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1:3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低碳经济自哥本哈根大会以来一直受人们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以高能源依赖和消耗的经济。经济发展,能源先行。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考虑到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经济发展暴露了能源问题突出矛盾,本文针对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就此来探究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已有大量的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和面板协整阶段三个阶段。众多国内学者利用协整理论对我国(或部分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在原始数据的处理方法、模型的形式及数据样本空间选取上的差异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韩智勇等(2004)采用了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协整性,结果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王海鹏、田澎(2005)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两者之间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
能源消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此国内学者也有多个研究成果。史丹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一文中,根据相关因素分析法研究得到: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有技术进步、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王庆一在《中国的能源效率评估》一文中,运用能源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自然因素、体制因素、价格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对能源消费有影响。但是,两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并不能具体地指出各个变量指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
三、方法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计量经济学中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全文模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二部分对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能源消费与人口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及价格指数的回归模型。数据处理使用Eviews6软件。数据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和《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国泰君安行业数据库。
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从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选择1980—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首先,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处理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费(energy)都是一阶单整的。利用相关系数图判断滞后期数为5。最后做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是能源消费(energy)的格兰杰原因,而能源消费(energy)是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如下: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NERGY ?25 ?0.63439 0.6771
?ENERG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5.64549 0.0047
五、能源消费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1、指标选择
本研究根据能源经济学理论和相关因素分析法,结合数据的获取性,选择人口规模、企业规模和价格因素作为指标。其中人口规模反应消费情况、企业规模反应生产消耗。鉴于指标的可获得性,通过相关关系的验证,本文认为可以选择澳洲热能煤价格代替国内煤炭价格。人口数(popul)、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indust)、煤炭价格(coalprice)和原油价格(oilprice)。
2、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对数回归模型如下:
Eviews处理结果显示x1、x2显著,x3、x4不显著。但F统计量非常显著,即模型显著。这说明被解释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回归关系。这有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引起的。采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处理后要去掉X4,再进行OLS估计。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通过检验。故新模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进一步经过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处理结果显示模型并不存在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
六、结论与思考
通过本文的模型研究,就目前的处理结果看,影响能源消费程度较大的是生产规模、消费规模和能源价格。从三个因素的系数看,对能源消费影响较大的是人口规模,其次是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然后是价格因素。而前两者显示的都是规模因素,而价格波动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这说明我国利用能源的规模大,对能源的依赖范围广。
而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而当前阶段,能源仍然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聚焦当前热点问题,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能源问题。进入21世纪,“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黎以冲突、利比亚战争以及中东地区各种冲突动乱,还有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等,动乱冲突甚至战争不断,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属能源。还有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安全的思考,金融危机以来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扣人心弦并触发国家战略思路的始终是能源。
我国作为一个后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明显地依赖于能源的高消费。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罗伯特·普瑞多曾经指出:“能源是经济的生命线,快速发展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由依赖本国资源转向依赖国际市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
那么如何避免过高地依赖能源,就本文考虑的影响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加强创新。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而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费的上涨。想要降低能源消费量,必须加强企业创新,探求能源消费的哪些环节可以创新,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依赖。日本80年代迅速从能源危机中崛起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创新。因此我国也必须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寻求低能耗的生产途径,摸索节约能源的新方法,发明创造高效利用能源的工具设备。
(2)节约能源。生产生活消费的能源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们提倡低碳生活,这要求我们每一个消费者要节约能源,有效的利用能源,不浪费能源。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目前我国能源使用状况看,过度浪费能源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能源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费、大肆消耗能源也得不到改善。这在未来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下是万万不可行的。另外,部分地区或企业由于技术的落后,仍然在使用一些高消耗低产出的机器设备,这对于能源的节约有效利用非常不利。在目前能源消费结构转换步伐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求降低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胡军峰,赵晓丽,欧阳超.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1.
[2]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9).
[3]包艳龙,赵景兰,张大为.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
【作 者】史锦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 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4-454X(2009)03-0178-006
Study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ystemCoordinative Evaluation in Ethnic Regions
Shi Jinhua
Abstract:In china ethnic regions, with the more economy devel opment, the more e conomy restricted by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n the conflicts of 3E are emerg i ng coinstantaneou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 art icle is to set up 3E evaluated measurement and indicators of the ethnic regions , a nd further use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data, it analyzes the main open problem s of 3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the coordination of 3E
Keywords:Ethnic Regions;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system[3 E]; Coordinative Evaluation; Ecological Crisis
一、系统协调评价的目的: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核 心内容。从发展观的过程考察,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人类对自身发展不断认知和探索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追求物质财富抱有极大“兴趣”,强调“经济利益 ”为首要目标,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以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标准,以至于带 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到70~80年代,人们对以前的“经济发展观”进行 思考,其中最具代表的观点是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通过反思过去发 展观,分析了人类面临的发展前景,提出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下去,用不了多长时 间,人类就会达到一个“危机水平”。为此,引发了人们极大关注和对自身发展前途的思考 ,为可持续发展观理论的形成做了社会舆论和理论研究的铺垫。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可 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断完善,人们改变了单纯经济增长观,强调不应该再以资源的大量投 入和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应该不仅能保证当代人经济福利的增加, 而且不会对后代人追求经济福利的增加造成损害,这体现了人类发展观的巨大进步。进入21 世纪,可持续发展观升华为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协 调发展。在我国,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的模式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些论断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 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对经济的制约越来越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 和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如果继续大量耗费能源和破坏环境,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 ”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要为所引起的“生态危机”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民族地 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尤其要从主要依 靠大量传统能源消耗来支撑工业化发展向主要依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 能源转变,实现“先保护,后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三者的统一。
二、系统协调评价的基本理论
在系统论看来,协调除了具有作为调节手段或管理控制的含义之外,更深层的含义是作为一 种状态来表明各子系统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复合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和来 自外界的调节管理活动作用下,各个组成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共存① 。作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能源、经济和环境[3E]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而3E协调 正 是指能源、经济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谐共存等 多种关联关系,体现了复合系统有序的结构与状态。理解3E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能源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冲突与协调
经济子系统过度开采资源加重了能源子系统的压力,匮乏的能源子系统限制经济增长;对能 源子系统的开发投资使得为经济子系统持续提供能源成为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为开发资源 增加了能源子系统的投资,减少了生产性投资,减缓经济增长;为保护能源子系统要求企业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冲突与协调
经济子系统过度排污加重了环境子系统的压力,从而降低劳动者素质,阻碍经济增长;良 好的环境子系统有利于保护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为维持良好的环境子系统增加环境 投资,减少了生产性投资,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为保护环境子系统制定的污染控制标准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三)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冲突与协调
能源子系统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重环境子系统的负担;环境子系统的退化和破坏使能源子系统 难以为继。清洁、环保的能源子系统对环境子系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环境子系统的自 我修复和良性循环;良好的环境子系统能有效支撑能源子系统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子系统 的持续发展。
通过3E系统的协调,达到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增长方式,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对此,经济子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应 该是既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也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整体质量的提高。环境子 系统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建设舒适优美的环境,并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能源子系统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保持持续稳定的能源 供应,同时减少能源使用中负面的健康和环境影响,即政策和政策体制应着重于扩大供应能 力、激励能源效率的提高、大力开发利用清洁、环保、可持续的能源资源等。
三、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3E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设定四个目标层次,依次是:总目标层、目标层、分类目 标层、具体指标层。每个目标层次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系统协调评价度等级标准
3E系统和各个子系统协调评价度标准划分为7级,分别是:优级协调(1.00―0.9)、良好 协 调(0.90―0.8)、中级协调(0.8―0.7)、初级协调(0.7―0.6)、勉强协调(0. 6―0.5)、濒临协调(0.5―0.4)、失调协调(0.4―0)。
表2 3E系统评价得分标准比较表②优级协调(1―0.9) 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能够很好的协调发展,能源供需均衡,经济发展稳速,环境质量 得到保护。良好协调
(0.9―0.8) 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中至少有一个达不到优级协调的状态水平,且每 个系统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中级协调
(0.8―0.7)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能够较协调发展,甚至个别子系统也能达到良好协调的要求。初级协调
(0.7―0.6)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接近协调,但各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勉强协调(0.6―0.5)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接近协调,但协调发展程度很低。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环境污 染较严重,环境质量较难得到提高,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 费。也就是说,能源、经济与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这些冲突在一定时 间内得不到相应的协调治理。濒临协调
(0.5―0.4)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中有一个或两个子系统濒临或已处于失调状态。即能源在开发利用过 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在发展增长过程中,也引起较大的环境污染和过度的能源浪费,而 且这些污染好长时间都得不到治理,以至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失调(0.4―0) 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都很严重,而且这些污染根本得不到治理 ,环境质量恶劣,经济发展质量得不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需高度重视提升 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减少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 源消耗和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五、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各层级权数设定及计算
总目标层、目标层、分类目标层的权数设定采用专家意见法进行打分,评分标准就是依据指 标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贡献程度。具体指标层运用全国统计数据,每个具体指标都由全 国31个省、区、市进行排队,以具体指标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贡献度大小得分(有些指 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有些指标取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0;有些指标取平均值为1,其 余按比例相减),协调贡献程度等级标准比照表2。最后,具体指标和权数相乘后得出分类 目标,分类目标和权数相乘得出目标指标,目标指标和权数相差后得出总目标指标值。
运用的基本公式为:Xj=∑niWijXij,其中,Xj是j个地区某种指 标得分值,Wij是第j个地区i类指标的权重,Xij为第j个地区i种指标 或综合指标得分。
六、民族地区3E系统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以2006年为例)
按照上述程序,通过专家对各指标的权数进行设定后,计算得出如下结果:表3 民族地区3E系统协调度评价情况表③评价情况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 新疆能源系统协调度评价得分①0.250.350.27 0.3 0.25 0.19 0.31 调整得分 0.63 0.88 0.68 0.75 0.63 0.48 0.78 全国名次 28 8 26 25 29 30 23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得分② 0.11 0.08 0.07 0.1 0.12 0.06 0.15 调整得分 0.37 0.27 0.23 0.33 0.40 0.20 0.50 全国名次 5 15 21 9 4 30 2 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得分③0.110.129 0.105 0.127 0.093 0.118 0.119 调整得分 0.37 0.43 0.35 0.42 0.31 0.39 0.40 全国名次 27 19 28 20 30 24 23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总得分 0.47 0.56 0.45 0.52 0.46 0.37 0.59 全国名次 25 15 28 24 27 30 12 分析表3,可以得出:
首先,民族地区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基本处于濒临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在能源经济 环境协调度评价总得分中,各民族省区大致处于0.4~0.6之间,在全国的排位比较靠后, 这 说明了民族地区目前正面临着能源经济环境可能失调的考验,如果不抓紧时间制定相应的应 对措施,尤其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不能保障。值得 重视的是,宁夏的总得分最低(0.37),在全国排位最后,基本处于失调状态。
其次,民族地区的能源系统协调度基本处于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阶段。在能源系统协调度评 价中,各民族省区调整得分大都处于0.6~0.8之间,说明民族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相对较 好,能源消费能够得到相对满足。其中,广西的得分为0.88,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说明人 们对能源系统的发展比较满意,能源系统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第三,民族地区的经济系统协调度基本处于失调阶段。在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中,各民族省 区调整得分基本处于0.4以下,说明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了能源和环境系统较 大的困境和矛盾,人们对这种状况不满意。其中,尽管新疆为0.5,得分好于其他省区,处 于濒临协调阶段,但面临的形势大致一样。因此,民族地区需要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问 题,加大力度降低或减少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四,民族地区的环境系统协调度基本处于濒临失调和失调阶段。在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中 ,各民族省区调整得分在0.31~0.43之间,说明民族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环境污染严重 , 生态环境已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持续供应,改善生态环境应该引起人们的高 度重视。因此,应当加大环境投入和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坚定执行“先保护,后 发展”的战略决策。
七、促进民族地区3E系统协调性发展的建议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是通过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缓解我国紧迫的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 确选择。从2003年起,我国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了一 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各种挑战并存的时期。对于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而言,也正处于工 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时期,今后要实现比东、中部更快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能源、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节约型 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搞好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由此决定的工业生产方式在影响区域经 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消耗赋予了不同的区域特点。从三次产业看,目 前,民族地区大部分省区第一、二产业和全国相比比例偏高,由此导致能源消耗水平也偏高 ,有的省区如宁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④,但是,大部分省区人均GDP(内蒙古以 外)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民族地区的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带来高的经济增长 ,相反,却带来了高度的、粗放式的能源耗费,而这又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严重的压力 。实践证明,顺应国际国内形势需要,不断适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能源 、环境政策的协调,不仅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能获得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民族地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区应充分依托资源 、环境状况,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发挥民族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走一条清洁生产、有利环保、节能减耗的新型产 业化发展道路。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传统化石能源工业的发展,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此,造成的污染损失不仅使当地发展和人 民 生活受到了影响,而且加重了地区的治污成本,给本来就不宽裕的地区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 。因此,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清洁、安全、无污染、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 成为民族地区彻底摆脱“能源――经济――环境”困境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风 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和优势,可以大 规模开发利用。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具有 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依法保护环境
民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系统脆弱;其生态安全不仅影响本地区经济发 展,更影响全国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环保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限制了不法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但 是,有关的法律制度在排放标准、技术规范、影响评价等生态保护方面还有待完善,实际执 行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有待加强。另外,针对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对全国的重要意义,有 必要出台专门的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把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纳入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 。
注释:
①赵芳.能源―经济―环境非协调发展原因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4).
②对于3E各子系统来说,表2中的相应评价得分标准依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及协调程度 依次调整。
③说明:表3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尽管权数设定和指标选取主观因素较多,但基本反映了 民族地区所面临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性的严峻现实。
④采用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19吨标准煤/万元, 宁夏为8.68吨标准煤/万元。
参考文献:
[1] 赵芳.能源―经济―环境非协调发展原因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8(4).
[2] 雷明.中国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投入产出表及绿色税费核算分析[J].东 南学术,2001(4).
[3] 邓玉勇,杜铭华,雷仲敏.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 ].甘肃社会科学,2006(3).
[4] 唐志君,覃小林.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危机与重建战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一、导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当前世界都很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实现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不仅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几代人需要考虑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来不仅注意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环境的保护。近年来,中国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事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力度。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依然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的不平等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山东省为例,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空前提升,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且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投入极大。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已成为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平等,能源消费行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还存在着资源不足、排污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据山东省科技部的数据,山东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在中国地方排名中排到第一,第六,第七和第十。山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典型例子。因此,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
二、山东省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从1978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在社会和经济发明经历了迅速的发展。2015,山东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002.30亿元。和之前一年相比,增长明显。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不可避免的能源需求量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目前来看,山东省的主要能源依然是各类化石燃料能源,资源短缺已经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方面来看,总能源消耗量的增长率远远大于总能源生产量。
举个例子,煤炭消费量自1990以来急剧上升,但煤炭生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差距越来越大,煤炭消费量是煤炭生产总量的两倍多。山东省2003年前的原油生产能力始终大于消费量,而2003至2008的原油产量低于消费量,这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相似。自2003以来,煤炭生产量占全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70%,而且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在山东省,煤炭消费比重为70%至80%,原油消费比重为20%至30%,水电比例只有1%。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中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固守原有的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日益迫切。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日益面临着国内资源制约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约束。
同时,作为山东省政府关注的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一些措施正在积极展开。比如关于节能重点行业的推广和重点大型企业的减排,以及关闭一些小造纸厂,小水泥厂等。二十世纪90年代末,山东省的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例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空气污染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化学需氧量都随时间有了显著的降低。
三、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协调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其中,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而经济增长又是能源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成为可能。同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不断的过度使用又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当排放量超过一定的自然能虺惺艿南薅仁保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总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关系的散点图(见图1和图2)如下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自1990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一直在上升。变量X的系数(能源利用率)是0.96,接近1,表明每增加1亿元GDP约需要增加10000吨标准煤。根据其他研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11.5倍,日本7.7倍,德国的4倍以上。因此,山东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能源消费率仍有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山东省的能源而能源生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把更多的能源需求量转移到其他省份。据报道,山东省的许多煤炭企业获得了外省的探矿权,在中国其他地方开采煤炭。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只会不断的增加,而单位的能源消耗量几乎保持不变这是不理性的。
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会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然后不断的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但是经过一定的时期后,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消耗率大于资源循环利用率,导致污染物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的时候,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有助于改善经济结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效管理措施的实施,先进技术的采用,以及环保开支的增加,使得环境问题逐步解决。当收入水平超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时,环境质量开始改善。对此,本文在分析山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基于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的模型如下:
其中Et是环境污染的水平,Xt包含其他相关变量,像产业结构、贸易额等等。在本文中,我们还使用了四个指标衡量Et,这其中包括废水排放量(E1),二氧化硫的排放量(E2),烟尘排放量(E3)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E4)。
图2中每个模型系数呈现一阶序列相关。考虑到序列相关系数,在基于温斯滕估算提供的估计结果下可得,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总体水平是非线性的关系,而且它们的关系也不遵循倒U型曲线的库兹涅茨理论。这和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E1)之间的相关性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如果其他因素是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水排放量将先下降,换句话说,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先提高后降低。当使用其他三个指标进行估计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相一致的。换言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烟尘排放量将稳步增长,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也会呈“S”型增长。
在我们的研究中,产业结构是由工业增加值与GDP之间的比率来表示的。估计结果在表2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是负相关的,而与E1、E2和E3确实呈正相关。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不断上升,废水排放负荷逐渐下降,而二氧化硫和烟尘总量稳步上升.。以下可能是导致这样的结果的潜在原因:首先,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废水得到处理,然后,随着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总量稳步下降。其次,工业增加值与排放量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之间是一个不平等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的结构不合理造成如上的结果。例如,山东省的主要能源是煤炭,50%以上的煤直接燃烧,而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烧,所以煤能源的消费结构加剧了大气污染状况。
到目前为止,有对于自由贸易和环境的之间的影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自由贸易会导致负面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其他人认为自由贸易造成的负面环境效只会存在于短期之内,长期来看它对环境的影是积极的。另外有人认为自由贸易和环境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小,贸易政策的变化对环境政策的福利影响也不大。在本文中,我们发现,尽管国际贸易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它仍呈现正相关性,与总排放的污水和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呈现负相关性。
此外,我们还估计了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是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废弃物的排放总量稳步增长,当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某一数值时,排放总量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目前,山东省人均GDP为64358.13元,如果全省继续保持现有经济增长率。10年后,排放总量将缓慢下降,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当然,对于山东省来说,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使用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环境牺牲型增长模式。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考察了山东省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名义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烟尘和固体工业废物的排放量与实际人均收入呈现线性和非线性的关系。其次,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近年来,尽管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改变。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平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质量下降一直存在,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将直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此外,工业废物和污染物排放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下降。然而,仍有一些污染物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在可预见的未来污染物总量将达到一个高点,环境压力也将达到顶峰。
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山东省经济改革应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我们必须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不算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由于山东省经济依然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适时的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可以减少污染和环境压力的服务性行业。最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政府可以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收以及贴息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完善法律法规,逐步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国涓,王玲,孙平.2009.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学,(2):31-39.
[2]林伯强.2009.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9(5):130-142.
[4]关华,2011.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5]梁进社、王红瑞、王天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2-26.
[6]李小胜,宋马林,安庆贤.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3(5):96-114.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5-03
1 前 言
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节能减排将是一项基本国策,问题是这一抑制能源消费的政策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回答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如果能源消费增长能够带动经济增长,那么限制能源消费肯定会限制经济增长;相反,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或重要原因),那么抑制能源消费将不会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此外,国内外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不少,但结果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除了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外,不同国家或不同地方的不同样本数据,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规律实际上可能没有普遍性,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认识。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弄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年度数据,考虑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设定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经济的增长状况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指标来度量,记为Y,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1978年为100。能源消费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的实物量来反映,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图1是1985―2009年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增长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能源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尤其在2002年以后,二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可见,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很可能存在着协整的关系。
2.2 稳定性检验
由于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时会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必须考虑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可通过增加DF检验法,即ADF检验法来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对趋势项和常数项设定非常敏感,预先不知道是否应该包含断截距项和趋势项,在实际研究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判别:先检验带截距、带趋势项的情形,如果趋势项不显著,则去掉趋势项;如果截距项也不显著,则继续去掉截距项。通过比较AIC的大小和兼顾模型和系数的显著性来选择滞后阶数。由表1可知LE的一阶差分,LY的一阶差分在检验显著水平为10%以下都是平稳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第一,通过协整分析,确定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存在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是国内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以能源消费为代价,能源消费总量必然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GDP并不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以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三,建立了长期动态模型,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滞后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滞后值来预测未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制定未来有关能源消费的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2 建议
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规模、技术进步、结构变动是其主要的原因,大约占了总因素的98%,从变动趋势来看,有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变动比较剧烈。一个是1995―1998年的能源消费下降,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加快;另一个是1998―2003年的能源消费上升,主要因素是结构变动中重工业趋势和技术进步变慢。因此,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新能源、新工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征收能源消费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资项目实行减、免税收及直接补贴等方式,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科研开发新能源(如核能、氢能、生物能等)、新工艺的投入,缩小各领域里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经济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另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较第二产业很低,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就会下降,所以国家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 本文需改进的地方
在选取指标上,选取了全国生产总值指数和能源消费总量,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够细致,可能不能在实际上给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操作信息,应该把全国的情况按行业来细分,首先可以按三个大的产业来划分。再进一步,就可以按更细的行业来划分。而对能源消费,也可以按不同类型的能源来划分,譬如可以按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四种类型的能源分别来做实证研究。这样研究会得到更有用的分析结论,还可以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作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余江.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达摩达尔•N•故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侯建朝,谭忠富,谢品杰.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9(2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当前发展中的一个对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的流程不是很完善,审计理念上也往往局限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而不能完全深入到企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价、改善等环节中去[1]。下面就我国煤炭企业现有环境审计流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做一个系统的论述。
(1)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流程框架的制定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所以在框架的选择上大都借鉴国外理论,即注重制定事前计划、事中操作、事后报告三个方面。但往往在事前制定计划或事中操作期间只注重本次项目的开展而忽略与本次项目相关联的其他项目环境问题,即环境审计不能围绕企业整体开展而只注重眼前利益导向。另外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很少涉及环境审计流程中的绩效部分,即环境审计实施完成后往往忽略审计主体的日后继续发展问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审计的后续失败[2]。
(2)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方法的单一性
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往往只是针对国家环境保护拨款、企业内部环境改善专项基金等资金项目进行操作审计[3],这只是能保证资金使用情况不出纰漏而往往达不到预期环境保护的效果。环境审计方法的确定,能在很大的层面上影响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流程的操作规范,即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的每一个流程都在遵循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方面的审计而忽略本次项目环境审计应达到的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
(3)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各个流程环节执行力的研究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环境审计人员都是由企业内部人员或部门组成,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学科种类相对单一,这就造成了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的各个环节执行力不充足,容易导致事前计划的不完善;事中操作的不深入;结束报告的不完整;事后监督的不彻底。必须对现状加以改善,从而达到预期环境审计效果。
(4)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流程现状深入性研究
受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可用人力物力资源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在实际操作流程的各个阶段都得不到完全细致的发展,如煤炭企业环境审计计划制定的不全面性、审计方法的单一性、审计资源的匮乏性、审计操作的不合理性、审计依据的缺乏性、审计监督的薄弱性、审计事后的保持性等方面。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应摒弃以往的为完任务而审计的落后思想,而把审计态度切实端正到节约企业有限资金、改善企业生态环境上来。审计时应对每一个审计流程做一个细致的评价,评价其与审计计划的契合度及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相关度。使事前准备、事中操作、报告出具、事后监督真正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规范的环境审计流程。
(5)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各个流程环节法律依据的研究
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的学科复杂性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立法,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能,完善统一的环境审计框架、操作规范、报告出具内容、长期发展规划、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增强环境审计流程可操作性与准确性,使环境保护真正深入人心。
(6)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流程终端报告出具
在我国大部分只实行文字方面的报告出具。通过研究发现,对大部分审计问题录像取证等方法的运用更有说服力。所以增加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报告的多样性建设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7)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事后监督力不足,会造成不能使审计项目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巨大损失。我国煤炭企业对环境审计的监督还不是很重视,人力资源的缺乏往往会影响事后监督的执行情况。所以煤炭企业应大力发展事后监督流程环节,使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项目真正取得成功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对环境做到切实的保护。
2.国外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际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组织鼓励各国在实施环境审计的同时,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及相应的环境审计与监督的各项规章制度甚至纳入法律范畴,审计过程中重视审计独立性与评价智能的参与,特别是环境审计组织能参与环境保护及管理。从不同方面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已经领先于环境落后国家。
(1)国外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目标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煤炭企业开展环境审计较早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与我国略有不同,国外煤炭企业制定环境审计目标时在确定计划中各个审计环节的统一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主要立意重点放在切实的节约资金和保护环境方面,每一个目标的审计计划都围绕这个中心点来制定,从而达到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有利于煤炭企业实施环境审计时在每一个流程环节都有一个准确的目标
(2)国外煤炭企业环境审计中方法选择的多样性
国外煤炭企业在选用环境审计方法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适合于环境审计的特定目的,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煤炭环境审计中需运用的专业性技术方法主要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环境决策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环境价值评估法等。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使煤炭企业在环境审计的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科学依据,而环境审计每个流程环节的成功有利于煤炭企业开展环境审计达到相应目的。
(3)国外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流程框架
宏观上看国外煤炭企业开展环境审计流程时的基本框架结构也是包含事前计划、事中操作、报告出具、事后监督几个大的环节,他们在设定每个环节时更加细致与深入,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绩效方面的建设,在以后的很长一个时间段内都处于可控、可操作的状态内。
(4)国外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各流程执行力的建设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他们能有条件培养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到煤炭企业的环境审计中来,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管理、统计、审计、财务、环境、工程、运输等人力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介入,并在相应科学条件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并最终达到各个学科的完善统一。
(5)国外企业环境审计各流程的监督的设定和完善
国外煤炭企业实施环境审计时在每一个环节都有监督部门的参与,这样有助于环境审计每个流程环节的准确性与完善性。由全社会关注每个流程,把每个流程阶段分割开来都得到完善的计划和监督,这样的审计结果才符合国家的环保及经济要求。西方国家已建立起完善的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制度,环境审计的结束已经不以报告的出具为结束阶段,而是看以后事态的发展程度。煤炭企业除了对本次环境审计流程向社会有一个详细的报告外,还需要准备对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接受人们的监督与询问,这样有助于环境审计每个流程开展的严谨性。
3.评价
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在流程上还有很大的漏洞,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在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实力与意识价值观,使煤炭企业环境审计的每个环节融入到社会科学中,让各个学科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煤炭企业的环境审计真正的为促进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4.006
一、引 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能源供给却日益紧张,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预测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有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Kraft[1]探索了美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便迅速扩展到了英、法、德、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对于亚洲国家,Glasure[2]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发现了新加坡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Yu[3]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得到了韩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目前,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马超群[4]的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分别与能源总消费、煤炭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韩智勇等[5]的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赵进文[6]利用STR模型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从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学者对能源需求的预测方法有很多种。隗斌贤[7]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能源强度法和部门平衡预测法对浙江省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刘勇等[8]采用ARIMA模型对我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熊国强等[9]采用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宋雅晴等[10]采用三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
从目前的文献看,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全国作为研究对象,而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各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需要采用的预测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大省,2011年中原经济区规划被正式纳入国家国土规划。因此,本文在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采用ARMA时间序列模型对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进行预测,为河南省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EC)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作为基本变量来研究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11》。能源消费总量的量纲为万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的量纲是亿元人民币,为了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对GDP序列进行折算,得到各年实际GDP。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避免数据间较大波动的影响,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实际GDP序列取对数,分别用ln EC和ln G表示,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用D ln EC和D ln G表示。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在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时可能遭遇的虚假回归问题,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前,必须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ln EC和ln G都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增长特征,因而使用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模型进行检验。使用Eviews5.1软件对序列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 ln EC和 ln G的ADF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大于其所对应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单位根的零假设,说明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 ln EC和D ln G的ADF 检验值均小于其所对应的临界值,都是平稳的,说明ln EC和ln G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下一步检验。
(三)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就被称作协整关系。由于ln EC和ln G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进行协整性检验。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运用Eviews5.1软件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Johansen协整检验
原假设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p值
None*0.523 714.763 212.3210.010 5
At most 10.097 51.572 44.121 10.367 1
注:p为接受原假设的概率;*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
由检验结果看,在5%检验水平下,迹统计量值14.763 2大于临界值12.321 6,而迹统计量值1.572 4小于临界值4.121 1,说明在变量ln EC和ln G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表2中的协整检验结果,对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 G=-8.711+1.748 3ln EC+et
(-16.26) (28.92)
R2=0.964 3,DW=1.614 9,F=836.84
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值,从回归结果来看,R2、DW值和F值均可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拟合优度良好,统计变量显著。回归方程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经济增长增加1.748 3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带动了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较强。
建立描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这里采用滞后一阶的形式:
从估计结果来看,模型的各项检验均可通过,经济增长的波动受到能源消费波动和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在短期内,如果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均衡关系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下一期将以-0.136 1的调整力度进行反向修正,以使其向长期均衡方向移动。
(四) Granger因果性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说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能源消费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由经济增长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增加,这就要进行Granger因果性检验。Granger因果性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非常敏感,滞后期不同,检验结果可能有较大差异。本文采用 AIC 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数为1阶,利用 Eviews5.1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10%检验水平下,“ln EC不是ln G的原因”被拒绝,也就是说能源消费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原因,而“ln G不是ln EC的原因”的假设被接受,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ln EC与ln G之间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河南省实施节能降耗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逐步下降。
三、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预测
从以上分析可知,能源消费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有必要对河南省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为河南省未来能源规划以及能源生产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一)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的选择
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关关系预测法,即根据经济现象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结构比例关系来预测未来能源需求量,如回归模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部门预测法等。另一类是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如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11]、ARMA模型等。由于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采用相关关系预测法进行预测一般比较困难,再加上相关解释变量未来取值的不确定,会对预测结果精确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MA模型来对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进行短期预测,以避免解释变量取值不确定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最优预测。
(二)构建能源需求预测模型
表1中单位根检验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对数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进行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这里先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而后建立ARMA模型,实际上就是对其增长率建立预测模型。为了选取合适的模型形式,先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 ln EC进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见图1。
根据D ln EC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图可以看出,二者均是拖尾,于是可以选用ARMA模型结构。通过对模型的残差白噪声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并结合AIC和SC准则确定模型形式,利用Eviews5.1软件,可以得到河南省能源需求预测的模型形式如下:
这里参数估计值下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量值。由于是对差分序列建模,可决系数R2不高,但如果将模型转化为对原始序列的预测模型,则可决系数为0.974 5,非常接近于1。Q统计量用于检验残差的白噪声性质,其后括号内为对应的p值,根据这些p值可以看出河南省能源需求预测模型中残差具有良好的白噪声性质,从而可以保证短期预测的相对精确性。
(三)河南省能源需求预测结果
利用1978-2010年的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计算出能源消费的增长趋势,然后结合基期值计算河南省2008-2015年的能源需求水平,到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 636万吨标准煤。从2008年、2009年、2010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年预测误差百分比均小于3%,平均绝对预测误差1.51%,一般认为平均绝对误差的值低于10%时预测精度较高[12],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见表4。
四、结论与建议
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则不成为拉动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每增加1%,就可以使经济增长1.748 3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较强;而在短期动态调整中,如果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均衡关系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下一期将以-0.136 1的调整力度进行反向修正,以使其向长期均衡方向移动。这说明河南省目前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仍比较强。
采用ARMA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河南省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27 636万吨标准煤。然而目前河南省的能源供给却日益紧张,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虽然都在85%以上,虽然河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但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和速度,仍存在一定供需缺口;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不足20%,但河南省原油和天然气储量严重不足,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原油开采寿命不到10年,而天然气仅仅能持续到2015年左右,而且这种开采速度所能保证的原油供应尚不及需求量的1/5,天然气供应也不到需求量的1/5。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省内能源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与省外、国外的能源战略合作与交流,尽快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措施,以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科学的能源供应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河南省能源资源。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战略重组,培育大型煤炭生产集团,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依托西气东输等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完善支线管网,提高燃气覆盖率;规划和建设外电入豫通道,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体系,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一方面要加大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投入,探讨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减少一次性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积极开发利用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规划建设南阳核电项目和南阳新能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等特色产业园区。
第三,加大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体系建设,倡导全社会厉行节能的良好风尚。建立科研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结合的节能降耗科研体系,尽快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生产中,淘汰耗能大的旧设备,引进能耗小、资源利用率高的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四,加强国际国内能源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要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与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重点加强在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建立能源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开发,互惠互利。
第五,加强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在保障中原经济区基本建设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对煤炭(煤层气)、天然气等实施保护性开采和战略储备,以确保能源结构安全。必须提高对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濮阳、平顶山等地建设天然气储备基地和煤炭(煤层气)战略储备基地。
[参考文献]
[1] 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 Glasure Y U,Lee A R.Cointegration,Error Correc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1):1725.
[3] Yu E S H,Choi J 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249272.
[4] 马超群,储慧斌,李 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0):4750.
[5] 韩智勇,魏一鸣,范 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 2004,22(12):1721.
[6]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7(8):3142.
[7] 隗斌贤.“九五”及 2010 年浙江省能源需求预测研究[J].预测,1997(2):2533.
[8] 刘 勇,汪旭辉.ARIMA 模型在我国能源消费预测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7(5):1114.
[9] 熊国强,刘海磊.我国能源消费的组合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2):2122.
技师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养上,其工作任务更倾向于高技能、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化学教育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化学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实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引导学生从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中掌握其基本原理,而理论知识的获得更依赖于化学实验的探索,尤其是在实验中促进学生动手与实验技能的提升。可见,技师院校化学教学,其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能够从科学实验的教学中提升实验能力。为此,本文将从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途径的探讨中,就其培养对策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一、技师院校化学实验素养的基本要求
技师院校化学教学对实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新一轮化学课改工作的实施,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需要从实验技能的提升上来转变教学方向。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旨在通过实验环节来促进学生实验态度、习惯、技能的养成,尤其是对于化学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上,更应该从科学的实验态度及绿色化学理念中加以贯彻。一是树立科学的化学实验态度,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概念、化学知识进行客观学习的基础,也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关键。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及观察,从实验结果的归纳及梳理上,分析实验的过程及要求,特别是对于实验失败后如何从原因的分析中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可见,化学实验过程既是对学生树立科学实验态度的过程,也是从实验反思及结果追溯上来强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手段。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习惯是融合于具体的过程中,对于化学实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来完善。结合化学教材及实验要求,利用学生的实验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解决,让学生能够从中规范操作。如对于实验服的更换,对女生头发的整理,对于实验器具、药具的准备等,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既是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也为养成科学的实验习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事物奠定基本的科学认识方法。三是树立实验安全与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旨在从实验的潜在危险中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对于某些化学药品、化学仪器设备的使用中,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无视操作规范及章程。如在实验过程中要贯彻好安全目标,对于实验中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药品要规范使用,另外对于实验室管理上要强化环保意识,对于相关电气设备的使用说明,对于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保存方法等,都有从具体的实验中赖贯穿环保意识、绿色理念。
二、培养技师院校化学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基本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规范,并能够结合行业及岗位能力实际,强化对最基本化学能力的锻炼。
(1)强化对化学实验仪器及实验原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重在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掌握对基本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理解和认识实验原理,并从实验中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及设备是做好实验的前提,也是实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各类实验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的认识,需要从多次反复的练习与严格的实验操作中来培养。如对于实验装置的构建,对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选择反应物、如何洗涤实验器材,如何进行称量及完成化学反应等。对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验失败后的总结,如何从基本的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中,真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问题及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能够从实验的规范操作中,从实验目标的设计及实验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养成,尤其是对学生娴熟的使用相关器械,规范的进行相关实验的构建与独立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等。如对于实验课程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Co(NH)6]Cl3的制备及组分分析。从实验的过程来划分,首先要对实验题目进行确定,通过对相关制备方法及检验指标的认识,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其次对实验方案及设计过程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从可能存在的问题中提出解决方案;再次是在实验实施中,要对各环节及实验内容进行细化,如第一时间做好[Co(NH)6]Cl3的制备及产率计算;第二时间做好产品的提纯;第三时间做好组分电荷及含量的测定;第四阶段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并未实验报告提供参考数据。对于整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师生探讨,从实验的过程中对各类仪器的使用及规范操作,如何从实验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总结,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探讨,都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兴趣,并从实验实践中增强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提升实验能力。
(2)强化探究式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对于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旨在从课改理念的转变上,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探究中获得实验创新能力。对于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要从实验环节的构建上明确研究课题,从探究式教学方案的制定上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利用化学实验结果的分析,从分析中来激发学生探究实验过程,进而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发挥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究式实验教学,遵循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获取实验事实或数据,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可见,从探究式实验的引入中,构建探究式实验环节是关节,也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研究性实验目标的前提。如对于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中,需要加入5-8ml3mol/L的硫酸。对于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入硫酸,是否可以加硝酸、盐酸等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启发学生从实验目标中赖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答案。因此,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构设,更能够从探究式实验中强化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力。
三、结语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目标的设定,还需要结合技师院校实验实际,充分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中,特别是从网络资源的融入上来拓展实验领域,鼓励学生从网络上寻找和检索实验课程,结合自身是实验任务来进行对比和总结。网络资源因其丰富的信息量,打破了传统实验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从对相关实验的对比中强化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增强对化学实验资料的归纳与吸收。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北京市节能减排随着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相对国内其他城市已处于领先位置。在今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工业布局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及“以退促降”的工业结构调整逐渐显得空间有限,节能减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主要依赖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对于整体或局部的某个用能领域的能源供应,无论以源头能源品种划分还是以终端能源划分来对能源进行配置,都不能全面体现有限资源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及高效利用的理念,甚至对能源安全造成威胁。建立一个合理的基准划分不同能源,并按照这个基准配置能源,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关键,也是能源供应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化工热力学中,按照品位来划分能量可很好地解决配置不同质的能量的问题,如果借助于品位的概念,进行适当扩展,利用品位划分不同能源,进而按照品位高低配置不同能源,可成为一种合理、有效地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方式。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基于能源品位的北京市能源供应结构调整理念,并构建能源品位评价指标体系,为北京市各行业的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二、北京市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能源供应结构调整
(一)依靠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变得较为有限
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北京市已取得良效。然而,北京市的节能减排优势是否能得以延续,值得去思考与探索。北京已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空前扩大。放眼全球,大多数的世界大都市第三产业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如东京73%,巴黎68%,纽约86.7%,伦敦85%。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目前已达72.1%,三产比重会进一步提升,但提升空间已不如以前,依靠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另外,随着首钢搬迁与焦化厂的停产。今后,这种“以退促降”空间也十分有限。
(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将成为新时期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
虽然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的成绩,但结构性能源的紧缺局势却持续严峻,其中以电力、天然气供应的高紧缺度最为典型。
1、电力供应自给率逐年下降。以2007年为例,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75.1亿kWh,比上年增长9.1%,增速与2006年持平,但自给率持续降低。总体上,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发电自给率已逐年降低,北京市电力供应紧缺程度一度上升。
2、天然气。天然气供应方面,2008年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已突破70亿m3,业内人士也表示天然气用量突破120亿m3的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将提前来临,而国内天然气供需形势依然偏紧,存在供需缺口不低于100亿m3,北京市天然气消费已在国内城市中高居首位且自给率为零。
北京市由于自身能源匮乏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等因素,能源供应外调程度稳居全国城市首位,长期以来能源供应94%依赖外调,而近年来能源消费的较高增速更是加剧了结构性能源的紧缺,在能源供应结构上实现优化势在必行,另外,煤炭加工利用技术近年来已取得可观进展,国家对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视也促使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始关注发展煤炭领域工程服务业,利用技术进步服务北京,辐射国内。业界普遍认为,由于结构性能源的持续紧缺,在未来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将能源供应结构调整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
三、独特的视角――能源品位
如何实现合理、优化的能源供应结构,按照目前从能源供应的源头或终端考虑可分别得出基于源头或基于终端的两种配置方式,二者虽各有所长,但其中任意一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以能源品位为独特的视角,提出基于能源品位的能源配置方式,全面考虑源头与终端的需求,为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基于源头或基于终端的局限
1、基于源头的能源配置。即主要从能源产生的源头上考虑能源供应。从源头将能源可按一次能源的划分方式来进行分类,可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几大类。基于源头考虑能源供应,则主要涉及到能源的供应安全、供应成本问题,如北京市石油供应从源头就必须考虑供应源、供应管道、成本等问题。
2、基于终端的能源配置。即按照能源在利用终端存在的不同形式来考虑能源供应,源头产生的能源经过各种加工或转化之后,可称为终端能源,如各种煤基燃料、石油基燃料以及电力等(根据终端用户需要,某些能源未经转换也可直接用于终端利用,也可算上终端能源,如原煤)。基于终端考虑能源供应,则主要涉及到终端能源的利用便利程度、利用效果等问题,如电力的使用对千家万户来说就十分便利,在很多情况下插上电源即可,并且使用过程无污染。
总之,对于能源的供应,如果单从源头来考虑,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使用某种能源时供应是否安全及便利等方面的问题,而容易忽略能源利用是否高效、清洁;同样,如果单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则主要侧重于关注于使用某种能源时终端使用是否便利、高效及先进等方面的问题,而易于缺失对能源供应安全、使用成本方面等方面的考虑。
因此,单从源头考虑或单从终端考虑都不是全面看问题的有效方式,而如果综合两者考虑,有时也很难区分到底以谁为主合适,在这方面也没有相关可靠的标准或依据可循。将二者进行统一,更为全面地划分能源,是进一步配置能源的依据,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的基础。
(二)能源品住――全面考虑源头与终端
为了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本研究提出一种独特的视角――能源品位,利用能源品位而非能源品种对能源进行划分,进而配置能源。
本研究中按照品位划分能源并依据能源品位配置能源的理念源于理工学科基础研究中的化工热力学,该学科研究表明,传统意义上,能量有着相同的量纲,很自然地体现能量的“量”,如能量都可以用焦耳作为单位来计量。但仅以此方式区分能量忽略了不同形式能量“质”的不同,通过不少例子可反映出数量相等的能量其做功的能力却不相同,如等值的电能与热能、等值的高压蒸汽和低压蒸汽,所能做的机械功明显不相同。因此,品位的概念由此诞生,表示数量相同的能量不同的做功能力,体现能量的“质”。通过品位,反映了能量中“量”与“质”的统一。
化工热力学中,能量传递主要是以功和热为主要形式,由于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热只能部分转化为功,因此,以热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处于不同温位的热能。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则,应按照其品位的高低对进行梯级利用,高品位的热能用于高端领域,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低端领域,以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借助于以上理工学科中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品位的概念扩展至实际的能源配置当中,为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提供一种方法。
不同能源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更有能源品位的差异,笔者将能源品位定义为能源可利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
通过建立能源品位的概念并基于能源品位的能源配置,从源头上考虑不同能源热值高低,从终端利用考虑能源可用性强弱,综合反映能源可利用于不同领域的能力,使得在考虑满足终端用能要求的前提下,源头上供应更充足、成本更低廉的能源更应该得以利用,从而协调源头与终端的矛盾。
四、能源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系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正确认识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把握当前我国能源供给现状、科学规划能源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协整分析
本文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就宏观经济运行与能源产量、各类能源产量以及能源缺口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评价。所涉及数据为:①国内生产总值(LGDP1)、能源生产总量(LE),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5年;②国内生产总值(LGDP2)、煤炭产量(LC)、石油产量(LO)、天然气产量(LN)、水电产量(LH),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4年;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LRGDP)、能源缺口量占能源总产量比重(LEG),时间跨度为1992年至2005年。(以上数据均选取对数值)。
1.ADF检验
根据数据处理需要,采用ADF检验,对所涉及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做相应处理,以消除虚假回归。经检验(见表1),所有数据均满足协整分析要求。
表1 ADF检验结果
数据说明:***代表1%的显著水平,**代表5%的显著水平,下表同。
2.Granger检验
根据数据处理需要,采用Granger检验,对以上三类变量内部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根据检验结果(见表2),LGDP1变动会引起LE变动,LGDP2变动会分别引起LC、LO、LN变动,LRGDP变动会引起LEG变动,但LGDP2却与LH之间不存在这一关系。
表2 Granger检验结果
3.协整检验
在ADF检验、Granger检验的基础上,采用EG检验进行协整分析,以进一步明确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长期稳定性(见表3)。
表3 协整方程系数估计结果
同时,再次采用ADF检验,对协整方程(1)至(5)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检验(见表4),除方程(4)外,其余4个方程均为平稳序列。即,LGDP1与LE,LGDP2分别与LC、LO,以及LRGDP与LEG之间的因果关系,具备长期稳定性。
表4 协整方程系数估计结果
分析表3中的DW值可以发现,协整方程(1)至(3)的误差项存在正自相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能源产业经济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致使协整方程中部分重要解释变量有所忽略造成的。这里引入广义最小二乘法,在协整方程中加入自回归项AR(1)、AR(2),对这一影响进行滤除。表5表明,通过添加自回归项,协整方程误差项的自相关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经调整后的协整方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高,标准误差有所下降。
表5 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
二、基本分析结论
依据协整分析结果,我国能源供给的宏观经济影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从长期看,国内生产总值变化会引发能源生产总量,以及各类能源产量的变化,且其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受我国能源结构比例影响,GDP对于煤炭产量的影响要高于对石油的影响。
其次,从短期看,能源生产总量、煤炭产量、石油产量均会受到自回归项影响,其中滞后一期的AR(1)对能源生产存在正向影响,而滞后二期的AR(2)则对能源生产存在反向影响,且滞后二期系数的绝对值小于滞后一期的系数,这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具有很大的惯性。因此,在经济增长和能源生产惯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年能源生产总量、煤炭产量和石油产量都将会持续增加。
再次,我国现阶段能源生产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且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升,缺口会逐渐缩小。通过能源进口,可以弥补由于能源生产不足造成的缺口。
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能源需求呈现出大幅攀升态势,能源缺口量不断提升(见表6)。造成这一现实情况与以上协整分析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文仅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能源供求情况,而未涉及价格因素,但在现实中,由于我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还不能实现完全市场化配置,扭曲的能源价格不能直接反映能源供求情况,致使能够被经济增长弱化的能源缺口不降反升,从而抑制了能源供给的提升,造成现实数据与协整分析的不一致。以石油价格为例,目前我国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却仍由国家发改委调控,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价格自主调控范围很小。因此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原油价格随之调整,但成品油价格却滞后于这一调整,造成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严重影响了国内企业成品油的生产能力。
表6 2005年至2006年我国主要一次能源缺口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有关数据整理,省略。
三、主要政策建议
随着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供给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加大,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提高。为此,迫切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的关系,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能源供求保障机制。
1.完善能源供给结构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可以规模利用的能源资源,才能优化能源结构,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化石能源的优质化,现在又开始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向更高层次的能源优质化推进。我国能源也需要走多元发展的道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增加石油供应,显著提高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努力做到新增能源供应以高效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或无碳优质能源为主。
2.理顺能源价格机制
各种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能源价格应当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反映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本,这样才能向各类市场主体传递正确信号,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应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与国际能源市场互接互补;还应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体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公共环境保护者的权利与义务,促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弥补能源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
二、高职院校参加会计技能竞赛优势
(一)促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现在社会需求在变,人才培养架构政策应该跟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在高职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技术来修改课程设置;由于各类竞赛题目具有先进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综合分析并利用各类竞赛,能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会计技能竞赛中,参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1],例如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基本手工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等等,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对传统教学课程进行修改,建立理论与技能相符的项目化教学计划,知识点、课程实训和技能培养三位一体。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落实。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尚早,课内理论教学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实践教学效果还不足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也得不到检验。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体系的建立对教学方式改革起到革命性的指导性作用。
财经类专业,是传统专业,可变性,灵活性相对其他理工科和文科专业,就困难很多。很多高职院校从师资、财力、资源投入方面,总是捉襟见肘。教师层面需要课堂改革,需要投入到巨大的精力,时间。高职院校以会计技能竞赛作为指引,课程按照技能竞赛项目进行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根据课程设置有所改变:1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与时代联系紧密的知识点;2将竞赛标准灵活调整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标准中;3在实训课程当中,引入模拟实际操作的业务能力培养,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业务能力;4在培训学生准备会计技能竞赛过程中,容易发现学生实际理论操作技能的弱点,更好实施适合个体培训的方法。
(三)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整体都会出现对理论知识学习产生烦厌的情绪,而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学习的激情和有专注度明显提高。要利用学生学习的特点,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引入会计技能竞赛的题目,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培养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组织能力,磨砺学生坚强意志,积极参与竞争不怕苦的意识。这正是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表现。
三、高职院校准备会计技能竞赛的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举办或者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存在着实质性的优势,但在技能竞赛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准备会计技能竞赛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发展时间短,未形成健全竞赛机制和体系。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有其发展的局限性,某些行业性比较明确的高职院校就不能参加,技能竞赛停留在高职院校系部或者社团层面,学生参与度低,形成“被动性”准备、参赛等。
(二)缺乏会计技能竞赛正确的奖励机制和费用保障。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发展时间短,缺少长期的经费保障。因此某些高职院校虽有学生资源,但支持会计技能竞赛培训和比赛的后勤保障,常缺少一些所必须的材料、仪器,竞赛有效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一些高职建校时间短,还没统一建立有效长期的正确的奖励机制。因此每个系部资源经费不够,导致每个系列带队老师工作和获奖的奖励措施参差不齐,不同比赛,比赛结果受客观、主观因素影响,导致传统等级奖励成差别对待,不同系别带队老师会进行待遇的比较。若出发点不正确,造成一到比赛,没有教师主动报名、主动带队、所以,没有正确的奖励机制和健全的费用保障制度,难以让高职院校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并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学生参加会计技能竞赛缺少完善培训管理方法
综合以上两个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存在的问题,势必会造成组织学生参加会计技能竞赛的培训方法缺失:1、经费不支持,好的软件、实训室不能满足专业技能比赛的需要;2、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厌教,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培训;3、比赛后期设施保障不足,影响学生正式参加会计技能竞赛的情绪;4、培训学生参加大赛的选拔时间急,没有合适的平台发现有潜力的学生;5、赛前培训,缺少科学的参考体系和标准。
五、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存在问题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长期的竞赛运行和经费保障机制。参加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需要校方的全方位支持,形成由上至下的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2]。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有效运行机制示意图见图1。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经费保障机制,可以以技能竞赛活动专项经费,分别支持校级技能竞赛活动和国家省市级竞赛活动两大部分。校级技能竞赛活动可列支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费、宣传费、考评费、学生竞赛获奖奖励费四大部分,实行竞赛项目包干;而国家省市级竞赛活动的各项经费:作品制作外加工费、技能竞赛活动用资料、技能竞赛活动差旅费、技能竞赛活动报名费,实行实报实销;而技能竞赛活动辅助补助,可按实际培训比赛的天数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课时补贴,其他的学生竞赛获奖和指导教师获奖的奖励费,参考其他同类学校奖励措施,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获奖情况进行奖励。
(二)建立学生会计技能竞赛训练体系,强化实践效果。(1)建设全面高效高素质的教学团体。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内容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税金的计算及纳税申报、点钞技能、小键盘数据录入、Excel表格应用等专业技能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科目众多,参与的任课教师也多,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熟悉到掌握,必须循序渐进,通过三到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完成。要求所有的专业任课老师基础理论夯实,会计岗位实际操作基本功扎实、操作财务电算化软件应用熟练。校方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师对技能竞赛软件的培训,以便在日后挑选教师带队比赛,能快速掌握比赛的项目和流程。(2) 在日常教学和比赛训练,针对性地做好器材的准备在会计技能竞赛中,都是由指定的赞助商提供专用的器材。在日常教学中,提前购买这些特定的软件和器材,让有效的教学资源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在一起。例如会计实训室电脑内可预装厦门网中网软件,电算化教室预装用友公司的
U8.72版本的软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调配课时来了解学习网中网软件和用友软件的实践操作。这样从经费上经济有效的地投入相关的设备和教学软件,提高职业仿真的真实性,为实现会计技能比赛训练提供足够的硬件保障。(3) 指导教师设定可操作的训练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指导教师带队参加比赛,首先要对竞赛规程要求清楚,以此为基础规划出严谨的培训计划、目标和内容。大体可分为模拟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化账务处理两个程序。把两大部分,分成单项训练、综合性训练、模拟比赛训练三个层次的训练模式[3]。每个模式,学生每天利用2到3个小时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针对性地分配学生到特定的比赛模块中加强训练。(4)在学生参赛的团体中,形成互相追赶学习,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在没有进行个人特定能力的训练中,指导教师应一视同仁,把握好团队中各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在分配专项任务训练中,以学生的优势为首先出发点,科学安排学习任务,在团队合作和个人能力的竞争中,褒贬得当,合作经营,提高团队和个人成绩。
课 题: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编号:SCG355,主持人:张建平)阶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从1997年开始,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率先在同类院校中举办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技能节,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2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能大赛举办经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能竞赛体系,搭建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为了孕育学院的技能文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从2004年起,将技能节固定为每年举办,将技能节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设定2个必修学分,规定每个学生只有取得技能节学分才能毕业,实现了技能节的制度化、常态化。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学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1.指导思想
坚持“实践育人”教育理念,以技能节为平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技能竞赛要求
为克服竞赛重结果、轻过程及重个体、轻全体的弊端,防止竞赛目标的异化——为比赛而比赛,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功能与价值,学院对技能节提出了“三覆盖、四促进”的竞赛要求,即技能节要“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覆盖每位学生”,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3.技能竞赛原则
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以赛促训: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与养成;赛训结合:竞赛只是对实训成果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更主要的工作要放在前端的实训上,赛训一体化;强化技能:培养能工巧匠型学生,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互融,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4.组织方式
(1)成立技能竞赛组织委员会。技能节是学院全院性的重大赛事,为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明确分工、确定职责,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组织委员会,由院长担任组委会主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领导小组对专业技能竞赛工作全程负责。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竞赛的组织实施。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赛务组和仲裁组,各组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
(2)确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及参赛规则。采取项目申报制,每个专业设2~4个比赛项目,比赛项目要体现专业的核心技能,要与岗位技能相结合,体现岗位的工作过程,不设知识竞赛类的项目。近年来,学院的项目设置一般分为技能竞赛项目和教学成果展示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包括专业基础(AutoCAD绘图、工程测量操作等)、工种竞赛(维修电工、渠道维护工、焊工、钳工等)等多个竞赛项目。展示项目主要展示近年来学院在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师生技能作品以及学院参加较高级别技能大赛的成果等。
(3)制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编制秩序册。实施方案、秩序册是技能竞赛顺利进行的保证。实施方案包括:竞赛的时间、地点,竞赛内容,参赛选手组队方式,竞赛的有关规则,评委的聘请与奖励办法,参赛具体名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技能竞赛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预赛一般安排在决赛前一个月开始,由各系部组织。通过预赛,每个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选拔若干优秀选手参加决赛。预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此期间进行本届技能节节徽征集活动,通过技能节节徽的征集、展示和评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发动作用。专门安排两天进行决赛,以班级为单位组成代表队,设团体总分奖项,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范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举行开幕式。聘请上级有关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开幕式,进一步扩大学院技能节的社会影响力,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5)技能竞赛。比赛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每个项目体现一个生产流程。采用个人比赛和团体比赛两种形式。同时,邀请企业观摩评价,实施“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现场招聘”三合一,全方位、多角度对竞赛项目进行评价,让高水平的技能大赛引领学院的教学方向。
(6)举行闭幕式。各专业技能竞赛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向获得团体总分名次的班级和获得个人名次的选手颁发奖状、荣誉证书和奖品。
二、技能竞赛的意义与价值
技能竞赛不是单纯的比赛,而是一次综合性大检阅。通过技能竞赛,快速推进了学院教学改革,搭建起了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搭建起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
技能节比赛项目体现了具体的工作过程,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竞赛方式给专业课程的教学、训练、考核带来了强有力的思想冲击,促进了各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搭建起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通过全校范围内各个专业大比武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实训教学多为附属课程的状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构建了更为完备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即围绕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从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能力标准、设计训练方式、进行能力评估等四方面入手,学生的实训更加自发化,课程考核更加标准化。
2.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学院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辟实践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参与竞赛内容、标准的制定与研讨,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将现有专业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培养了一批富有改革精神、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技能竞赛中也设置了教师竞赛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和参赛人数等因素,分教师组、学生组、师生混合组,师生同台竞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前,全院师生已形成浓厚的学技能、强本领的氛围,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
3.快速推进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是一种职业定向型的教育类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定向型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专业设置要体现“职业性”,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性”。通过举办技能节,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大师生对近年来学院提出的许多教学改革方案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技能节比赛过程中,通过邀请企业人员观摩、当裁判等方式,学院收获了企业人员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提出的很多建议和意见,有的专家则直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学院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现了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三、小结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强化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技能节实现了四方面的创新。
1.技能竞赛体系的创新
按照“三覆盖、四促进”的要求,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的原则,探索出一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赛一体”的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完整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
2.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
技能竞赛不是单纯的比赛,而是一次综合性大检阅,实现了学生、教师、企业、上级行政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3.校企合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出题、评判、观摩、现场招聘等,增强了企业的参与度,创建了校企合作的新载体。
4.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技能节将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融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各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创建,搭建起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充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学院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引领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培养出大批受企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级的技能比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中图分类号:TM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92-01
1.前言
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生产生活中对高效环保的标准日益增高。而在电力行业,新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传统能源依靠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有煤、石油、天然气[1]。
新能源l电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本文基于新能源发电特性从技术研发、成熟运用、维护保养、经济价值等方面综合论述,与传统发电行业对比分析其经济性。
2.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
传统化石能源的超负荷开采与利用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所以新能源发电技术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5年,世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除水电外)共增长3.56倍。若包含水电在内,新能源发电共贡献世界发电量的21%;除水电外的新能源贡献了全球发电量的3.8%。其中,2000-2015年风电和太阳能共增长了14倍,为新能源发电量中增长最快。
2015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排名第一的是德国,而美国在风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
本领域中,我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基础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电力拨款达3986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投资额比例占77.66%,规模上电力装机总量已经超欧洲先进国家。但与欧盟相比仍然低44.86%。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非化石燃料装机容量占35.84%,比欧洲国家低37.11%,发电量仅为27.5%,发展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电种类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而欧盟国家利用的新能源种类较多,技术较发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发展均衡[3]。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极不平衡的为水电,其发展较快,占新能源总量的80.36%。下步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结构,在引进欧美技术同时加大对电力远距离输送、储蓄电技术、电力并网与调配技术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运用做足准备[4]。
3.新能源发电特性与并网技术分析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目前这两种新能源在实际中利用较多,所以应分析这两种新能源发电的动态输出特性并建立相应的输出特性模型,针对不同区域实例分析其全年的出力变化和光伏电站并网后对峰谷差的影响。
风的移动过程中,具有动能与势能的双重变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风速的变化具有随机性。风力发电机组能量来源于风的动能。不同地区的风速都存在易变性和不可控性,风力发电机组时刻都遭受到较大程度的扰动,这种扰动会影响机组本身和对与之相连的电力系统。而太阳能随着地球运行与太阳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加之天气影响与各地日照长度的不同。由统计结果可知,光伏电站每天出力时间集中在6点到19点,冬季出力时间短,夏季出力时间长[5]。
目前风力发电具有独立运行的离网运行电和接入电力系统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离网型风力发电与并网型风力发电相比其风力发电规模较小,其通过电能存储装置或者与其他发电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没有电网的偏远地区供电。并网型风力发电是世界风力发电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发电容量较大,通常为几兆瓦到几百兆瓦,由于其与大电网相连,从而可以得到大电网的补偿和支撑,可以使风资源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力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在考虑环境效益等因素的情况下,风力发电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太阳能发电可分为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发电两大类。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由集热部分、传输部分、储热部分构成。根据聚光式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模拟器、充电控制器、超级电容、蓄电池组、正弦波逆变器和系统监控部分组成。
4.提高光伏发电经济性的技术研究
首先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过高。设备价格是影响光伏发电经济性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提高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市场调查与企业经验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实现市场准入机制,加大价格竞争杠杆。
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太阳能光伏设备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把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降下来,这样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才有基础。另外,发展分布式太阳能系统也是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竞争力的一个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使用应该让消费者具有选择权。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更广大的电力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替代能源,发展这一系统技术及相关网络技术,无疑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6]。
5.结论
对于风力发电,国家无需长期大量地对风力发电项目进行补贴,为了有效地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应该进一步加强风力发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采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
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将会带来资源枯竭与气候异常等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可持续的清洁代替方案,成为能源工业的使命。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具备可再生的特点,发展前景广阔。但任何技术的发展成本与经济性最为关键,未来只有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价格上能与传统能源匹敌才能具备住够市场竞争力,这需要能源政策、技术进步的支持。所以经济可行的的能源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引发能源革命的。
参考文献
[1]李剑平.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及经济性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5(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