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9:4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兽医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S85-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乡村兽医管理办法》以及《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等国家政策的颁布,我们国家开始对兽医的执业资格进行审查,只有具备一定的兽医资格以后才能够开展诊疗活动,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建立完善的兽医管理体制。要促进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需要加强兽医的职业教育,根据目前的兽医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我国兽医行业的健康发展。
1新兽医体制下的兽医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国家的兽医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重视其发展,因此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这样就制约了我们国家的兽医职业教育的发展。
1.1兽医职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教育部将兽医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畜牧兽医行业的一线人才,具有实现解决现场问题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教学目标本身不可厚非,但是由于其过于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关注学生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却并没有对学生毕业以后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监督、防疫以及服务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强调,没有对学生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强调,这样就不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1.2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一方面,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在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既具备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目前兽医职业教育在对课堂安排的时候,往往安排了大量的职业技能课程,而人文课程、外语课程以及计算机的课程的课时比例则相对比较少,这样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阻碍,学生在将来以后就业的时候,就业面就比较窄,不能够适应多变的岗位需求变化,不利于学生的岗位流动。另一方面,兽医课程和兽医法律知识的课程量较少。目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院校中尽管开设的是畜牧兽医的专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畜牧养殖知识的讲解,这样就使得兽医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而对于兽医相关的法律课程的开设更是不合理,有的学校仅仅是选修课程,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法律素养比较低。
1.3课外实训环节建设不理想
目前学校的确是十分注重畜牧兽医专业的技能培养,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上,但是实训的项目往往是局限于学校里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的兽医院和养殖场来进行实训。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也仅仅是作为参观的目的,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全面深入到实训过程中,这主要是现实生产中的兽医院和畜牧场主要是以营利为主,学生在其中实习的时候就会增加一定的风险,这样就使得校外实训环节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2优化兽医职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兽医职业教育对于我们国家一线畜牧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来对兽医职业教育模式来进行优化完善,提高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使得专业人才能够服务于我们国家的畜牧兽医行业的建设。
2.1明确兽医职业教育的目标
在确定兽医职业目标的时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要提高学生通识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对语言、文化、科学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要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时候,能够对本专业的相关专业来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够有利于学生毕业以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2合理安排教育课程
在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进行安排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开设专业的课程,还需要开设政治、语文、英语、计算机以及法律等课程,使得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学校还需要为学生开展专业特殊能力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目前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往往注重畜牧专业的知识的讲解,而兽医知识就相对薄弱,因此就需要加大兽医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兽医专业岗位的训练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比如对禽病防治、牛病防治以及猪病防治来进行了解,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兽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推进教育模式改革的时候,就需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时候,需要保证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要根据在校生的规模来进行建设,建立起来科研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室。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就需要和当地的畜牧生产企业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学校和时畜牧生产企业签订实训协议,将学校和企业的双方的责任明确以后,这样学生就能够较为方便来进入企业中进行实训。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兽医职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对于兽医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需要不断推进兽医职业教育的改革来促进我国兽医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进一步强化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的推广可以优化农村畜牧产业的结构,农村畜牧业多以散户为主,虽然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受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畜牧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因此,农村畜牧产业在规模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力推广兽医新技术可以解决农村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现状
当前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在区域上发展不均衡,辽宁昌图地区兽医新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兽医的技术水平不高,且责任感缺乏,农村大部分兽医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强,工作缺乏动力,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第二,农村兽医站的医疗设备体系不健全,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人员工资上,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再加上一些兽医技术水平低,不会操作新的设备,继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农村兽医多数防疫认知不足,工作理念和方法仍然保持着以往的思维认知,但是畜牧养殖产业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养殖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因此在推广兽医新技术的过程中阻碍较大[1]。
2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策略
2.1提升农村兽医的综合素养。农村畜牧养殖中,兽医是不可缺少的,兽医是直接深入畜牧疫病防治中的主体,因此兽医要积极的学习新技术,熟悉新设备,才能应对日趋复杂的畜牧养殖,兽医新技术要得以推广,就要提升兽医的综合素养,提升兽医对新技术的认可度。可以提升农村兽医人员的兽医技术,通过培训提升兽医防疫认知,并建立完善的兽医医疗体系,促使兽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品和技术,鼓励兽医从不同渠道进行学习[2]。在兽医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将兽医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进行划分,激发兽医的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开展畜牧防疫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提升兽医人员的职业素养,促使兽医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感,展开高效的防疫工作。例如,辽宁昌图地区可以组织当地的兽医展开系统性的培训,在新的兽医技术落实后,积极组织兽医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学习完可以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运用兽医新技术,并鼓励兽医将新技术应用在实际防疫工作中。2.2强化兽医站设备更新。农村地区资金有限,仅有的费用多用在人员支出上,想要引进新的设备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村兽医站的设备都比较落后,没有定期更新和维护,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医疗设备,而缺乏资金支持的农村兽医站没有及时引入新的设备,自然无法大力推广新技术[3]。一些农村地区,虽然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及时引入新的医疗设备,因此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辽宁昌图地区可以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体系,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地引入新的设备,不断提升兽医的技术,而兽医也可以依靠新的设备大范围地推广兽医新技术,并加大宣传,提升养殖户的思想观念。兽医在应用新设备的过程中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为畜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3改变养殖户的意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决定了养殖的效率,也决定了养殖技术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变养殖户的意识,鼓励养殖户学习新的技术,实现规范养殖。对于养殖户而言,更加倾向于依靠传统的养殖经验进行养殖,不愿意投入新的技术,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也不是主动的、自发的。因此兽医可以加大宣传,促使养殖户改变养殖观念,积极地学习新的技术,并深入养殖实际中进行指导,运用新技术,可以提升养殖效益,从而利用养殖效应影响其他养殖者,最终起到良性的影响效果,促使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如果得到养殖者的肯定,那么推广新技术就会少很多阻碍。兽医所掌握的传统疫病预防技术在专业度上比较匮乏,通过专业的学习,可以提升兽医的技术,再加以实践印证后,可以使得新技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也可以为兽医学习新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基层兽医防疫站也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新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兽医医疗体系,助力农村畜牧产业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兽医医疗体系虽然较为落后,但是通过地方努力,相应政策的推出,会逐步建立完善的兽医技术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步步为营,从不同环节入手,才能促进兽医新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叶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是兽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兽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兽医科学中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搞好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去掉目前临床已经不用的实验项目,增加临床新出现的检验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2)选取临床生产基地,发现实际生产问题,如将传染病病例引入实验课教学,替代原有的部分印证性试验。
(3)实验课教学内容掌握后,将部分学生带到临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面对问题,运用实验课所学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让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使之学会用简单实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
二、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适应于实际生产的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能力。
(1)传统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是为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开设的,基本上没有独立的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我们依据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通过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的适当调整,使之与实际生产相对接。保留实用性强的经典实验,如细菌标本制作与观察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基本技能、各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正确采集样品及对样品预处理、掌握菌种的分离纯化与计数方法等。之前开课内容中有玫瑰花环试验,该内容现在临床已基本不用,但是试纸条检测已经在临床兴起并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实践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建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我们积极与养殖场、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小动物诊所等开展合作,带领指导部分有兴趣的同学与企业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突发性细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利用课堂所学技术进行快速诊断,尤其在细菌感染方面,有些同学还利用课堂所学的快速药敏试验,及时为养殖场筛选了敏感性药物,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疾病,为养殖场减少了损失。目前,多家企业已经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江苏立华牧业、金坛三德利公司、安徽荣达等企业,与这些企业还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有利于今后的可持续良性合作。更重要的是,部分同学毕业时受到了相关企业的欢迎。
(3)遴选对科研、临床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内容的选题,课题组老师指导了多位学生的科创、挑战杯项目和毕业论文,其中鲍衍清同学撰写的论文《小鹅瘟病毒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张雨等同学撰写的科创论文《CAV相关HGyV/AGV2新型环形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均在学校组织的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另有多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
(4)在学生参与临床实践过程期间,与多个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将养殖场出现的部分病例筛选出来,让学生自己应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兽医微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为养殖场解决了实际问题。
当然,对于我们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研究,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如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实践课程的优秀成果,建立合适的适应于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践的考核方式,将有利于优化实验课质量和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随着我校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不断开放,随着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的不断加大,期末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方式将成为我们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总而言之,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我们从事相关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本研究的顺利开展,使参与的学生获得了较强的学习动力,并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红霞.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34-335.
[2]杭柏林.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188-189.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孙晔,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2]柯野,黄晓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2008,25,(3):73-7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40-03
《兽医内科学》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为主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运用系统的理论及相应的诊疗手段,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转归、诊断和防治等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问题[1]。是一门解决内科疾病的应用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动物内科病有难度。《兽医内科学》的教学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最终考核成绩主要依据期末书面考试成绩,在学生中出现了“理论巨人,实践矮子”的现象,所以,加强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成为该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2,3]。研究性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按照本校研究性教学要求,本教研室在《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开展了基于问题和临床病例讨论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动物医学这一专业是技术型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是很好的一种途径。研究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4,5]。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动物内科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兽医内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具体介绍的是这些内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该课程介绍的内容是兽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临床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一直以来,《兽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拓宽教学思路,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为后修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内科疾病诊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精心选择,首先,要选择能体现各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病例;其次,选择的病例要难度适中,如果过于简单,没有争议,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但也不能超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选择临床发生率高的病例。对于选择的典型病例,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精心设计。如动物胃肠炎病例,临床发病率较高,病因错综复杂,可作为典型病例进行研究性教学。首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如“胃肠炎的病因”、“胃肠炎的发病机理”,“不同病因引起的胃肠炎表现的特征临床症状”、“胃肠炎的鉴别诊断”、“胃肠炎的治疗措施”,再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作为课堂讨论提纲。
2.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后由组长向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书籍和报刊等一些信息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到动物医院搜集统计病例(如3个月之内来动物医院就诊的表现胃肠炎症状的病例)等途径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图片和视频,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交流、讨论形成提纲和讲稿,经老师审阅后制作精美幻灯片。
3.成果汇报:各小组制作精美幻灯片,每组推荐1名同学作代表进行汇报,通过课堂汇报及答疑来展示研究成果。围绕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汇报人阐述要介绍的某动物内科病的具体内容,可全面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也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只选择某内科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详细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结合临床搜集到的具体病例来加深对该内科病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学生汇报和讨论, 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由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或解答,并引导学生注意兽医内科学知识与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纵向联系,及与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相关科目的横向联系。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又加深了其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该内科病的重点难点,对某些存在偏差的知识点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认识问题。
4.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并根据汇报内容和表现,给出该组的成绩。各成员的成绩由组长和教师根据该组成绩并结合个人表现进行评分。研究性教学的成绩计为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
三、兽医内科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
1.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问题引导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学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若干问题,让学生通过理论查找和实践,独立思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如何鉴别诊断动物胃肠炎”这一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了解临床表现为胃肠炎症状的疾病有哪些,这些疾病还有哪些其他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有什么变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动物胃肠炎的常见病因、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断手段等方面知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临床病例讨论是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可使学生从理论提升到实践的高度。教学中发现有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即有些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优秀,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实践证明,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中,临床病例讨论法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6]。扬州大学动物医院为兽医专业学生接触和了解临床病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动物医院可以真实地接触到动物内科疾病,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内科疾病的临床症状观察、诊断和治疗,对相关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了解疾病的始终,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病例讨论中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内科学知识对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结论, 教师可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再查阅资料、再分析、再讨论,或者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引入病例讨论,能极大地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情境的距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质量。
2.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畜禽的养殖技能、动物的防病与治病的能力、经营能力、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这些技能是无法直接讲授的,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去获得。在基于问题引导和临床病例讨论的研究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真实、富有挑战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入手,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必须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其上进心及求知欲,产生寻求答案的意识。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分析、讨论、质疑,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训练,逐渐培养临床创新能力;或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把学生带入研究领域,使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直接深入教与学的每个环节,能促成学生养成查阅文献、参与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的好风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改变了学生纯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解决问题走出课堂。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兽医内科学》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家畜内科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徐凤生.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6):44-48.
[3]刘纯.“研究型教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10,(12):172-174.
[4]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62-65.
[5]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23.
[6]窦学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66-67.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Teaching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YUAN Yan1,2, LIU Xue-zhong1,2, GU Jian-hong1,2, BIAN Jian-chun1,2, XIONG Gui-lin1,2, LIU Zong-ping1,2
以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禽流感事件和“非典”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兽医事业,并且将目前的畜牧兽医体制中的弊端显露了出来;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对现有的畜牧兽医体制进行必要的创新。
1.目前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运行的困境
主体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程度不够:目前在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很多领导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程度,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的领导没有意识和了解到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性。
不健全的管理机构,不顺畅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畜牧兽医体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还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的现象,有些根本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有些是将其他单位或部门暂且作为管理机构,这样过度的分散将会出现一些有名无实、职责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运行机制的不顺畅。
更新知识不及时,技术应用不到位: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畜牧兽医的技术人员方面;很多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大多都是中老年群体,这样接受新知识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大部分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都是较低的学历,具备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对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度达不到要求,这样就不能十分有效的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更新,并且不能很好的应用新技能;还有就是畜牧兽医工作十分的艰苦,工资福利也没有什么优势,并且在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这样就难以吸收到优秀的专业人才。
不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虽然已经先后出台了关于畜牧兽医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且有效的对实际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经费方面经常不足:目前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存在着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难以筹措到经费,这主要包括难以申请上级经费、县级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很难筹募社会资金等等。这样的经济窘境,就很容易导致管理运行方面陷入困境。
2.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创新
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强人们对畜牧兽医重要性的认识:我国目前处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使我国的畜牧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要将防疫检疫的工作做好,并且畜牧兽医应该严格执法,在大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保证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在接下来的几年,公共卫生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畜牧兽医工作,因此,兽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公共卫生的安全以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如果发生一些动物疫病,还应该及时有效的控制并且扑灭。要想有效的维护动物公共卫生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兽医执法,基层是兽医执法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种情况,基层的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做一些培训,针对工作人员层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实现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基层工作人员适应时展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变。
对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保证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转:要建立健全独立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尽量减少甚至是杜绝挂靠机构的存在,从而保证机构的健全和合理;各个工作部门应该互相协调,建立起完善的兽医工作体系,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成立领导小组,并且建立健全完善和科学的工作管理责任制,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责任追求;还应该对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增加物资储备,从而有效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将责任制严格的落实,领导部门应该定期的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发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还应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畜牧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知识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也应该积极的采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在传统兽医档案资料库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可以建立畜牧兽医科技和文书档案,将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以光盘、磁带等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有效的指导将来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建立畜牧兽医网站,将最新最先进的畜牧知识、动物疫情的解决办法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等内容公布在网站上,实现信息共享。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目前存在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兽医业的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可以有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明和.浅谈县级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困境与创新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2012,9(3):46-50.
1.1理论教学的改革
目前袁国内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赵兴绪主编的叶兽医产科学曳第4版教材袁该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都纳入书中袁因此成为国内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教材。但是袁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太快袁使得教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因此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要善于总结袁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分别在2007年尧2010年尧2011年和2012年对叶兽医产科学曳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编写与修订袁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及时更新。随着教学大纲的修订袁产科学理论教学内容已经由最初的54学时减少到40学时袁而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新的叶兽医产科学曳教学大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院一是保存了原有的教学大纲中的该门课程的重点。二是在学习动物产科生理学理论指导下袁加大动物产科疾病方面的授课学时数。三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尧动物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等在第4版新教材均已提及袁但是实际的内容更广泛袁因此需要将这些章节设定为学生课后自学内容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人工授精尧手术助产的等常规经典的技术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在平时的授课内容中袁要进一步强调各类新技术如何在兽医产科中应用。四是增加公尧母畜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结构和实验动物尧经济动物尧观赏动物尧伴侣动物和濒危野生动物等产科疾病的内容袁丰富了叶兽医产科学曳课程的授课内容。五是补充一些新疾病尧新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袁如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等新疾病袁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的新发展袁母畜不孕症的新防治等袁使授课内容与时俱进尧始终与生产实践保持高度的统一。
1.2实践教学的改革
目前袁我国多数高校的叶兽医产科学曳仍由理论和实验教学2个部分组成袁不利于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实施[3]。2010年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革袁将以往分散于各专业课中的实验尧实践与实习内容提取出来袁形成独立的课程要要要叶兽医专业基础课实验曳和叶兽医专业课实验曳。经过此次调整使分散的兽医实践内容变得规范化尧合理化。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袁增加设计性尧综合性及开放性实验项目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袁使学生分析问题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在叶兽医专业课实验曳课程中袁课程前期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认知实验袁如动物生殖器官标本的观察及常用产科器械的识别曰中期可进行一些技能实验和整合实验袁如品质的检测曰课程后期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袁如奶牛隐性炎的检测及怀孕动物剖腹产手术等。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是沈阳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本科生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复制一些针对性强的产科疾病病例袁有兴趣的学生根据需要可以自行选择袁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尧目的及要求制订试验方案袁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袁之后学生开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袁让学生自己操作尧观察袁并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尧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学变化袁根据疾病的特点袁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袁观察实施效果袁全部操作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的实验袁对疾病的症状尧病理变化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袁学生学得扎实尧记得牢靠。整个实践环节完成后袁按照正规格式和要求袁就发病机理尧临床症状尧治疗措施和监测尧实验体会等书写实验报告袁由老师批改并讲评。从认知性尧演示性的实验项目到设计性尧综合性及开放性的实验项目袁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袁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3教学方法的改革
叶兽医产科学曳与基础学科联系紧密袁兽医产科生理部分中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袁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生殖内分泌基础及母畜生殖机能的发生尧发展与调控等章节的内容。同时袁叶兽医产科学曳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袁没有形象和生动的授课方式袁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为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袁充分消化尧吸收该门课程内容袁笔者所在课题组将CBL教学模式引入到兽医产科学教学中。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渊Case-basedLearning袁CBL冤是在可控环境中对现实世界的部分模拟袁是以学生为主体尧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袁其以病例为先导袁以问题为基础[4-5]。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是开发了内容丰富的PPT课件尧运用多媒体资源尧推进网络教学方式尧开通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交流模式等袁与学生建立零距离的信息交流平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临床病例的图片尧录像尧化验单尧诊断步骤尧治疗方案等演示出来袁使教学内容形象尧生动尧直观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产科疾病袁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袁讲授母畜分娩的过程袁采用flas效果袁生动形象地展示母畜分娩前的不安袁子宫的阵缩和腹壁的努责袁胎儿的胎向尧胎位及胎势等的变化袁及胎儿通过子宫颈的完整分娩过程袁此种授课方式与单纯讲述比较袁优点非常突出。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动物医院和其他兽医院的典型病例尧常见病例尧季节性发生病例及稀有病例进行实地教学。同时袁将兽医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产科病例用视频或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该病例的病理变化进行模拟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三是课堂讨论临床案例袁在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袁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袁采用启发式尧诱导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袁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袁得出准确结论袁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袁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袁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6]。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农民进行畜牧业饲养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对畜牧业发展起着疫病防控、市场引导、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改革,基层畜牧兽医体系运行机制得到了转变,拓宽了服务空间,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方式,现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式,对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
一、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是由基层政府、社会公益服务、市场单位与个人多方组建而成。基层政府主要从宏观对畜牧业进行综合管理如生产发展、优惠政策、市场规范、卫生监督、强制免疫等。社会公益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承认的服务性协会聘请专家学者或此行业成功人士对会员和广大畜牧业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为增进行业内部沟通承办各种报纸、信息刊物、活动,组织相关的兽药饲料的生产厂家做企业宣传和知识讲座,协助政府推进当地畜牧业与外地市场的沟通,做好互助合作等工作,推动当地畜牧水平的提高,合作化服务机构主要面对市场协调生产原料、养殖、防疫技术出现的问题,更新品种改良,减少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市场化服务单位包括兽药店与诊所,主要提供多种畜牧业兽用药品以及解剖、诊疗、指导、培训等作用,是基层畜牧疫病防疫的重要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2.1服务体系的人员配置问题
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体系中,虽然存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置问题。由于农村各项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不能吸引知识较为丰富、业务较为精湛的高技术人才。但是农村又是需求兽医服务最大的区域,因此服务体系人员普遍素质较低,而且大量缺少从业人员。面对较大规模的疫病,很难有足够的人员配备,所以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很多服务人员都是具有多年基层经验但没有编制的临时组织人员,从而导致农村畜牧兽医业务工作不稳定,队伍老化,新型人才的引进较为困难,公益体系不能很好地得到完善。
2.2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便由多渠道引进高科技器具或药品,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条件差的问题,不能全面接受到世界先进的畜牧防治技术,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聘请优秀的专家长期进行培训或购买新进的仪器,一旦有变异细菌引起的疫病或混合感染疫病,不能准确快速地识别和防治。
2.3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且数目较少,一般只能维持日常防治等正常工作,不能满足课题研究、基础培训、先进器械引进等问题的解决。由于社会化服务组织相对分散,资金大多很难形成规模,在服务方式与服务范围上不能确保畜牧兽医的技术服务、供需满足、技术支撑、疫病防治等工作落到实处。
三、对策
3.1系统化管理
在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一是基层相关机构做好新型人才的引进,保证服务体系内人力资源的组成,定编定岗定员。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由国家人事部门统一调配。二是发挥基层公益性职能遥。虽然农民对畜牧养殖投资较大,但是普遍存在防疫意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未从经济条件和思想意识方面对畜牧养殖与病情防疫的学习投资有足够的重视,一旦出现疫病会严重影响农民经济状况,而且还会促使养殖者对病畜采取不当的解决措施。如果把关不严还会将病死牲畜流入市场,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基层工作要发挥公益性职能。对基层广大畜牧农民进行免费的培训,对养殖的牲畜进行免费防疫,充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品种改良、新技术推广、种畜禽类管理饲料兽药的监督等职能。
3.2走向标准化、市场化、多元化
在目前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要加大政府对基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投资,统一管理经费;在保证正常工作运转的情况下,还要提供新疫病研究、人员培训、新设备引进、药物防疫学习等事项,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体系,走向市场化,让市场的调配功能促进本行业、本区域畜牧业和兽医行业的快速发展。组建经营组织,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培训此行业的服务人员,推行持证上岗。建立健全如动物诊疗、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兽药饲料经营畜产品运销等市场一体化经营性体系。
3.3体系内部的职能分配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此行业的行政管理与执法管理,支持与保障相关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引导社会各组织与个人发挥相应的体系职能,协调供需关系。行业协会要配合规范从业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协助功能,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和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市场经营性机构应逐渐承担起畜牧兽医经营职能,引导具有丰富经验的畜牧兽医和服务人员自主创办经营实体,从事经营性活动。使市场单位与个人逐渐成为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柱,完善市场运行体系与机制,丰富所需物资保障产品的供应。
参考文献:
[1]孔祺.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分析――以湖北咸安改革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盛荣,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1.1管理模式落后
一支优秀的团队,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基层畜牧管理工作主要由当地畜牧局和农业局负责,而畜牧兽医的相关工作却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受到管理模式落后的影响,畜牧兽医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权责不明、工作成效差等问题。考虑到我国传统农村的畜牧经营模式以个体散养更为常见,所以畜牧兽医相关部门对农村的管理模式也无法实现统一管理。而畜牧兽医队伍管理模式落后,其应有的应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势必会导致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1.2人员结构问题
从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的内容来看,我国现阶段处于基层工作的畜牧兽医队伍中,年长者居多,工作人员老龄化现象十分显著。而这些年长者往往自恃经验丰富,且始终保留传统观念,因此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根本无法很好地满足新时期的工作需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未能予以及时解决。而年龄较小的成员,虽掌握着大量现代畜牧产业知识与技能,但大多因缺乏工作经验,未经历专业的技术培训,因此无法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面对问题时也无法妥善处理。人员结构问题存在已久,由于内部人员结构混乱,管理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1.3经费不足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畜牧业的发展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因此在经费投入方面也较为忽视。而经费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广大基层序幕兽医队伍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落实到位,工作人员很难正常进行诊疗工作;同时,经费不足导致薪酬不高,相关补贴不发或晚发等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虽然有诸多部门均采用自收自支政策,但这无疑或增加基层队伍的经济压力,基层队伍能力有限,从业者分身乏术,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兼顾太多的工作内容。
2解决对策
2.1完善相关管理模式
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是充分发挥团队优质人才利用价值的关键,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畜牧产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鉴于此,基层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正视管理漏洞,并结合现实需求予以完善,将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纳入省级畜牧局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以促进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应拓展兽医站覆盖范围,并在城镇乡等均设立畜牧兽医站,根据当地畜牧养殖情况和实际需求,委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分析与研究,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推动畜牧兽医朝着服务型工作模式转变。
2.2人才培养
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中,应加强对优质员工的培养,不断促进其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尽早适应工作岗位,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早日独当一面。为加强团队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等情况发生,相关管理部门还可通过适当提高员工工资待遇等,吸引优质的高校毕业生来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工作。平时工作时可聘请专业人士负责对员工进行培训,在促进其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此外,管理者还应定期最终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并针对管理模式的不足提出改进对策,可采取内部激励等,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3经济保障
员工薪资待遇水平的提升,是减少人员流失、提高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只有薪资待遇有所保障,工作人员才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处理日常工作,并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为葡萄群众的基本利益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督导作用,在保障畜牧兽医基本术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其部门经费的投入,为地方畜牧兽医团队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最后,多余的经费还能用于新型畜牧兽医职业技能的研发,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能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知识和理论,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高职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A083)和江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编号:201534)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以增强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一线的生产需要,重点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畜牧兽医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如何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需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支撑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就是实训基地。为了培养出专业合格人才、行业需求人才,就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将专业课程技术操作环节的技术点进行有机整合,尽可能模拟行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公办和民办,且目前以公办为主。受此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受办学经费和财政投入的制约,现有经费主要满足办学和维持需要。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维持费用仍需不断投入。因此,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良莠不齐,总体上不能很好满足行业生产实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和维持实训基地发展,另一方面实训基地未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本文经调研分析发现,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两个方面的因素:功能定位不能满足行业当下发展需要,后续建设缺乏与行业的协同发展;实训基地经营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往往是注重了专业实践教学,忽视了基地的运营和收益。高职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存在校企利益均衡问题、校外实训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矛盾问题等诸多因素,故本文主要是针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探讨。校内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校内通过新建或者改造原有的实验实训室、创办专业公司、引企入校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生产实践的真实场景进行布局,参照专业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生产功能和实践教学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但是这两个基本功能又存在对立性,校内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实训内容往往缺乏典型性,实训目标模糊,方法单一,更有实训指导老师指导水平不足,实践技能较弱等现象。如何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过程实训,提升职业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践教学的目标。
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包括畜牧、兽医和宠科三大方向,其实践教学具有独特性。受养殖畜禽生长繁殖特点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例如在江苏,养禽业比较多,这就需要在专业实训中加强养禽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另外,由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很多实训无法通过仿真模型来开展,所以需要饲养一定数量的畜禽,因而存在种畜禽费、饲养费和管理费等费用支出,实践教学费用较高。基于上述特点,在进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时,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专业设置、引领行业发展、树立典型示范。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畜牧兽医专业生产实训基地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管理第一线,尽量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能够使学生对照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未来岗位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行业导向作用,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教育资源和行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真实反映行业生产实际,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满足教学实训,充分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能够从事动物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御诊疗、饲料加工营销、宠物美容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先进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该具有丰富的高科技内涵以及技术前沿,实训教学场地的构建、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实训基地提供的实训功能要能准确反映当前畜牧兽医行业最新、最广泛使用、最实用的实训技能,并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专业技术的先进性。能够使学生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该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以及实际应用的技能本领,以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指导水平。工学结合,教科研结合,鼓励学生研发创新。
3.共享性原则
建设实训基地应与校内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市场对专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实训基地建设不是孤立的实训载体,而是学校教学、实训、社会服务的综合体,是具有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互动的开发平台。在实现最大化满足学生实训的同时,与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的窗口,能利用自身优势,充分体现高校的第三职能———服务社会。例如,创建兽医改良站、养猪场等经济实体,为学校创收的同时更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使其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型平台。
4.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新管理理念,拓宽经营思路,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强化实训功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力。实训基地不仅仅是学生实践的基地,更应该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引进管理创新理念,利用新机制提升投资效益,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设施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应体现建设高标准、生产先进性、实训示范性的运行原则,在运行过程中将行业生产、教学实践、学生实训、行业示范等相关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功能单元化、专业全覆盖化、技能仿真化的教学要求,将畜牧兽医专业的畜禽饲养与繁殖、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饲料配方设计与品质检验等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践。
四、实训基地实训效果
通过将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驻场实训,其畜禽养殖技术、畜禽场管理经验、畜禽繁育技术、畜禽生产技术、畜禽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畜禽饲料设计与品质评价等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较好地体现了“紧扣农牧产业链设置专业、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培植专业人才”的良好发展理念。总之,畜牧兽医专业的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了专业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了行业、企业对专业教师和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五、小结
通过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训科目设置,让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既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快了专业学科建设。因此,对于以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锻炼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担当、有创新的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者:张蕾 孙国波 陆艳凤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解志峰,田野.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养殖技术顾问,2014,(1):98.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总体构思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综合科研楼项目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新所区内,是该所知识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地标性建筑,也是该所创建国际一流现代农业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平台。
项目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新所区北侧核心位置,设计宗旨主要在体现:
1.整合各个功能分区与流线关系.
2.营造人性化科研、办公空间。
3.塑造简洁、恢宏的研究院形象。
4.体现绿色环保理念,
(二)规划设计
1.用地分析
依据哈尔滨市城市规划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战略布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将搬迁哈尔滨市南郊动力区的新址。新址用地呈矩形,东西宽约447米,南北约600米,总用地面积约27.2882公顷。新址东侧为城市道路哈五路,北侧为城市道路松花路,隔路是省农科院园艺所用地,场地南侧与北辰公司相邻。
2.总体布局
本项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新建综合科研楼项目,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新院区北侧核心位置,临近位于哈五公路上的主入口西侧。项目呈U字形布局,沿中轴线对称,项目南侧、北侧与院区道路相邻,东侧与入口广场相邻。院区总用地面积为274246平方米,院区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33109平方米,容积率为0.85。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550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516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0348平方米。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为45米。
3.交通组织
建筑东侧为入口广场,组织来往的人流与车流;建筑南侧与北侧临近院区道路,东侧为广场与绿化用地,同时兼作紧急时消防通道。地下车库入口位于建筑的南侧和北侧。
4.分期实施
此建筑为综合楼一期工程,考虑到未来研究所发展的需求,建筑西侧预留二期发展用地。
5.绿化环境
建筑前广场:面向城市展示形象,为建筑提供观赏场所,同时绿化与铺地景观结合形成怡人的入口前广场,成为院区中轴线的起点以及点睛之笔。
建筑西侧广场: 建筑之间的庭院空间不仅为建筑带来了室外的美景,还带来了丰富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屋顶花园及架空层为病人提供了空中休闲空间。
(三)单体设计
1.建筑设计
项目总建筑面积45509平方米²,地上7层,首层层高5.1米,二~六层高4.5米,七层5.5米。地下1层,层高5.1米。建筑总高度为54米。本工程防火分类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砼框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6度;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地下防水等级为一级。
2.功能布局
2.1 平面布置
科研楼部分位于中部和南侧。其中地下一层主要为停车场和支持系统的各种设备用房。地上一层设有实验动物中心的研究室(生物安全二级)和科研基础条件(病理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等相关服务单元米,二层至六层均为实验室单元(生物安全二级)。其中三、四、五楼每层楼设立8个单元,包含4个大单元(25人使用)和4个小单元(15人使用);二楼每层楼设立6个单元,包含4个大单元(25人使用)和2个小单元(15人使用);六楼每层楼设立6个单元,包含3个大单元(25人使用)和3个小单元(15人使用)。每层设置公用仪器间、冷藏冷库室、冰箱(冰柜)室(存放大功率超低温冰箱40台左右,设置温度监控巡检系统、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生物危害废物暂存间、灭菌间、洗刷间、公共卫生间、60人会议室、餐饮间。七层布置全楼的信息机房。科研部分共设置2个卫生间,服务半径小于50米。
办公部分位于北侧,首层布置展厅、VIP接待、库房,二层至四层布置部门办公、所领导办公以及会议用房,五层布置档案馆和图书馆。共设置一个卫生间。
建筑北侧辅楼首层与二层布置500人报告厅及其辅助设施,满足科研人员的日常需求。
2.2交通组织
科研综合楼功能较为复杂,有科研办公人员、报告厅参会人员、行政办公必人员等,须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同时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合理安排客梯、货梯及疏散楼梯等。
竖向交通以垂直电梯为主,共设8部垂直电梯。其中:5部客梯(包括3部为科研部分使用,2部为客梯兼消防电梯为行政办公部分使用);1部专用消防电梯,位于科研办公入口处;1部货梯兼消防电梯位于建筑西南角,1部污物梯(联系各层洗消间与地下室公共洗消间)。
2.3 实验单元布置
实验室单元采用单元模块化布置。实验室以及实验室辅助用房位于走廊一侧,通用性、可变性强;办公室位于走廊另一侧,朝向为南向或者东向,符合实验人员的日常行为需求。实验室单元采用6.9米柱距,既能满足日常实验要求,同时保证空间的经济性要求。
每层南北两端集中设置冰箱(冰柜)室、备品库房、空调机房,大型仪器室位于建筑中部。力求使公共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缩短实验人员的流线。
3.室内装修
地下室根据各种设备的要求装饰地面、墙面和屋顶。地上各层厅、通道铺设花岗岩地面,一楼大厅地面、局部墙面、楼梯间等石材装饰并吊顶,房间内外铺设地砖。公共卫生间、污物暂存间、洗刷间、制水间、高压灭菌间等房间均铺设地砖及到顶的墙砖(盥洗间均要求防滑,厕所蹲位采用下沉式),通道均吊顶。高压消毒间、洗刷间地用防滑地砖。楼梯采用花岗岩铺设阶梯,楼道扶手采用不锈钢材质。实验室及类似房间地面采用高档PVC材料。
4.绿色节能
建筑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控制合理的窗墙面积比,已达到减少建筑物自身的能耗。同时维护结构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保温材料,窗户采用Low-E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增加围护结构的热阻,避免维护结构的冷桥产生,以达到节能的效果。采用太阳能集热技术、雨水回收技术,在西向房间设置外遮阳卷帘,并在室外设置光导管将自然光引入地下车库等节能措施。项目设计达到国家绿色三星设计标准。
(四)造型设计
造型采用简约欧式风格,以求与总体院区风格一致。建筑在现代简约的基础上,力求细节丰富,磅礴大气,浑然天成。
立面材料采用干挂石材,以体现研究院的积淀与厚重,
采用严谨的三段式构图,配以穹顶,立面开窗比例符合黄金比例,在细节上体现经典欧式建筑的细节特征。
建筑物采用现代欧式设计特征,呈现竖向三段式和水平三段式结合的构图方式,底座敦实,向上呈现开放式变化;比例匀称、精巧。在细节上加以现代式竖向线条、线脚,形成现代风格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745-04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steoporosis in Veterinary Clinical
FAN Ying,ZHOU Xu-zheng,LI Bing,LI Jin-shan,ZHANG Ji-yu
(Lanzhou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Pharmaceutic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Veterinary Drug Creating Key Laboratory / Gan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New Veterinary Drug Project,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one of skeletal disorders which causes harm to the health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breeding industry. The aetiological agent of osteoporosis in caged layer hens, dairy cattle and sheep, clinical symptom and prevention measure were summarized,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research of osteoporosis in veterinary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osteoporosis; aetiological agent; clinical symptoms; prevention measures
骨质疏松症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的,但直到1993年骨质疏松症才有了一个明确的、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症引起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在兽医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产蛋、产乳动物以及动物的快速生长和特定生理期,对畜禽的生产性能产生极大影响。本文主要对蛋鸡、奶牛和羊的骨质疏松症进行了综述。
1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又称笼养蛋鸡疲劳症,是笼养蛋鸡重要的骨骼疾病之一,会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多发于高产鸡群的产蛋高峰期。产蛋期发病率为1%~10%,以骨量减少和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临床表现为产蛋减少或停止、腿软无力、瘫痪、死亡等。
1.1 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症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3]。最急性型发病鸡常突然死亡,死前看不出发病症状。在表面健康、产蛋较好的鸡群白天挑不出病鸡,但次日即可见到蛋鸡死亡。越高产的鸡,死亡率越高。而蛋壳强度没有什么变化,蛋破损率不高。
最急性型病鸡解剖后主要表现卵泡充血、肝脏肿大、淤血、有出血斑、肺淤血、心脏扩张、输卵管充血、水肿,输卵管往往有蛋存在。
急性型发病鸡则表现瘫痪,不能站立,蹲坐于跗关节上,产薄皮蛋,产蛋率明显降低。如将饲料放在瘫痪鸡周围,瘫痪鸡仍然能采食,如从笼内取出瘫痪鸡单独饲养,2~3 d后可看到明显好转。个别严重的病鸡如饮食充足,可在1~2周内康复。剖检变化常见胸骨变形,在胸骨和椎骨结合部位,肋骨特征性弯曲。有的病鸡肋软骨呈串珠样,第四、五胸椎易骨折,胸骨凹陷,有的呈S状弯曲。
慢性型发病鸡主要表现在产蛋日龄较大的鸡,因为日龄较大,对钙摄取和分泌功能下降造成蛋壳变薄、粗糙、强度差,破损增加。慢性型病鸡剖检症状不明显。
1.2 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症发病原因复杂,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因素有营养、环境、内分泌、遗传、疾病等[4]。
1)营养因素。研究资料表明,Ca、P和维生素D3不足、Ca与P比例失调、或维生素A和维生素D3吸收不良都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日粮钙不足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蛋在形成过程中,蛋壳约需钙2~3 g,蛋黄约需钙25 mg。开产蛋鸡饲料中钙的含量在3.5%左右,大部分蛋壳钙直接来自肠的吸收,当饲料中钙含量在1.95%左右或更低时,骨骼将提供蛋壳钙的30%~40%[5]。当饲料中钙严重不足时,骨钙将是蛋壳钙的主要来源。骨钙动员过度,骨骼强度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日粮磷特别是有效磷水平也与骨代谢密切相关,低磷日粮也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日粮钙含量为正常水平(3.5%),有效磷含量为0.1%或不足0.1%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只有当日粮中钙和磷的比例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时,才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维生素D3对钙和磷的吸收、骨细胞分化、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及肾脏重吸收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青年蛋鸡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高于或低于200 IU/kg时,蛋鸡开产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这说明日粮中维生素D3过高或过低对于预防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都是不利的[6]。
2)环境因素。由于蛋鸡在笼子内活动的余地很小,长时间的站立,不能进行蹲伏,导致肌肉兴奋性降低,从而影响钙磷代谢[7]。在夏季高温环境中,鸡饮水增多,常排稀便,失钙较多,同时高温使维生素A、D3遭到破坏,也极易导致该病发生。光照不足也会影响钙在机体的正常吸收和利用。
3)内分泌因素。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和雌二醇(E2)是与骨代谢密切相关的三大钙调节激素[8],已用于骨质疏松症内分泌变化规律的研究。主性等[8]、朱晓英[9] 的研究证实,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程度愈深,其PTH、CT水平愈高,E2水平愈低。在骨代谢过程中, PTH和CT始终处于耦联和解耦联的矛盾状态[1]。
4)遗传因素。随着蛋鸡育种工作的不断深入,产蛋率提高、蛋重大、早熟、体重轻和低采食量的优良品种不断出现。但育种中对鸡代谢上的一些因素考虑不足,即使饲喂正常需要量的Ca、P和维生素D3,鸡通过消化道吸收的钙也不能满足产蛋的需要,从而造成骨钙动员过度,因此优良高产鸡易患此病[4]。
5)疾病的影响。蛋鸡往往由于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肠炎,种鸡受精时可造成输卵管炎,这些疾病均可导致钙、磷的吸收不良,引发该病发生。
1.3 防治措施
由于笼养蛋鸡发生骨质疏松症后没有治疗的价值,所以预防成为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笼养转平养,补充日光浴。笼养蛋鸡所处的环境与散养蛋鸡不同,长期脱离于地面和野外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患鸡暂时转移到地面饲养,并且进行充分的日光浴,部分患鸡可康复,大大降低经济损失。
2)钙、磷、维生素D3的补给标准。人们对日粮钙的补给比较重视,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补给标准,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与50年前相比降低了许多。一般日粮钙含量在3.5%左右,可大大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对于日粮磷补给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及日粮钙,未形成一套安全而经济的补给标准。研究认为,日粮钙含量为3.5%、有效磷含量为0.25%时,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现象不明显。当有效磷含量为0.1%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但当日粮有效磷提升到0.4%时,笼养蛋鸡产蛋率、体重、蛋壳品质及骨密度与有效磷含量为0.25%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日粮磷并不是越高越好。有效磷含量为0.25%时,既经济又足以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研究认为,青年蛋鸡日粮中添加适宜剂量的维生素D3(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 IU),可大大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维生素D3的补给超过上述标准时,则会抑制骨细胞的功能,骨的形成受到抑制,骨钙含量降低,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生。这与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相左。
3)药物治疗。依普拉芬属植物雌激素,是近年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种新药[9],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加骨密度、抑制成熟破骨细胞募集、减少其前体增殖、促进胶原合成和基质分化等作用。
4)遗传选育。在维持高产蛋率的基础上,提高骨强度是抗骨质疏松蛋鸡的选育方向。罗斯林研究所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在维持高产蛋率的情况下,通过骨指数选择法对来航鸡进行选育,经过5代的选育,胫骨强度的遗传力达到了0.45,肱骨强度的遗传力达到了0.3,龙骨放射密度遗传力达到了0.39,这表明通过遗传选育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蛋鸡的骨骼质量,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
5)及时添加抗菌药物。预防肠炎、输卵管炎的发生,以减少钙磷流失,提高钙磷的吸收利用率。
2 奶牛骨质疏松症
奶牛骨质疏松症是成年牛骨骼生长完成后,由于钙、磷代谢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型全身性代谢病。其病理变化特点以骨质脱钙、骨质疏松、骨骼变形为主要特征[10]。奶牛发生该病后可导致泌乳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生产年限缩短,还可导致骨骼、蹄变形及骨折。此病也是引起产后低血钙症、产后瘫痪和产后爬卧不起综合征、胎衣不下、子宫复旧不全、障碍的一个基础病因。严重病例会因生产性能低下、免疫能力低下或继发其他疾病而丧失饲养价值。因是慢性疾病,此病初期全身症状不明显,所以一般不会被大家所重视。
2.1 发病原因
1)饲料中钙、磷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奶牛每产1 kg牛奶需要消耗1.2 g钙、0.8 g磷,如果每天产奶量为20 kg,因产奶而消耗的钙、磷分别为24 g和16 g;奶牛每天维持身体的生理活动还需要钙20 g、磷15 g。牛对饲料中钙的吸收率一般为22%~55%(平均45%),一般1头日产奶20 kg的奶牛,每天采食的钙、磷量分别应该在120 g和83 g以上。如果饲料中所含的钙、磷量低于这个标准,奶牛就会分解贮存在骨骼中的钙、磷来维持泌乳和生理活动需要,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情况不仅决定于钙、磷的含量,也与饲料中的钙、磷比例有关。据报道,肠道对钙、磷的最佳吸收比例为1.4∶1.0。如果不注意饲料搭配,当日粮中钙多磷少,或磷多钙少时,也会引起钙、磷不足,导致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