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09:4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计算机技术学科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在CHI97(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1997)上,计算机技术作为劝导技术而首次被介绍[Dillard,J.&Pfau,M.,2002]。劝导技术是指设计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设备或软件用于影响使用者的想法或行为[Berdichevsky&Neunschwander,1999]。劝导技术最初出现于七十年代及八十年。劝导技术是一门包含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技术。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更多的学科包含在劝导技术应用中。因此劝导技术是一门多领域学科交叉合并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许多劝导技术产品应用于商业、教育界、健康问题预防及经济领域,其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潜能,但本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本学科前瞻性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大学B.J.Fogg博士创立了一个新名词“计算机劝导学/Captology”用于描述此学科,计算机劝导学是一个基于英文词组“用于劝导的计算机技术/ComputersasPersasiveTechnologyies)”的合成词。计算机劝导学是一门致力于设计、研究和和分析以改变产品使用者观念、态度或行为为使用目的的互动性计算机技术产品的的学科。
劝导技术的载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电脑,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有三个功能使之成为优秀的劝导者:
1)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作为工具计算并引导使用者。
2)当计算机作为媒介,利用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为使用者来提供信息及经验。通过仿真信息,计算机可以劝导使用者改变想法和行为。
3)计算机可作为社会行为者,利用互动技术对使用者做出回应。
利用计算机技术劝导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有意以劝导为目的,另一种无意劝导使用者而产生了劝导效果。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类劝导技术应用,即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使使用者接受或改变某种想法或行为。例如SkillTek1开发的软件模拟了特定的工作环境来劝导使用者对改变对某些行业工作者如医疗工作者或重型机械操作员的偏见。
2劝导技术的可信性
劝导技术的可信性是劝导技术特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计算机提供仿真环境时格外重要。可信性共有四种不同类型:感知型、据称型的、表面型的以及经验型的[Tseng,S.&Fogg,B.J.,1999]。感知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感知者的普遍假设。例如,相对陌生的营销员,人们会更相信自己的好友。通常计算机都被认为是高度可信的。据称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第三方的描述。
根据可信性的类型,有不同变量用于使用者评估劝说技术产品的可信性。
1)如果使用者熟悉产品某些的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有错误出现,使用者会认为该产品不可信。但当使用者不熟悉产品,他们可能会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2)如果使用者非常需要某类信息,那么他们更可能接受该产品提供的此类信息,并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只有在使用者有恰当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客观的评估时,可信性的评估结果才是可接受的。对于劝说技术产品的设计者来说,任何时候保证产品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3劝导力/Persuasibility
劝导力/Persuasibility在传统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网络字典中,可以看到它的解释为:劝导的能力。
劝导力是劝导产品设计固有的特性。当今,对于软件易用性系统化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作为软件易用性的一个要素,劝导力的系统设计及评估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率先将以生命周期为导向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用于计算机仿真软件产品劝导力的设计及评估。
4劝导产生的行为上的结果
劝导的研究曾经被界定在非常有限的背景下,例如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政治性的传媒。今天,劝导已经非常普遍的用于人际交往、商业、广告和许多其他领域。学术界对劝导的研究兴趣的出现是由于劝导潜在的社会意义。通过劝导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的行为上的结果,区别这三种不同的行为上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这三种结果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往往会相互交叉重叠。根据不同的劝导结果,劝导力的评估会产生并侧重不同评估标准。
4.1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之前,有非常有限的相关知识。想法及行为塑造往往不被认为成典型的“被说服”。劝导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是一种学习过程。传统上,有关劝导的文献将这一过程称为“想法形成”而非“想法改变”。儿童学习过程可以视为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但此过程并不局限于儿童。例如,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使用者可能完全不了解如何照顾婴儿。所以使用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并通过学习接受劝导。
4.2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
许多劝导过程实际上是强化感知者的固有想法或行为而使之抵制改变。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劝导过程都是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因而许多劝导技术产品不仅仅用于改变使用者想法,而是让使用者保持并强化原本的想法且拒绝改变。例如,如果青少年使用者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就认为成为少年父母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使用模拟器,会强化使用者原本的想法并拒绝改变。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
在概念性预设阶段,设计者必须对产品劝导力要求进行质化及量化的确定及分析。劝导力设计评估的计划流程必须在此阶段确定。产品设计者及潜在的用户在此阶段必须清楚的理解该产品的劝导力要求。在预设计阶段,产品劝导力设计要求需要分配至产品的产品的子系统中。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在此阶段必须被在产品为单元的层次上审核以确保达到设计使用的要求。
5.1细节设计研发阶段
在细节设计研发阶段,设计者确定详细的细节化的设计需求,分析劝导力的需求以支持产品设计。产品劝导力的预测行为是反复的并穿插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来辅助劝导力的评估。同时,产品劝导力的自我评估也为产品设计者提供了修正劝导力设计的指导方向。如在概念性预设计阶段一样,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审核也是必要的,但此阶段,设计的主要工作已转移到产品子系统的层次,以产品细分之后的子系统的层次上进行设计及评估。而这一工作在子系统生命周期中也是重复进行的。超级秘书网
5.2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劝导技术进入了实施阶段。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在这一阶段展开。用户必须参与此阶段的产品测试。设计者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及信息。如果产品的测试评估表明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劝导要求,设计者必须实施有必要的产品修正工作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劝导效果。
5.3使用及废弃阶段
在此阶段,对产品劝导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及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信息可以为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有效的帮助。如有必要的修正和改进,设计者将会对此备案,用于将来系统升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使用。
6结束语
本文在对劝导技术进行综述后,首次将系统工程,易用性设计评估及劝导技术相结合。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劝导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变用户的行为及想法。因此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劝导力评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40-02
Abstract: The computer scienc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weak subject, how to combine the medical knowledg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raining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knowledge of the compound talent, worthy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ing idea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oject practice orien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into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summed up the selection of training project and projec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edical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practice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频率快,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地发挥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寻求新的办学思路,很多学者已经进行过探索[1][2][3]。郭凤英[4]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针对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窦彦玲[5]分析,懂计算机技术的人不懂医药知识,了解医药知识的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原因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和医药行业的需求无法真正结合。应该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医药行业的具体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医药学背景知识的计算机类复合型人才。孙燕[6]指出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足,并根据教学经验探索了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断提高。
本文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教学思路,根据医药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的效果分析,总结出要精选实训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科特性进行项目实训,为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第二部分描述了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第三部分是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探索,第四部分是结论。
2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
智慧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信息技g,通过打造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让患者与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2015年最火热的一个词语是“互联网+”,该词语出现之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就已经炙手可热。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康恩贝以2.33亿元收购浙江珍诚医药4230万股股份,收购完成后将控股珍诚医药,意味着康恩贝全面入局医药电商。这充分说明医药+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探索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对医药信息技术方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意义深远。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重大。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需要多实践。学生的课程比较分散,学完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后,不一定明白各门课程的搭配使用。理论知识学完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实训项目进行锻炼,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项目实训教学时,学生参与实训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刻理解书本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训时,首先是划分成小组,选择适合小组水平的具体实训项目,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学生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施,把书上的原理运用到项目实训中,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实训项目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意识,相互合作完成更大的任务。每个实训项目以组为单位完成实训具体任务,组员之间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3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探索
医药类院校在培养医药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人才时,需要精选实训项目,既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又要兼顾学生们的实际水平。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依托学校医药背景,在医院门诊和住院系统、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移动手机应用项目等方向展开项目实训,形成了与理论教学配套的课内实验、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通过网络资料搜集、医院调研和医药企业走访的形式,搜集医药类信息技术实践项目资源,并加工成适合学生水平的实践项目库。经过综合评估,遴选出20个实践项目: 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挂号预约管理系统,中医临床诊疗支持系统,临床路径设计系统,健康养生微信平台,药店管理系统,基于手机二维码的诊疗信息系统,健康随手记移动软件,医院信息系统,方剂分析系统,高血脂症自测试及食疗系统,药品采购管理系统,导医咨询系统,医院门诊叫号系统,电子病历和健康分析系统,常见病辅助食疗系统,药物相关作用分析系统,在线问诊手机软件,医药知识大百科系统,每个项目都有简介,需要掌握的技能,难度等级,便于学生参考选择。
第二,合理评估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水平,为他们的项目实践制定科学的实训计划,让他们对项目实训充满兴趣,并能有效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某班级选择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实践项目。指导老师会评估该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指导他们评选项目经理、选出技术总监,以4-5 名学生为一组,每个小组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一个子功能模块,然后集成为医院信息系统。学生们从软件可行性分析、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以及软件文档书写等体验了医院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
第三.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测和点评,使得项目实践效果更优。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成果演示和答辩,由3位相关课程老师组成评委进行点评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学生们体验了软件开发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实战能力大大提高。当学生们完成项目要求内容并进行演示和答辩后,取得老师的肯定,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热情。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教学思路,根据医药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的效果分析,总结出要精选实训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科特性进行项目实训,为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选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经常更新实训项目内容,κ笛迪钅拷行分类评估等。
参考文献:
[1] 马亮,王海舜,李文胜. 中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4):481-483.
[2] 沈俊辉,马星光, 刘仁权.中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环球中医药, 2010(2).
[3] 闫朝升,李丹,李巍巍,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4).
中图分类号:TN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244-01
1 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措施
1.1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主干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和更新内容。在对电路系列课程和计算机系列课程实施改革时,要求既要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相适应,又要与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第一线专家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建议,同时考察兄弟院校,参考往届毕业生的意见,最后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分析、讨论,明确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内容,改善课程体系结构。
1.1.1 建立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从未接触过电子技术的学生学习、了解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基本单元电路工作原理和电子电路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计算机仿真程序的应用方法,熟悉以简单单元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实用电路工作原理,接触电子技术应用的系统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包括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性、先进性较强的电子领域新技术与实验手段,逐渐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借助计算机和实验设备,进行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可编程器件、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
1.1.2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工程实践能力
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大量的实验和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PLC可编程器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可以按1.5∶1的比例来配置。除了以某个具体计算机作为背景机的教学方法,并应该加强综合性实践环节,即一门计算机课程除有适当的实验教学外,还加强了EDA实验,进行系统性实验,并要积极创造条件从而能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的实验。
1.2 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3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9(2): 102-106.
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有着自身特殊的任职要求,因此,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的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但差异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相应的得到了推广,目前许多地区的中小学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教育,这就使得现今的许多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所普及的深度及广度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异尤为明显。这就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1.2教学水平偏低
一方面,现今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所采用的还是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是延续陈旧的以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方式,没有将学生的兴趣融入到教学当中,导致学生在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成效很低。由于薪资待遇的影响,就职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水平大都不是很高,而且他们容易受以前就读院校的教学方法影响,将其生搬硬套地运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未能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材的更新上不够重视。教材虽然是死的,但是在学校教学条件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教材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就目前来看,对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创新快,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时间间隔短,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1]。如果还是沿用陈旧的教材向学生传授可能已经过时的知识,那这样的教学又有何意义呢?
1.3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仅仅教授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进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拓展教学。在当下社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各领域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上也有各自的要求。但是,受办学能力、教师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很少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学,这就造成了学生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4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太过片面
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最终评定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考试成绩评定,无论是在校期间的期末总结测试,还是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最主要还是依据考试成绩来定学生的优秀与否[2]。虽然成绩是表现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侧面,但并不足以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一定能适应计算机工作岗位的需求。
2.科学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第一,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企业的需求转变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标准,将企业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邀请计算机行业内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教育部门、科研单位等相关方面的人员参与到其中,运用多方面力量制定计算机专业发展规划、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课程设置。
第二,对于设置的所有课程,其设置的目的必须是要明确,要有指导思想引导开展教学,针对具体的课程,其教学方案必须与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当然,课程设置的目的本身是必须行之有效的,要通过上述多方面力量反复推敲,使之达到各方面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定向培养职业性的技术型人才。故此,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能力”不单单指的是专业操作能力,还包含了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突况的能力等等[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可以增设教学方向,并根据各个方向的特点添加教学课程,如:计算机硬件维修与保养、数据分析管理、软件研发、互联网通讯、影像制作等。注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在符合本专业特性的前提下,与其他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同时获取了适应其他领域工作需求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几个要注意的细节。首先,开展课程选取的教材要新颖,但不能脱离实际,要以计算机基础为重中之重,在学生由牢靠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拓展教学。其次,高职院校在聘请教师时要注意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教师既要能够为学生讲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进行示范操作,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出指导。再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以兴趣为导师、以创新为动力自主学习。最后,在对学生进行结业考核方面,要通过对学生的本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测试以及单方面能力与交叉学科的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不能多方面看一门学科的成绩。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的现状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各地区间差异较大;教学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的滞后性两方面;课程的设置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太过片面,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注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真正的职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