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09:5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工程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模式正朝着集约式方向发展,工程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工程管理也更加全面。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工程管理也因此更加高效。但是我国工程管理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的失衡、行业差距的增加、区域工程建设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工程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和执行存在不足等。
2工程管理和科技创新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程管理人员肩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责任更加沉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管理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成熟。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科技在生态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生态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3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受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市场调控手段,能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对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预测性进行考虑。其次,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生态科技创新中,绝对不可忽略市场结构这一因素,该因素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与竞争程度进行衡量,需要保证市场结构的合理。在市场竞争中,顾客需求是推动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态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企业会因此更加重视生态绿色产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潜在顾客的利益也是企业需要洞察的重要因素,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开拓新的市场。最后,企业内部环境也会对生态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中,不得不提的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科技。并且,企业资产结构也会对生态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并实现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企业科研能力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4.1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
企业通常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比较被动。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企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需要综合政策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工程建设在政策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使生态科技创新主体的责任得到明确,并且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4.2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通常来说,企业外部环境出现问题,企业就会依法进行处理。我国工程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实际上缺乏定性标准对企业执行力进行检验。所以,国家需要促使一些强制性标准得到明确,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有关定性标准更加清晰,并且得到有效的实施。
4.3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创新研究
事实上,存在不少方法可用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工程管理而言,政府需要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去支持生态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对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参与进行鼓励。所以,政府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政策,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提供帮助。政府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先进生态科技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进度加快。企业在进行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4.4加强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目前,有必要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头脑中关于生态科技产品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更加关注环保。与此同时,促使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建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5提高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需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以,企业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足够熟悉,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进行生态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部分企业较少接触到生态科技,但实际上生态科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重要。所以,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理念,以长远的目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相辅相成,要想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促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保证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应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注重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生态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实现友好发展。
1.工程管理的社会属性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化转向
对于工程项目,企业往往更加关注其经济性和技术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工程管理的社会属性对企业和公众而言将愈加重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达成个人目的的同时,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13]。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型工程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巨大且不可逆的,正确对待和处理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已成为影响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我国正逐步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注工程的生态问题是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技术创新是改变社会现状最直接的动力。当前,科学技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工程管理把技术的工具理性和工具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人类作为技术革新的发起点,往往很难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间达成有机平衡。因此,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技术的两面性越发明显。一方面,技术创新不断改变世界,为人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另_方面,技术也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风险和威胁。基于技术的两面性,我们更应将科技创新置于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科技创新在考虑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为实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我们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必要的约束。树立生态文明的科技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原则,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进步之路,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对现代科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2.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生态科技创新是指能为客户带来具有商业价值的新产品和新过程,并降低技术创新对环境影响的活动。不同于其它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除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外,其自身还能产生正向外部效应,降低产品外部环境成本。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结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受法规、市场和企业内部三大因素的影响。
2.1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法律法规是应对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是避免企业将环境成本强加给社会、确保企业主动承担该部分成本的重要约束。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强化企业的生态创新动机,激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相统一。然而,这一逻辑的前提条件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足够高,如果创新利益无法抵消技术更新成本,那么这种双赢局面就是不稳定的。法律法规从3个方面影响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法规可预见性。
(1) 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法律法规强度通常表现为对企业污染指标的控制上,定量指标越明确,法律法规的强度就越大,衡量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证据就越充分,工程项目违反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风险就越大。一个产业受到环境法律法规的保护强度越大,企业面临的违法风险就越大,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就越多。
(2) 因地制宜的政策工具组合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态创新积极性[3]。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管制、经济刺激、政策引导,其中,直接管制包括市场准入、环境标准等,经济刺激包括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引导包括信息披露、政策扶持等。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等经济刺激比单一的直接管制更能够促进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因此,综合运用不同政策手段,不拘泥于行政控制,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积极性。
(3)未来法规政策的可预见性对生态科技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创新必然伴随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失败风险。根据收益成本法则,企业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继续在生态科技上予以投入。而企业在生态建设方面获取的收益往往与宏观政策走向有很大关系。如果政策持续趋于严格,那么,污染少的企业就比高污染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2 有效竞争的市场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正相关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作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供方,企业创新积极性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和潜在的顾客利益。
(1)市场结构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结构可以用竞争程度或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就越小,企业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过程中。同时,集中程度越高,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以违法违规风险。另一种观点是,由于缺乏竞争,市场集中度高会导致企业更加懒惰,从而阻碍科技创新。
(2) 顾客需求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是受供需关系决定的。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产品的绿色属性,产品生态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受消费者喜欢,从而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因此,顾客消费习惯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3) 潜在的顾客利益是企业生态科研投入的后备动力。潜在顾客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兼顾潜在顾客利益,有利于洞悉潜在市场,促进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取得成功。如果企业能够满足潜在顾客的利益,就更容易开拓新市场。
2.3 企业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市场环境,对企业而言都是外部环境,而企业投资行为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条件。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资产结构以及科研能力。
(1) 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因此,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能够使企业在决策时更注重环境保护,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搭建环境保护体系,从而增强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2) 企业规模和实力也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资金实力越强,盈利能力越高,企业可用于科研的投入就越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就越强。同时,规模越大、能力越强的公司承受研发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而敢于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
(3)企业科研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科研人才。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思路。我国工程管理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要想得到提高,须从法律法规、工程市场、环保市场以及企业内部入手,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我国工程管理向生态工程转变。
3.我国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正逐步从粗放式的大规模建设向集约式的工程管理转变,具体体现为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和信息化建设不断突破。我国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部分: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行业内工程建设标准。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一方面能够规范企业工程管理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工程市场,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除了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外,我国工程管理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促进工程管理行为更加精细化,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工程管理机制更加流畅,工程设计与质量明显改善。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利用信息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虽然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工程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生态文明工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不足。
(1) 工程管理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地区间工程建设标准不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重视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14]。这其中有政府的政绩考虑,也有不发达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的原因。
(2) 工程管理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应更加严格。工程管理制度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落后于市场实际需求;有些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已制定,但更新不及时;部分工程管理有总的法规和规章但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给有关法规、规章的执行带来困难和不便。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未积极履行职责,导致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最重要的生产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用于工程管理实际活动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管理质量,提高工程生态化水平。我国科技创新力度不足,在科学技术应用上一直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工程开工前的系统性论证不够,前期调研不充分,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大量存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4)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是工程管理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只能兼顾一面,难以投入到环境保护上。与此同时,人才的缺乏还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外工程管理团队已悄悄渗透到我国工程建设市场,而我国很多工程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建基于低成本人力资源。要想继续在这个市场里生存,我国工程管理就必须转变模式,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4.我国工程管理生态科技能力建设路径
我国工程管理现状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提高工程管理的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1) 从顶层设计出发,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保护利益是长远的,但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的动机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生态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这就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在制定政策时,考虑政策的前瞻性、风险性、预见性、科技关联性等特点,促进企业在工程管理中加大生态科技创新力度。在审批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的产业布局,更多地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是生态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责任,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促进企业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投入。
(2) 完善法律法规,设定强制性标准,推动工程管理的生态化转型。法律法规是外部环境失灵情况下促使企业按照规则办事的手段。虽然我国在工程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很多制度和规章,但是缺乏定性标准检验企业执行力。因此,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速制定强制性标准,并通过法律法规对这些标准进行界定,保障行业标准得到有效实施。
(3) 加大科研投入、政策支持和激励,提高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同的刺激手段对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不一样。政府应运用多种手段对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生态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和鼓励,如:加大企业生态科技创新减税力度,加大政策性扶持,优先发展生态科技产业等,激励企业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放一些传统领域给私营业者和国外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同时,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校企联盟,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
(4)加强市场培育,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地位。加强市场培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地位,调动企业生态投入积极性。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促进消费者养成生态消费观。政府、学校、媒体等单位都可以作为市场引导者,通过加大公共平台的引导作用,强化生态消费知识宣传,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68 — 02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必须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加强科技引领和提高创新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抓紧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上来,应用现代技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应对金融风险能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贡献。下面就此谈一谈个人见解:
一、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理清思路在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方面形成共识
企业对汹涌而来的危机必须沉着冷静,致远方能通观全局。因此,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而全面地正确认识自己,把握好定位,找准困难点,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规划好战略发展思路。
1.明确企业定位。企业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在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点,确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目标定位,使全体员工对目标认知清晰,精神振奋,深感责任重大,精神倍受鼓舞,这样才能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奋力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目标。作为企业必须把眼光放在领跑世界行业发展新潮流上去规划自己的战略定位,站在国际舞台去创新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做到企业发展之树常青。
2.创立发展战略。企业在推进战略方面形成共识后,要尽快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加快规划实施。做到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切实可行,措施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并在组织上.资金上.管理上.科研上.监督上给予保证,让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重点是加快战略重组,搞好资源整合,搞好结构调整,解决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3.确保稳定发展。企业在实施重大改制重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稳定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决策,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企业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原则,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搞好科研开发,完善技术储备,抓好信息收集,不断在科研产品推陈出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到把握现在的,储备将来的,预研长远的,规划未来的,提高企业自主化发展水平,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定信心
总理说:“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因此,可以说坚定信心并不是企业空喊口号为自己壮胆,而是源于对客观现实的审时度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和促进企业不断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为此,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破除畏难情绪,树立创新能力建设理念。企业必须针对目前普通存“没钱无法创新”、“没人如何创新”、“没项目怎么创新”等畏难情绪,深入学习科学发展,切实领会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实质,坚定建设创新企业的决心和信心,做到谋求企业创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高科技、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前进。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厂校之间的联合,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解决资金问题,解决人才问题,解决项目问题,实现互利互惠,达到双赢。
2.建立全新科研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素质。企业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统筹规划科研开发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省部级技术中心为骨干、众多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为支撑的开放型研发体系,坚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创新技术群,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国际一流,经济实力雄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国际知名企业。搞好科研保障条件建设,完善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换代升级改造步伐,不断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要。
3.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企业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大力推进领军人才开发、教育培训和骨干培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需要,制定实施科研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能大师培养推进计划,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人才资源管理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技术超前、观念更新、实力更强的企业精英团队,为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努力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建立和完善与人才队伍结构相适应的岗位评价和薪酬分配联动的分配体系,拉大人才收入差距,建立重大科研项目奖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经营管理.科研技术.技能人员开展培训,不断更新思想,更新理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承担起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完善机制使之成为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国有企业职工中,蕴藏着强烈的自主创新意愿和丰富的自主创新实践经验,只要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从思想和行动上激发热情,使他们把各自分散的自主创新能力汇聚成经久不息的自主创新力量,从而推进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1.建立导向机制。企业要坚持抓高端.抓核心.抓骨干.抓重点的原则,建立起一支结构精良.科学合理.德才兼备.掌握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信息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科学发展需要。在确立创新能力建设目标过程中,必须突出科研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项目指标,建立起符合创新条件和要求的考评体系,坚持按定性、定量和否决指标进行考评,依据结果实施奖惩,对优秀人才做到在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工作上大胆使用,政策上重点倾斜,甚至可以高薪聘请国内和国外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承担企业项目研制,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做到引得进来,留得实在,发挥作用,调动科研人才自主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实践机制。企业要在创新实践中,注意发挥人才梯次结构建设,一是积极引进高校毕业大学生,充实到企业科研技术部门,尽快熟悉和了解企业以及行业发展情况。二是大胆地启用年轻科研技术人才,把他们放到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让他们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三是老同志要在科研实践中帮助他们成长进步,尽快使他们成长为企业的栋梁之才。培养自主创新骨干,增加自主创新内容,提升自主创新高度,引导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完成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功关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科研、技术和管理难题,成为持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骨干和中间力量。
3.建立激励机制。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宽松有效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促使职工把自主创新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使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始终保持饱满的自主创新热情,可以设定诸如科研成果奖、技术进步奖、管理创新奖、销售业绩奖等方式,按对企业贡献大小和效益高低,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成果要实施重奖,奖待让人心动,激励企业各级各类人员时时想创新,自觉实践自主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四,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问题
创新是企业方向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我们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空间,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要有创新产品。我们必须有持续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首先确立科研开发目标,明确当前和长远科研开发项目,做到市场调研.预研开发.立项研制.设计定型.生产试制和投放市场,步步紧逼,一环紧扣一环,不断推陈出新。其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在试制方面一切为科研新产品开绿灯,优先组织优先安排优先加工,保证进度不受影响。再次,紧跟国内外新产品发展趋势,广泛收集新产品信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变成自己的技术,推陈出新,创造发展,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并在技术底蕴上不断有新的项目,新的信息,新的积累,新的发展,新的提高。
第二,要有创新人才。企业的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而技术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作用的发挥,可以说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能够不断持续引进.吸收.聚集和储备一批掌握最前沿技术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能够不断吸引各方面的领军人才,把他们凝聚在企业发展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二是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针对重点科技领域和重点发展产业中人才匮乏紧缺的实际,未来3年,聘请20名知名专家作为县政府科技顾问,选拔培养50名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立200名高级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同时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建设好保靖黄金茶特色产业省级科技示范基地为契机,以推进保靖黄金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为重点,建立“政府+科研院所+特派员+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形成种、产、销、研各环节分工协作的保靖黄金茶市场经济产业开发链,从而有效促进产业的发展。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对于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程序设计类专业人才在很多行业中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无论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电子科技公司还是网络游戏公司等,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都有较大的缺口。因此,高校在培养程序设计类专业人才时除了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样也是其他专业课程和延伸课程的基础[1]。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实践操作类课程。学生需要运用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在数据结构、编译原理、图形学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一种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也是教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一项实际操作能力。
1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软件工程师将会走向更加具有发展前景的道路。这一发展规划的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软件工程师已经成为当下非常受欢迎的一个职业。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程序设计能力的掌握十分重要,还需要同时兼备相应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开发出更多有用的软件和工程。除此之外,学生是否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也是衡量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2]。高校在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构建各类应用型课程体系,尤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独特的创新能力,也能够提高学校的声誉。高校培养人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2)在课程建设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进行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还可以通过产教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人才培养理念转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高效的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升高校知名度,扩大核心竞争能力,为高校的办学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当前很多工科类高校重点建设的课程项目,同时也是基础系最重要的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本身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化基础,因为这些基础能力的缺乏也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主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时间发展下去,教师对于该课程的讲授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更严重。程序设计类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内容枯燥,导致学习难度增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足够多的兴趣和耐力[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发挥强大的引导作用,将枯燥的课程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能力。(2)教师专业能力有限当前很多高校的程序设计教学主要包含的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Java高级程序设计》。这些课程会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但是由于可能会受到某些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的影响,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融合贯通能力不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只能教授一些表面的知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只了解到表面,就失去了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另外,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并未制定相应的实践作业,导致学生想要进行实践也无从下手[4]。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有的高校本身缺乏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资金支撑,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训练,缺乏独立的项目开发能力,初入职场时就无法独立开展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原因。(3)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足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来说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在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时都会将其他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融入其中,见表1所列,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高级程序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从当前很多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前期的基础知识还未掌握就开设了后续课程,学生学习较为吃力,老师的教学也显得力不从心[5]。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设计项目仍然无法独自处理。另外,当前很多企业对于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都应该成为高校教学中需要重视的。
3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别,立体教学模式的建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会借助新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全覆盖,形成立体模式,分别以课堂教学为长、学生自主学习为宽、课程项目驱动为高,从三个维度对课程的体系结构进行完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三方面能力的提升,分别是学会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6]。以上三个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的思辨能力也能得到提升,这正是立体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立体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手段。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独创思维。此外,翻转课堂对于知识点会有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学生对于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从中找到新的问题所在,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7]。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积分制作为考核方式来记录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为之后的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3.1以创新能力培养
为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讲授、学生操作和实践,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语义上,无形中学生就会认为学习编程语言就是学习语法知识,只要掌握了语法知识就可以编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将教学目标落在程序设计的应用方面。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的重心放在对于编程语言需要理解的思想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重点讲述编程语言的语法。教学时需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设计过程,从课堂设计到实验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层次感,体现系统设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地进行跨学科、多方面的结合,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框架,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分解,并充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讲解完每个知识点之后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3.2以项目驱动和以赛促学
为教学方法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某个语法知识点,而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软件项目。因此,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地利用课堂时间,例如前半堂课程主要讲解相应的语法知识点,后半堂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添加以下两个项目:(1)“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内部需要添加的内容包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基本的成绩展示情况等;(2)“俄罗斯方块游戏”:教师让学生自由地组成合作小组,教师提供命题后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分析命题,各小组分工整理,确认每一个成员的职能,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创新。整个流程结束后学生对于软件项目制作就有了大致了解,更有信心完成其他管理系统或游戏系统项目[8]。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流动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以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手段
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将教学转化为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融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9]。教师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全面准确,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表现进行系统评价,保证评价能够因材施教地进行。笔者从本校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实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对于基本的编程语言知识点掌握较好,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专门讲解和探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增多。
3.4以积分制作为考核依据
与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高校在人才建设和培养方面主要侧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十分重要。学生成绩积分评定主要来自平时成绩和综合项目成绩两部分,各占50%的比例。教师在考核时需要加入学生的平时表现分以及小组之间互动的成绩,以此进行综合性考察[10]。将积分制作为考核标准形式,学生会有较高的参与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2、利用单片机课程特点,为学生创建一个实践与创新的学习平台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历年来的全国大学生竞赛试题(电子类)都几乎会汲及到单片机技术的灵活运用。而实验与课程设计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将实验课与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做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指令系统、接口技术,使其具备初步的单片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才进行综合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做得得心应手的时候,再进行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单片机软件设计、硬件设计,调试等实践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实战,一步步深入,当学生们将每个实验内容完成、理解、吃透后,就会有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独立、高效、有创造性地去开发新的项目。这样,就能很好地、充分地利用实验课及课程设计为学生构造一个实践与创新的学习平台(如图1)。同时又为他们将来参加各类竞赛做了很好的铺垫。
3、对实验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开发效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3.1 改用C语言作为开发单片机的主流语言
以前,我们进行实验时主要是以汇编语言为主。因为汇编语言能直接操作计算机的硬件,学习汇编语言能帮助我们去了解单片机的硬件构造,当然同学们必须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方法。但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单片机应用系统程序所花的时间长,且调试及排除错误亦比较困难。为提高编制计算机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效率,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改善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我们在要求学生了解汇编语言的基础上改用了高级语言编程,用C语言作为开发单片机的主流语言。要求学生用C语言来编写目标系统软件,这样就会缩短开发周期,增加软件的可读性,便于改进和扩充,同时,亦方便学生将C语言编写的程序很容易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移植。
3.2 采用Keil C51 Windows集成开发软件及51MCU DEMO试验板作开发平台
我们采用了Keil C51 Windows集成开发软件及51MCU DEMO试验板作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的开发平台。Keil C51是德国Keil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单片机集成开发环境,可以讲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最强大的51单片机开发应用平台之一。它包含一个高效的编译器、一个项目管理器和一个MAKE工具。它集编辑、编译、仿真于一体,支持汇编、PL/M语言和C语言的程序设计,界面友好,易学、易用。特别是,它内嵌的仿真调试软件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仿真和实时在线仿真两种方式对目标系统进行开发,而且学生在软件仿真时,不但可以随时模拟单片机的I/O口、定时器、中断之外,甚至还可以仿真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而51MCU DEMO试验板功能强大、用途广泛,它集与PC机通信的电平转换电路驱动字符液晶及点阵图形液晶接口、行列式键盘、音响实验电路、中断实验电路、I2C总线、DIP开关、程序的ISP在线下载接口等于一体的51单片机开发板。学生除了能在其上进行一般的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外,还可以学习开发、设计较高级的智能化、应用型实验项目如:单片机与PC机的远程交互通信、单片机在线编程控制等。
3.3 开好(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在确立了开发语言及实验平台搭建好后,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选题时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及平时的资料收集,自己确定题目。自己分析、设计、自己动手编程、调试安装,并最后完成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软硬件设计及调试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等,从而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得到一次全面的实践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参加种类比赛及将来去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4、课程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4.1 课程设计目的
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依靠实践活动,设计出一个小型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增进对单片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掌握单片机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等,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单片机软硬件设计、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4.2 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设计,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并写出课程设计报告;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器件的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实验仿真开发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会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3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学时安排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学时为18学时,安排学生每天用2学时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安排见(表1)同时还安排专门的老师作指导。包括对学生所选课题的深入分析,对实施方案的探讨,对学生所拟定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认真研究、论证,以避免定稿后才发现方案上的疏忽,造成开发进程的延误。
4.4 课程设计实例
4. 4. 1 实验题目: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实验
系统开发环境: 采用MCS-51单片机软件Kei C51及51MCU DEMO试验板作开发主平台;采用C语言作为开发单片机的主流语言
实验所需器材:并口下载器、16×2字符液晶显示模组、128×64点阵图形液晶显示模组、5V高稳压电源、一台PC机
实现方法探讨: PC机发送一个字符给单片机,单片机收到后即在个位、十位数码管上进行显示,同时将其回发给单片机。要求:单片机收到PC机发来的信号后用串口中断方式处理,而单片机回发给PC机时用查询方式。
4. 4. 2 MCS-51单片机软件Kei C51的开发过程
1)开发的全过程的过程,请见图2。
2)单片机C源程序清单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code SEG7[10]={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uchar code ACT[4]={0xfe,0xfd,0xfb,0xf7};
/*************************************************************/
uchar code as[]=" Receving Data:\0";
uchar a=0x30,b;
//****************************************************
void init(void)
{
TMOD=0x20;
TH1=0xfd;
TL1=0xfd;
SCON=0x50;
TR1=1;
ES=1;
EA=1;
}
//************************
void delay(uint k)
{
uint data i,j;
for(i=0;i
{
for(j=0;j
}
//**************************************
void main(void)
{ uchar i;
init();
while(1)
{
P0=SEG7[(a-0x30)/10];
P2=ACT[1];
delay(1);
P0=SEG7[(a-0x30)%10];
P2=ACT[0];
delay(1);
if(RI)
{
RI=0;i=0;
while(as[i]!='\0'){SBUF=as[i];while(!TI);TI=0;i++;}
SBUF=b;while(!TI);TI=0;
EA=1;
}
}
}
//*****************************************
void serial_serve(void) interrupt 4 ;
{
a=SBUF;
b=a;
EA=0;
}
5、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单片机课程设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有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的经验和掌握了技术知识及具有了实际操作能力的的基础上,老师再去有的放矢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全国“跳战杯”、广东省的软件大赛等,通过竞赛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毕业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单片机课程设计》做得好,参加过各种类竞赛、参加过学校学生科研立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立项、做过大量项目的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好工作,都会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都会成为单位的重要的技术人才。
6. 结论
通过“单片机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使学生得到了对项目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懂得了如何去开发一个项目:从总体方案的初步设计、编程、软件硬件调试、编写设计报告、系统使用说明书,到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体现了由理论知识的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过渡过程。实践证明,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考察一座城市是不是国家中心城市有这样七个指标:一是城市综合经济能力;二是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四是城市的辐射与带动能力;五是交通通达能力;六是城市的信息交流能力;七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了这七项指标的要求,就可以称之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样的城市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公认的我国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在这七项指标中,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对其它六大指标有着深刻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
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城市依靠科技资源、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出一系列科技成果,并通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新的科技产业,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科技创新发展等五个部分。
科技创新资源:是指城市拥有的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主要表现为城市拥有的高等院校的数量、科研院所的数量和水平、科技创新人员数量及质量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科技创新投入:是指城市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科技创新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业:是指城市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数量和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产出:是指城市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包括:科技的数量和水平,获得科技奖励的级别,所获发明专利的数量、技术成果转让与转化的数量等。
科技创新发展,是指城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科技创新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
2 武汉市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
最近武汉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武汉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通过对国家公布的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出了2010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指数及科技创新构成要素一、二级指标的具体指数,这项研究成果很能说明武汉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备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格。本文借用这项研究成果来对武汉市科技创新能力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进行对比。
2.1 武汉与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对比
根据武汉科技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武汉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和测算,武汉与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情况对比如下(见表1)
这是根据2010年的数据测算得出的指数,从中可以看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重庆。武汉的科技创新能力从总体上讲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但是超过了天津和重庆,尤其是和重庆相比,武汉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优势非常明显。武汉为100,重庆仅为54.84。
2.2 武汉与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对比
从表一可以看出武汉的科技创新资源在六个城市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168.23)和广州(113.92),高于上海、天津和重庆。这项指数武汉排在第三位,说明武汉市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一是大专院校比较多,教育部属的院校就有八所,普通高校达69所,仅次于北京(87所),在校大学生达到104万人,全国领先;二是中央所属的研究院和研究所在武汉数量也相对较多,象701、709等武船重工研究所、水生所等都是大型研究机构,承担着国家级尖端研究任务。武汉科技创新资源排名第三,还可以从表2中得到:
表2可见武汉在六个城市中排名前三,是因为每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排名第二,百万人口大专院校在校学生数排名第一,所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落户武汉是必然的。但是由于科技活动机构数量和人均GDP比较靠后,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导致科技创新资源总数排名第三,这个指数排名也同样说明武汉在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考察指标上,是可以和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上海、天津、重庆相比的。
2.3 武汉与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投入对比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投入指数、武汉在六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这一排名说明武汉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是不能和北京、上海相比的。和天津、广州也有点差距。仅仅超过了重庆。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武汉和天津、广州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表3分析:
武汉有三个指数排在第四位,一个指数排在第三位,综合指数排在第五位,武汉市每万人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远远落后于北京(301.39),也落后于上海(188.00),R&D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北京(242.47),比上海(116.06)也落后,和天津(102.45)处于同一水平。高于重庆(51.6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武汉落后于上海(205.51),也落后于广州(162.99)和天津(117.04)也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如此,武汉在科技创新投入指数上,还是超过了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
2.4 武汉与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武汉科技创新产业指数在六个城市中排名第四,依次排名是上海、广州、北京、武汉、天津、重庆,这一排名也说明,武汉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可与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天津相比美,超越了重庆。
科技创新产业指数可以从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口销售收入比重等四个二级指标指数加以观察。具体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武汉科技创新产业指数处于中游,是由于其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高新区技术性收入占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等二级指标指数排在第三、第四的位置处于中游水平,虽然武汉市的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比排名第一,但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排名第六,两相抵消,使得武汉市科技创新产业总体排名第四。这个指标指数也排在了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天津和重庆之前。
4 对比结论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得出以下结论:
4.1 仅从科技创新能力指标指数考察武汉完全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格。
4.2 武汉在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上可以排在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中的中游水平。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精英教育”之路。随着高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一大批新建院校、地方院校应运而生,为与老牌的“精英大学”区别,他们许多定位于“应用型大学”。然而,中国应用型大学办学时间短,至今为止,尚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以至应用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出现重合现象。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新开设的一级学科专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融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数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办学时间短,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其他专业教学模式,如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不加修改或稍加修改后就生搬硬套,难以体现自身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因此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抓住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一般把财务管理视为对资金(货币)的管理;然而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并没有履行资金管理的全部职能。实践中,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价值链管理)一般是由财务和会计两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的。财务管理作为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并没有履行管理的全部职能,而仅仅履行了一部分,即:资金管理中的直接管理职能。具体包括组织、调节和监督三项职能,而核算、分析和预测等间接管理职能则是会计管理的职责范围。从西方企业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正是依此划定“势力范围”的,在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也是如此,从学科体系来看,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虽然都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但财务管理学是研究资金直接管理的规律的学科,具体是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和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运动的流向和流量;而会计学则是研究企业资金间接管理的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如何对资金运动核算、分析和预测,以准确和及时地提供资金运动的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因此,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是相互区别,各成体系的。只有明确了这一基本点,财务管理专业才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这是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2.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知识体系有很大不同,但目前高校基本上没将其区分开来。就我校对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区别很小,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基本和会计专业所学课程相差无几,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也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
实际上从财务的基础学科来看,由于财务管理学主要研究筹资、投资、利润政策等问题,因此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应当以金融学、投资学为主,而会计学只是其基础学科的内容之一。因此,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除了应加强金融、证券、投资等基础学科的内容外,关键是按照财务管理学学科体系的要求,确立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界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却尚有争论。归纳起来,已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有以下三种体系:第一,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计算机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层次感较强;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第二,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按模块进行,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三,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
2.2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2.1 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之间交叉现象严重
目前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问题,如财务管理中的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学很多内容重复,管理会计中也涉及到较多的长期股权投资内容等。这种状况不仅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财务专业的学科建设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2.2.2 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课涉及较少
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然而现行财务管理学课程教材对知识的传授比较偏重,而对于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关注不足。例如,教材中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的知识;但却很少阐发资本预算、财务规划的应用分析,特别缺乏财务案例分析,而这恰恰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我们课程体系中设计实践部分相对较少,没有专门的实践教材。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尚待开发。
2.2.3 财务管理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
教授时大部分侧重从会计的角度讲授财务管理,该专业的学生都忙着考有关会计从业资格的证件。导致毕业学生大部分走上了会计工作岗位,真正从事财务管理的很少,甚至没有。在西方,财务与金融是密切相关的,但已有的财务管理学课程结构中大都也没有设计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近几年来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不相适应的。
2.2.4 教材编写内容上探索创新不足
市面上大多数是名称为《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等教材,内容比较笼统,这样的教材适合会计类、工商管理等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但并不适合财管专业学生。受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式的束缚,教材的编写修改多体现在继承和借签方面,在创新方面不够突出。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往往是简单的增加课程,在教材编写方面往往是简单增加章节或者是采取“打补丁”的办法,缺乏科学的思路和方式。而且大部分教材都是直接照抄照搬西方的财务学,其实这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就像会计中的偶发事项,在我国哪个企业天天投资,融资?而企业天天发生的运营活动,却没有人为之编出一套综合的,完善的适合它的财务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专为为财务管理专业编写的教材明显不足,不能满足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财务工作的需要。总而言之,已有的财务管理学课程结构及教材内容的改革与设计尚未突破传统的旧框框、旧思路和旧模式,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模式,增加新内容,形成新体系势在必行。
2.2.5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是非财管专业毕业的,财管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在高校就职的基本上为零,让绝大多数的会计类专业或者金融类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从事财务管理的教学,有一定的劣势存在。比如在传授知识时难免带有自己的专业色彩,会计类的教师往往会向会计知识倾斜,金融类的则会侧重金融专业知识的传授。以我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每年学生100多,但教师没有一个是财管专业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的,甚至会计专业的都很少。
3.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应更新、涉及学科前沿,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组合;另外,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努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围绕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研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优化课程体系各部分的内容构成
课程体系中的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应该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功底提供支持。学位课课程设置应该着重于理论层面,这其中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上有学科都应该涵盖,这些是学好财务学的基础;课程内容既要包含经典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也要涵盖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更应结合我国特有的现实,西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财务学内容(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固然是主流,但未必适合我国。因此主干课程内容设置既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是基础理论的简单重复;又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专业选修课要体现出学生面临就业时的方向和特色,最好要依据本专业社会需求或者自己爱好来设置。最终目的设置出能切实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理论支撑的课程体系。
3.2 提升师资水平
到比较好的大学,研究所等招聘本专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对目前在岗的任教财管专业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双培训,给他们提供到一流大学进修的条件,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鼓励一些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多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业务情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较高水平的学生。
3.3 加强教材编写
目前财务管理的教材基本都围绕投资、融资、股利分配三大方面撰写的。而实务中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业务、融资业务、收益分配业务属于偶发事项,而日常业务才是发生最多的,所以教科书编写时应该多加进这些内容的理论阐述与分析,注重与实务的结合。
3.4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实践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本着学生本科学习四年期间,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从对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查来看,发现它们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或手段乏力,与实际脱节严重。为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内实训、假期社会调查和见习、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光绪.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123-125.
[2]郭海明.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54-5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7-52-04
Abstract: Aiming at some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NET web site development courses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NET web site development courses based on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troduced. The cognitive rul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pointed out. The proportion of basic courses is increased. Occupation technology course structure is optimize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s emphasized. The current popular technique is integrated instead of being copied into 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ual criticism and teaching is correctly handled.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reasonably arranged.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effective.
Key words: .NET web sit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cognitive rules
0 引言
随着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站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网站开发是一种应用型技术,适合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NET是网站后台开发中使用的主流技术之一。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8年确定开设.NET网站开发课程方向,开设课程之前我们到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将当时企业流行的一些技术和主流开发方法引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采用以构件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1]的方式进行训练。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课程群的开发,并依此展开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能力上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个专业.NET方向的就业率不高。
1 基于工作过程训练方式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1.1 采用一种开发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经过对多家不同的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不同.NET方向开发企业采用的开发模式并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企业也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开发。同时,近年来Visual Studio版本更新很快,虽然一种新技术不会在一两年内就能应用到实际的开发中,但一旦时机成熟,很快就能成为新的主流开发技术。.NET开发企业招聘新员工更为注重的是创新能力,其中尤其看重的是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采用以构件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进行训练,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方式实际上是将某个企业的某种工作模式照搬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仅仅是某种工作模式下应掌握的知识,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1.2 将工作过程照搬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佳
有效的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将企业流行的开发技术和方法不加修改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例如企业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往往使用软件构件快速搭建客户需求的网站,而在一些课程(如)中,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完成一个完整构件的设计,往往由教师提供一些较为成熟的构件,然后学生完成界面层的设计和一些简单调用代码的编写,结果学生虽然也能开发出一些功能较全的网站,但综合开发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因此得到锻炼。采用构件为主线进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搭积木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搭”这一过程的实施,而对于更为重要的“造”积木这一过程,由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采取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提供一种模板,然后学生套用模板形成一个没有多少创造性的构件,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很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基于创新能力的.NET开发的课程群设置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NET网站开发课程群弊端
基于工作过程的.NET网站开发课程群,容易将企业正在使用的一些技术都引入整个课程体系中,结果是职业技术类课程比例偏大,而基础技术类课程比例偏小,并且基础技术类课程的结构也不太合理。基础技术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了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职业技术类课程门类过多过杂,不同职业技术类课程之间关联度不够,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技术课程,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如表1所示,我院2009级.NET网站开发方向核心课程(不含网站美工系列课程,括号内的数字为课时量),职业技术类课程总课时是570,而基础技术类课程总课时是372。由于基础技术课程课时数较少,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好职业技术类课程。如要学好,必须要有良好的C#语言基础、网站前台语言基础和数据库基础,对应的基础类课程为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但由于各自的课时有限,许多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或者学的不好,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好。此外,职业技术类课程中有不少课程与核心技术课程关联度不大,如Crystal Report制作等,这些都是需要调整的。
2.2 基于创新能力的.NET网站开发课程群设置
从事IT行业的创新性人才[2]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打造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就课程群而言,应加大与职业技术类课程关系密切的基础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完善基础技术类课程结构,而在职业技术类课程方面,可以适当削减课程数,优化课程结构,开展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前瞻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与.NET开发相关度不高的课程调整为扩展性课程。
2.2.1 基础技术类课程设置
.NET基础技术类课程可分为程序设计基础、网站前台基础和数据库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可细分为程序思维基础和程序语言基础。在程序思维基础方面,我院2009级开设了两门课程:计算机软件基础(主要介绍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和数据结构。这两门课程对锻炼学生程序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对于.NET方向学生而言,传统的软件工程和数据结构只需要简单了解即可,在.NET后台开发中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应用,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学习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删除了数据结构课程,将数据结构知识融入到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中,该课程总课时量仍为26,同时增设UML建模课程,总课时量为36,该课程主要介绍最常用的六种UML图设计,包括活动图、用例图、类图、包图、时序图和组件图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网站开发中需要用到的常用UML图设计方法,同时还可以加深面向对象相关概念的理解。在程序语言基础方面,我院2009级开设了两门课程:C++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虽然有了C++基础,对学生进一步学习C#有帮助,但.NET后台开发对C#基础的要求较高,如果只开设一门C#基础课程,学生学完之后C#编程能力仍然偏弱,进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而将程序语言基础课程增加到三门课程,则学习周期过长,会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造成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删除了C++程序设计课程,将C#程序设计分为两门课程:C#语言基础(64课时)和C#桌面开发技术(72课时)。其中C#语言基础为入门语言课程,以控制台程序为主,学习内容包括基础语法、面向对象、集合、泛型等;C#桌面开发技术为进阶课程,考虑到使用WPF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WPF开发模式与后续课程的开发模式极为相似,学习WPF可以为后续课程打下更好的基础,因此C#桌面开发技术课程重点介绍WPF技术。
在网站前台基础方面,我院2009级只开设了一门课程:网页设计。通过该课程学生只能学会前台工具(如Dreamweaver、Flash等)的使用及部分Html、CSS知识,由于前台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后台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学好前台课程不仅可以为后台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从市场需求来看,网站前台的需求量也很大。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网站前台基础课程增加到三门,包括:网页设计(64课时)、网站前台语言(72课时)、网页布局(44课时),网站前台语言重点介绍JavaScript,而网页布局重点介绍DIV/CSS在网页布局中的应用。过去我们在讲授课程时,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补充学生前台知识的不足,教学效果不佳,而扩展了前台基础课程之后,教师可以专注后台知识的教学,整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数据库基础方面,我院2009级只开设了一门课程: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由于该课程在介绍SQL Server的同时还介绍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SQL语句的使用。但作为一个网站后台开发人员,只有这一点数据库基础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增设了一门课程SQL Server管理与性能优化(60课时),其内容包括数据库的管理与配置、性能监控、分析和优化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用数据库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开发网站后台程序时,能够理解不同SQL语句的执行效率,进而编写出性能较好的SQL语句,使网站的整体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2.2 职业技术类课程设置
在职业技术类课程方面,我院2009级大部分课程为服务器端编程技术课程,但在网站后台开发中,客户端技术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将职业技术类课程分为服务器端编程技术课程、客户端技术课程、项目开发课程和扩展课程。
服务器端编程技术课程方面只保留了两门课,C#网站开发技术(72课时)和C#数据访问技术(72课时)。其中C#网站开发技术主要学习服务器端编程技术、横跨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浏览器应用技术,该课程主要内容为传统的+AJAX技术,如果将来市场发生变化,不排除以其他技术为主;C#数据访问技术主要学习服务器端的数据访问技术及数据服务,包括、Entity Framework、WCF、数据服务、基于WEB API的服务等。在课程顺序方面,C#网站开发技术是C#数据访问技术的先修课。
客户端技术课程方面,增设两门课程:HTML5+CSS3(64课时)、jQuery(64课时)。近几年网站开发不仅要考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还要考虑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更要考虑良好的交互性和快的响应速度,因此使用HTML5+CSS3的企业越来越多;再有,微软基于HTML5+CSS3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开设HTML5+CSS3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jQuery目前已经成为Web开发的重要部分,C#网站开发技术、数据访问技术都用到了不少jQuery方面的知识,学习jQuery对于学习相关课程及进一步学习微软新技术会有不少帮助。
项目开发开设两门课程:网站前端项目开发(18课时)和C#网站项目开发(18课时),这两门课程合成一门课程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开发一个功能较完善的网站,教师根据网站前端功能和后端功能分别评定2门课程的成绩,即将1个设计分为2门课程进行考核,学生可根据2个不同的成绩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确定自己就业努力的方向。
扩展课程方面开设两门课程:PHP+MYSQL编程(72课时)、Oracle(60课时)。其中PHP简单易学,相比.NET后台开发,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再加上PHP人才需求量持续上升,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目前,有不少.NET开发企业用Oracle作为后台数据库,因此了解一些Oracle知识也是有必要的。
2.2.3 基于创新能力课程群结构
经过以上调整,基于创新能力课程群结构如表2所示。和2009级相比较,总课时数仍为942,但基础技术类总课时数达到了502,职业技术类分为扩展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好核心课程。扩展课程、项目开发课程、C#数据访问技术在第5学期开设,其他核心课程和SQL Server管理与性能优化在第4学期开设,基础技术类课程在第2、3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由单一到综合,课程内容由基础到复杂,循序渐进,再加上配套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网络与操作系统、网站美工等,形成完善的.NET网站开发课程群。除C#数据访问技术和项目开发课程外,所有基础技术类课程和核心课程都在第4学期之前完成,学生经过四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学期部分学生可以到专业对接的企业顶岗实习,掌握和加固所学知识,而在校生通过C#数据访问技术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少部分对.NET开发缺乏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学好网站前端课程和客户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PHP或自学其他服务器端技术,或者结合开设的网站美工系列课程从事网站前台开发工作,而仅对数据库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扩展学习Oracle及自学相关课程同样可以在IT业中立足。
3 基于创新能力的.NET网站开发教学模式研究
在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不同课程之间教学环节相互独立,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创新性教学内容不足,教学题型设计单一,前后设计缺乏连贯性,实验环节多是模仿教师授课内容[3],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针对.NET网站开发课程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1 正确处理课程之间关系,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NET网站开发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归纳起来包括服务器端编程技术、客户端编程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对应的课程可分为三大模块:C#技术模块、SQL Server技术模块和网站标准语言模块。C#技术模块按开课顺序依次为C#语言基础、C#桌面开发技术、C#网站开发技术、C#数据访问技术;SQL Server技术模块按开课顺序依次为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SQL Server管理与性能优化;网站标准语言模块按开课顺序依次为网页设计、网站前台语言、网页布局、jQuery、HTML5和CSS3。由于本专业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有部分内容交叉,因此如何规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更符合认知规律非常重要。例如在C#技术模块中,多门课程不同程度地涉及数据访问技术,如果没有规划好课程之间关系,则可能出现每门课程都重复学习传统而没能深入学习的情况,传统涉及到的对象很多,尽管是重复学习,但让学生理解还是不容易,这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近几年来,出现了Entity Framework(简称EF)数据访问技术,不少企业同时使用传统和EF,比较而言EF更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在C#桌面开发技术课程中学习EF基础,在C#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中学习EF的进阶功能,最后在C#数据访问技术中学习EF的高级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传统,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使整体学习效果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规划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所有课程我们都制订了课程标准,并且每年都对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修订,保证课程标准符合最新市场需求同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依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3.2 适度借鉴企业开发技术,但不盲目照搬
软件行业采取的开发技术一般都是可重用性设计技术,适度借鉴企业流行的开发技术,将项目开发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熟悉软件企业工作流程[4],然而如果不结合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加修改地照搬企业开发技术,结果可能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模板,让学生套用模板展开学习,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于企业常用的开发技术,应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处理,对于灵活性要求不高的课程(如网页布局),可以全程使用企业开发技术展开教学,而对于灵活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如C#网站开发技术)可以在总结阶段(如课程设计阶段)再适度结合企业开发技术展开教学。使用企业流行开发技术展开教学时,应侧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构件化教学,不应过分强调“搭”积木这一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造”积木这一过程的教学。另外,不管是否使用企业开发技术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都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教师没有讲过的内容,学生通过查阅帮助、调试程序,自主获取实验结果。
3.3 合理有效引导学生考证,促进专业能力培养
.NET网站开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一般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证书没有特别的要求,在IT行业中证书作为“敲门砖”其作用并不明显。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引导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考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5]。当今国内流行IT考试认证,主要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和行业认证等,其中微软MCSD:Web Applications认证内容与专业相符,是本专业认证的重点,学生在学完HTML5和CSS3课程之后,如果能够通过微软Programming in HTML5 with JavaScript and CSS3课程考试,可以获取微软专员证书,该认证的另外两门对应的专业课程是C#网站开发技术和C#数据访问技术,但这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并不以考证为目的,而考虑更多的是市场的需求。其中,C#网站开发技术,考证要求的技术是 MVC,但使用该技术的企业不多,因此在教学上以传统的内容为主,MVC为辅;C#数据访问技术,考证中传统的考核点较少,但使用传统的企业仍然不少,因此这部分内容仍然是主要内容之一,这两门课程只引导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考证。除了MCSD:Web Applications认证之外,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其他的微软认证,另外由于微软认证难度较大,我们建议学生先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Web程序设计考试,再参加微软认证。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考证,能够促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但专业课程的教学不应以考证为目的,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NET网站开发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提出基于创建能力的.NET网站开发课程群建设方案。指出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打造扎实的专业基础,注重以自学能力为主的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群设置中加大基础技术课程的比例,优化职业技术类课程结构,理顺课程之间关系,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开发技术适当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结合专业方向引导学生考证,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整个专业.NET方向就业率大幅度提高。由于.NET技术日新月异,市场对.NET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NET方向课程群建设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世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0.7:60-63
[2] 刘云,陈克正,曾宪武等.IT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26-28,33
中职《电工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要与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文件为指导思想,通过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来建立一个有着先进教学思想和优秀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在于重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对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电工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精品课程《电工基础》的教师应该是一支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所以中职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多学习多实习,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去进行学历考试和技能考试去提高。同时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把教师送到企业去进修,提高实践能力,最后成为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魏军英(197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王静(1989-),女,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14-02
一、工科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各国高度重视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工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科大学生必将承担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重视其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要想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要培养打造一支能够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奠定基础。工科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设栋梁,高等学校必须要把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个性健全、责任心强,是勇于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人才。
3.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今许多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成才意识,乐于接受新事物,渴望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价值。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帮助他们通过参加实践创新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大学生既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主要对象,还是未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骨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当今时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研究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1.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内容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工科大学生知识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课题,以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活动为载体,探讨工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完整构建,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实效。该体系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氛围研究与营造。通过对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关政策及制度的分析,对如何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氛围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出了相关措施。
(2)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培养内容研究。根据工科大学生知识的构成与特点,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从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阶段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内容及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3)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的构建。针对目前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保障问题,开展活动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以建立科学、系统的实施措施与保障体系。
2.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方案
(1)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编写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时,按照人才培养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从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分阶段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
第一阶段为认识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一与大二学生。在该阶段培养内容中,结合校园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科技讲座,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所有讲座均安排在课外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学时数控制在12学时左右。通过学校社团自发组织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二与大三学生。在该阶段的培养内容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该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学生必须参加。部分利用课外时间到开放实验室进行,学生自愿参加。主要是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各类科技大赛进行,其学时数控制在15~17学时。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在该阶段的培养内容中,讲授内容在授课中进行,学生必须参加。采用集中辅导与个别交流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消化与吸收。学生根据课程安排自行选择部分课程。学生自愿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与比赛,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该阶段的学时数控制在20~24学时。
第四阶段为创新阶段,该阶段以各种课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该阶段的培养以学生自愿选择为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采用报名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该阶段的学时数根据比赛需要制定。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氛围。
首先,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科技创新的主题,倡导、组织和引领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学校团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对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及时报道与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营造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氛围,从资金和教育培养方面积极扶持学生科技社团。
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把科技创新理念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主动意识的培养。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试点,在培养计划中增加科技创新的教学内容,要求该专业教师在课程讲授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注重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范围,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参加活动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到拓展。将在该专业的成功做法推广到学院其他专业,以扩大宣传面和教育面。采取教师带头找题目、提课题,鼓励学生多立项,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3)构建科学化的保障体系,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取得实效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研究中建立了由教授、副教授为带头人,讲师为辅的指导教师队伍,并通过校团委、各种学术社团的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践活动。配合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对在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指导教师、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与奖励。学院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科技创新团队及时宣传与表彰,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其中,感受良好的氛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是学校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主要由学校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校内科技创新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该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科技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以及校内科技活动评比表彰等工作,并保证其可持续、有条不紊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管理与服务组织,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教科办组成,主要负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同时,建立高素质、高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科技立项及各种竞赛的技术指导与科技创新的培养。
第三层次是由各级团委、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体组织实施者,主要负责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划与实施,大力、有序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三、实施效果与应用情况
本培养体系于2010年在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专业2007级本科生中开始实施。目前,山东科技大学2007级、2008级、2009级学生已经毕业,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教育的学生都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要求完成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这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发展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对素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化和技能的综合化,学生们从过去单纯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力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协调发展。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过去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报名者寥寥无几,为了达到组团要求,只好硬性规定学生干部和党员必须参加。而现在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还自己进行策划或主动到社会上去组织参加类似的活动。
3.参加科技竞赛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过去因为科技竞赛总是与相应的专业能力紧密相联,许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畏惧感。现在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项目,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2010年方案实施至今,在课题组教师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7项。课题进行周期内学生共有校级科技立项16项,院级科技立项29项。
4.听学术讲座的人日益增多
过去举办讲座需要指定单位专门组织学生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现在学术讲座已经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自发地去听讲座也已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
5.实践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系统的教育培养和训练,2007~2009级毕业生在前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深度和广度。经过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系统的知识认知过程,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刻体会,而且在认知上产生了质的飞越,在举办的各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图设计、制作、加工以及装配,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能力锻炼,体现出了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6.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交叉融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已不再满足于纯粹地接受,而是融入了更多的质疑,对讨论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在质疑、讨论和发现中,不少学生对专业问题、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设想和设计,在企业和社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题组教师积极做好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经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机工杯、五征杯奖学金和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大赛特等奖。
目前该实施方案已逐步推广到各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机电类专业。
四、结束语
该培养体系通过近四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特色:一是以当代教育教学和系统科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遵循科技创新教育规律、青年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思想特点,以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及指导体系,拓展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广阔空间。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工科大学生,建立了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提出了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和实施措施,并在其建设中进行了验证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外科技创新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尽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涉及理论众多,且关联因素复杂,因此作为一种指导性体系和方法,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均需进一步深化。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课题组成员将在后续工作中逐步完善,以期形成一种指导层面上的系统化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尔烈,王羡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多重课堂[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罗来松,戴红星,等.以“担当精神”建设推动学生科技创新[J].新西部,2008,(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5-03
随着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长期以高就业率著称的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卫生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不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中提出,要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隐性课程是职业学校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卫生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除了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外,并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养。因此,在卫生职业学校培养体系中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尤其是能开发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隐性课程至关重大。
一、与隐性课程有关的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制度、就业环境决定了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卫生职业学校应适应新的形势,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具备能进行独立判断、独立操作和独立管理的能力,能用专业术语表述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能力,具备能开创医疗与医疗相关行业的潜在能力。
(二)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
医疗卫生工作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是患者,需要在工作中真正体现出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具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和奉献社会意识、信奉医学伦理守则和维护人类尊严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1]。职业道德随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而有相应的标准,需要毕业生不断学习、努力践行,才能始终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三)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
从事医疗工作需经常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语言沟通,需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解除患者的病痛。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综合职业核心能力,尤其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需要熟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具备良好综合职业核心能力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隐性课程建设的原则
隐性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需要与学校实际、专业教育及校@文化有机结合。
(一)切合学校实际现状
隐性课程与学校文化、专业文化等方面有着一定重合,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发隐性课程时需要与学校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既彰显隐性课程的特征,又不与学校现状相冲突,真正发挥出隐性课程的功能。
(二)切合专业教育内容
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发隐性课程时,要将隐性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显性课程之中,以取得相互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隐性课程建设发挥齐头并进的作用。
(三)切合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基于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与校园文化形成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使隐性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全面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并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潜质。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
隐性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通过开发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强化学生的自律性,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②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④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体现隐性课程内涵,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⑤促进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形成的良好综合素养,使之适应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潜质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包含思维、判断、选择、创造、观察和实践等能力的系统训练过程[2]。通过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隐性课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场所,不断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潜质。
四、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不仅要贯穿于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并向入学前拓展和向毕业后延伸。
(一)教育理念层面
加强招生宣传,着重介绍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课程设置等,为学生报考喜欢的专业提供帮助;在新生入学初,介绍学校的校风、学风,勉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在专业教育时介绍各专业现状和发展史、国际和国内杰出的专业人物代表、各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就业动向等,提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为今后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二)思想行为层面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择业就业观,最终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校园超市、社区的专业活动、社会调查等,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管理制度层面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将理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紧密结合,规范指导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明确规范管理对创业的意义和作用,并成为学生今后创新创业时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保障。
(四)物质与环境层面
根据学校的整体环境布局,在宣传画廊、教学区、宿舍区等醒目场所张贴与创业有关的宣传资料,增强学生对职业和创业的认识;在实训中心模仿医疗卫生单位建筑特点进行改造,努力体现实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实训器材与工作器材一致,促使学生尽早体验工作场境,了解创新创业工作要求,形成创新创业动力。
(五)教师教学与评价层面
教师的教学除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并要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就业观的重要途径。课堂教W中要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志与信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强化管理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隐含职业道德标准、就业择业观等内容;评判毕业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更要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的评价、对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
加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执业能力提升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应为之举。目前,在卫生职业学校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隐性课程内容,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精湛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创新创业潜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