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5 11:1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计学差异分析

篇1

金项目“吉林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环境研究”(项目编号:

2012B292)、东北电力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BSJXM-201114)、吉林市科

技局软科学项目“吉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43206)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人-组织匹配的三种形式及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城市的553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等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来探讨员工对以上三种匹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益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人-组织匹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位 工作年限

人-组织匹配的概念与测量

(一)人-组织匹配的概念

匹配,又称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人-组织匹配,是指个体特质与组织整体之间协调一致的状态(Gregory等,2010),它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Chatman(1989)认为人-组织匹配是人与组织在规范、价值观方面的高度契合和一致。Muchinsky和Monahan(1987)认为匹配包含两种类型: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体在目标、价值观以及态度等方面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具有相似性,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体拥有的独特资源可以满足组织的需要。Caplan(1987)则从人与组织互相满足对方需要的角度,将人-组织匹配分成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相匹配以及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相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指当组织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偏好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是指当个体拥有组织所要求的能力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

Kristof(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组织匹配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人-组织匹配的整合模型,指出人-组织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指价值观匹配,互补性匹配则进一步分成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Cable 和 DeRue(2002)以及Hinkle和Choi(2009)的研究也表明人与环境匹配是三维度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组织匹配的完整涵义包括人与组织在三个方面的匹配,即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

(二)人-组织匹配的测量

对于人-组织匹配的测量,本文选用的是Cable 和 DeRue(2002)的英文测量量表,并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中文量表。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并已在美国工作8年的专业人士将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请英文专业的老师将其回译成英文,最后由专门研究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将其与原文进行了对比,来确保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从而形成了中文版量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人-组织匹配差异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范围涉及吉林、长春、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石家庄等多个城市,行业涉及化纤、电信、汽车制造、IT等多个行业,共收回553份有效问卷。研究样本的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

(二)样本的T检验与方差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是利用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独立样本数据,来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种统计推断方法。给定显著性水平α后,首先需要利用F检验来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如果F统计量的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此时可进一步观察方差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如果t统计量的p值小于或等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反,如果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进行F检验时,F统计量的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认为两总体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此时需观察方差不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是对两组数据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检验,如果组别在三组以上,则需要采用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当只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该分析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型自变量时,则称为多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推断总体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就要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何,哪些水平的作用明显区别于其他水平,哪些水平的作用不显著。这就要用到多重比较的分析方法,多重比较是利用样本数据,对各个水平下的总体均值逐一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检验。由于所采用的统计量不同,多重比较有许多具体方法。方差相等时常采用LSD法比较,方差不相等时常采用Tamhane法比较。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员工的性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员工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表11所示。置信度水平为95%,两两比较只列出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的结果。

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性别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有显著差异的,要求-能力匹配则无显著差异。男性与组织匹配程度更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导致了男性更注重工作和事业,女性更注重家庭。因此,组织给男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报酬,男性也更认同组织给自我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虽然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工作能力与男性一样,都能满足组织工作的要求,但“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女性在企业中总体地位不高,影响力小于男性,从而表现出了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回报的不认同。

(二)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年龄对所有测量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在认同组织价值观、组织供给与个体需求、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是不同的。从表5中可以看出,26-30岁的员工比较特殊,他们在所有测量变量上都与其他年龄组的员工有显著差异,与40岁左右或者年龄更大的员工差异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26-30岁的员工是8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性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经济转型及就业、住房等巨大压力使其处在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价值观有了巨大改变,这些可能都是造成80后员工不同于老员工的原因。

(三)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学历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因素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表7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下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方面要显著高于本科以上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年龄较大员工接受的学校教育较少,因而导致学历层次较低,但是这些员工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在组织中可能也从事管理者的工作,因此对组织的整体认同感更高。

(四)职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不同职位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从表9中可以看出,基层技术工人在三种匹配程度上均与其他职位员工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目前工人的地位较低、待遇较差有关,在调查中得知,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工人的收入低于2000元,因而他们组织认同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10),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的感知是不同的。从表11中可以看出,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的感知都显著高于工作10年以下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时间越长,对组织的情感越深厚,认同感也更高的关系。同时,工作年限越长,工作能力越能得到提高,员工从组织得到的回报也越高,这与我们的认知是相同的。

管理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人-组织匹配的性别差异反映的可能是公平问题。因此,管理者应避免戴“有色眼镜”,消除“性别歧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也可以“委以重任”,发挥潜力。二是80后员工在人-组织匹配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何对新生代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三是制造性企业的产品质量往往与基层技术工人关系很大。基层技术工人与其他层次人员在人-组织匹配程度上差异较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工作报酬和工作内容的不满。因此,提高基层技术工人的报酬,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增强他们与组织的匹配度。四是员工在一个组织工作时间越长,与组织的匹配程度越高。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是企业管理者着重考虑的问题。五是人-组织匹配程度因为采用主观填答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如何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可能人性关怀更为重要,“海底捞”的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Gregory B T, Albritton M D, Osmonbekov 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 Fi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rol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10, 25(4)

2.Chatman J A.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3)

3.Muchinsky P M, Monahan C J. 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4.Caplan R D.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and organizations: Commensurate dimensions, time perspective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52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血细胞分析仪计数1700例血细胞及分类,Hb、Pt及直方图异常的标本作形态学复查发现血液系统疾病107例。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ALL)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多发性骨髓瘤(MM)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恶性淋巴瘤1例。所有病人均为初诊患者,确认病例均经本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或上级医院确诊。其中男69例,女38例。年龄11个月~87岁。

仪器与试剂:BC-18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配套试剂。

方法:全自动三分类血细胞计数,常规采集末梢血,同时做血涂片。对WBC、Hb、pt及白细胞直方图异常者做瑞氏染色分类200血细胞,并同时观察WBC、RBC及Pt的形态及分布情况。

结 果

检查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

手工复查结果:筛查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其中急非淋11例,急淋4例,慢粒3例,慢淋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增生性贫血36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MDS6例,巨幼贫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所占比例并不很高,而增生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例较高,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异型淋巴细胞与原幼稚细胞的区别。

白细胞直方图分布,见图1。

讨 论

篇3

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 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2 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经济学分析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2.1 需求分析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2.2 供给分析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2.3 均衡分析

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 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3 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

3.1 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3.2 对策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篇4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生活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儿童。

研究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低、状态焦虑水平较高、违法和违纪行为较多。留守儿童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关注、了解并有针对性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平衡说”理论,适应是通过丰富或发展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从学生学习和教育层面来说,“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使其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良好的学习适应是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前提,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的取得。不良的学习适应会导致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无法达到应有发展水平。对于初一新生来讲,能否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更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良好的学业表现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聂衍刚的研究曾指出学优儿童在学习适应性各量表得分都优于学习不良儿童。王佩丹等人还发现学习适应与语文、数学等成绩均显著相关。季卫东和杜亚松在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15%-25%的学生存在学习适应性差的问题。

为更好了解并帮助留守儿童,本文将对初一新生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和学习成绩分别进行分析,并探讨学习适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地级市随机抽取的1894名初一学生。留守儿童906名(47.8%),一般儿童988名(52.2%)。

(二)调查内容

学习适应:采用自编问卷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包含9道题目。采用“1-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符合”的5点评定,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72。

学业成绩:采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处理方法有卡方检验、t检验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学习适应差异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学习适应不同题目上的选项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学习适应不同题目上选项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注:卡方检验的自由度均为2,第2、8题为反向题。

由表可知,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较一般儿童差。

(二)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学业成绩差异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学业成绩独立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及t检验结果

注:t检验的自由度均为1880,p值均为0.000。

由表可知,留守儿童的各科平均成绩均显著较低,语文低4.92分,数学低4.03分,英语低7.37分,其中英语成绩的差异尤为明显。

(三)学习适应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留守的调节作用

为研究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学习适应对学业成绩影响的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学习适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及留守的调节作用

注:a对于分类变量是否留守儿童,编码为:留守=1,一般=0;将学习适应题目合成平均分描述适应性水平的高低。

整体来看,学习适应、是否留守儿童及其交互作用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0.9%、9.7%、10.3%。学习适应对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业成绩都有显著的影响,适应越好学业成绩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适应对学业成绩的调节作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影响更大。

四、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