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初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4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初学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模式及工作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一些改变。对于计算机应用的理解与掌握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也逐渐扩大,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计算机人才方能被市场所接纳。从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来看,应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原理的掌握,而应该更多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可见,计算机教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都市文化现象。对于职业高中来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当前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

1.1 在思想上欠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从目前不少职高教育中关于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开展来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时安排都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不难发现,大多数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一些实践教学必备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资源设置迟迟没有到位,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在一些有实践课的计算机基础课堂中,其具体的实践内容比较浅显,缺乏完整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课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难以做到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结合

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程度来讲,也表现为严重的框架性特征。理论课上讲授的内容与实践课的实际操作毫不相关,没有了理论原理作为铺垫,实践课的教学只能是机械地模仿操作,这就难以体现实践课程设置的现实作用。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教师只是将具体的操作步骤安排给学生去操作,至于其中的操作原理及注意事项则鲜少涉及,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错误操作的现象屡屡发生。

1.3 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实践教学的实施,其主体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学生在实践课上擅自登录聊天网站或是进行一些与实践教学无关的活动;或是实践教学前缺少必要的预习工作,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措;还有一些学生在实践课内容的选择上单纯针对考试要考的内容进行复习,其余就搁置一边。以上现象皆是由于学生自身没有对实践课程产生足够的认识。

1.4 学校本身的课程实施条件和教学设备不到位

从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所需经费及教学设备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当前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一些实践教学必备的模拟实验室等高技术教学手段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际运用,这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基本的硬件实验和网络实验无法实际演示,对于学生后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2 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提升策略

2.1 从思想上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完善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原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有意识地将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思想上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引导学生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对待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正确的实践理念指导下,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加大实践设备的投入力度

一些实践课程中的重要设备投入,例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模拟实验室等,加大对这些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是极为必要的。在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就计算机应用基础里的硬件维护等实践内容进行实际的模拟操作,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在进行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实际的市场需求,力求实现实践教学的独创性与适应性特征。

2.3 重视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让实践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定期安排专业内教师去往名校或是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与进修,了解当前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4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以及认知结构的不同来妥善选取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课外内容,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就应该循序渐进,从基本的实践内容入手。

2.5 促进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关于职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考核,以往都是以选择题为主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虽然便于教师阅卷,但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却显得过于片面。若是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之上加入实践内容的考核,既能让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足够重视,又能对于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有大致了解。

3 结束语

对于职业高中教育来说,应不仅仅关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应更加侧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妥善利用。此外,针对当前职业高中学生计算机实用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缺失,学校应有意识地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加以训练,重视实践教学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体系,都应朝着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推进,促进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

篇2

《基础会计》由于专业术语的抽象、深W、枯燥,加上职高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参与性差,形成被动性学习,习惯于听老师讲,很少去自己阅读教材,对知识进行梳理,更是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因而形成教学效率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结果。基于《基础会计》的理论性与操作性并举的特点,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其操作性强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变成直观性强的具体情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这一观念出发,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探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会计在会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基础会计课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首要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学会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技术和技能。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它起到启蒙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 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学生听得多“做”得少,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同时由于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教学顺序上,先介绍会计概论,后介绍借贷记账法,再介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学生要先学习理论再进行实训。这种教学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因其年龄小、基础薄、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会计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怎样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第一阶段:认识、入门、掌握阶段,教师主导,学生主角。其教学做环境: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连高清投影仪;教学方法和手段: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怎样做,怎样做好。教师在教学中,以实务教学为主线,将工作环节转化为教学任务,按实践操作顺序安排教学,学生先参观往届学生所做的账本、账簿、报表,从而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开始,首先边做边学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收据、收料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支票、进账单、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委托收款业务办理、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汇兑凭证、托收凭证等凭证的填制),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随后介绍企业的经济业务,如何将各种原始凭证分类,在学生有一些初步认识后,穿插讲解会计核算的“钥匙”――借贷记账法,并让学生运用借贷记账法将经济业务(以某年的12月份业务为例,具体有筹资、提现、采购、出差借款、入库、出库、销售、差费报销、薪酬等日常简单业务核算和期末计算利润等期末会计核算)填制在记账凭证上,接下来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账簿核对无误后,编制财务报表,最后整理和装订凭证。通过动手,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在操作中,简要介绍用到的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务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一教学顺序,避免一开始就学习抽象的会计专业名词和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篇3

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一批基础良好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其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我国中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推行已经10年有余,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优秀医科人才。然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中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妥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发展基础医学,推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相关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索考量。[1]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实验教学片面注重理论研究,实践活动仍显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但受客观情况限制,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平齐。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更有甚者实践教育几乎为零。对于医学教育来讲这是一大桎梏,严重影响学生对于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各中职院校未能与周边医院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实践机会大量的流失。

2、相关指导教师缺乏临床实验教学经验。中职医学的指导教师主要有两方面构成,其一是由有丰富经验的老医师、老教授构成,这一部分人在近些年来逐渐靠近退休年龄,其体力精力已经无法满足医学教育的实践需要。另一部分主要是以新晉医师、各高校毕业研究生为主,这些人员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其临床经验严重不足。自己刚刚告别学生时代就来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理念、教育经验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欠缺,需要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培训才能够予以补平。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殊不知医学作为一种实践科学,其实践性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理论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3、基础医学教育缺乏国家政策扶持,研究经费受限。中职基础医学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社会有很多人对其并不认可,得到的支持与帮助相比较而言也就十分有限。然而新生事物的兴起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界或相关领域的支持与帮助,没有这些新兴事物难以维系。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当前其发展尚不成熟,想要自成体系、形成气候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考验与见证。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医学专业人才补充相应的医疗服务队伍,然而这一过程十分漫长,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石与保证,可以说没有良好的资金支撑难以确保其最终投入实践。当前我国在医学研究、临床实践扥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渐增多,但总的来说其相对于客观需要而言仍显不足,国家对于中职医学实践教育应当多进行政策支持。然而反观现实情况,这点明显做的不到位。财政支持对于中职医学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情况下这些院校没有足够的财力购进所需设备,优秀医学人才也因无法提供良好待遇纷纷跳槽离校,严重制约了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相应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充实医学实践活动。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要保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细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校方应当积极搭建平台,与其他院校、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定期输送优秀学员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实习,积累经验。在校期间,指导教师应当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要进一步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2、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想要进一步提高中职医学的实践教育水平,最佳方法便是在老师空闲时段推行广泛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学中进行工作,在工作中熟练所学知识。要定期对最新实践医学知识进行学习与展望,要时刻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相关教育机构应当选派本机构内优秀教育人才进入其他高校交换学习,从而增强其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提高实践教育水平。要形成实践出真知的基本观念,从导师的角度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流程,形成基本框架,使其成为实践医学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3、国家应倾向性的给予财政税收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国家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应当持开放性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其中的各项细节内容应当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倾向性的对其提供医学技术支持、财政支持、税收支持,必要时可以通过颁布决定、法案的方式保证医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其次在财政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支出,重点培养先进医学领域技术人才。除此之外,国家可以利用税收额度与比例控制相关医学产业与高校间的互利合作,适当的降低医学高校采购设备的成本消耗。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医学器具生产的投资领域降低税收征收成本,降低相应的企业发展成本,从根本上扶持医学教学领域。对于积极为医学高校提供实践机会的医疗单位进行有倾向的鼓励及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帮助学生在加强对医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掌握医学实践技能,从而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中职医学从业者。

三、结语

中职教育是我国继九年义务教育后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为中考失利的学生提供了再教育的可能性,然而中职教育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专业性强、实践活动丰富、较为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开放性的、面向社会的。如何规范化的实施教育计划,传授更多的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技能是其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基于对该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具体的探讨了中职医学教育领域的问题与不足。希望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刘红

篇4

1、实验教学片面注重理论研究,实践活动仍显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但受客观情况限制,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平齐。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更有甚者实践教育几乎为零。对于医学教育来讲这是一大桎梏,严重影响学生对于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各中职院校未能与周边医院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实践机会大量的流失。

2、相关指导教师缺乏临床实验教学经验。中职医学的指导教师主要有两方面构成,其一是由有丰富经验的老医师、老教授构成,这一部分人在近些年来逐渐靠近退休年龄,其体力精力已经无法满足医学教育的实践需要。另一部分主要是以新晉医师、各高校毕业研究生为主,这些人员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其临床经验严重不足。自己刚刚告别学生时代就来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理念、教育经验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欠缺,需要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培训才能够予以补平。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殊不知医学作为一种实践科学,其实践性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理论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3、基础医学教育缺乏国家政策扶持,研究经费受限。中职基础医学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社会有很多人对其并不认可,得到的支持与帮助相比较而言也就十分有限。然而新生事物的兴起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界或相关领域的支持与帮助,没有这些新兴事物难以维系。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当前其发展尚不成熟,想要自成体系、形成气候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考验与见证。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医学专业人才补充相应的医疗服务队伍,然而这一过程十分漫长,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石与保证,可以说没有良好的资金支撑难以确保其最终投入实践。当前我国在医学研究、临床实践扥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渐增多,但总的来说其相对于客观需要而言仍显不足,国家对于中职医学实践教育应当多进行政策支持。然而反观现实情况,这点明显做的不到位。财政支持对于中职医学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情况下这些院校没有足够的财力购进所需设备,优秀医学人才也因无法提供良好待遇纷纷跳槽离校,严重制约了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相应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充实医学实践活动。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要保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细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校方应当积极搭建平台,与其他院校、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定期输送优秀学员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实习,积累经验。在校期间,指导教师应当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要进一步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2、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想要进一步提高中职医学的实践教育水平,最佳方法便是在老师空闲时段推行广泛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学中进行工作,在工作中熟练所学知识。要定期对最新实践医学知识进行学习与展望,要时刻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相关教育机构应当选派本机构内优秀教育人才进入其他高校交换学习,从而增强其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提高实践教育水平。要形成实践出真知的基本观念,从导师的角度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流程,形成基本框架,使其成为实践医学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3、国家应倾向性的给予财政税收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国家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应当持开放性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其中的各项细节内容应当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倾向性的对其提供医学技术支持、财政支持、税收支持,必要时可以通过颁布决定、法案的方式保证医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其次在财政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支出,重点培养先进医学领域技术人才。除此之外,国家可以利用税收额度与比例控制相关医学产业与高校间的互利合作,适当的降低医学高校采购设备的成本消耗。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医学器具生产的投资领域降低税收征收成本,降低相应的企业发展成本,从根本上扶持医学教学领域。对于积极为医学高校提供实践机会的医疗单位进行有倾向的鼓励及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帮助学生在加强对医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掌握医学实践技能,从而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中职医学从业者。

三、结语

中职教育是我国继九年义务教育后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为中考失利的学生提供了再教育的可能性,然而中职教育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专业性强、实践活动丰富、较为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开放性的、面向社会的。如何规范化的实施教育计划,传授更多的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技能是其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基于对该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具体的探讨了中职医学教育领域的问题与不足。希望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浅谈中职医学教育的实验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5:27-30.

篇5

关键词: 技术经济;知识溢出;溢出效应

Key words: technology economics;knowledge spillovers;spillover effect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19-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5),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ZDIXM012,2012JDXM004),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2Y03)资助。

作者简介:王子龙(1978-),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杨宇(1980-),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文化。

0 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中把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剩余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验证了当代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等,其中知识溢出效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测度以及知识溢出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动向。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一是从宏观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二是从微观讨论知识溢出与网络、空间距离及R&D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溢出分为通过学术出版物等非嵌入性知识载体实现的知识溢出和通过知识主体间面对面交流的知识溢出[1]。地理邻近性在区域知识溢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知识溢出受到地域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近的主体,发生知识溢出的几率就越大[2]。知识溢出广泛存在于地理邻近和技术结构相似的区域间,地理和技术比较邻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发生。

1 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知识溢出效应是指知识溢出接受者通过加工整合获得的溢出知识,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会不断传播,最终为全球所共享,有时候这个传播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并且传播时间也较长。永远独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早已不存在,相反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非常短暂。科学技术本身演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流动的低成本。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依赖度逐渐增大,在知识技术网络中,融合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随着商品知识密集度的增高其相关性变小。知识溢出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知识溢出正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知识溢出能够加快人力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构筑,有利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随着知识的交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人力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引发溢出效应,利用相关知识接受者进行生产或创新,导致其成本低于知识溢出方产生的成本,“搭便车”企业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使知识溢出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知识势差,知识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知识接受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当知识领先者的优势超过知识接受者的优势时,知识接受者通过对领先知识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获得知识溢出收益。

知识溢出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集群。知识溢出是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3]。多种知识之间的联合生产不会因知识种类的增加而出现设备的大幅度更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完善,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当只考虑两种产品的生产时,其成本函数为:SC=■式中SC表示范围经济程度,Q1,Q2分别表示两种知识产出数量,C(Q1),C(Q2)为相应的成本,C(Q1,Q2)为联合生产两种知识的平均成本。SC>0表示联合生产成本小于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即联合产生范围经济,SC越大表示范围经济程度越高。SC

2 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的大小与知识接受企业同知识领先者空间位置上的邻近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溢出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如果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仅依赖于特殊的非空间因素,空间距离对于知识传播没有影响。否则,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局限性[4]。这里实证研究对象为14个OECD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与美国;研究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由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的R&D支出占据了研究对象的9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里视这五个国家(G5)为其他九个国家的知识溢出来源。G5与相关国家的空间距离如表1所示。

利用技术调整后的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

lnFcit=?琢ci+?琢t+?茁ln[scit+?酌(■sgite■)+?着cit,?坌c,i,t

这里,c表示国家,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表示G5中的一国,Dcg表示c与G5中的某一国家g的空间距离,?琢ci、?琢t,?茁、?酌与?啄为相关估计参数,?着cit表示误差项。参数?茁反映了与本国R&D密切相关的生产率弹性,?酌则表明从外国R&D中获取利益后的生产率大小。?啄表示距离参数,即R&D的地方化程度,通常由在空间距离不等条件下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度来确定[5]。根据G5与相关国家空间距离及产业数据可以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内R&D效果?啄=0.054,来自G5国R&D相对效果?酌=1.129,距离参数?啄=0.495。由于?酌为正且?啄为正,这表明来自G5国R&D的有效性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溢出已经超越区域地理边界,知识正负向溢出的空间距离变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邻近区域对本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强度呈现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

3 研究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条件,接受企业的模仿创新是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溢出正效应表现为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空间距离越近知识溢出流越大,远离溢出源的地区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进行直接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小,其突出表现是溢出中间阻力增大,溢出速度相对较慢。由于新技术被同行业模仿随空间距离的增加存在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知识溢出时滞及知识退化率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例变化。

参考文献:

[1]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0):2-9.

[2]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8(4):1549-1566.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是: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得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轻松自由地掌握知识——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在学生有需要时,从旁递一下拐杖”的人。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其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广、更新快,所以它的学习方法有别与其他的学科。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莫大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目前的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知识的繁杂多样性,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学生会慢慢觉得它比较复杂、比较枯燥,并产生迷惘、惧怕、甚至想放弃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问题的探讨

在刚接触生本理论时,由于认识不深,没领悟到生本理念的真谛,只停留在粗浅的文字认识层面,认为: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里少做事少说话。就因为这么一个粗浅而又错误的认识,走了很多弯路。

开始按着自己粗浅的理解,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尝试过课堂初期向学生展示一个标准的作业成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完成相关操作;尝试过给出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引,引导学生操作……这些措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学生更是觉得枯燥无味。种种的失败让我决心重新认真学习生本理论。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对生本教育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曲解了它的真实涵义,以为让学生自由开放、独立自主的学习,就是教师什么都不用管,给出学习范围后听之任之就行了,既没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也没给学生适当的导航与鼓励,更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热烈、充满关爱与鼓励的学习环境。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由“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组成。

领受:教师要向学生确定教学任务,并且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要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做出调整。

领悟:是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和核心环节。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既然对“生本教育”有了较深、较正确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度尝试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首先,建立小组,提前明确学习任务。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向学生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关注一下大致的学习内容,尝试利用各种渠道发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必要时,还会向他们提供几个相关的网址,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浏览。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引导他们主动“准备”学习,还采用选举“最优秀发掘员”、“最优秀关联员”、“最优秀资料情报员”等方法激励他们多尝试、多思考。教师意识到:若仅靠学生单个去发现问题、去领会知识、去深化延伸知识,他们的个体力量与能源是不够的;而若他们一遇到问题就找教师,知识的延伸还时刻需要教师的指导的话,这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潜能,有碍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别说教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照顾不到每一位学生。所以,把学生每四个人组合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课前一起做好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工作,课堂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释疑,共同进退。

其次,组织探讨,因势利导,始终谨记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这个身份。课堂中,再次明确该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该内容提出一些相关而又扼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他们把课前已收集、分析好的资料与该节课联系起来,并让他们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把书本知识和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起来,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擅自把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演绎一个巡视者、旁听者的角色。只有当学生面露迷惘之色、不知所措,或是讨论争持不下时,教师才能引导他们走回“正道”,而这么一个行为也往往是点到即止,剩下的还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

篇7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电子课件PPT”+“讲解”的简单教学模式已在逐渐改变,正朝着情景化教学和案例化教学迈进。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也不再过分追求理论知识,而是以实用为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体系,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进。

一、情景教学的涵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将会学到更为有效的知识,学会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所以,情境教学法在人才培养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情景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1.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情景教学”创设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利用知识的内在逻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不断往下学习,从而完成目标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情境教学的创设应当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

情境教学可用于新授课,从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的。例如:在学习《海报制作》时,因为学生都有阅读海报的经历,所以在学习海报制作的开始,我引导学生去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优秀的海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资料。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资料,使学生进行一个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问题。而且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查找观察优秀海报——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的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逐一解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发现问题是关键。

2.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选择良好教学情境创设时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另一方面又要创设教学情境,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82-01

记忆是英语学习中让学生头痛而又不得不顺其而行的必由之路。有趣的记忆会使记忆的内容达到永久性的保存,相反无聊、令人厌倦的记忆,其内容仅仅是流星一般的瞬间存在。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谈一些常见的学习英语生词方法

一、化整为零记忆法

英语教材以单元划分教学安排,每单元的教学时间约为一周左右,若强行使学生一天内记住一周内单词,确实很难,但如果将这些单词进行了分段记忆方法指导效果会好的多。教单词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化难为易,化集中为分散。集中识词单从名称上看,似乎与我们学习单词的化集中为分散的原则相违背。但只要看一下它的学习过程我们就会知道,它并不是将一些单词简单集中到一起去学习,而是通过学期前的第一次预习、单元前的第二次预习、课前的第三次预习、课后第一次复习、单元后的第二次复习、学期结束时第三次复习这六步网络式的学习法,使单词重复次数多了出现频率高了,记忆效果当然也就明显了。

二、串联单词记忆法

英语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又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随着语言点的一天天增加,一不小心这些东西,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过眼烟云,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校教师创作并借用一些巧记妙喻的歌决,让学生茅塞顿开,很适合广大学生的口味,一个语法点,有时放下来是一堆,但提起来便是一串。针对语言知识内容,灵活运用口决、网络图标、表格、考点清单等形式,进行知识梳理,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让你轻松记忆。

三、构词法巧学英语单词

利用构词法教学记忆单词时,要时刻注意增强其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跨学科、换场合,分解词根、前缀和后缀等多种思维方式,归纳词性词义,比较记忆,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利用构词法记单词,能快速记住单词,扩大词汇量。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掌握这一特点,词汇学习就不再会成为学习英语的障碍。

四、体态语教学生词

从初始年级起,从第一堂英语课开始,英语教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边同学生握手边说“Nice to meet you”,接着教师可将双手平伸,手心朝上并向上摆动,示意学生起立。待学生起立后,接着说“Good”,随之竖起大拇指。接着将双手手心朝下,向下摆动,说“Sit down”示意学生坐下。重复地做几遍,让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如在教学“hand”一词时,教师可举起自己的右手说“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hand,it my left/right hand.”(重音落在hand上)。或“It s my right hand.”(重音落在right上)。然后又举起自己的左手按同样的方法演示。接着可指向某一学生对句型进行操练“It s your left/right hand.”。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hand”的含义,并将“hand”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省去了汉语“手”的思维环节,并使“左”与“右”的概念由抽象变得具体。另外,数字(1――10),形容词big__small,long__short,heavy-----light,动词run(跑),think(想),worry(担心),walk(走),名词money(猴子),arm(胳膊),stomach(胃)……词组make a face, have a rest等都可结合有效地手势、加上合适的声音及稍微夸张的动作,让学生感到妙趣横生的同时,理解它们。

五、重复单词记忆法

篇9

关键词:数学;知识记忆;培养

近年来,数学记忆力的相关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那么,到底何是数学记忆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又有何功效呢?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一些基础尚可但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不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信号,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法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可见,数学记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记忆及其特殊性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是人的听觉与视觉受到外部刺激作用而形成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它维持的时间极短。短时记忆又叫一分钟记忆,顾名思义它维持的时间约为一分钟,具有动态性、暂时性的特点,是通往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是相对前两类而言的,它的信息储存时间较长甚至是终生的。由此三类可见,长时记忆是人们追求的,任何记忆方法都是为了延长记忆时间。

数学记忆是指数学对象作用人的感观,使人脑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印迹,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的语言、情感、行动得以重现。数学记忆与一般记忆有所区别,它更侧重于逻辑性、解题思路、定理、公式等。数学记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数学记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记忆的主要特点为:①操作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不用记忆具体数据,只要将解题思路、推理程序记忆即可。②结构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将相似题型归纳、总结成一种结构,以此结构作为记忆的基本方法。③系统性记忆。数学命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在学习中应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条件

记忆是有一定规律的,当数学信息经过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后形成短时记忆,但这些记忆不经过复习就容易遗忘,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形成长时记忆。单纯死记硬背的长久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理解才是记忆的前提条件,将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充分理解后再勤于记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如同学们在学习“等式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商店里经常看到的台称做例子,称取一定质量的物需要与之对应的砣,物的质量增或减同样需要砣进行相应的增或减,才能使台秤平衡。这个例子学生们几乎天天碰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情境:“噢,等式和台秤一样,左边加右边也加,左边减右边也减。”这样以来抽象思维几乎近于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加深刻和准确了。由这则例子可以看出,单纯靠死记硬背很难,但如果理解了这类题型并归纳、总结,甚至不用刻意记忆就可将问题化难为简,轻松解决。

三、方法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

1.课前预习,加深模糊记忆

数学涉及到逻辑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以及文字语言等,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学生在课堂全盘记忆所有内容,势必过犹不及,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能够理解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理解的将问题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即使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点拨之后便柳暗花明。在课堂上学生思路与老师思路不断发生碰撞,有契合也有不同,学生不断对比和归纳,最终使记忆更清晰、更准确、更长久。

2.视、听、动等多分析器参与增强记忆

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过于机械,往往仅凭单一的分析器进行记忆,这样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应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使记忆更深刻、更长久。首先,“视”是指学生通过多媒体让一些抽象内容形象化。如学习椭圆时,老师可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看到椭圆的几何图形与实际椭圆区别以及椭圆的生成轨迹,从而使学生记住它的定义。“听”可以将一些知识变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在举“等式性质与台秤”例子时,我们同样可以将知识点编成一句话,便于学生记忆:等式性质像天平,同加同减不变型,同乘同除也可以,除数不含数字零。“动”是指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既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在环境中能找到的材料,让学生亲手去试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记忆

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先进、有效,练习永远是最好的帮手。过去人们对练习认识过于偏颇,认为练习就是埋头苦练,这样的确能够创造高分,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不再适合。练习应当是有的放矢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要做到讲练结合,并将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老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课本重难点将练习分为基础达标、变式提升和综合拓展三个阶段,以基础练习为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拓展新试题,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四、数学记忆的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数学学习中的记忆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应该记住什么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一般说来,数学记忆侧重于具体数据“精炼”成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可以防止琐碎且无关的信息充斥大脑,同时还可以缩短形成解题思路的时间,防止解题时大量无关信息的重现。其次,尽量拒绝背诵式记忆,而采用理解式记忆。数学记忆应遵循一个过程性原则,即在过程中记忆,在理解中记忆,通过练习操作和应用活动自然而然地记忆,而不是强行背诵记忆。通过理解创建新知识与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记忆的知识更牢固、更不易忘记。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复习内容不宜过量。为得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老师应妥善安排教材进度。

总之,数学虽然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需要数学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培养的途径很多,但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没有理解的记忆是很难创新和维持长久的。本文所提记忆方法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可以引发广大同行去思考,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数学记忆力的相关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那么,到底何是数学记忆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又有何功效呢?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一些基础尚可但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不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信号,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法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可见,数学记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记忆及其特殊性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是人的听觉与视觉受到外部刺激作用而形成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它维持的时间极短。短时记忆又叫一分钟记忆,顾名思义它维持的时间约为一分钟,具有动态性、暂时性的特点,是通往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是相对前两类而言的,它的信息储存时间较长甚至是终生的。由此三类可见,长时记忆是人们追求的,任何记忆方法都是为了延长记忆时间。

数学记忆是指数学对象作用人的感观,使人脑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印迹,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的语言、情感、行动得以重现。数学记忆与一般记忆有所区别,它更侧重于逻辑性、解题思路、定理、公式等。数学记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数学记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记忆的主要特点为:①操作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不用记忆具体数据,只要将解题思路、推理程序记忆即可。②结构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将相似题型归纳、总结成一种结构,以此结构作为记忆的基本方法。③系统性记忆。数学命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在学习中应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条件

记忆是有一定规律的,当数学信息经过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后形成短时记忆,但这些记忆不经过复习就容易遗忘,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形成长时记忆。单纯死记硬背的长久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理解才是记忆的前提条件,将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充分理解后再勤于记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如同学们在学习“等式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商店里经常看到的台称做例子,称取一定质量的物需要与之对应的砣,物的质量增或减同样需要砣进行相应的增或减,才能使台秤平衡。这个例子学生们几乎天天碰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情境:“噢,等式和台秤一样,左边加右边也加,左边减右边也减。”这样以来抽象思维几乎近于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加深刻和准确了。由这则例子可以看出,单纯靠死记硬背很难,但如果理解了这类题型并归纳、总结,甚至不用刻意记忆就可将问题化难为简,轻松解决。

三、方法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

1.课前预习,加深模糊记忆

数学涉及到逻辑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以及文字语言等,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学生在课堂全盘记忆所有内容,势必过犹不及,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能够理解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理解的将问题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即使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点拨之后便柳暗花明。在课堂上学生思路与老师思路不断发生碰撞,有契合也有不同,学生不断对比和归纳,最终使记忆更清晰、更准确、更长久。

2.视、听、动等多分析器参与增强记忆

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过于机械,往往仅凭单一的分析器进行记忆,这样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应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使记忆更深刻、更长久。首先,“视”是指学生通过多媒体让一些抽象内容形象化。如学习椭圆时,老师可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看到椭圆的几何图形与实际椭圆区别以及椭圆的生成轨迹,从而使学生记住它的定义。“听”可以将一些知识变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在举“等式性质与台秤”例子时,我们同样可以将知识点编成一句话,便于学生记忆:等式性质像天平,同加同减不变型,同乘同除也可以,除数不含数字零。“动”是指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既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在环境中能找到的材料,让学生亲手去试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记忆

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先进、有效,练习永远是最好的帮手。过去人们对练习认识过于偏颇,认为练习就是埋头苦练,这样的确能够创造高分,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不再适合。练习应当是有的放矢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要做到讲练结合,并将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老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课本重难点将练习分为基础达标、变式提升和综合拓展三个阶段,以基础练习为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拓展新试题,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四、数学记忆的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数学学习中的记忆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应该记住什么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一般说来,数学记忆侧重于具体数据“精炼”成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可以防止琐碎且无关的信息充斥大脑,同时还可以缩短形成解题思路的时间,防止解题时大量无关信息的重现。其次,尽量拒绝背诵式记忆,而采用理解式记忆。数学记忆应遵循一个过程性原则,即在过程中记忆,在理解中记忆,通过练习操作和应用活动自然而然地记忆,而不是强行背诵记忆。通过理解创建新知识与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记忆的知识更牢固、更不易忘记。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复习内容不宜过量。为得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老师应妥善安排教材进度。

总之,数学虽然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需要数学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培养的途径很多,但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没有理解的记忆是很难创新和维持长久的。本文所提记忆方法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可以引发广大同行去思考,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篇11

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听到学生说: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几点浅见。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像,学生会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端。

5.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化学顺口溜。有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化学课是典型的理科,但与物理和数学相比,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则要多得多,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掉了,因此才会造成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学不好化学。比如,元素符号记不住,就写不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价记不住,就不能推知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实验现象记不全,就做不了化学推导题和实验探究题等等。那么是不是课本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像学习政史地那样死板地机械记忆呢?当然不是。记是一定要记的,但要巧记、妙记。

二、教学生如何复习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是为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

(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

(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予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地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篇12

采用巧妙的记忆方法,切实解决学生的记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化学知识比较繁杂、零散,初学化学的同学,会感到难记易忘,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锻炼、增加记忆力

记忆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要想把知识记得牢固,要学会锻炼记忆办,增加记忆力。

1、坚定自己的信念,锻炼记忆。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种自信心。记忆力强弱,与先天因素有关,但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后者。通常肌肉越锻炼越发达,我们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2、理解并学以致用,增强记忆。理解知识的本质及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背,触类旁通,加深印象,历久不忘。如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透彻: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物质,一摩尔的体积才是22.4升,要记住相限制条件,而不要靠死记硬背。

3、经常复习,强化记忆。“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想法觉得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久记忆的信息,应该经常复 习。温故而知新,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

5、联想知识,记忆牢固。联想可以打开我们的记忆闸门,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6、浓缩知识,择要记忆。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提取重要的信息点,去掉意义不大的,“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

7、巧用押韵,利于记忆。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读得顺口,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8、不断运用,巩固记忆。反复运用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纠正错误的回忆,重新记忆遗忘了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永久记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二、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学生们普遍反映化学课 “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旨导学生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训练, 提高记忆效果。

1、谐音记忆法。 通过谐音,可以使材料具有双重意义。这样一开始,识记材料便成双结对输入大脑,并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回忆提取时,自然就多了一条渠道。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某些零散的、枯燥的、毫无意义的材料地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的语句,这样就容易输入和方便提取了。例如:(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可用“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概括,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使学生乐于记忆。(2)在讲到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同学们往往会产生仰视和俯视两种不正确的读数方法,导致读数与实际体积有偏差,通过画示意图得到:仰视时读数小于实际值,俯视时读数大于实验值,为了记忆深刻,采用谐音读作“羊(仰)小虎(俯)大”。 (3)在用托盘天平称取物品时,左边托盘放物品,右边托盘放砝码,有的同学容易记错,可以谐音记忆为“左屋(物)有(右)马(码)”,就不容易出错了。(4)地壳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四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可以谐音记忆为“养闺女贴(是应)该的”。

2、对比记忆。“对比”是识记知识,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才能区分。对于易混淆的化学概念、理论、定义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比较,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在属性。例如:分子与原子:相同---微粒, 不同---物质与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相同---物质,不同---组成。单质与化合物:相同---纯净物,不同----元素。H2 CO CH4:相同---色、态、味`密度比空气小, 溶解性,可燃烧性,不同----燃烧产物。等等,通过列表形式进行比较,学生对比分析,学会了比较方法,对任何易混记的概念都能得到清晰认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化学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准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