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7 15:1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检验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检验的意义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400份血液样本,其中男217例,女183例,年龄26岁-64岁,平均年龄为(45.1±4.9)岁。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告知其晨起空腹,抽取其4mL静脉血,分别盛放于不同试管中,并将其每名患者的血液样本平均分成2分,之后进行如下操作:①将EDTA-K2抗凝剂稀释成不同浓度比例,分别为1:10与1:50,之后分别加入患者的血液样本中。②分别将平均分好的血液样本放置于5oC环境中,放置约30min后使用迈瑞BC6800仪器对其中的一半进行检测,放置约2h后对另一半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①不同比例抗凝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②不同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不同比例抗凝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经过检验可知,与1:50的抗凝剂相比,1:10抗凝剂的各指标含量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

2.2不同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篇2

检验医学,又称为实验室医学、化验、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检验医学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均为医学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实证。检验医学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如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各种体液的显微镜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含致病性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细胞学检查、各种组织及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甚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各种生理功能的检查,且其内容与应用的发展十分迅速。尽管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在检验科,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患者受检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控制及标本的保存运送等,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是必不可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 有效沟通,使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充分发挥检验的临床价值

首先,检验科室在开展每一个检验项目之前,一定要向临床医师积极宣传,做好培训,应该彻底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应用的局限性等,要准备的告知临床医生与护士;同时,临床医生对如何正确采集标本也了解的很少,如进行血液培养时,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流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及时、准确地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才能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医疗费用。采血时机:应在用抗菌素治疗前,最好在患者发冷发热前半小时采血为宜;采血次数与间隔:急性感染患者:从两臂分别采2份血样;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4h内采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发热原因不明患者:24~48h后可再采血2次,间隔不少于60分钟。这些都是在采血前需要了解的,否则就很可能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另外,不同疾病的病因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程中也会有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护人员要不断根据实验的方法、诊断意义、原理以及可能干扰实验的各种因素有较细致地了解。有文献资料介绍,在诊断心肌梗死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0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不但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可能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失治、误诊,从而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临床工作时刻要求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经常性地进行交流、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标本从患者到实验室的环节众多,必须步步谨慎。这就要求临床医师熟悉患者的各种情况,要求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规范操作、完善制度并使用安全性好且质量高的采血用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2 检验科工作人员要及时向临床科室介绍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医学检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建议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给医学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必须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检验项目的更新和临床意义,合理选择检验项目,节约医疗资源。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开展新的检验项目之前,一定要,应当及时将相关资料、说明书、适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说明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包括标本如何采集、对于标本采集的时间有无具体要求、指标的意义和其他相关联的一些指标的鉴别,如果项目很复杂,临床医师不易理解和操作,可以开展专题培训向全院医生进行介绍,这样就可以避免日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例如血尿的检测,确定血尿发生的部位十分重要,尿三杯试验可以了解血尿的来源,方法十分简单。如取3只杯子,在一次小便中,取3只杯子,在一次小便中,第一杯取前段尿,第二杯取中段尿,第三杯取后段尿。如第一杯为血尿表示血来自尿道;第三杯血尿为终未血尿,病变多在膀胱或后尿道;第一杯、第二杯、第三杯均呈血色即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或在膀胱以上的泌尿道。如不能按照如此留取标本的顺序,实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对于临床工作造成影响。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生、护士的配合沟通,检验科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是最基础,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过程是由医生、护士完成的。目前,很多临床医生不能准确申请检验项目,未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目,墨守成规。当检验的结果不能与临床相互符合时,不少临床医生常常怀疑检验科的真实水平,更有甚者当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的结果不可信,增加了医患矛盾,甚至于造成医疗纠纷。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情况,

篇3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然后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医学检验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带来观念的变化

 

“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使检验学科建设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化仪器的应用和标准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结合,多数人认为译名为检验医学较为合适,因为这名词说明此学科和医学活动紧紧连在一起。使检验科工作任务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基础上更应结合临床。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它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长期以来,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以纠正。

 

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这个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基础医学的发展及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更多地、更直接地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指标,如何将这些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能合理的选择实验,正确的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如何恰当的收集与运送标本,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从临床上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等,都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不难看出,检验科的知识结构、人才构架[4]、学科发展方向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在要求我们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的同时,具有更多的临床知识,成为新世纪的“临床型检验人才”。

 

2循证检验医学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的新概念逐渐引入医学领域,不断发展,日趋成熟,成为一种医学实践的新模式,是一门新兴临床学科,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5]。循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找到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评价新的仪器、项目,使检验医学的各种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解决现代检验诊断面临的挑战,循证检验医学将推动现代检验医学向前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和循证医学对于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检测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与临床诊疗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实验指标作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而这些实验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应用价值又需要通过循证医学客观的评价。循证检验医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估临床检验技术是否准确、可靠、安全、经济、有效,以提供最佳的检验证据,协助临床医师做出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决策。循证检验医学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决策依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实践意义表现为:①适应卫生经济学要求,采用循证医学模式,对常见疾病的检查项目采取科学合理组合,选取可靠诊断指标,剔除不合理或对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无重要价值的检验项目。②根据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可靠结论,不断制定或修改实验室和临床诊断标准,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实验室检验效率。③米用循证医学模式对目前使用的检验项目重新评价其临床价值。

 

循证检验医学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诊断证据,找到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评价新的仪器、项目,使检验医学的各种检测经验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解决现代检验诊断面临的挑战,循证检验医学将推动现代检验医学向前发展。

 

3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仪器应用

 

现在全国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快速提高[7],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进口仪器和试剂的应用。当然,适当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会推动我国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也自然地带动了生物信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高通量检测方法(highthroughputtesting)的诞生[8]。高速DNA测序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使得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能够尽早完成。基因芯片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和蛋白组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4

一、前言

检验医学是一门覆盖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是现代医学实验室技术同临床医学的一个结合,现在已经形成了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不同的亚学科。检验医学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整个过程,有助于为产生疾病的病因、过程和病损机制提供一系列科学信息,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实践[1]。临床医学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而检验医学的发展以及创新有进一步推动现代医学的进步,检验医学正在向着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医学学科的方向发展。

二、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我国过去常将“医学检验”作为学科名称,直至2000年我国将检验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中华医学检验杂志》改名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这才促进了“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近几年,高灵敏度、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健全的实验室信息网络建设、高通量、自动化、多元化的检测手段以及快速发展的循证检验医学等都有效促进了检验医学的细化和深化。在临床基础检验方面,多应用全自动多分类血细胞计数仪和血液凝固仪,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临床抗凝疗法监测的可靠性。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方面,应用了单克隆抗体和标记免疫分析法,有效提高了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很多试剂都进行标准化和商业化,这进一步保障了培养基的质量且有利于减少检验时间[2]。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面,应用连续动态监测法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医学检验的发展,促进了很多技术手段的创新,也使人类对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有利于人们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从而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检验医学发展趋势

现代检验医学主要呈现出如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集约化、规模化

随着大量临床标本及检测效率的快速提高,使得检验医学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将实验室项目全部集中到大型实验室,实现实验室集约化;检测作业实行无人化以及流水化,并全面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从而实现人员的集约化;将多种检验项目进行整合并在模块化检验仪器上面一次性完成,从而实现检验项目的集约化。

(二)小型化、简单化、床旁化

近几年,保健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慢性疾病实现了自我监测,急病症得以快速诊断,疾病患者可以进行个性化诊疗,这一系列的进步都要求检验技术向小型化、简单化以及床旁化方向发展,也就是“床旁检验”(POCT)[3]。近几年出现的大量的高精尖分析技术有效推进了POCT检验的成熟化,并使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成为现实。

(三)独立化

近几年,社区医疗服务逐渐普及,但很多的社区医疗服务站都没有中高档次的检验设备,这要求建立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这也同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

四、检验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有着很大的意义,这使得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和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检验工作的重点成为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报告,并配合临床进行疾病诊断以及治疗。同时,通过加强检验和临床沟通,也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管理的加强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此外,通过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可以有效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还可以从临床上得到很多不同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对试验方法和临床价值进行综合性的评判,进而有效完善操作规程并进一步推动医学新项目的开展。但现阶段,实验室所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喝临床进行充分的沟通,这主要是由于其缺乏信息传递组织管理体系[4]。通过医院建立一个检验和临床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实验室渗入到临床当中,从而深入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等不同方面当中。

篇5

2指导医护人员合理采集、保存和及时运送患者体液标本

除临床医生以外,护理人员是指导患者准备标本和正确采集患者标本的关键环节,加强检验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可使检验前不合格的标本大大降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纠正护理人员的不正确观念。大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检验分析工作是检验科的责任与其无关的错误观念,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进行采集标本,不管采集的是否合格、保存是否符合标准就直接送检,最终造成标本检测结果不准确。第二,加强检验知识的继续学习,多联系基本技术。由于检验新技术的发展和检验项目的增多,护理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基本技能知识不扎实;没有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忽略了内源性因素等的影响,将正确采集适合检测标本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三,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督促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检验相关的讲座和技能培训,加强与检验科的合作,制定相关文件和操作规程,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3开展检验医学信息服务工作

随着检验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各个科室之间分工越来越细,临床医生难免会对部分检验项目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如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仪器、时间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些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检验科可以推广宣传教育工作及信息化平台,建立检验项目查询系统和编制检验项目手册。主要介绍检验项目、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设立专人专门咨询电话,如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分析前检验质量和结果解释,面向全院医护人员和患者;定期或不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检验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持续改进;邀请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到检验科参观,从而更好地了解检验科。

4我国临床检验医师的地位

篇6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首先,医院做了相关介绍和有关的规定,及其在院的个人形象,服务态度。在其中感受到了医院的辉煌成就也及严密程度。即此,暗暗的为自己鼓劲,不求做到最好,只求做到更好。

医学重之于细心与责任。刚开始觉得好朦胧,动手能力差,精力不集中,但这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以及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明白了许多试剂的用途和检验某种成分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对血液的检验有了更大的明知, 在血液临检,看着自动做剖析的流式细胞仪,再回想教师课堂上所解说的内容,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在体液临检,老师经常会让我们来看看样本。而这些来自不同人的、或阳性或阴性的样本才是我们今后所要面对的。对于如何采集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如何收集标本,如何分离,如何进行检测都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静脉采血。在静脉采血中的一却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快速准确的取血。以此,应做到几点:准备、按摩、消毒、针刺、拭血、吸血、加样。随之仪器将会自动进行分析,最后只用打印出结果就可以了。形式虽简单,要有效力和熟练,就必须多练,取

得质量触就成果。

感受这医学的严密,从而陶冶自己的严镇。将病人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用心去体会病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只要你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病人就能感受来自你手心的力量,也许他们就会获取一份战胜病魔的决心与信心,疾病不攻自破。病人手中一张张的报告,看似简单,其实这是经过一位位教师的质控、实验、检测、检查、复核,这一步步慎重操作得出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固然在外人看来检验人员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当不测或者特殊病症呈现时,才发现日复一日的积聚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检验人员不只仅请求对专业学问牢记在心,也更需求大量的实践操作经历。

认识到医学学习永无止境,能够认真学习。 有同情心地体察体谅他人 ,有责任感:地义感及负责尽职的态度, 有诚实地勇于面对及承认挫折,有虚心的态度以病人为良师,人外有人,有服务心的为人群谋福利的奉献精神,坦然开阔的胸襟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再次走进病房,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份安慰;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真诚。

篇7

2检验医学的意义

检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噶,他除了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之外,还是医生的判断依据,因此联系的是患者、医生和医院这几个严肃,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反映。精确的检验能够让评价更加准确,治疗更加有效,对临床用药指导具有帮助,让医疗水平得到提升。因为以上的一些作用推动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检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而且正发生着改变,过去检验医学仅仅是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作用,而如今其逐渐的发展为核心地位,没有医学检验,很多的临床治疗都无法正常开展。

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临床实验室的重点是在检验质量上,因此检验人员需要和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和沟通,来解决问题。3.1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1)检验科负责人需要参与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中,这样能够加强检验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的直接交流让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检验医生需要多主动的去交流和探讨,在检验过程中存在疑问的时候,要向医生和患者进行核实,以便更加准确的进行检验。(2)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因为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检验医学的结果是诊断的核心依据,其并非是单纯的数据提供部门。以前检验可是一直都是作为辅助可是存在,而如今,检验科室应该被重新定义,其地位得到了提升需要参与到诊断中去,通过精确的诊断来为临床提供参考检验,而且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和核心依据,这样的地位是过去所达不到的。(3)丰富临床知识储备,提升临床意识: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是单向的,应该是双方面都给予重视,培养良好的意识,掌握丰富的知识。检验科室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强化,同时还要对临床意识进行强化。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应该包含了为临床提供一些资料需求以及信息,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实验室人员专注于技术研究,他们往往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这就导致了临床和检验之间的断层,失去的联系的桥梁。所以检验科需要对目前的人员结构以及人才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引入医疗系的毕业生来让检验科更加的贴近临床部门,安排检验医师的岗位,让临床和实验室之间具有比较直接的沟通和联系。3.2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检验的了解来将检验项目合理的搭配,来提升检验的有效性。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不需要将全部的几十种物质标本逐一的检测,不仅是时间的浪费,更加是财力和人力的浪费。所以临床医生在检验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注重关联性,这样通过知识的交互,才能够让临床医学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两者的共同提升。刚刚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因为目前的检验项目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停留于表面,对于很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都一知半解,甚至不知道,这样就导致了临床和检验之间的脱节,检验使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临床无法掌握其效果,这样是对科技应用的不力,也是临床效率提升的阻碍。所以对临床也好,检验也罢,相互之间对于新技术和方法的相互学习和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渗透才能够相互融合,两者的紧密结合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具有促进意义。邀请检验医师来临床科进修讲座,对其进行新项目新技术的讲解,让临床医生对于检验项目有更深的认识和比较。

篇8

结果:本组80例患者的肾功能与肝功能均为正常,其中17例患者的叶酸水平低于正常值,26例患者的维生素B族水平低于正常值,37例患者的血清中铁含量低于正常值。本组80例患者中有19例血小板含量低于100×109/L;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含量最少为1.8×109/L,最多为12.4×109/L,平均含量为6.8×109/L,有72例患者的白细胞含量未达到4.0×109/L,其余患者的白细胞含量为正常值;患者外周血的最少血红蛋白含量为35g/L,最多血红蛋白含量为110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67.3g/L,有21例患者出现重度贫血,34例患者为中度贫血,25例患者为轻度贫血。

结论:在贫血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时,应该给予各方面的血液检验,以利于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血液检验 贫血 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75-02

贫血是临床血液疾病中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很多系统性疾病都会导致贫血的发生[1]。通常营养不良性贫血被划分为缺铁性贫血以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后者是最为常见的营养不良性贫血类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2]。为能够提高贫血临床的诊断准确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完整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完整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为(47.22±6.92)岁。临床症状:本组80例患者均有活动时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等临床症状,其中,25例患者有口腔黏膜溃疡或者舌炎症状,18例患者有肢体麻木症状,23例患者有神经性症状,19例患者合并患有下肢浮肿,11例患者债券性贫血性心脏病。

1.2 血液检验方法。本组80例患者均进行空腹采集3ml静脉血液,对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然后进行血生化检查。参照检测结果,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鉴别与诊断,并按照有关的规范制定检测说明书。

1.3 其它检查。

1.3.1 贫血病因检查。主要检查为患者的胃肠道的内镜检查、大便的虫卵、大便有无隐血、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以及核素检查、组织病理、免疫学、血液生化检查等。

1.3.2 网织红细胞计数。在对本组患者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查时,应该注意:①通常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计数是增高的;②治疗有效的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也呈增高趋势;③在当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时,应该注意患者是否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1.4 诊断依据。参照我国的贫血标准,女性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测定值

1.4.1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①患者血清中铁含量降低,但总铁的结合力明显提高;②应用铁剂治疗临床疗效显著;③骨髓铁染色与骨髓象的检查有缺铁的表现;④外胚叶组织有明显变化;⑤患者有小细胞的低色素贫血现象发生;⑥患者曾有缺铁病史。

1.4.2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依据。①由其他原因引发的巨幼红细胞贫血;②未发现有并发性的脊髓症状;③巨幼红细胞骨髓象血象发生变化;④出现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主要原因为叶酸或者是维生素B12的生理需求变大,以及由偏食导致的营养不良。

2 结果

2.1 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本组80例患者的肾功能与肝功能均为正常,其中17例患者的叶酸水平低于正常值,26例患者的维生素B族水平低于正常值,37例患者的血清中铁含量低于正常值,但总铁的结合力皆比正常值高。

2.2 外周血的含量。本组80例患者中有19例血小板含量低于100×109/L;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含量最少为1.8×109/L,最多为12.4×109/L,平均含量为6.8×109/L,有72例患者的白细胞含量未达到4.0×109/L,其余患者的白细胞含量为正常值;患者外周血的最少血红蛋白含量为35g/L,最多血红蛋白含量为110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67.3g/L,有21例患者出现重度贫血,34例患者为中度贫血,25例患者为轻度贫血。

3 讨论

虽然贫血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血液疾病之一,但是却不是具体疾病的一种,各种系统性疾病都会引发贫血现象,贫血病症的发病因素不同,也可以将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液特点表现出来,可以总结成多种综合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的贫血症状、溶血性的贫血症状、缺铁性的贫血症状等。在临床的研究中表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中,发生贫血现象的几率最高,并且发生贫血的概率要高于发生白细胞疾病的概率[3]。在世界权威组织之一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中显示,全球有大于25%的人群患有贫血疾病,主要是由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红细胞酶的基因缺陷引发的。

贫血是一种病情发展较慢的疾病,临床表现特点较不明显,所以如果临床表现不明显,则很容易被患者忽略。巨幼细胞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妊娠期妇女和婴幼儿很容易发生该类贫血疾病,在内科疾病中,老年患者发生巨幼细胞贫血疾病的几率也较大。老年患者出现巨幼细胞贫血症主要是因为患者出现吸收不良、消耗过多的现象,如钩虫病、接受过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等。需求大但是摄入量较少,如厌食、偏食等。在临床的治疗中,患者均没有出现早期贫血表现,而是因为缺铁症状的加重,使患者出现缺铁酶活性降低、缺血、缺氧等现象,同时伴有脑血管、心脏病、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如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使病情逐渐恶化。

在贫血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中,需要对血压的各方面进行检测,使临床诊断和鉴别的准确率得到提高。所以,综合性血液检验效果在目前的贫血诊断和鉴别方法中较为理想,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篇10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篇11

随着检验自动化的飞速发展,新仪器的不断购进,这要求检验人员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并将此项工作制度化。检验人员可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临床需求和建议,回顾近阶段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可向临床医务人员提出建议,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真正做到相互促进,提高医疗质量。在非典型性间质性肺炎流行时期,为加强检验科设备,本科获赠1台日本SYSMEXpocH-100i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可采用全血模式检测,省去了半自动的稀释步骤,方便快捷,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标本采用此仪器检测会出现血小板偏低的现象,血小板计数为(50~80)×109/L,有些甚至低至(20~30)×109/L,但患者无出血症状,且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数值均为正常。在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会上,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这个问题经常被询问,甚至外科有几位患者因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而将手术时间推延,当时这一结果被认为是护士抽血不顺利或抽血后未混匀。但有2点疑问却难以解释:(1)为什么以前用日本光电MEK-5108K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时很少出现此现象,而日本SYSMEXpocH-100i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却频频出现;(2)环境温度低或远距离医疗点送来的血样更容易出现此现象。后来发现此现象被称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与使用的EDTA-K2抗凝剂有关。EDTA-K2是一种钙配位剂,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因其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广泛应用于血细胞计数检测,但当体内存在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抗体时,该抗体可以与GPⅡb/Ⅲa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体外接触到EDTA时,会产生血小板凝块、血小板卫星现象或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凝块等,诱导血小板聚集,用其抗凝的全血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时,可能会出现EDTA-PTCP。住院患者EDTA-PTCP的发生率为0.13%,门诊患者为0.10%[4]。手工计数或采集患者末梢血在稀释模式下检测,可以纠正ED-TA-PTCP。这表明检验人员只有深入临床,随时了解临床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相互促进,使检验这门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

2检验科应向临床作好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工作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标本的采集时间与方法、检验科室内质控工作等。临床对检验科部分结果不理解,与临床不了解检验的方法、技术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如梅毒的假阳性率为1%~2%,老年人的假阳性率会更高[5],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nemapallidumhemagglutinationassay,TPHA)是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其特异性较高;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plasmareagincirclecardtest,RPR)采用抗类脂质抗体,无特异性。凡是能够导致体内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都能够使RPR的检测产生阳性结果,如肿瘤、丙型肝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肺炎、慢性肾炎,甚至妊娠等。但梅毒以外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特点,即RPR的滴度比较低。临床检验中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是较常见的问题,并非检验水平差,而是由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任何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作为临床医师,应学会在众多的检验报告中去伪存真,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而作为检验科医师,也应在检验出现可疑结果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解决临床的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临床误诊率降至最低。

3检验科应积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会诊

合格的检验师必须了解临床,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临床医师的疑问。本科微生物室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出并实施以下改进措施:(1)临床标本无菌采集后立即送检,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2)取脓液标本时,先用无菌棉签将脓液去除,取基底部渗出物送检;(3)所有送检标本,应先进行革兰染色,必要时做抗酸染色,初报涂片结果;(4)所有标本应在1h之内接种。细菌室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负责人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进展,积极参与临床会诊、讨论,了解检验与临床的关系,积极与临床沟通联系。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93-02

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理论和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免疫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其他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其实验教学模式仍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学科的实验教学水平。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传统的免疫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两类技术。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免疫学实验教学一直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实验内容(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E花环形成实验等)多以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虽然经典验证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些独立的实验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需花大部分时间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操作及注意事项;学生听讲后仅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流程机械地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经过多年反复验证了的实验,只要符合实验条件、学生操作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差错,均可得到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多以撰写实验报告为主

传统的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较单一,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一般要求撰写一份实验报告,然后依据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记录一份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的书写基本上是实验讲义内容的抄写,依次按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的顺序详细列出,而往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不足。因此,这种评判实验效果的机制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实际科研能力的提高益处不大。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及教学模式转变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一次重大革命和突破,该理论的提出给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走上临床或科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免疫学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由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更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逐步对实验教材进行了更新,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精简验证性实验,努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1.保留经典验证性实验。免疫学中的经典验证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典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一方面,我们保留了免疫学实验中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实验等教学内容,保证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及应用的掌握;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展了目前临床检验和科研中广泛采用的ELISA技术等,保证学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所需。

2.努力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在开展综合性实验时,要注意与经典验证性实验的紧密衔接,在覆盖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性、综合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完成实验,最后分析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更好的结合,最后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然而,设计性实验在广泛实施方面也面临着困难,与传统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材料消耗较多,教师工作量倍增,并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使得学校实验资源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因此,设计性实验在我校主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和研究生班开展。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倡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切实完成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而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知识意义建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意义建构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包括实物情境和虚拟情境,其中实物情境包括实验设备、示教等物质条件,虚拟情境包括设置问题、多媒体教学等虚拟条件。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问时,才会去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操作步骤,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讨论。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课堂是最适宜开展合作学习的场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小组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激励,不仅实现了全体小组成员的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角。在针对设计性实验开展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定实验题目后,课堂下通过自主及协作的方式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方式确定实验方案。课堂上,小组成员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讲解实验内容、论述实验方案,并做可行性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对于疑点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解答,最后再由教师对该实验各个环节给予指导、纠正与补充。

5.尝试虚拟性探究教学。虚拟性实验采用了视频、动画演示和交互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可以从直观、微观、亲自操作等多个角度体验实验过程,且可反复操作。随着相应的实验教学软件的发展,使得一些难以在课堂实验教学开展的实验项目得以开展,比如放射免疫分析、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检测、单克隆抗体制备等。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筹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以期能全面展现免疫学实验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和实验技能。

(三)实验考核制度改革

免疫学实验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当同时完善实验课程考核程序,既注重实验结果考核,也注重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这样多尺度的评估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授课方法,优化了实验考核方式,最终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化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