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09:5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学科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目前生物学科的发展已经向两个方面进行即微观、宏观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正被打破,实验的重要性在发展生物学实验上显得日益突出,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根据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生物教学是依靠可靠而且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不断促进同学提高生物学科学习的效率。
一、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课时,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中生物学科的内容与之前相比都有了一些新的改变。首先,新课标的知识内容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俱进、实用性。生物学科的新大纲中必修部分包含几方面内容,必修一阐述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必修二揭示生命的本质;必修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学科中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不仅是对生物教材知识的概括、综合和提高,而且是各类现代化人才都必备的基础知识。其次,更加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运用科学的知识、态度、方法、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里也根据这些而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知识点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感兴趣,愿意学,那就很容易集中精力,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学习效率必然能显著提高。因此,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对生物知识的渴望。
生物老师可以采取生活常识相关的问题、有意思的图片、大家熟知的俗语等方式将要讲授的知识引出。比如,在进行植物的趋光性知识讲述时,可以先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向日葵的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同学们肯定都会回答,因为它总是向着太阳。这样,其实也就说明了向日葵具有趋光性,然后再由此深入讲解关于趋光性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在同学们的好奇心驱使下,一定会认真听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板书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给生物教学带来方便,使得书本里面的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原来一些抽象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绝不是只依赖多媒体,也要跟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起来。毕竟多媒体教学时所用的课件、视频等辅助资料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老师在课堂讲授时通常也都会因为听课同学的不同反应和提问等,要临时解答一些知识点和疑问,此时,传统的板书将是最适合也是最快捷的讲授方式。所以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板书教学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新教材给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当然也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有利于学生通过生活中切身感受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比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将目前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与之相联系,讲授一下城市的绿化,然后进而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本质。在对生物链知识的讲述中,可以联系目前由于人类的介入,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危机入手,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生物链,生态稳定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易于理解其原理。
总之,现代的生物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连,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全面人才做准备,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可以把学得的知识在生活中适当运用。只有以这样的目的为起点,才能真正做好现代生物教育。
(四)运用模型进行教学
我们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除去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之外,还可把运用以及发展都日渐成熟的生物教学与模型结合起来。目前被广泛运用的有概念、物理、数学模型等。模型是我们为所认识的对象而做的一种概括性的简单的描述,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广泛用到的是物理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的一种,创建一种动态物理模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直观的认识到整个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从而便于让学生构建知识。所以,运用模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构建知识框架,滚动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对已学知识是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对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每一单元的讲授结束时,老师应该带着同学们一起构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复习效果。然后还应该帮助学生们理清各单元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理解记忆都会加深,并且在脑子里形成知识网络。另外,在以后的知识讲授中,也应该常常将前面学过的与新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提出,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实现滚动复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生物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设计,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必然能带来满意的教学效果。现代生物教学的优化设计,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深化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我们生物老师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最优、最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生物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3.制定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即“双基”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无法达到。5.只注重少数不太重要的教学目标,忽略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6.不能清楚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仍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总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这些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中去实现,并由学科专家制定出学科课程目标及不同学段(初中、高中)的课程目标(第二层次的目标)。课程目标既体现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因此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单元或章的目标(第三层次的目标),并要进一步分解和制定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第四层次的目标)。这是一个将宏观目标(第一、二层次的目标)逐级细化为具体目标的过程,最终要把它们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生物教师在这一工作中要注意:1.在充分理解第一、二层次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依据高层次的目标创造性地拟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各层次具体目标。2.在制定第三、四层次的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兼顾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3.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只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可,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应考虑达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和对社会的分析
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结合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分析,设计出知识目标,并在对知识内容和实验、实习等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分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的能力有多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作为本节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例如,生物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而在培养的顺序方面,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再让学生学会标记观察及对照观察等等。同样,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了解到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就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课上设立相关的目标进行教育;在“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社会性节日临近时,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适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育。
总之,要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好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研究,做好对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设计不同教学条件的宗旨。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采用学习结果分类的方式。在教学设计领域被广泛采用的学习结果分类是加涅(R.M.Gagne)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但其他学者的分类方法也对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表1列出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可以见到的九种分类方法。这些分类虽视角不同,但都将知识、技能和能力放到了统一的联系中加以认识,而且不同的分类方法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
表1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方法[1]
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在中学生物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相对而言,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中,“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事实”类知识较多,“辨别”“概念”“程序”类知识也较多,而“高级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类知识较少,“知识建构”和“人际技能”类知识就更少,“态度”和“情感”类知识没有与具体学习内容配合指出。新课程标准中则增加了科学探究中的“高级规则”和“知识建构”类知识。
我国的生物教学目标分类采用的是布卢姆(B.S.Bloom)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类,并且对三大类目标提出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表2列出的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中三类学习目标的各种水平的要求。它是在布卢姆等对各类目标水平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生物教学的实际制定的。
表2:《生物课程标准》中各类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目标应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生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目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情感性目标动词,可作为生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上述教学目标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行为观的代表马杰(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例如,一个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例句:“通过学习昆虫的形态特点后,学生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辨认昆虫”,条件是“在本课课本的图中”,标准是“达到90%的准确度”。
五、制定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要全面。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认出种子的结构”“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画出……的结构图”等;二要体现上述的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验)语句来陈述目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有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便为隐式目标。又如“亲自栽培一种常见植物并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就不能当堂课完成,便是预期的目标。
7.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8—169.
[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8.
[4]周美珍,等.中学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
[5]赵锡鑫,等.生物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