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5:4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行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行业发展趋势

篇1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则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影响本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1)为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2)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行,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得到了实施;(3)国家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的实行,使税收政策对农机制造业实行倾斜,由此增值税由17%调整为13%。

2、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我国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8.0%。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农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并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将加大对农机产品的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机械技术的使用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由此出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短缺。

农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农民利用机器替代人、畜力、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需求日趋强烈,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未来各类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十分看好,并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

4、一定规模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客观上将加速农业机械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通过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成了必然趋势,这为发展农机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5、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将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避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土地撂荒现象。我国未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将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化发展。

二、影响本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农机经营主体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

目前我国大量的农机经销企业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实力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目前整个农机流通行业无论从资金规模、销售能力,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都普遍存在小、散、差的落后局面,与现代农机工业大生产无法匹配,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2、流通现代化程度低,流通效率低下

我国农机流通企业大部分仍维持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理念和流通模式等方面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新的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专卖、配送、4S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比较缓慢,已有的现货批发市场和区域也不够规范和成熟。农机流通市场仍存在追求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不注重品牌、质量、和信誉的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实力不足

要想实现规模化经营、扩大连锁规模,就需要有物流配送设施建设、买店租店费用以及信息通讯技术建设等,这都需要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而目前我国农机零售连锁企业大多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融资渠道狭窄等特点,导致农机企业无法规模化经营销售。

4、市场秩序不规范

农机营销特别是整机经营没有门槛限制,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经销商各自为战,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还很难有效遏制,因此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5、专业人才匮乏

农机连锁业的从业人员不但要需要具备很高的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行业经验,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机产品的使用和维修技术、现代营销技能、物流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知识,要求从业人员按照连锁经营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操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机经营行业的迅速发展,农机销售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显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我国农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农机流通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我国农机流通格局与经营规模将向大而集中的方向转变。一些基础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形成较大的企业集团;有的将会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创新经营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竞争能力;有的可能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使其规模迅速扩大,形成科、工、贸一体的企业集团。

2、逐步向服务经营型的现代流通经营方式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广大农民对农机需求的提高,及时、快捷、方便的服务机制将应运而生且快速发展。因此,连锁经营、品牌、商品展示、信息服务、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将会在农机流通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3、将会出现功能更加完备、齐全的有形农机市场

篇2

休闲农业景区的发展标志着全球农业休闲度假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我国国内许多地方都发展了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的浙江奉化滕头村、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场、辽宁盘锦西安生态养殖场等,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近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发展运作中,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1、脱离农业经营

如有些休闲农业园以农业的名义征地,然后搞房地产开发,严重偏离了主题,往往是人气没有增加、地皮没有增值、收入没有增长,结果只能是低价转让或者关门了事。

2、项目雷同,缺乏创新

中国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的产品基本上都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再附送一些采摘活动的层次,各项目之间没有差异。仅北京一地,就有顺义“三高”、昌平的“小汤山”、朝阳的“朝来”、海淀的“锦绣大地”等数家的产品类似,导致市场吸引力的相对下降和相互间竞争的加剧。

3、有人气没财气

游客到度假村后,往往花费不大,除了少量娱乐和餐饮外,不再有其它的消费,导致景区虽然热闹非凡,但最后一盘点还不够运营费用的。分析原因,造成消费乏力的原因不是游客的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少,许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有钱花不出去。

4、淡旺季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旅游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在北方,淡旺季的反差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客源群体主要是城市人口,周一到周五的生意往往比较冷清,周末又人满为患,接待能力显得不足。

分析和比较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休闲农业景区,有许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有些具有共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市场领先性,这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础和方向。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一、生态的原则

“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休闲农业园主题选择的基本出发点,生态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本原则。

生态作为农业和旅游两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全过程体现在:①能源的利用;②循环经济与3R原则;③以园养店,以店促园――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该度假村利用天然能源、能源再利用,比如使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旅游循环经济表现为5个特征: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3R”原则则是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该度假村在实际运作中遵循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种养的循环圈以及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既节约了能源实现资源再循环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店”是消费场所,为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

该度假村按照“以(农业)园养(旅游)店、以(旅游)店促(农业)园”经营思想,在布局上采取“前店后园”的方式,“园”有种植园区、养殖园区、科技园区;“店”有有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开饭楼”;四季可垂钓的“蟹宫”;综合性大型康乐宫;特色农家小院客房和仿古农庄;各种动物观赏的“宠物乐园”;夏日室外冲浪的海景水上乐园、各类农家民俗表演、农业观光、采摘、自捡生态蛋等项目。

二、寻求产品差异,创造欢乐体验

现代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Being)、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在项目设计中,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特别需要体现地方性。

该度假村注重从各方面塑造绿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比如现场消费、创造自然的氛围、设计民俗游乐项目、创造消费的需求,让游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度假村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给游客创造出集食、宿、游于一体的平台。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产品设计、奇特的农家文化,旅游与休闲的巧妙结合,众多的参与性项目,悦目的资源整合,不同的消费档次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者需求,高质管理与温情服务等构成了度假村提供游客欢乐体验的基本要素,使游客感到物有所值。

农业休闲旅游的一般比例为:旅游收入占总收入(农业收入+旅游收入)的40%左右,条件差的地区,旅游收入可以占总收入的20%左右。而在该度假村,所占面积中90%为农业用地,10%为旅游休闲用地,但其收入70%来自旅游,30%来自农业。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三、管理目标与管理系统总体控制、有序服务、整体经营

在一个时期内,由度假村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实施对旅游区的总体控制,包括统一区域内规划,统一区域内建设,统一区域内管理标准,使区域内所有从业者都能如一个企业内部各环节一样,得到有效控制运转,最终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组织结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目标,促进景区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董事会制度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休闲农业型景区的一种比较好的管理形式。

经营管理

各区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循环利用。首先是农业区和度假村分开管理,各自独立核算,实行大循环。该度假村的饭店与农业区现有员工1500多人,实行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制度,饭店聘请的是专业人士经营,农业区实行的是承包责任制,遵循了一条“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发展思路,实行园区开放(不收门票)、采摘园免费品尝等措施。

经营体制

减少管理层次,集团公司总经理只管理各单位第一负责人,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只管理下属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划小核算单位,原则上,能够进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要进行独立核算,直至核算到小组及个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使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压力和动力;专业化管理,防止各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后,各自都设立自己的辅助部门而导致“小而全”现象,必须对各经营单位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分工,各经营单位只负责本专业和本行业的事项;社会化服务,主要指在景区,把可以进行公共服务的部分统一由物业部门来管理,物业部门通过为各经营主体单位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

管理方针

强调景区生态是景区的生命,生态效益等于或者大于经济效益,不仅仅使环境得到保护,而且使环境更美好、更丰富;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景点向游人介绍、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企业的财富与资产进行管理。

内部能力建设

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岗位交叉互补(Cross-Utilization)与现场走访,由游客和员工共同营造度假村的欢乐氛围;在服务过程中,推行行动准则的“SCSE”策略,即:安全(safety)、礼貌(courtesy)、表演(show)、效率(efficiency);同时,编制详细的作业手册,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

叶昊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旅游规划专家

旅游规划专家,在旅游行业工作10余年,专长于宏观战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从事酒店管理、旅行社、景区管理等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个旅游规划和策划的编制工作,发表过多篇文章,作品收录入《中国旅游理论与实现》、《中国原创导游词全集》等。

四、获取综合效益合理回报、适度风险、多业共生

不追求高额和短时间内的回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综合各个方面信息,研究政策风险、控制经营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减少合作风险,制订详细周密的开发和运作计划,从各个方面保证投资和经营的可控。

篇3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县区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出了一系列特色型的县域发展“模式”,如知名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礼泉县产业发展走了一条农业特色型产业的主导之路。通过近20年的发展,礼泉县逐步确立起以果业特别是苹果产业的支柱和主导地位。引用礼泉政府网上的一句话说就是,礼泉经济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苹果发展史,围绕苹果产业化、带动了贮藏、运输、餐饮、包装、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使得礼泉在短短的5年左右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跨越,带动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6年《陕西金融》从礼泉县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礼泉模式”,即“以果兴农,以农促工,以城兴工,以工富县,城乡一体”。陕西社科院《县域经济》研究组也指出:“‘礼泉模式’的特征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靠苹果滚动,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纵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礼泉县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对礼泉模式的产业发展做出以下分析:

一、礼泉模式的经验

1、选取苹果产业发展是适应县域区位、自然条件,并迎合市场需求及农民增收要求的合理结合点。陕西是世界上六大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一方面陕西礼泉县地处黄土高原与渭河谷地交汇地带,土层厚、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县区北部基本符合苹果生长最适宜的七项气象指标。礼泉县选取发展苹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苹果生产是一项投入大、回报高的农业经济作物,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市场需求量大,不但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并且果品不同于粮食作物这类差异性小的生活必需品,苹果产品具有“先天”的商品性质,果品品种多、口味丰富,能刺激和引导需求增长,因而劳动附加值较高,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对一些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区来说,选取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经济作物作为主导产业,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礼泉模式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

2、果业和第三产业互动发展成为带动礼泉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礼泉县的一三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例,也是礼泉模式的一条基本经验。当然,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是县域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的主导力量,脱离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畸形的产业发展。但是,对工业体系薄弱、技术、资金力量先天不足的农业型县区来说,这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现实的“次优”选择,或者看作一个产业发展迂回的过度状态。但也要汲取礼泉县的教训,在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有较好积累时,就应注重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防止陷入僵化的产业结构模式中。

3、果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大量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依靠乡镇企业是中国县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众多县域经济的壮大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贡献。礼泉县的乡镇企业从数量、规模、技术条件等方面虽比不上沿海发达县区,但也是促进县域发展最活跃的因子。

4、除了上述几点外,礼泉县的城镇化建设改造、招商引资也是常被提起的一些发展经验。如许多文章就礼泉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解决资金困难的经验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人将礼泉县的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克服资金约束的策略,比喻为促进礼泉经济发展的“三大战役”。解决资金困难和城镇化建设虽不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但对促进礼泉县域经济壮大和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礼泉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礼泉特色农业产业的兴起是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环境的结果。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党的召开以后,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逐步展开。然而,农村的改革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却落后于城市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数农业人口沿袭着传统的农民意识和农业耕作方式,农民只是粮食的生产者,很少有人认识到粮食和产品,进而农产品和商品之间的联系。因此,谁能“先知先觉”,谁就能抢先抓住市场机遇,获取农产品供需空缺间巨大的超额利润。

产业发展要以适应市场的供需结构为基本原则,礼泉县果业的发展客观上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首先,从农民所得到的切实利益来看,在20世纪九十年代,种粮食每亩的收益不过三四百元,而一亩苹果的纯收益却在数千元以上,两种农产品在价格上的差异显示出果品生产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当时国家对粮食价格体系不放开和工农剪刀差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大多质朴的礼泉农民都做过这样一次简单的账算:“即使苹果价格跌落至每市斤一毛钱(九十年代初主产的“秦冠”苹果批发价格1元/市斤左右),以当时亩产平均7,000~8,000斤计,收入也在七八百元,也比种粮食划算。”这样,从众多农民这个微观经济主体角度来看,礼泉果业的兴起是一个市场化“主体选择”过程;其次,从整个县域产业发展来看,礼泉县率先打破了依靠粮食生产“一条腿走路”的农业格局,并且果业在短暂几年间便取代了粮食生产而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无疑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先行一步,对整个县域发展来说占领了产业发展的先机优势,适应了市场多元化、特色化的产业结构要求,因而从礼泉县域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果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三、礼泉模式的兴衰对中国农业型县区产业化发展之鉴

礼泉模式的出现曾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也是人为选择和市场调节的结果。然而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礼泉模式也日益暴露出繁荣背后的危机,其短暂脆弱的生命力如同昙花一现。礼泉县依靠果业产业化发展,没有突破农业特征性,无疑没有抓住县域产业的根本,产业发展之路难以走得长远。

和礼泉县相似的,在众多农业占主体地位的县域经济中,存在着既要依靠农业又被农业所牵绊的县域产业发展的矛盾局面。如山西吕梁地区农业县的红枣产业化工程,在九十年代初期,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红枣种植面积的扩大也出现了与礼泉县相似的销售、农产品加工业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媒体也不时有报道四川柑橘的生产区出现卖果难等问题。农业县的产业化发展难以突破农业基础特征性束缚,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工农独立发展的结构形成了僵化的发展模式,是这些县域产业发展的根本性症结所在。站在礼泉县后产业化发展阶段,反思礼泉县产业发展历程,礼泉县果业产业化发展之兴衰,对众多农业型县区产业发展后进县区具有重要教训意义。

首先,转变观念、澄清认识。在一些县区基层工作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理解只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培育发展经济型特色农业产业。这只是对农业产业化的浅层次认识,没有从发展农业耕种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更是在其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经营,即要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二步。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地脱离二三次产业,最忌讳将农业发展成为三次产业群体中的“一枝独秀”。从农业产业化的第二层含义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挥产业之间协作互动功能为出发点,来制定产业政策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县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是农业产业化的重点。

其次,汲取礼泉县产业发展的教训,防止把农业产业化搞成农业生产单一化。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发展多元型农业结构不存在矛盾,县区可以把一个农业产业作为产业化发展对象,也可以培育出几个农业产业来进行产业化发展,这不但有利于扩大农村增收来源,从长期来看,对培育县域主导农业产业,增强应变力,在必要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转换提供了主动的战略储备。

第三,要重视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和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结构功能的创新,也是适应市场化的契约经济组织形式;它既符合当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现实,也是一些较发达县区的经验总结。因而,在实践中不同县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借鉴一些成功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将对实施“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起到积极的组织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在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许多农业型县区存在着和礼泉县相似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这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全农业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以促进完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和农产品供销网络。

第四,从根本上说,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由于缺乏工业实力的依托,农业型县区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更显出艰难,产业化之路能否走的长远就更应注重产业之间的联系互动和协调发展,从一开始就应该搞好整体规划,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其中包含着工业化之意,即要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既要立足农业,重视农业生产,选择好优势产业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对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更要面向现代化,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行业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县区处于联系工农、消除二元结构关键产业地位。立足农业、发展工业,农产品加工对农业型县区更显得重要,应在规划县域产业发展时做好整体布局,找准工业化发展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1.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陕西理工学院)

篇5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一、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2,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二、**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认识程度不够

**省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对设施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这方面的技能还不如专业大户,更谈不上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自2002年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农业大市兴化市全市至今没有新增一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其他地方农业部门也反映,现在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离农倾向十分严重。

2.2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市县乡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丧失学习能力、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老化,部分地区出现“劳力荒”、“老龄化农业”。

2.3相关政策不配套

**省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发展,亚待政策扶持。同时,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667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1.2万元以上。政府补贴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2.4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省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2.5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省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巫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省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3.1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省委梁保华书记在苏南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要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民的资金投人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大力引导和鼓励“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对于苏中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

3.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业投人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3.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篇6

据Phillips Mcdougall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作物保护用农药销售额为518.35亿美元,同比下降8.5%。而2016年全球作物保护用农药销售额为499.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如果排除通胀和货币走势的原因,实际市场销售额下跌为2.9%,如果只排除货币影响,市场实际增长0.8%。如果统计所有的农药市场(包括非作物保护市场),其销售额为565.2亿美金,同比下跌1.8%,非作物保护农药市场销售为65.35亿美金,名义上同比增长3.4%。包括先正达在内6大农化巨头经营业绩得到改善,2016年营业收入降幅基本在5%之内(孟山都除外),相比2015年,营业收入降幅明显收窄,各项数据表明:2015~2016年全球农药行业已经触底,尤其从2016年末开始,农药商品价格集体出现明显地回升,现阶段国际农产品出现反弹,农药需求回暖预期将加大,届时大概率实现“量价齐升”,促使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安徽中农纵横农化部研究员张波认为:过往两年全球农药行业销售额萎靡不振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全球油价长期徘徊于40-60美元/桶的中低区间,对南美、北美的燃料用途作物种植面积造成了较大压力,而这类作物种植成本对应的国际油价区间预计为70美元/桶左右;另一方面,农药施用量与农作物种植面积高相关,而种植面积又与农产品价格紧密相关,然而过去两年间,全球农产品库存高企,价格处于底部徘徊,种植面积增速放缓。他还观察到,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小麦、玉米、棉花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国际粮农组织统计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出现明显回升,显示农产品价格回升向下游传导的渠道通畅。

近期国际油价下跌将增厚农药企业利润。2016年以来,由于油价逐步回升,主要基础化工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加之国内环保主导的供给侧改革导致大部分化工品环保成本增高,使得下游精细化工品成本端压力E增。随着国际油价短期内回调在50美元的下方,将缓和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势头,有利于农药企业的盈利改善。

行业发展新趋势将凸显

农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格局强者恒强。根据Phillips McDougall 的数据显示,相较于2005年平均2.56亿美元的研发成本,2015年的平均成本增长了11.7%,达到2.86亿美元,增量主要来自于研究成本和登记成本的增加。由于新活性成分研发的巨大投入,仿制型农药企业难以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而随着几大农化巨头之间的并购落地,国际农化市场上强者恒强的高集中度竞争格局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跨国巨头转向技术密集领域纵深发展。由于仿制农药竞争者的大量加入,传统产品盈利逐渐下滑,农药巨头公司在1990年之前上市的产品中,除了草甘膦、麦草畏等受转基因种植影响仍维持较好的销售额之外,其他大部分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严重挤压,因此,六大农化巨头专注于创制农药和转基因种子的研发,年度研发费用的金额和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远远高于其他农药企业。新药的上市必然带来对传统产品的替代和淘汰,而这些仍有市场机会的传统产品对于农药研发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仍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从而驱动农药产能的结构性转移。

国际农化巨头逐步向种子业务战略转移。从六大农化公司的销售额和研发支出可以看出,对种子业务的投入在2010年前后已超过农药。从转基因作物种植促进草甘膦大爆发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种子业务一方面能够保持高盈利,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其相应的农药品种保持增长。孟山都在转基因种子上的成功布局,使得各大巨头意识到通过控制种子的生物学性状,可以加大对下游农药品种需求的掌控。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农化市场上,把种子、种植、产品、服务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将成为新的主流盈利模式。

产品更新换代是创新型农药企业外包部分业务的核心动力。据统计,2015年一个农药新活性成分从研制到商业化平均需要11.3年,成本约2.86亿美元。为了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创新型农药企业常采用合理外包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利用第三方的成本优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品牌和渠道上;而在专利保护到期之后,由于面临仿制型农药企业的激烈竞争,成本优势将是决定企业市场份额的最重要筹码。 专利产品外包利好定制生产企业。通过外包部分业务,既可以为创新型企业缩短研发周期,也可以让承接外包的农药企业充分享受全球行业分工带来的好处。在定制期内,由于定制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且与客户协商定价,避免产品价格随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定制生产企业可以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而在定制期满后,定制生产企业可以凭借积累的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继续获得显著市场份额,充分享受下游市场的高速成长。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37-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而设计制定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其核心是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考核体系等。四川理工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2005年开办的新专业,经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上仍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创新型教学方法欠缺等问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构建适合我校情况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国外大学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1. 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英国几所著名的大学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牛津和剑桥都采用精英化教育方式,规定了严格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两所学校均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密切交流。导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习导师,他们专门负责解决学生在专业上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另一种是生活导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导师制的实行,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和教师密切交流和沟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通过一定的教学制度予以体现。学分可以积累、存储和转移,并能够在各学科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流通,由此造成了各高校在教学上的竞争,但也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高和开放性等优点。

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主要是它的专才培养模式,其中,巴黎中央理工大学是专才培养模式的代表。该校非常注重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入学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习广泛的理工科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两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业状况划分专业领域。另外,众多的有着很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社团,成为学校管理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日本经过多年的实践,建立了如联合研究制度、合作研究制度、合同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日本具有职业培训性质的课程较多的是由学生就业的场所(如企业、政府部门等)承担的。日本的大企业或政府部门甚至设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所以,日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无需花很多时间学习这些知识,这样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基础理论和接受素质教育。

2.重视本科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

国外大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将教学重点从知识传授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美国高校希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本科生可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对其专业修读、职业设计等予以指导。导师制最初源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

国外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在课堂上,许多大学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以便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就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掌握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还要训练他们的科研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和辩论。在上课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和生产或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具有探索的价值,学生通过翻阅资料、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外,各大学普遍实行本科生科研计划,并且成效明显。除了指导学生参加本科生科研计划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专家座谈等,对于学习优秀、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作为“种子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二、国外大学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

1.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

在培养目标上,国外高校既重视知识学习,更注重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把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作为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尤其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 产学研紧密结合

在教育模式上,改变传统的封闭模式,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产学研”合作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最近的30年里,美国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办学新模式。美国“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内容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咨询小组或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关心的事情;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资助、贷款或奖学金;企业支持高校的科研,这种合作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利用资源,联合使用设备;高校参与企业的训练活动,帮助企业开设培训课程,训练雇员;高校与企业联合开设学位课程;等等。

3.教育机构多样化

在教育机构设置上,高等教育机构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在更大范围内来整合教学资源,实施跨系、跨院和跨国的联合培养。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单一的、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有培养实用人才的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以便满足劳动力市场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各种各样的复杂需要。高等教育机构走向多样化以履行其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中心、专业培训场所、终身学习聚集点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职能和义务。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具有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的国际化特征。

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构建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培养目标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毕业后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企业集团、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农业推广部门等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和安排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中涉及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课程偏少,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已设置的专业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专业课程较少,培养的学生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不系统全面;选修课程设置较多,但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学分需要安排选修课程,缺乏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前提,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条件。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增加发展经济学、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参与式发展理论等专业课程,尤其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尽可能都开,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修,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改革教学方式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这种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寻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教学相长。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或辩论、撰写文献综述、学生当“小老师”、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效果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实践课、专业认知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认知实习环节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教学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习欠缺,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农业部门、农户家庭、农产品市场等调研较少。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学到的知识是书本的、抽象的、滞后的,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信誉良好的农业企业或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定期到企业或地方部门参观考察,增强感性认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更好地结合;企业或地方部门则根据现实发展需要提供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解决各种难题。教学学习基地,是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点,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生活是一种很好的准备与保障。

(2)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边界,使学生深切感受专业文化,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

(3)指导学生成立研究学会。教师选择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际调研,创造性地对相应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老师、同学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掘出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研究学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4)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老师的课题或学生自选课题为核心,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实情、探寻原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地方服务,展现大学生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现状,认识自身知识的不足,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5)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包括课题实施方案设计、实地调查、问题处理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钻研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手段不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这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是鼓励现有专业教师钻研专业课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利用教研室教师高学历的优势,挖掘潜力,鼓励非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转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从事教学科研;三是引进专业对口的教师;四是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教学科研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素菊.国外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观的变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2] 崔盈.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及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06,(11).

[3] 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篇8

二、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

把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以市场竞争方式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农技服务体系,鼓励技术和服务通过人股参与分红。在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服务上,面向生产需求,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生物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普及。在开展农作物监测服务上,对耕地质量及墒情、农作物苗情进行监测,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各类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二是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种地的劳动力逐步减少、老龄化现象明显的问题,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做到让农民在家里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有相应的服务组织提供机耕、播种、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指导,为农民提供服务。三是健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以农资供应商为核心,农资配送中心、农资连锁超市、农资便利店相互配套的农资供应网络,促进农资供应统一化。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超对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乃至境外建立销售中心,鼓励优质农产品进入各类流通企业销售网络。与品牌企业开展合作“借船出海”,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营销渠道营销产品。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在电商网站开设旗舰店,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金融网点,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探索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范围,提高理赔率,降低农业风险。五足健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向由注重为政府决策服务到为政府决策和生产经营服务并重转变,服务内容由侧重生产信息到生产、市场、科技等综合性信息并重转变,服务渠道由注重传统方式到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并重转变。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完善网上专家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六是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提供服务和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和认证服务,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人品使用、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篇9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22-0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以农业发展为主。山林众多,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绍兴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平水镇因地制宜,在山区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名树古木、围村林等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平原地区大力发展“万亩油菜花”“万亩水稻”种植,集镇范围积极开展“庭院绿化”等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竹笋生产“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全镇现有竹材、竹笋加工企业10多家;王坛镇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通过培育万亩梅林,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已申报区级规范化农场47家,以花木、干鲜果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15.4 hm2;稽东镇着力发展香榧产业,流转林地种植经济作物,2014年已创建香榧和茶叶2个示范区,同时加大投入推进红豆杉、茶叶等特色基地项目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南部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

1 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山区乡镇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尚未带动山区乡镇的经济腾飞。目前,绍兴市柯桥区乡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劳动力资源不足,成本较高

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获季节时间短。而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采摘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南部山区乡镇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竹笋等收获至今仍依赖人工采摘挖掘,而当地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进入城市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产品收获季节明显劳动力不足。而雇佣外来劳动力成本过高,影响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1-2]。

1.2 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

山区乡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生产链,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高新技术人员大多进入城市工作,鲜少留在山区乡镇,导致特色农业创新和技术水平不足[3-4]。南部山区乡镇产业基本上为个人性质或者家庭性质,没有成型的企业,大多为小型的企业,且经营比较散漫,时而开工时而停业。特色农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家庭生产单位产能较低,如家庭茶叶制作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较少,产销滞后

山区乡镇地理位置特殊,一般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业农产品虽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却苦于没有好的运输和销售渠道。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南部山区乡镇镇政府虽然在着力培育提升农产品产业,如在农产品产业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标注册、产业发展调研和电子商务销售培训等工作,但大部分农户尚缺乏好的展销渠道,茶叶等农产品仍然多是通过传统方式宣传出去,而极少采用现代信息化的销售方式。特色农业产品要打响更高的知名度,仍然需要打通互联网线上线下两条道路。

2 山区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山区乡镇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加快技术创新。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改革传统的生产培育和自然开发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形式向技术密集型、精耕细作、精品优质的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的本地特色农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发展。

2.2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新时代形势下,区域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区乡镇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发挥桥梁推动作用,企业发挥自身经营优势,两方联动,双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注重品牌管理,抓好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优化产品质量,强化市场规划和品牌运营,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山区乡镇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开发。

2.3 加强信息联动,降低特色农业劳动力和销售成本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信息化社会也给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山区乡镇应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和周边乡镇的协调沟通,有组织地输入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建设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快开发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如淘宝、微商等,通过C2C(个人与个人)、B2C(企业与个人)甚至B2B(企业与企业)等新型电子商务形式打开市场,减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降低销售成本,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3 参考文献

[1] 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68.

[2] 王立华,李春山,梁淑芬.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2):32-36.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篇11

1 引言

观光农业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交叉性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观光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观光农业项目近16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推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伴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学术界也积累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探讨观光农业的规划与开发、地区资源的管理、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在这些文献中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式”及“开发内容”被普遍提及。一些学者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阐明了合理利用地区资源在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中的重要性。例如,舒伯阳[1]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域观光农业项目的比较分析后,将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式归纳为依托自然型、依托城市型。wWw.133229.COM郭焕成等[2]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观光农业的规划应考虑区位、市场、资源条件,项目规划应立足于大城市郊区、旅游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区。而在观光农业的开发内容上,多数学者倾向于观光农业应以农业观赏、农业示范、农业体验等为主要内容。

从上述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观光农业的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但就其研究内容上来看还存在有待深入探究的领域。首先在开发方式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是以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或有条件的企业为前提假定展开讨论的,形式安排上倾向于资源条件较为成熟的大城市及旅游区周边。但就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基础条件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围也存在着大批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观光农业活动。这类活动也为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而针对这部分活动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其次在开发内容的研究方面,由于观光农业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业,其发展必须要依靠项目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将观光农业活动融入到一般消费者的休闲生活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观光农业活动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关于开发内容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活动内容的类别分析、产业形成等问题上,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的研究显得比较匮乏。

本文认为推动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也不能忽略那些由农户独立经营的小规模观光农业活动的作用。这类活动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更离不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本文将通过对中小城市中的观光农业活动的消费者(以下简称参加者)的生活及消费特征的分析,探讨农户应如何改善目前的经营方式、经营内容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收入。

本文选择江苏省镇江市为主要调研地点,镇江市市区人口101万,2008年度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9044元,从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来看,该市属于苏南地区较为典型的中小城市。为了准确把握该地区消费者特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费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休闲偏好、对观光农业活动内容的满意度等展开分析。问卷调查是在2009年4月、8月进行的,委托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丹阳市的10户开展采摘、农家餐厅等观光农业项目的农户对前来参加活动的消费者发放并回收问卷。此外,还在该市的数个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的职工中发放了问卷。两项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6份,其中有效回答291份。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消费者的一般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者的年龄结构中,21-45岁的人员比例达到63.6%,年轻人是这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再进一步分析可发现15岁以下的未成年者也不占少数(19.9%),这说明年轻的父母在自我参与的同时也乐于带孩子参与这项即可亲近自然又可了解农业生产的旅游活动。

表1—表3是对消费者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加者多数具有较高学历,拥有稳定收入。而2008年度该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044元,由此可以认为这些参加者在当地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推测这部分参加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为强烈,因而会表现出对农业、农村社会、环境的关心,此外,农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他们释放工作中的压力。这一结果与国外的一些调查也有着相似之处。英国学者blunden and curry[3]在其论文中指出,在英国社会阶层较高的群体对观光农业有着较强的需求。日本观光协会1994年进行的调查也表明高学历、有稳定工作、住房条件良好的人员是观光农业活动的主要消费群。然而,一些针对我国大城市圈消费者的调查却显示参加者收入水平较低[4][5],这一反差可以从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来解释。根据观光农业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观光农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步缩小后产生的。城市居民为能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业劳动的乐趣而对观光农业产生了兴趣,这其中观光、体验、交流的成分居多。而在我国,虽然建国后的60年中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是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依旧十分明显,在此背景下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活动内容也以采摘、吃农家菜为主。这样的活动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大城市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反,中小城市的中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与大城市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观光农业这种花费较少、有新鲜感的休闲娱乐模式正好吻合了他们的需求。

2.2 消费者的其他特征

通过调查还发现,多数参加者热爱旅游、体育运动等户外活动,愿意通过这样的活动亲近自然、与他人交流,由此可以推测参加者中性格较为外向的人员较多。在旅游形态方面,每年安排2-3次、以家庭为单位的短途旅游较多,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参加者的拥有稳定的收入,且具备较强的家庭观念。

2.3 参加观光农业活动的情况

从信息来源渠道来看,问卷调查者93.1%的人员有通过网络收集有关情报的习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网上收集情报主要是指查找一些过去的参加者在网上发表一些评论、图片,从中选择口碑较好的地点。通过熟人朋友介绍的比例也达到71.8%,这也反映了在参加者中建立一个良好口碑有助于经营观光农业活动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客源。调查中还发现直接通过农户自建的网页收集信息的参加者几乎没有,这说明很少有农民通过自建网页来宣传观光农业活动,如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改善。而通过旅行社及其他媒体得到情报的比例只占4.2%,这可能与相应的费用较高,单独的农户无力承担有关。

针对设施及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5.7%的参加者对卫生设施、33.8%的参加者对交通状况表示不满。通过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参加者都表达了对卫生设施的不满,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小规模的农户自办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厕所、停车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与之相反,参加者对于服务质量的不满程度较低,这说明参加者已充分理解观光农业是一个自较强的活动,对农户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并无特别要求。另有23.9%的参加者对农产品质量的满意程度较低。这说明部分参加者希望通过直接参与采摘等农业生产活动买到新鲜的、安全的、口感更好农产品。如果农户提供的产品与一般市场上供应的农产品相比,在品质上没有任何差异的话,自然也就不能满足这部分参加者的需求。

从参加者的消费情况来看(表4),消费程度较低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可能一是与前文中描述过的参加者热爱旅游等户外运动,每年有数次旅游安排有关。外出旅游次数多了,每次的消费水平也就不会高;二是活动内容多以采摘、吃农家饭为主,这些项目本身也不需要太多的花费。但是单从表8中购买农产品的金额来看,消费在50元以上的参加者比例近90%。以该地区葡萄、草莓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购买量要达到3公斤以上。这说明参加者的购买目的不仅是满足自我消费的需要还可能是为亲朋好友代购或作为礼品赠送。而这部分需求可能会给农户提供更多的商机。

3 结论

目前,在我国基础条件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边存在着大批依靠农户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观光农业活动。推动这类活动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的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小城市中的观光农业活动的参加者的生活及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旅游资源、人口资源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做一些阐述。

3.1 地方政府的支援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活动在资金的投入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也就造成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而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在硬件配套上给予支持。此外,在市场策略等软件方面也应对农户提供帮助,引导其适应网络宣传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

3.2 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小规模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加入,市场也就比较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尽管调查显示参加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高,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户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付出努力。另外,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加者较多的特点,农户也需要在项目内容上进行改进,推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的项目。这些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量较低,但有助于改善目前仅以采摘、吃农家饭为主项目内容单一的局面,能为农户拓展一些新的经营空间。

3.3 营销策略

查看国外的一些由农户自建的网页可以发现,活动内容、价格、路线以及农产品生产履历等情报均有明确的记载,这些情报的提供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而本文的调查也表明多数参加者有通过网络收集情报的习惯,从这个因素考虑,农户能否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观光农业活动是获得稳定客源的基本条件。此外,参加者对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偏好;在精神层面上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长远发展来看,将这些潜在的需求与观光农业的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育、扩大市场规模的手段,这可能需要同一地区、或邻近地区经营观光农业的农户之间的横向联合。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12(5):41-4.

[2]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篇12

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下,人们生活水平较以往明显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高品质肉类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养殖行业较以往得到明显的发展[1],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追求下,生态猪养殖技术成为养殖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就现阶段我国生态猪养殖技术而言还存在些许不足,阻碍养殖业在我国全面发展。笔者就生态猪养殖的意义以及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发表自己观点,希望对相关问题有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养殖业全面发展。

1生态猪养殖技术积极作用分析

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高要求下,养殖行业生态养殖成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传统生猪养殖而言,其在养殖中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养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生猪养殖中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猪肉在被食用后对人体产生危害,也会导致猪类病毒变异加快,一方面使生猪养殖安全问题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另一方面使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缓慢。生态猪养殖的积极作用在于其在养殖技术方面严格以绿色生态作为养殖基础,保证饲养生猪全面属于绿色、无公害动物。比如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食用的饲料全部采用青绿饲料,喂养也主要采取野外放牧形式,最重要的是,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多采取就地解决的方式,减小养殖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保证生猪安全成长的同时促进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2生态猪养殖的发展趋势研究

2.1形成经济组织模式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牲畜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升级中,生态猪养殖作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表现出经济组织模式养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养殖业在我国发展。例如,目前很多养殖厂在生态猪养殖时选择基地养殖以及公司养殖、农户养殖3种养殖模式,在实际养殖运行中,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召集养殖农户,对农户生态养殖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养殖户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养殖项目的运行质量。生态猪养殖朝着经济组织养殖模式发展还体现在生猪养殖疫病防治以及饲料供应阶段,生态养殖企业向养殖农户提供生猪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饲料以及生猪各种疫病防治疫苗,保证生猪安全成长,农户在完成养殖项目后,与企业进行生产以及销售合作,构建完整的生态猪养殖经济组织模式。

2.2生态猪立体养殖模式

在养殖行业发展推动下,生态组养殖逐渐朝着立体养殖模式方向发展。又加之立体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养殖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指的是在一定养殖区域内,增加饲养的生猪品种或者是增加所饲养的生猪密度,从而实现生态猪的养殖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猪的养殖质量得到保障,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2]。这一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使农田与生态猪饲养之间的活动关系得以改善,养殖活动的生物链得到丰富发展,更重要的是该养殖模式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不仅是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就当前生态猪养殖技术以及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而言,笔者认为,生态猪养殖逐渐朝着经济组织模式、立体养殖模式等方向发展,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革新中。但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养殖户与养殖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猪养殖技术全面发展,推动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