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9:45: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童人格健康中四大健康都不可缺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与道德健康,而社会适应性健康是孩子融入未来变化复杂的社会中并能够很好生存的关键。一种有价值、有生命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必然与社会发展的主流、与发展中家长育儿的价值观的取向、与前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品质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幼儿教育应立足现在,放眼20年、30年以后中国发展的未来。因此,我认为适宜性教育、可选择性环境,应避免儿童简单化倾向,从如何让儿童亲身体验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教育环境与课程特色上探讨。有家长可能认为怎么环境经常变,活动太频繁,家长几乎每天有事做,孩子、教师天天忙得团团转……岂不知,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了与人沟通,学会了应对与变通,懂得了做事的原则。他们知道什么事情需要求助于别人,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努力解决。
往往我们看到的“一根筋”特征的人,都是思维模式简单化、行为表象简单化、心理承受能力简单化的人。这样的人,可怕的不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由于他个性被边缘化了之后的心理变化对周围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避免儿童发展关键期边缘化倾向,包括社会往行为的边缘化、心理重心的边缘化、思维逻辑的边缘化,很是引起我们的关注。应培养全面、全脑发展的孩子,让这些孩子主动地回归社会主流,主动地应对未来迎面而来的问题,尤其是具有应对未来复杂环境变化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次考察对这样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提出的“办中国式幼儿园”寻找更有利的依据。
2.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如良好的合作能力、正确的竞争意识等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1培养合作能力
许多幼儿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与人合作。而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小实验需要幼儿合作完成,教师应抓住这些时机,教育幼儿学会分工合作。例如,在活动“会亮的灯泡”中,每组只有一块串联线路板,于是我们提出了“大家齐动手,分工合作”的要求。有的小组每人负责一处串联线头,有的小组由两人负责连接线路,其余人递电线……当小灯泡发亮时,幼儿体验到了分工合作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2.2培养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科学“秘密”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发现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恰当把握示范演示的时机,有效激发幼儿探索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要过早、过于直接地把“谜底”告诉给幼儿。教师的总结要以验证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延长幼儿对操作活动的专注时间,从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另一方面要有效维持幼儿探索过程中的积极性。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应及时指导,使幼儿重新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这种不失时机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使幼儿产生坚持到底的决心。
2.3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正确的竞争意识主要是指具有不甘落后、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教师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竞争内容,鼓励幼儿参与竞争,正确对待竞争结果。如在活动“学做纸飞机”中,我们组织了飞高比赛和定向飞行比赛。在比赛中,我们不断鼓励失败的幼儿再修改、再挑战,培养幼儿不甘落后的心态。对于个别不爱参与的幼儿,我们帮助他们分析各自的优点,建议他们参加比赛,并带头为他们鼓掌、助威,以调动他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3.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
新《纲要》指出,激发兴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成就感。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主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我曾问过一位喜欢音乐的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唱歌,她说因为歌声很动听,唱的人很专心,听的人也很高兴。是的,教师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些契机,对不同兴趣的幼儿进行分别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给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适时给予鼓励、指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歌舞、画画、游戏是孩子们产生浓厚兴趣的活动,而手工,更是培养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阵地。在一次手工课上,大(1)班的小朋友们个个大显身手,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而坐在后排的几位小朋友则对橡皮泥感兴趣。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下,万宇阳小朋友捏的济公简直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全球性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和应用给人们工作、娱乐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幼儿园的影响也不例外。为此,积极构建幼儿园局域网、幼儿多媒体教室、幼儿电脑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的园所氛围,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创造。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幼儿园和社区的良性互动、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18-01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以混合活动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游戏,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他幼儿的观察与模仿,丰富自己的语言,拓展自身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幼儿在混合活动中,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变换,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差异。
三、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五、幼儿犯错后应注意批评的方式
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希望,幼儿也是如此,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虽然对于犯错的幼儿我们要进行批评,但是批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年纪小,没有自尊心,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幼儿的自尊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挫伤,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修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当孩子犯错后,首先应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耐心地、态度和蔼地告诉他们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切忌完全否认幼儿的所有做法,更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幼儿所犯的错误,这样反而会更加挫伤孩子脆弱的心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总之,幼儿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起始十分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幼师,在教好幼儿的同时,更要注意“育”好幼儿,以此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振宇 等 主编 新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一、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在幼儿教学中,有很多幼儿园或教师在教育的工作中,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几方面的误区,对幼儿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1.考核硬性指标的误区
幼教工作是我国少儿发展的第一站,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等是幼教本质的工作。而在实际的教育中,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其中对幼儿的硬性指标就是其中之一。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考核指标是基本的教学任务,而有很多幼儿园盲目地制定考核指标,由于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使得幼儿学习的过程受到极大的影响。
2.幼儿教育内容规范化的误区
教材是每个学校必须具备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但是,对于幼儿园来说,给幼儿颁发教材资料却是一个误区。我们要了解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而为幼儿颁发的教材,不如说是给幼儿教师的参考教材,针对教材知识对幼儿进行教学,有失幼儿教学的本质。
3.教育手段统一化误区
对幼儿的教育是让幼儿能更快、更好地了解社会中的事物,了解什么事情是对的可以做,什么事情是错的不能做。但是,在当今幼儿教学中,有很多教学都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统一化教学观念,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只是按照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循规蹈矩地完成,这不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对幼儿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针对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几方面认识进行合理的改进,通过以下给出的几个建议,希望能为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1.创立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
幼儿阶段是非常喜欢游戏和听教师话的年龄,甚至对父母的话都不听,却只听幼儿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因此,教师除了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思想教育之外,还应打破传统的大班式教师方式,将知识融入游戏中,利用游戏的教学模式,这样会加深儿童对知识的记忆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模式,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素质,如,对人要礼貌、要多帮助其他儿童、相互之间合作等,由于教师只用理论性知识将这些灌输给学生,可能由于听话的缘故,大多数学生都能记住,但是,我们要知道除了家庭,幼儿园是儿童学习生涯的第一站,有很多事情即使你说了他记了,但是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事情,因此,要将知识赋予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幼儿是天真的,是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幼儿教师不要被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束缚,更不要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扼杀幼儿的天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兴趣、个性、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是幼儿教师最本质的工作。
2.突出个体教育,强化创新意识
社会的科技发展,需要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保证科技不断地推旧复新。人的创新能力是从小就有的,幼儿园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就是一个人的创新源泉,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幼儿教师应从小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在当今有很多幼儿园还依旧是课时制度的管理方式,这对幼儿的创新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的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建议将课时制度的教育管理模式取消,将幼儿教育改为无课时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以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引导幼儿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3.加强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将直接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由于幼儿园制定的一些相关制度而受到限制,也会在教学中由于制度的限制,相应地对幼儿的教学也受到一定的约束,限制了幼儿的某些素质的发展和培养,这对幼儿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建议幼儿园要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要为幼儿教师制定无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以此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幼儿的教育也没有了任何的约束和限制,更适合培养幼儿的多种素质。但是,也要意识到无标准化管理模式并不是真的无标准,要听取大众意见,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看有多少人能接受和赞同,这个就是作为无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管理标准,实际上对幼儿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标准,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对于幼儿园来说也是便于管理的,最主要的是幼儿的教育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国萍,王莉娟.幼教中应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11.
美术教育在幼儿的学习成长阶段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在认识新事物时,可借助绘画的形式表达出他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作为教师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结合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一味地强调绘画技巧和标准化要求,那么势必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目前,国内很多幼儿园在开展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时,存在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
一、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一)上课越听话的越好
目前,国内很多幼儿园还采用机械模仿的美术授课方式,教师更多的强调课堂纪律,小朋友们在看老师作画时都备齐了小手坐在座位上,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互相交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的画画步骤。殊不知长期下去,很容易磨灭小朋友们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教师没有针对幼儿成长的特殊时期,设计出一些符合幼儿发展题材的绘画内容,让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二)模仿的越像越好
曾经有位家长畅所欲言地赞扬他不足5岁的儿子,原来是儿子每次模仿老师的范画都评为“优”,他赞叹儿子的天赋和聪慧,在旁人眼里也煞是羡慕。但是,现如今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孩子的聪慧和天赋如果长期的按照我们目前美术教育的体制发展来看,那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还有,教师很容易忽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们画完画很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果再配上教师的表扬那就算得上锦上添花,这种看似非常好的情景,其实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意味着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创新。
(三)画得越真越好
幼儿对于自我情感的表现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形式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表现出来,可能出发点及落脚点都与成年人的角度不一致。因此,这些学生有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打击了自信,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这种童真及自我表现欲,导致绘画心态变得平凡。
二、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教师在讲授美术前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儿童教育法,没有摸清儿童在学习美术时的心理想法,导致教学方式较为机械。尽管很多教师都是幼儿师范毕业的,但缺乏经验,往往喜欢按成年人的思维来进行教学,这是导致很多教学方法失当的主要原因。
很多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喜好去判断孩子们的作品,不利于孩子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殊不知,幼儿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然而教师却抹杀了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望,过分的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认为绘画就应该完全再现现实生活,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幼儿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学习绘画时应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的自我创造力被抹杀。
三、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灵活管理课堂秩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灵活地管理课堂秩序,将管理的注意力由学生是否老实、学生是否听话转移到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表达绘画,学生如何更好地对绘画产生兴趣,学生如何更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等方面。为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游戏教学法、唱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灵活管理课堂秩序,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绘制出更加自然的绘画作品。
(二)注重启发思考
幼儿属于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思考方式和我们不同,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把我们的思维方式强加在孩子们的脑袋中,那么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认识。如在某幼儿园,一教师采取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先让学生带着3个小问题看小蚂蚁过河的视频,第一个问题蚂蚁采取什么方式过河的?第二个问题是蚂蚁在过程中如何度过难关?第三个问题是蚂蚁过河之后做了什么事情?这时候,小朋友在看视频的时候特别聚精会神,看完视频有小朋友就积极回答问题:“小蚂蚁找了片小树叶过河的,在河水中它们团结一致渡过难关,最后上岸后它们用小树叶搭了个小房子。”回答的很精彩,这时候,教师就要求孩子们展开想象力去创作“小蚂蚁过河”的情境,这种注重启发思考的授课方式,就很容易调动孩子们的创作欲。
(三)自由表现绘画内容
学生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自由的表现绘画内容,比如上述例子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完小蚂蚁过河的动画片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小蚂蚁,你会如何过河,请将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让他们徜徉在绘画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描述自己心中的故事,只要能实现过河这一目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值得教师表扬的。
总之,目前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很多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为此,幼儿美术教育要充分地释放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出幼儿对美术的喜爱。所以,教师针对幼儿的美术教学既要贴近美术认知规律,又要抓住幼儿心理特点,设计出促进幼儿健康成才的美术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34-02
1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1.1 教育公平信任危机
教育公平是人们从古至今的理想与追求,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在我国,义务教育不包括幼儿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不多,幼儿园以民办的较多,少数公办的幼儿园的门槛比民办的幼儿园的门槛普遍要高,因此,孩子读不读得起幼儿园,能不能读好的幼儿园,实际成了孩子之间的“拼爹”较量,只有经济实力强的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上好的幼儿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则处于下风,家庭条件差的孩子连上幼儿园的机会都没有。相对九年义务教育,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公平现象显著,幼儿教育公平信任危机严重。
1.2 教育安全信任危机
目前,网络上频频爆出幼师虐童事件,导致家长对幼儿在园期间的安全问题甚是担忧,尤其是某省幼儿园小二班的老师虐童照片曝光,把这一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顶峰。孩子在幼儿园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最终会导致幼儿失去公众信任,严重的会波及正幼儿教育体系。
1.3 教育内容信任危机
幼儿期是神经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对外界新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强,适当的刺激与训练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国家规定的幼儿教育包括: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类。但是,多数幼儿园对幼儿教育内容侧重与学习知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没有根据幼儿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进行知识教学。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最终致使幼儿教育内容出现信任危机。幼儿在幼儿园中学习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健康人格、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幼儿园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孩子的智力发展规律,在幼儿园中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呵护,通过平等交流和沟通促进其健康成长,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知识。
1.4 教育方式信任危机
幼儿教育应该根据幼儿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与幼儿的天性,主要以游戏为主,在玩中学。目前,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幼儿主听的传统方式,上课统一坐姿,手放在背后,不能随意下位走动,不准插话等,一副教育小学生的做派。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重视孩子自主探索能力,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开发,不利于幼儿阶段的智力成长。幼儿园中的孩子小的也就2岁多,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如果硬是要用严格的教育方式来规定其言行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心智的培养。
2 引起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原因
2.1 政府重视参与力度不够
在中国,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多,多数幼儿园不是公办的,幼儿教育逐渐被市场化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多数民办幼儿园的举办人只追求最大利益,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成本。高成本的幼儿教育,直接造成家庭的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幼儿教育的质量的不良后果,多数农村家庭幼儿因此上不起幼儿园。收费较低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致使幼儿教育停滞不前,幼儿教育质量跟不上,加剧了幼儿教育市场的混乱。
2.2 教育监管力度不够
教育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因素之一,加上民办幼儿园居多,幼儿市场混乱,非法办园的现象大量存在,多数幼儿园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机构对非法办园的现象管制不到位,对师资力量不加监督,导致幼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教育质量偏低;其次对幼儿园乱收费不加以管制,导致乱收费现象此起彼伏。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最终出现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3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幼儿教育管理
要想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必须加强完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效力比较低,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导致幼儿教育的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出现,致使幼儿教育停滞不前,只有完善了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幼儿教育体系才是完整的,才能实现规范办园,政府才能更好地对幼儿教育实施管理,保障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借鉴国外的幼儿法律体系,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幼儿教育法律体系,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质量门槛,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2 增加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
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充足的经费做后盾,会限制幼儿教育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经费。近几年,政府对中小学的教育投入比较多,忽略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学的基础,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要负起相应的职责,增加对幼儿资金的投入,实现教育的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充分表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应加大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更多公立幼儿园,规范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各种标准,努力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3.3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提高教师待遇以及地位,对教师定期培训。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师职前培养,给予大学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面的帮助,有效解决幼儿教师缺乏问题。其次,国家出资,对已经任职的幼师进行专业定期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在业务培训中,除了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幼师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幼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真关爱孩子成长,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促进孩子的心智培养。最后,要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吸收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打造优秀的教育团队。
3.4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幼儿教育,将幼儿当作“小大人”,只进行传授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小学化”从短期效果看,也许确实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种短暂性的优异成绩是以牺牲幼儿的天性和品格的为代价的,从长远上看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园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坚持教学以游戏为主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幼儿教学的质量。
3.5 注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达成共识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相当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带有感彩,幼儿园教育更为专业,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能够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必须保持方向一致,否则幼儿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在交流和沟通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切忌教师向家长告状以及家长向教师兴师问罪式的交流。对于幼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家长和教师更要注意双方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不能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地办事。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沟通的重要性,互相尊重、理解和体谅,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讲课、义务教育的质量,还会影响整体的国民素质的高低,更严重会影响国家的命运。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状况不是很理想,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没有受到重视,而幼儿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对幼儿终身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幼儿能否接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了现代幼儿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入园难、入园贵、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大量虐童事件发生等现实问题,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信任危机。失去信任的教育体制是无法维系的,想要解决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必须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家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戚荣金.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2):87-88.
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在不断改革和更新之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幼儿园也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幼儿,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幼儿教师忽视了人文关怀对幼儿的重要性。其实从更深一层的幼儿园教育来看,也许是因为幼儿教师还没有完全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所以才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幼儿园教育若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幼儿园教育的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
1.幼儿园课程内容单一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教学来看,大部分幼儿园教育都将
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为幼儿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加强幼儿情感态度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幼儿家长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总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学到多少数字、认识多少汉字、能背诵多少首古诗词,都是由幼儿教师所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不得不多增加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由于幼儿园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幼儿情感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多数幼儿过度依赖教师,每每在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时,只会片面地进行理解,然后就开始求助教师,这样一来,不仅无法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反而固定了幼儿的思想。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单一,正是导致幼儿园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幼儿园教学活动枯燥
幼儿园教育除了理论知识教学,还有一部分时间是用于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从以往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来看,不是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唱歌跳舞,就是带领学生做一些趣味性不高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这些游戏不仅趣味性不足,且十分枯燥、乏味,根本无法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另外,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方面来看,这些活动不仅无法为幼儿带来一点帮助,甚至可能会影响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同时也正是因为幼儿园没有采用新的活动方式,导致幼儿认为幼儿园的学习十分枯燥,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幼儿园教学活动本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设计,或者是采用一些新颖、趣味性高的活动方式,但是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既没有看到新颖的活动方式,也没有看到结合了幼儿实际生活的活动,这就意味着这些活动直接将幼儿的真实生活隔绝在外,幼儿就会认为幼儿园的这些活动与自己的世界出现了差距,继而导致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出现。
3.幼儿园缺少能力培养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于幼儿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且在幼儿园教学课程的设计当中,应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审美性,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下,要加强幼儿情感态度和审美观的培养。但是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科学世界观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导致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做准备,开展一些关于生存技能的活动,虽然生存技能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技能,但是教师已经严重忽视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使得整个幼儿园教育过于冰冷,自然会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
另外,由于幼儿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要求还不熟
悉,以至于忽视了幼儿的能力培养,这里的能力培养不再是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虽然幼儿的生活能力更多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培养的,但是幼儿园教育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缺少人文关怀的幼儿园教育下,幼儿是无法获得培养生活能力机会的,更不要说其他审美方面能力的培养了。
二、幼儿园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应对策略
1.开展幼儿园德育
幼儿的德育应从幼儿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抓起,才能够让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道德意识生存于今后的社会之中,因此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不仅只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是为了要帮助幼儿有良好的品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重视幼儿德育,采用强而有力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改掉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坏习惯,将整个幼儿班级构建成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集体,并且在这个大集体当中,幼儿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见,为幼儿建立一个独特的规章制度。
另外,在实际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为幼儿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活动,通过幼儿教师设定的规章制度能够让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规范行为,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知道自己在幼儿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应该做什么,学会遵守规章制度与他人和平相处。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作为引导者和领导者,不仅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设计一些教育活动,但幼儿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与幼儿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幼儿主动去模仿幼儿教师言行举止,这样才能解决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
2.结合幼儿园实践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减少人文关怀的缺失,还需要在幼儿园实践活动中增加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有关的内容,尤其是幼儿与他人相处方面的问题,首先,幼儿教师应多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幼儿的一些生活经历,为幼儿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幼儿身处愉悦、轻松的环境之中,但前提是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本性,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展示自己。其次,在开展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一定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一些行为和想法,这是不科学也是不正确的,幼儿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以幼儿的利益为中心,无论是幼儿的学习还是发展都应以幼儿的利益为重点,才能够展现出人文关怀的意义。最后,幼儿教师需要利用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活动,激发幼儿最原始的天性,当然前提是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点,才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生存能力。
3.加强幼儿园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最能体现幼儿园教育人文关怀的,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正确地明辨是
非,也能提高幼儿对一些文学名著的欣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初中等阶段的教学中都增加了许多用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品。首先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当中的美,让幼儿的心中有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其次要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幼儿获得审美的能力,知道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别,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俗,最后可以开展一些有关审美的活动,锻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5-04
【作者简介】张重宁(1975-),女,广西北海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莫秋(1984-),女,广西北海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教师,硕士。
一、 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区域活动更关注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真正喜欢玩什么,并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尽管区域活动已经引入我国近三十年,但是教师对区域活动认识究竟是怎样的?教师是否知道如何正确地组织区域活动?在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个案幼儿园进行了调查,以期发现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现状及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实证依据。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 调查对象
在广西某市随机选取省级示范幼儿园中的一所幼儿园作为个案幼儿园。针对个案幼儿园的15个班级(小班5个班级、中班3个班级、大班3个班级、学前班2个班级、托班3个班级,共16个班级,选择了15个班级),每个班级2名教学教师。
2. 问卷开发
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李会敏的硕士毕业论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编写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在此基础上修改,最终形成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的调查问卷。
3. 问卷发放
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
(二)访谈法
1. 访谈对象
个案幼儿园的各年级的部分教师,共10名。
2. 访谈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是非正式访谈,主要围绕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概念理解,例如对区域活动是教学还是游戏的认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和性质的认识;教师如何在班上开展区域活动以及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等几大问题展开。
(三)数据处理
将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用SPSS10.0分析处理,访谈结果作为调查的补充。
三、 结果和分析
(一) 教师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教师中,93.3%的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类院校,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近一半的人通过后期学习取得了函授本科学历。他们大部分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师的工作年限如表1(见下页)所示:
如表1所示,被调查的教师中,63.3%的都是工作10年以下的教师,工作年限在10年~15年和20年以上的均为16.7%。
(二)教师的工作年限与开展区域活动的关系表2显示,有50%的教师选择了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为30分钟以内,30分钟~50分钟的有43.3%,超过50分钟的仅为6.7%。
表3显示,教师的工作年限和教师允许幼儿进入区域活动的时间呈极其显著相关。表4表明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间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9.800,P=0.007
(三) 教师眼中的“区域活动”
1. 区域活动的定义
教师对区域活动定义的理解,是教师对其认识的直观表现。在访谈中,笔者发现,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幼儿园就开始有区角活动,继而演化为后来的区域活动,但是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定义仍然不清晰。教师A认为区域活动就是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学习。教师B则认为区域活动其实就是为了弥补集体教学中的不足而开设的个别化学习,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教师C则认为,区域活动无非就是在教室的角落里开展的游戏活动而已。在问卷调查中,有56.7%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应该是主要的教育活动,有4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次要的教育活动,甚至有3.3%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并非教育活动。
表5显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定义与材料投放之间呈现极其显著相关。表6表明对区域活动的不同定义与材料投放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13.400,P=0.001
2. 区域活动的性质
调查显示(见表7),有73.3%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具备游戏性与学习性兼顾的特点。当被问及区域活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时,有83.3%的教师认为它是幼儿自选游戏,并且这部分教师中,有80.0%的人认为它是集体教学的延续,此外,这部分人中,有92.0%的人认为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补充。另外,有40.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可以是分组教学的替代。
3. 区域活动的价值
有学者对活动区教育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延长活动区教育时间、空间、内容的方式进行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活动区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性、艺术能力各方面都存在积极的影响作用。[1] 因此,区域活动对儿童的发展的价值很显而易见。调查发现,教师在区域活动的价值认识上并不统一,它在一日活动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是访谈中,笔者发现,对于区域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和再现关键经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力等作用,教师还是能讲出其中的几样的。可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认识仍然不够全面,他们将其功能单一地归为某一两个方面,对于区域活动的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发现。其中,30.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26.7%的教师认为它可以积累和再现关键经验。至于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只有少部分教师提及。
(四) 教师如何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
对于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问题,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矛盾。第一个是教师的工作量的问题。调查显示,50.0%的教师每2周~3周就要更换一次材料,13.3%的教师表示他们每1周~2周就要更换材料,30.0%的教师认为他们3周以上才开始更换材料。这些工作量被教师认为占用了他们大量的休息时间。集体教学活动的备课已经让她们“费尽周折”,区域活动的设置更是让教师们觉得增加了不少的劳动量,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来准备。调查发现, 90.0%的教师表示区域活动的材料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除了托班的区域活动可以使用和生活十分相似的材料以外,其他年级的材料准备的大多都是半结构式的材料,让幼儿发挥更多的主动性。有96.7%的教师都认为材料的投放应该考虑材料的难度,关注幼儿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教师中,对区域活动的定义不同,对材料投放的关注度和层次性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详见表5(见前页)。
(五)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威,是儿童模仿的样本。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设计的教学形式也多半是任务导向,生搬硬套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角色。在调查中发现,有90.0%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他们为幼儿提供材料,创设环境。很少有教师关注到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帮助者”帮助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监督幼儿计划的完成。
(六) 教师如何指导区域活动
调查发现,在区域活动中,90.0%的教师认为自己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布置环境和准备活动材料上,只有10.0%的教师认为自己观察和了解了幼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但是有90.0%的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属于随机的指导,只有10.0%的教师进行的是有针对性指导。有76.7%的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有20.0%的教师认为指导重点应该放在活动后的评价上,有3.3%的教师认为指导重点要在活动前的准备。
四、 对策和建议
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区域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改变观念、进行专题讨论,关注不同年龄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们真正喜欢玩什么,并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次,要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适当吸取目前国内外一些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
(一) 明确区域活动的性质
在区域活动引入我国近三十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区域活动材料的个别化教育价值,思考区域活动中环境的教育价值,思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新型角色,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导师”引导下的,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2]。端正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多组织专业学习、经验交流,让教师结合实践意识到并做到在活动中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让教师更明确区域活动的性质。
(二) 加深对区域活动价值的认识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实质,提高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并以《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指导区域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真正理解区域游戏与幼儿自主发展的辨证关系。区域活动结合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现在它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区域活动弥补了集体教学中忽视幼儿个性、自我的弊端,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与可能。它还可以创设和主题相关的区域内容,作为独特的学习方式,它综合了教学与游戏的特点,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区域活动优化了幼儿园课程,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不足。区域活动通过材料的提供,让幼儿自主学习,减少了教师的直接灌输,从而让幼儿自主学习,实现个别化学习。在区域的数量、规模上可以针对本幼儿园和自己班的特点进行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最终达到真正实现游戏这一幼儿基本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 进一步加强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认识
“受传统教师角色的影响,有些教师始终重视演示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要求幼儿按教师示范的方式去做。”[3]这种方法弊端在于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包办”了幼儿的思考,并且“指示”幼儿按照教师的“样本”来复制。
区域活动思想倡导教师从传统教师的角色里跳出来,变成幼儿的“导师”――变成支持者、帮助者的角色,这是教育史上教师角色的重大变革。准确地说就是从“准备教案”转向“准备幼儿的活动材料”;从“备课”到“备材料”,从“知识传授者”到“发展支持者”。这就好比一个舞台,教师是这台戏剧的导演,而儿童则是演员,导演不能代替演员去演出,而是应该帮助演员们理解剧本,从而让演员自己去发挥。
(四) 提升教师组织和实施区域活动的能力
通过研讨、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让教师清楚区域活动的实质与功能,知晓不同活动区有不同功能、不同的规则要求,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幼儿园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办园条件,挖掘教师的潜力,积极开拓和创设区域活动角,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游戏来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线亚威.幼儿园活动区教育实验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01):65-6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
[3] 霍力岩,齐晓恬.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9,(Z1).
[4] 李会敏、季燕.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实施的现状调查[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Z6):9-11.
[5] 王燕飞.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和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10,(09):6-8.
[6] 叶蔚青.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09):27-28.
[7] 郝萍瑞.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07).
国家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倡导全民健身,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塑造强健的体魄基础;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的认知,社会发展要求促使人们接受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体育教育提倡终身体育观,为个人的发展奠定生理基础,在身体维持相对健康的基础上,才会有充沛地精力和意识去梳理心理的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健全。而体育教育不仅从生理方面给人们带来益处,还会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渗透在人格发展里。家庭是幼儿出生以来接触的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认知水平、教育观念等都会通过日常生活映射在幼儿身上;不论是幼稚园、幼儿园还是学前班,三周岁以后,六周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开始脱离家庭庇护,融入到校园的集体生活中。从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顺利过渡到校园集体生活,其中体育教育以各种活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使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了幼儿的性格特点、意志品质和对外界事物的思考兴趣等。
一、家庭体育教育观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1至6周岁的幼儿,大部分的家庭是以幼儿3周岁为分界线,1周岁以上,3周岁以内的幼儿,脱离了母乳的喂养,几乎是在家庭全职监护人的陪同下成长。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是每天陪伴照看时间最长的监护人,还是工作之余利用晚间、周末或是节假日等亲子活动时间与幼儿接触的家人,都属于幼儿的直接抚养者。
体育,最为浅显的理解是对身体的教育,体育教育则是将体育对身体教育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教育当中,不仅是指对身体直接的认识与了解,而且是在从事各项活动中时,阐述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当直接抚养者具备一定的体育教育观时,可以说明直接抚养者自身是一个赞同生命在于运动、热爱体育活动的个体,而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以人影响人,在建立了依赖和信赖的基础上,幼儿更愿意与直接抚养人一起参与各类活动。在直接抚养者带领幼儿参与走步、小跑等常规活动锻炼时,不仅达到了强身、促进骨骼发展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陪伴、鼓励的形式培养幼儿克服懒惰、战胜困难等意志品质。直接抚养人如果是一个有运动习惯,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的个体时,幼儿在耳濡目染的条件下可进行长期的小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从小形成坚持不懈的锻炼习惯,这种坚持不懈最初是体现在参与这类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久而久之便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渗透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并且增强自身约束力、战斗力。在直接抚养者带领幼儿一同参与其他各项活动时,总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培养幼儿与外界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礼仪和能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在当下,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培养的时候,因其数量不会过于庞大的特点而具有独宠性、聚焦点,培养也更具针对性,那么幼儿人格发展培养的模式也不可避免的有缺失处,为此,学校教育可以为此做一些补充。不论是幼稚园、幼儿园还是学前班,基本属于幼儿迈出家庭后的第一个更具社会属性的集体,都离不开同伴、老师的影响。而在这样的集体中,同伴会以集体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类游戏形式为基础,且自身在原生家庭里习得的一些意志品质相互碰撞,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随意性的,也是相对脱离繁琐规则制度的,更具有天然性和规律性,在家庭以外,同伴的陪伴更具有持久性。为此,家庭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一个单独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使这样的影响扩散到更多个体身上,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相互补充和完善的。
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从古至今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中,把父亲的教育列为了重要之首,是因为男性是刚毅、坚强、担当的代名词,可以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受挫能力、责任心、自尊心等,也一直推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理念,把教师定义为与父亲一样重要的地位,可想教师的教育何乎其重。为了让学校体育教育更好地补充完善家庭教育的缺失点,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不仅要注重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更要重注重体育教师这样独立个体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提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关注活动主体的年龄特点,关注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关注活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年龄小,他们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靠幼儿本身的建构。如果教师转变数学教育方式,贴近幼儿生活开展数学教育,寓教于乐,就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轻轻松松地学数学。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观察是一种直接感知数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弄清一些数学关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认识1—10这些数字时,引导幼儿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门牌上见过,有的说在教室墙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话机上见过,有的说在电视遥控器上见过……这样,幼儿不仅自然地认识了1—10的数字,还知道这些数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借助生活中的游戏学数学。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的确,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将数学活动方式游戏化,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形式。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幼儿数数,幼儿数一两次后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改用幼儿生活中常玩的游戏“猜一猜”,让幼儿互相猜一猜对方手里有几颗花生仁,猜错了就数一数,效果就大不一样,兴趣也特别高。
3、借助生活中的故事学数学。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家里父母讲故事,学校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之间有时也会讲故事,故事成了小朋友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运用故事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样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认识“0”这个数字时,幼儿对“0”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时老师借助幼儿生活中讲过的“骄傲的0”的故事,把“0”这个抽象的数字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事物,幼儿在讲、听故事的过程中,对“0”就有了新的认识。
4、借助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学数学。幼儿从小就喜欢动手,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借助幼儿生活中的操作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在归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若干(每种一定的数量),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把物体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教师在一旁点拨、指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学会了对同一类物体的分类。
除此之外,数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还有很多,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儿歌、玩具等等,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将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在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音乐存在与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幼儿园里对幼儿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对音乐教育的如认识。
一、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这是不容置疑的,从前苏联先于美国的卫星上天就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之所以在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均落后与美国的情况下却领先美国的航天事业是因为前苏联的科研人员个个爱好音乐、能歌善舞,他们有浓厚的音乐氛围。那音乐对于幼儿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音乐会有利的推动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音乐是人的情感宣泄的方式,高兴时的手舞足蹈、放声歌唱,伤心时的心灰意冷、低低吟唱无一不是通过音乐来表现,合理的宣泄体定会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而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音乐中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塑造一颗感受美的童心。
(二)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
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容忽视。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在教育中产生的情感会让幼儿逐步的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一个音乐作品的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正是这种情令人陶醉。
幼儿在《我爱我的幼儿园》中认识幼儿园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体会到和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在《我的好妈妈》中,明白了妈妈的辛苦,知道要去疼爱妈妈、帮妈妈做事。在《老猫和小猫》中体会自己与老师像宝宝和妈妈的关系一样,培养幼儿对老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真是这一点一滴的体会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会适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推动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包括一下几点: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一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愿意去试一试,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再一次音乐活动《娃娃睡觉、跳舞》中,我准备了许多布娃娃请幼儿来当爸爸妈妈,顿时幼儿便被角色吸引,边听音乐边和娃娃一起睡觉、跳舞。睡觉时轻轻的拍娃娃睡觉,跳舞时手舞足蹈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幼儿能很快区分音乐的不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怎样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因为有了兴趣、有了幼儿得参与才能成功的完成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当前的时展状况。目前大部分内容仍然有远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倾向,因此内容的选择要仔细、认真,能符合幼儿的自然发展法则。
1、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要选择有童趣童真的内容,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符合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年龄特征,并在歌曲中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增添了许多童趣。《小蚂蚁避雨》欢快轻松的曲调让幼儿很容易接受,在歌曲中学习了小蘑菇帮助小蚂蚁的事情,知道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小老鼠打电话》则有趣的讲述了小老鼠打错电话,把电话打给了猫咪被吓了一大跳的事情。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应选择一些有情节、有角色、能增强求知欲、创造欲的歌曲,音乐教材的趣味性表现在词曲的结合之中,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择中多用心。
2、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时展的特点,适应时代的需要
第一,适当的让幼儿了解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如:神州6号和嫦娥卫星的飞天,天宫一号的成功运行,可选择《小星星》让幼儿感受太空的奥妙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告诉幼儿我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各种成人的音乐,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月亮之上》《两只蝴蝶》等歌曲幼儿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因此,我们也可有选择、有创造性的让幼儿重新学习他们所喜爱的歌曲。上学期教孩子们的《隐形的翅膀》,我用故事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受伤的运动员坚强、不退缩,努力上进的过程。而《两只蝴蝶》讲的是两个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喜欢和对方在一起做游戏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唱的流行歌曲,并在其中体会到美好的东西。
(三)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尝试
音乐形式的单一,只是弹着钢琴一句句的教唱一遍遍的示范,会让幼儿感到乏味。因此在活动中要不断的创新要大胆的尝试。
1、要以情动人
教师首先要被内容所感染,同时用这种情去感染幼儿,带动幼儿。如:《小树叶》要表现出秋天小树叶被吹到地上,离开树妈妈的悲伤之情,同时体现小树叶坚强、勇敢离开妈妈后不害怕的精神。
2、可以把歌曲画成图片、编成故事,提高歌曲的表现力
在《小蚂蚁避雨》中,我借互动分享的理念创设图片请幼儿讲述故事来理解歌词内容,达到快速记忆、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学习歌曲后,用拿走一张张图片的过程,让幼儿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这样能更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的愿望。
(四)音乐氛围的创设
幼儿时期的音乐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仅在上课时进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进行。比如:早晨来园后欣赏优美的乐曲及拍打节奏;进餐时间听舒缓的钢琴曲,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午睡前的催眠曲一定会让幼儿睡个好觉;游戏时间可以学习舞蹈动作,玩音乐游戏……这样可以让幼儿处于音乐的环境中,感受平等、宽松的气氛,也给我们组织活动更加轻松。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3-0036-04
幼儿园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建构起来的一种行为模式体系,它既包括教学行为模式,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评价方式等,也包括日常行为模式,如处理幼儿园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时所采用的行为模式等。人格则是个体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1〕会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陈晓梅研究发现,教师的个性与教学风格相关。〔2〕LifangZhang发现,人格特征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风格。〔3〕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受诸如情绪情感特征、价值观、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4〕而这些因素均与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同时,教师的思维风格、气质类型等均会对其教学风格产生影响。〔5,6〕也有研究表明,优秀小学教师在胜任力上与普通教师存在人格差异。〔7〕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对幼儿园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相关性的研究很少,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等方面都与中小学教师有明显不同。基于此,本研究着重考查人格特征对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的预测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虑到幼儿园教师性别比例的特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三市15所幼儿园的女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255份,回收249份。剔除作答不全或明显随意作答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为81.18﹪,受测教师平均年龄为31.1岁。
本研究使用郭苹等人修订自斯滕伯格等人的《教师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修订后的量表共41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法。量表共包括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保守型、立法型、执行型和司法型等七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风格类型,除了立法型教学风格是5个项目外,其他六种教学风格类型均为6个项目。据研制者报告,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良好。教师教学风格中的整体型主要表现为喜欢全局性的教学任务,喜好抽象、概念性的问题;局部型主要表现为喜欢细节性、具体的教学任务,喜好深思熟虑,情感细腻;激进型主要表现为能超越现有规则和程序,喜欢富有变化的教学任务;保守型主要表现为遵从已有的教学模式,喜欢熟悉的教学任务和情境;立法型主要表现为乐于自定规则,讲究威严和话语的权威性;执行型主要表现为喜欢遵章办事,喜欢既定的活动安排;司法型主要表现为喜欢评判事实和规则,乐于分析和评价活动任务。
本研究同时采用由祝蓓里、戴忠恒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人格特征测量。
问卷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幼儿园教师人格特征的总体倾向
由表1可以看出,与全国女性常模(成人)相比,幼儿园教师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敏感性等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表明幼儿园教师比较热情、乐群,聪明、有才识,思维敏捷、健谈,敏感、富有女性化特征;而在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紧张性等方面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5),表明幼儿园教师也表现出比较谦虚、顺从,偏理智和现实,依赖性强,心平气和等特征。
2.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由表2可以看出,整体型教学风格与世故性、忧虑性呈显著负相关;激进型教学风格与忧虑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实验性呈显著正相关;保守型教学风格与乐群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与忧虑性、自律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等呈显著正相关;司法型教学风格与世故性、忧虑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实验性呈显著正相关;局部型、执行型教学风格与人格特征不存在相关关系,人格特征中的聪慧性、幻想性、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等特征与教学风格不存在相关关系(故不列表分析)。
3.幼儿园教师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预测性
以表2中显示的五种与人格特征相关的教学风格为因变量,以与其对应的相关人格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分层的回归分析。第一层为人口学特征变量,为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采用强制进入方式(enter);第二层是将相关人格特征以逐步回归方式(stepwise)放入回归方程分析,以考察人格特征变量对教学风格的影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控制了教龄、职称、学历之后,部分人格特征对三种教学风格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世故性对整体型教学风格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解释率为14%,调整后解释率为9%;忧虑性对司法型教学风格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解释率为18%,调整后解释率为13%;敏感性对保守型教学风格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解释率为13%,调整后解释率为8%。忧虑性同时也对立法型教学风格具有一定预测作用(β=-0.22,p<0.01,R2=0.06),虽然Beta值显著,但是回归方程F=1.12,p>0.05,不显著,表明忧虑性与立法型教学风格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或不稳定,模型拟合不好,而人格特征对激进型教学风格也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故不列表分析。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紧张性等八种人格特征上与全国女性常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8,9〕与以往研究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均发现幼儿园教师在乐群性、兴奋性方面高于全国常模,在独立性、紧张性方面低于全国常模。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聪慧性方面高于全国常模,在幻想性方面低于全国常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常模为1989年的常模。这二十几年来,幼儿园教师群体在人格特征方面会有一些新变化。第二,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选择去幼儿园一线工作,这与以往幼儿园教师的来源有了很大的不同,也促使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人格特征有了变化。
世故性、忧虑性人格特征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呈显著负相关,但只有世故性进入了回归方程,能负向预测整体型教学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低世故性的人比较坦白率真,思考问题时一般善于从全局入手,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能关注到全体幼儿,考虑问题更全面。换言之,低世故性的人思想单纯,在处理教育问题时很少有所顾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与精力集中在处理那些抽象、概念性的工作任务上。
乐群性人格特征与保守型教学风格呈负相关,而敏感性人格特征与保守型教学风格呈正相关,说明孤独、冷漠、敏感的人格特征与保守型教学风格有关。回归分析表明,敏感性可以正向预测保守型教学风格。原因有二。一是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女性的行为表现存在较明显的敏感、怀疑、保守等特征,在工作中一般给人求稳妥的印象。左吉玉的研究指出,幼儿园教师与一般女性相比在敏感性上的得分偏高。〔10〕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女教师倾向于采用熟悉与常用的方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活动。二是工作压力或工作管理特点等也会影响人格特征和教学风格。幼儿园教师往往工作压力较大,〔11〕这些长期的压力会逐渐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敏感性,并形成固定而保守的应对模式。
世故性、忧虑性人格特征与司法型教学风格呈负相关,实验性人格特征与司法型教学风格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忧虑性对司法型教学风格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低忧虑性更容易形成司法型教学风格。邢少颖和贾宏燕(2002)的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是低忧虑性的,她们一般比较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低忧虑性的人一般沉着,做事坚定,相信自己能处理各种问题,因而在平时行事过程中喜欢对事实、程序、规则等进行评估与判断,以确保各项事务能顺利开展。低忧虑性的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教学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合理性,有时还会对一些程序、规则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能坚持己见,这些都是“有信心”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她们通常乐于分析和评价当前的活动,就像“司法者”一样。
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人格特征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呈显著正相关,忧虑性、自律性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呈显著负相关,但在之后的回归分析中,仅有忧虑性进入回归方程,且模型并不稳定,表明这些人格特征不能显著预测立法型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研究认为,生活经验、关键教学事件、自我效能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12〕而立法型教学风格的形成除了受教师人格特征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关键教学事件等因素的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的影响,因此预测效应不明显。至于具体影响路径,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