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4 09:5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学科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篇1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篇2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篇3

目前生物学科的发展已经向两个方面进行即微观、宏观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正被打破,实验的重要性在发展生物学实验上显得日益突出,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根据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生物教学是依靠可靠而且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不断促进同学提高生物学科学习的效率。

一、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课时,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中生物学科的内容与之前相比都有了一些新的改变。首先,新课标的知识内容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俱进、实用性。生物学科的新大纲中必修部分包含几方面内容,必修一阐述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必修二揭示生命的本质;必修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学科中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不仅是对生物教材知识的概括、综合和提高,而且是各类现代化人才都必备的基础知识。其次,更加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运用科学的知识、态度、方法、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里也根据这些而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知识点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感兴趣,愿意学,那就很容易集中精力,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学习效率必然能显著提高。因此,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对生物知识的渴望。

生物老师可以采取生活常识相关的问题、有意思的图片、大家熟知的俗语等方式将要讲授的知识引出。比如,在进行植物的趋光性知识讲述时,可以先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向日葵的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同学们肯定都会回答,因为它总是向着太阳。这样,其实也就说明了向日葵具有趋光性,然后再由此深入讲解关于趋光性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在同学们的好奇心驱使下,一定会认真听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板书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给生物教学带来方便,使得书本里面的知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原来一些抽象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绝不是只依赖多媒体,也要跟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起来。毕竟多媒体教学时所用的课件、视频等辅助资料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老师在课堂讲授时通常也都会因为听课同学的不同反应和提问等,要临时解答一些知识点和疑问,此时,传统的板书将是最适合也是最快捷的讲授方式。所以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板书教学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新教材给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当然也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有利于学生通过生活中切身感受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比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将目前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与之相联系,讲授一下城市的绿化,然后进而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本质。在对生物链知识的讲述中,可以联系目前由于人类的介入,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危机入手,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生物链,生态稳定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易于理解其原理。

总之,现代的生物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连,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全面人才做准备,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可以把学得的知识在生活中适当运用。只有以这样的目的为起点,才能真正做好现代生物教育。

(四)运用模型进行教学

我们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除去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之外,还可把运用以及发展都日渐成熟的生物教学与模型结合起来。目前被广泛运用的有概念、物理、数学模型等。模型是我们为所认识的对象而做的一种概括性的简单的描述,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广泛用到的是物理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的一种,创建一种动态物理模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直观的认识到整个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从而便于让学生构建知识。所以,运用模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构建知识框架,滚动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对已学知识是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对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每一单元的讲授结束时,老师应该带着同学们一起构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复习效果。然后还应该帮助学生们理清各单元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理解记忆都会加深,并且在脑子里形成知识网络。另外,在以后的知识讲授中,也应该常常将前面学过的与新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提出,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实现滚动复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生物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设计,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必然能带来满意的教学效果。现代生物教学的优化设计,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深化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我们生物老师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最优、最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生物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3.制定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即“双基”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无法达到。5.只注重少数不太重要的教学目标,忽略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6.不能清楚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仍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总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这些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中去实现,并由学科专家制定出学科课程目标及不同学段(初中、高中)的课程目标(第二层次的目标)。课程目标既体现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因此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单元或章的目标(第三层次的目标),并要进一步分解和制定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第四层次的目标)。这是一个将宏观目标(第一、二层次的目标)逐级细化为具体目标的过程,最终要把它们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生物教师在这一工作中要注意:1.在充分理解第一、二层次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依据高层次的目标创造性地拟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各层次具体目标。2.在制定第三、四层次的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兼顾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3.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只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可,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应考虑达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和对社会的分析

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结合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分析,设计出知识目标,并在对知识内容和实验、实习等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分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的能力有多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作为本节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例如,生物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而在培养的顺序方面,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再让学生学会标记观察及对照观察等等。同样,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了解到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就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课上设立相关的目标进行教育;在“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社会性节日临近时,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适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育。

总之,要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好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研究,做好对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设计不同教学条件的宗旨。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采用学习结果分类的方式。在教学设计领域被广泛采用的学习结果分类是加涅(R.M.Gagne)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但其他学者的分类方法也对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表1列出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可以见到的九种分类方法。这些分类虽视角不同,但都将知识、技能和能力放到了统一的联系中加以认识,而且不同的分类方法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

表1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方法[1]

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在中学生物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相对而言,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中,“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事实”类知识较多,“辨别”“概念”“程序”类知识也较多,而“高级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类知识较少,“知识建构”和“人际技能”类知识就更少,“态度”和“情感”类知识没有与具体学习内容配合指出。新课程标准中则增加了科学探究中的“高级规则”和“知识建构”类知识。

我国的生物教学目标分类采用的是布卢姆(B.S.Bloom)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类,并且对三大类目标提出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表2列出的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中三类学习目标的各种水平的要求。它是在布卢姆等对各类目标水平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生物教学的实际制定的。

表2:《生物课程标准》中各类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目标应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生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目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情感性目标动词,可作为生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上述教学目标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行为观的代表马杰(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例如,一个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例句:“通过学习昆虫的形态特点后,学生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辨认昆虫”,条件是“在本课课本的图中”,标准是“达到90%的准确度”。

五、制定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要全面。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认出种子的结构”“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画出……的结构图”等;二要体现上述的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验)语句来陈述目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有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便为隐式目标。又如“亲自栽培一种常见植物并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就不能当堂课完成,便是预期的目标。

7.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8—169.

[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8.

[4]周美珍,等.中学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

[5]赵锡鑫,等.生物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6—198.

篇5

1、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记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设计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完成本章节内容的识记和把握,理解、记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尽量先凭记忆完成,然后针对情况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定合理的,有时因范围较大不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

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进行呼吸,吸入,呼出。

5.、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的排废途径有、、等。

6、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例如,大多数植物利用产生的萌发成幼苗;鸟类利用,而猫狗等哺乳动物通过使个体增多。

7、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分,可以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可将生物分为和等;按照分,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节我们学习了两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们是。

导学篇

重、难点点拨(温馨提示: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记并运用所学知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作为生物必然具备他们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备其共同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这也是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却不具备细胞结构。

例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电脑病毒B、珊瑚C、珊瑚虫D、智能机器人

2、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则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内的含有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物质。与二者联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实现“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生产者),而生物的呼吸则实现了“有无”的转化。另外因为动物体内不能自己产生有机物,所以为了生命活动的需要,他们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植物或动物)为食,即只能进行“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消费者)。

试回答:任何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吗?呼吸作用的产物你能说出两种吗?、

3、动物体的排泄途径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种排泄方式。

4、正确理解三种分类方法(实际上生物的分类方法不知这些),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比如:狗是第一种分类中的“动物”,它还是第二种分类中的“陆生生物”,也是第三种中的“宠物”。

知新篇

牛刀小试(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不会的提交小组或班内解决):

1、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A、剧烈的运动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态,种类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菌C、器官D、组织

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长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缝越来越宽D、汽车越跑越快

4、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细胞结构C、生长现象D、新陈代谢作用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A、出汗B、排尿C、呼气D、排出粪便

6、“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7、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快速运动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长大B、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C、鸟产卵、虎产仔D、鲸呼吸时产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C、病毒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D、病毒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10、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都是观察的用具

C、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不需要做记录

11、夜晚卧室里摆放过多分植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

A、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B、植物要生长

C、植物释放过多的氧气D、植物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话表明()

A、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挨个调查D、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15、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类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D、有用的、无用的

16、下列生物归类的方法正确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带是陆生生物B、狗、鸡、鸭是家禽

C、松树、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麦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调查C、水资源抽样调查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

B、调查时看见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

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

D、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19、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

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篇6

生物课堂要改变以前的传授式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教学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成为课堂的设计者,思考者;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升,下面就生物教学中的几点教学策略,探讨在生物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方法。

1 学生课前编排剧本演练重点内容

在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工能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排练免疫的过程剧情,并在在班级上演。这种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导演,指导和艺术加工者的作用。我在讲解特异性免疫过程之前,先指导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将特异性免疫的全过程写成剧本形式,如:第一道防线比喻成城墙,皮肤和粘膜,粘膜覆盖在呼吸道、消化道的表面,虽然看不到但与外界相通,好比隧道,城墙对所有外来物都有阻挡作用,还有一些暗器如杀菌物质。当部分外来物翻越城墙,就会被里面巡逻的片警逮到,这些片警就是第二道防线:相当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若第二道防线的片警无法除去外来物质,这些物质就变成抗原,片警就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特警,特警所组成的相当于第三道防线。这些特警与抗原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相对于第二道防线,这些相当于第三道防线及特异性免疫。特警兵分两路,一路专门对付活跃在体液中的抗原,一路专门对付进入细胞中的,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特警叫B细胞,他们接收到信息之后派遣内部的核心人员效应B细胞拿出特制武器抗体,抗体就像为抗原定做的紧箍圈,一但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就无法脱身,乖乖的被检察院的执法人员既吞噬细胞带走。一旦抗原进入细胞,这时急需另外一组特警叫T细胞,他们接收到信息之后派遣出核心人员既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就像炸弹一样将抗原的藏匿之处炸开,藏身之处没有了,垂头丧气的抗原一露头就立马被体液中的抗体逮住。所以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分工,成为最后一道防线保卫家园。

学生写好剧本之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将其中不合理的,多余的章节进行删除,最后定稿之后由学生选派演员一组人组成城墙构成的第一道防线,四位同学表演外来物质,一位被阻挡到外面,另外的三位穿过城墙接着由他们表演第二道防线,由一位穿着大风衣的学生表演吞噬细胞,将其中一个侵吞下去,另外两个同学把抗原的牌子戴在头上,来表演第三道防线的免疫。选派几位同学将B细胞和T细胞的牌子戴在头上,表演特异性免疫。整个过程既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全过程,以此来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整节课堂起到主导作用,参与到课堂设计之中来,使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学生自制生物模型引入课堂教学

生物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微观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理解,课堂效果不佳,我们忽略了模型的形象化以及学生动手模拟的重要性,引进生物模型进课堂,尤其是学生自制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理解新知识,并运用生物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1 在讲《基因表达》一节内容时,因为此过程是在微观世界中进行的复杂而又快速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突破方案我选择学生制作DNA、转移RNA、信使RNA模型,现场模拟转录和翻译过程,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用卡片纸做出DNA 分子的双螺旋模型,同时可以掌握碱基配对的方式,每组随意抽取由生物兴趣小组事先制作好的DNA模型,很多个AGCTU五种碱基的磁性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派2位代表在黑板上贴出一条与它配对的mRNA的链,每位代表贴完由学生派代表点评mRNA上的碱基序列是否正确,对于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认可感,所以对于正确的答案老师要给予肯定,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二:课前制作三叶草型的转移RNA 卡片,每种卡片携带一种氨基酸,下面有三个碱基,由学生选派代表模拟转录的过程,将合成的多肽链拿回本组。

根据所设计的模型最后所合成的肽链,让学生将手中的多肽链所可能对应的DNA的碱基序列写出来。这样形象而又直观的模型教学,使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思考问题,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能力,从而达到探究式教学。

2.2 在讲《减数分裂》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课前准备橡皮泥,自制细胞减数分裂中或卵细胞形成的模型图。将模型图带到课堂,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和研究同学模拟图的正确性及所可能出现的问题:a、用同种颜色表示同源染色体;b、不同的颜色表示姐妹染色单体;c、不会表示联会及四分体。针对这些问题模型老师可以现场指导改进,并强调一些重点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联会等。

2.3 在讲述`DNA分子两条平行而方向相反的链时,将两条绳子标记端相反并排展示,手握两端缓慢地同时向右螺旋。对概念中标重号的关键词可重复解释以加强学生印象。

思路扩展:根据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也可用透明薄膜纸画好DNA分子的“扶梯形”,平面结构再螺旋演示同一知识点;或用细铁丝和塑料片等物品组装而成DNA模型。

在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种皮颜色为黄色和绿色作为一对相对性状)时先认识桌上的小圆纸片并推出“表现型”,的概念;在讲解完遗传图解一般边讲边画并推出“基因型”概念,划线法或棋盘法均可)后,教师将笔记上做同样的动作。

3 学生参与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演示实验方式,侧重主体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

3.1 从实验原理出发设计探究性实验。如“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实验原理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探究内容:若将蔗糖溶液换成硝酸钾溶液会出现那种情况;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验证细胞的死活;打破常规演示实验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根据所给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同时在实验室动手实验,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2 从实验的易错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如“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为什么?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亲自“错误操作”,得出此操作的后果,这样的实验体验可以锻炼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准确细致程度,同时为以后准确设计探究实验打下心理基础,从而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细程度。

3.3 从教材的知识点出发,设计探究实验。如在讲染色体变异一节内容时,环境骤变可以使染色体加倍,引导学生质疑,低温能否诱导染色体加倍?确定实验课题之后,让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会学,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的人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尤为重要。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懂得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讲解种子的萌发时,使学生掌握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对生产的重要性。说明农民在种植玉米时为了提高产量,满足生长期长的需要,尽量促进种子早出苗,都是采用催芽种植。使其增产增收。从而使学生的、知道了生物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知道了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知道了生物学是有用的科学。增强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生物的教学中来。

科学、技术好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技术的教育强调活学活用。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以学校的校园为一个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个个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扩充到生物圈中这一大的生态系统的组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中的各个生物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通过往、今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乱砍滥伐和毁林耕田,是当今造成风沙、干旱、沙漠增多的主要因素。为了眼前的利益,有的人不顾国家的法律、法令。杀害生物圈中的保护动物,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使人类负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生态系统――生物圈。不能为眼前的一点点小利,而去破坏它。解决好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时,利用学生身边的生物事例来说明水的重要作用。如,以近几年来的干旱对农作物的减产,水生动物的减少,以及电视中的科学世界中的介绍的情景,来使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水资源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于是,我们要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刻不容缓,从我做起,珍惜每一滴水。

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上网等辅助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达到生物课中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要求。

总之,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每个教师都必须认识到,要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应当努力使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并服务于社会的崇高情感。

篇8

微课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首先,引入有趣,或创设一个简短的情境,或设置一个疑问,力求新颖、迅速切题;其次,最好沿着一条主线展开讲解,层次分明,旨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思维,让学生能学会;最后,还要有一个好的收尾,在画龙点睛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根据需要可省略掉此步。例如,“呼吸运动”这个主题,在分析了学习对象、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方面之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情境导入,插入人工呼吸图片:你知道人工呼吸的原理吗?产生认知冲突。其次,按“从因到果”逻辑关系设计教学主线,沿着呼吸运动的过程这条主线展开,从体验呼吸开始,利用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动画,引导学生认识胸廓,体验呼吸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及胸廓的变化,明确什么是呼吸运动,产生探究胸廓容积变化原因的欲望。胸廓为什么会运动?利用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动画,结合自身的体验,模拟图片,如用拉开的弹弓的图片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用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模拟膈肌的舒张和收缩状态等,总结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那胸廓容积的变化和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胸廓容积的扩大和缩小,肺的容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思考演示方法,动手模拟实验,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到结论:胸廓扩大,肺也扩张,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反之,完成呼气。肺容积扩大时,为什么气体会进入肺?通过挤压塑料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气体量不变的情况下,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肺容积扩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反之,完成呼气。最后,总结呼吸运动过程,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概念图式总结。整个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亲身体验、模拟图片、自制模型、模拟实验、推理分析等活动,逐步分解难点,化难为易,把学生头脑中的前学科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从而形成重要概念。

2教学资源的设计

微课虽“微”,却“五脏俱全”[3]。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案或学案、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和专家点评等相关的教学支持资源也是微课的组成部分。其中,PPT课件的制作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是:PPT只放核心内容,不需要把教师所说的话全部放在上面;背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过分花哨或呆板;同一页文字、图片的比例适中,字体颜色不超过三种,字体和背景颜色搭配自然舒服,字体大小差别不可过大。

篇9

2011年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倡导探究性实验。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探究、发现、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物学探究实验课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如何设计好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组织好探究实验课堂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本人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为例,谈谈设计探究实验课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细化和确定

探究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存在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学习初中生物学知识要达到的各种目标要求,主要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同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学习,所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课程标准》对探究实验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绘图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确认变量,能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科学,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具体学情,可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三维教学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说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现象,并能进一步解释原因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处理实验材料和进行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根据多种实验材料设计可行的不同实验方案,并用准确的术语表述和评价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设计不同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的检验

教学目标确定后能否实现需要进行检验,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检验预测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怎样实现,如何实现。探究实验课的知识目标可通过提问学生、巩固达标题等手段检验。能力和情感目标则要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完成。例如:“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具―天平”这个能力目标,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及时指导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及小组合作能力这一情感目标;“说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现象”这一知识目标,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生活中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关的生活实例检验确定的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教学目标的细化和检验方法,教师基本能确定课上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何具体实施教学目标则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一步确定,而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在实验课中往往会出现几种情况:例如:①七年级学生到实验室会感到很惊奇,对摆在实验桌上的器具会东摸西摸,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②对具体步骤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上课时部分学生手忙脚乱,耗时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③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器具的操作不规范,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更不会评价实验结果。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教师在上探究实验课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实验课堂的高效性。

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节探究实验课,教师上探究课前可先设计一个图表将实验原理、实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其中实验步骤环节中可适当留空,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知识,如表1,也可引导学生在实验课前设计一个图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如表2。

第4步:将萝卜条取出,观察烧杯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同时测量萝卜条的质量,将数据填在表格中。

第5步:用曲线图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本组数据并得出结论,分析实验处理的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篇10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指以讨论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其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过程。从操作程序可看出,此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及主动参与意识。现在的高中生相对来说主动性较强,但仍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或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提出困惑。生物学科中有许多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如艾滋病、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学生都渴望得到答案。以克隆羊多莉为例,学生很容易思考:人能克隆吗?若能克隆人,那人与克隆人有何相处呢?随之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在产生问题、讨论问题中,不断地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在讲述基因突变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即女传男,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带着问题追根溯源,学生们围绕着“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切入基因突变知识点的学习。

二 设计情境式生物教学

情境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其直观感受中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生物学知识点。如讲解“应激性”概念时,教师可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趁学生不注意时用黑板擦突然敲打讲台桌发出声音,受此声音刺激,学生全都看着这一情景,教师顺势分析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体会出应激性概念,“声音”是刺激,“看”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本来是很枯燥的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这一加工讲解,学生自然就得出了答案而且记忆深刻。设计情境式教学时,还可引用情感性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使命感。如讲解“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一主题时,教师可根据当今社会问题顺势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教师可以先引用历史:“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是个风景优美、生机盎然的地方,山清水秀,林木参天,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学生受教师的情绪感染,内心充满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正在学生情绪非常愉悦时,教师突然换个语调,压低声音深沉地说:“可到了唐朝,青山不见了,碧水干涸了,小鸟也不见踪影了。曾有一位诗人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明白其中所讲,此时学生的心情也由刚才的兴奋变得抑郁沉重,为失去这大好河山景色而深感惋惜,于是学生们渴望知道沙漠化的原因及如何解决。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并叫一两个学生代表把他们讨论的结果说出来,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严肃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使那里的青山绿水变成荒漠的原因是过度砍伐森林,大量开垦草原,对自然资源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这种情感教学情境中,学生深受情感刺激,不但会牢记这个结论,而且还会激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 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篇11

1.要将“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制定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加以确定,并切实落到实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应该认识到,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间是密切联系的,物理教学的任务既要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物理知识网络与学科能力,也要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物理教学活动,使学生也能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时,必须防止一个倾向,那就是过分强调应用而削弱基础物理理论的教学。应该明确,如果没有扎实基础理论的联系实际只能只能是空谈。

2.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生活中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涉及到物理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不是都能够直接转化为课堂上的物理问题,但其中确实有相当多的现象可转化为物理问题.我们物理教师必须具有这个意识。将生活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目前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去收集、整理与物理相关的素材一定会取得成效.

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转化成的物理问题至少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突出应用背景,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二是所需应用的物理知识与能力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相适应.

例如,现在的大型百货商场内都有自动扶梯,为顾客购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1)某顾客想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测出某商场内扶梯的级数,该顾客的实验步骤是这样的:他先沿开动的自动扶梯(扶梯上行)口上楼,数得共走了16级;然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相对于扶梯)沿开动的自动扶梯(扶梯仍然上行)走下楼,数得共走了48级.据此他便计算出了该自动扶梯的级数.他是如何计算的,请你写出他的计算过程,并得出自动扶梯的级数.

(2)若某商场中安装的自动扶梯的倾角为37°,该自动扶梯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运行,其电动机的工作电压是380v,额定电功率是49kW,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恒是2m/s.测得自动扶梯空载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是5A,则空载时电动机对自动扶梯的牵引力有多大?若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与空载还是满载无关,则这台自动扶梯最多可以载多少人?(设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g取10m/s2)

这道题的模型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自动扶梯.这样的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缩小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他们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自然就会激发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而当他们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题后,就会进一步感到物理学的作用,无疑会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3.要切实加强物理实验,强调物理实验手脑并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将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当今的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理教学活动之中,这无疑是物理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必须防止发生这样的倾向,如用计算机虚拟代替物理实验.应该明确,能够做物理实验时,一定要做物理实验,绝不能用计算机课件代替实验,当然在做实验的同时辅以计算机课件模拟是有必要的。

加强物理实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与空间,运用简单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实验器材演示生动的物理现象,通过多样化的演示实验,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情景,从而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二是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足大纲所要求的全部物理分组实验,应该创造条件增加更多的分组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物理实践能力.

4.要开设多种课程,构建复合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采用多种课程形式,不能固定在传统的课程概念上,应该大力开设多种物理选修课(如实验物理、电子技术初步、电工基础等)、专家的物理专题讲座及课外活动小组.应该将物理选修课、物理专题讲座及物理课外活动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载体,这三类课程与规定的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特别是物理专题讲座,可反映物理科学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操作性非常强,针对性也非常强,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与人造地球卫星后,可以开设“我国的航空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在学习了原子核后,可以开设“核能的开发、利用与核安全”;在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可以开设“家庭电路原理与应用”等.通过这些讲座必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献身科学的信心与决心。

篇12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组织形式改革逐步得到了深化,混合式学习在培养未来教师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师范生培养的理念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贯彻‘自主、探究、协作’”的理念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教学方式改革”需与“学习方式改革”相匹配。因而只有让师范生自己体验“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才有可能让其在自身的教学中付诸实践。因此,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理应率先创新和渗透这种理念[1]。

华中师范大学在“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设计中契合“自主、探究、协作”的教育理念,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相混合来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

一、“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生物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师范专业的一门文理兼容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全面整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取将来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具备的一些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将教学看成是有意识安排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取得有效的学习结果,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根本任务。在参考相关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情,我们对本课程的定位和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确立了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1.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3]。课程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来开展协作式学习,鼓励每一个合作小组成员相互沟通、协作,通过自主建构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在混合式学习实施中,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和真实世界连接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提供仿真的探索情境,或者带领学习者进入真实场景,把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本课程的首要任务。

3.强调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体验,突出基于问题式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科教师、中学教师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探索与构建

为了保证本课程的质量,我们重构了“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创设了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并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4]。

1. 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生物学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实践课程,多年来一直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生开设,目的是为学生走入教师岗位前得到系统的学习,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研究团队多年的努力,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已逐渐成熟。2010年,课程设计人员调整了其教学内容体系,“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由34个学分的必修课时和24个选修课时的教学专题内容组成。每一个专题内容都由面授和在线学习两种形式混合进行。

2. 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

“生物学教学论”是一门兼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课程,其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迁移性。针对各章节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学习。这些教学活动的形式并不一定是单一的面授教学或在线教学,而是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特点,安排在多种环境下交叉进行。当需要在线学习环境时,教师是否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平台并适时地参与,是否能够合理分配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比例,是混合式学习成功的关键[5]。

本课程由35%的在线学习和65%的面授学习组成。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可以以自然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而面授学习的优势在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展示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展,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

本课程的混合式学习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促进学习者以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中社会情境的体验。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混合式学习模式。

一是基于问题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直接联系的知识内容。本课程中的课程与学习理论、课程资源的重组与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均是使用这种学习模式。

二是情境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方式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6]。也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需要实践操作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等教学内容使用了这种学习模式。

三是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指适应学习者各自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动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线学习给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更自由、宽广的空间,这种学习方式不局限于本课程的任何知识内容,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和需求性,因此,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主要是在线学习。在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时,导学教师会全程跟踪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2010年至今,“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方案付诸实施已有两年。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不论是在在线学习平台还是在面授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涨。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所习得的再不是死板的书本知识,而是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在合适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参与、任务完成、自主建构,获得可供实践的知识和能力。

第一批完成混合式学习的师范生在2011年下半年进行了教育实习,我们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这批学生从事实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对一些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些基本知识技能的应用上,总体上明显优于往届学生。尤为欣慰的是,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使用混合式学习中“基于问题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来设计中学生物学的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设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四、实践反思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存在着一些困惑。

第一,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课程期待尚有差距。从课程教学一开始,我们就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向主动学习角色转变,但很多学生呈现出来的是迷茫和不适应,只是一味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或者过分依赖导学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时分工也不够明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以渐进的方式来设计学习活动,在课程初期,尽量以相对稳定的知识内容、相对简单的问题和任务,来鼓励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团队的交互。在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之后,再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任务的难度。通过一个月时间的引导,学生才慢慢适应我们所设计的混合式学习中的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服务中导学教师的功能性并未完全体现。作为本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教师导学团队的作用非常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导学教师团队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个体本身的表现也不够稳定。有一些导学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客观负责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甚至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但也有少数导学教师难以胜任自己的职责。其原因是因为导学教师的团队结构不够合理,人员也不稳定,除年轻教师之外,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导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度负责、教学水平高的导学教师团队,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三,在线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具备较大的差异性。不管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情境式学习,还是个别化学习中,都要依靠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我们统计发现,2011年本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中参加讨论交流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的比例是74%,也就是说,还有26%的学生是很少在线进行发言。对整个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讨论交流和提出的问题定性分析后发现,不少学生在发言中仅仅只是表达赞同或者反对,或者大篇幅的复制文献中的内容,很少有能提出自己独特见解、质疑和批判观点的行为。这种情况表明,刚开始推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我们认为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仍然是导学教师没有完全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导学教师只有通过情感上的积极鼓励、及时的肯定、引导和帮助,才能改变学生们固化的学习思维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只有建立起及时反馈、激励机制和在线学习中的过程性成绩评价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设计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将传统面授教学的优势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混合式学习,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课程质量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预期目的。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优势,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

[3] Leslie P. Steffe等主编.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