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4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会计实务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已在全国将近150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的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分别从兄弟院校、本校学生、连锁企业三个不同角度对该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下:
1.相关院校方面
笔者对20所开设连锁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教材选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1.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调查显示95%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课程,但其课程名称有所不同,教学内容相差不大,教学模块基本围绕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法的理论,接下来讲会计凭证、会计账户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等内容。在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时,70%的院校是以工业企业为例来进行讲解的,没有结合连锁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连锁专业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授课时应侧重会计信息的使用而非会计核算,即使在对会计核算进行讲解时,应该以连锁企业而非工业企业为背景。
1.2课时的安排
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为了解其他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情况,借鉴其实践教学的经验,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该课程课时安排在60-72课时之间。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30%-50%。实习实训课程10%的学校以学生练习的方式代替了实习实训,40%的学校是在普通教室进行账套模拟,35%的学校采用了电算化模拟的实训方式,部分学校在进行软件模拟的同时也进行了专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参观的实训方式,但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在多数院校利用率较低,实训环境不够完善。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注重了实践环节的模拟,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待建立和完善。当问到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是80%的老师认为能使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有所了解,但不能熟练掌握,20%的老师认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实践性教学方式中,我们应加强模拟训练和企业的顶岗实践,充实我们的实训内容。
1.3教材的选用
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和抓手是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教学质量。75%的学校所用的教材多为《基础会计》教材,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与连锁企业不相符,在教学过程中不便于根据连锁专业的特点展开教学。25%的学校选用了与连锁企业相关的会计教材如《连锁企业会计核算》、《连锁企业会计实务》等,但这些教材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讲解。
2.用人单位方面的调研
笔者对10家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进行了调研。类型主要包括直营连锁、加盟连锁,所涉及的而服务类别主要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电器连锁店。主要从连锁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必要性和财务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及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等方面进行调研。
2.1开设连锁企业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被调查的企业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该专业中开设连锁企业会计课程。这与我们培养能胜任在连锁超市、便利店、连锁餐饮企业、连锁酒店等连锁企业加盟与调度管理,连锁店的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信息管理、门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2.2财务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企业认为收银员、采购和店长是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的。作为收银员熟悉收银业务运作,熟练各种收银设备的操作技能,具备基本财务知识、 具有识别假钞和鉴别支票真伪的能力。采购人员能够全面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知识,了解供应商定价方法及如何从中寻找到降价的空间,了解付款期及交货期对采购价格的影响。店长应具备财务基础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80%的企业认为岗位与员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是有一定关系的。
2.3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70%的企业认为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别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不应该侧重于会计核算。而应注重学生对原始凭证如发票等的填制的练习。学生实习多是从收银岗位开始,从目前学生实习的情况来看,学习对从事该岗位有种恐惧感。这就要求认可老师在授课时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添加如假币识别、点钞技术、POS机的使用等与连锁专业关系的密切教学内容。
3.连锁专业学生方面的调研
笔者对09、10、11级连锁专业的100名学生就对开设该课程的认同度,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3.1课程的认同度
在“你认为是都必要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这一题时,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1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在问及“对该课程是否有学习兴趣时”20%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兴趣”并打算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想从事会计工作,46%的同学选择了“比较感兴趣”,24%的同学选择了“一般”,10%的同学选择了“无兴趣”。通过调研说明大多数同学对该课程的开设还是非常认同的。
3.2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在60课时,这与我们实际的课时安排是相符的。在“你认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时,14%的同学选择了“无法满足”,50%同学选择了“满足基本要求”,36%同学选择“完全满足”。部分学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实践环节缺乏,即使有,也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实践。这与我们的注重会计信息运用的培养目标是有偏差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上,46%的同学是想学习知识为以后就业打基础,54%的同学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而学习。多数同学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只是在考试前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进行考前突击,还有少部分同学出现过旷课现象。说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注意力吸引程度不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3教学效果
多数同学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会计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能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能看懂简单的财务报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也有少部分同学反映课程比较忙,对于借贷记账法难以理解,会计科目的内容也不熟悉。认为该课程有难度。
总之,经过本次调查从相关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了解了课程设置的情况,也发现了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系列问题,这对于我们在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上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会计模式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投资活动在被投资的人力资源的载体上形成了一项作为新增体力或智力产权的追加人力资源,按照投资收益原则,企业拥有这部分追加人力资源的产权,属于人力资源的产权投资。在这种人力资源投资的典型情形下,企业进行人力投资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成本,而人力资源会计要在产权投资过程完成后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并以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成本计量。
在新的会计模式下,只确认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事项,从传统会计的费用处理流程中仅剥离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支出信息予以确认。当属于被确认的支出发生时,借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贷记与该项投资支出所相关的物力资产相应科目;在投资过程完成并计算出开发成本后,确认相应的产权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投资”科目;人力资产的形成过程是一项新的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开发,而不是企业从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价值,只能按照开发成本的补偿渠道进行摊销。因此,在实际计提人力资产入账成本的摊销时,应按照在该项人力资产形成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期限与效力期限两者孰短的原则来确定;而对于摊销渠道来说,应区别从企业净损益中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摊销方式,按该项人力资源所服务的项目及部门的不同来确定;分期计提摊销时,依据当期计算的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作借记“生产成本”及“管理费用”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的处理。同时,作为人力资产入账的相应人力资源提前消失后,要结转该项人力资产的原值、累计计提的摊销及确定所产生的损益。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在借记“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科目的同时,还应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科目,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科目;尚未摊完的人力资产原值可表现在账面的处理上,即借贷的差额反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损失的处理。
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会计模式
当企业与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时,交易活动使作为被投入主体的企业拥有了一项以人力形式存在的人力资产的同时,也使作为投资者的人力资源载体在该企业的全部资本构成中确立了一项人力资本。在该种人力资源投资的一般情形下,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所形成的交易价格,在人力资源的投资过程中就形成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则人力资源会计要在获得人力资产产权的同时还要确认相应投资人投入的人力资本,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价值计量。
在新的会计模式下,在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完成后要确认相应的人力资产时,则以交易价格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以公允价值贷记“人力资本”科目,同时,对于两种计价标准所产生的差额则贷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借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以人力形式提供的资产保障可以比照计提折旧的方法在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内分期从成本或费用中计提风险摊销,以便逐期地转销人力资产所承担的对人力资本权益保障的实际风险。由于企业确认人力资产的手续就是企业主体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之间进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而获得一项新人力资源的过程,则其入账的价值就不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所以,在实际进行摊销的计提时,其摊销期应按照该项产权交易合同的有效期来确定,而摊销的渠道则应区别于开发成本的补偿方式。在进行摊销的账务处理时,应依据当期应实际计提的摊销数额借记“本年利润”科目和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的账务处理。同时,当投入的人力资源在企业提前消失时,要冲销作为使用者的企业的人力资产和作为所有者的个人的人力资本,同时冲销所累计计提的摊销,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借记“人力资本”科目,而借贷双方的对比差额则需要转账处理,作借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贷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应予以冲销的人力资产摊销,应视为人力资源替代的收益,作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损益――替代损益”科目的账务处理。投入的人力资源在企业效用期满后,对已入账的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转销时,要冲销该项人力资产的原值和相应的人力资本入账值,同时冲销实际累计计提的摊销,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科目和借记“人力资本”科目的处理,而借贷双方对比所产生的差额则借记“人力资本公积金”科目或贷记“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科目;已计提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摊销是人力资本风险保障的基金,该项基金的转销将形成人力资本投资人的实际资本,借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本投资人实收资本――投入价值摊销转入”科目的处理。
三、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会计
1.管理随意,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力资本的配置是否合理,执业人员的潜能和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是影响事务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一些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规划,要么盲目吸引高学历的人才,要么只顾眼前利益,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临时人员,缺乏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储备。人员分工上不按员工的综合素质安排。岗位设置不随事务所发展需要布局,对员工的奖惩不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而决定,极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事务所人力资源的浪费。
2.奖惩片面,只注重盈利。把注册会计师仅仅作为盈利的工具,重使用、轻培训,只片面强调拓展市场、做业务、比收人,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存量不足,个人进步缓慢,事务所发展后劲乏力;不信任员工也不委以重任,不及时提拔有能力的员工,使员工执业只是为了生存,工作变成一种无奈的痛苦选择,心情不舒畅,精神不振作,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风险。
3.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滞后。目前,虽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吸引、留住和激励知识员工,在知识员工薪酬管理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知识员工薪酬管理出现了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收入两极分化,分配制度过分倾向于合伙人或股东;总体薪酬满意度低;薪酬机构不合理;薪酬激励标准非市场化。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的治理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以高知识人群为基础的人合组织,其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必须拥有一大批忠诚于事务所的优秀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从业人员。而拥有这样的人力资本就势必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一套科学的,以激励、约束、人才培训机制等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
1.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首先,在人才招聘上,事务所应在对现有专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规划,形成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储备;其次,要为员工营造宽松的职业发展空间。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帮助员工尤其是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能吸引人、留住人、有发展前途的场所。为此,事务所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充电”,同时给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委以重任,刻意培养其能力,并及时提拨有能力的员工,发挥其潜能,使其感受到事务所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贡献,以此来发展人才和激励人才;最后,善于采用诚挚的情感管理,以真挚的情感,增强合伙人或出资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心理需求。实践证明,情感管理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源泉,是融洽事务所内部人际关系的土壤,它使事务所成为富有人情味的机构。只有当员工得到信任、受到重用时,员工才感到自己是事务所的主人,才能激起更大的工作热情,提升事务所的凝聚力、战斗力。
1.管理随意,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力资本的配置是否合理,执业人员的潜能和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是影响事务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一些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规划,要么盲目吸引高学历的人才,要么只顾眼前利益,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临时人员,缺乏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储备。人员分工上不按员工的综合素质安排。岗位设置不随事务所发展需要布局,对员工的奖惩不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而决定,极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事务所人力资源的浪费。
2.奖惩片面,只注重盈利。把注册会计师仅仅作为盈利的工具,重使用、轻培训,只片面强调拓展市场、做业务、比收人,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存量不足,个人进步缓慢,事务所发展后劲乏力;不信任员工也不委以重任,不及时提拔有能力的员工,使员工执业只是为了生存,工作变成一种无奈的痛苦选择,心情不舒畅,精神不振作,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风险。
3.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滞后。目前,虽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吸引、留住和激励知识员工,在知识员工薪酬管理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知识员工薪酬管理出现了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收入两极分化,分配制度过分倾向于合伙人或股东;总体薪酬满意度低;薪酬机构不合理;薪酬激励标准非市场化。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的治理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以高知识人群为基础的人合组织,其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必须拥有一大批忠诚于事务所的优秀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从业人员。而拥有这样的人力资本就势必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一套科学的,以激励、约束、人才培训机制等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