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时间:2023-12-13 10:04: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篇1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以前都很听话,但是进入初中以后突然就变得暴躁易怒,不爱沟通,经常跟家长对着干。更有甚者,厌学、吸烟、打架、反抗老师、沉迷网络游戏不一而足……于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行为举止开始反常,家长感到非常迷惑不解:就家庭教育而言,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管不行,管多了孩子厌倦;又不能撒手不管,否则孩子会走入歧途。家长往往在孩子青春期成长的特殊阶段,使家庭教育步入两难抉择。

一、解疑青春期叛逆行为

(一)孩子本身的成长变化。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较儿童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当他们面对这些变化时往往不知所措,从而容易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青春期时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使青少年一时难以适应。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的水平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 青少年的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有时候,这些生理变化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扰,进而导致一些心理行为问题。

(二)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和当前社会环境的一些缺陷,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冲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我想应该绝大多数都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吧,即使是一些其他的矛盾,比如: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安排,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等也都是围绕着学习来要求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孩子以学习为主,不要被其他事情分心。虽然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严格要求的管教方法对孩子来说未必适用,很多家长管教孩子的错误方法和思想都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造成孩子的叛逆。

(三)青少年的社会属性在悄然变化。青春期前,孩子主要与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但青春期后,青少年越来越重视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对与异往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不够成熟,因此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此外,家长与青少年在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是造成亲子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是有阅历的中年人,常常感到孩子行为鲁莽、天真、不可靠。而青春期的孩子朝气蓬勃,喜欢探索新事物,于是常常感到父母过于谨慎、刻板、乏味。这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代沟”。

二、家庭教育怎样应对青春期叛逆

如果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有可能使孩子走上歧途。因而,家长务必要重视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不要抱有成见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有逆反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孩子以后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了。其实父母反应越激烈,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父母若强行压制,就更容易激怒孩子,虽然孩子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实际已经为日后孩子的叛逆埋下了祸根。

曾有心理学家说,实际上并不存在青少年行为的必然模式,也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十几岁少年。你的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成熟了,不能有色眼镜看他,而是应该认为他生来就是这样。

(二)无形驾驭和引导

家庭教育是活的教育,家长要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树立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学会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毕竟家长也有过青春期。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就要随机应变,用家长的魅力性替代过去的嗤性,这时家长教子能力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形驾驭。

(三)完善自我,榜样示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最长的,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要比老师大,因而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模仿性、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无言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活,无时无刻在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在生活中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缺点,以自身的行为来教导孩子自己的处事方式。

(四)找准“病”根,耐心坚持

针对有逆反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家长往往在此时会失去信心,甚至会怀疑指导师给出的策略,更有甚者会放弃既定的目标和做法回归原点,这会使人感到非常遗憾。家长要学会找准病因,了解问题出在哪里,盲目的管教和引导只会雪上加霜。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家长一定要坚定信心,循序渐进,只要抓住问题的起源,并努力追寻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走向身心健康的成长步伐就会越来越近。纠正孩子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尤其是那些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在帮助他们矫正的时候会有反复,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经得起考验,受得起折腾,一定要坚定信念,始终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家庭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凌燕.《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探索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

篇3

个人的心理发展在青春期阶段是自我觉醒、自我概念成长的初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想要表现为一个成年的人,但是并未成熟的他们所能够表现的,自然而然的是对家长、老师等权威进行反抗。这在个体意识完全觉醒以后,的确无法理解,可是对于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而言,产生逆反心理是他们用来应对自己成长需求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青春期,家庭对于子女的人格、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家长与子女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突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解决冲突、解决逆反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影响问题,已成为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1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1.1逆反心理的定义近几年来,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大家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角度来对它加以定义,在国内外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中的“逆反心理”定义近十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行为说、情绪说、压力说、态度说和主体需要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逆反心理进行了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它在青少年学生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它是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为特征所持的态度,因此常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情绪性。它以反对改变已有状态为基调,是在他人宣传说服的过程中不肯接受说服而激化为相反态度的。

1.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期。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作用于主体的信息量过大或者信息内容长时间地机械重复而导致主体滋生的抗拒心理;信度逆反,是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可靠性发生怀疑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禁果逆反,通俗地讲,就是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具有吸引力。青少年对未知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极易产生这种逆反心理;自主逆反,是指主体的自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得知,逆反心理与一个人的好奇心、探索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这是逆反心理积极的方面。它对于个人的独立性、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对于个体的成长都有害处。对于青少年而言,基于好奇心、独立性的逆反心理可以帮助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个体的心理成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正是因为有反抗、有冲突,才会有内部驱力推动青少年的成熟发展。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倾向的减少逆反心理,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逆反心理的好的方面,而是偏向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很多青少年并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其思想和行为并不成熟.他们选择逆反心理和行为时。是幼稚而又无奈的。为了避免逆反心理对青少年人生发展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害.所以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调适,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叛逆期。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尤其是由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凸显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在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因素得到发展,在他们自我感觉上.认为自己已经是与父母一样独立的个体。这个时期,他们与家庭的关系更需要注意。家庭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内部氛围、父母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等。

2.1家庭结构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在家庭人口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健全完整。众所周知.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父母不和会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容易促使子女不安全感的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对父母往往有一种怨恨的心理.对父母的教导和言语会产生想要反抗的情绪。他们往往敏感多疑、自卑偏执,焦虑水平偏高,并且选择防御性的逆反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使自己摆脱父母离异给自己造成的恐惧和不安。这种充满负效应的逆反心理虽然帮助青少年的独立性得到发展.却会对其将来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2.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s-。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引。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对子女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多表现为依赖、懒惰的性格和蛮不讲理的坏习惯。而且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而且时常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允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而父母单纯的压制性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社会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青少年无法忍受父母的长期打骂。最终采取暴力的手段.结束父母的生命.从而达到自己的自由。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他们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基本上不论是从自我意识到外在的刺激正确与否.他都会产生逆反的心理,选择逆反的行为。即使有人告诉他.你的存在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他也会叛逆地认为对方的话语是虚假的。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类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然后由家长给以建议.设计最后的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保持着作为父母的权威.同时尊重子女的情感,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2.3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二者均保持平等。才能使家庭关系和睦。在子女的青春期.父母的角色效能感下降.但是作为朋友的角色却不会丧失。父母不从权威的角色出发,而是从朋友的身份出发的关心,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对父母的言行,盲目的逆反程度就会减小。

另一方面,在家庭氛围中还存在亲密度的问题和交流沟通的问题。我们在对一位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的访谈中发现,该生对于离异的父母双方有完全迥异的态度。虽然她由父亲养育,但是对于父亲,她较多采用敌对和反抗的行为,在父亲眼中,她十分的叛逆和不驯。相反,在她母亲的眼中,她显得十分懂事,而且有什么心事,她都会向母亲诉说。至于原因,该生很明确的表示,她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极少与她交流,只会偶尔的关心她的学习成绩,父女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一旦在她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她父亲就会采用责骂的形式。而她的母亲,虽然不经常在她身边,但是两人保持着电话和网络的交流,不仅有在学习方面沟通,她的母亲还会关心她生活、娱乐以及为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问题出谋划策。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许多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中。调查还显示,在一些结构比较完整的家庭中,亲子双方的交流不良也会造成许多悲剧。如此看来,亲子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氛围。

2.4家庭其他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从心理素质来看,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就会因为子女的一些轻微的逆反言行,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更为严格的教育手段,这样以来.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会更加严重。许多家长觉得不论怎么样责骂叛逆的子女,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对于青少年而言,言传不如身教,说再多的话语.不如以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榜样,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逆反的情境。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家庭认识和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对于其学业和成长的影响是许多家长最为关注和苦恼的问题.这被认为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负效应。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理解、沟通、括动三方面来减少负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

理解,是对青少年心理自然发展阶段的理解.这个时期其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理解并不能只是嘴上和态度上的理解,为了形成事实上的理解,家长还必须了解子女当前具体的情况,这就需要与教师及其他家长保持联系,对于任何可能引发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的因素,要在前期就做好预防。否则一旦影响造成,再怎么说理解,就变成了纵容。

沟通,建立于亲子之间平等地位的沟通非常必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沟通不良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亲子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也容易造成双方的不满。家长应该主动地与子女进行交流,对于青少年的关注不应当只局限于学业,如果认为青少年不愿意与自己沟通,那么应该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任由青少年的疑问或者反对,两者甚至可以进行一定的辩论,这都会促进双方的了解。针对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青少年,家长们言语也许根本不会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沟通交流。

活动,必要的家庭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良好方法,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开展活动,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避免消极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亲子关系带来不良影响。

4结论

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的离异会增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确促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成熟性、独立性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但是,对于个人健康的心理发展而言,有很大的害处,不利于青少年今后的人格发展。

篇4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变化时期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有两个:一个是在产前期与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这种现象开始于性成熟之前或与性成熟同时开始,终止于性成熟后的半年到1年。女性的急速生长期始于10岁左右,12岁时达到顶峰,到16岁就基本停止了。男性的急速生长始于11、12岁,顶峰期约在15岁前后,到20岁时生长则完全停止了。急速生长的开始及到达顶峰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一群相同年龄的青少年会看上去参差不齐。女性的急速成长期早于男性,因此12~14岁的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长得更高。到18岁左右时,男性的身高便达到充分发育水平,体重、肌肉力量、肩宽、骨盆宽等基本接近成人,性机能和第二性征也发育成熟;女性在出现月经及第二性征这些外部变化的同时,生殖器官逐渐成熟,外阴出现,阴道分泌物开始增多,子宫发育变大,卵巢皮质中的卵泡开始有了不同阶段的发育变化,一切都表明已开始向性成熟期过渡。

篇5

根据调查本人总结出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以下的特征:

一、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二、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三、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四、前瞻性

青春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青少年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青少年特别地富于理想,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得人们总是把青少年同社会的未来相联系,指出“谁赢得青少年谁将赢得未来”。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青少年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六、闭锁性

青少年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青少年非常希望有单独的住宿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青少年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显得寡言。爱写日记,就是这种闭锁性的表现。记日记既可倾吐心声,又可保守秘密。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青少年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想的强烈愿望。青少年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对知心朋友能坦率地说出内心的秘密。

篇6

那么,青春期门诊存在的意义何在?

青春期医学是门学科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定位、性定位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身体、思想、情感等方面活跃而不成熟,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厌学、网瘾、叛逆、早熟、抑郁等问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中医科主任俞建给出了一组数据:2000年浙江温岭市对全市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三年级22 281名学生进行普查显示,性早熟患病率约0.38%;2001年上海市对6349名小于8岁的女孩调查显示,早发育率为1.65%,均为Tanner B2期;2004年北京市调查了8岁以下女孩942名,其中早发育率为2.91%,早现率为0.22%;2005年深圳市五个行政区共6333名儿童进行第二性征的检查,性早熟检出率为1.96%;2000年以来,我国性早熟的整体发病率在0.38%~1.96%。

俞建表示,性早熟与青春期早发育患者面临着骨龄超前、骨骺早闭、月经提前来潮的风险,从而影响成年后身高和身体成长。由于患者心理发育与性发育不能同步成长,心理上无法很好调试自身提前出现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自卑、抗拒等负面心理。同时,患者性保护意识尚未健全,可能出现过早,影响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青春期需要从医学的角度进行指导和规范。

闫春梅告诉《中国医院院长》,青春期门诊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在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化大发展时期,由于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导致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冲击,青少年表现出思想叛逆,追求个性解放,脱离父母监管,于是青春期问题逐步显现,爆发了打架、酗酒、吸毒、轻生、性滥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一些医院在70年代初期开设了青春期门诊,就诊范围包括生长发育、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心理情感、学校教育、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在青少年健康成长、家长教育方式、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77年,美国医学会正式确定“青春期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许多新思潮不断涌进,我国由于青春期教育缺失和落后,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也大量呈现。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医学界开始重视青春期医学的研究。北京儿童医院于1999年专门派医生到美国学习,在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青春期医学知识后,又进修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2000年6月1日,北京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正式开设。

此后的十多年中,我国不少儿童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相继成立了青春期门诊、性早熟门诊、少男门诊、花季少女门诊等,尽管名称各异,但都是以青春期医学为基础,诊疗范围和诊疗手段大致相同。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青春期医学作为我国医疗界的一门新兴学科,正式得到了医学界的官方认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我国的青春期门诊大多是虎头蛇尾,叫好不叫座,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医院的青春期门诊通过探索与实践,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学科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青春期医学发展,保持该学科不落后于国际水平。

北京儿童医院的青春期门诊将青春期医学广泛引入社区及家庭,他们与美国家庭医师协会合作,引进美方的《给父母的处方》等影视宣传资料,在社区开展青春期教育,提高社区、家庭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注度,普及青春期科学知识,引导和规范父母教育方式,营造了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性早熟门诊在临床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他们制定了中医特色鲜明、中西医结合的性早熟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建立了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群体化诊疗研究与个体化诊疗研究相结合的诊疗手段,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阶段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2009-2012年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中华中医药学会实施并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儿童性早熟TYYXH/T270-2012”标准,使我国在性早熟方面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

篇7

1.研究主题

青少年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父母对其的“叛逆”表现无法适应,易产生亲子冲突。良性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但过多、激烈的恶性亲子间的冲突则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家庭的和睦是有害的。

综观现在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有: (1) 亲子冲突的特点分析,如冲突发生的领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2) 亲子冲突的影响,如冲突对青少年个性和社会适应的影响、冲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冲突对父母生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等;(3) 亲子冲突理论的建设,如亲子冲突的含义分析、冲突的内在机制探讨及冲突影响因素的分析等。(4)亲子冲突的对策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2.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每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亲子冲突呢?为什么在青春期发生的尤为频繁呢?

孔海燕认为,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有:(1)父母的教养方式。(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主动去摄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子女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就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3)父母的情感。较多研究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情感与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4)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家庭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争论较少。对此类问题不同学者总结出了不同的原因,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叙述。

2.1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采用主动和相对软性的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大家长式的压力方法来命令子女,这样不但不会增进家长与子女的感情,反而会使子女产生压力和紧张,当压力到达一定阶段就会与父母进行对抗,出现叛逆,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2.2家庭沟通互动的缺乏。涂翠平等研究结果表明:(1)高亲密度、高情感表达、低矛盾性的家庭在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低亲密度、低表达性、高矛盾性的家庭在权力、公平、自认和自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2)高亲密度、高表达性、低矛盾性的家庭更多使用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低亲密度、低表达性、高矛盾性的家庭更多使用消极的冲突解决策略。说明家庭沟通互动影响着亲子关系。

2.3青春期青少年自身的能力的缺失。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单方面的教育灌输,也需要子女的配合与反馈,更需要子女增强自我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对社会不了解但充满向往,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和欺骗,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观点的偏执和行为的偏差。

3.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影响

我们把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是有利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能够对亲子关系提出进行调整的信号等。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消极影响。

3.1构成青少年心理压力。青春期一般在青少年的中学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需要面临学业,交友和社会的多种压力。如果在家与父母相处不好,会增长其心理压力。如果青少年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不能很好的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是一谓的消极对待,那样,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使其不能快乐的完成学业。

3.2易产生行为问题。亲子冲突还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犯罪、辍学、早孕早婚、药物滥用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

4. 解决对策

方晓义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有如下特点:(1)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策略主要有主动解决问题策略、屈服让步策略、回避冲突策略、反抗攻击策略、他人调节策略。(2)青少年在亲子冲突处理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的类型、性别、年龄差异,且冲突对象不同,策略的使用也有显著的差异性。从此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的青少年对亲子冲突的处理上存在差异。

4.1青少年自身方面。青少年要认识自己所处阶段和生理心理发生的变化,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与父母沟通更加耐心,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冲突严重时,能够及时调整解决策略,平静下来,减少冲突对亲子双方的影响。此外,还应多以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理解父母。

4.2家庭方面

(1)父母在教养方式上需要调整,选择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2)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当掌握批评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4)家长要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需求。(5)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4.3学校方面。学校应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心理咨询室设专职老师,关注学生的变化,加强危机管理和干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和沟通,例如邀请亲子一同参加亲子活动。开设讲座,沙龙,科普等活动,宣传青春期知识。

5.总结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此时的亲子冲突高发且危害严重,需要引起重视。如何让下一代在青春期更好的过渡,发展更加健康的人格,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也希望教育工作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为此领域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玉娟.当代青少年亲子冲突与家庭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 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

篇8

青春读物新世纪之后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期。2004年,青春文学以10%的品种占畅销书市场70%的份额,文学销售前5强中,以“80后”作家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占了4席。此后,青春文学的辉煌蔓延到了整个青春读物市场:《最小说》《17》《鲤》《悬疑志》等青春主办的青春杂志一经推出即迅速占据销售排行榜前列,与传统期刊的困境危机形成鲜明对比;几米等人的青春绘本在读图时代屡掀狂潮;青春动漫、青春影像书更是借助科技力量,将文字、图画、音乐、影像,甚至“书模…选秀”融为一体,对追赶潮流、热衷时尚的青少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最近几年,国内大众文艺类图书年产值每年达500亿元左右,青春读物约占5亿元的市场份额,前景十分巨大。

青春读物繁荣热销的原因:1.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青少年对课外阅读有着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而素质教育的推行,又使得他们相较于以前有着更多的时间和闲暇进行课外阅读;2.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独生子女政策,使得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投资在中国家庭中占据异乎寻常的比重,这为青春读物制造了一个强劲的“买方市场”;3.目前青春读物普遍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客观上刺激了其广阔的市场需求。

二、青春读物的运作特点及潜在问题

青春读物并非普通的文学、文化制品,它有着迎合青春期阅读心理的独有运作机制:1.轻松、浅显、幽默、风趣的文字风格和唯美、精致、豪华的装帧形式,适应了青少年在繁重的课业、考试压力之外寻求心灵放松的需求。2.被全方位广告、策划、市场营销所环绕,做“火”一本书带动一大片,适应了青少年以集体化生活状态为主、从众心理严重,最容易被同伴影响的阅读需要。3.为适应青春期叛逆、偏执、追新逐异的阅读心理,青春读物在题材和主题上往往偏向叛逆、玄幻、穿越、虐恋、残酷、颓废等青年亚文化内容。4.为适应青少年对青春读物作者的异乎寻常关注(读者“粉丝化”),青春读物的作者也比其他写作者更容易被他人或自我明星化、偶像化,作者外貌、性情、感情、隐私的彰显也比任何其他文本类品种更明显,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饶雪漫、郭泥等已被打造成了文化明星。5.系列化、类型化、迅速更新换代。以成名作家相号召,推出系列出版物,或以团队集体性模仿操作、链接、复制跟进,适应了青少年快速阅读、读完即扔的“发泄性”阅读需求。6.流水作业与产业链化。图书、漫画、音像、游戏等后续文化制品,以及读物所涉及的服装、玩具、化妆品、数码产品等一并推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大力迎合青少年极容易惠顾青春读物衍生品的消费行为。

青春读物上述典型的市场化运作行为存在着诸多潜在问题:

1.青春观的偏颇。青春读物以敞开、激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无限放大青春期心理为价值旨归――叛逆是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拥抱,忧伤是对长大成人阶段“为赋新词强说愁”情绪的回应,言情是情窦初开时节的性别探索,玄幻是荷尔蒙发育时期逃离现实的非秩序化冲动。当这一切成了青春读物的最高目标时,便无法提供反思性价值参照,无法以更加理性、成熟的思维,去培养和引导青少年在未来社会中逐渐养成道德、责任、担当、勇气、毅力等的主流价值观。

2.对青春期生活现场的游离与遮蔽。校园、老师、家长、同学等青少年最主要接触的场所与主流人群在青春读物中出现不多,读书、考试、校园或社会活动在不少青春读物中亦鲜有提及,阶层、政治、公平、正义等社会思索更是基本付之阙如。目前的青春读物过分向偏、奇、怪、言情、逃离、“残酷青春”等边缘题材(主题)倾斜,遮蔽了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生存状态与思想状态、;或一味向唯美、时尚、摩登、奢华靠拢,城市生活占据绝对重心,遮蔽了乡村生活、贫困场景等更严峻的现实之思。

3.“一本书现象”严重,后续发展乏力。《我为歌狂》《爱上爱情》《蛋白质女孩》等青春读物一经推出即销量惊人,曾盘踞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数月,甚至一年多之久,然而作者稍后推出的“姊妹篇”尽管宣传十足,但因质量差强人意终遭淹没,此后作者几乎沉寂。因为第一本书大多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储备,很容易让人读后产生共鸣,然而在一鸣惊人之后,青春读物作者往往陷入主观上的“功成名就”感和客观上被出版社或商业公司“过度开发”的双重境地,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心境去用心打磨作品。成名之后按照一定的模式、配方、程序进行流水线式生产自然难以有更多的吸引力,经典意识、精品观念的匮乏在青春读物领域十分普遍。

4.类型化、模式化、复制化现象明显,原创精神缺乏。青春读物原则上应该同其他文学写作一样是个人化、创造性的手工“工匠”式生产,是有感而发的“作者文学”。然而在利益驱使下每一个成名作者几乎都组建团队,将写作变成了规模化、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成了根据市场调查“消费终端决定一切”的“读者文学”。快速出书、快速赚钱的原则在青春读物中流行甚广,如韩寒自2000年出道以来已出书15本,主编杂志1本,平均每年出书1.5本之多。过分高速和团队化作业均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造成了青春读物“速生速灭”的短时期流行、低层次重复的弊端。

5.产业链化之后,艺术追求降低。青春读物对文字、作品本身的经营,被偶像品牌、后续产品开发等能够更容易赚到钱的项目削弱或遮蔽,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单一和艺术品质的下降。植人式广告、“书模”、“选秀”等商业化行为,连同漫画、音像、电玩、游戏等后续产品极大地冲击了青春读物的文学与文化蕴含,通过阅读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几乎难以达成。

三、如何实现青春读物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青春读物既关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与培养,又牵涉到青少年文学、艺术修养的普及与提升,还是一个国家某一时段文化品味的体现。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规范青春读物的写作理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赢得青少年就是赢得国家的未来,所以必须以良知、正义、道德、责任、平等、民主等一个社会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引导、规范青春读物的写作,将“怎样的青春观”作为青春读物的首要

问题来抓,努力使青春读物为青少年提供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营养。

2.倡导青春读物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尤其是鼓励青春励志图书的创作与出版发行。目前的青春读物一味迎合青春期心理的多,对之进行理性引导的少;满足青少年追新逐异情结的多,为他们总结现实经验教训的少;文艺类青春读物多,历史、政治等社科类青春读物及自然、环境、科学等科普类青春读物少。所以倡导青春读物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是当务之急。尤其要借鉴人生、职场励志书的写作与营销经验,推出青春励志书类种,以积极、向上的内容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青少年走好“青春期”这一课。

3.规范青春读物市场,建立健全资格审核、出版准入制度,对同质化出版与过度营销行为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按照我国出版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出版企业的出版范围是有明确分工的,但目前出版青春读物的出版社可谓五花八门,一些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出版公司也在分抢这块“大蛋糕”。而对出版青春读物的出版社(公司)的资格审核则过于宽

酒通交流互动分享松,乃至形同虚设,门槛过低是青春读物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模式化、雷同化的跟风复制现象,急功近利的快速、重复出版现象,以及装帧设计“注水”、自我吹嘘、哗众取宠、炒作等过度营销行为,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干预,以保证青春读物市场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4.强化青春读物的宣传、奖掖制度,让真正优秀的青春读物脱颖而出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使青春读物牢固树立经典意识、精品观念。严格目前全国性的“百种青春读物奖…优秀青年读物奖”等的评奖程序,加强其权威性与榜样性,并扩大其宣传与影响力度,适当的情况下也可增设其他类型的青春读物奖项。让优秀作品占领青春读物阵地,切实提高其思想与艺术蕴含,强化其经典意识与精品观念,使打造“长久的畅销书”(区别于轰动一时而后又销声匿迹的“短命”畅销书)真正成为青春读物的文化使命。

篇9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篇10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

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篇11

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一方面,青春期是人格塑造、核心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另一方面,青春期也是行为偏执的叛逆危险期。青春期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可是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走访,我们发现青春期教育存在诸多的迷思与困惑:青春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今天的青春期教育与以往有何不同?家庭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等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对此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度的思考,我们请他对青春期教育中的迷思与困惑作出解答。

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

徐震雷:我个人认为青春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应该开始。虽然叫青春期教育,但是青春期的想法和心理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当然刚出生的时候,孩子没有主体的意识。所以系统的说,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阶段,孩子虽然才只有3岁左右,智商只有成人的一半,却已经有很高的智商理解两性关系。不过,3岁以前,孩子虽然理解不了两性关系,但是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如关于性的害羞心理,其实在1岁时,就有性害羞意识,孩子会从穿开裆裤到穿时装裤。3岁之前,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羞与耻的教育。

在这个方面,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不同。过去重视耻感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对性有一种罪恶感。现在呢,是把羞与耻分开,害羞是可以的,耻辱是尽量避免的。如小孩问自己从哪里来。耻感教育认为不能说。当我们认真考虑孩子为何问这个问题,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问这个问题,实际是为了寻根。所以,我一直强调,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在长期的人生中,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徐震雷:刚才说3岁后,可以开始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因为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要预防性骚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建立简单的家庭概念。幼儿园孩子都会唱这么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敦,哭哭啼啼要媳妇,要媳妇干吗?点灯,说话,吹灯,做伴,晨起来,为她梳小辫。”可见,孩子们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爱情意识和婚姻观念。

进入小学,应该以案例教育为主。因为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具体思维,所以青春期教育应该适合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符合他们心理的特点。

随着营养的丰富、性知识的刺激。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特别是女孩,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身体提早成熟,这时候就慢慢进入男女生关系的教育上。男女的生理、心理有什么差异,怎么相处,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形成一个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性征发育带来身体变化、心理变化),以悦纳自己,获得尊重。所以说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可以讲一些抽象东西,如两性尊重的基础、包容的基础,让孩子尊重并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初中阶段,应该是第一性征教育与第二性征教育并重。第一性征教育指的是性教育,如拥抱、拉手、接吻会带来什么,知道性情感、性冲动,否则他们会有恐慌,另外还有生殖避孕。第二性征教育主要是了解身体的变化,坦然面对男女生理的各种差异。初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一定要强调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爱。初中阶段的逆反是正常的,家庭要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高中阶段,学生恋爱现象开始多起来,发生的学生开始多起来。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避孕教育。我个人以为,我们的教育在阻止孩子发生方面还是管用的。

:青春期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青春期教育有什么新特点、新要求?

徐震雷:过去,我国比较传统守旧,西方相对开放开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打开大门,关于青春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手段,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丰富。可以说,世界上所有青春期教育的成果都可以在我们国家展现,所有最开放的青春期教育方式都可以得到利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通过认真讨论,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是多元的社会,开放的青春期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开放与多元,使得我们很多青少年无所适从,没有办法选择信息。我们孩子的决策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媒体、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抉择能力,引导他们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净化网络,剔除不良内容,所以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正确信息。不是教会孩子必须选择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如何选择。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去选择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了解青春期教育的共性与特性,学校和家庭都应尊重、理解孩子

: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性别意识开始加强,青春期教育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吗?

徐震雷:处于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身体构造不同,激素水平不同,必然意味着心理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女孩稳定文静一些,男孩更加刚强有力量。不过除此以外,男孩、女孩之间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所以,我认为男孩教育、女孩教育不应分得太细。我不同意一定要把女孩培养成淑女,把男孩培养成绅士。因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首先都是人,所以最起码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人――社会的人,独立的人,自食其力的人,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不建议分开教育男孩与女孩。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教育对今天的影响,会发现基本上对女生教育得多,对男生教育得少。男孩教育的忽视,使得女生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基本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好能力强的大多是女生;男生越来越显得不像是一个男生。不能忽视男生教育,应一视同仁,齐头并进往前走。对此,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

: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徐震雷: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脆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逆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呢?是因为家长要管孩子,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不愿意被管制,所以逆反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

在青春期以前,一般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长应该调节与孩子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调整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陪着孩子度过他的青春期。不逆反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家长应该是陪着孩子一块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把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想法毕竟幼稚,有些不成熟,甚至荒谬,但是,那也是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一旦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孩子的逆反是可以减少的。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如果有困难有问题,他会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不用去探听孩子的秘密,孩子就想告诉家长。如果孩子不想告诉家长,那说明孩子自己有秘密,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借鉴国外先进的青春期教育,让青春期教育符合国情,与本国文化相联系、相结合

:关于青春期教育,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有哪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徐震雷:每个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所有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和本国的文化相联系相结合,所有青春期教育做得好的,都是符合国情的教育。他们的青春期教育大多指的就是青少年的性教育。

比如说瑞典,瑞典人认为自己的性教育是最道德的教育,因为瑞典人的文化是“我的身体我做主”,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男女平等。瑞典性教育是从权利角度、平等角度开展,与瑞典的社会相适应。美国的性教育比较保守。美国宗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性教育基本上不能进入学校,都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因此非常注重实用主义。青少年怀孕得多了,就在学校开展避孕教育;艾滋病多了,就在学校开展性安全教育,缺什么补什么,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因为美国的理念太多了,没有形成主流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性教育也是与他们的本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而在我们国家,青春期教育是以教育部主导的“性健康教育”为主流,是以健康为核心的。当然中国这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第一要借鉴国外不过分重视性别教育的做法。不搞太多男孩教育、女孩教育,只做人的教育。女人不一定温柔似水,男人不一定刚强威猛;女人也可以刚强,男孩也需要温柔。总之,不管男孩、女孩,首先得要有人样,这个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思想。

篇12

这些事触动了许多家长的心,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读了这篇文章后,赶紧回家和女儿谈了一番话。结果,她吃惊地发现,十几岁的女儿有很多“愁”。

“本来,我以为她这个年龄是无忧无虑的、整天都开心的年龄,但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的愁。”她说。显然,她忘记了,当她也是这个年龄的时候,她其实也有很多愁。

为什么常被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所缠绕?其实,这种忧伤是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是必然的代价,是上帝给成长着的我们一个青涩的礼物。

抑郁源自于丧失

忧愁,而且是莫名的忧愁,是青春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青春期正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说:“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譬如,被老板辞退、失恋、离婚、因意外而残疾或重要的亲人去世都是严重的心理内容的丧失。遭遇到这些严重心理丧失的人,必然会产生抑郁情绪。善于处理的人,通过向别人倾诉、宣泄、自我调整等方式,将这些抑郁情绪化解出去了;不善于处理的人,将抑郁闷在心里,闷得多了,就发展成了抑郁症。

改变也会带来抑郁。因为,改变意味着辞旧迎新,旧的心理内容被我们放弃了,新的心理内容诞生。不管新的内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情绪,丢失的那部分旧的心理内容仍然会让我们抑郁。

正是因为这一点,正常的人在分手、离婚后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时,主动的分手者和被动的分手者一样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绪,无论新的关系、新的生活多么美好,这种抑郁都不会消失。

消失不会发生,发生的是平衡和抵消。

也就是说,当改变发生时,迎来的新的心理内容产生了好的情绪,辞去的旧心理内容产生了不好的抑郁情绪。如果好的情绪多于不好的抑郁情绪,那么这个人就会整体上处于快乐状态,他整体上就仍然是走向成长。

相反,如果不好的抑郁情绪远远多于好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陷入较严重的抑郁状态。这是青春期抑郁症的核心因素。

青春期必然叛逆

胡慎之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

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

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胡慎之说,“经典的好孩子,在家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我平均每天会收到十多封信,而这些信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写来的,其中说得最多的句式是“为了(担心)父母……”,而相当地缺乏“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比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担心)父母,我早就不上学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却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胡慎之说,要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说来,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们普遍对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

但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崇拜心理一般会消失大半,孩子们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们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一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

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