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3 15:0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

篇1

“因特网”与“互联网”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作为专有名词理解,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英文名为Internet,源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的Arpanet,初始于军事目的,后用于学术系统,最后走向商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因特网”作为普通名词理解,则泛指多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不少学者认为“因特网”与“互联网”只是音译与意译的不同,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区别。

互联网,最早的官方界定是,“互联网是指全球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1)基于IP协议或由其进一步发展的协议,通过全球唯一的地址段,有逻辑地连接在一起;(2)能够支持采用TCP/IP协议或由其进一步发展的协议,或者能够与IP协议兼容的协议进行通讯;(3)能够在通信网络上提供、运用或获得公开的或个人之间的高层次服务”。该定义所指具体、清晰,且反复以“进一步发展”的表述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创新“埋下了伏笔”。

媒体,以互联网为新媒体,成为不少人对新媒体理解的惯性。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仅以1992年商业化为起点也经历了近20年的历史。早期,《新媒体百科全书》的主编斯蒂夫・琼斯在该书导言中说,“旧媒体曾经一度是新媒体,而新媒体又在不断的变化与演进。”并列举光盘、万维网、流媒体为例。而斯蒂夫-琼斯对新媒体的关键把握,被后进学者不断深化,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发展的概念”,这一观点不断引领我们对新媒体的进一步认识。

篇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对推动各个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英语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去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科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以便提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了促进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融合,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充分利用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材内容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科学设计,共享英语教学资源,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去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单词、语法等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二、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新课改的贯彻落实,为了确保高中英语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这是高中英语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基于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实施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对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很有帮助。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承者逐渐转变为教学大纲的设计者及教育教学的指导者,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为了确保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英语教师在正确认识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予以指导或引导,根据教学目标及实际英语教学情况,结合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改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营造适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的英语教学环境,以便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深刻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创新教学渠道,掌控教学节奏,丰富教学资源,可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予以支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单词、语法等英语知识,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网络课件,对学生理解英语知识予以指导,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积极、深入的探究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胆提问、小心求证,通过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转变,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便确保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与英语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

新课改的贯彻落实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教学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为高中英语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实施奠定基础。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渠道与教学模式,可实现对良好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有助于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英语教材等高中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英语教学方法等,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渠道及适宜的教学内容等集于一体,营造现代化的英语教学环境,重视对英语理论知识及应用技巧的全面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等信息去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英语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对课外英语知识的教学,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以便确保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3.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73-01

一、对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的认识

(一)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认知

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是将动态的画面呈现在计算机上,浏览者在网络媒体上寻找信息,设计者要了解浏览者的喜好,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浏览者的认知能力,从而设计出让便于浏览者理解的画面。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应用

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具有及时性和交互性,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人们通过画面的呈现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中,因此,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者必须根据视觉传达的各个步骤,配合网络媒体的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创造出新的作品。由于现在网络的连接越来越复杂化,网络组织也越来越丰富,这给设计者带来了一些困难。为了让观众对设计者所传达的信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设计者必须根据视觉传达的特点提供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观众实现思维的跳转,让观众在进行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思路清晰。

二、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的特点

(一)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具有交互性特点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观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中,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不同于平面设计,其必须针对网络媒体的运营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使观众对设计始终保持新鲜感。

(二)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具有时效性特点

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和更新,其不像印刷媒体一样,运行的周期比较长,要经过印刷、运输、发行等步骤。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可以在数秒内将信息传达给观众。

(三)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具有自由性特点

网络媒体实现了链接的多元化,观众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点击链接进行浏览,不像印刷媒体和电视媒体,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浏览。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的自由性表现在其可以实现网页的自由跳转,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页面进行观看。

三、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的应用

(一)页面布局

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使各个页面的布局比较合理,画面中的文字和图像最好保持左重右轻,主次分明,这样才能达到平稳的效果。整个页面的颜色不要太多,用白色和蓝色为主的色调分割成几个部分,使页面的内容清晰明了。

(二)视觉流程的处理

在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过程中,设计者要了解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并且要将主题明确的表现出来,设计者应将主题设置在画面中最显眼的位置,使观众可以直接被主题吸引,并且主题可以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者可以在页面的右端进行相关业务的介绍,这样起到了宣传作用,向观众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信息。设计者在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要把页面的各个元素有序的串联起来,分清主次,使页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观众的视觉习惯将页面的脉络整理清晰。

(三)图像的处理

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的图像设计要以线和面为主,实现线和面的有机结合,图像要用gif格式进行储存,提高页面的传输速度。

(四)色彩搭配

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色彩搭配上要选择有冲击力的颜色,也可以应用色彩明度的变化来体现色差,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为了使页面看起来清晰而简洁,也可以选择白色和蓝色为主的色调进行搭配,同时可以进行其他颜色的点缀,避免页面色彩的单调。

四、结语

现在,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开始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结合多种学科而进行的三维的设计,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很多以前在设计中不能实现的想法变成可能。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案的出现,需要设计者不断的创新和学习,对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艺术要有新的理解,只有将网络媒体和视觉传达的设计有机结合,视觉艺术的表达才能摆脱原有单一、僵化的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篇5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篇6

自从网络诞生以来,由此而产生的网络媒体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局面;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对新媒体技术产生了无限憧憬,以至于认为新媒体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一个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不可否认,网络媒体确实带来了任何一个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传播优势。在网络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即时获取任何所需信息,可以广泛互动和交流。更为甚者,网络平台发展出供不同文化群体生存的细化空间,特别是2010年微博的迅速扩散,更显现出“传奇式”发展色彩。凡此种种似乎预示着网络媒体已成为一个开放、自由、互惠的“理想王国”。

然而,与人们高唱赞歌之景象不同的是,发生于网络空间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有形无形的价值差异;不同文化群体、群体文化间的冲突等),关于网络媒体的多种悖论亦此起彼伏。可以说网络媒体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个媒体事件“陷阱”中,对此场景人们有些自顾不暇。网络媒体中的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其生存的社会生态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网络媒体“自我修养”的缺失密不可分,表现为与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德性修养、组织机构的身份“生产”、媒体信息传播的路径选择紧密相关。

一、意识与网络媒体从业者德性的“自我生产”

文化研究学者理查德·约翰生在分析文化时,认为文化探究主要在于“意识”和“主体性”的历史形态,或是我们借以生存的主体形态,是关于社会主观方面的分析。

关于“意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所具有的“意识”,是作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前提。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又提及“意识”的含义,他在把最糟糕的建筑家与最优秀的蜜蜂相比较时,认为建筑家的“产品”在被生产之前就已“理想的存在了”[1]。换言之,这种“产品”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意识中。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称此为“类存在”特征,或“普遍-历史范畴”,对一切历史都是真实的,是一个“简单而普遍的抽象”[2]。理查德·约翰生所认为,人类以一种理想或想象的生活为特点,而在生活中,“人类培养了意志,产生了梦想,提出了各种范畴”[3]。

其实马克思的“意识”概念,更多的是指社会过程的主观方面。这种“意识”亦包含自我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精神和道德的自我生产”[4]。尽管这里的“精神的”与“道德的”涵盖的意义很广泛,但仍包括一般性的道德“生产”可能,即一种对外界思维和自身能动“意识”的冲动。而作为社会的有机分子,网络媒体从业者也具有这种能动的精神和道德的“自我生产”机制和冲动,这其实是媒体工作者以组织者、编辑者、传播者等自居的前提,也是信息传播持续发展的条件。

网络媒体从业者德性修养是与网络传播的传媒生态和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概括讲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于突出培养和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这里的道德人格是人的社会特质的一种表现,与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密切联系。发展这种人格则必然要求媒体从业者一方面内化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还要努力把握时代对信息传播的需要,特别是新技术带来的互动模式变迁和因此而提出的新要求。

其次,确立和发展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相统一的权利义务观。社会发展的后现代性及网络媒体生存的传媒生态,都需媒体从业者确立和发展权利义务观。作为网络媒体的从业者,其享有的道德权利由既定的道德体系给予个体的道德地位或权益,包括个体应享有的“人格独立”“公平的善待”等[5];而道德义务是行为主体“在道德上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使命”[6],履行主体间的互惠义务。

第三,培养和建立大众文化道德。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创新,使我们面对的文化形态更加多元,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囊括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草根文化、亚文化等多种文化共生的复杂体系。而在这众多的文化系统中,大众文化因具有两重属性而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作为文化商品,以获取经济效益和赢得大众的喜爱为目的;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社会传媒,引导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这就要求网络媒体从业者从修养大众文化道德出发,主要在于把握大众文化的内生机制和传播规律。

二、主体性与网络媒体组织的身份“生产”

“主体性”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渊源深厚,主体性哲学从“自我”出发,关注自我,并以主体为基点,分析“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意识性和自为性”[7]等与“主体性”相关的理论概念。约翰生认为,主体性包括可能性,表现为主观上一些能动的因素或冲动。“主体性”是“生产而非给定的”;“主体性”聚焦于“我是谁”或同样重要的文化上的“我们是谁”的问题,聚焦于个体或集体的身份[8]。

关于身份问题,传播学文化研究学者吉登斯认为,身份是一种关于行为者自身的思考模式。还有人认为,身份是社会“建构的”,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情境。这种身份的“建构”,基于对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考察,在“历史、文化、权力‘重述’中被‘生产’”[9]。一般说来,身份“生产”或“建构”的元素包括了外界环境的条件及自身内部的机制等,如“自然条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机制”,而这其中,“语言、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等是重要的身份“生产”资源[10]。

主体性哲学认为,主体性建构了主体。主体性既是行为者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行为者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即是说,个体或集体在进行能动或主动时所属有的“主体性”首先聚焦于“我们是谁”的身份生产问题,关键是通过现有价值体系塑造能动的价值存在。而对于网络媒体组织来说,作为信息传播平台,要进行自身身份的“生产”问题,重在关注传播信息时如何体现主体性原则。或是说,在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或具有了什么样的性质才能使网络媒体组织成为能动的价值存在。

首先,通过媒体组织自身的“支配”与自律,以此体现自为的“自律性”属性。网络媒体组织作为一个能够积极行动的行为主体,必然具备特定的价值关系,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这个组织在自身支配与自律的关系中具有独立自主性。即是说,网络媒体组织虽然是社会复杂体系中的一份子,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但作为信息传播的行为主体要能动的信息传播则首先具有一种“自由的意志”,即立于自身,且能“自我”决定。在这种“自由的意志”和“自我”决定的基础上,自律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媒体组织的自律是同信息传播的责任与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自为、自律并行的媒体组织,才能真正体现出能动的价值存在属性。

其次,媒体组织通过能动的实践性活动,进行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活动,以此体现自主意识的“能动性”原则。能动性是任何一个实践性主体的根本属性,而实践是创造性的活动,网络媒体组织之所以成为能动主体,从根本上说就是这种创造活动决定的。媒体组织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不断的认知和建构,形成了客观世界和“建构世界”,网络媒体组织的传播实践即完成于这个过程。

在客观世界的层面上,媒体组织作为客观世界的存在物,体现出“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但在建构世界的意义上,媒体组织与客观世界则是“建构”和“被建构”的关系,体现了媒体组织与客观世界的主客体“分化”或“统一”。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活动中,网络媒体组织自主意识的“能动性”才能体现出来,而这也构成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不息生命力。

三、主体间性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路径选择

“主体间性”是基于传播过程中的“主—客”传播模式的批判思考,揭示出“主—客”传播模式的“单一主体论”或“自我中心论”。即主张“任何传播都在主体和客体的范围内进行”[11],一切传播都是针对于所谓“他者”所展开的活动而已。对于这种“主—客”模式过分强调主体属性,“主体间性”则表达出“现实的人所存在的主体间关系的内在性质”[12]。“主体间性”补充了“主—客”模式的缺陷,指出传播过程中主体能够到达“另一极”主体,从而使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则必须借助一个“中介客体”。这一客体是“中介化的客体和客体化的中介”[13]。重要的是这一客体同时面对“多极”主体,并以此形成“主体—客体—主体”[14]三极关系模式。

“主体间性”突出的是信息传播的互动和“互惠”取向,即怎样形成传播过程的共享与共生问题,而这对于网络媒体更为重要。这是由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传媒生态决定的。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复杂化,文化互动更加多元化,矛盾因此更加尖锐化。面对这些现实,网络媒体要确保信息传播的顺利实现和持续成功,则必然立于“主体间性”选择可能的信息传播路径。

第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前提是立足于多元文化“互惠性理解”的基础上,关注于如何形成网络空间中不同文化间的互惠理解问题,从一个重在传播者“主体—客体”的视角提升至超越传播者自身,进而密切关注其他多样文化,与所谓“他者”文化产生广泛互动的过程中来,进而建立可理解和交流的传播自我意识。概括讲,即为提升网络媒体作为主体超越自身和与其他多样文化互惠与互动的能力,进而重新建构出完整的主体自我“意识”。

第二,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易于解读和乐于交流的信息传播文本。考察网络媒体的传播过程,要实现“传播主体—中介客体—互动主体”这一互惠过程,即必须创造一个传播和互动双方所能共享的符号化信息文本。要想顺利实现这一传播模式,首先应基于所有参与者都能理解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而不是过分青睐各方主体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主体间性”。其次,创造的这种信息文本的叙述结构和解读方式与参与者主体的期望相同,即符合参与者主体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最后,这种信息文本在心理上,同样在时空观上与参与者主体相一致,即信息文本成为传播的主体间的共生心理基础,进而成为共同时空观上分享意义的信息平台。

第三,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于传播主体对其他文化主体建构一种新的身份“图式”,这是确保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可持续的根本保证。分析网络平台中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他们都有各自钟情的话语表达方式,以此建构出自己认可的文化身份。面对这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势态,重点在于参与主体建构出一种关于“他者”文化的身份“图式”,与“主体—客体”传播模式比较,这种身份“图式”的建构是在参与主体处于互惠理解基础上的尝试。

有了这种文化身份“图式”,参与主体在相互交流与互动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其他文化的参与,而是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让其更有“组织性、抽象性和简洁性”。这样,不但已建构的身份“图式”得以修正,使其越来越细化和清晰,而且为各种文化的参与提供了不断调适自己,甚至融入“他者”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篇7

   网络教学就目前来说,在中国西北农村教育教学领域上还是一个空白,但其发展壮大是必然趋势。英语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科目,只有人文感性和网络技术理性的结合才会产生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作为网络蔚然兴起的中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国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接轨,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和利用,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实现现代信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真正合理优化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

    一、开发网络资源、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学习英语最佳的途径就是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运用的环境之中,自然地接受所学语言的熏陶。利用网络媒体资源进行英语教学,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结合,学生容易进入交际角色。所学的英语知识在声像和语言所构成的情景中更容易再现出来,在心理上进入联想状态、最佳认知状态和最佳行为状态,实现交际法、认知法和视听法的综合要求。因此,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通过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和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提供生动逼真的语境,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功能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和尽可能真实的学习语境尤为重要。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给学生直接使用目的语的语境,使其能很快融入所学语言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如冀教版初中起始版book 2,从unit 1 中的 a  trip to beijing到unit 5中的li ming goes to canada 的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都可用一些网络多媒体提供一些interesting places,从tiananmen square 到ottawa,从spring festival in china到dinosaur day in canada,对于这些话题学生都很感兴趣,也能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交际中来。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网络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能提供生动形象的图片,优美的音乐,清晰的文字,能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要讲授的知识用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集文本、符号、动画和图像为一体,为教师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表达都进入最佳状态。

   3.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解决教学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多媒体,如能精心设计,运用投影或计算机等,教师就能把仅靠板书,反复讲解强调重、难点所需的时间缩短,容量增大,信息加快,并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把教学内容以及延伸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眼前,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化难为易,使学生容易接受。再者,理解是巩固的前提,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网络多媒体手段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看、边听、边想、边练,把抽象的教材内容变成生动、直观的图形,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如在讲现在进行时态时,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情景,直观地展现出what is he/she doing?和what are they doing?所表达的语法内涵,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掌握be动词随主语变化的语法知识。

   二、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明确了教学法的方向,而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英语课堂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再以冀教版初中起始版book 2,unit 6为例,winter in canada (加拿大的冬天)的话题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都很想了解加拿大这个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风土人情的国家的有关情况。有限的课本知识远远不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笔者在学生学完有关课文之后,放手让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有关电视资料,最后对加拿大的天气、风俗等人文知识和一些漂亮的图片资料都集中起来给学生们共享,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短短一星期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笔者的想象。从中国的different four seasons 到加拿大所谓的two seasons——cold and colder,从中国的spring festival到加拿大的christmas day 等,笔者和学生都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全体学生参与的这种课后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和运用中学会英语,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一段优美的插曲或一两幅生动清晰的图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能事先准备好合适的图片或录音带等,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积极动脑。

   2.讲解语言点和课文

   教师在讲课解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幻灯片录像,学生容易理解课文情节和情景。把课文中的语言点逐步讲解呈现,及时加以整理归纳,把新旧知识反复对比呈现,学生就会加深印象。教师的文字与屏幕上的文字、图像等同步出现,听看结合,时间紧凑,印象深刻。

   3.小结归纳语法知识

   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语法重点(grammar focus),在对每单元学完后为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必须把所学语法知识进行比较,才会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呈现表格,教学单词,进行语言技术训练,批改习作等。

   总之,网络多媒体运用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如果正确合理地开发并运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必将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英语教学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篇8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多媒体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

基于多媒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天候,不间断,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与反馈,极大的优化了教师群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基于多媒体下的教学,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传递多媒体信息,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信息接受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满足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远程教学等社会需要,开创了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应用

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与评价有两大优点:

1、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式动态网页更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也极大的满足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要求。

2、同时全体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适时创新资源,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使教学的方法水平永不落后。如在讲授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变换是重点内容,关于函数图像的传统画法,是通过师生列表,描点,连线而得,这些工作烦,静止孤立,间断的点和线。教师要自制每一节的课件难度大,时间又有限,而基于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版课件,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同时让学生在交互的动态的多媒体下学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同步变化以及对应运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完整精确的函数图像,通过交互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若有疑问或好的见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交互反馈,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易遗忘。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得轻松,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趣,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基于多媒体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二次函数即:y=ax2+bx+c(a≠0)在[m,n]上的最值的探讨,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移而区间不动或图像不动而区间变化时函数的最值”不易理解,在多媒体下,学生通过对网络课件的阅读和对a,b,c,m,n的动态控制,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更能有效的掌握它,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四、基于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即时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学方式课堂容量有限,反馈方式单调,信息交流少,所有的学生步伐相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从事更有意义的教育工作。而多媒体下的教学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要求,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面向全体通过互联交流互联互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五、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1)网络与学生的关系

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基于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应加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创新。在选好教育资源后,教师要努力探索适时、适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网络应用知识基本掌握,达到网络与人的和谐统一。

(2)网络与教师的关系

基于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优势空前,实践中发现,只有多媒体下的教学与教师灵活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适时评价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协调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和教师的优势。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应遵循的原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与教师的主导相互作用的关系。专题教学网站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形成,即将教师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多媒体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挤出大量的时间学习Windows,Authorwear,3Dmax,Flash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会搜索,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甚至包括各种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中获得自由,掌握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9

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对社会和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来源更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最新的、最全面的信息为教学服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某个不明白知识点获取更详细的解释,得到比书本更全面的知识。网络使教育具有开方性,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人通过多媒体教学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1.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普遍采用: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增大课堂容量并不等于增多练习题数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机辅助教学,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剂量的训练活动。对化学而言知识点多且乱,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3.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特别适合微观领域内容的教学

化学微观领域内容较多,而且学生理解困难,如果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微观的结构、状态和过程,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符号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如化学键中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一个过程,制作一个形成过程的动画课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动画可以做出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失去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钠原子失去的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这个课件形象且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氯化钠的形成实质。此外,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的生产流程、危险系数很高的实验。如硫酸的生产流程、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等。这样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转贴于

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好,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教师的考验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篇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以其独有的生动性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将学生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将网络的工具性与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有机统一,促进语文课堂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发展,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能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具体化,提升理解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要描述某一对象,往往是文字的描述,一般都比较抽象,不便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打破了传统平面说教的教学模式等诸多局限。语言文字的描述结合简易的图片、图示、视频,使仅仅靠语言难以理解的东西,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描述对象具体化,为理解课文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苏州园林》一课,针对一些园林建筑名称,诸如,亭台轩榭、花墙、廊子等,对于初中生来讲,如果不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它们的构造。如果利用网络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实景,结合课文所讲的内容,就能直观地将园林内的布局展现在学生面前,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进而教师引导: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建筑呢?引发学生联想自己生活的城市周边的公园建筑的设计,不仅会加深对园林建筑的理解,还能对其进行比较评价,极大地促进学生动脑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方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发掘了其创新能力。学生会跟着视频的播放,不知不觉中将这些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学以致用的效用。

二、利于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习任何东西,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效果大相径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网络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等特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载体,比如,文字、声音、图像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能营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字信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非常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网络资源,能扩大知识面,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11

但是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炒作,越来越多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即使作为一个搞技术的,我也不得不经常想想“网络经济”到底是什么,或者到底应该是什么?

必须说明的是,对经济我一点也不懂,这里所说的也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

网络至少在大家的期望中是能够赚钱的,否则网络股为主的那四达也不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最近在跌,个人认为那也是阶段性的调整。不过目前在中国,网络并不是第一看作能赚钱的,而是更多的看做是能圈钱的事情。

一个网站,如果是投入几亿,就是有一天这个网站赚钱了,与其投入相比,与其股价涨幅涨速相比,很难说通过网站所能赚的钱就能堵得住已经有的窟窿。

再看看亚马逊这样的网站,已经投入的和已经亏损的,可能是将来即使开始赢利了,也很难在短期内收回的投入。那么为什么其股价还在拼命的涨,更重要的是,其股价在最近的半年内又拼命的跌?

网络经济跟网络肯定有关,那么是不是仅仅只是网络就足够说明网络经济呢?上面我说的那些就是想要说明,网络本身是不足够支撑网络经济的,如果真有网络经济能存在的话。

网络经济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是什么?

当我看到美国在线与时代合并的时候,我觉得对网络经济的思考开始有所进展。

美国在线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媒体,而目前就是靠着很大很大的一个用户群体来支持其交互媒体的发展。应该说美国在线至少第一是新型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其交互性,即时性,自由和共享性。而有很长历史的时代华纳为什么愿意被合并,美国在线为什么愿意兼并时代华纳?

美国在线作为已经拥有巨大用户群来说,仅仅只是靠其通过网络所得和目前的资源来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尤其重要的是更多的收入,并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美国在线要扩充,要扩到任何它的客户群有需要的地方。传统媒体有其自己的问题,但并不是网络媒体就能完全替代。因此美国在线需要扩充到传统媒体的地盘,需要有服务于更多的需求,需要有很多传统媒体多年所积累的资源。因此,兼并时代华纳对美国在线来说,必要,有用,很有用!

时代华纳作为媒体巨人,其类似的对手已经很难与其竞争,至少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但网络的兴起产生了完全不同类型的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对手与它所用的语言不同,游戏规则不同。而最关键的是,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发现能有比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交流更多功能的交流。在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争斗中,是客户的喜好和走向决定了谁在走下坡路谁在向上。与其自己去与这些网络上飞快长大的巨人来竞争,传统媒体从经验和教训中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不是资金和决心的问题,是传统媒体自身的问题,因此进入别人的结构和模式中,是真正能够生存的好办法。时代华纳不走,别的传统会走,但谁也不想晚走而被消灭。

从这个兼并中,我们看到的是网络在带动传统媒体走,我们看到网络在对一个已经有比网络长的多的行业进行重组。

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开始遍布全球,同时也进入到了校园之中。网络的普及以及交互式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多媒体网络教学变为现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来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以多媒体教学网络与英语视听说教学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网络与英语视听说

作为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视听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视听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有赖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包括信息、知识和感情的沟通。

根据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视觉能提高听力理解,即说话者的言语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听到的内容。所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听懂说话者的态度和真实意图等非言语线索。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因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和图片等于一身,利用性极高。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设备功能的局限性,教师成了视听说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师也只是成了设备的操纵者,他们只是单纯地播放录音和录像,对学生的问题做些简单的解释。这样的方式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很难进行。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虽然多媒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这些媒体几乎都是单向媒体,只能单方面地传递信息,而不能有效接收信息,这样的方式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也不能提供学生的反馈信息,弊端日益凸显,但是,计算机实现了媒体双向教学,它既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也能接收学生信息,从而有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由多媒体计算机与视听材料有机结合而成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具有交互性,不仅能显示视听说的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英语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大为扩展。

二、多媒体教学网络对英语视听说教学产生的影响

具体而言,多媒体教学网络会对英语视听说教学产生以下一系列重要影响:

1、教学内容方面

多媒体教学网络是基于校园宽带网产生的,它有效弥补了英语视听说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的弊端,能够为师生提供时效性强、信息丰富的教学材料。除了DVD、录音和录像之外,还有音频广播节目、卫星直播网络电视节目等,以及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制作而成的各种教学软件等,这些集声音、视频、图像和数字于一体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语言纯正的教学材料和辅助材料。

2、教学形式方面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得知,多媒体教学网络具有实时性、个性化和交互性的特点。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学生实时播放互联网上的教学信息,并同步传递给学生。同时,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答案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和信息的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实时点播互联网上的英语视频节目和音频节目等让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能力。

3、教学主导与主体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