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7 10:1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不同文化的差异

篇1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ic Rick Preferenc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GUO Zhiwen

(Learning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Now the world'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bound to a ble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isk appeti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risk appetite, and review of past researchers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onclus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addressed.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risk preference

1 风险偏好

1.1 风险偏好的定义

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指的是当个体面临一系列期望值相同的风险选项,并且每个风险选项的可能的结果及其对应的风险程度不同时,个体进行决策的偏好,这种偏好包括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回避等。

1.2 风险偏好的理论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Eldar S,Robyn A L.,2002)、前景理论(Kahneman D, Tversky A.,1979)都认为,影响风险行为决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对风险结果的评价和对风险概率的评价。风险概率的评价具有文化差异,以前的研究者对于中国人(亚洲人)与美国人(西方人)在概率思维和信心判断方面做过很多研究,他们发现基础决策与判断任务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研究。

1.3 概率思维以及信心判断的文化差异

概率思维指的是用概率定式(probabilistic set)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区分判别的倾向以及将不确定性事件用概率来表达的能力。

Phillips (1980)在他的研究中,用不确定观点问卷对马来西亚地区的英国、香港、印尼和马来西亚籍学生施测。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较少使用概率方式,而且使用的概率的数目也比英国学生要少。英国学生用概率表达的对不确定性的区分度更高,而且对概率的知觉也更精确,由此可见英国学生的概率思维更强。

尽管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群体的概率估计的能力偏低,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其做出的概率判断表现得更为过分自信。比如亚洲人要比美国人在常识等基本问题的判断方面更为过分自信。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习惯对进入脑海中所选答案不确定性的抵制的思维特性导致的。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一些认知习惯导致的,例如强调理论的区分、知识的强化性记忆以及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思辨等。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基础决策判断任务中的概率思维的差异以及对概率判断的精准性的信心判断的差异,必然也会使得他们对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判断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贸易与谈判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是否存在比较系统的经济行为的差异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应用价值的问题,不同文化群体间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自然而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1 经济决策风险偏好的产生原因

风险偏好的操作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就是通过被试对风险选项的选择来判定其风险偏好程度。

目前研究者认为风险偏好的产生可能有两种方式。Weber & Milliman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更愿意选择那些有明显的风险的选项而没有选择风险较低的选项的被试中,一小部分是因为他们对风险有积极、正性的态度(即真正的风险寻求),而大多数人的这种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对选项的主观风险印象出现了偏差(即知觉到的风险低于实际情况)。因此,风险偏好差异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风险知觉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对风险的态度的差异导致的。

2.2 以风险承受为衡量标准的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把人们对风险选项的承受能力作为风险偏好的衡量标准,进行了一系列风险偏好的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群体在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偏好表现为更加的风险寻求。

Bontempo、Bottom & Weber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研究了金融风险方面的风险知觉的跨文化差异。被试选取了香港、台湾、荷兰、美国的大学生以及一组台湾证券分析师。实验过程中向被试呈现包含30 个风险选项的表单。每个风险选项包含三个可能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这样的表单总共向被试呈现3 次,每次呈现时表单中风险选项的顺序是随机的。被试的任务是对每个风险选项的风险程度进行0100 的评定,再将评定结果利用联合期望风险模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籍被试存在风险判断的差异,而台湾学生与证券分析师在风险知觉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与荷兰和美国的学生相比,香港和台湾的学生对风险选项潜在损失的量比潜在获益的量更敏感。

Hsee & Weber (1999)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在风险偏好上是否存在系统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结果发现,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寻求,而在医疗决策和学业决策中却没有显著性差异。

Hsee & Weber 对上述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现象利用缓冲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人主义社会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集体主义社会注重个体与家庭、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联系与依赖。与美国人相比,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且与很多亲友保持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像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们在需要的情况下更容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物质与经济上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可以提供经济支持的紧密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相比个人主义社会的美国人在经济决策上知觉到的风险更低,因而表现出更少的风险厌恶。然而,在医疗和学业决策中其社会网络却无法弥补高风险带来的负性结果,因此在此类决策中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

2.3 以求职态度或员工被试为特色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Fan、Xiao & Xu (1998)对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对于自由市场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中要求被试回答两个分别关于求职和投资态度的问题。结果发现,美国学生更倾向于在求职问题上风险寻求,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在金融投资问题上风险寻求。另外一个关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储蓄动机的差异研究(Xiao & Fan, 2002)发现,相对于美国人,中国员工更倾向于为投资而储蓄,中国人在金融投资决策方面比美国人更风险寻求。

2.4 以不确定性规避为出发点的风险偏好文化差异研究

不确定性规避是存在于文化水平(非个体水平)的一个变量。不确定性规避倾向高的文化群体会表现出更多的惧怕失败的行为动机,因而会更少的风险寻求,韩国和日本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高,而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水平比较低,不确定性规避这一文化差异会影响风险知觉,进而影响风险偏好。

Javenpaa & Tractinsky (1999)在研究中指出,不确定性规避可能增加人们对网上购物风险的知觉。以色列人(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比澳大利亚人(个人主义文化群体)对网上购物的风险知觉水平更低。此外,Choia、Geistfeld (2004)对网上购物这一经济行为决策的风险认知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探求文化是如何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的。被试选取的是美国人和韩国人,结果发现文化对风险知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网上购物行为。研究者认为,不确定性规避水平越高则知觉到的风险越高,网上购物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下降。

3 结束语

如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谈判与跨国公司营销等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对不同文化价值认知差异的系统研究,进而得到不同文化间风险偏好差异的可预测性结论,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良性竞争。所以对风险偏好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关于风险偏好的研究都是从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出的,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将与风险偏好相关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联合起来考虑,有利于风险偏好的理论框架的完善。

虽然在经济决策文化差异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中采用的问卷情境不统一,容易形成不同的获益或损失参照点,导致一些研究产生分歧。此外,由于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进行的,而一些研究的被试费并不统一,并且大部分研究没有给被试与风险决策结果相关的物质激励,容易造成被试在实验中与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并不一致(Hsee & Weber, 1999)。

最后,目前大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选取的被试都来自于香港和台湾。由于香港和台湾与中国大陆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是不同的经济模式,因此要想明晰中国人的风险偏好模式,需要也很有必要选取中国大陆的被试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确认先前研究的效度。

参考文献

[1] Bontempo, R. N., Bottom, W. P. & Weber, E. U. (19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 model-based approach. Risk Analysis,17,479-488.

[2] Douglas, M. & Wildavsky, A.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Fan, J .X. & Xiao, J .J .(2003).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toler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 Consumer Interest Annual,49.

[4] Fan, J. X., Xiao, J. J. & Xu, Y. (1998).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free market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212.

[5] Hong, L. K. (1978). Risky shift and cautious shift: Som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culture-valu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41,342-346.

[6] Li, S. & Fang, Y.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 are more risk- 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4,263-294.

[7] Phillips, L. D. & Wright, G. N. (197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iewing uncertainty and assessing probabilities. Decision-Making and Changes in Human Affairs,507-515.

篇2

Abstract: how is cultural difference students of the medium-sized professional institute can? This text has done some interesting discussions, because of the author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ntact and come from different students of three places in teaching, therefore realize one not brought with the culture background in giving lessons Body difference, and experience their each understanding to different culture.

Key words: Different areas; Students of the medium-sized professional institute; Cultural difference

不同地区中职学生的文化差异会是怎样?本文将作一番有趣的探讨,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并不跨越国界,仅就江苏省的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地区而言,恰巧笔者有机会接触来自三地不同的学生,因而在授课之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个体差异,并且感受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各自理解,这一切都引发了笔者的极大兴趣。

首先来看这三个班级的基本构成:一个是苏北的徐州班,全班40人,男4人,女36人;一个是苏中的扬州高邮班,全班29人,男2人,女27人;一个是本地的苏州班,全班51人,男9人,女24人。这三个班级的性别基本特点是: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占少数,这与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有关(主要是第三产业的餐饮与旅游行业)。

那么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体差异又如何呢?先来看徐州班。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北接山东省,西临河南、安徽两省,有四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从布置的作业“我的家乡”中,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①徐州属于楚汉文化,尤其两汉在徐州留下众多遗迹,比如汉兵马俑、楚王陵、项羽戏马台等。②徐州名人众多,以汉代的刘邦最出名,北宋的苏轼也曾在此为官。③徐州虽地处苏北,但语言、文化习惯却与山东、河南相似,语言属于北方官话,在历史上曾经隶属于山东省。当问及他们对苏州、扬州的了解程度,有较多的学生知道苏州园林名胜,尤其是寒山寺,而进一步的苏州文化则几乎为空白,说到扬州下属的高邮,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但也有一两个知道高邮有名的咸蛋。当问及他们是否知道昆曲、评弹、黄梅戏,则几乎无人知晓,不过北方的豫剧、评戏一般都能了解。

再来看看扬州高邮的学生。扬州下属的高邮,地处长江之北,地理上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属于江淮文化。同样的作业中,也得到了以下信息:①高邮同样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唯一以“邮”字命名的城市,市内有明代盂城驿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反映了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②同样名人众多,最出名的要属北宋词人秦少游和当代作家汪曾祺,在这一点上,学生的骄傲感特别强,但遗憾的是几乎无人能完整地背诵秦少游的作品,如最著名的《鹊桥仙》。③高邮地处苏中,语言是典型的扬州话,属于下江官话,“怪怪龙地冬”是人人皆知的话语,连香港四大天王的郭富城在他的一首歌中都用到了这五个字。与前面徐州班显著不同的是高邮学生几乎都知道黄梅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地域上接近安徽中南部,受其影响,所以一般都知道并且还会唱上两句。除了最让他们自豪的秦少游外,最能代表他们文化也让他们最感骄傲的是高邮咸蛋,这有点类似扬州炒饭、兰州拉面、重庆火锅、嘉兴粽子一样,名满天下。

最后是本地的苏州班。苏州,地处江南,有“天堂”之称,属于吴文化,讲的是吴方言。自古以来尤其唐宋以降,经济发达,与之相适应的是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氛围浸润下的学子多少带有做事精细、情感内敛的特点。因为学校地处自己的家乡,总的来说家乡的文化背景都能知晓不少,但相对处在北方的扬州、徐州,学生总体不了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混淆江北和苏北这两个概念,认为扬州、徐州学生都是江北人,这与苏州文化排斥外地人,尤其是苏北人有很大关系。②混淆徐州话和苏北话,徐州话和苏北话实际上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方言,前面已经提到,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主要与他们对这两个地方的文化缺乏了解有关。

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三个来自不同地域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学生,虽然都处于高二阶段,个性差异十分鲜明。来自徐州的学生由于受北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为人显得较为豪爽,待人热情;在江淮文化浸润下的高邮学生,则比较诙谐,欢喜说笑话;而受两千五百年吴文化影响的苏州学生,则显得较为内敛,较有主见。这是他们性格上明显的差异。但毕竟都是学生,都就读于职业学校,相对的文化知识比较缺乏,这与他们所受的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较少有关。比如苏州学生对徐州的兵马俑一无所知,觉得徐州在很远的地方;而徐州学生听不懂高邮方言,总以为讲话好象在吵架;高邮学生则认为苏州人说话嗲里嗲气,不舒服,只知道有个唐伯虎很风流(主要受电影影响),却不知其一生坎坷,仕途艰辛。可见虽然只在一省之内,不同文化交流的缺乏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膜,因而也形成了所谓的帮或圈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三地的学生都比较爱阅读,尤其是徐州、高邮的学生比较爱读《读者》、《意林》、《知音》等全国优秀期刊,尤其是当中励志类的文章(他们特别喜欢用这个词),这说明学生精神面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当然,这些学生也喜欢读时下流行的情感类小说,有国内当代的,也有翻译过来日本、韩国的小说,问及为什么比较喜欢读,回答主要还是涉及年轻人情感、恋爱的话题。也有他们认为写得比较现实的国内新潮流作品,如《左耳》(且向笔者极力推荐,作者是饶雪漫)等。

篇3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79-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之重,文化深藏于丰富的语言现象背后。隐喻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法。隐喻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各民族有着很多相通的隐喻,形成了文化上的重合。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差异看中西方隐喻内涵的不同。

一 隐喻中蕴涵的思维方式

在影响隐喻产生的众多文化因素中,最直接和明显的是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演绎和分析的逻辑推理,崇尚一种善于分析和偏抽象化、条理化、层次化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更偏向于非逻辑和非抽象的思维方式,它具有重直观、直觉和顿悟等特征。这种思维在一些形象隐喻化的词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蘑菇云”、“虎背熊腰”、“弱柳扶风”等。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过程,如英语短语“as fit as a fiddle”是身体健康的意思,单从字面上来判断,对于一个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这层意思的。因为小提琴的外观形象并不能给人以健康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种说法不够形象生动。但小提琴却可以演奏出流畅圆润的音色旋律,会使人产生美妙的舒心感受,因此,可以用它来表示健康,这也体现了西方人典型的思维方式。

同时,与思维方式相关的其他心理因素也影响着隐喻化的思维。汉民族和英语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如,在心理结构上,中国人保守、封闭,西方人豪迈、奔放;在性格特征上,中国人克制、内向,西方人狂放、外向;在审美情趣上,中国人注重对内部世界的反省,西方人强调对外部世界的关照……

二 从隐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剖析隐喻的文化内涵

意识形态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意识形态的诸多形式中,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汉文化中,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人们总是试图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寻找认识、评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和尺度。方位词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隐喻用法,在汉语文化中,以“前,上”来表示过去,如“上古时代”、“前人”、“前辈”;而以“后,下”表示未来、以后,如“后来”、“后人”、“前赴后继”等。这些用法由来已久,早已成为常用语,人们已经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正因如此,才说明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复古怀旧观念。这和中国人敬老的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信奉基督教,它的原罪思想对西方人影响至深。为了赎罪,只有不断进取,努力超越现世以解脱自身。因此,西方人用“前,上”表示将来和积极意义;而以“后,下”表示过去、从前的或消极的意思。如“screw up one’s courage”表示鼓起勇气、“look forward”表示期待、“let somebody down”表示使某人失望、“look back”表示回望和回忆等意义,“lay behind”表示落后……

佛教在汉文化中的影响也很大,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威胁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曾大肆灭佛,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常用“活菩萨”、“菩萨心肠”来表示心地善良的人。而在英语文化中,没有菩萨,只有“God”,人们常用它来表示有影响、有实力的人,而用“angel”表示有爱心、善良的人。

社会价值观也常体现在隐喻性的用法中。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坚信“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而西方却看重个人的能力,“individualism”非常风行,他们主张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好莱坞大片中英雄们的台词常体现这一点,如在《特警判官》中史泰龙说过:“I’m the law.”。可见,他认为自己就是法律和正义。

三 隐喻内涵体现的特定地理环境

每一种文明都发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地理环境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摇篮。中国地理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观念已根深蒂固,人们自给自足,安乐于这样的生活。于是,简单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物件常被应用到隐喻中去,如“力大如牛”“笨得像猪”“沧海一粟”等。而欧洲的地理环境相比较却恶劣得多,英国四面临海,土地又不肥沃,种植业发展不起来,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海洋和它外面的世界,他们以捕鱼为生,造船远渡重洋发展商业。在英语文化里,与海洋有关的隐喻性词语特别多,如“ocean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的意思。与“沧海一粟”相对应的词语是“a drop in the ocean”……

综上所述,隐喻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中。中西方隐喻的差异体现出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这种差异既体现出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又成为阻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1―01

习语是文化的一种精髓,是语言的结晶,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异,探讨中英习语差异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与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异

1. 语言词汇的差异。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到人生的离合。而欧美人看到“moon”则会联想科技。

2.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及风俗人情的观念。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3. 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立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因而会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理解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从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 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2. 民俗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 的差异。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三、中西习语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1. 直译。英汉习语中也有一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也相同的表达方法,就是说,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传达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转换。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已广泛被中国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

2.意译。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当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因文化差异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舍弃前两者,而注重习语的隐含意义。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罗马,和罗马人做一样的事

√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龙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 更换喻体形象。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有的喻体形象在英语民族心中的概念与汉语民族的概念大相径庭,直译显得晦涩难懂,这时可以更换喻体形象,使读者获得译文与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7

1 意合与形合(paratactic vs. hypotactic)

意合与形合的对比( contrast between parataxis and hypo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最为重要的差别所在。首先,英语属于一种综合性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由于语言受个体思维上的不同影响,英语等印欧系语言展示出的是单位的自足性,往往以主谓结构为主,形态明确,显性的句法和词法。这一系的语言所描述的语句中的各个成分、意群、以及各分句之间的关联,往往是通过诸如连词和介词这一类的词汇间的纽带直接展现出来的,而语句中的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汇间的不断变化来演绎的。因此,英语又被称为是形合语。而汉语言则不同,它属于一种重整体思维方式,语言需要表达的周到和全面,语言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下文来决定,尤其要突出整个语言的框架性。汉语中词语的涵义往往反映在整体上,需要在意合的网络中搜寻。而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概念和涵义将变得极其模糊,琢磨不透,因此又被称为是意合语。

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通常以分析的思维方式为主,尤其注重个体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形态型语言的特点,要求语言句子的主从关系必须清晰明了,语法结构必须一目了然。在英语语言的表达方面,就要求语言在各个层面的形式和形态,必须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语言无论是在选词造句方面,还是在篇章结构的组织方面,都需要极其注重语言在形式上的是否连贯和完整性。申小龙(1988:495 转引自郭富强)曾指出,西方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形而下”,“器”重于“道”的语言。它的形态要求非常丰满和外露,并且要重形合,往往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将语句中的各种意群成分有机的进行组合,力求言能尽意,形式紧而缺乏弹性,关系。而汉民族的语言造句对空间构架的严谨并不在意,且不拘泥于任何的形态,而是“注重线性的转折与动,追求的是流动的韵律和节奏。在语言的结构组长上通常是削尽冗繁,以意统形,辞约义丰。”(申小龙,1988:498 同上)例如:

①Don’t come in until I call you.

不叫你,不要进来。

英语原句中动词come和call之间用连词until明确表示出来,是形合的体现。而汉语译句则不需要任何连接词来表示其中的关系,这是一种意合的体现,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语序排列和逻辑纽带间接的体现出来的。

②His business connections with the impecunious great both in France and England had secured the foothold he had obtained on his arrival in Europe as a young man with letters of introduction to persons of consequences.

刚刚来到欧洲的时候,这位年轻人还需要凭借介绍信去见名流,而在与英法那些中落的大户们进行过商业贸易关系之后,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社会地位。

英语句子结构十分严谨,句子间的界限分明,借助大量借词(如with、on、as、in)来表示逻辑上的关系,语句中的词语连接,都具有显性的标记,句子内的主谓结构十分清晰。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入手,采用意合手段将句子层层展开。

2 简单与复合 ( complex vs. simplex)

在汉语中,往往以简单句为主,而在英语中,则与之恰恰相反,长句和复合句的使用相当普遍。除此之外,英语的造句法中通常是以主谓或主表为主干的, 把语句中的各成分悬挂于主谓两个主干的前后,通过对丰富的关系词的灵活运用来过度和连接,宛如葡萄藤的主干那样一枝独秀,进而枝蔓横生,从而形成复杂的树状结构的长句,即聚集型(Compactness)的体现。但是,汉语的选词造句,则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语言型态的束缚性,它既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而且也不会被限定在特定的主谓框架之中,即流散型(Diffusiveness)的体现。汉语的特点在于动词优势,平等的结构;而英语的特点则在于丰富的关系词,层次型结构。

英语语言中的长句结构紧凑而且严密;而汉语语言中的短句结构简洁而且明快。正如陈安定所描述的那样,汉语的句子就好似一根竹竿,一盘珠子,一水波涛;而英语的句子更如同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一串葡萄,一树荔枝,一串珍珠。

举例说明如下: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引自李明清 2007)

由于相聚非常的遥远,又没有交通工具,这致使了农村与外界的与世隔绝,通讯工具的欠缺又导致这样的隔绝变愈发严重。(同上)(线性流水句 )

英语句子是长句,且是聚集形树状句,只用一个谓语动词is将整句连接起来,其他成分全作为辅助成分分布在主干两侧。汉语译文是是短句,句子流散,依次递进,层层铺排。

再如:

大家随即都十分赞同,跟先前开船时一样的踊跃,三四人直接走向了船尾,拔篙,点退,掉头,架橹,嘴里骂着老旦,继续向那松柏林前行了。(鲁迅《社戏》)

用竹形图来形容:

赞成――踊跃――径奔――拔――点退――回转――架起――骂――前进。

此例是典型的流水句,但形散而神聚。它从施事者的角度为意向线索,将多个动词集中在一起,通过语义的断断续续来组织句式段落;依照事件的先后时序和事理循序渐进的展开描述。这样的句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结构很松散,实际上却是形散而神不散。句子的表达功能贯穿于各个词组随事态变化需要的首尾衔接上,贯穿于各个动词实际上或逻辑上的时间顺序上,这种格局恰如其分地适应了汉语语言的节拍,把复杂的心理、情节和过程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条有理。一句话总结为,它在形式上削尽冗繁,在构局上流动转折,在内容上有头有尾。

3 主语与主题( subject vs. topic)

英语是主语型语言是指英语的主谓结构,汉语是主题型语言是指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英语主谓结构,句中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具有强制性,主谓分明,结构明晰,靠各种形合手段组构句群,符合形合特征。汉语的主题――述题框架符合汉语的意合特征。汉语,尤其诗歌很难说清主语,谓语,且主题包括概念宽广,汉语结构复杂,所以汉语是依靠逻辑关系和语序表达意义,与汉语意合手段相吻合。本结构不存在谓语和主语之间所谓的强制性制约的关系。举例说明:a.这个人,我并不熟;b. 钱,我是一定点儿都没有;c. 身体,它一向较好。这三句话主题型结构在翻译成英语的主语型结构则为a.About this man, I don’t know.b. As for money, I have none c.. He is always in good health.

4 人称与物称 (personal vs. impersonal)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上的另一个巨大差异则体现在人称与物称这两个方面。汉语属于人称倾向,通常以人或生物为主语,并以人或生物作为动作的发出者;而英语则属于物称倾向,也就是通常采用的是无法主动发出动作的无生命的对象作为主语。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不同,造就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差异在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词语、句子、篇章乃至一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俗用法等方面都体现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只是在句子层面的体现,也不只是体现在句子的四个方面,另外在“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代替与重复”、“主动与被动”等其他方面还有具体体现。但因篇幅所限,只作简单阐述。

参考文献:

[1]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明清.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5).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任晓霏.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中国翻译,2002,(3).

[5]李存龙.形合意合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陈志红.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句法的差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6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Risks)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4

篇7

1、双方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程度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文化适应能力、解决文化冲突的技能差强人意,同时未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协调机制。

2、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双方的准确交流,加之翻译的水平还不尽如人意,因而造成许多误解。

3、对对方的公司文化及管理方式缺乏了解,或完全照搬外方模式造成“水土不服”现象;或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造成“双重指挥系统”现象。

4、中外双方对各自的政治、经济、法律、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文化敏感性差,双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文化,对来自对方的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产生不少误解和冲突。

5、由于高含蓄文化中许多信息的传递不是用明确的语言、文字或符号,而是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的联系、场景等进行的,对于上述这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妥善解决,一些合资企业最终走向了解体。

可见,建立在我国境内的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要受到我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我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组织管理体制必须与我国的文化相适应;而另一方面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同管理方式的融合也是长期的。因此,合资企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中外双方就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文化差异问题。

那么,怎样识别文化差异呢?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是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由此看来,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跨国公司管的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

1、共同价值观管理。就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确定人的行为模式、交往准则,以及何以判别是非、好坏、爱憎等。因此,企业应找到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发挥多种文化优势,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事实上,如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明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企业必须形成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共同价值观,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往往忽视导致冲突的因素。

2、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和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包括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讨论和模拟演练等方式。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以缩小可能遇到的文化距离,使之迅速适应环境。

(2)训练员工对当地文化特征的分析能力,弄清楚当地文化是如何决定当地人的行为的,掌握当地文化的精髓。较为完善的文化敏感性培训能使员工更好地应付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不适应或挫败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避免他们对当地文化形成偏见。

(3)训练员工适应不同文化。派职员到海外工作或者出差,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使其任职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比如总部的外籍员工相处,员工可以通过实践经历和海外出差获取应对其他文化的技能。

篇8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篇9

关键词:礼貌原则;对比;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36-02

一 、中西方礼貌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不同。

(一)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但对来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的人来说,难免会引起误会。比如:在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说:“哪里哪里, 做得还很不够”, 或表现得不露声色,主张内敛、谦和。而西方人重个性发展, 强调个人奋斗, 乐于接受恭维与赞扬, 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同时他们会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上的映射。

(二)中西方持有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持有独立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他们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面子。认为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反之则是不礼貌。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中国人在见面时会询问对方的一些自然情况,这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距离,是一种亲切和热情的表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群体取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机制,更是一种礼貌行为。然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价值,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讲究隐私权。比如,一般初次给留学生辅导汉语课程在彼此做情况介绍时,有些留学生会表现出一种隐私受到侵犯一样的状态。这正是因为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发展,对汉语文化的集体意识不解,在交际中往往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为礼貌,而中国人重视个体与团体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面子为礼貌。

(三)不同文化有不同礼貌原则,每一种礼貌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特征,礼貌原则规范着人们言行举止,融洽彼此间关系。交往行为的共性使得各民族言语交际规律中存在许多共有原则,但由于交往行为只是与交际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各民族非语言行为规律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见面握手礼节中,中西方之间就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握手时往往以身体微微前倾为礼,西方人很少有这一动作,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西方握手礼节形式的差异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不同。

因此礼貌体现文化特征。汉文化现代礼貌被认为源于古代汉语中的“礼”,礼的观念在当时对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起到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孔子思想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潜意识。现代礼貌虽不是维护社会等级行为法则,但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行为规范,它与古代‘礼’有着密切联系。“礼貌”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礼’的一种衍生与扩展。而西方人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用语言来体现上帝所赋予他这个个体的存在。

二、中西方礼貌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是执行礼貌原则的前提。只有寻求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利用礼貌原则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服务。中西方礼貌差异在于双方植根文化沃土不同,汉文化提倡谦虚受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所影响。中国人把礼貌一贯看成是道德修养问题,培养道德人格,强调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认为善于自我修养才能礼貌待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态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概念和语言间接程度上有一定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通常会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往往使用间接隐含语言来沟通,对此西方人迷惑不解。这些不同背景下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努力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同时还认识其相对性,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礼貌判断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正是这些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礼貌原则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三)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潜在障碍。从语用学角度看,遵循礼貌原则是有效推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然而礼貌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如何有效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四)依据礼貌具有的文化特性,进行文化对比,这样有助于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正确了解与和平友好交往,排除民族优越感、模式化,排除文化偏见干扰。实事求是地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文化误解的那些因素,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取得文化认同,使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减少摩擦,以求得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创造进行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以达到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差异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礼貌文化特性差异与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问题。为推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努力达成不同文化的认同,以便跨越文化交流的障碍,增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汉语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79-02

跨文化(Cross-culture),指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交遇时的状态和现象,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个体之间的沟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沟通成为当今各个国家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交际占交际行为的7%,而非语言交际,即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所传递的信息则高达93%,非语言交际信息比语言交际信息更为真实和可靠,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真实想法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的作用更大。

一、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语言交际会出现各种理解偏差使沟通受阻,因此需要对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差异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非语言交际差异主要表现在体态语差异、副语言差异、客体语差异和环境语差异四个方面。

1 体态语差异

体态语言是社会个体同外界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全身或部分身体有意或无意中做出的各种表情和肢体动作。每一种表情、姿势和动作在不同文化和情景中都有不同含义。不同的身体语言可以表示相同的含义:同样表示自杀,在日本是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自己的腹部;在美国却是模仿手枪射向自己的太阳穴;而在中国则一般是低头吐舌模仿绳索吊死自己。相同的身体语言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同样是“OK”的手势,美国表示顺利;日本表示金钱;法国表示零的符号。体态语言常在一定文化环境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社会个体常常不自觉地遵循长期形成的习惯,没有对错、优劣之分,需要入乡随俗,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2 副语言差异

副语言又称为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伴随话语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它通过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和清晰度,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与英美国家相比,中国人更喜欢“高声喧哗”,英美国家的人普遍感到中国人谈话声音过高,中国餐馆里人们在嘈杂人声中相互高喊,以便让对方听到,打电话可以判若无人地高声说话,西方国家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和他人的领地,在相应场合多低声细语,这既是个人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3 客体语差异

客体语指人们在物质上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展示,例如衣着、化妆品、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实用性和交际性双重功。中国人对个人物品观念相对淡漠,将个人物品视为“身外之物”,“名似云烟金如土”、“千金散尽还复来”都力图在私有财产上表现得慷慨大方,而美国人对物权极为重视。中国孩子弄坏了父亲的手表,受到责罚的原因是不爱惜东西,而美国父亲责罚的原因则是孩子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这些生活细节都典型反映了东西方客体语的差异。

4 环境语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会个体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提供非语言交际信息,展示交际者的文化特性。比如,中国年长的女教师看到学生在冬天穿着单薄,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触摸学生的外套,提醒学生多穿衣服。英美留学生对这种举动非常反感,因为在西方国家,不能随便触碰别人的身体,否则会被视为是侵犯行为,在异性之间,还可能被视作性骚扰,如果对方认为自己受到侵害,甚至可以诉诸于法律。因此,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基础,都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交际双方都要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习惯,注意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差异原因分析

1 生产方式――农耕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耕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长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社会个体对财富的追求,财产意识相对淡漠。而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整个社会对财富的渴求和欲望,发达的工商业培植了社会个体的商品意识和私人财产意识,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客体语的理解差异,并将这种差异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文化传统――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东方国家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治制度,“大一统”的集体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很多是多民族混居的移民国家,为社会个体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东方文化无一例外地倡导“自我压抑”,因此受其影响,社会个体无论是体态语、客体语和环境语,都力求集体的一致性。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追求权利、崇尚自主,在体态语、客体语和环境语上,鼓励个体展示个性,标榜自我。

3 思维方式――直线形和螺旋形的差异

不同文化影响社会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个体思维方式迥然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形的,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节约时间,是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形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委婉,习惯迂回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西方人习惯用“脑”思考问题,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人注重用“心”思考问题,重视直觉感受。文化差异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又会进一步扩大文化差异。

三、跨文化沟通中超越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方法和途径

1 加深对非语言交际差异的了解及民族间的尊重

社会个体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本土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教化,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传统。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同一动作和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个体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因此,“入国问忌,入乡随俗。入门问讳”,在跨文化沟通中了解和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以积极和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加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

2 有意识地接受和适应非语言交际差异

篇11

2、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人们的态度、信念和行动。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也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跨国企业中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接触在一起,必然会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每一个体都出于本能,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轻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差异的冲突往往表现为更深层次的、更广泛的矛盾,其造成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并难以消除。

3、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在成为跨国企业之前,企业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管理理念、员工激励、组织沟通、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企业之间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跨国公司的各层次管理人员及员工因循守旧,沿用以前的企业文化模式,往往导致甚至加剧企业文化冲突。

二、跨国企业文化融合策略

1、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首先要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思想。每种文化都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都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因如此,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应当理解和尊重。文化冲突在给跨国企业带来威胁和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的不断进步。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继承和发扬不同文化的优势,相互补充可为企业发展创造商机。

篇12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95-02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也是跨文化的一种转变,能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但是它也受到了文化因素差异的限制。正如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德春先生所说:“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就是所谓的翻译。用英语承载的美英文化信息可以转换为汉语,同时用汉语承载的中国文化信息可以转换为英语。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由于两种承载着不同文化信息的语言间的相互转换而成为了可能。”译者不管如何揣度原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和感情,力图将自己置身于原文中,都是无法完全领会作者创作时的思路的,所以翻译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作。伽达默尔指出,“在对某一本文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翻译者如何力图进人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本文的再创造。”(伽达默尔,1999)文化差异对翻译所造成的这一限制作用在文化不断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创造性叛逆”就是由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相互碰撞、融合而渐渐形成的。

一、“创造性叛逆“定义和分类

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对文学交际这一问题提出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运用到了翻译中。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到:“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能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谢天振,1999)国内学者谢天振则将其分成了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和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译、节译和编译等多种表现形式。

二、文化因素对其影响

翻译者进行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工作,更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必须要具有主动创造的能力才能将读者带入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体会绚丽的异域文化。译者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不改变原文本意的情况下,解决由于文化因素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而创造性叛逆就是一种很好的技巧。本文将从不同民族的心理、文化意象和审美观念等方面详细分析文化因素对“创造性叛逆”的影响,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间的交融与合作。而“创造性叛逆”就是由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相互碰撞、融合而渐渐形成的。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种语言的表达很难实现完全的对等,在语际转换过程中,意象翻译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落”。(田雨,2009)

(一)不同的审美观念

不同的民族间的审美观念必定会有一定的差异,而创造性叛逆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对于跨文化翻译的制约。就如对中国诗词的翻译,按照我们的审美情趣,潺潺流水、清幽山谷、迂回曲径描绘的绝对是诗情画意的美景,是人们心中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而中国人这种动静结合、相互衬托的意境是欧美人无法领会的。若译者一字一句的直接翻译,反而失了美感。但如果译者了解了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其创造性的翻译则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对美女的评价上,最明显地突出了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也将审美观念的不同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人眼中的美女往往分为三类:黑发黑眼、金发碧眼和金发天使,并且西方人以阳光、健康为美。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曾以病娇为美,且美女大多是肤质白皙、体态娇柔、身材窈窕,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同的社会形式和文化氛围造成了审美观念差异,译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从自身的文化体系出发,用自身文化的语言习惯来对原文进行翻译,使得读者能体会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境。从这一点来看,这种翻译手法虽是叛逆的,但又是忠于原文的。

(二)不同的民族心理

每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其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内心的文化积淀,是根深蒂固的。就如同不同民族对于红色的理解。在中国,由于自古以来对于太阳的崇敬,红色几乎就是喜庆、欢乐、幸福、美好和吉利的象征。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乔迁之喜,无论是欢庆节日还是亲朋欢聚,总能看到红色的身影。然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在通常情况下会让人们联想到暴力和血腥,甚至在某些国家是十分忌讳的颜色。而绿色则更被人们所喜爱,因其使人联想到和平、宁静和大自然。所以,译者可以在翻译的时候将这两种颜色进行巧妙的转换,使译文和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中西文化间的另一个巨大差异表现在对“性”这一词的理解上。在英语中,“sexy”一词主要用于赞扬男性或女性具有健康而充满魅力的体态。在希腊的个体雕塑“掷铁饼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它生动地表现了瞬间的形态美,“sexy”的感觉从那曲线完美的肌肉和强健有力的线条中体现了出来。而在东方文化中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忌讳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大多对“性”这一词闭口不谈。在中国,“性”往往会引起肮脏的、不健康的等让人反感的联想。就像对“sex and city”这一热门电视剧名称的翻译,若是直译为《性与城市》,过于暴露了“性”这一字眼,会让传统的中国观众难以接受甚至感到反感,而翻译成《欲望都市》则会避免这一问题。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种语言的表达很难实现完全的对等,在语际转换过程中,意象翻译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落”。(田雨,2009)

译者要意识到不同民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直接翻译会令读者难以接受的字眼,以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意境。

(三)不同的文化意象

意象就是对抽象艺术形象或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的一种表达。文化意象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通常都与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有关,有些包含了神话传说或图腾崇拜,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意象整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这种特有的意象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中国的古典名著或诗词歌赋常常蕴含着文化意象,引用了许多历史中的文化典故。中国许多作者都会引用历史典故来借古讽今或抒发自己的志向。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和这些典故的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是无法从直译的文章中体会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深意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文化意象的缺失,但如果能巧妙的表达出原文的寓意,也算是“创造性叛逆”的成功运用。在这举一个在跨文化翻译中因文化意象的缺失造成“创造性翻译”的例子。赵景深在1922年根据英译本转译契柯夫的小说《万卡》时将“Milky Way”翻译成了“牛奶路”。这一翻译从文化意象的角度上来说也是正确的。相比较下,在这两个译文中“Milky Way”的译法是最大的不同点,赵景深将其直译为了“牛奶路”,而在通行版的译文中将其翻译成了“天河”。正因为“路”和“河”这两个中英文化意象的错位,造成了这两种不同的翻译。在希腊神话中,众神聚居的奥林帕斯山通向大地的乳白色大“路”就被称为了“Milky Way”。而“天河”则来自于中国唯美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而对于原文中的“擦洗”一词,通行译文中的“天河”似乎于理不通,毕竟“河”是流动着的液体,无法用“擦洗过”来形容,反而造成了原文文化意象的破坏,从而误导读者,而赵景深所译的“牛奶路”反而还能说的过去。在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当代社会,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逐渐接受了起初在翻译中不被人所接受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赵先生误打误撞的对译入语的叛逆反而更加合理,这也揭示了翻译最根本的目的,同时也为不同文化间日后的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

三、结论

由于翻译者自身文化特色对于语言的限制,尤其是翻译译用语与原语言之间的语法、意境的差异,再好的译者也无法使译文与原文完全等同,只能尽其所能地使译文与原文无限地接近,因此“创造性叛逆”在跨文化翻译中是无法避免的。基于不同的文化因素,译者要适当地进行取舍来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文。而这种创造性到底能发挥多大的威力,不仅仅会受到原文抗议性强弱的影响,也会受到译者自身的语言特色的影响,更会受到审美观念、民族特色、文化形式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叛逆”的翻译并不能片面地等同于胡乱的翻译,而应该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遵从一定的原则和条件来进行翻译工作。“叛逆”必须以“创造性”为前提,译者要主观能动地来创造出恰当的并且贴近原文的译文,要遵守忠于原文的根本原则。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译者对于不同文化各自的特色和相互间的差异的认知形成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创造性叛逆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将大大减少文化间错误的理解和阐释,从而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