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溯源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4 09:4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溯源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溯源技术

篇1

1.1对促进科技成果传播与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中起着纽带、促进和创造作用,这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肩负着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科技成果创造者应将先进技术成果更好的传播到农民中,使之用于生产、加工、销售,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再用于扩大生产各个环节中,推广人员往往成为技术成果的接受者、携带者、传播者,要将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推广人员发挥推动作用才能得以及时普及[1-2]。由于农业推广工作是科研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农技推广人员在推广科技成果中要付出智慧和劳动,要结合实际,在推广方法、形式、技巧上进行创新。这一系列工作无法简单地完成,它要求推广人员进行认真学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如果一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素质,在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2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农民与社会交往的桥梁,在提高农民素质中有着教育的作用。另外,国家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和计划时需要了解农技、农民的实际情况,科技推广人员要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当好参谋。因此,农业推广人员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农民必须与社会进行广泛的联系,才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农民需要获得各种信息、技术、知识、农用物资、资金、保险并销售他们的产品等,这一系列活动往往需要得到科技推广人员的帮助。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开拓农民视野,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发展农业、振兴中华的一项战略措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广人员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农民宣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因此,如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不及时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总结工作经验,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也难与农民沟通,很难走到群众中去。

2具体素质要求

素质是一个外延很广而内涵很深的概念,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即指先天的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方面的特征,是人的思维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的素质包括人的生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的德、识、才、学、行、体的综合表现,即人的意向、性格、兴趣、毅力、风度和能力等。农业推广人员的必备素质指的是推广农技工作所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职业道德、生理条件、思想道德、组织教育能力等综合能力,其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推广工作业绩的提高,提升了推广事业的高度,将会带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全局。传统农业生产在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的来说,一是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工作精神[3-4];二是有广博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是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作风。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2.1职业道德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重要的行为准则,其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个人的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存在何种区别,每个人都具有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的义务和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将其作为约束行为的准则。要遵循科学规律,在技术问题上慎重对待,不可轻易按“长官意志”办事,要敢于同传统势力作斗争,敢于坚持科学真理。

2.2业务素质

(1)科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大农业综合基础知识,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以及熟练的实用技术,包括土壤农化、果树种植、蔬菜和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农业气象、畜禽饲养、加工贮存、病虫害防治、家禽疫病预防、遗传育种等,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农村和农民的不断发展进步。此外,农业推广人员还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亲自动手,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自己了解当地情况,积累实践经验。如果只有书本知识,只会空谈理论,不会调查研究、动手实践、亲自示范,也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因此,要求农技推广人员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更新。

(2)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农村社会学的学习,进而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的社会组织、领导才能、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实际情况,尤其要熟悉农村干部、群众、青年、妇女等不同类型农民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善于同他们交往,具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工作能力。

(3)经营管理能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收集、分析市场信息,提高自身评价经济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带动农民。

(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农业推广作为向农民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广人员担负着指导农民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的重任,就需要具有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推广教学的能力,推广人员应根据农民的学习特点、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实用性强的内容[5],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示范教学。

篇2

【摘要】生源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常态”,在这种形势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高职教育市场将会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地处苏中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当前形势,主动应对,积极开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苏,面向西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来化解生源危机。

关键词 生源危机;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

由于受适龄人口逐年下降、本科高校持续扩招、国外高校争夺生源、放弃升学学生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生源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常态”。如何在日渐萎缩的生源市场上实现转型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高职教育市场将会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如果招生有了问题,生源出现枯竭,“关门大吉”将并非危言耸听。

地处苏中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当前形势,主动应对,积极开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苏,面向西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来化解生源危机。

1广袤的西部大地需要大量的农牧科技人才

1.1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农牧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农牧业是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之一,农牧业人才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农牧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通过“西部计划”等政策向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农牧科技类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积极向西部地区开拓生源基地,并且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地区就业。为西部地区培养高质量的农牧业人才,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1.2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供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截至201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达4亿左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左右,高中文化程度占12%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约占39%左右,小学程度占48%。由于大多数农牧业从业者没经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他们不具备现代农牧业所要求的技术和才能,不能很好的胜任农牧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工作,所以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速度。对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刻不容缓。

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为西部地区培养农牧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农委的全日制公办高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公办高职院校。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1月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验收。

2.2专业特色鲜明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多元联动机制。该学院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牢固树立“紧扣农牧产业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办学理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向动物医药、宠物美容与护理、食品安全与检验等二、三产业不断延伸,制订了巩固具有传统特色的一产类专业、做强二产类专业、拓展三产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战略。学院现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这是该学院吸引西部地区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

该学院现有教职工1000多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199名,教授等正高职称教师52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担任我院名誉院长,国内外20多名知名教授(6名两院院士)担任我院兼职教授。该学院建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中药科技园等国家级实训基地。拥有国家水禽基因库、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保种与研发机构以及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级研发中心、12个市级研发平台。各级各类实验室、实训室20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00多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

2.4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既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招生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该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呈现“双高”态势。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5%以上,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连续八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5月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院积极联合麦可思公司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起薪线最高为3213元,最低为2250元,平均达到2829元;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8.66%;从起薪线和就业对口率来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2013年毕业生平均第一年工作年薪在4万元左右,部分优秀毕业生两年后就走上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年薪达到十万元以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立足江苏、放眼西部,化解生源危机的举措

3.1积极开拓和巩固西部生源基地

该学院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招生计划。2014年,该学院开拓了西部地区新的招生省份——青海省,2015年,该学院又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招生。至此,该学院的招生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西部地区。在开拓新的招生基地的同时,该学院还不断地巩固既有的生源基地,尤其是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偏远地区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招生计划,让更多的西部考生有机会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享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3.2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的培训和成人教育工作力度

最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国内本科高校持续扩招,国外高校争夺生源,放弃升学学生增多……种种不利因素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这种形势,果断把成人教育和成人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正好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该院先后举办了西藏拉萨市兽医培训班、新疆克州农林牧科技人才培训班、新疆昭苏县乡镇场干部培训班等,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农牧业人才,同时也化解了自身的生源危机。

3.3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和“专、本贯通”教育体系

大胆突破体制障碍,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上下贯通”的教育体系。即不仅构建中高职“3+3”衔接教育体系,还构建了“专本直通”的自下而上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和上升通道,职业教育的学分可以获得普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设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学制。2013年开始,该学院与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开展“3+2”分段培养学生的工作,学生报名踊跃,深受家长欢迎。

3.4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走特色化与差异化生存之路

近年来,社会上学生和家长对于上大学的观念已由从前的“有学上”逐渐转变为“上好学”,当高职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品牌与特色就是学生或家长选择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的法宝。特色发展与错位竞争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该学院作为农牧科技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已经具有专业上的鲜明特色。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更多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3.5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和在校生活质量

学生们参与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之中,他们真正要收获的应该是完成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该学院在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中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有生活,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也是必须去关注和改善的关键问题。该学院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服务工作,切切实实地关心学生的生活需求,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状况并为之努力付出。

3.6面向社会和行业,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问题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该学院加强与行业联系,与行业共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抓好就业市场的培育与运作。该学院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于2014年10月成立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生源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校自身建设得更加有竞争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立足江苏、面向西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农牧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2013高招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在线,2013,8.

[2]王燕,毛新华.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

篇3

草莓外观鲜艳,风味独特。具有独特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一种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作物。草莓才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自20世纪90年代起,设施农业发达国家开始设计各种草莓栽培系统,其中以日本的?{设栽培和荷兰的悬挂式栽培系统为代表。近些年,日本开始研究草莓移动架式早培系统,温室面积利用率可由原来不足45%提高到75%。目前,国内草莓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和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差较大。21世纪初,中国各地开始引入日本草莓架式系统,但?体产量水平较低,目前尚为形成较为成熟的栽培技术体系。

园区在对近年来国内外草莓栽培发展领域最新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引进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基质栽培、移动架式栽培,局部新茎加温、营养及时诊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设施草莓移架式栽培系统(图2),形成了符合当地气候特征和设施特点的设施草莓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与固定式草莓架式栽培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58%以上。

设施瓜果菜高效基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蔬菜无土栽培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栽培生产技术之一,由于无土栽培具有许多优点,近几年来无土栽培面积逐年上升。一般依据栽培过程中是否使用固体基质材料,将其分为水培和固体基质栽培两大类。基质栽培是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施用营养液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根据栽培基质形态、成分及形状可分为无机基质栽培、有机基质栽培以及混合基质栽培3种类型[3-4]。

园区依据区域环境特点和技术平台优势,结合不同蔬菜作物生长特性,选择不同栽培基质、营养液配方,集合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先后研究应用了西瓜、甜瓜桶式基质栽培(图3),黄瓜、辣椒袋式基质栽培(图4)以及番茄岩棉+椰糠复合基质架式长季节栽培(图5)等高效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体系。袋式基质栽培设施简单,管理方便,成本较低;番茄岩棉+椰糠复合基质架式栽培充分利用岩棉和椰糠基质的不同理化性质,综合二者优势,采用岩棉块育苗,椰糠栽培袋定植,结合营养液管理、温室环境调控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病虫害的传染和扩散。

自然光型叶菜植物工厂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植物工厂作为国际上公认的高新技术密集型植物生产系统,具有生产计划性强、单位面积产量高,劳动强度低、资源利用率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是未来设施园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5]。

园区根据地区环境特点,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将现有温室改良为半密闭式自然光型叶菜植物工厂,结合人工光型密闭式工厂化育苗、平滑式移动栽培系统、营养液温度调控、营养液模块化管理和蔬菜品质调控等生产技术,总结出一套人工光育苗+自然光栽培的温室叶菜高产、优质栽培模式。

目前,园区内17 m2人工光育苗系统配套2400 m2玻璃温室自然光叶菜栽培系统的叶菜植物工厂(图6~9),主要栽培品种包括小青菜、菠菜、水菜、生菜、小松菜等,全年可栽培即食叶菜13~19茬,年产量达5万kg以上。园区生产的叶菜具有无病虫害、无农药、生鲜即食等特点。该栽培模式的实施,实现了设施叶菜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有力促进了叶菜育苗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基于潮汐式苗床灌溉施肥系统的花卉栽培技术

设施花卉栽培是现代设施园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花卉温室引用了国内领先的潮汐式苗床灌溉施肥系统,系统在进行相关运转参数设定后,可实现自动化定时、定量给水与施肥。潮汐式灌溉技术特别适合盆栽花卉的营养液栽培和容器育苗,具有维持基质结构、稳定根部介质水气含量、保持叶面干燥、提高植株生长齐整度及成品率、高效节约水肥等优点(图10~11)。

热带作物设施栽培技术示范

园区为满足当地旅游休闲及科普教育需求,结合热带作物生长环境需求和栽培技术特点,建造了一座热带植物示范园。植物园集热带植物展示、科普教育、休闲旅游、试验研究于一体,现种植热带、南亚热带植物栽培品种35种,约400多棵,其他植物20多种。主要栽培的热带果树有香蕉、椰子、芒果、荔枝、菠萝蜜、火龙果等(图12)。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

农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实现农业环境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的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系统,可远程监测温室环境,并根据作物的环境需求实施精准的温室控制,科学高效的提高管理温室效率[6]。

园区于2015年开展“智慧农业”相关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环境检测、智能控制、数据处理等内容。园区配置气象站,各温室内部安装了摄像头,光照、空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土壤pH、土壤EC等传感器,可以进行视频远程监控,室外气象数据收集,室内温室环境监测;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基于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及各温室内部环境目标设定值,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自动控制棚内的水肥灌溉及天窗、卷膜、风机、湿帘、遮阳等机电设施设备,达到作物生长需要的适宜条件。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总结

篇4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研究从农户视角出发,探索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影响农户需求意愿的因素。通过对因素进行有效把握,说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只有在推广主体有效供给,推广受体即农户需求意愿强烈并且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符合农户需求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才会发挥效应。

1 文献综述

农民是否接受并且采纳农业技术直接关系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败,因此了解影响农民的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是高效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1]。陈瑞林(2009)认为影响农民科技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供给约束、文化水平、技术风险和年龄[2];孙国梁、赵邦宏和唐婷婷等(2010)认为,农民的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以及是否经常看农业技能节目和参加农技培训等都显著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3];徐勋华(2001)从农民采用先进农业科技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的替代性不强等因素限制了农民采用农业技术[4]。

虽然我国学者在农户农业科技需求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仍有一部分重要因素被遗漏,比如农户的风险承受程度和农业经营类型,而本文就在这点上进行了创新。

2 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本文数据来自于对浙江省5个地区,发放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100%。以往研究认为影响农户需求意愿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3类:农户特征、家庭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本文就有关影响农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创新选择,考虑到了农户的经营类型和农户风险承受度。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的需求意愿分析,模型表达式为:,其中p为时间发生的概率,p=1表示农户需要农技服务,p=0表示农户不需要,为常数项,为回归系数,为解释变量。将160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被解释变量即需求意愿赋值,需要赋值为1,不需要赋值为0。统计结果如下表1。

表1 变量统计性描述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预期

农户基本特征 年龄 51.8375 13.14548 28 75 -

性别 1.3125 0.4649677 1 2 ?

学历 6.58125 3.424793 0 12 +

地位 0.16875 0.3757069 0 1 +

兼业化程度 0.29375 0.4569089 0 1 -

农业经营类型 粮食 51.8625 32.98932 0 100 -

经济作物 0.43125 0.4968058 0 1 +

家畜或水产养殖 0.33125 0.4721405 0 1 +

农户经营条件及风险态度 种植面积 11.41563 15.53493 1 100 +

种植年限 12.1 10.77628 2 56 ?

培训频率 1.9 0.9193927 1 3 +

是否为合作社社员 0.45 0.4990557 0 1 +

风险态度 0.5875 0.4938299 0 1 +

3 实证分析结果

文章用stata10.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2。

表2 实证分析结果

自变量 回归系数 Z统计量

粮食 -0.96227 -0.96

经济作物 3.07277 2.57***

家畜或水产养殖 0.82308 0.84

兼业化程度 -0.07983 -2.17**

种植面积 0.191909 1.91*

种植年限 -0.10577 -1.22

风险态度 0.156102 0.17

培训频率 2.236799 4***

是否为合作社社员 0.342864 0.44

常数 0.087951 0.02

观测值 160

Log pseudo likelihood -10.965027

Wald 59.88

Prob > chi2 0

Pseudo R2 0.9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根据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3.1 经济作物种植户对科技推广服务需求更强烈

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经济作物与农户科技推广服务需求呈显著正相关,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2 农户兼业化不利于农户接受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农户兼业化程度与农户对科技服务推广的需求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兼业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农作物增产增收的需求较小,对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意愿不强。

3.3 农户接受的培训频率有助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推广

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接受技术培训的频率与需求意愿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因此,相关部门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有助于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4 政策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的启示: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识,培育“新型农户”,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有效需求;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降低土地的细碎化程度,增加农户使用农业技术服务的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程度,使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直接与市场挂钩,用经济利益推动,提高其需求意愿。

参考文献

[1] 张杰,陈瑞林.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意愿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10-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