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0:07: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方法

篇1

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时代对企业的运行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下的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既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经曾会遇到类似同籍、文化背景、语言不同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同的组织如何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冲突的可能性。

2、人才市场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也日渐增大。国内人才总量并不匮乏,但是优秀的、高技能的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态势下,人才的争夺更加残酷、可以说、谁能够吸引人才、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各类人才不拘一格的争夺将会成为中国企业能否生存的最大威胁、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匮乏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

3、知识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猛成跃。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毋庸置疑、我们将全面迎来E时代的到来,在中固知识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对我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1、学习能力的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外在环境剧烈变迁,一个组织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相反,如果组织目光短浅,满足于暂时的成绩不求进步,面对残酷的竞争,一招不慎,就会陷入危机,导致满盘皆输。尤其是在知识和网络时代,组织不仅要学习,提高学习力,而且学习的层面应该更为广泛。

2.制度建设的危机

制度是指确保建立、构成一个社会或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各种规则。它提供了各种范式,使得每一个人都处在它的有形或无形的约束下,从而规范个人的行为。除此之外,它还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因此,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能否建立起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制度,决定了员工是否全力以赴。由于制度引发的危机通常有如下表现:(1)员工压力过重。(2)视员工为经济工具。(3)主管与员工轮换过快。

3、组织结构危机

企业强占市场份额并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企业群策群力的总体力量。然而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若藩篱过高、沟通不良,则易造成商场上无法快速反应,而失去先机。员工们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不但让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大打折扣,最终将导致企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公司若任由部门各行其是,则部门间的专业取向及其主事者的动机,将支配各部门的战略走向,致使公司的总体实力降低。

4.人才流失危机

员工流失和管理人员流失是人才流失危机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零点调查于2003年8月,针对京沪两市478家资产规模在几百万元以上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的随机抽样电话调查表明,30.5%的国有企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员工离职率高所造成的危机;而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中高层管理人才意外离职所导致的危机的国有企业比例高达42%;有同样遭遇的外企和私营企业的比例分别只有25.3%和32.9%。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高层管理者的流失对企业的打击是重大的。其实不然,人才的流失不仅仅只限于管理者,合格员工的高离职率对企业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5、士气危机

士气指的是对工作满足的一般感觉,它由情绪、态度以及意见等综合而成。士气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忍受挫折的能力,也可以使各级主管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若企业缺乏士气,对企业而言.必然是重大损失。

三、人力资源危机的类型

1、因管理组织职能保障导致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缺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不能充分发挥。一个正常运转的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包括: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开发、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监控、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上协助直线经理。

2、因人力资源规划实践导致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并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这方面的危机可以概括为企业不能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变化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凭感觉进行人员需求和供给预测,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3、因工作分析实践导致

工作分析是针对某特定的工作、岗位做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

4、因招聘管理实践导致

不能通过招聘满足企业用人需要是这一职能危机造成的结果。招聘职能存在的危机可以概括为:(1)招聘人才一渠道单一;(2)招聘针对性不强,企业不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3)没有配套吸引招聘人才的措施,无基础岗位评价,招聘人才标准缺乏依据;(4)公司在人才市场上吸引力低,不重视企业实际需要,人员甄选随意性大。

5、因绩效考核管理导致

目前很多公司虽然有基础的考核管理,但是实施考核时的一些问题仍然影响员工绩效考核效果的有效发挥。

6、因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导致

企业人力资源最显著的危机在于企业激励制度单一。企业往往简单地把对员工的激励理解为员工的货币收入,这样直接导致了员工工资的螺旋式上升,但是并未达到相应的收益。

四、企业人力资源危机解决途径

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完善离职管理,建立人才招聘任用制度

第一,管理者应认识到,一定频率和比例的人员流动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正常现象。

第二,建立人才约束机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要主动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约束员工的“自私”行为,例如签订长期用工合同、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违约赔偿和培训赔偿等责权明确的约束条款,提高人才离职的机会成本,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不断完善招聘制度,引进企业需要的人才。

2.建立公平有效的薪酬福利制度和晋升制度,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第一,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能动性是人力资本的特质,而激励对员工能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

第二,建立胜任力模型来完善晋升制度。

第三,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主动掌握重要资源。数据库将备份企业的重要信息,包括供应商网络、生产技术流程、客户资源等等,避免这些重要资源随人才流失而丧失。

第四,建立一套个性化福利方案,以此满足人才的真正需要。个性化福利方案应具有弹性,每一项福利计划都包括自选项目和非自选项目。

3.完善培训学习制度

第一,管理者应意识到人力资本具有损耗性,信息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剧了资本的无形损耗,制约和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培训是保持企业优势的有效手段。

第二,精心将企业打造成—个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的整体学习能力。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各种素质,帮助他们成长以胜任新的角色和使命,企业就能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迁中开拓创新,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获得竞争优势。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通过提升员工个体的价值来保持企业的整体优势。

第三,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通过职业能力测试、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和交流等方式,指导员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己的发展做出规划,根据员工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职业规划使员工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激励其不断进取。

第四,处理员工培训和人才流失之间的关系。我国不少企业都曾遇到—个棘手的问题:经培训成长起来的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给企业造成成本损失。因此很多企业不愿对员工进行培训。英美知名企业也面临这一问题,但他们坚持做员工培训,以发掘员工潜力,促进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者应善于掌握人力资本的共振特性,避免人力资源内耗,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良性共振。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和自豪感。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将企业的职业行为规范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和追求,使全体员工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拧成一股绳。外在的制度化为内在的价值和追求,其效能和创造力才是无穷的。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程林等.经营者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探讨[M].长春二工业技术经济2001(4)

[3]李宗红,朱沫,人才选聘——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艺术[M],北京冲国纺织出版社2002.

[4]湛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黄加文,文元骏.高等学校人才开发投资风险及防范.江西教育科研[J], 2003,1(2)

篇2

民生问题三要素:公平、质量效益、GDP

民生内涵是指遵循生存公有规律与发展私有规律(简称生发规律)所界定的,与安全生存密不可分的且无需市场激励的民生需求与行为。民生外延是民生内涵定义所包括的需求与行为的种类划分,当前经济条件下应分为类:生养、教育、科研、创业、就业、医保、居住、环境。其中科研与创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其他属主观性项目,多为分配配置政策倾向问题。

民生与国家兴衰相关,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包含社会公平、经济繁荣两方面,因而改善民生必须使GDP增加,而不是只停留在关注分配不公上。

民生问题是公平与发展问题,更是“公平与效率”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处理好公平、效率、发展的关系。改善民生是政经问题,更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来源于公平、质量效益、GDP的不平衡,受落后的民生理论和凯氏理论缺陷制约,要克服经济危机成因。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的方法是:基于公平、质量效益、GDP三者平衡关系中,结合使用自动/半自动/手动三方式,分步推进地改善民生的方案;将民生外延扩展到基础科研、初次创业;民生研究对象由过去解决单一民生问题发展到基于房价、GDP/工资同步增长,改善民生。

公共管理自动化的构成

民生问题源于经济不发展,社会不公平,涉及到经济危机和社会和谐的建设,归结起来是公共管理问题。公共管理自动化的核心为创新民生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的自动控制系统,围绕六方面展开:第一,剩余价值由科技文化成果创造,归全人类共有。这是系统性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法理依据。依据生发规律创新民生理论,确定民生内涵与外延,基于民生问题的项目,完善社保体系。设计财政、房价三分之一(HP/3)、个人单位、金融市场共筹民生资金,由个人选择服务单位和方式,由保险公司管理支付民生资金的一整套操作处理程序。第二,设计自动/手动/半自动三个功能回路,发展出民生问题自动处理的控制技术。第三,创新房地产价格理论,将HP/3用于补充社保体系以缩小贫富差距,另HP/3用于补偿征地以缩小城乡工农差距。第四,修正凯恩斯理论关于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进而使得产出越来越大于消费的内积经济危机的缺陷,区分生产消费金与民生消费金两种币符,以保障产、消平衡。第五,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三大”根源:不公平、凯氏理论缺陷、产消信息测不准,为改善民生消除复杂因素。第六,在平衡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关系,预防和遏制经济危机中,持续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根据这六大内容,可得公共管理控制系统的内容与结构为:民生概念(内涵外延)民生项目处理民生问题的原理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与自动化操作方案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在公平、质效、GDP三者平衡过程中,全面持续地改善民生。

结合创新民生理论、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共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成见表1。下面结合图1对表1所列项目进行简释。

(一)民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对GDP的分配再分配过程中会产生诸多政经问题,可以概括为效率与公平问题。社会资源在生存、发展、自由三方面配置时,倾向于生存、发展困难者的政府保障政策实施起来会面临人性之恶、测算不准问题,使得改善民生的举措难以落实。究竟是以生产劳动实现消费体系、以虚拟经济调控实体经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抑或选择剥削、盗骗手段实现消费体系是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的监管难点。在共产社会前,剥削凭据武力、权力、财力进行,其中武力是根本,权力剥削、财力剥削是衍生形式,权力剥削具主体性普遍性,而财力剥削附庸于武力、权力而存在。民生问题关键在对剥削的遏制,依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处理。当民生得以保障,迫于生活的劳动积极性就可能削弱;反之,通过市场竞争发财致富者就有逃避社会责任的倾向,表现出不顾民生。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要消除共生存与齐出力相互抑制的矛盾。基础科研、创业风险政府担当不足,凯氏理论内生经济危机(产越来越大于消),产消关系问题(生产服务消费率低)等是民生理论不太关注的问题。

总之,民生理论不成熟,没有将民生问题理解为公平、质效、GDP三者间不平衡问题,倾向高效率低消费,民生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民间经济交往互信度过低,依赖担保、(公证)司法程度过滥,地方政府随意干预市场等都是民生问题的成因。

(二)民生问题的规律

狭义民生问题是衣食住行用困境,在产生、生存、成熟(发展自由)、消亡、转换之生命周期中,生存量E、发展量D、自由量F(简称生发自由/EDF)构成三层一体的广义消费体系。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调整全社会EDF的结构比例。

设消费体系总量C=E+D+F,则消费体系矛盾律范畴有四:一是不同群体间为建立自己消费资源总量C所发生的争夺、异化矛盾;二是整体或个体之生存量E、发展量D和自由量F三者间的配置矛盾;三是群体内部分配矛盾;四是消费体系实现途径的选择矛盾,即在生产劳动、虚拟经济手段、剥削盗骗三条途径及其组合方式中作出抉择的矛盾。

生存公有强调共性和整体生存功能,发展私有强调个性和个体发展功能。从字面上看,生存与公有相关而发展与私有相关,公有则能生存、私有则能发展。且生存公有是发展私有的前奏和基础,发展私有是生存公有的必然或升级。二者对应于事物生命周期的生存与成熟两个阶段,相互转化螺旋推进。

(三)抓消费促生产原理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基本问题。生产为消费服务和生产服务消费率是经济重要指标,否则就会演变成唯生产力论。

凯恩斯主张国民收入一部分消费一部分投资。这种理论混淆了消费与投资的概念,基于边际消费效应,使得消费越来越少而生产越来越多,进而内积经济危机,恶化民生。阴流子乃集欲望与能力一身的币符抽象物,币符是阴流子载体,资金是阴流子与币符的结合体。投资的对象物是阴流子,消费的对象物是产品。当人们消费得到满足,就会释放出更多阴流子,出现阴流子增殖,央行发行的币符运载阴流子进入生产市场,生产过程中阴流子增殖转换成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增殖。当实行紧缩政策,阴流子面临缺少运载工具时,就会出现投资不足,从而产出不足,影响民生改善。事实上,人类不清楚此套理论,发行的货币总是少于阴流子流量,从而使得许多经济活动缺乏资金。反之,增发货币,加大投资,经济就会过热,正是阴流子量由货币运载充分进入经济建设的反映。人类对此没有思想准备,又担心泡沫出现。

为使生产完全服务于消费,必须保证产、消总平衡,这就需要区分生产消费金与民生消费金,让民生消费金在消费市场流通,让生产消费金在生产市场流通,避免民生消费金进入生产消费市场,导致产大于消。

(四)民生问题的处理操作

财政、个人、单位、金融市场多方共筹民生资金;为实现公平分配,将HP/3补充社保经费,以缩小收入差距;据生存公有规律,为每个公民配置股票配置保险;在保护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分离出财产使用权,通过借贷均衡消费权,形成高超消费,以释放内需。

民生项目资金一律划归到被救助的个人账户或项目账户,由个人签字转入其所选择的服务方。民生资金的支付、划转的审查由保险公司管理,可在柜员机上操作。

民生问题自动处理的控制系统

(一)基本构设

处理民生问题的自动控制系统按照图1分三个功能回路和一个综治方案设计。

自动回路:基于生发规律和项目的民生体系,建立民生问题自生自灭规律体系。

半自动回路:提高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贡献的评估计量技术,真正落实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走生产劳动实现消费体系的道路;基于按劳按需结合分配与财产使用权、所有权适当分离原则,分配所有权、均衡使用权,消除共生存与齐出力相互抑制的矛盾;修正凯氏理论,区分生产消费金与民生消费金两种币符,建立生产为消费服务的金融调控体系。

手动回路:基于生发规律、依据民生内涵确定民生外延的项目,由财政、两个HP/3、个人单位、金融市场等共筹民生项目资金,由个人支配自己的民生资金帐户并选择服务单位和方式,由保险公司配合个人、服务单位对民生资金收支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操作处理程序。

综治方案:发挥自动/手动/半自动三个功能回路在公平、质效、GDP三者平衡中的合成作用,在遏制经济危机中全面持续改善民生。

图1中自动/半自动/手动三方式结合使用、分步推进民生改善的理论可以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建设提供控制技术。

(二)三个控制回路

图1 中三个控制回路的区别是:自动回路在规律体系支持下运转;半自动回路在破除凯氏理论缺陷、建立新金融体系和抑制剥削下运转;手动回路通过改变民生资金筹集途径,由保险公司管理运作。本方案的实施从手动回路开始,经半自动回路推进到全自动回路。自动回路试运成功后,再实施三功能回路交替运行、综治公平、质效和GDP三者间不平衡,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可见,半自动回路包括了手动回路功能,自动回路包括了手动、半自动回路功能。

1.自动回路。这是民生问题自生自灭的规律回路。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民生问题从衣食住行用扩展到生存、发展、自由三层一体的消费体系。国民收入在生存、发展、自由三方面的配置和个人所得上的分配矛盾,以及实现消费体系是走生产劳动结合虚拟经济的手段,还是走剥削盗骗的途径,称之为消费体系矛盾律。消费体系实现途径选择矛盾与分配配置矛盾主要来自武力、权力或财力剥削(简称“三力”剥削),或受经济理论缺陷的影响,表现为社会公平、质量与效益、GDP三者发展不平衡,最终体现在民生问题上,容易发生经济危机,导致民不聊生。民生内涵由生发规律所界定,遵循生发规律就能针对民生项目处理消费体系矛盾,实行计消市产模式能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矛盾。这一回路是民生理论创新的核心,只要遵循这些规律理论就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的自生自灭。

2.半自动回路。此回路涉及到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经济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实现消费体系途径的可选择性会驱使人逃避生产劳动,倾向选择虚拟经济手段或剥削、盗骗方式去实现消费体系;二是以凯氏理论为代表的分流国民收入成生产与消费两条支路,使得生产大于消费,产、消失衡,产、消信息测不准,进而导致实体经济危机。如果发行两种币符,使民生消费金在消费市场流通,防止民生消费金进入生产市场,就能跟踪并准确测量出生产与消费比例的实时状态,进而使生产完全为消费服务(见图2)。

3.手动回路。民生问题手工操作回路包括民生资金的筹集、服务单位的选择、保险公司监管三大块。

总之,民生问题是政经问题,是以人为本均衡消费权的科学发展问题,而这就要求处理好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平衡关系,遏制经济危机产生的“三大”根源。

(三)币符红-币符绿-投资-生产闭环放大经济回路

图1中半自动回路对经济基本问题的处理可参见图2进行分析。先纠正一个概念,生产消费不是投资,仍属消费范畴,只有阴流子由货币载入生产建设市场才是投资。因为生产过程不增殖,当阴流子资本化后,能够通过劳动者活化生产要素,将人身上的阴流子增殖转化成剩余价值,即将改善民生释放的阴流子增殖转换成资本增殖。投资乃投入人类欲望与能力不是投实物,消费的是全部劳动产品。图2中消费金分为民生消费金和生产消费金。民生消费金会通过人体释放阴流子,阴流子投资到生产建设中去,活化生产要素,形成剩余价值(由科技文化成果创造)。生产消费金(民生消费金前期释放的阴流子,包括回收的固定资产)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支持生产过程循环(再生产),价值等价转移到产品中去,不产生剩余价值。民生消费金(币符绿)与生产消费金(币符红)应当量配置,分别投入到生活与生产中去,不得有剩余,也不得用民生消费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否则会削弱民生加大生产,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国民收入应全部用于启动内需改善全人类民生,力争多出口加大进口,改善消费结构,让人类通过高超消费释放出更多阴流子。当阴流子全部用于投资,就会提升投资能力、发展科技生产力、使生产消费规模扩大,活化更多生产要素,促使GDP大增长。如图2所示,当阴阳(阳流子是指产品纳米化后在网上传送的波粒形式)流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后,就实现了人类消费。在此回路中,人类消费是中心而投(放)资(金)与回扰(资金)是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座桥头堡。否则,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的作用,凯恩斯有关国民收入一部分投资一部分消费的理论会使产出越来越多于消费,人为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累积生产过剩进而内生经济危机。

标记货币红与货币绿两种币符,一可防止民生消费金不在民生消费市场流通不载民生消费信息进入生产市场;二可监测民生消费金与生产消费金的动态比例,使产、消结构合理,保持产-消通道畅通,建立产、消动态平衡机制。此二方面均是准确测量市场信息的基础。

综上,本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将改善民生同克服经济危机、保持GDP增长结合起来处理。从图1中可知,第一回路乃立足生发规律的广义民生概念,遵循民生规律体系,自动处理民生问题;第三回路乃将生发规律转化成政策法规规范人工操作,解决民生问题;第二回路介于第一、第三两个回路之间,通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控制作用,基于产、消平衡进行半自动半人工处理民生问题。三个回路结合使用分三阶段推进后,可实现民生改善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篇3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篇4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挑战;理论发展;新凯恩斯学派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突破以及核心理论

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瞩目的经济危机,在这一经济危机下,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显的无能为力。其中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自由市场可以调节经济危机的论调更是得到了彻底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问世。在这本书中,他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自动调节理论,采用了全新的总量分析法。他通过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分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凯恩斯对于传统经济做出了突破性的观点,这一突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经济学尤其是以萨伊为代表的学派奉先“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他们认为经济危机并不真实存在,只会出现局部的经济失衡。而凯恩斯明确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因为生产过剩而造成的经济危机。第二,传统经济学认为自由市场是万能的,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凯恩斯在其经济理论中明确否认了这种看法。他反对自由放任,主张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在具体的政策主张上,凯恩斯提出扩大政策的财政支出,通过提高预算、发行公债、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对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革新,提出了全新的货币理论第三,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来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从就业、生产的根本性因素进行考察,创立了被称为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有效需求原理、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规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试图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的方法。

二、凯恩斯理论的核心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首先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基础或者核心则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一般理解为均衡状态时的需求。这里的均衡状态指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相同或者在需求―供给图中表现为两条曲线相交叉之值。需要提醒的是,有效需求的对象并非指单个行业甚至企业,而是整个社会。一般来说,需求决定了就业量;需求不足由就业所造成。另外,从就业、收入、消费这三者的关系来看,存在着这样的规律。消费和就业的增加会带动收入的增加;反过来,收入增加也会引致消费的增加。进一步的分析,凯恩斯提出了针对有效需求的三个心理定律。这三个定律无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中的关键。它们从资本效率、消费倾向、流动性这三个角度阐述了影响有效需求的因素。这对于传统经济学无疑是很大的发展。这三个心理定律的解释了无疑是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以流动性偏好定律来说,它引出了货币量和利息,并解释清楚了它们和消费的关系。因而它也成为了凯恩斯有关有效需求的三个定律中的核心。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社会中的就业量不需要人为干预,会自动达到平衡。这一看法的基础是就业量会随着工资率的变动而变动。但是凯恩斯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工资的变动会影响总需求,减薪虽然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但货币工资率整体降低会影响总需求,从而使按比例减少。因此,从长远来看,更大的生产和就业能保持只有当增加总需求,因此,与减薪换取利益的做法是不好的政策。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价格在分析需求和变化,增加货币数量之间的价格水平的总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首先降低利率。由于利率降低,利润率将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和增加投资物业及在国民收入随之增加的需求,同时也由于增加国民收入,通过乘数效应,对消费品的需求将增加。需求增加,刺激生产,供应也将增加。虽然增加的需求使价格上涨,但供应量将降低价格扩大。当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价格,而不增加货币相同的比例。凯恩斯主义价格理论还包括:缺乏时,当劳动力供给,不应该增加货币量,否则会导致真正的通胀。当非自愿失业普遍存在,如果不增加货币量,降低利率,刺激有效需求,将形成失业的压力,阻碍产量增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往往是失业,因此,增加的货币量来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价格,这成为凯恩斯达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

(一)理论假设遭到了挑战

凯恩斯理论首先遭到的挑战是其理论的假设前提。众所周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重要假设前提是工资和价格表现为刚性。新古典学派认为凯恩斯并没有对这一假设前提进行很好的解释。即凯恩斯所认为的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导致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调节实业的原因。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中经济社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一现象。同时新古典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假设忽略了两大假设。首先是经济人在市场活动中会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次就是理性预期。它是有效利用在长期平均经济变量的前提下,所有的信息说最准确的,但符合利用经济理论,模型的预期。而凯恩斯理论中理性预期的缺失造成了其模型中个人行为的不一致。

(二)政策作用遭到了挑战

凯恩斯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因此其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分析是很正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利用货币政策的方式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凯恩斯的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凯恩斯理论只是应对短期经济问题才有效。事实上,对于经济危机的问题早在19世纪的时候,马克思就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相互冲突。因此提高人民的普遍收入、进而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

(三)政策的传导机制遭遇到了挑战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其一是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流通性偏好的途径;其二为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的途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乘数效应来达到目的。这一政策传导机制是凯恩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正如卢卡斯所指出,凯恩斯没有考虑到政府决策中的私人依赖性。事实上,私人的经济决策会发生变化。这样凯恩斯经济学对于政策的效果就产生了高估,政府的政策不一定会达到其所要设定的宏观调控目的。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发展

篇5

一、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企业管理水平粗放,成本浪费严重,内部关系十分复杂,财务混乱,人才得不到重用,这种管理现象在许多大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不例外。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粗放,因为其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对管理模式重视不够,选择管理模式盲目性大,管理随意性强等现状。某些管理者盲目自大,不听别人意见,身担多职,一职多用,因管理存在缺陷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企业发展。很多管理者对管理模式一知半解,照搬西方管理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发展现状,盲目采取管理措施,造成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在2008 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企业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一夜间暴露,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订单突然减少,不得不进行大批裁员,造成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很多企业主突然才意识到管理缺陷的存在,发现自己的企业亏本越来越多,出现财政赤字,入不敷出。一直存在的管理问题被掩盖,一旦危机到来,企业管理问题被揭开,企业生存就变得岌岌可危。经济危机是淘金者,去除糟粕,留下了管理模式好,竞争力强的企业,经济危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生存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如何抓住机遇,避免风险,使企业脱颖而出,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索经济危机根源,经济危机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年-1933年,时隔70多年之后,在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起,此次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使企业受到重创,引发企业管理的反思。

1.企业认识到盲目照搬西方管理的错误性

在过去不少企业管理者盲目引进外国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经过实践发现这种不结合国情,不结合实际情况照搬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中国管理思想并不落后,只是许多中国企业管理者盲目崇外,没有把中国本土的管理理念加以运用。

西方的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导致的。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完全自由主义资本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科学、可持续发展。虽然有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困境,但总的来说这次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中国没有出现直接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西方完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安全的,更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过度的自由与竞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警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国管理思想并不落后。

2.企业认识到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形势突变,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就是要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但要重视关注国际行情的走向,更要努力提高科学预测和决策水平。密切跟踪并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提前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要对决策的执行具有应变能力,针对新情况和变化拿出及时、准确和有力度的对策。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一些企业领导过于重视短期经营业绩,对依靠技术进步来谋求长远发展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经济危机启发管理者,加强对技术创新企业的一项长期紧迫的战略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者不知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更要重视技术的创新。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三、企业管理在经济危机下如何发展

我国企业要战胜这场危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是企业攻坚克难、战胜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积蓄力量、求得新的更大发展的根本途径。

1.抓住机遇

经济危机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危机带来破坏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的。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也伴随着人才的出现,经济复苏往往离不开重大技术创新。中国许多企业都发生了模式上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对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自觉自主地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把经济运营工作做好,使经营工作正常运行。管理者努力地调整自身的状态及企业的发展状态,从危机中获得发展的契机。

2.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

对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管理趋势发展发展方向应向控股和职业化发展。管理模式要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找准市场定位,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

对于创业初的企业应选择业主式管理模式。创业初的中小企业资金规模都较小,生产、经营条件比较简陋,企业还没有形成所谓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只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因此业主式管理模式是这类企业的最适合模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模式。

四、结语

经济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企业借着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步入正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利润稳步快速增长。

篇6

国际投资仲裁是指用以解决东道国与在其境内的投资者因投资争端而提交的仲裁解决机制。二战之前,国际商品货物流动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二战之后,国际投资逐渐取代国际商品贸易成为国际间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UNCTAD)中所描述的:2012年,主要由于投资者面临的持续的宏观经济脆弱性和政策不确定性,全球直接外资量下跌。据预测,今后两年内,全球直接外资量只会小幅度上升,发展中经济体吸收的直接外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在世界五大直接外资接受国中,有四个是发展中经济体。此外,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直接外资留出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它们延续着一种看来仍将持续的上升趋势。国际投资的繁荣势必会带来一连串的国际投资争端。进入一国境内投资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投资正常进行的主要障碍。

正如争端自海外投资伊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表现为有关征收、国有化及补偿标准问题的冲突。妥善解决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有利于资金在国际范围内流动,促进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双赢,更好促进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相反,如果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如果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的话,那么争议的存在就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投资安全,也阻碍了东道国吸收海外投资的途径。所以,探寻一种切实有效地争端解决途径,是保障海外投资顺利进行的必要所在。

纵观国际投资的历史,一般存在五种争端解决方法,分别为协商、东道国国内救济、外交保护、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投资仲裁。协商,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基本方法,是指对于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首先需要当事双方自行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作为争端解决方式的一种,在中国与各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简称BTTs)中,一般都会规定“缔约一方的国民或公司与缔约另一方之间就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的投资产生的争议应尽量由当事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作为争端解决的首要选择,其好处是有利争端解决的灵活和彻底,并且能够不使投资关系僵化和破灭;但是其不利之处在于因为缺乏第三方的参与,适用协商的结果难以有效执行,且若争端双方的关系彻底破灭,协商有可能成为一方拖延解决争端的途径,从而不利于争端的解决。所以,各国在引入协商作为处理机制时,便会对协商做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例如,中国与各国的BTTs中规定争端解决适用六个月的时限。东道国国内救济,是指当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发生投资争议的情况下,若不能在有效期限内通过协商解决,应该将争议提交给东道国的行政或司法机关按照东道国的法律予以解决。东道国国内救济,主要来源于国际习惯法中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即争端未能适用完东道国所有救济手段之前,便不能寻求国际程序解决。东道国国内救济其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东道国,但是其对于争端的公平解决却是被人后病。

1.2正当性危机产生的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国际投资仲裁的案件数量不多,争端影响面相对不大,并且国际仲裁庭对个案的处理也比较适当,发展中国家对于这种仲裁机制并没有完全排斥,毕竟取得海外投资是发展本国经济的一项重要动力,同时投资者母国对于国际投资仲裁也一直采取支持态度。

然而,在90年代以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不断增大,由于仲裁规则允许投资者有权就东道国违反条约义务诉诸国际投资仲裁,致使东道国的政府管理行为处于可能动辄得咎的新形势之中,而一些外国投资者也借此来索取权益,造成国际投资仲裁的数量日益增长。例如,截止2013年12月31日,ICSID共受理459起投资争端案件,平均每年受案量超过30余件,其中年受案量达到最高值50起。

截止2013年底,在ICSID中有85起案件是由阿根廷当作被告,所以系统分析阿根廷被推上被告席的原因,能更为切实了解正当性危机的背景。阿根廷自取得独立地位后便一直担任国际投资领域中的“排头兵”的作用,其着名法学家兼外交官卡尔沃旗帆鲜明地反对外交保护,反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武装讨债,反对外国投资者享有高于本国投资者的“超国民待遇”,反对外国投资者将其与东道国的投资争端提交国际仲裁,从而形成了“卡尔沃主义”。但是由于阿根廷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相脱节,其在吸收大量投资之后,对于海外投资的不擅处置导致年底至年初的经济危机。阿根廷为应对经济危机,曾在2002年通过《公共紧急状态法》(25-561号法令)。该法令的实施,不可避免的损害了投资者在阿根廷的投资利益。所以外国投资者针对阿根廷的改革法案,向ICSID提出了大量的仲裁申请。这些争端涉及供水、供气、电力、信息服务、汽车、电信、租赁以及保险等多个行业,造成是以公共事业为主的大量投资争端。由于涉及公共事业,国际投资仲裁庭做出多则高达上亿美元的赔偿裁定,无疑会为刚从经济危机中恢复的阿根廷来一次雪上加霜的打击。因此,阿根廷国内学者幵始提出各种理论、学说质疑仲裁裁决在阿根廷的可执行性,甚至合宪性。

另外,在发展中国家走上“被告席”的同时,发达国家也逐渐走上了“被告席”的地位。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简称NAFTA)第11章的规定,在东道国境内的投资者有权对东道国违反该章规定的特定国际义务的行为提起国际商事仲裁。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投资者针对对方国家作为投资东道国的投资活动颇多,这也使得投资者针对对方国家提起投资争端仲裁便有了可能。因投资仲裁对本国作为东道国时的利益照顾不周,发达国家对于投资条约仲裁也产生了不满。所以,直至今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投资条约仲裁的不足,进行了一致的不信任讨伐,人们将这种讨伐称之为“/,!/正当性危机”。

2国际投资仲裁正当性危机的表现

国际投资仲裁“正当性危机”,是指在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仲裁机制以及仲裁裁决的效力并不能使

国际法主体得到信服和执行。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投资条约中没有清楚规定投资者的权利标准,使得仲裁庭在适用投资条约时往往作扩大解释,导致当事人和仲裁员对投资条约缺乏预见性,使得不同仲裁庭就类似案件的决定常常不一致;第二,国际投资条约在程序上过度偏袒投资者的个人利益而对东道国的公共利益有所忽视,致使仲裁裁决对双方的利益把握失衡;第三,因国际投资争端中涉及东道国公共利益的受影响者主要是东道国的某个行业乃至某个国家,但是仲裁程序的不透明阻碍他们对自身利益影响的了解,所以投资仲裁的不透明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1投资仲裁裁决不一致性长期存在

国际投资仲裁裁决不一致性带给人们对投资条约仲裁的不可预见性,损害了投资者和东道国对法律的期待。仲裁裁决的不一致的案件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具有相同的当事方、相同的事实、依据类似的投资条约内容而具有的投资权利的案件;第二,案件所涉及的商业背景、投资权利相似;第三,商业背景不同、所涉当事人不同,但是所涉投资权利相同的案件。

针对投资仲裁裁决不一致的情形,分析其中缘由主要是:第一,国际投资仲裁的准据法是国际法。众所周知,国际法规范因为颇为抽象、稀疏,而不像国内法那样具体、明确。单单依据国际法规并不能有效预测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仲裁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案件的认定经常会大不相同。并且,国际投资仲裁的监督机制只是侧重于对仲裁的程序性事项的监督,这便使得监督机制显然很难消除实体的不一致。第二,投资仲裁机构不能形成连贯的政策性指导。由于仲裁案件的一部分是由临时仲裁机制裁决,临时仲裁庭的仲裁员在其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政策理解方面都不同,且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政策,所以案件裁决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第三,投资仲裁的公开性。原则上,国际投资仲裁因其源于国际商事仲裁,所以大部分奉行的是秘密性原则,即非经仲裁方同意不公开判决,但是由于投资仲裁的裁决不同于商事仲裁一样,它涉及到东道国的公共利益,所以投资仲裁裁决一般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布。这样就使一些当事方因其查找前案结果而与自身面临案件的结果不一致时,便会把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公告与社会,在加上学者对裁决不一致的情形剖析和社会媒体的广大宣传,不一致将扩大。第四,不同仲裁庭对相同和类似投资权利的解释不同。例如,在Lauder诉捷克共和国案和GME诉捷克共和国案中,美国投资者分别以两种身份向捷克提起仲裁,一种是依据美国一捷克双边投资条约中,以其是美国公民的身份提起仲裁;另一种是依据荷兰捷克双边投资条约中,以其投资公司GME的身份提起仲裁。两个仲裁案件事实十分一致,并且所依据两个仲裁条约的内容也是一模一样,两个仲裁庭也是依据UNCIRAL仲裁规则来仲裁却是得到不一致的仲裁裁决。

2.2仲裁裁决对双方利益的把握失衡

除了仲裁裁决缺乏一致性之外,对于国际投资仲裁程序本身的缺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首先,由于深受西方传统观念“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仲裁员很难转变自身固有观念,难以做到对公共利益保护的重视,因而国际投资仲裁会经常有失公正,对私人利益十分重视,而对公共利益照顾不周。同时由于目前的国际仲裁机制对仲裁员的选任标准有着明确的规定,很多仲裁员是从事国际商事仲裁的律师。因此,他们在案件中作为投资人的人,而在另一些案件中转变角色,成为仲裁员。索那拉亚教授发表他对仲裁员偏好投资者的担忧,他认为,仲裁员因为需要获得跨国公司继续任命他们为仲裁员的机会,所以就会过度偏袒投资者的私人利益,而对国际社会基本价值的考虑就少了很多。根据《华盛顿公约》,只有仲裁员在接受贿赂时,败诉方才可以寻求救济,提出仲裁裁决撤销的申请,而对于仲裁员与案件存在利害关系,规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且无任何有效的救济程序。这就使得国际投资仲裁争端中的东道国面临这样一种局面,即使国际投资仲裁员具有倾向于投资者利益的偏好,东道国也无从寻求救济。临时仲裁庭中,由当事方指定仲裁员,仲裁员并不对国家负责,如此一来,仲裁庭会常忽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其次,国际投资仲裁因为脱胎于国际商事仲裁,所以投资仲裁庭不易摆脱商事仲裁的影响,从而将东道国与海外投资者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矮化为平等双方当事者的对造,这样涉及东道国以及东道国公共利益保护的各项政策便被仲裁员忽视其指定的初衷,而是蜕变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手段。加之,投资条约中不少实体条款具有模糊性,仲裁庭往往作出不利于东道国的解释,这样就加大片面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可能。

3克服正当性危机的实践........9

3.1上诉机制的构建.......9

3.2合并审理制度......11

3.3法庭之友”的创制......13

4我国投资条约仲裁的现状.......17

4.中国对ICSID管辖权条款的变更.....18

4.2条约序言片面保护投资者利益.......19

4.3投资待遇条款未作明确规定.......19

4.3.1国民待遇标准.......19

4.3.2最惠国待遇标准..........20

5中国应对投资仲裁正当性危机的建议.....20

5.1投资条约中平衡投资者利益与国家.....21

5.1.1 ICSID管辖权条款变更.......21

5.1.2条约序言中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利益平衡.........21

5.1.3投资待遇条款审慎给予.......22

5.2我国仲裁机制的完善.........22

5中国应对投资仲裁正当性危机的建议

阿根廷双边投资条约过度自由化的规定是造成阿根廷仲裁危机的主要原因,反思中国的双边投资条约,自20世纪末也逐渐出现了自由化的倾向。因此,将阿根廷作为前车之鉴,汲取其教训。另外,2013年起,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制订了新的双边投资条约范本,并且依照新的条约范本和其他国家签订仲裁协议。尽管美加两国的双边投资条约的变化根源于NAFTA的仲裁实践,但是其变化的原因也在于对投资者和东道国利益保护失衡的投资协定。所以,中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变更也可适当借鉴2013年美国双边投资条约的范本,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国家利益。

5.1投资条约中平衡投资者利益与国家

因传统的国际投资条约片面考虑投资者利益而忽视东道国的利益,基于这种片面注重私人利益的立场,仲裁庭很容易缺乏对东道国公共利益的考量。因此,我们在了解仲裁机制的不足后,切忌过度放权。所以在今后的投资条约缔结中,必须改变以往片面注重投资者利益,主要衡量东道国和投资者双方的利益,更需要改变过去的投资仲裁的立场和模式,更加注重维护东道国利益。因此,我国需要从管辖权条款、条约序言和投资待遇条款登方面有所变化,以此防止重复上演阿根廷的悲剧。

5.1.1 ICSID管辖权条款变更

中国目前全盘接受 ICSID的仲裁管辖权,是基于中国作为一个资本输入大国的利益考量,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警惕海外投资者利用双边投资条约挑战中国经济的行为。中国在针对 ICSID管辖权中,应该区分不同情况,针对不同国家以及投资流向,区别对待。中国在与发展中国 家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可以采取全面接受 ICSID的管辖规定。但是与发达国家签订双边

篇7

一、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因“9・11”恐怖袭击后,担心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大量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把银行存款借给信用等级不高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一时之间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由于这些人把大量的借来的资本都投入房地产市场,催生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只好把房地产收回,进行二次转卖,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急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因为房价的下跌,使自己的资产变成负资产,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首付款占整个房价的比重很小,投资者把房地产归还给银行相对损失要小的多,使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把抵押的房地产归还给银行,房价恶性下滑,银行的大量贷款变成不良资产,银行由于无法收回贷款和利息,经营出现资金短缺,银行开始破产,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无法提取,消费者或者由于没有货币进行消费或者出于担忧未来经济前景不敢消费,由此消费市场规模缩小,进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因为消费不足而出现相对过剩,企业出于生存的目的开始缩小生产规模,大量裁减员工,大量的职工由于企业裁员而失去工作,进一步使消费市场规模缩小,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之所以陷入次贷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其实是美国投资过快,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导致。经济的发展是靠投资和消费两大力量共同推动而发展,通过投资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通过消费市场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国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发展。美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把大量的社会资本都吸引到投资市场,这就无形之中缩小了消费市场的规模。美国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而社会财富却大量集中在少数富有人群的手中,普通百姓由于手中的财富较少,抗风险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普通百姓只有节衣缩食,缩小消费,渡过难关,而普通百姓的消费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强度。

二、立足本国国情

我国目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因而国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改革开放的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我国也面临着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这种集中还在加剧。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还属于依赖型经济。我国是“生产大于消费”的国家,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企业大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外销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国际贸易顺差一年比一年大,产品消费依赖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美国陷入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扩大内需,增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

通过切实提高工人、农民收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的方式扩大内需。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消费。农民现在普遍收入水平不高,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养老问题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出台有关养老问题的政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农村劳动力充足,却缺乏参加劳动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要解决农民农闲时候的就业问题,农村农业人口,一年中农忙时间仅有2~3个月,剩下大量的空闲时间,除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许多农民是无所事事,如何利用这部分充足的劳动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农村以村为单位发展一定的集体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由于每个村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每个村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既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扩大农民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经济和地理优势。

要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市场,就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收入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工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和降低关乎生存居住问题的消费品价格水平。我国目前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何解决财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也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切实解决居民负担和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解决内需的另一个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渐降低学校的收费,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了他们关心的和制约他们消费的问题,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篇8

作者简介:杨娟娟(1984-),女,河北张家口人,财务经理,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金融

本轮金融危机从2008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席卷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全球经济衰退,经济大萧条,中国作为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和重要经济体之一,同样难于幸免,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据国际咨询机构统计,2007年全国中小企业总数较2006年增长了9.6%,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减少了55万家。可见中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面前,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从而使得风险防范系统更加牢固,具备应对各种风险防范的能力,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和创造力。

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金融危机简称金融风暴,指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及地域内经济急剧的快速的超周期性的恶化。这种状况对房地产、证券、利率指数、地价、生产企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不景气,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规模和产生的价值不协调,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严重失业。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企业财务风险受到极大冲击。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现实下和特定的时期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于或无法控制、预料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流的效益降低和可持续性不协调,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实际绩效和目标发生偏离,对企业生存、发展和长期盈利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出口下降、贸易壁垒增加

本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之一,美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必然使得我国出口的进度减慢,贸易规模顺差相对减少。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盟、日本和一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进口需求下降。国内,如苏州、宁波、上海等地区,一些大规模的生产密集型私营企业,如玩具、服装、纺织等受到巨大冲击,面临重重的困难。一定时期内,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会不断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所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提高警惕性,要小心谨慎地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二)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诸多经济活动都和贸易往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出口贸易就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5%以上。近年来,美国贸易赤字加大,境外投资资产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其维系的赤字贸易平衡,因此美元持续贬值。受到美国汇率影响,我国诸多企业经济收益与成本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出口商品的成本大幅提高,以美元计价的产出商品成本也相应提高,所以中小企业面对的汇率变动风险已经显而易见。

(三)债务风险

历史上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表征就是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累累负债。每一次经济危机来临,主导国家和所波及到的国家都在经历一个形成外债的过程中,并且数额庞大,有一定的持续时期。如经济危机最先显现的美国,房利美、房地美就是次贷危机,由于次级贷款的不断积累和增加,资不抵债,最终破产。还有一系列金融机构外资参股,在危机的情况下,发行债券让其他国家认购,我国就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经济危机,外资企业当然也严重受损,为美国次贷危机买了单。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美国的债主一定会向美国讨债,包括我国,必然有不少企业花费精力和时间去要账,也一定会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处理不当背负巨大的债务,导致发生大量的坏账、烂账、呆账。

(四)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一直不好。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处于生产规模的发展时期,通过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是相对可行的融资手段,但是通过上市融资有些中小企业还不具备条件。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国家的主要信贷,大部分流转到了大型的公路铁路基础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心企业,留下来一部分来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主要是智力密集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其贷款额度也相对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大批有待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即使有国家信贷扶持,银行也不愿意把贷款给他们用,原因是,风险不好控制和风险不确定。所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二、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应对金融危机,应着重做好以下五点:

(一)巩固和加强国内市场的经营活动秩序

1.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美国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其他经济主体的正常运作也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市场的经营,应该立足现实,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大出口增长比例。我国出口企业,应该认清目前的形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长线布局,把目标对准如俄罗斯、非洲、中东、印度、拉美等一些和我们一样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并且有进口需求的国家,从而,使得出口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扩大内需,调整生产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大大提升。因此,国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化吸收的潜力,通过调整结构,面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会一定程度上均衡外部市场冲击带来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认识到,危机,既是风险,又是机遇。扩大内需,调整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是应对危机的不二选择。

(二)规避汇率风险

当下,规避汇率风险,中小企业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变更贸易结算方式、贸易融资、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方式、增加内销等。中小企业可运用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保理业务、外汇期权、平衡责任、套期保值、借款保值、远期合同、掉期保值等。规避工具的正确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和不利冲击。企业也应当敦促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远期结汇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避免潜在的亏损风险。

(三)控制债务风险

企业的债务货款能否及时的收回,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所以,企业制定一套完善的适合自己的控制方法非常有必要。比如,运用信用证来收汇,在对外贸易时签订合同等。每一个企业务必高度重视,签订合同的规范性、正式性,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签订合同,还可以洞悉合作方的诚意、严谨、认真态度。同时,对于进出口企业是避免债务违约的必要手段。

(四)提升融资、筹资决策水平

企业在解决自身的资金资本需求的时候,应该遵循,先先内后外的原则。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精简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创新流程,改革变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完善资金回流,来解决“内”的问题。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资产质押,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发行股票等来解决资金,这是外的途径。企业应该创新融资方式,不拘泥于老套的融资模式。具体可以采用,票据贴现,委托贷款,股权质押等。通过并购贷款,银行信托理财等形式广泛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一年一度的贷款归还,来获得新的授信额度。寻找较低成本的资本运营模式,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压力和财务风险。

(五)积极面对反倾销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获得贸易优势,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在WTO层面和立法层面出台了大量对华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但是,超过一定的范围,这些所谓的法案就成了,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是一种贸易障碍。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通过应诉来保护自己的贸易利益。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应诉方,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所以,一定要重视财务信息资料的完善,会计信息统计资料等完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从而能够为反倾销提供有理有据的凭证,来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9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交往行为理论》等著作中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四种形式,合法化危机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要特征,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单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是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根本途径。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诸多重要启示,但他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夸大了语言的作用,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一、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具备自身的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值得被人们承认。他指出:“合法性的意思是说,同一种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被承认是正确的和合理的要求对自身要有很好的论证。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这个定义所强调的是,合法性是一种有争议的公认的要求。统治制度的稳定性,甚至取决于对这种要求的(起码的)事实上的承认。”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社会的合法性基础是自上而下确立的。所谓自上而下,即是说传统社会借助于文化传统而巩固自身的合法存在。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来自下面的合法性,即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从社会劳动的根基上获得的。这是由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的。哈氏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被理解成为—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保证目的理性活动的子系统不断发展,从而动摇了传统社会的制度框架在生产力面前的传统的优越性。传统社会里,统治是政治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所有制本身的合法性是依靠市场的合理性,即市场交换关系的公平合理和等价交换,而不再是依靠合法的统治制度。统治制度依靠生产的合法关系取得自身存在的权利。社会的制度框架在间接的意义上是政治的,在直接的意义上是经济的。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

(一)危机概念及标准

哈贝马斯主要是从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的辩证关系上来建构自己的危机概念的。“一种适当的社会科学危机概念应当能够把握住系统整合(systemintegration)与社会整合(Sozialintegration)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谓的社会整合,涉及到的是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制度系统;社会系统在这里表现为一个具有符号结构的生活世界。我们所说的系统整合,涉及到的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所具有的特别的控制能力。这里的社会系统表现为它们克服复杂的周围环境而维持住其界限和实存的能力。”在他看来,危机的确是系统整合出了问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在于社会整合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共同的文化价值出现问题,也即是说其根源在于社会的文化生活。

那么,衡量一个社会系统陷入了危机之中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哈贝马斯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发生质变。其二、社会系统的控制功能失效。其三、社会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

根据这三个危机标准,哈贝马斯断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陷入危机。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及其产生根源

在对“危机”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展开了对以合法化危机为中心的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全面批判。在他看来,晚期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发生的危机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这四种形式。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仍然存在。这种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的生产停滞、严重的财政赤字。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发生的主要领域已经转移到政治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并且以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机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合理性危机实质上是指国家在干预经济时决策和方式具有不合理性,“与经济危机一样,合理性危机把为非普遍利益而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表现为控制命令之间的矛盾”。尽管合理性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领域,比合理性危机更主要、更严重的危机是合法化危机。

政治系统的“投入”危机就是合法化危机,也可以称为是合法性欠缺。“合法性欠缺则意味着,用行政手段无法维持或确立必要的合法性规范结构。”

“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它不是由于系统整合受到威胁而产生的,而是由于下列事实造成的,即履行政府计划的各项任务使失去政治意义的公共领域的结构受到怀疑,从而使确保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形式民主受到质疑。”合法化危机即广大群众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组织原则和形式产生怀疑。

哈贝马斯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根源。第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之中:一方面必须实行国家干预,以解决市场机制下经济功能失调而频繁发生经济危机的问题,以此来减轻经济危机对群众物质生活的危害从而获得他们的忠诚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国家实施干预活动,其统治形式又会受到群众的怀疑,从而失去合法性基础,因为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以及“自由竞争”、“公平交换”等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一种矛盾境地不可避免,冲突也就随之而来。这种冲突是产生合法化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二,最为根本的是,国家的干预和行政指令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侵入到社会文化系统。对文化进行商业生产和行政计划,会将它原有的规范力量消耗殆尽,社会文化系统越来越无法向政治系统投入必需的群众忠诚,以满足其合法性的需求。由于国家干预,原先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政治化,促使社会成员对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合法性要求,使得政治统治对合法性的需求超比例增长,以致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失调。

由此可见,合法化危机实质上是由社会文化系统的“产出”危机所决定的,即由“动机危机”决定的。“决定合法化危机的必然是一种动机危机,即国家、教育系统和就业系统所需要的动机与社会文化系统所能提供的动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哈贝马斯认为,公民私人性和家庭职业私人性(即公 民明哲保身主义和家庭职业明哲保身主义)这两个动机模式对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存在都很重要,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无法产生,由此导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机危机。

三、合法化危机的解决途径

如何应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呢?在哈贝马斯看来,治疗这种合法化危机的方法就在于要消除金钱、权力侵入文化领域的现象,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在哈贝马斯看来,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承认和重视共同的规范标准。互主体性或普适主义是哈贝马斯特别强调的在交往行为中应该遵循的共同规范。互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也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行为。要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需要在对话中,首先语言具有可领会性,也就是合乎语法;其次,语言要具有真实性,所作陈述合乎实际情况,或具备实现的前提条件;再次,语言要具有正当性,指的是所说的话要遵循正当的社会规范;最后,语言要具有真诚性,也就是指说话要言出心声。

第三个方面是要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并不取代管理权力,只是对其施加影响。影响局限于创造和取缔合法性。交往权力并不能取代公共官僚体系的独特性,而是‘以围攻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这种围攻是通过宪法的授权、权力分工和公共领域的压力来实现的。实际上,哈贝马斯是要限制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形成自主的公共领域,在这里人们通过自主交往培养自由的政治人格和民主的政治文化,相互学习,唤醒社会的团结意识,从而使公共领域成为一切政治权威的基础,将政治权力最终置于人民和公共领域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四、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的价值和限度

为了应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设想的方案是拯救和重建理性,以交往合理性概念取代片面的目的合理性概念。这一抽象的哲学设想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途径即是要强调民主的对话、讨论,将民主的对话、讨论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和中心,将政治权力最终置于人民和公共领域的参与和监督之下。’笔者认为,从哈贝马斯的一些具体论述和观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比如,哈贝马斯提倡大力发展自由、独立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来抵制合法化危机和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在当代中国同样也面临建设民主政治的问题。哈贝马斯所提倡的让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督,让话语形成的交往权力对国家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力施加影响,这些观点对于发展中国的政治民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实现民主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来具体确定,民主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不能照搬哈贝马斯所设计的民主模式。

语言在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就是“语言地建构起来的”,哈贝马斯把超越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伟大使命交付给了一种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规范的建立。语言取代上帝成了人类解放的保证。

但是事实上,语言如何能够承担起如此的“重负”呢?对于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语言的作用是相对的、有限的、有条件的。哈贝马斯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他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根基。认为,语言起源于物质性的生产实践的需要,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社会存在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

哈贝马斯试图创造一种取消一切差异(权力、财富、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的理想的话语状态,以实现交往合理化,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克服资本主义的危机,这种改良设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只要存在私有制,存在剥削,存在竞争,要想实现完全的自由平等的没有强制和压迫的对话是不现实的。只要资源稀缺存在,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完全真实、真诚、正当地说话。而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消灭贫穷并不是通过提倡交往理性,进行对话就可以完成的。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的失足之处就在于把语言交流、交往理性看作社会进化的主导力量,而不是认为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交往理性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生产方式的完善和发展而空谈交往理性的发展,更不能把交往理性作为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

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哈贝马斯幻想恢复语言作为交往行为的中介地位,建立一种可能的、有效的、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规范,构造出一个理想的言谈情境,并促使人们在这种理想的言谈情境中,不受任何外在束缚,通过自由的商谈达到理性的共识。于是,交往的合理性、理想的言谈情境的建立、社会进化、社会病态根源的克服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统统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或浪漫主义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10

1企业融资管理的概述

1.1企业融资管理的定义企业融资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其需要合理地处理和协调企业运行中的各种财务关系,所以企业融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其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即以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它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管理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的状态以及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医药企业约占医药企业总数的69%,产值占行业生产总值的58%,出口创汇占48%,上缴税收占48%,可以说中小医药企业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和源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医药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略了融资管理的重要地位,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使之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的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本文所提到的关于企业融资管理的问题,仅指中小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融资难、担保难。其主要原因有:(1)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为中小医药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固然为中小医药企业提供了一条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途径,但并不会成为上千万家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至于发行债券,目前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利率固定,期限较长,主要用于进行资本密集型大规模项目的投资,带有政府主导垄断的推动型色彩,小型医药企业无法进入。(2)间接融资方面:商业银行为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银行不愿对中小医药企业放贷。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医药企业的信贷管理的条件更高。(3)国家未曾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医药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3完善中小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中小融资企业自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强化财务意识,增强财会知识没有客观的基础财会资料,谈不上进行融资管理。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管理,首先要强化企业人员的财会意识,掌握财会知识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前提。试想,一个中小医药企业的业主如果看不懂财务报表,如何进行融资管理。

3.2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完善,再完善的方案也只是一纸空文,无法执行。中小医药企业如何做到制度和人的完美结合,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制度,应在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

3.3投资、筹资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中小医药企业如何拓宽筹资渠道,如何把握投资机会,如何进行投资分析,这都是中小医药企业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篇11

一、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控制概念解释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对企业活动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分解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经营及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监控、分析和调整,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编制,二是预算执行,三是预算调控,四是预算考评。

(二)全面预算的刚性

所谓刚性,是指制度框架下的硬约束,管理者依靠严明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

(三)全面预算的柔性

柔性是指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经济危机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控制

(一)面临的挑战

经济危机是一种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既难以准确预测,企业也没有能力对它进行控制,同时造成的影响又会是不可预知的巨大。这时,我们已经制定好的以正常经营为前提的预算管理就不能正常进行了,预算管理的作用、意义也开始被怀疑。

(二)管理控制建议

本人认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途径就是在预算管理中将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我们以往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非常强调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预算管理的高度权威性。只有刚性的量化指标才能成为评价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

然而,在实际进行预算管理时我们又很难做到完全刚性,因为存在人为因素的“柔性”;而在需要柔性的时候,我们又无法恰当的做到。有些人可能存在对“柔性”的误解。一种是认为柔性是在损伤刚性,完全反对柔性,在预算管理中抓住数字不放;一种是认为,既然允许柔性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意的“柔性”,即使没有达到目标要求也没有关系,这实际上就形成预算松弛。

(三)下面将按预算管理的程序给出刚性与柔性控制的建议。

1、预算编制

经济危机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企业是存在于整个市场中的,宏观情况、行业情况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关注企业的原材料、动力燃料的价格变动,这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成本。

(2)关注市场上产品的需求情况,产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产品有什么看法

(3)关注国家政策及行业信息。

在预算制定阶段,首先,我们要设立合理的指标,制定量化的确定的目标,不能制定模糊不清的目标,那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是不可能产生指导作用的,在进行预算控制时也是不能把握的,也不利于考评。

然后,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到市场的多样性,增强预算的弹性,即所谓的弹性预算。但是,弹性的存在有可能造成管理上的消极效果,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

2、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即是预算目标的具体实施,也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一方面,坚持刚性标准,就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财力、物力资源,更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在执行过程中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预算调控

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突变,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预算不再适宜时,就要对预算进行调整了。预算的调整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和法定的授权,而不能自行随意更改。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哪些情况下才能进行调整。

(2)调整的程度、调整的幅度怎么确定。

4、预算考评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没有考核,预算工作无法执行,预算管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在进行预算考评的时候,要坚持刚性,不能人为进行操纵,否则会对真实的经营情况形成歪曲的反映,同时也可能损伤员工积极性。

然而,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在整个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制定的一些目标计划,年底进行考评的时候可能就难以达到要求了。这时我们就需要进行柔性的调整。这个调整必须是以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预算偏差部分为对象,而不能趁机将自身的问题隐藏。

三、经济危机下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

如果正处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期,做预算的确实不简单。经济危机下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集约化管理,降低成本;密切关注外部经济环境;在生产销售上制定合理的生产销售计划,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谨慎制定风险战略;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重视交易对手风险;强化控制,提高组织效率。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经济危机下,面对不确定的市场时,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重点是放在对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控制方面。

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过度强调预算管理的刚性,容易使预算脱离实际,失去应有的效力;过度强调预算管理的柔性,容易降低预算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因此,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12

“生态学”首次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阿格尔在《西方概论》一书中,将"TheEcologicalMarxism"理解为“生态学”。“生态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有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威廉·莱斯、本·阿格尔、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大卫·佩珀。他们认为,首先,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突出的问题,应强调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其次,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们主张应予批判。再次,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最后,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态学”生态危机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批判;威廉·莱斯重新定位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本·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的建立。

(一)关于对生态危机原因的分析

本·阿格尔在《西方概论》中提到,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对西方的阶级意识和危机理论给予高度重视,认为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就是生态危机。

詹姆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中提到,用自然改造文化观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指出,资本主义倡导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虽延缓了经济危机但却加剧了生态危机,他鲜明地提出“控制自然的观念”才是生态问题最深刻的根源。此外,莱斯还对“控制自然的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的培根的思想和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分析。

大卫·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主义》中指出,生态危机的原因不在于生产力和人的需求的增长,而在于资本主义获利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贝拉米·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中认为,生态危机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有关,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使得环境持续性地恶化。

(二)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詹姆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中深刻、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除存在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外,还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理论。两种矛盾相互作用,加深、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安德烈·高兹在《经济理性批判》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是生态危机。资本家不愿意在环境保护上投资,即便投资,脑子里想的也是赚钱。在《劳动分工的批判》一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

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指出,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当代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克服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福斯特指出,部分厂主在环境保护上或许作过一些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二、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王雨辰、郭剑仁对以贝拉米·福斯特、詹姆斯·奥康纳为代表的北美生态学进行了全面地考察,指出“贝拉米·福斯特理论的特点是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理论文本的解读,挖掘其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从而建构出他自己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在此基础上,贝拉米·福斯特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同生态危机的关联,其理论侧重点是环境社会学研究。詹姆斯·奥康纳则是通过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和自然纬度,揭示资本主义二重矛盾同生态危机的关系,提出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其理论侧重点在于生态政治学。

曾文婷在《“生态学”研究》一书的第二章,从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层面对“生态学”的生态危机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她分析了科学技术的错误利用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关系;生态危机不在科学本身,而是在于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观念才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刻的根源;生态危机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和科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经经济危机和人的本能结构危机的集中表现,其主要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郭剑仁在《生态地批判》第三章研究和探讨了北美生态学者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危机思想。他指出,福斯特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不可改变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及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即社会正义运动和环境运动的联合是解决之道。

葛恒云的《“生态学”及其启示》认为,生态学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在于其认识上的问题,或在于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作为理论核心的异化消费概念,是从异化劳动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没有以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深入分析为理论前提,影响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分析的逻辑力量。其次,是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评价。

曾文婷在《“生态学”评析》一文中,对生态学理论的评价总体偏重于其可借鉴性。她在文中指出,“生态学”努力运用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生态环境及其危机问题,致力于生态理论与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的生态思想,为在当代的发展与完善注入了新的元素。

刘光明的《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科学文化背景探源》认为,“生态学”作为有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是特定的科学研究发展和文化环境的产物。生命与环境科学的发展是它的自然科学前提:关于自然——人——社会未来的论述和西方对进一步探索中的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它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起了指导、借鉴作用。

解宝军《对“控制自然”观念的重新理解》一文中论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在运用不当和失控状态下造成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性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生态危机。

陈红兵《奥康纳生态学与生态文化建设》一文分析了奥康纳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足于生产劳动范畴,将生态问题作为时代主题,把自然生态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现实解决途径。

三、研究现状评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