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0:04: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体育特长生可以对整个学校的运动锻炼氛围起到活跃的作用,带动整个学校的师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体育特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化学习,这就使广大体育特长生产生较大压力,容易引发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我们必须在寻求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保证体育特长生正常学习的同时,大幅度强化训练效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特长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会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学校必须给予体育特长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将眼光和精力全部放在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老师及学校教职工要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特长生身上,特别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使他们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体育学习信心,把体育训练当成一个光荣使命,在体育训练中快乐学习。其次,体育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体育动员大会,认清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体育这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此外,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体育事业的使命感,争取通过大型体育大赛为校为国争光。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
学校体育训练和田径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校师生的专长项目和教学设施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教师体育特长和学生兴趣偏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径项目的布局,突出本校的强项,争取建立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以点带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一方面,针对设置频率高但是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项目,挖掘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如人才培养受阻是因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低下,学校就要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训练员的素质,或者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加强学校的体育训练队伍建设。如果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落后,学校就应该适当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投入,争取引进更多与时俱进的训练设施,优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开设率不高,潜在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学校应该及时将项目废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和田径项目布局,在凸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个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出现冲突,如无法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低下,严重降低体育训练效率,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征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对特长生文化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体育生的高考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课堂讲解。其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无教学任务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的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压缩运动时间,提高体育训练效率,将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学习和训练。为防止“一头倾,一头热”,必须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树立“读训并重”的意识。高长生的体育训练要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之间进行,针对高三学生课业较繁重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保证正常的文化学习,在体育考试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选择与考试进行时间一致的时间段开展体育训练,有效培养考生的兴奋点,保证体育考试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最后,相关调查显示,过早开展体育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最终高考时体育术科上线率高,文化课成绩却明显跟不上,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必须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内的早训活动中,尽量安排铅球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过大影响。
四、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
我们要增加学校田径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训练员的观
,与时俱进,为学生的体育培训提供保障。首先,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有规律的体育训练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和学者授课,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把握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练员积极主动参加外地培训,促使其思想及教学技能与外界接轨,提高专业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体育训练员的在职进修制度,有效培养其竞争意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提升体育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主动为学校教练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监督训练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教练员要注意培养科研意识,主动参加各种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争取将新技术和新成果大量投入田径训练中,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有效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想强化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和体育学习信心。其次,综合考虑学校师生的专长特点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的项目结构,形成本校的优势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次,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训练与文化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因培训影响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断增加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投入,创造机会使教练员进行省外培训或参加相关体育研讨会,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毕业医学教育之后的一种终身性的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专业服务过程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新世纪的医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医学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需求,故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和终生学习社会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1]。
目前,医院开展CME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②参加学术活动;③对外交流;④教学活动。其中各级各类CME学习班的举办是CME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我院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现就CME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CME项目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国家、下至各省市以及各大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加强和保证CME的顺利开展。但由于在影响医院效益增长的众多因素中,CME只是其中的一个,或者说是一个隐性的、易被人们忽略却又十分重要的因素,故导致了部分医院领导未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对广大临床医务人员而言,为适应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参加CME培训已成为其共同愿望和自觉行为,但仍有不少医务人员对CME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学习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地去为了获取学分,迫于晋升、聘任的所需,一味地为学而学。
1.2 项目主办方积极性受挫
个别基础学科或较专业学科培训项目参训人员较少,有时甚至难以正常开班,挫伤了项目主办方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科开展CME的积极性降低,申报项目少,年复一年,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不同学科专业培训力度和培训范围差距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品牌的构建。
1.3 培训针对性不强
分析近年来参加我院CME项目的人员职称、学历等情况发现,参加培训的人员有的刚刚参加工作,有的参加工作几十年,职称差别大,知识结构差别也大。由于参训人员之间较大的差异性,往往造成培训难度增加,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1.4 培训质量下降
为了能够凑足学时,获取学分,一些项目主办方不得不延长培训时间,使得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和安排失去兴趣,造成迟到、缺课现象增多,导致培训质量的下降。
2 主要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终生教育思想
首先要强化各级领导对开展CME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医院领导应该明确认识到,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卫生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所面临各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其次,要提高医务人员对CME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意识。因此,作为CME工作者必须加强对CME目的与意义的宣传,使广大医学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加强CME与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乃至个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CME培训
为确保CME培训质量,应根据参训者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下达培训任务,避免“高分低能”或“高能低分”现象的发生。如对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是临床经验不足等问题。对这部分人,应该把继续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深入临床第一线,选送专科进修,或指派导师带教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对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注重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和开展科学研究上;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参观学习、开展科研等方式进行;使他们能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及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能结合实际引进使用,及时解决本专业的疑难问题。
2.3 选好CME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根据我院近几年来举办CME项目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医务人员更看重举办项目的内容,都认为CME项目应以实用临床技术、最新临床诊疗技术为主,希望通过参加CME了解最新医疗研究信息,学习科研方法,以提高其临床工作水平,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能结合实际引进使用,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2]。现在医务工作者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医疗工作,不可能较长时间脱离工作岗位,外出参加培训,工学矛盾严重。因而,做为CME工作者,我们在今后设计和实施CME计划时,应从实际出发,在内容选择和编排方面将新的医学概念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紧密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和容量内,包含具有指导性、实用和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传授给参训人员,以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4 完善机制,增强办班积极性
在强化全院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把CME的参与与医院责任制目标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3];让科室意识到CME的开展是宣传自我、扩大自身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学科品牌的构建密切相关,把“要我办”转化为“我要办”。
另外,也希望CME培训项目审批部门能注重项目的实际内容和编排,降低学时数与所获得学分的硬性关联,以提高项目主办方的办班积极性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志,徐西华,陈琼.迎接挑战加速发展继续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2004,33:118-120.
一、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任何思维过程都受一定的情境制约和激发.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时,我先问学生:“老师的两只手心各写一个数,它们的和是0,这两个数是什么?”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出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不能解答的问题,使学生面临一种似乎熟悉而又不能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情境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有一种不可遏止的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使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
二、“手脑并用”,培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手脑并用”就是强调学生要多用脑和手.多用脑,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即使对于真理,学习者也要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来消化、吸收它.“人云亦云”是难以求得真理的.多动手,就是要尽量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中受到启迪,得出结论.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概念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几个全等的三角形,使之体会到“角与边分别对应相等”的含义.只有手脑的交替与协同运用,才会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创造.
三、 类比迁移,发展思维
类比迁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的比较,找出它们在特征、属性或者关系等方面的相似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别,实现知识的技能迁移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类比迁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固有的解题模式中解放出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使思维活泼善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巧用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变面,形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类比迁移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可以类比迁移到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由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以类比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四、 启发引导,促进发展
“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学习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学会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启发,引导点拨,给学生的心理创造“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富有启发性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凡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实践获取知识.做到:“讲”要讲到点子上,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问”要问到关键处,具有启发性,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练”要讲求实效,练中发现问题,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性质 、公式等知识.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通过这些语言知识体会多元文化的丰富,增强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所以务必将外国文化优秀的思维方式、先进的价值观与母语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融合和重构。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尽管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然后由于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在翻译领域,译者常常被迫用目的语文化代替母语文化,被迫归顺同化于强势文化。鉴于此,英语文化教学应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借鉴英语文化的先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对母语文化各元素融会、贯通,实现优化组合,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英语文化教学不是将学习者“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具备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做到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融合和重构。首先,应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强调中国文化的输入。英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并探讨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写和选择上要合适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能力。其次,在外语课程设置上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在介绍西方的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的同时也不忘引入中国的元素,进行对比,进行思考。作为英语文化教学的执行者,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两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轻松自如的穿行于两种文化之间,向学生展示异域风情的文化面貌的同时也不忘将我们熟悉的土生土长的母语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比,重塑,达到输出中国文化的交流目的。同时,还要关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是教学的导向,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的考核纳入学生日常的考试活动中,教育的导向才会更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才能清晰。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到教师的理念、教材、考试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切切实实的提高教师及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和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
随着中国的复兴,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正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人民都比以前更渴望了解中国的事情。在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学习者自然肩负着对外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学在实现母语文化输出的同时,还要推出能够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原创作品,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然而,阻碍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大障碍仍是欠缺好的方法来正确的不失真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声音,树立中国文化的意识。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要做到保持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巩固。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既精通英语语言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又要具备创新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正确传达给世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用最合适的英语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借助西方的精神文化来传达中国文化,构建母语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导入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占据地位,发出应有的中国声音,唯有通过英语这一媒介。中国文化也只有走出去才会焕发更大的活力,推进世界文明进步,而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融进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普遍模式是教师学生围绕教材转,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老师认真解释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课后学生加以强化理解,背单词、做习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学生和教师都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技能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为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态下,要实现大的突破需要时间的累积,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改革教材做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大量的文化材料,选择用英语写作的介绍世界多元文化面貌的作品,在讲述西方节日的同时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讲述,在讲述西方人的婚姻爱情观的同时也反思中国人的婚姻爱情观,让学生通过对比,具备多元文化意识,而不是侧重于西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让学生形成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从全球化视野关照中国文化,会发现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的地位。英语的强势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做为英语学习者没有必要一味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顺从认同英语文化,与之相反,应当肩负起把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建构中国文化的传统要素,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跨文化外语教学将文化能力放到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穿到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语言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也要考虑到这一需要,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标,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于积极的位置。由此看来,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3],不忘自己的民族身份。在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自己的中国文化意识,做中国声音,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在英语教育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强化中国文化的教学,才是顺应全球化大趋势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
作者:王静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一是农民选“点”。为方便学员学习,泰兴市农广校根据学员的要求和意愿,通过与农业企业、园区、乡镇、村组联合办学等形式,把教学班办到园区、办到产业、办到村头、办到农民家门口,每个学员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地点,自主选择离家最近的班级上课,学员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岗,学习、生产两不误,学员日常到课率均在85%以上,参学主动性、积极性高。将中专班开设到村头,在办学时间、地点上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教学模式更灵活、更贴近,体现了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研成果转化更直接、更顺利,有利于农业技术及时推广,促进种养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农民定“业”。2009年至今开设的蔬菜栽培、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当前农业生产急需的专业,全部由农民自主选择开设,实行“定单办学”。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缺乏经验,连续几年因品质等原因出现产量低、效益差等问题。泰兴市农广校根据农民的需要,在村开办蔬菜生产技术专业中专班,还专门开设了甜豌豆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的系列课程。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许多学员掌握了甜豌豆种、收、售的技能,成为甜豌豆种植能手。目前,在赵庄村的带动下,泰兴全市甜豌豆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每亩收益是传统作物的5至6倍。“赵家庄甜豌豆”还成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著名商标。现在,村民们不用出门销售,通过甜豌豆合作社,豌豆早早地就被订购一空。甜豌豆产业已成为赵庄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增收产业。
三是农民排“时”。泰兴市农广校实施好教学的同时,给学员自主权,由学员结合当地农业实际和农时、季节的不同,在学校、办学点、学员三方的协调下,排出合理的教学时间(每学期教学时间不少于规定的教学时数),做到一般农忙时间不开课,镇村有重点活动时不开课,农闲时间多上课。并随着季节更换,调整上课时间,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上课时间。弹性学时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在时间上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考虑到了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的要求,两者兼得。
四是农民点“师”。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2010年9月以来,泰兴市农广校就把教师管理作为涉农中专班常规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向农委系统公开选聘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熟悉农业生产、热心教育和具有较强口头表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15天,学校向所有班级、学员公布本学期任教该课程所有老师的职称、专业特长、实际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让学员了解教师情况,并由学员自主选择老师。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结束时,请学员对任课老师进行测评,对学员反映好的老师予以保留、继续聘任,学员反映不理想的老师调出兼职教师队伍。
五是农民出“题”。任课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后必须进行“教学小结”,认真整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将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策等内容反馈给学校。学校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学员提问汇编成册,形成学员主创的“问题集”。2011年9月至今,学校已形成“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病虫害防治”、“兽药临床应用”、“畜禽养殖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淡水生物学”、“农机使用与维护”等“问题集”39种。学校在每学期开设相应课程时,“问题集”会随教材一起发放,作为学员的参考资料。许多学员反映,“问题集”实用,找对策又快又准。“问题集”不仅实用,而且为以后教学确定了重、难点,同时也是考试、考核出题的主要依据,学校自主进行的考试题中,有85%内容来源于学员的提问或生产中碰到的难题。“学员出题考学员”的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农民选“点”。为方便学员学习,泰兴市农广校根据学员的要求和意愿,通过与农业企业、园区、乡镇、村组联合办学等形式,把教学班办到园区、办到产业、办到村头、办到农民家门口,每个学员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地点,自主选择离家最近的班级上课,学员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岗,学习、生产两不误,学员日常到课率均在85%以上,参学主动性、积极性高。将中专班开设到村头,在办学时间、地点上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教学模式更灵活、更贴近,体现了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研成果转化更直接、更顺利,有利于农业技术及时推广,促进种养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农民定“业”。2009年至今开设的蔬菜栽培、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当前农业生产急需的专业,全部由农民自主选择开设,实行“定单办学”。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缺乏经验,连续几年因品质等原因出现产量低、效益差等问题。泰兴市农广校根据农民的需要,在村开办蔬菜生产技术专业中专班,还专门开设了甜豌豆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的系列课程。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许多学员掌握了甜豌豆种、收、售的技能,成为甜豌豆种植能手。目前,在赵庄村的带动下,泰兴全市甜豌豆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每亩收益是传统作物的5至6倍。“赵家庄甜豌豆”还成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著名商标。现在,村民们不用出门销售,通过甜豌豆合作社,豌豆早早地就被订购一空。甜豌豆产业已成为赵庄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增收产业。
三是农民排“时”。泰兴市农广校实施好教学的同时,给学员自主权,由学员结合当地农业实际和农时、季节的不同,在学校、办学点、学员三方的协调下,排出合理的教学时间(每学期教学时间不少于规定的教学时数),做到一般农忙时间不开课,镇村有重点活动时不开课,农闲时间多上课。并随着季节更换,调整上课时间,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上课时间。弹性学时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在时间上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考虑到了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的要求,两者兼得。
前言
培训经济效益是指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或消耗与成果、所费与所得之比。就中铁建企业来说,在项目中标进场后,组织施工之前,针对项目特点,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既能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各种资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也能为项目二次经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很好的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然而当前部分项目施工中,项目负责部门往往忽视对项目施工人员上场后的培训,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工期延长,各个工作环节的滞缓,有的工作反复浪费人力物力,在最后却是无用功,这些情况最终使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一、工程项目中教育培训的经济效益分析
现在施工企业已经逐步演变为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向培训要效益。培训经济效益表现在多方面,集中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材料损耗,减少安全事故上。培训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劳动技能与熟练程度。受过专业教育和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其工作效率要比没有受过培训的人员要高,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率要低。
1、教育培训可使工作人员科学的操作生产机械及设备,提高生产机械设备利用率,进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能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节约成本。职工经过教育与培训,不仅文化知识水平会有明显提高,而且其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也明显增强。由于工人生产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他们不仅可以操作某些职工(指没有经过教育和培训的)根本不能操作的机器设备(尤其是现代化的高精尖设备),而且可能在同一时间开动多台设备进行生产,即通过扩大生产资料推动量,也能更科学的操作生产机械设备,在生产中减少设备故障及损坏维修情况,即节约成本,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项目员工教育培训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一般来说,随着工人教育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文明生产的开展,将有效地杜绝和减少各种生产事故,保证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的窝工、返工现象。在工程施工前工程技术部门组织工人进行技术教育培训,讲解施工的关键点注意事项,讲解施工中的工序避免窝工出现,讲解本工程运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标准,对既有工艺标准做到统一规范避免返工的现象。经过统一培训后便于对施工工艺标准改进和技术改造的实现,项目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又使建筑质量稳步上升。产品质量得到保证,项目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培训在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对项目员工的培训中物资的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让其了解项目物资管理机构、管理规制,物资质量卡控、限额发料、核算核销、余料回收利用措施,对施工合同内物资收入与施工图需用量和定测消耗量和实际消耗量的量、价差收支对比分析。培训能减少物资消耗,能控制项目物资管理责任成本、开辟增收节支渠道,实现物资管理创效,从而提供企业的责任成本管理。
4、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带来的危害可能是令人追悔莫及的。工程项目施工属于危险作业,无数惨痛的教训都说明,项目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危及生命安全,造成大量财产方面的损失,而且将严重损害施工企业的形象,其有形的、无形的损失远远高于未雨绸缪的先期投入。部分施工项目之所以不惜“血本”抓安全,就在于经营者学会了算大帐:抓安全生产不只是投入,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安全培训能解决不安全的因素,加强安全管理,使之不发生各种事故,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使得生产经营性投入不受到损失,实现产品质量、产量的提高,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也是一种经济效益。在某企业曾发生一起事故,给企业的利润和产值造成了损失,而后来采取了措施,进行了安全投入,治理了事故隐患,加强了安全管理,杜绝了类似事故的发生。这可以将前次事故损失数视为安全投资后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某项目施工中,缺乏对外包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在接触网架线施工中,一工人从接触线上摔下重伤,项目花去巨额医疗费用,在解决后续赔偿问题时,也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并且对现场施工人员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并因施工进度缓慢,导致业主警告。如刚开始就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是完全可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二、工程项目中教育培训的不经济问题
虽然教育培训对施工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培训实施不力,或许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经济亏损。培训失利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项目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项目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理解培训就是投资就是收益。项目管理者的关注和支持是培训工作能否完成的关键。员工培训与开发不是一项无回报的开支,而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然而在施工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往往把资金、物质成本看的比智力成本更为重要,表现在:①由于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比其他类型的投资回报更难量化,从而更容易遭到管理层的反对;②由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滞后性等因素,管理层更愿意投资那些容易衡量或反馈时间短的培训开发课程;③将培训与开发视为一项开支或员工福利,而非投资。当效益不好时,组织首先砍掉的就是员工培训与开发预算。目前,施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往往只根据临时的施工生产需要而简短培训或者技术交底,没有科学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
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开展了一定的培训工作,但是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的需求分析工作没有跟上。施工单位需要培训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是与现场的结合,怎样运用理论来解决施工现场在出现的具体问题,怎样更好的安排施工,怎样去完成单项施工。企业虽然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但是主要是针对各部门进行的分析,部门负责人往往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或者主观的个人判断而非根据项目特点就决定了哪些员工进行哪些培训,虽然这比不进行需求分析要好,但实际上,对于工作较差的员工有些是因为其专业技能欠缺,有些则是因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进行不同的培训,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
大部分施工单位对于培训的方式不注重,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认为培训只要内容符合就可以,不讲究方法,无法吸引受训人员,培训效果不好。施工项目培训究其原因是培训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对培训的内容也知之甚少,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很多培训人员也还习惯于单纯的理论教授,没有熟练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训与实际相脱节,培训效率低下。
三、工程项目中教育培训的优化措施
1、树立系统工程的培训理念
施工单位、项目领导要树立价值管理坚持精细化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树立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一是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培训不仅仅是办班,要保证质量,必须建立系统的概念,形成一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培训文化,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流程和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员工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培训环节,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内容开发、培训组织实施与制度保障、培训效果评估与监督反馈。在培训中,要注意各环节间的关联。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思考,统筹兼顾,从整体角度来协调和把握培训工作,从而使这项系统工程在结果上达到最佳效果。
2、调查分析员工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前提条件,当今建筑环境日益严峻,施工企业从单位领导、项目部负责人、各部门及各专业都急需要培训。由于培训者个性的差异与需求,导致了他们在培训中“各取所需”的意向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培训前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胜任能力为导向,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找出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胜任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员工差异因素,按需施教,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员量体裁衣,满足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使培训从一般普及为主向个性提高为主的转变,提高培训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创新项目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积极性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法,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培训中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现场模拟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把课堂教学和现场模拟有机结合,使员工身临其境,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尝试“角色互换”,分工种挑选综合素质较强的员工结合自身实际备好课,上讲台讲课;开展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理论考核、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激发员工立足本职,钻研技术业务、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针对以往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吸引力不强的状况,引入多种培训方式。大力开展操作技能比赛、事故演练,增强青工处理突发事故的实际动手能力;积极推进导师带徒活动,适当给予师傅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师傅的实践经验优势,做好传、帮、带;适当开展换岗轮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4、重点抓好工人进场后的安全教育和班前教育
工人进场后,项目经理必须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新工人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尤其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落实责任,未经教育培训的决不允许上岗。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坚决杜绝“假、大、空”等条款式内容;施工单位的班前教育,要结合工程的实际进度,按照施工的不同阶段(“四电”基础施工、主体施工、房建专业装饰装修施工),结合当日施工内容,天气如雨天、暑期施工和冬季施工的特点等情况进行,在安全教育的同时,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要组织各工种负责人和安全员进行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冬季施工方案的安全技术交底、周边环境影响的安全技术交底、受季节气候影响的安全技术交底、消防设施的安全技术交底等。经常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施工理论知识、安全施工操作规程、劳动保护知识、消防等知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的能力。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工程单位竞争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利润空间变窄,以前单一规模经济粗放管理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取得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培训,逐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培训加强成本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使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排球比赛中,除发球和一次击球过网外,如果没有两个人以上的密切配合,是无法发挥个人技术和进行比赛的。这就使排球运动具有高度协同配合的集体性。然而,教学中要体现排球运动的集体性,就必须从学生的配合意识入手进行培训,笔者认为,具体可从基本配合意识的培养,积极协同意识的训练;消极对抗意识的理解等三方面展开教学。
1 基本配合意识的培养
基本配合意识是指排球教学中,学生之间共同练习时所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允许学生之间出现积极协同的意识或消极对抗的情绪。
排球教学中的练习伙伴,基本上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组合。这样,关系密切,性格吻合者容易组合,但由于学生排球技术或身体素质上的差异,也容易导致积极协同和消极对抗意识的产生。必须明确的是:这两种现象均属排球教学中的正常(基本)现象。一般而言,学生素质和技术较好,排球兴趣较高者容易产生积极协同意识,结果越练越好,共同进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表扬,并鼓励其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反之,则越练越糟,形成对抗,出现反感,责任、牵扯等消极现象,甚至不欢而散。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本配合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允许也需要学生出现问题,但关键的是要求教师或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从而,杜绝消极因素的延伸扩展。此外,教师还应将配合意识上的有关理论知识,提前向学生进行传授。并要求其在实际练习中逐步体检。这样,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学习,使学生增进认识、提高技术,最终形成良好的配合意识和技术动作。针对实在配合不来的学生,教师要采取断然措施,进行调整。如让学生停止练习、回忆技术要领和配合要求;观察别人的练习,必要时,调整练习伙伴等措施。
2 积极协同意识的训练
2.1 相互补救意识的训练
教学练习中,由于各种因素,同伴处理球不当时,要求学生立刻采取积极措施、迅速补救。反对和杜绝责怪、嘲笑、反感同伴的消极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教师必须严厉批评。并且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去努力救球。这样,通过积极主动的协同行为的要求和训练,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补救意识。
2.2 相互鼓励意识的训练
教学练习中,当同伴救险球或处理好球时,要求学生及时予以肯定、赞赏、鼓励,如喊一声“好球”等等。并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进行协同,从而使球稳定,当同伴处理球不好时,也应予以鼓励,如运用“没关系”、“不要紧”、“再来”等鼓励性语言,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补救。这样,通过积极肯定的语言活动,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相互鼓励意识。
2.3 相互竞技意识的训练
竞技活动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属于竞争的一个方面,它既是人类的共性,更是体育的最大特点的魅力所在。排球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练习中,要求并鼓励同学之间就个人技术、素质及队员之间的配合展开竞争,同时,对配合好的学生和经常失误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向着更高、更快、更好、更强的方面发展。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反复的综合竞争训练,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竞技意识。
3 消极对抗情绪的理解
排球练习中,由于技术较差、素质起点低、配合不来等原因,经常导致球的处理不好或失误,特别是失误次数过多,易使同伴之间产生疑虑,甚至丧失合作的信心。从而导致同伴之间出现相互埋怨,相互让球、敷衍了事,不愿触球,甚至相互指责,不愿合用等消极对抗的情绪和现象。
首先,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排球教学中,所有消极因素的产生,既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又有其突发的偶然性,对于整个排球的教学来说,它属于正常的教学现象。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理解的认识。
其次,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组合,选择练习伙伴,还应根据教学实际,向学生传授一些同伴之间协同配合方面的知识,首当其冲逐步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进而使学用对消极情绪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活跃教学气氛,促进和提高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积极协同配合的能力。如采用游戏法、竞赛法等等。还可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有目的交换练习伙伴的配合练习,要求学生尽快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既给差生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又给学生布置了一定的帮助任务。既能促进相互交流,又有增进同学友谊,既能体现排球运动的协同性,又能引导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向着积极配合的方向发展。
总之,排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配合意识,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与教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其勇敢、顽强、坚决、果断等意志品质。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配合中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建立起积极主动、默契协同的配合意识。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协同能力的教学集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自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培训的范围覆盖了包括在内的主要省市区,培训的形式也从最初的50学时面授培训发展为目前的面授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学时的压缩以及全国各地差异性极大的师资条件等因素,对培训效果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我们调查了10所初中、5所小学的85名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通过问卷与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对自己掌握教学设计知识、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和搜集教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有少数教师感觉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总体来说,相比培训前,教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普遍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希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在此,我们整理了教师的建议,他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深入教学实践,满足学科教学需求
多数教师反映,培训能提供给教师一些通用性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他们在将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时会有一些困难,希望在获得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多获得一些学科教学方面的帮助,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通过交流互动,完善个体教学经验
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完善个体的教学经验,希望在培训中增加互动环节,使教师学员有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能够认识到个体已有教学经验的不足,并得到改善和提高。另外,希望多创造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之间交流经验和彼此学习的机会;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够向专家提出教学问题,并得到指导和帮助。
3.关注日常教学,给予持续性支持
目前针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短期集中辅导的形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收效毕竟有限。教师反映,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技能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往往无从解决,导致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长期应用培训成果。
二、教育技术学习的学习圈理论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循环结构的特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学习圈模型。美国加州大学的Karplus教授于1967年提出了一种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 Theory),包括初探、发明、发现三个要素,形成环状结构,其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Torrance等人提出了由投入、探索、解释、详细阐述、评价等五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5E建构式学习圈”,来发展个人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David Kolb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包括经验、反思、理论、行动四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后成为很多企业用来培训员工的培训方式。Sprague等认为有效的技术开发模型应该包括:1.认识到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2.挖掘技术整合的时机;3.学习技术的时间;4.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对教学的反思。Wedman和Diggs于2000年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学习圈(Technology Learning Cycle)的概念,认为教师学习技术应该分为五个阶段:1.意识到技术工具的存在;2.挖掘和过滤;3.培养技能;4.应用;5.共享经验。这五个阶段不断循环,贯穿了学习技术的整个过程。
上述对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一线教师教育技术学习的内在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和启示。结合前人对学习圈相关理论的研究,曹晓明、林君芬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圈模型”(见下图),他们认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应该包括:经验唤醒、感知学习、实践应用、分享交流和反思提高五个过程元素(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包含有体验过程),这五个过程元素依次连接,形成了一种环状结构。此模型是一个双循环结构,其中外循环为一些相对独立的过程活动,内循环为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表示“体验”和外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同步发生。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为了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借鉴上述相关学习理论,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重视教师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
教师学员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主体,其需求是有效培训的源泉,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原动力。在制定培训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培训大纲、培训总体目标以及培训宗旨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要以满足教师学员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培训与教师学员的需求密切联系,从而在培训伊始就能够调动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外部条件刺激的需要只是动机的诱因,内在需要才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要求课程设计者要能够走进一线教学的课堂,保持与一线教师对话,注意观察与思考一线教师的主要教学经验,并关注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既关注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又能够归纳教师的共性,才能对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切实了解学员的内在需要及工作目标,分析学员的背景,才能确保培训适合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确保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满足学员多样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课程,推动培训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索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更多的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而忽视了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规律。许多教师在接受了培训之后仍无法有效地在特定学科的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不能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应该重视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掘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才能在培训内容上更加关注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能力,尽量将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分析,让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特定的课程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怎样充分利用技术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实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重视教师的经验和体验,提供具体案例与活动任务
在培训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抗拒和疏远心理。充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来开展培训,会拉近教师和培训的距离,增强切身体会,更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同时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渗透的理论。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活动化的实践课程能够使培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轻松地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实的活动任务不仅是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框架。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员不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并且能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另外,培训应主要采用面授的形式,重视教师的亲身体验,不能过于依赖远程的方式。
4.加强对话与交流,设置互动与分享
在培训中,应该加强培训者与教师学员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话性活动中,培训者与教师学员之间具有平等地位有助于开展更具非指导性的交流,容易展示教师学员的知能基础,并暴露其认知中的缺陷;教师本身的教学阅历与经验已经构成了其认知的基础性资源,培训者的适度认同与合理引导,更容易帮助教师学员逐步改变其所固有的自我概念、态度与行为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学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学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激活教师学员的思维潜能,进而促使其产生求知的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员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因活动而彼此联系,通过协商和反思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有了在活动中具体体验的积淀,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通过交流讨论来分享他们的感受或所观察的结果。在分享个人感受之后,学员将这些分享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员不仅通过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技能,还常以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量规、主题资源网站、演示文稿、学习记录表、培训反思表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供大家交流分享。同时,培训教师还可以借助活动成果来跟踪、记录学员的活动表现,分析培训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为学员提供反馈信息。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而不是以作品完成的质量、最终考核是否通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评价激励体系,宏观上讲是若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微观上则是指导教师能否灵活、科学地应用教育技术的体现。通常,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运用来实现修改教学和评定教学两个目的,针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设计,不仅具备修改教学的作用,还要实现评价考核结果对后续环节的有效支持。但是,通过评价考核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这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合理的激励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匮乏的、不科学的激励,不仅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的进行,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发展。
评价应贯穿于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一方面包含培训学员对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培训学员自身能力表现的评价。在培训活动过程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用量规、电子学档、概念地图、学习契约、评估表等评价工具。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进行考查,同时加强动态评价。对教师提交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的作品、实践情况、日常考勤等汇总综合考查。既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与特长,又全面考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成果。评价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适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受训教师交流学习反思、阐述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每位受训教师的思维都受到审视、检验,不断提升元认知水平。
6.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为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要求,培训不能仅仅面对现阶段的、单一的要求,更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为教师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想获得专业发展,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培训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多次回归型的教师继续教育。目前更倾向于把“培训”看成“发展”,看成是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第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能脱离教学实践,要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适当追踪,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一个环节,就是强调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更好支持。教学实践以前期的培训过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培训工作持续开展、渐进深入的必要支持,从而使培训工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培训。
第三,要想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顺利、持续地推行下去,学校必须提供一个合适的支持环境。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活动。要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的空间;为教师成长提供时间、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保障。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支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需要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使教师丧失热情。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并明确其职责,真正排除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障碍,在教师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这是保障教师顺利、持续地应用和探索教育技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措施。
第五,还要建设专业的、高水平的培训队伍,才能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和方法改善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在培训结束之后,教师在日常运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应该继续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才能保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虽然得到了整体提升,但在培训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教师缺乏长远目标
首先,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解决短期内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的学习具备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教师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它的功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如果看不到目标与工具之间的联系,他们迫于压力也许会参加培训,但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尽管现有的培训教材多种多样,但大部分教材都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现有的教材都把精力放在技术层面上,学习内容主要以操作系统和软件学习为主,没有突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的编排和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相脱节,没有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论述不清,使得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无章可循。
(三)培训模式缺乏创新
国内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大多限于校本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模式、任务驱动模式等,而教师远程培训、远程教育、远程研修等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范围和深度还很有限,效果也不理想。
(四)培训缺乏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
1.组织上的强制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多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性手段督促教师参与培训,许多教师主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带有抵触情绪和应付心理。
2.培训经费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一些培训经费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经费不足导致培训环境很难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管理设施条件难以跟上技术的更新,难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五)培训缺乏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在全面开展之后,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好与差不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难免会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尊重教师的经验
尊重教师经验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体价值。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的培训中,应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
(二)创设层级培训类型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三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普及型主要针对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中小学在职教师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学会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
2.提高型
提高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需要更新或完善,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知识面、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使得这些教师能够成为相关工作领域内的信息技术带头人。
3.研修型
研修型主要针对有着丰富信息知识的学科教师,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和理论,最终使他们成为本地信息技术教育专家。
(三)提供教师自由支配时间与反思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时间和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去体会和探索知识,使教师能够懂得所学的技术能够做什么,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师能够自己摸索掌握技术。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培训者可以提出问题和指南,帮助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标准,教师依据标准进行反思,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四)根据教师需求安排培训内容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应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地区文化、风俗等事先做好调查,预先拟定培训方案。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当地的教师、领导、教育局教研员为主,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以此来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在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后,针对教师的期望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教师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简单的培训内容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培训教师的意义。
(五)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培训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选择不同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通过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使教师学员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端正研究的态度,提高认知能力。
2.案例培训模式
案例培训是指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景描述,它主要侧重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所在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训目的,通过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3.“整合型”培训模式
“整合型”培训模式旨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培训目标、培训方式与培训策略,优化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效果,期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提供一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实践框架。
(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不可能用某种单一的标准去考核评价所有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绩效性评价等方式,把科学的评价本身转变为有效的激励手段。
(七)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
由于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导致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间短,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实践很容易遗忘,此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活动氛围的影响容易形成认知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些新的想法,因此,在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引导与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其在培训期间产生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
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雪.
[2] 王伟娟,赵蔚.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声有色[J].中国
教育信息化,2008,(16?雪.
[3] 于海英,张宝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
理(理论版),2011,(4).
[4]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
化教育,2005,(10).
[5] 郭晓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
范大学,2007.
[6] 李建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J].电
化教育研究,2003,(3).
?眼7?演 姬杰峰.关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眼J?演.继续教育研究?熏2005?熏?穴5?雪.
?眼8?演 赵勇.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对策探讨?眼J?演.继续教
一、米易县英语教师师资状况
截至2009年12月米易县共有中学英语教师116人,通过对教师基本情况发现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年龄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偏多,年轻教师较少。近五年新进教师仅占全县中学英语教师的22%。
2.学历层次偏低:第一学历为英语专业本科学历的仅占11%,而非英语专业教师达到了26%。
3.教师工作量大:米易县所有中学英语教师的周任课时数已超过十节。
二、米易县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米易县的地域特征、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教师工作量大造成的工学矛盾及培训工作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为县级以上的培训组织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部分教师长期在边远的民族地区工作,很少参加县级以上的集中培训。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笔者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米易县中学英语教师参加的培训多是无视教师“差异性”的集中培训。培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理论华而不实,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相脱离,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开阔眼界,帮助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实际问题的目的。
3.教师参培性积极性不高。由于客观上的经济负担,培训效果,工学矛盾及主观上缺乏自觉地学习动机和求知增能强烈欲望,使得多数教师参培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米易县英语教师培训的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并在日常教学中着眼于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笔者经过调查及2009年寒暑假对米易县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测试发现他们存在发音不准,单词乱读,语法知识贫乏,口语表述不清等问题。因此,要改善米易县英语教育现状,必然要致力于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此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部门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培训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切实地加大对该县现有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2.提高教师自身的参培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参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依赖于教师、领导部门及培训者三方的共同努力。世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师不应满足于学历达标,应是“教学+科研”、“知识+技能”的学者专家型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研能力。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必须以持续的教师培训为保障条件。因此,教师本身应更新观念,端正认识,把培训作为发展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价值的过程。首先,领导部门应逐步构建完整的英语师培工作,使其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真正把“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其次争取多方支持,为教师培训创造良好环境;再次可加大考核力度,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避免其培训流于形式。各中学应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培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教师的教学任务,建立有序,有效的培训计划。培训者应改变以往一刀切的大一统模式,根据米易县中学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模式;做到以问题为中心,以学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过程,从而感染吸引学员,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并对今后的学习充满向往。
3.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教师培训是人的能力的开发,具有提高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有效的培训方式应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目前,米易县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以短期集中培训和自下而上的说课、观摩为主。笔者认为这并不能有效地提升该县英语教师素质和推进英语教学的的发展,反而造成了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严重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因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笔者建议教育部门根据现有教师的不同情况对教师进行分类别,分阶段培训;另外,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校本培训”方式:可聘请省内重点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化的、系统的培训;可跨县挑选培训人才组成县级培训团队,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培训效果。校本培训目标针对性强,实践应用性强,团队互动性强,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培训的不足,切可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基金项目:2009-2010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JWYYB2009-017-05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