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0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和生物学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可能伴随着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时常伴随着一些反应现象,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化学变化(chemical change)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生物学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使用频率低,而且多抽象,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一到考试,学生最怕的是简答题,从批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中简答题高错误率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多是概念的乱用现象,因此,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认真指导阅读教材中的概念
教材中对概念的表述,语言都具有简练、明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表意十分准确、完整,确定概念的范畴严格。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首要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概念的语句,对概念中的每个字眼和词都要注意分析,并提醒学生用笔作上记号(比如打圈圈)或注解,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错误。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对“单倍体”的概念的描述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概念中的关键字眼是“体细胞”、“配子”、“个体”。其中,“体细胞”强化判断几倍体是以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不能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配子”强调该变异体是不是单倍体的参比对象是正常个体的配子;“个体”强调单倍体是指个体而不是某个细胞。从概念中反应出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的单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以下列一道题为例,如果学生不理解单倍体概念,出错的可能性就极高。“下列不属于单倍体的是(?摇?摇)。A.蜜蜂的雄蜂 B.人的细胞 C.由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马铃薯植株”,很多学生错选D,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的概念。
二、通过具体事物或图片等理解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有时单靠文字上的解释还不够,还必须配上一定的图解、实物或动画的课件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美国的教学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 一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详细解释,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直观的图片、实物等所形成的概念远比纯文字的解释要有效得多。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描述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课本中还有 “多倍体”的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除外还有“二倍体”、“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等概念。就这几个概念,学生一直无法搞清,因为概念太抽象,而且容易混淆。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个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形(如图),让他们辨析,请学生思考回答,该图有几个染色体组?并请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如果某个体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的组成是如图所示,那么该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还是四倍体?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纠正和肯定,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教学中如果常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也会掌握得更牢。
三、通过导学提纲指导学生理解概念
作为教学第一环节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能提前自觉预习下节课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对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心中有数,直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求知欲望。在预习过程中,新的生物学概念往往是预习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教师的设计的预习导学提纲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为学生的设计的导学提纲中,要突出概念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抓住概念的含义和本质。
例如:在选修③《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并没有专门的描述,可是理解这样的一个概念对该节课的教学确有重要的意义,我针对“单克隆抗体”概念,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题:“什么是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经过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大量增殖而产生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体。”这样学生对“单克隆抗体”概念中的“单”、“克隆”,以及“该种抗体的特性”等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学生在自学中能理解这个概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会变得更轻松。
四、通过比较易混概念准确理解概念
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单从概念的名称上就足以让学生混淆不清,如: “生长素”和 “生长激素”、“核苷酸”和“核酸”、 “细胞液”和“细胞内液”、“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还有一些概念是由于比较抽象,原理复杂,不易理解,使用少,容易忘,如“转录”和“翻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这些是学生在解题中使用错误频率较高的不易分清的概念,要使学生牢固理解和记住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比较,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比较概念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列表的形式。比如:“转录”和“翻译”就可以列出这样的表:
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区别就会更加清楚,减少用错概念的机会。
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掌握概念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核心概念;突破
引言:
与其它学科不同,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更多是学习相关的生物概念,这主要是由于生物学科独有的特点而决定的,在生物学科中,各种生物规律、方法和原理等都是通过一些生物概念体现出来的,所以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实质就是学习各种生物概念,只要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书中的各种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那么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是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物学中的各种知识、规律、方法和原理等,从而在大大提高学生们解题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生物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核心概念的教学。
一、指导学生们建立相应的概念体系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目的是在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们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概念体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面对某些核心概念的突破时,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合理的且与学生以往认知有差异的冲突,这样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这样高中生物教师就可以更方便的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相应的概念体系。例如,在对高中生物知识中的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这些核心的概念进行教学的时候,高中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然后在举例说明许多生物都只含两个染色体组,这种只含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被称为二倍体。教师此时可以突然将多倍体这一新名词引入,并向学生们提出疑问:多倍体生物和二倍体生物在染色体组上会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上突然加入具有差异化的冲突,无疑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后,无论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在经过教师的合理纠正后,都会非常有助于学生们对概念进行记忆,从而让学生对于这些核心概念知识的理解更加的透彻。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根据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若由教师将一些生物学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话,学习往往兴趣不是很高,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此时学生学习概念的方法也大多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完全没有锻炼到学生自身的思维,而且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故而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留设一些与核心概念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究,教师在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自主的参与到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来,从而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学生们培养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对类似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理解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在高中生物学科中的许多概念之间都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即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将这些有共同之处的概念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们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体两种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都是由染色体组成的,这样往往就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容易将两种概念混淆,无法具体掌握,同样还有在《分子和细胞》模块中,提到的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学生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也很容易出现概念的混淆,使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将这些概念单独提取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出这些相通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四、合理使用变式,让学生们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讲授的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变式来引导学生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学习,深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种群这一概念进行讲授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变式进行教学。首先,提出一个较小的且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态系统湖泊。然后,对学生们提出一系列问题:在同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鳝鱼是一个种群么?在同一个湖泊中所有的草鱼和鳝鱼属于同一种群么?两个不同湖泊里的鳝鱼属于同一种群吗?高中生物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回答,在回答之后进行相应的讨论,最后让学生们根据理解总结出种群的概念。通过这些变式的使用学生们在解答的过程中就会自主去思考,从而加深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际升.核心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4):152-153.
[2]左婷.“概念着手、学科互联、过程呼应”对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2012,(26):98.
[3]袁兰.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概念的突破[J].中学教学参考,2012,(8):109-109.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内容要求、教学建议等部分有重要的改进和提升,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在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传递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奠定了课程层面的基石。在修订后的课标中增加了对50个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的描述,这些描述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出现,充分考虑了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是对原有内容标准中教学重点的标注和说明。例如,课标指出“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是教师在第四主题中要教给学生的重要概念。因此教师们应认真研读修订后课标中对重要概念的描述和对概念教学的建议,在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针对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看法。
1 校正日常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由于青少年特别是城市的学生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实验以及成人的错误指导,使得学生所形成的生物学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学生经常把的头状花序当做是一朵花,把玉米粒、小麦粒都称为种子,将蜘蛛、蜈蚣、苍蝇等统称为昆虫,将生态学中的“消费者”等同于生活中的“消费者”,在科学表述时将鸡卵中的卵黄、卵白称为蛋黄、蛋清,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应注意纠正不科学的称呼,并以日常概念为基础,经过过滤提纯,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时,应注意果实和种子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了解由于小麦和玉米的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所以它们应属于果实;在进行“节肢动物”教学时,应比较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知道蜘蛛、蜈蚣、苍蝇同属于节肢动物,但不都是昆虫等等。
2 举一反三,把握概念内涵
生物学中有很多概念在生理过程或表观现象上极为相似,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例如“反射”和“应激性”——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刺激发生的反应。教师在讲解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举出各种神经调节的例子,如手遇到烫杯子时迅速缩回、“红灯停、绿灯行”、眨眼反射等,然后归纳其共同点,推出反射的概念。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人触摸含羞草时其叶柄会下垂、叶片合拢,这是否属于反射?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避开有害刺激,这又是否属于反射呢?从而使学生注意到概念中的各种限定词“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等,明确反射是只有具备神经系统的人和动物才具有的,这和植物及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应激性是有区别的,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辨析生物学概念的内涵。
3 去同求异,在比较中巩固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或内容上有共同之处,使学生极易混淆,如呼吸作用、呼吸运动和呼吸。
呼吸作用是指有氧条件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公示表示如下: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等)的收缩和舒张而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其过程表示如下:
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吸气;
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呼气。
呼吸则是在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宏观气体交换过程,其过程如图1所示。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其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因此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法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又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学生也很容易混淆,还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表1)。
4 运用概念图,形成知识体系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概念、名词数量众多,学生易混乱,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概念图则可将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构建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让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概念较多,如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灰质、白质等等,学生极易思维混乱,运用概念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神经系统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5 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和运用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源于自然,是对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抽象总结,反过来又可以被运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概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并掌握概念。例如在讲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尿检?如果某人在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血细胞或蛋白质,是怎么回事?如果发现葡萄糖呢,又是怎么回事?在讲述血管的概念及特征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受伤时的出血情况、所损伤的血管及处理办法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来解释生物学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生物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生物素养,这也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概念进行有效教学。只有教师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