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09:5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随着大气污染和烟龄的增长, 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02年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值得国民重视和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1]。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拥有电子气管镜及胸腔镜系统、氩气电刀及冷冻治疗系统、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系统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5.1±6.5)岁, 其中有38例肺不张, 12例支气管扩张症, 5例喉管狭窄, 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观察对象在并发症、患病严重程度上与本案例无关, 不具备参考性。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询问详细病史采集, 查体后, 着重进行血压和心肺检查;进行X线胸片检查, 必要时进行曲面断层或CT检查,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对于拟行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凝血测试和血液常规检查, 保障手术顺利。
1. 2. 2 术中 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血氧饱和浓度监测和心电监护;术中通过人工呼吸道进行吸氧, 保障患者血氧饱和浓度处于正常范围;患者采用仰卧位, 或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半卧位或坐卧位;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咽喉部麻醉后, 由呼吸内镜纤支镜进行气管内麻醉;经鼻、口或者气管切开处进行呼吸内镜的插入;由呼吸道上端到下端有顺序地观察, 避免遗漏, 然后有目的性地观察可疑部位, 避免遗漏细微病变;采用APC2活检并冷冻标本, 提取冻住标本, 冷冻过程保持激活状态;利用APC探针进行凝血, 将表面出血部位通过激活进行封闭;利用APC探针将失活剂导向靶区, 通过激活使目标组织实施失活操作;将冷冻针置于异物上, 冷冻激活后, 提取异物, 快速实现气管再通。
1. 2. 3 术后处理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 仍然继续吸氧一段时间;患者手术2 h以后进食、饮水, 以免喉头麻醉而导致误食;对于肺支气管附壁活检的患者, 应在手术活检后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以排除气胸的可能。并告知患者, 在离开医院以后也会有发生气胸的可能;患者在呼吸内镜检查后可能会因为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 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但也要与手术感染鉴别开。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当患者不再出现咯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 体温恒定, 呼吸状态平稳, 呼吸音正常, 说明患者病情改善, 治疗效果明显。
2 结果
采用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手术中, 经过治疗38例肺不张患者中36例患者全部复张, 另外2例患者也已经部分复张。12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弥漫性出血患者进行封闭止血后, 预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咯血症状, 并在加用止血药物治疗后, 已经全部治愈。5例重度喉管狭窄和轻度喉管狭窄患者经过有效均匀失活后, 呼吸顺畅, 全部治愈。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患者快速有效的实现了狭窄再通, 全部治愈。剩下的2例肺癌患者胸痛缓解, 病变组织切除准确, 病情得到控制, 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所有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 治愈率96%, 获得手术医师肯定。
3 讨论
呼吸内镜的介入手术治疗, 改变了传统胸腔镜探查手术, 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气道内肿瘤摘除术、气道内支架成形术、气道内组织失活术、气管阻塞再通术等[3]。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治疗点鲜明, 相比于活检钳活检, 视野清晰, 手术医师拥有高诊断权重, 活检标本在组织学角度和大小方面更优, 不但保留了形态学细胞结构, 并且标本没有出血的情况, 更方便的是在冷冻探针的帮助下, 标本在切下后即被冰冻;进行切除凝血手术中, 呼吸内镜设备在不接触病变部位的情况下达到手术目标, 将穿孔风险降到最低, 并且保证最小的炭化和烟雾, 最小的气味;组织失活时, 失活部位均匀完整, 具备良好的剂量精度和失活可控深度。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手术中表现出色, 在诊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更直观安全, 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是现代医院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方式之一。呼吸内镜的介入, 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诸多痛苦, 包括分泌物的及时排除, 异物的及时取出, 出血部位的及时止血, 为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缓解病情的同时, 患者的换气能力也有很大改善[4]。
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视野清楚、剂量准确、穿孔率低、专业智能, 为手术的安全可靠进行提供了保障,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值得在临床内科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娟.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大家健康, 2014, 8(4):116.
[2] 解宁.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外医疗, 2012, 6(6):187.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0-0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确诊 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 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肿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讨论
3.1 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 10 min~28 d。>28 d转至儿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 结果 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 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 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 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 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 将该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吸氧、镇静、抗感染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采用匹多莫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咳嗽、喘息、哮鸣音等)、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 结果 观察组显着疗效48例,明显好转17例,无疗效5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显着疗效30例,明显好转28例,无疗效12例,总有效率为81.3%。观察组疗效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匹多莫德能有效改善患儿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施意义。
关键词 呼吸系统;感染;匹多莫德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136-02
治疗冬季是宝宝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就诊的宝宝中80%以上属于感冒、咳嗽、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疾病[1]。每年约有2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急性呼吸系统感染[2]。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原因是宝宝呼吸道正在发育,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比成年人要少许多,而免疫球蛋白具有局部的防御作用(能够抵抗入侵的细菌和病毒)[3]。另外,气管粘膜发育不完全,纤毛稀少,不利于灰尘、细菌、粘液的清除和排出。这样导致宝宝比较容易发生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是导致宝宝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去过敏源只限于花粉、家养牲畜等,而现在室内装修有害气体污染、室外空气污染以及螨虫、猫狗等宠物分泌物成为儿童致病的四大主要原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大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4]。目前,由于不断使用抗生素,人体呼吸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抗药性变异,致使部分患儿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状况,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相关研究显示,对小儿免疫功能的调节能有效防治反复呼吸道的感染[5]。为探讨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策略,该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匹莫德治疗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7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l40例患儿,均被该院诊治为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作为诊断标准,所选140例患儿无严重的肾、心、肝及其他肺部疾病,将该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70例。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6例,实际年龄为3个月~6岁,平均(3.4±1.2)岁,病程(15.6±2.6)个月,所有患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肺炎次数为每年超过2次。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阵发性痉咳、气喘、双肺可闻及细湿哕音、哮鸣音等;胸部x线检测结果表明:肺纹理、呈现片状阴影;患儿无其他疾病,无家族遗传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疾病。
1.2 方法
①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改善肺部微循环、予吸氧、镇静、布地奈德悬液(AstraZeneca Pty Ltd,批号H20090903)气动雾化及抗感染治疗,对待急性感染期的婴儿都辅助抗生素治疗[6]。②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使用国产进行匹多莫德治疗,400 mg/支,剂量:小于2岁患儿,1支/次;大于2岁患儿, 1支/次,l次/d,以2个月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喘息、咳嗽、哮鸣音等临床症状评分、以及停药半年内呼吸道再次发生感染的频率。对肺部哮鸣音、咳嗽、喘息的实际等级程度进行计分(按0~3分打分),计分标准如下: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6-7]。
1.4 疗效判断
①显着疗效:停药后半年内无再次感染出现,喘息、咳嗽、哮鸣音等临床症状评分提高2分;精神状态及食欲会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明显好转:停药后半年内再次感染率为1,患儿肺部气喘、咳嗽、哕音减轻或者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症状评分提高1分;③无效:患儿体征、症状治疗前后加重或者无改善,感染次数为2甚至更多。总诊疗率=明显好转+显着疗效[8]。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显着疗效48例,明显好转17例,无疗效5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显着疗效30例,明显好转28例,无疗效12例,总有效率为81.3%。观察组疗效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7.2±2.5)d明显短于对照组(12.1±3.2)d,而且观察组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病因复杂,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缺乏特殊的治疗方法,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小儿呼吸道的机体免疫特点及解剖生理特点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婴幼儿的鼻咽腔和鼻部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容易引发鼻粘膜充血肿胀,引发鼻塞[1]。当然,小儿肺脏弹力组织血管丰富、发育差,淋巴组织间隙与毛细血管比成人的宽,肺泡数量较少,间质发育旺盛,易导致肺内含血量丰富,故也易引发感染[2-3]。另外,正常成人呼吸道分泌多种免疫球蛋白,其中以分泌型LgA(S-lgA)为主,它能增强呼吸道粘膜抵抗细菌或病毒的能力,但是婴儿期LgA水平低下,1岁后才逐渐增加,但仍处于低水平[4-5]。故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所以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及其相关的治疗策略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研究问题;尽管GINA和中国哮喘防治指南制定了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长期规范化治疗的方案,但仍有许多医疗单位依旧使用70年代的哮喘治疗方法。如果患者得不到正确规范的治疗,就会导致肺功能损害,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小儿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ARTIs)病例数庞大,不恰当抗生素疗法比如选择耐药菌,并使之持存在繁殖,而这种耐药菌可以使临床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甚至导致治疗失败[7-8]。熊云飞等人的研究表明,匹多莫德人工合成的二肽类免疫刺激调节剂,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性自然免疫,还能依靠细胞免疫途径将自然杀伤细胞激活,增强细胞抗病毒的能力,促进巨噬细胞成为嗜中性或者多核细胞的杀伤、吞噬及趋化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使之产生抗体,加强体液免疫功能[1]。该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在施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又给予了匹多莫德治疗,结果改组患儿在哮鸣音、咳嗽、喘息等症状方面评分改善,临床诊疗效果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骆强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研究结果显示在联合使用匹多莫德治疗后不仅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再感染次数减少、再感染后病程明显缩短[2-3]。
综上所述,使用匹多莫德比未使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显着降低了再感染的发生率,再联合吸氧、抗感染等方法综合治疗,最大优化疾病的治疗效果,这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林春,王云东,王珉. 中药雾化吸入防治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探索[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33-2734.
[2] 骆强. 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2013(5下半月):290-291.
[3] 卢建忠.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1):441-443.
[4] 熊云飞. 应用匹多莫德颗粒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2013(6下半月):289-290.
[5] 周焕炯.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 (1):79-80.
[6] 黄伟萍. 结合实践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的一些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2011(2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