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7 15:1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经济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经济分析

篇1

石油、煤炭等都是当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我国来说,石油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在能源结构上,主要呈现为煤多油少的局面,因此国家曾经提倡以煤代油的能源政策。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变化,电厂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成本问题也日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厂加大节油降耗的力度,对发电成本进行控制。对此,可以在电厂锅炉中应用等离子点火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节油降耗,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等离子点火系统及原理

1.1等离子点火系统

在等离子点火系统当中,主要由等离子发生器、直流电源、点火燃烧器、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等离子发生器能够对50kW~150kW电功率的空气等离子体进行产生,直流电源能够将三相380V的交流电源整合成直流电源,向发生器供电。点火燃烧器配合等离子发生器使用,对煤粉进行点燃。控制系统采用了数据总线、通信接口、CRT、PLC等部分构成,能够实现全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具有50kW~150kW的输出功率,且连续可调。压缩空气压力在0.12MPa~0.4MPa,流量在150m3/h以上,且能够保持洁净无油。冷却水压力在0.3MPa以上,流量在10t/h以上,t在40℃以下。

1.2等离子点火原理

在等离子点火装置当中,对直流电源进行利用,基于相应的介质气压条件接触引弧,在强磁场控制下,对稳定功率定向流动空气等离子体进行获取,采用磁压缩、机械等方法,向需要点火的位置送入等离子体射流,在点火燃烧器当中,能够达到4000K以上具有极大梯度的局部高温火核,当等离子火核与煤粉颗粒相接触,煤粉颗粒会对挥发物进行迅速释放,劈裂粉碎再造挥发充分,从而被快速点燃。在等离子发生器当中,采用了阳极、阴极、线圈等部分,在发火原理上,基于相应的输出电流条件,中心阴极和阳极进行接触,系统达到短路的状态,阴极和阳极缓慢分开的过程中,会有电弧产生,在线圈磁场的作用下,将电弧拉出喷管外部。在电弧的作用下,压缩空气受到电离,产生高温等离子体,从而使煤粉产生了被点燃的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进退执行机构控制点火装置的阴极,同时控制电弧电功率。此外,还利用相同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监视冷却水、冷却风等。

2.等离子点火技术的实际应用

2.1技术改造

在电厂锅炉对等离子点火技术的应用中,对老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等离子燃烧器,对原有的原油枪进行替代,在下层二次风道中原油枪的位置,对等离子燃烧器进行安装,从给粉机中单独接煤粉管道。在低负荷稳燃、锅炉点火等过程中,将等离子投入使用,在锅炉达到正常运行状态后,将等离子退出运行。通常情况下,在中储仓式制粉系统当中,会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可以对主燃烧器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在作为主燃烧器运行的同时,也可以采用等离子进行点火。在下层一次风处安装等离子点火燃烧器,对原有的煤粉燃烧器进行代替。在锅炉稳燃、点火等状态下,将其作为等离子燃烧器进行应用。在锅炉正常运行状态下,将其作为主燃烧器进行使用。在当前很多电厂当中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2.2新建机组

在新建机组建设方面,将C层4只原燃烧器改造为等离子点火燃烧器,其中包括了周界二次风部分、一二级燃烧室、等离子引弧装置,浓淡分离装置。对浓淡分离装置进行了设计,能够将一次风分为浓淡两股气流,其中浓相进入一级室,淡相进入二级室。空气经过母管,向等离子装置就地控制箱输送,对压力开关、压力表进行安装,对压缩空气压力进行控制,在满足压力后,向主控室PLC发送信号。压缩空气压力应在0.08MPa以上,单台流量在150m3/h。使用杂用压缩空气母管提供压缩空气。采用了水冷却发生器系统,单个燃烧器用水量为8t/h,出入口压差控制在0.3MPa以上,采用除盐化学水,通过母管向就地控制箱输送,满足压力后,向主控室PLC发送信号。选用不锈钢作为冷却水系统管材,从锅炉除盐水补水箱获取水源,回水返回除盐水箱中。

3.等离子点火技术的经济分析

3.1新建机组的直接经济效益

以600MW的机组为例,在试运期经过机组带大负荷运行、锅炉酸洗、电气试验、机组并网、汽轮机冲转、整定安全阀、锅炉吹管等诸多阶段。在这些阶段当中,锅炉无法对磨煤机进行投运,也不能实现完全断油运行,因此,需要对大量的燃油进行消耗。从电力部门下发的试运导则规定当中,规定了在600MW机组的试运期间,燃油消耗标准定量在9000t左右。而在机组试运初期,如果将等离子煤粉点火系统进行投入使用,在整个试运期间,能够将燃油消耗控制在2000t以下,因而能够产生十分客观的经济效益。

3.2老机组改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电厂老机组改造项目中,对于燃煤锅炉进行等离子点火设备改造,根据启停频率、燃煤煤种、锅炉型号等不同,投资效益也会具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在200MW的机组当中,每次启动大约消耗50t油量,通常在30t~50t,最高时可能达到250t以上。300MW的机组进行以此冷态启动,耗油量可能达到700t以上,与均值145t相比,超出了300t~500t左右。同时,很多火电机组具有较高的最低不投油稳燃负荷,例如,100MW的机组,最低稳燃负荷约在额定负荷的62%,200MW的机组则约为额定负荷的56%,300MW的机组约为额定负荷的53%,因此,在助燃和稳燃过程中,需要消耗相当大的油量。1台100MW的机组,每年耗油量可能超过300t,200MW机组耗油量可能超过280t,300MW机组耗油量可能超过500t。通常情况下,对于非调峰机组来说,能够在1~2年的时间收回改造费用,而对于经常用于调峰的机组来说,半年到一年内就能够将投资成本收回,因而能够取得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结论

等离子点火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当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在电厂锅炉中对等离子点火技术及装置进行应用,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电厂有效地节约成本,取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在等离子点火装置运行中,通过产生高温等离子点火将煤粉点燃,可对过去的燃油装置进行替代,极大地降低了锅炉点火及稳态运行中的燃油消耗,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吴帅,张行行,李宁.微油点火和等离子点火技术在火电厂燃煤锅炉上的运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232-232.

[2]余长军.微油点火和等离子点火技术在火电厂燃煤锅炉上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94-196.

[3]武晓俊,孙刚,吴明锋.等离子点火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可行性分析[J].山西电力,2016(5):49-50.

篇2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們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3]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篇3

中图分类号:TS8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引言: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每一个行业都要根据行业现状与需求来做一些改变和适应,与此同时,印刷产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从传统印刷发展为现代电子印刷,面对这种高目标的定位,新的印刷技术也不断涌现,尤其是数字化印刷的运用与发展越来越广泛。

一、国内外数字印刷发展现状

近年来,数字印刷凭借其可进行可变数据印刷、个性化印刷、网络化印刷,还能进行联机加工的优势,在世界市场快速增长。不仅在商业快印、机关文印领域,而且在金融、电信、保险、出版印刷、包装印刷等领域都得以应用。

1、印刷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数字印刷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需求空间,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倾向。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街边大大小小的快印店,数字印刷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国的数字印刷市场虽然很大,但并不很成熟。数字显示,中国印刷市场年增长率为15%,数字印刷增长率不足5%,而发达国家数字印刷的增长率10%。中国数字印刷市场主要集中在商业印刷与书刊印刷这两个领域,80%的产品还集中在标书上,很少有厂家涉及到包装印刷领域,这说明数字印刷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2、我国数字印刷在转型中发展

从印前数字化到印刷数字化,这似乎是一个自然发展趋势,但调查显示事实绝非如此,这需要有一个相当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始于20年前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印前生产、桌面出版系统之时,这是印刷业扎实、顽强开放的第一步。20年前印刷业是较为落后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如今,印刷业已日益发展成为建立在信息与无线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全球化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很多人以为已经完成了印刷“数字革命”,但实际上它仍以数码印刷、桌面打印、多点印刷、无线通讯技术及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等技术形式影响着印刷业。在这些技术的影响下,设备供应商、印刷企业、印刷品购买者及印刷品消费者之间的连锁关系不断被打断并重建。

二、数字印刷技术未来热点

数字印刷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焦点都聚焦在喷墨印刷技术和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上,呈现出印刷幅面不断扩大、印刷速度不断增加、印刷质量不断提高以及印刷油墨日益精细等热点。

1.喷墨印刷

喷墨印刷是一种不需要图像载体,通过极小功能要素以及极短路径,依据所需要印刷的信息,将墨水直接喷射在承印物上的成像技术,具有应用领域多、承印物适应性广、印刷质量好和印刷速度快的优势。

1.1喷墨印刷技术热点

1.1.1喷墨打印头精细化和阵列化。喷墨打印头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喷墨打印头喷嘴孔径随喷墨打印分辨率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喷墨频率不断提升,喷墨墨点点径逐步达到相片级水平;喷墨打印头的阵列化主要体现在可将更多小尺寸单个打印头集成制造与印刷幅面宽度一致的多个打印头集成阵列。

1.1.2喷墨墨水的通用性与可替换性。印刷材料的通用性与可替换性是印刷企业选择设备和技术的前提。

1.1.3色彩管理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这些系统将从适应用户色彩设计环境、保证用户色彩再现精度的层面来确保喷墨印刷系统能够满足多元化色彩设计环境和色彩再现需求,并智能化地优化生产作业流程,达到生产作业冗余与成本最低的目标。

2.静电成像数字印刷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以光导体为静电成像载体,经过成像、着墨、色粉转移定影以及清洁等过程来实现数字印刷,具有承印材料广泛、印刷速度快等优势,应用较为广泛。

2.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热点

2.2.1光导体及其制造技术。目前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的光导体主要采用有机光导体和单晶硅,含硒化合物的应用逐年减少。成像器件主要采用在铝质鼓或易弯曲带的表面上涂布多层光导体涂层的技术来制造完成。

2.2.2色粉及其制造技术。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的色粉由着色剂、树脂以及添加剂构成,主要通过物理研磨和化学研磨来制造,所研磨的色粉颗粒形状、尺寸一致性、呈色性以及介质附着力是关键。

2.2.3网络化、数字化的色彩管理技术。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化与数字化的色彩管理技术,其可通过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依托色彩管理引擎,将印刷买家、设计师以及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有机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全数字化印刷流程所控制的色彩复制系统。

三、数字印刷产业发展优势

印刷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印刷机的优势,印制胶印机无法胜任的短版印件、可变数据印刷等。每单印件的印量均不相同,一些拥有海量客户数据的金融机构,甚至可以印刷一单印量超过100万印的带有个性化信息的印件。

1、在彩色印刷领域,数字印刷广泛应用在各大领域。其中,个性化营销服务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其他应用较多的领域有出版、文印以及交易性文件印刷。由于喷墨印刷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出版印刷和促销宣传资料打印上获得较大应用,我们预期该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

2、在单色印刷领域,交易性文件、促销资料、出版是主要的应用领域。但是,市场需求与市场应用正在由单色转向彩色印刷,因此我们预期单色印量将会继续减少。

四、数字化印刷技术是印刷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网点拷贝技术、数字化打样、计算机直接制版和数字化工艺流程等技术的发展完善,先进的输出技术加上工作流程智能化管理,使得数字化印刷的运作更加高效。现在数字化技术在印前领域已基本取代了传统工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印前设计及图片等信息传递可通过国际互联网等网络来进行。由于数字化化技术的应用,印刷产品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设计制作,然后可方便地到另外的地方进行制版和印刷。数字印刷的优势在于数据存储、服务器性能、通讯系统带宽等有着巨大的潜能,通过国际互联网能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传输,然后直接制版和印刷。

五、数字印刷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数字印刷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印刷出版行业的焦点技术之一,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来说都属于朝阳产业。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按需印刷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结合,将使得数字印刷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数字印刷是印刷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开始展现出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由于数字印刷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其市场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有行业专家预测,到2015年,大多数的高速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将在流程化系统中完成,色粉和喷墨技术的发展将部分取代胶版、凹版和柔版印刷,这将会影响杂志业、报纸业、消耗品及印刷服务体系的建立。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喷墨印刷机的输出速度将达到与胶印相当,数字卷筒印刷机的速度将达到2 000英尺/分钟,或更快。在我国,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印刷的前期工艺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并且已逐步推进到印刷和装订等印刷的全过程。随着数字印刷技术和数字印刷设备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和印刷材料成本的逐步降低、国内印刷格局的调整,以及按需印刷市场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数字印刷将会带给印刷行业更多的机遇和希望。

篇4

石油钻井环境复杂多样,有些情况下专家往往难以亲自到钻井现场进行指导,而井筒数字化软件的开发将有效缓解这一难题。井筒数字化软件的开发离不开井筒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本文就对井筒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1.数字化建模技术

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图形、图像,用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实现数据的交互处理。应用数学模型数字化的结果,无论是对二维还是三维图形的最终计算结果都只能静态显示,因此存在交互性较低的缺点。数学建模技术在石油钻井中的应用较多。

随着三维建模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当前已能将三维现实环境、物体等模拟成为二维形式的虚拟现实,生成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情景仿真。这种三维交互能够对人对事物的直观认识提供指导。Land-mark公司推出了地质三维可视化和钻井三维可视软件。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综合集成的技术,涉及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它可以用计算机生产逼真的三维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通过适当的装置,使人与虚拟世界进行体验与交互,其在石油勘探领域中应用较多。

通过集成油田生产系统中地质、钻井工程、测井、录井、测试及试气系统中作业施工和设计数据,在原有的二维数据基础上建立三维井筒据体,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展现,可进行井下作业模拟。

3.GIS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是一门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同时结合了传统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GIS技术能够生成和输出各种地理信息,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GIS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高效地集成和管理,能够对三维实体属性进行查询、编辑以及多种定位功能等操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坡度、水淹、日照等三维空间分析,还可以对实体进行三维显示漫游。

GIS技术可用于油田的石油勘探、石油采集和石油运输等方面,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可视化。GIS技术真正将数据与图形进行结合,利用图形生成数据,利用数据生成图形,科学形象,从而有助于帮助专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井筒数字化技术的特点

目前井筒数字化技术的在钻井工程领域的应用比较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显示形象性

现代井筒数字化技术能够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声音、模型、图形、图像、和动画等方式,把各种数据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以便读者进行信息查询、分类分析和辅助决策。

2.数据管理统一性

运用井筒数字化技术,可方便地接收和采集不同介质、不同格式和不同类型的数据,无论它们的形式在被收集时还是图形、图像、文字、数字还是视频,无论它们的数据格式是是否一致,都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从而便于数据进行多元综合分析。

3.数据载体多样性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表达各类数据的信息形式不再局限与图形、表格和文件,而扩展到动画、图像、视频图像、三维仿真和虚拟现实等,对现场情况进行真实模拟。

三、井筒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

井筒数字化技术在钻井工程领域的应用虽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钻井工程中的数据来源非常复杂,数据量非常大,需要将井筒信息进行集成展现,方便专家进行分析和方案优化;

2.需要将地质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现,方便专家进行工程优化;

3. 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视化系统需要一个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库,其中包含了所需要的全部基础数据;

4.现有的数字化软件主要应用在数据管理、报表编制、常规数据查询与分析方面,对于深层次信息的挖掘、决策点的处理分析、各方协同工作等功能涉及较少,不利于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和优化。

针对井筒数字化技术在钻井工程领域的应用存在的不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于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等技术紧密结合,将人工智能与可视化技术集成应用,向内容显示全面化、智能化,数据管理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以智能技术处理和数据高效管理为中心的深层次数据挖掘技术,达到充分利用到信息的目的,减少了数据的重复收集和录入的成本,扩宽了信息传输途径。井筒数字化技术建立在由计算机所支持的高度可视化信息环境基础上,并以网络通信来实现动态井筒信息的多方面传输,从而在钻井工程领域中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最终能够使钻井施工作业实现低成本、优质、高效和安全的目标。

四、结语

井筒可视化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以及与此相关的义务活动中,可以提高石油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能力,正朝着显示内容趋于全面化、智能化,数据管理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在促进油田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全兵.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4):4-7.

篇5

1.电力系统自动化及其现状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对电力系统实行的控制、监测、保护等行为的自动化,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两个方面。

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操作。电力系统的各个器件,分布范围大,自动化技术可以对整体和局部的系统参数进行准确及时的检测和搜集,为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方便。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事故率,延长电力设备使用寿命。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电力系统方面的投资力度很大,。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已达到国内外标准。在电力调度自动化方面的CC-2000,SD-6000,OPEN-2000在不同应用环境里可以提供两种数据采集系统,在技术思想和体系构造上更适用、实用、灵活和可靠,同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结合气象卫星云图技术、自动拨号、投影屏等使系统管理本身更加完善,而与国际的接轨也使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突飞猛进[1]。

自动化是目前整个世界的电力系统的大趋势,并且朝着多功能、多方面发展。而我国的技术研发力度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在电力系统市场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的研发创新力度不够,数字经济尚才起步。

2.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

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及时准确的搜集与检测电力系统的各个元器件,电力系统局部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

基于电力系统实际的运行情况以及各个元器件对技术,安全以及经济的不同要求,为电力系统的运行人员提供电力系统控制与调节的依据,甚至可以直接调控各元器件;

实现电力系统各部分,各个元器件以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协调,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实现电力系统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事故率,提高性能,延长电力系统设备的寿命,特别是当发生事故时,电力系统自动化能避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

3.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和操作复杂的各类系统中,该技术的大量应用适应了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技术需要,有力地提高了电气的综合管理水平。下面仅从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3.1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

我国电网规模的日益增大,电力系统的容量越来越大。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与否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对电力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同时降低设备故障,保证稳定可靠的供电。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大大有利于这一重要任务的完成。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是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其它调节控制系统一并完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体现在实时采集和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自动评估整个电网的供配电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安全性分析和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状态,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该技术增强了对自动发电的控制,适应了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大幅减少成本。

3.2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是我国发电厂的两大主要类型,不论发电厂采用何种发电方式,都需要应用自动化技术。目前的自动化发电厂中,较为明显的优势在于自动发电系统对发电电量的自动控制及动力设备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等。电力系统中的变电站和输配电网络是连接发电厂和用户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发电厂的电力设备进行有效地结合,可实现发电厂的人机一体的生产与操作模式,从而取代传统的人工监视和操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对发电厂的监控能力。同时,在发电厂中运用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发电厂的就地控制、故障控制和自动控制等[2]。

3.3微机实时保护系统的应用

微机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该装置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预防电网故障,一旦事故发生会及时警报。同时还具有高实时性,不仅实时显示数据,还能快速分析和处理数据,预测电网外界出现的可能事件,并快速做出反应,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还有高扩展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如果模块出现问题,就可以通过及时更换相应模块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了控制效率。目前,微机实时保护系统常采用的是RTOS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实时分解应用程序,开启监控进程,实时监控各个程序,系统如发现异常情况,它就能自动终止问题产生,且及时开启备用程序以修复程序问题。

4.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前景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程逐渐加快,自动化科技含量的提高、实用性、智能性的增强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不仅推动了电力系统检测的发展,还推动电力系统控制向更高水平发展。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电力供应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可靠经济优质将是基本要求,这不仅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催化剂,也是它对于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自动化系统应朝着最优化、实用化、智能化和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使之配合更密切,生产效率更高。其次,在数据的监测处理环节上,必须向多机模型数据分析的方向发展,使数据记录更全面,数据处理更准确,节省时间和不必要的开支。再次,随着各种新型的电力设备的出现,对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求会更高,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拔以及后期培养,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处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最后,全球能源的危机使得各国不得不实施节能政策,这对于电力系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集思广益[3]。

5.结论

伴随着20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 社会情况不断变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依靠自动化技术。这就要求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断创新和探索,提出新思维、新思路和解决新问题,不断采用新技术,完善新服务, 使电力系统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努力提高我国电力事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48-01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家电产品和家电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家电产品质量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我国家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电子技术是整体技术的核心,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家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家电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家电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可见,本文对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1.1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是目前十分常用的一种家电电子技术形式,这种电子技术是通过直流电力来驱动相应的家电产品。这种家电产品主要适用于采用直流供电的用户。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形式,该技术被称为“直流调速技术”,这种技术主要被应用在高端的家电产品之中。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将交流电进行整流。目前,直流家电主要应用在运用光伏发电以及风力发电的住户当中,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要配套相应的蓄电池来更好地发挥几点的作用。

1.2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是目前在城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家电技术形式,在运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能够将用户家中的所有虚拟家电进行统一的控制,进行相应的能量资源整合。在运用虚拟家电电子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家电的开关功能、作业启动功能、作业行为模式以及作业的控制量进行控制,在对这些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能够提升家电的安全性和节能性。

1.3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家电电子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主要得力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家电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人们的家中构建网络家电、家庭网络、智能家居等先进的家电产品,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网络家电电子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功能实现途径是信息互联,这样能够更好地搜集用户的使用信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反馈。

2.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是通过直流电力来驱动相应的家电产,这种家电产品主要适用于采用直流供电的用户。在用户的住宅中应用直流供电技术最早是由荷兰的电力能源研究中心提出的,这种提议和技术方法通过了多国的认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良好的效果,我国对于这种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我国在应用直流家电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只在部分的设施中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有350伏住在家电项目和供电项目,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2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虚拟家电电子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我国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由国外引进的LonWorks虚拟家电电子技术、Zigbee联盟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同时在应用虚拟家电技术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我国自己研发的“E家佳”家庭网络联盟技术,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目前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家电的相关控制规范存在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仍然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解决。

2.3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网络家电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家电电子技术形式,在我国目前家庭网络还没有完全普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家电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讲家电和因特网相结合。目前我国用户使用的家电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和音频、视频有关的网络家电、其二是和家庭家电自动控制有关的网络家电。其中前者在发展的过程的市场更大,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视听体验,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而后者的整体应用范围和市场较为狭窄,往往是在高端住宅中有所使用,因此如何降低其自身门槛,开辟市场已经成为网络家电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3.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3.1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网络家电及其电子技术是目前家电市场中最热的设备和技术形式,很多家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相应的样板屋,同时有很多高端用户已经开始使用网路家电,整体的使用效果较好,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向数字网络信息融合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在更多的家电中有更好的应用,尤其是在小家电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好地应用。在未来家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家电及其电子技术会是行业发展的热点,同时也会为家电企业自身带来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2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直流家电及其电子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的前景十分广泛,这主要是因为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人们在使用家电的过程中开始使用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在使用这些电力能源的过程中就需要搭配使用直流家电及其电子技术。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搭配相应的蓄电技术来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当然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需要相应配套设施的发展与使用,还要解决一些市场准入和行业剪短的问题。这种家电电子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地探索。

3.3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虚拟家电及其电子技术在目前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但是未来发展的市场前景同样十分广阔。运用这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能源、能量和家庭物质资源的结合,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家电行业应当依据相应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软件,要保证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人工智能的发展,当然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虚拟几点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较好,值得进行相应的投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更好地充实我国的家电市场。

结语:综上所述,在家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家电电子技术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主流的家电电子技术主要有直流家电电子技术、虚拟家电电子技术、网络家电电子技术。本文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对这三种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了相关分析,不同的家电电子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劣势。因此,在研究家电电子技术和促进家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要对不同技术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促进家电行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家电产品的需要。

篇7

但是,技术本身是双刃剑。笔者认为国际数字鸿沟可能对落后国家的技术跨越具有促进作用,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闻存在经济收敛的可能,并创造了技术跨越发展的机遇。

索特(Soete,1985)率先提出了“蛙跳”发展的观点,帕雷兹(perez)和索特在1988年又进一步指出,在一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蛙跳发展的机会窗口(windows of opportunity)。因此,发达与不发达、先进与后进并非一成不变,发展中国家如果把握好后发优势,进行正确的技术选择,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在自由竞争、要素充分流动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水平成反比,后发国家将比发达国家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世界经济将出现收敛。笔者认为,在强调知识和技术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时,后发优势绝不仅仅包括以上原因。

第一,ICT产品本身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经济特征。根据摩尔定律,技术产品往往创新性强,性能不断增强而价格急剧下降,因此,ICT普及的经济门槛不断降低,为落后国家提供迅速普及和扩散ICT成为可能(当然,提高ICT普及水平只能缩小狭义的数字鸿沟,并不能提高落后国家ICT的应用水平与生产能力)。在信息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意识到ICT重要经济意义的同时,将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融合起来,实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的赶超模式,直接跨越发展到ICT生产和应用的更高阶段。

第二,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技术上投资较少,一旦这些国家具备适当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就有可能在新一代技术发展的早期,在准入约束较少的情况下,发展新的ICT,并取得蛙跳发展。正确的技术选择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劣势演变为后发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轨道上,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无其他国家投资在传统技术上庞大的沉没成本,不易形成对原有ICT的成本约束,因此更容易实现从旧的发展轨道向新轨道的转换,产生后发优势。换句话说,先进国家由于在现有的技术一经济范式中投入了较高的沉没成本,因此转移的机会成本很高,可能存在改革的惰性。国家不会因为固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锁定在原有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却能够以较低资金成本实现技术一经济范式的更替和跨越。

篇8

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为女性生殖器官疾病。该病多发人群集中于30-50岁,发病率高达21%-26%。子宫肌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月经过多、流产、盆腔中有包块、不孕等。治疗子宫肌瘤的传统方法为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患者希望在剔除子宫肌瘤的同时不影响腹部美观,因此,应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成为了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式。为了研究这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笔者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取100例前来我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研究成果良好,现将具体的研究情况以及数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诊疗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观察组: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0.6±1.9)岁;病程1.2-11.3年,平均病程(5.9±1.1)年。对照组: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0.8±1.7)岁;病程1.3-11.5年,平均病程(6.1±1.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且排除患有严重器官性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通过了相关医学部门的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与治疗同意书。经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于术前8 h禁食、禁水,完成手术准备后进行复合全身麻醉,并进行消毒,按照常开腹方式性开腹手术,进而患者腹腔后完全清除患者的子宫肌瘤,再进行瘤腔缝合工作,最后按照常规方式行关腹工作。

观察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于术前8 h禁食、禁水,完成手术准备后进行复合全身麻醉,并进行消毒。手术切口选麦氏点、肌孔、反麦氏点。若患者的子宫肌瘤位于肌孔位置或者患者的子宫肌瘤较大,则应将手术点适当上移1-2 cm。实施消毒措施之后进行CO2人工气腹构造工,完成后应用腹腔镜严密观察并评估患者的子宫肌瘤分布状况。若患者的肌瘤较大,则应注射2支垂体后叶素于患者的子宫。首先应用电凝勾打开患者的肌瘤包膜,再应用子宫肌瘤抓钳取出患者的肌瘤,最后再应用腹腔镜检查是否完全切除,确保彻底清除后清洗腹腔,出血现象消退后进行退镜工作,释放出CO2后执行关腹工作。

1.3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进行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且详细跟踪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取x2检验(或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可明显看出,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16.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9

如何将大型医疗设备利用好、实现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大化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课题[1]。A医院从2005年开始每月对医院的部分大型设备进行效益分析,这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帮助设备使用科室找准问题,为院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进行资产调控以及设备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于2010年年底达到折旧年限,为了解设备总的运行效益情况,现通过对设备折旧费、人力成本、耗材支出、药品费等数据的综合计算,得到设备的年投资回收率和运行状态评价,以及投资回收期和回本期效益评价,从而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1基本情况

A医院于2004年9月份以563.75万元人民币购入一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型号为AXIOMARTISTA,经过近3个月的安装调试及试运行,于200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按医院新财务制度的规定,医用X线设备的折旧年限为6年,为此,该设备于2010年年底达到折旧年限,目前该设备仍在运行中。现拟从经济效益方面入手,对其折旧年限内的运行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了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运行效益如何,以及其投资成本是否已全部收回。

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本文收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运行有关资料中,设备原值、维修投保资料由该院器械科提供;人员成本由人力资源办公室提供;房屋折旧费、办公费、消毒费、分摊医院管理费由财务科经济核算办公室提供;水电费由后勤保障科提供;设备工作量、收入、开机时长、耗材费、药品费由设备使用科室――介入导管室提供。

2.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投资收益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投入使用后的效益状况。

3效益分析与结果

3.1投资收益率法投资收益率法是指该医疗设备每年获得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2]。投资收益率越高,其经济效益越好。

根据相关资料[3],大型医疗设备利用率可转化为设备运行状态,并对其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表2大型医疗设备按利润率运行状态评价表

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05年~2010年的收入、支出、收益状况、设备年收益率、运行状态评价如表3所示。

表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05~2010年投资收益率效益评价表

a示含2009年设备维修投保费30万元;b示含2010年设备维修投保费40万元。

结果表明:设备投入使用前三年效益很不好,基本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至2008年设备效益因工作量增长虽然有所好转,但年收益率并不高;设备2009年、2010年的工作量大幅上升,设备收入增长不少,设备运行表现不错。总体来看,至2010年底设备已达到折旧年限,距离其使用年限也越来越近了,但设备总收益却为-80万元,若设备能以2010年的运行状态运行,则有望于将来一年内实现设备总收益为正。现对收入最好的年份即2010年度的运行状况进行趋势分析,如表4所示:

表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10年收入分项趋势

结果:从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10年运行情况可以看出,除4月份运行状况差外,10月份和12月份运行状况良好,而其余各月运行状况都很一般。在可预见的将来,该设备运行状况虽然会有所好转,但总的来说,该设备预计未来经济效益不会太好。

3.2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期法是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回本额。公式中, 设备年回本额=设备净收入+设备已计提折旧额。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该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关费用(主要为耗材费、维修费、筹资利息、药品费、人员费、水电费和折旧费等)后的净值[2]。投资回收期越短的医疗设备,其经济效益越好。

根据相关资料[4],大型医疗设备单价与其对应的回本期效益等级评价标准如表6所示:

表6大型医疗设备按回本期运行状态评价表

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这6年的收入、支出、收益状况、年回额、设备投资回收期、回本期效益评价如表6所示。

表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05~2010年回本期效益评价表

a示含2009年设备维修投保费30万元;b示含2010年设备维修投保费40万元。

结果表明: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05、2006年运行效益很不好,年收益和年成本回收额均为负,若按这两年收益计算设备回本期,那么,该设备永远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设备2007年效益有所好转,虽然年收益仍为负,但设备成本能收回一部分,若以该年效益计算设备回本期,虽然仍无法在折旧年限内收回成本,但能在设备使用年限内收回设备投资成本;2008年设备运行状态也一般,但以此状态运行能在折旧年限内收回投资成本;2009和2010年设备运行状况良好,若以这两年的状态运行,均能在较短时期内收回设备成本。

4 讨论

4.1设备使用现状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使用现状良好,目前使用现状是:月均工作量为100余例,月均收入超过100万元。尽管该设备已达到折旧年限,但设备仍在运行中,且设备性能还不错。

4.2设备成本回收情况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自2005年投入使用以来,6年来成本回收额=设备净收入+折旧额=-79.368万元+563.75万元=484.382万元。此设备购买时一次投入563.75万元,可见设备成本仍有近80万元未收回。

4.3设备投资回收期滞后的原因分析⑴人才资源配备情况。A医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投入运行,由于该院心内科的心脏支架介入治疗技术并不成熟,介入手术的开展几乎全部依赖于外请专家,这为该院大夫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医院为该设备的投入也增加了。其次,医院也派出大夫去各知名医院进修学习介入治疗技术,这些都导致设备人力成本加大。不过,经过近两年的努力,A医院成立了能独立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手术的、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⑵相关科室业务开展情况。相关科室业务的开展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收入的关键因素,A医院心内科、脑内科、肿瘤内科等在设备运行初期很多与造影、介入治疗相关业务尚未开展,其次,由于科室缺少业务骨干,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导致诊疗人数少,从而直接影响了该设备的工作量。近几年来,通过各方努力,该院心内科、脑内科等科室发展迅速,也开展了许多介入、造影治疗新业务,如开展介入治疗癌症、血管和脊柱肿瘤、脑血栓、胆道疏通等治疗项目,从而大大提高了A医院数字减影造影设备的使用率。⑶设备收费价格关系。从该设备的收入组成情况可以看出,耗材收入占设备总收入的75%左右,药品收入占15%左右,手术收入才占总收入的10%左右,而耗材和药品又对应高额的成本支出,只有手术收入才算是设备的纯收入,这就是为何设备收入高而效益却不好的原因。其次,介入手术治疗中的高值耗材如支架等动辄好几万元,高昂的治疗费用是导致设备治疗人数少的一大重要因素。⑷市场竞争因素。A医院所在地区属另外一家大型医院心内科发展最好,其技术力量雄厚,这对于A医院介入治疗发展来说是一大挑战。其次, A医院所在地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较近,经济条件稍好的患者都会选择去大医院进行治疗,毕竟心脏等介入手术技术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这种形势对A医院数字减影造影设备来说又是一大冲击。

5建议

从设备社会效益方面来看,该设备在医院科研及新业务的开展方面作用重大。其次,从设备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到目前为止,即使设备已达到折旧年限,设备投资成本仍未收回。不过目前设备效益有所好转,若按照此良好的态势发展,设备有望在使用寿命内收回投资成本。其次,随着设备的老化,其维修费用会不断增加,A医院是通过购买设备维修保险来规避设备维修风险的,那么,以后设备支出中的维修费支出也会不断增长。A医院是继续使用这台设备还是购进新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分析。

总的来说,为避免目前设备效益差的情形再次发生,A医院应吸取教训,加强设备购置前的论证分析,切勿盲目购进大型医疗设备。其次,对于现有各医疗设备应尽力开发利用其所有功能,使医疗设备达到其最大使用效益。

致谢:感谢在此文创作过程中为笔者提供各种设备信息的A医院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 刘李.大型医疗核磁共振设备的目标管理和效益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6,2(26):56-58

[2] 王馨.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J].医疗装备信息,2006,21(4):37-38,52

[3] 程天河.医院内部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审计探析[J].医疗装备,2004,17(11):26-27

篇10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日显凸出。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因此,环境监测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但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就必须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水平,这也是环境监测发展的根本所在。

1 监测数据获取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数据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成果,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是监测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但目前监测数据获取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监测数据的质量。

目前监测数据的获取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主观原因:监测人员本身业务素质较低,并不能将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使得部分数据丧失真实性,甚至不能用于评价工作。

(2)客观原因:监测仪器配置和监测站点的布置过于陈旧,并未根据最新环境变化情况更新,使得环境监测数据不具有代表性,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2 分析方法

由于监测数据与污染物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故在分析数据时可将数据按周期性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规律。同时再根据当地的水文条件、气象变化和地形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整理,生成更为详尽的浓度等值线图,便于数据的直观性统计与分析。

2.1 离群数据的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获取条件较为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由于监测主体或条件变化产生离群值的产生,如何正确区分离群值产生的原因并科学有效地去除离群值,是正确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2.1.1 Q检验法

在同一组数据中,判断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否为异常值时采用Q检验法【Dixon(狄克逊)检验法】:将数据从大到小进行排列,根据测定次数进行计算Q值:

(1)

(2)

根据测定数据次数n和显著性水平,查Dixon检验统计表,将Q值与临界值比较,判断x1与xn是否为离群值:若Q≤Q0.05,则可疑值为正常值;若Q0.05<Q≤Q0.01,则可疑值为偏离值,可做保留处理;若Q>Q0.01,则可疑值应予剔除。但该检验方法仅将可疑值与相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 T检验法

对于各组测定数据平均值的一致性检验可采用(Grubbs)格拉布斯检验法,即T检验法:将监测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并计算其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计算T值:

(3)

查T检验临界表得T的临界值,若T≥,则可疑数据x1或xn为异常值,应予剔除;反之则采取保留处理。依次反复计算直至无异常数据为止。

2.2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检验

2.2.1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用于检查监测方法或操作过程是否存在较大系统误差。对标样进行n次监测,再利用T检验法比较监测结果与标准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4)

式中:为标准值,为监测结果,s为标样测定的标准偏差,n为标样测定的次数。根据自由度和置信度P查得T值,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若计算值大于T值,则存在系统误差;若小于则是由偶然误差引起的。环境监测中置信度一般为95%。

2.2.2 两组平均值的比较

针对同一样品的不同组数据产生平均值误差问题,先假设两组数据方差无明显差异(分别为和),计算T值:

(5)

(6)

式中:s为合并方差,n为测定次数。用P=95%,f=n1+n2-2查表所得T值小于计算值,则存在显著性差异;若大于则无。

2.3 分析结果精密度的检验

用于比较两组数据方差s的一致性,又称F检验:求出两组数据标准方差的平均值和,计算,与F分布表中查得一定自由度下的F值进行比较,若大于计算值则存在显著性差异,若无则不存在。

在进行F检验法检验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时,应先确定其类型:单边检验指一组数据的方差不可能小于另一组数据的方差;而双边检验时,其显著性水平为单边检验时的2倍,置信度变为90%。

2.4 等精度检验

对于n个监测室,用同一标准方法对同一个标准样品作m次监测,测定结果用Cochran最大方差法检验。设各自标准偏差分别为s1,s2,…,sn,最大值记为smax,计算统计量:

(7)

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实验室个数n,测定次数m,从数理统计表得最大方差检验临界值Ca:C≤C0.05时表明各实验室符合精密度要求;C>C0.01表明具有最大标准偏差的实验室精密度不符合要求;C0.05

2.5 精密度和准确度统计分析:

2.5.1 标准差分析

(1)对各组数据(x1,y1)分别进行求和Ti、求差Di。将和值用于计算各监测实验室数据分布的标准偏差,分母除以2是由于和值中包括两个类似样品的监测结果而含有两倍的误差。将差值用于计算随机标准偏差。

若s=sr则表明实验室不存在系统误差。当s>sr时需进行方差分析:计算,根据显著性水平(0.05)和自由度查表,若F≤F0.05(f1,f2)时,表明在95%置信水平时,实验室的系统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可比性无显著性影响;若F>F0.05(f1,f2)时,表明实验室的系统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可比性具有显著性影响,应及时采取校正措施。

3 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

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人类通过人体器官感受外部信息,转换成生物电,并通过人的中枢神经传送到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然后对外面环境进行判断和控制。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就如同人脑综合处理所感受的信息:利用多个传感器感测外部环境信息,再把多个传感器的数据根据某种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从而得出更准确的可信的结论。

面对大量的环境监测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获取数据信息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融合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这些数据在采集、利用过程中,由于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特征性差异,造成数据存在模糊性、互补性或矛盾性。如何有效并准确地处理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是以后研究的重点,而这必将为环境监测数据研究带来重大性突破。

3.1 融合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的数据融合模型有:英国情报环模型、美国JDL模型和Boyd控制环模型。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改进的JDL模型”在军事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还有将融合过程划分成观测、定位、决策、行动及传感器管理等阶段,并组成一个大循环的“综合模型”(Omnibus Model)等。但由于以上模型均未引入自学习和多级反馈机制,使得其自适应性和自我完善功能有待提高。

目前融合算法主要有:Kalman滤波器的改进方法和“数值-语言”混杂条件下的“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KDDM)方法和面向分布式数据融合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等。

3.2 应用举例

由于Kalman滤波方法是解决最优化滤波问题的经典方法,故常用于从被噪声污染的观测信号中消除噪声影响,可将Kalman滤波方法用于环境采样数据真实值的估计,在此我们以大气监测为例,简单探讨Kalman滤波方法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建立大气变化状态转移矩阵。根据环境科学相关领域知识,结合传感器采集的大气参数,建立关于这些参数的大气参数状态转移矩阵。利用该矩阵,研究各项大气参数的变化情况。

(2)根据(1)中得到的观测目标属性特征,对来自各传感器的,反映不同污染现象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分解出反映各种不同的污染现象的参数向量值。

(3)根据大气变化状态转移矩阵,利用各传感器采集的大气参数观察值,对各大气采样站点的环境进行最优化估计,得到各项参数的最优化估计值。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不断应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完整性,才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50-02

一、技术资源概述

技术资源是指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技术要素的表现形态可以是文字、表格、数据、配方等有形形态,也可以是实际生产经验、个人的专门技能等无形形态。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辟地概括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期劳动投入量增加的贡献。科技进步对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设备装备水平,改良生产工具,革新工艺流程等,从而大大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果;二是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和替代稀缺的生产资源;三是改造传统产品和产业,创造新的产品和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四是推动国家和地区间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五是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对管理手段和组织手段的现代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技术资源对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约束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技术资源约束的表现

技术资源约束主要包括人才约束、成果转化约束、技术投入约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人才资源不足

2003年,从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比较,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投入水平相当,分别为17.50%和16.09%,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38%,远落后东部的38.87%。中部与东部在科技人才资源方面的差距大,且正在逐年加剧。

2.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薄弱

一是科技产出水平低。从1997―2003年中部在SCI、EI、ISTP上收录的论文数占全国的比重,与东部的落差都达到50%以上,与西部持平。中部地区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1993为14%降至2003的9.5%,万人专利授权量2003年0.29低于全国0.77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中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只有12.42%,远远低于东部72.81%的水平;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03年也只有10.92%,低于全国15.94%的平均水平。

3.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2003年中部的R&D经费占GDP比重、科技人员人均经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企业产品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四项指标分别为0.06%,2.75万元、0.81%,0.68%,全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2%,4.45万元、1.08%,0.72%),落后东部(0.13%,5.25万元、1.41%,0.77%),除了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略高于西部外,其他三项指标比西部(0.11%,3.77万元、0.67%,0.75%)还低。

(二)技术资源约束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中部县域经济基础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还不能完全深入社会各层面。与全国县域经济水平相比较,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县域经济水平处在中部偏下水平,比不上东部,略低于东北地区,稍高于西部地区,这就造成中部地区县域内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强。地方财政除了吃饭外,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县域内科技的发展,而县域内的企业大都是乡镇企业,资金不足,企业领导在观念上也不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上。即使硕果仅存的国有企业也一般与传统的产业相关紧密,像食品等,对科技的需求不是太强烈。同时,由于中部地理位置在内陆,对外开放的时间晚且力度不够,所以,中部地区的县域内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还不能真正深入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县域内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所从事的工作以体力为主,对科技对劳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再加上封建人口观念的存在,认为科技步入人口的思想还相当程度上存在,从而造成中部县域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大量流失。

2.科技人员逐利倾向。科技人员是科技资源的承载体,科技人员的流动决定某地科技资源的多寡,资料显示,中部地区科技人员的平均工资远远低于东部的平均工资水平,这都会使中部科技人员产生巨大的流动驱动,并且,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大,科技人员进行科研的条件十分充足,像经费、仪器、资料等,再加上东部教育水平高,许多科研人员为了子女受教育原因也会迁入东部。最后,是中部县域内对科技人员重视不够,科技资源的闲置造成科技人员的流动。

3.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对经济发展水平最不发达的西部一贯采用大力支持的政策,从政策、财力、人力上给予支持,但是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中部县域地区就由于财力原因,缺乏相应的支持,这主要是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国有银行在运营中能够支持国家的扶助西部政策。政府投入方面,国家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也是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占比重高的唯一原因。

三、解决技术资源约束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科技人员始终是科技过程中最直接最积极的因素,要提高中部区域科技能力,人才保障是关键。实施人才战略,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加大对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科技人员数目的扩充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营造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拔尖科技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可实行“软引进”政策,创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环境,创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充分调动人才存量的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出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条件,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快人才、智力的引进,鼓励海外留学生、华人科学家自带技术、资金到中部县域经济内创业和发展,以及从国内各地区引进经济科技发展中急需的各类科技人才。

(二)加快中部地区县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转化薄弱,制约了科技能力的提高。因此,从中部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把加强技术扩散,加强成果转化能力作为科技能力建设的重点来抓。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构建中部地区级和各省、市级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以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加强以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咨询、技术论证与评估、技术经纪等为代表的社会化中介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理的功能结构,为科技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提供配套服务,构架起产学研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渠道。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优惠政策,扶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蓬勃发展,采用更加优惠的税收、投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建立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激励制度,完善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为民营科技中介机构创造有序、公平竞争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三)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强度

努力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新体系,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为补充,银行贷款为保证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一是确立则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较大幅度提高财政拨款占则政支出的比例,改革三项费和事业费的方向和投入结构,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投入;二是设立民间科技企业创新基金,建设民间科技园,孵化民间科技企业,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积极培育多形式、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主体,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形成良性发展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四是发展贷款担保机构,面向科技中小企业,建立和形成创新贷款担保、贴息机制。拓宽科技经费投人的融资渠逍,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吸聚效应”,促进中部地区县域内科技进步。

(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中部县域经济发展

中部地区应重点突出特色产业积聚与竞争力提升,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好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技术公共平台,重点建设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汽车和现代制造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等特色产业群,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产业,不断研究和创新,挖掘科技发展潜力,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Dales,J.H.Pollution;Property and Prices,Toronto,1968:132.

篇12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

据统计至少有20%育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因肌瘤患者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实际发病率[1]。作为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子宫肌瘤的治疗正随着妇科腹腔镜手术获得进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科2011年对31例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01月-2011年12月共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1例,其中腹腔镜下剔除术31例,年龄27~48岁,平均38岁。有剖宫产史者8例,无生育史者2例。B超检查结果表明,肌瘤个数为1~5个,直径2~9cm。肌瘤类型属于肌壁间肌瘤或桨膜下肌瘤,位置处在子宫前壁、后壁或宫底部。

1. 方法:

手术在非月经期,首先给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脚高位,麻醉后留置尿管。于脐上缘处作一10mm切开,用气腹针穿刺,注入CO2气体,使气腹形成,气腹压力维持12-13mm Hg(1mm Hg=0.133kPa),用10mm的套管针穿刺进入腹腔,插入腹腔镜。于右下腹麦氏点及左下腹相应部位穿刺,右5mm,左10mm套管针,再于左中腹作一切口,用5mm套管针穿刺。对子宫后壁肌瘤患者,放置举宫器,对未婚或位于子宫前壁及宫底部肌瘤的患者,不放举宫器。用腹腔镜行盆腔全面探查,了解盆腔有无粘连,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双侧卵巢情况。针对肌瘤所处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如为壁间肌瘤,术前常规在阴道或内塞入米索前列醇400ug,术中于子宫肌层内注入催产素20u。对浆膜下肌瘤及外突型壁间肌瘤,用单极电凝,电凝切割肌瘤蒂部,或梭型切除。对于前壁肌瘤于肌瘤表面作一纵形切口,宫底部或后壁肌瘤作一横形切口,这种方向切口便于缝合。用电凝钩在瘤体的表面依据肌瘤的大小,电凝切开子宫浆膜及肌层,直达瘤体,此时肌瘤会自然,用肌瘤锥或大抓钳提起肌瘤,边牵拉边剥离,包膜内完整分离,剔除瘤体。剥出肌瘤后,用“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再反向连续缝合加强。直径2cm以上的肌瘤用肌瘤粉碎器切成条,逐条取出。术后前3天常规予催产素静脉滴注20u/日、催产素10u肌肉注射1次/6小时。

2. 结果

在所有患者的剔除过程中,肌瘤直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1cm和9cm,对于单个肌瘤,直径大于6cm的有15例,肌瘤个数2~5的患者有13例。在手术中还有6例同时行卵巢肿瘤剔除,有3例宫外孕手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有4例行盆腔粘连分离术。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95±25.2min,术中出血50-1000ml, 平均200±13.2ml。有一例病人,肌瘤位于子宫后壁,下界接近宫颈处,直径约9cm,术中作一纵形切口,肌瘤剥除还顺利,剥完肌瘤后,后壁靠近宫颈处缝合困难,虽然最终手术成功,但造成出血近1000ml,术后给予输红细胞悬液3u,余无一例术后需输血的。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19.5±3.4)h。没有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4—6天,平均5天。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平滑肌瘤26例,富于细胞瘤3例,肌瘤玻璃样变性2例。术后一月B超复查子宫,均提示子宫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30岁以上女性约20%有子宫肌瘤[2]大多患者希望将子宫保留,保持完整的生理功能。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创面大,出血多,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高,瘢痕体质或爱美患者不易接受。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倾向于实施腹腔镜,开展保守的子宫手术。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副损伤小,盆腔粘连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3],同时可以保证内环境的稳定,对于腹腔的干扰偏小,盆腔的视野较清晰,不会对邻近器官发生损伤,还能够使得子宫得以保留,确保月经和生育功能的正常。所以说,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剔除术是能够保留器官的理想手术途径。

3.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方法 (1)浆膜下肌瘤:蒂较细的患者腹腔镜下采用1号可吸收线套扎线圈扎紧肌瘤蒂部,并于套扎线以外游离肌瘤或直接电凝蒂部切除肌瘤;蒂部较宽的患者,腹腔镜下先电凝并剪开浆膜层组织,使瘤体和宫体之间剥离一定空隙,即在基地部位置一套扎圈,边剥离瘤体边收紧套扎圈,直至完整剥离出肌瘤,用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膜层。(2)肌壁间肌瘤:通过腹腔镜了解肌瘤的大小和部位,在肌瘤周围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20u,沿肌瘤最突出处电凝并切开浆肌层及肌瘤包膜,直达肌瘤组织,并将肌瘤锥钻入瘤体,剥离肌瘤与周围组织,直至完全剥离出肌瘤。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肌层再反向缝合加强,或间断8字缝合。(3)阔韧带肌瘤:腹腔镜确定肌瘤与子宫附件的关系,辨清输卵管走向及子宫血管部位,于肌瘤突出处电凝并切开阔韧带前叶或后叶,深达肌瘤表面,使其充分暴露,肌瘤锥钻入瘤体,分离肌瘤与周围间隙,套扎基底部后离断瘤体,用肌瘤粉碎器切成条,逐条取出。

3.3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出血问题:肌瘤部位子宫血供丰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个出血较多的手术,术中预防出血及良好的止血是手术的关键,减少术中出血的关键是正确的层次分离。在切开子宫肌壁时应分清楚解剖层次,遇到血管先凝后切,分离肌瘤包膜时应循序渐进,肌瘤包膜全层切开后,出血部位用双极电凝做局部全层凝固止血,当肌瘤娩出瘤腔时,宜先用双极电凝凝固基部止血后切断。止血的关键是缝合,不仅可以满意止血,而且可以关闭局部子宫切口[4]。术者要有娴熟的镜下缝合、结扎技术,除了有蒂的子宫肌瘤外,其他子宫肌瘤切除部位必须全层缝合,当子宫肌层缺损较深时需分两层缝合。另外术前于阴道或内塞入米索前列醇,剔除肌瘤前在瘤体部位肌注催产素,可使子宫肌层收缩,减少出血,术后予催产素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可防止术后切口再出血的发生。要根据手术者技术能力,选择适合病例,一般子宫前壁及宫底部肌瘤容易剔除及缝合,后壁近宫颈部肌瘤剔除困难,故慎重,防止出血过多。(2)考虑到肌瘤生长的不确定性,同时,术中不能像开腹手术一样触摸子宫,较小的肌瘤易遗漏,引起术后复发。所以术前应常规行阴道超声检查,手术医师应亲自到场,了解肌瘤数目、大小、部位,术中取出应与术前B超所查相符。(3)避免剔除的肌瘤未取出而遗留于腹腔。可将剔除的较小肌瘤放在子宫直肠陷凹内,不可放在中、上腹部。取出组织时,不可将较大的组织直接从切口取出,而需肌瘤粉碎器切成条,逐条取出。

总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最终手术效果因患者而异,因术者而异。浆膜下肌瘤,浅在的壁间肌瘤,前壁宫体及宫底部肌瘤,肌瘤数目少者手术较易,反之则较困难。术者镜下缝合技术娴熟、止血措施得力者效果则较好。在本文所观察的病例中,全部都是腔内缝合,腔内打结,切口对合整齐,除一例出血多需输血外,其余病例出血均不多。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