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01: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The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greatly, population gathers to the city, city housing shortage, reduced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increasingly tense. With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shortage of energy, industrial dust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今天和明天同样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繁荣,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求人类与自然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历史延续和发展指导纲领,也是人类面临严峻生存环境的明智选择。
面对现实,提高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我国一九九四年五月,国家制定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确定它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人类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基本建设事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解放以来前所未所的。但是,成就很大不等于没有问题,仅环境污染的情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仍不健全,旧有传统发展经济的模式仍在我们头上徘徊,重经济、求发展往往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忽略环境污染治理。城市建筑行为(包括建材的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大量的建筑垃圾,野蛮施工造成的尘埃等污染约占环境污染的30%以上,我国江、河、湖、海的污染、掠夺式的捕捞,造成水生动物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令人心痛不已,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农村大批剩余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我国市级城市仅135个,城市人口570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6%,截至1996年底,我国设市城市以达666个;城市人口吼几乎增加十倍。据国家建设部预测,到2000年我国市级城市可达800个左右,城市人口的剧增,势必造成公共福利设施、住宅的短缺。基本建设需要土地,扩大城市只能向农村延伸,占用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人约仅1.76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4。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森林的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未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为城市未来发展找出不足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已提到日程上来,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旧城市改造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绿地、停车场等的数量、面积有所增长,但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看也仍有不足之处。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不当,为城市的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尤其是旧城的区域性改造,“见缝插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原址拆旧建新,住往是建筑面积扩大、层数提高,原本紧张的用地更趋紧张,造成城市空间容积量过高,建筑物互相遮挡,建筑外部空间紊乱,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整个冬季建筑下部始处于阴影区内,阳光不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一个城市的特色与它的历史发展、人文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城市的特色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漫长历史进步、发展、演变的沉积,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也应准确把握城市面貌的风格特征进行设计,不能以个人的喜好而随心所欲,而忽略整体环境。但是由于设计者素质低下,或是缺少精品意识,使新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的风格和整体形象,以此看来,城市设计的规划应加大管理力度,即要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又要给建筑师留有创作的余地,便于发挥设计者的才干。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需要规划、建筑、园林、美术等多专业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建筑。
3、城市建筑仍存在着盲目求大、互相攀比之风,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40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设想。近些年来,城市升格已成为一种风气,城市级别升高,城市规模扩大,浪费大量土地、耗费大量资源。城市建设、规划应着眼于社会宏观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的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如:人口的规模、城市发展远景的居住用地、公共环境用地、广场、道路、全面安排。否则,由于城市盲目扩大而造成布局分散,半截工程过多,城市基础设施及管理机制跟不上、盲目开发,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4、城市设计也应同建筑设计一样“精品设计”,而某些城市的当权者往往急于改变城市面貌,大拆大建,缺少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顾客观条件,一拆就是一条街,所建的全是底层商服上部各层是住宅,高度一样,层数一样,规划呆板,形式单一,千楼一面,毫无特色,几十年又拆不得,为城市的发展留下遗憾。
5、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以法治城,只有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才能搞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审批、监督的管理机制不严,某些开发商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见利忘义,随意改变设计的使用功能及立面造型,增加层数,增加建筑面积,扩大进深,超占红线,违反了城市设计的规划意图,破坏了城市建设整体环境,增大了建筑密度,有百害无一利。
三、城市未来发展的探索
现代城市设计已日趋复杂,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总体到局部及细部的城市设计服从于多功能和高质量城市空间的塑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设计已取得宝贵经验,但城市设计是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进化的,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是永不休止的追求。
城市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宏观把握远景计划,对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城市功能设计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城市设计应有统领全局的观点,强调时代精神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城市空间的组织、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遗产及城市风格特色的延续作出切实可靠的原则性规划。
城市设计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国内外历史名城不乏数例,如:中国春秋时代的齐临淄、越邯郸、秦咸阳、唐代的长安、明清的北京;古埃及的卡洪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德国的吕贝克城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的城市特色现代城市的发展已不是原始物质堆砌,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塑造。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职能和责任。现代化城市应具有的特征是:
1、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生活质量,无污染、生态系统平衡。
2、健全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结构。
3、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4、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
5、城市管理机制健全、管理现代化。
6、节能。
7、产业及产业结构现代化。
营造生态型建筑和居住环境,是城镇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举措。生态建筑只是一个宽泛概念。狭义上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良好的建筑;广义上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维与城市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视野。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能较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负面影响;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和居住环境;最后才是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的不外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人的居住环境、建筑节能、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
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普遍使用实心粘土砖建筑,每年因烧砖毁田就高达十万余亩。同时,建筑占据土地资源和自然空间,影响自然水文状态和空气质量,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建筑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是: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施工、运行维护、拆除或再使用的建筑物全寿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发展生态型建筑,对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才能更好的保护人类有限的自然资源。即通过优良的设计,以及较大限度的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旧有的消费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最大利用率,积极促进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二,以人为本,创建健康、无害、舒适的人居环境。我们提倡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无论是生态还是智能型建筑,都应当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空间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供水,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第三,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可利用建筑物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维护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建筑风格与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等等。第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注重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
发展生态建筑首要措施是节约能源。我国能源紧缺,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必须重视建筑节能,促进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为大规模建设做建筑规划时,应考虑建筑用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和人工照明的使用,如能引入人工河流,将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水系生态系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调节能力的,所以增加河网密度,一方面有利于调节周边小气候,减少空调使用量,同时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周围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可利用太阳能采光、集热、发电。另外可采用智能化设备监控技术,如对居民小区各种设备用房的给水泵、排水泵、通风机、电梯和配电设备设置楼宇自控系统,通过电脑控制程序对设备进行监视和优化控制,实现用电负荷的最优化管理,有效节省电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给水泵根据流量和压力进行变频调速控制,通风机根据环境空气参数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起到节能作用。对配电设备和电梯运行状态进行监视,能够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集中聚居的场所,也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面对自然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几千年以来的环境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评判城市先进的标准由原来的“工业、技术、现代建筑”转变为“绿野、文化、传统建筑”。上世纪80年代是人们寻求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阶段,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城市观念由原来单纯的自然优美环境转向全面生态化。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第四代城市发展的目标模式,很多大城市都把生态城市当作城市发展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重视生态城市建设是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由概念向行动迈进,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随着深灰生产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生态消费与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大力提倡生态城市建设,这不仅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绿色生产力以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需要。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步入绿色科技先进领域的起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形象。
2.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并列实施,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实施并贯彻好这一重大战略。
3.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要求。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活动中心,同时更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会导致住房紧张、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协调的生态城市,从而有效解决上述矛盾。
4.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逐步由原来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物质型转向精神型、由户内型转向户外型,生态休闲也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然需求。
三.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作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本质要求,是绿色旅游的必然要求,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它主要是指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游资源利用与保护、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旅游企业管理与运营,它是建立在环境与旅游持续利用、能源与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并且结合景区的实际,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优化与调整总体布局。将整个旅游区划分成5个片区来进行管理与建设,也就是渔村民俗体验片区、新村综合服务片区、笔架山观光片区、古榕沙滩娱乐片区、波息湾度假片区,从而有利于强化各片区的功能,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收集和处理服务设施废弃物。②建设绿色景区。新建的设施要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并符合绿色建筑要求,住宿、餐饮企业应积极进行清洁生产。③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在旅游开发中老渔村要注意结合旅游需求与绿色建筑 的要求来进行改造,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并努力提高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④积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多设置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较小的旅游活动项目,引导游客绿色消费,并且适当控制游客的规模。⑤处理污水,建设污水处理站,并尽力提高运行能力,将经过处理的水用于灌溉农田,然后流入有一定旅游功能与景观效果的人工湿地。⑥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村民、游客以及从业人员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送到沼气站,所产生的沼气能够作为能源用在旅游社区于旅游接待企业,沼渣、沼液等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料送到农田,从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用量。⑦处理垃圾。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其他的则送到垃圾处理场,可以回收的则进行循环利用。能够用于造景的可以用在见者旅游景观,剩余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建设填埋场也应该考虑到旅游功能以及景观需要。⑧培育旅游资源。挖掘老渔村民俗文化、利用人工湿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等。⑨补偿旅游生态。适时评价环境影响,并及时修复受到影响的生态,保护受损的旅游资源,比如人工繁殖抗浪鱼、综合整治沿岸景观等。
四.生态城市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城市是充满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高级阶段、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依托于现有城市,依据生态学原理,并采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来逐步创建。建设生态城市是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就不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也最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生态城市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假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此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有效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及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从而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只有有效处理两者关系,做到旅游业和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够实现满足当前与未来旅游的发展。在保证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同时,旅游区的社会文化结构与自然环境不会因为游客的到来而遭到破坏,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湖泊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活动在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对湖泊带来污染。以往的处理方式不但高成本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构建以湖滨环境保护与污水处理为中心,以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和绿色景区作为载体,考虑到绿色消费、清洁生产、补偿生态、处理废弃物等要素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是确保实现湖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5).
[3]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
出版社.1997.
[4]花明.生态旅游一江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曹红平.胡杭梅等.江西应创建高品位生态旅游“后花园”[J].企业经济,2004,(6).
[6]黄跃华.试论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4,(10).
[71句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开发。2002.
[8]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1998一05―23.
[9]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3).
Abstract: In the city of Shenyang in the process of upgrading,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feasible. Shenyang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erfect mechanism,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of Shenya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henyang; ecological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反映着人类的历史。沈阳市在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一直是做为中心工作展开,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误区,需要在现实工作中逐步解决。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选择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不论学者们从哪个角度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都与上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大同小异,我们无须一一摘录。基于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就是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城市生态应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即在庞大的城市载体系统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生态问题。
沈阳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不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看,还是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生态城市的建设,沈阳作为东北三省中心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其二,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上档次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经济基础,不能搞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最终也是为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有东北振兴的政策支持,沈阳市在未来几年内将呈献强势增长,生态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其三,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也是为了避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走入“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是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危机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核心思想是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主张人类必须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观点如果运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去,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误区,即人们为了追求生态保护,将把其它问题放在一边,尤其会把人的利益包括人的经济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实际应该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利益。作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试点城市,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首先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如果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中心,就有可能忽视人的经济利益中心。没有人的利益中心,沈阳市的生态建设也就没有了基础,换句话说,正是人的经济利益驱动人们去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只不过这个“人的经济利益”不再是我们理解的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的那个经济利益了,即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以说,人的经济利益永远是催生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沈阳城市生态设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化设计,而是要增强其对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作用,城市绿化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沈阳市生态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最终是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层次含义是要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繁衍生息的环境。沈阳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其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生态要素和生态条件,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应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保障沈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建设生态城市的机制问题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容置疑的实际。许多人认为,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老百姓这样认为,政府部门也这样认为。于是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就形成了只依靠政府力量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局面。不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新机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就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忽视了市场和公众的因素,对于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尽力完善相关制度。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快市场推进的力度,这是指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但是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即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承受力。克服以罚代管的现象,使政府执法行为做到合理性和有效性兼顾,只有这样,公众和企业才能认同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并自觉执行。
另外,在城市各系统的建设中要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研究各自的生态问题,遵循生态化原则:“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从能源系统、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地系统、废弃物处置,禁用有毒材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追求,这方面问题以沈阳绿地系统和水系统举例说明:
3.1绿地系统生态建设
沈阳市在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对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只做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带状或其它形状)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沈阳城市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板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这样有利于构筑丰富的复合生态环境,促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迁移并互相影响形成新的物种,同时结合其它生态要素营造出多种复合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繁殖栖息。
沈阳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并注重生态环境特色的创建。沈阳市应避免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病态”形象,生态城市的建设应注重本地自然特色的培育和本地真实自然的塑造,在绿地建设中要注意形成生态景观,从时间上通过绿地中植物的不同表现来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从空间上营造水、陆、空三个层面的生态景观。自然的和人工的点、线、面水体沟通形成生态水系,陆域上花开四季,绿树成荫;空中蜂飞蝶舞,造就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象。生态景观的培育和建设已成为沈阳人居文化新理念的重要特点,这应成为沈城生态建设的一个契机来使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深入。
3.2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沈阳市水系统与绿地系统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多种类的生态环境,为水陆生物和栖息动物的繁衍生息创造出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沈阳市对浑河水系进行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生态的自然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彻或截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天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
对于穿越沈阳城区的浑河,在河道水体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中,要实施“碧水”工程,恢复河流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合理分配生产岸线与生活岸线,精心营造滨河开放空间,增加滨水绿带的观赏性、亲水功能,发挥绿带的生态作用,并赋予其历史文化的内涵,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品位。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发展、竞争的新主题。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应重视乡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大多学者都围绕“城市”这一地域而展开,而把“乡村”排除在外。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应力避这一误区,使生态城市建设很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溶解”城市,保护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田园城市的规模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我国城市扩张规模以及规划、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这其实是一个地域误区。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在缩小,城市也在“溶解”。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城区,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二是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时往往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却很难看到当地丰富的乡土物种的使用。沈阳市绿化建设重视名贵树种的分布,但是由于名贵树种成活率低,反而迟滞了绿化建设,乡土物种的适宜性决定了它应成为绿化建设的主力军,而沈城目前缺乏培养当地乡土植物的花圃系统,因此,应需要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建立沈城乡土苗圃植物基地,应该作为沈阳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5.结论
综上所述,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在确定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加强企业市民生态意识的同时,完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城市各系统树立生态建设理念,在城乡协调发展下实现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宗生态城市建设的若干问题 [J] 北京 城市问题2006(2)
2.谢翠蓉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J] 北京 城市问题2006(5)
3.俞孔坚我国高产农业应立法保护 《中国环境报》2007年1月12日
4.李金明生态城市建设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