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13 10:0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言康复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言康复护理

篇1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篇2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篇3

目前,脑血管病卒中后语言障碍的发生率为21%~28%。其原因是大脑皮质言语功能区受损,对语言信号的认识和表达障碍,理解和运用言语能力缺损, 即后天获得性的对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的表达及认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现将我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所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39~73岁,平均56岁。运动性失语22例,感觉性失语35例,混合性失语17例,均为意识清晰,精神正常的患者。

1.2 失语的种类

脑卒中引起的失语可分为3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患者表现为自发语言为非流畅性,多数能听懂日常口语,主要是构音困难,应着重给患者讲口形、示范。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训练主要是多与患者讲话,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尽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自发性语言是流畅的,复述时有错语,听不懂对话,患者常意识不到自己语言的缺陷,因而产生一种丰富的,但不正确、无意义、发音良好的句子。完全性失语者由于病灶较大,损伤基本占据整个大脑左半球,病情较重,听理解和口语表达都严重受损,听和说能力较差。

2 结果

通过治疗护理所有患者效果均较好。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失语患者最初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害羞等。此时,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耐心开导,不失时机地给予患者鼓励安慰,耐心听患者讲话,告知患者失语是暂时的,只要反复训练,语言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增强患者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康复训练。心理康复贯穿治疗始终,是康复护理的关键。

3.2言语康复训练

3.2.1构音障碍训练法 常在患者神志清醒后开始,采用示教―模仿法进行发音器官运动训练。①口唇的运动训练:指导患者鼓腮、抿嘴、吹蜡烛,反复进行;②舌的运动训练:首先指导患者尽量将舌往外伸,然后舔唇,将舌向外上、外下、外左、外右运动,由慢到快;③软腭抬高训练:将口张开,舌向外上翘,反复多次训练,发出“啊”音;④渐进性语言训练法:进行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后,再训练发“啁”音功或唇音,然后过渡到发单音节、单词、词汇、句等,反复训练;⑤针对性语言训练:重点放在语言训练上,轻者采用口语训练说绕口令,逐渐加快速度,重者着重练习发准音,如“啊”、“哈”、“吧”等[1]。

3.2.2感觉性失语 本组患者能说话,但听不懂自己和别人的话意,和患者交谈中必须使用视觉刺激,帮助理解。①视觉逻辑法:如给患者端上一盆水,并拿出毛巾和肥皂,然后说“洗脸”,患者可以按照指令去洗脸,如此反复使视觉与语言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②手势法:如说让患者“洗脸”,患者不能理解,但与用毛巾示意洗脸的手势相结合起来,患者很快就能接过毛巾洗脸[2-3]。

3.2.3非语言沟通训练法 开发非言语的能力,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有效地与周围人发生有意义的联系,促进患者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对经过训练已无希望恢复实用性口语能力的失语症患者,可考虑进行一些简易手势语训练或口语,还可以运用体态,仪表语言、近距离的行为动作、写字板、呼唤器、摇铃等。同时适当应用眼神,可稳定患者的情绪[4]。

3.2.4进行患者自我训练、家庭训练指导 让患者家属掌握训练方法、时间、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护士在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安排训练,重点应该放在听力理解和口语康复训练上,着重训练患者与人交流的能力,对文化水平高者,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读和写的训练[5]。

3.2.5利用语言训练磁带练习 我们将日常生活用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录音带,每面磁带有30 min练习内容,每次练习5 min,间隔休息15 s。磁带配有背景音乐,起始处有一段鼓励、暗示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录音。运动性失语患者即可通过录音机跟读语言训练磁带录音进行听说练习,改善发音,应先易后难。我们一般先让患者练习2个字的词组,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根据患者语言康复的情况练习句子,每次练习30 min,2次/d。

4 康复训练时机

目前认为,语言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是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开始较好。部分患者通过早期言语训练可以得到完全康复,部分失语患者可在残存语言的基础上扩展语言表达范围,重新走向社会,提高生活和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以及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越来越高。面对这种现状,护理人员除了做好康复训练方法指导,还要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因为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容易使他们丧失治疗信心,从而痛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所以,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但是对其家属的心理支持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王春英.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构音障碍的早期训练[J].护士进修杂志,2006,3(3):279-280.

[2]李春娥.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J].家庭护士,2007,4(4):16-17.

[3]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9.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  方法 

1.2.1  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  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  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  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  (略)

3  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篇5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language and limb func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 patients SHEN Jing, ZENG Qing-gan, HUANG Lia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Nanfang Hospital,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effect of language and limb func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8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group B also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Evaluation were made on language and limb function situation in two groups. Results Group A had 0 grade 0 case, 2 grade Ⅰ cases, 5 grade Ⅱ cases, 9 grade Ⅲ cases, 11 grade Ⅳ cases and 17 grade Ⅴ cases by language function assessment,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as 6, 10, 15, 2, 3 and 8 cases. Group A had better language function tha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ncephalopathy; Language function; Limb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在?R床上,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累积全身脏器、组织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侵犯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肾脏以及皮肤黏膜[1]。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为:狼疮脑病、继发感染、肾脏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起病急、治疗困难、预后差, 致死率很高[2]。为了探讨和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 研究选取2015年7月~2017年3月来本院治疗的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5年7月~2017年3月来本院治疗的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每组44例, 甲组中男25例, 女19例;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35.26±4.25)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6.86±2.71)年;发病前15例患者存在过劳史, 29例患者情绪剧烈波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结果为:37例患者出现异常改变, 7例患者正常;神经系统表现:25例患者头痛, 15例患者意识障碍, 3例患者癫痫发作且发作后昏迷, 5例患者失语, 6例患者肢体瘫痪, 2例患者偏身感觉减退, 3例患者精神异常, 2例患者面瘫, 3例患者视力下降。乙组中男24例, 女20例;年龄26~47岁, 平均年龄(35.42±4.31)岁;

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6.93±3.02)年;发病前14例患者存在过劳史, 30例患者情绪剧烈波动;头颅MRI检查的结果为:36例患者出现异常改变, 8例患者正常;神经系统表现:24例患者头痛, 16例患者意识障碍, 4例患者癫痫发作且发作后昏迷, 4例患者失语, 5例患者肢体瘫痪, 3例患者偏身感觉减退, 2例患者精神异常, 2例患者面瘫, 2例患者视力下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较。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口腔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甲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①失语症的康复护理, 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训练(Schuell刺激法), 30~60 min/次, 1次/d, 持续1个月。对失语患者来说, 其心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同患者耐心的进行交谈, 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信心, 嘱患者反复训练, 并持之以恒, 可早日康复。②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 应给予康复训练指导。被动活动: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 立即指导其行床上的被动训练, 家属给予协助, 患者取仰卧位, 其关节处功能位, 按照远心端-近心端的顺序对患肢进行按摩, 先轻后重、先慢后快, 每个关节每天活动2~3次, 每次行10~15次锻炼。主动运动: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做伸腿、抬腿抬足、举手等主动运动, 并慢慢尝试扶物站立、下蹲、身体向两侧活动等, 通过主动锻炼使患者可扶拐杖或者徒步行走。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情况。

1. 4 评价标准[3] ①通过改良波士顿汉语失语症评测量表评价患者的失语症程度, 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 级数越低说明失语症程度越高。②通过FM积分评价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 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级数越高说明肢体活动功能越高。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比较 甲组患者语言功能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比较 甲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6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能与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临床护理对患者预后起关键作用[2]。我科于2007年10月~2011年12月对40例此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2~46岁,平均29.5岁; 临床分期:早期(前驱期)6例,中期(脑膜刺激期)30例,晚期(昏迷期)2例,慢性期(迁延期)2例;均经病史、体格检查、脑积液检查、脑CT、磁共振检查以及经抗结核治疗有效证实为结脑。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给予心电监护,患者进行低流量吸氧,备齐抢救药品及物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情况、抽搐等情况。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合度情况,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瞳孔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特别是行腰穿或鞘内注射时,患者双侧瞳孔散大伴有呼吸、脉搏变慢或病理性呼吸,血压升高时,均提示脑疝的可能,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3]。

2.2 心理护理 结脑病程长、病情复杂,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抽搐、偏瘫、癫痫、视力减退。患者常出现紧张、忧虑,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症状失去信心等,头部疼痛的加剧反过来影响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护理人员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语言,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值。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谈,多开导、体贴、关心病人,耐心细致的介绍疾病的发生及各种治疗和护理的作用,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其密切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4]。

2.3 高热护理 监测体温,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可冷敷头部或大动脉,酒精或温水擦浴,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还可药物降温、静脉补液,对高热不退、昏迷的病例可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2.4 高热惊厥 立即给予安定缓慢静注,同时将头偏一侧,给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将纱布包绕压舌板置于齿间防止舌咬伤,窒息者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给予积极降温的同时,颅内高压者及时应用脱水剂,需要时可遵医嘱用冬眠疗法和亚冬眠疗法。

2.5 用药护理 医护人员要精心看护患者坚持规律、全程化疗是治疗关键,是保证患者获得最高治愈率的最有效方法,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应始终坚持督导化疗。同时,要掌握相关的药物知识,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6 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清新、温度湿度均适宜。注意补充营养,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为宜,以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力。昏迷者给予鼻饲,同时做好鼻饲的护理,可选择混合奶、鸡汤、水果汁等高营养流质饮食,鼻饲饮食温度要适宜,每次进食后,应注入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避免食物残渣积存管腔中变质,导致胃肠炎或堵塞管腔。口腔及皮肤护理,高热病人易发生口腔炎, 可给予口腔护理。病人大量出汗后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裤,使病人舒适,防止感染,预防褥疮。

2.7 偏瘫的康复护理 早期偏瘫康复护理是预防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患者卧于硬质床上,保证正确的卧床姿势,且经常更换,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有规律地运动瘫痪的关节,每日3~4次,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直到主动运动恢复。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仍应继续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并尽可能改变环境以适应残疾。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不及时、治疗护理不恰当,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通过护士对本组患者全面精心的护理,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死亡率显著下降,说明护理在患者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重要,护士要加强患者的护理,是病人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11:240.

篇7

38例,男23例,年龄45~76岁;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9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昏迷及语言理解障碍。对每例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1]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轻度15例,在5秒内30ml温水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中度17例,在5~10秒内30ml温水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重度6例,屡屡呛咳,30ml温水咽下困难。

2 评估明确患者脑卒中的类型、病灶部位及卒中次数

患者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向患者解释康复的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了解饮食状况,包括营养补给的方法;进食时是否有呛咳、进食所需时间、进食量及种类、每日食量,以及患者既往饮食习惯。

3 心理护理

脑卒中多见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且多合并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心,普遍存在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故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启发诱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尊重、体谅患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多安慰、多鼓励,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人陪伴,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4 康复训练

急性期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开始训练。防止长期卧床造成的生理机能减退,促进患者争取康复的欲望,为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4.1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肌力强化用促通技术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等表情动作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4次。改善有关诸肌的紧张性、促进主动收缩功能的恢复,尤其要注意咀嚼肌的肌力和肌张力。

4.2 舌做牵伸、后缩、侧方按摩颊、清洁牙齿、卷动等主动活动同时用压舌板在舌上进行压、滑动等刺激或舌抵压舌板练习抗阻运动可改善舌的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舌尖用手向各个方向运动舌,每日3次。可降低舌肌肌张力[2]。

4.3 做吞咽动作把棉棒浸在冷却水中后,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连续反复5~10次,每日2次,逐渐增加至每日3~4次。可很好地刺激咽反射,从而取得良好的引起咽反射的效果。成功的吞咽是口腔进食最基本的条件,没有一致的、可靠的吞咽动作,病人是不能完成更复杂的进食技巧[3]。

4.4 颈部操取坐位, 面向前方,抬头,低头,左转头,右转头,反复进行,每日40次,锻炼颈部肌肉。

4.5 阶段性摄食训练选择以躯干后倾轻度颈屈曲位进食为好。在偏瘫患者,健侧在下的卧位,颈部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多可减少误咽。先选择较容易在口腔内移动又不易出现误咽的是胶冻样食物(如果冻)。一般先用胶冻样、均质糊状食物进行训练。进食时使用5~8ml的金属勺给患者喂食,每次进食量约1/2勺,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后用勺背轻压舌部,以刺激吞咽,嘱患者注意力要集中于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也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水1~2ml,既有利于刺激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患者下颌分别左、右转,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内的残留食物;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颈部后屈时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做空吞咽动作,便可去除残留食物。每日三餐进行进食训练,进食量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普食。

4.6 呛咳的处理呛咳是吞咽困难的最基本特征。出现呛咳时,病人应腰、颈弯曲,身体前倾,下颌低向前胸[4]。当咳嗽清洁气道时,这种可防止残渣再次侵入气道。如果食物残渣卡在喉部,危及呼吸,病人应再次弯腰低头。治疗师在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使残渣移出。

4.7 鼻饲饮食护理 首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估,若发现饮水时有水泡声、舌下神经损害、口唇不能完全闭合时应选用鼻饲饮食,以减少肺炎的发生率。灌注鼻饲饮食要注意食物的量、性状、温度及注入速度。在注入食物前先缓慢推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如患者不返呛,再缓慢推注流质或匀浆饮食,量由每日5次、每次150~200ml,逐渐改为每日4次、每次300ml。食物温度一般为40~50℃,推注速度以每餐15~20min为宜。每次注入食物前先回抽胃液,若发现有上次注入的食物时,则须暂停1次灌注或减少注入量。

5 结果

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有19例患者能够正常进食,14例能够缓慢进食,5例呛咳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6 讨论

吞咽障碍的康复是神经康复中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需要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介入,也需要病区护士的参与。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在病房的延续,护士24小时负责制。为强化患者康复训练,尽快恢复正常吞咽功能,摄取营养,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需要护理人员的耐心和患者的毅力,训练中对患者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只要护患双方密切合作,就能帮助大多数患者摆脱卒中后进食不便的困忧。

参考文献

[1]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21

[2] 赵利芬,辛志芳.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31

篇8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8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而研究组给予康复护理联合常规护理。研究组中29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33-75岁,平均(56.3±10.1)岁;常规组中31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34-78岁,平均(58.3±9.5)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脑卒中。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仅单纯实施常规护理,为患者讲解脑卒中的诱发原因和预防措施,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全面了解,给予患者常规的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效果如下:

1.2.1肢体活动

康复护理中要针对患者的情况不同,适当的调整患者姿势,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运动指导,做好关节的拉伸训练。肢体活动训练中,患者若是无法主动活动,则应该由护理人员被动帮助进行活动,同时在对关节进行活动期间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方式,活动时间不易过长。

1.2.2语言功能训练

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失语的情况,针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在训练师指导下进行鼓腮、咳嗽或吹气等方式的训练,视情况需要可给予患者必要的针刺治疗,针刺廉泉穴、哑门穴等,帮助患者尽早发声。

1.2.3饮食指导

脑卒中患者存在进食困难的特点,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期间要注重营养的搭配。视患者病情程度制定营养菜单。部分无法采用经口进食的患者需及时给予鼻饲全流食,满足患者每天身体营养所需营养。尤其是针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需采用全流食,当病情逐渐好转后,再向普食过渡。

1.2.4吞咽训练

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可对患者进行进食训练、咽部冷刺激、摄食指导或空咽等,同样需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告知患者如何发音和进行吞咽,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根据《脑卒中康复》标准中相关内容,将护理效果分为:显效:生活完全自理,基本功能彻底康复。有效:日常生活需有人帮助,部分肢体得到恢复,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改善或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 )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P值如果

2.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91%(40/44);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7.27%(34/44)。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除了给予针对性治疗外相关的护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故尽早及时的采用康复护理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

篇9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高达60%以上,它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营养不良、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影响预后[1]。目前,鼻饲是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2-3]。因此如何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康复护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我们通过康复训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符合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其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并经头颅CT、MRI或弥散加权成像证实。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5~89岁,平均(76.2±12.9)岁。入选标准: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及全程随访。排除标准:有感觉性失语并影响训练者,消化道疾病并影响吞咽功能者以及中途失访的患者。60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吞咽功能评价分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多数都有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受进食时呛咳、误吸的影响,而出现焦虑、恐惧、悲观、厌食,甚至拒食的心理。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精神、情绪的变化,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取得其信任与配合。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可使患者积极配合进食与训练治疗,促进整体功能的康复。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取得家属和单位的帮助,减少患者的悲观、焦虑情绪。营造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食环境,避免患者紧张或注意力分散,鼓励患者使用健侧手进食,有利于自我把握进食的量和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

1.2.2吞咽肌群功能训练 ①口唇肌的训练:做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抗阻力下紧闭嘴唇;训练用吸管吹泡泡;用冰块刺激,按摩患侧口唇及颊部皮肤,2次/d,10~20min/次。②舌肌和咀嚼肌训练:嘱患者舌体努力前伸3s后收回,反复10~15次;抵上腭运动10~15次;抵左右颊部10次;咬紧左右磨牙10~15次(最好在下颌角前方触摸到咬肌的收缩)。如患者不能自行伸舌时,护理人员可用纱布把其舌头包住,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反复8~10次。③软腭的训练:准备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5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h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护理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嘱患者发“啊”音,加强软腭抬高的能力。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3次/d。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中停留时间不超过5s,冰棉签随取随用,避免解冻或落在患者口中。每日三餐前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患者形成条件反射,且葡萄糖的微甜可以刺激口腔的腺体分泌。④咽喉肌的训练:用手指握喉结做上下活动,点头做吞咽动作。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诱发吞咽反射,发“啊”音,有利于咽缩肌开放。⑤咽部内收运动训练:鼓腮10次,吸吮10次,深呼吸5次,2次/d,并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进行进食训练。

1.2.3摄食训练 ①选择进食最佳:进食前护理人员嘱患者放松20 min左右,进食时,卧床患者取躯干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垫枕;能下床者可取坐位,头前屈,身体可稍倾向健侧;注意防止误咽。②协助进食:护理人员立于患者健侧,协助患者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放入食团后用匙背轻压舌部以刺激吞咽并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每吞咽一口食团应清理口腔一次;进食时应先嘱患者吸气,吞咽时憋气,吞咽后咳嗽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残渣。必要时予以鼻饲。③食物性质: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所选食物的温度、质地、体积和口感均要以能激活吞咽为宜。对于昏睡、吞咽能力低下患者,可予以流质饮食,随着吞咽功能改善可将食物做成冻状、粥状,以利进食和消化。

1.3观察评价指标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估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合对照组的吞咽困难情况及营养状态。患者吞咽功能评估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价[4],患者端坐或取半卧位,嘱其饮30 mL温开水,观察记录饮水时间及呛咳情况,评分如下,5分:可不呛咳1次咽下;4分:可不呛咳,分2次或2次以上咽下;3分:能一次咽下但伴有呛咳;2分:分数次咽下且伴有呛咳;1分: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5分为正常,4分为轻度障碍,2~3分为中度障碍;1分为重度障碍。评价标准,基本痊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实验5分。显效:积分提高3分及3分以上。有效:积分提高1~2分。无效:积分未增加。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营养状态包括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BL)、血红蛋白(Hb)、体质指数(BMI)。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间洼田饮水实验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干预前后患者营养状态比较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BL)、血红蛋白(Hb)、体质指数(BMI)、。观察组TP、ABL、Hb、BMI治疗前后比较,P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的假性球麻痹[5]。对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肌群进行早期指导训练[6],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肌力和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改善吞咽动作的协调性,对肌神经有促通作用,可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是综合性的,除了吞咽功能训练外,包括肌力训练、上肢进食功能训练、辅助工具的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考虑在内。只有在患者、家属、护士、医生、营养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较满意的康复效果。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早期予以心理疏导、各吞咽肌群功能训练、摄食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文献[7]指出,越早开始吞咽功能的训练,其治疗效果越好。意识障碍者一旦意识转清,应立即进行训练。本观察通过60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比较认为,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进食状态,防止和减少了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康复护理对于促进其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义兰,周信平.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J].2013,10(12下半月版):42-43.

[2]王军华.改良留置胃管在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J].2013,19(6):103-10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J].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8-550.

篇10

38例,男23例,年龄45~76岁;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9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昏迷及语言理解障碍。对每例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1]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轻度15例,在5秒内30ml温水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中度17例,在5~10秒内30ml温水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重度6例,屡屡呛咳,30ml温水咽下困难。

2评估明确患者脑卒中的类型、病灶部位及卒中次数

患者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向患者解释康复的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了解饮食状况,包括营养补给的方法;进食时是否有呛咳、进食所需时间、进食量及种类、每日食量,以及患者既往饮食习惯。

3心理护理

脑卒中多见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且多合并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心,普遍存在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故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启发诱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尊重、体谅患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多安慰、多鼓励,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人陪伴,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4康复训练

急性期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开始训练。防止长期卧床造成的生理机能减退,促进患者争取康复的欲望,为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4.1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肌力强化 用促通技术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等表情动作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4次。改善有关诸肌的紧张性、促进主动收缩功能的恢复,尤其要注意咀嚼肌的肌力和肌张力。

4.2舌做牵伸、后缩、侧方按摩颊、清洁牙齿、卷动等主动活动 同时用压舌板在舌上进行压、滑动等刺激或舌抵压舌板练习抗阻运动可改善舌的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舌尖用手向各个方向运动舌,每日3次。可降低舌肌肌张力[2]。

4.3做吞咽动作 把棉棒浸在冷却水中后,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连续反复5~10次,每日2次,逐渐增加至每日3~4次。可很好地刺激咽反射,从而取得良好的引起咽反射的效果。成功的吞咽是口腔进食最基本的条件,没有一致的、可靠的吞咽动作,病人是不能完成更复杂的进食技巧[3]。

4.4颈部操取坐位, 面向前方,抬头,低头,左转头,右转头,反复进行,每日40次,锻炼颈部肌肉。

4.5阶段性摄食训练 选择以躯干后倾轻度颈屈曲位进食为好。

在偏瘫患者,健侧在下的卧位,颈部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多可减少误咽。先选择较容易在口腔内移动又不易出现误咽的是胶冻样食物(如果冻)。一般先用胶冻样、均质糊状食物进行训练。进食时使用5~8ml的金属勺给患者喂食,每次进食量约1/2勺,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后用勺背轻压舌部,以刺激吞咽,嘱患者注意力要集中于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也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水1~2ml,既有利于刺激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患者下颌分别左、右转,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内的残留食物;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颈部后屈时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做空吞咽动作,便可去除残留食物。每日三餐进行进食训练,进食量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普食。

4.6呛咳的处理 呛咳是吞咽困难的最基本特征。出现呛咳时,病人应腰、颈弯曲,身体前倾,下颌低向前胸[4]。当咳嗽清洁气道时,这种可防止残渣再次侵入气道。如果食物残渣卡在喉部,危及呼吸,病人应再次弯腰低头。治疗师在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使残渣移出。

4.7鼻饲饮食护理 首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估,若发现饮水时有水泡声、舌下神经损害、口唇不能完全闭合时应选用鼻饲饮食,以减少肺炎的发生率。灌注鼻饲饮食要注意食物的量、性状、温度及注入速度。在注入食物前先缓慢推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如患者不返呛,再缓慢推注流质或匀浆饮食,量由每日5次、每次150~200ml,逐渐改为每日4次、每次300ml。食物温度一般为40~50℃,推注速度以每餐15~20min为宜。每次注入食物前先回抽胃液,若发现有上次注入的食物时,则须暂停1次灌注或减少注入量。

5结果

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有19例患者能够正常进食,14例能够缓慢进食,5例呛咳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6讨论

吞咽障碍的康复是神经康复中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需要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介入,也需要病区护士的参与。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在病房的延续,护士24小时负责制。为强化患者康复训练,尽快恢复正常吞咽功能,摄取营养,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需要护理人员的耐心和患者的毅力,训练中对患者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只要护患双方密切合作,就能帮助大多数患者摆脱卒中后进食不便的困忧。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21

篇11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of fracture discharged patients. Method:A total of 120 fracture patients was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3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f 6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discharge guidanc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both routine discharge guidance and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ix months.Result:The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knowledge in patients and the families of patients , the rehabilitation conditions of limb function, the degree of fracture healing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Exten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骨折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康复的疾病,现阶段,优质护理服务仅局限在患者住院期间,在院时患者可接受到医护人员专业的治疗护理,出院便意味着患者与医院的关系结束[1-2];但由于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的特点,决定了患者住院时间的有限性,由于患者及家属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用以满足出院后康复的需求,很多患者对出院后怎么进行功能锻炼?什么时候锻炼?如何早下床?如何使用助行器、拐杖、轮椅?如何完成由床上到轮椅及由轮椅到床上转移?什么时候来复查……等等都不是很清楚。患者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治疗康复信息,因而常因照护不周而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等废用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极重的家庭负担。为了帮助患者实现自我护理,近几年来,本院建立了较完善的“患者随访制度”,通过随访搭建平台,为出院后的患者继续实施护理,即延伸护理[3],延伸护理突破了传统护理模式,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真正感受到护理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1-6月,对60例骨折出院患者进行家庭延伸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骨折患者,男72例,女48例。年龄15~92岁,平均(38.7±8.2)岁。受伤原因:交通伤76例,砸伤16例,高处坠落伤24例,摔伤4例。骨折部位:上肢骨折45例,下肢骨折7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3例,闭合性骨折97例。治疗方法采用骨牵引术、夹板固定术、内固定术及关节置换等。住院时间9~26 d,平均(15±3.5)d。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及手术治疗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出院时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休息、复查、康复训练指导等注意事项,以口头宣教为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6个月的家庭延伸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院外延伸医护小组 由高年资、具有熟练掌握骨科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多方面知识的骨科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及护师2名共6人组成,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医务科、护理部进行监管。医院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让大家熟练掌握骨折远期护理技巧,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大家讲解目前国内外功能康复训练和整体护理的新技术和趋势,以拓宽小组成员的护理思路。

1.2.2 建立健康档案 小组成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即可搜集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住址、电话号码、所患疾病等。出院前通过翻阅病历、会谈等形式评估患者的病情、有无其他躯体疾病、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手术方式、手术日期、切口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肌力、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出院时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程度、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康复愿望、自护能力、有无并发症出现等。与患者和家属按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原则共同制定出系统、全面、渐进和个性化的延伸护理计划[4],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出院后延伸护理的相关内容,以便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1.2.3 发放出院爱心联系卡 包括简明扼要的温馨提示,专科医生简介及坐诊时间,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区医生办公室及护士站的联系电话;以方便患者联系、咨询,患者如有疑问可随时拨打电话。

1.2.4 延伸护理干预方式 (1)定期电话随访。患者刚出院后因为失去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关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治疗和训练[5]。因此,电话回访时间周期应前密后疏,一般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回访一次,以后根据患者疾病恢复情况酌情增减回访次数,一般每半月或1月回访1次,持续6个月;回访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出院后状况,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用药、休息、饮食、跌倒防护知识、疼痛处理、压疮防护、关节功能康复、、使用拐杖、助行器、预防关节脱位、预防关节感染等指导[6-7]。提供心理疏导,提醒复诊时间,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电话回访时应语言简洁、柔和、有亲和力,让患者感到放松,有信任感[8]。(2)定期家庭访视。在电话回访的同时,小组成员在患者出院6个月内每月一次上门家庭访视,跟患者和家属面对面交流,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针对患者的即时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疾病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所处环境、心理状态等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教育[9]。与患者和家属动态制定延伸护理指导方案,强化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对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另外,要根据其接受能力分阶段逐次予以指导,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免短期内传授大量的信息使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造成混乱[10]。

1.2.5 延伸护理干预内容 (1)心理护理。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的技术有关,还与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11]。患者由于受到创伤的打击,体态的改变,想到今后不能再像患病前那样行动自如,害怕出院后受到亲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歧视,自尊心受到挫折,出现情绪烦躁不安、恐惧及忧虑,发生生理机能及心理功能障碍。使学习、工作能力下降,业余生活缺乏以及社交活动减少,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12]。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状况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消除其心理顾虑,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3],主动配合功能锻炼。(2)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舒适,保证内衣和床铺的整洁干燥,教会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更换,并做有效的按摩,防止褥疮发生;注意防寒保暖,教会患者练习吹气球和吹气泡的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教会家属为患者叩背,有效清理呼吸道,以防发生坠积性肺炎;保持会清洁卫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冲洗尿路,经常变换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留置导尿患者,保持导尿管通畅,协助患者训练膀胱反射及排尿功能,以预防泌尿系感染;患者长时间不动,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从而有可能导致髂静脉血栓形成[14],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有关肌肉和关节的功能锻炼,同时密切观察肢体情况,如发现下肢肿胀,肢端温度降低,发紫或发绀,疼痛等,应立即采取措施。(3)康复锻炼。“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创伤骨科骨折患者的三大治疗原则,而其中功能锻炼是术后最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关节功能恢复能否达到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的预期临床效果,除了保证有良好的手术技能,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对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15]。其意义在于恢复肌肉收缩生理效应,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可以增加骨折端的轴向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另外,功能锻炼还可以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促进出血重吸收及肿胀消退,减少关节的渗出,从而防止关节及软组织粘连,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的发生[16-17]。大部分患者有骨折治疗以静制动、修养为主的传统观念,并且由于害怕疼痛而不愿活动,还有一部分患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担心功能锻炼可导致骨折移位、加重肿胀,甚至造成软组织和筋骨的再次损伤而对关节预后不利,不敢锻炼或锻炼不到位。医护人员在住院期间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功能康复训练在恢复中的重要性,并与患者一起制订恰当的康复训炼计划,护士可予以示范,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注意事项,运动量、开始时间、具体锻炼部位等,并鼓励患者遵循早期规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完成功能锻炼计划和内容,并对症加强适应生活的训练,以提高自护和生活能力。(4)门诊复诊。定期复查,摄X线片,观察假体或内固定物有无松动或位置有无改变及骨折愈合情况。(5)饮食指导。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制定饮食计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并戒烟戒酒,多选择富含蛋白质、钙质、维生素C及维生素D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不同骨折类型科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实施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知晓率、肢体功能康复状况、骨折愈合的程度、有无并发症发生及护理满意率等。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该问卷采用开放性回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肢体功能康复状况、骨折愈合的程度比较见表1。

3 讨论

现代护理要求以往仅着眼于院内患者健康已不适应护理学的发展,骨折患者出院并非意味着治疗、护理工作的全面结束,而只是初步完成第一个疗程。出院后的护理、休养、功能锻炼等,对骨折最终痊愈、功能恢复都起着重要作用。延伸护理干预在医院和患者之间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了有目的的互动,缩短了医患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护理内涵和外延真正渗透到社会和家庭的各个领域,使患者得到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肢体功能康复状况、骨折愈合的程度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进行延伸护理干预,可以使骨折患者在院外得到正确、系统、科学的专科指导和治疗干预,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关怀、理解和信任,激发起训练动力,提高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20],从而提高患者对出院康复锻炼的认知及依从性,消除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良因素,缩短康复时间,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张金梅,盖书君.系统健康教育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2):452-453.

[2]金焰.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59-60.

[3]李海燕.延伸护理服务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21(1):125-126.

[4]王旭蓉,杨翠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J].护理研究,2008,22(1):394.

[5]王红,丁勇,田娟.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诸因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12(7):1326-1327.

[6]宋玉芝,董业利,鲁劲松,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1,28(15):9-11.

[7]李玉萍,潘亚芬.运用临床护理路径降低老年骨折病人便秘发生率[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82-83.

[8]张燕,张勇.浅谈语言艺术在医患沟通中的运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130-131.

[9]任连英.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1):110-111.

[10]李惠萍.走出健康教育的误区[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22-23.

[11]董玉静,尚少梅,么莉,等.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20-23.

[12]马卫红,吴江艳,梅静.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46-147.

[13]徐飞.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2,2(4):71-72.

[14]吴群英.护理干预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72-73.

[15]刘红艳,杨晓杰,张丽杰,等.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作用[J].医学创新研究,2008, 5(24):184-185.

[16]胡三莲,许鑫.人工全髋关节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7B):1797-1798.

[17]冯丽君,王岩.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J].黑龙江医学,2010,34(1):73.

[18]陈梅,陈晓文.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83-684.

篇12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017-02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表现为吞咽不畅,重者表现为营养和水摄取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1]。为探究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意义,该研究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2.3±2.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49例,脑梗死31例,病程25~72 d。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护理康复干预观察6个月。

1.2.1 心理护理 通常情况下,脑卒中患者不但伴有吞咽障碍,也常会伴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产生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为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康复训练。

1.2.2 摄食前训练 ①做摄食、吞咽器官功能训练指导,采用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用棉棒蘸冰水,抵住前腭弓部摩擦,刺激软腭、咽部,叮嘱患者练习空吞咽动作,并发出“a、o”音节,发音可抬高软腭,利于吞咽训练,诱发吞咽反射。空吞咽训练可增加前口腔咽部的机械运动,冷刺激具有提高咽部吞咽的敏感性,强化咽部吞咽功能。②加强舌肌、口腔肌群运动训练,采用湿纱布,引导患者上下左右抬卷牵拉舌头,若患者舌头逐渐有力量,可应用压舌板阻抗增强肌力。指导患者开闭颌关节,做咀嚼动作、微笑动作、磕牙动作、鼓腮动作训练,以此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1.2.3 摄食训练 ①患者摄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用于患者的,建议对能坐起的患者,指导患者垂直躯干,颈部前屈,最大限度保护气道,预防呛咳;对卧床患者,指导患者取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随着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后,再逐渐抬高躯干仰卧角度;对偏瘫患者,指导患者将患侧肩部用软枕垫起,用健侧自主用餐,进餐后直坐15~30 min,预防食物逆流。②食物形态:选择利于患者吞咽的食物,再随着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后再逐渐给予不同形态的食物,如,早期给予糜烂、糊状等易吞咽的食物,再逐渐过渡到碎状食物、普食。进食量从1~4 mL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掌握每次喂入口中食物的量,防治食物外流或滞留口中,食物吞咽后,再反复空吞咽动作,每次吞咽后饮1~2 mL温开水。选择食物的温度和色香味要能够激活患者的食欲,促进患者能主动吞咽。③食物在口中位置:将食物置放于口腔健侧的后舌部,使患者口腔及舌部能感知到食物的在口腔的具置,利于吞咽食物。

1.3 疗效评价

根据藤岛一郎吞咽障碍7级疗效评定法进行评价,7级摄食正常,无吞咽困难;6级摄食吞咽轻度困难;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通过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程度来评定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治愈:吞咽障碍恢复至7~6级,摄食吞咽无明显障碍;显效:吞咽障碍恢复至3~5级,有轻度吞咽障碍;有效:吞咽障碍恢复至1~2级,有中度吞咽障碍;无效:吞咽障碍物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易引发呛咳、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早期对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治疗[2]。

脑卒中患者的舌部和口腔肌肉活动受限,因此应着重对此进行功能锻炼。同时遵循循序渐进,不可急求效果的原则,不断对患者口腔肌肉、舌头敏感性等进行训练,以此锻炼摄食和吞咽功能,防治发生吞咽、呛咳[3-4]。该研究中,对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摄食前训练、摄食训练,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2.5%,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系统化地强化吞咽和摄食功能训练,同时疏导患者负面心理,争取患者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芳,王丽芳,张重梅,等.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2011,4(12):236.

[2] 曾海涓,覃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7(15):1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