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9 17:29: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施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烟尘、废弃物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建筑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建筑原料的耗费同样成了体现建筑工程与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在建筑施工中要重视环保问题,对环境加以保护,减少施工污染。
二、什么是绿色低碳施工
绿色低碳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环保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三、当前建筑工程中环境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施工现场扬尘控制。散状颗粒物的防尘措施:砌筑用砂子等进场后,临时用密目网或者苫布进行覆盖,控制一次进场量,边用边进,减少散发面积,用完后清扫干净。切割、钻孔的防尘措施:齿锯切割木材时,在锯机的下方设置遮挡锯末挡板,使锯末在内部沉淀后回收。消解石灰的防尘措施:石灰应远离居民区、庄稼、易燃物的空旷地方堆放,装卸不宜在大风中进行,装卸布撒做到轻装、低撒,并及时耕旋碾压,石灰堆放处经常洒水降尘,周围设置彩条布围挡。钢筋接头:大直径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减少焊接产生废气对大气的污染。撒水防尘:常温施工期间,每天派专人撒水,将沉淀池内的水抽至撒水车内,边走边撒。车辆运输防尘:保证垃圾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大型货物运输车辆运行状况完好,表面清洁。(2)噪音与振动控制。降低噪音具体措施:一般设备噪音控制:钢筋加工机械:工程的钢筋加工采用现场加工,现场设置钢筋加工棚,尽量减少噪音。木材切割噪音控制:在木材加工场地设置木材加工棚,尽量减少噪音污染。混凝土输送泵噪音控制:结构施工期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泵送车位置,布置在远离人行道和其他工业区域的空旷位置,采用噪音小的设备。混凝土浇筑:尽量安排在白天浇筑。选择低噪音的振捣设备。(3)废气排量控制。(4)光污染控制。具体措施:设置焊接光棚:钢结构焊接部位设置遮光棚,防止强光外射对工地周围区域造成影响。对于板钢筋的焊接,可以用废旧模板钉维护挡板。(5)水污染控制。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设置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具体措施:雨水:雨水经过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网。污水排放:办公区设置水冲式厕所。在厕所附近设置化粪池,污水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或安排专业队来清理。(6)土壤保护。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沉淀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废旧电池要回收,在领取新电池时交回旧电池,最后由项目部统一移交公司处理,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7)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材料中的木料、木板由胶合板厂、造纸厂回收再利用。非存档文件纸张采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废弃纸张最终与其他纸制品一同由造纸厂回收再利用。废旧不可利用钢铁的回收:施工中收集的废钢材,由项目部统一处理给钢铁厂回收再利用。(8)建筑垃圾控制。我们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固体废弃物减量化:通过合理下料技术措施,准确下料,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实行“工完场清”等管理措施,每个工作在结束时,在递交工序交接单前,负责把自己工序的垃圾清扫干净。充分利用以建筑垃圾废弃物的落地砂浆、混凝土等材料。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专业人员更应该遵循实际,切实制定出合理解决办法,把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好,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被广泛理解并认可,但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没有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现有发展模式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现有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盗取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危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与公共建设。
显而易见的是,摒弃现有的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大量使用破坏地球气候的燃料以及非能源保护的利用方式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推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人类需要共同携手,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并给予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相聚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共同参与在2016年10月17日-20日举办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此次会议旨在推动快速和高效地贯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为有关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对话平台。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贯彻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17个发展目标?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只有改进城市建造与管理的模式,才能进一步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城市模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是一个可自我维持的、具有弹性结构和功能的人居环境。在不危害自身和相邻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下,生态城市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资源环境。在这样的生态城市中,保护地球环境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及公平、正义等社会根本准则都得以实现。
我在此分享一些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领域的有效经验:
1.用生态城市的视角评估城市新陈代谢。就像热带森林与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一样,城市也是一个巨大的由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能源与物质的流通作为城市新陈代谢的一部分,联接城市生态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要长期发展,必须保持整体健康并且拥有可持续的自然资源。
2.因地制宜地利用已有的评估规范与方法。所有的人都有对清新空气、干净水资源、健康食品和充满幸福感的生活的向往。要实现这个共同目标,需要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文化、经济和其他人文特质,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有利措施。
3.制定与具体挑战相应的发展目标。一个具体的范例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一条经验。我们在埃及开罗的合作伙伴正致力于解决因地下水位过高而使历史建筑受损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团队制定了具体的调研计划,重点观测该地区地下水的来源与去向。团队希望通过了解当地居民的用水结构及用水量,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4.提高居民在信息采集中的参与度。智慧城市来源于居民的集体力量,更多的居民参与也将使居民更多的得益于发展结果。居民如何使用现有的资源,也是城市发展措施制定过程中所必须参考的重要信息。
5.根据社区及住户的具体情况实施城市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一条同“制定与具体挑战相应的发展目标”有些相似,但更侧重于强调满足具体地方需求的“最佳实践方法”。例如,为了实现符合地球承载能力的生活方式,每个城市与地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6.反复利用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如果一些针对具体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措施得以被证明有效,在有相似情况的地区或城市反复利用相似的政策与措施,会有效地增大政策影响范围。
根据土地调查,全市15°-25°坡耕地350671.8亩,其中宜耕309380.7亩,不宜耕15776.0亩,退耕14450.8亩,大于25°的20884.1亩。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影响坡耕地利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是农业气候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是农业气候低温冷害,二是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毁林栽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
本市坡耕地利用结构,生产水平较高,产量大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梅河口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市、市二区坡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而且坡耕地多为脊薄土地,粮食产量低下,退耕还林没有制定规划,随意性很强,导致不宜耕的坡耕地没有退耕,而宜耕的坡耕地又常年撂荒,至此,坡耕地利用结构急待调整。
1.生态退耕的建议
1.1指导思想
在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坚持对土地实行利用、开发、保护三者并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三大基本原则。以生态保护、生态退耕为中心,科学调整坡耕地生态退耕的结构,合理布局坡耕地的生态退耕。通过对生态退耕、生态保护的双重管理,推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坡耕地利用率,充分体现生态退耕在建设生态经济中的作用。
1.2抓住重点
科学制定生态退耕、生态保护的长期规划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使坡耕地开发、利用、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计划地对坡耕地15°-25°,大于25°的进行生态退耕,确保生态退耕的质量,通过对坡耕地生态退耕基本区域的划定,不断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加速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提高坡耕地的利用率。以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出发,不断调整坡耕地生态退耕的布局,真正做到退耕一亩保一亩,切实把生态退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达到我们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
1.3根本目标
生态退耕是我省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战略,也是我省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目标,总的思路为:相对集中连片的坡耕地暂稳定持续,松散分片的坡耕地要有计划地生态退耕,增加还林、还园地面积发挥山区自然优势。本市现有坡耕地350671.8亩,其中已退耕14450.8亩,下一步在三到五年内将不宜耕15776.0亩的坡耕地全部生态退耕,并对大于25度的20884.1亩在近两年内进行生态退耕。
2.生态退耕的措施
生态退耕、保护生态,必须有必要的措施作保证。
2.1加深保护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态退耕观念
保护生态,尤其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体,人类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是有一定经济目的,人们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产品就要不断的建设好、管理好土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跃升为全国第一。然而高速公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中树立生态路、环保路的理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当务之急。
笔者有幸参与河南省至山西省某高速公路建设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发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实施存在若干问题,现就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
1、生态影响
1.1占地面积大:该高速公路总里程59.461km,该公路计划占地面积9506.9亩,其中永久占地7081.83亩,临时占地2425.07亩。公路建设占地一方面将造成土地和耕地资源的减少,使当地农业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加剧当地农业用地的紧张矛盾;另一方面,将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物种减少和失衡。
1.2生境破碎化:公路建设将动物栖息地分割为破碎的斑块状,导致动物生存环境减少、种流困难、食物匮乏、捕食及饮水环境发生改变,也直接导致了物种的迁移,严重时可能会使部分生物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1.3生态系统的扰动及破坏: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破坏植被,影响附近动物的正常活动,如果经扰动或破坏后影响较大,影响时间较长,会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
2、现有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论从管理者还是从建设者,不论从政府还是从普通百姓,对生态恢复认识都不到位,生态补偿不能有效实施;部分进行生态补偿的单位对补偿工作采取不正确的方法,不按设计规范进行操作,甚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在进行生态补偿过程中不具备植物种植及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生态补偿工作存在“付出大、回报小”的现象,甚至毫无回报,导致资金出现不应有的浪费,甚至存在大量资金复出后原有生态系统更加恶化的现象。
2.1生态补偿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人不了解生态补偿,即使知道生态补偿,也未必对生态补偿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缺乏生态补偿的意识和有利于生态补偿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公路建设者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投资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试图最大限度的逃避生态补偿,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减少自身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周边群众片面考虑短期利益,在临时占地恢复时,要求建设单位平整用于农作物耕种,忽视原有生态恢复不到位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生境破碎化。
2.2生态补偿实施缺乏约束: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建设后的约束办法和手段,难以在建设过程中约束项目建设者的行为。因此在公里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往往以工程竣工为目的,较少考虑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工作。对突出生态问题通常以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为最终目的和标准,在施工结束前对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不能进行有效地补偿性建设,导致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生态破坏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2.3现有生态管理存在部门重叠: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中,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对于公路建设过程中农、林生态系统利用及恢复,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等生态问题负有监督及管理责任,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存在重叠,有利的事情抢着干,补偿的事情推诿扯皮,最终会导致谁都管,谁都管不好。
2.4工程施工中监管难以落实到位:由于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的实施缺乏约束机制,生态管理存在多头领导,导致公路建设过程中相关生态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①公路建设单位不注重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相关主管部门要求情况下才设置、不要求的不设置;②环境管理机构缺乏相应职权,往往存在“有职无权”现象,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长期无法解决;③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以该高速公路为例,建设过程中存在工程环境监理及工程水保监理两个监理机构,水土流失问题两者均负有监管责任,导致监管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协调解决方案,不便于施工单位具体落实。
2.5生态补偿措施与工程实际脱节
2.5.1为追求利润,忽视生态恢复长期效果:建设单位为满足公路环境保护验收,在施工过程中瞒报或私自新建弃渣场、弃土场等。更多注意公路路域视野内临时占地的复耕和植被恢复。对于视野外占地的生态恢复较少考虑,甚至种植小麦、油菜等季节性速生农作物应付绿化,仅能保证验收当时的绿化效果。
2.5.2施工设计不到位,工程建设缺乏全局意识:目前高速公路弃土场设置时,其表层覆盖腐殖土不进行剥离集中堆放,施工挖掘过程中表层的大量腐殖土随弃渣弃于弃渣场,等到生态恢复时缺乏足量腐殖土,覆土厚度太薄,无法保证种植的植物根系发育,影响生态系统恢复。
3.生态补偿实施方法的建议
目前,针对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态补偿实施矛盾,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现有生态总量,对需要占用的生态系统应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尽量保证生态总量不降低,生态系统不恶化,生物多样性不减少,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实施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行政干预和生态补偿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生态补偿的实施进行探讨;一方面,政府应对生物总量提出要求,并采取环评指导、验收控制等行政干预手段,切实保证生态补偿措施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公路建设单位应协调工程监理机构,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监理单位对生态补偿施工期间资金、质量、进度三大要素进行控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系统正常恢复。
行政干预和生态补偿具体措施应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保证宏观指导和微观控制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切实保证生态补偿机制落到实处,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王丰年.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31-35.
[3]邓家荣,洪尚群.生态补偿应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云南环境科学,2001.6(1):1-3
作者简介:
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的国土面积排名为第三位,可谓是地大物博,林业资源也是十分丰富,但是我国林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非常的少了,在前一段时期当中,林业资源虽然有一定的涨,但是还会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林业资源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人们带来三方面的效益,三个方面中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林业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但近些年来人们的关注度逐渐的从经济效益方面转变到了林业生态效益方面上。林业的生态效益又能够产生和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林业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后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对林业产业能够长期稳步健康的发展极其有利。本篇论文从林业的生态效益角度,对营林造林的生产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方法和措施。另外,还对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森林火灾情况,防止森林病虫害和树苗产地的检疫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森林保护政策的推出及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林业资源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能够长久发展和生存的根本基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室内装修和家具行业及纸制品等行业对木材的需求量急速的增加,在木材,纸质产品和人造板材等方面的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我国的林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但是我国的林业资源从人均拥有量的角度来讲,是十分匮乏的,我们国家的林业资源储存和分布的特点是:存储量低,位置分布不均匀,森林质量降低,结构组成不合理,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森林生长率较低。在造林英林的生产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林木种苗基地设计的建设比较落后,在进行造林更新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质量和数量不平衡的问题,种苗的投放量超出了计划工作量,造成了林区树木种类结构的比例失调,人造林缺少定向育林的长期计划,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没有实施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加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加大国家政府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优化和完善林业产业结构。第一,应加强政府部门对林业产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建立和明确绿化造林的计划目标责任制,理化工程关联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其实落实规定标准措施,施行严格的监督考察制度,以制度为依据来促进和约束造林英林绿化工程的顺利进展。第二,积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作为主体,市场为依据和向导,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提高各方面效益为目标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产业的生产力,于是出现了‘数字林业’,就是使用现代化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和促进林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向着现代化,精确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林业产业经济能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林业产业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对林业产业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林业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发展优势特长林木产品,积极地开发木材产品的新特性,新用途,开拓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解决林业木材产品的结构单一和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难题。
三、林业资源的更新造林营林的具体措施
想要做好育林造林工作,就必须选择林木种苗适合生长的林地环境和条件,这是确保林木种苗能够生长成材的最根本条件和基础。因建立营造混交林的育林经营理念,不同种类的树种生物学特性是不相同的,但是适合混合的种植在一片林业区域当中,这样可以把林地空间充分的利用,比如把生长特性,根茎类型,耐荫特点和施肥特c不同的树木混合的种植在一起,就能够对地下和地上空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有利于各种树木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层次对阳光,水分和各种有机营养成份的吸收,能够有效的提高林地的生产能力。
进行造林育林的过程中,不要对野生动物的原始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尽量的绕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域。另外,还应注意对自然植被的保护,可以沿着高新来进行树木的种植和栽培,或者设置植物隔离防护带。对那些都是岩石的不能够进行栽培树苗的林地区域,要注意保留其原有的自然植被;在沟壑的边缘,山坡地脚和山顶这类一出现水土流失的区域地点,应保留出5到10米距离的原有植被,以防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
四、营林生产具体措施
首先,选择优良的林木种苗,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对绿化林业用地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扩大绿化林地规模基础之上,重视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外应积极发展节约水资源的育林造林形式。其次,把育秒的苗圃当做树木种苗市场,在确保造林育林质量的同时,林场依据造林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自主的选择所需要的树木苗种。这样既能够激发种植机制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种植积极性。再次,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转变林业种植理念,转变造林树种结构单一的意识,增强造林更新管理工作力度,减少生产成本的投入,产生积极的效果。最后,应加强林业产业的集约化管理。现阶段造林工作当中所采取的集约措施就只是进行了单一的修枝和施肥措施,进行集约化经营的林地虽然面积很大,但是林木的成长状况还没有达到丰产林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想要使短周期的丰产林能够有效的缩短培育周期,就必须长期采用集约化的林业经营管理措施,保证幼林能够健康稳定的生长,进而达到成材成林的目标。总的来说,要做好树种结构调整与选择优良树种工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提升培育良种的技术水平;积极研发新技术手段对传统木材进行加工和制造,利用新近技术来提高木材加工也的总体技术水平,增强集约化经营管理使营林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和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守林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新时期林地管理的方针政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发展为重点,依法依规、科学严谨地做好全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林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在“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各项措施。
2、坚持集约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林地征占用限额制度,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占用林地定额,加强林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林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根据林地功能分区,实现占补平衡,保障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分析判断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突出解决规划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主要问题。
二、规划期限和基础数据
以年为规划基准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林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采用年的资源档案数据。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一)主要任务
将我镇林地和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村并落实到山头地块,确定林地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化对我镇林地保护利用的宏观调控;推进我镇林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指导我镇林地保护利用的协调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
(二)工作重点
1、客观反映我镇的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规划的基准年是年,以“十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补充调查和逐年资源数据的更新资料,将林地保护利用的各项数据更新到年。
2、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战略任务。根据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的要求和国家以及省市规划的宏观需要,通过供求分析,测篇规划期内各类林地需求、布局和发展趋势。分析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战略任务。
3、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的主要控制指标。按照省市规划提出的相关目标和要求,确定全镇2020年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结构和征占用林地定额等主要调控指标。
4、落实林地边界。根据林地现状和政府规划的林地范围,将所有林地小班落实到1:10000的地形图上后,再叠加至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上,最后形成全省、全国的林地“一张图”。
5、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的区划布局。在衔接省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区域布局,明确林地小班的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利用等级、林地质量等级。
6、确定林地保护措施。按照加强森林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实行分级管理和差别化管理的要求,分别区域、类别、等级确定林地保护的具体措施。
7、确定林地利用措施。按照优化结构、保障重点、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分别区域、差别和等级确定林地利用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8、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围绕规划的落实,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确保规划的实施。
四、工作安排和要求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周主任、徐主任任顾问,陈主任任组长,张主任任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所、城建所、国土所、环保站、交通办、民政办、林业站、统计站、规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林业站),由彭波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具体规划编制工作由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乙级资质)承担。
(二)召开动员和培训会议
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规划编制动员会,部署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召开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会,掌握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技术,确保规划编制各项技术要求落实到整个编制工作过程和成果之中。
(三)制定规划框架
由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召集成员单位提供各单位相关2010-2020年的规划资料,及时进行资料统计、汇总,认真编制林地保护规划框架,报上级审查,9月上旬完成。
(四)落实林地边界
我镇按照10个村(居)委会、连云山林场和金坑采育场进行落界(村名、面积、边界以民政部门提供资料为准),明确林地小班的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利用等级、林地质量等级,制定林地保护和利用措施。合理安排三个约束性指标: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限量和林地保有量;三个预期性指标: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比率和重点商品林地比率。9月底完成外业,10月完成内业。
(五)内部评审和报批
一、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而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乘坐着汽车来到生态旅游区观赏,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汽车扬起的尘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区内宾馆和饭店排放出的废气等都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上运动带来的水体污染,水上运动往往给水体带来的危害最大。我们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车不仅能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还能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漏出的油污也会污染水体危害水体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优养化问题,一般来说水体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原来背景环境的养分很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一下子营养成分的进入导致了水体超过了原有的净化能力,所以产生了优养化问题。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访生态旅游区必然会造成所谓的“民生污染”。如果对民生污染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卫生,从而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垃圾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活动对于生态旅游区的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道路等人工景观的建造严重分割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从而减低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也减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存环境。
2、在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中往往将人文景点修建在生态保护区中较为脆弱的的地带,这样很容易造成较为强烈而且扩散性的局部干扰和破坏。这样只会导致局部地区生境的退化和干扰斑块的扩大。
3、在一些旅游活动中会猎杀该地区的动物,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则更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所以提高游客们的生态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游客强调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意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这样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游客的生态素质。但是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地区的开发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态保护区需要大力对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
如果一个生态环境超过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时那将必然会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一个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它将不会促进生态平衡、系统稳定。所以严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区的游客数量,防止人满为患对旅游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不仅如此,还需要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的恢复等。
(三)严格控制旅游项目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同一生态保护区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性也不同。我国生态保护区可分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应该开展适应其环境的活动,这样既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且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省内区域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之后学习,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江河的源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及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本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为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段正文与教材图9.15“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图9.16“三江源景观”是本节的导引内容,利用文学性较浓的文字高度概括本区自然特征,辅以两幅直观典型的景观照片,给学生一个典型印象,吸引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第二段正文结合教材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地理概况,结合教材图9.18“三江源地区的水系”具体说明本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呼应标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突出本区雪山、冰川对大江大河的作用,进而点明本区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是对第三段正文内容的补充,进一步突出本区湖泊、沼泽对河流的作用,也为理解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作铺垫。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了解科学考察的困难,掌握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由三段正文、三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意义、面临问题及保护措施等三方面内容。第一段正文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结合教材图9.21“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分布”,进一步明确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第二段正文则点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利用教材图9.22“冰川不断消退”的两幅景观照片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冰川萎缩等环境问题,利用教材图9.23“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介绍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两个“活动”围绕“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进一步认识本区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保护三江源地区重要意义的认识。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像系统丰富,各类图像多达9幅(组),对探究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与地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节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及5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TE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油气储运工程环保管理的重要性及理念
1、油气储运工程环保管理的重要性
要想切实做好油气储运中的环保工作,必须从思想上加强环保意识,并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在整个项目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做好整个油气储运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把关、监管,唯有如此才会实现环保管理的效率化,才会将绿色生态油气储运变成现实。
2、油气储运工程环保管理理念
油气储运工程环保管理工作要想落实好,就要从整个工程过程加以严格管理,各个环节
都不能松懈,即从油气储运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运营、维护、退役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只有这样,引发的环境问题才可能是最小的。这样的环境保护才是最有效、最生态化的。这种管理也叫绿色生态油气储运管理。
二、油气储运工程中各个阶段的环保管理
1.油气储运工程设计阶段的环保管理
在油气储运工程的设计伊始,就应始终贯穿环境保护理念,将运行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加以全面考虑。而传统工程设计路线的选择对于经过地区是否有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则关注较少。主要参考线路是否顺直、施工可否实现、周边依托条件是否完善等。而绿色生态油气储运工程管理就是要重视水工保护设施的设计、管道水土保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工保护有机结合,既避免管道免于水毁破坏.又能使地表土层得到保护,植被能够快速恢复。避免明显影响当地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
具体措施:
(1)设计中贯穿环境保护理念
在油气储运设施设计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环境保护理念,将运行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环节考虑全面。例如,天然气压缩机组噪声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关键要看设计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减噪、控噪措施。
(2)充分利用先进管道建设技术
数字管道技术是近年来管道设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通过收集全方位的管道沿线及周边大量地理信息,对管道复杂系统的信息进行数字整合并集成应用系统,并在可视化条件下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支持和服务。
2.油气储运工程施工阶段的环保管理
在油气储运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为确保环保管理全面有效执行,必须提出工程建设阶段的环境保护建议。要明确环保工作要求,并逐步推行环境保护监理制度,相关内容必须在监理手册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具体措施:
做好施工前环境保护准备工作
施工开始前准备施工文件时,要明确施工期间的
环保工作要求,还应加强施工承包商管理,认真开展施工招标中承包商环境业绩审核工作,检查承包商I-ISE管理体系,监督承包商进行环保培训等。
(2)推行施工环境保护监理
应逐步推行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可以将环保监理作为HSE监理的一部分,相关内容必须在监理手册中得到充分的落实。施工监理人员在监理工程中应严格检查:施工带不超过设计宽度;分层开挖,生熟土堆放点有明确的标牌,分层回填表层土得到有效保护;施工河流定向钻穿越废泥浆等得到有效处置。监理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保存好资料备查。
(3)开展生态恢复措施经验总结
近年来长输管道建设发展迅猛,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忠武线、西部管道等项目基本涵盖了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各种地形地貌、水热气候条件不同区域,工程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地表生态恢复措施。经过几年的运行实践,各种措施的生态效果逐渐显现,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建议组织开展全面的生态恢复措施效果评估,筛选出经济、高效、实用的措施体系,建立生态恢复备选植被数据库,在今后的管道施工建设过程中,可以据此优选生态恢复措施,从而提高恢复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影响。
3.油气储运工程投产运营
(1)油气储运工程中废气的排放管理。
在完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基础上,在油气储运及其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控制工作,减少了能源消耗及天然气的排放。
(2)油气储运工程中污水的排放管理。
对于油气储运工程中污水的排放,因为总量较少,二级污水处理装置往往是一体化,不能形成有效的污泥循环因而不可能稳定运行。所以,站场生活污水可以只设化粪池进行储存和初级处理,处理后出水可根据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外运后深度处理或回用于站内绿化等。对于含油废水,应尽量依托周边油田、炼油厂等有含油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处理。对于大型油库,可以设置含油废水处理装置。以保证出水稳定达标。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装置产生的废油泥(危险废物)的处置问题,不能随意处置。
(3)油气储运工程中噪音的管理。
油气储运工程中噪音的超标也是影响环保的重要原因。噪音的超标主要是天然气管道系统压缩机组噪声,应当采用综合治理的思路,按照技术町行、经济实用的原则,总结一套适应天然气压缩机特点的噪声防治技术体系,为彻底解决压缩机组噪声问题提供借鉴。使噪声控制在不发生扰民事件的范围内,对噪声源、厂房建筑、站场边界进行减音、隔噪控制。最好能够达到一类标准。
具体措施:
(1)做好施工建设和试运投产的衔接
试运行前应编制运行环境保护手册,对运行人员进行全面的HSE体系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保证工程投运后以最快的速度使HSE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全面贯彻公司的环保管理理念和政策。
(2)完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对于站场生活污水,由于排放总量较少,一体化的二级污水处理装置往往由于不能形成有效的污泥循环而达不到设计要求。根据运行经验,排水量达到1m3/h以上时二级污水处理装置才可能稳定运行。所以,建议站场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1 m3/h以上时配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或者可以只设化粪池进行储存和初级处理,处理后出水可根据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外
运后深度处理或回用于站内绿化等。
三、事故处理
1、管道溢油事故污染治理技术
由于打孔盗油、自然灾害、第三方破坏和恐怖事件等原因引发的输油管道、油罐泄漏事故发生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可能造成大面积土壤、地表水体甚至地下水的污染。溢油事故污染防治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控制油品泄漏范围。今后几年,应针对油气储运设施分布面广、事故发生地点随机性大的特点,加快发展机动灵活、效果可靠的溢油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与装备。同时在重要江河、水源地周边、保护区附近的油库,要加快完善火灾事故后消防水存储和处理设施修整,避免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2、全面加强环保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在各级应急预案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环保应急措施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和演练。建议逐步建立油气储运设施应急模拟演练系统,该系统将环保应急措施的各项训练内容与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能够切实提高演练水平和质量,为事故应急演练提供一种崭新的方式。
下一步应综合数字管道技术、GPS定位技术、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大屏幕显示技术等,建立事故应急平台,在平台支持下,实现溢油污染的快速定位、快速反应、快速处理,全面提高环境应急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腾. 关于我国油气储运方式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34)
2石油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根据石油开采的实际特点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立的标准和要求,可以选择采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到的一种评价模型: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压力:主要描述的是石油开采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负影响因素;状态:则是反映石油在实际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现实影响的表现;响应:就是针对石油项目开发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而采取的解决措施。
3石油项目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石油开采所处的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也表现出较为复杂。具体来说,石油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3.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石油在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有各种加热炉燃烧以及居民生活区排放的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烃类物质,这些废气不采取相关预防处置措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给油田开发区域周边的大气环境带来较大危害,各种废气污染物浓度的提升会直接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石油项目开发一般都是属于大型工程,前期建设过程中大量建材的运输会造成扬尘,这些扬尘会增加附近区域的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尤其在一定气候条件下还会将其扩散至周边区域,对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3.2对水系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石油开发时段的不同,石油项目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在油田开发建设阶段,对水系的影响较小,做好勘探和建设期的预防就可以有效应对。真正对水系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是在运营期的石油正式开采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井下作业产生的废水、原油脱出水,这些废水中含有烃类、化学需要量等污染因子,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给地下水或土壤产生污染,尤其是对于处于沙漠区域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油田开采,对水系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一些钻井废液等含油污水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是石油开发还会降低地下的水位,对石油开采区域内的水文地质环境影响也大。
3.3对动植物的影响
石油开采属于大型项目建设,对于区域内的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井场周边的道路修建、建材堆放和场地清理,以及石油管道的铺设都会破坏植被,会造成植物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导致其环境功能的下降。此外对动物的影响也较为普遍,石油项目的开发在施工时会割断和破坏区域内的陆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影响它们的栖息环境和觅食范围,大量施工机械的涌入和车辆的噪声,往往会对动物的影响是巨大的。
3.4对土壤的影响
石油开发项目在所有生态因子中,对土壤影响最大。根据石油项目开发的时段不同,对于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在建设阶段,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项目施工中对土壤表层的剥离,对土壤的挖掘会造成其结构被破坏,影响农作物的成长。在运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石油井场周围的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据测算,每一口井的落地原油辐射半径为20~40m,排污池平均为15×15m,渗透的深度为5~30cm,土壤中石油烃、芳烃总量、酚的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60倍以上。
4石油开发态环境保护对策
石油开发工程项目大,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影响时间长、影响复杂,因此,在石油项目开发之初就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把环保理念充分融入到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切实在做好石油开发的同时,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
4.1加强环境管理
石油开发的相关参与方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中,石油开发者要严格遵守各项环保制度,带头落实环境管理的规章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把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纳入进来,通过各项具体措施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石油开发的监管者,尤其是地方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督查开发企业是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生产和开发。
4.2严格环评制度
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到石油开发项目的前置环节,对油田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分析,并结合周围环境现状预先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污染防治之策,确保油气田项目的开发始终做到污染物治理设施和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古称“河东”,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湖水资源而著名。区内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寒夏暖,热量资源充足,夏秋雨水丰沛。境内河流属于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3亿m3。境内主要天然湖泊有盐湖、伍姓湖、硝池、北门滩、鸭子池、汤里滩等。盐湖地处运城市城区以南,东西长35km,南北宽3~5km,面积130km2,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湖泊;城区主要水库有樊村水库、安邑水库、八一水库等。
2运城市水系环境发展历史
城市水系环境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运城市以水而产生,以水而发展。早在18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在3000多年前,已在黄河、汾河谷地建立了农业据点。春秋末期,汾河谷地就因农业发达、人口聚集而兴起了著名的城市绛州(今新绛县)。运城市是山西省的麦棉、花生生产基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冶金、建材、机械”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基地。运城市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次飞跃都对水系生态环境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开始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现在人们已将城市水系环境的综合治理与水生态保护等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3城市水系环境建设要求
第一,要把运城市水系环境建设规划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时要把城市水面积率、湿地面积率、绿化率、透水面积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指标。特别是在新城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河滩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环境,防止以牺牲水面积来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
第二,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要求编制城市水系环境规划,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为指导,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控制和节约保护,科学确定城市水工程布局及规模;划定水功能区、水工程规划保留区等。
第三,水系环境规划要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城乡、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4运城市水系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运城市水系环境规划建设要在保证运城市城区防洪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治理,将运城市水系建设纳入到黄河流域及区域水系中统筹规划,要积极寻求运城市第二水源,实现运城市水系环境与流域、区域河湖库沟通,增强城区引水和排洪能力,建设独特的“盐湖生态保护开发区”和“樊村水库、安邑水库和八一水库等三库为一体”的水系生态环境,让运城市呈现出玉带环绕,绿树掩映的生态美景,打造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山水园林城市。
4.1保证水系环境建设的水量
运城市近年来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全球变暖,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加上运城“十年九旱”,导致降水减少。第二,人为污染、不合理取水等原因导致用水增多。针对此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截流当地地面降雨径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二是在流域内外调配水资源。同时,要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建设循环用水及中水回用系统,如此才能够保持运城市水系环境中的水量,让人们“有水可亲”。
4.2保证水系环境建设的水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系遭受的污染也愈来愈严重。运城水污染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趋严重,在运城市不少水体均遭到污水直排、垃圾乱倒,导致城区内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富营养化,令人不敢亲近。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采取诸多措施控制和治理水污染,已取得一定效果,但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和清水要求。目前,要治理运城水污染,首先要将雨污严格分流,积极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雨水也要统一到雨水管网,经过沉淀和过滤后再排入河道。其次,要加强河道清淤保洁工作,严禁向河道内倾倒垃圾,还河道本来面目。第三,利用湿地、滩涂种植生物净化水质,目前国内外也已有利用湿地、滩涂采取生物措施净化污水的技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有利于环保,还可以结合种植芦苇用于造纸等。最后还要合理控制河床内土、石、砂的开采,增加河床的自净能力。
4.3增加城市水系环境的透水面
运城市城区内拥有天然的水系带,通过人工渠道将樊村水库、安邑水库和八一水库3座水库的水面相连通,增加透水面。在人工渠道岸边,建造亲水平台和廊桥亭阁,设置垂钓、小型游船、游艇等水上游乐设施。
4.4构建城市生态水域环境
生态水域可以为城市储蓄水源、过滤水质、净化空气、降低热岛效应等。生态水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要素共同参与。第一,加强对城区内现有滩地、湿地和水中湿地的保护,扩大樊村水库、安邑水库等水域的保护范围。第二,建造生态美观性护堤。在水域边坡建设中,选择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生长的护坡形式,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第三,建设多个城区生态园林。①城区水域周边河岸、渠堤造树林,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在硬质护岸的垂直墙上,应攀爬爬藤植物或垂枝灌木。②水边栽植物,要尽可能构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③水中建湿地,湿地可有效净化水质,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与滩地护堤林、河滩湿地一起,构成城市绿色防洪生态区。
4.5构建城市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