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3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文献综述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中主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基本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具体体现在: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但是整体上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来说差距依然很大。
一般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收入越多人们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单一的的食品消费向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发展。但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还与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有关。因此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环境以及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该跟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选取的几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关系。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见表1)
其中变量分别对应了:
Y-居民消费水平(元);X1-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财政支出(亿元);X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大小, 采用线性模型进行研究:
y=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i
其中,X1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表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表示财政支出(亿元),X5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ui代表随机扰动项。我们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变动关系。
三、模型估计和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F统计量值为,819.5448,Fα(5,14)(显著性水平为0.05)=2.96,F检验通过,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这四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修正的拟合优度量为0.997,拟合程度很好。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根据多重共线性检验,变量X1与变量X2达到了0.99,其余个变量之间系数也较高,证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线性相关。需要通过采用剔除变量法消失多重共线性。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根据对统计计量数值的观察得出X3的回归效果最佳。
(四)自相关检验
四、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44-04
[作者简介] 王吉恒(1964-),山东沾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李敏(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孟菲(1987-),女,山东梁山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拉动。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下降,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居民消费率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内居民消费所占的份额却不断下降,其突出特征是,虽然消费总额在增加,但是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4.41%,与前20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了20多个百分点。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在1978年为62.1%,从1982年开始下降,而在1994年和1995年降低至57%左右,此后稍微有增长,但增长极为缓慢。从2002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再次大幅度走低,200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48%。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率。
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1. 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评价一国的富裕程度,通常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联系。本文选取了我国1995~2009年全国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
自199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在1990~2009年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347.8亿元上升到345023.6亿元,居民消费支出随之由9450.9亿元上升到121129.9亿元。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并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2. 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根据传统及现代的消费理论,消费都与收入紧密相关。因而,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我国长期不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缺乏充分的收入保障。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4.7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2元,虽然都不断增加,但仍然很低,增幅也很缓慢。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是2009年大幅度下降,也说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3. 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而过高的储蓄率是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1991~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更是从9241.6元增长到260771.1元。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1~1995年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后有波动性的增长,到2008年达到近年来最大值13.5%,而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只达到8.7%,而同期的居民储蓄增长率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率。纵观1991~2009年间的居民消费和储蓄状况,各年度消费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居民储蓄对消费有很大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0 年间物价总体上张 25.3 7%。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于那些将要购房的人来说,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也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率。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
5. 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因此即使老百姓手中有钱,也不会过度消费,因为他们要保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防老、防病、防失业,养育下一代。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参与人逐年上升,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很低。2009年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比例仅为25.80%和24.04%。因此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抑制了百姓的消费意愿。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量化,通过多目标多层次分析而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模型构建步骤: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建立比较矩阵,设指标层的同一层内的各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通过级比例标度值得到比较矩阵;
3. 计算相对权重,并且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应用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我国居民消费,中间层即准则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见图1)。
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依据比例标度值1~9的9个等级,由不同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评分,并对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权重w、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指标CR,如表2、表3所示。
A 利用MATLAB求其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得:
λmax=5.237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0.8034,0.5373,0.2210,0.1159,0.0587];
将其进行归一化,求得的权向量为:W=[0.4626,
0.3094,0.1273,0.0667,0.0339]。
3. 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CI=(λ-n)/n-1,CR=CI/RI,(n=5时,RI=1.12)
求得CI=0.0309,CR=0.028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分别为0.4626和0.3094。而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也有比较大的贡献,其权重为0.1273、0.0667和0.0339。
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总体水平才能真正增加。一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与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其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2. 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策,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实现城乡之间的转移支付。韩国农民收入的20%来源于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而我国尚不足3%。另外增加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少社会差距。
3.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手段,整顿流通秩序。针对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过高和价格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政府应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4.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即期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创造再就业机会,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四是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最后,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许光建,赵宇,戴李元,钟吉鹏.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 (390).
[2]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4-12.
[3]张艳阳.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4]王亚丽.谈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西财经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于泳.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J].山东大学.2008.
On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Consumption Levels
Wang Jiheng, Li Min, Meng Fei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主要与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工资水平等有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与数据拟合得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
二、问题分析及变量选择
制约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市场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情况、消费品的质量与包装等。为了得到与数据拟合的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首先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以及相关关系以便接下来建立模型:
(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用劳动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社会消费需求总水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消费水平也越低。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
人们的工资收入并非都是可以由消费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同时,居民也会享有社会福利、社会优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带来的收入。本文研究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的目的主要是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应。
三、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官方网站,搜集了从1990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工资水平等相关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回归前后消费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图
从残差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异常点(1993年和2002年),从拟合图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效果好;通过计算得知R2=0.999和F=3835.4,说明其结果很好,p远小于,此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各参数的置信区间都没有包含零点,所以对模型系数的解释可靠。
五、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情况;求得的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效果较好而且拟合参数置信区间均未包含零点,对模型的系数解释可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模型不断引入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和剔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使得最终模型的确立更加合理。除我们考虑的几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2]张恒利,徐英花,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预测》,1996.01.
一、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这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小影响。1978—199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2%以上。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低走,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了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呈下降态势。1978—199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上下。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率也呈下降态势,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
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我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不健全,消费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进行研究,寻找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c=α+βy
消费理论在凯恩斯之后有很多变化和发展,包括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等。名义收入对消费倾向具有影响,即使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但消费者通常会注意到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倾向会增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除了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之外,价格水平、收入分配,人口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从几个可能的因素着手,分析各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因素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针对以上各因素,建立模型: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其中Yt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2t为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X3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t为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5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μt为随机扰动项。
三、参数估计和模型修正
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查找1981年至2009年相关数据。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τ统计量为—3.357,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临界值—1.607456,故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VIEWS软件,通过OLS估计有:
通过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投资过多必然会带来消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投资会促进消费,但在总体上,居民用于投资的钱过多,必然会导致消费的减少。城镇家庭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很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用于消费的钱就会增加。
以上结论与经济理论和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是吻合的。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分配制度
1、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政策导向造成了居民生活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今后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初次分配中充分市场的调节重用,再分配中加强政府的调节重用。
2、合理的调整税收制度,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受到个人所得税、赠与税、汽车使用税等税费的影响,国家的税收政策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同时,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扩大转移支付,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创造更多条件使人民拥有财产性收入,适度调节过高收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1、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经济运行要求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用于积累的资金过多会挤占消费基金,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负担过重,消费滞后,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要实施新型对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向外输出劳动力;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增加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红刚.当前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前沿,2004,(0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25
[中图分类号] F224;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42- 03
1 引 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总量中用于居民消费的总额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得到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GD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其消费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78-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个人消费偏好、利率水平、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风俗习惯等。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考虑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也很重要,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所以应将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因此要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居民消费水平既受当前收入水平影响之外又受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前一期居民消费水平也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目的,选择了1978-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Y)。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1)、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上一期居民消费水平(X4)。
3 数据的搜集与模型的建立
3.1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利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由散点图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呈线性关系,因此,设定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i(1)
式中,x4为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生成;εi为随机误差项。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的回归方程如式(2)。
y=-21.068+0.231x1-0.395x2+0.115x3+0.299x4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 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56 663.52,模型总体显著。解释变量x2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初步判断方程中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3.2 模型的修正
采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将被解释变量分别与每一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y=-169.467+0.591x1
(-3.155) (69.671)此处数据为对应参数的t统计量数值,以下相同。R2=0.993 8,F=4 854.184。
(2)y=-1 708.702+14.306x2
(-13.561) (39.549) R2=0.981,F=1 564.149。
(3)Y=326.718+0.360x3
(4.643) (48.098) R2=0.987,F=2 313.399。
(4)y=25.327+1.109x4
(0.677) (97.894) R2=0.997,F=9 583.372。
上述4个一元一次方程中,可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x4,x1,x3,x2,说明对于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而言,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次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此,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因素后可以获得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如下,具体参数见表2。
y=22.240+0.294x4+0.249x1+0.115x3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 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73 543.18,模型总体显著。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在α=0.05时均通过检验,模型有效。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9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4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115元。这说明增加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拉动居民消费水平作用明显。
4 模型的检验
4.1 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C,T,K)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单位根检验结论表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2次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过程。
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要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观察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没有协整关系的单整变量的回归为伪回归。协整检验要求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小于或者等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变量的时候,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相同。如表3所示,被解释变量Y和解释变量X1、X2、X3、X4单整阶数相同,因此可以做协整检验。
4.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约翰逊协整检验对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解释变量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5所示。
由表4、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大特征根检验和特征根迹检验都拒绝原假设,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4.3 模型的评价
从检验结果可知,本文所建立模型通过了初步检验,解释变量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和预期,解释变量和截距项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本文所考虑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拟合优度为0.999 9,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非常高,方程拟合效果好。最终模型形式表明,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对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
5 结 论
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其次为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挖掘更多潜在可实现的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储德银,经庭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2]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累计上涨3.1%,呈前高后低的态势。1月同比涨幅高达7.4%,随后逐月回落,12月同比涨幅出现了39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为同比下降0.1%(详见表1)。
表1 2012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涨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全国累计上涨2.6%相比,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同自治区累计上涨3.1%相比,涨幅持平;同36个大中城市累计上涨2.8%相比,涨幅高于36个大中城市0.3个百分点,由高到低排位,呼市同昆明市并列位第七位,涨幅高于呼市的城市分别是:北京3.3%、大连3.4%、哈尔滨3.2%、海口3.3%、拉萨3.2%、乌鲁木齐3.4%。
从2012年呼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看:上涨的有六类,涨幅分别是食品类7.5%、烟酒及其用品类2.9%、衣着类5.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3.4%、居住类2.1%;下降的有两类,降幅分别是交通和通信类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1.3%。
(二)2007年以来呼市各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全国、自治区、36个大中城市的比较
图1 2007-2012年呼市与全国自治区36个大中城市的CPI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由上图看: 2007年至2012年我市CPI多数年份低于全国、全区、36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只有2009年走高;还有 12年同全区持平,但高于全国、36大中城市。从这几年来的平均涨幅来看,我市低于全国、全区、36大中城市。近几年我市的CPI涨幅在36个大城市中2007年至2012年由高到低排位分别是第29、31、11、3、8、7位。
(三)2012年物价上涨对低保人群支出的影响
目前,我市城镇低保人员56490人,农村低保人员74092人。城镇低保标准为5106元/年,各类补贴603元/年,合计收入5763元/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11774人,标准为10800元/年,各类补贴483元/年,合计收入11283元/年;农村低保标准为2800元/年,各类补贴352元/年,合计收入3152元/年。
2011年我市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106元/年,农民生活消费性支出7090元/年。如达到我市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城镇低保人员收入缺口13343元/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收入缺口7823元/年;农村低保人员收入缺口3938元/年。
以我市2011年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标准计算,2012年由于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城镇低保人员每年多支出897.98元,占城镇低保标准的17.6%,占总收入的15.6%;占失业保险金标准的8.3%,占总收入的8%;农村低保人员每年多支出333.23元,占农村低保标准的11.9%,占总收入的10.6%。
二、原因分析
(一)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
1.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食品类价格的波动趋势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图2 2007年—2012年我市CPI和食品类价格指数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CPI上涨的影响来看,2007、2008、2010、2011、2012年食品类分别影响CPI上涨2.65个、4.05个、2.01个、3.8个、2.01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72%、88%、77%、70%、65%。而2009年食品类影响CPI上涨0.59个百分点,其他七大类合计影响CPI下降0.49个百分点,所以2009年食品类价格上涨更是影响当年CPI上涨的主因。
表2 2007年-2012年我市食品类价格对CPI的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除2009年外(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及我市物价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其他5年中食品类对CPI的平均贡献率是74.4%。因此,近几年来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是拉动我市CPI上涨的主要原因。
3.食品类中,又以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菜、鲜果的影响最大
表3 2007年-2012年我市六类食品对食品类价格指数的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07年至2012年,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菜、鲜果等六小类对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平均贡献率为90.38%。
(二)影响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1.我市主要农产品供应不足
(1)粮、油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多年来我市粮食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农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需要从外省市调运。2012年我市玉米产量102.65万吨,马铃薯产量17.97万吨,玉米和马铃薯是我市主要农产品,还有些绿豆、红小豆、莜麦、荞麦等小杂粮,而小麦产量仅为9.57万吨。我市销售的面粉主要来自河套地区、山东、河北等地,大米主要来自东北,均从外省调运。2011年我市油料总产量6.74万吨,其中油菜籽3.8万吨,市场上售的桶装食用油及散装色拉油主要仍来自外省市。
(2)肉蛋类。2012年我市生猪产量2.9万吨,牛肉产量2.6万吨,羊肉产量4.3万吨,禽蛋产量3.3万吨,其中猪肉有90%以上需要从外省市调运,主要来自四川、河北、北京等地为主,且以冷冻肉和冷鲜肉为主,活猪主要来自唐山。羊肉70%来自外省,主要来自锡盟、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我市鸡蛋自给率较高,约占70%,牛肉主要以本地淘汰的奶牛为主,有少量的来自东北、山西等地。
由于我市农产品总量供应不足,从而使得我市农产品价格要高于周边城市(详见表4-表6)。
表4 2006年以来部分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表(元/500克)
数据来源: 呼和浩特市价格监测中心。
表5 2011年部分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表(元/500克)
数据来源: 呼和浩特市价格监测中心。
表6 2012年1月-10月部分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表(元/500克)
数据来源: 呼和浩特市价格监测中心。
2.规模化种、养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低
近几年来,我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有了显著的增强,但其他农牧业(如蔬菜、肉禽蛋等)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种植养殖技术不高,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再者,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农牧户经营规模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牧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生产、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推高农产品价格。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农资、饲料价格逐年攀升,导致农畜品生产成本增加。其中化肥价格涨幅较大,从2007年到2012年我市尿素价格每吨累计上涨了450元,涨幅27.27%;从2008年到2012年浓缩饲料价格每吨累计上涨700元,全价配合饲料每吨累计上涨660元,涨幅均达到了30%。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而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从业者工资收入高于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带动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据测算,从2007年到2011年末我市每亩蔬菜种植人工成本累计增加500多元,增幅54%,每头生猪养殖人工成本累计增加46元,增幅32%。
3.蔬菜生产基地总量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规模小、技术落后、自给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大量增加,大量的蔬菜基地被征用,致使蔬菜基地萎缩,蔬菜生产基地总量不足(特别是保护地蔬菜面积所占比重较小),生产的蔬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据统计,2012年我市蔬菜种植总面积17.16万亩,总产量达到86万吨,其中保护地菜地3.4万亩,保护地面积低于周边城市水平(包头市为5.5万亩,鄂尔多斯市为5万亩,乌兰察布市为7万亩)。由于我市蔬菜保护地面积相对较少,反季节供应能力不足以及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市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比较明显,上年12月到第二年2月,地产蔬菜生产量最低,自给率不足15%,且以叶类菜为主,果类菜生产量很小;3月至5月,蔬菜保护地内开始定值果类菜,地产菜供应量逐渐增加,但仍以叶类菜为主,平均自给率25%;6月至9月量地产菜供应的旺季,平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0月至11月地产菜自给率为30%左右。全年我市蔬菜自给率在30%左右,70%需要外调,自给率较低,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夏季,主要是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大众化果类菜,而冬春季主要是油菜、波菜等叶类菜。蔬菜生产的淡旺季明显和品种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
我市的保护地菜地建设呈分散状态,集中度不高,蔬菜种植为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菜农种植技术落后,科学种植技术掌握不多,缺乏统筹安排。从种植安排,生产管理到产品销售,多是一家一户自己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所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再加上菜农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多,盲目投产,从而导致蔬菜集中上市,价格大跌,到了冬季地产菜较少,价格大涨。这也是我市蔬菜价格要高于周边城市的原因(表7-表9)。
表7 2006年以来部分城市蔬菜平均价(元/500克)
表8 2011年部分城市蔬菜平均价(元/500克)
表9 2012年1月-10月部分城市蔬菜平均价(元/500克)
4.流通体系不完善,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市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损耗严重,而农产品具有生鲜性较高、易腐烂、难储存等特点,据有关资料,我国果蔬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一是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我市基本属于“消费型”城市,农产品自给率较低,为了满足农产品需求,不得不从农产品主产区调运农产品,运输距离远,如蔬菜主要从山东、河北、银川等地,运输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按1000公里计算,每斤蔬菜运输费用0.1元左右),特别是到了冬季,我国大部分蔬菜要“南菜北运”。远距离农产品运输增加了流通成本,助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市一级批发市场存在数量少、基础设施不完善、规模小、吞吐量不大,功能不全等问题。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体现出首府一级批发市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而二三级批零市场也面临数量少、环境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新型的现代流通业如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发展滞后,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的产销模式还未形成。
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布局不合理,流通效率低,中间环节加价率较高。我市农产品流通途径为:产地(主要通过汽运为主)——城市批发市场——城市零售商(农贸市场、便民店、超市、社区摊点、社区附近的早市、街边流动摊点)——消费者。目前全市有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7家,分别是内蒙古美通无公害物流中心、内蒙古保全庄农产品批发市场、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蒙开泰海产品肉类批发市场、万惠农贸批发市场、呼市昌隆肉类食品批发市场、川宝绿色农产品市场。这些批发市场大部分集中在城区东南和西部,大部分被城市包围,进入市场受到交通限制,批发市场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流通效率低,中间环节加价率较高。如东瓦窑批发市场的蔬菜,从外省市批发市场到我市批发市场,一级批发市场环节一般加价0.2-0.25元/斤,二级商贩从一级批发市场接菜,一般加价0.2-0.3元/斤(拆箱销售),市区零售菜店一般加价50%-100%。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利润,大部分被中间环节赚取。
5.产销信息滞后,生产具有盲目性
由于我市大部分农产品需要外调,农产品流通半径长,产需信息街接难度大,又没有形成合理的信息公布平台,市场化机制未能得到合理运用,使得市场信息滞后、失真问题比较突出。我市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民生产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跟风生产,难以走出“价高多种,多种价跌”、“价跌少种,少种价涨”的怪圈,从而使得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多的不确定,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市场信息引导生产的作用失灵。2011年我市的“土豆过剩”就是很典型的。这种盲目性和跟风行为,使市场供需难以维持动态平衡,尤其是蔬菜,往往形成了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积极性受到打击。
6.储备少,储备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市蔬菜按每人每天需500克蔬菜,每天市场需求量为1500吨,保证全市3天的市场供应量储蔬菜4500吨;肉类市本级无储备,只有国家羊肉储备800吨,自治区猪肉储备500吨。但目前我市仓储设施少,特别是蔬菜储备品种少、储量小,冷藏设施不足,储备设施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措施建议
近年来,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地产农产品自给率过低,以蔬菜、肉、禽、蛋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成为拉动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主因。为夯实我市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实现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强蔬菜基地的建设,完善蔬菜基地结构和布局
建议在继续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由农业部门牵头制定《完善呼市蔬菜种植结构和布局结构规划》。一是要加强保障型和应急型蔬菜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切实稳定市郊和旗、县、区蔬菜基地面积和生产能力;三是要建设一批蔬菜产品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设农业精品园,提高蔬菜产品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四是在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中,同时要避免过分贪大的“品种单一化”种植,必须注重品种结构、规模结构和布局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有效防止出现“卖菜难”和“菜贱伤农”现象的发生,保护好菜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供应。
(二)加大生猪、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和投入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生猪、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和投入力度,同时要注重优化我市畜禽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化养殖小区的建设,努力提高我市畜禽产品自给率。
(三)完善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新建区域性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建议在我市北部交通便利的地段,合理规划建设1-2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解决我市北部地区及周边旗县的农产品流通。
2.加强流通市场的制度建设,加大储备设施和冷链物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建议由商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我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市场价格制度、市场诚信制度、市场供需数据传递统计制度等制度,切实提高市场成熟度。
同时建立我市科学的农副产品收储调节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我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先行先试”,充分利用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支持,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参与蔬菜等农副产品预冷、冷藏、冷冻等设施的建设,发挥“蓄水池”作用。
3.建设一批公益性批发、零售市场,降低经营者负担
为降低经营者负担,稳定农副产品价格,建议政府财政出资,以直接建设或收购或给予补贴的形式,在我市建设一批公益性的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以免费或较低的租金,提供给商户使用,降低经营者的成本。
4.大力推动平价商店的建设
2012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在2015年前,实现城镇居民大中型社区周围6平方公里以内,有一个以上固定或流动平价商店。为完成我市平价商店的建设任务,建议由发改部门牵头编制我市2013-2015年平价商店建设规划;由商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由市财政出资或由市政府建议自治区政府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平价商店的建设。此项工作要结合上条“建设一批公益性批发、零售市场,降低经营者负担”这项工作来共同推进。
(四)加强科技服务
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推广网络。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培养大批的基层科技服务人员和懂技术的农民,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菜田产量和品质,更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五)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建议由农业部门建立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等信息平台;由商务部门建立销售交易信息平台;由价格部门建立价格、成本信息平台。及时蔬菜种植品种、面积、产量、上市时间、上市量、市场供求和价格等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规模、结构和上市时间。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国民收入整体水平,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1981-2009年的样本数据,用计量的方法构建模型,将居民消费水平做为被解释变量,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几个因素做为解释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文中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一、单因素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由经济理论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密切关系。为了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本文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其中,设居民消费水平为Yt,国内生产总值为X1,因此,有以下模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0.981,模型拟合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GDP每增长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26元。
(二) 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考虑到我国城乡差距较悬殊,本文将重点考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3,可得到以下模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分别为0.998,0.996,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都很好,表明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可支配收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另外,表中也表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可见,目前农村的消费需求大于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人口的多少与消费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由经验分析可知,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品数量越多,那么居民消费水平就会越高;反之,在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设自然增长率为解释变量X4,得以下模型:
从表5可以看出,拟合系数只有0.118,很低,且t统计检验不显著,这与理论相违背,可能与统计数据误差以及估计方法有关系。
二、多因素分析
在上述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将除了消费物价指数外的所有变量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线性相关,于是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发现加入X1,X4的效果都不好,T检验都不显著。另外我们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最终得到如下模型:
Yt=-87.997+0.325X2+0.696X3
(-5.168) (20.605) (12.909)
此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说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最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6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325元。
三、结语
本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应重点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通过对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来分析,能够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率处于下降的趋势发展。除此之外,将中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对比,得出国内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结论,对此有必要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关于现阶段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由国家政府与外界经济等原因所影响,具体如下:
(一)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的差距日益增大,也就是说在收入差距过大的背景下必然会对支出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中的高收入人群由于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便会出现富人低消费的情况,反之低收入的人群即便有较高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而无力承担消费的后果。总之,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富人低消费和穷人无钱消费”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二)通货膨胀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情况下,便会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后果,也就是说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品价格会处于上涨的趋势,那么在此背景下可以理解为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水平。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的现象还有可能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物品价格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消费需求都会提示,因此便会降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欲望。总之,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不利于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同时对消费水平也会产生影响。
(三)政府支出对消费水平影响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储蓄情况以及通货膨胀、居民收入等。而通过对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来分析,能够看出政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中,主要是指借助于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可将政府支出理解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个方面。其中购买性支出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当中,可以采用对居民消费环境优化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陈真居民消费的约束。转移性支出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环节当中,可借助于财政补贴、税收支出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其主要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影响居民的整体消费情况。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欠缺,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因而出现了百姓有钱,也不会产生过度消费的现状,他们会将所有资金积攒起来,养育下一代。
二、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通过前文的分析,能够得出当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较多,对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以便于达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
(一)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为了有效的实现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从全国的角度来分析,首先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以实现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水平,进而能够实现对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其次,需要对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优化,坚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实现对收入差距的缩小;再次,需要完善财税体系,尽可能的降低个人收入的透明度;最后,当前存在众多利用非法渠道来获取利益的情况,不但造成导致贫富悬殊,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必须尽快予以杜绝。总之,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二)合理控制商品物价水平
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购买能力大部分都是受物价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物价一旦上涨,那么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自然就会有所下降;相反物价一旦下跌,那么居民的消费水平就会有所上涨。由此可见,居民消费水平受物价的影响较为明显。
首先,物价透明度、成本以及流通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其次,需要鼓励城镇居民理性投资消费,而在没有相关投资经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有潜力且稳定的产品,要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最后,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特别是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达到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的目标。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政府支出模块当中,能够看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拓展社会保障的范围,进而进一步的减少居民的储蓄情况,从而起到扩大居民消费的最终目的;其次,需完善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最后,完善保险制度,扩大就业,增强居民消费;四是,提升整体的生活保障,拉近居民消费的差距,平衡整体居民消费。
三、总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能够看出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从缩小城镇居民消费差距、控制商品物价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实现提升消费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吴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0).
消费活动是可以量化的需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探讨、分析社会消费水平的规律,对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消费水平的研究,经济学中有著名的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函数。本文通过建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对于影响消费水平变动的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探究,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评价。
模型设定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衡量。对于消费水平,常用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等变量去衡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能更准确、全面的反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不宜直接采用现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而需要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后的1978年可比价格计量的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做回归分析。所以选用“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去衡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数据的选择。本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趋势,因此选择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同时为了减小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对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因此以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除此以外,根据经济理论,还有众多因素可能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它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扩张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的。但是,为了减小价格因素的影响,不宜直接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需要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进行调整后的1978年可比价格计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人民财富、社会总资产增加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要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直接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失业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反映整体经济状况,从而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因此,本文将“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X5”、“城市登记失业率X6”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X7”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模型形式的设计。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设计模型,考虑到数据间的差距较大,所以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Y)与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X5)、城市登记失业率(X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X7)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一次对数回归模型。
数据来源
本文获取1978-2009年各指标的数据,如表1所示。
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根据本文建立的模型:
InYt=β1+β2InX2t+β3InX3t+β4InX4t+β5InX5t+β6InX6t+β7InX7t+ut
用EViews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得到回归方程:
(二)模型检验
经济意义的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会增长0.37613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会增长0.014395%;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会增长0.292557%;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会减少0.019675%;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登记失业率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会减少0.022774%;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会增长0.118284%。解释变量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同,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统计推断检验。拟合优度:从回归结果看R2=0.998564 R2=0.998219,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t检验。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25时得临界值2.060。其中,InX3、InX4、InX5、InX6系数t统计量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说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X5”、“城市登记失业率X6”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InX2、InX7系数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说明“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X7”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F检验。给定α=0.05,在F分布表中的自由度为6和25的临界值约为3.05,由表中得到F=2896.829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X5”、“城市登记失业率X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X7”联合起来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计量经济学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由回归结果看出,该模型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显著,但是当α=0.05时,X5、X6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部分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分别做lnYt对lnX2t、lnX3t、lnX4t、lnX5t、lnX6t、lnX7t的一元回归,回归结果表明lnX3t、lnX5t、lnX6t引起多重共线性,应予剔除。最后修正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异方差检验。Goldfield-Quanadt检验。分别按照解释变量lnX2t、InX4t、lnX7t的递增型排序,构造样本容量n=12的子样本区间,用OLS法得到结果后,定义样本区间为21-32,用OLS法得到结果,根据结果计算F统计值,分别为1.185597、1.758101和1.778105,在α=0.05下,各F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F0.05(8,8)=3.44,所以不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White检验。用EViews作White检验,辅助回归模型中有交叉项,得到检验结果。由White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得到临界值χ20.05(6)=12.5916,比较计算的χ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nR2=5.748802小于χ20.05(6)=12.5916,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自相关检验。图示检验法。用EViews作残差图,如图1所示。从残差图中可以看出模型中存在自相关,故模型中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DW检验。从回归结果得到DW=1.126316,n=32,k=3,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DW统计表可知dL=1.24,dU=1.65,模型中dL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使用Yt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得到Yt=0.3364805Yt-1,可知ρ=0.364805,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对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由回归结果可得回归方程为:
其中,lnY*t=lnYt-0.364805lnYt-1,lnY*2t=lnX2t-0.304805lnX2t-1,lnX*4t=lnX4t-0.364805lnX4t-1,lnX*7t=lnX7t-0.364805lnX7t-1。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31个。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知dL=1.23,dU=1.65,模型中DW=1.638179
由回归结果可得新的回归方程为: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再减少了1个,为30个。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知dL=1.21,dU=1.65,模型中DW=1.775741>dU,说明广义差分模型中已不存在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同时可见,R2、t、F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由差分方程式有:
β1=2.013408/(1-0.364805)*(1-0.496598)=6.296653,
β2=0.299817/(1-0.364805)*(1-0.496598)=0.937636,
β4=0.207438/(1-0.364805)*(1-0.496598)=0.208487,
β7=0.154054/(1-0.364805)*(1-0.496598)=0.145599.
所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的最终结果为:
lnYt=6.296653+0.937636lnX2t+
0.648733lnX4t+0.481782lnX7t
协整检验。用EViews对lnX2t序列、InX4t序列、InX7序列和lnY序列做ADF检验,结果表明,均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对InX2t的一阶差分序列、InX4t的一阶差分序列、InX7t的一阶差分序列和InY的一阶差分序列做ADF检验,结果表明,均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继续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对ut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τ检验统计量值为-4.821812,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0,表明回归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InX2t、InX4t、InX7t和In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消费水平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
InYt=β1+β2InX2t+β4InX4t+β7InX7t+γut-1+εt
用OLS法估计误差修正模型,最终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模型中存在自相关,会夸大所估计参数的显著性,但误差项的t统计量不显著,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取决于上一期消费水平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系统不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受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因素的影响。
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确实存在影响,这是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本文研究结果同样反映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大。政府可以通过增加低收入者、无劳动能力者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通过增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本文未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证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城市登记失业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影响可能过于间接而被剔除。虽然模型的建立在理论上来讲是合理的,但是还有贫富差距、人口结构等因素没有考虑,所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7
2.Olivier Blanchard.宏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袁原,王新国.新疆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行为关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1(4)
4.吴蓓蓓,陈永福,于法稳.基于收入分层QUAIDS模型的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4)
5.杨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6.王玲玲,马骁.我国民用汽车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1)
7.朱振亚,张小青.经济转型期城乡居民消费地区间非均衡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
8.辜予薇,易昆南.居民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28(4)
9.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经济结构;消费水平;影响
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97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论文摘要: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十一个地市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医疗及储蓄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消费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采用多间端等距指标入户抽样调查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城市居民,就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05年6月一10月。采用陕西省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统计网点,样本量为990份,回收990份。对所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9.0软件对174240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陕西省初步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体育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以及人们进行体育技能培训的培训体育消费等等体育劳务形式。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进行调查研究。
2.1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分析
调查统计分析表明:陕西城市居民家庭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的年消费额是348.14元,以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人口3.06计算,人均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支出是113.77元。以陕西省城市人口1222万人推算,陕西城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年总量是13.9-亿元。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是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陕西城市居民个人平均全年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是39.78元,全省年消费总量是4.86亿元(见表1)。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观赏型消费额5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到总消费群体的70.8%。如果篮球cba联赛球票价格以,30元计算,39.78元的观赏消费支出最多只能观看1场比赛,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2.2制约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因素分析
笔者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生活结构、消费者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浓厚的传统消费观念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 传统的消费观念崇尚节俭,人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通过节俭进行理财。但是,节俭本身并不生财,不能增大资产规模,而只是减少支出。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轻消费,重储蓄”的消费观念在陕西居民中的表现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陕西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2.2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制约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2.2.2.1陕西省与其他省份经济条件比较 体育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和货币开支,它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达到7757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全国及西部的青海、甘肃省份相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92.50元,同比增长10.1%;ja居民消费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2004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该系数降到33.7%,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水平;对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指标,陕西省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0.0%,高于西部各省及全国的增长速度。总体看来,2004年陕西省经济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但是,经济总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2陕西省内不同区域经济比较分析(见表3)
陕西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十五”期间,全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增速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间差异明显。
从人均gdp来看,西安市一直保持在10000元以上,2005年之前都远远高于其他市区,2005年延安异军突起,达到17670元,比西安高出1745元,列全省第一,宝鸡以11126元排在第三位,其他市区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9878元),其中商洛市最低(3616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安市具有体育消费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的群体,而其他城市由于自身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差异造成其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见图1)。
图1陕西省不同区域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统计
2.2.3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见表4
表4 2004年陕西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统计
对陕西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八位的消费项目分别是:“吃、穿、住、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体育消费”。这说明体育消费在目前并非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等的改革,造成了大部分居民把大部分支出用于此类消费。但是随着陕西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领域也会迅速拓展。
2.2.3.1医疗消费支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医疗消费支出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这间接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据最新资料显示,陕西省年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1995年人均医疗支出是41.3元,2000年是91.4元,2005年人均医疗肖费支出是605元(见图2)。人力资本理论把用于后天的营养、锻炼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看做是一种与物质建设一样的投资,即健康投资,这种健康投资就形成了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但是,健康投资中仅注重医疗保健的支出,忽视体育健康的支出,是一种不科学的短视消费行为。
2.2.3.2居民储蓄存款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从2001年到2005年,陕西省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768.47亿元、2107.83亿元、2519.83亿元、2948.34亿元和3533.97亿元,按年分别增长19.2%、19.6%、17.0%和19.9%(见图3)。居民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据统计,居民的储蓄目的依次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而主要消费支出是食品和医疗等。统计显示,以2005年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6656元计算,2005年陕西省城市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9%。
然而,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医疗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支出较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所以摆在陕西省政府面前的问题就是必须扩大消费,推动内需,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其次就是必须增加和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那么体育消费就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被提上日程,引导居民的健康投资与消费,逐步培养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既能改变我国目前的消费不足的情况,同时也是政府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宏观政策下的有益补充,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投资,使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把医疗支出的费用能降到最低点,把看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事前预防中来。
2.2.4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旨在进一步明确不同体育消费群体的制约因素,从而对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市场给予准确定位。
2.2.4.1性别差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首要制约因素的认识上无明显差异。大家一致认为是“体育消费价格偏高”;但是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制约因素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制约男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位因素是经济条件差,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工作任务重、健身场所距离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制约女性体育消费的第二、三、四位因素分别则是家务忙、缺乏体育兴趣、不懂运动知识及无人指导。因此,在新时期对陕西省城市体育消费的宣传及增加体育消费场所很有必要。
2.2.4.2年龄结构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从消费者个体年龄结构出发,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育消费价格高,家务忙和消费场所距离远。不同年龄的消费个体差异显著,18岁以下和19—25岁为一类,他们认为影响他们健身娱乐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其次是体育消费项目单一、缺乏健身娱乐兴趣。26—40岁和41—50岁为第二类群体,他们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但影响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紧、家务忙,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第三类群体是5l一60岁和60岁以上的消费者,他们认为主要因素是健身娱乐价格偏高、经济条件差。这个群体还是把经济因素放在首位,其次影响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健身娱乐消费场所、健身场所距离太远、缺乏体育健身娱乐兴趣等因素(见表5)。
体育消费价格高与陕西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体育企业的价格策略有关。家务忙,说明社会经济生产中的效率不高,人们闲暇时间少;消费场所距离远显示陕西省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不足。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居民体育消费的物质保障,据第五次陕西省体育场地普查数结果表明,体育场地总数虽然有19227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0.9平方米,而且配置不合理。标准场地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区,小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十分短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2.3体育消费的研究对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经济是体育消费的基础。体育消费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要受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制约。这就告诉我们,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往往处于“水涨船高”的增长态势。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高,才阻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陕西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政府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时,应参考陕西省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积极发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并且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等参与型项目,大型体育赛事等欣赏型项目。
3 结论
[3]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分配机理研究[D].2002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蒋武,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