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2 15:4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

篇1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篇2

前言:本研究从社会学研究层面出发对影响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全日制高校在职中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在西安12所高校确定586名在职中年教师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资料确保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访谈法确定研究的思路与整体规划,确保研究方向正确;运用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与本研究有关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健康的认识。调查中发现,11.2%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34.5%的人认为较好,48.8%的人认为一般,只有5.5%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许多人对健康的理解是“因为我没病,所以我健康。”这种对健康的片面认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维护健康而付诸的行为。为此,我们就人们平时的疲劳状况作了调查,25 8%的人常感到疲劳,65.8%的人时有疲劳,只有8.4%的人没有疲劳感:身体疲劳占42.4%,而身心疲劳占40.8%。

解决高校中年教师亚健康这个问题不能只依靠药物,主要应该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或其它休闲娱乐方式进行调节。我们对教师“有偿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作了调查,结果是积极的。“可以考虑”参加有偿体育活动的合计占调查总数的86.6%,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愿意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愿意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中年教师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刻理解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也就是说从体育锻炼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调查中了解到一些肥胖的中年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身体形态指标达到了标准水平,原来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有事头晕等)也随之消失,这使得这部分中年教师更注重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从而更注意体育锻炼。

2、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动机是人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来源。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形成.要求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并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它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获得的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高校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往往并不是某一种动机单独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教师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经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比较认同的体育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娱乐、完善、交往、求知等。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强,影响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对健康认识和体育锻炼的作用效果了解不够深八。从文化背景和传统生活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解释中年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或者说动机不强等问题,大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了。

3、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又有寒暑假,一般人认为高校教师的余暇时间相对较多,但实际上由于中年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目前教学、科研、院系建设等工作以及校区的郊区化发展,致使其闲暇时间并不充裕,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难以保障。下午和晚上是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时间段,即高校教师多选择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

在被调查者中,48.4%的教师能有规律地参加每周至少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20.2%的教师能坚持每周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另有31.4%的教师偶尔锻炼并且没有任何规律。因此基本上可以与不锻炼者划归一类。中年教师没有长期持续锻炼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负担过重和工作压力过大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在客观上受限制,超负荷的工作使之过着一种预支生命的生活:2)年龄上的优势使中年人忽视了体育锻炼,由于此阶段正属于人生精力充沛的阶段,因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健身的需求不迫切。锻炼缺乏明确的目的性:3)中年教师社会角色繁多,而且许多角色不容回避,极易产生“角色冲突”,是“角色冲突”严重困扰着中年教师健身意识观念的形成。另外,高校校园郊区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分校区,教师上班下班不再像以前只在一个市内的校区,现在在路上耍花费更多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目前一般教师花在路上的时间要比10年前多出至少一个小时,这从客观上限制了诸位老师从事体育锻炼。

篇3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2-270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4-02

自2005年4月下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而后健康教育思想便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从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为了人类生存意义以及价值的最终关怀,从而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里,使大学生在对体育的认识中灌输了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健康第一,是体现人们对自身的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一种基本关怀。它体现出在学校体育中应为大学生的健康而服务,并且把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统统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体系中去,这也符合了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在现时展的需要。也同时将健康第一的理念灌输进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理解中去,从而改变以往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态度,使其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健康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将健康第一作为生活中最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健康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辞海》(1979)对于健康的概念解释说: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四维健康观念。 21世纪是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公民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并将其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此外,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将促使学校体育经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对健康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将会引起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

(二)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生命健康的根本,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健康具有根本的支持机制,是健康即生命质量的最终担保。同时人们要想健康的生活,必须要育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国民的道德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三)体育行为与体育运动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理解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既生活在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时期,还要不断去适应各方面都有竞争力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四维健康观。这种四维健康观包括了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表发现有大部分人认为躯体健康就是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以及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健康第一理念下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研究

(一)心理支配运动行为取向

心理支配是心理对身体以及思想上支配的心理体育行为,对于外在体育锻炼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基本上是由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的动机、对待体育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对体育持有的态度这几方面来构成。

1.大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动机在健康第一理念下的发展

大学生要从传统的体育运动就是强身健体这一观念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方向来发展。如今社会经济繁荣,竞争压力激烈,健康不只是单单的身体健康就可以,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就要必须拥有良好的健康第一的理念,这是当今大学生要很好地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2.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动机的学习要向科学健康的知识方面发展

现如今的大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需求不只是对体育运动技术以及技能的单一掌握,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而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与理解而不是体育专业知识主要是在对于终身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关于体育健康的健康知识。 这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时能够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什么事健康,并且能够从健康第一的角度上去接纳了解,并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大学中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强身健体,而是要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体育运动行为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过程中有具体的各个身体机能运动的表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一般需要通过从体育运动的内容、体育运动的时间、体育运动的方式以及体育运动的空间等几方面来进行。

1.体育运动的内容需要向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以及平时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现学生目前参与运动项目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瑜伽、自行车、定向运动、女子防身术、轮滑、等等。大学生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慢慢的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的越来越多,因为这些项目既大众化又休闲而且又有社会化。在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球类运动的比较多,这些无论是三大球还是三小球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比较强,能后使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心情愉快,振奋精神,而且社交性也比较强。可以满足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而其他的带有技术性的运动内容有一定的社会化,大众化,因此提高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新兴的现代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有兴趣的去参与其中,如高尔夫、斯洛克、攀岩等等项目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而如今的大学生也已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在通过参与各项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而且还能从运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和解决迎面而来的困难最后还可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各有各的优点,各个内容的不同,锻炼的效果不同,对提高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

2.体育运动时间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根据资料有关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一般以每周3~4次为宜,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最为合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由一周的1~2次逐渐发展到每周的3~4次。运动的时间也由每次10~20分钟延长到20~50分钟甚至在一小时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有了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对自己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开始科学合理化。也能够从健康第一认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身的体育锻炼。

3.体育运动空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对于体育锻炼的运动空间的要求上,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也开始在体育运动的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不参与到校内空间的要求到进入社会空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充分说明的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也开始参与社会、使自己融入社会、热爱生命。

四、结论

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无论是从心理支配上还是外在的身体锻炼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学生也在健康第一理念对体育锻炼从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认识逐渐提高到对健康知识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理支配控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外在的身体锻炼有着一定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大学生的外在身体运动行为是在运动形式上向着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式进行发展的,在运动项目上也开始注意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同,既提高了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也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对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也开始注重运动时间的科学合理化以及运动空间方面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和传播,使其在心理上对健康第一理念有着重要的认识,并不断倡导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运动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控、自练、自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俊峰,候培森主编.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傅华,李枫主编.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4

“自觉参与”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只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你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你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体育对健康的多元价值。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达成引导学生自觉、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渗透到实践课中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要想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除了让他们理解自觉参与的意义以外,重要的是让他们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在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行为。但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并不一致,教科书中也难以提供完全统一、适用的方法和措施,但探究园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自觉参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共同锻炼提高的方式来达成运动参与的目标。

篇5

[中图分类号]G634.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88-02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中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1.体育认识方面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少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生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8.8%;只了解一些者占52.9%;不了解者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第一”、“健康第一”的道理,现在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

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我们随机抽查了本校30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只有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16.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52.7%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对这些学生的“体育频度”作调查:只有27.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63.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8.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

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三、当前中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

过去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很少重视。加之社会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和应试教育等影响,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具有限,教师又没有认真组织,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2.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有人作过研究: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当然,学生技术掌握不好,运动生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四、建议与对策

1.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竟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3.学校、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1.48.

[2]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J].中国学校体育,1999.5.8.

篇6

所谓体育锻炼,指的是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使用多种手段,结合一些自然外力的辅助以及相关的卫生措施,最终实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提高精气神。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丰富,同时可以排遣工作以及其他方面造成的心里压力,让人们可以身心愉悦。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人们的骨骼、肌肉生长,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并改善人体的机能状况,提高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有利于身体的生长与发育。体育锻炼还可以降低人罹患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防止人提前衰老。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群体,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强健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我国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 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进修期间,普遍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或者科研项目中,忽视自身的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还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往往不够到位,把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局限于强健人的体魄或者是塑造良好的身材,这种对体育锻炼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研究生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普遍不够,难以真正理解体育精神,这都会导致他们无法真正对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无法调动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热情。

2 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硕士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能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少之又少,研究生普遍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业上,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把体育课看成是无用的课程,一些逃课、旷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女研究生来讲,多数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购物、读书等,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很小。对于男研究生来讲,课余时间一般用于打游戏等,也有一些男生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锻炼方式,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师教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肌肉拉伤、腿脚受伤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消退。

3 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往往也是单一的,大致可分成两个类别,一类是为了减轻体重而盲目参与体育锻炼,这严重违背了体育锻炼使人强健体魄的初衷,使得体育锻炼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另一类则是为了应付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和体育考试,为了顺利通过体能测试,拿到好的体育考试分数,一些研究生在测试或者考试的前几天强迫自己进行体育锻炼,并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对于突如其来的高负荷运动吃不消,导致一些健康问题,并不利于研究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能测试和体育考试的本来目的是为了督促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

4 硕士研究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研究生之间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女研究生普遍会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往往是一些瑜伽、跳绳、健美操、舞蹈等趣味性较强但是运动的强度较小的项目,对于一些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很少问津。女研究生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强度普遍较小,对于身体的锻炼程度往往达不到体育运动的标准,并且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女研究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很少有能坚持下去的,最终半途而废,不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男研究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偏好一些篮球、足球、网球、排球、器械健身等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的运动强度处于中等状态,并且由于一些兴趣以及个人偏好的原因,体育锻炼的状况要好于女研究生。但是由于缺乏正确方法的引导,男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时出现的伤病状况较多,对于自己身体的伤害较大。

二针对现状提出的若干对策

1 高校要坚持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开设

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研究生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普遍较差,很少有高校对于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开设给予高度重视。想要提高研究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学校首先要开设体育课程,要根据研究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研一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因此,研一要开设体育必选课。而对于研二、研三年级的学生,要开设体育选修课。除此之外,在开设体育课程的时候,要针对学生身体的不同情况以及学生不同的喜好和兴趣开设课程,比如,可以将体育课分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器械健身、花式跳绳等若干个不同的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课堂的上课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教师要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标准要求学生,增加学生的课堂压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可以把体育锻炼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2 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我国的研究生普遍将科研项目与学术研究当成自己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机会十分少。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该积极组建一些研究生体育锻炼组织,呼吁研究生积极参与进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带动更多的人一同参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或是体育活动,比如可以举办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体育知识比赛等,不仅可以让研究生主动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了解体育运动的一些基本常识,同时也可以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学校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而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则可以培养研究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其可以真正理解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专门解决学生一些体育方面的困惑,比如一些男研究生在打球过程中经常受伤,那么就可以咨询这个体育办公室的教师,让教师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减少伤病的发生。这不仅能提升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参与度,同时对其健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3 重视理论,培养意识

想要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必须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基础进行支撑。研究生获取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的渠道较少,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就需要为研究生创设一些条件,比如在课余时间召开一些体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学术讨论等,请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是专业的体育运动员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对国家的一些体育政策进行积极地宣传,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理论基础。还可以开设一些体育网站,创设一些交流平台,研究生可以互相交流体育知识和体育心得,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友,互相带动,坚持体育锻炼。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于一些重要的体育赛事进行直播展示,组织兴趣浓厚的研究生进行观看,使得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氛围大大加强。

4 加大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资金投入

校园内的体育器材以及体育场地是上体育课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备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于体育器材的投入以及体育场地建设,增加体育器材的购置资金,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场地。高校的一些体育馆、体育场要积极对研究生开放,学校也要积极利用校园内的空地,缓解体育锻炼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对校园内的体育设施进行经常地检测和维护,对于一些出现破损的运动器材及时的补修,对于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器材及时的更换,避免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发生危险和意外。

5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要积极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在日常学校生活中设置一些早操、课间操环节,让研究生可以自由参与,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放松身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体育艺术演出、体育竞赛等,提高体育活动的魅力和吸引力,进而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在学校张贴一些宣传语、宣传画,建一些体育名人的雕塑等,增进学生对于体育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感。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应该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研究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必须对研究生的健康情况重视起来,积极的开设体育课程,组织体育文化活动,增加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渗透,加大对体育器材及场地的投入,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氛围,达到提升研究生体质的目的,让其能够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伟伟,王贤伟.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吴学锋.贵州省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5).

[3]孙红伟,张建雄,江月兰,张崇英. 影响开展体育健康课程的因素分析———以广州市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J]. 学理论,2012(08).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青岛开发区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第七中学四所中学的200名(男生103人,女生97人)初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子文献检索查阅相关的课题和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在四所中学的初三学生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访谈法:到各个学校对教师及部分家长进行访问。

4.数据统计法:收回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有效的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及认识

1.学生的态度及认识

中学男、女学生对参加锻炼的态度趋一致,他们参加锻炼的态度明确,积极性高,其中男生参加频率稍微比女生高一点。但是仍有3.455%的学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应该对初三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里状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育,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当中去。

2.家长的态度及认识

父母家长的话会直接的影响孩子们的行动,所以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有70.65%的家长表示积极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这是个好的趋势,使学生真正的达到劳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2.55%的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持的是怀疑的、消极的态度,这不仅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了,更使孩子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增加了。

(二)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男、女生的次数稍有差别,但整体上体育锻炼的情况还是可喜的,有92%的学生在体育锻炼频率上是符合并超出体育锻炼标准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到五次)。

2.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锻炼的时间这一数据显示初三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远远达不到国家制定的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究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初三学生的升学压力大,课程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要达到国家的规定还要继续正确的认识并合理的安排时间去实践于体育。

3.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集中性,锻炼形式的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个同学的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强烈,能够积极的参加集体的活动,在活动中能感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当然这样的选择与一些体育集体运动项目有关,更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

4.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初三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分布,学生喜爱体育运动项目兴趣广泛,并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由于这个时期的男女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使得男女生们在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上也还是有区别,男生以对抗性,高冲击性的项目为主,而女生以较为柔和的项目为主。在此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具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体育的价值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他们对体育项目具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1.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清

影响初三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个因素就是不能正确的认识体育锻炼不能正确的去理解体育与健康,学校在这方面的课程也很少,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们对体育与健康的最初的认识。

2.场地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和初中的扩招,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初中,但是体育设施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充,直接的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3.锻炼意识缺乏的影响

问卷显示周末学生的时间安排有42.5%的学生选择的是学习,看电视、玩电脑分别为19.5%和20%,而选择体育锻炼的却只有8%,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是很缺乏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这次的研究调查,发现开发区初三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正确,但是还存在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被动的。学生喜爱的锻炼项目以球类和传统的田径为主,中考考试项目的受欢迎度也在此时期有所增加。

(二)建议

1.各级政府行动起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各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行动起来,地方的各级学校、单位认真的执行下发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切实的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空余的时间来自我支配;继续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加强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2.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

地区的政府、教育机构应该强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从基本上改变学生锻炼的环境,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3.学校加强体育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建设

学校应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并且应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安排适量的运动。

4.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家长应该积极的和学校、老师进行密切的联系,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重视体育锻炼,正确认识中考体育加分,鼓励他们加强锻炼,去重新的正确的认识体育,树立终身体育观。

篇8

二、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三类特征率值较高的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6.90%,说明可用这3个因子解释其他项目指标。根据包含变量所描述的指标将3类因子命名为(表3):社会因子、外界条件因子、自身因子。根据验证提取的三个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忽略相应小于0.3的载荷(表4),得出各因子内部因素特征:社会因子———该因子包含的内容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体育文化重视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体育文化发展的好坏,有效执行国家提出的关于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可以引导体育文化发展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由此说明,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引方向和管理力度。外界条件因子———该因子内部元素映射出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人们存在的环境,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使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成为习惯化;充足的运动场馆及足够锻炼的体育器材可以提高女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致。自身因子———自身因子体现了女大学生特有的身体特征及运动思维,从因子内部结构可知,主观意识是导致女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导因素,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健康意义的理解不全面,加之害怕在人前出丑,致使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三、反思

篇9

1、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输送人才,而业余体育训练则不仅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且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享受,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体育锻炼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能促进青年、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能使中壮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还能防治疾病,加快康复。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愉悦精神。在家庭影响诸因素中,对中小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父母对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和父母支持子女将来当专业竞技选手的态度;其次是父母孩提时代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再次是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父母的运动竞技水平;最后是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在将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作为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影响中介变量的其他家庭因素是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体育价值观。父母以往的体育情感倾向对子女参加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运动竞技水平,作为一种技艺和实践的结晶,也影响着子女对体育的直接和间接参与。

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家长对于用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也直接关系着他们对于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家长每年投入体育经费多的在支持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比例中就大,他们自身就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对子女的体育特长就比较重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只要子女愿意参加训练,他们就会全力支持。相反,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少的,他们对于体育训练的目的只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这样简单,他们没有把子女的体育特长作为专门目的来看待,不会特意去花费太多的经费去培养。

2、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体育锻炼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能促进青年、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能使中壮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还能防治疾病,加快康复。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愉悦精神。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上的调查结果可知,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有98%的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这一选项;有86%的义乌市家长“体育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这一选项;有85%的家长“体育锻炼可以防病治病”这一选项。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在前三位,说明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价值理解非常深刻,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

有78%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能培养优良品格”这一选项;有65%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增强竞争意识”这一选项;有62%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学会团结合作”这一选项。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在爱第四、第五和第六位,说明,义乌市大部分学生家长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能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培养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和优良品质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53%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使人健美”这一选项;有47%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调节生活余暇”这一选项;有39%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令人头脑单纯”这一选项;有35%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体育使人变得粗野”这一选项,这四个选项分别排在后四位。这四个选项是从心理层面去调查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从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调节身心状态、愉悦身心的价值。

由此可见,家长对体育功能的认知程度还是较高的,特别是家长对体育娱乐功能的认可,不仅有助于对体育的宣传,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同时,也可以通过强调娱乐形式的少儿体育活动来引发少儿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使其主动、持久的去参加体育健身和业余训练。我们也应该注意家长对体育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这可能会在家长对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3、家长对业余体育训练的认知情况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输送人才,而业余体育训练则不仅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且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享受,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调查结果可知,有53%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非常好;有41%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好;有4%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一般;还有2%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不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很好,对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的认可。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调查结果可知,有64%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非常大;有31%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很大;有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一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属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如何”调查结果可知,有12%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非常好;有19%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很好;有46%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一般;有23%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不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后背人才培养状况表示忧虑和担心。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体育工作者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调查结果可知,有3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非常认可;有20%的学生家长认为社会很认可体育工作者;有30%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一般认可;有1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工作的社会环境还很复杂,认可与不认可体育工作的家长比例大体相当。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不断接受体育健身指导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康思想理念,即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持续实施的过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以及具备相应的锻炼能力。由于大学阶段在人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教育将为人生全过程打下极为重要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大学阶段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功能、作用与优势,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思想,承前启后地为人生终身体育的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终身体育的作用与意义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使用,有用的人才决不是知识单纯堆积的结果,而应是知识广度、深度和健康身体的结合体。提倡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其中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体育能有效地增进人体的健康水平,延长人才为祖国作贡献的时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已经进入了社会家庭。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健康,保持旺盛精力以应付社会的压力和竞争,已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而终身体育的形式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了解相关的人体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些都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是一关键时期。

学校体育是承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由于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校体育教育应当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锻炼身体的过程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使学校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场所。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大学的毕业是体育锻炼的结束”的倾向,为此,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大学生在校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能健康地圆满地完成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而且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大学期间,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的体育教育目的任务的侧重点,摸索出不同年级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教材教法,使终身体育的意识贯彻始终。

二、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中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有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内容,但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首要任务还是要加强对这一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为了大学在校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而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就越大,终身体育的意识就会越牢固。

(二)努力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学生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源于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因此,体育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爱好和积极性。

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手段,以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并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高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体上讲,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坚持持久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标准的能力、自我体育锻炼效果评估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发展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养成对终身体育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掌握几种终身受益的运动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身受益。”学生通过老师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反复的实践,获得锻炼身体的效果,但这只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方面,为使学生能终身享用,就必须使之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应当处理好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关系,要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为此,大学体育教育有内容应当包括人体生理解剖和保健卫生常识、体育的个体和社会价值、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原则、合理有效的锻炼手段与方法等基本知识。大学体育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多样化,在教会一些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并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途径

一、滨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一)认知意识

即人在获得体育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它是形成体育意识的基础。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测试,从表1可见,35.8%的人选择了很有必要,60.5%的人选择了较有必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还是有个较明确的认识,缺乏认识的仅是极小部分,这说明随着我体育运动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迅速传播和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健身娱乐项目给高校学生开辟了一个了解体育的广阔夫地,从而对体育的价值观和认知意识有了较深的程度。

(二)需求意识

指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或社会生活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渴望倾向的意识,它是产生体育意识的前提,也是由认知过渡到情感心理过程的桥梁[3]。

从表2的锻炼动机分布观察,运动娱乐和强身健体占68.4%,它不仅代表当今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求新求异的特征,也体现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对身体、心理、学习某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同时,从中也看到25.3%的学生仅是为完成学业的需要,这类局限于外加紧迫性的学习动机是极不牢靠的,也难以维持持久,一旦外在约束消失,则动机也随之消失。可见,这些学生对于体育价值取向还缺乏较深的理解。

(三)参与意识

是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的意识。它是以认识为基础、需求为前提,并受自身能力的制约而产生。

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人数仅占27%,显然这与培养终生体育的目标差距甚远;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50.5%,说明很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运动基础和兴趣,只是对体育重要性及其价值性认识仍不足,或虽有认识但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或因场地、设备条件所限而致对体育不重视、无兴趣。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正确引导,调节好学习与锻炼关系,改善体育环境设施,便可吸引加人体育锻炼活动行列中来。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9.5%,如何培养这批学生体育意识,树立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终身体育意识

调查中发现只有48.1%的大学生对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持有确定的态度,而48.8%的大学生却说不清,这部分学生可能平时也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但并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运动的意识。在我们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却有3.1%的大学生明确表态不会终身参加体育运动,这一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滨州学院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知

1.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

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加强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对他们的体育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选择好适合高校学生的健身和健康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形成。其次,要适当增加基本理论教学时数。第三,要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特点。

2.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在我们仅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是不现实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达标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未能使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建立体育与健康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形式的变革相传统一,体现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课内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向社会体育伸展,使学生把体育与职业需求联系起来,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相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需求

1.改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促使体育意识的形成

从年龄上来讲,高校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均已接近发育成熟,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一些细微的变化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讲,缺乏锻炼而成的体质下降和对今后工作、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有主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可以形成并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宣传教育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与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传授相应的运动技能,为他们提供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向他们灌输相应的体育科学知识,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

2.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锻炼信心与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还可通过现代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竞赛规则和技能、技术等,学会欣赏体育,从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自发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

1.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培养体育情感

大学生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是使大学生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就会引起人们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引起负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他们渴望获得成功的需求,为我们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中,应大力发展为高校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攀岩、自行车越野等。

2.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学生的运动环境

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而当运动场地、器材非常完备时,则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意向,并通过运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反之,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通过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得到发展,对体育的价值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活动贯穿于他们一生的体育实践中。

3.组建各种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实体

在学校内组建各种形式的运动协会,如乒乓球俱乐部、篮球协会、体育舞蹈俱乐部、武术社团等各类学生自己的运动组织,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运动中。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宿舍体育文化节,使学生积极热情的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和成功,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工作注入的新活动,是体育教育新模式,是加强学生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极好形式。能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大学生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运动成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贯彻《体育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帮助大学生找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

篇12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

一、前言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方面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高校体育教育理应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当前高校体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培养学生以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为目标。但从我国高校体育现状看,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完成与终身体育的接轨仍然有很多的困难,要走的路还很长,其中,学校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问题就是一重要的课题。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高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一)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中心地位,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使体育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生存能力和较长时间内有效工作、不断进取的自我发展能力。由于高等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阶段性,同时又是学生从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祖国健康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不能仅以在校期间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而是要建立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这种终身体育的整体结构与教育模式。

(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习惯的培养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曾受到许多教育家的重视。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作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的论述”,他认为:“教育从简单方面来说只须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视为财富,人们的一生就享受它的利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许多关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论述“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自由程度,程度是一条规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学校教育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三、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基础因素看高校体育教学

(一)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石、根本

体育技能掌握好的人,体育兴趣浓烈,显示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的习惯也易形成,相反,体育技能差的人,则无法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也相对失去了对运动的信心和动力。可以说运动技能是人们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的首要条件,而运动技能又是从运动技术中升华而来,因此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体育习惯的开始,运动技术提升为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虽然经过十多年体育课程的学习,但运动技能水平较低,许多人仍处于原始低级状态,技能教育的效果不好。学生的技能水平低直接制约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是高校要大力关注的问题。

(二)身心收效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动力

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性的需要,而某些身心方面收效的主要需要得到了满足,它既是对参加运动前某种身心需求缺乏和内部不适感的补偿,又构成了激发再次运动的动力。

对于不同的年龄群体,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各有差异。在中小学阶段,除了学习体育的健身性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倾向于学习的趣味性,应多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乐趣、情感体验和心理收效。一旦学生有了较大的心理收效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并促动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习惯便成为可能。青壮年、中老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多的带有功利性,或是身体不佳,或出于某种目的,即他们的体育活动动力主要源于对体育活动价值的正确的理解,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身体方面的收效。因此,他们的体育活动目的更倾向于健身效果。

(三)体育态度是习惯形成和维持的心理保障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的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或参与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也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最根本的在于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只有对之有足够的认识,人们才会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后仍坚持去进行体育锻炼。

(四)外在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是影响习惯的重要方面

学校提供的体育锻炼的场地(馆)、设施和体育锻炼器材,是保证学生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物质条件基础。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场地、器材不足是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近几年,面临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俱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馆(场地)等更显不足。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学校体育经费仅占学校教育经费的1%,在体育场馆(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利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四、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一)少而精学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和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实用体育教育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有了重大的变化,以健身、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应使学生具有相关的体育意识与锻炼方法,因此高校应普及相关内容,把目前社会盛行的健身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中。高校开展实用性的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实践和终身体育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挖掘体育的职业功能,力求贴近未来的生活。

实践课教材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贯彻体育“终身”思想,对那些场地器材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竞技项目可让学生以俱乐部的形式去搞,而转选用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易学,易用,毕业后仍可进行的,学生较感兴趣的项目。

(二)注重身心收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身心收效是习惯形成的动力。只有在身心方面的到满足,才能激发再次运动的动力,习惯的养成才有可能成为可能。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源于对体育活动价值的正确理解、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身心方面的收效。因此,高校期间,一方面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体育价值的充足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体育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的挖掘他们对运动的内在乐趣,调动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和天赋,感受到运动对他们身体的好处和增强体质的功效,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三)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应由是中学体育教学向高层次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教学对象的思维的发展,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的辩证逻辑。教学也应当从行为教育为主向理性教育思维发展,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激发其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和前提。

(四)改善外在的教学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