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12-07 10:1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

篇1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6-03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各行各业,一定程度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亟需变革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教学逻辑与教学实践方可培育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刚升本的本科院校,更是需要在教学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型。

二、基本概念介绍

(一)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在近几年才刚刚提出便以飞快的速度席卷而来。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我们可将大数据理解为:运用全新的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处理手段,对高速增长和实时变化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决策、处理及优化后形成的庞大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正在多个领域充当颠覆者,即使颠覆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平面设计。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形式均是通过人眼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特性的符号,即视觉符号,来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理解为:是设计者借助可视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来实现信息传播目的的各种方式的总称。经研究发现,如能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将试图宣教或传播给观众的影像辅助以文字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将会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三)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主要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开设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其创意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平面设计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门课程。

(四)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一种应用性的逻辑,所反映的是教学主体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思考后发现的一些客观规律,最终形成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及某种固化的形式结果。由此可见,教学逻辑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可将教学逻辑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来区分,教学逻辑可分为:课程的教学逻辑,学段的教学逻辑,单元的教学逻辑,课堂的教学逻辑;而从教学逻辑的结构上讲,又可分为:基本逻辑,辅助逻辑,子逻辑,同时又有逻辑的主线和副线之分;如果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教学逻辑则可以分为:强概括的逻辑,中概括的逻辑,弱概括的逻辑,这些内容将成为理念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逻辑,不大重视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培养。例如,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堂上,如果老师要求“要讲究人物的五官比例,画面布局,线条不能乱等等”,然后提供“范例”,那么学生通常会交出一份和“范例”几乎无二的绘画作品。这令许多老师感到十分无奈,“真不知道该不该给学生提供‘范例’。如果不提供,学生就会抱怨不知道画什么好;而提供了‘范例’,班里的很多学生就会‘照抄’,个性化的绘画实在是太少了……当然,这仅仅是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幕而已。经过总结发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见表1)。

四、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创新思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笔者通过互联网海量案例的分析调研,结合长期从事视觉传达教学经验,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如图1),具体展开如下。

(一)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类一般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几个环节。而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在经过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之后升华实现的。思维的形式,不外乎就是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这三种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应当注意多给学生讲授一些有效的思维[1]方式,如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移植思维、分解思维、质疑思维等等;其次,可以补充一些实用的思维方式,如:增值思维、立体思维、极限思维、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互动思维等;再次,应该倡导学生熟悉和探索各种创意思维的方式,如可借助大数据时代海量资讯和案例等各方面的有利l件,通过思维方式的培养开阔学生思路。

(二)增加创意思维案例的讲解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那么就意味着实践技能将日益被强调。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背景发掘更多的案例,用数据案例去引导学生开发和锻炼创新思维。对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截取了若干优秀的创意设计(见表2)。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创意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将技术的教学从课堂转移到课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更多更好的创意案例,摒弃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讲解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photoshop的课堂,老师通常情况下是带着学生做一个例子,在此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给出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引伸出大量的相关数据,也更容易获取数据、图片、文字和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广告课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个游戏,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狗”这个单词。接着让大家轮流上来写下尽可能多的跟狗有关联的词,最后再让每个人选出几个关键词来编故事。很神奇的是无数狗粮的广告就出来了。这样发散思维比对着屏幕生硬的想狗粮广告要容易很多。这就是发现思维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的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力,你能想出多少种设计方案?

2.多向思维,淡化标准答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3.打破常规,你能想出别人没想到的吗?

4.跳跃思维。大胆质疑。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给出发散思维的培养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无限创意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丰沛、获取途径便捷,我们在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把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去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无限创意。

1.提供创新的沃土――构建宽松平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象丰富;相反,学生思路阻塞,心灵闭塞,就无创意可言。如果一位老教授面带微笑授课,讲话幽默风趣,及时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

2.汇集创新的活泉――敢于质疑,拓宽视野。在创意课堂,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动脑筋小组[2]或团队,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意。让动脑筋小组在相同时间内对同一问题做创意方案,然后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首先让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接着由组内和组间对方案互相评议,要求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被评议的人员只能记下缺点,不能解释和申辩。随后设计方案的修改要遵循“没有提到的不动,提到的地方必须修改”的基本原则进行。如此几轮之后便能形成好几套设计方案。这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更具深度和成效,在课堂逻辑上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创意与视野。

五、创意课堂要注重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

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核心和亮点。我们除了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在创意思想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设计专题理论讲授,既涉及平面设计常见领域,如招贴设计、字体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等,也包括平面设计专业领域,如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专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设计知识将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效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观点和偏好客观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某位教师单独看完学生设计作业后,最好能由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辅助进行评判;如有机会,还可以找几名优秀的学生来发表观点,协助评判。其次,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安排风格不同的专题讲座,讲授诸如简约风格、传统文化风格等不同风格的源流、特点和设计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分析并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此,笔者总结出实现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八点要求:(1)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才会生动;(2)把联系引入课堂,教材才会鲜活;(3)把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才会碰撞;(4)把比较引入课堂,理解才会深刻;(5)把体验引入课堂,情感才会共鸣;(6)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7)把用心引入课堂,领悟才会生成;(8)把自由引入课堂,学习才会自觉。

六、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堂教学中来[3]。只要能理清教学逻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就能让平面设计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逻辑的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方向:(1)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解经典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创新思维。(2)大量运用各类平面设计创意思维案例以拓展学生思维。(3)注重并加强学生设计发散思维的训练。(4)充分利用课堂去激发学生创意。(5)关注并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互动。

总之,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必须加紧改革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时代特色与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将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精英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春宇.激发中职学生平面设计课堂创意思维的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22):22.

[2]易娇.《平面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5):166.

[3]何婷.论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5.

篇2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具有本土化、时代化、生活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风格。重点强调将本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导入基础美术课程,建构文化研究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后现论为依据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究后现论对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的启示,深入寻求视觉艺术教育与当地人文活动、本土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等的契合点,在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和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本土化视觉艺术综合课程的开发。从发展本土美术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如何以后现论为基础,理解本土文化环境,不仅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己”的问题。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 Duncum.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篇3

传统的艺术课题设计的主流是针对某一种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设计方式就导致课程和课程之间被相互独立和分解,不利于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艺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下降。因此,现今的艺术设计中的主题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艺术的学科领域,而是综合多种学科,交叉起来知识点对艺术课题进行设计,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运用。有效巧妙的课题设计可以使艺术课程的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

一、艺术设计中课题设计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艺术课题的主题又该突出艺术自身的独有特点,举例如下:平面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来传达自己设计的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视觉和传达这类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相比而言,属于二维的艺术设计,操作性和技术原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虽然艺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资源是差不多的,在形式和美学的使用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不同种类的艺术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目的是不一样的,每一类设计种类自身也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只有依据不同的艺术体系将其细分开来,才可以准确的对每一类的艺术设计做出有效和特色鲜明的课题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在设计艺术的主题课题时,应该注重将课题和这类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影响、文化因素、市场动态等等。因为艺术设计本就是为活动而服务的,因此,在课题设计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分析和解决方面。因此,在对艺术设计选取课题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创新,创新是首先要考虑的课题设计因素,可以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就目前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而言,大多是围绕着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每一类的课程设计之间并没有联系和有效的承接。所以说,在艺术设计的课题设计这一环节,要着重把握与专业的设计课相衔接,因为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们的设计知识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教师在课题设计中一定要重点关注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确立好课题的中心思想,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重点。

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课题设计的原则运用

1、课题设计应该遵循运用实践和创新为主的原则

课题设计是实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它是把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行转化,成为可以实际实施和操作的作业,使得艺术设计的课程得以深化和具体的应用。现在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偏低和操作能力不高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原因上是由于艺术设计的课题安排没有高度的结合市场实际,导致设计出来的艺术课题并不存在实际的应用意义。

而课题设计中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主要原则,就可以把艺术设计的重点内容、设计要素等等都具体化,让这些设计的主体都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这样就避免了艺术设计和生活向脱离的弊端。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中的课题设计遵循着创新的原则,即设计出来的课题要独到新颖,这样才可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创意性的想法和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寻找创新的想法和设计理念,帮助他们加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2、针对性原则的运用

艺术设计中的课题设计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即设计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作品都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满足为市场服务的目标,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不是任意的对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宣泄表达。因此,在课题设计中贯彻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可以明确艺术设计的标准和目的,艺术设计的目标具有针对性,就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会脱离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设计作品中的不足和方向,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判断能力。

篇4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艺术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模块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课堂活动,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与问题性等特点。笔者就美术门类实行模块走班式学习法作一介绍,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鄞江中学美术课开设的模块有艺术与生活系列中的“身边的设计”,艺术与情感系列的《视觉语言表达》;艺术与文化系列中的《图形的奥秘》和艺术与科学系列的《材料与造型艺术》。学习材料部分采用鄞江中学美术教研室主编,宁波市教研室审核的校本教材,部分则是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出版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赏析与艺术创造相统一,是高中艺术课程推崇的基本学习方式,它既包含了在互动交流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探究和思考,也包括了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表达、制作和展演。鄞江中学美术的走班教学正是按照这一基本形式展开的。

在实施“身边的设计”这一模块教学时,我们参照课程标准提供的“我们的环境”案例分为五个单元展开。“我们的环境、我的家”单元中,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自己的教室、阅览室、寝室、餐厅等场所,分析其布局、设施、采光等环节的优缺点。自愿组合活动组拍摄各自家居的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场景,到班内交流,派代表运用多媒体展示。在“舒适生活产品设计”单元,运用大量实物和图片阐述工业产品设计的特点、要求和相关设计理论和技巧。在“视觉传达与形象设计”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收集拍摄了大量雕塑、殿宇、广告图片让学生鉴赏,在“服装设计与个性表达”单元,引导学生分析贴身服装外衣、戏服等的材料、功能、角色季节适合性和时代特征;选择不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的服装设计,有的还在节日表演中展示。

高一时,主要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类设计图案并把好的图案绘制或下载。高二时,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教学整合,使学生能用三视图、立体图等形式设计不限复杂的构件、物品。通过两年教学,多数学生能初步了解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这三大领域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审美特征,能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赏析和评价,并尝试用设计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到了高三,大部分美术生就要去为报考相关设计专业一显身手了。

“视觉语言表达”模块的教学,采用“常规班”与“兴趣班”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师本人并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主题和风格相同中西方造型艺术作品,如写实风格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抽象风格的绘画(如赵无杰油画)雕塑(如印度寺庙雕塑)作品,通过相互比较,归类,使学生加深了对具象与抽象艺术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除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从多种途径(特别是最近考古发现)收集了殷商青铜器、汉唐雕塑、宋代山水工笔画、明清写意画等作品图片,与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印度派绘画、表现派艺术及抽象派艺术作品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造型艺术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和异同进行探究。学校还投入50多万创建了陶艺工作室,有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制作了大量陶艺作品,有些作品还正式烧制陈列。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汉代隶书、盛唐狂草……王献之、颜鲁公、柳公权……风格峻异,流派纷呈。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展示,让学生欣赏品味,使学生认识中国书法艺术在具象表达中的抽象意味和审美特点。学校还组建了书法业余兴趣班,每年有数十名书法爱好者在专职教师的辅导下尽情挥洒,他们的不少作品还在各级比赛中获了奖。

“图形的奥秘”模块教学中,教师引导、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艺术作品,图腾符号……通过观赏、交流,了解多元文化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及文化渊源,探讨其时代特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教学还与当今企业文化、社会活动、校园文化的营造紧密结合,如“品牌结构与泊来语”活动中师生总结出品牌命名有音译、意译、词头组合,直译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进行CI策划中的标识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班徽、团体标志、结合大型社团活动的相关标识;擅写文字说明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图形语言与文化寓意的关系的理解,而且增强了融入社会的实际才干。

当今,大到摩天大厦,小到MP3,无不都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的产物。“材料与造型艺术”模块,正是施展“艺术与科学”的平台。从爱迪生的碳丝灯到如今的LED照明,昭示“材料与造型艺术”的联姻,该模块的教学与数、理、化、生、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学科的教学协同进行。从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技术所包含的理性智慧对艺术创造与形式美创新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又探究了一类艺术所蕴涵的感性直觉对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有效启迪与作用。

为了发挥每个美术教师的专长,有利于“模块走班”的实施,除高三美术教师专门辅导高考,其余美术教师要专长走班,各模块教学采用“并列开设、内外结合、课程整合、有序推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