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6 11:1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镇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镇规划设计

篇1

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进行,小城镇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开发与发展的时期,规划出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将是其未来发展战略措施。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宏观指导的原则

(1)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和人本主义的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要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规划设计技术要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还要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贯彻完整性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尊重历史和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

(一)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

居住建筑规划应合理选址,注意现状用地的挖潜,先行安排利用建设用地内的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结合住宅翻建进行调整改造,提倡建设水平分户的单元式住宅,提高建筑层数,节约建设用地;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宜加大进深,减少每户面宽,适当增多每幢住宅建筑的单元数和户数,以利于提高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而改进住宅群体的院落组合,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宅的组合型式,以减少道路的用地面积;要搞好旧区的改建与利用,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改造城镇建设用地的“城中村”;提倡住宅与商业服务等公建、无污染不扰民的小型厂房相结合,设计为底商住宅、下宅上厂或下厂上宅等综合性的建筑,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设计为停车、储藏或其他附属设施等;工厂的集体宿舍不宜各厂分散建设,以避免工厂用地的扩大且不利于工厂的管理和职工的休息,而应结合住宅区、公建区成片进行公寓建设,以适应环境优化及人口转化的需求;

(二)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提倡公共建筑的多功能组合设计,性质相近的项目可以建成综合楼,提高建筑层数,统筹安排所属设施场地的综合利用,避免各单位自建小楼、圈小院、附属设施各搞一套的做法。节约用地,减少投资,增大建筑体量;集贸市场选址要合理,避免盲目求大和布点过密,造成“有场无市”的浪费现象,用地的面积也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妥善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地场地或部分次要道路等具体措施;对于部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采用灵活设点、流动经营等方式,不必占地;

(三)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

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必须理顺道路系统,减少过境交通穿越镇区和村庄的内部,避免干扰,提高对外交通的效能;疏导河流,恢复和发挥水系的运输功能,既减轻道路运输压力,又降低运输成本;根据使用需要使之必要的广场、停车场,减少路面停车,以充分利用路面宽度,避免单一地加宽道路路面作为停车的做法;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要做到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省力,便于养护,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种植土壤;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减少铺装,雨水回收利用,采用微喷、滴灌、地膜覆盖;利用废料、废材做假山和铺地,回收枯枝、落叶、树皮做肥料;

(四)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镇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小城镇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所以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小城镇的环境意义性是一种有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其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而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要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需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设计,不仅仅只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目标,规划设计建设能体现土地、能源、用水、材料综合节约型的小城镇,是涉及我国将近13 亿人口生活与生产的大事,亟待我们各行各业同仁共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篇2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处低洼地势,常年遭受台风暴雨的侵袭,一些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长期滞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城镇的防洪排涝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规划设计不到位,则会导致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使得城镇无法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就成为了城镇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部分地段由于坐湾顶冲,深槽迫岸,导致堤脚冲刷严重,削弱了堤身的抗洪能力,需抛石护岸。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 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 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 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各围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故本次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 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3 防洪工程设施规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 排涝工程规划

3.4.1 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 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 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本次分析计算成果。

(2)特征水位的确定

最高内水位:纯农田区或以农田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以农作物耐淹水深0.1~0.2m为控制,作为区内最高控制内水位,并计算10年一遇排涝流量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的水位情况,复核建成区是否满足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成区或以建成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考虑河道内安全超高与地面坡降推算到站前的水位作为区内控制最高内水位。

最低内水位:根据各河道河底情况确定。

起排水位:根据最低内水位和最高内水位确定。

(3)涌容曲线:

此镇内各渠道相对较宽,且排水分区内各渠道相互连通,渠道主要起蓄水作用,规划区内渠道基本维持原宽不变,仅对渠道进行清淤、边坡整治或对阻水建筑物拆除或拆除重建。根据区内河道、水域面积及地面情况,计算各分区的水位—涌容关系曲线。

3.5 清障工程规划

3.5.1 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此镇的经济发展,对通讯、电力、供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管网建设日多,需跨河道建设的工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影响河道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防洪安全。

(1)境内河道部分地段河岸建有违章建筑,侵占了行洪断面;河道断面普遍缩窄,影响行洪,造成水位壅高;

(2)生活和建筑垃圾经常倒入河道内,造成阻水,影响了排水的通畅;

(3)跨河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缺少防洪影响评价,很多建筑不符合防洪要求,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2 清障原则和措施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对影响河道行洪、排水的隔埂、违章建筑、垃圾等按照“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进行限期清理。

(3)对未按照防洪标准设计、阻水严重的桥梁、码头、围墙及其他建筑物,由建设单位按照防洪要求限期改建或拆除。

(4)逾期不予清除的,由水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5)对于低于规划防洪标准水面线的阻水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予拆除。需要重建的,应建于规划洪水水面线以上,并预留安全超高,确保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3 主要河道清障

某镇跨河建筑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河的管线,一种是桥梁,以桥梁为主。桥梁阻水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桥梁宽度严重束窄河道引起壅水,另一种是桥梁梁底高程位于规划的最高内水位之下或虽位于水位之上但不满足超高要求。

根据某镇防洪排涝规划及测量成果,某镇主要河流水系阻水桥梁统计。对于由于高度不够的桥梁应于近期拆除重建,对于由于宽度不够的桥梁可根据财政条件于远期改造。

3.6 非工程措施规划

应该认识到,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防洪工程设施,不可预见因素和超标准洪水的危险性总是存在的。工程措施防洪是改造自然,非工程措施防洪是顺应洪水的自然特性采取其它措施减少损失。如果完全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不仅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而且存在一定的限度,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理。因此某镇防洪不能完全依靠工程措施的建设,还必须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配套建设。

4 结论

通过探讨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可以总结出一些几点结论:①结合城市防洪现状和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防洪排涝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城镇洪涝问题;②加强河涌及排站规模的控制,根据工程重要性分阶段实施,先实施关键性的闸站及主要河道整治等工程;③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与一体,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排涝效果。

篇3

小城镇的规划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即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一、小城镇镇区总体规划

1.小镇的区域地位

区域对小城镇的影响因素

(1)县域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生产布局等,从而确定出小城镇在县域范围内所担负的职能和作用,以此为依据制定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2)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特征上,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也不同,如南方平原地区比西北山区域镇居民点的分布稠密,水系发达的河网地区也比干燥缺水的干旱地区域城镇居民点分布较为稠密。同时,地形、水资源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和发展。

(3)区域的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的发达程度,对区域小城镇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小城镇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和发展。而新的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及水运航线的开辟,促进了沿线小城镇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概念,使一些交通发达的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范围,从而使有可能改变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

(1)小城镇性质

小城镇的性质,是指一个具体的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与职能,即小城镇的层次;特点与发展方向,即小城镇的类型。小城镇性质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等的经济、用地、人口结构、规划结构、小城镇风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套通过这些方面把小城镇的性质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职能,因此,确保小城镇的性质十分重要。

(2)小城镇的规模

小城镇规模指的是小城镇人口规模和小城镇用地规模,小城镇规划人口规模是小城镇规划和进行各项建设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用地大小、建筑层数和密度,影响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标准、交通运输、小城镇布局、小城镇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小城镇规划中,正确的确定小城镇规划人口规模是经济合理的进行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关键。

二、小城镇镇区详细规划

1.镇区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小城镇镇区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确定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确定道路红线、横纵断面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以及停车场位置等;

(4)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确定拟建公用工程管网和设施的项目、位置、走向及其布置;

(5)竖向规划设计,确定主要建筑物、构造物和场地的控制坐标和标高;

(6)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等。

2.居住小区规划原则

居住小区是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是小城镇镇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是指对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住宅建筑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绿化和游憩场地等进行综合的统筹安排。

(1)小城镇居住小区的选址及建设规划和环境建设,均必须符合该小城镇镇区建设规划要求,同时还必须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2)小城镇居住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设标准、用地条件、日照间距、公共绿地、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的合理确定。

(3)小城镇居住小区的配建设施的项目与规模要与该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又要结合建筑设施的总面积,统一分配,灵活运用。

(4)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和建筑形态应注意体现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还要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保留的有价值的历史名胜等规划要素。

三、小城镇建设设计要求和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有很多建筑的质量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设计问题,工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在设计阶段解决,下面谈一下小城镇建设设计中的要点。

1.建筑设计要满足的要求

(1)符合城镇规划要求

单体建筑师城镇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规划对建筑群体和个体的要求,符合城镇规划。在空间组织方面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取得整体协调的效果;要注意对当地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范围内,要节约用电,明确功能分区,使各分区既联系方便,又不互相干扰,更要注意的是建筑物之间的结合,创造优美环境。

(2)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例如,学校设计要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设置应布局合理,采光通风良好。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建筑房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产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在用地布局上,要紧凑合理,充分利用空间,节约面积和用地。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节约劳动力,节约建筑材料和资金。

2.建筑设计的目的

(1)建筑设计是实现小城镇规划的保证

规划师小城镇建设的依据,由于各类建筑物建筑设计水平的不同,统一规划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合理规划必须有号得建筑设计来支持。

(2)建筑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通过精心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率。正确的选定结构形式,准确地确定构件尺寸,合理的选用设备、材料和用量,能够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效果。

四、小城镇建设居住建筑及设计要求

1.小城镇家居功能模式

小城镇家居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基本的生活模式,即达到适用、安全、方便、卫生和舒适的要求。包括户内外空间过渡,宅内的合理功能分区,以及各功能空间的界定及彼此适度变通的可能性等等。二是要顾及到小城镇家居功能的多样性。即不同职业和较高经济收入的住户有其超越于基本生活模式之外的特殊的家居功能需要。例如农具粮食贮藏、手工作坊、营业店铺等等。

2.小城镇家居主要设计要求

(1)目前,小城镇住宅卧室的功能较为混乱,一些本应属于起居社交的活动甚至是家务劳动亦混杂其中,而有的卧室则长期闲置,空间既未得到充分利用,又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小城镇住宅卧室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卧室的主要功能,同时,又要结合不同的住户,满足他们的要求。

(2)厨房是小城镇住宅中最能代表乡村特色的功能空间之一,目前的小城镇的厨房是多种燃料并存,厨房设施不全等问题还存在,我们要从设计上予以优化。

五、生产性建筑及设计要点

小城镇生产性建筑是指拱农村副业生产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这对小城镇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1.生产建筑的设计原则

必须适应和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创造最适宜生物的环境。例如禽畜建筑,不仅要解决禽畜在舍内吃、饮、排粪尿,还要解决有害气体、灰尘等的污染。提供禽畜生长和生产的最佳环境,以节约饲料、有效的提高禽畜的生产力。

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要求。工业化生产要求有一定规模,有计划的成批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程度高。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生产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2.建筑物布局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种畜的饲养管理和繁殖;幼畜的培育;商品畜的饲养和管理,饲料的运进、贮存、加工、调制和分发;产品的加工、保存、运送。

根据生产功能,禽畜场可以分成若干区,各个建筑按他们彼此间的功能联系统筹安排,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考虑防疫、防火、通风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总体布置紧凑,节约建设用地。

篇4

一、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不足

1、小城镇规划滞后

小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2、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小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小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3、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4、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1)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造成新的破坏;(2)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3)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的改善;(4)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很不容易,很少编制详细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单凭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再加上现在领导换届比较频繁,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规划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科学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控制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3、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4、注重强化协调的措施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2、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和城镇风貌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凉山州“新农村百村示范”建设和“城市品牌”创建工作为重点,着力打造优美的新型村庄和良好的城镇风貌,推动我州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农村百村示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卫、改圈,做到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好村落布局、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民居、新村落。在木里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搞好彝区“三房”改造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城乡互促共进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各县市要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力争用2年时间,使我州城镇规划建设和特色风貌塑造迈上一个新台阶。要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结合城镇风貌整治,整合城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资源和优势,着力塑造富有地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城镇,做靓“魅力城镇”。提升城镇品位、提高承载能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增容,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居民消费,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1.抓好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

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后续产业、扶持骨干产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争取在1—3年内实现全州30户以上的村庄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州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结合我州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适用安全、新颖别致、塑造特色、美观大方,充分体现地方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加强全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庄规划标准要求,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年月底内,要组织编制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同时,抓好3县的整村推进规划,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根据规定,相关单位要组织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农户在房屋建设时参考。

2.抓好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

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谷流域的新农村风貌塑造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

二是相关县的县城到景区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三是县际间的主干道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四是一般村庄的风貌塑造。

在进行风貌塑造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做好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工作。

(二)切实抓好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工作

1.加强对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规划

(1)突出县城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县城在城镇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地位十分特殊和重要。按照省上要求,县城和规划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按城市各项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在县(市)开展城市风貌塑造工作,逐步形成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的县(市)。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风貌规划,在启动全州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同时,把加强城镇风貌规划建设作为提升城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强化城镇风貌规划,着力提高风貌规划覆盖率。目前,全州各县市已经陆续开展此项工作,譬如,正在进行城市的升级改造、木里县正按藏式风格对城乡建筑进行全面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举办“服饰节”为平台,正在进行的城市风貌打造等。全州16个县城及于今年月底内必须完成风貌规划设计。

(2)注重对镇乡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把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风貌塑造的重点,实行以镇带乡、乡(镇)带村,从而推进我州城镇风貌塑造和城镇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能力,吸纳农业人口,有力地推进我州新型城镇化步伐。

(3)对全州各县市的风貌塑造,应分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流域的城市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二是具有旅游产业的县的县城及县城到旅游景区沿线的城乡风貌整治;三是余下的县城的风貌塑造。

2.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具体工作内容

(1)街道立面

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清洁,使建筑物外立面整洁整齐。

(2)建(构)筑物附着物

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物附着物。对广告及店招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形象。

(3)公共配套设施

开展立体绿化普及工作,推进拆墙透绿、古树名木保护、城市绿地清理等专项行动,对城镇道路两侧各类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绿地被侵占的现象继续清理,对现有城镇道路绿化、广场及绿地内绿化进行升级上档,添加完善公共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改善城镇环境。

(4)主要道路及节点光亮工程

加大对城镇主要道路及节点夜景工程整治力度。对已经建设的夜景工程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和整改不符合城镇夜景工程规划要求的项目。对重要节点应依据规划结合建(构)筑物增设夜景工程,让城镇夜景更加亮化、美化。注重对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的包装整治,对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整理与塑造。

(5)公共空间秩序

对城镇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宣传栏、标识标牌、占道经营点位、车辆停放等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做到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体现文明、有序的精神风貌。

(6)裙房卡口及棚户区

对城镇规划区内裙房卡口及棚户区进行清理梳理,增添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规范、改造农贸市场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7)道路交通整治

对16个县城和主城区主要路段交通标识标牌设置和标志线划定,主要路段、重要节点车辆停放的作出安排,对违章占道进行清理,保持城市道路交通畅通。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垃圾填埋场的前期工作,正在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县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建设,污水处理厂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的必须于年底前开工建设。加强等县(市)重点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规划建设,搞好各县(市)城镇小街小巷道路整治;加强城市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1.5个百分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专项整治行动。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年内重点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与建设,抓好3县省级示范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亮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累经验,引领我州下一批示范村的打造工作。

要以各类城镇风貌规划(设计)编制、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和农村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风貌整治、查处影响城镇风貌的违法建设行为、拆除影响市容及交通畅通的“裙房卡口”、改造旧城棚户区、拆墙透绿、改善环境为重点内容,针对建筑风格不协调、广告店招不规范、绿化景观环境品质不高以及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等难点,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打造亮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实现城镇风貌整治行动的整体推进。

(三)分类指导,推广经验

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选择不同类型城镇和示范村。既要抓好铁路沿线、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城镇和村庄,也要特别关注偏远地区和基础薄弱的城镇和村庄。积极探索总结河谷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验,及时推广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路子。少数民族地区要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模式。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通过分类指导扎实稳步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努力扩大城乡群众的受益面。

(四)通力合作,扎实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我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城镇风貌整治塑造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在工作中,各县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部门工作的合力,既要严格工作纪律,又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实现规划与实际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要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大力营造氛围,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新农村和城镇风貌的规模效应,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行动,大力宣传工作动态及成效。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六)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篇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rapid rise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drive our country city to change proces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small town planning work present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but at present, small town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it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se questions, this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ense of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城镇的规划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时展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原则,因此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总体目标不放松,切实考虑城镇居民的所需所求,针对老城区中凸显的弊病,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小城镇的人性化总体规划设计。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规划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防止人地矛盾的出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方案一定要充分发挥土地的功效,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从整体到局部实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三)凸显小城镇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特有的东西,因此说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要凸显出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广,涉及到自然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要以塑造这些文化为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含义,是小城镇的规划拥有文化内涵。

(四)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小城镇的规划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的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小镇的独特模式。

二 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今后规划方向

(一)城镇总体规划目标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其规划设计已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城镇规划要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确保小城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城镇具体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因此需要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总体的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项细节规划,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完善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方案

小城镇体系规划指的是通过区域、产业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体系与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说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环境和功能,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便制定出完善的体系规划方案,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进步。

2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才有可能从农村流向城镇,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地方资金不足引起的停滞现象,应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的建设模式,打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地位,真正将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落实到位,促进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城镇道路的畅通化,也是保证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环节。

3 建立生态发展模式

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态模式,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包括经济和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城镇的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经济型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再结合小城镇中独特优势,建立特色景观,实现发展的生态性。

(三)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的崛起,给农民带来了利处,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1 合理安置农民就业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措施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收益,同时土地流转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小城镇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发展地区经济,并利用发达的交通实现现代物流运输,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都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 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证制度

农民进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自由的缰锁,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户籍制度放松的过程中,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的社保体制需要抓紧,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 村庄改造要独具特色

村庄的改造规划中,需要抓住特色这一关键不放手,实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塑造“邻里文化”,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相邻地域作为基础,延续邻里关系,构建扶农转非的生活圈,同时挖掘出该地域的特色文化,塑造邻里的地域情感,实现文化特色的凸显。其次,挖掘村庄中的人文气息,将这种人文底蕴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景观和城镇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最后,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 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一)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融合,实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为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其辐射作用发挥到更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改变原有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开放科学的新时代观念,而小城镇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其规划中,增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观念的传播,这样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起来,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在新农村的背景环境下,小城镇的建设就为农民提供了居住地,小城镇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到小城镇生活,其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促进了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结束语: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进行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防止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勇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广东建材,2010年第6期

[2] 王升晖 韦东峰 王刚伟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生态规划与设计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21期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小区它不只是物质环境,还是一个社会环境,因为一个小区在建成且使用后,就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因此,设计者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要对小区的环境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考虑。良好的小区规划和设计能够让人们感到愉快、舒适,能够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的充实。

1、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时开始有了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规划设计的经验,让我国小区的景观规划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近几年来,我国住房供需矛盾有了缓解,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小区中景观的安全性、方便性以及艺术性等都十分的看重,从而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小区不仅仅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的地方,还要满足住户的精神需求,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的场所。居住环境在近几年来已经受到了绿化景观设计者的关注,并且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

2、小区园林景观在规划和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实际情况

有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了气势和美观从而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植物,但是许多植物都因为无法适应此地的生长环境而濒临死亡,还有些植物被病虫侵害,生长状况十分差,从而增加了维护费,也破坏了生态资源。有些小区道路两边种植的是价格昂贵的植物,然而这些植物的遮阴功能并不强,降低了小区的环境质量。

2.2 缺乏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都十分相似, 缺乏自己的特色,还有的将国外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直接搬进了国内,根本就没有分析和研究此理念是否适合我国的情况。因此,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也没有创新理念,所建造出来的园林景观不能体现出本土的文化。

2.3 对自然景观不重视

许多设计师在对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并没有对此小区的特色进行分析, 因此常常破坏了原有的且非常难得的自然环境,比如将山体推平、改造。设计师只注重对华丽的景观效果的创造,却没有对景观造价进行考虑,更没有对低碳景观进行设计,因此让周围的环境和所设计的园林景观无法协调。

2.4 缺少低碳设计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 园林景观设计也开始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材料,但是,生态低碳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目前的情况是盲目的使用高科技以及新潮的材料, 而没有或很少使用乡土材料,因此景观根本达不到生态低碳的效果。

2.5 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城镇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只重视单一的草坪,对群落配置并不重视。在设计时,硬质铺装的比率太大,透水地面的比率很少,无法进行地下水的收集。对废水以及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也不到位。

3、对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的原则和要求

3.1 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的原则

在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依托自然。对地理条件要合理的利用,少动土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够让景观真实自然。自然起伏的地形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在对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将植物作为主体,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是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景观。在配置时,要注意到植物的生长规律,随意但不能杂乱。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在规划园林景观时,要体现地方特色,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设计时要把握好地方区域的特色,创造出有个性的景观空间。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小区原生态的地形以及景物精心设计。

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要求和活动的规律,因为居住的主体是人,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大,在设计时,要对残疾人、儿童以及老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进行考虑,合理的设置休息、锻炼、交际的设施和场地,让各个空间既有区别又能够相互融合,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

3.2 对城镇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

3.2.1 对道路和园路的设计

在对城镇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不能让车干扰到住户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要以人为本,让人行优先,若是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人车分流。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的宽度,还要考虑到它的安全,从而满足安全性、方便性等要求。在园路规划上,要采用迂回曲折的形式,用来分割绿地空间,园路并不是以交通为主,而是引导居住者进入景点,因此园路在规划设计中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3.2.2 规划设计植物

植物的种植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决定,要种植一些好维护、病虫少且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植物,要做到虚实相衬,与自然相融合。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到植物的自身生长环境以及园林景观的布局要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搭配时,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在引进植物时,率先考虑能够改变生态环境和能够适应特殊环境的植物。

3.2.3 设计建筑小品

景观小品和园林建筑的设计能够增添人文色彩,体现小区的文化底蕴,也可以缓解居民的压力。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比如亭子、花架等,可以采用层次错落以及回环曲折的方式来让园林景观环境变幻多端,让园林环境的外观形象多姿多彩。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比如灯具、雕塑等,要简单且要突出特色,给人以无限遐想,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可以让文化艺术氛围得到充实,能够很好地反映小区特色。

3.2.4 低碳设计方法

对进行规划设计的小区特色要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符合此小区的景观,在设计中,若是想要节约成本并且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那么就要充分考虑到对景、借景的表现手法。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选择高科技的材料,可以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城镇小区园林建设当中,以突出当地的特色。

4、规划和设计的手法

为了让城镇小区能够展现出优美的环境, 因此就需要利用各种规划设计的手法。

4.1 平面和立体的手法

绿化中的基本形式是平面绿化, 但是城镇小区内可以进行绿化的地十分少,因此,为了小区空间美感的增加,就需要提高绿化量,所以就要利用立体面和空间来延伸绿化,从而达到此要求。对绿门、绿墙以及绿柱等进行修剪,不仅能增加绿量,还能进行艺术处理。用植物来刻画和点缀,空间色彩也得到了丰富,主体面的动感景观也增加了不少。

4.2 三维以及多维的手法

三维和多维的手法主要是在空间的处理上能够处理好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植物时,要选择适应性强的,同时还要注意灌木、草木和地被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健康发展多维空间的群落,同时还可以利用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规划空间,让各个空间都带有感彩。由于空间、时间以及路线的不同,基于景观效果,要对地形以及主要景色的变化做出合适的规划, 从而创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象。利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通过多层次波浪式的立体规划对小区主干道的景观进行设计,让人们在各个时间段,各个角度中都能感受到优美的景观。

4.3 绿化和硬化的手法

绿化和硬化是互补、促进的关系。常常有人抱怨硬质的铺装不舒适,但是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说植物太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以适量为前提,若是无法做到适量,那么植物就要尽可能的多,而不是尽可能的少,因为植物多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而铺装太多不仅浪费了钱财,还会让人厌恶。在硬化部分可以利用绿化来让此空间更加的生动,绿化部分可以利用硬化来丰富此空间的活力。在小区的规划中,要尽量避免人工因素,要尽可能的保证景物的自然形态。

4.4 结合绿化和文化

绿化和文化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只有在绿化中有了文化色彩,景物才会有生命,才会有丰富的内涵。绿化中采用不同的文化就能体现出不同的理念,可以用字画、雕塑等来表现文化。用故事来表现文化,才可以让景观活灵活现充分的展现出来,才能将小区的主体和思想完全的显示出来。

5、结束语

在对城镇居住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运用各种手法,让小区的园林绿化能够更加接近自然,从而改善住户的居住环境,让住户住得更加舒适。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用心、仔细,要将景观环境和住宅建筑物完美结合起来。设计者在设计中,要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从而规划出更好的小区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夏丽萍.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3(23).

[2]舒于,钱鑫.浅议城镇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电子版),2012(16).

篇8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我国城镇家庭的私家车拥有率越来越高,这使得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也成为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如果小区内停车场(停车位)设计不合理,将会扰乱小区内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各种纠纷,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所以必须合理进行小区的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二、小区停车位(库)设计

1.停车方式的选择

(1)地面停车。地面停车的这种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并且方便停车者将自己的汽车靠近自己的住所;但此停车方式占地面积大,影响居住区整体环境,并且露天环境不利于汽车的保养。

(2)地下、半地下停车。利用高层住宅的地下层停车,或在城镇居住小区中心广场或其他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库,可有效提高小区面积利用率。地下、半地下车库对于汽车增长较快且用地紧张的居住小区尤为适用。

(3)住宅底层架空停车。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可减少坡道的占地面积,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约能耗,如果住宅楼、电梯间直接通到停车库,则可方便用户直接存取车,避免不良气候的影响。

(4)立体式停车库。立体车库具有使用操作简单、灵活,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替代平面车库的最佳选择。但是立体车库的建造与运营成本过高成为其推广普及的瓶颈。

在私家车辆越来越多,并且用地日益紧张的城镇居住小区中,停车方式应尽量选择地下、半地下停车及立体式停车库。

2.停车位(库)区位的选择

停车区位应结合小区人口密度、步行距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确定,合理选择停车位(库)的位置和规模。具体来说,停车区位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1)布置在居民合理接近的范围之内,如小区入口附近,即方便居民存取车,又避免汽车进入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相关问题;(2)充分考虑汽车的安全问题,最好能让居民在一些单元楼内监视到;(3)集中停车场的出入口不要直接对小区主路。

3.停车位设计

小区中通常直接借用交通设施为停车使用,以减小投资,但小区内道路面积有限,会影响动态交通。在有条件的小区内,我们可在设计时对原有主路和支路路面进行拓宽处理,也可在尽端适当扩大路面。如在6.5米宽以上的道路上,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占用路面的停车场地,用来进行供夜间停车。在道路改造中要注意合理设计和应用地面标志符号。

三、小区停车景观设计

城镇居住小区的停车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并借助特定的设计立意和主题,表达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形象特色,提高小区的整体品位。小区内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园林小品、植物配置、休息设施、停车场、小区内部道路等都在小区停车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时就进行停车场景观设计,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保证了停车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停车场绿化设计

应将停车场的设计与整座小区的绿化设计结合起来,以便美观实用,并且发挥一定的生态功能。在广场式停车场设计中,可以考虑绿化带或树池两种形式,而应尽量避免植草砖的设计。采用绿化带形式可种植高大的乔木并配合较矮的灌木,使绿化带起到隔离和遮护的目的。树池大小一般为1.5~2.0米,株距一般为5.0~6.0米。停车场及周边的绿化不仅可起到美化作用,还可吸尘降噪,并可作为天然的停车位的分隔线。

2.地下停车场的景观设计

地下停车场在现代城镇居住小区中应用逐渐普及,其顶部的地面部分可作为绿化用地,种植小型灌木和铺植草皮,在满足建筑负荷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布置花架、亭廊、雕塑、水池等小品建筑,形成丰富的小区公共景观。

3.停车设施的外部设计

停车库造型、外墙等外部设计也可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之美化,如竖向绿化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可让绿化植物呈图案式覆于停车库外墙面,不仅形成了景观,还可减弱噪声。攀缘植物的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脉纹,可大量吸附灰尘,起到过滤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四、小区交通道路及相关设计

1.小区内的道路系统单位时间内车流量较大,人车混杂,行车流动速率较慢,没有正规的交通信号设施和执法机构,所以小区内的道路也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路面的铺装及宽度来界定主干道和辅助道路,可将小区道路按居住小区主干道、小区次干道和宅前道路这三级模式配置,尽量将汽车局限在小区主干道上,并适当减少主干道的长度,可以通过路桩、路石等手段来完成以上限制措施。

2.小区内因为是人车合用道路,为保护小区内行人的安全,应在小区主要入口的位置设置明显的限速标志,并通过减少直道、修建路拱、瓶颈、抬高交叉口平面等手段来有效控制车速、保证行人安全。小区还应设置独立于车行系统的步行道路系统,并保证其连续性和可达性。在道路周边要合理设置限速标志、转弯警示、斑马线等交通标志。

3.在小区建筑转角、高大植被等视线阻挡处,设置凸面镜等辅助观察设施,确保小区内行车安全。小区内照明系统应达到一定的照度水平,应尽量保证汽车夜晚不开灯、少开灯,以免对底层住户形成干扰。

受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城镇用地紧张等的影响,我国城镇小区的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私家汽车数量日益增多这种趋势。因此,改变原有的小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思路,探索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更加经济的停车场规划设计方法,将是我们每个规划设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篇9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城镇化发展及居住环境的改善建设举世瞩目。众多的建筑企业更加重视品牌,打造精品,创建了一大批的硬软件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例如:北京著名的天通苑、无锡的龙湖滟澜山、上海的万科琥珀臻园、嘉宝紫提湾、朗诗绿岛等。它们的出现及发展,不断的带动着我国生活小区发展的蓬勃发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各种认知观念都在不断的改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配套设施不健全、工程质量欠佳的房屋可能会存在大量积压。人们更渴望花园般的生活环境。为此,打造人性化的生活小区,关注人的自由,体现人的价值感,重视人的归属感,达到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双向需求,这些已经成为新时期生活小区建设的新理念。重视以人为本,结合自然发展原则,创造“人本生活乐土”的现代生活小区。

生活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高质量规划设计是提升小区品味和满足业主需求的前提。很多的优秀小区都是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然后进行特色的规划方案招标,从多个设计中择优,集合众长,再经过反复的推敲,最后拍板定案。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明,前期积极的调研,深入市场进行准确市场定位,通过策划后正确的决策规划设计方案,是成功的保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凡事从利润出发,结合经济效益以营造最佳居住条件为核心,使小区规划满足企业目标、环境、社会功能要求,创建出特色的小区。例如:生态优美小区;山水景观优雅小区;功能性完备小区;人居文化素雅小区;可持续发展性小区;甚至可以是适合青年人居住的”爱情小区“等。

为建设完成这些符合人性发展的品味小区,在设计规划上要特别注重合理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

以人为本,面向未来,注重建筑与环境结合

在生活小区规划设计中应该保证20到30年不落伍,根据需要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现在人们对房子的渴望已经由原来有房可住的传统观念向实用性、舒适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居住功能、享受功能及娱乐功能,内部区分健身房及书房等,让居室更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心理、交往、休闲需求,体现“家”的感念。

小区规划设计布局应该得当,富含层次性

城镇生活小区建设以人居为主,但是在医疗、文化、教育、娱乐、锻炼、交通等功能区域设置也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整个居住区域的绿化面积应至少超过35%,建筑投影面积占用地面积的30%以下。绿地面积应该更加的分散,便于居民就近利用。科学布局中心公园、分区公园、房屋及路边绿化区域。除特大型小区外,一般不宜设置大型中心公园,而应该做好中小型主题公园及组团绿化。对于公共设施建设,尤其是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体育器材、儿童游乐场所,既要靠近居住生活小区,方便使用,也要预防对居住环境的干扰。

提高院落功能,增大居住群体的交往空间

传统的院子、群落式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于居民生活交往和休息、锻炼。优化组团园林生活小区设计,在相邻居住楼间设计交往层,形成连体居住楼,例如:在合围的空间中进行露天绿化,建立活动平台,也很受大家的欢迎。在靠山处,为了借助山势建房,可以加大建筑的梯度层次性,进行排列式布局,提高人们的居住群落功能。

城镇生活小区的规划理念

居住功能多样化

当下,人们对居住功能多样化要求在强调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享受、发展。居所不仅仅是一处生存的空间,同时更是人们发展、生息、享受、进步的空间。室内设计除了要满足人们基本生存条件外,还要满足人们对其孩子读书学习、艺术发展、身体锻炼、家庭娱乐等空间的需求,根据性别、年龄等特点创建出不同的居室结构,配备感官型的设施条件。

住房设计精品化

要抛弃那些传统的套路图纸设计方案,应该加强市场调研,注重集百家之长,在对人们品味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创建适合于当地市场要求的精品住房结构。

住房设计要有预见性和弹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小区居所往往会因为居住者年龄、性别、成员数量的变化而不合时宜。所以,城镇生活小区规划应该参考国家未来小康示范园区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在户型、功能、环境及配套设施方面应该具有超前预留,给调整、改造留下余地。例如:两套合并为一套,三室变为四室、卫生间的改造、线路的改造等等。

小区空间设计多样化

根据市场需求,人们从多面、规则型空间设计向三维、多维空间发展,适当设计复式、借层、跃式及跃复式等模式。例如:央视主楼外形设计等。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爱好需求。

生活小区规划注重集成化科技应用,体现信息化

生活小区规划设计应该适应新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由单一性逐步走向集成化道路,应用有效科技产品服务人们生活。提前感知知识经济浪潮,掌握技术信息。例如:前沿科技、市场信息、政策导向等,不断创新设计理念。

城镇生活小区环境规划

创建特色小区环境氛围,提升人们幸福感

创造特色居所空间,从而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优越环境,有个性才能吸引到消费群体的关注,有特色才能激发居民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满足人们实现自身发展和亲近自然的愿景,让人们渴望家的感觉受到尊重和呵护,最终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注重环境规划,体现自然化宜人空间

常言道:环境有价。传统的植树种草的绿化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与环境的要求。注重环境的规划设计,体现环境空间的人文品味,让景观与小区的空间、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贯穿自然为本的理念。崇尚自然,在小区建设中尽量保护原始的地貌和环境系统,充分发挥居所生存、发展、享受、娱乐的家庭功能。

做好市场地位,创建布局合理、功能适合、生活舒服的空间结构

单体平面设计是小区规划的关键,甚至影响小区楼盘未来市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力求为人们提供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又丰富的户型空间,本身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活小区规划的本身也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规划。所以,对人们生活习惯的调研应做为优秀设计的出发点。

优化规划方案,在保证美观新颖、经济实用的前提下,保证双赢

对于开发商来说,利润是永恒的主题。然而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也是每一位购房者所期待的,没有优秀的设计就不会有成功的小区居所。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到了细节、注重质量,从户型到家具摆置,点滴都需细心考虑,对小区居所规划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注重物业管理,提高生活品味

物业管理是一种复杂而全面的工作。它尽早进入,参与小区规划、施工管理过程,不但有利于小区整体发展,更有利于小区综合服务质量的提高。例如:著名的万科物业尊崇“无人管理”即提供服务,然而又不见人员在服务。正是这种理念让整个生活小区的人们沐浴在人性化的安宁和谐氛围里,大家获得了尊重,人居环境的质量层次也在不断提升。

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在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进行科学的生活小区规划,注重环境与居所质量的有机结合,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同时,根据当下人们对“家”的理解及人们物质文化品质需求,进行的城镇生活小区的规划设计也为我国小康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the landscape urban concept is to its survival,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thinking, its purpose is to pursue the harmony of man, nature and city. Shanshui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hall compl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feng shui theory and landscape concept, constitute elements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in a collection. Combined wit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ing.

Key words: landscape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的同时危机突显,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应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在生态规划基础上建立生态城镇,开创小城镇发展新格局,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水城镇空间概念

1、山水城镇

山水观念与意识影响了我国传统城市格局,大到城市,小到建筑,都十分讲究选址、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的联系,长久以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文化景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除了由“地景”和“聚落”共同构成的图底关系外,还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山水在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的对景与借景的构图关系,这是我国传统城市文化景观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城市的重要表征,也是我们过去的工作中所忽视的。

近年来,山水城市的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进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山水城市理论得到了不断地扩大与深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虽然名字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似的,提倡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与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

2、城镇空间构成及分类

城镇空间是城镇中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具体而言指城镇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所能直观感受到的空间,它是城镇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镇的魅力所在。

城镇空间的客观形象是通过人的感官,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意向,也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城镇形象。因此城镇空间的五个要素就是一种对城镇空间基本形态的分类: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

2.1道路

大多数人是通过在城镇的大小街道、小巷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镇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镇空间。

2.2边缘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一条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有时从城镇的某一点,透过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缘。

2.3区域

区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城镇区域,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它城镇地段明显的不同感受。

2.4节点

节点是指城镇中的广场或道路的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型空间。在城镇的入口处或者城镇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会出现典型空间。

2.5标志

它是人们感受和识别城镇的重要参照物。它可能是城镇中的电视塔或有特征的山,或是城镇中极有特征的建筑或群体。标志可以使高大的或者矮小的,它能引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和回想,或者是对一个区域或街道产生深刻的印象和留恋。

二、山水城镇建设的思想基础

1、山水城镇与古代城镇规划思想

我国山水城镇的规划主要受到以下礼制思想的影响。《周礼》的礼制思想。《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一部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著作。在哲学方面,追求阴阳刚柔对比、“五行”变化的空间序列;在政治制度方面,充分表现封建国家秩序的等级性、社会的程式化;在文化、美学观念方面,以形象、色彩等空间环境要素传输礼制思想,强烈影响人的心理;在伦理、民俗观念方面,以造就天地、自然、祖宗的显赫地位,作为沟通人与人感情的最高联系纽带,在城市中广泛体现出礼乐伦理思想。受此影响,也为山水城镇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建设性的的规划理念依据。

2、风水格局与景观

以上的风水格局,形成了基址周围环境良好的景观: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的背景和衬托,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和层次感;以河流、水面为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以水口山为障景,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进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建筑物(如风水塔、楼阁、牌坊、桥梁等),经常是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和构图中心。

3、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风水的基址选择这样一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面迎夏日南来之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于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三、基于生态环境整合的空间结构布局

1、总体空间布局

1.1遵循生态原则,逐步改变沿巫水河建房的模式;清出沿河用地,建设沿河绿带;结合城镇的组团布局,严格保护周围自然山地,使城镇的发展始终融合在生态环境中;结合花卉苗木基地布置以林木为主的生态林带,形成与城镇空间布局相融合的生态网络。

1.2遵循适度紧凑集中和有机疏松相结合的原则,组团内部集中发展,组团之间以绿地为纽带有机组合;居住与工业相对集中,形成新的布局结构。高效建设和使用有限的城市基础设施,节约土地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在保持城镇空间紧凑集中的同时保持组团之间的绿色空间,形成城市建设区与农田、绿地和水体等生态要素间隔相嵌的空间肌理。

2、遵循用地布局结构最优化的原则

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重新整合用地布局与用地结构。老城区采用“退二进三”的原则进行用地置换,搬迁出不适合在老城区发展的企事业,增大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用地、商业服务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等用地比例,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效运转。对置换出的用地,应结合土地的级差地价进行用地性质、绿化指标和基础设施配置等控制性指标的规划,为用地的再次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减少投资风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遵循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则

改善道路系统,扩展多种交通模式。以现有道路网和交通设施为基础,理顺城市道路网骨架,明确道路分工,增加道路交通用地和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完善步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并将这些支路纳入总体规划设计范围,这样的步行系统将大大缓和机动车道上的人车矛盾。建立功能完善、主次分明、管理先进并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经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带动城市空间扩展。

4、遵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统一考虑城乡建设与生态空间(河湖水系、生态林地、农田)的协调发展;统一建设用地分类,加强对城乡用地的建设管理。

四、强化山水格局,营建山水城镇

下面以某山水城镇为例

1、城镇特色

该镇境内有两条重要的常年性河流,河面开阔,一般为200~500米。一条河流经香水、西坪,在该镇区南2.5公里外汇入另一条河流,经九岭而南下,形成相互环绕的特殊景致。镇域内动植物资源多样,山川秀美,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景点,也是九寨沟——黄龙旅游主环线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景点。该镇区内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留有许多古代名人的遗物,为该镇平添了不少古镇色彩。

2、城镇性质

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以某古代著名诗人故里风景名胜区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为载体的山水园林历史文化名镇 ,以该文化旅游与生态型城镇休闲度假为发展主题,是该市重要的旅游经济开发区。

规划突出与古代文化内涵吻合的自然山水与文化特色,强调城乡旅游环境资源的整合。

3、城镇形态

城镇形态是城镇物质实体的地域投影,是城镇自身动态发展与其所处地域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形态与城镇结构相辅相成。

针对该镇用地条件、城镇结构以及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规划采用的是团聚状城镇形态,符合青莲实际,有利于烘托该城镇效应, 节约市政投入,并能体现山水格局。

规划以建立面向全国的古代文化景区和生态型城镇休闲度假区为目的,顺应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形成整体集聚,紧凑的城镇区与广阔的地景相融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塑造山水城镇整体形象,创造城镇环境特色;功能明确,方便生产生活;景区内旅游线路体系化生态品质良好,公共空间网络完整,利于建立生态城镇总体格局。

规划确定利用该镇的两条江水,结合该城镇山水格局,形成三水城中穿越,城中有绿、绿中建城的结构形态。利用南北主干道规划城镇近远期建设用地,以南为近期建设用地,以北为远期建设用地。由于规划用地范围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规划引江水进入镇区,同时联系和结合该镇的小溪,形成具有小城特色的城中水系,以溪流为依托,两侧各留出15~20米宽绿带,形成城镇绿化主环,沿线布置行政、商业、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构筑集公共活动环境、旅游线路、古文化场景展示、城镇景观建设于一体的复合山水城镇回廊。

五、结束语

该地区的山地城镇具有独特的山水特征,规划设计中在巩固城镇山水特征的基础上,适时正确地引入生态理念指导城镇用地布局,无疑将会使之更具特色和内涵。而且山地城镇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特点决定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空间形态结构,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地区的山地城镇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生态理念必须融入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当中。山地城镇的建设必须吸取大中城市发展的经验,实现城镇发展模式的合理跨越。

参考文献

篇1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town; development; planning; design; garden;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因此对城镇小区进行较好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成为当代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居住小区良好的规划设计会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

1、概述

嘉兴市自1998年起推行行政区划调整,并乡扩镇,从139个乡镇减少到75个(21个街道),小城镇资源得到初步优化配置,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被加强的城镇,从总体上看,无论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城建速度,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而且这种优势互补,结构功能的增强,为下一步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然而在小区的园林绿化中,一是对地理条件合理利用,二是园林植物的配置和选择。所谓的合理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成本,而且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多变的地形上的绿化比人工造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觉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配置上,首先要把植物作为经管的主体来设计,造园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姿态的风韵等特性,它是人们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在合理配植时还要考虑到居住小区的地理条件,土壤、气候及居住群落和建筑特点的不同,并加以分析和判断,选用不同的植物和造园手法,在高低曲折的地域中按其自然配植和生长规律,随意而不杂乱、自然而有规则地让乔木、灌木、地被及花草的巧妙搭配,适地适树,形成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融为一体,使它们相得益彰。如对江南某小区的第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是模拟自然生态进行规划,随其边坡的自然伸展,不改变原有地形,而是选用花期长的紫薇、杜鹃、红枫等树种,以灌木为主和色彩丰富的色草、满天星、红背桂,小叶黄杨等地被植物组景,组成一片山花浪漫的景象,每每人们来到这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觉,营造出了犹如“春花,夏荫.秋实、冬青”般的四季景观。

2、住宅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目前,房地产业正日益成熟,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唯一可能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1 经济效益

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2.2 景观环境效益

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2.3 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3、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发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使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3.1 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3.2 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3.3 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3.4 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3.5 追求形式,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3.6 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然而目前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4、对策及其建议

(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城镇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始终将“自然”、“生态”、“人性化”融入到景观设计思想的全过程,以植物为主导,充分利用周围条件,灵活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巧夺天工,惟妙惟俏地让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接近自然的绿色空间,以达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目的,创造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环境。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使园林景观在居住区内实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1.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日益加快。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广大农村人口急于摆脱农村的穷苦生活,渴望进城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于是出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学习。这些人口进城给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因为人口过量使得大部分的城市都存在承载力不足、社会治安差、交通拥堵等问题。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这一问题不断加剧,如何彻底解决它成为各城市刻不容缓的问题。于是,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开始积极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周边小城镇,以期可以拓展空间,从而达到疏散人口,缓解城市压力的目的。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新城市主义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理念倡导的内容对解决我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相关内容和国外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我国使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进行周边小城镇的规划提供好的方案,有效缓解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压力。

2.新城市主义理念内容与案例分析小城镇的规划设计

2.1新城市主义理念概述。新城市主义理念并非是我国提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美国,且在美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美国,新城市主义理念做的最为成功和被大量推广的是两个模式。一个是传统邻里区开发(简称TND),另一个是着重提倡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简称TOD)。宏观来看,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期望建设一个中心,然后建成以步行距离为衡量标准的居住区。它的特点都是小范围、大密度。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小城镇建设核心是以区域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混合住宅配套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下面来具体介绍两种模式:(1)TOD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注重土地多用途使用,且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主导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是交通站点要和主要商圈整合起来,且城镇的核心商圈到城镇的边缘步行距离小于等于600米。在这样一个小范围里,将商业、居住、生活、工作有效整合进来,并配以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将多个这样的小城镇整合成一个大城市。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日益增多的私家车带给城市交通的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缓解城市人口过大压力。(2)TND模式这种模式的设计重点在城镇设计这一块。它将城镇内的社区规模缩小化,每个社区的规模只有几分钟的步行时间就可以到,街道的距离不超过100米,且每个社区内有不同层次类型的住宅,满足各种人的多元需求。2.2新城市主义理念小小城镇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不断发展推广,吸引很多给予解决城市压力问题的城市使用,其中做的较为成功且知名的就是日本东京的多摩新镇。它采用的就是TOD模式,下面具体分析它的城镇规划。(1)城镇建设背景众所周知,东京是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其发展速度一直势如破竹,因此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大量人口涌到东京,城市压力不断增大。多摩新镇的建设目的就是缓解东京的人口压力,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又加入对能源的节省和对环境的保护。现在它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建设多功能整合型的城镇。(2)规划布局与特点在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多摩新镇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兼顾商业和文化功能,目的在于将东京的单一集中型结构改为多中心结构,把多摩新镇建设为次核心。其次,多摩新镇以铁路和公路的联合运输方式来共同承担通勤量。再者,多摩新镇位于丘陵地带,可以充分利用地形设置公用设施,并积极保存现有绿地系统,使之与娱乐设施有机结合,采取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不同建筑密度区,创造丰富的空间景观。

3.案例借鉴经验

东京通过新镇开发来分散中心区的拥挤,TOD模式的轨道交通在新镇发展规划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其成功因素绝大部分与东京都政府在城市捷运系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整体限制城市中心的发展,同时促进站点周边高密度、高强度发展;通过限制私家车发展和鼓励铁路捷运系统的使用实现交通需求的有效管制,增强社会对于公共捷运特别是快速铁路的依赖性。

4.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城市压力不断加剧,如何彻底解决它成为各城市刻不容缓的问题。于是,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开始积极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周边小城镇,以期可以拓展空间,从而达到疏散人口,缓解城市压力的目的。新城市主义理念倡导的内容对解决我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相关内容和国外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我国使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进行周边小城镇的规划提供好的方案,有效缓解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压力。经过分析可以看出,TOD模式和TND模式各有千秋,他们的优点决定了它们适合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城镇规划中,在进行城镇规划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的情况下适度借鉴,以为我国小城镇采用最合适最正确的规划方案,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压力。

作者:翁丽红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院福州分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