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16:16: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1-01
数字媒体艺术较早就在国外起源并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沟通交流,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兴起,并开始了初步的发展。一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艺术设计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之于传统艺术创作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必要的补充与延异。它打破了传统的二维平面模式乃至三维立体模式,向多维化发展;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切身实际地去感受作品。一个好的数字艺术作品需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引人思考的故事内容等来为其支撑,这也就奠定了感性认识在数字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说起感性认识,理论上的说法是人们在实践过程,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会激发头脑中潜藏的感性素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需要有很强的创意性,而我们的感性认识是创意、灵感的基础和来源,可以说感性认识主宰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向及艺术性,因此它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时候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的作品是FLASH动画《拔苗助长》,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阐述道理。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构思作品,寻找创意点,这都取决于自己平日在生活中的积累,我感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想象力的局限、对美的感受力的不足(简单地说就是感性认识的积累不足)。
我们到各大美术馆或者翻看各国中外美术著作,可以从其中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感性认识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不可替代性。从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的美;从米勒的《晚钟》、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潘鹤的《艰苦岁月》等中外历史画、风俗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类社会事件的美和社会关系的美;从李可染的《漓江胜览》、施什金的《松林之晨》等中外山水风景画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异国风光的秀丽。
上述艺术创作包含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各个种类、各个不同形态的美,艺术家发挥自身的文化艺术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创造力等等将这些不同种类、形态的美上升为艺术美①,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从优秀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是数字艺术创作的源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通过将感性认识、感性素材创造性地与科学技术结合进而上升为艺术美。其实,不论哪种创作形式,说到底都是艺术观念得以呈现的一种方法、手段,还是那句老话,重要的是思想(即是感性认识)。所有的艺术创作包括文学创作都是这个道理,有的创作者就是因创作的需要主动地深入生活寻找材料,以弥补自己生活积累的不足。当初茅盾为写《子夜》,特意在上海资本家和金融巨头中搜集材料。鲁迅因对小镇生活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十分熟悉,因此写出了《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优秀作品,后来他想写一部关于的长篇小说,但因生活积累不足终要放弃。我们在肯定这些作品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在强调作者的生活基础。我的作品中采用了皮影元素,这是由于我个人比较偏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因此平日里比较喜欢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对皮影爱好及熟悉才得以创作了这次的作品。
在过去的20年里,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聚焦于外部营销,从一系列的互联网服务后嫁接营销二字就可以看出来:搜索营销、BBS营销、博客营销、社会化营销(包括社区微博微信)等等,早期门户是没有门户营销四个字的,但门户对企业的作用也就是营销一脉:广告、公关。另外,企业的营销应用还有一大块就是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将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得以变现。
推广和销售,对企业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显然,企业并不是只有这两个维度。有些企业有很重的仓储物流,有些企业有很重的研发技术,当然,所有的企业都有行政、人事、财务这块。这些职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有大量的电脑化数字化,但缺少大量的互联网化。
以招聘为例。中国企业大部分招聘的时候,还是比较不那么互联网化的。这也是在美国为什么linkedin能够兴起,而在中国,类似的服务做了近十年都没有太大起色的原因。在下一个十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改变。
在中国企业内部,互联网化的工具主要是IM和电子邮件。这的确给企业内部沟通带来了巨大的效率上的提高,但无论是IM还是电子邮件,都是比较轻型的服务,更多起到的作用是:互通消息、文件传输。它很难承载类似团队协作这类重型需求。OA作为一种软件,在过去一度曾大行其道,但在具体应用中——但凡用过的人,都会觉着非常笨重和不方便,尤其是OA在移动端的表现非常差,一点也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大趋势。
类似的企业内社交平台开始冒头,国外的YAMMER是其中一例,我愿意用“互联网化社会化的OA”来称呼它,这个服务后来被微软以12亿美元之巨购入帐下。按照中国互联网商业的一贯作风,国内当然有类似的服务出现,明道就是其中一例。
下一个十年,中国企业将更多地被互联网所渗透,有可能就在这十年里,“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行业慢慢消失,因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
个人
与企业不同的是,中国老百姓很大一个比例上已经完全互联网化——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沟通到购物到娱乐甚至是理财投资——都和互联网息息相关。
下一个十年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变化,极有可能是设备使用上的演变。过去二十年,我们主要依靠PC和笔记本,在最近两年,移动设备兴起,智能手机、平板成为一股潮流。这些设备被称为“手持设备”,与PC笔记本相比较,离我们身体物理距离更近。未来的趋势,将大规模出现离我们还要更近的设备:可穿戴与植入式设备。
可穿戴设备这两年在中国也有小股的兴起势头,比如腕带、手表,甚至是戒指、名片。但总体来说,目前的使用场景尚不够丰富,还不足以让大众们接受,现下主要的消费者都是对数字设备极其痴迷的一群人。虽然我个人暂时也想不出这个品类究竟能在什么场景下成为必需品,但我对它未来的前景还是抱以乐观。作为和我们距离最近的设备,可穿戴,会在下一个十年成为主流。
植入式设备,这个多见于科幻小说、电影电视剧里的东西,即便是在现在,也有了一些小规模的应用,比如在医疗领域。但当下可植入式设备,主要应用场景是人们一旦得病,需要它帮忙,而不是提升普通人的生活效率。比如大脑植入芯片能让人过目不忘,砍掉真腿装上义肢让自己行进更快,这类事今天别说做不到,即便做得到,还是有很多人不会接受——这还是人吗?
抛开任何价值判断的立场,我愿意相信的是,下一个十年,这类可植入设备会出现一些苗头,有可能还无法大规模的普及,但新闻报道、特殊人群(富豪)的使用,是可能可以预期的。
一方面,个体随身(乃至身体里)的智能数码设备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个体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之一:家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数码化设备。比如说电视机,这个品类会有两个细分品类:盒子与互联网电视机,都会很受欢迎。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内的家电行业,将被重新定义为“数码设备行业”。而且,连家具、电灯这些产品,都极有可能数码化和可联网。
故而,下一个十年,对普通人来说,那就是过去所使用的各种事物,都会成为一种“信息产品”,成为一种可以生成并传输数据的东西。
媒体
媒体也是一种商业组织,不过,作为比较特殊的一种商业组织(具有外部性、三方交易模式),值得拿出来特别说一说。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PGC(机构内容)这类专业的媒体受到了UGC(用户内容)的巨大挑战,而在未来的十年里,我们会看到EGC的大规模兴起,也就是企业内容。具体的操作手法类似企业自行开设社会化账号、推出app、制作网站等。这些工具在这两年已经可以被使用,而在未来,会更大规模的被企业所使用。
会出现所谓超级媒介平台,其本身可能并不是什么生产内容的媒体,但它拥有海量端点用户,并加以社交网络的组织。然后各种PGC、UGC、EGC在这个平台上百花齐放,而超级媒介平台所做的事就是将合适的信息推送给合适的用户:匹配。算法技术是超级媒介平台的核心要门。
普通用户对媒体内容的定制化会大大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会采用这种信息消费模式。定制化催生基于不同价值观的部落化,社群是未来互联网上的最重要特征,无论是阅读还是消费,都将伴随着社交关系链去展开。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42-02
一、引言
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尤其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兴时代,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技术发明的果实,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跨媒体,并且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型艺术,它在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下,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当前,人们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数字媒体也已经从最先的文字、图片传输发展到了视音频的传输。笔者作为高职院校从事数字媒体相关工作的教师,觉得非常有必要对数字媒体艺术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以期对自身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概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应该说是非常巨大的,而它们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们把信息的传播形式称作为媒体,而把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的形式称之为数字媒体。通常我们把数字媒体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数字媒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媒体形式,既是一种存储载体,又是一种物理传输媒介,还可以被理解为感觉媒体。从广义的层面来说,数字媒体就是一种包含多个学科的信息传播载体,属于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型学科。
因而,基于数字媒体的数字媒体艺术,指的就是一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于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就其字面来理解的话,数字媒体艺术必然具有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又是数字媒体,又必然具有应用技术和表现手段的特征,这种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形式,显然是当前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部分,往往通过数字技术或者媒体来进行创作。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待数字媒体艺术,它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它的核心就在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其表现形式为电子媒体或数字媒体,其表达内容也多是数字媒体形式的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的作品形态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动态表现艺术作品和静态表现艺术作品。动态的往往又被分为电脑动画艺术和数字视频编辑和后期特效艺术。静态的主要涉及到印刷品,喷绘作品,数字照片,网页图像或单帧的渲染图片等。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应用领域,把它分为广告设计,建筑与工业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根据不同的设计学科,我们又可以把数字媒体艺术分为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
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艺术是社会的镜子。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电脑等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时候,视觉艺术工作者们就开始也适应时展的潮流,开始将传统的纸和笔作为艺术创作使用的工具,转而向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科技求助,从而自然而然的诞生了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事实上,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而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最先出现的也是工程图,并不能算是艺术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最早出现的数字媒体雏形在满足了基本功能需要以后,也开始逐步的向着艺术化创作的方向发展。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一般把数字作品称为“电脑绘画”。数字媒体艺术真正成为现实,还是从1968年的首届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开始,那次巡回展才真正开启了计算机美术向着艺术设计领域发展的新天地。然后发展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电脑画家这种职业的人才。又过了十年左右,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简单的数值计算作图程序逐渐向丰富的二维图形图像系统和三维动画系统发展。进入九十年代,数字媒体艺术获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拥有了更加丰富、高效的创作与观摩的手段。因而,我们把数字媒体艺术总结为融电影、动画、录像、声音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封闭的艺术交流和传播方式,实现了交流与传播的全球化和互动化,跨越了国际,将成为网络时代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都很好了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综合性,它有机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对于加快我们文化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只有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完美结合,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生命力,从而走向世界,获得世界文化认可。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数字媒体艺术不能失去民族个性,因为越是全球化的东西,就越需要深入挖掘其民族个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不断追求具有国际化语言和中国本民族内涵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新思路。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要充分尊重艺术的民族性,同时也要积极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加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在展示自己艺术魅力的同时,不断的改变并发展自身的艺术,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永存。此外,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的综合性,注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联,更要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关联,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四、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前景分析及其应用实践
在当今这个时代,谈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各种数码设计和绘画到处可见,它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平民化的艺术形式。但是,这种先进的科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这会严重影响其在受众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得某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会阻碍该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我们要充分注意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必须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要富有艺术文化的底蕴,不断的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才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艺术性。我们要用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数码设计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常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往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这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不论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如何界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开启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天地。作为艺术来讲,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有强烈的审美思维,要以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作为特征来把握和反应世界。只有这样,数字媒体艺术才能真正称得上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都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应用与发展这些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并有机融合时展的脉搏,融入一些全新的实用可行的新的视觉技术,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界面变得更为人性化和情感化。同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数字媒体艺术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非常迅猛的边缘学科,使得人们对于艺术表现的手段、形式和载体以及对于艺术表现的认识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外,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应该努力借助于这些先进的手段来创新自己的内容,整合与提升各种人文资源,创造与开发新的市场需求,多方面提供现代文化产品,使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文化事业向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业方向发展,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革命性变革,就是文化内容的创作在一种数字虚拟现实环境技术形态中获得完美的实现。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应该是技术与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它已经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很好的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和表现空间,同时又是现代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必然产物。面对着数字媒体的增长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进步造成的媒体实用的方便性和多元化,使得创作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专业艺术家”的唯一身份,数字科技不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领域,更是当代艺术得重要载体。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没有问题存在的,我们也要注重解决其在应用实践当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作为当今主要信息渠道的作用,满足人们对于数字媒体存储管理、、互动平台的交流互动需求,在努力挖掘数字媒体最大价值的基础之上,广泛应用于广电系统、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广告展示等领域。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已经随着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快速成长起来,但由于受到数字媒体承载网络的带宽大小、普及程度、融合程度的影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也因呈现出三个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视音频等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广电领域。第二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多行业运用。第三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跨行业跨网络的大发展阶段。无论哪个阶段,我们都要努力开拓出数字媒体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正进入数字媒体快速增长时期,其相关产业等都已蓄势待发,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我们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调整改造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全民文化教育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可以把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各个领域,让它在各个领域发挥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的光辉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心怡.朱琪颖.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趋向[J].包装工程,2008,(7):110.
[2]上海市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助推数字媒体产业“跨”越发展 .2009.22266.64.1318080/xxzx/maimain_coid=10&top_id=10&main_
atid=6801.
从媒介演化史上看,数字媒体艺术应该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mediaart)的一种。媒体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的诞生。区别于传统绘画、雕塑等手工艺术,媒体艺术依附于技术、商品和传媒,通过摄影、电影、海报、招贴、广告、印刷图像、机械装置等非传统艺术形式,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启发和影响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未来主义招贴(见图1),杜尚的动力装置,罗钦可、汉密尔顿的摄影拼贴,利希滕斯坦、安迪·沃霍尔的丝网波普以及白南准的录像装置等都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战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兴盛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媒体艺术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光学媒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通常都蕴涵了机械、技术、大众、民主、传播、通俗、解构、恶搞、拼贴、时尚、商业和娱乐等要素。因此,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必然要追溯媒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史。曾经撰写过《电影的虚拟生活》、《数字的解读》和《新媒体诞生后的哲学》的新媒体研究知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德维克认为:“从当代的角度来看,电影应该仅被作为源自19世纪的媒体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复杂的各种媒体技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的一支。它包括计算技术的系谱学,以及扫描、电子记录和传输的系谱学。”他进一步指出,“每一种艺术的媒介都是不断创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新的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概念,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艺术媒介。”同样,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邱志杰等人也从艺术媒体演化史的角度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他通过考察录像艺术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乌托邦到语法阶段,再从诗学阶段到它的边缘化时期,由此归纳和暗示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媒体艺术发展规律。邱志杰指出,新媒体艺术产生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矛盾:一方面,现代主义对于新技术、新世界充满着乌托邦的热情,由此产生了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技术崇拜美学;另一方面,出于对机器的恐惧和对原始乐园的怀念,则产生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梦魇。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arshalMcLuhan)关于新旧媒体演化的观点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和意义。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技术都要改变人的整个环境,并且包裹和包容老环境。它把老的环境改变成一种艺术形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后浪推前浪”,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包括既排除(新媒体使旧媒体成为老旧过时)但又包容(新媒体以旧媒体为其内容)的演进历程,从口语、书写、印刷到电子媒介莫不如此。麦克卢汉的这一贡献使人们认识到:“媒介即讯息”,所有媒体的“内容”便是另一个媒体。借用麦克卢汉的思想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数字媒体正是在利用、改造、解构、拼贴和重构传统媒介(如文本、影像、图像、版画、电影、动画、音乐、戏剧或表演)的过程中,将旧媒介作为内容或艺术形式,并由此建构出自身的“数字化”媒体艺术特征和体系。因此,媒介理论是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本质的钥匙。
二、符号学和语言学是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工具
人们对当今时代有着形形的命名:全球化时代、消费时代、后现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读图时代、影像时代、视觉文化时代……或许可以概括地说,这是一个数字媒体文化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和跨国资本主义语境中,电子传媒和数字媒体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凸显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导致一种迷宫式、镜像式的“碎片文化”特征的浮现,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有“新麦克卢汉”之誉的“后现论
先锋”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ard)指出的那样:当代的社会是一个“拟像的社会(societyofthesim-ulacrum)”,其文化特点就是传媒符号的激增,其结果造成表征与现实关系的倒置。鲍德里亚借鉴了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并对媒介符号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鲍德里亚认为,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对于产品或艺术品的复制,现代社会的复制则是一种无本无源的符号意象的增殖;艺术和传媒用符号来使实在消失并掩盖它的消失。在他看来,“在符号统治一切的社会中,一切存在应该是符号物的存在,真实、原件和原初都已荡然无存,虚拟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存在。”数字媒体艺术正是当代社会“虚拟化”的写照。这种艺术形式(如虚拟现实、多媒体互动装置、软件艺术和网络艺术等)无一没有虚拟、沉浸的美学特征和超现实体验,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构建符号或虚拟的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艺术再现的议题,使艺术创作不仅不再局限于“再现真实”,甚至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语境。例如,2010年的电影《阿凡达》凭借强大的数字建模、数字3D虚拟摄影和“表情捕捉”创造了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的奇观和异族纳美人的形象,这种完全凭借概念设计和数字技术创造出的虚拟存在,恰恰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符号学与虚拟美学上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艺术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LevManovich)指出:“在计算机时代,数据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而起作用。被某个程序所使用的信息就是使用者认知过程的输出。”
他还提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质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存在。非物质性(nonmateriality)或符号性是这种存在方式的基础。从这个最基本的性质又可以推导出数字媒体物质层面的其他一切特性(图像思维模式、非线性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时空特性以及交互性的艺术体验)。曼诺维奇进一步认为,数字媒体有五个原则: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和编码译码。其中数值化是首要的原则。数字媒体可以描述成数字函数,可以用数值来计算或编程。而数据化使现实世界“分散、重组与合成”成为可能。正因为这种数字特性,使得数字艺术的虚拟存在和交互成为可能。正如大卫·罗德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活》中指出的,虚拟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人们在一般语境下认为理所当然的意义。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必须理解虚拟的含义,而符号学和语言学正是人们借以理解虚拟世界的工具。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
根据媒介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艺术学的原理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其内容应该包括:①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研究。包括该学科的界定、门类、特征、美学、交叉领域、表现规律等内容。数字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包括历史、事件与发展趋势研究,探索媒介和“媒介艺术”的演化规律。③数字媒体艺术创意方法学的研究。包括广告、影视、媒介公司的案例研究,创意思维、作品分析、调研与统计、受众行为和心理研究,以及设计步骤与流程研究等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领域研究。其重点在于理清学科与就业的关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要注重其交叉和重叠的应用领域的研究。此外,国内的一些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如许鹏教授等还建议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民族特色内容纳入研究范畴,提出“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理论。”该建议从另一个视角拓展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向。
为了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数字媒体艺术在应用领域中的分支和相互关系,结合目前国内外高校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设置的资料,本文通过信息视觉化的方法归纳和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产品的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学科内容如下。
(1)时基媒体领域,数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动态媒介(片头、栏目包装、MTV等)、Flash、DV等归于此。按照新媒体研究学者、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兰迪·克鲁福的观点,该领域属于叙事逻辑的领域,与视听语言、蒙太奇理论、戏剧结构、角色造型、场景、表演、剪辑、媒介艺术史等课程相联系,它们同样具备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并更侧重观赏性。
(2)交互产品领域,包括网站设计(博客、购物网、体验馆、视频网、SNS社区、游戏社区等)、
手机软件设计、iPad内容设计、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产品、交互设计、信息设计、UI界面设计等。其知识体系属于数据库逻辑,克鲁福认为:“在叙事逻辑中,控制权在讲故事的人手里;在数据库逻辑中,控制权在接受者手中,……所以是用户控制导向的。”因此,该领域更侧重用户的需求性以及交互性的研究,包括信息架构、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和社会学-人类学方法等。
(3)互动娱乐领域,主要指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装置艺术、交互动画、虚拟漫游、交互墙面艺术等,既有“时基媒体”的特征又有“交互性”的特征,并属于更侧重观众或玩家“体验性”的艺术。这部分内容同样与上述两个领域存在相互重叠区域。
(4)传统媒体延伸领域,主要指基于纸媒或户外展示的平面设计、摄影、广告、插图与漫画设计、
信息导航设计等。该领域往往更强调数字设计工具的高效率和丰富性。此外,在图2中,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计算机创作语言、工具或平台用虚线表示,其与媒介产品设计的重叠可以表示这些创作工具所涉及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