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存在这样一种现状,成年人为了工作和生计,不得不离开孩子到外地工作或到沿海开放城市去打工,整个家庭由祖父母和孙子组成,祖父母成了保姆,家庭成了托儿所。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得到的爱太少,由于父母离开他们过早,从小就缺少父爱、母爱,祖父母和孙子年龄的差异过大,出现了不可逾越的代沟,学习上不能进行辅导,又不知怎样去爱,爱的方式落后,孙子要怎么样就由他怎么样,听之任之,只管其吃饭,不管其思想教育。这样的结果,家庭的经济状况好了,但和孩子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孩子会任性、自大、放荡不羁、心理不健康,这种现状会误了孩子,要知道,任何成功郡不能弥补孩子的失败,从马家爵案件我们会得知,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
一、现状家庭过于溺爱孩子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都有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对孩子过份溺爱会往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也如此,不可拔苗助长,孩子的智力开发应以其成长规律相一致,孩子的特长不是家长强加的,是要靠自身的发展,天赋加努力的结果,才会造就一个人才,由家长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顺从家长的意愿,多数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潜能。现在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了,为了孩子的将来不惜一切代价,倾注全家人的爱心,孩子要啥给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加大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买电脑、请家教、买教辅资料、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结果呢?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自利、懒惰、撒谎、不关心他人、任性等不良品德,家长苦恼、子女烦恼。
二、改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思想先驱。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一生都致力于反对私有制上,就如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开头写的那样: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这一系列的著作中,卢梭通过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阐述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孩子的教育理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蓝图,这本书不仅仅轰动了当时的法国社会,也为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一、《爱弥儿》的内容
在《爱弥儿》中,卢梭将教育的来源分为三个方面: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而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教育。自然教育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以“归于天性”、遵从天性为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在自然教育这种遵循儿童身心特点思想的指导下,卢梭在《爱弥儿》中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的教育——主张将婴儿送到农村去,以体育教育为主;儿童期的教育——批评对儿童灌输理性教育的做法,提倡道德观念的教育;青年期的教育——提倡智育和劳动教育,主张儿童主动学习;青春期的教育——否认先天道德观念,强调道德的学习。《爱弥儿》虽然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著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所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利的一面,例如放弃小学阶段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认为儿童应该远离城市,到乡村自然发展。这一点不仅不符合社会要求,而且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卢梭把儿童的发展阶段简单的以年龄来划分,这是非常不科学,因为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着差异性、不平衡性,只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条件、教育规律来划分阶段才是合理的。
二、《爱弥儿》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育”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重要话题,它担负着传递、保存和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心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青少年的教育环境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开始进入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当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碰撞,在积极的影响中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摩擦”。《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可以深刻影响我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它给我们提供的不是一种框架,而是一种模式,是用来借鉴的,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也要学会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当代实际情况去应用,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对于解决我国家庭教育的不足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进而改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情况。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方式。就如卢梭所说的: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自然使儿童变成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味或者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1]可见,卢梭认为,成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却没有考虑孩子应该有的学习方式,往往忽视了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家庭不应该把学习当做孩子唯一的目标,而应该给予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用积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最终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卢梭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热爱是少年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现代社会的父母,也许很多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于是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可是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注和爱。面对现在犯罪年龄不断下降,家庭教育应该敲响警钟,多一次交谈就能为孩子的成长多铺一块砖。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就是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了解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把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当作孩子的兴趣所在。当然,所谓的“沟通”又并不是在精神上一味的迁就孩子,而是有原则的,就是要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然后再积极的促进孩子的成长,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不再孤单。
卢梭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太多的干预,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天性,而且会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卢梭倡导要发挥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天赋,摈弃有偏见的传统观念,要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然人。与西方学生相比较,我国的学生可以明显看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2] 这种能力与孩子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家庭,很多父母为孩子承担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甚至一部分家庭把孩子当做“宝贝”一样捧在手里,生怕他们受一丁点儿委屈,尤其是现在的家庭结构使老人非常重视家里这唯一的孩子,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然而然的生在,而不是将一切外在事物强塞给孩子,在自然生长中,孩子才能自主的去体会成长路上的苦与甜,从而在内心中逐渐产生应对心理,而不是依赖外部的解决。[3]
三、结语
“儿童的天性”到底应该怎样去发展?是放纵,任其生长?还是由成人来发展?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面对我国现在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天性被家长所“抑制”,他们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而不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兴趣。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他们背着书包踏入课堂,开始正式接触社会开始,家庭应该承担起保护他们天性的任务。现代中国教育处在一种急待改革的阶段,根据相关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可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多么重要,而这一培养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成长,这是一种保护孩子天性的方式,会对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给予积极的启示: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共处,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与孩子共同成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尊重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想,用一种“朋友”的姿态融入孩子的世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4]
【参考文献】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保护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
2.过分“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结果必然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孩子的适应性变差,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见,犹豫不决。
3.严厉“惩罚式”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慌等不良个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
1.无师自通的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无需要别人帮助,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生而育女,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点。
2.重智商、轻德育的误区
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做家长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3.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明显不够。
4.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
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智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否则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当然,家庭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例如,“听话”教育的误区,分数教育的误区,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的误区,等等。
三、改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家长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家长应该学习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学会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
2.家长要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孩子才会通过正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自己的创造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获得金钱地位就行,如果这样教养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
家长要摆正智力教育与做人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孩子的智力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家长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心态采取方法,帮助孩子对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选择。
3.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陶冶孩子的情操,预防和减少孩子的心身疾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家长在对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关系的问题上要树立一个新观念,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的危害不亚于疾病,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4.家长要身体力行
家庭是幼儿的天然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生命延续,是父母感受生命伟大的载体,是父母感受人生快乐与幸福的重要源泉。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性格、行为影响不同,作为父母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合适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现在我国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父母都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多的关爱,有的甚至到溺爱的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行为、性格发展的影响指针,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性格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不太让人满意。我们要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对形成健康人格有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及正确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者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通过自身的行动帮助孩子成长,这应该属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家中会充分尊重子女、信赖子女,使其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身教胜于言教”,做家长的如果说到做到,时时乐于助人,处处做表率、做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学有榜样,做有所依。做家长的率先垂范在教育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更多的父母往往不是选择这样的教育方式,例如:有个小女孩每天早上都是爸爸送到幼儿园。一次她站在教室门口就是不肯进来,也不让爸爸走。教师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后来才知道,爸爸在校门口与朋友聊了几句没理她,就生气了。教师发现她不太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也不愿和小朋友分享,还不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一不如意不分场合就大喊大叫。一次大便,过了半个小时还没好。只见她坐在小马桶上面哭,她说自己拿不到纸。其实放纸的地方离她不远,只要屁股离开马桶就能拿到,可她什么方法也不想就是哭,后来我把纸递给她,她还是哭。后来,带班老师来了问了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小羽,你现在会不会擦屁股,老师不是让你在家学了吗?”最后还是老师帮她擦了屁股。这属于明显的溺爱型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无原则地满足,在家中包揽子女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愈加顽固,长此下去,将造成儿童懒怠、骄横甚至无能。因为溺爱,幼儿不能体验对家长对他人的关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约束能力。溺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
现实中专制型教育父母不少见。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五一放了三天假,放假结束继续上课了,老师往往会让孩子分享自己在假期里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很多小朋友在假期都去了许多地方旅游、做了许多有趣的事,当老师让陶陶分享的时候,他说我上了三天课。老师问,那你觉得假期里最有趣的事是什么?他竟然回答说是学习。教师印象中的陶陶是个胆小不爱讲话、不爱回答问题,不善于交际的孩子。不应盲目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像陶陶一样没有假期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父母的专制教育方式,让孩子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围棋兴趣班,每次课城城的爷爷都会陪他一起来,当城城下棋赢的时候,他会表扬城城,可当城城输了的时候爷爷会说,这都能输,和这个小朋友再下一盘,再输的话就不要回家了或者说再输的话回家就不要看动画片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无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不愿意与人打招呼。见到陌生人不愿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成人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出息,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道理,进行引导。
还有一种很少见但也存在的教育方式是忽视冷漠型教育方式,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父母通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是一味地拒绝,从而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心理发展,引发一些不良的行为。父母应该从自身出发,改正自己对家庭教育的态度,改变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忠实家庭教育,从而重视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未来的发展。
二、建议
1.首先,要给孩子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开心、健康地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环境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