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1:1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讲,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而且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作为政治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加强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着力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科研能力提高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学习。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兴趣就是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关键。换句话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具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这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对教师来说,就必须首先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需求;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会把学生的需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就会时刻关心学生所思所想,就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而言,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二者是双向互动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比如,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间接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为此,要转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解决学生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兴趣要服务于效果,不能只为形式的变化而去研究形式,而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内因,教学方法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但科研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科研能力为基础,没有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没有根基和扩展的空间。科研能力与教学方法是互动、互促的关系。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教学效果的提高得到双重的支撑。总之,兴趣与效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法可以扭转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或误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想办法扭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而要实现这种转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为整个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解决这个首要问题,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并且逐步培养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提高对教学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1](P622)通俗地讲,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校、课堂、家庭等是一个小环境。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师生关系、校风班风、各种教学设施等。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潮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比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当然,交流的方式、方法及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问、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让学生与老师互为主客体对话均可;有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学就有气氛、有生气。对教师来讲,要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际国内时事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重大现实问题、教学改革问题、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新成就等,及时引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并积极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理论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出一个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交流融洽的教学环境,就一定能够孕育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定有效的交流,教学也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在课堂上,如果将教师当成主体、学生当成客体对待,就会造成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就会变成各自内心的独白,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才能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四,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凡是能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这一目的的各种教学环节,都属于教学方法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外的方法,而是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来看,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一门课程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教学效果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教学方法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大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劣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师讲授的方法相关联,科研能力与教师的学识素养相关联,而教学效果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能够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除了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时安排得当、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强、学生重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外,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关键。这是因为: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灌输、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学方法丰富得当,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好。这就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目的出发,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而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方法研究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以重视、如何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把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首先,把教学方法研究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近些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更加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教学方法日趋显现出综合化、现代化、隐型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方法研究,在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学科建设中把它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要使教师能够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到学科建设和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本领,有积极主动改造、变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因此,只有把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才能切实把“05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在本科期间主要学习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教育会使这些内容深化。对于本科生来说,考研不仅是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机会,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路径。分析这一过程,对于打算考研的同学很有帮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概况
就普通院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考研录取率一般在15%-25%(录取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率),如果以备考考学生为基数计算,有时录取率甚至能够达到40%―50%,在高校文科专业中录取比率较高。就西安而言,本专业能够报考的211院校有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普通院校包括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等;可选择的院校相对较广。
本专业考研的专业方向分为“本学科专业”和“跨学科专业”。本学科报考的常见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基本原理、政治学、哲学类(包括伦理学、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史类。跨科报考主要有行政管理、法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文学、法律硕士和教育硕士等。考试的科目包括公共政治、英语和两门专业课。公共政治同英语满分各为100分,公共政治常见的录取分数区间是60―80分,英语则是50-70分。“本学科专业”常考的专业课科目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国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专业课一般分为两门,总分300分,根据报考院校和专业的不同,录取分数也不一样,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高分专业课录取,即两门专业课需要考到250左右,加上公共课总分380分左右。近年来随着就业率压力加大,考研、保研人数的增加,高分录取的情况越来越多,增大了本专业的考研难度。第二,低分专业课录取,即两门专业课仅要考到200分左右,总分超过320-330分即可;一般为理论性较强专业、冷门专业或普通院校。各类录取分数线由低到高依次是国家线、学校线和各学院的专业复试线。报考211层次以上的院校,有时分数过了国家线但没过复试线,还可以进行跨校调剂。
二、专业与院校的选择
对于本专业考研报考的选择,存在“专业优先论”与“学校优先论”两种不同看法。专业优先论者认考研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以后打算朝更高的方向发展,如考博或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基于此种思路,考研报考首先要考虑自己比较喜欢或擅长的专业方向,考虑被选择学校相关专业实力的强弱,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期间有较大收获。“专业优先”的选择方式必须充分了解报考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特色、主要导师近年来科研成果与相对水平。
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观点主张“学校优先论”,即报考学校的声望远比专业重要。此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学术教育类专业,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因此,专业所在学校的声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东北师范大学的“理论”学科虽然排名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之前,但考生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哪些我们“常识中的名校”,因为后者名气远远大于前者,校内专业都会因为学校而显得更有竞争力。
当然,以上两种观点也不完全矛盾,学校好专业强的例子也有很多。另外,近年来,各学校研究生的录取分数逐渐提高,学业要求与毕业门槛也水涨船高,那些不费力就想“混名牌院校文凭”的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小。
此外,报考学校与专业,还需要结合自身实力。一般来说,选择的标准要比自己现有水平略高,但努力一下可以达到。可以把打算考的学校归类(“211”或普通),然后上各校招生网站找到你倾向报考的专业,记录下各学校此专业往年的录取最低分、报名人数、录取人数等信息。接下来,找到不同学校你要报考专业的专业课书目,进行对比,选定学校。通常,选择专业课简单一点、往年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把握性较大。
三、资料准备与复习方法
1、认真选择复习资料
首先,要学会选择参考书。从常见的考研专业课指定参考书来看,参考书可以分为“单科一本参考书”和“单科多本参考书”。单科一本参考书是指一门150分的专业课仅指定一门参考书。单科多本参考书又可分为“并列参考”、“重合参考”两种情形。并列参考指考研的同一门专业课指定几本参考书且内容不重合或重合较少。以西北大学2015年“基本原理”考研课程为例,该课程指定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3本参考书,内容重合较少。“重合参考”是指同一门专业课指定的几本参考书内容重合较多或以一本为主。以长安大学2015年“政治学”考研课程为例,该课程虽指定了《政治学新论》、《政治学基础》两本教材,但内容重合较多,应以第一推荐书目《政治学新论》为主。
其次,对于参考书的选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于“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的问题。如果某校的考研参考书中出现了该校导师的自编教材,那么自编教材相对重要。第二,不能认为考研参考书的难易决定了试卷、录取的难易。因为,有的学校考研参考书较为简单甚至用公共政治“两课教材”,但试卷出题有时较难、较偏,也可能推高专业课的平均录取分数,例如,近年来,部分学校过线考生的专业课单科成绩甚至达到120―130以上。第三,应注意考研专业课参考书的版本。一般来说,各校专业课参考书比较青睐“老版本”。
2、制定科学的专业课复习方法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要恰当评估复习周期。由于近年来本专业考研录取分数越来越高,而拉分主要靠专业课,因此,专业课的复习周期不宜过短,不应少于半年,至少能够确保复习3-5遍。第二,专业课内容的复习顺序也有一定窍门。对于参考书的内容,可以采取目录浏览法,从序言、概论等方面看书的特色与创新,可以挑选章节阅读评估复习难度。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专业课,复习内容可以先易后难。第三,第一遍的复习要打牢基础。在没有其它资料的辅助下,第一遍复习应该静下心来自编笔记,最终建立各章的大纲、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框架建立知识体系图,不断加深理解、记忆、应用的能力。第四,注重利用其它资源。如果能找到历年该校专业课试卷(部分学校有售)、整理的笔记或知识点,结合教材复习更有针对性。第五,注意协调好与英语、公共政治之间的关系。公共英语对于一般本科生来说普遍较难,靠其拉分不太现实,但要保障过线(50-60分),必须常抓不懈。对于公共政治,如果与专业课之间内容存在重合,应当巧妙规划相关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考研心态调整的问题
在考研的不同阶段,考研的心态包括报考选择心态,备考复习心态,考场应考心态等。首先,在报考选择时,应坚定选择与意向。考研专业院校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应有考虑的时间,但在院校专业选定后,一般来说不要随意变更,因为考研复习的时间有限,犹豫不前,成功的几率就会变小。
其次,要客观看待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一般来说本专业考研同学在复习期多会经历以下情况:复习初期,由于不了解有关情况,会有一定的迷茫与困惑;随着复习的推进,成就与兴奋之感逐渐增强,心态变得积极;到了接近考试的后期,焦虑情绪又会增加;随着精力的逐渐耗尽,压力越来越大,考生时常有坚持不下去的想法,总觉得自己不行,复习的还不够……。对于这些情况,考生应有恰当的准备与调节。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多肯定自己复习的成就;既要保持拼搏的状态,也要适当调节。例如,每天可给自己一小时的放松时间,每周最好休息一天;对于解压,男生可以采取运动、网游、户外等活动,女生可以逛街、聊天、美食,劳逸结合。
最后,在考试期间要保持冷静镇定。要提前准备好考试用品,上考场开始答题后应注重过程,不要过多在意结果。考完一、两门之后先别对答案,好好休息。考试结束后,除非有明显的证据(例如一门课没有考),否则不要轻言失败,休息两周后就应准备复试的内容。
对于参与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是独特的经历、难忘的旅程、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要坚信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保持积极的心态,为自己加油,实现人生又一跨越!
【参考文献】
[1] 阚云艳,谢佳娜.大学生考研计划制定策略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一、应用本科生政治思想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的传统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所用课时较少,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调,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现在应用本科生大多都是90后,主张个性发展,思想活跃以及自主意识非常强,学习理念个性化,不再单单重视那些考研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而更加重视对自己专业技能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本科高校特别是生源有中职毕业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个性化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单位以及公众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这种评价体系是相对于学校的评价体系而言的,是一个第三方的评价体系。现在我国的应用本科学生步入社会上工作的时间相对于学术性的本科学生要早一些,所以当他们在企业工作实习的时候,通过建立那些企业公司以及公众舆论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总体水平,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发现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模式开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从而可以找到有效的科学的解决方法,这样通过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上的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社会道德素质水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始终处于提升的状态,这种现象不是很理想,为了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本科高校发展的需要。这样本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按照这个体系,充分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才能培养出不受市场经济影响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大学生。同时也可以非常科学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最后实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的最终目标。
3.个性化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的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在应用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活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和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生活理念、人格特点、心理以及兴趣等。应用本科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相对于学术性的本科生较低,特别是中职升本科的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心理比较强,辅导员对他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应用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引导辅导员参与到应用本科,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就是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它的评价效能性,最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
4.有利于解决应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高校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评价体制建立的基础是传统的教育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地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所以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针对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应用本科生,还没有找到一些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所以应用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对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制中的众多棘手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断地推动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这样既符合了现在的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究的重要内容
在现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之前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思考研究,认识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思想的多元化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化培养,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构建符合应用本科学生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政治理论素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1.研究评价的发展基础
探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是反映评价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也是应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要求,这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原则性起决定作用的。在这个思想政治的评价体系当中,要坚持以应用本科学生作为基点,坚持理论观点,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会更加有效地发挥这个评价体系的最大的作用和效果,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2.研究完善评价理论体系
对于应用本科生的道德思想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需要经过多方面思考和借鉴的,这个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对于每一个应用本科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他直接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它的评价结果一定要科学严谨,这样就需要建立雄厚的理论基础。评价的体系要建立科学的多样性的评价标准,提高质量评价的参与度以及提高学生能力的评价功能,这种评价体制的建立必须还要坚持和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制定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现实的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实践,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其中的问题,从而实现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3.研究个性化培养的评价模式
应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成果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对应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评价不单单是看最后的目标是否实现,还应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过程进行监控,把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评价模式的建立要体现量的分析与定性的结合、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的兼顾、相对性和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
4.研究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应用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符合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方向,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实的实际情况。在建立的时候要顾及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的水平和差异,以及这个体系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坚持多元化的理论观点,全面地考虑,最后促进这个模式建立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应用型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建立的要求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建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学校要准确把握应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调整和机遇,认真分析和科学探索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个性化教育道路来。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一直所坚持的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它具有很高的时代性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完善的关于应用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现在的时代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2.坚持科学性、实效性以及目的性的导向
每一个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明确的科学导向,这样才会更好地帮助工作的开展,同样高校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培养也必须具有科学的导向,这就必须坚持科学性、实效性以及目的性的导向,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学生是每一个高校的教育主体,所以高校的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离不开学生的,同样的道理,关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建立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况,这样就会更加结合实际,制定出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模式,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个性化培养的水平。
4.坚持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
一、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主导”作用的意义及地位
1.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导师首先应成为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创造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传递者。导师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知识积累渊博,对学科前沿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在研究生整个科研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对其学术培养进行具体的规划。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学业进步,还要帮助研究生明白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主动掌握知识技能,独立创新地完成科研任务。
2.人生规划的领航者
研究生长期处于学生阶段,社会经验匮乏,面对家庭、科研和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迷茫和困惑,失去人生的前进方向。研究生导师有着和他们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历,在以往的道路上也曾遇到过困难和迷茫,有着丰厚的经验,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引领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3.道德规范的辅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研究生接受的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教育,应该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和学术道德。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仅仅来自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导师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道德氛围熏陶。研究生导师一般情况下都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德艺双馨,在对研究生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其道德意识的规范及辅导,对整个课题组的道德文化氛围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思想形态的引领者
大多数研究生处于青年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对成熟,但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尚且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失去理智。研究生导师则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较为正确的把准方向,对研究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形态引领,有助于研究生思想认识体系的形成。
二、当前研究生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1.重学术发展,轻素质培养
目前,部分研究生导师以学术业务为主,对学生的要求侧重于专业理论水平,把主要精力都着眼于课题的进展、实验操作、学术水平的层次上,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容易不同程度的忽视研究生中存在着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差、诚信品德缺失、艰苦奋斗精神不足等问题,忽视了对研究生的素质教育。个别导师没有从事过学生工作的经验,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不闻不问,执行力参差不齐。
2.重理论说教,轻言传身教
研究生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建立一般都是从与自己最为熟悉的导师的学习与交流而来,导师的成功的奋斗者的形象受到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德高为范”,导师的精神品质通过日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和合作对研究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目前,个别的研究生导师仍然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忽略了在科研活动和指导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引导和建设性的影响,无法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重集体辅导,轻个性指导
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导师与研究生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个别学术能力强的导师一个人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导师还要承担自身的科研任务与业务压力,导致很多研究生导师没有这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只能将研究生集中起来一起简单的辅导,
4.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
现在很多学生考研目的过于功利,不是逃避就业压力,就是想以此为“跳板”找到更高层次的工作。对于部分导师而言,在与繁重的科研、上课任务,甚至是承担行政工作相比,培养研究生也成为了最轻松的任务。在目前研究生低进低出的情况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转变为在学业上能够顺利完成毕业,对研究生的日后发展关心不够,“作坊式批量生产”成了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
三、加强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导”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导”的基础
研究生党支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战斗堡垒。研究生导师中党员比例较高,他们政治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治学态度严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应充分加强组织建设,将研究生导师聘为党支部指导老师,适度邀请导师参加支部活动,积极征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双向促进,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完善制度建设,把牢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导”的方向
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用明确的条款制度界定和考量导师的行为和职责履行情况,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纳入导师业绩考核范围。在对导师科研水平考察的同时,对其教育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进行严格的考评,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素质。增强导师对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把牢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方向,导师对研究生总体负责,思想政治专职工作人员协助,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全面培养。
3.采取多种举措,调动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导”的激情
积极探索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结合实际,为导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给导师自我成长和掌握方法的机会。树立一批学高身正、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典型,进一步强化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氛围,激发研究生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积极性,使研究生导师在学习上给予指导的同时,在思想上引导研究生全面成长,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4.开展理论学习,强化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导”的能力
随着我国导师负责制的深入进行,大部分导师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但仍有很导师特别是农、工专业的导师,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这些导师也是在和研究生一起共同成长的,导师也需要有专人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学习,需要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了解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而有效的开展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通过开展精简短的专题培训,加强导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进一步强化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二)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为了上好一堂课,搞好一次主题教育,一个小组学员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自己所能解决一切所遇到的困难,学员的团队意识大大增强。对于讲课的学员,站在讲台上所代表的是一个团队的形象,而且通过讲课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加了自信心。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成员是动态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这样后参加的学员向先参加的学员请教,小组成员向其他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在竞争和互助中,学员的互助精神明显增强。
(三)提高学员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每组学员的授课特点、授课内容不同,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授课方法和技巧各异,不但学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对于学员队干部来说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队干部可以从学员授课的内容、课件中接触到许多有特色的图片以及时代元素,促进队干部授课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员队干部通过学员授课,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为切实加强学员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员政治思想素质搭建了平台和桥梁。
二、不同年级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题
青年学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很强。在校期间由于课程设置、所处环境、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不同年级学员的思想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针对不同年级学员的思想特点,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白立身做人的道理,打牢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
(一)四年本科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题
1.一年级注重打基础第一学年是学员了解部队、认识院校、打基础、求发展、培养军人品格的关键之年。从目前来看,公安现役院校的学员,特别是参加高考入学的普通本科学员,入学动机各异。有的学员是服从家长的意愿报考,有的学员是出于好奇报考,他们对于公安现役部队的职责使命、任务并不清楚,对于学习生活也不太了解。在大学一年级,要经历入学新训,而有些同学对于艰苦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缺乏心理准备。再加上生活上、学习上的适应等问题,使有些同学出现厌倦心态,甚至出现要求退学的现象。这一阶段,对于普通本科学员来说,既要完成从社会青年到革命军人的转变,又要完成从地方中学生向军校大学生的转变;对于战士学员来说,需要完成从部队战士向军校学员的转变。因此,为配合学员入学训练教育,这一阶段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学员的转变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员了解部队光荣传统,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开展军史教育,学习我军的光荣历史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发展历史,了解公安现役部队的任务特点,激发学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员学习热情。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端正入学动机,确立服务思想;正确认识自我,尽快完成转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注重自我完善,力求人际和谐;了解现役部队,热爱所学专业。
2.二年级注重抓提高第二学年是学员各方面开始加速发展,逐渐从普通学员到合格学员、优秀学员的进步之年。针对部分学员升入二年级后自身要求有所放松,学习成绩拉开档次,产生心理波动等情况,做好典型引路、榜样激励、舆论引导等工作,使学员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品德修养和军人养成。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爱军意识;树立忠诚意识,坚决听党指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培育健康人格,保持身心健康。
3.三年级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学年,是学员由知识素养向能力素养转化的重要阶段。学员在经过暑假到部队的认识实习后,初步了解到未来工作的环境,同时逐步由基础课转入专业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学员成才意识和危机感增强,要重点强化其适应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为此,大三阶段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加强自身修养、铸就和谐人格;正确使用网络,发挥育人作用;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保持良好心态,注重自我教育;遵守规章制度,慎重对待婚恋。
4.四年级注重任职能力准备第四学年,是学员逐步走向成熟、成才的一年,面临考研、毕业实习、工作分配、支边等现实问题。这一阶段,学员思想波动较大,不稳定因素也明显增多,要注重做好学员的教育疏导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学员继续努力学习,为实现由合格学员到合格指挥员的转变,为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教育学员敢于面对现实,自觉服从分配,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新的人生起好步。由于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毕业后,多数会从事执法工作,在课外思想教育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廉政教育内容。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牢记历史使命,提高自身能力;保持健康心态,正确对待考研;善始善终律己,培养战斗精神;筑牢思想防线,廉洁依法行政;报效伟大祖国,自觉服从分配。
(二)三年专科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题
1.一年级注重适应转变根据专科队学员都是来自于基层部队一线战士的特点,尽快使学员适应学习生活,完成从部队训练、执勤到院校学习任务的转变,使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品德修养。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端正入学动机,尽快完成转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树立忠诚意识,坚决听党指挥;注重自我完善,力求人际和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2.二年级注重全面发展针对学员升入二年级后由谨慎交往、小心处事,转变为思想出现松懈,个性明显张扬,学习成绩拉开档次,产生心理波动等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员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同时,要强化学员适应社会和部队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加强能力培养,注重全面发展;正确使用网络,发挥育人作用;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遵守规章制度,慎重对待婚恋;培育健康人格,保持身心健康。3.三年级注重任职能力培养专科队学员进入三年级,面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一阶段,使毕业学员一方面继续努力学习,善始善终收好尾;另一方面教育学员勇敢面对现实,自觉服从分配,为新的人生起好步。针对学员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牢记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铸就和谐人格;培养健康情趣,注重自我教育;善始善终律己,培养战斗精神;筑牢思想防线,廉洁依法行政。
三、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公安现役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军事化管理体制的优势,构建“以学员队为单位、以队干部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学员政治思想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本思路针对在校学员大部分是“90后”,其世界观趋向现实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甚至一些学员还会出现心理问题的思想特点,以学员队为单位,成立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小组。根据统一下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小组集体研究备课,采用学员代表上台讲授、开展学员主持并参加的辩论、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传统的学员“被动的填鸭”为“主动的探索”,使学员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实现队干部与学员之间、授课学员和听课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66-02
当前,微博己全面渗透到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应积极顺应时展潮流,主动占领微博阵地,提高辅导员微博的影响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微博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微博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全新的阵地,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1.通过微博及时准确信息。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辅导员在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就是要将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辅导员要召开年级大会、班会或者通过电话通知班级干部,再由班级干部通知到班级全体学生,所需时间较长。现在,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进行通知,能够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直接传递给最广大的学生,提高了信息的速度,由于不存在任何中间环节,也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利用微博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和学生两者间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在办公室或寝室进行谈话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必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现在,辅导员与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进行交流,这样没有了面对面的紧张与局促,师生间的对话也更加轻松、平等和民主,学生更加容易向辅导员敞开心扉,辅导员也更加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更加容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3.借助微博进行舆情监测与引导。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还要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来掌握学校舆情并积极有效地进行干预。传统的监测方式是,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进行当面交流或者通过班级干部的报告等被动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信息。现在,辅导员可以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在无限制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鲜活的思想动态、内心的变化和成长过程中遇见的困惑和问题,并且当发现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不稳定的态势时,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高效进行解决。
二、辅导员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辅导员应积极转变观念,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全新的载体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围绕微博的信息功能,构建信息传播平台。辅导员要发挥微博的信息功能,随时校园新闻、学院动态、活动信息、服务咨询等,为学生提供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做好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通知、评奖评优、考试、招聘和各种文化活动等;通过微博宣传国家和学校政策、校规校纪、好人好事;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来收集学生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以此完善和改进学校日常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利用微博的信息要短小精简,时效性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吸引大量学生的加入。
2.围绕微博的人际交流功能,构建师生互动平台。辅导员要围绕微博的人际交流功能,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释疑解惑的人生导师。辅导员通过微博与学生交流时,要多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生活、交友和就业等问题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作学生的贴心人;要淡化自身的角色定位,尽量使用自然生动的语言,以平等的姿态走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避免高高在上的灌输与说教;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施展才华;遇到有困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宣泄释放不良情绪和压力。
3.围绕微博的诉求表达功能,构建舆情研判平台。辅导员要通过关注和参与学生的微博,随时随地观察他们最新的心理动态,倾听学生所思所想,为他们答疑解惑。辅导员要在微博上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心声并善于透过日常琐碎的言语信息过滤分析出学生的真实心理,聚焦学生的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有意识的通过微博获取有可能形成危机事件言论的蛛丝马迹,并在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调解矛盾、引导舆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三、辅导员运用微博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辅导员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否认甚至排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而是要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式与新的载体方式有机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以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1.创建团队微博。创建辅导员微博团队可以更好的发挥每名辅导员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在团队微博创建中,每名辅导员应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分工来突出微博特点。如日常分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研究和思想引导等内容;日常分工为就业创业工作的辅导员应主要体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日常分工为党团组织建设工作的辅导员要主要围绕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和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剖析引导等内容;日常分工为社会实践的辅导员应主要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内容;日常分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等内容创建微博;日常分工为学风建设的辅导员应突出学习指导和学术研究等;日常分工为文体建设的辅导员应突出文体活动和课外休闲娱乐等;日常工作分工为特困生工作的辅导员应围绕诚信和奋斗的价值观内容等等。
2.创建年级微博。创建年级微博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在年级微博创建中,每名辅导员应结合自己所带级队专业和特点创建年级微博。如针对大一新生,辅导员可以以共性教育为中心,建立新生微博,重点帮助新生做好适应教育、养成教育,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夯实基础;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建立领航微博,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全面发展;针对毕业班学生,建立专题微博,针对毕业生考研、出国、就业等不同需求,进行考研经验交流、出国信息共享和就业指导服务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8-03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中的一本专著《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笔者初看该书题目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可阅后发现该书作者不仅仅着眼于应用问题,而且他还在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和实证层面进行了综合思考研究,可谓是一本值得阅读、值得品味的著作。看得出作者是经过多年研究,汇集了助学思想和德育思想而提出的课题,凭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整合上的特色,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立项。阅后感觉,该书内容充实丰盈,逻辑严密合理,思路纵横结合,依据充分坚实,结论明晰透彻,在学生资助与高校德育研究方面体现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域,是一本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成果。通观这部专著,笔者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理论深度和跨学科的思维方法论,因此值得向学术界加以推介。
第一,提升学生资助效果是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利益追求。本书作者采用德育视角来研究分析学生资助问题,改变单纯就资助研究资助问题的方法论,运用德育思维方式优化学生资助结构、资助模式、资助机制、资助项目以及资助整个体系。我们知道,学生资助制度是为学习成绩优良的贫困学生提供上大学的具体措施,这既可以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也可以实现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和谐社会模式,其主旨在于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作者立足资助问题采取德育方法思考研究学生资助事业,这恰切的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学生资助的本质在于育人,从德育的原点反过来探寻学生资助有效途径和策略构建,这体现出本项研究的创新性。引导学生资助人员采用德育方式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优化资助流程,这为实现资助目的提供了科学化、人性化的资助育人观念、方法和策略。
第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作者从经典作家的思维方式出发,针对具体而又鲜活的现实中的人,让自己的理论不致脱离利益而使思想出丑,紧紧抓住人追求利益的特性,采取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学生德育工作效果。作者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情感需要,倡导运用学生资助这种物质帮助的方式,化解学习刻苦但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困境,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安排,让这些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是维护最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社会是和谐的、友善的;党和国家始终关心青年学生发展和幸福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有说服力、更有实效性。
第三,作者采取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纵向分析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在大视野中分析划分学生资助阶段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为目前采用的资助模式提供理论前提和实践根据,从而挖掘每一个阶段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并据此剖析该项资助制度的实践效果和德育价值,为当今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发挥提供方法索引。横向分析国外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运行状况,作者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视域而采取宏大理论视野的研究方法,整合为三个具有实效性的研究视域,即多元化、整体化和法治化的资助运行模式,这样的划分方法有利于分析国外学生资助的基本运行规律,从中开掘出学生资助的德育效果,反过来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而提高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实现资助育人目的。
第四,在互联网+的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现代方法。关注社会网络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效果。《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作者将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践履方式创造性地提炼为制度化德育方式、生活化德育方式、群体化德育方式和人本化德育方式。正如作者所言:“执行资助制度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而这种情感通过环境的不断强化又能升华。通过升华了的情感调动新的意志和行动,提升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他还认为:“大学生资助活动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生活开展,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是教育,通过资助活动形成‘教、学、做’合一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发展。”他更进一步地认为同一受助群体的相似性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情感相通易于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是践行其人格的唯一途径。德育过程中产生共同感是最重要的情感效应。资助活动最容易提升学生感恩情怀,满足人在精神成长方面的自我需求,诚然,还取决于资助过程是引起受资助者内在情感运动的过程。在同一制度下的学生群体内部交往中,共同感是通过表情、体态、声调上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移情以及经过模仿、强化、从众等心理机制产生的,这是直接的情感交往的自然结果。”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自然感受到作者的缜密思考和现实关切,看得出作者本身扎根在高校德育和学生资助的第一线,同时又能超然物外,深入思考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把握精准、分析透彻,才能有如此细微的策略和宏大的视野。
第五,该著作挖掘出学生资助和学生德育的交集部分在于人文关怀,反过来说,学生资助和学生德育的本质也在于人文关怀。一方面作者透彻分析了学生资助的内在价值追求在于通过人文关怀体现出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让学生资助这种光鲜事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必然引发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进而改善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局面。另一方面,作者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发资源、寻找载体、搭建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他挖掘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办法,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前提――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平和教育公正作为基础和前提,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很难得到本质改善和固化为内在品质。作者明确地抓住这个“牛鼻子”,运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的运行推进教育公平,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志品质;学生处于这种环境下深切体验公平的环境、正义的行为,自觉升华内在道德良知、道德行为和道德追求;运用制度的刚性来规范处于其中的学生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运用制度的规范功能规制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内化为学生思想品质,然后自然流露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进而改善社会道德环境。作者这种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重视的,也更值得学生资助工作者借鉴的,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开展资助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资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六,运用学生资助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格。按照人格学理论,我们发现,作者通篇蕴含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要运用助学制度、助学机制、助学方式等手段营造特殊环境,让受助学生沐浴在这种特殊人文关怀境遇之中,通过环境的刺激,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朝着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生发或强化,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格行为。我们看到作者一再强调,资助者、受助者、资助制度等元素的融合,提倡资助者要运用资助制度、资助结构、资助方式和资助情景创设出适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和氛围。这都是在提升德育环境的影响力,改进人格塑造输入端的力度、温度和切合度,围绕人格“黑箱”改进周边设施,净化“黑箱”环境,提高人格层次,增强受助学生亦或受之影响的群体之人格魅力,即,增强人格的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塑造完美的大学生人格。这仅是我在粗略阅读后的感觉,读者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思想火花,去品鉴作者的思想层级以及由表及里的精神世界。
众所周知,时代的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模式。思想意识形态脱离不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或支撑,必然受制于这些客观条件。经济全球化、信息扁平化以及互联时代都要求我们必须据此时代特征创造性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和途径,同时针对受众群体的普遍性特征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制度载体或物质载体,有效解决学生面对的一切现实问题,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破解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惑和思想忧虑,让学生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公平法治的条件下健康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恰切地呼应了时代的召唤,很好地运用符合时展需要的方式方法,将学生资助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推进两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并且互助支撑、互相融合,使得资助与育人并行发展,实现共在条件下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也开创性跨学科融汇多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宽口径研究思路,既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又重视学生思想提升中的疑惑,采取多重手段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新发展。
总之,读到这本专著我很高兴,因为它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点。在此特向读者推荐此书,凝聚力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学生资助目标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生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5后”,他们从出生到考上大学的整个生活阶段,恰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思想、文化和教育也随之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一方面使大学生改变视角,开阔视野,促进了现代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多元价值观增大了他们对各类思潮和文化做出正确辨别和选择的难度。“95后”们是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对于这一代学生的教育,中国社会和所有家庭给予大量的关注和期待,他们的中小学阶段开始实行素质教育,而中国的素质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的配套都不成熟,学生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并不能掌握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赢得激烈竞争的真本领,这一对矛盾直接导致“95后”大学生们的迷茫和叛逆。
2.成长环境的网络化
“95后”的学生们正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已融入他们心智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们接受网络上的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在网络上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同时,他们对网络也形成相当程度的依赖:遇到问题就通过网络搜索答案;需要写文章打开网络抄袭;交朋友也通过网络寻找;甚至班级会议和活动也改为网络群聊的方式进行。通过网络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在网络论坛上大肆地宣泄;通过网络可以尽情挥霍看似休闲的大把时光;通过网络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曾体会的各种。然而,网络是一个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空间,青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涉世较浅,鉴别力不强,很容易被不同的或非主流的价值文化所迷惑和影响;网络的虚拟特性也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
3.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
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是关系到其心智发展变化的内因。大学生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知觉外部信息,主动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建构自己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这就是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人际、就业、考研、爱情四大心病常常困扰他们,能不能适时进行自我调节,情感合理宣泄和意志力的自我构建尤为关键。“95后”大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开阔,站的角度还不够高,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想问题还不够长远,有时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还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有时坏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宣泄,有时悔恨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有时遭遇失败后不能很好地自我修复,如此种种。有些人在遇到这些情况后能运用各种方式很好地解脱出来,适应生活;有的人却可能钻进死胡同,封闭自我,消极迷茫。因此,自我构建能力是影响心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其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纪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证,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必须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有哪些规定,国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如何正确的做,自觉将自己的行为纳入道德制约的轨道,从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一个全面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进步与发展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纪观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要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不做违背法律规定的事,还包括要教育他们能够并善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重要内容体现了其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准确把握和恰当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保证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高校育人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是呈网络结构的工作系统。在这整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和指导性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觉悟、价值取向的必要手段。“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意识和权益意识都强,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运用心理技术和方法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和生活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心理问题能得到专业的咨询和诊疗,思想认识问题能得到苦口婆心的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会加强,容易自觉按照学校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疏导,能让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刻认识社会问题,正确看待热点问题,从而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高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充分锻炼自己,协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是根本性的环节。
三、培养心智成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相对轻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前提。具体来说,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有自主性;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健全自身的身心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以分析、引导,纠正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拨正是非观,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培养其责任意识。大学生已经是有自己认识观念的人,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取,因为他们可能从某种情感状态上会有太多地不信任,所以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去自觉地吸收优秀文化的精髓部分。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东西,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同学,用关爱的态度与学生相处,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们也能要懂得感恩、宽容、坦诚助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既能自我接受、自我理解,又不要过分地追求完美,给自己合理的期望值,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从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出发,避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进行教育,加强监督,指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二、大学新生的既有误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1]这是大学的宗旨和趣味,而经过应试教育塑造的大学新生,其术业专攻的价值取向无疑与之相去甚远,这不仅成为其真正融入大学生活的直接障碍,也客观上增加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衔接的难度,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格外突出。中学时代形成的那些先入为主的误解,在进入大学后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学习态度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活动,担负着传承文明、服务人类发展的使命,有着引领政治方向、促进人格完善、协调利益矛盾、激发精神动力的功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兼具社会,通过培养具备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应试教育将其存在意义工具化了,置换成争分升学的渠道和载体,令教育对象难以体会其功利意义之外的价值。进入大学,虽然高考指挥棒不存在了,然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曲解还在,中学时养成的学习求知方面的精明与现实的烙印还在,它们会让大学新生继续热衷于实用主义地区分所学课程之“有用”或“无用”,为评优、评奖而对考试分数锱铢必较,甚至覥颜伸手要分,忽视创造性实践活动而热捧各类实用性证书,早早锁定考公务员、捧铁饭碗的求学目标,摩拳擦掌地准备把大学过成“高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他们体会不到,但其基础必修课的地位他们看得到,与入党、考研的紧密联系他们看得到,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便注定要面对大学新生存在的两种负面态度,即不在乎、无所谓的轻慢忽视态度和只在乎分数的实利态度,虽然后者表面看去孜孜努力,似乎好于前者,然而毕竟是止步于分数而未曾真正内化地学习,所以这两种态度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育过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的人,因此绝对不能忽视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自主性。中学时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却涉世未深,针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从微观角度切入,从身边小事谈起,强调感性认知和情感陶冶,注重树立具有现实意义和强烈感染性的示范典型,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在教育指向上,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而,以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严重扭曲了这一客观规律,它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的灌输,而忽视、弱化了理论联系实际,消化理论、内化理论的环节,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凡此种种,使得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教师在上这门课时显得十分尴尬和为难,特别是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大学新生对理论讲授格外厌倦,他们囫囵吞枣记住的理论内容在高考后大半淡忘,以如此一知半解的理论基础应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肯定是不行的,这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要规避招致“空洞灌输”的恶评,另一方面还要顾及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在二者之间艰难地选择着平衡点。加之大学新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盲从,使其对整个教学过程参与的深度不够,对教学改革和能动性环节的创设呼应不足,从而弱化了师生之间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交锋,甚至使部分教师产生“唱独角戏”之感,严重影响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效果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笔者曾对大学新生做过调查,当被问及有谁使用过思政教材底页上提供的网络学习平台时,200多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举了手。这说明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努力实践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从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辐射和延伸,力争建立起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学习等辅教育渠道,但存在于大学新生从中学带来的既有“痼疾”却有可能成为这些努力的障碍,也制约了大学新生对来自多种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动搜集、感知的意识和接纳、消化的个人能力,从而让这些努力达不到预期的收效。
(三)教育效果方面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应使教育对象养成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在理论指导生活和学以致用方面打下较为深厚的前期基础,但因为受制于重灌输、轻化育的应试教育体制,这一教育任务实际上并未真正完成。为此,大学作为应试后阶段,不得不承担起为中学教育拾遗补阙的任务,占用大量的课时弥补学生在理论修养及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来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及深入研究能力,通过广泛的教学互动,推进大学生从消化、吸收的层次上升到丰富、发展的层次,加快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性和先进性进程,现在却常常纠缠于本应早已掌握的理论梳理之中,作为替应试教育“买单”的结果,就是大学不得已打散了自己的教学体系,逐步降低、修正培养目标。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把握
当前在校大学生从年龄层次来说主要以“90后”“95后”为主,当前已迎来“00后”的大学生。这些世纪之交的大学生不是对教育效果被动的直接刻印,而是在和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互动中发生化学反应式的不同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现程度,而这种实现程度和方式又必然带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特性。
1.1当前高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
1.1.1思想意识极为活跃
生活和成长在开放的时代和身处网络的环境使得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意识极为活跃,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他们积极学习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观念更新,积极探求理论创新,但对于基础和程序还缺乏必要的把握和尊重。他们更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而不迷信权威,敢于用成功的事例或现实中的困境质疑已有的知识和挑战权威的判断。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勇于在“求实创新”的价值引领下激发创造力,力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由于信息社会知识获取的便捷与对权威的解构,他们也更加相信自我的力量。
1.1.2思维方式具有多向性
当今大学生思维方式具有多向性。他们能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惯性思维,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国外的书籍和教材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在纵向深入的同时不断加强横向拓展和比较,思维方式具有全面性;通过结交身边的外国友人熟悉异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可以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以欢迎和接纳的心态来面对世界与生活,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看到各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思维方式具有辩证性。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受到启发,拓展新知识,单一性思维向多向性思维转变,全球性思维逐渐养成。
1.1.3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实用主义价值观凸显,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得到提升;二是受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和理性主义等价值取向日益明显;三是受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的影响,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其价值观必然呈现多元化和矛盾冲突性;四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的同时,不健康的网络媒体环境削弱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一个点,而是四处发散、多处延伸,对他们来说任何事物正如广告语所说的“一切皆有可能”。
1.1.4焦虑心理逐渐普遍化
焦虑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大部分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其一,学习方面,当大学生毕业后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认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其二,就业问题,从量上来讲,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从质上来讲,大学生技能的积累速度赶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速度,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当前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人才挤压。其三,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前大学生往往希望付出能得到及时同等的回报,容易把短期目标和当前利益当成最好的选择,现实和理想出现差距时又无从应对。
1.2当前高校教育对象的行为特点
1.2.1行为选择具有多样性
行为选择的多样性首先来源于大学生富有时代性的思想特点。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指导和改变着行为的方式。大学生思想意识活跃,促使他们不断寻求创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多向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具有多样性,比如考研考博、出国留学、就业创业等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带来多样性的行为选择,比如实用主义观念较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踏实稳定、待遇优厚的专业或职业,自由主义观念较浓的人倾向于选择感兴趣、束缚少的专业或职业等等;而焦虑心理常常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具有极端性,“快餐式”和“享受型”的生活方式并存。
1.2.2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
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是当前大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技术,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进而能够横向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纵向深化专业领域,探索更多未知。其次,他们受全球化时代的影响,视野更为宽广,容易接受外来的观念和技术并为自己所用。再次,他们善于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提高技能,寻找问题的突破点,努力实现新的飞跃。
1.2.3拖延行为日益常态化
当前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拖延行为,而且朝着日益常态化的趋势发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生活比较没有紧迫感,很难集中精神去做事。他们并不缺乏诸如“今日事今日毕”的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将习得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加之社会经验缺乏,对社会规则没有切身体会,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违反规则所带来的真实惩罚。以上种种导致他们时间观念淡化,上课迟到、作业迟交、做事拖沓,以致火车晚点、飞机误点等被贴上“拖延症”标签的现象屡见不鲜。
1.2.4注重在同辈群体中的影响力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满足感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同辈群体的认同,因此他们很注重在同辈群体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高校同辈群体可以展现出多种类型,如以班级、宿舍、社团、俱乐部等为单位,皆可以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而且每个同辈群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标准、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产生无形的压力和影响,导致同辈群体成员或对其产生认同、或发生逃离与冲突。个体如果乐于生活在某个同辈群体中,那么群体就会给予他归属感和安全感,赋予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2对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如此浸润着时代特色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的大学生而言,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发挥提出更深层次的挑战。
2.1对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教育对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增强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基本保证,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来决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程度和介入程度,他们的价值目标越明确、越积极,其参与和投入的程度就会越深,反之则会淡漠消极甚至逃避排斥。其二,教育对象的信息技术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力的物质基础,学习上的慕课教学、生活中的“扫码支付”、娱乐上的海量资源等等,教育对象对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地将网络作为重要载体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三,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强烈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他们思想意识极为活跃,学习和接受能力都较强,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回应他们人生成长中的疑惑与问题,从而满足其强烈的个体发展需求。
2.2对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对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多样性和单一化的矛盾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比如多元化价值观和一元指导思想之间的矛盾;教育目的多样性与学习目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等。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需求的契合性出现偏差,当前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复,脱离实际问题,脱离教育对象的关切问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之间缺乏层层递进的衔接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难满足教育对象的适应性要求,“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诸要素功能的发挥。特定的教育方法适用于特定的教育对象,才能极大地调动其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2]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简单直接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3切实关照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反思教育过程中已经出现的若干焦点和难点问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更要注重时代化、科学化、个性化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对象特点,聚焦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1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实现全过程的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也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首先,倾听教育对象的发声,全程以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前的思想品德状况为依据,广泛征求和听取教育对象的意见。其次,加强理论和实践指导,在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反馈,应更加重视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这是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
3.2重视教育对象发展需求,加强教育内容的契合性
重视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加强教育内容的契合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必须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满足教育对象的基础理论需求,为其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凸显时代性,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建立在最新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国家大事和国际大势。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关联性,即要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相契合,具有相应的内在联系。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衔接性,加强中小学与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抓住不同阶段的重点,有的放矢,如此以来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
3.3把握教育对象时代特点,增强教育方法的适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动的桥梁和有效载体,为了实现有效互动,教育方法既要适应于教育者,更要适应于教育对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不可照本宣科、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熟练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灵活运用榜样示范法、理论灌输法、心理咨询法等给予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适当的心理指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还应认真分析他们的行为特点,综合运用实践锻炼法和自我教育法,为他们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为他们的价值行为选择提供理论支撑。总而言之,既适应教育者又适合教育对象的方法,如此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3.4抓住教育对象能力优势,用活信息技术这一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71-03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葛阳阳(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注重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效作用发挥,突出强调研究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但对研究生身心发展、个性化需求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关注度有所缺乏,在促进研究生结合现实需要发挥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不足,造成现实思想教育中多方面的偏差。[1]从当年的马加爵事件到今天的黄洋事件,都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工作,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大教师既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示范者和引领者,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使之真正内化为硕士研究生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平台,注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栋梁之才。
2.硕士研究生个体多样化特点的现实要求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成分多样化,不仅仅包括直接毕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还包括许多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和下岗分流人员;不仅有学术型研究生,还有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还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于考生的来源不同、个人社会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政治素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目的不同等,硕士研究生个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2]硕士研究生个体特点差异大,主体意识较强,思想状况复杂多样,都增加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心理差异,摸清每个学生的思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才能让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硕士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
硕士研究生因本身对自己的期望值高,给予自己的压力也就增多。作为硕士研究生,面临着科研项目、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和创新实践等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一些硕士研究生还要面临着婚恋、买房、生子等现实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扰,而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困境,这些困境都给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引发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疾病。硕士研究生现实困境压力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细致、认真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受社会大环境和国家整个经济形式多样化的影响,硕士研究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硕士研究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意识淡薄,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部分学生还出现集体观念淡漠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二、新形势下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硕士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成分开始多样化,加之更多的90后学生加入到硕士研究生群体,硕士研究生个体特点差异大,主体意识较强,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已经成为了公认的特点;部分学生考研目的功利化,出现了所谓的混文凭现象,导致科研兴趣退化,学术造假现象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部分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深陷物质享受之中,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体功利性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有的甚至理想信念淡薄,信仰缺失;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抵触和漠然的心态,这些都增加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重重阻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的问题
有些高校开设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实践,说教意味重,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还不是很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教学的老师很难从学生中得到认同,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有些高校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讲座、会议、谈心等方式进行,缺乏形式、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这种传统的教育形式让喜欢追求新思想的硕士研究生感到“乏味”,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3.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对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部分高校实行了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思想政治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如在实际运行中缺少必要的保障机制,在师资力量配备和经费支持上仍然不够充足,难以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少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机会,培训机制有待健全;目前高校大多以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考核标准,无法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果,常常出现重视学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量化考核和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推进大众化,提高思想觉悟
在研究生群体中大力推进大众化,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思想觉悟,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方向,学会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实现的传承。[3]高校要充分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硕士研究生进行理论教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手段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应变式的学习方式及社会实践改革,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在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引进生活化的因素,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切实将主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大众化的载体,加大大众化的传播。针对研究生群体成分多样化的特点,要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增加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大众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身心健康
硕士研究生现实困境压力大,小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极少数的学生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些严重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研究生心理疏导,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和帮扶机制。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加大对全体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建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聘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咨询,有效排解硕士研究生来自生活的经济压力、来自学习的竞争压力、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和来自亲人企盼的家庭压力,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必须注意研究生行为变化,关注研究生实际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波动,力争把研究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对研究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健全完善研究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帮助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充分发挥三防作用。充分发挥一线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真正做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导师三育人作用,注重发挥企业导师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以引领每一个有潜能的学生结出丰硕的果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教师的作用,强化硕士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采用直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使其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真正做到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贴近于常,从而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格局。
4.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提升教育功能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队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全面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强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工作培训,如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以增强业务能力。建议给予工作人员必要的待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加大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落实和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只有完善了这些机制措施,才能确保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提升教育功能。
5.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发挥党团作用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和学术氛围,能够培养硕士研究生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塑造展现自我创造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增加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做到基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党团组织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讲座、论坛、沙龙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活动范围,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学习实践基地,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才能,展现自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培养硕士研究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感。
6.加强导师责任意识,凸显导师作用
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同时更要成为硕士研究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心灵上的沟通者。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情感等状况,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5]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导师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该通过座谈、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导师进行相关考评。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建立学生、导师和学校的沟通渠道,及时帮助研究生解决困难,疏导情绪。
总之,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未雨绸缪、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耿俊茂,张瑞.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37-140.
[2] 邱菊,聂国东,齐丽.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3):142-14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目前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机遇成为各大高校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由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等,这对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高校院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收获双重效益。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渠道单一、限制性高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单一且限制性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校园与社会招聘会、人才与就业网站、熟人介绍,这些就业渠道的门槛稍微低些,但毕业生往往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业岗位。又如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三支一扶”等,这些就业渠道的门槛较高,毕业生常受到专业、成绩等限制。再如学校推荐,这只适用于那些成绩突出、专业技能优秀的特定毕业生,难以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就业流向矛盾、不合理
实际上,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大原因是就业结构、就业流行矛盾、不合理,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中城市,如东部、中西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较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往往存在招人难的窘境。正因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过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产生了就业流行的不合理与矛盾性,进而导致经济发达城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大公司、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对象的首选,而三线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就业竞争激烈、人才饱和的现象。如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高待遇、物质条件好的就业岗位,然而却忽略了自身条件与能力,好高骛远的心态往往令他们难以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就业认知对其今后的就业观、就业规划、职业定位等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此高校院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教育,通过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观,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综合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通过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避免大学生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偏颇的择业观、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现状。
(二)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观念、职业显能、职业潜能是职业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这三大部分的涉及面较广,如择业观、职业理想与规划、自我定位、工作适应能力、商务礼仪知识、职业应变能力、责任感、竞争能力、创造力等。因此,高校院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十分艰巨,所以高校院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对职业能力有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认识,清晰归类职业能力中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才能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职业能力教育工作时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有效树立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显能,锻炼大学生的职业潜能,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院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树立循序渐进、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意识,而不是抱着一蹴而就、临时抱佛脚的工作态度。为此,高校院校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与职业意识、课内外时间来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大一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环境,可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与完善自我,适应专业的学习。对大二学生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修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四)拓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高校院校需要拓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进而实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的教育与指导。如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师通过增加案例分析,个人演讲,播放优秀校友回访录像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价值观。又如高校院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团体培训、提供实习基地等,通过实际性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大学生获得体验与思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院校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发挥一体化作用,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又通过就业指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院校分析与探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高校院校提出相应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从而更好的、针对性的加强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