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2-13 10:0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儿童骨折康复训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童骨折康复训练

篇1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068-03

肱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情况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发生率约占肩部骨折的20%[1]。近年来,肱骨骨折发生率逐步升高,良好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为主,但伤情较重的患者采取传统方法不易使骨复位,且长时间固定关节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段[2]。手术后需采取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帮助愈合,减少并发症[3]。现探讨康复治疗在手术后骨折愈合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从初诊至康复一直在本院骨科治疗的患者80例,均采取手术治疗,骨折处得到正确的复位固定,术后给予正确的药物治疗,术后均无明显的肩部关节功能障碍。其中40例由于自身原因未遵医嘱,未得到充分的康复训练,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年龄14~68岁,平均(38.7±1.9)岁;女性14例,年龄20~56岁,平均(33.5±2.2)岁。另外40例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2例,年龄15~64岁,平均(37.6±1.7)岁;女性18例,年龄22~60岁,平均(35.4±1.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得到正确的手术复位固定和药物治疗后,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与医生沟通,在康复过程中定期复查,依据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关节灵活性、肌力水平等评定指标进行阶段性的康复评定。

康复训练的基本过程为:①术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期。术后即开始进行“钟摆样活动”[4],同时进行握拳、屈伸腕关节和肘关节等缓慢运动,强度以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为度,运动结束用冰毛巾冷敷进行消肿止痛。术后1周后,患者在保护和帮助下进行被动肩部关节活动,随后的几周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加大关节的活动程度,并在以往运动的基础上进行肩关节被动扩胸含胸锻炼,肩部的外展、外旋、后伸、前屈上举等基本动作[5]。②术后第6周至3~4个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加大肩部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有意识地训练肩部肌肉,增加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的强度,同时开展日常生活锻炼。锻炼过程中如出现疼痛难忍的状况可服用少量止疼药物,缓解后即停药,同时进行点压、拍击、揉捏等按摩手法进行辅助治疗[6]。③术后第4~5个月,骨折基本完全愈合,且经过前一阶段术后康复治疗,患者肩部多无明显功能,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个别患者仍有部分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时则进行按摩、松动关节、体操疗法等方法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第2、4个月及半年后进行回访、复诊调查,根据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活动范围,参照1990年美国医学会《永久病损评定指南(GEPI)》第五版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7],GEPI法认为肘关节活动度为上肢功能70%,屈伸活动为肘关节功能60%,为上肢功能42%,可自肘关节实测角度对肘关节功能损伤相应百分数进行评定。同时统计关节僵硬、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囊及肌健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GEPI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功能GEP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临床上,骨折依据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三大治疗原则,以加速骨愈合同时减少并发症为主要目的[8]。在肱骨骨折时,手术治疗使骨折处复位后,康复治疗显得尤为关键,良好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症状。常见的肱骨骨折并发症有肩部关节僵硬、肿胀、关节囊和肌腱粘连。由于骨折的创伤使局部组织受到严重的创伤,关节处易产生蛋白沉积,导致功能受限,所以,在不影响骨愈合的前提下,开展康复训练,保证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关节亦不受影响,可以正常行使功能,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9]。

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手术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此时的康复训练应少量多次,多锻炼局部并且兼顾全身,以休息为主,运动为辅,适度的伸缩,保证肌肉不萎缩,同时防止局部肿胀。手术后第6周至3~4个月,伤处已经基本愈合,此时的康复训练以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可以辅助按摩、辅助器械训练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训练要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宜,过度的运动反而不利于骨折处的愈合;在此期间,也可以内服外用一些中药,帮助活血化瘀,达到消肿的目的。在康复末期,骨折基本达到愈合的程度,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此时如仍有一定的关节不适,应继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恢复锻炼,同时不间断的进行按摩等治疗手段[10]。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指导,遵照医嘱开展康复治疗,同时,医生应鼓励和安慰患者,使其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11]。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骨科80例肱骨骨折的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情况进行研究,对比参与康复训练和不参与康复训练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发现参与康复治疗的患者的康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未参与训练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参与训练的患者后期并发症的发病率仅为5.00%,远低于未参加训练的患者(27.50%)。

综上所述,开展正确的、及时的、综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骨折患者伤处的愈合,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保证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肱骨骨折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81-82.

[2] 曹觉飞.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01-102.

[3] 李玲.骨折康复的治疗与减少关节并发症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26-527.

[4] 黄群.舒适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107-108.

[5] 李靖忠,张蕾,赵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86-87.

[6] 吕厚存.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62-63.

[7] Cocchiarella L,Andersson GBJ.Guides to evaluation of permanentimpairment[M].5th.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Press,2000:471-474.

[8] 金峥.浅谈骨折康复[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81.

[9] 吴鸣,朱亚林.早期系统康复对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373-374.

篇2

肘关节的结构非常复杂,存在较多的重叠骨质,也正是因此,肘关节骨折的发病率在全身骨关节骨折发病率中是最高的[1-2]。由于肘关节的结构非常复杂,因此骨折愈合中稍有不当就可能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尤其是对于复杂肘关节骨折,治疗难度大,且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预后差[3]。随着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认为术后的康复锻炼对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4]。本院对79例肘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有效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58例患者为2014年

8月-2016年6月到本院就诊的肘关节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纳入标准:(1)符合肘关节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3)均为闭合性骨折。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者;(2)合并肿瘤、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存在意识障碍、交流障碍者。此研究方案获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符合标准的158例患者按照随机法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观察组79例患者,男49例,女30例,年龄17~53岁,平均(38.7±6.5)岁,其中肱骨远端骨折53例,桡骨小头骨折8例,尺骨鹰嘴骨折18例。对照组79例患者中,男53例,女26例,年龄19~55岁,平均(39.5±6.6)岁,其中肱骨远端骨折50例,桡骨小头骨折10例,尺骨鹰嘴骨折19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并发症处理、功能锻炼等。

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从术前开始给患者灌输康复护理干预的内涵,将康复锻炼渗透到围术期,主要措施:(1)心理康复护理。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立刻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安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术后认真接受康复锻炼,肘关节功能会恢复如初,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术前让患者认识到术后康复锻炼对关节功能恢复的积极意义,并详细介绍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必要性、注意事项等,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其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耐心给患者说明术后康复治疗师会根据其骨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早期康复锻炼计划,只要循序渐进地接受康复锻炼,肘关节功能就会慢慢恢复,减轻患者的急于求成等心理。在术后,卧床休养期间护理人员给患者简单介绍康复锻炼方案,用轻柔、温和的语气与患者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减轻不良情绪,并主动配合康复锻炼。(2)中药熏洗。由本院中药房负责煎药,每剂包装成2包,每包200 mL,护理人员煎好的药液取2包以及3 g冰片放置到熏蒸容器中,加入800~1000 mL的水,然后旋紧容器盖子上的螺母,接通电源,并将压力调节到最高,药液煮沸后调节到中低压力,让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肢平放于床上,进行中药熏蒸,熏蒸的部位距离熏蒸口大约为30 cm,2次/d,30 min/次。(3)关节推拿手法。在熏蒸结束后立即给予患者关节松动推拿,对于桡尺关节的推拿,让患者取坐位或是仰卧位,将前臂旋后,肘关节弯曲,护理人员的一手内侧绕于患者前臂固定尺骨,另一手则环绕桡骨头部,将桡骨头向背侧推拉,接着以同样的手法进行桡骨远端的推拿,3~5 min/次。在肱桡关节松动上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护理人员一手固定患者的肱骨,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桡骨远端并使其向远端牵拉,尽量伸直肘关节并旋后,握住桡骨背侧,用手指向掌侧推,接着护士的一手大鱼际部扣合患者的患肢手大鱼际部,另外一手则固定患者尺骨、肱骨近端,施力于大鱼际部,向桡骨长轴推,3~5 min/次。(4)被庸δ芏土丁J鹾6~8 h即可开始被动锻炼,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相关部位的按摩,预防肘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肿胀等现象。术后24 h,使用上肢持续被动活动仪来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首先从0~30°角进行训练,1 h/次,2次/d,接着根据肘关节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加大训练角度。训练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伤口疼痛、出血等情况,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结合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对康复锻炼方案进行调整。术后1~3 d进行患肢前臂的等长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全程监督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15个/次,2次/d。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手指关节、腕关节、患侧肩关节的宫内运动。术后4~6 d,开展肘部的宫内锻炼,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其耐受力,从而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范围,每次康复训练完后,对患者的训练关节进行15~20 min的冰敷。术后7~9 d,给患者进行肘部的屈伸运动,每天进行一组屈伸运动,运动结束后进行15~20 min的冰敷。(5)主动运动。一般主动运动在术后10~14 d,当肘关节进行被动屈伸可达90°后,开始进行主动运动,进行肘关节的屈伸、前臂旋转锻炼,在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全程指导患者如何进行主动运动,保持动作的轻柔、缓慢,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术后5~6周,开始肌肉收缩训练,并适当进行日常生活训练。术后7~12周,开展抗阻力训练,以小负荷和渐进式牵拉来促进关节功能的改善。骨痂形成后可进行强牵拉运动,增加关节屈伸、旋转的角度,增加抗阻力和肌肉牵拉的力度,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肘关节功能(使用Mayo法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疼痛、活动范围、稳定性和活动能力这四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功能越好,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于出院前让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成20个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指标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14±1.31)周,明显比对照组(14.35±1.43)周更短(t=10.129,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肘内翻、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

2.3 两组肘关节功能对比 术前,两组疼痛、活动范围、稳定性和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8±6.6)分,比对照组的(90.2±6.3)分更高(P

3 讨论

上肢骨折在治疗方法上一般采用内固定、外固定、石膏、夹板等方法治疗,要对上肢大范围进行制动,且制动的时间较长,这就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纤维粘连、软组织萎缩等现象,进而导致术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到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5-6]。对于肘关节骨折患者,在术后采取康复锻炼,进行尺桡关节的旋前、旋后运动,肱桡、肱尺关节的屈伸、伸直运动,能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7]。体外实验指出:人在伸长和施加轴向负荷时,大约有40%的负荷会集中于肱尺关节。加强术后的康复锻炼,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康复护理干预是指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功能康复的护理活动。一般而言,康复方案制定和开展得越早越有利于相关功能的恢复[8-10]。而在康复护理中,必须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促使其主动配合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康复锻炼的效果。在肘关节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上,其是手术治疗的延续,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11],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以及腕关节活动的一个复合关节,其解剖结构非常复杂[12],在出现骨折后,关节软骨遭受损伤,关节内出现粘连现象,关节囊以及周围软组织出现瘢痕情况等,进而出现关节挛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的康复[13]。因此,必须早期介入到患者的康复锻炼中,笔者认为,康复锻炼需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展,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开展心理的康复护理,让患者在术前认识到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后,肘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护理人员大力鼓励患者,设身处地的为其考虑,多讲解治疗成功病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促使其主动配合康复锻炼。

中药熏蒸是一种中医学的外治法,对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采取中药熏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软化瘢痕和粘连,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关节推拿手法是一种被动训练方法,是通过对肘关节进行牵拉、牵引、滑动、摆动等实现关节内粘连的松解,肌肉、关节韧带以及皮下组织的牵伸,促进滑液在关节腔内的扩散和浸润,促进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组织的粘连和挛缩,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患者的康复[14]。而在推拿中,手法非常有限,且每次的时间短,因而效果有限,护理人员循序渐进地进行被动运动,直到关节功能可以接受主动运动后,根据康复锻炼方案开展主动运动,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主动运动,如在术后5~6周开始进行肌肉收缩训练,进行适当的生活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随着肘关节功能的恢复,逐步开展抗阻力训练,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现象的发生,也促进肌腹、肌腱滑动,预防粘连,使得骨折断端间的靠近,促进骨折的愈合[15-16]。而在每次运动后给予患者15~20 min的冰敷能预防出血、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预防继发性关节肿胀[17],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

综上所述,将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肘关节骨折患者中是可行的,有助于改善愈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而护理人员要将康复护理理念渗透到护理全程中,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展心理的康复护理,并制定个体化的、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方案,以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春平.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51-52.

[2]肖静.实施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干预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4):230.

[3]吴静,万晓华,叶建龙,等.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干预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8):286.

[4]冯瑞萍,刘桂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锻炼在肘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6,28(6):76-77.

[5]吴丽梅,陈红卫.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复杂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4):89-92.

[6]谢伟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预后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52-154.

[7]吕秀娟.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71-73.

[8] 李S芹.组合式康复护理在促进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关节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156-3158.

[9]苏玉雪,郑婷,朱研霖,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37(8):2079-2080.

[10]贺艳霞,王盈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儿童骨折预后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1,8(31):33-34.

[11]刘晨红,高强.早期运动康复对肘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4):3800-3802.

[12]李涛,周谋望,侯树勋,等.肘关节骨折患者康复模式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4):261-266.

[13]曹晶晶,唐金树,周谋望,等.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3):194-198.

[14]冯崴,代永静,路桂军,等.臂丛神经置管在肘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2,19(11):69-70.

[15]李秀芳,郭英俊,王丽萍,等.早期功能训练对肘关节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8):1151-1153.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44-01

尺桡骨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约占骨折的7.5%。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患者多为青枝骨折。下面将尺桡骨骨折患者的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直接暴力致伤,如打击、重物砸伤和压轧伤,两骨多在同一平面发生骨折,可呈横断、粉碎或多节骨折,可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间接暴力致伤,如跌倒时手掌着地,作用力由腕沿桡骨上传,在桡骨中或上1/3处发生横骨折或短斜骨折。同时暴力通过骨间膜斜行向远侧传导至尺骨,造成较近位的尺骨骨折。在遭受传导暴力作用时,前臂又可受到一种扭转外力,如前臂极度旋前或旋后扭转,造成两骨螺旋形骨折。其骨折线的方向一致,但平面不同,尺骨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2临床特点

2.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摩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2.2辅助检查:尺桡骨骨折的诊断多可依靠以上的临床检查而确定,但骨折的详细特点应依靠X线检查,X线片应拍摄正、侧两个位置,并必须包括肘关节及腕关节,既能避免遗漏上下尺桡关节的合并损伤,又能借此判断桡骨近折段的旋转位置,以利之后的手法整复。

3护理问题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创伤后出血有关。(2)疼痛:与损伤、牵引有关。(3)有周围组织灌注异常的危险与神经血管损伤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损伤有关。(5)躯体移动障碍与骨折脱位、制动、固定有关。(6)潜在并发症脂肪栓塞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等。(7)知识缺乏缺乏康复锻炼知识。(8)焦虑与担忧骨折预后有关。

4护理目标

(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2)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舒适感增加。(3)能维持有效的组织灌注。(4)未发生感染或感染得到控制。(5)保证骨折固定效果,患者在允许的限度内保持最大的活动量。(6)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7)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知识。(8)患者焦虑程度减轻。

5护理措施

5.1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5.1.1心理护理:由于前臂具有旋转功能,骨折后患肢手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丧失,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患者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应向患者作好安抚工作,并协助生活料理。

5.1.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促进生长发育及骨质愈合。

5.1.3:患肢维持在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5.1.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由于前臂高度肿胀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或组织肿胀加剧以后造成相对过紧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果患者出现"5P"症状,应立即拆除一切外固定,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5.2术后护理

5.2.1保持有效固定:钢板固定后,用长臂石膏托将患肢固定于肘关节屈曲90o、前臂中立位3~4周。髓内钉固定者,则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

5.2.2功能锻炼:早、中期:从复位固定后开始。2周内可进行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活动。第1日: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拇指,对指、对掌。站立位前臂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及水平方向的绕圈运动。第4日:开始用健肢帮助鼻肢做肩前上举、侧上举及后伸动作。第7日:增加患肢肩部主动屈、伸、内收、外展运动。手指的抗阻练习,可以捏橡皮泥、拉橡皮筋或弹簧等。第15日:增加肱二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用橡皮筋带做抗阻及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运动。3周内,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以免干扰骨折的固定,影响骨折的愈合。第30日:增加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做用手推墙的动作,使两骨折端之间产生纵轴向挤压力。

晚期:从骨折基本愈合,外固定除去后开始。第1日做肩、肘、腕与指关节的主动运动。用橡皮筋做阻力的肩屈、伸、外展、内收运动,阻力置于肘以上部位。手指的抗阻练习有捏握力器、挑橡皮筋等。第4日增加肱二头肌抗阻肌力及等长、等张、等速收缩练习。第8日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的主动练习,助力练习,肱三头肌与腕屈伸肌群的抗阻肌力练习。有肩关节功能障碍时,做肩关节外旋与内旋的牵引,腕关节屈与伸的牵引。第12日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的肌力练习,可用等长、等张、等速收缩练习等方法。前臂旋前、旋后的牵引。⑤还可增加作业练习,如玩橡皮泥、玩积木、洗漱、进餐、穿脱衣服、上厕所、沐浴等,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5.3出院指导

5.3.1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含钙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

5.3.2休息:与行长臂石膏托固定后,卧床时患肢垫枕与躯干平行,头肩部抬高;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悬吊于胸前。

5.3.3功能锻炼: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4周后可进行各关节的全面运动。

5.3.4复诊的指征及时间:石膏固定后,如患肢出现"5P"征,应立即就诊。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固定,防止畸形愈合。

篇4

临床上传统治疗锁骨骨折患者主要运用保守疗法,但锁骨特殊位置不易固定,且固定后易发生骨折移位现象,进而导致出现愈合畸形或者骨折不愈合,严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目前,临床治疗主要运用钢板内固定,效果较好,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77例锁骨骨折患者在采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39.2±4.3)岁20例左侧锁骨骨折,17例右侧锁骨骨折;25例车祸伤,10例摔伤,2例坠落伤;15例粉碎性骨折,22例横行及短斜行骨折;骨折至手术治疗时间为0.5h~7d。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法

术前,取患者垫肩仰卧位,使其头部偏向对侧,根据患者情况对其给予全身麻醉或者臂丛麻醉,对锁骨骨折切开并解剖复位,给予钢板内固定术和钻孔螺钉固定;术后,使用绷带悬吊患肢于胸前一个月,术后三天,指导患者主动锻炼侧肩关节主动功能;术后一个月,指导患者进行负荷功能锻炼。

1.2.2 手术室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室护理,主要包括,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以及出院指导等。

2 结果

本组研究的37例锁骨骨折患者,经过实施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策后,所有患者骨折均痊愈,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骨不愈合以及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且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钢板松动、脱落以及断开等,所有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3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6±0.3)个月。

3 讨论

锁骨主要呈S形处于胸骨柄和肩峰之间,连接上肢和躯干的骨性支架。由于其距离体表位置比较浅,易受到外伤因素导致骨折。在全身骨折中,锁骨骨折约占5%~10%,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为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有效率,增强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策。

3.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受到突然意外事故导致发生锁骨骨折,心理情绪较低落,且患者伴有受伤部位疼痛感和肢体功能受限的情况;另外,由于患者担心手术治疗结果,担心术后发生功能障碍,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进而给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其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目的、意义、手术注意事项以及预后等情况,并使患者认识到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优点,提高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2)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生化、三大常规、传染四项、凝血功能、血糖、血型、血电解质、血脂、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以及肾功能等检查,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进行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另外,做好皮肤准备,主要包括清洁皮肤、术野备皮等,注意避免损伤患者皮肤[2]。

3.2 术中配合

术中护理人员要严密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严格在无菌环境下操作,确保及时、准确的将手术器械递送给医师;另外,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3.3 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对其血氧饱和度和心电进行监测,持续吸氧,定时检查、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等指标;另外,由于锁骨骨折手术部位接近肺尖部,进行护理时注意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2)护理

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注意使患肢处于利于促进骨折恢复的部位。取仰卧位时,要去枕仰卧,在患者肩胛位置铺垫枕头,使患者两肩后伸;站立位或者半卧位时,使用绷带悬吊患肢于胸前,高于心脏位置。护理能够使患肢保持较好姿势,并缓解疼痛,促进静脉回流,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3)饮食指导

术后六小时患者以少量全流饮食为主,术后一天患者饮食易消化食物,多吃蛋、水果、蔬菜以及豆制品等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营养丰富,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4)功能康复锻炼

术后嘱咐患者早期下床锻炼,术后一天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轻微屈伸、腕关节、肘关节以及前臂等锻炼;术后5天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锻炼;术后两周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和肩关节的内收、前屈、内旋以及外展等锻炼[3]。

综上所述,对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给予精心、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策,能够缓解患者痛苦,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篇5

 

 

肱骨内上髁骨折是肘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幼儿少见。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0%,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损伤的第3位。我院2000~2007年共收治此类患者128例,根据其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取手法治疗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8例,根据其移位程度分为Ⅱ度45例、Ⅲ度38例、Ⅳ度45例。其中,男86例,女42例;左76例,右52例;年龄7~14岁,平均10.5岁。其中,所有Ⅱ度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Ⅲ度、Ⅳ度骨折均先行手法整复,夹板绷带固定,其中,有10例Ⅲ度骨折患者手法整复失败,于骨折后7 d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及固定采用全身麻醉。患儿取仰卧位,患肢置于胸前或外展于手术台侧台上。取肘关节内侧以骨折为中心的纵切口,长6~8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即可显露骨折端。清除积血及骨折断端间嵌入的软组织,探查骨块移位方向及大小。如骨块较大接近尺神经时,应给予游离,妥善保护尺神经。屈肘,前臂旋前,用巾钳夹住骨块向上牵拉复位,骨折复位后,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尺神经常规予以前移,并用周围组织缝合保护。克氏针针尾留在皮外,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功能位长臂石膏后托外固定,4周后拔出克氏针,拆除石膏,功能锻炼。 

1.2.2 整复方法及固定术者及助手均站于患侧,助手的两手扶持上臂,术者左手固定肘关节,右手握持患手掌指关节处,用力使肘、腕、掌指关节过伸,同时在助手的对抗牵引下,使前臂极度旋后、外展,致使前臂屈肌极度紧张,这样屈肌牵拉骨折块,使之向内离开肱骨滑车下方,然后整复肘关节,即可在肱骨内上髁触及活动的骨块,被动屈伸肘关节,见无屈伸功能障碍。一般整复成功后内上髁骨块稳定,骨擦感明显减轻。将肘关节屈肘90°前臂旋前位固定,内上髁处加一中心凹陷的圆垫,固定过程中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以保证固定的可靠。4周后去除外固定,加强功能训练,并用本院自制的中药熏洗(主要成分有艾叶、青椒、透骨草、红花、威灵仙、麻黄)。

2 结果 

优: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20°以上(屈曲≥120°~伸直为0°);良: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达90°,有轻度疼痛或其他不适;劣: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30°。本组结果,优110例,良18例,劣0例。 

3 讨论 

3.1 骨折特点 

肱骨内上髁骨化中心在8岁左右出现,18~20岁时与肱骨干融合,前臂屈肌腱抵止在内上髁前面,肘关节内侧副韧带也止于此。其受伤机制常为肘关节的外翻劳损,通过屈肌群对内上髁产生牵拉。分离移位的肱骨内上髁骨骺容易与滑车和尺骨鹰嘴的二次骨化中心相混淆。其中,Ⅳ度骨折易误诊为单纯的肘关节脱位,以致复位后转变为Ⅲ度骨折。儿童骨折较成人骨折愈合快,遗留的关节功能障碍较少,但临床上时常可以看到由于选择治疗方法不当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所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而早期及全程的康复训练指导同样不可忽视。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多数学者认为内上髁骨折切开复位的指征为:内上髁严重移位(超过5 mm和旋转90°)或外翻牵拉时肘关节不稳。据此,笔者认为Ⅱ度骨折应常规选择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根据经验,Ⅱ度骨折因其肘关节稳定,加之屈肌群的牵拉,骨折块移位后,手法复位很难使其再次回到原始位置,而骨折块移位后易引起纤维愈合,并导致尺神经损伤和激惹,因此,对于Ⅱ度骨折,常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而对于Ⅲ度和Ⅳ度骨折,在整复过程中,如果操作得当,由于屈肌群的牵拉,会使移位的骨折块回到原始位置,并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整复后骨折块不稳定,仍存在手术指征,应尽早选择切开复位,避免反复整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手术及注意事项 

虽然横切口的瘢痕在外观上较好,但稍靠后的纵切口能使尺神经得到较好的暴露。关节内血肿必须清除,因其可能导致异位骨化。有学者认为,术前有轻度或中度尺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能存在显著的软组织肿胀和神经挫伤,对神经通道进行减压和神经松解,常能使症状改善。笔者认为,术中应细致游离尺神经,并常规进行尺神经前移,减少尺神经损伤和激惹的发生;骨折片应用两根克氏针固定,以减少旋转的机会。 

3.4 整复及固定注意事项 

整复中手法要轻柔准确,以防引起其他骨折及暴力对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加重。复位时首先极度过伸腕及各掌指关节,以便前臂屈肌极度紧张,使屈肌腱止点附着的骨折块向内离开肱骨滑车下方,避免骨折块嵌插于关节间隙而变为Ⅲ度骨折。在复位过程中,正中神经可能被夹入滑车-尺骨关节,为减少这种少见的损伤,有学者建议在肘关节屈曲位作前臂轻柔的牵引。复位前不应预先让肘关节过伸。固定是保证骨折复位后稳定性的关键,固定时注意防止压迫性肱骨内上髁压疮和绷带过紧所致的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过紧的绷带还会压迫尺神经出现尺神经症状。 

3.5 早期肘关节锻炼和康复指导 

早期功能锻炼及全程康复指导对患儿肢体的全面康复非常重要。骨折早期局部的软组织损伤严重,出血、渗出较多,造成明显的肿胀,适当的各手指自主伸屈活动有利于血肿的吸收、肢体的早期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的建立。骨折两周左右,应主动练习肱二头肌收缩和腕关节伸屈活动,不仅可以防止粘连,还能防止肌肉的萎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骨折临床愈合去除外固定后,应进一步加强功能练习,配以局部热敷和我院自制的洗药熏洗可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篇6

关键词:肱骨; 内上髁骨折; 手法复位; 小儿

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约占儿童全部肘部骨折的10%[1],仅次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但其中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相对较少,一般均采取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的方法。现将本院1995~2005年治疗的小儿此类骨折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均为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其中:男34例,女8例,左28例,右14例;年龄11~14岁,平均12岁;手法复位时间最短在伤后2 h,最长在伤后10 h。复位后观察时间最短为1 a,最长为2年8个月。复位后X线片显示20例为解剖复位,18例近解剖复位(其中9例近解剖复位,骨折片旋转已纠正,仅间隙>2 mm)。4例骨折片位于肱尺关节面以上,轻度旋转,但旋转角度

12 整复方法及固定

术者及助手均站于患侧,助手的两手扶持上臂,术者左手固定肘关节,右手握持患手掌指关节处,用力使肘、腕、掌指关节过伸,同时在助手的对抗牵引下,使前臂极度旋后、外展,致使前臂屈肌极度紧张,这样屈肌牵拉骨折块使之向内离开肱骨滑车下方,然后整复肘关节,即可在肱骨内上髁触及活动的骨块,被动屈伸肘关节,见无屈伸功能障碍,将肘关节屈肘90°前臂旋前位固定,内上髁处加一中心凹陷的圆垫,固定过程中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以保证固定的可靠。3周后去除外固定,加强功能训练,并用本院自制的中药熏洗(主要有艾叶、青椒、透骨草、红花、威灵仙、麻黄)。

2 结 果

评定标准:优: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20°以上(屈曲≥120°―伸直为0°); 良: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达90°,有轻度疼痛或其他不适;劣: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0°。本组结果:优38例,良4例,劣0例。典型病例见图1、2。

3 讨 论

31 骨折特点

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常常分离移位,骨折块表现为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移位。肱骨内上髁骨化中心在8岁左右出现,18~20岁与肱骨干融合,前臂屈肌腱抵止在内上髁前面,肘关节内侧副韧带也止于此[2]。分离移位的肱骨内上髁骨骺容易与滑车和尺骨鹰嘴的2次骨化中心相混淆,易误诊为单纯的肘关节脱位,以致复位后转变为Ⅲ度骨折。儿童骨折较成人骨折愈合快,遗留的关节功能障碍较少,但临床上时常可以看到由于选择治疗方法不当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所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而早期及全程的康复训练指导同样不可忽视。

32 整复及固定注意事项

整复中要手法轻柔准确,以防引起其他骨折以及暴力对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加重。复位首先极度过伸腕及各掌指关节以便前臂屈肌极度紧张,使屈肌腱止点附着的骨折块向内离开肱骨滑车下方,避免骨折块嵌插于关节间隙而变为Ⅲ度骨折。固定是保证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本院采用的小夹板固定,其灵活可靠,可朔性强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可随患肢消肿及时调节绷带的松紧度。注意防止压迫性肱骨内上髁压疮和绷带过紧所致的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过紧的绷带还会压迫尺神经出现尺神经症状。3周后可以根据X线片所示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去除外固定,加强功能锻炼。

33 早期肘关节锻炼和康复指导

早期功能锻炼及全程康复指导对患儿肢体的全面康复非常重要。骨折早期局部的软组织损伤严重,出血渗出较多,造成明显的肿胀,适当的各手指自主伸屈活动有利于血肿的吸收、肢体的早期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的建立。由于长期的外固定,肘关节处于僵硬状态,骨折2周左右应主动练习肱二头肌收缩和腕关节伸屈活动,不仅可以防止粘连,又能防止肌肉的萎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骨折临床愈合去除夹板外固定后,应进一步加强功能练习,配以局部热敷和我院自制的洗药熏洗可利于加速肘关节功能恢复。

34 优点

作者在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过程中体会到:手法整复简单易行,方法容易掌握,可以避免手术切开复位而致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减少内固定对骨骺的损伤,避免麻醉和手术带来的副损伤,也可以减少患儿对手术的恐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作者认为手法整复是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的好方法。

篇7

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因外力损伤或病理因素造成的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临床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严重者会出现患肢功能障碍或丧失[1]。手术是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院近年来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66例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32例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两组。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具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组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10~59岁,平均年龄(37.9±5.8)岁;17例为股骨骨折,14例为手部骨折,9例为胫骨骨折,9例为肋骨骨折,7例为肱骨骨折,7例为桡骨骨折,其它骨折3例。对照组74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38.3±6.4)岁;16例为股骨骨折,12例为手骨骨折,10例为胫骨骨折,9例为肋骨骨折,7例为肱骨骨折,8例为桡骨骨折,其它骨折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模式,详述如下。

1.2.1心理康复 由于突然发病、疼痛剧烈、肢体活动障碍等原因,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因此给予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地。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善于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多安慰多鼓励,疏导消极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及儿童,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康复护理工作,除耐心倾听、宽慰交流外,还需满足其特殊要求,征得家属得支持配合,创造良好的康复护理环境。

1.2.2 生活护理 患者因卧床时间较长,患肢术后疼痛缓解,想急于活动的现象,容易导致手术切口出血,缝线断裂,因此根据骨折部位指导其适当的运动是十分必要的,避免突然用力,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愈合及功能的恢复为前提,以恢复肢体的负重为目的,指导患者的活动量需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对于处在卧床期的患者,需加强其生活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

1.2.3康复锻炼 护理人员应在骨折固定后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锻炼计划,尽早进行对患者的康复锻炼。在血肿机化期,需抬高患肢制动,鼓励患者加强患肢肌肉收缩的锻炼;在骨痂形成期,需鼓励患者逐步增加对患肢功能的锻炼,从单个向多关节逐步加强锻炼;在塑形期,可相应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次数的锻炼力度。锻炼时保持连续性,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

1.2.4辅助疗法 骨折前期常伴有出血、肿胀严重,3d后运用活血化瘀,脱水利尿药物以促进肿胀消退,后期可运用补肝肾的药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配合TDP理疗,同时可以结合针灸、穴位按摩以促进局部组织代谢、血液循环,中药穴位帖敷以防止患者便秘、失眠。

1.3观察指标 ①骨折愈合情况:痊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受损肢体功能恢复完全,骨折愈合良好;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肢体功能有所恢复,骨折愈合一般;无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肢体功能未恢复,骨折愈合不良。②按照关节功能评定得分来判断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正常:100分,优秀:>90分,良好:75~90分,尚可:50~74分,差: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骨折愈合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6.97%(64/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4%(55/66),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χ2=6.91,P

2.2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94%(62/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0%(53/66),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5.47,P

3 讨论

骨折术后遗留的患肢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使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骨折的治愈期一般为3个月,治疗过程中由于疼痛、长期卧床、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易出现紧张、烦躁、悲观等消极情绪,同时如不提前进行康复训练,后期也会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模式是近年来新型的一种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帮助患者克服身心障碍,尽可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2]。多项研究表明[3-4],骨折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该尽早进行必要的康复护理活动。拥有积极的心态是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前提,因此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只有让患者有个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后期整个康复护理顺利进行下去;必要的生活干预和肢体功能锻炼对于后期康复至关重要。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及时疏解负面情绪,树立了患者的康复信心,为后期护理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骨折主要包括血肿机化期、骨痂形成期、塑形期,我们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为每个患者制定了合适的锻炼计划,同时发挥中医药特色,给予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大大促进了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就提示,康复护理模式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灵巧.骨折患者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37-38.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愈后的影响。方法 自2004年~2010年分别采用肘后侧切口肱三头角肌舌瓣及肘外侧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01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1例均获3月~6年回访,骨折达骨性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肘外侧切入路组明显优于肱三头肌瓣舌组。结论 取肘外侧切口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明显优于肘后侧切口肱三角肌舌瓣入路。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手术入路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基层医院较常遇到的骨科病种,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以来,共实施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1例,其中采用肘后侧切口肱三头肌舌瓣入路56例,肘外侧切口入路45例,疗效有明显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1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性63例,女性38例,年龄4岁~13岁,右侧48例,左侧53例,全部为伸直型骨折,伤后就诊时间2 h~5 d,合并尺神经损伤后2例,桡神经损伤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肘后侧切口肱三头肌舌瓣入路56例,肘外侧切口4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肱三头肌舌瓣入路 取肘后侧正中S形切口,切开至深筋膜,游离保护尺神经,切取肱三头肌舌瓣,将其翻转后暴露骨折部位,适当剥离骨膜,直视下复位后分别自肱骨内外髁交叉打入克氏针至骨折近端穿出骨皮质0.5 cm固定骨折,关闭切口时将肱三头远近端以数针8字缝合,克氏针尾折弯后留于皮下。

1.2.2 肘外侧入路 于肱骨外髁后弧形切口跨过关节,切开软组织包括肘肌和指伸总肌起点,将其分别拉向前后两侧,剥离骨折部位前后缘的骨膜,以便手指能伸入肱骨远端前后缘,借手指感觉判断骨折复位后是否存旋转移位,并使外侧缘骨折嵌插,将1枚克氏针自肱骨外髁向骨折近端内侧缘打入,另1枚克氏针自骨折近端外侧缘向肱骨内髁方向打入,针尖方向可向前方倾斜并少穿出骨皮质尽量避免损伤尺神经。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辅以功能位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4周开始主动关节活动练习,4~6周拔出克氏针,少数骨折愈合较慢者延迟至2个月拔针。

2 结果

手术时间:后侧入路50~90 min(平均63 min),外侧入路组30~60 min(平均51 min)。并发症:外侧入路组45例中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症状,10例术后摄片提示有旋转移位,肘内翻1例,术后4周摄片均获骨性愈合,术后3月复查肘关节屈伸功能满意。后侧入路组56例中5例术后出现尺神经症状,1例出现桡神经症状,摄片均获解剖复位,术后4周摄片骨折愈合30例,骨折愈合时间4~8周,无肘内外翻,术后3月肘关节屈伸受限36例,术后1年肘关节屈伸受限11例,所有随访患者均有明显伤肢肱三头肌肌力下降。

3 讨论

乐国平等[1]认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只要达到Ⅲ型骨折移位即有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笔者在缺C臂的情况下,对Ⅱ型骨折复位不满意者亦放宽手术指征。后侧切口肱三头肌舌瓣入路优点是显露清楚,直视下复位理想,尽可能获得解剖复位,是预防肘内翻、肘个翻所必需的条件[2]。但后侧入路切断了肱三头肌腱,损伤了伸肘装置,术后多数病例均出现关节僵硬,肱三头肌肌力下降,造成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虽然康复训练仍有一部分患者关节功能不满意,这无疑较肘内翻或肘外翻的后果更为严重。

肘外侧切口从外侧肌腱隙进入,不损伤肌腱肌腹,虽然术野显露不够充分,有可能出现轻度旋转移位,但术后形成瘢痕小、粘连轻、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影响小,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肱三头肌舌瓣入路。所以,笔者认为不得以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应多选用肘外侧入路,杨涛等[3]对两种入路对比后,亦得出同样结论。

参 考 文 献

[1] 乐国平,张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与预后结构及功能重建的关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7):1212.

篇9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97-01

肘关节骨折脱位是处理最困难、技术最复杂的上肢创伤,其大致分3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VPMRI、即冠状突前内侧骨折合并肘外侧副韧带完全性撕脱)、冠状突骨折合并鹰嘴骨折脱位(前、后脱位)。我院骨科对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28例骨折肘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了科学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28例骨折肘关节脱位患者,均依据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在16-80岁之间,平均(33±7)岁;分类: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骨折8例,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8例,后方尺骨鹰嘴骨折脱位7例,前方尺骨鹰嘴骨折脱位5例;致伤原因:跌伤11例,车祸10例,坠落7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七版《外科学》设定:①有明确的外伤病史,伤后14天内就诊;②肘关节活动受限,有肿、痛反应;③肘后可摸到凹陷或肘后三点关系破坏;④肘部X线或CT可发现肘关节主要稳定解剖结构骨折、移位;⑤排除开放性创伤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脱位类型及严重程度给予相应治疗。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骨折先给予肘关节复位,Hotchkiss分型Ⅱ型骨折给予手术固定,Ⅲ型给予人工桡骨头置换术;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均进行手术治疗,冠状突骨折进行固定,桡骨头骨折给予人工置换;尺骨鹰嘴骨折脱位使用牵开器辅助复位并行相应手术治疗稳定恢复冠状突及鹰嘴骨的半月切迹。骨折、脱位复位后给予铰链式外固定架以维持稳定性,期间进行肱二头肌收缩锻炼及渐进性肘关节功能锻炼,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力量练习。

2 结果

本组患者4例(14.29%)行保守治疗,24例(85.71%)患者行手术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为100%,平均随访14个月后前臂平均旋转角度为(135°±15°),肘关节平均屈伸度为(110°±9°),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14例,差3例,优良率为89.29%。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骨折肘关节脱位多因暴力造成肘关节囊、韧带损伤的同时致使桡骨头、冠状突和尺骨鹰嘴等组成肘关节稳定的解剖结构受到破坏。损伤类型主要分为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骨折、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后方尺骨鹰嘴骨折脱位、前方尺骨鹰嘴骨折脱位等四类,其由受到暴力伤害时肘关节的位置所决定,而冠状突骨折的轻重与受力时肘关节的屈伸状况有明显关系。本组数据显示,各种类型的后脱位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受伤瞬间人体应急反应以手掌撑地有关。

3.2 诊断方法

骨折肘关节脱位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基础、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于前臂、肘部有近期外伤病史、肘关节活动受限,有肿、痛反应的患者均应常规行X线检查。由于冠状突前部位于关节腔内且其位置在桡骨头内侧方,因此如一旦发现冠状突骨折,应考虑肘关节脱位可能。如需进一步确认骨折部位的损伤程度,可进一步行局部CT了解病情。本组患者均行X线片有明显骨折、移位显示,有12例行CT检查进一步确认病情,未发现误诊现象。

3.3 治疗手段

骨折肘关节脱位造成的肘关节损伤较为复杂,稳定结构受损程度较重,简单的手法复位基本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仅适合于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骨折中的Hotchkiss分型Ⅰ型骨折患者,本组28例患者中仅4例为此种骨折,发生率为14.29%,余者24例均给予相应手术治疗,发生率为85.71%,由此可见,手术治疗是治疗骨

折肘关节脱位的主要治疗手段。骨折肘关节脱位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复位、手术等治疗手段使肘关节稳定性得到重建,恢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首先要恢复半月切迹的解剖结构并固定以重建骨稳定,继而恢复肱桡关节及桡骨头的解剖结构,最后修复受损韧带,因此其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骨折类型选择相应术式:①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骨折:此类型要求在复位肘关节后对桡骨头进行治疗。桡骨头骨折程度不同,治疗方式各异,移位2mm骨折粉碎较轻者可给予内固定手术,严重粉碎性骨折多需要进行人工桡骨头置换。本组患者4例为移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骨折肘关节脱位患者展开治疗的过程中,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后期积极的进行康复训练,确保骨折肘关节脱位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青,金景平.儿童孟氏骨折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12(03)

[2]张来仁.肘关节伸直桡偏固定治疗新鲜孟氏骨折脱位[J].中国骨伤.2011(01)

篇10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为肘关节外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多发生于6~7岁的儿童,此损伤并发症较多,可导致原发或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前臂肌肉缺血挛缩以及肘关节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因此,骨折复位后得当的治疗方法和精心护理将直接关系到患儿患肢功能的康复。我科对110例肱骨髁上骨折围手术期施以综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10例,男80例,女30例,年龄3~10岁,平均6.7岁,均为单侧损伤,其中6例伴有桡神经损伤,9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尺神经损伤。

1.2方法 入院后采用大棉垫加压包扎法,保持肘关节屈曲20°~30°,待肿胀明显消退后,采用全身麻醉,在C臂机辅助下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石膏托外固定术,保持屈肘60°~70°,固定3~4w,拍片后视骨痂生长情况拔除克氏针并解除外固定,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锻炼。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临床观察与护理 询问有关患儿受伤的过程,有助于判断可能损伤的部位,评估并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桡动脉搏动强弱情况,手指的自主运动有无异常,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感觉情况,保持肘关节屈曲20°~30°,手部高于肘关节位置,肘部高于心脏水平位置,指导患儿做握拳屈伸手指练习。

2.1.2 心理护理 患儿天生对医院有恐惧感,年龄较小,因意外伤突发骨折送入医院,由于环境陌生及对疼痛的耐受力差,患儿常常会出现恐惧不安、任性依赖、消极反抗等强烈的心理反应,护士与患儿交谈时应注意面带微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尽可能增加"非治疗性接触时间"取得患儿的信任[2]。对患儿的不合作行为,可采用迂回的方式,对配合良好的患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其次,通过患儿对家长的信任及依赖,做好家长疾病健康教育,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征的监测 患儿全麻术后,注意观察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同时注意体温变化情况,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2.2疼痛护理 婴幼儿的哭闹为疼痛的最显著信号,应仔细观察从中做出判断[3] 。术后即采取双耳后贴敷高乌甲素片(连贴3d)、艾灸手三里、外关等穴位(2次/d,30min/次)以达到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并针对患儿自控能力不足易被外界事物诱惑的特点,采用看电视、听故事、听音乐、轻托患肢等以转移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疼痛阀值。

2.2.3患肢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的症状,如患肢的血运、感觉、肿胀、活动、皮肤色泽等情况。肌肉缺血4~6h可造成缺血挛缩,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采用减压措施,挽救患儿[4] ,保持石膏有效固定,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屈肘约60~70°左右,防止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大,影响桡动脉正常搏动。观察和检查石膏边缘及未包石膏的骨突部位有无红肿、摩擦伤等早期压疮症状,保持石膏清洁,勿污染石膏或引起石膏断裂,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2.4功能锻炼 手术当日患儿清醒后即可指导做用力握拳、充分伸直手指练习,三角巾悬吊患肢,行肩关节前后左右摆动练习,1w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运用骨伤治疗仪促进骨折愈合。4w解除外固定及克氏针,用本院中药制剂熏洗(2次/d,20~30min/次)后主动行肘关节屈、伸练习或前臂旋前、旋后练习,伸直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则增加伸展活动度,配合使用滚、揉、搓、擦,屈伸的手法,禁忌动作粗暴,以免骨化性肌炎的发生,当患儿在锻炼过程中不能耐受疼痛而拒绝锻炼时,应用亲切、和蔼的语气鼓励患儿增强其信心,并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患儿积极主动配合锻炼。

3 结果

本组随访6个月~12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在4w左右愈合,肘关节屈伸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良好,肘内翻2例,但不影响功能,未再进一步矫形,神经损伤均3~6个月内均恢复良好,采用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1] 110例肘关节功能优10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8.2%。

4 结论

小儿肱骨内、外髁是前臂屈肌跟伸肌群的附着点,更是骨松质和骨密质的交界处,因此,比较容易发生骨折,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20~30%[5] 。肱骨髁上骨折不仅常见,而且经常有合并症的发生,恰当的手术方法和正确科学的功能训练配合中药熏洗,对肘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通过对本科110例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均达到较好效果,术后无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症、缺血性肌挛缩、关节僵直、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总之,我们认为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前严密观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注意患肢的管理,加强患儿的康复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预防肘内翻畸形及关节僵硬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节约了费用。

参考文献:

[1]蓝守福,彭云龙.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J].荷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7,19(2)31-32.

[2]张淑卿,韦小玲,庄雯莫.骨伤患儿情绪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3,38(7):567.

[3]代瑞玲,董枢.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09.17(2)85

篇11

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性瘫痪引起双下肢痉挛的一种手术,大多数患者在术后行走能力和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创新改良了此种手术方式,将其发展成为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此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与此项手术有关的护理方案。我们应用此方案护理脑性瘫痪上百例,获得随访49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第88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随访观察1998~2008年上述两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者共49例,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4~26岁,平均9岁。病因:早产21例,难产15例,脑炎、脑损伤和高热抽搐后遗症共13例。单纯双下肢痉挛性瘫38例,合并一侧或双侧上肢瘫11例。双下肢肌张力按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标准,2级19例,3级23例,4级7例。运动功能评估按Gerard标准分为:1级不能行走者8例,2级为有外力支持可行走3米以上者11例,3级为有外力支持下可行走3米以上90米以内者17例,4级为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米以上者13例。

1.2方法

全麻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显露其L2~S2棘突椎板后,切除棘突及棘突根部部分椎板,形成宽约0.8~1.0的槽。脑棉保护硬膜,取头低位,纵行切开硬脊膜,显露L3~S1平面的马尾神经。依椎间孔标志依次游离两侧L3~S1的脊神经后根,并用橡皮条牵引备用。从右S1和右L4脊神经后根开始,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每根后根分成3束,检测每一束的兴奋阈值,将每根后根兴奋阈值低(即兴奋性高)的一束切断;然后将S1和L4脊神经后根切断的两束远端用7-0无损伤线吻合。同样,取L5和L3脊神经后根1/3吻合,左侧同右侧。生理盐水冲洗,缝合硬膜,置引流管,分层缝合切口。主要结局观察指标:95例患儿手术前后肌张力、反射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1.3结果

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周肌张力均明显下降,约85%患者肌张力下降1~2级,约90%患者运动功能改善1~2级。术后1年复查,肌张力比术后1周均有上升,平均升幅约015级。SPA组患者行走功能与术后1周相比约上升015级。本组患者在术前和1年随访结果比较见表。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肌无力和尿便失禁的情况。

二、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交叉吻合术是一种在本院开展的创新术式,治疗对象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有些患儿家属因对该方法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持怀疑态度,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针对患儿与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首先要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该方法特点、适应证、较其他非手术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的优越性,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说明为什么要选该方法治疗;其次,由于患儿多数为未成年人,要关心、安慰和理解患者,使其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减少恐惧心理,向患者实例说明该手术方法的效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2.1.1术前准备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情、手术目的、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备皮,常规项目检查,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以利于手术中的配合。准备好重要器械的消毒,如双极电、神经测量仪、神经钩。术前备血、术前导尿保留尿管。

2.2术中护理

护士术前应将所需物品器械提前准备好,复习手术步骤,及时为医生调好手术照明灯光,调试好神经测量仪。手术过程中合理将器械摆放在器械台上,操作过程中熟练传递各种手术器械。切开硬脊膜时需及时摇,使患者保持头低脚高位,减少脑脊液流向脊髓远端。维持循环稳定:SPR术由于手术时间长,失血量一般比较大,因此手术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同时护士也要协助麻醉师,密切观察心跳呼吸的变化,正确估计出血量,及时进行输血、输液管理,使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的重要环节[3]。输入的液体量、吸引瓶内的出血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尿量,要及时统计并报告医生。本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术后恢复良好。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观察术后患儿返回病房后,取平卧位,定时翻身,应该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定时观察患肢血运变化,观察刀口有无渗血、渗澄清液体、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引流量多少及颜色变化,尿液体色泽,尿量多少等。

2.3.2日常护理手术后卧床易引起消化吸收缓慢,胃肠不适,因此早期饮食宜以清淡为主,以后逐步增加热量及蛋白质,定时翻身,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避免躯体扭曲。协助患儿大小便,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

2.3.3康复训练功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其程序应该依被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进行,训练前先按摩,而后进行关节功能的活动。术后2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指导患儿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训练等。待伤口愈合,关节肌肉活动的范围可逐渐加大,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如屈伸髋、膝关节,下肢的外展、内收等训练,活动范围逐渐增加。

三、讨论

痉挛性脑瘫见于所有国家及各种类型的家庭,大约每300个出生的婴儿就有一人患有或发生脑瘫。由于环境污染、高龄产妇增多、新生儿急救医学进步和NICU的建立等原因,使一些极低体重儿或重危新生儿得以存活,导致目前脑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院应该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并逆行交叉吻合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康复锻炼。

术前准备时要求护士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方案,准备好重要器械的消毒。三查七对,以利于手术中的配合。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术前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解说该手术的相关内容和护理要点,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患儿由于腰背部疼痛,变换时配合能力差,因此要求护理要更加细致、耐心。康复锻炼中功能训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培养患者家属的耐心,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后康复训练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要教会患儿及家属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患儿能够坚持康复训练,以增强手术的治疗效果。由于我们形成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的方案,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了手术,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护理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李贵涛,徐洪章,宁志杰.腰骶脊神经后根部分交叉吻合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功能状态的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3929-3931.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40-01

脑瘫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4‰,脑瘫患儿一般都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的原则。由于此类患儿因疾病导致运动、认知、感觉、心理等障碍,加之脑瘫住院患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平衡功能差、病情变化快、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患儿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等特点,所以加强脑瘫住院患儿安全管理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是儿康护理工作的重点。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5月我科脑瘫患儿290例,男180例,女110例。有120例伴发癫痫,170例认知功能有障碍,80例能独立行走,但行走姿势异常,110例能扶走,其中痉挛型脑瘫15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5例,肌张力低下型24例,混合型脑瘫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0例和实验组15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儿,我科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

2 方法

用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进行比较,对每位入选者病历档案和脑瘫儿童发生相关意外事件调查进行收集整理。分别于护理干预3个月后进行对比,对两组患儿发生意外事件进行分析。

3个月后两组患儿发生意外事件比较

3 安全隐患

从表可以看出跌倒和坠床是脑瘫患儿发生意外比例最高的,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有时会因为患儿骨质疏松,治疗时未充分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训练时用力过重易致患儿骨折,辅助器具使用不当致皮肤损伤,理疗时由于部分脑瘫患儿感觉不敏感,且易出现不随意运动,温度过高或距离太近极易引起局部皮肤烫伤。一些护理人员工作时间短,经验不丰富,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巡视病房不勤,导致护理人员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训练指导。

4 护理干预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其对患儿的评估能力。合理安排患儿的训练,避免过度疲劳,保持精神愉快[2],遵医嘱按时服用抗癫痫药,不能自行停药。遇癫痫发作时要立即报告医生,保持冷静,保障患儿安全。

5 结果

通过实验得出,对脑瘫患儿实行护理干预后,大大降低了患儿发生意外损伤的机率,通过调查得出,给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150例患儿中的135例未发生意外事件,总有效率为90%,远高于对照组的75%,提示护理干预除可以降低脑瘫患儿发生意外事件,在预防脑瘫患儿的意外发生的护理中,应主动加强对脑瘫患儿的安全评估及家长安全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6 讨论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顺利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儿康护士要理解家属的感受,加强儿童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家长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从而达到减少第二次损伤的发生,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康复护理新知识.新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减少各种不安全因素,使患儿早日康复,融入社会,接受正常的学习和教育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