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1: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探究式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现结合日常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满堂问
把探究式教学简单地认为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就完成了探究任务。整堂课设计十几个问题,十几个问题回答完一节课也就结束了。问题过多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容易造成一个学生思考代替全班同学思考,教师提问哪个学生就哪个学生思考、回答。这就从教学的一个极端(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误区二:所有知识都采用探究式教学
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用探究式教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接受学习。有些探究活动实质是一道简单的思考题,或者说是一题练习题,有些问题的答案课本上原原本本就有,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可以回答,这种问题就没有探究的意义。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而不是“学生一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
误区三:每一节课都使用探究式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尤其是探究式教学更是教师们用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有的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是低效的,学生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学。
误区四:不重视问题的提出
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提问少,甚至整堂课都是教师在问,学生在答。即使是教师提问,也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或是针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需用“是”与“否”来回答,探究性的问题比较少。探究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科学探究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二、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要用探究式教学,也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可以用探究式教学。所以要使用探究式教学首先要精心选择探究活动内容,选择一些真正具有探究思维特征的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参与教学。
案例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讲到东亚季风形成原因的时候,提到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作为文科生,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少,什么叫比热,比热的大小对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经常会感到迷茫,经常要问:“什么是海陆热力差异?”我告诉学生,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比热也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也不同。学生马上提出了疑问:那它们温度变化会有什么不同呢?我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同样强度太阳辐射下,是陆地升温快还是海洋升温快?经过讨论,形成了这几种观点:一种认为可能海洋升温比陆地快,另一种认为可能海洋升温比陆地慢,还有一种认为应该差不多快。既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那大家能不能设计一套实验方案证明哪一种升温快呢?经过讨论,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工具:两个透明玻璃杯、沙子、水、两把温度计。
实验步骤:1.在透明玻璃杯里分别装入水和沙子,并分别插入一把温度计。
2.把两个玻璃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半小时后读出温度计的度数,并做好记录。
3.把两个玻璃杯同时移回室内,十分钟后再读出温度计的度数,做好记录。
4.实验结果: 温度计示数变化。
实验结论:水升温慢降温也慢,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而且温度变化的幅度更大。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沙子的比热不同。
通过这个探究性实验,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夏季陆地上会形成热低压、冬季陆地上会形成冷高压,对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采用这种实验性探究式教学在一节课时间里很难完成这个实验,要利用部分课外时间来完成。
案例二: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材讲到“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七月份地球处在黄道的远日点附近,而我国为什么又气温比较热?”等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这些探究性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力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过程。
案例三:2010年3月以来,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北京、湖北等16个中国省市区出现沙尘暴,受到这第一波沙尘暴的影响,香港、台湾都录得有纪录以来最高的空气污染指数。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今年多沙尘天气?而且波及范围会这么广?”“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哪些条件?”“沙尘暴会造成哪些危害,应如何防治沙尘暴?”“北方沙尘天气多出现在哪个季节?”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对我国北方地区多沙尘天气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又比如必修一第一章讲到地球的特殊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地球上有生命体存在,那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有生命体存在吗?近几百年来,人们常报告看到天空中有神秘的物体(英文缩写为UFO)。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飞行员看到奇怪的、明亮的光球在他们的飞机旁边飞行。在 1946 年的夏季及秋季,在瑞典和挪威的上空好几次出现不寻常的飞行物。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了UFO现象后直至现在, 不同地区已有超过百万人次有遇到UFO之经验。据一些目击者称,他们在晚上天空中看到一些不普通的光及遭到UFO绑架。在绑架期间,他们可能会和“异形”交谈,被迫参与医学实验,被、植入一些物件在体内,或甚至飞往其他星球。墨西哥是世界上发现最多飞碟 UFO 的地方。UFO是不是天外来客,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体存在?可以发动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探索地球之谜。信息可从教材中查找,也可从其他参考书、报刊查找,也可以上网去查找,还可询问老师和同学。获得信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反思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科学教育的兴起,国外相应诞生了各种“探究教学”理论,其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如下特点:
1.“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
2.“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
3.“探究式教学”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科学概念。
4.“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式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思想的一种转变,在地理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式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一种具有高效益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因而,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应该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受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形成,难以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所以探究要与其他方式有机结合使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地进行深入实践、研究、探索,真正体会课改精神,吃透课改的内涵,相信“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强的探究实践性。在传统地理学科教学方法中,往往以理论基础讲解较多,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课本上的规律性问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收到了极大的打击,阻碍地理学科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实践的能力等。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对初中地理学科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果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否则教师的教学手段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是盲目的、事倍功半的,同时还会延误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学生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中物理学科上运用探究式教学,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相应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得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同学展示教学相关内容,创设地理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打破教师的神圣化,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大胆猜测,积极探究问题,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本质,从中提出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贴教材,善于创设意境、设置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主探究,搜集材料,实现对答案的寻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队员之间的合作完成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发现新奇想法时,不要一味否定,要给予保护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激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
教师应提出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程度的地理理论和知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提问和分析,并对学生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其他教学成功案例,开拓教学思维,寻求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
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对小组结论进行书面表达,然后总结归纳,将各个小组的结论总结起来,结合教材归纳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并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注意要点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尽职尽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引导。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互动,因此教师应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来参与教学活动。
进行探究性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应为主体地位。教师在创设意境时,要营造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关系时,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的原则,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破除教师神圣化。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惧权威,与自己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应用分离的现象,使得学生很难消化课堂知识。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积累都有着差异,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当前学情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察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掌握实践能力。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框架,又为学生解答了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待于我国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挖掘创新,总结成功经验。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内容摘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有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他强调了个人是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并赋予意义的,因此在学习中强调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及重视合作学习。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考模式的改革,大地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创新源于优质的教育。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是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教学和所有活动之中。因此,不失时机的地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
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不要把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和策略完全对立起来,而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自己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还要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 (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
探究性提问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是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也很少提问。即使在教师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是”与“否”来回答,较少是探究性的问题。
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着重考虑的问题有:①问在有疑之处。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教师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并对地理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②问题难易程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③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尤其是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综合分析、智能训练、案例探讨、地图和数据表格等,这对设计探究性提问起到指导作用。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有:
(1)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具有开改性的探究讨论主题,会刺激学生萌
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的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3)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义,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4)提问贯彻讨论全过程。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
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否则讨论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讨论时,特别要注意确定恰当的讨论题。选择什么问题作为探讨的主题关系对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判断讨论内容是否恰当,一是看学生是否齐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二是看这个内容学生是否理解或在科学上是否已成定论,如果某个问题学生已理解或已成定论,而且学生对此确信无疑,那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三是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例如:依据你对未来下列各种问题的关注程度,按先后次序排列在金字塔图的方框中。通过谈判、协商,与小组同学达成共识,并综合归纳实现未来理想的各种途径,了解目前人类为实现这些前景采取的方法。如:防治荒漠化、消灭贫困、充足的绿色食品、减少噪声、扩大绿地、净化空气、饮用清洁的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扩大自然保护区。
不难相信开展这种课堂讨论,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有的探究性讨论题要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是课堂探究在课外的延伸。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演示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设计探究性演示,主要应突出其特点:
①着眼予以归纳的方式演示。归纳演示是指从个别或某类具体事实上概括一般原理的一种演示。其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做出假设。
②提问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演示的目的,认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提问,使演示过程充满着“谜”,引导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以从探究演示中所领悟的道理,去寻找“谜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20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强调考试成绩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被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所取代。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征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以科学性的问题为线索,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进行提问,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同时,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采用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以学生为主,合理进行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质量较低,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与昼夜产生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来展示晨昏线的形成,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晨昏线的移动方向、特点等,然后提问学生昼长、夜长变化与自转速度、季节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科学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问题是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合理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宇宙星体相关的视频、图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几个星体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共有多少颗星体”等,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W习热情。
3.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4.培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本地为例,利用网络技术,收集本地的经济数据,分析本地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情况、工业布局以及各产业的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参考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教学和所有活动之中。
二、探究式教学给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地理教学中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采取“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因此,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然而,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情况依然存在。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是什么束缚探究式教学的进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既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三、影响探究式教学进行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地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在我国,很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认为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是让学生通过比接受式教学更好的方式去掌握知识,却没能理解探究式教学有着比获得知识更丰富的意义。由于探究式教学本身比较费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成长,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探究式教学的热情。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多是一些“专家讲座”式的,教师只是从宏观的教育学角度了解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意义和一般特点,而和自己从教的学科教学实践有距离,致使很多教师听得热血沸腾,而一回到教学实践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
2.地理教师驾驭探究式教学的能力欠佳。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如教育科研能力、问题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把握探究过程的能力等。由于教师自身的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得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如有的教师在实践中有完整的探究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却没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待差异;让学生尝试探究,却不能宽容学生的失误。从而使现实的探究教学往往只有表面形式,无实质的精神。也有的教师探究内容选择不当、提出的问题难度把握不好、在探究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机械照搬探究过程;过于强调过程,忽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等。
(二)客观原因
1.地理学科探究式教学文献缺乏。虽然我国目前也有大量有关探究式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出现。然而它们的理论性太强,教师比较喜欢的直接结合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以及教学视频却很少,教师很难将一些宏观抽象的探究式教学理念和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也是束缚教师放不开手脚的一大因素。
2.评价体系的滞后。自从探究式教学引入基础教育以来,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很多教师也理解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及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中考、高考命题也正在一步步的向着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仍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迫于中考、高考成绩等评价的压力,而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3.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使用实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中西部地区或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很难负担起学生探究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外出交流、培训需要的经费,学校无法满足,教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掌握,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了。
探究式教学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一线教师具有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客观原因,作为一线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入探究式教学,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四、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首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自己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其次,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还要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选取一些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有争论性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第二,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信息资料的收集、问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等;第三,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中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要能随机应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总之,尽管在中学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困难重重,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探究式教学的优点以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越性,作为地理教师应该接受挑战,把探究式教学坚持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高中地理新课程,加大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比重,特别是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内容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把握好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具备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这是落实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猜想,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准备好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方法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都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要解决这些课题,这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联想、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创设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及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三、探究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缺乏、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量,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三种形式:
1.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从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析2013—2014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找出三个重酸雨区都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因,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21世纪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交流探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地理新课标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固有弊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知识,不再是“强按着牛喝水”,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因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欲望是激发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因素,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的情境,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地理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的气候时,针对气候知识既抽象又枯燥、学生不易把握这一情况,可设计生活情境问题:假如你到浙江天堂伞业和青岛海尔空调市场开发部应聘,恰逢企业要在欧洲西部英国的伯明翰与波兰的华沙开发市场,根据气候的特性,你将怎样为公司设计销售分配方案,保证商品的畅销呢?这样的问题可使学生立刻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探究讨论后,学生不仅会明确气候是产品市场开发的关键,而且能够掌握气候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生活实践,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探究和实践才能被体验和内化。对学生的探究性提问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例如,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时,其具体步骤是这样设计的:(1)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中关于水的使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参与社区调查、收集事实依据,如马桶滴漏现象、洗车、学校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跑水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这种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设计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多种方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探究思想和创新意识。例如,关于长江沿江铁路、公路建设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建设的看法。
赞成者的说法:(1)北有陇海铁路,南有浙赣铁路,中间的沿江地带却没有东西铁路大动脉。(2)德国莱茵河、美国密西西比河都建有沿河铁路和高速公路。(3)没有连贯的沿江大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给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沟通带来困难。
反对者的说法:(1)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投资太大,可能引起长江运量的下降。(2)既然有长江黄金水道,再建设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则是一种重复建设,太浪费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2)提问学生赞成哪一方的观点,是否还有其他的观点。(把观点相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3)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4)把赞成者与反对者分成两个大组,组织辩论。(5)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给出总结。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第二,在具体的探究实践中,所学的地理知识被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的认可度;第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遗忘率低,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情境
问题的提出需要相应的情境,而探究学习以具体的问题为依托,因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从设计课堂情境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明到美国洛杉矶(119°W)旅游,他所乘的飞机在上海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2012年7月3日11:40,向东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于洛杉矶当地时间7月3日10:30抵达,飞机的飞行时间是多少小时?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此外,在一些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中,不但需要天气适宜,还需要用到一些实验工具,为此,教师应该早作准备,安排好实验时间、场所和工具,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测量和计算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提前选好场所,准备好竹竿等试验用具,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最后针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探究过程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不到锻炼。探究式教学模式目的在改变这一现象,让教学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设计由易到难的探究模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此外,教师不应该将重点放在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更注重探究的过程,了解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误区,还存在哪些疑点。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可以结合相关地图,让学生谈谈中国城市的分布特点,促进城市发展的要素等,并结合上海、北京等典型的城市,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分析这些城市的区位要素,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三、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探究教学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地理学的发展轨迹,地理变得更加信息化、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网络电子地图正逐渐取代纸质地图,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向导。因此,高中生不仅需要具备判读纸质地图的能力,还需要掌握使用电子地图的能力,及时与时代接轨。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而反思一下我们的地理教学,却发现“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却是步履维艰。
一、原因
1.从主观上看
(1)地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
(2)地理教师驾驭探究式教学的能力欠佳。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如问题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由于教师自身的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得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
2.从客观上看
(1)评价体系的滞后。众所周知,中考和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虽然探究式教学已引入基础教育,但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教师迫于中考、高考成绩等评价的压力,而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2)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用实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中西部地区或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很难负担起学生探究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二、解决之道
“探究式”教学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一线教师具有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入探究式教学,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笔者认为善加利用课堂三问,可以使我们课堂上“探究”的火花四溅。
1.教师提问求创新
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这种提问,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如在学习“地球上时区划分”的问题时,传统提问方式大多是:“请读书找出0时区、东一区、西一区……分别是怎样划分出的?”但我们设计这样的提问:“如果我们把从0度到东经15度划为东一区,0度到西经15度划为西一区……依次类推,你认为是否合适?”显然前一个提问属于常规性的记忆提问,而后一个提问则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地球上时区划分的含义,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2.学生提问在引导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争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如讲季风气候时,由于我们学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风(偏北风),夏季吹什么风(偏南风),我们这里的房子大部分坐什么向朝什么向(坐北朝南)。再如:讲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下来。同学们身边有种物质跟大气的这种特性很相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玻璃)同学们摸一摸窗户上的铝合金和玻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铝合金较热、玻璃较冷)生活中,冬天利用玻璃建起来的房子种花卉、蔬菜,这叫温室效应。
3.小组提问要鼓励
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时,还能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间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如:假如让你来当治理海河的总设计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大家讨论的答案:学生甲:上游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工保持。学生乙:上游要修建水库。(教师可再问:修建水库有什么作用?)学生丙: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学生丁:把干流挖得宽一些。教师:现在只有一个出海口,是不是可以再挖几条河道,加几个出海口。最后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你们应当感到自豪,你们提的一些方案都被采用了,现在一起看课本。小组讨论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必须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必须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三、经验
探究性教学固然很好,但是从课堂实践看,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
1.重视过程
因为供给学生进行探究的题目,结论多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只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
2.合理分组
二、重视课堂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定位
1、学生定位
探究式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甚至是自主学习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体验过程,而不是把学生当做接纳现成知识的“盛器”。如在地方时和区时以及日界线问题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如宾馆大堂的壁钟、打国际长途选择合适的时间、观看NBA比赛直播的时间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区时的规定、时差的计算,让学生在实践感知中发现结论、获得知识。
2、教师定位
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着知识上课堂,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关心的、来自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上课堂。例如,在学习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时,可以提供一些基本数据和世界一些国家能源消耗柱状图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表,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把结论一股脑儿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由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我发现的问题兴趣,积极思考,探寻问题解决办法。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的课堂目标设置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描述,它对地理课堂行为具有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规范性。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地理学科教育的特点,从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入手,把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视为地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1、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
地理学科教育追求目标是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如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使学生自主获得基础知识和懂得运用图表和数据,在说明二分二至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的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再进一步让学生把数据转化为变化曲线图。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获取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的途径,而且还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读图能力。
2、掌握学习地理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预设问题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参与问题的条件和多维性探索的目标,让学生围绕着目标内容,自主收集处理信息,探究问题,建构答案。例如,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提供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若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性质均匀,获得理想状态下的单圈热力环流。然后,逐一逆推,得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出现的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指明了方向。
三、探究式地理教学的课堂内容构建
1、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丰富的生活地理素材,寻找学生熟悉的或常见的地理知识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回归地理的本质特征。如:讲授“季风”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从这些简单常见的实践问题中让学生了解这都是两者比热容不同的缘故,再进一步拓展到陆地和海洋的关系也存在类似的比热容的区别。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教师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着手,把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课题,并创设一定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想象、验证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自主构建知识。如,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可以结合展示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观看登山旅游的视频资料,借此让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地形类型有所了解。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原理,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改善地理学习的思维品质;同时地理教学法也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资源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增进学生爱家乡与爱祖国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将这些因素有机整合起来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但这三方面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他们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地训练是有违课改进念的。如何统一?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觉得,实施地理课的探究式教学是三者有机整合的良策。
一、把握探究式学习的涵义
探究即探讨中的研究,也就是"深入探讨"、"不断研究"。探究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两种方式。
接受式探究,是一种简单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是指学生通过向他人了解,通过书本或网络得到现成的信息的过程。发现式探究则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调查、研究来获取信息,从而进行信息处理,最终归纳出新知的过程。这两种方式各在其长处,接受式探究信息获取比较直接省时,是高效获取资源的一种方法,而发现式探究则是一种学生直接面对世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获取真切体验而获得理解与消化的可能性,学习效果较好。
二、认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高中地理科教学,正处在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大,加之高中地理在整个高考体系中的地位不甚重要,有些学生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探究式教学为研究而研究,缺乏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现状,学习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觉得,教师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第一重要的。
1.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符合高中生好奇性强,对求知世界喜欢研究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把学生探究的兴趣给调动起来,然后就将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不是越俎代庖。
2.互动性
探究式学习不但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而且提倡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协作精神,使成果可以共享。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并给以及时的引导。对于一些有有争议的问题, 老师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敢于创新。
三、地理探究课教学策略举隅
(一)探究课的前期准备
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课的教案,明确本堂课的探究课题与探究目标,将教案的重点放在探究过程的指导与探究结果的评价上。由于探究课上学生可能作出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回答,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研读教材并阅读相关文献,以便在课堂上不慌乱。学生要让他们事先进行教材的预习,还可以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加深教材的理解,同时要让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问题。
(二)发现和提出问题
地理新教材有些问题是教材直接提出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发现的,问题的发现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探究问题来自教材,教师课前要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应写在教案中,这样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游刃有余、紧张而不忙乱。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一课,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教学价值,教师就作适当引导,最终定位成两个主要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是什么?等。
(三)查询与收集信息
信息可以从教材中查找,也可以从其他参考书、报刊或网络中查询,也可询问教师和同学,获得信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这几个步骤可大可小,小到类似于步骤2中提到的小问题,大到本章最后的问题研究。对于小问题的探究,在一堂课中可以设计好几个,学生能回答的则让学生来完成。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重点问题则要需一堂课来探究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更深的印象。
(四)分析并获得结论
对资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也可以采用分组交流、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组织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必要时给以点拔和解疑或启发讲解,当然教师也要更多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问题的结论,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