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11:1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集团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第一,货币资金控制。集团公司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第二,实物资产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第三,对外投资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第四,工程项目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第五,采购与付款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第六,筹资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加强对筹资活动的会计控制。第七,销售与收款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在制定商品或劳务等的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时,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第八,成本费用控制。集团公司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第九,担保控制。集团公司应当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
二、集团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五种职务。不相容职务之间实行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这五种职务之间应该实行如下分离: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集团公司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与责任等内容。公司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的方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前者是对办理常规性业务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后者只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处理的具体条件及有关具体人员,是对办理非常规性业务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与一般授权相比,特殊授权时效性较短,随着非常规性经济业务的消失而自行消失。
3、会计系统控制
为了保证能够反映及时、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集团公司要进行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集团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记录(或凭证)控制是会计系统控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内容有:凭证编号;复式记账;统一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政策;结账程序。
4、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要求集团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控制应该抓好以下环节:
第一,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预算项目、标准和程序。第二,预算的编制和审定。企业财务负责人首先编制预算,然后经总经理审核,最后提交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第三,预算指标的下达及有关负责人或部门的落实。第四,预算执行的授权。第五,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第六,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第七,预算业绩的考核。
5、财产保全控制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第一,限制接近,主要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限制接近包括限制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具体表现为:限制接近现金、限制接近其他易变现资产、限制接近存货。第二,定期盘点,指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第三,记录保护。企业应妥善保管各种文件资料,避免遭受以外损失或毁坏。第四,财产保险。通过资产投保来增加实物资产受损后补偿的程度或机会,从而保护企业的实物安全。第五,财产记录监控,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对资产的增减变动作及时、全面的记录,同时加强对财产的所有权证的管理。
6、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要求集团公司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集团公司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为防范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有:筹资风险评估、投资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合同风险评估。
7、内部报告控制
为了满足集团管理人员日常控制的需要,应建立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及时提供经济业务方面的重要信息。内部报告控制要求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控制应按岗位,定时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使之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报告制度。
8、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三、业务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设计集团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而其具体业务控制系统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通常在设计时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从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出发,抓住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对其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具体地说,首先应该构造业务循环模型或设计出业务控制流程;其次,分析常见的业务弊端;再次,根据常见的业务弊端,找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最后,针对关键控制点设计出相关的控制制度。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根据集团公司的管理要求,确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其次,在遵循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控制流程。再次,找出关键控制环节。实现控制目标,主要是控制容易发生偏差业务环节。最后,确定控制措施。此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以流程图或控制文本的形式加以体现。
四、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示例
1、确定现金控制的目标
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财务制度,现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应实现下列控制目标:首先,保证现金收支正确合法。其次,保证现金结算及时适当。再次,保证现金存储安全完整。最后,保证现金核算真实合规。集团公司应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要求设计现金收支凭证和核算账表,如实记录现金收支业务,正确核算现金收支数额,监督并反映坐支、私分、私存和非法占用现金等违纪问题,并提供真实、准确的现金核算信息。
2、设计业务控制流程
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专业人员从事各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 动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经验,作出取舍的决策,由此看出审计专业判断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专业判断有下列几个特点;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正因如此,审计专业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2、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 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份。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 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由此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提高,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由此提高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
3、审计专业判断失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假不真实的情况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有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过程存在问题, 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
一、审计计划阶段的专业判断
审计人员对某个认定或某组认定的审计工作进行计划时,必须从不同种类的初步审计策略中加以选择。初步审计策略不是完成审计工作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的详细安排,而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作出的初步判断。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际了解、调阅有关资料、与有关方面进行合同中买受人不付款给出卖人带来的商业风险,在买受人不付款或者不充分付款的情况下,出卖人可以依法追回货物的所有权,即使该货物已经被转售给第三方。
1.乙公司对转让给丙公司的标的物无处分权。《合同法》规定的处分是法律上的处分,就是指在法律上处置财产,即将财产出卖、赠与或者在财产上设定抵押等行为,只能由享有处分权的人行使。在乙公司与丙公司的买卖合同中,乙公司转让给丙公司的标的物的所有权仍归甲企业所有,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种权能,甲企业将货物交付给乙公司,只是转移了物的占有,标的物的处分权仍未转移。《合同法》条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所有权处分”。因此,乙公司无权将该标的物转卖给丙公司。
2.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对重要性进行适当评估,重要性可以看作是某一种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审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同类事项的重要性都不同,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判断。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专业判断
1.内部控制系统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初评时,审计人员要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合理性作出判断;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审计人员要判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真实存在并贯彻执行,同时,要运用专业判断确定符合性测试的数量和办法;风险控制系统总评时,审计人员要对控制系统的风险水平作出判断。
2.抽样审计。抽样审计是通过样本的审查确定样本的性质来推断总体的相应性质。判断抽样方式下,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工作经验和判断能力,抽取某些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业务或项目作为样本审查并进行审计推断。统计抽样方式下,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加以解决,如抽样方式选择、抽样总体的确定、样本的设计、选样方法的确定、对抽样结果的评价等等。
3.实质性测试范围和重点的确定。实质性测试阶段是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重要阶段,也需要审计人员广泛运用专业判断。首先,审计人员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水平对实质性测试的种类、范围、重点作出判断和选择,如:对银行存款余额的审计,审计人员可根据该企业银行存款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选择复核银行对账单、向银行函证、审查银行存款调节表、抽查记账凭证、截止测试等方法。审查银行存款调节表,审计人员又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只查看被审单位编制的银行调节表并验证调节数字的正确性;二是审计人员编制银行调节表并验证主要调节项目;三是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编制银行调节表和验证全部调节项目。其次,审计人员还需运用专业判断,考虑审计风险、重要性等因素,确定这一阶段已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是否足以证明和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见。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专业判断
1.评价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在完成外勤工作以后,还应关注很多重要的事项,包括:再次评价重要性水平是否恰当,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根据定;复核或有损失,恰当选择处理或有损失的方法等,这些都需要审计人员有相当程度的专业判断能力。期初余额对所审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确定期初余额的审计范围;正确区别期后事项的种类,并作出处理决定;复核或有损失,恰当选择处理或有损失的方法等,这些都需要审计人员有相当程度的专业判断能力。
2.形成审计意见。最后,审计人员还需要根据审计依据和评价标准对审计客体进行衡量,同时还应选择恰当的审计意见类型,这更是审计专业判断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08-01
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其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并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流通过程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变为消费者所有,需要解决所有权更迭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通常人们将前者称为商流,将后者称为物流。
商流与物流既可以是相统一的,又可以是相分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运输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是商物合一的产物。文章将以“流”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针对商、物分离与合一这两种现象展开论述,以公式表达的方式,分析商物分离与商物合一的具体内容以及其演化过程。
一、“流”的概念
“流”在古代汉语中有河流、水流之意。如《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水流,一定会有水流的起点、流动的过程以及水流的终点,其表达公式为“起点+过程+终点”。物流与商流活动是“流”的概念在社会流通中一种形象的引申与运用,自然也有相应的起点、过程与终点。“物流”的过程指的其实是货物的实体流;而“商流”的过程往往以货物的资金流为标志。资金,即货币,在政治经济学中被称为一般等价物。
二、商流与物流
(一)商物合一
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较为不便,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人们通常会将各自生产的劳动产品运至类似于集市的聚集地C(如图1所示),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所需要的物资,比如说A用一把石斧换取B的一只羊。在(一)中我们选取石斧作为等价物。A先拿着等价物石斧至C地,与B达成交换意向,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随后其牵着交换得来的羊回到了所在地。整个过程的表达公式是:
(二)商物分离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交易之间的地域界限,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之间的来往更加便捷,也更加频繁。如图2所示,在卖方市场下,消费地的A来到生产地,与B签订购买合同,B收到货款后,开始组织生产,最终在合同约定的限期内履行支付义务。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同理如图3,在买方市场下,生产商B为扩大销售,自己负责把生产的产品运至消费地,与A达成交易,待A支付货款后返回所在地。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三) 电子商务
正像上述两个公式所表述的一样,聪明的人们发现无论是在卖方市场下,还是在买方市场下,商流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即商流起点≈商流终点。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大行其道,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人们便将商流活动转移至虚拟网络,即在线上完成所有权的转移,在线下完成货物的实体流通,电子商务开始萌芽起步。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回避不过去:买卖双方之间彼此未建立起信任的时候,通过线上交易预付款,买方担心支付了货款收不到购买的货物;而如若后付款,卖方又会担心运送完货物后,收不到应得的货款。为了打破这一怪圈,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短途配送主导的商物合一开始应运而生。
(四) 商物再合一
生产所在地的配送中心取得生产商的信任后,将货物运至消费地。消费者查对无误后,向配送中心支付应付货款。然后配送中心会在事先约定的时期内,比如每个月月末,将应收货款转入生产商的账户。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三、 结论总结
3、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千万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4、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
切记,虽然两种水果功效差别不大,但是一个是通过有机培育生长出来的,或多或少喷有农药,一个是天然生长的,虽然个头小,颜色也不好看,但是天然绿色无公害。如果你是一个爱养生,之人我建议你尝试一下,野苹果。毕竟无公害的的食品对人体是有益的。我说到这,想必你应该懂了。
.年.月.日分公司召开营销能力研讨会,讨论关于21年全省营销发展计划,..中支就讨论内容有以下落实举措:
一、经代渠道公司化管理
(一)经代渠道梳理
1. 经代渠道清分:现有自有业务渠道7家、费用处理渠道4家,根据会议要求,需在4月30日期完成清分,仅保留两家费用处理渠道,分别是 ...、...;
2. 差异化管理:根据会议指示,..中支将对不同类型渠道进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差异化实施举措体现在:
(1)保费规模高的提高续费时效,每月费用结算两次;
(2)边供高的渠道可以指定阶梯奖励;
(3)品质好的渠道可放宽承保政策,比如特种车。
(二)业务人员类型清分
1.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维护型人员的清分上限为2人,根据实际情况,我中支将于4月30日前转化...为维护型人员。
2. 拓展型客户经理将按照分公司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
二、专项业务团队建设
1.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2021年剔除超赔险后的非车险保费任务为...万元,针对此任务,我中支将按照以下几个举措推进非车险业务发展,保证任务的全面达成:
(1)利用线上诉责出单的优势大力推动诉责险的发展截止到3月25日我司签单保费..万元;
(2)2021年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各施工单位投保安责险事宜会要求更加严格,所以我司抓住此契机,大力拓展;
(3)加强日常非车业务培训,参训人员扩展到全体员工,大力推动全员营销。
2. 为助力非车险业务快速推进,我中支将于5月31日前完成非车险销售团队的组建,4月30日前完成1名非车险客户经理的引进或转化,具体增员举措如下:
(1)组织全员转发非车险团队长招聘海报,在同业内猎取有非车基础的业务人员;
(2)在招聘网站非车险团队长招聘信息。
三、个代队伍发展
(一)个代政策区分,坚持个代政策单独申请,申请模板如下;
模板:详见附件。
(二)发展过程中,独立个代优先于团队个代,具体发展推动举措如下:
(1)组织后线员工参与独立型个展,给后线管理编制定增员任务。
(三)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将于4月30日前保证个代拓展岗的人员到位,具体增员举措如下:(已有个代拓展岗的机构可不填写)
..中支已有个代拓展岗。
(四)个代与经代(销售团队)的承保政策差异化,具体差异点位/差异化如下:(点位必填)
(1)非营客车跟单费用高于销售团队1个点,其它车型与销售团队费用一致。
四、销售团队规范化管理
(一)日常管理落地举措如下:(含活动量管理)
(1)已分解任务目标到个人,且已制定了团队日报表,对当日任务不达标人员进行督导;
(2)实施团队行事例管理;要求团队内人员每周上报行事例,且团队长及时督导。
(二)车险续保率落地举措如下:
(1)及时下发续保清单,督导客户经理对可续保业务进行认领;
(2)每周固定时间对已认领的业务进行追踪。要求客户经理对未续保的业务进行情况说明;
(三)线上出单率落地举措如下:
(1)现..中支业务二部除特种车业务外其余业务均使用全民保代出单。
(四)前线培训落地举措如下:
(1)每周固定时间对业务人员进行一对一电话沟通,加强掌上宝“每周一课”学习的督导;
(2)建立团队学习沟通群,及时转发公司相关培训内容,提高“营销大家谈”参训率;
(3)每周组织一次线上会议,每月组织一次现场会议,分阶段组织团建活动。
(五)人均产能及边际贡献率考核落地举措如下:
(1)日常培训内容增加业务员相关考核数据讲解,
(2)对于低产能人员加大日常业务跟踪督导,保持高频互动,紧抓活动量管理,做到及时预警提示。每月筛选保费时间达成率低于90%的销售人员,每月业务督导、帮扶不少于4次。
(3)中支加强业务分析能力,及时筛选出边贡高的业务,鼓励业务员发展。
五、营销专员考核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将在4月30日前完成营销专员的内部转化/外部招聘,具体实施举措如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24-001
2001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实施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沿用了近百年的“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使得很多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了困惑,不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到底是要实施体育,还是要增进健康,因此在构建课程资源时出现了偏差。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则指形成学生体育学习的直接来源。课程内容是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选择的,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
一、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依据
1.依据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为载体,提高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构建课程内容资源,需选择那些对身体有一定的锻炼价值,且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比如田径和体操这两个项目的运动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修复人的身体形态和培养人的方位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构建课程内容资源,也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习内容,比如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以及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学生学习内容,以便为学生将来终身体育奠定运动技术基础。还应选择一些锻炼方法和健康知识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比如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各种营养物质及其摄取、运动强度的控制等,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这个原因,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健康教育内容也作为了必修系列。
2.依据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各个年龄段的发展敏感期是不同的。6-12岁良好的节奏感和空间定向感,6-13岁是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少年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期为7-13岁,绝对力量的发展敏感期为10-13岁。儿童少年6-12岁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9-12岁提高幅度更为明显,动作速度自14岁开始,直至17岁自然生长,最高速度的发展敏感期在7-12岁。男孩从7-17岁,力量耐力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但15岁后则开始产生停滞,甚至下降。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育也有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就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直接,而且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广阔多样性,因此他们对各项运动都感兴趣,游戏是小学生广为喜欢的运动方式。初中阶段称为青春期,学习动机方面,间接动机占据主要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支配。高中阶段称为青年初期,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经成熟,高中生也已逐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将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较好地结合起来,高中生逐渐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努力、勤奋。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原则
1.“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有良好的状态,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旨在指导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但立足于学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更是着眼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培养。“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学生经过学校期间的体育学习,获得健康知识、科学锻炼方法,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扎实基础。
2.学生学习兴趣与身体发展相结合
学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对象,是体育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作用的发挥,体育课程的实施将无任何意义。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如果一味地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就会忽略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极易错过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时期以及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而没有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造成不良后果;而一味地满足身体发展的需要,很容易使体育课程造成体力训练的场所,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3.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六个运动系列和一个健康教育系列,并实施选项教学,而且建议学生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系统地学习。但根据学生选择项目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一个项目没有系统地学习,造成学生对于同一项目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给选项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始终,进行系统地培养。
学生在十二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是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又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和成年初期的不同成长阶段,而每个成长阶段又有其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9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当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程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之后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分别在1992年和1996年将其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除此之外,经常被引用的定义是来自于《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它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意识、能力和道德三个方面。
二、大学生英语信息素养的缺失
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据《2006大学评价报告》显示,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虽然说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信息量摆在我们面前,大部分学生就缺乏了对比以及多渠道进行论证的能力。当同学们论文写作不乐观时,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素养的缺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意识的缺乏。学生缺乏主动并且有目的发现信息能力。应该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或者亲自调查参观的方式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有筛选、判断其可信度的意识,不能盲目相信并使用。
2.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现在,各大高校都有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或者开展相关的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关的。而且,大多数的学生依然依赖于传统的纸质版文献,对于电子文献的了解非常的少。不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低。不能准确的使用提供的检索工具,信息检索方式单一。除此之外,有数据显示,同学们依赖于图书馆查询,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很低。并没有有效利用到大数据时代的优势。
3.信息道德的缺失。信息道德主要包括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英语专业的同学们在学术范畴就应该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引用信息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将收集到的信息错误的引用或者随意改变了信息的内容。不规范引用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欠缺。如今大学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只限于开设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我们应该开设专题讲座正确引导学生,否则他们很可能将这种恶习带到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造成不良的工作作风。
三、培养学生英语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
1.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大数据时代是必然被淘汰的。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由齐莫曼首先提出。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虽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主动地探索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资源是丰富多样,教和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习者只要有意识和行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2.融合多种学习模式。传统教学以一种教学模式应对所有的教学问题,传统学习以单一方式应对所有的学习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融合式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融合式学习模式包含了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学习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学习的出发点是精确的学生为主体的状态,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学习目标与学生初始状态的差异,这些决定了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
3.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转变。知识本位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占主导位置的的,获取已有知识结论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学习过程被看成是单一的认知过程。思维本位的学习观不再以知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和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获得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复杂的,耗尽一生也掌握所有知识,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单纯追求知识的学习是机械的,呆板的,有可能让人沦为知识的奴隶,成为学习的工具,而缺乏人文气息。当代大学生应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形成思维本位的学习观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是个复杂过程,这种趋势已经初现端倪,未来的发展更需多方面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8,(4).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对于在小学数学中如何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一直是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有机的德育渗入。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且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生活理念,努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1.有机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应该根据所要传授的具体内容,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育的理念,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的数学知识,搞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
2.有序渗透原则
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教育不同的德育内容,而且要抓住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从而将德育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步地渗透,这样才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理解德育知识。
3.适度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侧重内容的教育,因此要注意德育对于学生来讲的可接受性以及主次分明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一定会有一些比较著名的科学家,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以及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对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与精
神,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的精神。
2.注意联系实际进行
对于德育仅靠教师口述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效果的,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深刻与复杂的词汇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很可能出现学生对教师所要教育的内容无法全面的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德育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以及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从而达到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
3.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例如书写要规范、学习要认真等,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认真地写板书,树立学生心中良好的榜样,从而达到德育的
目的。
总之,对于数学中的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从而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一、对德育教材德目的统计分析
1.对人教版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目的统计分析
品格教育要求的十个德目内容在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呈现的特点是:注重对“忠”“仁”“勤”“和”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它们文本内容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0%、19%、14%、12%;相对对“义”“信”“俭”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它们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依次为:5%、2%、2%。这样的以培养德性品格为主的德目内容安排情况,脱离了小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我觉的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自立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因此,开展培养“社会公德”为主的品格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礼”“仁”“孝”等德性品格。
2.对人教版初中教材《思想品德》德目的统计分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突出对初中生“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显然是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渴望自我的发展。在这时期注重对他们“勤”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应该是抓住了道德发展的关键期,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的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正因为初中生是自我明显发展的时候,此时他们更容易处处体现自我,所以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的基础上,继续培养他们“社会公德”方面的德性品格。
3.对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德目的统计分析
高中阶段的品格教育培养的德性特点有两个极端,非常地突出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比例高达37%。而却完全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即“孝”。而“忠”以“孝”为先、为基础,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养成“孝”的德性品格,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内化“忠”这一德性品格。在实际行为上也才能移“孝”作“忠”,人教版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对“忠”“孝”德目的具体内容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此阶段,还是忽略了对“俭”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
4.对高教版大学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目的统计分析
在大学阶段的品格教育方面以突出“勤”的德性品格为主,它的文本内容所占比例为25%,这也是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大学生逐步向成人转变,各方面趋于成熟,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历,心理方面还是相对稚嫩,但其自我的意识和要求是空前发展的,因此需教育引导他们勤奋努力,自强自立。但是,很矛盾的是,此阶段对“智”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却又非常的忽视。可见教材在内容上的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品格教育德目及其衔接存在的基本问题
1.德目衔接不到位
从整体上来看,体现相应德性品格的十个德目在各个学段之间存在着衔接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有越位、缺位、倒挂现象,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养的循序渐进性。比如“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非常的注重,相应的文本体现内容所占比例是20%,比例最高。对“忠”的德性品格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排在首位,但在初中阶段却是排在了第八位。衔接上显然不到位。
2.德目具体内容简单重复
德目的具体内容很多都表现出简单的重复,这样,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客观地说,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往往也没有了吸引力,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效果会不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3.德目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品格教育的德育教材德目内容在设计上是脱离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的。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在小学阶段德目内容设计上应侧重体现对小学生的“礼”“孝”“和”“信”“俭”等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的教材内容编排上更多的是侧重对小学生进行“忠”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教育;到了初中,也还应该在小学“礼”“孝”的教育基础上,继续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但在此阶段中对“俭”“信”“孝”等德性品格的培养还是不够重视。很明显,在对“信”德目内容的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小学、初中不重视,在高中、大学才开始引起重视,这样破坏了德目设计的阶段性、渐进性规律,那么品格教育的效果也就很难达到,以期通过品格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王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中心,硕士;孙伟,北京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
品德测评与一般教育测评相比有着很大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品德测评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我国历来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及测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出发点与实际结果相违背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缺乏对学校德育理论,尤其是对学生品德测评理论的专门化研究。开展品德测评的国际比较研究,批判地吸收不同国家品德测评的先进理念及具体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我国德育工作的实效及评测水平。
一、品德测评目的观与
功能观的国际比较
(一)两种不同的品德测评目的观与功能观
美国、西欧等国家的品德测评立足于学生个体,侧重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测评。这种目的观在功能观上的反映是对品德测评教育功能的认同,即通过测评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与变化,据此调整德育方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从根本上说,这种目的观与功能观是个人本位的德育观在品德测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强调测评的功能性与道德性,突显了品德测评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诊断、咨询等作用及对被测评者人格发展与隐私权的尊重。此外,立足于学生个体进行测评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状况,确定不同学生的教育起点,从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体现品德测评的针对性。
苏联、中国等国家的品德测评在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整体发展,通过测评发挥以测促育的功能,这种目的观在功能观上的反映是对品德测评评定与管理功能的认同,即通过测评学生整体品德发展状况来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得失。据此,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并发现问题,以制订下一步的德育工作方案。总之,这种目的观与功能观是社会本位的德育观在品德测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侧重于从整体上对学生品德发展状况进行测评,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学校秩序和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国家德育方针的制定与德育政策的具体实施。
(二)品德测评目的观与功能观侧重点不同的原因分析
不同国家品德测评目的观与功能观侧重点不同与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关。
美国、西欧等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的社会规范与伦理原则。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开始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社会生活应该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因此,品德教育和品德测评应该以使人得到充分发展、完善人的自身为目的,以个人本位作为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根基,是这些国家将品德测评立足于学生个体,侧重于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重要原因。
苏联、中国等国家习惯从广义上理解德育,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种理解体现了对道德教育首要地位的重视,但将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并列起来,是以社会本位取向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在品德测评上会表现出对学生整体品德发展的重视而相对忽视个体的品德发展。此外,这些国家在实践中从事品德测评工作的人员多是行政管理工作者,他们习惯把德育看成是管理,把品德测评看成是协助其管理的有效途径。从管理角度来看待品德测评会导致测评者更重视群体秩序的稳定性,这也是这些国家将品德测评侧重点放在学生整体发展上的重要原因。
二、品德测评内容的国际比较
不同国家的品德测评内容是与各自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紧密相连的,各国德育内容基本都涉及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道德教育更注重对“民主”“人权”等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崇尚个性发展、人的尊严和健全人格,具有道德批判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苏联、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更注重对学生传统民族品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最终完成对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认同,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不同国家德育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品德测评内容亦有所不同。
(一)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品德测评的内容及特点
美国和德国对品德测评内容的规定在西方国家中具有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这些国家品德测评内容的特点。
美国密执安小学和初中的品德测评内容仅限于出勤、特别集体教育活动与兴趣爱好等。密执安高中的品德测评内容广泛一些。它从教育活动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来测评学生的协调性、学习习惯、态度、姿容、情绪的成熟度、健康与活动能力、指导能力七个方面。德国柏林基础学校品德测评的内容渗透在身体敏捷程度、集体活动表现、智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四大部分中。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把德育的基点放在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他们认为,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塑造和完善德性的一种途径,因此,其品德测评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诚实、坦率、宽容、信任、帮助、和睦、给予、不自私、创造性等。
以矛盾特殊性原理为依据,可知,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德育》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应该是“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也均应围绕这一目标实施。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中职这一人生的发展阶段与普通初中、高中、大学相比都有自身鲜明的特殊性,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或以高中政治课为模版简而化之。中职生和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会立即面对社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但中职生又相对缺乏大学生那般的对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中职生对于高深的哲学理论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与生活接轨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
“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三者是紧密联系,逐层递进的。其中“能生活”是最低层次,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从而获得脱离父母仍能够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最基础的内容;“会生活”是在“能生活”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懂生活”则是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是对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要求,这方面的内容虽是最高目标,但同时对于中职生而言,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
二、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原则
以“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这一教学目标为依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考评设置均应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内容方面应最大程度上贴近与中职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教会学生在社会上求生存必备的能力。
(二)以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为重要考量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教会学生求生存这是人的第一本性,但同时要教会学生求生的正确观念,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包括工作能力、思想觉悟、社会公德等方方面面,因此,学校也要以社会期望为重要考量,教会学生“生存、正确生存、堂堂正正生存”。
(三)以学校实际教学能力为基础
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和本校的特色。这需要学校对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课时分配有清晰的认识,以自身的长处入手,分配更多的课时在关键领域,对于暂时条件不足的教学方面,应不断地、稳健地推进工作,防止工作简单化或只求全面不求精致的情况发生。
三、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存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德育》教育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也涉及很多方面,但其具体内容应包含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等三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也是首要的方面,是改革授课的实际内容,重新调整内容模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生活为根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多种层次的基本需求,其中首要的是生存的需要和满足,由此可见,《德育》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首要注意加强经济生活相关模块的内容。该模块应包含以下内容:商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货币、货币职能、资本、金融、信用机构、信用工具、理财工具、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等。当然,这些内容在比例设置上也要充分考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程度。其次,要注重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大体包括法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治安管理处罚、劳动、合同、劳动者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赠与等内容相关的知识。这些内容是法制社会下劳动者保护自身权益及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再次,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领域。复再次,浅显哲理内容的涉及。这四大模块的内容,特别是事例、案例的选择应紧跟时展需要,不断更新。
另一方面,应注意各模块内容的不同比例分配问题和模块教授先后顺序安排问题。从比重上讲经济生活、法律相关知识的比重应大一些,经济生活、法律知识各模块内部的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政治生活、生活生活内容相对简要些,至于哲学方面,涉及到“懂生活”这一最高层次,应降低比重,若课时紧张,这部分内容也可选择性忽略。从先后顺序的安排上,也应该以比重大小为依据降序排列,重要知识排首位。
(一)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上,可以传统教授法为基础,结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习,还可以引入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或以作业等形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