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范文

时间:2023-12-14 11:3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解读

篇1

调查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里,参与调查的中国家庭用于制作每一餐的平均时间均少于30分钟,甚至有3.5%的家庭只需要15分钟就能搞定一顿饭。至于吃饭的速度,同样是快得出奇的现代节奏,即便是大家都很看中的晚餐,大多数人也在20分钟之内解决掉,甚至有10%的受访者能用15分钟就吃完一顿晚餐,这与法国人动辄花费两个小时来吃晚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相较于平时的工作日,周末的时间相对充裕,人们大多可以花费更多时间、更用心地准备每一餐。可即便如此,大多数的受访家庭也只会花45分钟来烹饪一顿饭,用餐时间也只比平时延长了10分钟左右。

解读:中国人自古便提倡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这也被视为重要的饮食养生准则。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一些人选择了在外就餐,认为既省时又方便。即便是在家里做饭,也是能简则简,通常只满足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饱腹,而很少会从健康和营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一次的调查结果则提示人们:填饱肚子只是吃饭的最低层次,应该更多地关注饮食健康营养。

关于在家吃饭

调查显示,在所有选择在家做饭的家庭中,有60.3%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27.2%是基于食品安全的原因,还有11%的家庭是为了省钱而在家做饭。在调查中,有77%的家庭表示享受在家烹饪的过程,更有44%的受访者将烹饪看成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52%的受访者认为在餐桌前看到家人满足的笑容,是他们在家烹饪的最大原动力。

解读:在家吃饭不但可以消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更可以吃得健康营养,减少油脂、糖、盐的摄入,并有针对性地为家庭成员补充身体所需物质,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更重要的是,家人共餐对于情绪的调节也益处多多,这也提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家庭需要不断提高家庭成员对于烹饪技术和技艺的自信,以使人们能够更多地留在家中用餐,保证饮食营养和健康。

关于烹饪用具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厨房都拥有2个砧板、3把菜刀、4口锅、4个小家电、8个调味罐和11套餐具,这几乎可以被视为中式厨房烹饪用具的“标配”。

解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重视餐厨卫生。基于居家饮食卫生和健康的原因,类似于生熟分离、分锅烹饪等处理方式已被更多的家庭所采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烹饪用具的“标配”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于和谁吃饭

调查显示,中国人在用餐时拥有各种各样的“伴侣”,有42.3%的受访者习惯于在电视节目的陪伴下度过用餐时光,这个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这些人通常更喜欢将用餐地点设置在客厅,而且是更靠近电视的地方。

解读:其实,更好的选项应该是与家人同桌而餐。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家庭氛围,喜欢与挚亲好友共享家宴。而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与家人共处的时间正在慢慢减少,更别提坐下来共进一餐了。不过仍有57%的被调查家庭平均每个月会举办一次家宴,值得大力提倡。

篇2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毛颂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从医学和营养角度看,每天吃早餐有9大好处:有助于获得营养平衡,有助于发挥大脑功能,有助于保护心脏,有助于消化,有利于预防胃炎胃溃疡,有利于预防胆结石症,有效预防肥胖和糖尿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延年益寿。

2 早餐应包括4类食物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翟凤英)根据我国膳食营养指南规定,合格早餐所提供的热量及营养素要达到每日膳食供给量的25%~30%,以“营养全面、均衡”为原则。一顿营养健康的早餐应包括以下4种类别的食物:

①以提供热量为主的,主要是谷类食品,如面包、馒头等:

②以供应蛋白质为主的,主要是肉类、禽蛋类食品;

③以供应矿物质和维生素为主的,主要是新鲜蔬菜和水果;

④提供足量钙质和优质蛋白质的奶类与奶制品、豆制品。

如果早餐中包括了上述4类食物,则早餐营养“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3类,则早餐营养“较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2类或以下,则早餐营养“不充足”或“较差”。

3 早餐食谱6例

(毛颂赞)调查发现,我国城市人群早餐食用4类食物者不到5%,食用1~2类食物者高达70%,而且大多数人早餐时不吃蔬菜或水果。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给每天的早餐变变花样吧!可以试试下列早餐食谱。

①牛奶1瓶(250~300克),花卷1只(50克),蛋糕1~2只(25~50克),梨1只(100克)。

②酸奶1瓶(200~250克),蛋饼1只(鸡蛋1只,小麦粉75~100克),苹果半只(50克)。

③牛奶1瓶(250~300克),即食麦片1包(30克),肉包子1只(50克),香蕉1只(100克)。

④牛奶1瓶(250~300克),三明治面包:面包两片(50克),生菜两张,鸡胸脯肉(20克),煎饼1只(50克),橘子1只(50克)。

⑤酸奶1瓶(200~250克),粳米粥(100克),煎蛋1只(40克),烧卖1~2只(25~50克),菜包1只(50克)。

⑥牛奶1瓶(250~300克),即食谷物1包(30克),火腿肠(25克),早餐面包(50~100克),香蕉1只(100克)。

篇3

二、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选取某偶像明星代言的麦当劳快餐广告和肯德基某鸡腿堡广告等6段广告作为研究工具,邀请15名青少年观赏后回答研究者所出的问题,以了解他们对快餐类电视广告的解读情况。

(一)青少年面对快餐类电视广告时的解读情况

(1)广告形式特质解读。研究发现,在广告中的注意焦点部分,青少年多留意广告中的广告商品、广告人物动作和行为、商品本身等视觉符号,然而对于听觉符号,特别是配音青少年往往不重视,显示青少年在收看广告的时候,第一聚焦点是抓住整个广告的剧情脉络。至于结构符号中的拍摄手法,多数受访者对此缺乏了解,特别是在场景的转换上,多数受访者会表示广告就是拍摄实际的时空状态,只有少数受访者提出这是后期“剪辑”的效果。(2)广告外延意义解读。对于广告的外延意义,多数受访者能够精确掌握广告欲传达的主要推销商品,但若出现其他衬托商品,则少数受访者会受其干扰。在其中一段广告视频中,全体受访者皆误以为为广告铺成的商品是主商品的内容物,显示对于过多商品的出现,受访者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在广告中的虚拟手法,多数受访者能以与现实的差距的表达出质疑,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大小、商品的可口形象塑造和数量上。在广告的情节叙事内涵中,多数青少年能够陈述其隐喻的安排手法和目的,尤其是针对名人代言,全体青少年皆能准确理解其目的,并将名人的形象与商品做有机联结。(3)广告内涵意义解读。在广告内涵意义的部分,提及广告的劝服能力,多数受访者皆以“太过夸张”来表达其不受影响的原因,但对于其他人,他们则表示会有一定的影响和劝服力,显示青少年在解读快餐电视广告时具有“第三人效应”,认为广告对他人的影响力较自身大。

(二)快餐电视广告与和青少年饮食信念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针对快餐类电视广告收看后与快餐饮食信念及购买意愿的相关性上,其中部分受访者表示,因为家庭教育中对于饮食健康的观念早已被多次灌输,通过父母建构出来的快餐类产品是“没有营养”、“垃圾食品”等。因此,部分受访者皆表示当收看快餐类广告时,会以预设的一种健康观念与之对抗,即产生“对抗式解码”,因此会过多受到快餐电视广告的影响。另外也有受访者表示自身对快餐食品的存在好感并表示会购买此类产品,除有自身体验快餐食品带来的满足这个原因以外,确实还有来自快餐电视广告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对于快餐食品的饮食信念与家庭对饮食的教育和个人意志有较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快餐电视广告确实仅针对快餐类食品持有好感者具有强化和维持的效果。

篇4

误区一:当药品,用来治疗疾病

【情景回放】在某超市上班的张阿姨上个月肠胃不适,出现饭后腹胀、反酸和便秘症状。她以为是消化不良,到药店购买了一些消食的药品吃了几天仍不见好转。张阿姨所在小区里有位推销保健品的李大妈,多次劝她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耐不住李大妈的劝说,张阿姨便花了700多元从其手中购买了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3种保健品。可吃了一段时间后,原有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口腔溃疡、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后来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肠胃炎。

【误区解读】如今,一些保健食品厂家和推销员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往往夸大其功效。而一些消费者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常常把保健食品与药品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保健食品包治百病。从概念上看,保健食品不是药品,而是食品的一种;从功能上看,它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疾病作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定,容易将其功能与疾病治疗相混淆,从而误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服用,结果耽误病情。

【教您一招】分辨药品与保健食品时,首先要看外包装盒上标注的“批准文号”。药品标注的是“国药准字”文号,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而保健食品则以“国食健字”、“卫食健字”等文号出现,审批部门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地方相关部门。其次,看标签和说明书。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标注功能主治或适应症等内容;而保健食品没有治疗作用,不得涉及功能主治和适应症,只能标注保健功能或适宜人群等内容。最后,保健食品的包装和相关广告上都标明了批准文号、专用标志“蓝帽子”和“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留意。

误区二:当饭吃,取代正常饮食

【情景回放】高三学生小何,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能够发挥好,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父母听信推销员说食用某某保健品能够增强体质,抵抗疲劳,开发智力的宣传,专门花了几千元给他购买了蛋白粉、螺旋藻、矿物晶营养套餐等功能性保健食品,把这些东西当补品,每日三餐进行食用,很少让孩子吃饭。小何吃了20多天后,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后来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营养不良。医生建议不能将保健食品当饭吃,只能作为辅助食品服用。

【误区解读】保健食品主要含有一种或多种膳食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从功能上看,保健食品主要是“膳食补充剂”。当身体所需的某一种或多种营养不能通过正常饮食足量摄取时,可以用它来补充。比如,蔬菜吃的较少时,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含片;体能消耗较大时,可以服用蛋白粉。但不应颠倒主次,以保健食品代替正常饮食。这是因为,相对于食物,保健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单一,例如复合维生素,其含有的β胡萝卜素只有―种,而蔬菜水果中不仅含有多种β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其他营养素。从科学角度讲,注意平时营养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

【教您一招】那么,如何确定是否需要吃保健食品?应把握几个原则:首先,应到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看身体是否缺乏某些营养成分,若不需要尽量不要吃;其次,当身体缺少某些营养成分时,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节,优先采用食补的方法来补充营养;再次,若身体某方面的营养成分缺乏严重,短期内无法通过饮食完全获取,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体质、年龄,区别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保健品;最后,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保健食品,食用剂量均不宜过大,要适度把握,食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若身体缺失的营养成分得到补充,就应停止食用,通过均衡饮食来调理补充,切不可盲目以为“营养越多越好”,胡乱吃保健食品,这样不但不能调节机体功能,还会导致营养失衡和代谢负担加重。

误区三:听信宣传,跟风消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