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07 15:40: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

篇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种属性和功能,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l世纪的今天,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和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同样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尤其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而变化。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构成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体育社会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体育社会运行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促进体育社会良性运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体育社会运行概念阐述

1.1社会价值观的定义

社会价值观是指社会中大多数人对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也是对社会根本价值的看法,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价值观亦可表述为以社会系统为客体,以主体的需要满足程度为内在机制的目标和尺度的总和。它是人们根据长期社会实践和反复社会情感体验,对社会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社会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

1.2生活方式的定义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生活活动的方式,是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特征的总和。生活活动是指人们的行为,即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可以取得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而采取的种种行动。它包括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劳动生产方式起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1.3体育社会运行的定义

体育社会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基础,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体育社会运行是指体育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体育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体育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个方面。其社会运行的状态分为: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以及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体育社会内部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构成。

2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对体育社会运行的影响

2.1社会价值观对体育社会运行的影响

(1)社会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它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在体育社会中,社会价值观体现着主体的体育需求和利益,体现着主体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自觉的不自觉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要求,蕴涵着主体的体育情感、体育追求的方向。因此,社会价值观中对体育的需求和利益是主体参与、欣赏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出发点。人们只有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才有可能主动地选择它、利用它,以满足自身的体育需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很强的健美体育价值观,才有可能为了达到健美的体育目标,主动选择各种各样的能促进健美的体育运动手段去进行实践运动。一个以减肥为目标的人与一般性为了健康进行锻炼的人,虽然同样认真地做同样一个动作,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所期望的以及可能实际获得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2)社会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它是主体具有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这种较稳定的信念可使主体的行为长时间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努力。这种稳定为社会主体长期坚持参加、欣赏和关注体育提供了可能。

(3)社会价值观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由古自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体育的功能、属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体育的新的功能逐渐被人们发掘、认识和接受,人们也会对体育提出新的需要。古代的王公贵族不可能体验到现代世界杯带来的欢乐,也不会有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同样,古代也不会有“假球”、“黑哨”、“兴奋剂”等社会价值观失衡与迷茫带给人们的痛苦与不幸。

社会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取代旧的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体育功能属性层次不断上升,作为价值客体的体育的功能属性也由单一的健身功能向娱乐、休闲、竞技、时尚等多元化功能的方向发展。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体育需要的质和量的不断提高和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地推动和利用体育,建立和拓宽新的体育领域。

2.2生活方式对体育社会运行的影响

(1)生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而且在不同的时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有不断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社会生产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个人生活方式和一定的活动方式。”例如,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是以上班在单位、下班后在家为主。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中体育活动所占的比重很小,即使有也大多局限在跑步、散步、三大球、乒乓球、武术等传统的、不怎么需要开销的项目。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已经成为很多社会成员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已将体育视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参加的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多样化。像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新兴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的参与也越来越踊跃。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劳动方式有直接关系,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劳动方式决定不同社会的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受不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产的发达程度的制约。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充分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就越普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和从事体育运动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发展体育事业可以给予较多的经济支持。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社会的社会成员,就越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体育运动和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这些社会基础条件的变化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时间上的保证,使人类社会开展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体育运动提供了现实的客观可能性,为体育运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体育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花钱买健康”的现代体育消费观念早已形成,而且相当的普及;而这些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发展阶段,主要还是受到较低经济水平的制约。

(3)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都市化和生活的便利化等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使身体活动的机会减少,同时,由于精神压力的增大,也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了很大影响。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从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肺结核转变成脑血管、心血管和恶性肿瘤,其原因是由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产生新疾病的根源不仅有生理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医疗手段不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被看作一种促进健康、防止疾病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这种变化有利于推动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开展,促进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4)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态下,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因为体育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以及精神充足感,同时还有助于人们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主动亲近体育运动,主动寻找适合不同体力和年龄段的体育运动,可以从体育运动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随着人们对体育这种精神产品在社会中重要地位认识的日益加深,体育消费的扩大也就成为必然。体育消费需求的扩大引导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同时,体育边际消费倾向也在加大。据推算,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每年增加1亿元,可带动2亿多元的体育场馆建材、设备器材的销售,同时带动上亿元的运动服装、运动鞋袜和运动饮料、食品的销售,并且带动了相关企业经济发展。这些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为体育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推动体育社会的发展。

(5)生活方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很大关联。自然环境和条件制约着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制约着运动项目的发展。像滑雪就须借助雪山,帆船运动就须借助海洋,游泳就须借助江河湖海,冰球只能开展于气温低的寒冷地带。在北欧的挪威、瑞典和中欧的阿尔卑斯山区盛行滑雪运动,冲浪运动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夏威夷最为流行,冰球则在加拿大风行。再如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历史悠久,其起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篇2

2近代女子体育的演变

中国近代社会的女子何以与体育有不解之缘?这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动力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并且建立在互需的基础上。首先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新式体育思想一经传入,就吸引了女子好奇与探寻的目光。女性最早与体育接近是从观看体育活动开始的,新奇的西式娱乐让其兴奋不已,在最初的思想上进行碰撞;其次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渐深入,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沉重变革的局面,破除原有的封建传统就需要摒弃女子身上的封建陋习,进而建立正确、符合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近代女子体育则在男性的关注下产生,以促进女子身体解放为目的,这些也就与体育的本质特征产生了最基本的结合点;再次是由于体育实用性的扩大,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国强种是时代的呼喊,女子需要改变,它的兴盛亦代表一个国家的兴盛,而体育又是强兵、强民、强种的主要手段,所以女子和体育这两个酵素在近代社会的大背景下,都具备了促进社会变革、保卫国家的现实作用。因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工具性的视角、以西方为标准,认为解救中国社会女子应该以体育为窗口。“女子”与“体育”这两个拥有诸多共同目标的现象结合在一起,而它自产生时就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对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1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

维新派对女子解放的呼吁显然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在各界人士的一系列努力下,女子体育产生了一些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女子学校体育教育

由于受近代社会浪潮的影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近代女学中,学校体育活动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西女塾”和“经正女塾”,“中西女塾”亦中亦西,女子常常在外籍教师的带领下,在绿树成荫的操场上欢快的练习跑步和打排球,她们自由的成长、快乐的生活,她们是时代的娇宠,是近代社会新式女性的代表。在中国人建立的经正女塾中,维新派在一开始的筹办中就确立了“以发展女子身心健康为宗旨”,在课程中设置体操科目,以锻炼女子身体,增强其体质。可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而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则不仅仅是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是具有了改变传统风俗、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

2.1.2女子体育救国

体育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主流思潮相适应,近代女子体育的产生因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思想而上升到更高的国家层面。在20世纪后中国妇女开始自我觉悟,一个追求自我解放的女子群体,高呼“女子是强国元素”,她们认为体育是中国女子的当务之急,体育不仅可以活动筋骨、陶冶性情,还可以强种族。秋瑾推崇尚武精神,并成立了“共爱会”爱国组织,主张“女子从军”,1907年创办了《中国女报》,以“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这一群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在早期创办的女性杂志中宣传女子体育,对近代女子体育在中国的萌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时女子体育也已经上升到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的高度。

2.1.3女子体育运动会

在近代社会早期创办的女子学校中,一些学校已经有举办运动会的传统了,例如务本女塾及幼稚舍就有在秋季举行运动会的先例,运动会内容包括缘绳、射的和跳绳等等。虽然此时学校运动会的影响力并不算大,形式也是不完整的,但是却为今后女子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女子运动人才的培养以及女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2近代女子体育的形成

1907到1923年期间,女子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出其先进性,女子体育逐渐变得正式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女子体育教育制度

在1906年之前,近代女子体育虽然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内容,但是并没有被当时清政府纳入正规的教育中,因此早期的女子体育是不规范、松散的,这种现象至1907年有了较大的改变,女子体育产生的影响力日渐变大,在晚清政府颁布的两个法规文件《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呼吁:女子要身心健康,体育课要促进女子身体各部位的发展,摒弃缠足的行为,鼓励练习体操,每周两个课时,教授普通体操和游戏等。这就真正确立了女学的正当地位,同时也为女子体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法律基础。

2.2.2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女子体育在学校中由零星的开展到成为一门正式教学科目,范围逐渐扩大,这就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比如女子体育教师的问题,在1906年7月,上海务本女塾率先举办“暑期女子体操传习所”,这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女子体育师资培训。之后1908年,以汤剑娥等人为代表的女子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子体育学校”,在这所学校中女子每日学习各式体操,还进行伦理、教育、体育学等课程培训,培养了一批文理兼通、身强体健的女子体育人才。

2.2.3女子体育表演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员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女子开始走进表演场,像男子一样进行身体对抗,将自己顽强拼搏的一面展现给全国人民。1916年,上海爱国女校的运动员在江苏省运动会上进行篮球表演赛,轰动了全城。1921年,在广东省第八届省运会上有五个队伍参加女子排球比赛,特别是在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正式设置了表演性质的女子体育比赛项目,中国也第一次派出了自己的女选手。女子体育虽然以表演的性质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女子首次突破小范围的学校体育、参加大型运动会比赛的行为,加快了其步入国际、进入竞技体育领域的步伐,通过体育运动向世人展现了女子的信仰和女子的能力。

2.3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

在民主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女子体育表现出更科学、更先进的内容,女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使女子体育开展的越来越繁荣。

2.3.1女子体育观念变化

社会思潮总能如实反应当时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和需求,1919年爆发,民主与科学思想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识,强国强种的军事性质体育在新兴思想下似乎显得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等人的带领下,体育就是要“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女子的体育观念也随着时生改变,由体操变为体育,学习的内容也由兵操转变为西方的运动项目。这种体育认知上的变化,使女子由早期体育强国强种的认识,转移为对自身、对生活和对整个社会的热爱。

2.3.2女子竞技体育运动

1924年以后,妇女解放的大潮已势不可挡,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女子参加各项比赛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参与项目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团体操表演等,比赛项目逐渐增加,选择也更加大胆,尤其是在第3届全运会上,女子选手正式参加篮球、排球、棒球的比赛。女子在竞技体育领域不断奋斗,在各个地区乃至全国的运动会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第三届华中运动会中湖南省女子队球、女子篮球和女子网球都取得了冠军,在这个过程中,女子竞技体育活动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不断扩大。

3近代女子体育的社会学意义

纵观近代我国女子体育的演变轨迹,由一个裹着脚的唯唯诺诺的小女人到一个挣脱束缚的自强不息的理想女性,中国女性终于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成功的奠定了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近代女子体育成长的每一步都给社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效益,使近代女子体育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1近代女子体育改善女子的生活质量

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使女子和体育快速的融合在一起,女子体育的兴起显然对女子群体解放产生了一系列积极作用。首先体现在女子身体建设上面,近代女子体育使广大女子接受体育教育并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女子的身体素质,而且体现了女子对身体自由平等的追求,可以说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女性对自我身体支配的实现。然而倡导女子体育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和自由,这还体现在女子精神生活质量上。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任何独立性和存在意识,她们没有对自身的追求,更不知何谓生活质量,辗转近代女子通过解放身体,打破几千年来女子所承受身体摧残的痛苦传统,这使女子不再是足不出户,促使她们迈出家门开始参与体育活动、开始社会交往。近代女子体育不仅实现了女子群体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而且迈向了改善女子生活质量的第一步。

3.2近代女子体育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形成

体育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符合,那么体育显然对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诚然不同的社会思潮、社会背景下对体育所寄予的希望不同,于是体育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就大不相同。近代社会女子体育的兴起是建立在对封建传统观念抨击的前提下,这就显示了它对破除封建旧习、改变封建观念的作用,女子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接受到了平等、独立等价值观念的教育,通过加深对这种观念的学习和认识,冲破封建牢笼,去操场跑步、去练习体操动作、去参加运动会等,这种体育行为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并有利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形成,随着这种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社会对女子的传统观念,建立起社会对女子的新态度;后,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女子体育观念也从军事救国转变为以健康快乐为主,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而且改变了人们在其它社会生活中的目的,使人们对体育、对社会生活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在接受和学习体育的这个过程中,女子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观念也将随着体育的不断深化而更加深刻。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竞技体育,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这种示范作用可以引起社会共鸣,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近代社会女子竞技体育就恰好具有了这种示范作用,将这种示范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女子”和“竞技体育”这两个酵素在近代社会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功能,女子竞技体育从无到有、从表演赛到正式比赛,女子在竞技场上的表演,在近代社会无疑是一个非常时髦、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不仅成为广大妇女新生活的标杆和典范,而且加强她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影响社会性别秩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女子竞技体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使女子对自身价值以及社会对女子的认识都不断变化。

3.3近代女子体育可以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在体育运动的推动下,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社会情感、集团意识、人际关系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以及他们对政治安定、社会发展、群体内聚、个人心情舒畅所起的作用,人们的幸福感、对社会的满意度的影响等。近代女子体育显然具有这种促进社会稳定的效果,首先近代初期以秋瑾为代表的女子群体提倡尚武体育,认为体育锻炼要强种族、强国家,还创建了女子爱国组织“共爱会”,她们认识的体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如何解放身体,而是已经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层面。在女子体育的推动下,近代女子将爱国热情融入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女子的凝聚力,树立女子的爱国精神。尽管当时女子体育的政治作用较大,但不能否认在动荡的时代,它曾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其次,体育可以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近代女子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就是不断实现和加速她们社会化的过程。因为封建思想在女子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一直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其幸福感和对社会的满意度都极低。随着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女子在体育运动中不断的进步和挑战,从身体到精神,女子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快乐和认可,与传统社会相比,其在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近代女子体育出现了女教师和女运动员,这使她们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自身价值也得到自我和社会的肯定。女子通过自由的参与体育活动而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社会行为,这些都可以说明一点,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女性的个人幸福感和对社会的满意度,这种积极变化不仅可以抑制社会不良现象,还使女子更加乐于投身到社会建设中,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

3.4近代女子体育有助于社会文化建设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卫生体育属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体育对促进文化建设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育竞技运动、社会体育审美、体育方法手段、新闻出版、教育等各项文化事业活动,这些活动在不同领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和道德水平有积极作用。比如:近代女子体育竞技活动的历程,从范围上看由校运动会发展到省运动会再到全国运动会的扩大,从项目上看由女子跳绳到排球再到足球和篮球的大胆突破,从参与性质来看由自发松散的到表演性质的再到正式比赛的转变,近代女子在竞技体育活动领域不断前进,表现出更多的能力和创新力,尽管竞技体育发起前,女子体育已经在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女子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活动则使体育在更大范围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体育所积聚的人人平等、民主、自由、奋斗、团结、友谊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财富,近代女子体育事业促进国家文化繁荣,女子体育精神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塑造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近代女子的教育权首先受到社会的关注,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由早期建立个别学校发展到成为一项教育制度,再到培养专门体育人才的这个过程,女子学校体育逐渐完善,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也逐渐变大。那么近代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的凸显,不仅具有促进女子身心健康的根本作用,更是具备了冲破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作用;体育教育使女子成为社会的良好榜样,改变中国女子的封建形象。体育的这种身体教育,对文化传递、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直至现当代对女性的发展都显得尤为关键。

3.5近代女子体育推动社会制度建设

体育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发展,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运动的制度、法令、条例、章程等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人们遵守法律、道德的自觉程度是衡量和反应体育社会效益的标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体育对社会的贡献。1906年左右,随着女子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女子体育运动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这两个法规文件中,女子体育纳入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受到政府制度的保障,这使更多的人以合法的权利参与体育,更多人自愿接受体育教育。或许正是由于“社会中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使近代女子体育具有不同于男子体育的特殊性,促使女子体育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社会制度的建立。

4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社会学意义的价值

无论是在近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女子体育这个看似简单的体育现象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然而对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历史回顾,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近代社会女子体育的本质和社会意义,而且对现当代女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第一,体育与女性的身体自由。由于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直至现代社会女性仍然摆脱不掉身体文化的束缚,从近代女子体育的实践来看,女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挣脱小脚束缚、自愿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对实现女性身体自由和赋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对自我身体的消费或支配,不仅可以提高现代女性的身体质量,是保障生活健康重要方式,而且是现代女性追求身体平等、改变柔弱消极的身体形象以及实现自我身体权益的主要方式。第二,体育与女性的自我关注。在历史的长流中,伴随社会时代变迁的体育,它的作用更能被人们认识和挖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性长期缺乏“自我关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表现出“照顾家庭”的特征,研究中发现,女性在参与运动锻炼中最容易摆脱日常生活和社会角色的束缚。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增加女性对自身健康、形象和社会交往的关注。因此,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就是对自己身体、形象等各方面关注的过程。第三,体育与社会性别空间。男女性别自古以来的差异,使男女在社会上的分工逐渐分化,这种分工导致了男女社会性别空间关系的出现,在这个空间中,女性则被束缚在家庭等比较狭小的地带,处于孤立的地位;那么近代女子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帮助自己成功摆脱封建束缚迈入社会公共领域中,而且通过参与体育比赛运动,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务。可见参与体育活动则可以缓和这种孤立的境地,帮助女性争取更多的“社会空间”。因此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从“私域”向“公域”的迈进,也是拓展女性社会空间,构建和谐性别秩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第四,女性体育与社会发展。通过对近代女子体育社会意义的研究,认识到女性体育对妇女自由、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女性参与体育,在政治决策或体育决策的过程中,女性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因素,进而充分发挥女性体育的潜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篇3

根据休闲体育包含面广泛的特点,大致可以把休闲体育活动划分为如下几类:健身塑形、娱乐身心、竞赛、释放放松、社交交际、探险和寻求刺激等7类。

(一)健身塑形类

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求就越高,而健康的身体又是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基石,所以多数人以健身得方式来增进健康,增强自身体质,而还有一些人是通?^这些健身活动来行使自己追求美的权利。

(二)娱乐身心类

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娱乐行为不尽相同,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身体练习,又能在活动过程中使人获得愉悦情感的娱乐形式称之为体育娱乐。体育娱乐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愉悦身心,心理的愉悦感受更甚于身体上舒适感。例如:打陀螺,扭秧歌等。

(三)竞赛类

休闲体育中的竞赛与竞技体育中的竞赛截然不同。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以争取优胜为目标,取得优异成绩。而休闲体育中的竞赛强调活动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满足参与者愉悦身心的要求。

(四)消遣放松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表现在身体方面,更表现在心理方面。但据一些调查报告显示,体育运动虽然在愉悦身心方面没有娱乐类活动效果明显,但它更容易展开和进行,所以也是人们最容易选择的项目。例如:散步,快走等。

(五)交际活动类

休闲是交际活动的最佳时机,只有在休闲的环境氛围中,人们的自由感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在共同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职业的差异,平等无差别很容易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没有障碍。

二、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一)维护身心健康――休闲体育的本原价值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使劳动者倍感压力的巨大,精神的持续紧张会使劳动者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疾病增加。在心理方面,他们不认为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任何乐趣,反而会厌倦工作。而休闲活动产生愉悦的心情,愉悦的心情又反过来增强身体的健康。通过身体活动增进健康、调节人的心理是休闲体育的价值所在,愉悦的心情促进人的身体活动也是休闲体育的重要内容。

(二)休闲体育的伴随价值

1.娱乐与享受

人们所进行的休闲体育活动,没有竞技体育相对激烈的对抗性,并且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能上都不产生任何压力。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的项目、方式、时间,轻松愉快地从事身体活动或观赏休闲体育活动。在工作闲暇之余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身心都得到某种满足。

2.促进人际交往

休闲体育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同时也是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剂。人们通过休闲体育运动可以结识许多不同领域、年龄阶段、性别的人,丰富精神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俨然已经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新途径。

3.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进行运动前需要购买运动装备,至少需要购买运动服与运动鞋。休闲体育给社会带来的经济产出,远远大于社会对它的经济投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变化、国民体育意识增强,体育消费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们已经具有享受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的经济能力,发展休闲体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三)引导社会风气――休闲体育的附加价值

文明、科学、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所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崭新的现代生活目标,它可以冲击并抛弃落后、愚昧、腐朽的不良生活习惯,抵制精神污染,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团结。在闲暇时间,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共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活跃家庭精神文化氛围,增强家庭凝聚力,促使家庭内部和谐。

三、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

(一)休闲体育发展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对休闲体育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活动设施等,使得活动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个人在休闲体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更多人花钱购买运动器材或参与俱乐部活动。

(二)休闲体育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时间保证

篇4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 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 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篇5

1 正确体育观下的休闲体育

1.1注重以人为本与社会需求并济的体育价值观

从体育的价值取向看体育:体育价值取向是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社会本位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偏重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位的体育价值观,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体育价值应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体育要适应和满足人的需要,以人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体育,高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满足学生的需要是高校体育价值观的核心。除此之外又充分考虑体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以此保证高校体育的发展不偏离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1.2同一观念下的体育手段

在学术界热点讨论的几个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概念中,休闲体育、竞技运动软式化、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娱乐体育、轻体育大众化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和体育实践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特征--让学生接受体育、爱上体育、并形成长效化的体育锻炼习惯。其方式都是使枯燥的体育变得有趣味增加学生接受度;使难度大,复杂的项目变得简单化,使负荷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项目,强度轻松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共识,那就是关注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即高校体育手段要以人为本,偏重人本位的发展方向。

1.3休闲体育的功能符合当今价值观

当我们赋予体育太多功能时,体育却离生活越来越远,体育与休闲的结合使体育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途径。休闲体育是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依据自身兴趣和需求,以对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直接参与为基础,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心理调适功能、社会化功能等,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协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并可使不同喜好和身体状况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休闲体育象征着自愿自觉的活动和惬意、自由、多元的自由存在方式及当今社会和大众的根本需求。当我们居住的环境逐渐恶化、机体功能缓慢退化、对理性过于追求时,休闲体育将成为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价值的需求体现。

2 高校体育的诉求--实现体育内容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学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以及硬性规定体育达标学分的原因,体育教学课程开展多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且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选择较为单一和局限,这些问题都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体育的非生活化和非自然化问题造成体育与生活的人为割裂,不能成为大学生闲暇和调节生活的手段,即体育不适合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要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做到积极参与,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就要加以考虑。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应以多样性和能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基础设置体育课程及课程内容,体现科学的休闲运动理念;增强学生课程参与度和积极性而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提高我国高校在校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综合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3 高校休闲体育

3.1休闲体育作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引入体育休闲理念,树立追求健康的指导思想、推行终身体育教育。建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不仅要强调体育的强身健体的功能,更要重视体育的调节情绪,愉悦心理的作用。休闲体育由于其运动负荷轻松化,难度负荷简单化、运动形式娱乐化等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欲望,而且也为之提供心理交际的体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融入休闲娱乐的情境、构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心理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另外休闲体育丰富多彩的娱乐内容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兴趣,提倡其个性自由发展。

3.2休闲体育可实现学生的体育行为长效化

休闲运动起着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愉快而健康地度过余暇时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可很好地保证学生体育参与的长效性。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之前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调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也将紧随其后进入"休闲时代"。在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已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阶段,这个阶段本身便是体育休闲存在的经济基础。休闲体育的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将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身心的需求,并因此形成长期的习惯和需求,最终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的主线都应围绕休闲体育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促进学生体育行为的长效化实现,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最终融合。

3.3休闲体育可作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衔接

在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一体化中,学校体育起着衔接的作用。高校因其有着雄厚的体育师资、优越的场地器材、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为实施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保障,高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对于休闲体育的开展有引导、组织和管理的教育责任。以休闲体育的方式、即学生可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以体育的方式进行休闲的习惯;使其在回归家庭及进入社会后依然能够保持这种习惯,顺利实现学校体育与家庭和社会的过渡与衔接。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及体育人口的稳步增长,新世纪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调整高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方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和满足社会需要并济的价值取向,加强和突出体育的休闲性与娱乐性,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电影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电影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传播形式,具有文学艺术跨文化传播方式的所有的优点;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传播渠道进一步整合。网络的普及使网络电影成为了一条范围广大的电影传播渠道。在大众传播领域,电影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往往会变成一种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加拿大着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观点,以为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所以,电影可以帮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电影中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并将其视为必然。不同的国家都希看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在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电影是奥林匹克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体现人类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夸大体育的人文价值, 夸大体育的真、善、美,夸大体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进而促进和维护人的尊严和和平的社会建立。

篇7

Keywords: athletic sports so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竞技体育进入青少年体育领域,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学生体育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克服传统体操教材的形式化、集体化和造型化,许多国家提出了人们的身体运动应该是以个人的身体为目标的教育,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体操改革运动。竞技体育正式成为教育的内容,与体操。舞蹈并列为主要体育教材。由于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远远超过体操,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社会成员克服现代社会文明病的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那么必须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支撑点―软实力。它不同于技术、设施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仲,而“软实力”强调的是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竞技体育又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竞技体育及人的社会化概念的阐述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 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

1.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学生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学生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篇8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文化;经济

Key words: common aerobics;culture;economy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49-01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的开始把业余生活用来参加各类体育锻炼。从以往的拿健康换金钱发展到现在花钱买健康上来定的时间概念。总书记在奥运会总结报告中指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大众健美操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对于场地、器械要求不高,又同时具备保健、医疗、健身、娱乐、身体塑性的锻炼价值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1大众健美操的健身价值

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体现在动作编排上。对此,在大众健美操的编创的过程中就要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来设计健美操的动作或者是一套动作,从而能够保证动作是能够适应人体的生理规律,使运动强度以及运动的负荷都在一个符合要求的范围之内。同时动作安排也应该是从浅入深,难度由简到繁,从而使运动者身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身体各个关节、韧带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以使身体的机能能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中得到提高。通过长期坚持健美操训练,可以使身体的关节、骨骼韧带得到均衡的发展,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身姿和体态,并且能够消耗身体较多的脂肪。在健美操的众多分类中,不仅有可以使身体各个关节都能够得到放松的全身性锻炼,也有针对某一部分进行重点锻炼的动作设计。在以锻炼全身各部分为主要目的的大众健美操中,其动作的编排更多的是突出了对于身体全面的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在通过一套健美操的锻炼后就如同进行了一次全身各部分的运动,使人体的协调性和均衡性都能够得到发展。而有针对性的健美操则是通过特定的动作使练习者在全身都得到锻炼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健康的定义已经不是以往生理健康这个狭隘的层次,而是兼顾了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对此大众健美操对于练习者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也开始日渐收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也日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脆弱而敏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找到一种寄托或者是释放的方式,在这个层次上来说大众健美操就目前情况来说是提高身心素质的最理想的运动。

2大众健美操的文化价值

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含着人们创造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所有东西。我们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本没有文化,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通过自己的能动性所创造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体育文化是针对体育运动领域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是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所形成的精神,物质,制度的总和。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了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本研究主要探讨大众健美操在现代社会文化下,考虑到大众健美操项目所独特的大众性和时代感以及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和属性等,主要从大众健美躁项目所独特的创新意识、审美意识、休闲意识来表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价值。体育文化产生于社会文化的需求,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大众健美操的兴起和流行是现代社会时代性和大众性的需求的结果,也就是说大众健美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的需求的结果。体育在很久以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活动的很多需要的,不仅要满足原始人类的生产需求,还要满足人类娱乐,生存,安全,社交等等众多的人类活动。而在现如今大众健美操的出现也是由于人们对于很多方面,诸如社交,娱乐等等的需求而兴起的,这些需求的满足便体现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3大众健美操的经济价值

大众健美操成为健身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体育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并满足民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大众健美操这种新兴的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体育运动多样化的需求而兴起的,也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促进我国体育事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运动推向市场,对经营者要考虑“上帝”的需求,有市场才有产业的生路。对消费者要考虑物有所值,体育消费要有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效益。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要谋求发展就要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占有市场。大众健美操运动较之其它体育健身项目有更广阔市场。应当指出的是,大众健美操运动在诸多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市场竞争中有良好的前景。首先,大众健美操作为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之一,其介定范围比较广阔,它不同于田径项目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技能走、跑、跳为主体进行活动,也不同于球类项目有鲜明的游戏对抗性,更不像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水上、冰上、空中等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活动。大众健美操运动具有“人为性”特,它的运动形式是人们根据需要而人为地创造动作去进行练习。人的肢体各个部位、关节、肌肉和器官的锻炼,为了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坷以科学地通过改变身体姿势,动作方向,动作路线、动作频率、动作速度和动作的节奏进行调节,以创编适宜于不同人群或个体需要的练习。此外,在运动的环境条件上,大众健美操可以在室外、室内、广场、大厅、娱乐场所、健身房,甚至在家庭的居室中进行。练习的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是―般运动项目难以相比的。

4结论

大众健美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社会当中,它既具备大众体育的社会价值,也具备大众健美操的所特有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众健美操这一具有高度时代特征的健身项目,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发挥最有效的力量。

篇9

社会

体育价值

发展

1 体育运动的经济价值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体育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是一种社会存在,体育作为一项生产性的文化事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体育经济既是社会消费性经济,又是社会生活性的经济,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相互的。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从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述中,我们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其特征可以明确三点,其一,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同劳动力所有者分不开的;其二,劳动能力只有在劳动中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其三,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由此可见,对劳动者的培养应包括进行智力教育和身体方面教育,使劳动者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保证劳动者有充沛精力投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效率。生产力的基本结构是教育和科学管理,都是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为基本条件的,而体育对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发掘具有直接作用。体育虽不直接参加物质生产,不出产社会物质产品,但劳动者因接受身体教育而强身健体,增长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多种身体技能,首先是体育运动参与者明显受益,而后表现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因而体育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低估的。

2 体育运动与人的社会价值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事业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了解社会,学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生动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各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错,互相渗透的趋势,体育已逐渐成为最富有社会意义的事业。升国旗、奏国歌这种崇高、特殊表示胜利者荣誉的形式,唯有国际比赛中才有,它最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社会里,体育运动深入到社会每一个阶层,直到家庭和个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完善自我的体育运动中去,表明体育运动正在为人们建立崇高生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指点作用。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的对抗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加强了对集体、团体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定感。体育运动又总是在一定道德约束下进行,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团结拼博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荣与辱,竞争与退缩,爱情与事业,个人与祖国,乃至生与死之间选择和定位。体育不单纯是竞技,它还是一项大众性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体育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在体育文化日益显现出迷人的魅力之后,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掌握。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培养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古往今来任何一项活动还从未象体育这样拥有如此广泛参与者和长久不衰的民众热情。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亿万人健身强体,发展完善自我的参与意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各种体育比赛,能培养人们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奋进拼搏精神,以及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 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精神价值

体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也带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启示,使人感受到生命总在运动发展中。体育发挥着包括一些艺术形式不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它既是人类一种高级文化活动,也必然是一片人类高级情感抒发地。在体育运动中不仅个人的情感得到渲泄和发展,也使社会得以和谐和稳定。

体育比赛紧张激烈的节奏扣人心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交流,运动技艺的惊险性,比赛的对抗性,战术配合的准确性,稍纵即逝的偶然性,时间速度的节奏性,音响画面的艺术性,使人们欣赏到一种精采超群的流动技术,极大地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

篇10

1体育运动的经济价值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体育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是一种社会存在,体育作为一项生产性的文化事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体育经济既是社会消费性经济,又是社会生活性的经济,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相互的。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从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述中,我们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其特征可以明确三点,其一,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同劳动力所有者分不开的;其二,劳动能力只有在劳动中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其三,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合。由此可见,对劳动者的培养应包括进行智力教育和身体方面教育,使劳动者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保证劳动者有充沛精力投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效率。生产力的基本结构是教育和科学管理,都是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为基本条件的,而体育对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发掘具有直接作用。体育虽不直接参加物质生产,不出产社会物质产品,但劳动者因接受身体教育而强身健体,增长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多种身体技能,首先是体育运动参与者明显受益,而后表现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因而体育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低估的。

2体育运动与人的社会价值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事业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了解社会,学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生动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各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错,互相渗透的趋势,体育已逐渐成为最富有社会意义的事业。升国旗、奏国歌这种崇高、特殊表示胜利者荣誉的形式,唯有国际比赛中才有,它最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社会里,体育运动深入到社会每一个阶层,直到家庭和个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完善自我的体育运动中去,表明体育运动正在为人们建立崇高生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指点作用。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的对抗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加强了对集体、团体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定感。体育运动又总是在一定道德约束下进行,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团结拼博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荣与辱,竞争与退缩,爱情与事业,个人与祖国,乃至生与死之间选择和定位。体育不单纯是竞技,它还是一项大众性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体育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在体育文化日益显现出迷人的魅力之后,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掌握。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培养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古往今来任何一项活动还从未象体育这样拥有如此广泛参与者和长久不衰的民众热情。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亿万人健身强体,发展完善自我的参与意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各种体育比赛,能培养人们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奋进拼搏精神,以及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精神价值

体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也带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启示,使人感受到生命总在运动发展中。体育发挥着包括一些艺术形式不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它既是人类一种高级文化活动,也必然是一片人类高级情感抒发地。在体育运动中不仅个人的情感得到渲泄和发展,也使社会得以和谐和稳定。

体育比赛紧张激烈的节奏扣人心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交流,运动技艺的惊险性,比赛的对抗性,战术配合的准确性,稍纵即逝的偶然性,时间速度的节奏性,音响画面的艺术性,使人们欣赏到一种精采超群的流动技术,极大地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

篇11

生态系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一直都是学者们十分关心,并致力研究的问题,当代的武术保护策略多局限于拳种范围的保护、挖整,后来也有学者提出武术的“活态”传承,认为武术应当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让武术在人的身上“流动”起来。但是这种观点仍然有其局限性,武术的保护和发展应当着眼于武术生态系统的建立,创造一片适合武术繁荣生长的土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存留下来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是,自从中国经历了1840年到现如今将近两百年的剧变,可以说,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变化都要比过去几千年来文明的变化程度要大。在这种剧变下,以武术为代表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如可能够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合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下民传人和从业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传统武术的生存现状

1.1现代化的冲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其一切活动包括对文化的传承,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环境则无从谈“文化”或“文化传承”。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1]当技术发明增进了人类控制和调节环境的能力,当习得的行为模式得到传承,环境和文化的意义就被改变。[2]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其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逻辑模式,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冲击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1.2异质文化侵蚀

中国自近代以来,长期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的状态,使得社会整体对待异质文化呈现出不理性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时,再加之优秀的市场运作机制,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被寸寸挤压。对于现代武术的竞技化的发展,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失败,对此,是否需要提示大家应当返回到传统武术当中,去寻找文化的血脉和未来的道路。蔡龙云先生指出,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舞”和“击”的两条道路;形意拳传人李仲轩口述的《逝去的武林》中也提到,传统武术有练法、打法和演法三大内容。认为,传统应当是在继承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的过程。这表明,传统不仅仅是继承,而是保持了继承和创新之间适当的张力的过程。作为现代武术大力推广的竞技武术,不仅完整的继承了相关拳种的已有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难美新的独特风格,作为武术演法的发展,武术竞技套路的发展无疑是相当优秀并且成功的。但是,演法的高度发展却撇下了打法和练法,以练法落后尤甚,这种不平衡发展引发了甚嚣尘上的“技击丢失”论,这是对中国武术构成体系的误读。但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确造成了武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使得面对跆拳道等异文化项目时,显得竞争力不足。

1.3快文化之殇

中国传统武术的培养模式是徒弟把师父养在家里,15岁开始习拳,徒弟练拳,师父帮着调养,到40岁左右功夫大成。[3]网络媒体出现之后,信息的流通极大的加快了,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快文化,追求时尚的风潮愈演愈烈,以优衣库等服装品牌为例,其款式每周出新,甚至常常使用水洗一遍就报废的材料,迫使消费者加快消费的周转率。跆拳道等国外武技作为体育项目推广,使用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简单、高效,短时间内就能见得成效,这种方式也迎合了现代快文化的追求个性,更新频繁的特点。反观传统武术这种动辄十几年为周期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快文化的节奏,也成为武术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

2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模式探索

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许多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措施和建议,然而,这些方法层面的建议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土壤才是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展武术的根本途径。武术传播发展的主流,从古至今都是游离在官方之外,私下传播的情况,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文章指出“中国武术是生长在过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的”,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的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农耕文明背景的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的再生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就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活态”是文化发展和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概念,以武术为例,现有的研究认为,武术的继承和传播不应该仅仅把武术的器械,书籍资料,录像等挖掘保留下来就万事大吉,还应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使武术得以在人的身上流动,保证武术的活态传承。[4]然而,这种观点固然有其现实的意义,但是仍然有视野的局限性,武术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现存的拳种的挖整、保护和活态传承,更应注重于整个武术文化系统的“活态”。以八卦掌为例,董海川作为一代宗师,技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弟子由于自身的天赋,特点不同,又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从狭义的拳种保护上说,董海川的技术风格在他辞世之后必然消失于历史之中,然而他的弟子却通过各自的方式,将董海川的拳术保存了下来。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现代公认的种类繁多的拳种系统是明末才得以成型,期间,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有名的无名的拳种产生又消失,如果以现在的武术保护的视野来说,这些都是损失,但是正因为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武术文化体系得以在这种不断有新拳种产生,又不断有拳种消亡的情况下,以一种生机盎然的“活态”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能够构筑一整套武术文化的生态系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就不必拘泥于具体拳种的兴衰存亡,而能够站在生态体系的高度把握武术的流变,通过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使武术能够生生不息。

2.1经济体制

近代以来,产品供需产生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了经济体制的核心,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产生的场所。在《做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的文化循环,任何一项文化主题或人工制品的分析研究都一定要通过这个循环,在现实世界中(这个循环的)各个环节是以一种复杂的和偶然的方式不断地相互重叠和相互缠绕的。[5]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立足市场,发现受众的需求,将武术作为一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并且让大众进行消费。这个过程中,如何定位武术表征,使得传播的受众产生认同,是当下武术传播的重点。

2.2科学技术

以西方社会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兴起,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的各种科技成果远远超越了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现代科学体系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其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得中国传统自然科学“黑箱”式的研究模式看起来越发的玄奇而不可信,然而,传统自然科学能够在中国社会存在、发展,必定有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如何将二者结合,形成一套全新的科学体系,不仅有利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如果能够建立起这套体系,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例如:中医经络学说、气论等,如何应用现代的科学话语进行解释,不仅有利于瓦解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神秘化言论,而且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和脉络。对于传统武术的大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也能够通过定量研究更好的被学习和掌握。

2.3社会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导向,文化又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形成。武术的文化和身体技术体系就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武术的基石,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石。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日渐稀薄,汉文化的特色日渐丢失,反观日本,正式场合下的礼仪风貌,民族气息浓厚,一片唐宋风情[6]。由于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价值观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循环出现了断裂,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依靠政府制定政策,营造文化导向,不可以放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的现状自由发展,重新建立起一个对中华文化传统比较好的继承下来的社会风貌。这样一来,武术也能够从中受益,恢复了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就会有着独到的社会效应。古今文化,失传者甚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的潮流中仍是主流,其因有文化之土壤,一旦雨露播撒,便生根发芽,本不应出现单独保护某项文化项目的局面。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本来的土壤已经变得稀薄,只能从项目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中,重新挖掘文化之土壤,是为“文化成果反哺文化生产者”,通过这种人为干预的传承活动,使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从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社会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对武术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释和重构,重新配置出适合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使得武术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得到新生。

参考文献

[1]谢业雷,李吉远.“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JulianHSteward,著.文化生态学[M].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杂志社,2007:107-112.

[3]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中华民族骨气、精神的象征,是具有代表中国符号作用的传统文化精华,在国内外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积极学习推广的国粹。武术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广泛的参与性,这就需要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良机,深刻理解全会精神,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武术的作用,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武术的价值

武术,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色,是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56个民族集体创造、融会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自然属性。“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我国的各个武术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厚,简便易行,颇具民族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1.健身价值

健身是人类从事任何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武术项目就是人们从生产劳动中衍生出来的健身意识自觉的产物。虽然有些项目并不一定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但或多或少地具有健身价值。此外,还有一些从作战技能和宗教仪式中演化而来的武术项目也具有健身价值。

可以预见,在当前人类“现代文明病”频发、身体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的大背景下,追求身体素质的改善和体质完善将成为现时代人们的主动选择。因而,具有独特健身功能的武术将在满足人类健身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蕴含的健身价值也将得到更加深广的开发。

2.观赏价值

有人类学家曾指出:在早期人类上升的过程中,最大的快乐是从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尤其是狩猎等技术的满足中获得。这充分说明了从身体活动中寻求娱乐是人类一种根本的心理欲求。

武术的娱乐价值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在逻辑上具有从必要的劳动和生活中摆脱出来,追求健身价值的取向,随着人们娱乐欲望的不断增强,娱乐性终于发展成为武术最鲜明的个体价值之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更使得武术锻炼成为人们缓解紧张生活的一种追求。人们不仅直接参与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而且从观看运动竞赛和表演中获得身心愉悦。许多在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武术项目就因为强烈的娱乐性而得到广泛的传播,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众多武术项目就体现出这个鲜明特点,自娱性越强的武术流派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3.竞技价值

竞争是武术的灵魂,超越自我和对手是武术运动的精神和本质内涵。作为具有鲜明的身体活动特性的人体文化,武术往往是在相互争斗和较量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参与武术活动的人们也通常通过与他人的竞争和较量来检验自身的水平。在武术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如力量、耐力、平衡、柔韧、灵敏等各项素质中,几乎都存在着竞技,武术离开了竞技便失去其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发展生产”与“生活宽裕”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两个主轴。同样,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也不能脱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华武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因此,只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武术的功能,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才能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同时,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繁荣。

三、武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村庄改造,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表现出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政治建设地位、经济建设地位、文化建设地位、社会建设地位。

源于我国的武术项目,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传统意识和思维的宝贵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武术作为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精神活动和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它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武术中的爱国主义、天人合一、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以及以人为本的体育思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及物质基础。所以,我们全社会应充分重视武术项目的开展,大力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香港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179-181。

[2]周伟良 中华武术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