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09:5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12-01
初中地理教学中,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里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关键,初中地理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均属逻辑思维。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那么,如何培养地理逻辑思维呢?
一、丰富感性认识,为逻辑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逻辑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
二、运用阶梯设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刨根问底,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阶梯设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自然资源”一节,关于“自然资源”概念的形成可用此方法法得出。授课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本“自然资源的利用”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问:粮食生产需要什么?答:土地、阳光、水。
问:制造汽车的钢材来自何方?答:铁矿。
问:电灯照明需要什么发电?答:煤炭、石油、水力。
问:建筑所用的木材来自哪里?答:森林。
总结以上问题:这些生产、生活中所需东西有什么共同特征?答: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最后概括出自然资源的概念。通过阶梯设问,层层深入。
三、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巧妙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逻辑思维方法渗透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各地气候的差异”一节。当讲影响气候因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理纬度,海陆关系,地形、河流和大气环流这几个方面分析。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各因素联合起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特点和表现,得出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在整个的教学中,学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为主线,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重点分析,推理、综合逻辑思维方法的学习融合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通过课堂示范和练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国工业基地”一节中,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教师可重点分析“辽中南地区”的工业特点,作为示范,其余三个工业区让学生练习了解。
授课开始,教师先指导学生看“辽中南地区图”找出工业城市、大连、鞍山、本溪、沈阳、辽阳。分析这些工业城市的工业构图,得出它们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对其工业结构归类,都是重工业。接着指导学生重视概念。
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生发展,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和有效。
一、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与思维建模构想
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可以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地理。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模仿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必然是模仿―运用―提高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会学习地理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先学会模仿。为此,对于初一地理教学来说,我们首先应培养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地理具体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能力,我想这才是地理教学的逻辑。
二、初一地理教学应建立的具体问题思维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词语释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其实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笔者在此所言的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地理学习方法。它为具体问题的教学提供行为框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章可循,便于师生把握和理解运用。
初一地理由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有“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新课标之课程目标)。地理技能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从新课标要求和整个初一教材设计思路来看,上学期侧重于地理基本技能掌握,下学期重点突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及运用地图、材料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地理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不渝地贯穿技能为重的理念。养成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首先在于让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地理思维。
1.构建地图识读思维模式。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地图包括以下几个类型:地理事物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漫画等。地图技能包括识读能力、用图能力、填绘图能力和析图能力,识读能力是基础,教会学生识读地图是初中地图教学的立足点。目前,许多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识读地图的引导,以致于地图教学成为初中地理教学难以突破的症结。笔者认为突破这一难点,关键要建立引导学生识读地图的程序,构建各类图表“读”“析”模式,让学生模仿。以分布图为例,一幅分布图的阅读,首先要养成学生读图先读地图的三要素的习惯,其次从面、线、点三个层次教会学生观察阅读。“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这幅地图反映的地理信息,如地形区或行政区域或地理事物分布等,二是图中涉及的块状“小面”,如标注的阴影部分、文字标注的高原、平原、丘陵或如经济区、自然带等。“线”包括分界线、山脉、河流、交通线及等值线等。“点”包括重要的城市、港口、矿产及其他标注、注记。析图和用图能力是建立在识读地图的基础上,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根据需要和要求分析各信息之间及信息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即搭建信息与需求之间的桥梁。破解地理问题犹如解决数学题:找出已知条件――图中或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知晓问题――需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解题――搭建地理信息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桥梁,这是地理理科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 过程。
2.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说明)。人教版初一下册以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引入,老教材第六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小节,新教材分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两个小节,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意图都是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建模。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第六章的教学只注意到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和分析模式。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子模:一是地理位置定位模;二是自然条件分析模;三是人文环境分析模;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
(1)地理位置定位模。区域范围和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成因。区域地理位置定位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三个位置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很广,也是后面几个子模构建、分析的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知识框架的逻辑性和形成性。地理位置定位模的建立必须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这不但能形成地理位置学习模的定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定位分析模的形成性同样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一是要以板书方式体现三者相对固定的位置――入眼;二是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入耳;三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方都要时常强调――入脑;四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逐项分析――入心。
(2)自然条件及分布分析模。自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湖泊、气候)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自然条件的分析不必过于追求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出地形、水系、气候和矿产资源四大自然要素,建模时要从四大要素出发,遵循一定的地理思维逻辑进行建模,如地形地势对气候和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它必须成为第一要素――首讲,否则不但影响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3)人文环境分析模。人文地理环境是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人类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与民族、地域文化、交通与经济、政治与军事、社会行为、环境保护等许多成分。因此,人文环境的形成不但与历史有渊源,同时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师在建模时要抓住三个要素(人口与民族文化、交通条件、经济发展与结构)从历史和自然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如日本的人文环境分析:
(4)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运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材料(包括地图)简要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新课标要求。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又受区域特征的制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四者具有承接性和逻辑性,故分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又要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抓住主导因素,简明扼要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搭建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思维框架。区域地理的学在于处理“人地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重心应落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的认识上;落在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花费更多的时间讲解数学知识,而忽略数学文化的熏陶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事实上,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强大的创造能力的体现,同样的,数学也是人类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工具.在数学领域中,不管是数学知识的深入发展还是实际应用,都很容易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人员此时需要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形,对问题和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全新的,解决办法自然也是需要通过创新思维来进行推导,这其实就是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以及应用问题的自主探究,实际也是一种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具备很强创新意识的人也会拥有超乎常人的精力,比常人更加努力奋进,也更加坚强,具有强大的斗志.创造能力的发挥,能够让人更加自信,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让人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鼓励发展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批判精神的本质是在怀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人们在对某种事物进行批判时,需要首先对事物本身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思考事物的逻辑特点和其他特性,对事物有误的地方进行批判,人在批判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能力,强化相关知识掌握.判断题是数学中的一种很简单的问题,恰能很好的体现批判精神,数学其他方面也一样,严格的数学逻辑会让人面对事物时能够客观的进行评价和批判.探索精神在数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断探究,找寻数学知识的真理.而且,数学中各种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也是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在新思想提出的过程中,创新精神是其源动力,促进数学的发展.
2.养成数学思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学科特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抽象意味着数学剥离事物的表象,深入解析事物的本质,这也让数学知识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而且,数学还具备很强的概括性,能够把事物的本质性特征概括起来,用于简化描述事物本体,并将这一事物的本质性特征拓展到同类的事物中.此外,数学在抽象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的抽象化,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能够代表含义丰富的抽象数学知识.例如,数学符号∥代表的数学概念是平行,平行描述的是空间中直线之间、平面之间以及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其二,逻辑思维.在所有学科中,数学是逻辑性最强的,数学领域里,新的内容的创造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证明.数学逻辑思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演绎和归纳.演绎可以让普适的数学原理一步一步落实到个体事物上,体现在特殊条件中,归纳则能够将个别现象进行总结推广,增加普适性.在数学领域,逻辑思维是数学真理的体现过程和检验过程.在数学文化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对某一论点的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其三,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出现之前,形象思维依然在人群中广泛存在了,数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非常抽象的,但这些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就会在应用的过程体现的更加形象.实际的上,数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就是数学形象思维的体现.
3.发扬数学精神
在数学文化中,对于数学精神的发扬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数学思想、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方法,全都体现了细心、严谨、认真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被人们所推崇的高尚品质,所以,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还是对数学精神的发扬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表现出更优异的能力和品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人去努力思考,深入探究,这能够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同时,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品质,发扬数学精神.数学文化的教育是和美育教育以及科学教育精密相关的,对学生科学审美观念的树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数学文化作为没学四大中心建构之一,能够对事物进行细致描述和精确概括,数学的美感有很多形式,如对称美、简单美、统一美、和谐美以及奇异美等等,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数学美也是人们共同认可和欣赏的.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很特殊的文化,既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有人文科学的特点,能够有效的作为工具游走于两者之间.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对什么程度数学学习者都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够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二、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内容“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综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它也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学好了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对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学习起到引领打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它在初中中国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材内容看,本章由“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目组成,这两目的内容呈现因果或递进关系,可理解为前目是原因,后目是结果,也可认为前目为后目的学习做好铺垫。两者通过自然地理因素“地形和地势、气温、降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主要原因下的两种相关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和降水明显不同,呈现出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四大干湿地区的变化;南北地区气温年变化大,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所以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主要由于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要突出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地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小差异性。
第一目“地理差异显著”由七段正文、四幅地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大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差异,尤其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教材第一段正文开门见山总述了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地理差异显著。然后利用第二、三、四、五段正文配以图5.1“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我国气温、降水、地势分布的变化规律,反映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接着教材利用第六段正文和轻松的“作息时间差异的对话”及“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的阅读材料,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使学生认识我国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最后教材通过秦岭―淮河以北以南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图对比,结合第七段正文和“活动一”三组题,让学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此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竞赛(赛前明确比赛规则、奖励措施等细则)活动的方式展开学习,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得出南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壮美、富有,此目是重要的情感教育内容。
第二目“四大地理区域”由两段正文、一幅图、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我国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和上一目的图5.1及“活动二”三组题,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分界线、区域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等自然地图,指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的变化规律,进而归纳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差异显著),并促进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的提高;知道我国生产(农业)、生活(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经济发展等人类活动也差异显著;记住秦岭、淮河的基本地理概况,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分界线,归纳每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它们划分的原因和差异;能举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感受我国地理差异显著;通过读图说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归纳映衬出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利用图文材料,说出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通过复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深刻领会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通过读图练习,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范围;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能力。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运用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图”、“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5幅4类地理图像,为学生复习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和展示人类活动差异、对比分析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南地区的生活、归纳总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本章学习内容的缩影,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设置两组活动,包括6道题目,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在复习和巩固我国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从表及里层层递进获得新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Abstract:Absence of TCM thoughts is a serious problem,and to develop TCM thoughts is important in TCM further education.
Key Words:TCM further education;TCM thoughts;Problem,
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于中医理论体系确立之时,它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医疗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的结合抽象思维方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框架,即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体为中心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观。而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所以,在高校中医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培养用中医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影响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因素
1.1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统一体,其理论基础更具人文特点。所以,学好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而现在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数理化的长期训练,形成了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习惯。在中医院校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没有开设其他人文知识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的取象类比思想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1.2课程设置的误区
现在中药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大都忽略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据统计,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未安排《内经》、《伤寒》、《金匾要略》、《温病条辨》等四大经典内容。并且在中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药学典籍,尤其是《本草纲目》,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详细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等,至今仍然对中药的应用和研究起指导作用。但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却没有受到重视,以至于被忽略,难以把握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使学生无法用系统的中医思维去传承、应用、研究、开发中药。
1.3现代教学思维方式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则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解、接受困难,对中医学的认同性降低,专业思想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思维训练,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不太会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2.当代中医教育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1温习传统文化,熟悉中医思维
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的复杂的高级动物,人体的双重性决定了医学研究的双重性。早在《内经》中即认识到了这一特点,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形成了既重视解剖生理、又重视精神情志的理论体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不仅组织结构的异常,而且精神情志的异常,同样属于疾病的范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不足,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应当通过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温习和掌握有关人的社会属性,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学识,熟悉中医思维。
2.2中医思维方法的渗透
高校中医院学生要很好的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就要很好的了解中医思维方法。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既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足迹,又有其作为科学的独特特征,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综合应用。《内经》的阴阳学说提供了一个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辩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而中医中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其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医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要把各种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形象生动、深人浅出地阐述中医学的内容中各种思维的具体应用,对其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3增强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任何一个中医师在临床认知疾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管其自觉不自觉,都要运用相关的思维方式、方法,严格遵循思维的规律、规则。否则,尽管你有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也会发生误诊、漏诊,给患者造成伤害和痛苦。而从人的智力结构分析,思维能力也是其核心部分。因此,系统地掌握有关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的基本知识,并对临床各分支学科的临床思维问题有所彻悟,无疑有助于中医工作者奠定正确的临床思维的基础,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所以,高校在中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增强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在诊治实践中运用思维研究成果,自觉地遵循中医临床思维的规律,培养娴熟的技艺,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4紧抓中医特点,宏观理解中医,建立中医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也就两个方面:即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生理上人是以心、肝、脾、肺、肾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藏象学说),五个系统又在心的主宰下通过经络系统(经络学说)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通过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学说)等的作用完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就是辨证,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提供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征候过程,这也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杨蜀琴.中医革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95-105.
更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科学计算应用于生活实际,体现了科学问题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只有11道题左右是纯理论的,其它所有的题目都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比如计算题的37题,通过对碘元素的计算,就可知道我们碘的摄入量是否达标.
2 传递知识
一般意义的试卷,都是单纯的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试卷不但能考查学生,而且在学生做这份试卷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让学生能获得很多新的知识.更加完美的是本试卷中每题给出的信息都与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甚至是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启示.
3 变化创新
更加注重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考查理论知识,比如第14题,交警使用的阻车器,题目给出了其特征,考查其中蕴藏的科学道理?第5题的订书机,18题的笔芯都有这样的特点.再比如33题,学生平时接触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都是只用了两个接线柱,但这次用了3个接线柱,巧妙的考查了学生对滑动变阻器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另外图表类的试题独具匠心,比如第20题、38题.
4 语言优美
本试卷似乎特别注意了试题语言表达,可以说是用词优美,言简意赅.比如第2题的B选项这样说的:“画面的震动感,在于一种大和谐中包藏的尖锐的残酷”.这样的语句以前只有在语文试卷中可以看到,如今出现在了科学试卷中,这表达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这种优美的语言也能给答题者带来一种愉悦感,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
5 精心策划
整张试卷由浅入深,难题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就连选择题的选项顺序也是精心安排的.比如17题、19题,20题选项也是由易到难,真正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别出了思维水平.
6 启示深刻
(1)完全没必要搞题海战术,经典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本次试题如第3、第5、7、10、12、16、19、23、26、31等都是在经典的题目基础上加以变化得来,所以坚决做到:作业要精选,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本次试卷对力学的考查加深了难度,而我认为力学比电学更加能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计算题的最后一题都是力学问题,这几题看似简单但实际都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热点问题要更加关注,借“热”发挥的题目仍然走俏,本试卷涉及国际大学生海报比赛、国家防灾减灾日、日本地震、增重鸡、阻车器、海洋环境状况、染色馒头、碘过量问题等等10多个热点问题.
一、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建立结构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懂,合上书本就一片空白。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区域地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结合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知识结构模型。
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大要素。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城市与交通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发展方向。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把其地理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模型,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从教学方法上看,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区域的内容,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学生主讲自己小组负责区域的相关内容,其他成员予以补充。通过不断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区域的分析方法。
二、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中形成知识网络
从教学方法上看,在学生根据知识结构模型完成教材内容的复习整理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绘制出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在联系图中,让学生总结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此方法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日本的知识联系图:
三、重视对比分析,突出区域特征
一个区域的知识体系通过逻辑思维建立,而不同区域的差异则要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利用对比分析,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法去分析问题,并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比较分析后获得不同区域的典型特征。
区域性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性质。地理系统理论来源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知识,并随时把系统理论应用到区域中去。区域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要告诉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划分区域,把一个地区放在不同的区域概念中去分析问题。比如说,同一个地区,从经纬度角度,海陆位置角度,经济角度等等,分别属于哪个区域范畴,分别对这个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特征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气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讲解“气候类型”时,不仅从理论上讲清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外,还要带领学生具体看一些典型地区,对应理论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区域的气候特点,包括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相应的,在分析一个区域时,经常会涉及到它的气候特点,这时,就要带领学生回顾一下这个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二、对地理环境的宏观认识和微观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环境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人文环境特征,往往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而区域内部又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分析一个区域时,先宏观定位该区域,根据其所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确定其宏观的地理特征,再从微观方面(如:地形)分析其非地带性特征。从而分析区域在宏观意义上的共性特征和微观意义上的差异性,综合分析在这些特征下的人类活动以及人地关系。如,非洲,从海陆轮廓、纬度位置、地形等方面,非洲的自然特征比较单一,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但是从位置、气候、经济、社会、历史等很多方面,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又有很大差异。当然,内部还有更多细微的内部差异,也要具体讲清。
三、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内容的核心
中学地理学习,要研究人地关系如何和谐发展。一方面,要熟悉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到地球自身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这些环境的特点、形成和变化、各环境要素之间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的。另一方面,要熟悉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人类各项活动的特点,对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依赖和需求,对环境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不同的承受能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成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逐渐从依赖环境,改造环境发展到人地和谐。人类已经意识到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环境,提出环境合理容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具体的生产生活中,人类更加注重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在工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各地优势条件(如原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发展适宜的工业类型,并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另外,还注意研究污染工业的合理布局。在居住、交通建设、旅游等相关领域,也注重了人地关系的和谐。
在地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和意识,更要教会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怎样做到因地制宜。
四、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理形象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中医高等教育;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21-03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为批判性思维在人们的认知、决策、创新、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无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还是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中医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与专业认证、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正在实施和制订之中,因此有必要就批判性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
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国外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确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或“反思的倾向和技巧”等。国内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或“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文本”,有的认为“批判思维”与“教条思维”相对,它是“批判思维”的条件。批判思维类似创造思维,带有否证、怀疑,当然也有继承的意思。迄今为止,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都是互相补充、互相澄清的。
美国哲学学会成立的专家小组通过Delphi法进行调查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部分,即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分析、评价、逻辑推理、解释说明、归纳演绎、自我调控等;情感倾向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由此说来,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要加强认知技能训练,更要注重正确应用这些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即情感倾向。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1]。
1993年美国教育部要求所有大学生毕业时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都应有显著提高,并且把促进大学生“评判思考,有效沟通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2000年的国家教育目标。1999年6月,由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及其所属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了针对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 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7个宏观教育目标领域组成,规定了批判性思维作为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人们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发挥认知的能动作用,冲破原有的逻辑通路,以新颖的方式和多维思维转化去获取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在以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科学领域,由于其问题的复杂性,医生经常面对的是没有唯一结论的临床问题,在作出医疗决定时应考虑到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概率,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已经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医学人文教育改变了医学教育思想,丰富了批判性思维内涵
在我国,随着医学人文各个学科的萌生和逐步发展成熟,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的教学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9年11月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全面地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发展过程,呼吁重新思考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与功能,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应该看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对人体的干预越来越大,引发的人文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要重视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的整合。有关专家指出,要大力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提升医学诊疗技术中的人文性,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关注。
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诺在20世纪末就认识到医学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一门科学技术,更应把它看作是复合型的学科,他强调仅仅是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不足以表达医学的复杂本质。“外在于科学范畴”的人文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的本质[3]。然而,当今的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即过分地强调医学的科学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医学关注人类价值的传统。“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4]。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唐代的《大医精诚》一直被视为医德典范,孙思邈在其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时提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要涉猎五经、三史、诸子百家。
此外,我们还应从医学发展的本源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对医学的重要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并倡导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相得益彰的综合素质,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内涵。首先,医学人文教育能促使医学生和医学从业者通过反思、感悟、评判来认识人类生命的价值问题以及做为“人”应当如何存在等伦理问题,而不仅仅靠经验的观察或实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追求合理性,既包括求“真”,也包括求“善”和“美”。所以批判性思维既需要科学思维,也需要道德思维;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辩证思维;既需要有独立判断真伪的能力,也需要能评价其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才能考虑各种因素、各种条件或各种情况,从而做出合乎理性的最好的选择与判断。
3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中的批判性思维
3.1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包含着较浓厚的批判性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坚持独立的主张,保持独立的人格。如墨家在与儒家、道家、名家等其他学派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对各家各派的主张进行理性审查和分析,从而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维。《礼记・中庸》也提到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则包含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思想。朱熹曾提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审问”和“慎思”,才有可能达到“明辩”境界。近代的、,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反对经学独断论,提倡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的各家学说。每位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往往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形成了个人的独到见解、观点、经验,形成了中医学术百家齐鸣的局面,对中医学说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这两个部分,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维传统大致属于后者,即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其认知、判断时又常常伴随着比较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情感。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的认知判断常和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
3.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包含着与批判性思维相背离的因素
现代中医学子在研读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接受中医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熏陶之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包含着与批判性思维相背离的因素,而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着明显的唯上性特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宗法结构导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社会心理表现为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圣人的古训从小就加以灌输,使之带有趋同性特征,即:反对思想的多样性,盲目地尊重或推崇某一种观点或理论,排斥其他的观点或理论。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中庸尚调和主平衡,反对走极端,提倡择两用中。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削弱学生敢于向权威或自我挑战的精神。另外,从经验方面注重思维及言论的效用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这种思维方式支配下,人们判断是非往往以过去的经验以及感性认识为标准,而很少利用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
4 培养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互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的创建,使中医学教育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变为院校教育模式,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与自己学科特点契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目前,中医高等院校再次强调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研读,其目的重在培育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有利于对中医理论及其治病技能的正确把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培养学生的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形成多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思维特点,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4.1 擅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和疾病是中医学科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的辨证性、整体性、直觉性、反思性以及实用性等多重特征,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中医学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之中,从本质上说,中医学就是建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说,关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可以通过实验室,用微观的、静态的、分析的、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和掌握;而有一部分只能通过活体的考察,用宏观的、系统的、联系的方法来认识,如中医主要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中医擅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对待生命和疾病,治病与治人相统一,医德与医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有专家认为,中医学这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具有超前性、开放性,甚至代表着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中医依靠四诊合参收集人体宏观层面的信息,注重经验、直觉感悟能力和综合思辨能力在现代科学发展中会招来质疑。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缺乏严整的概念系统,多用格言、比喻、例证的方式表达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没有明确定义,只能靠人们的直觉去领会和体悟。这种悟性思维方式的直观性特点之长处在于,它强调人的灵感,强调一种超越,带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时能引导人们做出一些原创性的重大发现,这是通常在逻辑思维情况下难以取得的。但是通过直观所得的重大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凡是能够产生一定科学价值结果的直觉思维实际上都与长期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并且,直觉思维的结果还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4.2 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互补整合
就现代中医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培育而言,不仅需要传统的思维方式来传承和保持中医思维特征,而且还要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充实、提高甚至变革传统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多学科多维度的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标志之一,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或跨学科课程以及隐性教育等方式来实现。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目的是要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设问、多维度考证、反思的学习方法与态度,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照搬经验、不盲目从众。高校教师也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对学生的批判性人格等精神的发展给予人文关怀,采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有思维活力的教育情景。近年来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后天不足。而曾经创造近代科学辉煌的分析和还原方法在处理跨越两个物质层次以上的事物时也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正像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指出的:只要自然单纯由确定性科学所描述,我们就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现代科学的研究使这一矛盾日渐突出。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使现代科学与无时间的确定性的世界分离。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5]。
20世纪40年代之后,新兴的复杂性科学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即由追求简单性转向更真实的复杂性。中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面对太多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处理同时存在和发生的许多甚至无限多变量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的关系,单凭传统思维方法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需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互补与整合,即多学科多思维的综合应用。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整体性思维方法正是如此,它一方面以整体、关系作为问题的出发点,特别强调宏观层次的“突现”的特性;另一方面力求从微观层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来理解宏观层次方面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把两者相互关系的表述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水平上,而是具体化到科学地解释事物整体属性和局部属性的产生及其机制上[6]。这是一种整体和局部、定性和定量互补整合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中医的科学研究需要这种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1):67-69.
[2]丁可.明天的医生:科学、批判性思维和能力[J].国外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1-7.
[3]Tristram H Engelhardt, J r. The Birth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 Rebirth of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Vision of Edmund D. Pellegrino [J].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0(15):237-241.
[4]Edmund D Pellegrino. 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 [M]. Knoxville: 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1979:17.
“你首先必须找到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真正区别,这是梳理移动互联网思维的起点。”在栾义来看来,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加速,以及信息控制权的易帜,由此催生出产业链重构与价值重组,“移动互联网通过把人和网络实时链接,拥有比互联网更快的加速度,更低的参与成本,这些变化都是数量级的。”
为此,“经理+”网站(《IT经理世界》杂志旗下精英社区)专访了栾义来,请他盘点2013,梳理出有关“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四大要点,以飨读者。
一、万物之间直接、实时链接,是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的核心差异点,由此带来了加速的消费者参与感与商业生态的演进。
历史证明,信息传播每加速一次,信息控制权就会重组一次。真正的消费者投票机制在互联网之前并不存在,信息的传递主要还是依靠渠道商,反馈也不够及时,于是就有了“牛鞭效应”的说法,而消费者还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在PC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开始加速,消费者也逐渐参与到投票中来,商业生态的演进由此加速,这才有了很多淘品牌在2~3年之内迅速崛起的现象。其中,电商平台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但电商依然作为一个渠道挡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真正赚钱的是像淘宝、大众点评等信息中介平台。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的直接、实时链接使得信息反馈与用户参与的成本持续降低,碎片化时间也带来了参与时长的增加,两者的累加效应,使得“消费者赋权”开始真正发挥威力。
移动互联网也使得品牌商与消费者维持关系的成本降到最低,真正有机会摆脱中介平台,我们即将开启一场去中介平台化和更深刻的商业民主化运动,品牌的演进获得了新的加速度。这意味着品牌商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直到彻底抛弃中介平台,用户也将是品牌商自己的,而不是中介平台的。
由此来分析,微信之所以强大,在于它是链接工具与信息管道,而不是信息中介,它的运营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品牌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维持与粉丝的关系。
于是,品牌的演进会呈现两种现象:一是将来会有更多跟小米类似的新创商业品牌涌现,它们从诞生第一天开始,就和粉丝一起共同创造一个品牌;二是像耐克、海尔、华为等传统的强势品牌通过去中心化,以更低的成本与粉丝保持互动,将可以加速品牌的商业民主化转型。
“Nick+”的例子值得参考,耐克通过发行移动硬件设备Fuelband,以及Nick+Running、Nike+Basketball等APP应用,并搭建起Nike+Accelerator的开放孵化平台,使得自己从硬件生产者转身为服务提供商,并拥有了千万级别的铁杆粉丝用户。
二、移动互联网加速了资源的配给效率,信息的垂手可得以及基于碎片化与场景化的资源撮合,都将极大释放用户原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移动互联网有哪些需求特征是PC互联网所没有的?你会看到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变得更简短与快捷,大量即时冲动型需求大量产生,即时服务提醒也将变成很重要的服务呈现和实现手法。
举例像今夜酒店特价、嘀嘀打车这两款产品,是完全是移动互联网才催生的需求和产品。实际上,这些冲动型需求一直就存在,只是原本无法被满足,以至于被压抑住了。
这时候考验的是如何将用户释放的消费场景需求,进行即时转化和满足,比如说O2O模式下的即时资源撮合。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供给也并没有增加,唯一改变的资源匹配效率的极大提升,这也是我们重新思考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与场景化特征,寻找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生长的新模式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需要做好“碎片时间的完整体验表达”或“碎片化呈现”。逻辑思维的运营者罗振宇每天用一分钟的语音,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推荐各种知识,而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有一个说法,叫作“如果不能让用户在一分钟爱上你”。
原因在于,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可能只有这么久,你必须要让他能够完成一个闭环的完整体验,才能赢得他。举例来说,碎片化呈现可能将是10分钟的手机游戏、4分钟的商品购买、3分钟的陌陌交友等。
还有一点在国内少有人关注,那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分钟都将可以被计价。比如普通人和专家资源是可以直接实时链接的,当你可以直接找到律师、医生等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可以进一步消除专业知识的信息不对称,而专家的碎片化时间的价值也可以重新估算,并按照分钟来出售。
三、移动互联网在企业O2O变革中的第一步是重建一套移动零售的管理思维。企业现阶段的核心诉求将是建立统一的微网站体系,并重新定义传统的管理软件。
现在,市面上95%的提供微信营销服务的公司,基本是提供建站服务,腾讯自己也做了一个名为“风铃”的无线自助建站产品。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只有微信是无法承载完整闭环的O2O的,它只能是一个环节,包括阿里的支付宝也只是一个环节。
面对一个个碎片化的环节或工具,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微网站体系,重新定义原来传统的管理软件,将原先的CRM系统、供应链系统等做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改造,重新建立一套适合移动零售的管理思维。
大致来说,在面向消费者的前端,企业需要抓好入口,充分需要利用好包括微信、支付宝等在内的超级APP。其中,二维码作为万物的标识正在链接一切,将是品牌跟用户产生接触点转化的最有效工具,它可以成为新的用户感知和流量的入口。同时,企业还要建立自己的微社区,整合碎片化的社交渠道,与粉丝保持互动。
在后端,企业需要将入口与后台有效打通,把传统的CRM、商品运营、服务流程等重新基于移动互联网来构建,从而实现用户的有效转化与沉淀。
四、移动互联网正在催熟新的商业模式杀手锏,“工具+社区+电商”的混合模式正在浮现。
“工具+社区+电商”的三位一体化模式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比如大姨吗APP、航班管家APP最开始本身是一个工具,但正在成长为社区,并开始逐步嫁接电商业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工具如同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满足用户的痛点需求,但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区就成为了沉淀用户的必需品,而电商化则是衍生盈利点的有效方式。三者看上去是三张皮,但内在融合的逻辑是一体化的。
1.机械的创新设计
以机械基础功能的改造、完善为出发点,实现生产机械的能够要求满足工作性能的进步要求,并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是是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目标。我国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专业技术人员将机械的创新设计总结为以下四个步骤:1.结合生产任务和要求来确定机械运作的基本原理;2.对机械的结构类型进行综合比较后再进行选择;3.机械运作尺寸和相关参数的优质选择;4.机械运动学参数进而相关动力参数的优质选择。上述四个阶段完成后,机械设计的方案优选便告一段落,后期工作就是对机械的结构进行创新设计。相较于传统的机械设计而言,机械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改变,该设计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了机械创造性和主导性凸显的环节上。
2.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特征
这项设计工作有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1.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范围广,多门学科技术在设计的过程中彼此渗透、交叉、融汇;2.设计工作涉及到非计算性或非数据性的工作内容时,必须要依靠设计人员累积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发散性的创造思维的运用频率较高;3.方案设计人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内涵、工作经验、设计灵感和想象能力来对方案进行优化;4.阶段性机械设计的过程反复性较强,每一次的筛选对比都遵循了一定的方法和原则。这四大基本特这与机械创新的设计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的结合促进了设计系统的构建完善。
3.机械创造设计思维的基本概念
设计人员在对个人知识内容、设计经验、市场信息及素材的搜集整理后,打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思考构建后,说出个人或团队的设计方案或设计程序,对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创新。机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性思维必备一定的单解性和单向性,是一种趋于“平面”状态的设计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在创造想象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一种设计思维,灵感、幻想、联想和直观是该设计思维的构建因素,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逻辑推理的分析环节,而是以“立体”的整体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4.机械创新设计常用的方法
由于时展的基本需求,现代机械创新设计的发展已经逐步趋向成熟,笔者对几种创新设计方法进行了整理,机械创新设计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4.1.仿生类比设计法
所谓仿生类比设计法,就是在分析类比自然界生物机能的基础上,对机械运作与生物运动之间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相似相进行分析比对,进一步激活创新思维,激发机械创新设计的灵感,完成机械设计的规划方案。
4.2.智力合成设计法
此类设计方法的应用要以团体为单位,设计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设计分析思考,并通过集体分析讨论的形式来对创新设计思维进行激活、发散。取长补短和相互鼓励是集体讨论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以此保证设计小组成员的设计灵感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激发,不同创新构想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能够促进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案规划更加全面。设计讨论前要明确设计方案的目标要求,做好事前准备,讨论过程中,尊重每一位成员的设计构想,鼓励思考自由、标新立异设计思维的发展;不能够带着批判的负面态度来面对设计构想的讨论分析;方案评价宜迟不宜早,在设计人员在对自己的设计构想进行分析阐述后,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做到有的放矢,不要在没有具体方案构成时就空泛而谈;设计团队成员之间人人平等,设计方案的讨论判决不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选择原则;分析讨论期间的设计构想和经验交流要记录下来,整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为下次讨论会议效率的提升做好保证;最后的讨论判定在结合机械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选择综合能力最强的、最为适宜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审核。
4.3.技术移植设计法
此类机械创新设计方法思维方向比较明确,直接将某一领域内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法移植到另一工作领域内,小到技术设计思想,大到产品的先进技术应用,都可以成为技术移植设计的对象和内容。
4.4.列举创新设计法
在列举创新设计法中,机械设计的要求和参数标准直接转换为设计问题开展列举,以辅助创新思维构建方向的引导。因为机械结构的特性已经被分析得十分透彻,并在设计方案的规划过程中融入了设计者的个人意愿,诸多设计因素的列举,有利于创新设计方案的改进和提出。
5.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现展逐渐倾向于个性化,由于机械生产的规格还是以中小批量和单件生产为主,因此机械的设计应该在满足生产主流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创新,以此凸显生产商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或单位经济效益的增长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