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6 16:16: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碳排放的含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碳排放的含义

篇1

作者简介:张璐(1977-),女,甘肃兰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兰州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日本与东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61-06收稿日期:2011-09-13

从1981年到2009年,中国因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从14.51亿吨(MMT)上升到68.32亿吨(MMT)(IEA)。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到2030年中国CO2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因此,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坚持一个论点,即中国商品的进口国应该为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我国坚持这个论点是基于计算CO2排放的角度不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一国应该为由于国内生产所使用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负责,所以目前大多数统计是基于生产的角度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但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点提出质疑,即从生产过程来度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鼓励各国采取碳减排措施。因为消费者在消费进口商品时,在排放总量中剔除了这些商品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实质是降低了本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环境成本,尤其当这些商品属于高耗能与高排放产品时,出口国承担了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Peters 等(2008)发现按照IPCC的衡量办法,1990年以后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5%,但是从消费角度衡量,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9%。理论上说,从消费角度衡量能更公平地分配碳减排的任务额度,可以避免碳泄漏,增加国家间在环境问题上进行协调的可选择手段,鼓励国家取得环境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加速清洁化生产技术的扩散。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国际贸易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是全世界的制造基地,向世界提供了大量优质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这样的出口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靠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来推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承担了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CO2,付出了极高的环境成本,而消费这些产品的进口国家在本国的排放总量中却没有计算这部分排放,在享受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质耐用消费品的同时,指责其对全球气候所造成的伤害,本来就是很不公平的。

一、文献综述

贸易与隐含碳排放的研究上有3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的环境效应,需要对隐含碳的含量进行直接的估算。第二,对碳泄漏的分析,能够揭示由贸易导致的污染转移的数量。第三个问题是经过贸易调整后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是否真的能帮助消除碳泄漏和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近几年对国际贸易中隐含CO2进行数量估计和政策意义分析的文献非常多,考虑到实证研究的可行性,大部分采用投入-产出模型。

就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增加制造业的相对优势,对CO2排放不加限制,最小化碳排放的动力不足,使相对优势和碳排放之间具有正向关系。迄今为止,分析贸易中隐含碳问题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主要发达国家是二氧化碳的净进口者,而全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发达国家是净出口者。Ahmad 等 (2003)的一项对于OECD的研究估计,1995年中俄两国碳的净出口量大约等于OECD全部净进口量――OECD国家国内排放量的5%。他们还计算了24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探究了贸易驱动型的产业地理移动对全球排放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挪威、荷兰是碳净出口国,匈牙利的碳进出口量较平衡,而美国、日本、韩国和其他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都是碳净进口国。还有一些学者对碳排放进行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如Lenzen(1998)、Peters 等(2006)、Kander 等(2006)、Chung 等(2006)发现韩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的碳密集度高于日本对韩国的出口。

对中国的贸易活动给环境带来影响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刚刚开始。Peters 等(2007)运用结构分析法估计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特别关注中国的碳排放。Shui 等(2006)计算得出中国CO2排放量的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造成的。而且,由于中国对煤炭的广泛使用和低效率的制造技术,中美贸易导致1997年~2003年间全球CO2排放量增加了7.2亿吨。You Li 等(2008)发现通过与中国进行贸易,2004年英国减少了11%的CO2排放,全球排放量增加了117吨。有学者计算了1997年~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现这段时间内美国的CO2排放量减少了2%~4%,中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日贸易中的隐含CO2排放问题,本文借助两种数量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投入-产出表直接估计1990年~2000年两国在双边贸易中的隐含CO2排量的升降,以追踪在这段时间内双边贸易是否导致中国向日本出口隐含CO2;然后假设一种非贸易状态,比较在这种虚拟状态下和真实状态下总排放量的不同,从而监控中日双边贸易是降低还是增加总体CO2排放量。由于跨国投入产出表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0、1995、2000年3个时间段的数据为样本进行计算。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在计算国际贸易中承载的CO2排放量时,投入产出表是最常被使用的分析手段,此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创立于1941年,1970年他开始尝试将经济结构与环境影响相联系,将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进行扩展,在投入中包括自然资源,在产出中包括废气和污染物的排放。从此以后,投入产出表被频繁地应用在环境问题研究中。近年来主要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但是尽管这种方法能分析一国整体进出口中的隐含CO2排放量,细化到产业部门还有一定困难。因为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根据部门内所有产品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到的,这种估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确定性。

1.双边贸易中隐含CO2的直接量化方式

篇2

1 引言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与水泥、石灰、钢铁等工业的生产过程[1]。世界银行报告表明,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70%,中国以煤炭燃料为主,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85%以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指出,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有91%~92%是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占绝对优势(约为70%),但这种能源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学者针对碳排放的研究多是通过隐含碳进行的,所谓隐含碳,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产品,而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全部二氧化碳。其产生主要是通过自身效应、溢出效应以及反馈效应引起[2]。潘文卿等(2007)利用2000年中国8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内陆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内陆地区的反馈效应不及沿海地区大[3]。徐盈之等(201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将中国2007年制造业各部门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量分解为直接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自给效应以及自溢效应,发现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主要对象是能源产业以及服务业[4]。

2 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本文计算的碳排放主要为能源燃烧碳排放,包括各行业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通过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引发的全部二氧化碳。由于隐含碳排放的计算需要通过直接碳排放得出,因此在计算企业异质性下隐含碳排放的自身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前,应先计算企业异质性下的直接碳排放。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2007年中国分四属性企业、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其中分企业属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分企业属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形式

2.1 直接碳排放

2.1.1 能源的碳排放量

根据能源平衡表所示,我国在2007年的能源种类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等17种,且各能源的使用量已知。此时,能源的碳排放总量即各能源的碳排放量之和,而各能源的碳排放量又可通过能源使用量的燃烧量与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相乘得出,如公式(1)所示。

(1)

其中,表示总碳排放量,表示能源的碳排放量,表示能源 的燃烧量,表示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2.1.2 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

我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记录的能源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四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原煤、洗精煤和其他洗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焦炭和其他焦化产品,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所供应的能源包括焦炉煤气和其他煤气。各能源行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即其所供应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之和。

因此各能源行业在单位投入金额下的碳排放量即可通过公式(2)计算得出,也即该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

(2)

其中,为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为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为能源行业 的总投入金额。

2.12.3 行业的碳排放量

根据投入产出表可知四个能源行业对全部四属性企业42行业的投入量,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因子乘以能源行业对某行业的投入量即为各能源行业对该行业投入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将各能源行业引发的某行业碳排放相加即为该行业的总碳排放量,如公式(3)所示。

(3)

其中,为行业的总碳排放量,为能源行业投入到行业 所带来的碳排放量,为能源行业投入到行业的总投入金额。

2.2 自身效应、反馈效应与溢出效应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碳排放。为了得到某种产品,而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称之为隐含碳。由于四属性企业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使用部分按企业属性分类可以分为4 4的分块矩阵,因此针对四属性企业而言,其相互之间出口或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主要是由三部分内容引起:由同一属性企业引起的自身效应隐含碳,由全部企业剔除掉同属性作用的反馈效应隐含碳,以及由其他属性企业带来的企业间溢出效应隐含碳,其计算方法如公式(4)所示。

(4)

其中,为隐含碳排放,为单位产出下的直接碳排放量,为里昂惕夫逆矩阵,为出口量(也可以换作最终使用量,包括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为分块矩阵 的里昂惕夫逆矩阵,为自身效应带来的隐含碳排放,

为反馈效应带来的隐含碳排放,

为反溢出效应带来的隐含碳排放。

3 结果分析

按企业属性划分,加工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高于非加工贸易,国企的隐含碳排放高于外企。如图1所示,2007年中国的隐含碳排放中,大部分来自于国企非加工贸易企业(占92.7%),其次是外企非加工贸易企业(占6.8%),来自于加工贸易的隐含碳排放占比较少(国企和外企的加工贸易分别占0.2%和0.3%)。这一情况在出口和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中同样有所体现,唯一不同的是出口拉动隐含碳中外企占比有所增加,其中外企非加工贸易占8.7%,外企加工贸易占1.0%,且受出口影响,国企加工贸易拉动的隐含碳也有所增加,占0.9%。而在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中,只有非加工贸易存在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加工贸易不存在这一情况。其中国企非加工贸易拉动的隐含碳占比为94.0%,外企非加工贸易拉动的隐含碳占比为6.0%。

图1 企业异质性下的隐含碳排放

根据公式(4)计算可得,四属性企业隐含碳的自身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从整体分析,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其中出口拉动隐含碳中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为59.9%,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中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为78.2%。按不同企业属性分析,这一情况又有所不同。对于国企非加工贸易而言,无论是出口拉动还是最终使用拉动,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比例最大(分别占60.3%和82.1%),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则有所不同,出口拉动隐含碳中溢出效应的作用更大(占30.6%),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中反馈效应的作用更大(占11.9%)。对于外企非加工贸易而言,溢出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很大,其中出口拉动隐含碳中自身效应和溢出效应引起的隐含碳占比十分接近,分别为46.8%和46.7%,最终使用拉动的隐含碳中则是溢出效应占比最高,为80.0%。对于加工贸易而言,无论是国企加工贸易还是外企加工贸易,均只有出口拉动存在自身效应引起的隐含碳排放。

表2 企业异质性下隐含碳的自身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

出口拉动隐含碳 最终使用拉动隐含碳

自身效应 反馈效应 溢出效应 自身效应 反馈效应 溢出效应

CN 86366.1

(60.3%) 12900.6

(9.0%) 43851.8

(30.6%) 362864.6

(82.1%) 52467.1

(11.9%) 26407.8

(6.0%)

CP 1433.3

(100%) - - - - -

FN 6488.1

(46.8%) 903.8

(6.5%) 6471.7

(46.7%) 4471.1

(15.9%) 1145.7

(4.1%) 22521.9

(80.0%)

FP 1649.3

(100%) - - - - -

合计 95936.8

(59.9%) 13804.4

(8.6%) 50323.5

(31.4%) 367335.7

(78.2%) 53612.8

(11.4%) 48929.7

(10.4%)

注:CN为国企非加工贸易企业,CP为国企加工贸易企业,FN为外企非加工贸易企业,FP为外企加工贸易企业。

参考文献:

[1]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11):60-73.

篇3

碳中和: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节、植树造林、优化资源配置等治理二氧化碳的手段,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甚至是回收利用,以此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的。

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时代,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在感受到环境逐渐恶劣的同时,也在不断为治理环境而努力着,毕竟这关乎着人类的共同家庭,所以环境治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一些环境治理的热点,其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常听到的词,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含义。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属于二氧化碳治理工程中的一种概念,而在这项工作中,有一个概念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碳排查。碳排查这项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作为单位,来统计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个排查工作,在整个二氧化碳治理体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统计清楚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针对性地去处理,做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做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治理好环境,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且,从大的方面来说,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碳中和碳达峰的含义及意义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碳达峰的意义: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

篇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M].Beijing: China Statisties Press,2010.]

[16]Shrestha R M, Timilsina G R. Factors Affecting CO2 Intensities of Power Sector in Asia: A Divisi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1996,18(4):283-293.

[17]Lu I J, Lin S J, Lewis C. Decomposition and Decoupling Effec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n Taiwan, Germany, Japan and South Korea[J].Energy Policy,2007,35(6):3226-3235.

[18]Chang Y F, Lin S J.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 in Taiwan: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Energy Policy,1998,26(1):5-12.

[19]Ang B W, Zhang F Q, Choi K H. 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J]. Energy, 1998,23(6): 489-495.

[20]Ang B W.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J]. Energy Policy, 2005,33(7): 867-871.

[21]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4):4-14,79.[Jiang Xiaojuan.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 True Meaning, Multiple Influences and Trend[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4):4-14,79.]

[22]Nobuko Y. A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of Japanese Industrie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85 and 1995[J]. Energy Policy, 2004, 32: 595-610.

[23]岳婷,龙如银.基于LMDI的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效应分析[J].资源科学, 2010,32(7):1266-1271.[Yue Ting, Long Ruyin.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LMDI[J].Resources Science, 2010,32(7):1266-127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