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7 15:11: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

篇1

第一天,我们先进行了安全教育。在短短的半小时里,我知道了一些加工仪器的危险性,但这种危险性只是存在于不正确操作的前提下,所以这次教育在我后来的实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让我时刻谨记着要按正确程序进行每一个工序。

接下来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加工仪器,车床。车工是在车窗上利用工件的旋转运动和刀具的移动来改变毛坯形状和尺寸,将其加工成所需要零件的一种切削加工方法。在车公的操作里,首要的是熟悉各种开关和功能键的使用,再次是要注意安全,所有调节必须在断开电源时完成,之后才可以启动开始车工件。这次我们的任务是将一个圆柱的毛坯车成一个直径为22mm的球体,在车球体时,我学习到一定要慢慢的车,不要太急,不然球体很难成型,有些人会车成椭圆形和梨状,都是由于操之过急。

第二天,我们就要进行铣工了,在铣床上用铣刀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的方法叫做铣工。这次的任务是将一个圆柱体切割成一个18*18的长方体。这个工作的困难度不大,基本上在之前的设置做好了,加工时就比较空闲,只是注意着工作的进度和及时换面。特别要注意的是铣刀的转速和移动的速度不能太快,因为铣刀的发热和飞溅起来的热铁碎很危险的。

第三天,CAD RP。这一天主要是用SolidWorks来画出自己心目中理想三位图像,因为以前我们有SolidWorks的课程,所以只是对它进行一次复习。然后就是听了介绍快速成型技术和观看了快速成型的演示。如何将三维软件画出来的三维图转化成快速成型机可以进行加工的形式。这次的快速成型的教育,使我们对比较现代的加工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学习了数车和数铣。由于设备条件问题,这两天,主要是学习如何进行数车里对工件加工的程序编程,要明白数车加工的工艺问题,然后明确每一步加工的先后顺序和每一步要做到的目的,那么数车的程序编写就不成大问题了。再加上进行模拟的数车加工过程,对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修改。数铣主要是编写成模拟的加工操作,再将其转换成数铣可识别的程序。

第二周里,我学到了线切割工艺,其最重要的是懂得把自己制得图调到线切割机进行线切割,并且要注意自己的图的入刀的方向,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许多工件加工后切断和切不到,都是因为入刀时,电极丝和铁板毛坯的进到点位子调得不对。

我们是这两周里唯一有参加工业安全培训的,可能别人看来并不重要而且浪费时间。但培训过后我反而觉得我学到了许多更加贴近生活的东西。培训里教会我如何在接触仪器和金工时的安全操作,如何避免意外保护自己。并且细致到在人力移动重物时的动作和安全措施。并学会如何在火灾中保全自己,每年我国许多人死于火灾,就是因为缺乏救火和火灾逃难的常识,而且学会了如何使用灭火器。这些知识对我以后都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热处理里,学到了如何使用硬度计测定物体的硬度;如何通过金属材料在砂轮上产生的火花辨别该金属属于那种含碳量的钢质体。并且进行了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工艺,了解每种工艺对金属产生的变化,包括硬度等。

铸造是我们这么多天来比较累的一个工种。它是古代一直使用的制造零件的办法,但是在现在由于技术发展,逐渐被淘汰了。但是其工艺的艺术不能就此而消失,我们有学习的必要。铸造的每一步都讲求细心,灌沙,插沙到修补,每一步都要手巧。特别是修补更加要求细心和巧手,在整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不同的工具的使用。要制作成一个可以使用的模具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把握。

数控板金是我们最后的一个工种,板金是将板状材料利用数控板金机将其折叠成一定的形状和角度。这个工艺,重要的把自己要加工的工件的尺寸和位置等明确。在加工时要输入正确的参数和加工的步骤,接下来就是自动的加工。加工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是,要确保身体,特别是手要离开压制机的压口位置,保证安全时,才踩下脚踏。最好是由一个人操作,其他人员不要在别人操作时,乱碰机器,以免发生危险事故。这次我们做的工件是手机座,我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剪下机座底板模型,有些部位用剪刀是很难剪刀的,最后还需要打磨。

在这两周的时间学到了许多在平时课程上学不到的知识,虽然说并不是每一种工艺都牢牢地把握达到可以参加生产工艺的程度。但到这次的接触里,在我们的脑中对每种工艺都有一定的直观上的认识和感知,对我们以后,如果要参加到有关的工作或者有需要用到这些工艺时,就不会感觉陌生和一点头绪都没有。

姓名:张伟志

学院专业:化工与能源学院

篇2

回想这十几天的实习,我觉得金工实习对于我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金工实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平时获取知识地点是教室,看到的是文字与图表,记得的是理论与公式,即便是每天练习解决的问题,也都是由老师们虚构的,“在理想情况下”的。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些实际问题,就免不了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即使是硬着头皮勉强干,也会四处碰壁,弄得狼狈不堪。然而通过金工实习,不但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亲自动手机会,而且在师傅们耐心仔细的指导下,又保证了我们能够安全正确的进行操作,并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最终掌握这些工艺!

由于工种分配的关系,我们这一组的金工实习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累。第一天是车工,要用庞大的机器加工一个小小的零件。早晨刚看了安全教育的片子,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操作机器的危险性,搞得我们对那机器望而却步。但后来实践证明,只要按照规章操作,那些机器还都是安全的。车工,作为我的第一个实习项目,我对它的记忆是深刻。当老师给我们讲完40多分钟的机器理论课时,我才知道了车床的工作原理。我也知道了怎样辨认车床,怎样根据加工零件的大小选择车床。我们实习所用的车床都是卧式车床,它的铭牌上都有“C61---”的标志。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实际上就是电动机输出的动力,经变速箱通过带传动传给主轴,更换变速箱和主轴箱外面的手柄位置,得到不同的齿轮啮合,从而得到不同的主轴转速。主轴通过卡盘带动工件旋转运动。同时,主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换向机构、交换齿轮、进给箱、光杠(或丝杠)传给溜板箱,使溜板箱带动刀架沿着床身作直进给运动。这样就可以加工一个所需要的零件了。当我第一次开动它的时候,我心情有点激动,我怕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危险,可是经过几次的操作后,我感觉到我好像是一个师傅了,我站在车床旁边认真地操作着机器。当我拿着我的第一件成品上交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

其次,金工实丰富了我们大学生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一些朴素的从实际生产中获得的智慧,是书本中学不到然而又更巧妙的。这其中又以安全知识最为重要!金工实习中很多的工种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便是最简单的钳工磨挫也会又划伤手的可能,至于车,铣等需要用到机床的和电火花、焊等需用到大功率电流的工种危险性就更大了,所以,实习前的安全教育中,一幕幕血与生命的教训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使我们懂得了实习中最基本折安全规范教育,又使我们懂得了在面对各种生产事故,如触电、火灾、工伤时,脱离险境的有效办法。至今仍然对被火灾困在高楼时的几种逃生方法记忆犹新。

实习的第二周周二的上午,我们的实习内容是安全教育。就是看火灾怎么逃生的录像,以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本来觉得这是些挺无聊的内容,但老师跟我们说在广州有次火灾,烧死了十几个人,但如果这么多人中有一个会使用灭火器的,就不至于造成这么悲惨的结局了!可见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所忽视的,往往是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再次,金工实习也使我们感受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指导我们日后更加有效的学习。作为理工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多都是来源于生产的,例如电子电路、电气控制、机械制图、应用化学等,通过金工实习的相关工种,使我们充分体会了知识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例如在操作数据控制机床的几种编程软件时,只要还记得机械制图中X、Y、Z的三轴关系以及各种视图的特点,零件图的绘制便会轻松的多;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记忆,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最后,金工实习也为我们将来的工期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产经验。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我们工科生总会需要进行相当多的规划设计工作,但是不管设计得再精美,一颗螺母、一块角钢摆放得不合理,或是加工方式难以实现,都会造成产品的无法制造,也是前功尽弃!有了这些实习经验。就能使我们在设计中考虑到以上种种问题,做到“闭门造车,出门和辙”了。

这十几天的金工实习带给我们的,应远非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并将这种感悟运用到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去,学以致用。这才是金工实习的真正目的所在。

金工实习留给我的意义是丰富的,留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如此宝贵的一次经历,我一定会好好珍存。最后,向所有金工实习的师傅们道一声:辛苦你们了,非常感谢!

篇3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质量,促进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及内涵建设,我校于2012年6月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便是其中之一,在该课程建设工程中,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条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准,在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出现的若干问题教学探讨和分析。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的课程建设应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说起:

1.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监理、工程造价等职业岗位群要求以及吃苦耐劳、良好的沟通协调等综合素养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主要面向建筑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等企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技术问题、组织、协调施工现场,具有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岗位和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培养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2.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利用校企合作,以企业用人为依据,重在实用、重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做、学、教一体”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内容。

(2)设计思路

深入企业调研、校企合作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应针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为建筑工程行业培养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和组织管理工作。

要经过调研、论证、研讨,选取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进展情况,科学、合理地随时、随堂进行各种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知识和技能,已达到理实一体、做学教一体,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为主,以任务为驱动,力争做到“做、学、教”一体化,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习过程应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过程进行设计,形成做、学、教合一的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采用启发互动,精讲多练,,学中做,学中教,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小组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模拟仿真等适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校内外的实验条件、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做兼职实践教师,利用课堂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证、课程综合实训、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实践经验,满足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的企业要求。

使用PPT课件、收集大量施工现场资料、制作成施工现场照片和图像、录像、平面动画和视频等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

联合有关技术单位,制作虚拟仿真软件,通过演示再现施工过程,让学生能够模拟施工情景,能够加深理解,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中比较合适。

利用QQ群、网络教学平台,有关专业教师在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应以校内优秀教师、企业优秀兼职教师为主,主讲教师最好有企业施工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为主,且要求教师有执(职)业资格证;企业兼职教师应有优秀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且有执(职)业资格证或高级职称,以便建设优秀精品课程。

五、教学条件

1.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1)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技术、管理均先进、文明的多家施工相关企业单位建立多所校外实训基地,且其在学生实训时真正起到指导、监督、管理学生的作用。

(2)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在校内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满足“做中学,学中教”―― 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环境

建设校园宽带网,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上网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信息提供条件和保证。精品课程的电子课件、教学资源、视频资源等应全部上网,满足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学习的平台。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关专业教师在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效果

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教学效果,应将考核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改变旧的评价模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1.教学评价

应充分利用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和学生教学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

(1)校外专家评价 :利用职教专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2)行业企业评价

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企业需求、对学生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进行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课程考核

(1)任务评价见表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制定任务评价见表,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纪律、组织协调、创新等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2)课程考核

根据学生完成工作页、职业活动训练任务、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注重过程,有注重结果,既注重理论考试,还注重实训技能的考核,以过程、技能训练促进知识的掌握。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44-03

一、课程资源超市建设的意义

资源建设是《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虽然目前的互联网已经存在很多关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库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海量的Flas制作学习资源无序地分散在各类网站中,学生在挑选所需资源时非常困难,耗时巨大;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却无力辨认其时效与价值;资源重复严重,往往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的资源其实是早已熟知的内容。因此,跟传统的资源库相比较,为学生提供一个挑选省时、使用便捷、质量可靠、服务周到的一站式数字化课程资源超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程资源超市中,商品就是教学资源,消费者就是学习者,价格就是每个资源的实用价值,购物过程就是学习者挑选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超市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超市中的商品(教学资源)能够迎合大众消费者(各种基础层次的学习者)的口味,资源有趣味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运行稳定。

2.教学资源虽然数量较大,但是分类明确、摆放有序,能提供按关键字检索资源的功能。

3.每个商品(教学资源)均明码标价(提供用户评价),这样学习者在挑选所需资源时能够了解其价值,并有所参考,减少耗时。

4.购物过程(挑选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便捷化(智能化),资源超市能够代替教师的口、手、脑,提供常见问题解答、资源使用方法介绍、记录相关数据等功能。

5.资源超市应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如退换货(听取用户意见,及时删除不良资源)、维修(及时修改资源错误及不足)等服务,资源更新及时,减少贫乏利用。

6.资源超市应具有推送机制,如根据用户需求特点推送学习计划和资源目录,或者根据用户下载频次与评价,推送最受欢迎的资源目录。

二、工、产、学一体化的《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数字媒体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主要讲授动画片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制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我们设计了工、产、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我们考虑Flash二维动画技术在数字媒体领域主要应用于广告制作、网站应用、卡通片、游戏制作四大方面,因此,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与上述四个应用方向相对应,即静态画面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卡通片制作和交互性作品实践。在“工、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先花费一段时间来学习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学生将接受市场中常见的真实工作情境和任务。在完成该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创意、设计、修改等,最终将生产出该工作任务要求的完整作品,自此实现“工、产、学一体”的第一阶段实训。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体验过了真实工作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工、产、学一体”实训(如图1)。在这一实训体系中,学生面临的任务是由易到难、逐层渐进的。每个小型实例完成之后,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会逐渐增加,技能水平也呈螺旋式上升,并最终获得核心技能、扩展技能、真实工作的直接经验,以及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基于工、产、学一体化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超市建设方案

1.需求分析

该课程资源超市的消费者就是学习者,在工、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第一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动画基础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绘图工具和基本绘图技能的小型实例教程和真实工作项目中绘图项目源文件;学习者在第二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基本原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各种动画类型的实例教程和广告项目的源文件;学习者在第三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影视语言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卡通片制作实例教程和经典卡通片的源文件;学习者在第四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程序设计实例教程和经典游戏的源文件。

2.货源(资源的来源)

资源超市中的资源包含知识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源文件、素材等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获取方式:

(1)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存在海量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其过于分散,我们需要将资源集中、分类、挑选,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按照指定的关键字来查找相关资源,也可以在专门的资源库中获取Flas经典效果的源文件和常用素材,还可以在动画制作相关的论坛中搜寻珍稀的素材与源文件。

(2)教师自产

教师自产的资源主要包括知识点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在互联网中,我们很少能够搜索到关于动画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或很少能够找到适用的知识讲解片段或微课程,该类资源主要靠教师自行开发和制作。在开发某知识点的视频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或者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来制作。该类资源的制作流程一般为:①设计分镜头稿本;②设计解说词;③录制解说词;④收集图片、视频等素材;⑤在制作软件中导入素材;⑥在制作软件中编辑视频或动画;⑦生成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的成品。

(3)优质品牌

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优质品牌的动画学习资料,如网易学院中就提供了一些设计软件的标准教程,金鹰教程也会围绕各种设计软件展开讲解,像网易学院、金鹰教程这样的优质品牌资源都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引入到资源超市中。

(4)学生参赛作品

新手学习动画制作的初期,往往会存在畏难心理和自卑心理,那么,此时将以往学生参赛获奖的作品放到资源超市中,可以帮助新手重拾信心、产生兴趣。

(5)学生原创分享

学生获奖作品毕竟还是少数,我们还可以在资源超市中放置每一名同学的平时作业与综合作品,以便同学之间互相评论、鉴赏、学习和交流。

(6)教材

教材也是资源超市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大多数动画设计与制作相关的教材都会配有CD光盘,光盘中往往提供了教材中每个实例的素材、源文件,甚至是实例教程。所以,我们还要尽量搜集大量的教材,从其CD光盘中获取珍稀的教学资源。

3.管理者

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运营管理者可以使资源超市得以长期正常运营。在本资源超市中,管理者可以是教师、研究生、技能小组成员。教师无疑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最佳人员,但仅仅依靠教师来管理超市,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挖掘除教师以外的合适管理者人选。研究生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他们的心智、学术科研能力、技术实现能力相对于本科生要高出一个级别,同时研究生非常需要专业的实践机会,管理资源超市正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技能小组多是该专业的本科生,但是该群体技术过硬,与教师来往密切,比较熟悉教学流程和需要,同时也非常了解“消费者”,也是较为合适的人选。

4.消费者

本资源超市的消费者以《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生为主,也可以是各个层次的动画爱好者,他们同样需要获取动画相关的学习资料、常用素材、经典源文件和教程等资源。

5.运营

在资源超市的设计方案中,将主要设计其结构、功能和运营等方案,初步的功能和运营方案设想如图2所示。

四、关键技术

本资源超市依托于网络,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运用网站开发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在超市系统试运营和正常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数据库技术、网站维护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由于目前该资源超市仍处于初期设计与构想阶段,具体应用方面的技术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迎春.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超市模式[J].江苏高教,2010(2):74-76.

[2]孙爱萍.开放远程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的资源超市建设[J].江苏高教,2008(4):139-141.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变的越来越宝贵。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现代化建筑物开始最大程度地向地下和高空发展,这不仅给建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随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安全与质量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就整个建筑市场发展环境而言,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仍然无法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1]。因此,为建筑领域培养合格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在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及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初始岗位是从事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项目代建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岗位;发展岗位是企事业中层部门经理、工程项目经理、代建经理等。《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主要分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两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质量检验和控制能力,并能够运用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并进行管理;同时具有收集和编制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的能力,具备施工现场备场容管理、施工消防安全管理以及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管理的能力。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进行课程总体设计

首先,教学团队通过对建筑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标准,把课程对应岗位设定为质检员、安全员。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度分析质检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和能力项目训练设计两大方面。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结合质量员、安全员的工作内容,把该课程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1所示:

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上面,对质量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深度剖析,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8个能力训练项目:1)土方工程、地基处理等工程质量验收;2)钢筋、模板、混凝土、钢结构、砌体工程质量验收;3)屋面工程质量验收;4)建筑装饰装修与节能工程质量验收;5)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分析;6)阅读施工专项施工方案,编写施工安全技术措施;7)阅读、审查和编写施工机械的安装和拆除方案;8)阅读和填写文明施工检查评分表。学生通过能力项目的训练,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借此“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2]。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三者融于一体,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3]。本课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创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1、项目法教学:选取某个实际工程为对象,结合施工进度将工程分解为一个个实际任务,学生们围绕着具体的任务开展学习,通过模拟操作、现场考察、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4]。1)模拟操作:针对质检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上,把某个典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分解为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屋面工程等几个部分,给学生分配质量验收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2)现场考察:带学生去某个在建工地进行实地教学,要求学生对该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以及检查安全隐患。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一些比较典型的质量与安全事故进行讲解分析,一方面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一方面也可以融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选一些比较热门的案例给学生们进行讨论,从而将老师传授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时间中去,掌握一些常见的质量与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理方法。

最后,在考核方面,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比较偏向技能类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5]。总评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知识考核、实操训练五个方面组成。整个考核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二)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目标,制定学习方法

以8个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都要参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一环接一环,让学生亲自体验整个学习项目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6]。为此,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根据班级人数一个小组有3-5名同学,每个小组合理安排不同梯度的学生,从而起到学生之间互补和互相学习的作用,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不懂而缺乏参与感。

(三)以“钢筋工程质量检验”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整个教学流程为:1)模拟操作:以某个工程的钢筋工程对象,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分组布置模拟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任务;2)现场考查:带学生参观某在建工程的钢筋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并分小组对该项目的钢筋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格;3)实训项目强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给学生安排钢筋工程实训。学生们分小组完成一个钢筋工程的材料验收、钢筋构件绑扎工作,并进行小组之间互相对彼此的钢筋构件进行质量验收。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学生掌握了钢筋工程的质量标准、操作方法、验收要求,从而具备了该工程质量管理的能力,

四、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在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为以后的顶岗实习甚至工作打好了基础。然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有:(1)如何设计模拟操作环节,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工程,同时让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2)现场教学的场地有些;(3)教师的实操水平和现场经验有限等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实践和研究,从而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涛.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7): 34-35.

[2] 林文剑.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6): 181-182.

[3] 王蔚.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23-26.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52-02

针对高职教育工科类专业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的理论知识教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脱节、职业素养无法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问题,我院由教务处牵头,在省级重点专业中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程。2011年9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并从2010级学生中抽取了2个班进行试点改革。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分别为2010机制试点班、2011机制试点班,2013年后推广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有班级。在首轮试点后,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探索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如何有效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搜集信息的途径锻炼学生搜集信息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学生自主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以检验评估环节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以演示汇报的做法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将课程改革先进理念与配套条件建设同步推进。注重将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改革所需的一体化教学条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同步推进,从而避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所需的教学团队和教学条件相互脱节的问题。

3.实施、评价等具体工作与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教学管理部门、一线教师、企业人员、学生等多元参与全面推进的课程改革局面。

4.力求改变以往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重建设、轻使用”的问题。注重对课程改革成果的资源积累和共享,并且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案例完善、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成果共享的课程改革资源网络化共享局面。

5.淡化小组教学时部分学生过重的依赖心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期加入阶段性考核让学生体会单人单机操作考核的过程,打消个别学生浑水摸鱼的念头。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分析专业岗位群分析岗位群工作一般流程依照岗位群工作流程构建满足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准备课程教学实施总结提高

三、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

1.课程教学设计。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打壳机,选取传动轴、端盖、箱体、齿轮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换向齿轮箱一个部件作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细化为19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教学资源。本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所有资源已全部上传。

四、教学过程组织实施

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学生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提出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学习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根据已有条件和学生水平指导学生确定工作方案)制订计划(学生根据学习和指导的结果制订任务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学生按制订的任务计划具体实施)检查评价(工作完成后,学生按评价标准自行检查,教师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总结)”的过程组织教学。

五、课程建设创新之处

构建高职制造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使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避免各门课程单打独斗。基于真实产品选取教学载体,按照实际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1.更新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理念。力求改变片面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而忽略整个专业系统化设计与推进的狭隘课程改革局面,通过内容设计、标准制定、条件配备、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等不同层面和不同纬度,系统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更新高职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理念。

2.探索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操作流程及各节点的操作规范。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为推手,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对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剖析、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成效评价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操作流程与各节点的操作规范与标准,总结可借鉴的做法,为同类院校系统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工作依据。

篇7

1.前言

随着煤化工生产过程朝着大规模、高效率、连续生产、综合利用方向迅速发展,对参数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就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掌握化工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技术是煤化工专业学生在未来的事业中必不可少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在煤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大多数本专科院校的煤化工专业均开设了本课程,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然而,现有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出具有全方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的总结与摸索,笔者认为该课程 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及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检测仪表、新的控制技术不断涌现,一些老型仪表逐步被淘汰,使得部分教学内容显得陈旧且不实用,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将来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适应社会潮流发展的趋势。如当前数字式仪表在各类仪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教材还是以讲解模拟仪表为主,关于数字仪表的介绍内容很少,如不更新教学内容,势必造成教学与应用的脱节。

2.2 教学方法及手段需要改革

我院自开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以来,一直采取黑板教学的方式。然而在讲解各类检测仪表时困难较大,仪表结构原理难以在黑板上画出,且缺少相应的实物教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2.3 实验及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由于缺乏实验条件,所以学生动手能力基本没有得到培养。现场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在购置实验仪器资金缺乏及实践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加强实验及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总之,为提高学生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一课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应刻不容缓地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建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专业课程。

3.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如何把握课程特点,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较好地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大有讨论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理论教学方面的一些教学心得。

3.1教学内容以基础应用为主,突出重点

对于煤化工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各种常规仪表的基本原理、操作及维护知识、熟悉简单控制系统的组成、投运,了解一些复杂控制系统,以便配合电气、仪表人员完成对工艺过程的控制。一个完整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体系应包括有八章的内容,那么在40学时内要详细讲授八章的内容显然很不现实,因此教学当中应强调基础及其应用,选择化工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仪表和控制系统进行讲解,突出重点。即在教学中适当降低理论要求,着重讲清结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增强实用内容,减少微观分析,注重外部特性及其应用。例如:

第三章对于各类检测仪表与传感器,每一类只重点讲解一至两种,其他以简介和自学为主。“压力检测仪表”重点讲解弹性式和电气式压力计;“液位检测仪表”重点介绍差压式液位变送器;而“温度检测仪表”以热电偶和热电阻温度计为主;“流量检测仪表”重点讲解差压式流量计,而对于转子式流量计,因为已在前序课程化工原理中进行了详细讲述,这部分内容就和其他检测仪表一样,以简介和自学为主。

第四章“显示仪表”中,讲授重点由技术落后的中小型企业中普遍使用的模拟仪表转移到当前应用最多的数字式仪表,一些新型显示仪表以简介和自学为主。

第五章讲解“自动控制仪表”时,对于模拟式控制器,只重点介绍DDZ-Ⅲ型电动控制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即节约了课时,又突出了重点。

3.2 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直观、生动的形式描述知识形成过程的特点,使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采用动画制作,将在黑板教学中难于表达的仪表工作原理进行动态演示;将拍摄的工厂车间内实际操作系统及操作过程进行播放,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3.3 采取兴趣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反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枯燥且难于理解,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举例是激发兴趣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在讲解“温度控制器”时,给学生讲“非典”时期测体温的例子,认识相关的温度检测仪表。

要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原理讲解形象化。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实际化工生产中常用的测量仪表,对自动控制系统也缺乏感性认识,即使实习过的学生也不可能看到仪表的内部结构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因此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抽象和枯燥,教师教授也比较困难。利用实物模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理论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在每一章的开始,先给学生介绍这章主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了解,带着问题学。并在讲新课前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讨论,使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将工厂的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搬到”课堂,让学生对它们有更生动、更直观的印象。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工厂里常见的例子,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仪表、自动控制系统与生活和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讲流量计时可以从家里常用的水表、天然气表引入,讲到液位控制系统时举厕所座便器水箱的控制系统,让学生自己观察水位的控制过程,并亲自动手调节控制水位的高低。通过这样的举例、讨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提问的同学也会逐渐增多,甚至有的同学把家里的实际问题也拿来问,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重要性。

此外还应该大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思考,随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在实现“授”与“受”统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3.5 考试方法改革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65-02

乳制品加工技术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属于应用科学。该课程特点为实践性强、加工技术更新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结合,理论部分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多,达60%以上,但实用性不强。本课程为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乳与乳制品加工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零距离,本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程整合。我们根据本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校内开展对以原料乳的质量检验和奶酪、奶油的加工等教学活动。

作为项目主体,校外以消毒乳、发酵乳制品、冰淇淋等生产作为实训项目主体,以企业的产品作为具体任务,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娴熟。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理论的真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一 依据就业岗位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的教科书乳制品加工技术大多以理论为主,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所涉及的实践内容又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脱节,而新增加的内容大多是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企业参与编写的教材较少,所以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实际生产不符。因此,学校要摒弃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首先,我们应对在乳品企业实习的学生、毕业生和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调研,毕业生在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主要岗位是质检员、技术员和化验员。调查学生具体在哪个岗位工作(实习),该岗位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对目前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议。其次,对企业主要调查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对人才的要求,哪些理论知识是企业员工所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然后,与企业一线生产、质检、技术、化验、基层管理人员和毕业(实习)生一起,参照乳制品加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筛选理论和实践授课内容参编教材,例如把原料乳的质量控制、乳的化学组成及性质、乳的掺假作为授课内容的重点,增加ISO 9000、HACCP体系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的运用,同时,还增加了与乳制品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乳制品相关的污染物的处理。再次,在我们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做人的基本原则,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化教学

乳制品加工技术属于应用型学科,是一门以乳类科学为基础,综合相关学科知识,研究乳与乳制品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学科。本课程在教改之前,一般都是借鉴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一般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在理论教学阶段,学生容易产生“摸不着头脑”“抽象空洞”“枯燥乏味”等学习体验。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理论知识已大部分忘记,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或是应付一下老师的考核,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影响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传统的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融合,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突出乳制品加工技术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并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乳制品加工及检验岗位(群)为标准、以乳制品加工实训内容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在加工过程中,同学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实际操作为主,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把乳制品加工的内容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消毒乳制品加工、发酵乳制品加工、乳粉加工、奶油加工、干酪加工、冰淇淋加工。同时,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在每一个项目中,又设置若干个任务,例如发酵乳制品加工又分为发酵剂的制备、发酵剂活力的测定等任务;在乳粉的加工及检验项目中,又分为4个任务,分别是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配制乳粉、其他乳粉的加工及检验,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职工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是学校规范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领会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积极实施教学改革,自觉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行业工作分析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符合岗位(群)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及项目化的课程教学。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教师职业观的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培养和谐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其次,建立完善先进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教师的考核、评估是教师团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赏罚分明,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再次,实施有效的教师培训。我们坚持“请进来”即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坚持“走出去”,就是高职院校要制订相关政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挂职锻炼,使教师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反哺于本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而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打分,造成部分学生互相抄袭实验数据或结果以求高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达到实践考核的目的,我们将考核分为三部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期末考核又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过程性考核即老师们所说的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作业、学习态度、每一项目的实施、产品的质量、品质的分析、实验报告等,以便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期末技能考核,我们注重某一产品方案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产品的质量和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及熟练程度,我们仅给学生提供原辅料,鼓励学生自己配方、自己选择制作方式独立操作,然后将学生的产品放在一起品评打分,同时要求学生对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计算,对考核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或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对考试的加工工艺、方法、使用仪器等方面提出改进的设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实践证明,采用理论与实践各占25%的考核方式是比较合理的,既可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可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 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为乳制品加工企业培养更多能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乳制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让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紧跟企业需求,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77~78

篇9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篇10

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最为基本的特征在于,价格将发挥显示机制与分配机制的作用,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在一个不确定的平台上进行,行为主体独立地承受成本和收益。这些也构成了市场的基本功能。不过,市场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并不是绝对地独立存在的,并不是说一旦推进市场制度,市场的这些基本功能就将完整地自行发挥出来。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并不是只有一种标准模式,而是可能被修正的。市场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而是一个虽非人可设计但却是人之行动的产物的概念。市场当然是可以由人的行为而发生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天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不能庞统地使用市场这一概念。要认识到市场是经由我们的行为而形成的,因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所实施的市场化改革,总会给所推行的市场带上特有的色彩。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本身是受到选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市场功能的具体发挥,受到各行为主体力量格局的规定。更进一步的,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所依据的立宪规则,实际上规定着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最终可能发挥的具体功能。

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作为案例,来考察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立宪选择是如何影响市场功能的具体实现与运行。中国证券市场是依据计划规则而建立并运作的,因而,其功能的具体实施要受到这一立宪选择的规定。本文从市场风险的控制、市场中的产品、市场与机构这几方面对中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具体实施情形进行具体的讨论,阐述在立宪层面选择不同于标准市场制度的情形下,市场功能所可能发生的差异。这里的追问当然表明,如果当初在建设证券市场时,依据的是一个不同的立宪规则,那么,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发挥,将会有不同的情形。但是,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这一讨论的目的只在于对中国证券市场能够有一个更为深入和准确的考察,能够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演进有一个更为前瞻性的理解。而且,非市场国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就是应当依据自己国家的特点,进行有自身特色的市场化制度建设,只有这样,市场这一制度才可能不断扩展,不断丰富。市场制度只有在融合中才能扩展。

之所以以中国证券市场作为案例基础,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真正体现了市场化改革所要带来的根本性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与演进,无疑是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事件。在这之前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资源配置。如果掌管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命脉的金融没有实质性市场化改革,那么,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还将依然处于集中性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在建立证券市场之前,中国市场化改革为市场这一制度安排所提供的空间,是有限定的,市场功能的具体实施,是受到规定的。这样的规定是通过政府对于金融的控制而实现的。原先市场化改革中市场功能的受限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家对于金融领域的管制来贯彻的。因而,证券市场建立之前的市场,不足于作为考察立宪选择对于市场功能影响的案例基础。证券市场的建立,意味着政府必须具备驾驭市场所实际发挥的具体功能的能力,才能保证市场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立宪层面的选择相适应。在建立证券市场之前,政府可以通过控制金融而控制市场功能的具体发挥,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政府则必须直接地介入市场,才能够规定市场功能的具体发挥。所以,中国证券市场无疑提供了考察立宪层面选择影响市场功能差异的案例基础。也只有立足于这样的背景和分析框架,才能够解释中国证券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从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到最近的基金黑幕)。

一.建立中国证券市场的立宪依据

证券市场是资金的供给者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沟通的场所,在这里,投资者直接地感受并承担其资金所可能受到的损失,也拥有得到高回报的机会。因此,证券市场作为一种相对于间接融资的资金融通方式,其独特性在于,投资者在这里直接地参与实质经济中的投资形成决策。正因为如此,所以证券市场从而证券业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活动中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确立及资金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二是投资者的自组织的空间。这两个因素构成了对于证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金融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经济的货币化及参与投资决策主体的变化相关的。证券业因投资者直接参与投资决策的需要而形成并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表面上看是由融资的需要导致的,实质上是由经济主体自主运用资金的需要而造成的。随着经济主体收入的增长,从而其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的增大,其自主运用资金的意识随之增强。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主体可运用资金的增加,经济主体参与投资决策的要求提高了,这导致了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每一行为主体都有成为一个融资中心的愿望。经济活动中行为主体的多样化、社会成员与阶层的复杂化、动机的多样化,使得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处理风险的手段与方式也必须多种多样,金融产品的丰富与不断创新无疑需要直接融资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主体类型已不再仅仅是国有与集体两种,而是演变为多种行为主体。即使在国有经济内部,也形成了各地区、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在部门、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逐步产生与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出现了多种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新型商业银行、由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演变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外国独资与中外合资的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的恢复。这些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表明了多种经济主体自主运用资金的愿望。与此同时,国家不再承担个人的退休、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保障,个人不再是仅仅为了未来的消费而储蓄,而是要考虑如何投资以使自己的储蓄保值增值以保障未来的生活。这些,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但是,中国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金融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一直采取谨慎并有所限制的政策,信托投资公司自产生以来,就与清理整顿联系在一起;城市信用合作社在获得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很快就被改组为城市合作银行;个人的退休保障基金与医疗、就业等保障基金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建立起真正商业化运作的制度。这些,决定了中国的资本一直被严密地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在这之外的资本没有形成真正的组织化,而是以分散化的形式存在着,非国有性质企业及个人在形成与创建金融机构与创新金融产品上几乎没有空间。因此,尽管家户与非国有企业的资金拥有量在增长,但如果他们自主运用资金受到抑制,那么间接融资的中介作用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家户与非国有企业资本尽管有自主运用自主寻求出路的要求,但并不能对既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占统治地位的投资决策程序构成很大的压力,仅这一点不足于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

因此,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最大动机在于,利用市场属性所决定的市场参与者自主承担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原则,把原来国有商业银行因承担政策性功能而隐含的国家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对市场属性的修正,使资本市场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原来的投资决策程序。资本市场本应是各类经济主体自主运用资金的场所,在这里,每一主体都既是资金的需求方,又是资金的供给方。可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这样完整的资金运用主体。我国把证券市场中的参与者一分为二,一是资金的需求方,即国有企业,二是资金的供给方,包括非国有性质的各类企业与个人投资者。这一方面排斥了国有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自主运用资金的其他可能性,必然影响其投资的效益;另一方面又剥夺了大多数非国有性质企业在证券市场运用资金的权力。

因而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虽然不可避免是各方行为主体共同驱动导致的,但却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和支配下进行的。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市场本身是被中央政府作为一种资源来运用的,这样一种市场化改革过程本身就代表着市场化改革所依据的立宪规则,即是在计划规则下进行市场化的改革。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这一明确提法突出表明了中国市场化改革所依据的立宪规则,即计划规则。市场这一制度安排具体功能的发挥,必然受到这一立宪规则的规定。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候选对象大多数系国有企业,由条快政府部门控制,股票债券等证券资源的配置仍然采用计划分配和审批模式:企业申报、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审查和批准发行额度,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也主要是国有性质。这是一个依靠计划经济资源配置系统推进金融系统市场化的过程。

中国把资本市场定位为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服务,这里的核心在于要把国有企业在银行的债务,转换为上市公司的股本金,而且这一股本金要由非国有性质的企业与个人投资者来提供。这一投资秩序规定了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即,通过行政性的干预使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限制企业债券的发行;保证上市公司股票的顺利发行,严禁国有企业的资金进入股市,这需要对发行价格进行行政安排,在证券市场的功能变为单一的情况下,以证券交易营业部的模式维持证券的简单交易是合适的。这些,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市场风险的控制

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把市场作为一种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方案,以替代原先的非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但如果更进一步地从管理风险的需求来看,那么,可以认为市场首先是作为处理风险的机制而存在的,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服从于市场的处理风险功能。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立宪层面选择不同对于市场功能所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人们风险感受的作用而影响市场功能的。

1.立宪层面选择与风险感受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立宪层面的规则选择本身,规定着人们的风险感受、规定着风险的形态。因此,当立宪层面的选择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人们的风险感受难于有实质性的不同。在证券市场的建立依据计划规则的情形下,人们自然还是沿袭计划规则下的风险感受。

在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由国家统一安排经济活动,这时,对于各类经济单位及个人来说,是无所谓风险的。因此,市场化改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即由国家统一承担、统一处理的风险,转变为由各类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承担、自主处理风险的过程。但这样一个过程的真正展开,依赖于推进市场化改革所依据的立宪规则。如果市场化改革所依据的是计划规则,那么,对于参与市场的行为主体,市场就不可能被视为市场中各行为主体相互冲突的不确定性平台,行为主体仍然要把在市场中的交易理解为与政府的交易,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所以,在这样立宪规则下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没有真正地转换行为主体的风险感受。或者说,最为重要的在于,人们尽管感受到风险,仍然不是一种切身的感受,仍然要国家具体负责和承担风险。

2.管理风险主体的独立性问题

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出发点决定了其风险管理的方式及这一方式的变化特征。也就是说,风险承担的转移是不容易的。

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主要以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这表明个人与家庭的投资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个人与家庭的理财能力、管理风险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应该说,个人与家庭收入随着经济改革的展开而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个人的金融资产数量不断增加,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也不断提高,这是中国特殊的情形。如果在个人金融资产迅速增加的同时,能够相应地增加个人的投资渠道,提高个人管理风险的水平,那么,国家通过改革所释放的风险就能够真正地得到个人和家庭的承接。但中国的实际情形是,这两个过程并没有衔接好,个人与家庭并没有获得与其金融资产相对应的风险管理选择权利与手段。

最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个人与家庭风险管理的需求。对于单个的个人与家庭来说,要求其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种过份的要求,个人与家庭的风险管理能力,总是要体现在其能够委托的机构投资者上面。如果机构投资者的产生与建设不能体现不同个人投资者的需要,那么,最终结果就是个人与家庭的风险管理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

3.风险的处理

金融风险的管理与化解,依赖于通过市场交易进行风险的重新组合与转移,风险不是在监管中得到消化的。目前中国对于金融风险,更多的是采取行政性的办法。

中国建立与发展证券市场,希望由此把国家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可是,市场上的投资者之所以能够承担风险,在于他们能够通过市场来规避风险,而在市场中规避风险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但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所依据的立宪选择,限制着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这样的立宪层次选择下,中国对于金融风险的处理表现为:在各类经济单位和个人日益感受到风险的同时,其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管理风险所要求的市场条件和机构建设也受到抑制,风险表现为不断累积,国家实际上仍然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国家金融监管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下成为直接的风险管理实施者,而没有专注于风险管理制度规则的建设与监督。

三.市场中的产品

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企业债券,每年债券发行额度大部分都未用完, 与其它计划额度供不应求形成鲜明对比。但与此同时,国债发行规模日益增加。

股票与企业债券这两种金融产品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不同发展程度,可以说是理解中国证券市场特征的关键。当国有企业没有完成根本性的改造时,国有企业同非国有性质的投资者之间发生的债务,最终都将由国家来承担,在这里只有国家信用,而没有独立的民间信用。因此,企业债券的发行,将对国有企业制度和政府调控经济模式的改革产生极大的压力,将促使国家信用之外的多种信用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债券的发展,需要并依赖于民间信用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运营来说,股票本来是比企业债券更具影响力的金融产品,但国家通过对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设置,使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不会因为市场交易而变化,这样,股票成为国家改变国有企业债务比率从而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但又不需要改变管制经济模式的一个方法。可以说,只有当政府放开企业债券市场时,才表明政府真正下决心彻底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才表明非国有性质的各类投资者能够真正自主地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他们的资金。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个人信用制度以及有效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制度。微观信用基础一直没有形成,名副其实的微观信用基础上的高资信等级公司债券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但国有性质使得这些公司仍然难以具有独立的法人信用,经济和金融投资领域的法治环境还未形成,行为和道德危机现象突出。国家本来希望通过企业债券增加企业直接融资途径,同时将风险分散至微观投资主体。在企业发行主体缺乏独立信用的环境下,国家为控制支付风险,只允许发行A级以上债券。并且在发展企业债券的同时,建立了信用评级制度和评级机构,规定企业债券发行前,必须经有资格的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由于发行主体、中介机构等参与者责任不落实,地方政府、企业和评级机构往往不管企业经营好坏,不管是否能够到期兑付,采用实际上不可靠的担保,使债券达到A级以上。另外,由于国有企业本身没有独立可执行的微观信用,债权人难以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算,债权人对企业清算的法律执行成本非常高,违约的企业债券支付责任从发行企业由政府协调转移至债券的承销券商或者国有商业银行,从地方政府转移至中央政府,企业债券兑付的信用风险最终仍然由国家承担。因此,除以国家信用支撑的国债外,尚未形成信用等级名副其实的公司债券市场。从国债热销、以往发行的A级以上企业债券大多数出现支付违约以及目前企业债券发行困难中可以看到,企业主体有效的投 资等级微观信用及其金融工具非常短缺,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对证券发行的数量、品种实行了行政性的管制,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以股票筹资为主的受局限的股票市场。在这样的管制下,股票在一定时期里自然成为稀缺品,如果发行人与承销商因股票稀缺而大大提高发行价格,那么肯定打乱政府扶持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的计划。因此,对股票发行的价格实质管制是不可避免的。而当股票的神秘性被揭开后,股票已不稀缺,此时再实行价格管制已没有必要。

四.市场与机构

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政府管理风险的一个手段,因此,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基于市场来进行的,在这里,不存在默顿意义上的市场与机构之间的螺旋。中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很大程度上仍是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金融监管的一个个支点。在我国,信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单位和组织来维系的。

市场的结构决定机构的行为,但市场的结构同时又是由机构的特性决定的,是由市场的参与主体决定的。如果主体的构成是趋同的,那么市场的结构与风险形态自然是趋同的,相互之间进行对冲的可能性就不存在。正如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时代一样,由于信托投资公司没有自己的业务,因此,决定了信托投资公司不可避免地在货币市场上违规拆借。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市场,才能理解中国的机构及其行为。不能再陷入中国信托投资公司那样的循环中,整顿-违规-再整顿-再违规。不能庞统地提发展机构投资者,需要的是不同风险的机构投资者。

五.市场功能与市场的演进

篇11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一、《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理念

《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将突出以下几点: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猪病防治》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3、校内和校外实训结合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2、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考评考核制度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篇12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