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9 17:2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设施农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设施农业分析

篇1

2结论

2.1海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状况

海南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润,一直以来存在着海南没有必要发展设施农业的偏见。2000年后,这种偏见得以改变,设施农业产业起步,从2003年开始,设施农业的高品质、高效益逐渐为人们所认同,此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冬季,中国南方雪灾寒害严重,海南农产品在农业设施的保护下未受到严重打击,不仅保护住了农民生产者的利益,也为当年冬季的农产品供应做出了贡献。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海南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了1.19万hm2,栽培主要作物为西瓜、甜瓜和花卉。海南省西瓜设施栽培主要品种为早佳(8424),栽培设施以小拱棚为主。沙地平顶网棚栽培刚刚起步,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其中设施西瓜目前主要分布在定安、文昌、海口、琼海、万宁等地,各地具体栽培面积。海南省设施甜瓜栽培品种主要为厚皮甜瓜,如金蜜6号、金海蜜、常香玉等。有土栽培是设施甜瓜主要模式,无土栽培面积不大,且主要集中在临海滩涂地块,以椰糠和细沙作为栽培基质。设施甜瓜从当年的9月份一直到次年的3月份均可播种,大多数生产者种植两茬(两造):9月份种植,春节收获;春节后种植,5月前收获。设施甜瓜种植主要分布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

2.2海南省设施农业组织模式

海南省以设施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思路,加快海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生产资金上均有较大扶持力度。以三亚市为例,2006年,安排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发展设施农业,2007年安排资金5500万元,2008年,三亚市投入设施农业的资金达1.43亿,主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设施农业[3]。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农业局对建设瓜菜大棚选址进行审核,对大棚建设质量进行验收,对农民进行大棚栽培技术培训,并进行新品种推广,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督促大棚建设进度等。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大棚,大棚所有权归镇政府,大棚使用权归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大棚使用寿命10年计算,由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和组织生产。并负责大棚的维修和经营,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对设施大棚进行考核,对经营不善的,不兑现承诺的,政府有权收回大棚的使用权。农民出租土地给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和土地效益回报金。在10年内,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障农户有稳定的双重土地收入,同时优先安排出租土地农户在本基地打工,并有义务传授技术[4]。在具体的组织模式上,各地政府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标准化”模式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模式。部分地区将两种模式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三亚海源公司、三亚南果实业公司、海棠湾红礼哈密瓜合作社、三亚香顺哈密瓜合作社、三亚求全哈密瓜合作社正是采取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他们发动农民群众种植哈密瓜,向群众提供统一的种子种苗,提供化肥和农药,使农民群众做到了统一用肥和用药,带到农民瓜菜上市后才从中扣除成本。这种生产模式有效带动和促进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2.3海南省农业设施主要类型

海南省农业设施的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根据自己的气候和生产实践情况,结合引进农业设施技术进行自行建造,因此设施形式多样,材料也不尽相同,差别很大。现将海南农业主要设施进行简要介绍。

2.3.1平顶网棚

平顶网棚是用木材做立柱,设置横杆,用防虫网从顶部直扣到底,立柱之间用竹竿或铁丝固定。平顶网棚一般顶高2.0~2.5m,跨度3.0~5.8m,开间2.0~3.0m。

2.3.2竹木结构连栋大棚

竹木结构连栋大棚的跨度为4.0~5.0m,顶高为2.6~2.8m,肩高1.9~2.0m,开间1.5~2.0m。用竹片作拱,竹竿、木棍作立柱,棚间用地桩相连。采用薄膜覆盖,四周防虫网维护。

2.3.3水泥立柱镀锌钢管大棚

水泥立柱镀锌钢管大棚采用水泥作立柱,镀锌钢管作拱,镀锌钢管作水泥立柱纵向拉杆,镀锌钢管作横梁。大棚跨度4.5~5.0m,肩高2.0m,开间2.0m,顶高3.0~3.5m。

2.3.4普通钢架大棚

普通钢架大棚以镀锌钢管作骨架,钢管采用电镀锌。普通钢架大棚跨度4.0m,顶高3.2m,肩高2.0m,开间2.0m,棚间距0.8m。内部采用点式基础。

2.3.5镀锌钢管装配式结构大棚

镀锌钢管装配式结构大棚主要由基础、主体结构、自然通风系统和门、覆盖材料等组成。内部为点式基础,大棚骨架采用热镀锌钢管跨度4.0~7.0m,顶高3.2m,肩高2.0m。

2.3.6连栋温室

连栋温室主要由基础,主体钢结构、自然通风系统、雨水排放系统、门和覆盖材料组成。基础由独立基础及圈梁组成,圈梁四周设散水坡。跨度6.0m,顶高4.5m,肩高3.0m,棚间距4.0m。

3讨论

通过调查和进一步分析,作者总结出海南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农民尚未“设施化”

海南的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设施农业是近几年在市场的推动和经济效益的吸引下发展起来的,起步晚,时间短,农民尚没有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不能很好的发挥设施应有的作用,很难做到标准化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差距较大。

3.1.2技术尚未本土化

海南设施农业基本是引进内陆原有生产技术,部分生产技术人员来自于设施农业发达地区(例如山东寿光),这些生产技术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海南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海南设施类型也是直接引进内陆甚至国外的原有类型,Venlo型温室源于荷兰,适宜在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中应用,直接引进海南后很难满足当地生产的要求。海南本地自发性建设的农业设施结构简易,实用性强,但在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中略显落后,不能满足要求。

3.1.3生产尚未规模化

目前,海南设施农业发展时间尚短,市场和设施生产的服务都没有跟上,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这造成海南设施农业的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仍然以单家独户模式进行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

3.2海南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2.1加强对生产者培训

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是海南设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既是生产企业和农民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举办培训班,对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同时,要总结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研究,制定设施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使设施生产有“法”可依。对于生产者来说,则应积累经验,加强学习,以降低技术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3.2.2开展设施结构和生产技术研究

在海南,农业设施结构类型多样,出现了全国各地的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类型,但大多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展开适于海南气候特征,针对本土主栽作物的设施类型研究是海南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海南本地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研究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设施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共同研发,以突破这一瓶颈。另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本土化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一方面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炼技术,一方面通过攻关课题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关键问题。通过这两种手段使技术逐步成熟、规范,与本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3.2.3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篇2

1 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篇3

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具有高效益、高投入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的速度很快,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1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

设施农业在产品供应、生产条件、生产方式都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的光热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中受到资源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资源集约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提早了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三,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季节和地域限制因素,具有高产量、无污染、高效益等特点。

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设施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农民自主投资的方式发展,小型设施居多,所以,在发展的规模上很难突破。

2.1 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国内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外设施农业采取的发展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这与国内相比正好相反。国内温室的设施结构简单、规模小、水平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很低。多数设施是面积较小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还没有广泛应用,落后的温室设施阻碍了国内设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的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国内的温室中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大部分温室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是按照计划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操作。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实施的基础上,还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在国内,依然以粗放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为主,高效、权威的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进而导致机构庞大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混乱,严重地浪费了温室能源,产生运行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温室发展和产品利益。

2.3 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在综合设施技术中设施农业机械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设施技术的发展。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低下,因此,导致机械生产无法推广。设施生产中仍以人力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在低矮的大棚中,设施机械还是空白,现有的设施机械结构大,在边角地带根本无法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

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新型温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研发配套的设施技术及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最后,研发温室的各种先进技术,减低温室消耗,节约成本。对于研究产品的后加工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科学选择研究新品种,改变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3.2 提高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都处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的状态,为提高生产率,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的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和环境控制,温室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方位的综合性技术手段,应向综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设备农业发展。

3.3 加大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设施农业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生产力等将有重大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的设施发展水平很低。由于农民的收入低,购买力差,导致设施装备的水平低,因此,阻碍了农村中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应普及推广生产科技知识,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抓好科技的示范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村势不可挡的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和设施体系,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文中分析了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并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4

设施农业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而逐渐兴起的一个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与自然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可以人工调节的、适合其作物生长的环境氛围,从而让农作物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关国外的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其起步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左右,最初意识到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农业设施发展的投资力度比较大,同时国家政府也提供了一些了农业设施补贴的方针政策。而这些发达国家中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他们在世界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量中拥有一定的分量。这些国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无土栽培、温室培养等方面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

1.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一个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国家始终对农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放置在关键位置,同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从时间的角度看,我国的实施农业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唐朝人们用天然的温泉水去种植培养农作物如瓜果等。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轨道后,人们普遍对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注重,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国温室种植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在传统温室种植的基础上又前向跨越了一大步。又由于我国在交通运输及其铁路、公路建设上有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所以,我国南北方的设施农业技术实现较便捷的交流平台,大大增加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蔬菜等农作物大棚种植和温室培养技术的交流频率。到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我国的设施农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顷,在世界设施农业面积范围内成功跃居于第一位。

2 我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和成长过程都不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端的,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在给我国农业种植带来高产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总体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在对农业的科技化发展提出的口号是“用最大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生产量”,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于是在设施农业技术的新进展上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不足。我国的设施农业中栽培种植面积在总体上较大,但是其所用的设施水平却较低,在我国的采用设施农业技术,如无土栽培、大棚种植的农户中,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及其简单的设备,其简单程度到有些设施仅仅可以用来防雨和保温,因此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其设施的技术水平与设施的使用费用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三是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基础的土地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率较高。由于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跟不上,其结构也不完善等因素,就会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

这对这一系列的设施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相关对策,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设施的使用水平,让我国的设施农业进入一个新台阶。下面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解决措施,首先,应该加强对农业设施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而技术水平和设施利用的理念,然后再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本身情况,采取融合创新的措施,促使我国设施农业保持在良好发展的水平上。其次是要坚持设施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其气候条件也多种多样、水文、地质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发展农业设施时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设施体制逐步走向完善。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对于设施操作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他们对设施使用的高端操作技术水平,从而做到设施价值发挥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的未来展望

从整体上说,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空间很大,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进步应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密切的将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完善设施的配套体系和整体技术水平,在设施的节能、环保上大下功夫,以响应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号召。与此同时,要把农业设施的研究发展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结合,利用高效的网络科技实现农业设施的智能化,这必将会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此外,我国是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这对粮食的产量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在这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的总体背景下,我们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人们对蔬菜粮食的干净、卫生。营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今天,在设施农业的农作物生产中也对其产品的质量要有严格的把关。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农业。林业等方面发展迅速,国家及其政府一直关注的就是三农问题,可见有关农村、农业问题对于我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展望。 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道路不断迈进的必经阶段,我们有必要再次提高对农业设施的深度认识。民以食为天,只有充分保障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稳定持久的发展,我们才能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足够的发展实力。解决好农业问题,尤其是对设施农业问题,我们才能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占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毫无疑问,设施农业是我国当代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因此我们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甚至是个人的共同努力,积极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培养相关的科技人员,完善其设施的措施及其管理体系。

篇5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烟草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烟草行业的发展,烟叶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后管护,直接关系到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否正常发挥效益。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烟叶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管并重的认识偏颇

产权归属于集体所有的沟渠、管网、机耕路、提灌站、烤房等项目。一方面由于受益农户多、涉及面广,群众集体观念不强,管护意识淡薄,造成建设项目损毁严重;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损毁后,群众不太愿出义务工进行及时修善,缺乏管护费用,损坏设施村委会无力组织维修或更换,管护工作难以进行,管护较为困难。尽管对烟叶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有利支持,但对于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管护还不到位。“重建轻管”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设施无法正常发挥效益。

1.2 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个过程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设计人员不细致、不认真,未充分征求受益主体意见,而使项目设计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项目完工后,设施得不到很好地使用,使用率过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

1.3 管护机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参考和设计,烟草行业管护无法顺利实施[2]。以水养水的机制不完善或未形成,加之部分项目建成后运行成本较高,特别是提灌站,工程管护资金来源问题更显突出。目前,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工移交后,虽然项目建设主体针对项目管理建立了相应的管护制度,也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但受农村现行管理体制和无管护资金来源的影响,在实际管护工作中,管护队伍的建立、管护资金来源等工作得不到落实,致使建立的制度难以实施,流于形式,建后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烟叶农业基础管护改进措施

2.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要确保基础设施管护好,长期发挥效益,前提是必须保证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是关系到管护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更是防止与实际脱节的关键。因此,这对规划设计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查落实到位,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二是到现场认真进行勘察,确保项目管护质量。三是通过召开群众会、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保项目规划符合实际。

2.2 强化监管,提升工程质量

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合同、工程的预算,建设的图纸、施工方案等,按照法律实施招标制、建设监管和合同管理制度。同时,还需加强对建设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检测,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达到确保工程质量的效果。

2.3 明确产权和管护主体

烟农的水窖、密集烤房等项目,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受益烟农为管护主体,移交烟农管护使用。除烟农自建的水窖、烤房外,产权为村委会或村小组,全面推行“统筹规划、建管结合、责任到人、利益到户”的建管模式,由项目受益村(组)或合作社制定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如烟水配套项目中水池、沟渠、管网、小塘坝、倒虹吸、提灌站等,产权归属村民委员会的小型水利工程,村委会为管护主体,移交受益村委会管理使用。

2.4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

产权属集体的项目,项目建设主体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管护制度,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协议,加强项目管护宣传,确定具体收费标准及管护作业流程,确保管护能顺利开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体上来说进展较快,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管并重的认识偏颇、管护机制不健全、无管护资金来源等。要想使项目建设良好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需要不断完善规范制度,保证项目设计的质量,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工程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

新疆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与创新,设施农业从最初的小范围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能够将新疆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有效转型,构建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有效模式。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技术与资金的集约统一,是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1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状况

11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设施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步入90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各地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特征性为代表,进行示范引路,使得设施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底,新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7万hm2,与上年相比扩增了333多万hm2;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与食用菌等多达60几个品种,总产量达到了290万t,与上年比增多了172万t,其中辣椒、番茄与黄瓜等果蔬类占其60%。为新疆带来农产品总收入6688亿元,其中纯收入为4297亿元,农民依靠农产品所得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元左右,占据农民总纯收入的105%。新疆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离不开设施农业,它是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疆自治区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不断提高与创新,设施农业的技术发展从低水平迈向了中级水平,农产业带来的效益在与日俱增。设施农业已同“粮、棉、畜牧、林果”一样成为新疆自治区的重要产业,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12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21设施农业部分建设不合理

从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来看,部分温室建设存在不合理现象,遵循老旧温室结构所占比例大;设施农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工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能实现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缺少专用的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供求问题会越来越紧张;有些地区的设施农业建设过于规模化,而忽略了温室的保温、水、电、设备等各设施的配套完善,忽视了日光温室的合理建设;在温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省成本、赶进度与轻质量的现象,导致温室的保温蓄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环境的可控制力薄弱,在深冬无法有效生产,致使温室生产效益低下。

122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不完善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高低不等;现有的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不够完善,较为分散;涵括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符合新疆设施农业特征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够系统,专业技术的普及范围小,当地农民很难掌握设施生产技术,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设施农业对栽培技术与设施条件有一定要求,而整个新疆的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别是南疆喀什等地,本地农民占据了主要的劳动力,再加上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技术与种植习惯落后等原因,造成温室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相当一部分温室的产值在45000元/hm2以下。

2基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建议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已得到迅速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以现代化工业技术成效为基础,以工程建设为措施,让农业产品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能够受人为的调控,保证水土资源与光热资源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达到农业产品的周年生产与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能将新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节约农村农业用水,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1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是新疆设施农业发展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须加强对新疆设施农业的科技资金支撑力度,建设适应新疆各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工程,开展特色作物的生产,提高对栽培技术的效益探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安全与高效的目标。注重设施结构的创优化与老旧温室的标准化,对建设温室的专用新型材料、设施控制技术、设施农业特用品种的选育、设施水肥结合的调节技术、集中育苗的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可再生能源沼气与太阳能等各技术的综合研究,以此逐渐完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创建一个拥有新疆地域色彩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实验室,组成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区域色彩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提升新疆设施农业技术水平,有效促进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扩大新疆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规模

新疆自治区对于设施农业主产区要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实现各具代表性的规模化,集中示范高效设施农业工程与栽培技术的效果,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示范的推广范围,增强设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打造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全面实行优质、可靠、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让新疆各地区逐渐向节能环保型、利益高效型与绿色生态型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能够促进新疆各地区农村的农产业经济发展,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有效发展新疆的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篇7

农机化技术及设施农业技术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两种现代化技术,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能够使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好应用,应用通过有效方法及策略对这两种技术积极加强推广,从而为这两种技术的更好应用奠定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分析。

1农机化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1.1在国家扶持基础上加强推广

为能够加快普及农机化技术,在对农机产品进行购买时可由国家出资对购买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补贴。根据国家当前补贴政策,在相关技术应用方面应当适当进行调整,对于国家所给出优惠政策应当充分进行利用,从而较好进行农机推广。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放大国家优惠政策,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积极性。在优惠政策落实过程中,可依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将科技示范园区建立起来,在实际进行操作时,可依据现有项目经验,在国家补贴政策实行过程中真正实现创新。

1.2通过体系的完善增强农机推广服务能力

通过对体系逐渐进行完善,基层推广部门中硬件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另外,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其所包括内容主要有工作考核制度、员工招聘制度以及培训制度等,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一些基层推广部门,将专家制度及全面奖励制度建立其起来,使相关科技人员能够在推广一线工作中积极深入,从而进行指导实践,使推广服务素质能够得以有效提高。

1.3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

在农机化技术中农机农艺技术相互结合属于重点内容。为能够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使机械化栽培模式得以有效开展,在品种优良且适于机械种植基础上,通过与农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配合才能够使农机农艺实现更好结合。因此,在对农机化技术进行推广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对示范园区加强建设,对品种、栽培以及机械化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合理示范新型农业生产,并且在示范过程中应当使机械化水平得以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农机操作培训机构与农机科研机构之间应当加大配合力度。另外,当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增加投入,在对农机化技术进行推广过程中,与相关农业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联系,使现代农业技术对接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农机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综合水平的培养应当加强重视,积极建设高素质推广团队,从而为农机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1-2]。

2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分析

2.1积极提升相关装备质量

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虽然比较快,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仍为一些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园艺设备,导致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设备发展比较缓慢。另外,在栽培、耕作以及植物保护与收获等相关环节,其相关技术装备仍比较少,机械程度也比较低,并且人工劳动量比较大,由于存在这些条件影响,导致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为能够使设施农业得以更加良好发展,在农业部门领导之下,各个地方应当利用示范园区的建立,使农业规模大幅度增加,对设施农业质量的提高加强重视,从而使设施农业技术得到更好发展。

2.2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对于当前设施农业装备而言,其主要用户为企业及园区等。就目前设备农业装备实际情况而言,仍缺乏较完善的一套推广体系。当前每个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均在独立范围内研制设施装备,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所导致结果就是各企业所生产产品重复率比较高,并且创新程度比较低。因此,应当建立相应推广、管理以及服务与用户反馈机制,使各个企业之间通过进行研究,从而使设备及技术得到更好创新,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推动设施农业体系能够得以稳定健康发展。

2.3利用科学方法使耕地利用率增加

在土地产出量、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设施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若加大力度发展温室种植业,必然会对其它作物种植造成干扰。最终会对农产品生产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利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可对当前比较需要的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环境技术等,从而使设施农业和农业耕地之间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从而使耕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进而能够为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2-3]。

3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农业发展提供很大帮助。为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应当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加强推广力度,应当积极探索有效防范及策略加强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使这两种生产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宝强.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要点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

篇8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农业灌溉设施设备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老旧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实行度,土地经营权归农户所有,而公共资源,例如,灌溉等都是由集体进行承包。由于灌溉工程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很多地区出现用户无节制使用。比如,目前我国实行差别电价法,工业和农户用电进行区别定价,部分农户为了自身利益着想,通过使用公用灌溉设备进行自家水供给。其次,我国灌溉设施设备数量庞大,尽管我国采取政府投资,用户自筹和社会筹集资金的办法进行灌溉设施管理,但是灌溉设施的具有公益性质,社会资金大部分只为高利润和高回报,对于公益性质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灌溉设施改造工程,但是面对全国庞大的灌溉设备基数也显得力不从心。依靠农户自筹方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比较适用,在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温饱尚没有解决,根本无法进行灌溉设施改造,只能靠天吃饭。

2. 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建设

2.1做好农业灌溉设施国家层面结构性安排

我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关键还是做好制度安排,从国家角度讲,农村灌溉设施的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现行制度安排不合理。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灌溉设施逐步退化,老化。部分人员认为,农村设施老化主要是投资不到位。投资不到位确实是灌溉设施老化的重要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农村灌溉设施老化现象应该是社会制度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成功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发展的速度和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相比而下,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后期国家重视到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要求以工带农,但焦点在于通过工业制造向农业输入现代设备,而不是重视基本农业设施。二是,农村灌溉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制约着农业发展的水平,但由于基础性设施对农业发展制约性具有潜伏性,不宜察觉性,因此只有当农业遭遇灾害时,基础设施重要性才能体现出现,比如,去年的云南大旱,农村灌溉水平跟不上,导致农村受灾严重。

2.2做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管理制度

2.2.1做好农村灌溉设施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成本是经济学上一种具有现代经济意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从经济角度讲,农村灌溉制度不能有效利用主要是成本和收益不均衡导致。做好农村灌溉设施交易成本管理,一是,要解决农村灌溉设施无限度使用。农村灌溉设施无限度使用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灌溉设施的用电费用较低,以及灌溉费用通过集体筹集,统一浇灌,因此,即使个别人偷偷利用也并没有任何额外利益支付。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管理,实现灌溉交易成本与利用成本的同步增长。有利于解决无度使用。二是,交易成本管理有利于实现减少灌溉设备寻租现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电量费用实行工业和农业分开收费,工业用电价格比农业价格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个人私企通过私拉电线,寻租灌溉用电等方式,将工业用电按照农业用电收费。通过交易成本管理实现灌溉用电费用与工业用电费用统一是非常必要的。

2.2.2做好农村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建设

农村灌溉设施管理还是具有集体化性质。农村灌溉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还不健全。做好农村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建设就必须坚持国退民进的管理方式。实现农村灌溉设施管理过程中使用国进民退的管理条件还不健全。部分专家认为,农村灌溉设施作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应该是以公益性为主,坚持国家所有,国家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国家管理的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这件事情,如果一旦在农村基础设施中,使用集体化运作,很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非法牟利现象。但是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只有市场才能解决庞杂的财政压力,政府虽然控制着巨大的财政资金,但是分配到灌溉设备上毕竟有限,而市场条件可以将市场中的流动资金大规模流动,实现灌溉设施做快时间的升级。其次,要建立税费制度。农村灌溉采用市场化运作,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税费制度,实现国家对灌溉设施调控的有效性。

2.3建立农村灌溉设施可持续发展制度

在农村灌溉设施中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目前国家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要求行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现代人与后代人资源利用平等性关系,其次,要保持良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再次,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行业发展不仅仅要处理行业内部可持续发展问题,还要顾及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我国人口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口控制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可循环性的实现。二是,农村灌溉设施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等性质。在农村灌溉设施改造,农村灌溉设施新建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当中,有利于发挥农村灌溉设施基础发挥;有利于通过预留性工程操作,实现未来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2.4做好农民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建设制度

建立农民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建设是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从意识角度来讲,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活动,良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农村农民建立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只有建立这种观念,才能实现集体决策的有效性,通过集体决策推动,灌溉设施的发展。我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村,因此,只有具备村集体意识,农村灌溉设施的有效利用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只有建立这种意识,才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减少农村中偷电行为。农村农民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较低,出于农民自身局限性,部分农民为了谋取更多利益,会发生偷盗电器设备,电线电缆等行为,影响灌溉设施的利用。

2.5 做好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管理制度

做好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农业灌溉设施的有效利用关键还是要靠技术,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从技术层面讲,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因此,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家科技水平具有相当强的科研实力,高校发展迅速,人才储备雄厚,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讲,国家有能力建设灌溉设施技术研究,但是,在实现灌溉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总结语: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农业发展,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做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应该坚持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手段为保证。

[参考文献]

1乔建宁;张新元;;农业引黄灌溉形势分析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于宝星;高文;;节能灌溉新模式——风力提水——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提水技术[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3李国正;赵拥军;苏晓虹;;农业灌溉与河北省地下水资源超采[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篇9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

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一协整检验一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1 数据说明与处理。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资范围与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基本上一致,此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一般也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在选取变量的是以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I)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农业总产值以农业GDP(GDPl)指标为准。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分别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

2 变量的单整性分析。图1是ACI和GDPl经过处理后的LACI和LGDPl的图形。

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明显表现不平稳,但具有常数项和显著趋势。原水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原水平下表现为不平稳。

图2为一阶差分后的DLACI和DLGDPI的图形,可以看出,变量仍然呈非平稳性。

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一阶差分后各变量仍表现为非平稳。

继续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图形如图3所示,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变量表现平稳。

对二阶差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通过。

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及一阶差分均不是稳定的,二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各个变量表现为二阶单整系列。

3 协整性分析。由于在此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选择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残差序列e的取值见图4。

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3195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52910,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因果关系分析

篇10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48-0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又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农业大国而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工业品潜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农业和其他行业、农村和城市只有协调发展,形成全国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经济体,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的产生是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长年累积的结果,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其产生原因。在产生“三农”问题的诸种因素中,农业投入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理论和实践表明,任何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和资本产出的提高,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投资自始至终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亦同此理。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因此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是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举措,是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它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在增加,速度在提升,建设内容在不断拓展丰富,成绩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原来的起点低、底子薄,我国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下。

1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

(l)投资增长相对缓慢,总量仍然不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偏低,平均4.28%,更新改造投资中农林牧渔投资占比平均只有0.7%。(2)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比偏大,平均占到60.97%。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不仅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够,而且主要用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能源、电信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及大江大河的治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设施及配套设施功能陈旧、老化、落后,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3)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投入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的建设性预算投入。这种农业投入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使得不同渠道的资金分散在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科技部门、林业部门、气象部门、扶贫办、防汛抗早办等等十几个部门。各个部门都倾向于使本部门的预算规模最大化,而把资金的使用效果放在其次,必然不利于有效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措施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渠系灌溉设施配套不全,全国水库中约有113带病运行,60%的排洪工程设施需要维修,许多河道淤积,行洪排涝能力下降。据调查,90年代因水利设施老化,农田灌溉面积每年减少500多万亩,减少粮食生产能力达20亿公斤,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另外,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使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实现。我国目前中低产田总面积为13.13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0%。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逐年下降,使中低产田改造费用少且难以落实,土坡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积越来越大。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达367万平方公里:全国退化草原面积达0.82亿公顷,而且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退化速度在扩大。

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以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为例,1998年以前,我国农村电网基本上是农民自筹资金建设起来的,国家仅承担大的电网和大输变电站布局建设投入,只对农村电网建设进行少量的扶持。由于长期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和发展缓慢,供电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性能低下,供电可靠性和质量较差,线损率相当高,并且农村与城市实行不同的电价,农村的电价高于城市,农村电力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

4 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

篇11

小型水利工程范围界定: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的蓄水工程;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坝高10米以下,无安全隐患的小水库;1万亩以下的灌溉工程;1000千瓦以下的机电泵站;单机10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乡(镇)、村供水工程;山区水土保持工程;其他适合产权制度改革的小型水利设施、设备。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搞好协调,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县、乡(镇)政府是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目标如期实现。今后,国家扶持农村水利的发展资金和各项补助资金,要向产权明晰、管理较好的地方倾斜,鼓励各地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工程效益。

1 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通过对农村已有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进行改制,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水利资产体系,探索水利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在水利产业的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盘活和优化农村水利存量资产,明确发展责任主体。对农村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调动和激发社会办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改制的效益。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利新体制,基本实现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选择最适宜的产权改制形式;坚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原则,鼓励创造性地开展改制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依法改制的原则,按照党的农村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改制程序。

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完成已有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基本扭转水利工程产权所有者主体不明,管理责任虚置,建设投入不足,工程效益衰减的局面,明晰产权关系,促进责权利结合,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小型水利运行机制。

2 措施

2.1 积极推行产权转让和股份制改造

(1)招标拍卖,依法实施:对小堰塘、小型饮水工程等群众投资热情高、产权改革易于突破的项目,可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转让产权。购买人依法享有资产的所有权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对防洪、灌溉任务小的小二型水库,经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也可以探索上述形式进行改革。(2)完善租赁,承包经营:对于不宜转让产权的小型水利设施,应采取租赁、承包等管理办法,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落实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3)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落实管理的责任主体。

2.2 鼓励单位和个人经营水利工程

2.2.1 方便办证,优惠收费,鼓励单位和个人经营水利工程 新建、购买、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经营水利设施,在办理资产评估、权属转移、合同公证、注册登记的手续时,给予收费优惠。

2.2.2 一事一议,原则明确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办、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水利投资体系,积极拓展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途径。村内公益性水利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各级财政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给予适当补助。

2.2.3 放宽政策,保护经营 对于在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购买水利设施的经营者,一次性付款的可以适当给予优惠。承包、租赁水利设施,在承包期内经发包、出租方同意可以依法转让、转租。鼓励经营者扩大投入,对水利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配套,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

3 评估与管理

把好资产评估关。各乡镇、村成立了水利工程评估小组,逐项工程进行调查摸底,实地丈量,登记造册。根据工程的占地面积、土石方量、浇地面积、有效库容和综合效益等,对工程进行科学的评估,做到界限清楚,管理范围明确,定价公平合理。

把好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关。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对一些领导班子比较强、水利工程管理效果比较好的村,继续推行企业化管理;对村集体规模经营土地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以拍卖为主;对具有重要防汛任务的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工程以承包或租赁为主。

把好合同签订关。对每项工程的改革方案,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召开村民大会,公布每项水利工程的评估情况和改革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标。市水利局统一制定了“海阳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证”、“海阳市小型农田水利灌溉、供水收费证”发放到各乡镇,将水利设施的使用、收费纳入规范化管理。

篇12

引言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发展支持逐步加大,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确保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求大量农居地的重新整理,进而推动农村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研究

林后春(1995)认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认清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三者的交换关系。李立清等(2003)认为我国农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差距,并且就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苏时鹏等(2006)提出,构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无非就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无形性,二是政府体制因素,并就如何改善公共服务的体系给出了建议。彭代彦(2002)在实证分析中说明了,农村道路与医疗卫生设施在能显著减少农民的生产支出并且能快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文中对农业科研及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刘晓昀等(2003)对贵州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效果更为突出;李锐(2003)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了农村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方芳等(2004)发现,为了要释放原有农业经济的生产潜力,必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上述研究对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分析较少。在分析农村基础设施作用方面,现有文献一般分析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和农民产生的影响,而对非农经济的影响方面分析较少。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影响方面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生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投资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当有效需求不足时,若及时加大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入,随后消费和收入会持续增加,最终会对国民收入带来倍数的增长。如在农村公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筑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等,就会促使本地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最终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追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的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如农村公路通车、水库的有效利用,因此基础设施能够保证广大农民使用的有效性,即无成本或低成本,最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是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升级。基础设施产业的高效化、合理化,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增加整个产业结构效益。农村运输、道路、灌溉、电力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改变落后的农业耕作结构。如良好的农村公路运输设施,使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很快的被运出并且变成商品,实现其产品价值。良好的通讯设施,能改善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因此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住宅建设关系。农村住宅建设在推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的住宅建设量大而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推行农村住宅建设能够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便于土地整治、宅基地复垦和农田机械化耕作。政府可以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但能改变农村的面貌,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见,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的。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增长。非农经济的增长对当前的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尝试借助多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和结构进行判断。参照黑龙江省各年有效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道路、电力等代表性的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这更有利于认识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以及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它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α*K^β

其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3个参数,0

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

(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模型的构建。在农业领域,C-D生产函数以农业生产经营成果为目标,描述了农业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计量分析时,本文构建C-D生产函数的对数模型来进行计算,C-D生产函数模型如下所示:

AGRGDP代表每年农业总产值(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CAP代表每年固定资本存量(假定14a为折旧年限,万元), 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LAB代表劳动力数量(万人);LAN代表有效播种面积,当年播种面积减去当年成灾面积的(万hm2);FER代表化肥施用量(万t) ;PES代表农药施用量(万t) ;ε表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α4、α5为各项系数。

本文中CAP值是指当年固定资本的存量而非投资流量,由于当年投资大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能形成实物,因此使用当年固定资本存量更为合理。研究中笔者将技术要素舍弃,因为从1994-2009年国家政策对农业技术的影响波动较大,而且黑龙江省有关年份数据无法获取。赵芝俊等人在研究中着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分析。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过程中,运用已构建的C-D生产函数对数模型,利用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统计数据(见表1)使用SPSS13.0进行计算得出如下结果(模型下括号内为t检验值):

C-D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0.990,调整后为R2=0.983,拟合程度较好,而且F统计量为117.576,说明回归方程总体是显著的。CAP、LAN、FER对农业产值贡献率为都为正,0.096、0.374与1.219,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29、0.078和0.010。但是PES、LAB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引起的,因此增加劳动力投入对农业增长效果不明显。

有效播种面积容易受成灾面积的影响,因此各年数据波动较大,对模型的合理性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回归中,笔者剔除LAB、LAN以及PES 3个影响因素,最终得到如下模型:

模型仅包含CAP及FER两个变量,调整后R2=0.950,F值为60.735,CAP、FER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097、1.531,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58、0.002。参照樊胜根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比第二个和前一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后者更加准确和合理。模型中明确显示,FER对AGRGDP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这也说明在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业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FER的投入量决定的。

(三)农村基础设施内部诸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模型的构建。仍然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问题。一般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通讯、教育等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外部效应较强,因此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衡量时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本文中对农业经济增长分析时,仅使用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有关分析。模型如下:

AGRGDP代表当年农业总产值(单位: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GL表示乡公路里程(单位:万km);YD表示农村用电量(单位:万kw);SL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单位:万hm2);ε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为各项系数。

各基础设施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相关数据取对数后见表2。

利用SPSS13.0,计量结果如下:可决系数R2=0.968,调整后系数R2=0.960,拟合程度很好 ,F统计量较大,说明方程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个别指标比如农村用电量没有通过t检验,且农村公路贡献率与实际情况相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跳跃性极大,有的年份建设缓慢,有的年份的年增长率在50%以上,因此对模型的构建和分析会产生很大影响。

基于此笔者认为剔除农村公路要素是很有必要的,只利用农村用电量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两大要素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中可决系数R2=0.979,调整后为R2=0.959,且方程总体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用电量和农田水利对农业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39、16.116,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79、0.016。而且农村用电量、农田水利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和0.988,表明高度线性相关。

实证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及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

运用C-D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主要从固定资本、劳动力、化肥3方面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的内在关系(农业产值和公路、水利、用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而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农村电力、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对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道路在黑龙江省农业产值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化肥在农业产值增长上发挥了显著的经济规模效应。因此各地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投资资金的投向和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产值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引导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

在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相反劳动力的作用最弱,今后为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保障。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的农村发展资金稀缺,因此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就更少,而且各级政府更多的是重视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投资建设的长期效益,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致使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不足,极大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结果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造成的,未来黑龙江省还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技能快速提高,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

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中大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而对机械化的需求较高;二是近些年黑龙江省发展快速的城市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至城市造成的,相比农村道路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因此当地农村应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合理的选择资金投向,有效配置投资比例,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相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黑龙江省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大力建设农村电网、农田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量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总的来说,黑龙江省发展较好的农场水利设施建设很好,但发展情况一般的农场情况较差,在这些地方农业生产易受灾害影响,因此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建设势在必行。

1.林后春.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2.李立清,李燕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多层次性灰度关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6)

3.苏时鹏,张春霞.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5)

5.刘晓昀,辛贤,毛学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6.李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2)

7.方芳,钱勇,柳士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 (2)

8.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9.邱玉兴,李秀波,李敏义.黑龙江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长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09(2)

10.Perkins D H. Reforming China’s Economic System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 26(2):601-6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