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11:12: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艺术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动画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1、早期的动画。动画始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动画以手绘为主,在纸上绘制静止的连贯画面,然后再将这些画面按一定的速度拍摄后制成影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动画的制作方法已经逐步被电脑技术所取代,然而动画的制作原理却始终没有改变。
2、动画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动画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动画技术经历了由传统逐帧制作到电脑二维动画,再到现在的电脑三维动画的演变。今天的动画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实现一切你想的到的和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其技术领域也拓展到了动漫以外的多个领域,内容涵盖广告、游戏、动画、电影等方方面面。我们通常所说的CG,也就是3D,是Computer Graphics (电脑图形)的英文缩写,其核心意思是数码图形。CG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可以是二维或者三维、图片或者动画。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现在CG的概念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断扩大。如今的CG一词,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CG行业已经形成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可观的视觉艺术创意型经济产业。
二、现代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在现代技术洪流的冲击之下,在人人追求视觉盛宴的当今时代,传统艺术在动画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便显得空前的艰巨。传统艺术在CG领域中的生存空间变的越来越狭窄。当技术成为一种时髦,人们的好奇心日益膨胀,现代技术已在不断否定过去的同时,导致了对艺术自身的忽视与否定。人们渐渐被这种时髦所引领,慢慢蒙蔽了双眼,只把注意力放在了视觉效果上,而忽视了影片本身更应追求的艺术价值。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我国,也同样出现在动画相对发达的美国和日本。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2001年日本Square公司耗资1.3亿美元制作发售的CG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电影画面已经做到了当时的极致,女主角的形象也近乎完美,据说单是做女主角的头发就花了3000万,她头发的数目已经模拟到正常女性的一半了!可以说这部电影的确是下了功夫的,CG技术应该算是那个时候的顶峰了。然而几遍如此,还是没能阻止影片本身的失败,惨淡的票房几乎让Square公司倾家荡产。同样的案例屡见不鲜,2006年由环球数码深圳制片厂制作的CG大片《魔比斯环》,影片由国外知名的导演执导,邀请多名世界著名CG动画专家和动画特效专家,耗资1.3亿人民币历时五年制作完成,号称中国三维电影史上投资最大、最重量级的全CG数字国产魔幻大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阵容如此庞大的影片,却仅仅取得了不到20万的票房成绩。
三、传统艺术的价值
1、传统艺术的回归。在CG崛起之初,几乎所有动画人都开始盲目追求新技术,追求炫酷的视觉效果。一些人甚至认为传统动画已经走到了终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似乎只要把画面做到极致,配合天马行空的特技效果,就会是一部好的动画,传统艺术在动画中的体现变的无足轻重。但事实证明,一部好的动画,光有画面和声效是远远不够的,在观众的审美眼光逐渐提高,对画面的追求逐步得到满足之后,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对影片内容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这也正是传统艺术的延续性和不可替代性。2005年,同样是日本的Square公司,在经历了《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惨痛经历之后,推出了公司的又一部《最终幻想》电影,《最终幻想:再临之子》。这一次,Square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把重心放在影片的剧情和内在精神上,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影片以广大的游戏玩家作为群众基础,故事延续了全球销售达700万套以上的PS知名RPG游戏《最终幻想7》的剧情,使其不再是像一样的空中楼阁。这样一部影片,成功已是必然。全片不仅制作精良,更是对原作游戏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与扩展,影片在大获成功的同时,不仅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评价,也让不少游戏迷和影迷大呼过瘾。
2、传统艺术的地位。传统艺术作为动画的基石,已经对动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这正是动画可以屹立与艺术之林的原因。不论科技发展到什么阶段,技术都只不过是手段,是外壳,真正使作品焕发光彩的是艺术本身,艺术才是动画的灵魂。艺术作品自身的力量之所以比任何抽象的理论都更具有说服力,就是因为它直接征服的是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任何艺术形式,最终都是以感性的方式感动人、陶冶人、征服人,一部影片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必须以传统艺术为根基。
3、传统艺术的价值。中国传统艺术悠久、深厚、绮丽和多姿,在社会相对愚昧,人们文化匮乏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被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推广与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件。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文化欣赏水准的逐步提高,认识能力的逐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动画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机遇,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要让这些艺术瑰宝发扬光大,流传下去,影视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平台。回首那些经典的动画:《镜花缘》、《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无一不是散发着传统艺术的光芒而名垂青史。
其中的《大闹天宫》更是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彩色动画,作为中国动画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的丰碑之作。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这正是归因与它所持有的艺术气息。动画改编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前七回,对原著《西游记》进行了最好的诠释。整部影片无处不是散发着浓重的传统艺术气息,从中国古代建筑到敦煌壁画,从京剧脸谱到剪纸年画,各式各样的祥云纹饰、让观者仿佛置身与书中的仙境。当年的创作团队为了制作这部《大闹天宫》,不仅钻研原著《西游记》,为了收集和了解古代的建筑、壁画、雕塑等方面的艺术素材,还遍访了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和一些大大小小的庙宇。为了制作孙悟空的打斗动画,他们还一起学习京剧,一同去体会京剧中的动作和神韵,再由原画把这些动作画下来。当时没有电脑制作,整部动画全凭手中的一支画笔。一般来说,10分钟的动画就要画7000到1万张原、动画,可以想见一部《大闹天宫》工程的浩繁。整个绘制阶段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50分钟的上集和70分钟的下集,仅绘制的时间就投入了近两年。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辛勤努力和精益求精,才让这部《大闹天宫》有了如此耀眼的成绩,这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小说改编的动画,它所展现的是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正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动画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结语:
今天我们有了更发达的技术,有了计算机,有了更便捷的动画制作工具。用现代的数字语言表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似乎并不遥远。而在这些行为背后,并不是我们的技术有多先进,科技有多发达,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就包涵的本质,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科技虽然已经很发达了,而我们的思想却未必进步到了可以完全驾驭科技的地步。我们所要做的,是借助科技平台带来的优势,展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光彩,使人们更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之后的影片注入灵魂,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动画作品。
注释:
潮汕传统民间工艺蕴藏优秀潮汕文化传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艺术情感。在题材表现上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样,与潮汕民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强大生命力正源于扎根在潮汕文化这一片深厚的土壤中,生命之水源远流长,产生出融审美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艺术特征。教育部门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粤东四市中小学课程中就有计划地把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课程教学中,但成效并不显著,蜻蜓点水的鉴赏方式及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没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所在。其实,潮汕传统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潮汕传统民间美术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和艺术美学可以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2013年制定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表明美术课程并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学生通过认识和了解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潮汕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学生保护和传承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良好意识,塑造学生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性,使学生承担起使祖国文化繁荣昌盛的大任。
二、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审美教育作用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描述未来的社会图景时,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和谐统一”。情感的满足与科技发展是同等重要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充足的保障,精神生活却变得不协调起来,我们忽视了向与生活最为紧密的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学习。学习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并不只是看到它表面的形式风格,愉悦于物象的外形、色彩、空间、透视、肌理等,还应学习潮汕传统民间工艺内在特性。在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深藏着至真至纯的生命力量,其理想愿望与情感表达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呈现出本民族的心理情感结构和审美定向模式。生活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源泉,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为己任,而是致力于审美客体的生命追求,使主观与客观完美相结合。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美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民居装饰到每年的游神赛会、潮剧演出,处处能感受到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同时,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图案、材质、品格、工艺上能唤起人们审美的,转而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如潮汕抽纱工艺作品《鳞羽图》独具特色,构图饱满,图案设计丰富多样,喜用龙凤吉祥图案作为题材,寓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欢乐升平的和谐社会气氛,表达崇尚美德的生活意愿。学校基础教育中如果合理地进行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起到现实的审美教育功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以正确的美的观念领悟和赏析潮汕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的道德感需要继承
中国戏曲历史若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它根植于民间乡土,与人民群众感情深厚。而正如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慢慢熏陶出来的。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
(二)传统形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发展这门艺术。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加入戏曲元素,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旋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这些都说明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娱乐中还是有地位和价值的,戏曲艺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蕴,这是不同艺术的相互碰撞与切磋融合。所以社会在发展变迁,传统戏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继续衰退,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开出时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
(一)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多寄情于梨园,而他们编写的剧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戏曲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美感,演员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军万马,它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语言、旋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这种抽象、写意的表演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领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十分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2011年10月29日国家京剧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进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在场的五千余师生们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京剧文化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国粹艺术的非凡魅力。这种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展开,能够普及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经典进而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这对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戏曲融合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反应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有着宣扬和教化的功能。古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中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是说戏剧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就像儒家提倡礼乐教化一样。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广泛传播。也需要创作者创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8-2
刺绣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刺绣不仅彰显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不同的地域文化打造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创造出了不同的刺绣艺术,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光辉。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大国,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有着其自身的刺绣风格。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手工业文明逐渐被抛掷一边,刺绣的传统艺术文化已经被人们淡忘,开始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现达的科学技术正在向传统的手工文明发出挑战,如何有效保护中国传统刺绣文化遗产,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发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传统刺绣的发展现状
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其中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现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特色,也曾在历史舞台上广受欢迎和推崇,吸引了无数国外友人的目光。然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更,现代科技与经济形式的发展都使得刺绣这门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新的生存问题。传统刺绣中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冲击,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侵袭,更使得传统刺绣文化走向岌岌可危的边缘。传统民族文化能否得到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未知数,当前刺绣品已经偏离了传统, 传统刺绣工艺发展逐渐走向落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技术代替了手工技术,传统的刺绣手工艺正在逐渐减少。现代人缺少手工刺绣的耐力与学习兴趣,而且现代年轻人更多受到各种时尚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吸引了大部分青年群体,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工艺则被搁置在一旁。现代人不是忙于生活,就是奔波于工作,更是无暇顾及传统刺绣艺术的魅力,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不断减少,传统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担忧。
机器织绣代替了手工刺绣。传统刺绣都是手工完成的,然而,手工工艺具有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等特点,它需要人有足够的耐心,随着绣花机器的诞生,机器刺绣代替了手工刺绣。虽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力的解放,但是其中的传统文化性艺术却逐渐衰竭,例如:打籽绣、盘金绣、抽丝工艺等等,都无法深入利用,机器刺绣使得刺绣的艺术传统慢慢变淡。
二、延续性与创新性
传统刺绣艺术要想顺利存活下来,能够被广大民族人民理解、接受就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以便同时代的发展相融合。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刺绣手工品一方面要在实际功能与审美艺术方面发展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功能与价值,要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同时也要使其内在的文化风韵与精神内涵得以彰显和传承,这样才能展现民族特色,增加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
(一)注重培养人才力量
任何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传统刺绣艺术也不例外,在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人才力量是关键。现阶段,各个地域、各个民族专门致力于传统刺绣研究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甚至已经出现了视刺绣研究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功之作的想法。因此,着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兴趣、掌握纯熟技能的专业刺绣人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元行业、多种职业可供选择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高实用、高收入的职业,使得刺绣这一行业人才门可罗雀。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行业领导者可以结合时展特征,转向对刺绣设计人才的培养,如苏州镇湖政府与我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把民间刺绣大师引进学校成立工作室与学院的专业老师结合教学,目的是培养喜爱刺绣艺术的年轻人在继承与发扬的传统基础上,通过思维模式的转换训练,掌握设计原理与创新的综合能力。在保留本民族刺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利用这些先进技术,例如:机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精神、掌握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刺绣人才。现代刺绣人才不仅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观念,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才智评判能力与审美能力,善于运用创新工艺打造出刺绣新工艺、新方案,以此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品。这样才能实现传统刺绣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促进传统刺绣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以便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
(二)加强工艺创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大发展的社会,各种材料和技术持续更新、不断发展,对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海外文化以多元艺术形式的入侵,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试着将传统刺绣艺术同现代文化艺术联系起来,在维护与继承传统刺绣文化的基础上来不断地改革创新,打造出一条既能够彰显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又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刺绣艺术。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因循守旧、顽固不化,漫漫的刺绣艺术历史长河赋予了我们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我们要善于精读、钻研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头脑深加工再结合新兴文化观念创造性地打造出新的刺绣艺术形式,不断为我国的传统刺绣艺术注入新的生机、活力,防止出现古董复制、盲目照搬或拿来主义等问题。善于灵活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优化调整传统刺绣工艺,最主要的是要确保刺绣产品的质量。产品一方面凸显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要赋予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借鉴外来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任何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都要同传统工艺相互融合,达到协调融合、锦上添花的效果。创新工艺的引入就是要不断革除那些不符合时代文化主流的工艺形式。刺绣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生活环境以及大的社会发展来革新刺绣创作,使刺绣工艺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持续发展,不断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打造出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刺绣工艺。
例如:当代刺绣艺人在刺绣手工创造时,选用传统的刺绣工艺,例如:乱针、掺针、交叉针等。在打造栩栩如生图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图画内容来添加一些现代技术,例如:立体动感声控技术,摇动变色技术等等,以此来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目光。
三、创新探索与实践
在新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形势下,要想使传统刺绣艺术得到长远、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强对刺绣行为主体,也就是刺绣工作者的培养,要本着创新的原则,培养具有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精神的新型刺绣人才,针对当前传统刺绣艺术岌岌可危的问题,必须加大传统刺绣人才的培养力度,维持传统刺绣主体的持续供应,才能确保刺绣艺术的长远发展。
(一)发挥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力量。政府应该成为刺绣人才培养的领导者与服务者。政府要针对传统刺绣人才短缺的现状,制定、实施多种制度、措施来提高刺绣人才待遇,加大对刺绣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社保、就业、职称等多种途径来为刺绣人才提供发展与展示的空间 ,不断调动他们从事传统刺绣工作的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刺绣能力,以此来解决刺绣市场人才供应问题。
(二)大力培养本土刺绣人才。为了确保刺绣传统艺术得到持续传承与发展,要加大本土化刺绣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本土刺绣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刺绣业余爱好,将刺绣纳入手工制作课程体系。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例如通过Flas、动漫等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刺绣。创建本土刺绣培训基地,为刺绣人才与刺绣工艺品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一个专业化的、现实的培训场所,使得传统刺绣以一种艺术专业的形式得到永久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灵活、巧妙地借鉴艺术学院艺术形式,例如:素描、色彩、美术培训等专业来优化、完善本土刺绣,使本土刺绣彰显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更加熠熠生辉,吸引大众的目光,形成一种寓传统艺术于现代文化的刺绣艺术形式,实现刺绣文化产业化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刺绣文化艺术节,增进各地本土刺绣文化的交流,增进不同地域刺绣群体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通过欣赏形形的刺绣作品,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达到刺绣文化的融合、交流、发展。或者在艺术节中开设刺绣比赛项目,通过才艺的比拼,使更多的刺绣艺人提升自身刺绣技能。如在苏州镇湖政府每年举办的刺绣艺术节和银针杯刺绣艺术大赛中,虽然能看到刺绣艺术的新人,但作品仍然缺乏很好的创新。
更要注意大规模引进专业的刺绣人才,要促进刺绣的创造性发展,形成与刺绣相关的创意经济形式,例如:绘画与现代艺术等等,使这些创意产业为刺绣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四、总结
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要不断深入挖掘刺绣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要善于结合现代化技术进行发展、创新,使刺绣艺术不断适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获得经久不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5.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77.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16.
[4]杨坚平.潮州民间工艺美术潮绣抽纱卷[M].广东:汕头出版社,2004.
[5]潘鲁生.中国丁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0前言
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购物,到日常生活、学习、娱乐,新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现代设计一直都在被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等引导着向前发展。然而,一个国家的设计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史,在长期的繁衍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使得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自己的设计,需要根植于本土、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将我们的民族传统特色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
1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现状
设计的发展需要有教育的跟进。21世纪,国内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乃至部分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数码新媒体艺术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作为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驱,于2002年聘任来自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肖永亮教授为副院长,为北师大开创电脑动画制作专业。肖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并在著名的蓝天工作室(BlueSkyStudio)从事技术特效工作,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其将在美国的新思路带到了中国。西方国家教育思维、教学方式的引入,为国内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丰富的给养,但单纯的西方元素空降到中国必定有些水土不服。国内某些院校开办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不乏跟风逐流之象,由此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由于缺少学科专业文化语境的支撑,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把掌握应用软件当作主要的培养目标,弱化了对设计思想、文化内蕴的思考与学习。从近几年一些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习作和毕业展的作品来看,不尽人意的就是人文精神、艺术表达和文化品位的缺失。
2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下,中国的音像制品、图书、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毫无疑问,新媒体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积极影响,它赋予了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范式。但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生价值和发展空间。在新媒体艺术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可以极大提升作品的文化意蕴及内涵,同时,能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2.1传统文化题材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纵观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学作品及现阶段依然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盈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这些源于古代或民间的传统文化纪录为现阶段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内涵。2006年,获得日本TBS电视台举办DigiCon6+2大奖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以陶渊明的同名古文为蓝本创作,描绘了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耐人寻味。2012年一举夺得第11届“东京动画”最高奖项的动漫短片《卖猪》,故事灵感源于贾平凹写的《祭父》一文。借用创作者本人的陈述“,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那么多少数民族,搞原创题材是取之不尽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新媒体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作品的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选用传统文化的主题题材进行创作,同时,鼓励学生挖掘传统文化中众人所不熟知的,却能挖掘提炼新的兴趣点的主题。一方面,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知识及理念将会极大提升新媒体作品的创作意蕴和内涵。
2.2传统艺术形式要素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国家,在艺术形象设计和表达方法上有很多技巧和构造值得我们学习。从中国国画、民间独特的年画、剪纸、戏曲、雕刻、壁画、石画像等艺术作品上都可以直接观察到借鉴民族风格所形成的艺术形式。传统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载体丰富多样,改变着审美视觉。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保留传统图形特点和传统美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设计原理和设计手段,进行改造、加工、提炼的再创作。这需要学生对传统图形的充分理解和慎重的选择,在新媒体作品中出现的每个造型要素都将是有针对性的,要突出表现的主题,为内容服务。将传统造型与现代设计交相融合,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传统色彩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色彩体系。其一,中国的“五色学说”即青赤黄白黑,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二,是中国画色彩,以文人画为典型。简约、单纯的色彩,与水墨的点线面造型要素结合,营造作品特有的气韵和意境。其三,是民间色彩,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西的皮影、东北的剪纸,各种民间工艺色彩,形式丰富,体现了人们对色彩的不同认知。
2.3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1970年版的《中国民乐大全》收录了最具民族色彩的乐器演绎出的数百首音乐。这些优美动人的旋律,为新媒体艺术创作营造独特的音乐创作空间。
3结语
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校新媒体艺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传统文化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内涵,也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优秀设计理念,学习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特色新媒体作品。
参考文献:
[1]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06(5).
纵观人类的历史,要说究竟是什么解放了人们的双手?18世纪中后期西方的工业革命,无疑是最好的回答。工业革命后,机械工具开始取代手工工具;19世纪初,平板印刷术的出现,使机械复制技术进入新阶段,“使得书写和绘画艺术第一次以巨大的数量和日新月异的形态被销入市场”。不断加快的图像复制工序给予人们极大的冲击,照相、摄影、电影等新形式给予人们极大的震撼,这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一、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的“光韵”
(一)何为“光韵”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曾指出,由于机械复制在现代艺术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艺术品原有的某些特点和属性便会消失,其中最重要的是“光韵”。
“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在机械复制理论中,光韵作为对艺术核心价值的修饰而存在。所谓“光韵”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在对本雅明整体思想的认识过程中,光韵的影子频繁的穿梭其中,它是一把理解本雅明的钥匙。
(二)对“光韵”的否定
对“光韵”否定的过程即是对传统艺术替代的过程。伴随着复制手段的不断进步,机械复制循序渐进的逼近着艺术的“光韵”。在机械介入复制技术之前,复制手段对原作的呈现只是简单的复述,并没有威胁到原作的“光韵”,原作的复制品无法摆脱原作而独立存在,而在机械作为复制手段后,所获得的复制品与原作便有了本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建立在机械对艺术本身光韵的否定。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攻破了传统的“光韵”艺术堡垒,导致了传统“光韵”艺术的消逝,迎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非光韵”艺术。
(三)“光韵”消失的表现
机械复制时代导致传统艺术核心价值“光韵”的消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艺术品原真性的消失。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即使是最完美的机械复制品也无法拥有艺术作品在诞生那一刻的独一无二性,更别提拥有创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了。艺术品复制类型的改造虽不会威胁到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复制的艺术品完完全全的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
其次,表现在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上。艺术最早起源于巫术,当时的人们常常将早期的艺术作品雕刻在隐秘的岩石上或者是挂在教堂的墙壁上,用来取悦于神。拥有这种“光韵”的艺术作品对于大众产生礼仪化的凝视膜拜功能。但是,“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便扩大了艺术品原作本身的实用性,使艺术可以被大众所欣赏。
同时,由于机械复制艺术,大众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艺术品的复制品。“光韵的衰竭来自两种情形,它们都与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展开和紧张强度有最密切的关联,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通过对每件实物的复制以克服原物的距离感。”于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由凝视的崇拜转化为娱乐的“消遣”。
二、中国的“机械复制时代”
中国的艺术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复制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最初的复制,仅仅出于对珍贵的书画真迹的保护和欣赏,人们通过临摹等方式对原作品进行保存与传播。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唐代用双钩填墨的方式摹下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宋代所临摹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精美的复制品,而且通过临摹的方式,原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越发精湛。本雅明挖掘到的机械复制时代大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商品性”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也激烈地上演着。各类作品不断更新翻拍,大量书籍被改编登上大屏幕舞台,一部青春小说《何以笙箫默》竟被电影和电视剧同时“看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神雕侠侣》被一代又一代的演员重复上演。改编的剧情、无厘头不符合原著的台词,已经远远脱离了原著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人们在茶余饭后更多关注的,是吐槽改编的狗血剧情、演员的毛躁演技,垃圾文学的抄袭桥段。却很少人真真正正的去关注这些“复制品” 究竟还保留了多少原始作品的真谛,还是仅仅占着原作的噱头增加关注度而已。
当今的大众解读艺术作品,不再拘泥于其所蕴含的宗教神学元素,而是更多将关注点集中到艺术品本身,体味其传达的艺术家思想。本雅明通过剖析艺术品从传统走向现代所经历的变化,得出了“光韵”的改变是大众与艺术品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这也正是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的最有价值之处。
参考文献:
[1]周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几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在民间流传也十分广泛,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审美意识的反映,是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艺术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艺术价值。
1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艺术内容
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文化中,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它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理想信念、审美意识的具体艺术表现。每一种纹样都有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特定的风俗用途和传统象征意义。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无论是出现在银碗、蒙刀、茶壶,还是烟斗、鼻烟壶上都有惟妙惟肖的动物、植物图形和自然存在物即宗教图案等色彩浓郁的装饰纹样,都反映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的美好现象,也以此看出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生命寓意
2.1 生殖崇拜的表现形式。
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意识之一。和许多原始民族一样,蒙古族原始图腾崇拜中对人体生殖器官的崇拜作为对人类生命力的探寻,同样潜隐地反映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之中。从最初的女性生殖崇拜的母系社会到后来男性生殖崇拜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体系,都体现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理念。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上看到莲花和万字纹的图形,就是以图形传达生命寓意,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思维形式,是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
2.2 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
宗教崇拜主要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就有的萨满教和1 3世纪时期传入的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受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在纹样构成、色彩应用都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宗教色彩,如“吉祥八宝”纹样经常应用在银碗、蒙刀、打火镰等金银器上。
3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的当代价值
3.1 市场价值
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市场对工艺美术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也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族。新疆卫拉特蒙古族质朴与率真的艺术风格也将旅游产品开发带到了一个工艺艺术形式多样的艺术世界,找到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与当代艺术相互交融、渗透的方法成为重中之重。
3.2 文化价值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体现
在很多方面。首先,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第二,其工艺的技术和艺术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第三,作为民族文化,它既是历史性的,又具有现代性,是现代生活文化的具体表现;第四,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形象大使。
3.3 艺术价值
在我们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可以在一些寺庙中和遗留的贵族家中看到很多历史悠久的珍贵金银器。通过研究这些传统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可以了解到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风民俗,不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也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结语
艺术起源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生命的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一种内在需求的精神动力,这种力量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一种实际行为,是人类生命力的体现。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艺术活动伴随着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产活动而发展、传承。新疆维拉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不断延续与变化,揭示着生命意义和艺术价值,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纹样的艺术价值就是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生命力的不断升华、意识活动不断丰富中而创新和提高的。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是生活里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都与民族审美、民族心理、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献给我们的一份瑰丽的艺术珍品。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普世价值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存在“普世价值”。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各个国家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所形成共同的信任、价值的认同。从的观点来看,并不笼统地否定普世价值,但是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存在,如无共同的利益,普世价值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存在。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不存在抽象、永久不变的普世价值。当面临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自然、环境、反恐安全等问题时,会形成具体的、暂时的普遍共识。
不存在普世价值。以唯物的、历史的方法看,具有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同时是与其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相统一的,从根本上看,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久已有之。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不有余”。孔子观点有:“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认为任何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自古至今,先贤的思想的历史传承,让我们文化的民族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在今天,用一个“文化自信”向世界彰显着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艺术文化中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知识阶层发生重大观念的改变,必须树立民族精神,坚定核心价值观。全球化在改变世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我国由经典的社会主义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整个进程中,世界性的联系导致世界的改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在此进程中,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打开国门学习,有这么一部分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文化自信方面妄自菲薄,易于丧失传统“真、善、美”的标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中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亟需传承和发展,坚定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必要保证。
艺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要求。艺术的美,就是自由,创造规则,改变规则,艺术源于人和服务于人本身,人的情感、感悟的析出,可以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艺术文化领域,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展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2008名演员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秦就有击缶而歌,加之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蕴含其中。但在魍秤胂执的融合,科技工具辅助艺术的过程中,艺术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与工具理性也会出现失衡,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追求经济利益,作品缺乏精神主体,形式繁杂,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能动作用降低,工具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主体和客体相倒置。艺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艺术创造被异化,艺术作品的美感降低,作品无法传承艺术作品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在科技革命下,努力实现文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统一的重要保证。
传统艺术文化中传承我国民族精神几点想法
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乐谱是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现在只有部分从事音乐工作和音乐研究的人员能了解和使用工尺谱记谱法为载体的乐谱,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不能译解和传播。目前,已开展对工尺谱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变换,利用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过程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转化、识别等,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了传统剧种如利用工尺谱记谱的昆曲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土家人大胆的对图案纹样进行创造与变换,对于在幅面所占面积不到四分之一的当头也从不吝啬,常见的当头纹样有:猴子手(保靖地区成为仓门板)、秤钩纹、万字纹、寿格纹、八瓣花、藤藤花和锁字花等。一般以单独一种元素的不同配色构成,但也有一些是由不同元素共同组合而成的。
构成当头花纹的元素,大多是从中部的主体纹样里抽离出来进行简化或直接使用。如其中的秤钩纹当头,只保留了形似秤钩的最基本特征,单一元素进行重复组成,而藤藤花的当头则是直接截取自藤藤花土家织锦图案。所以无论是表示图腾符号的万字纹、寿格花,还是源于自然事物的藤藤花、八瓣花,这些当头纹样也与各幅土家织锦的主体纹样一样,起着喜庆吉祥的寓意。但还有一种最特别的猴子手当头纹样,这种当头纹样在土家织锦中使用率是最高的,60%左右的织作者都用此纹样配合主体纹样,但这个纹样却并不是来源于织锦的主体纹样当中,自成一派的猴子手点缀着各类主体纹样,其含义也并不像其他纹样那么具体,老一派的织锦艺人只是说从上辈传下来时就是这样称呼的。
每一幅传统土家织锦的精美,是由变化万千的主体纹样与衬托主体的当头纹样共同组合而成,也是由各个热爱织锦技艺的艺人,在传承历史并发挥自身的主观意识下创作产生。当头纹样与主体纹样之间的联系也向我们展示出土家人超前的设计意识,现今设计与绘画当中的许多处理方式我们基本上能从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当中发现。
如这幅传统土家织锦纹样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万字流水》,其主体纹样由密集的万字符号上下交错并尾部相连组合而成,形似席格,转折十分硬朗。而当头纹样所选的藤藤花纹,其构成元素相对稀疏,虽交错相连但形似水波纹。主体纹样与当头纹样之间对比明显,但当头纹样更好的突出了主体纹样。整幅锦面有了两组不同的构成关系,避免了单调,画面显得更加喜庆。组成元素的数量对比构成方式在现代设计当中运用也是十分普遍的。
这幅《金瓜花》则体现出另外一种搭配方式,主体图案是由六组横条状形态一致的金瓜花盆景组合而成,主体部分的大面积深色则又与当头部分颜色鲜艳的猴子手纹形成对比,这种以构成颜色之间的对比在传统土家织锦纹样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它能使锦面气氛生动活跃,也体现出土家人高超的配色技巧。
如辛艺华、罗彬在土家织锦审美特征中说到的:“土家织锦构成所达到高度的和谐是多样性统一的和谐,是包含着对立因素的统一,由于对立因素含量的多与少不可能相同,也使土家织锦图案构成形式丰富多样,从而使这种特殊的图地封锁间隙组合的纹饰从视觉经验的角度看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当头纹样与主体纹样之间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就是这种“特殊的”体现。
传统武术是我国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武术。竞技武术是建国后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根据世界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创编而成的,它们存在母子关系。然而当今却出现了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不由得使人产生许多担忧。现在我们应该确切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瑰宝中有西方体育(包括竞技武术)所不能取代的东西。本文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进一步阐述它们之间的价值差异。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使之走向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传统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是在个体自卫、群体抗争、禽兽袭击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并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利用。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它融汇了中国的古典哲学、美学、中医等理论。因此,传统武术几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成分,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竞技武术是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产生的。20世纪之初,民间人士对武术进行了改良,其中著名的有马良和他的新武术,1901年他就开始创编新武术,并用于实践,其教材教授法均受瑞典式体操的影响。后有精武体育会和北京体育学校等组织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编。此外建国后为了迎合世界体育的发展,国家又对传统武术进行了“舞蹈化”的改革,逐渐发展成现在套路与散手两大模式的竞技武术。
二、特点对比
传统武术诞生并长足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人文主导型”的社会,注重整体观、天人合一和道气论,传统武术对人格的培养方面就受这种母文化的影响,形成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身心修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运动,来砌成形而上的无形的精神升华,最终诉求理想人格的塑造。
然而,西方社会是一个“科学主导型”社会,体育从属于生物科学,其理论体系偏重于生理、生化、心理、遗传、基因等方面,思维方式上侧重它的竞技性、技术性、审美性,理念上重名利,观念上强调“更高、更快、更强”。[1]因此西方体育崇尚生物体的型。竞技武术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片面追求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不会刻意追求其动作的内涵。
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价值差异
1、技击价值的差异
根据众多专家的研究,大都认为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传统武术的萌生、发展和完善无不是围绕这一特性进行的。传统武术是一个枝蔓繁杂的整体,单从技击内容上讲,就包括踢、打、摔、拿等四击。古代习武之人较技较力时,并没有动作招法的限制,点到为止,最后“以胜败论英雄”。所以习武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武术项目,也就造就了后来有如此多的门派以及门派之争所产生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是促成中国武术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从哲学角度讲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需要与对需要的满足,[2]武术是改朝换代的强有力工具,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武术能够繁荣昌盛,就是社会对其技击性的需求,同时又使社会得到满足。历史发展到今天,和平年代主张法制和民主的社会大背景下,虽然人们对其技击性的需求日益减少,但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内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军人、武警、公安人员、探险家都需要有个体反对抗的能力,就连其他行业人员也应该有,否则碰上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也是有胆无力,所以不求能派上用场但求有备无患。
近年来竞技武术内部的发展开始分途,套路是套路,散手是散手,成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套路发展太过注重它的表演性,即西方人的performance,也就是越来越舞蹈化、体操化了。在平时训练中,刻意追求“高、难、美、新”,技击性的动作日益减少,中国武术原有的特性在它身上几乎荡然无存。长期如此,武术套路运动员除了能够锻炼身体的协调、柔韧和爆发等素质之外,不会去应对实际的挑战。另外,散打中的规则与护具也限制了擒拿与摔跤的动作,使运动员都成了规则中的英雄,规则外的莽夫。这也是近些年大家经常说的,世界级搏击比赛,在国内我们赢多输少,在国外输多赢少。
2、健身价值的差异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大体育中的一员,它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健身。竞技武术是在生物运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人体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解剖知识去对某块用力肌肉进行训练,以使其达到高、难、美等某种需要的程度。是运用一种直接、武断,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达到功力的增长。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为了金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生命。很多退役运动员落下了一身伤病,金牌带来的利益还不能满足治病的需要,试想那些没有得到金银铜牌、作为金字塔底部的那些运动员,今后的生活从何谈起?
传统武术则不同,动作简单、运动强度适中,适宜于大众练习。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传统武术与中医、气功、骨伤科等相邻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人体养生体系。如传统武术吸收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根据不同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来选择适合本人锻炼的项目;在锻炼方法上,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健身效果;另外,在纠正错误动作时还提出了“全身之病,腰腿求之”,“梢节之病,根节求之”。[3]除此之外,传统武术和气功结合,通过气的运行,使锻炼的人们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整体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从这方面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养生结合的典范,也是解释它为什么成为习练人群最多的拳种的原因。总之,传统武术的 “内外兼修”是它社会化的根本基础。
3、教育价值的差异
传统武术是在古老的中华文明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它必然浸透着和蕴含着中华的民族精神特质,如趋义避利、不畏、同仇敌忾等精神。[4]再加上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属性,使之成为培养认同感和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因此传统武术具有潜在的、很高的教育价值。它的这种教育价值对塑造人格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具体地说传统武术注重人格内在的培养,但并不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那种“中庸和平”的人格,而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中,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的一种全面的人格,即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强的工作能力,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这正符合我国当前“教育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
在当代,竞技武术本该更好的发展它的搏击技艺和养生之道,但是,它的形态正逐步失去它的原貌,尽管它吸收了不少戏曲、舞蹈、体操的翻、转、跌、扑等表演技巧。然而在金牌的诱惑下,片面追求外在的人格思想,其内在的固有精神困惑愈加深重,致使传统人文失落,使它已失去了内在精神的张力,教育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四、结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诸多价值差异来看,传统武术的特殊价值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挖掘传统武术这块金子。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国家应重视传统武术,大力宣传,经济上给予扶持。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传统武术各级比赛制度,使其更加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传统武术科研体系。四要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与整理。五要对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如: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等)进行完善与科学开发,培养发挥其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重申,谢谨.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点[J].体育文史,2002.5.50.
[2] 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61.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85.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unique sty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garde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should be fully applied to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landscape concept and practical angle talks about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in the value and reflect.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art;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landscape concep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解往往不同,争论日甚。有的不分糟粕和精华,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抄或模仿,把现代景观设计视为传统园林艺术的延续;有的则认为传统园林艺术是虚假、腐朽的艺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两种看法过于武断,甚至偏激,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让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得到补充和发展。
1 传统园林艺术值得借鉴的造园理念
1.1营造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它追求的是形外之意,象外之象,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也就是所谓的意境,并不是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标。意境,其实就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他的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所以意境的营造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因素。
传统的造园手法为现代园林意境的创造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先例。在城市园林建设中,首先,发掘人们的精神归属感。其次,追求全方位的意境效果,调动和发掘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官。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现代城市园林有的虽然创造出了景观,但并没有创造出园林意境,忽略了民族和传统的东西,自然无法获得国人的共鸣。因此,我们因提炼出传统园林营造意境的精髓运用到现代园林中去。
1.2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其实质就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最高准则,强调“天趣自然”和“法天贵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后获得最大效益。人类与自然,其生命活动本能的与自然相联系。“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最大的和谐,这点也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理论基础。城市景观建设不能只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注重自然和环境,实行自然优先、环境优先的原则,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我们不能仅仅从园林的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指造园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做装点,充分摄取自然之美来设计园林。由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悬殊,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按照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中国传统园林可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等各种形式。
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如今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风格独特的园林,满足现代景观设计中追求场地和个性的特征,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现了倡导节约型社会的原则。
1.4景观配置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的是意境,其中关于景观配置的手法有很多,植物造景最常用到的方法有对比、曲折、村托、虚实、疏密等手法,分出不同的空间,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园林情境。景观配置就好比画画和写文章,有法而无定式,也像是同一个画面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拍摄一样,同一个园林也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构思去设计。这些手法的运用并未因为时过境迁而不再适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我们完全可以学习这些景观配置的手法和理念,结合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创建出符合具有时代需求,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作品。
2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实意义
2.1发展传统园林的自然之法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是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基石,它所展现的人与自然,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是最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在建设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园林建设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否能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论是在现代的景观设计,还是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这种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
如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植物除了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环境资源价值性高,能起到改善小气候、降低噪音、保持水土、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在前面讲的景观配置中,传统园林里所推崇的植物配置能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成为了如今植物配置设计中的必然准则,同时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也是当今一大趋势,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就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相结合。
2.2传统园林和现代城市园林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但是传统园林有其封闭性和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目的、服务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园林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与现代仍存在很大的距离。然而现在有些设计者存在盲目追求传统园林风格的现象,一味的生搬硬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仅使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而且还造成了景观的滥用和浪费。如今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不分实际的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我们在借鉴学习传统园林的同时,要发扬优点,摒弃缺点,做到传统园林和现代城市园林的有机结合,使现代园林成为使用性强、精神境界高、能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性园林,从而使中国的园林文化得到更好延续和发展。
3结束语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新的园林形式必然是在旧形式的废墟中成长起来的。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不仅需要吸收古典园林的精华,同时也要顺应时展和要求将园林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中国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建设不应是简单地抄袭传统的装饰符号,设计师应该研究历史,准确地把握历史文脉,将传统的理念与现代的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大胆创新,赋予现代园林景观新的生命内涵,使中国现代园林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的传统图案元素,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丰富领域。回望慢慢历史长河,这样的传统图案数之不尽,秦汉的兵马俑、青铜器具,大唐的富贵团花,明清瓷器的祥和卷草人物图案。以及各民族的图腾,如苗族的鸡龙图案,傣族的孔雀图案等。也有如传统的剪纸窗花,有连生贵子、年年有余的图案,以及古代皇家龙袍朝服上,有典型的团龙团凤图案、江崖海水纹图案,还有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女神,西藏唐卡上的佛教图案等等,各式的这些图案元素都是中国传统的一些图案。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和传达的内容。
二、双喜图案
中国的双喜图案元素,是中国传统图案元素里最为独特而更具代表性的一种元素,相传源自一个古代的故事。王安石在当年进京赶考时遇上一户马姓人家的招婿对联,只见上联如若对出下联则可与这家人家的女儿做夫妻。而在京考试的一则下联正巧可对这副对联,王安石考完即可赶往马家对出下联娶到了马家女儿。就在新人拜天地时又闻王安石进士及第,金榜题名!他随即在红纸上挥笔写下两个连体的“喜”字贴在门上。此后,当人们遇到新婚吉庆时,都会在门上贴上一个双喜字,盼喜事成双。
这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喜”字组成的一个左右对称的繁体,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囍”字,即我们看到的“囍”字图案。通常双喜图案都以正红色出现,也有金色亦或是毛笔书写的墨色双喜图案。
双喜图案通常在新婚吉庆时节以中国最为传统的正红色出现,有毛笔书写的形式,也有剪纸或是特殊工艺制造的形式出现在门窗,一些吉庆器皿或是服饰上。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样式的双喜,有规矩的方形,也有圆形,再到现在的爱心的形状等等。同时也运用到更多的方面,特别是婚礼的各个方面。
三、时尚设计
现代的时尚设计,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在遥远欧洲土地上,时尚在那些中古世纪只是皇室贵族的专属,那时的贵族们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他们的各式穿衣打扮都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时尚和设计,他们的衣着和行头,工艺堪称一流,而这就是那个时代走在潮流先锋的领导者,他们的所有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模仿。
时尚设计,人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时装,其实不然,时尚覆盖在各个设计领域,不仅仅是时装,在建筑,在摄影,在很多很多方面都有体现,这是一种先进生活理念与潮流生活方向的领导,是一种追求更好生活的体现,其实每一种更好的生活都是时尚,而每一种更好的生活又包括了这些建筑,交通,饮食等各个方面的集中体现。
四、传统双喜图案元素的时尚设计
传统的双喜图案元素是中国从古代传承的一种图案,是中国人民最为喜爱,又一直传用的一种图案元素,而将这种传统的双喜图案元素进行现代的时尚设计,已经不乏很多经典的案例。
中国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有运用到这种图案元素。像是著名设计师吉承,她的设计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元素,在裁剪上又有着西方的方式。在她早期的Calendar girl等很多系列中都可以看到双喜的元素。将它们运用在服装上,结合西式的裁剪和元素的整合及二次设计运用,有的是以完整的双喜图案为主,而有的则又是取其部分进行设计,有的是将双喜作为主体元素尽情放大,而有的又是将其作为细小的装饰进行点睛,有的是吸收了双喜的独特结构样式和线条,有的又是感受了更深刻的双喜内涵和故事后的体现,材质上又采用很多独特的混搭的材料进行表现,同时在颜色上没有太多的传统大红色,而改用一些更为时尚的不同层次的红色,或是白色,使设计的更为现代和优雅。在少数仅有的能在伦敦时装周举办个秀的设计师中,吉承的设计越来越国际化,但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元素的精髓,并且让外国人更加了解这是中国的设计。
还有艳遇中国这样的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品牌。这是思想与观念的嫁接,是古典与现代的混搭,是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以独特的视角翻新着,以痴狂的声音表达着,以竭力的用心奉献着。其中作为中国独特的双喜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将传统的红色双喜进行颜色样式的转换印制在日常器皿上作为装饰的,也有将双喜元素运用一些现代金属材质的材料进行演绎,赋予这个传统元素一些现代感,或有将这个元素用现代的制作工艺和现代表现技法又运用回到传统的日常用具中的。都是将这种传统的元素进行了现代的演绎。
包括现代的婚礼上,这是可以看见双喜最多的地方。如今婚礼上的双喜,不仅有不同卡通样式,内容上也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卡通元素,如新人头像,在材质上也有变化,运用到很多方面,如器皿、服饰、蛋糕、花车、喜宴、菜品等等各个方面。
五、传统双喜图案元素的时尚设计运用
传统的双喜图案有着它独特的方面,包括图形样式、颜色、内涵意义、材质等,这些都是古代人的创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装饰和艺术,而如何将这种装饰更具有设计感,是需要将它进行二次设计创造的过程。
(一)图形样式
在图形样式上,双喜图案是一个对称出现的图案,为左右对称,通常有方形和圆形等主要样式,也有一些镂空的细节。在中国,图案讲究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黑与白,而设计师需要将图案打散、拆分,并且对每个细节进行分析研究,找寻相关的材料和内容,以及最重要的特征,在研究的同时对这些特征进行实验分析,添加或删减元素,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出现的新的设计,保留重要特征的二次设计,在视觉传达方面具有更强的直观性、丰富性和生动性,传达给观者更加直接和简练的内容。
(二)颜色设计
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和表现力,它能最早、最愉快直接地触动人的反应,在颜色上面,双喜图案大都以红色为主,是中国代表性的红色,象征喜庆祥和,而不同的颜色也有着不同的颜色含义。可以将图案的颜色进行变换、提取,运用更现代的色彩内容来表现这些图案,有如现在流行的荧光色,强烈的对比色等等都可以使传统的图形更加时尚。
(三)图案意义
在中国的这些传统图案中,有着各自代表的含义,双喜图案就传达了它所代表的喜庆和祥和,而二次设计就是要用图形语言来表达它的意 义,可谓是将一种图案用另一种图案来表达它所具有的含义。
(四)材质材料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以及不同的设计产品上,必然会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这些图案,而一些现代的材料,不同肌理的材料都会给传统图案带来新的生命和感觉。
总之,中国的传统图案元素是一个广阔的设计素材库,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璀璨瑰宝,双喜图案元素作为其中一个最为独特和具有代表性的图案,需要我们能够读懂能够看透能够深刻的理解,能够融入到骨子里的理解才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研究和探索,这是一门深厚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推广。
参考文献:
贾楠,周建国.中国传统:图案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王利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