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3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文献综述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中主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基本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具体体现在: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但是整体上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来说差距依然很大。
一般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收入越多人们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单一的的食品消费向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发展。但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还与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有关。因此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环境以及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该跟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选取的几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关系。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见表1)
其中变量分别对应了:
Y-居民消费水平(元);X1-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财政支出(亿元);X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大小, 采用线性模型进行研究:
y=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i
其中,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表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表示财政支出(亿元),X5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ui代表随机扰动项。我们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变动关系。
三、模型估计和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F统计量值为,819.5448,Fα(5,14)(显著性水平为0.05)=2.96,F检验通过,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这四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修正的拟合优度量为0.997,拟合程度很好。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根据多重共线性检验,变量X1与变量X2达到了0.99,其余个变量之间系数也较高,证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线性相关。需要通过采用剔除变量法消失多重共线性。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根据对统计计量数值的观察得出X3的回归效果最佳。
(四)自相关检验
四、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44-04
[作者简介] 王吉恒(1964-),山东沾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李敏(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孟菲(1987-),女,山东梁山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拉动。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下降,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居民消费率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内居民消费所占的份额却不断下降,其突出特征是,虽然消费总额在增加,但是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4.41%,与前20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了20多个百分点。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在1978年为62.1%,从1982年开始下降,而在1994年和1995年降低至57%左右,此后稍微有增长,但增长极为缓慢。从2002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再次大幅度走低,200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48%。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率。
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1. 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评价一国的富裕程度,通常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联系。本文选取了我国1995~2009年全国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
自199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在1990~2009年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347.8亿元上升到345023.6亿元,居民消费支出随之由9450.9亿元上升到121129.9亿元。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并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2. 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根据传统及现代的消费理论,消费都与收入紧密相关。因而,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我国长期不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缺乏充分的收入保障。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4.7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2元,虽然都不断增加,但仍然很低,增幅也很缓慢。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是2009年大幅度下降,也说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3. 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而过高的储蓄率是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1991~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更是从9241.6元增长到260771.1元。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1~1995年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后有波动性的增长,到2008年达到近年来最大值13.5%,而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只达到8.7%,而同期的居民储蓄增长率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率。纵观1991~2009年间的居民消费和储蓄状况,各年度消费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居民储蓄对消费有很大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0 年间物价总体上张 25.3 7%。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于那些将要购房的人来说,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也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率。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
5. 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因此即使老百姓手中有钱,也不会过度消费,因为他们要保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防老、防病、防失业,养育下一代。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参与人逐年上升,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很低。2009年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比例仅为25.80%和24.04%。因此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抑制了百姓的消费意愿。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量化,通过多目标多层次分析而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模型构建步骤: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建立比较矩阵,设指标层的同一层内的各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通过级比例标度值得到比较矩阵;
3. 计算相对权重,并且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应用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我国居民消费,中间层即准则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见图1)。
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依据比例标度值1~9的9个等级,由不同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评分,并对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权重w、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指标CR,如表2、表3所示。
A 利用MATLAB求其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得:
λmax=5.237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0.8034,0.5373,0.2210,0.1159,0.0587];
将其进行归一化,求得的权向量为:W=[0.4626,
0.3094,0.1273,0.0667,0.0339]。
3. 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CI=(λ-n)/n-1,CR=CI/RI,(n=5时,RI=1.12)
求得CI=0.0309,CR=0.028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分别为0.4626和0.3094。而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也有比较大的贡献,其权重为0.1273、0.0667和0.0339。
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总体水平才能真正增加。一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与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其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2. 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策,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实现城乡之间的转移支付。韩国农民收入的20%来源于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而我国尚不足3%。另外增加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少社会差距。
3.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手段,整顿流通秩序。针对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过高和价格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政府应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4.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即期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创造再就业机会,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四是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最后,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许光建,赵宇,戴李元,钟吉鹏.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 (390).
[2]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4-12.
[3]张艳阳.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4]王亚丽.谈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西财经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于泳.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J].山东大学.2008.
On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Consumption Levels
Wang Jiheng, Li Min, Meng Fei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主要与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工资水平等有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与数据拟合得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
二、问题分析及变量选择
制约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市场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情况、消费品的质量与包装等。为了得到与数据拟合的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首先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以及相关关系以便接下来建立模型:
(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用劳动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社会消费需求总水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消费水平也越低。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
人们的工资收入并非都是可以由消费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同时,居民也会享有社会福利、社会优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带来的收入。本文研究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的目的主要是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应。
三、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官方网站,搜集了从1990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工资水平等相关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回归前后消费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图
从残差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异常点(1993年和2002年),从拟合图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效果好;通过计算得知R2=0.999和F=3835.4,说明其结果很好,p远小于,此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各参数的置信区间都没有包含零点,所以对模型系数的解释可靠。
五、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情况;求得的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效果较好而且拟合参数置信区间均未包含零点,对模型的系数解释可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模型不断引入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和剔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使得最终模型的确立更加合理。除我们考虑的几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2]张恒利,徐英花,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预测》,1996.01.
一、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这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小影响。1978—199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2%以上。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低走,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了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呈下降态势。1978—199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上下。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率也呈下降态势,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
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我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不健全,消费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进行研究,寻找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c=α+βy
消费理论在凯恩斯之后有很多变化和发展,包括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等。名义收入对消费倾向具有影响,即使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但消费者通常会注意到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倾向会增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除了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之外,价格水平、收入分配,人口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从几个可能的因素着手,分析各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因素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针对以上各因素,建立模型: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其中Yt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2t为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X3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t为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5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μt为随机扰动项。
三、参数估计和模型修正
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查找1981年至2009年相关数据。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τ统计量为—3.357,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临界值—1.607456,故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VIEWS软件,通过OLS估计有:
通过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投资过多必然会带来消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投资会促进消费,但在总体上,居民用于投资的钱过多,必然会导致消费的减少。城镇家庭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很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用于消费的钱就会增加。
以上结论与经济理论和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是吻合的。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分配制度
1、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政策导向造成了居民生活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今后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初次分配中充分市场的调节重用,再分配中加强政府的调节重用。
2、合理的调整税收制度,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受到个人所得税、赠与税、汽车使用税等税费的影响,国家的税收政策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同时,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扩大转移支付,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创造更多条件使人民拥有财产性收入,适度调节过高收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1、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经济运行要求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用于积累的资金过多会挤占消费基金,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负担过重,消费滞后,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要实施新型对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向外输出劳动力;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增加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红刚.当前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前沿,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