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12-16 16:1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言文化的魅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言文化的魅力

篇1

郭有生

诗歌的语言是追求跳跃性的,正因为有这种跳跃性,所以才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空白,从而增强了诗歌能让欣赏者含英咀华,齿颊留香的魅力

说到跳跃,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诗歌语言的时空跳跃,其实那些杰出的诗人往往有更丰富的语言跳跃手法。我们不妨看看陕北女诗人刘艳琴的散曲《中吕·朝天子·酒》:

一杯,两杯,喝到昏昏醉。任它鲛帕与罗衣,难拭心头泪。杏眼羞睁,蛾眉慵绘。韶光展眼飞。举杯,碰杯,杯尽柔肠碎。

作者先用一个情景跳跃式,前一句情景还是“饮酒”,后一个情景却是“拭泪”。饮酒,是放任的,没有节制的,“一杯,两杯”这样的数字递增性语言,更给我们喝酒频率快的感觉,让我们猜测到情感动力型饮酒必定是情感作祟,同时蕴含着一种情感强度。果然像许多因情绪激荡而饮酒出现的结果——“昏昏醉”。下一句拭泪的情景,显然是酒醒后了,但想让酒来排遣悲伤,看来还是无济于事。拭泪,作者并列“鲛帕”与“罗衣”,也意味深长,具有明显的“唤起想象”功能,让我们想象到那女子,泪水涟涟,揩泪湿透了鲛帕,又用罗衣;或者就是思绪纷乱,或鲛帕拭泪,或罗衣拭泪,但同样蕴含着一种情感强度。本身这句还采用了“逻辑跳跃”式的方法,鲛帕和罗衣只可拭眼中泪,但作者一跃和“心头泪”联系在一起了,这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林美慧的“寂寞别敲我的窗”,郭叙峰的“被寂静煮熟的思念”等,是相同的跳跃,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事物一跃而连接起来,这种表层的荒唐,却更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有人把这种表现手法称为“佯谬语言”, 杨匡汉说:“:“诗人在表达真理和真情时,则往往求助于佯谬语言——表面上似乎荒谬与诡谲,实际上从审美心理模型的角度看,是更见流动、更合理的语言。”

接着作者采用了情感跳跃式语言,前面还是“悲“,下来却写道” 杏眼羞睁,蛾眉慵绘“,这分明道来的是”羞“,和”慵”中蕴含的“悔”或“思”,这不免让我们又产生了几个悬念,这多叠式悬念,让我们急于从后面的文字中找到解决悬念的内容——悬念钥匙。跳跃,本来会形成语言表层的不连贯,而要我们读者在深味中使它连贯起来,不连贯会形成空白,深味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艺术魅力,因为我们总是把能延长我们品味时间,又有一定品味难度的作品大加赞赏。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说:“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下来是对象跳跃式语言,上面还说因某事而产生的情感和慵懒,下面却一跃转换到对“韶光”的感受。这一句是前面悬念的钥匙吗?倘若是,也是一个富有朦胧美的悬念钥匙。我忽然想到黄蓓佳在《建筑的梦幻》一文中说:“悉尼歌剧院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像一部世界畅销小说一样获得了极为丰富的隐喻反响,它的八只堆叠起来的壳体给你提供了无穷的想象余地,你可以想象成花朵的成长开放,可以想象成白帆悠悠近岸,更可以想象成浮出海面的神话中的贝壳,但是你无论如何说不出它表明了一种什么意义。”是啊,如果这是悬念钥匙,我们会对前面的悬念产生多样的解读,如“她”的悲,是因没有抓住“韶光“而充分享受爱情的芬芳而悲,那羞自然是看到生活中双栖双飞的鸳鸯享受春光而羞愧自己却失去了,那慵懒自然是沮丧或后悔而伤了元气的慵懒,是无心旁顾的慵懒了。如果是指没好好开创大业而让韶光悄悄飞逝呢?或者是说没好好学习而让韶光悄悄飞逝呢?那么都会使我们对全诗有新的解读。有想象度的诗真好!劳.坡林在《怎样欣赏英美诗歌》中说“诗是一种多度的语言。我们用以传达信息的普通语言是一度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诉诸听者的理智,这一度是理解度。诗歌作为传达经验的语言来说,至少有四度。.....诗不只涉及人的理解,还涉及他的感官、感情与想象。诗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想象度。”

篇2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篇3

二、伯明翰学派:教师作为大众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同情者

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伯明翰学派贡献了另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体文化教育模式。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总是坚持“高高在上的态度”,[8]自创始人霍加特(R.Hoggart)起,伯明翰学派就对贵族与精英阶层从文化上歧视大众感到不平。在他们看来,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来自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例如底层人表达自我的爵士乐,就丝毫不比古典音乐逊色,[9]但大众自身的文化及其内涵在学术及教育界几乎从未得到正视,因此他们试图发展一种以同情、理解为本的大众文化研究,并向中学英语教师推广。伯明翰学派选择这条路径,有其经验基础。即如霍加特,便是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和谐安详的英国工人社区。在其中,朴实的工人群体创造了健康、道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经验基础,促使霍加特后来决心将工人生活与文化引入历来被精英文化垄断的课堂里,其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教师认识工人阶层创造的诸多美好、有意义的大众文化。然而,这种工人文化其实仅存在于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以之为基础的教育常常只是在培养一种文化怀旧感。连霍加特本人都忧伤地意识到,现实中的工人社区早已被商业化的流行大众文化俘虏和侵蚀了,他的大众文化教育因此陷入困境。[10]后期伯明翰学派(如P.Willis)因此特别关注大众的“抵抗”力,并引入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转向研究中下层青少年如何以自己的“亚文化”,来抵抗或颠覆种种凌驾在他们之上的“文化霸权”,以此建构自我风格和获得。这一转向为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有利于教师深入当代中下层青少年的“叛逆”精神世界。不过一味尊重、理解这类青少年为彰显自我、获得而建构的“亚文化”,如雷鬼乐、朋克摇滚乐等,也会引发教育冲突与危机:在这个以理解为本的过程中,“叛逆”青少年的“抵抗”力得到了尽情释放,乃至能让“正派人士气得哑口无言”,但教师的教育责任乃是将他们引向真正“算得上艺术”的文化,而不是姑息他们沉迷于“娱乐”与“堕落”。[11]综上所述,早期伯明翰学派为媒体文化时代的教育学者开辟了一条颇具社会公平和美学意义的大众文化教育途径,由此途径,教育学者即可引导教师走入被商业流行文化淹没的真正的大众文化,反抗精英阶层对于大众的不公文化歧视,而且在理解昔日大众生活及其“情感结构”的过程中,心中还会泛起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美感。后期伯明翰学派依靠“文化霸权”、“抵制”、“自我风格”、“”建构起来的新理论,则为教育学者及教师理解青少年为何“叛逆”、热衷于嬉皮士、摇滚乐等“亚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尽管这套理论并未解决怎样让推崇“亚文化”的青少年接受“真正的艺术”和进步的教育。

三、洛杉矶学派:教师作为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媒体文化教育一大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吉鲁、麦克拉伦等一批教育学者加入了探索队伍,专业的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领域因此出现大众文化或媒体文化转向。在这一理论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乃是洛杉矶地区的教育学者,这得益于洛杉矶特殊的地理文化条件:好莱坞所在地,同时,该地区的两所世界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拥有全美最强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实力。就洛杉矶学派的媒体文化教育探索而言,代表人物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哲学教授凯尔纳。在近三十年的努力过程中,凯尔纳曾因其杰出成就,被美国文化界誉为“杜威式的公共知识分子”,[12]“媒体政治学批判的领军人物”。[13]中国人文思想界也从十年前开始陆续引进凯尔纳的著作,如《后现论》、《媒体文化》、《媒体奇观》等,近年国内人文学界还推出了研究凯尔纳“重建批判理论”的专著。[14]但这些评价与研究都未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来分析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贡献。简单地说,除了在专业的教师教育领域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当代文化理论及媒体文化等课程外,凯尔纳最主要的教育学贡献便是以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重建了杜威以来的民主主义教育学传统,其专业使命是将教师培养成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由此,向教师及公众示范什么样的媒体文化批判研究,就成了其媒体文化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即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研究著作及教师教育实践来看,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主要由以下四块内容构成。首先,凯尔纳深切关注当代美国的种种社会“苦难”,进而转向貌似自由、民主,实际总是对“苦难”避而不谈或持某种偏见的主流媒体文化,充斥着投资、收视率、名利的争夺。正是这种深切的社会关注,促使凯尔纳确立了希望通过媒体文化批判和教育来追求民主的坚定专业决心及志向。[15]其次,在理论基础建构方面,凯尔纳是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的追随者,同时也超越了两派的局限,并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理论中,吸收合适的理论资源,为发展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奠定知识基础。[16]再次便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影响的“媒体文化文本”展开批判性的研究,这构成了凯尔纳媒体文化教育学的主要内容。自八十年代好莱坞与右翼政治势力结成合作以来,凯尔纳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右翼政治势力及其利益同盟在媒体生产中的作用。从1992年推出《波斯湾电视战》,揭示布什政府通过独家授权覆盖全球的电视网(CNN),将一般公众无法知道的真实的海湾战争,精心制作成对自己有利的“海湾战争报道”,以动员全世界的民众支持其侵略行动;到2010年在《电影战争》中考察小布什政府如何与好莱坞合作,制作对其有利的政治电影,诱使民众支持其战争、反恐等计划,[17]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凯尔纳执着的专业志向,同时也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自己开发媒体文化课程的教育学家。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示范如何透过电影、电视节目认识美国政治权力的同时,凯尔纳还十分重视研究各种能向美国右翼及主流势力发起挑战的媒体文化,发展有益推进自由、民主的媒体文化。例如,考察麦当娜怎样自由解构、加工美国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在女性外表、形象和时尚等层面刻意设置的“本质”或“标准”,创造颠覆意味十足的“主体形式”;分析美国黑人艺术家如何制作媒体文化,表达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的看法,抵制种族压迫。此外,由于凯尔纳本人有过十多年的独立纪录片制作经历,并因此被誉为“杜威式的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中,还注重选择独立制片人创造的媒体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和课程资源。最后,关于确立基本教学方法,凯尔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做法无法认识媒体文化的丰富内涵;伯明翰学派的方式可以深入媒体文化,但容易“一味赞美”,因此需要加以融合。此外,凯尔纳还在媒体教育实践领域发现了三种模式:一是欣赏模式,试图让学生以欣赏“高雅文化”来抵制“媒体的负面影响”;二是创作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美学意义丰富的媒体文化,同时向学生传授自我表达的媒体技术;三是批判模式,教育学生对媒体话语保持批判态度,培养批判的媒体解读能力(criticalmedialiteracy),也强调学会通过媒体表达自我,形成社会行动。凯尔纳向教师推荐的是第三种模式,强调媒体文化教学必须坚持两点原则:一是“传授批判的技巧”;二是引导学生“把媒体当作社会变革的工具”,创造有益社会进步的媒体文化。[18]在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媒体文化教育时,凯尔纳主要通过课堂发言、话题交流、媒体文本研究、课程论文以及戏剧的应用等,培养未来的“准”教师们在媒体文化教学中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与创造。应该说,能否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和民主的媒体行动,正是凯尔纳评价媒体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总之,凯尔纳不仅在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理论方面贡献卓著,而且依靠从事教师教育培养了许多能对媒体文化做出有力批判、甚至还能通过创造媒体文化推动社会民主的教师。而这一切都首先缘于凯尔纳本人是一位杰出的媒体文化批判者和民主媒体文化创造者。

篇4

    二、伯明翰学派:教师作为大众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同情者

篇5

一、理论依据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及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知识是个体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和协作而构建的,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或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情景”、“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网络所具有的多维化、集成化、交互性、情景化等特点,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活泼,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此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2.突出语言的文化性,培养文化意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学生认识空间的局限,大量的网络资源、课件、文化类的视频可使学生大信息量、全方位地接触所学语言的相关信息,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自然属性的语言交际中获取对目标语社会文化的敏感性。

3.凸显学习的交互性,培养交际能力。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外语教学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可通过网络交流、探讨、分享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促进个人认知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也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双主互动策略。“双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该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在教师适时启发下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从而达到“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在双主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建立教学环境,引发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扮演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着、协调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把握各种课题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双主互动教学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多媒体环境下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反映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在本文讨论的其他所有教学策略之中。

2.主题教学策略。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心理过程,而主题化则是实现人类认知过程中经验范畴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主题的划分可大到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小到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日常社交礼仪等,也可选择抽象的思维模式或价值系统作为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某个主题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音频和视频获得感官刺激,并开展主题性讨论,作口头汇报;课后则要求进行延伸性的主题阅读或观看,开展专题性写作以完成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3.情景创设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活动应在一个真实、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从而保证学习者能从复杂的真实环境中构建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共享性及获取的便捷性等优势,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课件、光盘、影视资料等教学资源创设立体化的文化输入情景,生动展示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历史等,引导学生开展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文化差异,在文化移情中完成语言的习得。同时,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大量真实语料,针对具体场景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使学生在更接近自然语境的交际过程中,真正将语言学习、语言实践、文化习得融为一体,拓宽文化视野,加深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

4.自主学习策略。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创造了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指定相关网站,引导学生网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丰富拓展文化,增加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可采集、利用在线资源建立文化学习资源库及文化学习网站,并在网站上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地点、环境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信息,筛选信息、交流信息,再加工信息,成为建构信息的主体,学习和强化所需的英语文化内容,并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和发展心智的同时,培养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

5.小组合作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培养他们妥善处理人际交往的策略,这是基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策略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性格、兴趣、学习成绩、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4~6人为单位的小组,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可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group leader,secretary,reporter等,每次活动由group leader主持,人人参与,分工合作:secretary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成员之间可以展开对话、讨论,reporter负责向全班汇报结果。汇报可采取多种形式:可以一人汇报、两人或三人以对话或采访形式汇报、也可是全组参与小剧表演、PPT制作等。教师则参与此过程并起组织、引导、监督的作用。小组合作方式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互相学习。小组间的交际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别人做比较,有助于学习者建构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这种交流也使学生将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外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案例

以上各教学策略并不是彼此孤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把以上各策略恰当组合,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节日”这个单元主题时,教师可提前把中西方重要的节日列出,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情人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要求每个小组分别以不同的节日为主题,从节日的由来、含义、风俗传统、特色食品等角度在课下通过网络搜集整理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翻译撰写文字材料等,并在小组成员合作下制作出PPT课件,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上前展示PPT并同时用英语讲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此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多次碰头、协商,分工合作,锻炼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上网浏览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课件,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展示介绍活动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其他主题活动:如讨论、对比中西方节日,针对“洋节日”流行的现象展开辩论赛等。在课程结束时可布置写作任务:对年轻人中盛行西方节日的看法。通过这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以上各个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应用并展示出优势,教师由始至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积极性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调动起来,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深层的理解,培养了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 张科荣.论“多媒体”、“双主”模式与英语教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篇6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有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这两个地级市。豫西地区地形较豫东和豫中来说较复杂,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个山峰,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在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窑洞这种独居特色的豫西传统民居。[1]豫西传统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积攒的文化财产,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是豫西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豫西传统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现代社会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013年农业部了美丽乡村的意见书,要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还指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2]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落实好农业部发出的相关意见,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恬淡的和谐乡村环境。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2 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仅仅从房屋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缺乏对农村房屋的整体规划,大多是对城市房屋的模仿,随意拆迁和改造传统民居,造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遗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好我国传统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传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与新时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共同发展。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建筑类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习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传统民居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河南民居浓重的人文关怀,表现了中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文化内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较多,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属于土构形态,主要形式是窑洞(见图1),窑洞的建造是与大地最大程度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度较好且廉价住所,同时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原貌,是建筑与大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窑洞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地区,最典型的是陕县庙上村的坑院。该村的坑院历史年代悠久,最长达400年以上,一些已经被开发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为向地下深挖,横向开凿,与我国传统建筑“堪天道,舆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远望只能看见树影,而看不到人家,走进才发现村庄在地平线以下的特点。河南省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将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突现出来。[4]

3 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经济的建设,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为依撑,文化建设也需要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豫西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理念和经验,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2 传承传统民居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生态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是豫西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中获得的,也是豫西乡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精髓。传承豫西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使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彰显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要求。

3.3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导致了很多村庄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加大了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困难,而且加速了传统特色的民居和技艺的流失,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时传承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能够唤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鸣,促进人民的回归,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4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对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了解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豫西传统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是几百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是豫西人民几百年来文化特色的彰显,是经过豫西人民几百年与自然相处得来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豫西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而来的,也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建设思路,采取多种共同发展的措施,建立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体系。[5]自然、纯真是乡村的最大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绿水下撒欢的牛羊都是乡村最亮丽的风景。乡村生态系统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乡村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的能力。乡村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4.2 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保存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是豫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关键。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表现出不同的风俗风情和人文面貌。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态建设人文环境。因此,打造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对于美丽农村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好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像豫西传统民居中窑洞这样的建筑,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就拿豫西陕县庙上村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村落来说,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语言特点、服饰特点等,都蕴含了庙上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因此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当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价值,积极吸收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第二,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例如豫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特色价值,不同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他们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与特色。[6]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因为他们得以传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蕴含的古老的生态原理,是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传统的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毕竟是在过去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是过去社会的体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文化内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注入,使建设出的乡村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相适应。例如豫西传统民居中对于庙上村坑院文化发展,错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历史超过了400年,陕县政府将这5座坑院开发为生态旅游度假村,赋予了这个村落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实现古老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完美结合。

4.3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民居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传承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例如,陕县庙上村将历史最悠久的坑院开发为旅游度假村的行为,就是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建设乡村文明。在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中,还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发展乡村绿色有机食品。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5 结语

文章对美丽乡村的概念、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牢牢把握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并注入现代的生态文化理念,切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营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2] 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a01):86-87.

[3] 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篇7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3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38

1 . 引言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下许多人群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中,因此他们在闲暇之余总是试图寻找各种方式来放松自己,上网看电视恰恰是一种相对简单而便捷的解压方式。而近些年来,一些情景喜剧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摩登家庭》便是其中之一。它连续蝉联五届艾美奖最佳喜剧类电视剧,故事主要围绕三个看似互无关联的美国家庭而展开:Jay一家(重组家庭),Jay的女儿Claire一家(普通的多孩子的大家庭)以及Jay的儿子Mitchell一家(男同性恋家庭)。这部情景喜剧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大多数镜头都是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这极具代表的三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复杂而混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思想文化倾向。剧中的主人公们性格各异,颇具喜剧色彩,其中许多有趣的对话都是直接打破了礼貌原则而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2 . 礼貌原则理论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将视角从句法与语义层面转换到实际交流中的语用意义层面,影响颇为深远。然而,一些问题却仍然有待解决。Grice的合作原则最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交际者的主观态度层因素(金立,2005:27)。它只重视表达的内容与形式而忽略了会话者的态度与情感因素。针对这一问题,Leech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对合作原则一个必要的补充以弥补合作原则在理论上的不足(Leech, 1983: 80)。Thomas认为,礼貌原则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规定:尽量增加礼貌的表达方式,尽量减少不礼貌的表达(Thomas, 1995: 158)。在这两条总的要求下,Leech把礼貌原则具体分为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得体准则强调,为了达到有礼貌的交流,说话者需要使听话者的损失最小化而利益最大化。Leech(1983)指出要使言语行为对听话者的利益越大,说话者的言语应该越礼貌。慷慨准则要求说话者尽量减少对自己有利的表达,让自己少得益。很明显慷慨准则的焦点在于说话者,要求说话者将别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赞扬原则强调说话者应该努力减少对别人的指责,而应该多赞誉别人,即说话者应该多赞扬少批评以保证双方交流的顺利进行。与赞扬原则相仿,谦逊原则同样是处理会话中赞扬与指责的问题,它强调要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关注的是说话者与听话者间观点一致不一致的问题,强调应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分歧,尽量增加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一致。同情准则指的是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对立情绪,尽可能增加自身对他人的同情。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遵循礼貌原则来保全面子,然而有时又喜欢故意违背礼貌原则来创造言语幽默。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由于西方文化中人生来平等的观念,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相对东方文明来说更加自由无拘束,美国的情景喜剧《摩登家庭》中的会话交流就常常通过违反礼貌原则中的一些准则来制造独特的幽默效果。

3 .《摩登家庭》第一季中的语料分析

3 . 1 违反得体准则产生的言语幽默

(1) Manny: I wanna tell Brenda Feldman I love her.

Jay: Oh, for God sakes.

Gloria: Manny, she’s 16.

Manny: Oh. It’s okay of you to take an older lover?

在这段对话中,Manny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女孩,Jay和Gloria为此感到震惊,Manny却不以为然地对他的妈妈Gloria说:“那你就可以找一个比自己老的爱人吗?”显然Manny的回答是不得体的,但是由于Manny只是一个孩子,这样的回答虽然毫无策略可言,却恰恰反映了孩子天真的本性,童言无忌使得观众为之捧腹。

(2) Jay: Ah, look at this, my brother. What’s up, jackass?

Jay’s brother: Happy birthday, you dumb son of a bitch.

Jay: Birthday’s tomorrow, moron!

Jay’s brother: So, 63, right?

Jay: Hey, you can count!

Jay’s brother:You know Dad was 63 when he died, Huh?

这段对白中,Jay的哥哥打电话给他送生日祝福,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完全不按常理,开玩笑的口吻使得双方的言语都很不得体,然而却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幽默效果。

3 . 2 违反慷慨准则产生的言语幽默

(3) Jay: This morning, I thought I’d go to the club, hit a few balls.

Gloria: No! What about the fan in Manny’s room?

Jay: Oh, yeah. Call a guy.

Gloria: No! You’re supposed to do it with him. It’s important that we teach him how to do things for himself. In my culture, men take great pride in doing physical labor.

Jay: I know. That’s why I hire people from your culture.

这段对话中,Gloria让Jay和Manny一起修电风扇以锻炼Manny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Jay想要去俱乐部打球。于是Gloria对Jay说在她家乡人们以做体力劳动为荣,Jay却淡定地回答:“我知道,这也正是我为何雇佣你们家乡人干活的原因。”他的回复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这种利己而又有趣的回答真让人哭笑不得,但同时也影射出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及本土美国人(白人)对墨西哥人(黑人)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3 . 3 违反赞扬准则产生的言语幽默

(4) Phil: Steaks will be ready in five minutes.

Jay: You’re destroying those things.

Gloria: Ay, Jay, leave him alone.

Jay: No, I’m sorry, but that cow has suffered long enough.

这段对话中,Phil兴冲冲地为全家人准备了牛排,但是老爸Jay却说他毁了那些牛,并对那些死去的牛儿表示同情,Jay不但不赞扬Phil的辛勤准备反而还挖苦他。尽管这些贬损显得略为夸张,却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效果。

(5) Mitchell: I-Is this the best way to go? What about the freeway?

Phil: Relax, punkin. I got this. It’s all about knowing the route. You’re talking to a guy who made his way through college by driving a pedicab. You know what one of those is?

Mitchell: Yes. Yes. I just saw one pass us.

这段对话中,Mitchell和Phil正着急赶往机场,但是Phil却开得太慢。不仅如此,Phil还一直自吹自擂自己的驾驶技术,Mitchell实在无法苟同Phil的观点,于是借机巧妙地讽刺Phil的驾驶速度,不禁让观众发笑。

(6) Cameron: I thought the gig was a little sloopy in spots, but I think once I learn all the songs.

Mitchell: I thought-I thought this was a onetime thing?

Cameron: Are you kidding? We destroyed in there. Did you hear that one lady screaming my name?

Mitchell: That was Phil. He had a Red Bull.

这段话中,Cameron还完全沉醉在刚才自己的精彩表演中,然而Mitchell却没有对他表现出一丝赞美,他的回答向Cameron泼了一盆冷水。这显然违背了赞誉准则,但恰恰也从侧面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真实而深厚,所以才会毫无顾忌地说实话,因此不仅不会让观众反感反而使观众感到乐趣无穷。虽然是同性恋家庭但两人的感情却十分温暖融洽,这间接地反映出美国人对同性恋也日渐接受与认可。

3 . 4 违反谦逊准则产生的言语幽默(7) Claire: So how’s life in the trenches?

Valerie (Claire’s old friend): You still got the bastards on the 23rd floor…making life miserable for all the people actually doing the work.

Claire: Same as ever, right?

Valerie: One-One difference.

Claire: Mm-hmm?

Valerie: I’m one of them bastards now.

Claire: Wait. You’re on the 23rd floor?

Valerie: I’m on the 24th floor.

这段对话中,Claire与她15年来未曾谋面的好友Valerie相见。她们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生活。当好友Valerie被问及自己的工作时,她一点儿也不谦虚,巧妙地向Claire炫耀自己的工作成就,这恰与Claire小心翼翼的探问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同时也暗含了美国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倾向以及美国人强烈的自信与竞争意识。

3 . 5 违反一致准则产生的言语幽默

(8) Manny: I set a pick and then rolled towards the basket Luke passed to me. I shot the ball and almost made it.

Gloria: (pretending to ignore Manny’s words) I brought Lily the cutest little dress today.

Manny: And then I stole the ball from the other team, did a 360 and almost dunked it.

Gloria: That’s nice. Ay, I just had the best day today with Lily. That girl’s so cute.

Manny: I have a game next Saturday. You could come.

Gloria: No, it’s okay. I wouldn’t want to embarrass you. I’ll probably take Lily out for cupcakes. Mm-hmm.

Manny: Okay.

这段对话中,Manny向Gloria讲述自己在篮球赛上的精彩表现。但是由于球赛一开始Gloria就被儿子Manny嫌弃而赶走,所以当Manny比赛结束回到家时Gloria仍然心情低沉,于是她故意忽视Manny的话,不断地转移话题。当Manny邀请她下周六去参加篮球赛时,Gloria更是酸酸地拒绝了Manny的提议,这让胖乎乎的Manny感到很失落,不得不说Gloria拒绝Manny而间接地使Manny反省的方式真的很幽默。

3 . 6 违反同情准则产生的言语幽默

(9) Cameron and Mitchell broke Charlie Bingham’s car carelessly and they feel very anxious.

Cameron: Mitchell! Oh, my god.

Mitchell: Did―No! Oh, my God! ―No, Cam! Cam, we-Did we do that?

Cameron: What are we gonna say?

Mitchell: I will take the job.

Charlie Bingham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Kinda think you have to now.

Mitchell: Yeah.

在这段对话中,Mitchell和Cameron到Charlie Bingham家作客却不小心弄坏了Charlie的汽车。Charlie知道后很不友好,丝毫不理会他们的焦虑,而是直接而无情地说出了事实――Mitchell要为他工作(原先Mitchell还在考虑要不要为Charlie Bingham工作,可现在为了赔偿损失不得不接受那份工作)。他违背了同情准则而让Mitchell和Cameron为自己的不小心付出代价,使得观众对这两个滑稽的“闯祸者”捧腹大笑。从中亦可看出,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在语言交流中不太会顾及对方的面子,通常都选择比较简单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4 . 结语

根据以上语料的收集与分析,笔者发现言语幽默主要由违反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与赞扬准则而产生,并且男性更容易违反礼貌原则而制造言语的幽默效果。礼貌原则是引导人们言语交流的重要准则之一,遵循礼貌原则虽然也能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但却犹如是一出戴着镣铐的舞蹈,而《摩登家庭》中的主角们则打破了礼貌原则的桎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出许多别样的幽默效果,让观众为之捧腹的同时也了解到美国社会中的平等、自我、直接等思想观念以及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由此可见,言语幽默着实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无限魅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巧妙地通过违反礼貌原则而制造幽默效果不仅可以调节气氛,缓解压力,还有利于构建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人们的感情。

参考文献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3: 80.

篇8

在网络普及、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蓬勃兴起的今天,网站对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中心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该网站着重介绍中心情况、专家团队、中心动态、项目管理、产业开发及促进梅山文化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因此,它是中心学术业务、科研能力、服务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就现存老版网站在网页设计方面存在创意不足等诸多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中心新版网站的网页应该围绕梅山文化来进行设计创意;其次采用目前较新的技术将其创意设计更好地执行。在明确以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将新版中心网站设计的创意理念及实践方式做以下探究。

新版中心网站设计理念

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在分析受众需求并参考国内外著名文化类网站设计的基础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推出了新版网站(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首页学术研究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新版网站以突出梅山文化为主题,强调美观、简约、实用的原则,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栏目分类体系,各栏目之间通过超链接形成立体交叉结构,网页布局突出重点,更具人性化。

1.标题图片、书法字体巧设动画 活跃气氛

网络多媒体技术日益进步,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网页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极大地丰富了网页的表现力。动画与图片设计运用与表现效果也成为网页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心网站的导入页(图1)动画将图形和图像二者结合使用,即卷轴动态化向两边翻卷,卷轴中梅山文献图亦采用滚动式动画设计,这一方面强化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更营造中心网站学术氛围以及活泼版面的作用。其次,网站的主页在标题图(图2)的设计上突破传统“模板”式网站的编排方式,图片则采用“紫鹊界”名胜古迹的独特性素材,紧密围绕了中心文化的主题。设计方式亦采用富有创意的处理手法,运用协调的色彩、渐变,确定合适的图片尺寸大小,精心设定页面位置,添加“飞鸟”、“云雾”等动画效果,有效活跃了版式并突显鲜明的区域特色。

图1 新版中心网站导入页

图2 新版中心网站标题图

除此之外,网站的主页将谭谈、张炯等名人书法动态化,这一个方面将“书法写作”过程以趣味性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更提升了中心完善其宣传展示、信息公开、产业发展、学术交流的功能,扩大中心的品牌影响力。

笔者认为文化类网站中的标题图片与书法字体设计在运用时应注意不要片面追求炫酷效果,而应突出和表现主题,不能和页面其它元素脱节;应动静结合,富于节奏,画面变化不能过于强烈刺激,以免引起视觉疲劳;动画数量不能太多,占用版面不能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信息呈现和网页打开速度。

2.页面色彩、主题色调巧设对比 素雅不烈

对以呈现学术信息为主的中心网站而言,和谐的色彩、色调能提高信息的获取速度。首先,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网站其主色调采用深灰色,使得网页色调显严肃沉稳的视觉格局,更加符合中心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其次,在主色调确定后,笔者合理运用色彩规律,以主色调为中心,利用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变化,适当增加其他色彩作为对比色和补色,选取辅色调(浅灰、褐色、红色)等组成配色方案(图4),和主色调一起构成有节奏韵律、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网页配色方案要避免出现色彩单一或用色过多的现象,色彩种类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最后,确定好主色调和配色方案后,在色彩的使用中应注意“总体协调、局部对比”,即网页的整体色彩效果应该是和谐的,只有局部小范围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强烈的色彩对比。要适当保持用色的延续性,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为子网站或功能模块选取不同的主色调和配色方案,既要从颜色上对不同内容加以区分,使得页面富于变化,又要保持色彩的整体性。

结语

在新版中心网站设计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网站是梅山研究中心的真实写照,网站的设计与维护是要花大力气投入的一项系统工程。中心网站的设计应该根据中心实际情况而定,以传播“梅山文化”为第一要义,与时俱进,并没有固定套路与既定模式可循。设计师只有确立科学的设计理念,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受用户欢迎的网站设计

作品。

篇9

关键词 现代传媒 民族文化 消解 现代建构

一、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传播媒介发展现状以及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

1、建始县媒介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我国中部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构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困难。但随着恩施州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如今的恩施州已构建了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多样化信息生态环境。以建始县为例,目前已经有《恩施晚报》、《建始新闻周刊》、建始电视台、中国·建始网、建始手机报、建始网络电视等。

然而,尽管目前建始县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媒介系统,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不足。首先,传统纸媒的覆盖率相对较低,不足以体现其影响力。以《建始新闻周刊》为例,它是依托建始网面向州级有关部门、建始县事业单位的赠刊,不公开发行,影响力有限。其次,由于特殊地形,一些传播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整个建始县有400个村,但目前有线电视只覆盖了138 个村,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收看建始县电视台的节目。再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作为官方的话语机构呈现,缺乏专业性。以《中国·建始网》为例,本地新闻数量偏少,更多的是转载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而且互动不足。此外,网站缺乏专业的媒体人才,交叉任职、岗位职责不明现象较普遍。

2、被访者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

(1)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从调查结果来看,传统的报纸、电视仍是当地使用率最高的媒体。目前仍喜欢或者看报纸、电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4.9%和97.1%。电视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而且,利用电视来打发时间、消遣娱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如图1)

(2)新媒体(手机、网络等)。调查发现,手机和电脑在当地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96.1%和66.2%。从上网的内容选择上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地人们获取国内外新闻、学习、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阵地(如图2)。至于手机,已经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数据显示,在使用手机以前,75.4%的受访者都是以打座机电话以及写信等方式与人联系,而使用手机以后,62.9%的受访者表示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如下图3、4)。

因此,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当地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对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但是,在媒介接触频次和媒介接触内容方面,城乡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代传媒对农村的影响不如城区明显。

二、现代传媒对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消解与现代化建构

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会得到更新发展。”①所以,民族要发展、文化要进步,就必须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构。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构,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社会被全面卷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所发生的再造与重构。它以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社区为基本场域,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显形式和内在功能为建构对象,在多元力量相互交织的文化网络中有机展开。因此,现代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少数民族文化。

1、现代传媒冲击、消解了传统民族文化原有的传播逻辑

(1)现代传播方式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现代传媒以其跨时空、信息高度密集、传播面广、辐射力强、社会功能显著等优势逐渐得到广大少数民族的接受和认可,成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等方式已降至次要地位。②以喜花鼓《黄四姐》为例,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只能通过现场演唱这种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影响范围相当有限。而如今,电视现场直播、微博微信的现场分享、网络视频分享及链接,可以让不同地方的不同爱好者随时欣赏到这一特色文化,并把这种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2)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文化传播具有优势扩散的特点,因此,优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力。现代传媒传播的是大众文化,这种优势、主流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完全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和文化植入。当现代传媒所传播的文化并非当地的本民族文化时,也就在悄然解构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今,对于现代传媒的接受和习惯慢慢改变了当地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越来越多的人对本民族的传统已经麻木甚至丢弃遗忘,传统民居、服饰和节庆等文化就在这看似喧嚣的现代浪潮冲击下逐步瓦解,甚至消失。

(3)现代传媒可以将民间记忆转化为媒体记忆,完成“文化修补”。民间记忆与媒体记忆,是指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相对于前者,媒体记忆可以利用媒体挖掘并完整的将某地区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增强传播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也并不是把所有的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而是会经过文化筛选,逐步修补甚至还原民族文化。以建始县的丝弦锣鼓为例,当地分为南乡、北乡丝弦锣鼓,由于地域保守思想,他们在传承上具有不完整性。而媒体记忆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通过对南乡和北乡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进行分别深入挖掘,并通过媒体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间接弥补了民间传统传承方式的保守性的弊端。

2、现代传媒在民族文化生态嬗变中的角色——现代化的推动器与加速器

现代传媒正在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改变着湖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价值观、生活和娱乐方式,不知不觉中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嬗变构建着话语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地方性,变得更加开放,并慢慢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动向达成一致和协调。对于这种文化转换,日本学者主内郁郎把它称为“原有文化的消逝”③。所以,湖北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受到以电视和网络为首的现代传媒的解构,其民族文化正经历着一个嬗变的过程。

(1)部分特有的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现代传媒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商业化。据我们了解,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活动和节日众多。例如每年农历七月七号举行的女儿会等等。然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和渗入,《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相亲类节目大火,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与推崇,与此同时带来的却是土家族传统女儿节的“变味”。换句话说,随着现代传媒的渗透,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正加速着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2)网购兴起,少数民族服饰已非主流服饰,现代传媒推进了民族文化的社会化。这点在购物习惯和服饰上尤为明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们最早都是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生活需要的,后来逐渐通过市场购买。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网购,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很多中老年人也都学会网购了;在服饰方面,几乎全面汉化,少数民族服装已非主流服饰。美丽的婚纱、帅气的西装、舒适的休闲服等等,每时每刻都充斥在各种荧屏上,电视和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现代服饰的时尚和方便。相反,辗转各个街区,专门卖民族服饰的店铺几乎没有。

(3)传统吊脚楼消失,代之以整齐的楼房,现代传媒加速了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土家吊脚楼一直以来以清爽、简洁和不惧山区地形的优点为我们所知。如今,随着现代媒体传递并勾勒着一幅幅现代都市化的生活画面,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希望过上这种城市化的生活了。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武陵山区,保留完整的土家吊脚楼已经很难见到,即使有也是非残即破。现如今的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已然是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已不可阻挡,而现代传媒正是这次现代化建构的推动者。

结语

总之,湖北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山区现代传媒生态的平衡发展也不是一夜就能达成的。如何加快经济与文化的综合发展,克服山区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历史等各方面的困难,实现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传媒生态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是整个社会、政府值得关注的话题,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武陵山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与现代传媒生态的发展研究,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传播对湖北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②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 当代传播》,2005(5)

篇10

一、播音主持具备的语言魅力展现形式

(一)声音魅力

播音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基础是声音魅力,它由精确的呼吸、正规的发音、端庄的姿态等构成。比如,播音主持人需要通过呼吸节奏控制语音语调,在节目主持期间主持人应保证发音的标准性,只有保证标准发音,才能有效展现声音魅力。主持人的姿态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气质,还对消除紧张感有一定的作用;最主要是要做到将所有的声音要求与节目本身的效果相符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将不同的语境带入到节目中,让受众感情与主持人语言情感产生共鸣,展现语言艺术外在的艺术魅力。[1]

(二)良好的语言文化底蕴

具备深厚语言文化底蕴的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使用的语言往往更具魅力,一个充满语言魅力的播音主持人,其语言表达更具创造力、感染力,有助于提高节目质量。因此,播音主持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海量的语言知识、充足的人生阅历、良好的节目现场突发事件场控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结合节目现场语境临时提问、表达正确观点、科学点评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改善主持人、嘉宾、受众的三方互动效果。

(三)真情实感融入语言,促使播音主持节目生动性得到改善

在节目中的播音主持人应通过在语言中注入真情实感的方式强化和受众的情感交流,从而利用真挚的感情感染受众,发挥语言艺术魅力,提高播音主持效果。另外,主持人自我主持风格、个性也可以利用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凸显,这有助于吸引受众目光、获得受众认可。

二、播音主持语言魅力提升措施

(一)播音主持应对语言表现技巧合理掌握

一是,要系统性的对语言特点进行掌握、学习;所以,播音主持人应积极的对汉语言文化知识进行学习,主动练习语言表达的技巧,改善自身理解、运用语言的水平,强化语言感染力。二是,掌控声音存在的特点;播音主持应在各类节目中合理调整、改变语言风格,如在声音特点上更要结合节目类型做好语调调整;若主持法制类节目,应通过庄严肃穆的语调主持节目;若主持儿童类节目,应采用拟声儿童化语调主持节目,这样才有助于发挥语言魅力。

(二)对节目主持中的情绪感染给予关注

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期间的语言表达实际上也属于传递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要合理运用声音对情绪进行传递,才能改善语言感染力。因此,在节目主持中,播音主持应熟练背诵、灵活运用稿件内容;同时,在节目制作前,应积极研究受众的心理状况、特点,有目的性的将情感渗透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通过融合声音和情感的方式,将播音主持内容的本质内涵、情感意图展现在受众面前,为受众创造一幅生动形象的客观事实画卷。另外,在语言表达中要积极使用艺术性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美感,为受众预留充足的想象空间,才有助于将声音魅力发挥出来。[2]

(三)播音主持应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底蕴、功底

播音主持人应利用假期、生活空闲时间等积极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等相关理论知识、阅读有关书籍,帮助自己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参加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帮助自己培养采编播综合能力;同时,在改善自身语言表达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练习体态语、空间语言等使用技巧,帮助自己全面提高播音主持专业综合能力及素养。

(四)重视复合全面的语言特点

一是,重视理性沉稳特点,播音主持应将情绪合理融入节目主持环节,但要合理控制情绪,更要在理性与沉稳的状态下完成语言表达。二是,对循序渐进特点予以关注,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积极的和受众互动,所以,循循善诱成为了播音主持语言特点之一。因此,主持人应通过控制声音长短等方式,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关注人文关怀特点,受众的情绪往往会受到播音主持人情绪的影响,所以,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播音主持人应流露、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语言表达方面的人文关怀特性,才有助于提高语言感染力。四是,突出语言亲和力特点,播音主持要使用受众常用语表达主持内容,才有助于改善语言亲和力,缩短和受众的间距,赢得受众喜爱。

(五)播音主持应积极训练基本功

篇1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材的篇幅数量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一二。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思想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变迁、朝代兴衰,是华夏民族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宝贵遗产。

然而,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复杂古老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含义,学生对背诵的抵触情绪等,使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致使文言文教学道路越走越窄,要想另辟蹊径,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找到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都用纲要性文字阐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效率怎样呢?一些一线语文教师依然运用串讲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对其进行翻译,拿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疏通文章字词,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毫无生机,效率低下。

真正的“翻译”应该是蕴涵认知、文化、审美三个因素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完整高效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知”、“情”、“意”相融合的过程。显然,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包含“情”、“意”审美教育的缺失。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入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代表,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因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失,致使本来包含丰富审美因素的优秀文言文无法走进学生心灵。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高中文言文具有的审美价值

这些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经过历史考验沉淀下来的经典,其中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从语言美、人格美、文化美三个方面说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一)语言美:高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尖之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都是读着舒服、看着悦目的上乘作品,充分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言文都能使高中学生从中体会出我国自古以来汉语言的优美和魅力。

(二)人格美: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流传下来的名篇佳句,承载着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陈情表》中李密的智慧和处事的技巧;《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能言巧辩和机智勇敢;《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多才多艺与不卑不亢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人格之美,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能看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文化美: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美,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能处处窥探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劝学》中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学习的重视和探索;《师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教师和教育的宝贵文献资料;《鸿门宴》中座次安排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尊卑观和礼仪观。

这些文言文里体现出来的美学因素,正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因为文言文中存在丰富的美学因素,才使得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文言文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制约太久,教师单调的教学手段使文言文教学的美感丧失殆尽。

(一)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文言文体现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这些绝美的语言如果翻译成现代文就索然无味、意境全无,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师应该依据文言文特点,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有感情地“美读”,从反复多遍的朗读中感受古代文字的精准凝练、恰到好处,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如《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就是古今仅有的绝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如果把这段翻译成白话文,就会失去韵味。

(三)领悟文言文的人格美。从文言文中获取精神食粮无疑是明智之举。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讲授《逍遥游》,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要认真品味文字,带领学生领悟庄子的人生哲学和有关道家的深刻思想,了解庄子,了解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从中体会出庄子带给后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了。让学生知道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是讲授文言文的目的之一。

(四)体会文言文的文化美。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古文曲径通幽的境界之中,才是教学的真正成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如学习《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篇目时,引导学生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无才便是德”的,琵琶女和刘兰芝就是意外,为什么呢?这就要考证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了。《鸿门宴》中座次的错误安排,预示着结局,那么中国古代传统座次安排有什么讲究呢?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时,就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深意。

文言文是我国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充分发掘文言文的语言美、人格美和文化美,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因素才能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用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开辟一块“英雄用武之地”,让文言文教学春暖花开,给文言文教学这座冰山带来消融的希望。

总而言之,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J].教学月刊,2006(8):43.

[2]吴立彬.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2012(11).

篇12

一、播音主持具有的基本素质分析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播音主持的素质高低决定着节目的成败,同时也是具体体现了其播音主持的能力和水平。播音主持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个人业务能力以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备了丰富、广泛的文化知识后,才能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才会有说服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进而达到播音主持的真正目的。

(1)思想道德素质。播音主持人也是属于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都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和学习。个人道德修养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尚的品德是播音主持人首先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播音主持主要就是进行文化的传播,因为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听众范围,所以其影响力也较大。只有播音主持在具有道德高度的基础上,在具备一定的涵养,那么才能让新闻、文化的传播更加公平和公开,并做到明辨是非,引导受众们的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方向,进而为国家和党的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个人业务能力。播音主持工作者自身的业务能力也是体现广播电视台的一个重要基本素质。而且播音主持的优劣程度是决定其个人业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播音主持工作者来说,不仅仅需要拥有丰富、充实的专业知识,其自身的文化功底也需要十分扎实,并且在文学上还有充足的文学素养,在播音主持的时候,其判断能力的强弱,具有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否流畅,以及措辞和发音是否精准流畅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播音主持的质量产生影响。只要将这些方面都做好了,才能让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艺术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进而触发听众们的心灵,从而使其印象深刻,为播音主持的艺术事业奠定基础。同时,播音主持工作者还需要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监制、编排和采集等,这些方面的能力也和播音主持工作者的个人业务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一个好的播音主持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播音主持的时候,才能气定神闲、从容的面对紧急突发性的事件,进而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对于播音主持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随即性和挑战性的,所以对播音主持提出了严格的心理素质要求,因为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播音主持工作者才不会出现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的出现,进而更好地呈现出最好的播音主持状态。

二、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体现

(1)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在播音主持中,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对听众们的积极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以充分调动。也是就是在向听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在对听众进行适当沟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进而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盛宴,从而引导听众进行深层次思考。如果播音主持节目能够让听众记忆深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播音节目获得了成功。而且因为播音主持不能像听众们提供画面情节,新闻等信息只能通过播音主持人的口头描述传递给听众,这样就需要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加强听众们的想象力,使其对信息内容进行充分理解。

(2)切合实际却富有个性。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还需要让新闻等信息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富有个性的播音主持,这也是播音主持中一项重要的艺术魅力。不同于其他的媒介工作者,播音主持工作者在进行播音的时候,必须要将其特质体现出来,其中就包括当前的时代背景、地域差距等,同时还包括播音主持工作者的个人经历,只有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才能让播音主持工作者对播音创作的个性进行正确、全面的解释。在这些因素里面,播音主持工作者的个人经历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背景以及何种社会因素中,其创作都会受到播音主持工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响。而在确定播音主持风格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具体的播音主持条件,还需要考虑播音主持工作者的性格特征等。

(3)独特的语言魅力。播音主持工作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因此,在播音主持工作中,语言交流的口语化是其艺术魅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播音主持工作者在新闻报道的时候语言交流是其重要的方式。如果想要实现良好的播音主持效果,就需要加强播音主持语言魅力的突显,进而表现出其艺术魅力,从而赢得听众们的欣赏和认可。

三、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1)加强艺术魅力在语言表述上的展现。对于大众传播的工作内容来说,社会时代的不同,代表播音主持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加强对社会动态的了解,时刻关注时事新闻以及周边所出现的新鲜事物,并掌握好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播音主持中,结合实际的社会动态,通过自身独特的语言表述,引导听众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观。

(2)加强语言情感上艺术魅力的展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情感是随处所在的,并且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触发人们心灵共鸣和感动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播音主持中,播音主持工作者对情感的运用会对其艺术魅力的体现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播音主持工作者进行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在播音主持中,情感的充沛才能更容易引发听众与播音主持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要注重语言上情感的表达,并加强语言情感上艺术魅力的展现,进而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此外,良好的听觉形象也是播音主持节目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良好的听觉形象能够将播音主持工作者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底蕴以及个人气质加以体现,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工作者要加强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