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3 10:04: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篇1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范畴

建筑工业化通过对现代的制造、安装、运输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而来取代传统建筑业中水平低下的、效率不高的、分散的手工业等方式。是建筑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具体范畴如下:

第一,建筑工业化是手工业趋于现代化的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是对传统建筑业中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替代表现,也是建筑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工业化以先进的设备、高科技以及技术为其先驱,同时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到制品、设备以及配件的生产与运用,使得建筑业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经营方面都逐渐趋于社会化、科学化、专业化。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其机械化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减少了其步骤的繁琐以及重复,摒弃了传统手工业程序的复杂;此外,建筑工业化还扩展其建筑的应用范畴,逐渐构建成为一种以配件、设备等生产运用的市场经营模式,从而使得系列化的建筑市场成规模的设立起来,并且对其建筑设备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凸显出建筑工业化的多样化,标准化,科学化等方面的特点,遵循企业管理制度,工商相关制度,提高并且完善建筑产品的标准,其管理模式采取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科学的管理,进而培养和发展建筑市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社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在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为显著增强,建筑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从整体角度看,质量问题还很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也不大,整体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其最终产品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功能与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建设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要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业地区间的差距、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尽快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汲取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重点针对房屋建筑,特别是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实施建筑工业化。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第一步从结构设计入手,构建建筑新型结构规模体系,改变传统的砖混结构模式,取而代之实施预制框架模式,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要让多数建筑构件包括半成品、成品实行工厂化,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并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高层、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用新技术施工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支撑、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在悬挑脚手架、新型模板支撑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方面,大力应用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其次,新型结构体系方面,对钢结构体系也因更尽快加大推广的步伐,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如今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在世界钢产量上荣获第一,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标准已出台,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与此同时,钢结构以其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业中应用的优势与日俱增;钢结构工期大大缩短,其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

再次,应积极提倡预制装配式结构。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制造噪声、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程质量很难保证。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筑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构件截面、施工速度快、便于工厂化作业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

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方法和新型材料将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而我国建筑的工业化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2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篇3

1 现代化建筑中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建筑中的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及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建筑中的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实现的方式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先驱,通过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制品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中介机构,让建筑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逐渐的走上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2 建筑工业化

2.1 含义: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建筑群生产时,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建筑工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化建筑中,将以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的代替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并使之逐步过渡最后完全取代。

2.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工业化建筑,必须使用适用的装备和工艺,使用先进的技术做后盾,在组织施工中科学合理,发展施工的专业化,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将复杂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减少。大力发展建筑构配件的设备制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给建筑市场提供各种类建筑使用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如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和连接等)和统一的建筑模数,将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产品的标准,工艺的标准,企业管理的标准和工法等必须认真的建立并完善,不断的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在管理上,使用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实行科学管理和组织,发展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从而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建筑工业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生产量日益加大,因此要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建筑还有一定的时间。近几年来由于建筑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且物质技术基础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增强,不过整体上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整体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的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必须加快建设的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对劳动条件进行改善,从而让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加快我国建筑业走上质量效益道路的步伐,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其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些,我们必须对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有用的要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方法也要借鉴,就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地区间的差异来说,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更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

4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措施

建筑,必须从结构入手,结构,必须从设计开始,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将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第一,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转型,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框架向钢结构或剪力墙方向转型,施工的发展趋势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和装配方式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要向市场化和工厂化生产制为主。

第二,加强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施工新技术的普及:支撑、模板和脚手架施工上要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悬挑脚手架和新型模板支撑上要有所突破,新型维护结构体系中要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篇4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篇5

1、引言

交易费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1]。本文结合建筑企业特点,将交易费用分为:

①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商品和劳务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

②当商议价格时,为确定买者和卖者的真实要价而进行讨价还价过程。

③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

④监视合同签署人,看其是否遵守合同条款。

⑤贯彻合同,在一方未履行合同并因而造成另一方损失时,后者提出诉讼,要求赔偿。

⑥保护双方的权益,防止第三方侵权。

2、建筑企业交易费用分析

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人员和组织众多,需要不同专业分工合作,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和很多家单位产生合作关系,而合作关系地建立会产生交易费用。建筑企业可能与不同的对象产生交易费用。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在建设期各个阶段,建筑企业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本文将从建设期各阶段分析建筑企业的交易费用。

2.1招投标阶段

建筑企业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一个项目并且获得该项目的承建权。因此,此阶段的交易费用主要有①投标方向选择的交易费用。②资格预审的费用。③购买、分析招标文件的费用。④调查工程环境以及踩勘现场的费用。⑤编制投标文件。⑥提交保函、标书的费用。⑦围标、串标费用。

2.2合同签订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建筑企业与业主进行标后谈判,签订合同。涉及交易费用有①搜集业主信息和工程信息的费用。②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分析预测工程可能发生情况,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合同条款的费用。③标后谈判、签订合同。交易费用为谈判和合同形成的成本费用。

2.3工程实施阶段

工程实施阶段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交付阶段。这几个阶段交易费用交叠重复发生,因此不好区分阶段分析交易费用种类。在这个阶段笔者将按照建筑企业发生交易费用对象分类。

①业主

施工过程无法避免变更的产生。建筑企业会产生处理变更、索赔以及签证的费用。如果纠纷无法通过商议解决,可能会发生诉讼、仲裁的费用。在竣工验收阶段,建筑企业会产生与业主协调的交易费用,以及在工程结算阶段,还会产生取得工程价款的交易费用。

②专业分包商和劳务分包商

建筑企业主要会产生寻找分包商,审核分包商,确定分包商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安排分包商进场,以及在分包商进场之后,协调各专业分包商,监督分包商履行合同条款,对分包商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如果产生纠纷,处理纠纷的交易费用。

③材料供应商

材料供应商数量多,材料质量参次不齐,建筑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与其签订合同时,协调材料进场时,会产生交易费用。

④设计方

建筑企业与设计方主要是协调关系,并不存在合同关系。建筑产品并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变更。建筑企业会产生与设计方协调沟通的交易费用。

⑤监理单位

建筑企业与监理单位主要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并不存在合同关系。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与监理单位就某些工程问题(如验收)产生协调关系,发生交易费用。

⑥政府

建筑企业与政府也没有合同关系,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政府机构会对材料、工程质量、工程环境、安全文明措施等等进行检查,建筑企业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得不产生一些交易费用。

⑦银行等金融、保险机构

由于建设项目通常耗资不菲,通常会签订各种各样的贷款合同、保险合约、担保合同等,建筑企业与金融机构发生的缔约、审核、评估等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交易费用。

⑧法院或者仲裁机构

建筑产品交易时间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由此可能出现的索赔、仲裁、诉讼等纠纷,建筑在处理这些纠纷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与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协商,产生交易费用。

2.4保修期阶段

保修期阶段,如果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且是建筑企业的责任,建筑企业自行维修或联系分包商进行维修,这些过程又增加了建筑企业的交易费用。

3、降低建筑企业交易费用的对策

3.1进行电子招投标

采用电子招投标的项目,其招标公告、公示、变更、评标结果等都要在网上[2],真正实现了信息披露的公开化和及时化。其透明性规避了一些不必要的交易费用。

3.2加强建筑企业建设,组建一体化方式企业

建设活动中交易费用纷繁复杂,在交易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交易次数越多,发生的交易费用就越多[3]。如果以一体化的方式组建集团型的大型建筑企业,在面向市场时和业主只需签订较少的合约,省去多项议价、订约、谈判和协调的费用。这涉及到建筑业交易方式的改变,从DBB向DB、DBO、BOT、PMC和EPC模式的变革。

3.3采用Partnering模式

Partnering模式即合伙模式,是在充分考虑建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工程共同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4]。因Partnering模式强调合作,避免争议和诉讼的产生,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参与方的关系,减少合同争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参建各方的共同目标。

3.4建立长期合作方式

如果建筑企业和某几个业主以及分包商、材料商建立了一种长期合作,那么就可以省去搜寻成本,同时,也可以参照以前的合同条款订立合同。

3.5科学设计或安排建设交易合同

在不同的合同模式下,合同管理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单价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的合同管理交易成本比较高,而总价合同的费用比较低。因此,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需充分考虑合同后交易费用,科学设计或安排建设交易合同。

3.6推行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基本特征就是四化: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5]。建筑工业化会使建筑业的交易模式发生变革,建筑业交易成本也会像制造业生产商那样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4、结论

由于我国的建筑业生产交易方式和制度的原因,各个专业分工协作,建筑企业将工程分包给分包商,因此会产生各种交易费用。由于我国建筑业分工比较专业,建筑企业只需掌握通用的施工技术便可以在市场上生存,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而无法改变交易费用成本高,种类多的现状。笔者提出只有以一体化的方式组建集团型的大型建筑企业,集设计、施工、采购、管理、咨询等多项业务于一体,以“交钥匙”、“设计一施工”或Partnering模式等形式进行建筑产品的交付。同时,建造业向制造业学习,改革传统的交易方式,才能有效地降低建筑企业的交易费用。最终改变我国建筑企业结构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科斯,企业的性质,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6

[2]刘成睿.豆满社.电子招投标在建设工程交易中的应用及思路. 山西建筑. 2012,(2):255-256.

篇6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现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转变和发展,对居家健康的重视,使人们的居住意识及居住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各种顺应人们居家要求的生态绿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区也应运而生,住宅建筑设计正面临一场绿色生态革命。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2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见图2,具体分析如下:

3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分析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设计者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表1。

从上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阳能:

(4)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3.2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2.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3.2.2使用洁净能源,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耗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2.3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3.2.3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3.2.4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3.2.5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长。

4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还应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把握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之后,设计时还应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历史人文特点,注重地域特色及风情的融合与挖掘。笔者认为,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由于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间长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住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

其次,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建筑设计师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表现出生态住宅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地域住宅建筑现代特性,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和满足感。

再次,在建筑景观设计上,可以通过乡土植物和能体现当地自然风情的山石或水景的引入来突出表现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见图3。这样既强调了绿色生态建筑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又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本土浓郁的乡情野趣,也为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极佳的诠释。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应从空间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要在现代住宅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角度关注人类生活,它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它在注重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以贯彻“健康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绿色生态建筑的大量涌现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位,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Abstract:The healt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odern housing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he tidal current,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many y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the multianalysis elaborated the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essential feature and the design main point, and to ha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e green ecotype hous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ponder.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will be the future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green ecology housing;architectural design;region 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50-02

1引言

现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转变和发展,对居家健康的重视,使人们的居住意识及居住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各种顺应人们居家要求的生态绿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区也应运而生,住宅建筑设计正面临一场绿色生态革命。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2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见图2,具体分析如下:

3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分析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设计者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表1。

从上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阳能:

(4)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3.2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2.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3.2.2使用洁净能源,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耗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2.3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3.2.3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3.2.4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3.2.5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长。

4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还应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把握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之后,设计时还应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历史人文特点,注重地域特色及风情的融合与挖掘。笔者认为,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由于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间长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住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

其次,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建筑设计师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表现出生态住宅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地域住宅建筑现代特性,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和满足感。

再次,在建筑景观设计上,可以通过乡土植物和能体现当地自然风情的山石或水景的引入来突出表现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见图3。这样既强调了绿色生态建筑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又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本土浓郁的乡情野趣,也为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极佳的诠释。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应从空间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要在现代住宅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角度关注人类生活,它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它在注重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以贯彻“健康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绿色生态建筑的大量涌现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位,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54-01

引言: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新常态下研究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主动适应在提升质量上求速度、在持续发展下引领企业健康发展,把握好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一 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体现了新的特点,经研究汇总共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 发展增速放慢,建筑业产值从“十二五”时期年均2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0~15%。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 在结构上,经济增长放缓倒逼建筑业不断调整和转型,生产方式正在变革,新型建筑工业化逐步兴起,建筑业产业结构将加快优化升级。

(三) 企业在转型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模式与服务内涵将逐步发生变化;建筑业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 政府行政管理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正在扭转,市场回归理性,企业将面临诚信与严管新的考验。

(五) 行业发展更加趋向专业化和差异化,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同质化竞争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六) 建筑人力成本持续增高,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务将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的战略高度研究解决产业工人建设问题。

(七) 除了挑战外,新的市场机遇不断出现,需要企业不断调整营销战略和商业模式。

二: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建筑企业应该在战略层面上如何应对呢?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九条:

(一)开拓市场创新

1. 创新市场布局,重点突破,寻找市场切入点和重点。形成整合资源、聚合力量的高端平台,营造市场营销网络全新格局。

2.建立大客户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健全大客户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元化方式,专业化服务,为集团共同发力整合资源。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投融资形式带动工程总承包。

3.将注意力转向自主创新,跟踪消费新动向,寻求建筑服务新的增长点。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PPP或BOT的模式,提高资源汲取与分配的效率;在旧城和房屋改造中提供便捷的维修改造、功能提升等新的服务项目。

4.企业要把“服务”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来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在项目建设中提供工程咨询与代建服务等等。

(二)转型商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全产业链的市场对接

1.进一步顺应行业改革,提升融资、设计、咨询、建造、运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拓展重点在基础设施项目PPP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2.按照“加强中间,做强主业,延伸两端,提升价值”发展总战略的要求,要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实现多元发展,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本运作能力。

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危机、建筑业增速大幅降低,政府业主和开发商支付能力出现问题,对建企第一个考验就是资金问题。同时随着产业整合的开始,资金能力强的企业将会有更多的并购机会,我们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众筹的兴起等多种融资渠道。其他建筑企业(住总)融资模式:探索企业债、短期、超短期融资券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探索产业金融实现途径,多渠道、多方式突破资金瓶颈;探索产业基金、私募、股权等方式。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在具体项目上创新融资模式:促进产融结合;房地产板块结合自有土地盘活、棚户区改造、养老地产等民生项目,推动互联网与房地产、金融的融合,探索新的融资模式。

(四)提高精细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一方面告别粗放经营,尝试进入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内部市场改革,完善内控机制,

1.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项目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提高项目效益。

2.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科技是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B M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绿色施工技术、超高层施工技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技术储备,提高公司的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建筑企业现代化。

3.转变经营理念,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

4.通过“营改增”的实施促进企业加强各项内部管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安全质量环保管控力度。

6.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信用在树立品牌形象和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五)提升子公司的发展质量,走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

1.要进一步发展子公司、分公司的专业优势,拓展专业领域,加大对专业市场的占有率。不仅要在规模上扩大而且在专业领域质量上要得到认可,成为专业领域的标杆企业。

2.要本着先投入后产出的原则,加快集团专业化发展进程。要培

养积累专业化人才,探索形成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研究推广专业化的技术能力,把提升专业化能力做为市场规模扩张的基础,实现企业有质量的扩张。

3.要继续完善子公司的企业法人冶理结构,进一步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充分体现集团化经营的发展优势,打造更有作为的发展模式。

(六)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构建人才体系

按照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特点,修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进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在新常态下,谁拥有了相对稳定、优良的劳务队伍,谁就拥有了新的市场竞争能力。我们要加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问题,提高到战略层面上研究解决。

(七)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国际业务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时机,使好用足国家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扩大市场领域。充分挖掘国际市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商机,按照制定的工作目标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施工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投资和国际贸易活动,充分发挥借用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继续开拓和深耕已有市场,发挥在人才、技术、管理、资金上的比较优势, 广纳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发展核心和优势技术,充分利用当地人才土地、资源,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盈利水平。

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沟通,争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全方位、多角度地开拓国际业务,形成国际业务领域的产业链,实逐步形成国际国内业务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八)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做好准备。

建筑施工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全面推行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推行了几十年,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基本特征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建造施工装配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集团经营、技术、生产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应主动适应建筑施工工业化的要求,在业务管理上制定相应预案的措施; 提前通过培训、招聘等方式建立相应的技术工人队伍,既可满足企业资质就位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企业未来施工生产的需要;可通过管理创新、出资、参股的形式参与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

(九) 加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提升企业预判能力。

篇9

1 生态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⑴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⑵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⑶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2 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型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又要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 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②使用洁净能源,降低能耗,保护自然资源及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③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④ 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⑤ 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3 基于地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设计师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相融。自然环境是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背景与组成因素,因此在住宅的选址方位上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状况,依势而建。其实在建筑选址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便有了体系阐述,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思考如下:

① 加强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结构与材料的生态设计

对于生态住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材料运用方面应尽量运用下面几种生态设计方法:

一是生态住宅建筑空间中的少量化设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与技术条件对材料及其它组成部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减少物质与能量消耗。如在结构造型上以采用简约风格为主,从而减少复杂造型结构造成的材料物质消耗。另外建筑所用材料的本土化也减少了材料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能量消耗。

二是生态住宅中资源再利用化设计。住宅建筑空间中的装饰与结构部件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设计与运用实现其可拆卸、可替换、可重新组装,以此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三是生态住宅中流动空间的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与改造打开建筑传统的封闭围合面,使室内外通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这些面的开合设计使空间产生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

四是生态环保型与天然材料的运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由于生产的洁净化和产品的生态化使其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不对环境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易于降解与转化并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

② 生态型住宅建筑应表现出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型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

生态型住宅建筑的生态内涵基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在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再次,现代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决定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地域化,地域住宅建筑现代化,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生态宅建筑在注重其现代特征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溶入,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因此,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

6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应从空间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生态宅建筑更应如此,要在现代住宅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角度关注人类生活,它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它在注重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

篇10

0 引 言

我国项目生产力创新理论是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提炼总结。对于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曾发挥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作用。

当前,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创新理论,对于促进我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工程施工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 涵 义

项目生产力是项目经理部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综合能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大要素,只有在建设工程层面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

从内涵看,我国项目生产力创新理论是指以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支撑,以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为基础,围绕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生产;从外延看,这一创新理论是指物质、文化和人才三种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体。

2 溯 源

我国项目生产力创新理论的两大历史来源:

2.1鲁布革工程的探索实践

2.1.1鲁布革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的工程建设项目。日本大成建筑公司按照规定通过国际招标,并以低于标底44%的价格中标。工程提前4个月竣工,工程质量优良,竣工结算费用严格控制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工程管理实践中体现的先进管理、精干班子及科学方法给我国当时落后的施工体制以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冲击。

2.1.2 该工程以“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首先进行企业内部体制改革,打破三级管理核算,以适应项目管理新方式的需要;其次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组建项目经理部,按照项目管理的内在规律组织生产。

2.2理论的深刻启示

关于生产力理论三个层次的划分,是就普遍现象而言的。但就具体建筑活动而言,项目才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即建筑生产力实际存在第四个层次---项目层次,即项目生产力,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提升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至关重要。

3 特 征

我国项目生产力创新理论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3.1效益特征。项目生产力运行的首要目标是获取经济效益。效益是建筑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体现了项目生产力的经济能力。

3.2创新特征。项目的实施过程具有不可逆转性。每个项目都要依据其功能标准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突破传统。创新是项目生产力进步的阶梯,凸现着项目生产力水平提升的源动力。

3.3集约特征。集约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个经济范围内,通过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结构的调整和要素投入的集中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

3.4多元特征。从项目生产力要素的资本构成、技术构成和功能构成看,项目生产力呈现出复杂多样性。

4 挑 战

4.1 产业结构不合理

4.1.1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过低。主要体现在我国建筑业大中型企业较多,小微企业偏少,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龙头企业稀缺,各地区小精专特企业发展极不均衡。

4.1.2市场分割不合理,缺乏竞争层次。由于我国建筑业技术含量及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内大小企业尚未形成合理的梯度协作关系,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致使大量的一级以上企业经营领域趋同,过度集中在以综合承包市场以上价格为中心的低水平无序竞争中。

4.2 交易行为不规范

4.2.1不规范市场交易大量存在。虚假招投标、肢解工程、违规分包、转包挂靠等问题依然突出。此外,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健全,部门监管力度疲软。尤其是业主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造成工程垫资款拖欠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新建项目工程款拖欠现象也十分严重。

4.2.2 建筑市场法规制度不完善。现行法规对市场主体行为界定不清、定性不准、执行力差,缺乏有效制约机制。较为混乱的市场秩序制约着建筑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优不胜而劣难汰的混乱局面。

4.3 从业人员素质低

4.3.1劳务用工素质偏低。由于我国从事建筑业的大量农民工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几乎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七成左右,队伍相当庞大,90%的人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形不成一个真正的施工技术产业群。

4.3.2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建筑大军中管理人员特别是懂得国际工程承包、索赔,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这样就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难保证我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4.4 投入贡献率低

由于建筑业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建筑业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十分有限。我国建筑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仅有16.9%,主要来自资本投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5.1%,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率20.2%,科技方面的贡献率仅为14.6%,而发达国家建筑业科技贡献率均已超过50%。

4.5 国际化程度低

4.5.1国际市场领域比较集中。我国目前仅占世界工程总承包5%的市场份额,亚非市场占了八成以上,而美国占世界上工程承包市场两成的比重。

4.5.2 国际市场占有层次低。目前我国建筑业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海外工程或劳务输出业务,但多数都处在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中的低端市场。

4.5.3 国际竞争力差距大。据2013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进行的全球27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仅有71家企业登榜,显然这与国际领先承包商相比实力存在很大差距。

5 对 策

5.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刻不容缓。

5.1.1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下,建筑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5.1.2产业转型任务异常繁重。企业经营、运行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进入了快车道。

5.2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探索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新途径。

6 措 施

6.1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大中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小微企业向小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公司服务业务。

6.2增强科技创新。健全建筑业技术产业体系,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专题攻关。

6.3推进节能减排。担当节能减排责任,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

6.4强化质安监管。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6.5规范建筑秩序。加快法律法规制定,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动态监管力度。

6.6提升从业素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执业队伍建设,重视现场专业配备,稳定建筑产业骨干队伍。

7 结 语

推行我国项目生产力创新理论,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塑造项目管理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建筑业整体综合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新方式发展”这一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二次深层次变革目标,真正完成我国建筑业“建筑产品优质、经济效益合理、社会效益显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胜利完成我国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吴涛.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工程管理学报,2010,6

作者简介:姓 名:李果绵 1964年12月29日生于辽宁辽阳市 籍贯 内蒙赤峰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