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8 17:11: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活动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活动的特点

篇1

1. 该理论的始源 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由于长期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巨大影响,使得建构主义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获得人们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

2. 该理论的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有一句很生动的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篇2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股合唱热,合唱艺术正以其独特性和包容性的特点①,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欢迎,以我省为例,每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经典合唱歌曲的比赛活动,由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文化系统合唱比赛活动、由省教育厅隔年组织的大学生合唱比赛活动;地方政府也参与主导着各种合唱活动,如嘉兴打造歌城名片,每年举办全国性的合唱赛事、在温州合唱艺术也出现温州模式、绍兴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再如,宁波市每年中小学都要举行合唱比赛等;国际国内的其他合唱赛事就更不胜枚举了。这一股股合唱热的背后也可见合唱艺术的价值深受各界的认同,合唱艺术的形式也逐步让更多的人群喜爱。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的聚集地,更是合唱艺术活动的绝佳土壤,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下称我校),每年进行着不同层次的合唱活动,如军训合唱比赛、班级合唱比赛、院系合唱比赛、校合唱团音乐会、校外合唱艺术竞赛以及教职工合唱艺术活动等。近年来我校合唱更以一种自觉的状态形成了一道立体的合唱艺术风景,这种立体的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正是笔者所提出的“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成果的表现方式。

一、“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构想及实践。

(一)“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构想。

合唱艺术作为一门高级的集体音乐艺术形式,在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思想教育、团队协作意识、形象思维锻炼、心理疏解、音乐素养提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②,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是基于合唱艺术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学校思政工作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等综合因素考虑,通过整合相关资源,部门联动,打造的一个由班级、学院、学校共同参与的立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形成一种差别式、渐进式的学生艺术教育模式、一种凝练和传输校园文化精神的有效手段,具有内容高雅,形式喜闻乐见,参与面广,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等特点。

(二)“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实践。

我校自2001年办学以来,十分重视合唱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推动作用,2002年成立大学生合唱团,并推进了多项以合唱艺术为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聆听心声合唱音乐会、纪念一二・九运动学生合唱比赛、纪念合唱汇演、新生班级歌咏比赛、新生军训军旅合唱比赛等。通过多年的发展,合唱艺术活动的模式和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并形成了各自的组织方式和针对性的组织目的。

第一层次,形成了以新生为参与对象的班级歌咏比赛、军训合唱比赛等活动。由各学院系主办,以新生班级团队建设、合唱艺术普及为目的,重视班级学生的共同参与,简化表演的难度,突出表演的创意,大都以齐唱式的集体歌咏为形式。目标:通过一次集体的创作和表演,促进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础知识。手段:以奖促进,突出班级合唱节目的创意和集体参与,演唱技巧和内容不为重点,内容健康,体现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学生参与热情高,班级同学间迅速熟悉,体验到歌咏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识,为许多院系所推广和欢迎。新生军训合唱比赛则由学校军训负责单位主办,以新生连队为单位进行军旅国防教育和合唱普及教育为目的。此两项活动每年连续进行,为校园合唱艺术氛围营造和普及发挥了基石作用。

第二层次,形成了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共同主办,艺术教育中心指导,以各院系为单位组队,进行主题合唱汇演活动。目标:进行一次生动的红色主题教育,让学生体验一次有一定难度的合唱实践,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内容,重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同时营造全院良好合唱的氛围。手段:一是重策划,以红色主题为主线,精心挑选作品,重视纪念主题的逻辑性和时序性,规定演唱曲目;二是重保障,下拨经费,要求各院系团委精心组队,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排练,要求2个月的时间跨度,确保整个过程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确保最后的合唱艺术汇演环节成为艺术精品的展示。效果:学生生动的接受了一次红色主题教育,熟悉了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感受到了一次专业式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此项活动现已成为我校每年举行的品牌活动。

第三层次,以建设指导“校级大学生合唱团”为标杆,打造学校合唱艺术精品,对内辐射,对外发挥文化名片作用。由学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共同组织指导,以全院学生为对象,建立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目标: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培养一批良好素质的合唱队员,对内能演,对外能赛。手段:进行日常训练,每周2次训练,学分认证,专业指导,严格管理,加大投入。效果:多年来,我校合唱团先后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等各类合唱赛事获奖20多项,对外展示的同时更是对学生精神风貌、综合素养的一次展示。

最后,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应以“教职工合唱活动”为补充,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合唱氛围。我校教职工元旦文艺晚会,经常性的组织合唱比赛,并成立了教职工合唱团,开展日常的训练,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教工的合唱活动为学生们做了一个较好的示范,由此也形成了一道师生共同参与,校、院、班级分层组织,难易结合的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艺术教育督查工作中,立体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工作在文件中进行了反馈。

二、独立学院“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价值探究

独立学院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积淀不深,活动多而不精,认同率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园精神凝练和灌输的手段,严重的制约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课程的开设和高质量的艺术活动不多,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制约着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是建立在一门团体歌唱艺术基础上综合艺术活动模式,具有全员覆盖、渐进推进、立体组织、综合熏陶等特点,在内容上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因此构建“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是独立学院的现实需要,它在组织方式、展现形式、表现内容等方面对于独立学院有着它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综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1、是快速形成良好班风的最佳手段。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学校基本的学生集体,班风的好坏也影响着学校校风,而我校开展的以新生班级为对象的班级合唱活动,以集体完成1项表演艺术为目标,经过一定的时间跨度,通过班级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能快速让学生相互熟悉各自特点和特长,凝聚团队,激发集体荣誉感。而在娱乐化过度的时代,选择高雅的合唱艺术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班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也为形成一个高雅的校园文化发挥作用。

2、是思政教育的创新平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艺术的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教化方式,学生乐于接受。一方面合唱艺术以其参与面广和参与门槛大众化特点,使之成为受益面最广的艺术形式。如“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第一层级的合唱比赛模式可覆盖3000人,而第二层级的比赛可组织参演的演员达到600人左右,观众800人,第三层级的合唱团90人,全年的参与人数可达到4500人次,接近学校学生人数的一半,具备这种强大动员方式的艺术也只有合唱艺术。另方面,合唱艺术作为最高级声乐艺术,因其团体性和有歌词辅助的特点,使其渲染力比一般表演艺术更强,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合唱艺术一直是鼓舞广大民众的有力推手,也积累了大量反映革命历史的合唱作品,大学生演唱这类作品,能生动的感受当时的历史故事和情绪,参与学生由此接受了一次红色的教育。

3、是打造学校合唱艺术文化名片的需要。艺术名片是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标志性的成果,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的立体式开展方式,既能营造良好的合唱艺术氛围,深化合唱艺术的普及工作,学生因此而熟悉和爱好合唱;又能发现一批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适合参加合唱团的学生,从而为学校合唱团的精品塑造奠定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合唱艺术名片的校内辐射效应也能得到更多的共鸣和认可,对外的合唱艺术活动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文化的形成。行为表象背后包含着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情商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的形成。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以其科学的歌唱为主线,相互平等协作的演绎形式,主流的思想内容,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想象创造力、心理的疏导、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皆有明显的作用②。在此基础上合唱艺术还能衍生出更多品质的锻炼,如毅力,纪律意识,礼貌意识等等,这种在合唱艺术活动中的锻炼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有利于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

1、是公共艺术教育课堂的特色补充。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课堂是学生艺术普及的中心环节。然而独立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因师资严重不足,导致艺术课程总量少、门类少,与学生的需求严重不匹配,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其最广泛的参与面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艺术教育的机会,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合唱活动由专业音乐教师主导,体现了艺术实践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是为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的特色补充。

2、是公共艺术教育方式的创新开拓。在翻转课堂和慕课等形式进入课堂后,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在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学生更注重自身的实践体验,本人通过《音乐鉴赏》课堂互动座谈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希望互动和参与艺术实践。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打造了一个可长可短的参与时间,从易到难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立体和渐进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阶梯式的艺术教育方式。

结语:

合唱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简繁兼具的形式,参与面广、大众化等特点,为独立学院立足自身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提供了可能。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是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后,再从构想到继续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已经为我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点的变化,合唱艺术也将在大学校园绽放出更多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李宜芳. 论高校合唱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融 音论乐坊 2012-6

[2] 郭晓伟. 普及校园合唱艺术刍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8.

[3] 孙大鹏. 浅析加强_独立学院_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科纵横 2009.10

[4] 郭晓伟. 对高校业余合唱团组织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7.

篇3

一、导入新课

背景知识: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独立意义上的雕塑作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全面发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为目的的雕塑也从另一条道路走向繁荣。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等。陶塑与石雕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内容:(1)雕塑: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雕塑等个种手段,塑造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三维实体的一种造型艺术。(2)雕塑的基本形式:圆雕(又称立体雕)、浮雕(附在另一平面上);(3)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

2.教师教学活动:(1)教师讲述雕塑概念;(2)引导学生理解雕塑的基本形式;(3)让学生理解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

3.学生学习活动:(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形成对陶塑与石雕制作工艺的宏观认识;(2)通过对陶塑与石雕区别的思考,巩固旧知识,探索新知识;(3)理解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感知体会它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主题;其次,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

三、作品欣赏

(一)作品欣赏一:陵墓雕塑(地上陵地下墓)

1.教学内容:(1)陶俑: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2)石刻造像:霍去病墓雕刻;及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3)各时期雕塑:唐代雕塑:唐三彩;昭陵六骏;宋代雕塑;明代雕塑等。

2.教师教学活动:(1)通过图片(或实景欣赏)引导学生掌握欣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2)引导学生从雕塑形体、材质、艺术风格,雕刻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分析雕塑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欣赏雕塑作品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

3.学生学习活动:(1)通过对陵墓雕塑的赏析,掌握欣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了解我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2)通过对各个时代陵墓雕塑赏析,理解各个时代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如汉代石雕的艺术特点:造型浑朴、浮雕、线刻融于一体,形体单纯,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呈现出稚拙古朴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3)小组讨论、总结: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二)作品欣赏二:宗教雕塑

1.教学内容:(1)敦煌石窟及其艺术特点;(2)麦积山石窟及其艺术特点;(3)大同云冈石窟及其艺术特点;(4)洛阳龙门石窟及其艺术特点。

2.教师教学活动:(1)教师收集、编辑四大石窟雕塑图片,制作幻灯片,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方法欣赏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予以指导。

3.学生学习活动:(1)对照幻灯片出示的图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四大石窟的基本构成元素;(2)运用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如何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3)小组讨论分析四大石窟的艺术特点: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容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以壁画、泥塑著称。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也是以泥塑著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主要是北魏时期,充分利用了当地石材的特点;体魄巨大、形象庄严,具有摄人魂魄的体量感和空间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誉。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

四、小结与评价

1.教师教学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2)组织学生讨论:中西方古代雕塑的异同,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对世界雕塑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3)组织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最后做出总结性点评。

2.学生学习活动

(1)小组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理解其时代性和民族风格。(2)小组讨论:中西方古代雕塑的异同,明确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世界雕塑艺术成就中的贡献。中西古代雕塑的异同:中方:注重内在神韵的体现,彰显旺盛的生命力。西方:注重外在的视觉真实性。(3)自我评价学习成果,小组内相互评价学习过程。

篇4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同属于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而在当代得到新的发展。作为新兴的学科体系,艺术管理学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艺术创意学也在兴起与建设之中。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许多方面具有相近的特点,同时二者又有着重要的差异,形成了相互交融又相互促动的态势,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凸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层面,艺术管理艺术管理是人们充分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对于艺术活动确认目标,并予以策划、组织与实施、控制的过程。在当代,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再视作单一的艺术的精神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体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泛的领域,获得对于艺术活动内在本质的认知、对其社会意义和作用的充分发掘,以及对其综合能量的驾驭与拓展。其基本建设目标,在于繁荣艺术创作、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艺术活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其根本宗旨,则在于促进社会文化生产力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在艺术管理学中,管理科学成为其理论核心之一。管理学之于艺术管理学,其主要的理论及其原则都是适用的。因为无论任何社会管理活动,其本质上都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理论或原则,对于一定的人类活动所进行的具有科学规范与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行为,艺术管理学正是管理科学在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实际运用。但是,作为艺术管理学,又需要充分遵循艺术活动内在规律和特点,特别是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其他社会活动所不突出的特点,例如充满想象与感性的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的特点,以及创造意象、形象与意蕴的特点等等。因此,艺术管理活动不可能照搬管理学原理,以及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则,而是要充分遵循艺术活动特有的规律及其活动方式,同时积极借鉴管理学原理,实现科学的和创造性的管理。同艺术管理一样,艺术创意是人们在艺术活动或其他活动中智慧与才能的充分发挥,它不仅对于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不断创新与提升,而且对于艺术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正是由此,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有着重要的连接。同时,分别以研究艺术管理活动和艺术创意活动为基本对象的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更是有着理论的交叉与互融。艺术管理学具有严谨的科学规范,它在艺术活动的基础上,由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建构而成。它不仅以艺术学、文化学理论为基石,又以管理学为指导和依托,充分吸取人类管理科学的理论素养,逐步形成了具有科学体系与理性精神的艺术管理科学。

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都具有鲜明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均属于应用理论性学科。艺术管理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学科的模式以及应具有的要素。艺术创意学虽然还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全部因素与条件,但由于其显著的特征,也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形态。如果说,艺术管理学是在社会管理及其管理科学日益发展与推动下逐步形成并得以成熟的,艺术创意学则是在当代文化产业及其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出现和得到重视的。

篇5

2、了解艺术活动的性质、各门艺术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造、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的基本理论。

3、以文艺思想为指导,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艺术现象、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正确地评价其优劣和是非。

复习考试内容

一、绪论

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科学性质,及其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2、学科性质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的科学体系。

(二)学科任务1、系统和全面地阐释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的艺术观。

2.了解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艺术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3.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造、接受和批评。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蓬勃,学生在高考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选择艺术类考试。而艺术类考试对文化分数稍低的要求,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高考中选择艺术类考试以达到上大学的目的。这些艺术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人数不断增长的特殊群体,表现出了很多不同于非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征

总的来说,艺术类大学生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鲜明、醉心专业等;但是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了艺术类学生也存在着太过自我、文化涵养亟待提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1、思维活跃,创造性较强。

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思维普遍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充满好奇心,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非常快;创造性较强,对事物见解独特,热情又充满活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能在一些小细节的激发下,产生巨大的创作灵感。

2、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

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的是个性化的教育,主张更多地强调个性表现;从学习方式上来讲,艺术类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是个体的行为,讲究在学业中发展自己的个人特点。这样的教与学就容易导致艺术类学生养成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甚至标新立异,一切都从自我出发,自我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相对薄弱,行为上就表现为散漫、随意性大等特征。

3、醉心专业,文化素养不高。

艺术类学生都普遍看重自己的专业学习,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提升专业水平。但由于我国目前对艺术生的高考选拔方式也造成了他们的文化分相对较低,文化素养相对不高的现状。上大学后没有了高考压力,大部分学生都有意无意放松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基本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知识严重缺乏,最终反而局限了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乐于实践,功利心重。

艺术专业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艺术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以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专业的实用性也较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较多。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但是又容易让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参与的时候都希望能够与各项奖励甚至是入党等挂钩,如果没有如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下降。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与艺术类学生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工作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随着学生的增加和教育的发展而导致学生工作与艺术类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目标上的差距。

针对艺术类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些高校的学生工作对其的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仍然不足,了解仍然不够深入,在认识目标上就有一定的差距。

2、功能上的差距。

在工作实际中,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依然十分单一,尤其是服务学生的功能体现的并不明显,工作形式传统,内容单一,使学生工作不能更好地作为教育活动来发挥自己的教育属性的功能。

3、作用上的差距。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浓,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仍然呆板,学生管理仍然采取统一集中的一刀切模式,不能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个性都受到约束,引导服务学生成才的项目也没有纳入到高校学生工作考评的系统中来,导致学生工作在发挥作用上与艺术类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途径

学生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强大功能,从思想引领、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三个层面来作为服务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途径,在提升教学质量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工作自身上档次,上层次。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引领学生思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手段来引领艺术类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意识。首先,引导艺术类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走出专业学习的小圈子;其次,引导艺术类学生树立主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融入集体,强化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再次,引导艺术类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2、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除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其在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首先,有利于艺术类学生的知行合一,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艺术实践才可能会有真正的成长和提高;其次,有利于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再次,有利于艺术类学生健全自身人格。

3、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组织学生用节假日等时间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体验性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在艺术类学生的人才培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社会实践活动为进一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次,有助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实践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有利于实现就业和创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投身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找准自己定位,为今后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86-01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 、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 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 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 有语言文学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那么应该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呢?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

2、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3.拓宽幼儿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篇8

随着物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儿童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构建,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优化传统的美术教育。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将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充分融合,使儿童在课堂上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及文化的渗透,从而使幼儿在提高民族美术的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幼儿的美术素养,并为美术创作提供有效手段,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将儿童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作为依据,对其教育意义、影响内容及教育的优化进行系统性探究,旨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及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一、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民间艺术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则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人类学家基辛认为,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资源形式,如果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则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一致的文化形式,使人类的一切智慧失去其原有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受到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等内容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式也会呈现出差异性。而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其传承过程中也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特色的认识与感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激发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2]。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一)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术素养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过程中,应该从全新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和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儿童美术剪纸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并将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展现在儿童面前,在教师引导下,让幼儿独立动手操作,并将幼儿作品展示在黑板报上,从而使儿童更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同时在剪纸活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剪纸的起源及发展等内容融入活动中,从而使幼儿提高对剪纸的认识,为幼儿美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3]。

(二)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其文化形式多样性,但是,很多艺术内容对于儿童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童教师在美术活动教育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儿童的主体性,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基础,合理融入民间艺术元素,使幼儿在民族素养传承的基础上,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彰显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在民族元素融合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提高幼儿对民族元素的认知,并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加深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活动组建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民间艺术制成活动课件,通过内容的播放提高幼儿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并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充分融合,使幼儿在课件观看过程中,认识民间艺术,提升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民间艺术是源自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多元化的呈现,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发生了一定改变,其中很多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在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探究本源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并构建以下几种活动内容:第一,幼儿教师可以让儿童将家里具有民间艺术的物件拿到课堂中,例如,一把古老的木梳、食盒篮、草鞋等,通过这些物件的收集,可以实现民间艺术的直接展现。第二,体验传统的民间节日。在民间艺术中,传统的民族节日是民间文化的充分体现,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内容,构建美术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节日文化故事导入,再与幼儿一起用粽叶做一个小香包、小汽车等,通过对于传统节日有关的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创建美术教学活动,使幼儿既体会到美术的乐趣又实现对传统节日的认识,通过活动的建立激发儿童美术探究的意识,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激发活动参与兴趣。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民间文化收集,将收集到的资料拿到美术课堂之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参与的兴趣,同时实现互动性美术课堂的构建[4]。

(二)构建因地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幼儿美术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地方地理位置的优势性,定期构建亲近自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例如,古朴庄园的白墙黑瓦、古老的纺车及稻草房,将自然环境变为一种教育课堂,从而使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使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彰显。立足本幼儿园的特点打造有特色美术教学活动,将幼儿培养成一个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在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广泛性与渗透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渗透于儿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例如,维吾尔族的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维吾尔族的乐器店观看塔尔、黑依杰克等民族鼓手的弹奏,使儿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积极融入民间活动之中,并感受到多元化的民族氛围。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我爱家乡”的主体活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自己印象中的家乡进行描绘,教师也应该结合当地的人文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意识,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紧密集合,构建主体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幼儿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民间文化及人文特点,并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的依据[5]。

(三)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美术教学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可以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的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用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构图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

四、结语

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主体意识。通过将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王瑜.齐鲁民间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张玮.幼儿园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77-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专业。在非艺术院校办艺术专业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但是这对于非艺术院校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积极探索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理想信念淡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他们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偏离正常轨道。具体表现为:对于文艺晚会、摄影绘画比赛等和艺术专业相关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的主动性较强,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中创新意识强,但对于政治类学习活动和文化类活动兴趣较弱,平时也很少观注当下的热点问题。

2.专业技能突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艺术类学生在高考时,文化课比普通高考学生低,这使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轻视文化课,重视专业技能课学习的倾向。由于专业特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自我练习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时间不够充足,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范围狭窄等。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同时也制约了专业的学习和发展。

3.个性特征鲜明,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特点,努力塑造个性风格。这就使艺术类大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

4.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受社会不良影响较深:艺术专业在教学上与其他专业相比,纯理论性的少。他们经常外出采风、体验生活、艺术实践,学习空间已不单纯是教室和图书馆,而是扩展为整个社会。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就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由于缺乏辨别能力,有时会良莠不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加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艺术类学生的这些独特个性特点,使他们在综合大学中与非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虽然这是受专业特殊性决定的,但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正确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和专业素质都过硬的艺术人才。

1.以人为本,取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由于艺术类学生本身的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单纯地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要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及创作的时间与空间,管理上应以疏导为主,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情况,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

2.全员育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教书育人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是做好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另外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注意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其知识领域和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其个人整体素质。不仅要认真引导学生学好常规课程,还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分析学等课程。与此同时,还应经常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人文讲座,开展有特点、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篇10

【关键词】

艺术档案;管理

关于艺术档案的定义各有说法,而《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关于艺术档案概念的概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艺术档案是在艺术创作、演出、研究、教育、交流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于个人、院校或者社会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原始性记录。艺术院校档案馆是艺术档案产生和管理及利用的关键机构,艺术档案是艺术学院档案管理的所有档案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别。但长期以来,档案界对艺术档案管理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都重视不够,艺术类院校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也不够重视。

一、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实时性。艺术档案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产生和收集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地点,错过特定的收集时间,在之后就非常难再次收集齐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档案,艺术档案不是产生即存在,存在即归档。艺术院校档案馆要为此制定统一的移交和归档鉴定时间制度。艺术档案在移交院校档案馆之前,需要有安全合适的保管环境进行管理,现场艺术创作产生的影音资料等,无法在活动之后,进行再次的增补工作。

(二)多样性。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包含了作曲、歌唱、语言、造型、综合等各个方面,每种艺术类别又包含复杂的艺术形式,比如说,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摄影等等。艺术档案的记录手段各异,也是艺术档案多样性的原因,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载体的不同,有纸张、胶片、磁性材料等等。

(三)形象性。艺术档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档案的关键性特点。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演绎。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依赖于形象的准确描述,没有形象,艺术也不会存在。因而,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艺术的艺术档案就具有形象性。其次,艺术档案由好几个部分构成,形象是其中之一。照片、绘画等都是作为艺术档案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有效记录。最后,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档案,即使形象性的特点表现得不直接,例如:音乐剧本,它会创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令人身临其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四)成套性。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一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表演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相关材料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艺术档案的各个艺术要素具有不可分离性,艺术档案反映的是艺术创作者艺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说,记录艺术活动的艺术文字材料等等具有成套性特征。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科学规范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文书档案或者其他的专业档案,依据一般的艺术院校档案馆的收集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主要有:各类剧本和乐谱、场记、摄影创作设想、演出录音带、录像带,艺术总结、宣传材料、职员材料、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的文件材料、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材,院校学生作品、展览的展册、艺术研究以及其它研究成果的材料等等。

(二)加快建立艺术档案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的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与可用性。艺术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类,艺术档案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必须保证艺术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艺术档案更好地为艺术工作服务并得到长久保存。首先,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文件材料,积累、整理和归档作为考核部分,列出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其次,建立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制度,明确制定归档范围、时间和质量要求。只要是院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中形成的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材料,都应由业务部门整理后及时归档。

(三)建立专业数据库。艺术档案有效管理的价值是为了使档案实现有序化,能真实、客观、有效地保存艺术院校的集体记忆,沉淀学校及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艺术院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要以学校的重大事件为契机,以丰富的档案馆藏生动展示艺术院校的精神气质和品质,促使艺术档案馆成为一个艺术产品和艺术类的文化、精神的收藏、展示、传承的集中中心。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管理不是简单地保存各类艺术档案实体,而是要深层次地开发艺术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图片展、系列讲座等等,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艺术院校的发展历程。随着广大教职员工对艺术档案的需求的提高,提供专题查询服务。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馆要关注院校的发展,着眼于艺术院校的未来发展大局,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的艺术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完整,并建立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档案专题数据库。

(四)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好艺术档案实时的、经常性的收集。一般情况下,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都习惯于按照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其他类别的专业档案的收集思路和方式,定点、定时地收集、整理档案。特别是在当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由部门立卷,档案馆人员收集、管理档案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降低。对于实时产生的艺术档案,不一定要等到年终时收集齐全并归档。从宏观上把握艺术档案的产生时间,深入了解档案产生的数量、类型等等,档案工作人员参与产生的环境中,对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编研、统计等做出更精确的要求。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艺术档案是重要的院校档案类别,也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源,在维护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和进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档案的特征:实时性、多样性、成套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艺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艺术档案的归档收集范围,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建立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数据库。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者,要跳出档案管理的思维定式,拓宽思路,以艺术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发展轨迹完整、真实地记录高校的发展,突出艺术高校的文化精神,要争取以活档案的方式发挥艺术档案的文化价值,为艺术院校在艺术发展、文化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王娟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允嘉.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178-179.

[2]李莎.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探析[J].艺术科技,2014(12):207+279.

[3]林芳.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初探[J].齐鲁艺苑,2014(04):109-112.

[4]王云庆,吴芳.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利用新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85-88.

篇11

民间艺术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创造的,经由历史积累和集体传承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等特性,这与民间艺术的综合性、价值的综合性是一致的。另外,民间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是与参与、操作、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又与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是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我园将当地的民间艺术挑花、采茶、舞龙、荡旱船、剪纸、打莲枪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努力使民间艺术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一、建构适宜的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艺术对幼儿来说,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情感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我们对照《指南》,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避免目标的制定重艺术技能而忽视幼儿内心的体验。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与反思,形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的各年龄段每一种民间艺术的课程目标体系。例如,对于民间艺术挑花活动,小班主要是挑花欣赏活动,如感受挑花作品强烈的对比色彩,了解以及当地的挑花民俗风情;中班在挑花欣赏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回形针做成的“挑花针”尝试在网格上进行简单的挑花活动;大班在进一步欣赏挑花作品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在挑花架上进行挑花,这样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有层次,成系统,重视幼儿在充分地感受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和创造。

二、开展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园本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带有幼儿园自身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要的课程。因此,我认为园本课程建设追求的不是新异性,而是适宜性,要适宜我园幼儿发展的课程。在开展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

1.一日活动皆课程,将民间艺术课程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注重将课程渗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例如,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舞龙融入户外游戏中;我们将采茶民间艺术融入区域游戏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政府文化站、参观茶厂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只有将民间艺术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并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民间艺术,将来才有可能传承、发扬我们当地的民间艺术。

2.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生成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杜威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已不是成人的读物或成人知识的系统输出,而是一种在生活(包括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儿童通过活动可感知、可体验的适合儿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在活动中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使当地的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儿童化。例如,在民间艺术挑花课程活动中,我们在大班开展挑花欣赏集体活动“美丽的围腰”时,幼儿对围裙上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很感兴趣,有的幼儿表示自己吃过石榴,但很酸。看来孩子们对于石榴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石榴,丰富了有关石榴的经验,理解了挑花作品上石榴的寓意。

3.环境创设围绕课程实施,让环境为课程实施服务

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将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渗透在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中。例如,在大班挑花民间艺术课程活动中,我们将幼儿最初认识挑花工具时搜集的各种五彩线、塑料针、绣绷等挑花工具以及幼儿学习挑花十字针法的图片等投放到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在走廊以及T厅等公共区域环境中,我们展示民间挑花作品的同时展示幼儿的挑花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同样得到大家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如何将其与幼儿园的课程相融合,使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生活化、游戏化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永远追求的目标,相信我们在实践中会不断完善我们的课程观,真正让当地的民间艺术成为我们儿童的艺术。

篇1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13-01

幼儿园是幼儿活动、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们的切身利益。尤其在幼儿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把环境的创设、布置与营造放在重要位置。事实表明,创设艺术化的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艺术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幼儿们的快乐学习和成长,好处很多。

一、要创设符合幼儿特点的艺术化环境,遵循“人性化”特征

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美术活动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需求不仅仅限于活动本身,还包括周围的环境、空间。一个好的活动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与兴趣,带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提升幼儿们的动手积极性。所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把周围环境的创设作为前提步骤,抓紧抓好。具体的,要依照“艺术化”、“人性化”的基本要求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设置、布设与营造,塑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活动氛围,能够让孩子们进入活动空间之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参与活动的热情顿时迸发出来。

创设良好的艺术化环境,要充分考量和尊重幼儿们的生理特征与活动特点,要考虑到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新事物的特点,对环境进行合适的布设与改造,使之符合幼儿们的心理期望和喜好。试想,当周围的环境符合孩子们的喜好和活动特点的时候,幼儿们一定可以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美术课的开展中,要设置关于各种美术图案的墙面、图景等,用五颜六色的美术“环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进而诱发他们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实践的兴趣。

二、要创设生活与自然结合的环境,培养幼儿的艺术感

创设各种艺术化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们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感觉,帮助幼儿们提升艺术修养,锻炼艺术应用能力。所以,在艺术化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注意把握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融合,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也就是说,既要创设一部分幼儿们生活中熟悉、常见的环境、场景,帮助幼儿们迅速找到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点;又要创设具备自然色彩、气息的环境,因为大自然是艺术的来源地,也是一切知识的宝库。从自然环境的创设中,不但可以突破传统幼儿园环境的束缚,而且能够从中体现艺术环境的新奇和自然美,帮助幼儿们开拓眼界、提升艺术修养。

创设具备生活气息的艺术化环境,目的是帮助幼儿们在艺术活动中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寻找到生活化艺术的感觉,加强他们对艺术活动的领悟力。另一方面,要让幼儿们在生活场景中认识到艺术的存在和艺术的应用,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水平。而将自然类型的环境创设到幼儿园,则是考虑自然的绿色、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因素,将对幼儿们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例如,在艺术活动中,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安排,分别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情景,然后再布设一些自然的环境,比如沙堆、动植物等。在开展类似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孩子们对不同环境中艺术的感悟能力,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努力实践。

三、要创设符合课程内容和主题活动的环境,突出环境的辅助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环境堪称除了家长、老师以外的“第三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和成长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把周围环境的创设与课程、主题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活动、课程的进度设置不同的环境,用环境辅助教学活动,帮助幼儿们更好的理解活动实质和课程内容。要结合各自艺术主题活动,布设不同的环境和情境,让孩子们接受更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

如,利用幼儿园的墙面、墙角等有限的空间,张贴、悬挂一些艺术品、服装、字画、节日图片等,并结合主题艺术活动,对孩子们进行训练和辅导。在环境的映衬下,老师可以带着幼儿们一起做纸工、绘画、泥工等各种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开展一些艺术形式的表演,诸如舞蹈、艺术游戏等。在这样的艺术化活动中,周围的环境可以起到映衬与烘托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的教学活动辅助作用。最关键的是,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进入各种环境、情境模式中,既锻炼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要把幼儿园艺术化环境的创设作为幼儿园艺术活动开展的前提和重要工作,要根据幼儿们的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进行具体的布置和设计,形成生活、自然与人的完善融合,使之成为辅助教学活动的“利器”和“工具”。有了优美、健康和人性化的环境,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幼儿的学习、活动和成长也会有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淑君.以绿色为基调,开展环境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