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5 10:01: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篇1

Abstract: The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greatly, population gathers to the city, city housing shortage, reduced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increasingly tense. With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shortage of energy, industrial dust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今天和明天同样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繁荣,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求人类与自然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历史延续和发展指导纲领,也是人类面临严峻生存环境的明智选择。

面对现实,提高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我国一九九四年五月,国家制定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确定它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人类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基本建设事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解放以来前所未所的。但是,成就很大不等于没有问题,仅环境污染的情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仍不健全,旧有传统发展经济的模式仍在我们头上徘徊,重经济、求发展往往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忽略环境污染治理。城市建筑行为(包括建材的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大量的建筑垃圾,野蛮施工造成的尘埃等污染约占环境污染的30%以上,我国江、河、湖、海的污染、掠夺式的捕捞,造成水生动物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令人心痛不已,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农村大批剩余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我国市级城市仅135个,城市人口570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6%,截至1996年底,我国设市城市以达666个;城市人口吼几乎增加十倍。据国家建设部预测,到2000年我国市级城市可达800个左右,城市人口的剧增,势必造成公共福利设施、住宅的短缺。基本建设需要土地,扩大城市只能向农村延伸,占用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人约仅1.76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4。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森林的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未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为城市未来发展找出不足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已提到日程上来,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旧城市改造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绿地、停车场等的数量、面积有所增长,但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看也仍有不足之处。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不当,为城市的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尤其是旧城的区域性改造,“见缝插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原址拆旧建新,住往是建筑面积扩大、层数提高,原本紧张的用地更趋紧张,造成城市空间容积量过高,建筑物互相遮挡,建筑外部空间紊乱,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整个冬季建筑下部始处于阴影区内,阳光不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一个城市的特色与它的历史发展、人文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城市的特色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漫长历史进步、发展、演变的沉积,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也应准确把握城市面貌的风格特征进行设计,不能以个人的喜好而随心所欲,而忽略整体环境。但是由于设计者素质低下,或是缺少精品意识,使新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的风格和整体形象,以此看来,城市设计的规划应加大管理力度,即要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又要给建筑师留有创作的余地,便于发挥设计者的才干。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需要规划、建筑、园林、美术等多专业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建筑。

3、城市建筑仍存在着盲目求大、互相攀比之风,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40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设想。近些年来,城市升格已成为一种风气,城市级别升高,城市规模扩大,浪费大量土地、耗费大量资源。城市建设、规划应着眼于社会宏观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的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如:人口的规模、城市发展远景的居住用地、公共环境用地、广场、道路、全面安排。否则,由于城市盲目扩大而造成布局分散,半截工程过多,城市基础设施及管理机制跟不上、盲目开发,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4、城市设计也应同建筑设计一样“精品设计”,而某些城市的当权者往往急于改变城市面貌,大拆大建,缺少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顾客观条件,一拆就是一条街,所建的全是底层商服上部各层是住宅,高度一样,层数一样,规划呆板,形式单一,千楼一面,毫无特色,几十年又拆不得,为城市的发展留下遗憾。

5、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以法治城,只有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才能搞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审批、监督的管理机制不严,某些开发商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见利忘义,随意改变设计的使用功能及立面造型,增加层数,增加建筑面积,扩大进深,超占红线,违反了城市设计的规划意图,破坏了城市建设整体环境,增大了建筑密度,有百害无一利。

三、城市未来发展的探索

现代城市设计已日趋复杂,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总体到局部及细部的城市设计服从于多功能和高质量城市空间的塑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设计已取得宝贵经验,但城市设计是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进化的,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是永不休止的追求。

城市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宏观把握远景计划,对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城市功能设计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城市设计应有统领全局的观点,强调时代精神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城市空间的组织、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遗产及城市风格特色的延续作出切实可靠的原则性规划。

城市设计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国内外历史名城不乏数例,如:中国春秋时代的齐临淄、越邯郸、秦咸阳、唐代的长安、明清的北京;古埃及的卡洪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德国的吕贝克城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的城市特色现代城市的发展已不是原始物质堆砌,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塑造。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职能和责任。现代化城市应具有的特征是:

1、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生活质量,无污染、生态系统平衡。

2、健全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结构。

3、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4、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

5、城市管理机制健全、管理现代化。

6、节能。

7、产业及产业结构现代化。

篇2

营造生态型建筑和居住环境,是城镇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举措。生态建筑只是一个宽泛概念。狭义上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良好的建筑;广义上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维与城市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视野。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能较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负面影响;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和居住环境;最后才是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的不外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人的居住环境、建筑节能、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

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普遍使用实心粘土砖建筑,每年因烧砖毁田就高达十万余亩。同时,建筑占据土地资源和自然空间,影响自然水文状态和空气质量,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建筑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是: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施工、运行维护、拆除或再使用的建筑物全寿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发展生态型建筑,对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才能更好的保护人类有限的自然资源。即通过优良的设计,以及较大限度的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旧有的消费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最大利用率,积极促进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二,以人为本,创建健康、无害、舒适的人居环境。我们提倡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无论是生态还是智能型建筑,都应当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空间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安全供水,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第三,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可利用建筑物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维护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建筑风格与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等等。第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注重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

发展生态建筑首要措施是节约能源。我国能源紧缺,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必须重视建筑节能,促进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为大规模建设做建筑规划时,应考虑建筑用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和人工照明的使用,如能引入人工河流,将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水系生态系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调节能力的,所以增加河网密度,一方面有利于调节周边小气候,减少空调使用量,同时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周围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可利用太阳能采光、集热、发电。另外可采用智能化设备监控技术,如对居民小区各种设备用房的给水泵、排水泵、通风机、电梯和配电设备设置楼宇自控系统,通过电脑控制程序对设备进行监视和优化控制,实现用电负荷的最优化管理,有效节省电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给水泵根据流量和压力进行变频调速控制,通风机根据环境空气参数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起到节能作用。对配电设备和电梯运行状态进行监视,能够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篇3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集中聚居的场所,也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面对自然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几千年以来的环境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评判城市先进的标准由原来的“工业、技术、现代建筑”转变为“绿野、文化、传统建筑”。上世纪80年代是人们寻求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阶段,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城市观念由原来单纯的自然优美环境转向全面生态化。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第四代城市发展的目标模式,很多大城市都把生态城市当作城市发展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重视生态城市建设是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由概念向行动迈进,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随着深灰生产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生态消费与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大力提倡生态城市建设,这不仅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绿色生产力以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需要。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步入绿色科技先进领域的起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形象。

2.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并列实施,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实施并贯彻好这一重大战略。

3.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要求。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活动中心,同时更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会导致住房紧张、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协调的生态城市,从而有效解决上述矛盾。

4.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逐步由原来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物质型转向精神型、由户内型转向户外型,生态休闲也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然需求。

三.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作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本质要求,是绿色旅游的必然要求,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它主要是指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游资源利用与保护、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旅游企业管理与运营,它是建立在环境与旅游持续利用、能源与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并且结合景区的实际,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优化与调整总体布局。将整个旅游区划分成5个片区来进行管理与建设,也就是渔村民俗体验片区、新村综合服务片区、笔架山观光片区、古榕沙滩娱乐片区、波息湾度假片区,从而有利于强化各片区的功能,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收集和处理服务设施废弃物。②建设绿色景区。新建的设施要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并符合绿色建筑要求,住宿、餐饮企业应积极进行清洁生产。③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在旅游开发中老渔村要注意结合旅游需求与绿色建筑 的要求来进行改造,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并努力提高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④积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多设置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较小的旅游活动项目,引导游客绿色消费,并且适当控制游客的规模。⑤处理污水,建设污水处理站,并尽力提高运行能力,将经过处理的水用于灌溉农田,然后流入有一定旅游功能与景观效果的人工湿地。⑥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村民、游客以及从业人员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送到沼气站,所产生的沼气能够作为能源用在旅游社区于旅游接待企业,沼渣、沼液等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料送到农田,从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用量。⑦处理垃圾。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其他的则送到垃圾处理场,可以回收的则进行循环利用。能够用于造景的可以用在见者旅游景观,剩余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建设填埋场也应该考虑到旅游功能以及景观需要。⑧培育旅游资源。挖掘老渔村民俗文化、利用人工湿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等。⑨补偿旅游生态。适时评价环境影响,并及时修复受到影响的生态,保护受损的旅游资源,比如人工繁殖抗浪鱼、综合整治沿岸景观等。

四.生态城市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城市是充满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高级阶段、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依托于现有城市,依据生态学原理,并采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来逐步创建。建设生态城市是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就不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也最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生态城市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假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此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有效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及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从而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只有有效处理两者关系,做到旅游业和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够实现满足当前与未来旅游的发展。在保证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同时,旅游区的社会文化结构与自然环境不会因为游客的到来而遭到破坏,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湖泊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活动在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对湖泊带来污染。以往的处理方式不但高成本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构建以湖滨环境保护与污水处理为中心,以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和绿色景区作为载体,考虑到绿色消费、清洁生产、补偿生态、处理废弃物等要素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是确保实现湖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5).

[3]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

出版社.1997.

[4]花明.生态旅游一江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曹红平.胡杭梅等.江西应创建高品位生态旅游“后花园”[J].企业经济,2004,(6).

[6]黄跃华.试论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4,(10).

[71句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开发。2002.

[8]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1998一05―23.

[9]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3).

篇4

Abstract: In the city of Shenyang in the process of upgrading,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feasible. Shenyang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should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erfect mechanism,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of Shenya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henyang; ecological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反映着人类的历史。沈阳市在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一直是做为中心工作展开,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误区,需要在现实工作中逐步解决。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选择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不论学者们从哪个角度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都与上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大同小异,我们无须一一摘录。基于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就是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城市生态应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即在庞大的城市载体系统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生态问题。

沈阳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不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看,还是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生态城市的建设,沈阳作为东北三省中心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其二,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上档次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经济基础,不能搞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最终也是为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有东北振兴的政策支持,沈阳市在未来几年内将呈献强势增长,生态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其三,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也是为了避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走入“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是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危机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核心思想是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主张人类必须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观点如果运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去,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误区,即人们为了追求生态保护,将把其它问题放在一边,尤其会把人的利益包括人的经济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实际应该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利益。作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试点城市,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首先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如果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中心,就有可能忽视人的经济利益中心。没有人的利益中心,沈阳市的生态建设也就没有了基础,换句话说,正是人的经济利益驱动人们去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只不过这个“人的经济利益”不再是我们理解的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的那个经济利益了,即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以说,人的经济利益永远是催生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沈阳城市生态设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化设计,而是要增强其对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作用,城市绿化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沈阳市生态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最终是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层次含义是要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繁衍生息的环境。沈阳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其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生态要素和生态条件,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应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保障沈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建设生态城市的机制问题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容置疑的实际。许多人认为,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老百姓这样认为,政府部门也这样认为。于是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就形成了只依靠政府力量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局面。不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新机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就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忽视了市场和公众的因素,对于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尽力完善相关制度。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快市场推进的力度,这是指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但是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即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承受力。克服以罚代管的现象,使政府执法行为做到合理性和有效性兼顾,只有这样,公众和企业才能认同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并自觉执行。

另外,在城市各系统的建设中要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研究各自的生态问题,遵循生态化原则:“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从能源系统、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地系统、废弃物处置,禁用有毒材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追求,这方面问题以沈阳绿地系统和水系统举例说明:

3.1绿地系统生态建设

沈阳市在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对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只做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带状或其它形状)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沈阳城市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板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这样有利于构筑丰富的复合生态环境,促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迁移并互相影响形成新的物种,同时结合其它生态要素营造出多种复合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繁殖栖息。

沈阳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并注重生态环境特色的创建。沈阳市应避免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病态”形象,生态城市的建设应注重本地自然特色的培育和本地真实自然的塑造,在绿地建设中要注意形成生态景观,从时间上通过绿地中植物的不同表现来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从空间上营造水、陆、空三个层面的生态景观。自然的和人工的点、线、面水体沟通形成生态水系,陆域上花开四季,绿树成荫;空中蜂飞蝶舞,造就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象。生态景观的培育和建设已成为沈阳人居文化新理念的重要特点,这应成为沈城生态建设的一个契机来使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深入。

3.2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沈阳市水系统与绿地系统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多种类的生态环境,为水陆生物和栖息动物的繁衍生息创造出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沈阳市对浑河水系进行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生态的自然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彻或截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天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

对于穿越沈阳城区的浑河,在河道水体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中,要实施“碧水”工程,恢复河流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合理分配生产岸线与生活岸线,精心营造滨河开放空间,增加滨水绿带的观赏性、亲水功能,发挥绿带的生态作用,并赋予其历史文化的内涵,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品位。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发展、竞争的新主题。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应重视乡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大多学者都围绕“城市”这一地域而展开,而把“乡村”排除在外。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应力避这一误区,使生态城市建设很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溶解”城市,保护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田园城市的规模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我国城市扩张规模以及规划、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这其实是一个地域误区。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在缩小,城市也在“溶解”。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城区,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二是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时往往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却很难看到当地丰富的乡土物种的使用。沈阳市绿化建设重视名贵树种的分布,但是由于名贵树种成活率低,反而迟滞了绿化建设,乡土物种的适宜性决定了它应成为绿化建设的主力军,而沈城目前缺乏培养当地乡土植物的花圃系统,因此,应需要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建立沈城乡土苗圃植物基地,应该作为沈阳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5.结论

综上所述,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在确定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加强企业市民生态意识的同时,完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城市各系统树立生态建设理念,在城乡协调发展下实现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宗生态城市建设的若干问题 [J] 北京 城市问题2006(2)

2.谢翠蓉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J] 北京 城市问题2006(5)

3.俞孔坚我国高产农业应立法保护 《中国环境报》2007年1月12日

4.李金明生态城市建设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d causes soil erosion, and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water resources, etc.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ater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ly "the idea of optim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source, science the re alignment of river courses ecology.

Keywords: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fluence, recover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和城市占地成倍增加,使得城市规模越来愈大,随之供水紧缺,水质遭到污染,水资源问题层出不穷。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日益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水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

2 城市建设中水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2.1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

在城市建设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和开矿、修路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严重破坏,的土壤在自然力如风力、水力等作用下,水土流失量远远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最终使土质层消失,留下暴露的岩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性,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壤硬石化、沙化,不仅导致群众生活条件下降,更严重阻碍了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加剧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城市人口的生命安全。因为水土能涵养水源,削减小流域洪峰,增加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径流,还能减少泥沙入河。即使长期遭到大雨时,水土对下游洪峰有益影响不大,但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2.2水质污染严重

在城市化过程中,成倍增加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源,一旦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水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使得水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水质污染,水体污染给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受到严重污染的水资源不符合人体需要的水质标准,从而加剧水资源紧缺程度。而且受污染的水资源中含有大量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生物,一旦这些微生物随着自然循环进入生物体类和人体内,都危害着各类生物体和人类的生命活动。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饮用水近一半不安全,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当然水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水的全球循环进入其他圈层,如大气圈、土壤圈,使得这些圈层也同样受到污染。纵观城市建设过程,其对水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过去在城区内总会有几条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上水草丛生,如今这种景象完全被浑浊发臭的河水和蓝藻泛滥的水面所代替,在这种河水中,鱼、虾等生物早已绝迹,水中浮游生物也大量死亡,严重破坏生物食物链的结构,导致水中生物群落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涉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因此在看到城市快速建设所带来有利面的同时,全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环境损失也不能忽视。

2.3水资源紧缺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没有哪种生物可以离开水而生活。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屡次出现人与水面争土地现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水面、湿地、河道、滩地往往都无法摆脱被人们随意倾倒垃圾、被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的宿命,从而逐渐造成河道堵塞、缩窄,这往往成为河道被填没或改造的理由,在那些曾经的水面、滩地上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乐土,使得水源面积大大减小。过去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源的地下水,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大,遭到过度开采,也逐渐从丰沛走向枯竭。虽然人们已认识到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但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却日趋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紧缺的认识,从思想和行为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3城市建设中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珍贵的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为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3.1从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建筑物,是城市人工生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导致水生态环境趋于脆弱的关键因素。城市建筑物与周围的水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导致一些灾害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时,应当把建筑物和水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水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来协调城市建筑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水生态环境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协调规划城市建筑及水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生产力、保持生命力支持系统的战略举措,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为。

3.2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优化管理水资源

为使水生态系统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并保持动态平衡,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对水资源的利用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旦对水资源的开发超过其本身所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将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对城市区域内的河流进行水体保护、开发利用、防洪分析。相关部门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状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河流的水体保护、开发利用、防洪标准。从水资源管理的角度,既要给洪水出路,又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尽可能使洪水资源化。其次,对枯水季的河流进行水资源分配计算,确定水资源开发的极限值,以满足河流系统的生态用水,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

3.3治理水体污染源头

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三大水生态问题:水体污染、洪涝和干旱,且其中水体污染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治理城市水污染,应从治理污染源入手。工业废水是最主要城市水污染源,相关部门应设定排放标准,并严格把关。其次是合理布局水处理设施及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在城市工业建设中,应注重河流流量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尾水排放呈现最优化的方式。并优先采用生态处理方法,把废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降至最低。第三是建立健全“水权”制度,规范用水、排水的法律责任。

3.4科学整治河道生态化

科学整治城市河道,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休闲所需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也能强化河道在防洪排涝,城市水环境整体调节方面的作用,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顺应河道自然地势,抓好防涝泄洪。在城市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过程中,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应注重顺应河道自然的地势特点和自身的合理性,禁止人为地随意改变河流去向,阻塞河道。同时对河道进行清理淤泥,除黑除臭等工作,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破坏性和突发性;第二,建设生态堤岸,设立亲水设施,严把材料关。为了让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水体,需要建立人工型生态堤岸,在堤岸选材上,要尽量使用自然材料,避免水体的二次污染。建设的生态堤岸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水道的自我修复能力;第三,理顺机制,落实职责,坚持长效,细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市区河道管理机制,对其管理责任进行细分和调整,并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交通、景观、人文、环境等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求当今的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的进步,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水生态环境,达到人们生理心理需求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国明,王贺,杨帆. 浅谈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J].民营科技,2011(04).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 建设 必选项

我们知道,美国的城市低密度发展,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步进行,是一种车轮上的城市化,这种低密度发展带来高油耗,城市堵塞和身体肥胖症。考虑中国城市化进行,改革开发三十多年,尤其近十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规模突飞猛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同时,城镇化也面临诸多问题:机动化和燃煤引起城市空气污染日渐严重、城市郊区化及其城市发展蔓延、水污染引发的水资源短缺尚未解决、能源危机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等等。虽然欧美国家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创新点,但其放任自由的发展模型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有一个均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发展,二是要减排,三是要改善。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是正确的发展观和城市应对之道。

1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1.1可持续能源。使用目标是减少化学能源、多用可再生能源、以一种环境友好、社会友好的方式使用能源;减少减低碳排放的直接方式是减少碳补偿化石燃料的燃放,间接方式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在能源定价应该进行高效的管理。

1.2可持续用水。可持续用水的目标为提高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到减少设施从当地资源获取水的数量,尽可能循环利用设施用水,可持续用水应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提高设施和家用电器的效率;采取节水景观改良土壤、减少蒸发、除去杂草、选择当地植物、选择性运用草皮、考虑灌溉种植;提高锅炉操作,改良操作和保养、减少循环来降低水消耗、翻新获得更好的水与能源效率。

1.3材料和资源。可持续使用不要耗尽有限资源、降低现有的有限资源的压力、不要增加污染或对居住者的健康安全冒险。

1.4工作场所管理。一是提高空间的弹性应用,空间设计经深思熟虑、设计灵活的IT结构、使用模块化家具。二是支持办公空间的转换,安装实时网络装置、给所有办公桌配置笔记本电脑对接站和手机充电器、支持无线网络、支持桌面和会议室视频会议。三是创建高效的工作环境。四是成功的可持续工作空间管理,如弹性高效的工作空间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

1.5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指的是能保证每个人的舒适度,当80%的使用者没有表明不满意的程度时,我们称之为可接受状态。室内空气质量的威胁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了外界的污染,二手尾气,外面的湿度,土壤污染物。内因包括了空调通风设备,设备运行和材料,人员,建筑构件和家具。

1.6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土地填埋、焚烧、资源回收、循环使用、堆制肥料、热处理(热解气化)。新建/翻新项目种类须包括废弃物管理。回收/循环使用修建和拆除的建筑材料,减少回收,运输和原材料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施工的废弃物流程管理活动包括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回收再利用能够节约自然资源、防止进行废弃物的土地填埋、节能、节约资金、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污染和全球变暖。

1.7可持续发展建筑场地。基本准则是调节全球及当地气候、净化空气及用水、可不断再生的居住环境、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可观赏性。场地影响举措包括改善雨洪管理;保留完整的雨水控制机制;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增加可渗透性表面。尽可能的少用化肥和杀虫剂;为过滤和清洁雨水添加景观功能。铺地区域可持续选择使用浅色的沥青;使用混凝土而不是沥青来铺设人行道;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覆盖现有的沥青区域。

2 可持续发展方式是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

2.1环境与碳排放。在环境与碳排放问题上,通过采用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和社区设施纳入系统中,实现全面的低碳排放控制。所有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或高性能节能建筑,所有的公园或公共空间都应进行高水平的城市设计,而且必须满足节能减排要求。这些设计和控制内容必须纳入生态城镇社区远期规划管治的范畴,能够长期监控和指导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2.2交通建设。在交通问题上,应编制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将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作为生态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尽量减少小汽车出行。每个住宅的规划和区位设置应在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抵达发车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或地铁车站;设置邻里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卫生健康、社区中心、小商店等。在生态城市各种设施的整体布局规划上,不能出现依赖小汽车的规划模式和空间布局,即美国南部的郊区化模式。

2.3住宅与就业。在住宅问题上,首先依据建筑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在房屋内配置实时的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的通信、高速度的宽带。在建筑材料上必须体现高标准的节能。通过综合节能,在当地产生低或零碳排放的能源;通过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低和零碳排放的供暖系统和供热计量等措施,实现再进一步减低碳排放。在就业问题上,要求生态城市内部实现混合的商务和居住功能,尽可能减少非可持续的、钟摆式的通勤出行的生成。

篇7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较为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北京、太原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地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园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三)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70% 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四)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理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来确定。做好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国内研发先进设备及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将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与火力发电、农业复合肥制造、金属冶炼、沼气收集等先进技术的开发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国际一流固体废物处理体系,研发现代国际一流处理设备。实现低成本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的城市家园。

    三、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从而逐步向实现园林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篇8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跨入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城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可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它使城市的功能不断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智慧城市的概述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S型曲线也充分说明了城市化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最终成为一个高效安全、学习创新、和谐友好、智慧开放的类生命体。因此,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及决策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显然,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一样,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仍将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将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和支撑体系等,这几部分涉及面宽、结构复杂,且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所以,智慧城市在起步、发展、成熟等三个阶段的特征将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快速聚集的人口压力

城镇作为人口的集聚地,其发展规模应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前,全国183个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中很大一批城市都将面临人口极大扩容和过度集中的问题,将给城市交通、土地、空间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户籍制度管理、人口老龄化等也正在成为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新难题。

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难以适应城市运行的需要

由于人口过快集聚、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运行效率低、技术落后等原因,城镇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软硬件严重不足,交通拥堵状况严重。

3、城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由于城镇人口极度膨胀,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据统计,2012年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立方米。

4、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城市基本服务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待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随着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宣传理念显得明显滞后,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

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1、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信息化与互联网正在改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正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正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如果说目前的互联网、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只是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更宽范围内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是智慧城市的固有属性决定的。未来若干年,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规格、档次将在互联网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有这些都呼唤“智慧城市”的出现,这使得它同时成为“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建设的下一个目标。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温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把这一主题列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范畴,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和跨行业智慧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马。据有关专家预测,相关产业可带动至少1万亿的消费,为我国GDP带来新的增长点。

3、由智慧城市所推动的智能产业及其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

为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更为后续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必将引发智能产业的升级。IBM智慧地球战略已被多数美国人接受,被认为与当时克林顿政府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经济低谷具有许多共同之处。IBM的“智慧地球”宣言和各发达国家的布局,或许已经拉开了这场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如果我们不缜密考虑、认真对待,不在智能产业兴起之际夺得先机,很可能由互联网产品的消费者再次沦为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消费者,再次处于被动局面。

4、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要方向的研发水平已步入国际前列,这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我国信息领域科技人员总量大,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城市用户中具备互联网知识和能力的居民人数大幅提高,这都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和人才储备。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芒福德著,宋峻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9

随着改革开放带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由于缺少相关经验,我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盲目追求经济的突破而忽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破坏历史古迹,盲目追求城市的高楼覆盖率却忽视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被毫无生机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从1992年开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视。这一年,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将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体上的目的规定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得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两年后,我国也提出了一项《中国21世纪议程》,此议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说明,包括:城市整体的规划合理,居民基础设施落实到位,住宅区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可见早在十几年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战略目标。

一、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创新工作、基础建设工作都可以视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资金、能源和劳动力,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新的科技的引入和人的观念的进步作为主要手段来发展城市经济,变革城市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会随之提高。从反面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器。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三、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2、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手,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地规划利用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3、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味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面,政府要着重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面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面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规划合理,经济、环保便可兼得。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篇10

其次,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在经营城市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并且实时公开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借助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然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可想而知,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继而,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最后,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同时,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突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篇11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业迅猛发展,绿化公司日益增多,各地相继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园林绿化小区,形势喜人,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市场正在慢慢步入正轨。但在内陆各中小城市中,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2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紧迫性

当前世界处在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

面树立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时的威胁。先建设(污染)后治理(保护)的教训代价太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城市生态园林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了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减少热辐射和噪声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的发展战略要求。自然就是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向往绿色。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所以把植物比喻为“城市的肺”,供城市交换空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改善卫生环境,蓄水防洪、防灾、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城市节能等不可替代的功能,城市假如没有绿化将是不可想象的。增加绿量,重视生态,绿化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关键,而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的量化基础。

2.3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助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形成

当前,城市都在为步人现代化城市而积极的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围绕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这一中心而编制新一轮的城市绿化规划。“园林城市”标准明确要具有编制完成并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军民区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这几种绿地形式从点、线、面上涵概了绿地系统的布局,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依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确定是绿地系统建设完备完善的标志体现,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注入更高的要求标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4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创造“天人合一”与植物融合的人居环境的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的空间网络。建设中要求具有亲和性,富有人情味,又有教育性和舒适性,还要求自然性,以自然为宗,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自我维持,协调发展,并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结合多个学科与生态系统的理论,以人、社会与自然地和谐为核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构建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自然供给力的矛盾,保证社会经济高速有效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1)提高认识、转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观念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维持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生态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生态发展意识,不论是在制定规划方案,还是在建设过程和监督监控中,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城市绿地的建设应该由传统的“见缝插绿”、“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维转变成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加强系统工程的建设,协调好园艺、林业、环保、气象和城市规划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发展模式的绿地规划。即通过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化、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进行统一考虑和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为城市提供适宜的气候小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绿地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生态服务的,在规划过程中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

(2)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按照生态原则建设城市各种绿地,形成生态绿地系统。缺乏足够的绿地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只能是“水中求月”,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绿地,绿化用地禁绝它用,加大惩罚力度.力Ⅱ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提高绿化水平,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维持植物群落的合理性。确保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建设要求。

在生物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互惠共生的原则指导下,一是要保护物种多样性,特别是保护好城市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科学配置各种绿地工程,合理完善绿地体系建设;二是要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构成各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生态园林形态特征;三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彰显出城市独特个性。

(3)注重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只要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生态技术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生态技术应用和产业的发展,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物质循环与再利用、绿色材料的研发等。随着节约型、绿色经济型园林的发展,现代园林建设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新的生态技术的应用。

(4)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园林是一门艺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思想水平提高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保护环境、生态意识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普教育的发展,营造生态家园建设的氛围。

篇12

现代“森林城”的特点:

1.现代“森林城”绝非“城市”与“森林”的简单拼凑,而由于二者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既是森林又是城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亘古未有的生态复合体,其功能和效益远大于城市和森林的功能和效益相加之和。

2.“森林城”的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城市内含物及三维空间相衬托,构成绿色点、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结合,生物群落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立体结构。

3.“森林城”的范围以城市所需要的“绿量”而定,其范围往往突破市区行政界线,向近郊及至远郊延伸,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4.“森林城”的建设取“林业”之宏博,融“园林”之精华,令“林业”进城,“园林”下乡,使森林的功能充分发挥,效益更加显著,充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森林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在破坏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面被水泥沥青等材料所覆盖,空气变得常年干燥,夏天热浪滚滚,冬季寒气袭人,居民如同生活在沙漠、石林一样的环境之中。城市所产生的负效益不仅使本区域气候恶化,而且殃及周边地区乃周边地区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频繁的最大策源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杠杆,城市里有了森林,可调节平衡,使城市小气候变得舒适宜人。据测算,森林内比森林外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要降低20%至40%,夏季温度降低5℃~6℃,冬季高2℃~4℃;森林地域云多、雾多、雨多;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或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建设“森林城”能使城市环境质量保持最佳状态。森林是环境污染的最佳净化者。据测定,1公顷森林一昼夜可吸收二氧化碳1 005公斤,放出735公斤氧气,可供1 000人之呼吸。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含量达2万个以上。而城市室内只有40~50个。这些负氧离子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免疫力等作用。密集的树叶可降低噪音20~25分贝,一般情况下,噪音条与居民区之间有30米宽生长繁茂的林带可保居民安静地生活。由于工业膨帐,人口猛增,人均用水量的提高和水源受污染,“水荒”已成为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技术,经济和政治上的复杂问题。森林起着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截留地表水,减缓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季节,森林通过枝叶大量蒸腾水分,使之凝云致雨,一般比无林地区增加20%的降水量。在森林中,约有25%的雨水被树木枝叶截留,5%渗入地下,即使形成了径流,在地表枯枝落叶内也是分散而缓慢地流动着。据测定,1公顷树林可蓄水30万公斤, 是无林区的20倍,3 000余公顷的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维也纳以3.15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林,保证了全市日供37.7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这是森林对改善城市用水的实例。

城市森林可集约经营生产特殊用材及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材,许多城市还将枝叶收集起来送进工厂气化,送气给居民做燃料。

“森林城”的旅游产品更为丰富,就整体而言,“森林城”本身就是一座大森林公园,处处有景步移景异,森林的整体美、曲线美、动态美,四时色彩的变化,各种声音的共鸣,具有潜在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在“森林城”建设中,不刻意集中资金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具有规模的旅游基地。如各种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身处闹市中的人们,眼中没有绿色,没有洁净的空气,看不到蔚蓝的天空,飞翔鸣唱的鸟儿,坚固的防盗门亦将邻里来往的脚步拒之门外。城市的发展不仅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离,还造成了人际间的疏远和性格的变化。“森林城”为人类勾绘出了一幅“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屋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森林城”还有利于营造一个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兴业,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森林城”建设方针及策略

当今世界“森林城”建设虽已取得了好的发展势头,但它还处于幼年发展阶段,如何结合国情,市情建设“森林城”尚需进行深入探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