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6-03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各行各业,一定程度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亟需变革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教学逻辑与教学实践方可培育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刚升本的本科院校,更是需要在教学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型。
二、基本概念介绍
(一)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在近几年才刚刚提出便以飞快的速度席卷而来。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我们可将大数据理解为:运用全新的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处理手段,对高速增长和实时变化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决策、处理及优化后形成的庞大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正在多个领域充当颠覆者,即使颠覆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平面设计。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形式均是通过人眼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特性的符号,即视觉符号,来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理解为:是设计者借助可视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来实现信息传播目的的各种方式的总称。经研究发现,如能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将试图宣教或传播给观众的影像辅助以文字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将会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三)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主要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开设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其创意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平面设计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门课程。
(四)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一种应用性的逻辑,所反映的是教学主体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思考后发现的一些客观规律,最终形成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及某种固化的形式结果。由此可见,教学逻辑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可将教学逻辑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来区分,教学逻辑可分为:课程的教学逻辑,学段的教学逻辑,单元的教学逻辑,课堂的教学逻辑;而从教学逻辑的结构上讲,又可分为:基本逻辑,辅助逻辑,子逻辑,同时又有逻辑的主线和副线之分;如果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教学逻辑则可以分为:强概括的逻辑,中概括的逻辑,弱概括的逻辑,这些内容将成为理念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逻辑,不大重视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培养。例如,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堂上,如果老师要求“要讲究人物的五官比例,画面布局,线条不能乱等等”,然后提供“范例”,那么学生通常会交出一份和“范例”几乎无二的绘画作品。这令许多老师感到十分无奈,“真不知道该不该给学生提供‘范例’。如果不提供,学生就会抱怨不知道画什么好;而提供了‘范例’,班里的很多学生就会‘照抄’,个性化的绘画实在是太少了……当然,这仅仅是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幕而已。经过总结发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见表1)。
四、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创新思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笔者通过互联网海量案例的分析调研,结合长期从事视觉传达教学经验,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如图1),具体展开如下。
(一)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类一般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几个环节。而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在经过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之后升华实现的。思维的形式,不外乎就是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这三种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应当注意多给学生讲授一些有效的思维[1]方式,如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移植思维、分解思维、质疑思维等等;其次,可以补充一些实用的思维方式,如:增值思维、立体思维、极限思维、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互动思维等;再次,应该倡导学生熟悉和探索各种创意思维的方式,如可借助大数据时代海量资讯和案例等各方面的有利l件,通过思维方式的培养开阔学生思路。
(二)增加创意思维案例的讲解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那么就意味着实践技能将日益被强调。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背景发掘更多的案例,用数据案例去引导学生开发和锻炼创新思维。对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截取了若干优秀的创意设计(见表2)。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创意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将技术的教学从课堂转移到课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更多更好的创意案例,摒弃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讲解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photoshop的课堂,老师通常情况下是带着学生做一个例子,在此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给出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引伸出大量的相关数据,也更容易获取数据、图片、文字和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广告课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个游戏,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狗”这个单词。接着让大家轮流上来写下尽可能多的跟狗有关联的词,最后再让每个人选出几个关键词来编故事。很神奇的是无数狗粮的广告就出来了。这样发散思维比对着屏幕生硬的想狗粮广告要容易很多。这就是发现思维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的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力,你能想出多少种设计方案?
2.多向思维,淡化标准答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3.打破常规,你能想出别人没想到的吗?
4.跳跃思维。大胆质疑。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给出发散思维的培养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无限创意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丰沛、获取途径便捷,我们在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把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去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无限创意。
1.提供创新的沃土――构建宽松平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象丰富;相反,学生思路阻塞,心灵闭塞,就无创意可言。如果一位老教授面带微笑授课,讲话幽默风趣,及时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
2.汇集创新的活泉――敢于质疑,拓宽视野。在创意课堂,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动脑筋小组[2]或团队,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意。让动脑筋小组在相同时间内对同一问题做创意方案,然后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首先让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接着由组内和组间对方案互相评议,要求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被评议的人员只能记下缺点,不能解释和申辩。随后设计方案的修改要遵循“没有提到的不动,提到的地方必须修改”的基本原则进行。如此几轮之后便能形成好几套设计方案。这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更具深度和成效,在课堂逻辑上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创意与视野。
五、创意课堂要注重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
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核心和亮点。我们除了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在创意思想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设计专题理论讲授,既涉及平面设计常见领域,如招贴设计、字体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等,也包括平面设计专业领域,如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专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设计知识将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效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观点和偏好客观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某位教师单独看完学生设计作业后,最好能由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辅助进行评判;如有机会,还可以找几名优秀的学生来发表观点,协助评判。其次,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安排风格不同的专题讲座,讲授诸如简约风格、传统文化风格等不同风格的源流、特点和设计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分析并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此,笔者总结出实现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八点要求:(1)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才会生动;(2)把联系引入课堂,教材才会鲜活;(3)把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才会碰撞;(4)把比较引入课堂,理解才会深刻;(5)把体验引入课堂,情感才会共鸣;(6)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7)把用心引入课堂,领悟才会生成;(8)把自由引入课堂,学习才会自觉。
六、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堂教学中来[3]。只要能理清教学逻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就能让平面设计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逻辑的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方向:(1)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解经典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创新思维。(2)大量运用各类平面设计创意思维案例以拓展学生思维。(3)注重并加强学生设计发散思维的训练。(4)充分利用课堂去激发学生创意。(5)关注并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互动。
总之,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必须加紧改革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时代特色与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将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精英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春宇.激发中职学生平面设计课堂创意思维的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22):22.
[2]易娇.《平面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5):166.
[3]何婷.论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5.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具有本土化、时代化、生活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风格。重点强调将本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导入基础美术课程,建构文化研究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后现论为依据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究后现论对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的启示,深入寻求视觉艺术教育与当地人文活动、本土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等的契合点,在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和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本土化视觉艺术综合课程的开发。从发展本土美术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如何以后现论为基础,理解本土文化环境,不仅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己”的问题。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 Duncum.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传统的艺术课题设计的主流是针对某一种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设计方式就导致课程和课程之间被相互独立和分解,不利于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艺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下降。因此,现今的艺术设计中的主题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艺术的学科领域,而是综合多种学科,交叉起来知识点对艺术课题进行设计,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运用。有效巧妙的课题设计可以使艺术课程的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
一、艺术设计中课题设计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艺术课题的主题又该突出艺术自身的独有特点,举例如下:平面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主要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来传达自己设计的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视觉和传达这类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相比而言,属于二维的艺术设计,操作性和技术原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虽然艺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资源是差不多的,在形式和美学的使用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不同种类的艺术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目的是不一样的,每一类设计种类自身也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只有依据不同的艺术体系将其细分开来,才可以准确的对每一类的艺术设计做出有效和特色鲜明的课题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在设计艺术的主题课题时,应该注重将课题和这类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影响、文化因素、市场动态等等。因为艺术设计本就是为活动而服务的,因此,在课题设计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分析和解决方面。因此,在对艺术设计选取课题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创新,创新是首先要考虑的课题设计因素,可以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就目前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而言,大多是围绕着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每一类的课程设计之间并没有联系和有效的承接。所以说,在艺术设计的课题设计这一环节,要着重把握与专业的设计课相衔接,因为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们的设计知识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教师在课题设计中一定要重点关注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确立好课题的中心思想,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重点。
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课题设计的原则运用
1、课题设计应该遵循运用实践和创新为主的原则
课题设计是实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它是把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行转化,成为可以实际实施和操作的作业,使得艺术设计的课程得以深化和具体的应用。现在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偏低和操作能力不高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原因上是由于艺术设计的课题安排没有高度的结合市场实际,导致设计出来的艺术课题并不存在实际的应用意义。
而课题设计中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主要原则,就可以把艺术设计的重点内容、设计要素等等都具体化,让这些设计的主体都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这样就避免了艺术设计和生活向脱离的弊端。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中的课题设计遵循着创新的原则,即设计出来的课题要独到新颖,这样才可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创意性的想法和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寻找创新的想法和设计理念,帮助他们加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2、针对性原则的运用
艺术设计中的课题设计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即设计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作品都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满足为市场服务的目标,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不是任意的对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宣泄表达。因此,在课题设计中贯彻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可以明确艺术设计的标准和目的,艺术设计的目标具有针对性,就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会脱离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设计作品中的不足和方向,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判断能力。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艺术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模块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课堂活动,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与问题性等特点。笔者就美术门类实行模块走班式学习法作一介绍,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鄞江中学美术课开设的模块有艺术与生活系列中的“身边的设计”,艺术与情感系列的《视觉语言表达》;艺术与文化系列中的《图形的奥秘》和艺术与科学系列的《材料与造型艺术》。学习材料部分采用鄞江中学美术教研室主编,宁波市教研室审核的校本教材,部分则是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出版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赏析与艺术创造相统一,是高中艺术课程推崇的基本学习方式,它既包含了在互动交流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探究和思考,也包括了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表达、制作和展演。鄞江中学美术的走班教学正是按照这一基本形式展开的。
在实施“身边的设计”这一模块教学时,我们参照课程标准提供的“我们的环境”案例分为五个单元展开。“我们的环境、我的家”单元中,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自己的教室、阅览室、寝室、餐厅等场所,分析其布局、设施、采光等环节的优缺点。自愿组合活动组拍摄各自家居的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场景,到班内交流,派代表运用多媒体展示。在“舒适生活产品设计”单元,运用大量实物和图片阐述工业产品设计的特点、要求和相关设计理论和技巧。在“视觉传达与形象设计”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收集拍摄了大量雕塑、殿宇、广告图片让学生鉴赏,在“服装设计与个性表达”单元,引导学生分析贴身服装外衣、戏服等的材料、功能、角色季节适合性和时代特征;选择不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的服装设计,有的还在节日表演中展示。
高一时,主要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类设计图案并把好的图案绘制或下载。高二时,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教学整合,使学生能用三视图、立体图等形式设计不限复杂的构件、物品。通过两年教学,多数学生能初步了解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这三大领域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审美特征,能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赏析和评价,并尝试用设计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到了高三,大部分美术生就要去为报考相关设计专业一显身手了。
“视觉语言表达”模块的教学,采用“常规班”与“兴趣班”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师本人并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主题和风格相同中西方造型艺术作品,如写实风格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抽象风格的绘画(如赵无杰油画)雕塑(如印度寺庙雕塑)作品,通过相互比较,归类,使学生加深了对具象与抽象艺术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除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从多种途径(特别是最近考古发现)收集了殷商青铜器、汉唐雕塑、宋代山水工笔画、明清写意画等作品图片,与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印度派绘画、表现派艺术及抽象派艺术作品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造型艺术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和异同进行探究。学校还投入50多万创建了陶艺工作室,有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制作了大量陶艺作品,有些作品还正式烧制陈列。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汉代隶书、盛唐狂草……王献之、颜鲁公、柳公权……风格峻异,流派纷呈。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展示,让学生欣赏品味,使学生认识中国书法艺术在具象表达中的抽象意味和审美特点。学校还组建了书法业余兴趣班,每年有数十名书法爱好者在专职教师的辅导下尽情挥洒,他们的不少作品还在各级比赛中获了奖。
“图形的奥秘”模块教学中,教师引导、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艺术作品,图腾符号……通过观赏、交流,了解多元文化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及文化渊源,探讨其时代特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教学还与当今企业文化、社会活动、校园文化的营造紧密结合,如“品牌结构与泊来语”活动中师生总结出品牌命名有音译、意译、词头组合,直译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进行CI策划中的标识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班徽、团体标志、结合大型社团活动的相关标识;擅写文字说明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图形语言与文化寓意的关系的理解,而且增强了融入社会的实际才干。
当今,大到摩天大厦,小到MP3,无不都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的产物。“材料与造型艺术”模块,正是施展“艺术与科学”的平台。从爱迪生的碳丝灯到如今的LED照明,昭示“材料与造型艺术”的联姻,该模块的教学与数、理、化、生、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学科的教学协同进行。从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技术所包含的理性智慧对艺术创造与形式美创新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又探究了一类艺术所蕴涵的感性直觉对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有效启迪与作用。
为了发挥每个美术教师的专长,有利于“模块走班”的实施,除高三美术教师专门辅导高考,其余美术教师要专长走班,各模块教学采用“并列开设、内外结合、课程整合、有序推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展开,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艺术课程的实施牵动着整个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艺术课程的教学,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教师,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必须理顺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关系,尽快培养出顺应、合乎艺术课程教学的高素质毕业生,以促进艺术课程的全面实施。
一、人的发展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早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证了:作为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精神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精神”更具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包含智慧,而且还有道德和热情。而艺术又是人的“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因此,艺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价值。
人们的生活中需要艺术,因为艺术能把人们生活中本质和规律的东西,以及人的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使人们通过审美认识领悟到自身生活的价值,从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人的本性出发,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精神的食粮。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艺术的陪伴。
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对人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它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对于一名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精神陶冶和学习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初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来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的。艺术教育有着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的教育。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地从艺术中获得艺术的感受、想象,汲取灵感以及艺术的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从中能够学会和谐的人际交往,从而建立起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人性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校需要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一个民族的艺术素质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艺术不仅是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美国的艺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这种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加德纳把创造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认为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然而,创造力又是艺术创作的两个要素之一,即创造力和将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技能。人类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来完成。加德纳认为,他提出的8种智力中有4种智力(语言—言语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和身体一动觉智力)与艺术有直接联系,是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7种智力中的每一种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创造力和表现力,因为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艺术教育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地位。该法令是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而制定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首次将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②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的实施。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在研究后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读写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基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三、中小学艺术课与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1.我国的艺术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发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的方面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四个学习领域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可以说,艺术课程是一门以人文为主线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学习的是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课。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艺术文化。教师必须挖掘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这些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的艺术学习变得自然、容易接受,同时要改变以往的偏重单一性的分科教学。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审美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对艺术鉴赏的能力。由此看来,艺术课程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
2.艺术课的教学要求
艺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那么如何体现“综合”的效益呢?“艺术课程强调综合和联系,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生成与建构学生的艺术通感,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③“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或者说,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变化,变成艺术能力。”④因此,艺术课中的这种“综合”不是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自然融合。综合艺术课程在教学目的上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它关注的是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表现和创造活动,并对创造的成果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这样,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反思。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内容和艺术的文化背景、艺术信息等,这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使艺术学习更有趣味性。在对待学生的评价方式上,以鼓励为主,艺术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延伸艺术课堂。然而,现有的艺术类教师都是接受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分科专业毕业的单科教师。这些单科教师无法完美地操作艺术课的教学,造成了有些艺术教师的教学,只注重表面地、外在地展示一些形式,为综合而“综合”,使艺术课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误区。
3.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在国家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⑤作为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师范教育是一种职前的预备教育,它对学生今后成长为成熟的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从艺术教师的“角色需要”入手,从艺术课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师角色的内在机制,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与艺术课程共同成长,促使学生能自觉地接受艺术课程文化。
鉴于目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以后,在思想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要使学生明确艺术的特征与功能,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建立适应新课改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门类的艺术课程,使学生摆脱原来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审美,即体验、感受、表达,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处理好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文化、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办学方向上,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面向社会,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并参与中小学的一些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艺术教学的实践探究,对艺术文化的“综合”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对教材、教学的研究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也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对口培养,转向重视综合、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过去用一种模式“塑造”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师资才能胜任艺术课的教学,才能加快艺术课程的全面铺开。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当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目前艺术课师资匮乏的现状,就必须加紧培养能够准确把握艺术课程基本理念的、能自如驾驭艺术课堂教学的、具有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艺术课教师能把握好课堂的教学,那么,艺术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尽情体验艺术、纵情表现艺术、激情创造艺术的殿堂。
注释 :
①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 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第188页.
③④滕守尧.综合不是机械叠加——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4—1(5).
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一、探讨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合理性的重要性
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中举足轻重,早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开始制作图像来传达沟通。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的至关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大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近年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对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关注美术教育将如何深化,才能发挥对身处其中学生的最大教育潜力。
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教育课题,健全合理的美术课程构架成为首要的研究目标,这样更有助于增进各类美术教育的发展实效性。同时,我国美术教育发展时间短,西方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近年来对中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经验欠缺整体、系统化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了“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某些混乱局面,影响了我国美术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艺术教育史也经历了从专业艺术教育转移到普通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曾经受到学科构架合理性探讨的困扰,激励了西方教育者探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决心。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在全面研究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的基础上发展综合性大学合理的美术课程构架。
二、探讨合理美术教育课程构架的依据
到底什么是合理的课程构架?正像崇尚所有西方理念的人一样,忽视我国实际的国情和教育现状将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在我国现行美术教育形态下,探讨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的合理性应依据以下两个方面:受教育的不同人群及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的课程组群。
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教育分为专业美术家、专业设计师及业余爱好者的培养。这看似不同的受众结构却包含相同的本质: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法的简单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美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美术的趣味和评价美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构架。因此探讨合理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应依据受教育人群培养目的的不同侧重来构架课程组群。
当前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亟待所有的教育实施者,抓住美术教育的本质,综合我国的实际教育现状,探讨行之有效、较为全面的课程设置。
三、综合性大学的合理性美术教育课程构架
我国的设计专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培养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促进了各艺术间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事实是视觉设计较绘画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现象,这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前这种教育商业化的运作当中,美术教育的课程构架势必带有了非常强的功利性目的,特别是在培养大量专业设计师时,以大量跟进的设计专业课的设置为例,有些院校一味地简单强调手绘写生课、设计基础课和艺术史课程的缩减甚至取消,同时弱化了这些“重要课程”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本身单薄的艺术功底更加苍白。再以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越来越重视技法的简单训练,似乎这样就符合了社会需要的实际操作,事实上,这可能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群通过短暂的电脑学习便可以达到目的。因为社会上的电脑训练班更为行之有效,甚至跟随书籍的步骤操作便可以简单实现。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置,要强化课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评价和赏析艺术的能力。 转贴于
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源远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单一范围内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而绘画协会的行政管理作用更是引导着艺术的较单一创作方向(少数管理人群制定),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因此综合性大学对于专业美术家培养的最大误区就是受绘画单一思维和行政思维的制约,课程设置完全是旧有模式,现有传统绘画的招收规模必定逐年萎缩。事实上图像复制时代以及设计艺术化的理念,早已模糊了绘画和设计的边界,这应该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家培养的新契机。大幅度改革课程设置:要精简技法和写生训练,艺术史的探讨更应该延伸到近代当代,特别要重视图像艺术领域的创新理念培养。
综合性大学中非专业学生的艺术培养并未真正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有狭隘观点认为艺术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今天综合性大学首先没有一个针对艺术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基本课程设置计划,只简单地停留在人文选修课范围,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而有些学生盲目填报选修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难以培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必将流于形式。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整合课程组群,使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使“选修”转化成“必修”,使艺术课程构架设置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结语
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改革时间短,课程的构架一直还处在摸索阶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业艺术教育研究队伍,共同追求一个健康一体化的教育目标。当然,理想的教学实践方法也会随着新的教育目的而产生变化,教育研究者一定要运用敏锐的触觉去发现。
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教育分为专业美术家、专业设计师及业余爱好者的培养。这看似不同的受众结构却包含相同的本质: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法的简单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美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美术的趣味和评价美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构架。因此探讨合理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应依据受教育人群培养目的的不同侧重来构架课程组群。
当前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亟待所有的教育实施者,抓住美术教育的本质,综合我国的实际教育现状,探讨行之有效、较为全面的课程设置。
二、探讨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课程构架合理性的重要性
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中举足轻重,早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开始制作图像来传达沟通。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的至关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大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近年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对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关注美术教育将如何深化,才能发挥对身处其中学生的最大教育潜力。
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教育课题,健全合理的美术课程构架成为首要的研究目标,这样更有助于增进各类美术教育的发展实效性。同时,我国美术教育发展时间短,西方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近年来对中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经验欠缺整体、系统化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了“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某些混乱局面,影响了我国美术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艺术教育史也经历了从专业艺术教育转移到普通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曾经受到学科构架合理性探讨的困扰,激励了西方教育者探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决心。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在全面研究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的基础上发展综合性大学合理的美术课程构架。
三、综合性大学的合理性美术教育课程构架
我国的设计专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培养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促进了各艺术间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事实是视觉设计较绘画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现象,这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前这种教育商业化的运作当中,美术教育的课程构架势必带有了非常强的功利性目的,特别是在培养大量专业设计师时,以大量跟进的设计专业课的设置为例,有些院校一味地简单强调手绘写生课、设计基础课和艺术史课程的缩减甚至取消,同时弱化了这些“重要课程”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本身单薄的艺术功底更加苍白。再以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越来越重视技法的简单训练,似乎这样就符合了社会需要的实际操作,事实上,这可能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群通过短暂的电脑学习便可以达到目的。因为社会上的电脑训练班更为行之有效,甚至跟随书籍的步骤操作便可以简单实现。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培养课程的设置,要强化课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评价和赏析艺术的能力。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源远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单一范围内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而绘画协会的行政管理作用更是引导着艺术的较单一创作方向(少数管理人群制定),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因此综合性大学对于专业美术家培养的最大误区就是受绘画单一思维和行政思维的制约,课程设置完全是旧有模式,现有传统绘画的招收规模必定逐年萎缩。事实上图像复制时代以及设计艺术化的理念,早已模糊了绘画和设计的边界,这应该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家培养的新契机。大幅度改革课程设置:要精简技法和写生训练,艺术史的探讨更应该延伸到近代当代,特别要重视图像艺术领域的创新理念培养。
综合性大学中非专业学生的艺术培养并未真正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有狭隘观点认为艺术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今天综合性大学首先没有一个针对艺术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基本课程设置计划,只简单地停留在人文选修课范围,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而有些学生盲目填报选修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难以培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必将流于形式。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整合课程组群,使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使“选修”转化成“必修”,使艺术课程构架设置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结语
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改革时间短,课程的构架一直还处在摸索阶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业艺术教育研究队伍,共同追求一个健康一体化的教育目标。当然,理想的教学实践方法也会随着新的教育目的而产生变化,教育研究者一定要运用敏锐的触觉去发现。
参考文献:
[1](美)阿瑟·艾夫兰著.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在当今的数字信息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一跃成为众多生产企业中十分有前景的企业,它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文化艺术来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然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出现了,那就是文化创意人才的极度紧缺,这个困扰已成为企业、政府、大学十分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门话题。
1.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现状
1.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差距
视觉传达培养目标学院教育方向过于模糊,程序太多,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也很大,但缺乏专业化的具体的有目标的强化训练。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方法,或略有改善,但仍然不能反映高校学生所具有的创新和全球设计能力的实际情况。广泛的计划可以让学生对于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无所知,学生就业后也不一定会从事相关的工作,及时去应聘了相关的工作,仍不能达到行业对专业人士所规定的条件。
1.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视觉传达教育的中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熏陶太深,从而导致故步自封,不能立足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兼职上课,如《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等,有些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大学所配备的相应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被传统的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方式所禁锢,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1.3实践环节力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只是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环节严重脱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薄弱,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实践操作和行业实际严重不符,很多学生学到最后了都不指导自己学的是什么,设计工作更无法顺利进行,学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特点和趋势一无所知。同时也有很多的学生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习的时候选了别的行业,这些情况都导致视觉传达类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成为一大难题。
2.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视觉传达教育理念
艺术本身是一个个人的内心,感受的充分直观的表达,个人和个性化在艺术上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在对视觉传达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帮助其树立市场意识十分关键。同时,要及时对市场进行评估,更新教育理念,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使教育系统的艺术课程设计能够得到全面的革新和重建,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训教学为主线的创新型视觉传达教育体系
视觉传达教育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注意从更深层面进行革新,树立对市场的正确认识,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训的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身技能。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教育是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学习中求发展,它对学生所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必须具有独立分析的能力。创新教育体系的设计更强调创新系统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立足于宏观经济,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其创造能力。要立足于当前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使学生的能力与教育系统的设计目标紧密契合,保证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3探索机制创新,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目前,教学系统的方法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主流趋向,建立教学工作室制,为主线,以张贴要求的能力在理论工作建立在标准的程序模块的内容,让学生同时能够接受教师培训和专业培训,使得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在低年级就已经完成,和普通教育的视觉传达不一样,所涉及的方面更广;在选择设计模块、平面、环境、产品等时,学生可以选择运行机制的发展,教学模式十分灵活多变的,每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教学与转向特性都有着明确的风格,工作室负责对专业导师的技能培训,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思考和设计,自主选择是否加入到工作室的学习中来,即“术业有专攻”。
2.4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配以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于当前行业环境和明确的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对视觉传达类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必须要考虑到发展评价对于视觉传达的重要意义,对具体情况以及概念都要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结合视觉传达行业的标准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评估计划,使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总体而言,大学的设计教育应特别注意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超阳,王伟忠.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J].包装世界,2010(04):58-59.
[2]赵汇鑫.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J].四川戏剧,2011(04):88-90.
美术学科集人文性,审美性,创造性为一体,在丰富知识、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吹来了春风。1992年,《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颁布促使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然而,由于我国的美术教育多年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发展滚芥投针,地域差距逐渐增大。
当前经济文化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领域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视觉传达,动漫,景观等实用美术领域的发展,使我国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也给美术教育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一.渭南高级中学“两技两艺”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
1.以“两技两艺”为学校特色的教学定位
渭南高级中学,是陕西省渭南市教育局直属高中,在以“为了每位学生和教师的终身发展与幸福”的办学理念下,开创了“两技两艺”的特色教育,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两技两艺”即计算机技术,体育,音乐和美术。在美术和音乐教育中,学校成立了艺术中心。渭南高级中学通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组织建设等措施,力图建构起个性与共性,文化课与“两技两艺”课百花齐放的独特学校文化。
2.构建特色教育校本教研模式
1.2.1理念方面
这种办学特色跟新课改的要求相符合。在美术教育上,中西部的状况相对落后,艺术课不受重视,普遍认为上艺术课是浪费时间,搞艺术教育是不务正业。但渭南高级中学通过对“两技两艺”的不断诠释,革新了以往美术学科在普通高中课程中边缘化的状况,为高中美术教育的改革探索出新方向。
1.2.2课程设置
初到艺术中心,便感受到新课改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之风,在艺术课的安排上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上学期的鉴赏课和下学期的技能课均为必修课,鉴赏课是老师到教室分班授课,而技能课是学期伊始,高一高二学生自行选课,有平面设计,绘画,书法,竹笛,电钢琴,军乐,合唱七门技能课,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课程到艺术中心来上课,学生需兼修美术技能和音乐技能。共四学期的艺术课,修够学分会发“两技两艺”证,没有这个证则拿不到毕业证。
1.2.3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
在美术选修课的课程安排上分别有设计,绘画,书法。平面设计是学PS软件等,绘画是学习素描与色彩,书法是根据《颜真卿楷体教程》这本书进行学习。这三门课所用教材是依据地区,学校及学生具体情况编写的校本教材,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4社团的设置与开展
学校利用每周周三,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社团,跟美术相关的有绘画,书法,PS,摄影,动漫等社团。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生活丰富多彩。
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探讨美术教育中的教
2.1学校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国长期以来对美术教育的忽视导致现在诸多学校惯性忽视美术课程,学校的管理阶层和教师在自己受教育的时候就未能得到适当的美术教育,如今也惯性的不重视美术教育。而现在随着对美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应起“家长”的作用,各学科平等相待,勿偏心。
2.2 如何当好美术教师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美术教学中,应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鉴赏能力。
在渭南高级中学素描课授课时,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那节课练习内容是临摹静物组合,我模式化的教述:“形起准,注意黑白灰关系……。”学生多是零基础,但其画已缺少儿童画的灵气,仅是按部就班的临摹。期间,有个学生画的灰蒙蒙一片,我觉得他静物之间比例关系把握的不错,就让他起准形,深入刻画,拉开黑白灰关系。到收作业时,我发现他并未按我说的修改,而是写下《近视五百度的世界》的作品名。我立感惭愧,觉得自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也觉得自己被一些既成的东西给框住了。反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有时是不是太“规矩”了些。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体现。所以当好一名美术老师,不仅要求有丰富的美术理论和技能知识,更应有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授课中,你所传达给学生的不单是生硬的知识,而是融入了你个人情感,鲜活的“美”。“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德操等都能影响到学生。
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探讨美术教育中的学
3.1新课改下学生的课堂学习
新课改提倡自主性学习,建议把课堂还给学生,美术学科更要这样进行。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的本身是创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课堂中还要重视鼓励性评价,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3.2学生的课外学习
美术学科注重体验与实践,要将鉴赏、体验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多种美术表现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来表现具象、抽象或意象等美术形式,提高观察、创意、表现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
学生的课外学习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需要及发展趋势通过社团,兴趣小组,课外参观等方式丰富巩固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曾向科学家提出:“治科学之余从事美术,可以活泼其感情和增强其科研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美术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更应乘着改革的东风,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研究实施多种教学模式,抓住机遇,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龙新宝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我与数字艺术的结缘
我与数字艺术的结缘可能与我的专业出身有关,我学的是设计专业,主要方向是动画多媒体。这种专业本身属于美术类专业,要求我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由于设计与时代紧密相关,并不是艺术创作,所以我接触计算机软件和知识也较多,可能这是造就我“边缘特性”的一个基础。所以工作至今,我从教的信息技术多与艺术沾边,在探索数字艺术方面也多一些。
数字艺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要远远短于信息技术和艺术类的学科。因为它依靠的是数字对图像或者声音的模拟性,这就决定了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从事数字艺术创作或者教学,所以它是新兴的。而且,数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边缘性”,因为它既包含艺术的知识、技巧,又包含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不论是创作还是教学对人的“横向”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发展到了多媒体阶段,每一个创作者,需要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和文学等若干领域的知识,否则不足以把握创作和制作。这种特性使数字艺术在教学中也很难办,教师也很困惑。于是人们似乎更多的开始研究数字艺术的“出身”问题。
数字艺术的归属和“出身”
研究“出身”可以解释信息技术教师到底适不适合教数字艺术,传统观点认为数字艺术的落脚点是“艺术”而且强调创作结果,软件扮演的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的角色,就好像画笔本身不会作画,而是人在作画。所以数字艺术还是艺术学科,不应该归信息技术课来管,信息技术课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基础,不适合教学。
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会将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彻底分离。实际上数字艺术并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学科。我们要理解它,必须先对数字艺术范围进行简单的界定。
首先,数字艺术不等于电脑美术。数字艺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和范围,就其应用范围,我认为可以总的分为视觉、听觉、影视、交互四大类。视觉侧重指静态的视觉应用。如电脑绘画和电脑辅助的平面类设计,如版式、海报、招贴、报刊等。听觉则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进行音乐类的创作、制作。影视则是将动态的视听结合起来,包括动画和影片的制作。交互类则是侧重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艺术想象力探索人与物的交互。比如,2008年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一次新媒体艺术展,其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结合信息技术和新科技对人的交互和感受进行的探索。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字艺术,但和人们的传统认识很不一样。
其次,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到底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首先对艺术要理解。出于自身的局限性,我从来不敢给艺术下定义,因为艺术门类太多,太博大,而且形态在不断变化,就目前人类的研究成果来看,艺术到底从何而来还不甚清楚,所以下定义是很不负责的行为。但是艺术是有规律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哲学,通过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就可以看出,不论什么艺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飞跃性的历史时期,往往是先有某种哲学学派的诞生,然后衍生出各种门类艺术的追随者,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设计的。不同的艺术家通过行动践行这种哲学观念,或者是某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提出纲领性的审美原则和理念,这种东西最后也就上升成为一种哲学。所谓技进乎道的原理。所以艺术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规律”,并不是简单的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念,组织和表达信息。比如,绘画表达的是视觉信息,而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声音信息。有的人喜欢将信息复杂化,有的人喜欢尽可能地减少表面信息量来制造想象空间或传达深层信息。背后的支撑是哲学和原则。所以说艺术也是关于信息的,这一点与信息技术是有联系的。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程度有限,所以在操作方式、界面等方面表现都很有限。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界面的美观,操作的人性化、个性化等因素。而改善这些东西的人,也并不是所谓的艺术家,而是计算机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改善和美化事物也是人的天性,所以信息技术和艺术之间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是天然具有融合倾向的。
同时数字艺术本身又具有两个学科都不具备的独立性。
举一个例子,如用传统美术素描的方法,画一个立方体,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造型准确的问题,直线要画直,透视要准确,比例要正确协调,然后通过涂调子掌握光影的变化规律,画出真实的正确的光影效果,最后高手还要通过笔法和细节深入反映出质感甚至情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花相当多的精力来学习控制画笔,控制自己的手。但是按照电脑美术的思路,可以降低学生对笔的控制难度,简化绘画过程,如用直线工具来勾线,然后用填充将大致的黑白关系以单色填充,再用加深、减浅等工具进行明暗变化的处理。这样学生通过有创造性地使用软件功能,减少了用笔的难度,但是美术的基本思想得以保证。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电脑美术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如光影知识、比例透视等。但是在操作上和造型方法上使用的都是信息技术的思维。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到自己没有美术功底,没有自信,实际上所谓美术功底指的就是这种运用画笔的“手上功夫”。但是像刚才的过程基本上简化了操作,所需的“美术功底”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意识上的和观察方法上的东西。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是有可能习得的,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电脑美术的案例非常多。所以数字艺术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借助不同领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进行创造。
实际上许多学科发展到今天都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综合联系运用。信息技术课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良好平台,但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与创造。
教师素质的“伸展运动”
当今,数字艺术课在争论中发展,许多学校和教师都结合自己的特色开设了数字艺术方面的课程。许多必修教学也都朝着数字艺术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信息技术中有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天然的具有偏向艺术和设计的属性,如Flash、PS等。学习信息技术出身的教师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开好数字艺术类的课程,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戴博思曾经提出过“视觉素养”的概念,认为视觉素养在新时期应该成为成人的必备素质。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听觉素养的重要性。这些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顺利地进行数字艺术领域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培养爱好、提升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可能不具备美术或音乐专业人员的“童子功”。但是提升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并不需要完全按照艺术家的标准去进行。而是通过了解相关的知识,体验一些基本的技能,从而从认知水平上和审美意识上得到提升,这样再结合自己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与创造力,就可能发展出颇具自己特色的数字艺术课程。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我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也坚持弹了10年的吉他,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使我感觉到,能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会拓展自己看待生活和世界的视野,也会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美术、音乐和信息技术的横向了解,我能够看到学科间更多的共性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综合这些知识,以形成新的认知观念,这些观念又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相信最终受益的是学生,随着教师行为和课堂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改变观念,形成更加综合的、有创意的思维模式,更容易产生横向思维,找到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系和共性。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而不应是痛苦的。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能够以一颗包容的年轻的心去对待不同的知识,我们就可以使自己的素质不断地“伸展”。
我相信信息技术教师凭借本身的优秀素养和兼容并包的心态,完全可以不断地拓展信息技术的教学领域,使这个学科能够摆脱“辅助工具”学科的局面,在各个方面引领新的潮流。
我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北京景山学校我开设的数字艺术课程主要是,初高中的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开设的数字艺术主要有两个方向,绘画方向和动画方向,初中和高中的选修课在课程难度和深度上是不同的,但是理念上是一致的。思路就是增加艺术和创意知识的比例。并且在课程的进行中力求将艺术和设计的思维与信息技术的思考方式相结合。同时数字艺术课程学生全部使用电子绘画板进行创作,通过电子绘画板,计算机设计制作和手绘可以更好地融合。
艺术名校 学府庄严
上海戏剧学院一直被社会各界赞誉为“明星的摇篮”,是中国的艺术学府。在建校68年的漫漫历史进程中,上海戏剧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文学家、设计大师,同时她也是历届追求卓越与梦想的中国青年才俊向往的求学圣地。
王牌专业 名师执教
上海戏剧学院是培养戏剧、影视、播音与主持、音乐、舞蹈等专门人才的综合艺术院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全国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全国艺术殿堂。汇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的联袂教学,成为学生们来上戏深造,成为一名上戏人的强烈愿望,也是上戏学子引以骄傲的荣誉。
二: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际教育机构和团体保持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与演艺实践经验;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和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三: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留学国际班,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海外学术交流资源,通过语言、艺术课程培训以及人生规划咨询服务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提供“留学规划—语言准备—专业培训”的一条龙服务,创造去海外优秀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四:上戏国际艺术课程优势
我们最国际——整套国际艺术教育的先进课程体系;
我们最专业——获得国际艺术奖项的大师团队;
我们最了解——国外学校筛选学生的标准和流程;
创造成功者——通过我们的课程,成功获得去海外顶尖艺术类院校深造的机会;
五:国际艺术课程覆盖的专业
影视制作,服装设计,3D动漫,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建筑设计,音乐专业,工业设计,纯艺术,插画专业,数字艺术,游戏设计等
六:国际艺术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上海戏剧学院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高质量完成作品集,达到国外顶尖艺术名校的申请标准,冲刺国际名校和奖学金。
2、课程特色:
(1)英语+作品集培训+适应性课程并行,为学生量身规划课程方案,切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的留学计划;
(2)教师采用上海戏剧学院专业老师,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模式,提供全方位辅导;
(3)艺术专业交叉培养,多元化学习,完成作品集培训,课程内容丰富。
3、课程优势:
(1)艺术类出国留学的选择:全国的针对艺术、设计、时尚、传媒类专业的国际预备课程。
(2) 小班授课和互动与启发式教学:小班授课形式,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熟悉国外的教学思维模式;
(3) 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艺术专业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专业能力以及艺术修养;个人演讲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放式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等。
(4) 专业授课及专职辅导员团队:上海戏剧学院及国外艺术名校特派客座教授联合执教;配备专职班主任、教学助理、专业课助教,生活老师全面管理 。
(5) 双语授课,高质量教学保证:聘请资深教师双语执教;原版英文教材为主,并搭配中文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专业知识。
(6) 留学服务全面可靠:最专业的留学专家顾问团队为学生提供留学手续办理以及抵达后续等优质服务,确保留学签证的高成功率,并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五:国际艺术课程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表:
学习流程(时间:一年)
1、9月初-11月,4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IELTS考试;
2、10月-11月,80学时作品集专业培训,完成专业作品集;
3、11月-次年1月,2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考试考出理想语言成绩;
4、12月-次年3月,准备申请材料,提交申请;
5、次年3月-6月,准备院校面试,收获学校录取,办理签证;
6、次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
六:国际艺术课程费用
学费:¥88,000元
学杂费:¥3,000元
住宿费:¥6,000元
特别说明:以上收费标准为2015年标准,2016年学费敬请等待官方。国内学费不含学生住宿费、考试费、个人生活费用、护照费、公证费、美国使馆签证费及赴美机票等个人相关费用。中介服务费按照申请国家另算。
七:适合人群
零艺术基础,语言能力弱的高中学生
转专业申请艺术留学的在读高中,或高中毕业生
八:招生与报名
报名要求:学生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及高考成绩单、专业考试成绩单及一寸彩色免冠照片4张。
九:报名流程
1. 报名后需参加初试,内容包括:
语言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测试
艺术创意潜力测试(非艺术专业)
色彩、构图、造型能力等艺术基础能力测试(艺术相关专业)
2. 初试由上海戏剧学院评审,初试成绩寄往国外艺术院校审核,合格考生将获得录取通知和留学协议;
3. 收到录取通知的学生需将留学协议书和确认函的复印件寄回上海戏剧学院,以便学校确认注册,办理入学手续;
报名费: ¥800元(含考试费、DHL中美往返邮寄费、资料翻译费)
报名地址:中国上海华山路600号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邮编:200040
报名网址:sta-lx.com/
办公室报名电话:021-51879607
全国免费报名电话:400-005-2500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浦东校区:龙东大道4328号
汇款方式:
账户信息:上海戏剧学院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延安路支行
教材与课程的进度是制作PPT的参考和依托,内容的选择本来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一些教师常常走进一个误区,即简单地将要讲授的书本内容搬到PPT中,以课件制作代替了备课,把精力都投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堆砌在PPT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制作成了“书本搬家”式的课件。到了课堂,PPT成了教材的简单再现,框架、文字、图片均是照搬、图片少、文字多,密密麻麻一整版;教学则变成了照本宣科,以“读”“念”的形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毫无吸引力和艺术美感。客观上,艺术课程教学对PPT的艺术美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书本搬家”式的PPT,对于学生缺乏新鲜的视觉刺激和精神享受,不仅不能起到多媒体课件所承担的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更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拖入一个僵化的境地。
(二)图片选择不贴切
图片是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门课程的PPT制作完成后往往会用上好几年,很少进行更新,存在图片过时老套、与课程内容不吻合、缺乏时尚元素、不符合设计趋势等。比如,当前包装设计提倡绿色环保的创意理念,在示例图片的选择上应紧跟国际趋势,选择近年内世界顶级优秀设计作品;图片来源若为翻拍教材或其他设计类图书,则会出现像素不高、色彩偏差、图片模糊,等等。此外,图片选择不准确也是PPT制作中易出现的问题。若图片对概念或理论点的展示不够明显、明确甚至是错误,势必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平面构成课程中的矛盾空间是真实世界中不可能形成的空间,但在二维平面中看上去却是真实合理的存在,选择的示例图片就应准确地展现出这种虚与实的矛盾存在。若选择了如埃舍尔、马格利特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可能会误导学生对矛盾空间的理解错误,进而在创作矛盾空间的过程中产生疑惑。
(三)版式设计混乱
版式实际就是框架,是对课程的整体架构,体现教学内容逻辑关系和层次,版式设计的水平往往是教师把握课程内容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反映。在实际教学中,有的PPT存在板式设计混乱的问题。例如:一、二级标题不区分,观点不清晰、主次不明显,该强调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来,使学生分不清主次,掌握不了课程的进度;有的字体种类繁多,颜色花哨、冷暖色对比不够强烈,易使学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还有的背景图案花哨、颜色过于鲜艳,造成画面效果混乱,干扰了前景中的教学内容。
(四)动画效果简单机械
动画效果可以丰富PPT的视觉层次,起到承上启下、带出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PPT的动画效果过于简单机械,往往仅限定于文字或图片的淡进淡出、跳跃等方式,这当然也是好的,但在课堂中过多使用,就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缺乏新鲜感,留下拖沓的印象,干扰了课程主线。此外,部分背景音乐及声效的使用有时也存在与课程内容不符、突兀、冗长等情况。
二、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PPT的艺术表现力的思考
因材施教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保证。艺术设计课程首先是艺术课,课程本身强调的艺术水准、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高,对教学PPT的艺术表现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笔者就教学PPT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研,感到学生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总体简单明了、整洁大方;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图文配合好,图片丰富、质量高、时代性强,文字简洁,避免过多彩色字体;减少复杂的动画效果、声效与背景。总的要求就是一目了然,富有艺术表现力。
(一)正确认识PPT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艺术设计课来说,教学的目的是要传授知识、讲授技巧、启发设计灵感。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PPT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它只是一个教学手段,并不能改变教学本身的含义。但是在实践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的课就是具有新理念的新课。还有的认为,艺术设计课就是要强调推陈出新,因而在教学设计时,不断的追求手段地创新,将大量的图片、资料、录像引入课堂。然而,透过这些浮华看真实,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提高。
(二)正确理解与把握设计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设计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手段是否有效,这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教师理解得越透,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才可以准确地找出内容之间隐藏的对比、并列、递进等关系,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和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去完成教学目标。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就能以教材为依据,从具体学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条理性和结构性俱佳的教学PPT。具体在设计制作PPT教学课件过程中,还要有三个“看一看”:一是看看要进行课件设计的内容是否用常规教学手段不能表达或难以表达,不能只考虑改善教学手段的问题,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分析;二是看看采用课件组织教学是否达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媒体多样化,一味求新;三是看看是否制作了“书本搬家”式的课件,艺术设计类课程PPT不应是摆脱板书、堆砌文字的场所,而应是帮助理解抽象模糊设计理论的媒介,升华设计理念的感悟。
(三)PPT制作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层次清晰
PPT的结构大多按照教材的结构来安排,也有打乱教材的结构自行安排的,但一定要与教师的教学思路相吻合。确定哪些内容进课件,用何种方式表达,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艺术设计是实效性比较强的课程,设计的风格受流行元素影响大,因而在教学中,教材设计的知识点常常都是基本理论,迫切需要教师引入新的时尚元素,增加新的知识点。这些内容往往又通过图形、图片等视觉形态作示例展示,极易造成逻辑混乱,让学生搞不清到底在讲什么内容。因此,PPT的排列分布上要讲技巧,弄清内容中带有时间、流程、趋势、并列等顺序关系,并选定一至两种顺序排版,同时,在每一张PPT边角上都显示知识点,使知识点形象化,一目了然。
2.图片准确
艺术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图片传达的信息速度更快,对理论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尤为重要。教学中,示例图片的选择必须慎重,反复斟酌。要侧重选取那些符合教学知识点需求,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艺术水平高的名家经典作品和时代气息浓厚、设计元素鲜明的现代作品。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知识背景上选取图片,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理解新知识点。坚持由简到繁,首先选用那些简洁明确的图形或图片,再逐渐增加有难度、深度的图片进行示例,并注意与理论点相吻合,简单明确地表达出理论点的内容。“示例图片的选取在精不在多,一般控制在3-4张即可,重点难点可适当增加数量,如果能用相同的图片,从不同角度讲解不同的知识点,给人留下的印象无疑更为深刻”。同一个知识点的图片尽量在一张PPT中完成。某些理论点上,也可制作较短的GIF格式图片,用简单的小动画来阐释理论点。另外,图片的选择要尽量使用高分辨率或矢量素材,即使是翻拍的图片也应由电脑处理去除畸变并尽量恢复原色彩后再使用。
3.文字精炼
艺术设计课PPT一般能用图的不用表格,能用表格不用文字,即使必须使用文字,也要精练简洁。若出现大段落的文字,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没有耐心全部阅读完,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因此,在PPT的设计上,文字的使用务必简洁概括,只列标题和理论点起到提示作用,或作为图片说明使用,说明性的文字尽量由教师口述解释。减少过度使用多种字体和颜色的情况,一级标题只用一种字体和颜色,同时注重同图片的协调搭配问题,既利于区分层次,也是艺术性的要求。
4.背景干净
对于主要用于传达知识点的教学PPT,背景的设计及图案的选择应尽量简洁单纯,可以尝试使用较单纯的背景,如浅色、纯色或白色背景,不使用任何图案。若使用图案,图案的选用也不宜过于抢眼,不宜选用完整的照片或图片,可尝试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图案或图形。在视觉强度的安排上应处于最弱的地位,可以降低它的纯度,以浅色在背景出现,或安排在处于远离画面中心的边缘位置上,仅仅起到丰富画面层次,呼应主题的作用。如讲授《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构成这个知识点时,选择的辅助图形就可以分别使用点、线、面等元素作为背景元素出现,呼应主题,并安排合理颜色、形态、位置大小等,保持与整体版式的统一,视觉强度安排到最弱的强度,以免对前景主要内容和图片产生干扰。
5.运用视频媒体
制作艺术设计类教学PPT,其本身就是版式设计、动画制作的艺术设计过程,也是增强激发学生设计灵感的载体。艺术设计课着重强调了设计平面媒体的动手能力,但也是容易被忽视、且较难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动画等视频媒体。随着技术的发展,动画等视频媒体成为艺术设计的时尚宠儿,大大丰富了艺术设计的视野。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新媒体,传达新理念。特别是在讲解抽象概念时,若能通过制作相应的动画短片,用生动的画面、演示过程、比较不同位置变化后的画面效果及优劣等,则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讲授《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构成原理时,由于概念抽象,以往一般都靠老师讲解和用大量时间完成多次作业,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才能初步掌握理论,教学效果不佳。但若在课程一开始就用一段卡通动画短片来介绍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显示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的大小、位置、形态发生变化时视觉效果的变化及区别,对于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启迪形成自发性的思考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