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1:1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育现代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远距离的交流变得简单,学习的过程更加多元化,同时可以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共享。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校园网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依托校园网和计算机教学平台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网络化的强大信息量,电子化、声像化的生动情景,实物显示,人机对话,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师生的素质,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更新。校园网建设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主干网和子网中有关设备及连线组成,而软件部分除必须的操作系统及大量校园网应用软件外,还应该有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日常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使用。由于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教学,上传的都是图像、声音、录像等数字、视频信息,对带宽要求高,必须达到1,000,M网或1,000,M主干的100,M网才适用(或以交换机联接的100,M网)。校园网的终端信息点应配置计算机,尤其是教室。软件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有较好的系统性软件(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有用户管理系统、网络综合测试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于各校的情况和要求不同,一般学校的技术力量毕竟有限,要开发大型软件较困难。因此,可向软件公司购买,或学校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适合学校使用的软件。另一方面要做好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确保资源集成和共享。校园网建设加快了远程教学环境的形成。基于Web技术的远程教学系统,创建了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和自我学习3种分布式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参与课程的全过程。学生可在网上的“虚拟教室”上课,完成作业和练习,提交给教师进行评分,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讨论和问答,充分交流。借助远程教学资源改革学校的素质教育,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制度、学习制度、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教师的培训进修,学生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现代远程教学“网校”的设立,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示范校的辐射作用,为处于边远地区师生的学习、进修打开了方便之门。现代远程教学的开发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及全民素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专指在电脑程序中处理图形、图像、影音、声讯、动画等的电脑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引进课堂,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正在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主要有3大优点:①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课件向学生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或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②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③改善教学环境,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来说,在同样的课时里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接收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消化,学习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1高校教师自身思想观念陈旧,对于现代化教育的认识不深
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方式是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授课方式,也是众多非常出色的高校教师采用的方式,对于新鲜事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到来,他们普遍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方式,或者被动选择年轻助教做一些操作层面的工作。这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但对教学效果无直接影响。因为不同人对于相同授课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大小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即使是简单的授课影像或者幻灯等形式,只有由授课者本人亲自处理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2政策缺失和资金缺乏,导致对于现代化教育硬件的投入不足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顶层设计上缺乏有效、完善的政策体系,这给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制造了很大的壁垒。反观高校本身对于硬件投入经费长期短缺,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政府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购买相关设备。因此,缺乏政府的支持,各高校很难通过自身的造血能力购买相关的硬件设备。此外,目前科研项目的投入有很大一部分为固定资产,但这仅包括科研设备,并不包含教学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设备的投入。
2.3尚未形成成熟的培训机制,导致教师现代化教育水平良莠不齐
首先,对于教师的培训大多也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经常是培训走过场,考核走形式,这不仅影响了培训效果,也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并且培训的内容过于陈旧,长期得不到更新,授课过程没有互动,很难让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消化。其次,培训过程过于注重理论和经验总结介绍,没有为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最后,现代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也严重滞后于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始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因此不难解释,为何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而尽量避免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一、教学管理现代化内涵
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强调管理活动是一种服务活动,强调它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功能。同时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化的管理机制
现代化管理机制首先是具有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人才。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巾“人”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它所完成的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事务,而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创造性的现代管理,因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应该是“人”、“事”并重的。就人才资源的开发而言,包括人才资源的获取、激励、发展三方面的任务。从人才资源的获取看,现代化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善于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
其次科学的决策机制教学管理决策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要求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应包括决策的核心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三个部分。核心系统足决策中枢,应由院校长、分管院校长及院系主要领导组成。其任务是提出课题、确定目标、选择实施方案等。咨询系统是决策的外脑,负责为核心系统提供参谋或辅助决策。信息反馈系统是决策机制的神经网络,能及时地把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汇集、整理,传输到核心系统。
再次是应有灵活的教学管理协调机制。教学管理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管理目标、手段、方法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这就要求教学管理系统善于自我协调,随时整合自身内部结构,保持高效、活跃的状态。教学管理的协调包括几方面,一是多目标协调。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同一时期,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可能是多个,这就要求为达到多个目标而相互协调,以免顾此失彼。二是内部机构的协调,包括上下之间的垂直协调和同一层次的水平协调。垂直协调既包括校级管理机构与院系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也包括领导者与执行者之间、领导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
(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但又是以计划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控制管理作为管理对象而组成的,是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着的整体。这些系统结构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教学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三大功能巾发挥自身的作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由于管理对象的行为总是与管理目标之间存在偏差,因而采用控制手段减少或消除偏差是必可少的。以沈阳化工学院为例,2003年英语专业招生首次实行文理兼收。从第一学期学习成绩反馈信息看,《高等数学》理科学生平均成绩为79.68,文科学生平均成绩为64.35,两者之间相差15.33分。在教学计划LfI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是按理科学生制定的,这样就出现管理对象行为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面对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反馈控制的方法,检查实际结果,总结出现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达到教学质量的管理目标。通过这种反馈控制,可以增加管理者的经验,提高整个管理系统的控制能力,说明了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学管理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现代化教学管理规律的特征和要求,也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保障。应给每个教管单位均配备有电脑及配套设施,教务处各个岗位均有电脑和相应的工作软件,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技术基础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为此应使用“教务管理系统”,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计划管理、排课、学籍、成绩统计、考务安排等均纳入计算机管理,由计算机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初步完成教务处网站和“教学管理信息网”的建设。可以及时、方便地进行教师的调课、串课;学生可以在网上实行学籍电子注册,成绩查询、大学外语考试成绩查询、课表查询、网上考试报名、选修课程等,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留言、反馈某些信息,这些手段的实施不仅使我们及时掌握运行中的教学状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为教学管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能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如何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教育教学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教学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责。如教务处和各二级工作职责,教师准则、教辅人员及教务行政等各岗位的工作职责。(3)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有关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的工作规范。主要包括教学组织、教学计划管、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档案、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其中,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规范及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高度认识其重要性,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文件。
(二)加强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者在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秩序,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配置在改革巾基本达到了要求,他们既有一定的学历和教学管理业务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已成为教学管理的中间力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65-02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邓万友(1972-),男,黑龙江拜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从事教学研究。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是依据教学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被评 估对象的理念、行为和状态进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着眼点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 起到对学生质量认证的作用,是社会对学校“产品”的评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外部 要求。
从实践情况看,教育评估是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举措。通 过教学评估可以达到加强和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促进高等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 改革,推动特色创建,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带来的成效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着必须引起 重视的一些问题:(1)评估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评估高校对待评估工作的态度与评估 的目标和初衷发生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于评估声誉的做 法。(2)实施评估主体的权限过分集中,评估客体被限制得过死,评估法规缺失。(3)评估方 案 单一,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指标的完整性欠缺,体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结论 性评估多,过程性评估少,预期性评估更少;静态评估多,动态评估少;指标过分注重投入 成分,而忽视了产出因素等等。(4)评估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评估已经形成上下呼应、上下共振的态势。
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 该多样化。教育评估的目的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应 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举动。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
思想是先导。高等学校与社会有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因而它必须更加注意为社会的需要 服务,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而作为目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的教育评估,也 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评估质量观应 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应包括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纵向教学质量评估,而且也应 包括人员、组织和环境等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强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全 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网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体系。
1.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 前,经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要给高校广泛的自,提 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需要,社 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教育 法规、法令,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 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教学评估的持久推动力,单靠每隔一段 时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评估,是难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长效 机制,是学校改进和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必要条件。笔者认为,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评估和内 部 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外部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身 所建立和实施的评估制度和活动。外部评估是导向和示范,内部评估是持久的动力。这两种 评估作用互补,同时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要建立有关高校教学问题的反映渠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学生和家长对高校教学问题的举报 ,对那些学生反映强烈且屡提不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或重大教学事故,一经查实, 必须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保障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提高评估 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也是 高校从事教学 建设的工作指南,具有明显的依据和导向作用。
1.改变教育评估的体制,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质量认证,它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意志。这种 明显的中央集权制评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几年蓬勃兴起的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没能在高校 教学评估工作中担当角色,非政府的民间评估机构更是有着它的局限性,导致评估活动缺 乏相互印证,不仅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教育牵连到多种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质量是一种多维的复合体,必有多维的折射。每一种方 式的判断结果,只是质量的一个侧面,不是质量的全部。来自不同侧面的评价如果没有达成 一致,就意味着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评价达成一致,应 该成为提高评估质量的努力方向。为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评估主体,应由现 在的政府机构评价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证为主导,学校内部保证为主体,社会中介评估 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三角式” 的新型关系,其各自的质量保证定位是: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 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 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等 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2]。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 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 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办学绩效评估的内容
学校接受公共资金、学生学费和其他资助者的资金,因此学校对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 后者有权要求学校证明这些经费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产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评估 不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的评估,更要注重教育产出及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的评估和 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评估,使评估成为被评估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的长期发 展打好基础。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估的发展历史,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各国高校评估从普遍重视高等教 育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评估扩展到日趋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评估,其所开发的测 量 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工具“绩效指标体系”(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不仅包 含了教育成果指标,而且涵盖了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盛 行 于欧、美、澳的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使得教育评估不仅具有“监督职能 ”,而且增加了“评价职能”、“对话职能”、“理性化职能”和“资源分配合理化职能” 。
(三)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就是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与评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学测 量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可靠的证据,对教学效果、教学 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估量与评判。由于我国评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陈旧,评估辅助技 术的缺乏,评估主体要把过多的时间损耗在信息的鉴定核实上,导致重要的价值判断缺少理 性的思考,从而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正确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 育评估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技术保证。为此,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利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完善 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算法,根据教育学原理, 自动、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展计算机化、网络化教学评估。
(四)面向未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估文化环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评估中的困难,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时,我们还需要顶层的 设计,这就是考虑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环境文化是为完成教育评估任务需要营造的一种 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顺利完成教育评估任务的重要条件,它贯 穿于教育评估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评估制度和体系、评估行为等教育评估的一切活 动及活动方式。有这样的说法:“人管人是低层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档的,文化氛围管人才 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我们应 认识到教育评估的历史地位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公正、诚信、求实 ”。因此,应着力打造诚信评估、公正评估、求实评估的评估文化氛围,营造科学 和谐的评估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塑造先进的现代 化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教育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手段开始进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系统也必须迎接这场技术的大变革。体育舞蹈的现代化教学建设直接影响着整个体育舞蹈教育,也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所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问题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随之产生的新名词,是我国所特有的叫法,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1994年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实验教学结果理论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提倡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个性化,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实现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保持教学内容和理念的先进性,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加以充实和完善,并根据舞种的技术特点来设计和选择教学程式。
在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实践中,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和录像等)来创新教学方法,使体育舞蹈课程更加直观,并充满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提高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本人将授课班级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分班进行教学,一组为传统授课方式,二组为现代化教育技术授课方式,以最为便捷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来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
2.1现代化教育技术对学习体育舞蹈兴趣影响的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二组对体育舞蹈很感兴趣的人数增加了13.8% ,比较感兴趣的下降了5.1%和一般感兴趣的下降了7.3%。再看一组同学,很感兴趣的人数增加了9.5% ,比较和一般感兴趣的分别减少10%和8.7%,有9.3%的学生不想继续上课。
2.2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比较
通过课中测试统计,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授课的二组学生练习时的平均心率比一组学生的平均心率高出5-8次/min。二组的技术动作授课时数比一组减少了4个学时,教师示范时间也相对应的减少,学生自由练习的密度提高了。同时二组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理论知识。在体质测试中,二组比一组达到优秀线的人数多3人,良好线上的多6人,不及格人数减少到4人。
3.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系统,可将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信息,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体各部分都被调动起来,直观地感受到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再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而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更加清晰、具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第一次观看体育舞蹈课件之后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兴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为新奇,增加了好奇心理,而使整个授课过程都认真学习技术动作。在课程结束后也能记住大部分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
3.2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备课带来极大方便,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进行动作示范,避免了由于教师个人的年龄、技术及个人理解的不同给学生示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实验,二组同学不但技术动作相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们更为标准,学习效率及学习时间相对减少,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可减轻老师因各种身体问题带来的示范难、备课难问题,同时学生也乐此不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效率逐渐提高
在上课前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课件、视频短片等资料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复习已学习过的内容。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动作难等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学习新内容,相应的减少教师讲解示范、领做的时间,增加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效率。
3.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交流得到锻炼
学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从而避免了学生离开老师就无法学习的局面,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教师的思想要现代化,要以现代人所特有的开拓进取精神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加强学习及时更新传统、保守、僵化的教育观念。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全面地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是一名“专家”,又要做一个“通才”,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4.2现代的教师应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更授课方式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将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反馈到下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去,调整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变换运用形式。
4.3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足够,才能使学生明白练习的道理,才会正确地进行练习,才会对练习方法举一反三,才会达到自我练习、坚持训练的目的。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可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增加课后学习时间,巩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4.4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环境之下愉悦心境,并通过不同形式来提高技能,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4.5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软件与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体育舞蹈评价应摈弃单一的以技术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应科学地制定体育舞蹈成绩评定标准,评价的内容应涉及到学习的态度,与他人合作情况,舞蹈技术掌握情况,实践发展能力,进步程度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评价方法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是体育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或自评。教师在评价中一定要注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自己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
5. 参考文献
[1]梁莉,凌华.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生理机能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
[2]廖小茜.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体育舞蹈的推广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M].河南师范大学.2013
代绍波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计算机是教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现代教务工作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认为建立这个系统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高校教务系统实现信息化、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计算机应用
0引言
教学教务管理是维持学校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内容,而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市场竞争力产生影响,完善的教务管理是提高现代高校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不仅能促进现代教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建立,同时全面实现教务管理的电脑自动化。
1高校的发展要求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规范化
教务工作管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应出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学校管理工作内容复杂,项目繁多,教务管理与学校各个管理工作环节都有接触,甚至互相辅助,尤其是学校在制定教育方针、发展方向上面更是起着无法超越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现代高校教务工作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全自动的管理加强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准确度,还减少了人员的工作负担,是教务管理工作最理想、最能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组成部分,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包括管理方法,也包括管理理念。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是未来高校教务发展的方向,也是趋势。
2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管理工作的改革,促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也应实现改革,实现其信息化发展是改革的需求。而现代高校管理也主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教务信息的自动化、全方位、客观的管理与支持。
2.1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系统在教务管理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校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有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教务管理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建立和教学研究管理工作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建立。
2.1.1教务管理中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教务服务管理系统有学生完成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系统、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考试安排与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历学位审查与管理系统的管理,并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学校将这些教务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通过专门的管理软件帮助教务管理工作发挥作用,促进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1.2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现代教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环境,而多媒体系统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程教学变得更有灵活性、实践性,加强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课题设计,设计的课题应满足一下几点:课题要有一定难度;教学内容应有探索性;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通过综合设计的课题训练,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们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新旧知识链接在一起,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2.2实现了教务管理的全面优化
教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存储技术获得和保存信息资料,并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使用软件系统工具,帮助信息化系统实现教学教务管理,积极构建教学管理平台,完善系统功能,让信息化系统为教务人员完成大量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学校的日常运行,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有序运行的首要保证。就拿学籍管理来说,学生的基本信息、异动学生信息、学生奖惩信息等都包含在学籍信息里,工作人员通过查询、分析与统计实现学籍管理的正常运行,而其它类型的信息都可以在教务系统中查询到,方便了学生、老师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除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外,还有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与维护、网络与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运用,系统数据的备份数据与恢复、用户的权限与管理等功能。建立和完善教务管理系统,是实现高校日常管理高效,高质量的保障,而未来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必定在信息化的服务下变得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教务的管理水平。
3计算机系统和设备维护的现代化
3.1硬盘保护卡
学校教务系统管理多采用硬盘保护卡,它可以有效防止硬盘信息被删除,以及非法的写入操作,当你退出系统后,教务管理系统依然能保持原样。
3.2软件保护
一些软件也能起到保护教务管理系统的作用,运行方式与硬盘保护卡相似。通过软件提供的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以“还原精灵”为例,它就是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存储器进行防删除、防写、隐藏等保护。使用密码监控,可以预防学生对硬盘的损坏,通过以上软件的使用,能最好的保护硬盘的基本设置,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3系统的恢复
教务系统依靠计算机而建立,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系统的损坏,加上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系统在被损坏后存在系统重装等问题,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量很大、很烦的工作,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作为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摸索,研发出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条件。
4为教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
4.1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高等教育与国家的发展一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国家在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再适应国家的需求,加上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大,新的管理手段是改善高校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教务管理工作必须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这除了教务管理应有全新的信息化系统支持外,教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务人员应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积极贯彻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手段,自觉提高整体素质。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我国教务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只要不断加强职业培训,同时配以适当的优胜劣汰政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相信一定能全面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2加大投入,更新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设施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现代高校的网络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畅通,但教务系统中落后的硬件设施却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这也给教务人员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逐渐让他们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也无法提高。要在教学管理工作能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下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必须提高教务系统硬件使用的质量,积极研发先进的管理软件,作为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弥补落后的硬件设施,使教务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4.3科学化管理是实现计算机教务管理的基础
快速准确的处理教学信息数据,是教务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微机处理的质量和正确率。现代化的教务系统中,应将数据转变为可识别的信息,这样才能交给计算机处理,所以,教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准确无误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这也是教务管理系统从内到外,实现部门间信息交流的基础,也只有畅通无阻的合作,才能高效的完成教务工作,是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查询和报表统计等功能达到高效、高质的保障。
5总结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务管理工作中,是时展的必然,通过信息化技术,高校能建立完善的教务信息系统,对保证教学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规范化、现代化都将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莹,刘冬学.浅谈如何推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张宇国.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4-01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化学信息也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在高校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被应接不暇的各种课本和参考书籍所压迫,这也就间接的反映出来,传统的化学教学和信息时代化的发展之间已经出现了太大的脱节。故而如何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的提升高校化学的教学结果,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迫切话题。
一、高校化学教学层面里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充分和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使用,高校化学教学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方法都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教学本身的诸多缺陷也得到了弥补。对于高校化学教师来讲,教学本身也越来越立体化、多渠道化。
(一)化抽象成具体,对微观世界里面发生的化学反应与化学现象给予很好的模仿,直观化、形象化教学。
例如:在介绍杂化轨道理论、烷烃的构象、反应历程以及各种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的反应等内容时,将其制成三维动态画面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使内容更加直观、清楚、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学习环境的改善。
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环境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习题和试验练习,让教学环境变得更加优越。
(三)打开学生视野。
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的应用,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性会更强。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能够提供的庞大的信息,学生可以了解更为广泛的背景。学生的认知会更加的全面,思维的发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视野得到更好的拓展[1]。
二、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高校化学教学里面的具体时机
(一)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和具体的变化。
现代教学技术能够让微观粒子的结构得到更加直观地呈现,能够让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更加的清晰。也能够借助于直观的显现让学生从多个纬度更好地了解相关的课题。
例如:对于C60的具体结构,在高校化学教学的课本上,只有一个平面图,如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很好地展现C60的三维立体图像,让学生对C60的空间结构有更加形象的认识,能够知道具体的实物结构是怎么样的,键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深入认知。
(二)形象的演示化学和实际的工业运作之间的关系。
借助于网络提供的信息,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或者短片的形式对化学工业的具体运作予以直观地展示,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发挥怎么样的功效,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追求。
例如:将基础化学中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部分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形(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分子轨道的形成等。在课堂教学中用动画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使枯燥、抽象、微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再结合教师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更好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某些短时间内不能够很好完成的实验,某些毒害性很强的实验。
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药品绝大部分是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等特点,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设计出模拟实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化学模拟实验,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教学经费不足,实验条件缺乏等矛盾,而且能收到逼真的现场实验效果。
例如:石油是如何形成的?铁是怎么样生锈的?比如砷化氢等等[1]。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高校老师的作用
按照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教学本身为教和学的统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向的演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从老师到学生,而演变为双向互动,互相反馈。这种情形下,学习本身也不再为对知识的单纯接受,演变成为了多方位、多层面的认知。
在互动模式的教学下,老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地把握,也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变动予以很好的掌握,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的不同,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设计,实现教学的个性化,老师也就演变为了学习活动的一个引导者。
高校化学教学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作为老师,一方面专业知识的水平一定要高,另外一方面技术操作一定要熟,理论认识要深。为了更好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校化学的教学,还要求老师对于信息工具有很好地掌握。
四、高校化学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注意问题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为了更好地整合,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认真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着力于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诸多功能,真正实现将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体现优势互补,从而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 信息化 现代化教学 教学思考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校未来的体育教学会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高校的体育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应该创新,加入信息化的潮流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与信息化的融合,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因而,将信息化技术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中就极其重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教学自身缺陷
现在高校体育课程采用的都是机械式教学,基本是老师在讲内容并进行身体的模仿,学生都是通过听和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记忆,来不及思考和模仿,当老师讲完下一条内容而上一条的内容就已经忘记,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导致动作忘记或者动作错误,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上课也只是变成了敷衍,造成学生学不会,老师教学水平差。
(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发挥的因素
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能力也逐渐下降,而体育教学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和能力,并加强锻炼加强身体素质,需要老师的专业和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之上。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技术性简单的也有技术性难的动作,而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年龄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内容去教学,避开一些难点,这样就会学生对难点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影响和限制,所以年龄现象在体育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我们被动接受,从小学到大学已经形成了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在现在教学模式中,我们如何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提出建议,是现在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二、信息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优势分析
(一)促进高校教学进入现代化模式,增加创新力度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而良好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信息化全面推进到高校的教育当中,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体制,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积极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且不断的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工程,成为引领者[1]。
(二)加强推进信息化教育,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步骤,所以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同时,高校现代化教育要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使我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应用到其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
三、信息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推进作用
(一)教学的结构优化得到改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在高校教学方面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使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传递工作,是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现在现代化的教学可以使老师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也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并且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不仅老师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很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高质量的完成[3]。
(二)节约教学成本,有效传递信息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信息化的教学在每一方面都会涉及到成本问题,将教学的成本结构进行了改善,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使教学的内容的提纲得到优化,同时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及时修改,也会减少教育工作者的管理问题,这都是在节约人力、物力的成本,信息化的教学引用大量的互联网的信息,让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减少资源成本。将节约下的成本在投入到信息化技g教学的研究中,并不断创新改善,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让高校体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良好的发展[4]。
(三)加强管理
信息化教学在我国形成,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信息化教学引用互联网中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可以应用,这样使高校教学的管理部门能够更好的掌握好与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拉近彼此距离,使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将新的内容和先进的技术进行分享,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改变相应的教学制度,保证学生选择的个性化,形成教学的多样化。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教育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化教育应积极推广,使体育教学中的到充分利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欣,管月泉.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2):109-1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需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现代化等。①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教育现代化既要立足本国实际自主研发,又要学会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
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资企业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为高校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研究动态,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满足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2 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建设滞后
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建设滞后。当前教材的选择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选择国际上权威的心理学原版英文教材。原版教材英文表达地道,能够使学生了解国外较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其费用高、内容多和难度大。二是选择国内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国内出版的心理学专业英语教材数量少,其内容或节选自国外相关的学术著作,或是介绍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英文文章。此类教材难以体现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缺乏教材应有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2.2 师资队伍短缺
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同其他学科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一样,需要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复合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为心理学教师或英语教师。心理学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英语语法和充分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若未经过系统的英语训练则不能使用纯正的英语口语授课,无法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全方位的培养。英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外语的课堂,却又难以甄别专业术语间的细微差异。
2.3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积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英语水平方面,有的学生已具备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有的学生仍尚未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则需要在查找英语单词和理解句子(尤其是理解长难句)方面耗费大量的精力。在专业知识积淀方面,有的学生已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且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已能理出清晰的脉络,因而在对心理学综合知识要求较高的英文文献的阅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有的学生则对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支离破碎,在英文文献的阅读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更别提论文的英文写作了。
2.4 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灵活运用英语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多采用翻译的形式。有的教师将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引进课堂,但也多是将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即使让学生分组报告或分组讨论,但受授课时间的限制,此种教学形式在总的授课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少的。长期使用翻译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或是厌学。
2.5 学习评价方式不科学
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掌握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以及实验报告的英文写作。然而,当前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结构化的考试虽然可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但是考试有固定的出题规范,不但要考虑知识点覆盖的全面性、出题形式的多样性,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考分的正态分布等。这些都不符合该课程开设的初衷。单纯采用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具备的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查的课程评价方式多采用翻译英文文献的形式。然而,教师对文献翻译质量的优劣不具有可操作的数量化的评分标准,因而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是不规范的。
3 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化、规范化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完善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条件。改善当前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三种路径。第一,提升已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可以选派现有的任课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或国外大学进行访学;也可经常邀请外籍教师做专题讲座。这样可以拓宽任课教师的知识视野。高校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师观念,构建教师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第二,招聘具有心理学和英语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有实力的高校可直接引进海外留学归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第三,短期聘请国内著名专家或国外知名大学教师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总而言之,通过对师资队伍长期化、规范化的建设旨在培养出一批能用标准的流利的外语表达心理学专业内容的双语教师。
3.2 教材选择多元化
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可选定某一教材作为基础教材,辅以国外心理学专业权威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报告,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上的视频、课件及其他相关资料。条件许可的院校可以组织本校教师或相关院校的教师自编教材。自编教材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组织教材的内容体系。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可兼顾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教学内容多层次化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难易结合,体现一定的梯度,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教师教学从较容易的内容入手,这样不仅可以使水平较高的学生体验到极大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可以使水平一般的同学不会因为过难的学习内容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过程中设计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体验到成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地增加有助于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3.4 教学方法多样化
心理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课教师可采用课堂教授、专题讨论和实验室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课堂讲授提炼主旨内容,专题讨论拓展专业知识,实验室演示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专题讨论可采用弹性化的安排,将具有相同专业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还可弥补不同水平同学之间的差异。
3.5 学习评价方式多极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可采用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英文写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等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任课教师采用多个维度综合评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积极地思考,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摒弃以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终极化评价方式,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教学效果跟踪,教学信息及时反馈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1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是指当下时代的本性,是一种精神性的理念,现代性与现代化不同,现代化所注重的只是现代之所以成为现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现代化是时代的现代性的一种具体表现,现代性是推动现代化的一种精神力量。按照杨春时先生的说法,现代性具有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某一时代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前一时代思想禁锢的感性冲破,即一种被解放的感望;其次感望被理性所肯定和规范,现代性也就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由于理性具有制约感性的作用,一般说来理性精神就是现代性的主体;无论哪一时代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也在通过哲学、艺术等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并追求终级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就有了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点
现代性是一种历史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具有圣化倾向,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孟子被赋予“亚圣”尊称,和欧洲神学宗教严密的规章制度统领社会不同的是,中国是儒教即圣人之说统摄了数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感性和理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终极目标价值的“内在超越”,讲求“天人合一”、“体用不二”。如果说西方现代性是“脱神入俗”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则是“脱圣入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也分为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但又具有和欧洲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现代性也是强调个性解放的,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进程中,虽然起始于救国图存的运动中,一开始就表现出集体性和民族感,并没有西方感性现代性的强烈的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也有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然人数很少但毕竟是数千年来思想禁锢的突破;在理性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为引进科学和民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理性现代性的引进,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几乎跨越了感性层面而直接进入到理性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阶段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道德体系,在引进现代性的同时,是否抹杀了其本身的道德功能性?打倒了孔子的权威,消除了传统文化的圣环,但是否也取消了中国文化的超越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对西方宗教、哲学、审美等形而上层面的忽略是否导致了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片面性?如此种种,我们的文化在现代性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在自身的反思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实践强化、考核评估、心理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这些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的心理及实际后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作用日益弱化。因此在新时期的新情况下,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上述片面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3.1 传统文化“脱圣入俗”,力图率先在高校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如前文所述,如果把欧洲文化的现代性说是“脱神入俗”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就表现为“脱圣入俗”。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性色彩浓厚,甚至几千年来儒学更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自近代以来,尤其是之后,儒学的地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之后,大量西方思想的引入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化色彩淡化。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学,而逐渐表现为更加平民化普及化的凡人之学。
大学是时代思想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更被称为时代的骄子。作为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该紧随时代的最强音,在高校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高校一般都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大多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亲身实感的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教化,强调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在这方面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突出。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整个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各方面的努力。
3.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引导,培养其创新能力。所谓现代性,就是相对于前一时代而言的新的时代特征,前文所述现代性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感性层面,感性层面的重要特征就是宣扬个性的爆发对传统的突破作用,只有突破才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政治立场的引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一般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这两点是不能互相脾益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试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若以牺牲个性为前提,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个性的宣扬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不可能在创新意识上有所建树。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感性层面就是对圣学的平民化突破,在高校中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提倡传统文化自身的突破精神,以此为依托,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加明显。
3.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方式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理性层面表现是从西方引进“科学”、“民主”思想,体现出一种包容性之后的进步。在高校中,把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传统文化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普通教学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反之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包含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生活常识等,在整个学校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大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刻板的相对独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创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4 不断利用传统文化开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途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反思超越阶段就是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超越的过程,这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大启发的。作为高校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开拓上,也应凸显新的特色。除了对已有资源和活动的整合利用外,还应努力开拓传统文化除“经典”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把丰富的兴趣活动搞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亮点,以亮点带动全局,以全局促进新的亮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02-02
是我国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彰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和印证,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儒家文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体现现代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对当代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二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核。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心所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
的种种礼节,对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多为他人着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并且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荀子提出了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认为人性本恶,加之没有礼的约束,社会就不会稳定。这些思想都为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孔子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托,仁、义、礼、智、信仍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后代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模式。儒家的内在观要求知行合一,学习要身体力行。儒家的教学原则如下:(1)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认为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教学相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不但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因为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3)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强调“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注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先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学生做出表率。
3.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儒家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表现出的鲜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特点,既培养了教育者的艺术气息,又提高了人生的自我修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应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儒家文化,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培育其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素质,有利于当代受教者中国梦的实现。
三 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新形势下,文化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越来越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一方面,在现代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在儒家文化中寻找更多合理有用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把对儒家文化的合理借鉴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与社会相适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1.融入儒家经典思想,明确文化向度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枯燥和讲授方式的单一,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较差,只知道儒家文化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语句,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因此,把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讲解儒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更新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方法和道德情操。另外,也应将儒家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比,淡化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利用儒家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以义生利”,把“义”“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拜金主义相对比,突出道德在金钱利益中的重大作用;利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与现代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的状况相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2.引入儒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儒家在古代的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智力、兴趣和个性等,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注重儒家文化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要率先垂范,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利用“慎独”教育学生的同时,先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注重儒家文化中的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者不仅是要从书本上学,实践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注重儒家文化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者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3.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完善教育目标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学说强调:追求真理和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大仁爱在教育中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仁爱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在实践中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关心他人的活动;再次,教育学生要有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最后,培养“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将儒家“信则人任焉”与现代教育中的诚实守信相结合,讲述典故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教学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理念支撑。教学管理应该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但在高校建设中,往往把“教学”作为重点部分,而忽略了科学性、系统性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更是极力缩减从事教学管理人员的比例,导致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不科学、不系统、不完善。
2.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素质不到位。民办高校教职人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全职民办高校聘任教师,另一部分是兼职的公办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T大都是全职的聘任教师。民办高校为了形成明确的办学特色,达到切实的教学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非常重视,对重点扶植的专业科目教师更加重视,对学历、教学经验、专业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对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在选拔时往往仅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意识的提升,管理人员往往从意识上停留在满足基础的、浅层次的管理需求上,缺乏深入钻研的意识。同时,在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3.教学管理未能形成体系、制度。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杀手锏。目前,在民办高校中,往往更注重教学成效的显现,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是民办高校普遍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的“应用”应与深入的教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科研评价、奖励体系不够完善,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更愿意将经费用在实践应用方面。此种情况需要全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来推动和促进,形成制度,这样才能让民办高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都得到提升。
4.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不足。由于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认识不足,管理手段更新远远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更谈不上援引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了。尽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各民办高校都在应用,但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或者形式上实行了信息化,但实际工作中却没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便利和优势。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意义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应通过相应的手段、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促进民办高校的内在发展力,达到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教学管理创新是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型大学,以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其生源的差异性,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平衡这种差异性和教学需求的多样性。相应的,民办高校需要有更灵活、多变的教学管理制度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调节。可以说,只有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创新程度,才能更高效、高质量完成民办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化发展。
2.教学管理创新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民办高校更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建立,在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使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等各层面都得到提升,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精神品质的修炼,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而这其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民办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和出发点,提升育人质量,让自己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更有竞争力。所以,民办高校需要创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管理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构建全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教学管理是协调高校内部各项事务的纽带,教学改革的实施依赖于教学管理活动的支持。因而,要推动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必然要注重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推动、保障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化进程中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1.更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民办高校在自身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学管理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必要的、关键的。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应鼓励管理思维、管理模式等创新,避免单一、片面、孤立的教学管理现象,结合自身特点,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另外,教学管理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调整,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关注结果的实现,而且注重过程的评价。只有构建了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有机运转。
2.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意识、管理能力。作为教学管理的实施者,其素质和理念决定了工作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可能性。民办高校尽管经费来之不易,但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应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等能力的培养是不能忽视的。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学校可以在上岗前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多组织他们研讨、进修和交流,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
关键词 现代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电子阅览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48-02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环节,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 巧用现代教育装备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话题。面对大量的语言文字,教师最应解决的问题是想办法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进行陶潜的《归园田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归园田居》的动画片创设情境。学生很认真地欣赏着动画片,不放过每一个镜头,个别学生还能背出后边的诗句,尤其是播放到“夕露沾我衣”的画面时,学生更是兴奋,有的学生甚至也跟着站起来,有抖衣服的动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完后,教师设置问题:这首《归园田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结合动画、教材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诗文要表达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叫学生结合诗文的意思和动画片的提示绘制田园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因此,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理解感悟文本,对学生的终身学有帮助。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必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技能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享受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2.1 科学利用图书资源,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如一、二、三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版的《海底两万里》《三字经》《西游记》《奇妙的沙漠》等,四、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科学大众》等,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书籍,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递进阅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发挥工具书、网络资源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淀
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掌握其读音和含义,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另外,好多课程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学会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延伸,有效增加课外阅读积淀。
2.3 通过媒体展示,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提示学生不同题材的文章的不同学习方法。对于一般性的文章主要是采用略读,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大概意思,明确文章的题材、写作手法、用词技巧等。教师把这些学习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做笔记,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对经典的语句、段落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以提醒学生注意。尤其是那些需要精读的段落,教师把内容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再次品读,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用彩色字体加以强调,使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思想,能理解文章的结构,深化文章的主题,延伸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做到精选美文要细嚼慢咽。
例如,在进行《形形的植物》的教学时,利用大屏幕图文并茂地展示需要精读的重点段落,从而形象直观地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语文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例如,在欣赏《西游记之通天河之争》时,反复播放通天河河水汹涌澎湃、湍流不息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通天河的深、险,理解唐僧师徒西去取经路上的艰辛,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师徒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决心。在大师兄、二师兄与沙和尚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故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语言、动作描写,唐僧的神态描写,猪八戒的心理描写,等等),使学生理解这些描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尤其是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孙悟空跳跃入海的画面,更是感染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理解孙悟空的那份勇敢,那份衷心,那份自信。这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视频的渲染,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又叫审美鉴赏力。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对事物有个客观综合的评价。在品读《西游记之取经女儿国》的音乐之美时,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视频《女儿情》,师生欣赏着美若仙境的画面,聆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感受着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女主人翁的那份眷恋之情不待言表,一种美轮美奂、如梦如画的情境浮现眼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频播放与音画作品的巧妙融合,使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 利用计算机的图画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就告诉任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让学生对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那种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其中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这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来。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图画功能进行教学,效果就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地模仿“小画家”的思路绘制图形,深刻感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