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04 09:51: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美教育的内涵

篇1

在心理学中对人格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翻开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其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表述“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1]这“多种本质特征”,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课本中的古诗文中一切美好因素,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铸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格。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2]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些内容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理想、精神追求和智慧勇气,其内含的文化思想的积淀,深刻厚重,博大精深,是医治当今时代人们人格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整个社会强调从古代经典寻找并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可以得到有力证明。

当然,我们需要与时惧进,对文言文进行挖掘,挖掘蕴藏其中美的符合现念的要素,把握其中的精髓,提炼新的观点,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健全高尚的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需要指导点拨学生,提升学生古代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人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其实,在我们所接触的文言文中,诸如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忧虑国事、关注民生等材料还是很丰富的,与现代人格并无冲突,除了时代和背景的因素之外。

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活动从来都是主体跟客体之间双向交流形成的产物,所谓审美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进行的情感交流,进而产生了情感共鸣的过程。就其心理结构而言,包含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内在的系统。审美的这种心理结构特点,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如审美对象之感知性,联想之随意性、延伸性及跳跃性,情感之愉悦性、激发性,理解之深入性、完整性等。

从学生本身来说,青少年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完全是一种天性、自然性。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把古人忧国忧民的圣洁大美、建功立业的奋发壮美、地久天长的情思真美、怡情山水的恬淡纯美、赤诚无私的博爱唯美、拍案叫绝的聪慧智美,用无限的真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受文言文作品中蕴涵的美,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就能够主动感受、理解、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美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进入到学习的作品之中,与作者或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怒,获得美感享受,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三、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篇2

二、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自身的作用

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形式下的审美教育主要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美学内涵的事物以及艺术形象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层次运用来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思维、意志和品格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以激发,还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思想觉悟,鼓舞学生产生一种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决心。审美教育对学校教育中的德育、体育以及最重要的智育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通过树立优美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使他们在其中体味到一种潜在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保证其政治面貌和道德品质以及思想价值情感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感悟历史艺术和哲学,同时也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正确把握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共同发展。

1.舞蹈教学是审美教学实践的坚实基础和重点服务对象。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将舞蹈教学作为审美教育实践的实施载体和重要基础,通过对舞蹈教学的建设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创造相应的发展环境。而审美教学的实施同样将舞蹈教学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所以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服务基础和服务对象的内在关系。

2.审美教育的实施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艺术指导和美学层面的教学参考。在舞蹈教学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审美教育的发展对舞蹈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从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来看,主要指审美教育的实施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艺术指导,保证了舞蹈教学的健康发展方向。同时审美教育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美学层次教学参考,保证了舞蹈教学的美学价值。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这一关系主要是从二者的教育发展目标来论述的,舞蹈教学的具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舞蹈演绎技能,重点在于逐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而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增强学生舞蹈演绎的艺术性,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关系。

(三)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价值

舞蹈在世界上具有“艺术之母”的崇高称谓,其自身的审美教育价值受到艺界的重视。芭蕾舞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正是由于人们首先认识到了其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艺术价值。舞蹈教育通过对人的形体、表情、动作和舞台、音乐设计等多方面的结合运用来展示舞蹈表演的艺术内涵,进而在演绎中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因此可见舞蹈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是美学的艺术结合,其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美。舞蹈表演能够将人们吸引到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构建欢乐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道德美。舞蹈教学通过社会主义哲学思想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对舞蹈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和发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逐步提升。民族美。舞蹈教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舞蹈教学通过对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民间舞蹈的教学和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内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进民族艺术发展。精神美。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舞蹈艺术教学时,不同形式的舞蹈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集体舞蹈可以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纪律性;抒情型的舞蹈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帮助学生培养自身高尚的情操;力量型的舞蹈则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而舞蹈教学中的各种重要元素也对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舞蹈自身的节奏型可以提升学生的乐感,帮助学生感受事物发展的有序性;舞蹈训练的高强度则能够锻炼学生的毅力,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仪表美。通过舞蹈教学中学生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感官更加敏锐,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形成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良好的个性,体现出优秀的个人修养。同时,学生通过对舞蹈基本功的不断训练,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优美的体态和举止,有助于学生身体匀称发展,具有一定的健美体魄和端庄仪表的作用。

(四)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极大的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从具体的应用实践可以看出,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对于我国当代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不但能够推进舞蹈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发展,还能够使舞蹈自身的美学内涵得到一定的延伸。

2.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中审美价值观念的确立。审美教育的实施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美学思想指导,并逐渐帮助舞蹈教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使舞蹈教学在发展进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获得正确审美价值观念。所以在相关研究中应该对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在审美价值观念方面的确立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3.审美教育的实施推进了我国舞蹈教学的整体健康发展。从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重要关系,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审美教育更为舞蹈教学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舞蹈教学整体发展的激化和推动上。

三、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鉴于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和审美教育价值,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实践中必须适当的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但能够掌握舞蹈的演绎技法和表现形式,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为此,学校舞蹈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在舞蹈教学中正式渗透正确审美观的内涵

要想真正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思想,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思想内涵,从对审美观思想内涵的教学理论分析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对自身表演形式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中理解舞蹈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审美鉴赏能力对其自身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三)将审美教育与相关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能孤立的开展,而是应该将审美教育与相关艺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相互促进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我国舞蹈教学的实际经验上看,将审美教育与相关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是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篇3

1舞蹈的美学特征

1.1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形态美

显而易见,形态美是舞蹈最为直接和最令人欣赏的美学特征之一。在舞蹈的动作、姿势、造型中,都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形态美。而配合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而变化的舞动节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将观赏者带入情境。无论观赏者的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美的震撼。所以舞蹈教学中对动作、姿态的形态美教学是最基础的。

1.2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力量美

除了形态美之外,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力量美,舞蹈中表现出的力量是柔性的。在舞蹈动作中,有许多动作是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在被完成的同时,也将展示出舞者心灵的力量。要完成这些舞蹈动作,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现代舞蹈观赏中,往往认为缺乏力量的动作是空洞的;相反,当一个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哪怕是再柔美的姿态也能展示出力量之美。因此,一个舞蹈是否充满力量美,是衡量舞蹈是否美的重要标准。

1.3舞蹈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神韵美

将舞蹈的神韵充分表现出现,对舞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理解和欣赏神韵美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做到神韵美,需要舞者在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深刻的融入到舞蹈的角色中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需要观赏者摒弃外界的影响,集中精神在舞蹈中,去体会舞蹈展现的、舞者传递出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不只需要眼睛,还需要头脑和精神去思考和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最核心、最深层的内涵,展现舞蹈的神韵,就是展现舞蹈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舞蹈的神韵,才能完全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

2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考虑到舞蹈自身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为了强化舞蹈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首先,要对学习舞蹈的学生提出审美观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导者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即哪些动作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为了达到美的标准需要做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中自行纠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帮助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事物的欣赏方向,也就是审美理念。之所以在舞蹈中注入审美教育的元素,是因为只有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美的,才能往美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入舞蹈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某一支舞蹈的美感,进而引申到更多的舞蹈动作的美中。学生一定要充分明白审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去训练如何正确的欣赏美。第三,舞蹈的审美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分离。舞蹈中的审美教育虽然重要,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运动。只有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保证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高效的落实。最后,创新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创新是舞蹈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再美的舞蹈跳一千次也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在舞蹈中对美的欣赏是离不开创新的。从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发展出的舞蹈,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外界环节中的新因素,达到了不断的创新。在舞蹈外的环境中,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方向和情趣在不断改变。舞蹈只有做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人们的欣赏方向。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要发展舞蹈,就必然要发展审美,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将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主要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3.1做好审美教育,才能高效发展舞蹈

要发展舞蹈艺术,就必须要求舞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充分的欣赏舞蹈的美学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跳舞和看舞的双方都接受过足够的审美教育。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舞蹈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在其中加入审美教育,用舞蹈的日常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联系对象,同时提升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质量和能力。

3.2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将指引舞蹈教学的艺术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中必然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保证舞者和观众能够正确了解舞蹈中想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使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美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舞蹈中的美学因素。

3.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是共同发展的,才能让二者彼此贯穿。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层次的欣赏舞蹈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而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就提高了对审美的需求,也就给审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二者的提高是同时发生的。

4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效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4.1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舞者接受了审美教育、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之后,能够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这对舞蹈的整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它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舞蹈的内涵,还能够有足够的素质去进行创新,让舞蹈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去传播舞蹈的美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增长。

4.2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学生能够领会到舞蹈要传递的健康思想,并自发的在舞蹈创新中发展健康的、正确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审美观会逐渐建立并完善,并延展到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有人欣赏舞蹈,才能发展舞蹈。审美教育给予学生正确的角度和方法去欣赏舞蹈中的美学,这样才能充分领悟舞蹈传递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舞蹈的不断发展,促进舞蹈教学的提升。如果审美教育不到位,就无法正确领会和发现舞蹈的美,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欣赏舞蹈,更不用提舞蹈教学。因此,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篇4

1舞蹈的美学特征

1.1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形态美

显而易见,形态美是舞蹈最为直接和最令人欣赏的美学特征之一。在舞蹈的动作、姿势、造型中,都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形态美。而配合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而变化的舞动节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将观赏者带入情境。无论观赏者的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美的震撼。所以舞蹈教学中对动作、姿态的形态美教学是最基础的。

1.2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力量美

除了形态美之外,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力量美,舞蹈中表现出的力量是柔性的。在舞蹈动作中,有许多动作是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在被完成的同时,也将展示出舞者心灵的力量。要完成这些舞蹈动作,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现代舞蹈观赏中,往往认为缺乏力量的动作是空洞的;相反,当一个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哪怕是再柔美的姿态也能展示出力量之美。因此,一个舞蹈是否充满力量美,是衡量舞蹈是否美的重要标准。

1.3舞蹈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神韵美

将舞蹈的神韵充分表现出现,对舞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理解和欣赏神韵美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做到神韵美,需要舞者在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深刻的融入到舞蹈的角色中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需要观赏者摒弃外界的影响,集中精神在舞蹈中,去体会舞蹈展现的、舞者传递出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不只需要眼睛,还需要头脑和精神去思考和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最核心、最深层的内涵,展现舞蹈的神韵,就是展现舞蹈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舞蹈的神韵,才能完全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

2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考虑到舞蹈自身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为了强化舞蹈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

首先,要对学习舞蹈的学生提出审美观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导者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即哪些动作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为了达到美的标准需要做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中自行纠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帮助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事物的欣赏方向,也就是审美理念。之所以在舞蹈中注入审美教育的元素,是因为只有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美的,才能往美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入舞蹈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某一支舞蹈的美感,进而引申到更多的舞蹈动作的美中。学生一定要充分明白审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去训练如何正确的欣赏美。

再次,舞蹈的审美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分离。舞蹈中的审美教育虽然重要,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运动。只有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保证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高效的落实。

最后,创新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创新是舞蹈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再美的舞蹈跳一千次也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在舞蹈中对美的欣赏是离不开创新的。从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发展出的舞蹈,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外界环节中的新因素,达到了不断的创新。在舞蹈外的环境中,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方向和情趣在不断改变。舞蹈只有做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人们的欣赏方向。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要发展舞蹈,就必然要发展审美,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将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主要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3.1做好审美教育,才能高效发展舞蹈

要发展舞蹈艺术,就必须要求舞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充分的欣赏舞蹈的美学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跳舞和看舞的双方都接受过足够的审美教育。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舞蹈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在其中加入审美教育,用舞蹈的日常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联系对象,同时提升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质量和能力。

3.2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将指引舞蹈教学的艺术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中必然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保证舞者和观众能够正确了解舞蹈中想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另外,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使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美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舞蹈中的美学因素。

3.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是共同发展的,才能让二者彼此贯穿。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层次的欣赏舞蹈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而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就提高了对审美的需求,也就给审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二者的提高是同时发生的。

4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效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4.1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舞者接受了审美教育、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之后,能够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这对舞蹈的整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它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舞蹈的内涵,还能够有足够的素质去进行创新,让舞蹈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去传播舞蹈的美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增长。

4.2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学生能够领会到舞蹈要传递的健康思想,并自发的在舞蹈创新中发展健康的、正确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审美观会逐渐建立并完善,并延展到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篇5

“审美”是音乐鉴赏教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价值与功能。因此,正确认识音乐鉴赏教学中所呈现和表现出来的审美教育价值意义,才能使音乐的审美价值得以突出强调和体现。

1.引导儿童的审美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从自身独特感受的角度出发赋予音乐作品及音乐审美活动以新的意义。因此,让儿童鉴赏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激发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正确的审美理想。

2.唤醒激发儿童的审美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音乐审美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主体性、愉悦性等特征决定了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可以激发和唤起儿童的审美需要,使儿童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体验获得更深刻的幸福感、审美需要和精神满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

3.激发丰富生动的联想想象,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唤起儿童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完美的音乐审美体验,促使其乐于去求美、求真、求善,进而形成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1.激发音乐审美情趣,获得对音乐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音乐教学价值的最主要体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注意时刻让儿童作为审美主体来体验音乐作品,善于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把儿童引向“有意味的形式”中去,与音乐融为一体,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儿童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如,在鉴赏《飞机先生》时,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飞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各种类型的飞机的形状、功能和飞机的历史,并产生对飞机的喜爱之情,同时播放《飞机先生》的音乐,用优美的歌声唤醒学生的想象,让孩子在听觉、视觉的直接情境下,引发内心情感,用心灵去感悟,获得美的感受,使学生树立像鹰一样搏击长空的雄心和信心。

2.运用审美知觉规律,获得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与把握

运用审美知觉规律对音乐鉴赏进行指导,就要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 并使之与音乐建立多维联系,引导儿童把乐曲作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整体来进行鉴赏。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连续的、整体的、完整的和完满的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把握音乐的风格特征和理解其精神内涵,促进其对音乐整体知觉的形成。

如,在鉴赏《保卫黄河》时,教师可先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及所表现的基本主题,让儿童从理性上感受理解歌曲的风格、内容、情绪、旋律等特点。然后播放奔流的黄河视频和游击健儿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充分调动起儿童的视听感官进行体验,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打动和感染儿童。在雄壮激昂的旋律中,使儿童感受歌曲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撼动人心的感召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3.引发儿童想象联想,表现音乐内涵的深刻的美

篇6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 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

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篇7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无论从教育形式或是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这使得作为美学载体的语文学科,不仅能更加精确的展现出文学形态之美,还能对教学形态做出完善的审美表现。对于此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审美教育资源,将学生引入美学与美育的环境之中,此种做法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也能够使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使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工具课程,语文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丰富,在此种现象中,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还能使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得以达成。可以说,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均代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环境,这使得各个作者间对于审美或艺术的领悟能力各不相同,而对于不同的审美能力,均会因教师的集中讲解,而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这便会使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审美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和探索文学美感的兴趣与热忱。同时,通过此种学习方式,还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在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魅力做出深刻的感受,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即是采用分析语文知识内容及其语言,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课文内容或文学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思想与内涵。并通过美的感知,使课文或文学作品展示出的思想与内涵,以美的理解去定义和传达,从而切身体会到语文课文内容之中包含的美感。并且,随着学生对语文课文美的感知逐渐深入,教师应教授学生对语言、文字等进行美的自我发掘与自我领悟能力,使学生将语文课文阅读,或文学作品阅读,当作是自主型行为,此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更能使学生对审美有更加深入的自我理解和w会。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做明确的感知,进而使学生的审美主体心理得到有效的激发,且通过这一途径,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面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时,便能对其做出美的判断。

2.2提升对审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甚至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知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审美的鉴赏能力上,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或对于审美感知有着高低的差异。对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对于普遍审美及特殊审美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体会、以及领悟等过程,逐渐感知到的,随着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产生。而对于学生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进一步延伸。在此种环境下,审美情趣的激发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自身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达成,如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影音设备的应用等,将学生逐步引入到发现美、感知美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2.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激发等手段,使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予以达成。这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辨别意识与审美鉴赏能力,而此种意识与能力,正是为美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创造美而服务的。这便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培养起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进行散文的学习和讲解后,教师可对文中知识进行中心思想与内涵的审美总结与归纳,并使学生阐述出通过课文的学习,自身对此篇散文的审美角度理解,随后,还可以此篇散文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自身认为带有美感的词汇及语句,进行小篇幅的美文写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审美的多样性,更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培养出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环境下,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审美方面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更能使美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若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并使学生掌握审美方法,则需要中学教师队伍立足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语文备课过程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步养成对美好词汇、语句等的美好想象,情感的美好表达,以及更加感性的美学领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李海洋(1987.6),男,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唐美丽(1985.9-),女,河北唐山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1

一、音乐审美教育与人学

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审美与教育的结合,广义上来说,凡是以音乐为手段从审美角度对人们进行心灵净化和个性提升的实践活动都可以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音乐美感教育和音乐形态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具有主情性和非功利性,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感化和启发,以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为宗旨。

人学就是研究人生存状态,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门关于人的哲学。通过帮助人们树立自我意识,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哲学通过音乐的审美、艺术和教育指导和引领着人们探索智慧,寻求理想。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活动,它是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通过附有生命灵魂的声音,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充分体验和感受了音乐中的人性和生命关怀,展示出生命本质和状态,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中人学意义的体现。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内涵

人类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意识和认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精神境界在不断的升华。物质世界的复杂多样和运动变化,更是极大地激活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类在发展和享受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精神依托和精神愉悦。音乐正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活动,是人精神境界的享受。音乐的存在没有特定的规定方式,但所有的音乐语言都表现为声音造型,音乐是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通过美妙的音乐作品,人与人之间进行精神交流和情感对话。音乐的内涵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表达,是人精神世界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人们伟大的创造和精神追求。

音乐的人性内涵决定了音乐的审美本质,即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脱离了人的存在和精神因素,音乐就没有价值和欣赏性。它独特的魅力是人类情感的诠释,是人们精神境界的追求和理想,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生活状态。音乐用其美妙的声音和独特的意境,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获得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人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音乐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本质体现。音乐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态,用其语言进行叙述表达,作用于人们的听觉,至达人们内心深处和精神境界,诉诸心灵世界的精神情感。音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文关怀,从人的感受角度出发,对情感进行表述和阐释,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充分体现着人的创造和自我关照。音乐审美教育必须注重人学内容,脱离了人学的音乐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对其欣赏和审美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人学之重。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

人类的思维意识具有充分能动性,在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人类意识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和受教性,教育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和扩大人的价值,脱离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其他价值更是无从谈起了。音乐教育一直备受重视,它超强感染力和感情表达能力一直被人们惊叹,其节奏与音调总是能够抵达人们心灵最深处,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感动,启发和心灵净化。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具有正确的审美理念和敏感的美丑意识,他们总是远离丑恶,不断追求真善美,美化和滋养心灵。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和品质都会变得高尚优雅。音乐的魅力深入人心,严重改变了人们的内在性格和品质,其伟大神奇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似乎能感化和融合世间万物。

从人学的角度,音乐审美教育就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是一种思想的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就是提升人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培养和发展个体审美能力,对人性进行塑造并不断实现自我完美的过程。个体从音乐审美中获得的力量是内在的、强大的、潜移默化和无限的。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和提升的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使个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具有超然物外和淡泊世俗名利的倾向。进入了一个精神和心灵的世界,产生了美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摆脱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实际需求,从一个更直接的入口来触摸生命和心灵的存在。音乐审美教育正是通过蕴含生命本质的审美活动,启发和引导个体思考生命的本源,唤醒人的价值意识和自我意识,珍惜,尊重,影响和教育生命存在,挖掘,把握和塑造人的生命价值。

篇9

关键词:中学 音乐 教学 审美

音乐能充分表达人们内心的活动,拨动人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感情共鸣。中小学音乐课程被看做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变得充满爱心。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形象地感受美,理解音乐内涵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志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感彩和思想倾向,在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一、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

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二、注重音乐教师的情感投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双重角色,他们既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导者,又是音乐作品和音乐情感的演绎者。教学中所说的“情感效应”,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对音乐作品形成比较深刻的审美情感和自我认知,对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内涵有深刻认知,这样才能把音乐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如《摇篮曲》,旋律优美、曲调悠扬、附点音符较多,要求在演唱的时候用气声演唱,速度要慢,把附点音符唱准确,歌声要如微风拂面,情绪要抒情、婉转。演唱《青春舞曲》时,要分析新疆歌曲的特点:节奏明快、情绪活泼、富有舞蹈性,唱时要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充满激情地演唱,最好边跳新疆舞蹈边演唱,这样才能充分表现新疆歌曲的独特风格。

三、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四、恰当导入,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作品

音乐对人的情感、人格及心灵的震撼力量有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表达的。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及知识的限制,如果在欣赏时只注重学生的感悟,而没有教师恰当、有效的对作品内容的解说,没有对音乐创作背景及创作者的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会深入,甚至会树立一种错误的审美观。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把一些欣赏的要点及一些辅助材料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欣赏的盲目性。

比如在欣赏《翻身的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辩乐曲中主要使用了哪些乐器,各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教师利用欣赏提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子部分,情绪热烈而欢快,描写了怎样的场面。第二部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上句用管子、笛子来领奏,其旋律活泼、风趣、幽默、诙谐,而管子的音色瓮声瓮气又表现了农民怎样的性格特征。下旬用弓弦及笙来合奏,它与上句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又形成怎样的一种场面。这样引导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使学生受到了乐曲的熏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欣赏习惯”

音乐欣赏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但笔者认为也应该有一定的“套路”,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笔者的音乐欣赏课形成了以下的模式。第一步,音乐创作背景简介,初听全曲。在此过程中老师对乐曲创作的背景作一个大致的简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文化倾向或背景思维去听完全曲。在此过程中一般完成以下几个问题: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听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完成对乐曲情感大致的分析,并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每二步,继续欣赏全曲。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感觉

这首乐曲应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情感变化、速度对比、还是音色变化等)?第三步,分段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各部分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某段音乐进行创造和表演,同时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我们听过和学过的音乐中哪些音乐与此相类似,达到拓展欣赏的目的。第四步,全曲欣赏,完整体验乐曲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培养审美情趣。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应不断挖掘审美内涵,注重情感投入,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并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特征

1.审美教育的含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审美教育的特征

(1)形象生动性

所谓形象生动性,是指审美教育主要依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打动、吸引、感染受教者,以达到教育目的”的特性。在语文审美教育中,主要审美媒介是生动的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是语文独有的美的表现。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用具体的、美好的事物,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之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引起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

(2)愉悦可感性

所谓愉悦可感性,指在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运用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激发人,从而使人们明显的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以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因而获得某种满足,感到意趣盎然。

(3)自发性和主动性

所谓自发性和主动性,指受教育者有主动介入的兴趣,以情感去打动人。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教育不需要强迫、灌输,也不能借助于意志、毅力,它完全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因此,自发性和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针对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现象,需要教师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上,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教师要荡趣激情。点燃激励之火,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语文的优美和神奇。只有激活了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求知欲望,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语文审美教育效果

(1)创设审美氛围

音乐和图画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因此,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可以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之情感内涵相近的音乐作为铺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

(2)诱发审美感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的制约,往往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不深。乐曲和画面不仅能够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表达比语言文字更丰富、更直接。这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把音像作品辅之以文本解说,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加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容的把握理解。

(3)开启审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音响运动的听觉形象转化为相应的视觉画面。如诗词阅读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丰富的表现力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在想象中领悟词的内涵,鉴赏诗词的意境,领略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把握学生专业特点,灵活运用审美教育形式

篇11

一、审美论

(一)主要观点

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由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等人所倡导的。雷默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被誉为“音乐审美教育里程碑著作”的《音乐教育哲学》中。

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提供功利目标,体验仅源于它自身”。并且忽略了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的多样性,用单一的目标强加于所有音乐,用单一的反应模式强加于所有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实践主义哲学观”就是从这些方面开始批判审美哲学的。

(二)形成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苏空间竞赛导致了美国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按照美国音乐教育界的话来说,当时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具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需要一种经过考验的学术作为保障。音乐教学需要这样的理念与学术支撑来体现其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音乐教育需要通过广泛的、全面的、具有高度思想内容与价值内涵的强大音乐理念来彰显其教育新理念。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雷默、阿兰·布里顿、查理士·伦哈德、亚伯拉罕·施瓦德隆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后提出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要求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

二、功能论

(一)主要观点

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如果音乐教育仅像审美音乐哲学那样是为艺术而艺术,那就会大大地限制音乐所能起到的功能,不能使音乐在广泛、多样、基本的功能方面表现出应有的作为。

哈克认为,音乐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样艺术形态,其既具有消极性,又具有积极性。音乐是一种具有强大社会问题的社会实体。因为音乐具有双面性,所以人们不能简单地把音乐等同于音乐教育来对待。在这样的游离状态下,音乐教育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有考虑与之相关的诸多社会问题。音乐教育尽管作为艺术的一个方面,却不可对现实忽视不见。因此,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功能素养”。

(二)形成背景

60年代,在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开始兴起的审美哲学的影响持续了20多年,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完善,但随之凸显出的社会问题,也随着审美教育的发展而显现出其弊端。随着仅仅关注音乐的积极因素,而忽略音乐消极影响所带来的一系列青少年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开始被重新关注。“走向功能音乐教育”在80年代后又开始成为一种呼声,“音乐为每个学生”逐渐又成为一种潮流。

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有很多论述,诸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等,都强调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而这些观点至今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三、美育论

(一)主要观点

美育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正如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家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深刻阐述那样,人格教育应该在“乐”中才能得以完善。美育论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还是培养健康人格、促使人全面发展,从而使人能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教育。

如前所述,美育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其内涵主要从美育的作用过程的特点、美育的实施效用、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理解。目前,我国正在提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美育被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承担起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完美人格的重大责任。

(二)形成背景

中国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音乐被看成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体现,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孟子则在理论上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沟通。到了近代,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在1912年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美育首次被定为基本教育方针,当时美育在人们思想和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现代美育观从西方的美育观念中吸取了理论资源,初步奠定了德、智、体、美并重的基本教育体制格局,为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定位做好了理论准备。在此背景和基础上,美育完成了现代转型,扮演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被赋予塑造符合新文化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新人”的现代使命。

除上文所提到的哲学观之外,在音乐教育领域中还有表现主义、永恒主义和科学主义等多种哲学观。而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相结合的,不可能是超时空的。因而,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人们不能对诸多哲学观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

参考文献:

宋辉.音乐教学基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周世斌.音乐欣赏.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7.2.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6.1.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答: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在于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例如无意中在一本画册里面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虽然从前完全不了解所谓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这位画家也比较陌生,但是却可以感觉到线条里面的运动性,一下子可以抓住其中的简单明快的美感。应该说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品”是在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且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例如进入音乐会的大厅,屏息凝神,开始专注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个时候抽象的音乐元素直接全面的刺激大脑,激起听众内心的波澜。“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例如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有的地方被那种崇高的人性力量深深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7.1.归纳历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并评价。

答: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关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得以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7.2.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