理论路线就是理论和社会主义路线。即我们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路线,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并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产生并且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其在工作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规律,还有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品质树立并发展的规律。这三方面的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规律是最为重要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效性也体现在三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指受教育者学习、掌握并运用思想政治规律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开展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就是指教育者的工作效率,还有就是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效益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指受教育者在科学的思想政治规律指导下,能为社会带来多大的效益。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科学化色彩,教育者为了传达给受教育者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就会在日常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对于一些客观规律进行较细致的探讨,但是这些做法还不足以形成科学、规范、合理的体系与规模,教育者本人也不能凭借零散的实践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研究人员。

新时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实践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比例增大、内容增多,相关研究人员的科学化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并且相关教育者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势必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增强科学性与实践性,继续为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培养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构建策略

(一)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层次与水平,就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科学观念。人自身就是人的最大根本,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的彰显出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可以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也可以得到最完善的塑造和发展。另外,教育者要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对于受教育者要采取有教无类的原则,及时帮助受教育者解决有关问题,鼓励每一位受教育者,使他们能够全面地掌握思想政治的规律,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不断完善自我,并且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还要求教育者在实施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受教育的本质需求,掌握受教育的真实想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科学化水平以及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创新性

无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是在适应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总局限在一个阶段,要时刻把握实践发展的脉搏,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大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容。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创新性,就要切实提高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力度。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追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行理论创新,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作为武装我们头脑的理论武器,并且在具体时间中以此为指导,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这样才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创新性,要提高教育者的专业水平。教育者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现出极其复杂多元的局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过硬,要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创新型手段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受教育者的品质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管理科学性

科学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同教学方法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但是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和规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实施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在这个管理体制中,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实行健全领导管理机制。重视各级党委的组织领导能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各级领导部门要指导下属部门和人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全面、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步骤、按层次、科学性的向前推进,并且通过领导部门的有效管理,凝聚人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实施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还有健全各方面的参与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更全面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受教育者一方面要努力向受教育者教授相关知识并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虚心接受受教育者提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讲求民主。还要在实践工作中,以身作则。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上要更加积极主动,虚心接受教育者的教导,多思考,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规律,并且将这些知识和规律武装自身,在实践当中得到更好地运用。要与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沟通,对于不能完全掌握的内容要做到及时请教,并且结合自身的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合理的意见,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方法。

实施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还要对受教育者实行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激励机制进行管理,通过对受教育者提供适当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使受教育者迸发出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运用中去。

三、总结

当前,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要走科学化的道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化的构建,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 吴倬.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0(10).

[4] 徐志远.论范畴研究对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化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篇2

[作者简介]李桂环(197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尹春芳(1966-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33-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效性,是众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实效性,不同研究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从课程教材及教学目标特点入手,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由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构建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教材特点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话语,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根据,经过编者字斟句酌的编撰、专家审订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后者是对教材个性化解读的实践话语,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具体方案,具有具体化、灵活性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材话语体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话语体系,是对理论的解读,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一些新的、体现时展变化的话语资源,但体现在教材话语体系上,其最大的特点仍然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喜爱,并因教育而使其终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将抽象、范式的教材话语体系转变为具体、个性的教学话语体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内在统一,它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一,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过程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要坚定。其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动力,强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论上的真理性和正确性,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科学的方法吸引人,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关键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注重理论认知,更注重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选择意识强,不愿接受别人灌输的观点。他们追求时尚与新潮,崇尚创新与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动关注、追踪社会热点,尤其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排斥单纯的理论教学、厌烦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摆脱教材话语体系的束缚,避免照本宣科,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一)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根据“05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三门课程构成。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难易、深浅掌握不一致,教学随意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紧扣教材,注重系统的理论讲述,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过程过于随意,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借口,忽视理论教学。

其二,“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但教材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内容的编排与取舍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大纲中对本、专科教学的课时安排有不同要求,专科院校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全部内容讲精、讲透。

其三,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缺少统一考核标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状态方面,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的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学生占62.9%,为应付考试的占37.1%;学习兴趣方面,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生占31.8%,感觉一般的为36.2%,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是33%。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的占35.3%,只听不记的学生占30.6%,只在感兴趣时候才听的比例为34.15%。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认为课程内容脱离当前实际,与学生距离太远,学了也没用。二是认为教材说教意味太浓,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三是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条框限制,让理论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体现专业特色,搭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教学话语体系。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教育实效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三贴近”原则。认真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实回答、解决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立足不断变化的新实践,释疑解惑,着力把道理讲透、事实说清。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又重视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1.整合教学内容,组织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上,注意做到针对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选取与整合,弥补本科和专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指导上。

2.注重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实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理论掌握基础上的应用与实践,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认知,对国家政策、制度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学以致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的计划性与实施过程的灵活性相结合。突出课程的时政性与实效性,使教学内容的设计适应社会变化,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发展及时调整并付诸实施。做到突发事件,应时讲解;持续关注,了解变化。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特点,及时反馈,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科学认知。

4.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师生互动,进行理论学习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两个特征”,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学锋.“两课”教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篇3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2.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幽默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1)教材中的幽默。这是教学幽默中的“富矿”所在,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教材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插图都富有幽默感,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是积极因素,能唤起学生一连串的想象,促使学生去探索,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艺术作品中的幽默。许多笑话、漫画、相声、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等,无不妙处横生。教师拈手拿来,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3)生活中幽默。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形象比喻、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心运用。

二、从政治课学科特点出发,把政治理论与具体实际有

机地结合起来

政治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肯定不爱听。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我把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拿到教学中来,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理论来解释实际,运用到实际中去。

1.联系社会实际

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适时适当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报道》、《海峡两岸》这些固定的栏目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好的内容可以录下来或摘下来,以备后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政治课教学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思想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要光讲空洞的道理,可以先要学生谈谈他们的观点和认识,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

1.要优化教师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政治老师的师德与学生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学生就会对政治课内容的科学性、可信性产生怀疑。相反,如果老师的师德形象与学生期望一致,或者更好,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政治课的科学性,坚信思想政治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要了解学生,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变化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加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各种价值观、政治文化思潮及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向他们渗透,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也在不断向他们辐射。为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政治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理通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如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信息,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3.要积累丰富的材料

思想政治课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必须汲取书报、电视、广播等的营养,积累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有用的材料、信息,系统地进行编码,贮存起来,随时可用。这样就不至于使政治课上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

篇4

一、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的界定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把教育的意向与目的隐藏到学生周围的环境和特定的活动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通过为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使他们在愉悦、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获得熏陶,从而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的形成。

二、开展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纯粹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坚定信念的教育。

1.有利于克服教育的刚性,增强教育的柔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教育,它充满了人文关怀,这需要隐性教育发挥作用,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施教者把教育的思想和观点“隐藏”得十分巧妙,通过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对教育对象进行某方面特定的教育,如同用糖衣裹着的“良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思想和理论,从而避免因显性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亲其师,信其道”。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营造了和谐、愉快、健康的师生关系,达成了教学共鸣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功动机,使教育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隐性教育是无讲台教育,没有硬性灌输和权威训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大家既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从而在乐于参与中无所不谈,毫无禁忌,不知不觉中接受真理。

3.有利于通过调动非理性因素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了似乎与教育主题不太相干的模糊性活动,包括谈心、娱乐、旅游、参观等令人愉悦的方式,不拘一格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融情”工作,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理论。教育者通过精心设置的宜人环境、娱乐活动等中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这种隐性教育方式使人在愉快的心理体验中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开发利用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教学激情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是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是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所在。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人文情感的引领者,道德修养的示范者。

2.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起到价值导向、思想凝聚、精神激励和关系融合的作用。美的氛围、美的气势、美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场”,会产生出磁场般的吸引力,使学生“成长于校园,求知于学园,置身于花园,活动于乐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起着滴水穿石、积沙成塔的教育作用。因此,政治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提升和人格塑造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3.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拓宽了理论教育的空间。网络相比显性教育,学生更易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和看法,使教育者易于找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因此教育者应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占领网络阵地,可以通过QQ、博客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吸引和凝聚学生,使网络成为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与平台,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的通道,成为传播知识、引导舆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4.充分开发利用课堂信息资源

课堂信息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它产生于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包括言语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引起的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情感的交融,进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是谬误;遇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听到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想法等。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信息,就要学会倾听;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想法,古怪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不能以不屑的态度,轻易做出判断,防止挫伤学生的创造激情。

5.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

地方社会文化资源,包括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隐性课程资源。因此,要让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死板的教学,它将德育带回了真正的生活当中。

可见,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形成、完善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的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只要我们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恰当发挥其功能,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德养成功效。

篇5

语言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科学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语言的内在规律,即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1.教学语言要精练。语言精练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意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在教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时,我引导学生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我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练地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思想政治课是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生造词汇。比如,在“热爱集体”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把这个概念教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认识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3.教学语言要清晰。一是教师要吐字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二是教师要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要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比如,讲授“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4.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逻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层层深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进入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显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程时,要着力讲清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习关于语言的艺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艺术般的享受。

1.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风趣。上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如果教师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名词、几句术语,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够避免学生听课时开小差,甚至打瞌睡呢?语言生动风趣不在于华丽词汇的堆砌,而在于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方言土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篇6

G641

现在谈论起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更多的人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很老旧的话题,我们自从上学起已经接受过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没必要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然而,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在这么多年的受学生涯中,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完善的,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是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很大漏洞,而我们又如何去填补这些漏洞。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想大部分人和我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到太多东西。而我们学到更多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专业课的知识。如今我们的一思一想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专业课知识的恩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有必要在专业课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受到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R悼沃薪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规律的内在必然要求

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中讲究全面结合、统筹兼顾,任何事都是相互联系的,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更何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做人教育。仅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需要在不同实践中应用思想理论,让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与价值观时,可以立刻想到这些理论,成为学生面对问题和处事的方法。教育中不同的要素之间都是存在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的关联。那么,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将思想政治缴入渗透到专业课中。在相互结合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全面的教育。不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授课教师仅需要传授自身专业的内容,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中。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两者只是共同目标下的具体的分工不同而已,仍然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一名思想政治素质很低的学生,很难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进而可能产生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职业行为。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要性。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欧美文化的进军,韩流文化的传入,使现代人,尤其是还不具备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产生了一次次思想大大碰撞。如今各国都在学习他国优秀的文化来补充和丰富自己。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需要自己去刻意寻找,各种文化、价值观自动出现在我们的可接触、可视范围内。而我们能吸收、利用这些文化之前,是不是要先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呢?如果只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来逐步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些少得可怜的课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关联最为密切且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就必须在这种情况下伸出援手,在课程教授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深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周围教学环境中的存在。专业课教师要在备课时,可以更明确的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同时查阅有关资料,积极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联想,从而划分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的内容。有利于在教学中合理适当的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地域性、专业性以及教师自身的授课特点,灵活合理的采用思想教育,这种变通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毫无关联的生搬硬拉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思想政治内容,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在面对多种文化不同面貌时,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天然教育优势

每位教师在成为教师前都进行过教师培训,在任课过程中也会接受定期培训,还会有学期性的各种教师评价,教师进修等。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相当完善的产生,再教育体制。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具备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格的,也是具备相应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这个不用担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个专业课都有一定量的学生粉丝群。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格外认真,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可观的。所以这时候,如果专业课教师在自己课程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理论类,比较枯燥。那么教师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以老师为标杆,来督促自己。所以各个专业课教师需首选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以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经意地采用符合思想政治标准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方式,无形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将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是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96\99.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篇7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要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基于此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尝试。

一、开展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以提出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

创造性思维始于问题。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学习过程。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要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所有以学习为中心的问题(特别是以从自己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整个过程的驱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问题进行预习,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然后我把学生的问题收集起来,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综合考虑和筛选,确定探究性学习所围绕的问题,使得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就业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去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并解释为什么我国“十一五”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怎样扩大就业?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确立探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

在探究式学习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进行调查,需要讨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有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重。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最好探究性学习合作小组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长、家庭条件,因为探究性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要查阅文献资料,一般要用到电脑、要上网,还要进行交流,包括口头交流和观察记录、实验报告、论文等文字材料的交流,所以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要有所兼顾。

3.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来进行探究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探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活动。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而逐渐对政治学科的理论有所认识,并对这一认识有一个进一步的深化。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是通过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使学生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政治学科探究性学习,是以观察调查为学习先导,以观察和调查的操作过程作为能力培养的途径,以观察和调查的结论或现象作为知识学习的铺垫,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深人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交流、讨论、呈现、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同、被肯定、被赞扬的需要,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在这中成功式教学中,更加会激发他的探索热情和探索精神。交流、讨论、呈现乃至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也是十分重要的。每当到这个时候,同学们都特别兴奋,他们都想把自己的成果呈现给大家,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比,选择好的在黑板报上,或者参加政治小论文竞赛,或给政府、社区提出建设性意见,有的还真的被采纳。这种喜悦是其他东西难以替代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头脑不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德国诗人莱辛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去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二、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应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对老师主导作用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探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探究性学习小组的组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利用,等等无不需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否则探究性学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2.不应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课程改革,强调提高觉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该全面而辩证,也就是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改革是扬弃,以前的问题要改,以前的成绩要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扎实的这一成绩的国际上得到公认。

篇8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是针对以分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2.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

3.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运用。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4.特别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的个性发展。

二、实施发展性评价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亲身体验一分析与反思”的新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前提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对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和传递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3.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也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课堂评价的构建

到底什么是“好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好课”的标准应建立在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上。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其标准不以教师的素养高低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而以学生的学习成效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还是被逼无奈而为,也取决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时间的多与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2.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包含着一种创新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在内的应变能力。目标排序的改变,意味着在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的核心。我们评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其核心也应该是考查其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有计划选择、加工、创造出来的,对学生学习发生感染、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一堂没有教学氛围的课当然算不上好课。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上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在评价内容上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政治课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应包括道德评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3.在评价原则上

要坚持“三统一”,即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要坚持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和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慎用判断性结论,强调采用非判断性的定性描述。

4.在评价方式上

篇9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注意培养教学机智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的掌握自己的专业,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所以,政治教师必须以课本为基点博览群书,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丰富自己,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自我的教学机智,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这种获得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和谐音符”,迅速作出反应,因势利导,具备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以实现课堂生成。

二、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学生势必会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相反,思想政治课堂可以“活”起来。在政治课教学中,授课者和听课者是教师和学生,二者在年龄、经历、学识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差别,但都是课堂上的主角。因此,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学会听学生说,学会同学生说,学会替学生想,学会欣赏学生,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者”的角色。自觉地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以和颜悦色、耐心细致的态度进行教学,而不以传道者严肃的面目出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讲课效果就会非常明显。所以,要使政治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能“有话就说,不怕说;有疑就问,敢于问”。只有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动态生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

三、明确目标,精心预设

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基于教材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因为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及过程的开放性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这样做可能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但我们如果仅追求教学思路的连续性,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则反而会使政治学科失去其独特魅力。所以在课前准备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预期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出现差异,根据课堂中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方法策略。课堂中有有序生成,也有无序生成的可能,当生成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腾出较短时间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促成生成,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为生成挖掘有效的资源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思想政治课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兴致不高。好奇与兴趣是生成的起点,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紧密联系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挖掘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能使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气和灵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设置问题:“你打算怎样过自己的生日?要花多少钱?”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消费属于哪种消费心理?怎样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整堂课一气贯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达到教师意料不到的生成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师要具备领航能力,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

篇10

为了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首先,教师应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往、课外 活动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进而有针对性的激发、诱导。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把政治课的学习与个人的前途发展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激发兴趣。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运用幽默、寓言故事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应用真情感染学生。教师的面部表情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滞阻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情和丰富的感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实施点拨、引导。问题的设置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教师释疑的重点应放“二点”(重点难点)`“二性”( 科学性`系统性)“二联”(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问题的设计要使每个学生都的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释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2.设疑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呈阶梯状设置疑点,使学生会把一组问题组成一根链条上的若干环节,并环环相扣。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既会加环也会解环。此种方式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掉动所有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加入到讨论问题的行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目的。

3.设疑要不拘一格。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不应拘于某一点、某一面,还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设置问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举办“新闻会”。具体做法:是课前布置学生关心时事,收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请“新闻发言人”到台前用三分钟时间向全班介绍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并接受采访。角色有学生按学号轮流担任。这样既调动学生关心时事的主动性,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反映能力。

2、热点评论。学习某一观点理论后,联系班级、学校及国内外的一些话题,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根据所学内容,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及资料,然后展开评论。

3、演讲、知识竞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测试。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激励学生博览群书,全面发展。这种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在课前进行,单兵教练,也可分组分班级 专门进行。

四、转换教学思想,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学中必须激励、换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建立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

2、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抓“重点、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教材内容“衔接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做好所谓的备学生、备教材、备作业的三备工作

篇11

政治课具有时代性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教师上课又有教学任务、升学任务,所以一般教师上课,只交代知识要点,复习时要求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这无疑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的感慨。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本文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的低效性的现状,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习兴趣与激励手段问题。

一、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去追求、去探索,甚至入迷。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在乐中学。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克服一切困难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对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习兴趣的浓淡、有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一个学生对教师喜爱与否,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个科目的态度。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1)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形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如果一个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自己的言行不统一,甚至背道而驰,那么学生在否定一个教师的同时,也会对他所教的课产生怀疑,进而厌恶,根本无法谈及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思想政治教师要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高尚的道德形象。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和高尚人格的向往,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提高教师的内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可能只限于“一桶水”,而应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长流水。教师应该广闻博识,不仅熟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该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的科学和知识。“胸存万汇凭吞吐”,教师只有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提炼升华;才能在新课改下完成授业解惑的使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深的智能形象,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3)教师要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达到知心朋友的程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为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感染、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着装要整洁大方,举止要文明端庄,兴趣要全面健康,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真、善、美。(4)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幽默、音乐、实验、电教媒体、寓言典故、诗文童话等。

二、激励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向期望目标前进的加油站

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的方法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1)情感激励。有位诗人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以真情投入来感染学生。这就需要练就一口标准、流利、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掌握一套娴熟的课堂演讲技艺,用声音、眼神、面部表现等来激励学生。(2)音乐激励。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轻松、快乐的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或根据教材内容,将有关的歌曲引进课堂教学。歌曲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学生表现欲强,可使学生异常兴奋、活跃,学习主动。如,在讲“―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之前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在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放歌曲《大中国》等。(3)竞赛激励。苏联―位学者曾说过:“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知识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丰富了学生知识,又锻炼了能力。”(4)成功激励。教师利用或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使其有成功的喜悦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授课内容让学生自排小品,或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画插图、配音乐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美国的―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课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都寻找对自己价值和积极认可”。(5)名人名言激励。名人名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6)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师生互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课堂中师生应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的关系。在政治课中如何实现师生的平等、互动交往?这是对政治教师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本人在政治课中,有意识地尝试互动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发生的教学关系,如何开展互动教学呢?

1.在创设情境中互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时时要考虑如何创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教学情境。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互动的方式,一是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二是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境。前者创设的情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而后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境。创设的课堂情境只有在互动中,其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否则只会走向为情景而情境的形式化。

2.在问题探究中互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按照问题情景进行有效的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表现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又是源自于教学重点或难点,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贯通,探究结果既有个性化,也能体现共性的知识。在问题探究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互动。

3.在语言调控中互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坚持课堂是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与调动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为保证交流有质量,(1)给足时间,要求学生课外素材的收集(课前布置素材收集要求并有简要的书面记录)、课堂上有看书的时间,每节课看书时间不少于8分钟。(2)要求学会倾听,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同学也要注意学生的发言,以保证对学生发言的补充与评价。(3)要耐心等待及恰当的评价。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给予心理保护,特别是对考虑不充分的同学更要耐心引导,不能因为一时答不上而给予全面的否定。

4.在课堂总结中互动

我在课堂总结环节上采用“先让学生概括总结,再进行教师定型”的互动方式。学生概括要求从学生个体感知与理解两个侧面进行总结。尽管一堂课的小结不太可能由每位学生来完成,但学生感知与理解,未知问题的反映等,再加上教师的个性化总结,都丰富了课堂总结的外延与内容。

篇1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9

On the subject Refer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istic Language

XU Liy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 Workers, Shenyang, Liaoning 110180)

Abstract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absorb the 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other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draws on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theory of knowledge, rhetoric, broadcasting science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 discipline artistic stud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artistic languag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istic language; subject reference

马克思说:“我们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完善,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对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场合的特点,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能够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使理论的表述具有审美性、感染力、独创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真正实现上述的艺术效果,我们就应该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修辞学中的修辞格以及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 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传播学是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就是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众多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两级中的一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有时受众也将直接参与到传播活动过程中。

关于受众,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求论、社会参与论五种。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这种观点认为:传播者在进行传播前应该考虑受众个体的性格、爱好、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满足需求论,也叫“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能动的媒介使用者,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公民及其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倾向等因素,以保证传播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来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犹如传播活动的两级,好比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不无裨益。

2 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迄今不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关于语用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②

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境,简而言之,就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二是“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费斯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这个术语规定了以下范畴: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的事物,非语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语行为的效果。语境的功能体现在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的功能也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从说话人角度看,语境的作用表现为: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境的功能包括确定指称对象,消除歧义,充实语义。③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如何使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充分考虑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不同语境形式,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和表达内容,尽可能使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交流中的歧义、充实语言表达的语义。

3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西方对修辞学的研究路径不同,特点各异。在西方,由于古希腊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为各种形式的演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民聚会、礼仪场合以及法庭辩论等,都需要进行口头陈述和争辩,言辞应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事物的成败。④因此,人们开始了对话语论辩术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对修辞学有系统性研究的当数亚里士多德,其专著《修辞学》和《诗学》都是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对后来修辞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辞格,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手法”,是语言重要的表现手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都以辞格的研究为终级情怀。自古以来,学者们对辞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通俗来讲,辞格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现代汉语中已被人们认知并定义的修辞方法共有63大类,78小类,我们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语、排比、对偶、顶真、拈连、双关、移觉、通感等等。辞格是使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使语言表达通顺、准确,而且要使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强烈、爱憎分明、内容深刻、富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⑤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修辞方法。好的修辞手法将赋予语言信息和美感双重价值;好的修辞手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跨过逻辑的局限,让思维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辞手法可以突破旧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组合形式。

学习并掌握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并将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这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新颖、灵活、富有个性,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会调动起受众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 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学是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播音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有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和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被某一学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广播电视播音中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甚至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富有节奏,声情并茂;体姿相助,通俗易懂的问题。

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是播音创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创作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声语言是由发声和表达两大要素构成。发声要素包括: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都与气息关系密切。用胸腹联合呼吸的气息方式,给说话者较稳健的语言状态提供保障,避免发生情感激昂时“读破音”的现象。有利于丰富情感表达时的不同需要,同时对说话者的嗓音起到保护的作用。口腔既是有声语言的构字器官,又是语言用声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状态,可以为说话发音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吐字归音,关系到字音的清晰、响亮、完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风格。平时有些人“口齿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现象,都是因为吐字归音存在问题。有声语言的表达要素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外部技巧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生动具体,情感丰富语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动态美感。内部技巧有:情景再现、内在语及对象感。情境再现,是创作主体的二度创作过程,能够激发表达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调动表达者的丰富情感,是对内容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的表情、眼神、体态、服饰等副语言,也都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副语言”或“无声语言”,在传播学中也被称作“非语言符号”。它是指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笑貌、颜色、气味以及其他所有传播符号的总称。副语言大多是以其辅助、伴随功能与有声语言表达一起来传递信息的,对有声语言表达具有补充、强调、调节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亲切感,用紧锁的眉头表示愤怒,用大幅度的手势表达诙谐幽默等。副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的效果。运用好副语言,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够起到强化、丰富、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运用得不好,则会弱化或干扰信息的传递。

借鉴受众理论、语境理论、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语境和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掌握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技巧,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注释

①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 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⑤ 曹艳伟.政治语篇中的辞格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