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城市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0:0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对城市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对城市的作用

篇1

城市常常被称作是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被认知的前提常常是它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而每个城市都是由大大小小形形的小地域组成,这些小的单元、小的地方就是特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的变化,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性,很多城市之间都变得大同小异,这些就是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变的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因素。随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西方地名和西方式建筑的出现,都表现出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同时也使我们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流失。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城市就历经万般磨难和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历史风格及空间结构和意象,包括 “江南楼台”、“塞北风情”、“齐鲁风采”等,从而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的文化要素。“北京元素”、“上海元素”、“杭州元素”“周庄元素”,这些都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单一性的文化元素。其实很多时候,在特色文化城市构成的过程中,人们对有些元素的感知却有着不可捉摸的戏剧性,使之成为仅仅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风景。

中华文明得以千年延续的力量所在就是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小村庄,地方性的特色都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都有可能为平民百姓所创造。在古代,宁波大多数聚族而居的部落,都会有一定的公共空间,且都有一定的规模,比如祠堂、水井和广场等,而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式,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设置。这些公共空间的用途不同,含义也迥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供家族或成员聚集的场所,正因为这个场所的存在,才使得家族成员间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保存了家族实力。

斯宾格勒说过,文化都是以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从土生土壤中萌发出来的,并携带着那片热土一起,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存贮于世,以固有的文化方式表达着自己.所以需要我们能够从新的社会发展高度认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意义,借此发现、创新,从而创造出特色文化城市和城市特色文化的统一。而这些设计实际上是建构属于城市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一种文化意识、一种文化模式。

在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发展的竞争中,越是具有典型“地方精神文化”价值的城市,越有着地方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性,从而,在整个世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形成了城市地方性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介入全球城市价值链,从而也没有了地方性特征,也就少了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文化,当然,这些就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资产的再生能力。

2、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对塑造特色文化城市设计的影响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时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回忆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只有保存城市的相关记忆,保存历史的延展性,才能保留住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丰富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那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宁波市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布局讲究注重风水——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如莲桥街胡宅、天一阁等;务实实用儒雅大方——本地产杉木、梅园石等主要建材;低调内敛张弛有度——如毛衙街士大夫第等;注重细节崇尚传统——如中营巷赵宅、郁家巷杨坊故居等;勇于突破推陈出新——如府桥街周宅等。

(2) 宁波传统民居院落富有特色

宁波传统民居的院落属于对外封闭式样的建筑,并通过天井、堂前即穿廊等来达到通风的效果,尤其是春夏天气比较潮热的季节,这种通风系统就能起到很好的风干作用,另外,由于外墙没有设置窗户,所以来自天井的太阳光为主要的采光方式。

宁波传统民居是建筑风格多样,特色明显,具有古代江南水乡、山乡的朴素传统风貌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布局多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充分体现了“天水合一”的居住理念,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都是依凭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人爱好、家庭成员结构等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民居,则是三面房屋一面墙,还有的是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在庭院中间特意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天井,这种式样被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则有三间或五间,而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分为前院和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数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里面有假山、亭廊、水池等设施,布局巧妙,别开生面。

近几年,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他们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做到既适当满足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又可以继承地方建筑的风格?尝试研究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中应用传统建筑风格的想法值得探讨。

与传统的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了宁波的一大亮点, 宁波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以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颇具创意。同时以从民间收购的明清黏土烧制砖为建筑外型贴面,工艺独特,为国内首创,颇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3.城市建筑规划发展对策研究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想到,我国城市在建设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是否着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否着重于城市的拓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统一;是否着重于城市物质建构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弘扬;是否着重城市外观外貌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着重数量而放松质量的把关等等。因此,在规划城市建设中,应该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有效转化

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变迁,是任何文化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文化的传承又在社会的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宁波的传统文化中,在其存在的整体框架中,都能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这些包括了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也包括了其所有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单独对宁波传统建筑文化来看,应该归结为单纯观念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承,对于形态和结构方面,那就是转化。

在我国,传统建筑以庭院组合形式为主要方式。在这里,庭院一般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起着承、转、合的承接作用。回望我国建筑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沿用了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布局而形成的建筑群,这种建筑群的设计法则到现在逐步演变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提高,新的技术形式衍生着更加有创意的思路,体现在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不断呈现出对建构规则局限性的突破。

(2)宁波现代建筑的功能更新与传统风格建筑的统一性

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师在建筑方面的设计思路比我国要超前,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技术应用方面都比我国先进很多。比如宁波的月湖盛园就是如此,它在秉承传统建筑理念、满足现代人居住功能的条件下,在商业社区空间格局上进行了创新,逐渐建成了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于一体的集合式住宅。月湖盛园在设计上,体现了房间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均匀布置在周边,这与现代宿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布局上又明显比现代宿舍有着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增加了社区邻里之间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在内部空间布局方面,月湖盛园还增加了更多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新花样,尤其是独立的厨房设计,还有独立的浴室造型,在楼层间还单独设置了供大家活动的公共空间,用于自由走动。

(3)宁波现代建筑风格形式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筑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巨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精华部分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措施,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开始注重历史风貌外延的扩展。我们知道,和谐美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而一些现代建筑为了彰显其个性美,往往特立独行,忽视了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融合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和谐美。所以现代建筑要注意与周遭传统建筑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使得外形和平面布局方面力争与周遭建筑保持风格上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出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主题馆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港城,是宁波帮的故乡。碰撞与融合,学习与创新,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浓墨重彩的一章。

宁波要发展,既要发展现代建筑,也要保护原有的建筑特色,尽量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修复和补缺的部分也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增添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本真性,使建筑物与其存在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加强长远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具体的措施,第一,作规划性保护。由于古建筑既是历史的遗存又存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全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第二是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虽然早已改观,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可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措施。第三是新建筑高度控制的保护,高层建筑是对古建筑风貌破坏威胁最大的因素。一座古城中,座座高楼崛起,把古城的格局、古建筑、文物古迹全都淹没了,也就无古城风貌可言了。

穿越时空,徜徉历史长河,希冀宁波的城市建设,体现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载《环渤海经济瞭望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2. 赵艳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文化》,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12期。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4. 王建国:《城市设计》,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9期。

5. 王飒、汪江华:《传统建筑技艺内涵与当代传承方式简析》,载《新建筑》2012年第2期。

6. 蒋雪峰:《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12年第2期。

7.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 计 划 编 号:2012A10011

篇2

关键词:

群众文化事业;新型城镇化;推动作用

新时期,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增强城市的整体建设质量。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小城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十分有必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进而以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城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能够让中小城镇的社会大众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城市现代化的满足,享受一定的公共服务,并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可以以相应的文化产品分享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进而满足其日益生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都应该将人作为中心,进而结合人的实际需求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精神生活。简单的说,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生活,这种更好不仅仅表现物质为生活的富足,如获得稳定工作、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得到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社会大众在文化活动、消费、娱乐方面的需求,进而促使我国社会整体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而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则能够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和指导,满足社会大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进而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城镇化建设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能够改善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长时间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将各项工作的重点集中在经济、教育、基建和交通等方面,对文化建设相对忽视,因此近几年新型城镇化精神文明建设效果都相对较差,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事实上,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事业由于能够对社会大众的精神思想产生影响,甚至提升城镇群众的整体文明水平,因此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挥特殊的推动作用。首先,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充分挖掘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而彰显本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区域个性,最大限度的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次出现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千城一面的弊端,促使新型城镇化化建设在现代社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能够促使人们在文化学习和宣传过程中不断沟通和交流,进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共同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最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强化其基本素质和生产生活技能等。例如,在农闲时期可以将分散的农民合理组织起来参与各项文化培训班,对其进行普法、健康知识讲座等,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以文化教育强大的感染力增强本地区农民群众的凝聚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得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对各项社会建设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加强其与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进经济繁荣、美化生活环境的同时,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进而逐步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质量和水平。

(一)提升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群众文化建设事业,首先应该将转变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作为重点内容,最大限度的摒弃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和基础社会司建设而忽视人民群众思想的问题,而是应该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够将促进社会大众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将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作为核心工作内容,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在具体操作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建设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相应的文化中心,并为基层群众文化宣传教育培养文艺骨干人员,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或自行组建群众性文化活动,进而促使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与城镇项目建设的有机融合在各项相关工作中,组织规划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对于城镇化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建设规划是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方向。新时期,国家逐渐认知到文化建设再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关注城镇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全面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并在科学的规划系统建设规划的指导下,突显城镇化的个性特征,促使我国城镇化假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将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纳入到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规划中,对城镇化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导,促使群众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从文化的本身性质看,群众性文化建设具有相应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组织社会民间经济力量加入到群众文化建设事业中,努力打破文化建设资源紧张的尴尬局面,为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切实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进行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政府可以联合社会民间资金,按照本地区社会大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文化广场和图书馆等,为群众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激活群众文化发展活力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看,文化产业在未来社会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的地区,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甚至对民生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树立积极的社会文化品牌,并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而以此加大社会招商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对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发,最终通过相应的产业化包装,拓展本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影响力,促使城镇化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本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性文化建设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能够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视,充分发挥群众性文化建设的实际功效,促进城镇化建设事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宏.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451-451,453.

[2]郑慧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研究和探索[J].赤子,2014,6:61-61,321.

[3]张爱菊.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196-196.

[4]李变花.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金融创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z1:139-143.

篇3

当今,城市主导着世界,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提升城市知名度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扩大影响力、促进经济增长。秦皇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自然资源,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根据统计,秦皇岛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全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靠后,未能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城市知名度也相对较低,发展较慢。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为秦皇岛实现跨越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如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随着对世界遗产认识的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并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开发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概念、经济、价值、旅游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提升本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经济,惠及民众生活,树立民族灵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可以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推进城市文化发展;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秦皇岛市于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通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整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传承地域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市;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二)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推广情况

目前,秦皇岛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项,入选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26项。确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16名,市级32名。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世代积存的文化财富和智慧结晶,是秦皇岛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是延续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桥梁,更是民族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秦皇岛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举办了一批有文化品位、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投资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推出了优秀作品弘扬非物质文化,在中国文化遗产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三)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升城市知名度的作用

抚宁姜艳华的剪纸作品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嘉宾;屡获国家殊荣的昌黎地秧歌经典剧目《跑驴》、《扑蝶》以及昌黎皮影等节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精彩亮相;第十一届亚帆赛开幕式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火炬传递起跑、结束仪式上,昌黎地秧歌、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国内外嘉宾大开眼界;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青龙猴打棒等表演项目相继走进北京和香港,倍受欢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秦皇岛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扩大了秦皇岛的国内与国际影响,对提升城市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断探索新的推广手段能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对提升城市知名度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面向国际推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秦皇岛,了解秦皇岛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国内和国际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

三、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策略

(一)找准存在的问题,加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年以来,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关注,在推广传承保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城市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认识不到其独特的价值;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不足,缺乏科学的规划;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等。我们要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科学解决。

1、加强多渠道宣传,内推外联营造良好氛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举办一系列展演、比赛、艺术节等活动,让广大市民了解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

2、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职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保护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分级,合理开发。

3、设立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资源普查、濒危项目抢救和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等,以此鼓励更多人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与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培养优秀传承人与专业研究人才,研究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壮大传承力量。

(二)与旅游业相结合,探索产业化发展

与旅游业相结合,是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仪式和上海世博会上让国内外嘉宾大开了眼界,已相继走进北京和香港等国内大城市,正努力迈出国门,向世界宣传秦皇岛,对提升城市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秦皇岛要借助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的名气、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探索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篇4

关键词 :技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态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活态性和传承性,面临着市场萎缩、传承人数锐减的艰难处境。与此同时,受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等因素影响,技工学校逐年萎缩,招生越来越难,入学门槛不断放低,培养质量愈显不足,办学特色难以凸显,就业选择单一化,就业稳定性较差,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本文结合以上二者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上的互惠关系,在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进行探究。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受地区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产品供大于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就业机会。人才输出的削弱必然导致技工学校师生教、学热情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形成输出人才无法满足用工需求的恶性循环。传统工匠型职业(工种)岗位吸引力不足、职业幸福度不高、社会认同较低的特点,已经成为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不能只依靠政府扶持,而应适时更新就业理念,广泛拓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发展的所需,以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的是自给自足的事业,是“自我艺术家”,只有把这项技艺发展成产业,才能让更多的人共享、品味这些艺术,才能反哺艺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联盟的优势,把民间绝技绝活引入课堂,再将技艺输送到企业为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对于未形成规模但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手工技艺,也可通过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激发学习内动力,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的需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的意义更多的是物质上的需要,理想的缺失带来更多求职的唯利性与学习的盲目性,导致学校教育缺少活力,难以维系创新的土壤和激情。民间绝技引进课堂,则为古板的学校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将其引入课堂,既为工业化、机械化的技工课堂增添了丰富而欢乐的文化气息,也更突显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经过3~5年的熏陶与雕琢,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份工作,而是传统技艺独特魅力带来的一种心灵的愉悦。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变“我应该”为“我需要”、“我喜欢”,理想的课堂,不应是装满知识,而是启迪智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实现技工教育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针对技工教育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发展现状,不断增强技工教育的吸引力,拓宽就业选择,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创造新的就业领域。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民间技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容易凸显地方特色,在科技化、机械化占主导地位的就业领域里另辟蹊径。

二、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

1.以人为本,师徒双向选择

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更注重人的主观意愿,即传承是建立在师傅愿收徒、学生想拜师的基础上的。当前技工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在家长要求下报考技工学校,对学技术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如果学校面向社会广招学子进行民间传统技艺的教育,在接受一定时期的培养后,难免有学生丧失热情失去学习的动力,难以保证传承文化的品质。无约束、无原则的传承也会导致传统秘方的泄密、复制而失去这种文化原有的味道。因而学校开办民间技艺课程必须保证受教育者有足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经典技艺成果的宣传从而吸引受教育者,保证人才的纯度。

2.求真求实,科学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

(1)确定这种技艺是否适合学校教育。有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助推教育和文化双赢,有些则注定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珠算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技艺,曾经是很多国营商店会计和出纳员用来记账和算账的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最终变成一代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将这种文化引入课堂,从实用性角度看,并无太大意义。而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器、雕刻、风筝、烹饪技术领域的绝技绝活,除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外,还可发展成地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确定这种技艺是否与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技工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目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易于就业或创业,选取技艺操作性强、行业领域内确属绝技绝活的科目进行教学。技工学校最终要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始终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使文化为技能服务,技能为就业服务。

(3)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凸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每一种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产生的,与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在各自的区域内已经发展成产业且具有一定规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技工学校可结合实际对现有的已成规模的或有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让民间技艺为特色办学服务,文化传承与品牌建校双赢。

3.保“秘”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留原汁原味

传统手工技艺表面上传承的是秘方,实则传递的是文化。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进行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不能因为提高技艺而失掉了文化。许多民间技艺、秘方秘诀传承至今,经过多次复制、简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形态。技工学校要创建平台使这些珍贵技艺得以传承,也要发挥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作用,使这些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失掉最初的本味。

4.工学结合,民间工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与传统技工教学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注重工艺,需要不断地积累更多的经验,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技工学校可以发挥校企联盟的优势,工学结合或以工代学,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手工技艺技能,适应生产环境,为未来就业、创业铺平道路;使学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独特魅力与劳动报酬带来的双重成就感与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消化学艺过程中制作的成品、半成品,减少材料的浪费。

篇5

一、前言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因此,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城市社会的变迁本身是一个文化的大题目。它的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建设和人文景观。“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城市的规划、布局、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建筑艺术等所构成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城市的困惑和失落。

(二)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的制度组织和社会结构

城市的权力结构、自主程度、决策和管理、城市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化、社会团体和组织程度等,反映出城市是充满活力、高效和有机的、以人为中心的,还是僵硬而低效、非理性的,两种不同的管理和制度。

(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成果的反映

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包括学校、学术机构、体育场、图书馆、公园等文化设施的建设;还表现为广播电视、文化团体的建设以及各类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价值和功能、风格和特色、品味和层次等等。这是狭义的文化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状态。

(四)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的人口构成及其文化素质

城市人口在民族、年龄、职业、信仰、健康的动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指标。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状态和追求,是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和品味,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一种无形的资源,能否对城市文化进行合理经营直接决定着城市品牌能否建立。因此,对城市文化进行有效地管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

城市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它由众多子系统组成,城市文化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城市文化的结构。一般可以将城市文化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可以说,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所展示的东西要远远地超过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不仅城市中的那些有形的物质实体,鲜明地呈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一个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比如,广场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广场是城市结构中最明确的因素,从古到今,广场向来都是城市的心脏,只有来到城市的主要广场才算真正抵达城市。 城市广场不仅仅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场所,它还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之一,既是城市社会文化形态的建构,同时也在建构城市的社会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性格,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特征。

(二)城市的制度文化

篇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中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综合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广场、设施都可以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被横向或者纵向地复制与模仿,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复制与模仿的。居住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市民所具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凝结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与风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提取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保护的同时加以提炼,而对城市文化的提取包含了提取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以视觉的表象对城市进行标签式定位,使其具有自身的个性。从世界各地已形成的个性城市看,特色的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市、经济性城市、文化性城市、宗教性城市、旅游性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文化的提取,都浓缩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城市的物质、精神遗产进行了文化提炼,并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灵魂,这也是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如何去提取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呢?

1.提取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每座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自我优势,包括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特产等自然资源。

2.提取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可以给人留下对于该城市的第一印象。景观中的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色彩、城市绿地等,甚至城市的商业街、市政广场等都可以被提取为城市的独有特征。

3.提取标志形象。城市标志性的形象是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抽象化了的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标志形象和无形的标志形象,市徽、市花、标志性雕塑及建筑,或是城市的名称都代表了一定的城市标志性形象。

4.对视觉形象进行共性提取。将城市文化提取为有共性的视觉形象为市民创造和谐、舒适、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增强,生活幸福感增加,同时也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三、城市公共设计中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城市文化越来越稀少的今天,可以考虑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形式来将城市文化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个性符号。让雕塑与绘画、建筑或其他门类找到完美契合点,这也就形成了当代的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尤其是文化建筑,应该注重文化门类本身和地方文化的结合。城市不应是放置艺术的容器。城市本身应是艺术品,因为艺术不应仅仅是装饰都市生活的奢侈品,艺术应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和环境,在城市形象策划的基础上,应将形象工程落实到空间载体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公共环境艺术建设进行统一的、系统的规划,塑造城市特色必须要突出地方精神。

在城市的公共设施造型方面,应从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历史遗迹和器物中发掘灵感,如城市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绘画、雕塑、古迹、文物、文献、传说、音乐及民谣等均可融入城市的公共设施中。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使用这些符号元素,唤起现代人对过去的探究、回忆与醒思。

篇7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文化凸显了一个城市的内涵,建设具有城市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提升城市的魅力,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城市文化及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2.1 城市文化

最早对于文化的定义来源于拉丁语,即culture,包含了培养,耕作,教育等的内容。实际上,文化是在一个国家,民族,企业甚至是一个家庭等群体在某个时期的思想,行为,习惯等等,并且在这个群体里由于整体的意识辐射的活动。城市文化包含了狭义和广义两种。城市的形态,包括对于城市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建设适合人居的环境,构建城市景观,发展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的个性和形象特色都属于狭义城市文化的范畴;而广义的城市文化则涵盖了人们的思想,精神和物质的产品,各种文化娱乐,以及人们的信仰,观念,制度,风俗等等内容。

从上述城市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①城市文化具有流动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政治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文化的地域特征非常显著。比如,在我国的粤,闽,赣三角地区,形成了中原文化和本地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客家文化。自然地理的阻隔,使得城市文化的地域界限清晰,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传播中,城市文化的地域特征相互影响和作用,存在着流动性。②城市文化具有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中,城市文化既将部分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差异下得到发展。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长江三角文化中吴越文化的精髓得到保留,杭州西湖等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杰出代表,突出了城市文化的继承性;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三角文化接受了外来文化,形成了新时代的城市文化;③城市文化具有了再生性和融合性。作为人们生产生活聚集的地方,城市一般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核心,在城市进行了各种信息的交流和融合。对于外来的文化进行选择和融合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自我发展,形成了符合人们需求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生活是以城市文化作为载体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城市文化具有了非常大的融合性。不断的和外来文化相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不断发展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事实上,城市文化的再生性和融合性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

2.2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空间一直都是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等的研究热门。在城市规划领域基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将城市空间分成了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而城市公共空间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包含了自然环境,比如园林山水等等,也包含了人工环境,比如广场,绿地,公园等等,是城市面向人们开放的空间的总和;狭义上,城市公共空间指广场,街道,公园等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的公共室外空间,在这些城市公共空间人们能够进行交通,休闲,交往等等的活动。

3 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文化的表现

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市公共空间整体结构和周边区域的布局是宏观层面;和城市空间形态紧密相关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中观层面;建筑单体或者群体的外部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微观层面。

①传统的中国文化封闭,具有等级观念,这样就存在着人们认为自身的所属空间是院落包围的内部空间,院外的空间不属于个人。因此,这样的文化和思维使得人们忽视了对于院落外部的改造,也就是说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凸显了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和规模的差异。所以,在城市宏观层面公共空间的规模,布局,结构等方面,城市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

②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表现,对城市的居民具有直接的影响。典型的公共空间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郑州的二七广场等等。文化定位是城市公共空间中观层面表现的重要内容,包括了传统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方式和当代文化为主的现代城市文化;雕塑,公共设施,建筑,壁画等等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塑造的表现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使用,可以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和舒适性,从而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地方特色。

③城市公共空间微观层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亭台楼阁的构建。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建筑色彩,柱廊等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通过这些建筑的布局,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变得丰富多彩。

4 城市文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文化,随着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资源,城市的规划,环境等趋于一致,但是城市的文化是不能被模仿和复制的,这是因为在城市文化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自身内涵,并且是一个城市深层次追求的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能够使得公众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因此,一个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城市文化的不同。城市的竞争不单单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的竞争,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城市必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的深远的塑造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构建具有地方城市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增加城市的凝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类是群居动物,有研究证实,人类普遍存在了害怕寂寞和孤独,都需要归属感,这样人们就需要在家庭,单位,社区,城市等某一个或者某些群体中获得帮助,从而使个人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构建内部城市居民熟悉的体现城市形象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增加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得到团结,进而使得城市的凝结力不断得到提高。

②构建具有地方城市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现”的五个一级指标中,包括了城市的活力,城市的能力,城市的潜力,城市的实力以及城市的魅力。利用城市形象的影响力,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城市品牌的认知力以及城市游客的满意度等指标对城市的魅力进行体现。在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城市魅力指标中,其二级指标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以及城市游客的满意度都是和城市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的,所以,对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促进城市活力方面,城市文化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③构建具有地方城市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加快了城市建筑业,服务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但是普遍存在了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的问题。然而,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国内外投资商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极大提高了投资商的投资。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比如山西的平遥,作为文化古城保护完整,因此,平遥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投资,将文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开发相结合,蓬勃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平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篇8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城市CIS系统在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作用,对城市CIS系统的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进行了阐释,论述了通过城市CIS战略挖掘和重塑城市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并提出了导入城市CIS建议与策略。

一、城市品牌战略下CIS系统的导入

CIS全称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通常简写为CIS,中文翻译为企业识别系统,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理念识别 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最早的CIS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在特征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研究,进行统一企业视觉识别,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进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企业CIS战略的本质特征就是企业差异性战略,强调企业产品质量和意义,使企业产品的使用者明确企业的社会定位,并通过企业的标识传播被公众认知,进而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好感和依赖。

中国将CIS系统引入城市品牌战略,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从发展角度来看,当今的经济发展不再仅仅是工业时代依赖于资金和劳力,而是转向了信息时代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都出现了重大转变,争创竞争优势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主要依赖于诸如地缘、人力、物产等资源优势,而现代城市的竞争除了上述所说的城市硬实力的竞争之外,还包括了城市环境、城市文化氛围、城市形象等城市软实力的竞争。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在更大的空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从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是所有城市面临着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转型。

从城市形象上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开发,大拆大建,象征着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建设中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现象。CIS战略是整合性战略,将CIS战略导入到城市建设中,从城市的理念到城市文化再到城市形象的整合系统中,借机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凸显城市文化个性、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城市管理的前沿思想。

城市的CIS战略是从企业品牌战略引入城市品牌的概念。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只有受到关注的城市才会有吸引资源的可能性,将城市打造成品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城市品牌能使外来的投资者产生良好的心理认同,在投资或旅游时自然会做出有利于该城市的选择。同样,城市受到的关注来自于城市的差异性,而文化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基本符号,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风民俗、历史遗存等人文识别要素都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这些要素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是城市中最具有潜力、最具特色的精神源泉,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城市品牌往往与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联系在一起,正如企业品牌一定是好品质的代名词,在对城市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基于城市文化展开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加强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战略中CIS系统的导入,是城市经营者对城市的发展做出的自主性的选择,基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核心目标,立足于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城市的发展途径和目标,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城市品牌的打造,使市民对所居住的城市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外来投资者或旅游者等目标人群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二、城市主题文化下的CIS阐释

城市的CIS系统,同样包括MI、BI和VI三大子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对城市形象进行了统一性的塑造,是城市精神理念、行为识别和感官传达特征的综合体现。

篇9

[DOI]10.13939/ki.zgsc.2017.08.110

目前,会展活动在举办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领域的一致好评。会展活动自身的项目特征明显,对举办城市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加快文明城市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本文探究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会展活动的基本内涵

1.1基本定义

所谓会展活动,即指MICE,会议、展览、节事及奖励旅游等大型活动的总称。具体指的是,在特定地点和空间中,人们源于某一主题而进行集体性聚集,聚集性活动的举办周期不固定,举办制度性质不绝对,在活动举办过程中,人们根据所显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会展活动的主要类型为:大中型会议、博览会、竞技运动、庙会运动、展览会、文化活动、展销会、节庆运动等。我国会展活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功能丰富[1]。

1.2会展特征

会展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设备完备性;另一方面是资源优越性。由于会展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新型产业,其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水平、举办环境、举办场地、举办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标准,同时,举办城市不仅要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而且还要具备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而能够满足上述会展活动发展条件。

2影响会展活动的因素

2.1内部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城市所举办的会展活动,不能充分满足会展活动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会展活动数量较少,会展规模相对较小。之所以会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是举办城市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举办会展活动的经验不足。并且举办城市的人力、物力资源匮乏,不能为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可靠支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举办城市的发展空间、弱化了举办城市的市场竞争力、缩小了举办城市的发展机会[2]。

2.2外部因素

会展活动能否成功举办,地域因素以及天气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服务、良好的天气状况等都会对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参展者能够以放松的心态参加会展活动,进而这样的会展活动才能真正走进参展者内心,会展活动的举办才会更有价值。例如,会展活动举办城市――上海,一直是举办城市学习的典范,参展者不仅在上海会展活动中感受到了城市的文化特色,而且参展者被人性化、全面深深吸引。又如,展览会举办城市――广州,它的展览主题是玩具模型,此展览会举办之后,极大地带动了广州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同时,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的社会和谐[3]。

3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社会影响分析

在会展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参展者对民众以及主办城市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同时,坚持一般优势的影响原则,参展者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分析如下。

3.1参展者的影响

3.1.1积极影响

参展者在参加会展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服饰、食宿上,还是在娱乐、购物上,都会对举办城市的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参展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消费水平与普通民众相比较高,并且在参加会展活动时,其形象良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举办城市民众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以及消费习惯。当举办城市的民众能够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其积极的示范作用,那么举办城市的社会环境会以良性趋势发展,进而有利于举办城市有序、稳健发展。

参展者参加展活动的过程即是对主办城市产生社会影响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主办城市要以参展者的需要为基本准备标准,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各项娱乐活动,主办城市都要为参展者提供相应的物质服务。换言之,主办城市满足参展者需要的同时,其城市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社会格局自然地被新型物态格局所取代。当参展者对主办城市的社会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及好感时,主办城市会主动对当地文化进行细致挖掘,并将整合后的文化资源为参展者完整提供。

3.1.2消极影响

参展活动举行的同时,部分民众会在忽略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去刻意模仿、盲目跟风,因此,如果这种示范在举办城市民众中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举办城市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重重阻力,进而不利于举办城市的内部团结,并且会加剧举办城市的内部矛盾。与此同时,参展者在参加会展活动的短暂时间内,其需求以及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进而会不同程度影响主办城市的社会文化观念和社会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为主办城市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利因素[3]。

3.2主办城市构成要素的影响

主办城市在举办会展活动时,不仅要为参展者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而且还要为参展者提供舒适、放松的休闲环境,主办城市社会环境受参展者影响的同时,还会受到城市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其构成要素主要指的是:政府、居民以及事业单位。构成要素作为主办城市举办会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参与态度、建设性意见以及实际行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环境。

3.2.1政府部门

当主办城市号召举办会展活动时,政府部门不仅会积极支持,而且还会为其提供资金、资源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帮助。例如,广州举办会展活动时,由于展位有限、交通不通畅,政府此时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提供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为其建立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在主办城市举办会展活动时,积极努力贡献力量,有利于促进主办城市社会环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增加主办城市的社会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当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时,政府也要积极贡献力量,提高重视程度[4]。

3.2.2居民

主办城市举行会展活动的过程中,会相应促进主办城市的社会进步,并且能够增加主办城市的社会收益,其中,会展城市居民是最主要的社会受益者,与此同时,居民也是消极作用的重要承担者。居民不仅没有会展活动选择权、会展活动主办权,而且也不能逃避活动所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

3.3主办机构

主办城市在举办会展活动时,会展主办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主办机构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即在会展活动策划、会展活动营销以及会展活动评估等方面提供技术性支持。主办机构对主办城市社会影响的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影响这一因素不在主办机构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之内。其主要衡量标准有:成交额、采购商满意度、参展人数、参展商满意度以及采购商人数等[5]。

4结论

综上所述,会展活动作为信息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对主办城市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同时,还会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主办城市要对积极社会影响因素大力发扬,对于消极的社会影响因素,主办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合理控制,进而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促进主办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鑫,姚占雷,郭金龙.大型会展活动中的事件分析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6):32-36.

[2]刘嘉龙.会展活动策划整合理论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260-261,264.

篇10

一、户外广告概述

(一)户外广告的含义

户外广告是指企业以广告宣传为目的,通常在公共场所设置户外广告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近几年我国户外广告蓬勃发展,在整个广告业中的市场份额已跃居第三,成为仅次于电视、报纸的第三大广告传媒。户外广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最直观的体现,是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户外广告的现状

商品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面貌,新建筑、新道路、新设施的大量出现为户外广告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商机。于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层层叠叠的户外广告充斥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视觉角度来看,现在户外广告已成为城市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视觉符号。广告传达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从环境角度来看,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许多户外广告设置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选择还缺乏科学性和环境意识。从规划角度来看,众多的户外广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彼此之间互相干扰,没能从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出发进行规划。

二、户外广告是城市形象的视觉表现符号

现代城市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特色,它不仅要展现城市的外观和风貌,更要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户外广告是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是城市文化的沉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整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对文化地域性的概况。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个性,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说起佛罗伦莎,人们就会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想起欧洲古老的文明;提起罗马,人们就会想起古罗马的建筑,想起罗马曾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上海的摩登、北京的传统、深圳的前卫都是城市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也是城市文化的灵魂。

三、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

户外广告就是“城市的门脸”,由于其全天持久性,与受众接触的强势性是其他媒体广告所不具备的,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形象面貌。一座城市所具有的良好形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城市的良好形象,对城市的品位提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户外广告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信息载体,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视觉表现符号,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美化作用。色彩是户外广告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鲜艳的色彩设计可以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与愉悦。那些色彩鲜明的户外广告,往往能引发人们的关注,使人们产生好感。二是绿化作用。户外广告可以对城市建设中一些没有改造的地段,予以外部的遮掩,在视觉上起到美化作用,维护了城市环境的整洁,对城市形象的建设起到绿化作用。同时,一则好的广告所传达的信息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热情和心理上的变化,引导人们的生活状态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的文明,改变了城市的精神风貌。三是亮化作用。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使户外广告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新技术,如电子墙、LED大显示屏、霓虹灯广告等。它们作为城市景观亮化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户外广告在城市中的价值。它既可以适当调节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又能缓解人们紧张的气氛,减轻心理压力。

四、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设计原则

(一)整体统一性

户外广告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要依据城市的整体定位,把户外广告看作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点”,结合城市的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绿化等,共同组成城市的景观。户外广告的设计要与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形象以及地域文化相协调。这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具备整体性的思维意识,将城市户外广告的设计纳入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反映了城市经济生活的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首先,户外广告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其次,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变化、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最后,设计师需要从维护城市生态的角度出发,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强调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城市与城市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差异性,根本原因就是城市之间的文化不同。城市文化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城市的有形载体进行表现。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文化的信息载体,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处城市的个性和特点,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设计要紧紧依托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原有的风格特征,沿着城市的脉络进行设计,以保证城市风格的连续性。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

五、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户外广告在城市中的设置出现无秩序化、混乱的现象,视觉缺乏整体统一性,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是广告经营者、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往往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广告的投放量,没有充分考虑到所设立的广告牌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缺乏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造成城市的整体形象布局杂、乱、差。其次,户外广告的视觉图像质量低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环境的视觉污染。设计者的创意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一些户外广告的创意设计内容低俗,一些煽情的图像和粗俗的色彩造成了“视觉垃圾”,使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形象建设格格不入。最后,户外广告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广告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喜欢在人口密集、流动量较大的地方投放广告,如沿街、沿路和商业繁华的地段,以便让广告发挥最大的作用。户外广告的设置要坚持不影响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市政公用设施使用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原则。

六、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一)落实户外广告设置规划

首先,户外广告的设置与整体城市环境相统一。设计者要以城市的整体规划为依据,要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其次,户外广告的设置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广告的色彩与周边的建筑物风格、绿化的颜色协调统一,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注重对城市美化的功能

要控制媒体造型,在设计中融入新技术,打造具有现代形式感的广告造型,使户外广告成为城市形象的新景观,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建筑物上设置广告牌时,要首先确定广告牌的数量,确定与建筑物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避免出现楼大牌小、牌大楼小的情况,影响城市形象的建设。

(三)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户外广告的监管力度

政府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强户外广告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规范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户外广告设置与审批环节的控制力度。其次,提高执法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最后,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一些过旧的、破损严重的、对行人及道路交通构成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进行及时的整改。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城市户外广告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七、结语

城市形象,名片先行,户外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正发挥着导入印象、扮靓城市的作用。户外广告是建设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引导大众消费,繁荣市场经济,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因此,户外广告的设计将会得到更多关注。

作者:綦修婵 孙训韬 单位:青岛西海岸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素华,刘发明.户外广告,城市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论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孙茂军.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

篇11

中国境内的旅游地点,一般人都会知道北戴河、山海关。可是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知道其实这两个地点是隶属秦皇岛市的,它们是秦皇岛的两个旅游区。也就是说在秦皇岛的旅游形象推广上,对于秦皇岛文化的部分导向系统不明晰,各景区相对独立,所以在旅游现状上才会各领,不能形成整体文化氛围的旅游城市形象。秦皇岛对于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的过程,急切需要清晰、明确的执行。针对秦皇岛城市性质设计的文化氛围,笔者从秦皇岛市城市旅游文化出发,通过秦皇岛的地域特色分析和文化导视系统的概念、文化特色、文化内容的分析,确定文化导视系统在秦皇岛旅游城市的城市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导向系统在秦皇岛旅游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市导向系统是帮助旅游者顺利完成旅游的最主要的视觉信息辅助系统,如果能从我市城市旅游文化出发,对城市文化的导向系统进行严谨的视觉信息的设计规范,对促进我市“文化旅游”的平台建设,提高“旅游城市” 的整体氛围,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文化导向系统则是针对秦皇岛城市文化所设计的城市导向符号,在旅游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上能够促进旅游内容的完整性和明确性。文化导视符号能够帮助旅游者或者城市中的人认识秦皇岛自身。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城市的景观,因为它不仅仅对城市的认知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它也和旅游的环境共同构成城市的旅游内容。它也将成为旅游城市必备的市政建设之一。

如果把道路或者建筑建设比喻成城市的硬件建设,那么导向设计系统无疑就是城市的软环境。城市导向系统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秦皇岛,沿海而居。是国内著名旅游避暑度假胜地。自从确立推广秦皇岛这个旅游城市形象以来,政府也对于城市导向有了一定的关注,例如:设立盲人站牌来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交通问题。但是对于外出旅行的人而言,旅游方面的导向系统设计还不够系统;对于居住在城市中人而言,几乎感觉不到秦皇岛的旅游文化,不能在城市的各个地段都明确凸显秦皇岛城市文化的专属特征。而明晰、系统、有内容的文化导向系统必定会使旅游城市的品牌化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可以用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文化导向标识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识别系统,还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二、秦皇岛旅游城市的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概念

以“建设宜游城市,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把秦皇岛建成“休闲之城、魅力之城、宜居之城”,旅游立市的各种战略一直实施得如火如荼。2011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12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4亿元,并荣膺“2011年度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城市休闲国家标准试点市”三项荣誉称号,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了更好提高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一直不断更新变化,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在文化导向系统上还没有很好的规范,在不同的地点或者路上看到的景观也几乎没有关联性。特别是在步行的旅游景点中,以在求仙如海处旅游景点为例,就有多处关于历史发生时间的记录,什么八卦阵、古代攻城的兵器等等,多是文字的注解,并没有形成符号化或系统的设计。只有把这些具体的历史文化提炼出来,符号化、景观化、系统化,让他们也重复的形式入住整个城市,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才会对它们更有认知。旅游的人也才会在逛街或者观光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形成明显的文化链条和印记。

三、秦皇岛旅游城市的文化导向系统的文化特色

秦皇岛旅游城市的导向系统应该它特有的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城市文化的提炼是一个旅游城市导向设计的核心。时间在流转,历史在发展,秦皇岛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仅发生了一次求仙活动,它有其自身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历史积垫,虽没有在历史课本上形成历史事件,但是像耀华玻璃、昌黎葡萄酒、集发植物园、北戴河疗养院等真实地存在这个城市中,并且和秦皇岛一起成长中。它自身就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通过对这些文化的整理,形成具体的文字和符号,把它们建设到步行的地点,让人们在旅游进程中了解秦皇岛这些特有的文化知识,和特有的秦皇岛温暖。以最佳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或符号。这就是秦皇岛的文化导视系统特殊的艺术魅力。

四、秦皇岛文化导视系统的内容设计特色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中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综合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广场、设施都可以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被横向或者纵向地复制与模仿,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复制与模仿的。居住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市民所具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凝结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与风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提取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保护的同时加以提炼,而对城市文化的提取包含了提取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以视觉的表象对城市进行标签式定位,使其具有自身的个性。从世界各地已形成的个性城市看,特色的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市、经济性城市、文化性城市、宗教性城市、旅游性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文化的提取,都浓缩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城市的物质、精神遗产进行了文化提炼,并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灵魂,这也是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如何去提取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呢?

1.提取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每座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自我优势,包括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特产等自然资源。

2.提取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可以给人留下对于该城市的第一印象。景观中的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色彩、城市绿地等,甚至城市的商业街、市政广场等都可以被提取为城市的独有特征。

3.提取标志形象。城市标志性的形象是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抽象化了的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标志形象和无形的标志形象,市徽、市花、标志性雕塑及建筑,或是城市的名称都代表了一定的城市标志性形象。

4.对视觉形象进行共性提取。将城市文化提取为有共性的视觉形象为市民创造和谐、舒适、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增强,生活幸福感增加,同时也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