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09:49: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逐步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的增长率不断加快,“信息化”同样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保证。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显著成效,但还是难以适应创新时代的竞争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依赖于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志的激励,并且以创新能力为依托。各行各业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改革与发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智育教育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等方面着力寻找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的内涵
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向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后来被誉为“钱学森之问”,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问题出现在教育背后,我们欠缺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自熊彼特教授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对于什么是创新的研究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从经济角度熊彼特教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来未有过的组合。从管理角度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个层面[2]。创新不是一次性的,创新其实就是发明和观察力的结合,是一个创意转变成社会价值的过程。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各方面: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学习基础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水平提升和社会的进步,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意识不觉醒就谈不上创新思维。
二、德育的内涵和德育教学方法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主体是人的发展,德育的活动是实践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教育者早已把教书育人相结合。 “传道”,即是德育;“授业”,即是教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德才兼备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是基本任务。而育人、塑造健康人格,则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德育教学方法
就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自身特点分析,应积极倡Р⒃擞谩耙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在智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隐性教育法”其本意是教育者通过借助载体,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育与生活中,引导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自学形成或不自觉地领悟和体会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最大特点是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环境教育法”是指通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创生的一种良好德育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实践教育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道德意识和能力的方法。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个性化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体验教育法”中的体验是指个体在对象化活动或是交往情境中,对自己或其他存在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领悟基础上而产生情感及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教育法是要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局中”的情感体验,激发精神感受[3]。
以上四种德育教育方法既具有一般智育教学方法的共性,也有符合德育本身特征和规律的个性。我们应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各种单个教学方法自身特点和共同趋向的基础上,通过方法的优化和组合运用,发挥不同教育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功效,实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结合,实现方法运用的最优化。
三、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德育具有渗透的特点,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常规专业知识即智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方法具有多样性,即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榜样示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锻炼。应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成为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个有德育思想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德国的教育家茅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具有深刻的教育力量。外国教育者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而我们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应该注重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并结合现实将德育教育的精神实质加以升华和提高。
四、“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主要任务与措施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比较完善,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快速发展的微课资源,将实际专业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
以《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简析“互联网+”课堂模式下结合了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实例改革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资源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结合德育教学方法,并尝试通过“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教学。
(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集成课前课上课后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课前学习保障、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前提和保障。
《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选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本单元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情境3中的一个教学任务(如图1),教学时长为2学时。集成网络现有教学平台将《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院级优质核心课和资源库作为课程资源共享。遵循知识碎片化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细分为2个知识重点2个知识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针对小型风力发电机实物、内部构造进行视频和图片的收集,制作互动小游戏、录制微课,创建微信订阅号将所有相关网络资源资料进行整合,学生借助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并完成学习测评。(如图2)。
(二)探索德育智育教学法融合的教学形式
设计和组织三个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学习、课中练习和答疑解惑、课后复习巩固。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结合使用德育教育中“隐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育人同时实现。
1.教学基本情况
研究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本任务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传动比的计算、作用及应用。明确教学难点为传动比计算及其改变对应用的影响。如表1。
2.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本单元公式抽象难理解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依托自主开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我的课堂,教学资源、网络测试题库等资源集成,利用仿真学习软件、订阅号微课堂、网络测试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多维度学习环境。
3.教学过程组织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学习、课上导学和课后强化三个环节。确定教学对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课堂规模25人。
课前,学生通过关注教师本人的微信订阅号,进入微课堂。接受课前任务单,见表2:在课前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均上传到微信群进行讨论,问题及发帖数算课前学习成绩。
课上,导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任务的2学时划分为五个环节。不同环节使用对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首先情境导入“某企业征集小风机设计方案”,播放网络教学平台的变速箱视频结合课前学习知识,师生共同探讨任务实施的思路和步骤。根据本任务特点,设置了三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解决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结合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课上导学 任务
情境导入:某企业向小型风力发电机设计者,征集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效率的方案。
(1)针对学生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布置子任务前先利用仿真互动学习平台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齿轮的外形和功能。通过互动平台中的实验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到传动比变化引发叶片转速和灯泡亮度的变化,加深对传动作用的理解。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传动比公式和计算。我设计了实操环节,学生首先观看齿轮模型搭建视频,之后教师对作品进行分析给出齿轮比运算公式。通过实物图对比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传动比公式计算,从而轻松化解此教学难点。
(3)进行减速齿轮箱设计,学习公式计算。教师讲解后学生使用手机扫教具上的二微码边观看制作视频,边动手操作。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完成后教师引导进行计算得出减速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对比,W生很容易理解减速齿轮应用到小风机中的作用,从而化解了齿轮传动比应用这一教学难点。
(4)子任务3为拓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加速齿轮箱设计。
(5)任务完成后,将小组设计方案、计算依据、操作视频上传至分享中心。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演示。小组协同完成网络测试,同时,网络评价中心还可自动地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测评。学生们实践之后对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内化知识。观察小风机模型中简易齿轮箱构造,确定增速齿轮箱传动比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课后,强化。在订阅号微课堂,完成课后测试。通过回放网络课堂内容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再现。在课余时间学生可通过微信群进行师生互动。
总之,在教学设计探索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可以得到稳步提升。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互联网+课堂”的应用模式,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内外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变疏为导,提升兴趣。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在理解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进行探索,并有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举一反三、尝试创新,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但与先进国家企业比,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经济面貌还较落后,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产品技术含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又有企业自身因素,主要是对自主创新的渴望与追求不强烈,缺乏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资金、开发力量、职工素质保障下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一、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技进步是一个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多方面、多环节组成的不断创新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具有主体作用,它集技术源泉、技术载体和技术受体为一体,既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技术的生长点,也是科研成果的应用点和引进技术的接受点,还是科研成果的发源地。生产力诸要素最终都要在企业中结合,一切科技成果也都要进入企业和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企业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还可以从科技进步过程和企业性质得以证明。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市场和生产需求在科技创新来源中占主要地位,企业要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实现利润增长,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不断吸取创新源泉,并使技术、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因此,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从宏观上看,将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就微观而言,企业的科技创新只有与本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企业科技进步的特点,使科技创新更能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创新的有效性。企业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只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才能积极地调配和合理地安排各种资源,寻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益。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只有确立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家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我国企业现有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机制不活、信息不灵、能力不够等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企业的成败在于其创新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使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和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决策、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的主体,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意识
现代企业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是现代企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担负着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匹配各要素数量,使企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的任务,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若没有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要素数量的增加,从而造成投入浪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还是产品价格的竞争;无论是品种需求结构的排挤,还是质量的争夺,都要求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以减少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只有把自主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才有一定的保障,谋求企业发展才有一定基础。可见,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
实践也证明:企业竞争力来自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创新则兴,反之则亡”是市场经济的一条规律。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来战胜对手。其一,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制造同竞争对手在产品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差别;其二,可以利用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降低产品成本,创造同质低价的竞争优势;其三,也可以利用支配流通领域的能力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但任何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因此,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均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机构,许多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和国家、行业、市场中介的技术创新机构密切联系,从事本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我国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建立科技开发机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构,但人员不固定、资金不稳定、仪器设备落后,难以胜任开发工作。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均不适合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没有真正用科技进步实践去改变企业面貌,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方式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所谓“自主”,是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受到企业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事业心推动,形成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占有为目标,实现自我的一种强烈欲望。“自主”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小、绩效的高低。有了自主创新的机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将来的发展,就能积极慎重地开展自主创新工作,从而在自主创新的渴望与探寻中,自觉培育科技创新意识、科学管理意识、科学决策与组织意识、科技文化意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达到提高企业产出质量和效益的目标。
三、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投入
自主创新是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吸收企业外部技术,并使之在企业内部消化、扩散、再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是装备、工艺的进步,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核心。
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资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保证,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依法筹集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发出有市场前景和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一般来说,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才有竞争能力,医药、宇航、电子等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要求更高。
四、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素质
1.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
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有人才支持。在企业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就等于没有科技创新的灵魂。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往往能够通过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搞好一个企业,带动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甚至造福一方百姓。目前我国企业科技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社会环境、衡量标准、选拔方式等还不尽完善,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头人和总设计师的企业家阶层还没有形成,作为企业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科技人员总量偏少,队伍不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优秀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最稀缺的特殊资源。为此,企业应注重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竞争等途径建立起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好以优秀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为核心的,团结、稳定、高效、富于创新精神的科技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领导班子,并从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切实保证他们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其职能的实现,是科技进步人格化与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企业家是现代企业运作的核心,是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最高决策者和主要倡导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状况,尤其在企业缺乏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主创新动力和有效市场竞争的自主创新压力的情况下,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阶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一般来说,具有强烈、先进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会使他们的企业也具有强烈、先进的自主创新意识。优秀的企业家勇于探索,富于创造力,风险意识强,对国家、社会、企业、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企业的自主创新既积极又慎重,善于审时度势,具有谋略思想。凡是自主创新搞得好的企业,都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企业家。
企业家不同于其它人才的本质之处在于他们首先必须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专家型”、“学者型”企业家。各级政府应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采用国际通行的职业管理者的筛选与使用办法,建立企业家的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专门制度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加以提高和再塑造,对其进行“企业的职能”和“企业家风格”的教育并提出考核要求,使他们始终能够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企业长期生存着想,为所有者和职工承担长期的责任,为顾客承担长期的义务,使之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懈动力。
3.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和科技水平
对于创造性、风险性、艰难性较大的自主创新而言,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固然需要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但科技进步是企业连续不断的基本活动,涉及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企业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管理核心,加强对员工的各类培训,培养企业员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科技进步素质,以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
自主创新意识是对自主创新的渴望、追求与探寻。现代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并实行科学决策的态度。无论是启动企业自主创新,还是改变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不是取决于企业投入资金多少和占有哪些条件,而是取决于掌握和管理新技术的人及其观念。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能把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与顽强进取的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排除和改造来自内外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使技术始终处于创新态势,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科技进步。正是观念作用于企业行为之中,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即精神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对物质起作用。因此, 企业要树立和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精神氛围。
五、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法宝。然而,我国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更为落后,技术与管理相脱节的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管理的低水平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最薄弱环节,落后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手段已经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保证已创新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使企业自主创新各要素始终保持创新势态,不断取得自主创新成果。
1.确立企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为追求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思考、谋划活动。确立这种思维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企业,要在经营范围、管理体制、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战略定位。一个善于管理创新的企业,应该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是,硬技术不“硬”,软技术更“软”,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观念,致使企业经济效率低下。为此,企业短期内应以软技术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本企业软硬技术的协调发展。这既符合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实,而且风险小、投入少、容易实现,还可以在企业各类人员中培植普遍的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尽快实现。
2.必须加强产品与市场创新
同志曾在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高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接班人的必然手段,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部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学校团委的组织和引导,缺乏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在管理上连续性和督促性上远远不够,科技成果严重流失;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缺乏激情,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要多走很多弯路,成果稀少,科技含量低;资金和设备不足束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较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应用结合,使得很多好的成果未转化为生产力。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动手、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高校仍然不够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卷面分数上,导致培养了一批缺乏创新素质的“低能儿”。所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好的平台。
2.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成果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据统计,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中学生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得高校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港湾。
3.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整合科研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效率。通过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也为高校和企业提高了一个好的交流平台,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企业利用创新成果提高生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如何开展高校科技创新活动
各高校应将科技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制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进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探索。
1.提高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将过去的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成注重动手、注重实践、注重能力培养的新时代观念。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将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工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努力在全校营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强化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围绕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广大学生能充分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活动的大量举办使学生得到了科学研究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激励制度
制定并完善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学生自觉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学校制定相应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方法。如在奖学金及推免制度中,科技创新占据相当比例,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计算,在晋升中,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制定科研项目答辩制度,中期检查制度,考察制度,学校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大考评力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得科研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3.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创新活动平台
2002年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确定“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校,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科研团队的分散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以及成果经验的交流,束缚了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创新基地的建立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并为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良好的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基地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坚强后盾,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物质、资源等全面保障,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健康成长。
4.加大与国外高校及企业的交流合作
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校内,而应该进一步扩宽自己的眼界,更多了解世界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选派优秀的学生到世界高等学府进行联合培养、到其他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吸收好的创新知识、文化,丰富科研创新成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真正了解企业所需,使科技成果实现实际应用转化,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
5.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
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
、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科技创新的实施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既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又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功能和地位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高校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能够借助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推动,而知识创新的实现更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将高校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国家基地。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最紧缺的就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加快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加快我国发展的根本选择和必然途径。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科技创新对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升综合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科专业设置狭窄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化教育,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课程设置狭窄,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高校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建立及功能特征等方面也都以专业学科作为主要依据。这虽然保证了现代大学的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功能作用的实现,但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产生了阻碍,导致高校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仅局限于学科专业的范围之内,不利于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创新、综合性创新的实现。
2.2教学内容与方式落后
在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变化的要求,不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完全被忽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2.3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制度下,我国多数高校基本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专业分类设定不同的学习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材为主,很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对少数敢于提出质疑、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学生则被看作是异类,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合理,导致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措施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通过高校组织开展的各类科技创新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科研项目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分析、设计和完成,在科研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愿意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求知欲望。在科研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去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实现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创造”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系统的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科研团队的协作配合。由于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个人主义倾向较为突出。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在探讨交流中激发创新灵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3.2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育人理念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同时,对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答不做唯一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学习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不拘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根据自身的判断分析,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二是利用科技创新实践优化创业就业指导教育。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到校兼任客座教授,定期为大学生开设专题培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三是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产物,对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基地内企业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实践中能亲身感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也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平台,通过该平台,大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大量的经济信息,激发创新意识。
3.3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以院系专业为依托,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各院系作为高校内部的二级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各院系正是在这些优势学科专业的推动下,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品牌活动。这些科技品牌活动不仅有效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科技品牌活动的带动下都衍生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有效拓展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空间,为全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以学术科研为依托,为专业学术型团队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以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为内容的学术科研活动,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三是依托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以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搭建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对学生本人来讲,加入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能够增进与社团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在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时,通过发挥学生团体集思广益的作用,能够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机构,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彭刚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79-81.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有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的企业却由强变弱、由大变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一手抓,以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计算机掌握较好的老师负责各个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让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限制,引领他们大胆畅想,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学校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器材室,使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对实验进行创新。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省实验创新奖。我们建成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的创作,并且在网上参加各种比赛,在这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建立科技展览室和参观科技巡展活动
我们把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放到展览室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由科技辅导老师对每项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巡展活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展品。通过亲身体验、共同探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电脑动画、绘画、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了创新思路,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比赛获得省级名次的,给予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奖金,保障科技教师和辅导员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给他们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五、邀请科学家进校园
我们邀请中科院的科学家来我校做报告,科学家运用幻灯片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航母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向同学们解说了我国辽宁舰的情况,每个同学屏气聆听,个别学生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询问了专家……此次活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认识到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创新的向往,认识了在国际形势下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举办科技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比如学生针对《合理使用汽车远光灯》的问题走访了社区、医院、图书馆、档案局、交管所等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和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走访调查,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使学生们更加自立自强,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社会,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义务和权利,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七、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以下兴趣小组:1.电脑制作兴趣小组;2.科技创新兴趣小组;3.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小组;4.信息学奥赛辅导小组;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辅导小组;6.科技实践活动小组。
八、举办科技节展示科技活动成果
为了展示创新活动的成果,学校举办了科技节,现场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模型大赛、摄影书法绘画展、才艺大赛、创新实验等比赛。全校师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比赛,深受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任重道远的工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开辟途径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谷志新(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凯宏(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36-02
创新是华夏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意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林业院校行业发展需要为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入手,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检验其实践的效果,对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一、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内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完全激发,致使学生尤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毕业后缺乏适应社会的素质和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
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把实践性创新性结合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充分结合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前景。
近年来,例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些知名的研究型重点大学都相继建立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并且根据自己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江苏科技大学等学校提出以竞促学的学习模式,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而近年来林业行业技术相对落后,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是振兴林业行业的关键,这就越来越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征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为机电行业的现代化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融合机械、控制、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重基础工程教育。[3]要求培养出具备坚实的机械设计制造、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事机电工程领域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系统维护等方面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高
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并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4]
2.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电子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设计能力。面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与林业机械历史背景相结合,要求学生具有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强调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3.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创新教学模式
深入学生就业企业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调研分析目前社会需求的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适合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新模式。[5]
分析本校在校的四个年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针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优势与不足,结合本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特色及学生的自身优势,采用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方法。
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和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充分理解理论,提高其动手能力,这个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掌握专业知识的欠缺部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在大一时就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可以及时深入到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
只有具有完备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专业知识过于单一,所以需要更新拓展学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其他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其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
建立适合林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完成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并在教学中实施,总结经验。[6]以在校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方法及动手能力等,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开放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即:创新理念教育—互动式创新课程设置—开放式创新实验指导—创新实践实习—作业作品展—进行各种竞赛。
四、具体措施
深入学生就业的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在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4个年级学生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展深入研究。研究途径采取“收集资料—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归纳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形式。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采用课题组教师分工负责,学生根据各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分别实施,并针对2012级学生进行试点研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激励方法。
1.加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通用性专业,立足林业行业,面向社会。融会贯通机械工程、自动化和电气工程等基础课程,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建设机械设计和控制理论与工程等基础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机电融合,拓宽专业知识。
2.强调实践教学,体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尝试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增加进阶式设计,开放实验环境方式,适量增加实习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完善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上达到70%以上。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动手能力,扩展教学内容,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机制,与其他优秀院校的学生同场竞技,提高能力,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是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和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科技项目的设计和研究为载体,以各层次、各学科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为主要形式,参加课堂以外的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7]
4.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融合性强,便于利用有限资源和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与科研、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毕业设计是重要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与科研项目结合,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首要条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要充分结合就业前景和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性创新性融入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应发展需要、具有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王西平.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园艺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273-3275.
[2]裴旭明,冯振伟.深化机电类教学与实践改革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08,(4).
[3]杜红文.面向中小企业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2-83.
[4]钱桦等.高等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
[5]邓广福.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人才培育,2011,7(5):
124-125.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师范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师范院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新性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在这样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越来越看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大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
高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更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创新是高水平大学的生命力源泉,建设高水平大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更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在人才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根本要求,对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必要的。
二、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洞察力和敏锐性,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深入实地地调查研究,或者只完成开头,不能坚持到底;三是缺乏科技创新的兴趣。科技创新来自生活、源于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原动力,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的变化而时常不定,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科技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是艰苦的劳动,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收获创新的成果,同时创新还需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许多大学生有创新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诸如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都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学校应当积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改革教学思路,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师范院校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掌握;其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师范院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再次,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最新进展带进课堂,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因材施教。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社会公益活动,并写出总结、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
(二)强化导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
要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师范院校需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自觉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式培养。大多数大学生缺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训练,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很好地选题、查阅资料、立项申请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素质,更需要有跨学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同时,导师一般大都有自己的课题,而高年级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之中,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科学研究,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师范院校要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可以通过各种诸如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等不同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校内外历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人物,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信心。通过校电视台、校报、团刊、校园宣传栏、微博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努力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师范院校不仅要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同学进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广大同学宣传学校举办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教育活动与舆论氛围。学校推动成立学生科技创新主题教育网站,特别开设创新、创业专栏,给全校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竞赛最新动态信息,为学生提供作品上传、资料下载、信息交流等服务;还可以建立科技创新相关的微博、微信平台,不仅可以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学生就科技创新进行互动。
2科技创新促学风建设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专业课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学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1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高校大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有些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进取性,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创新欲望,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学风建设。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大学时间,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实践中去,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锻炼技能的创新平台,也促使大学生多读书、多读文献资料、反复实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更使那些经常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学生被吸引到自习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活紧张有序,以此改善学校的学风。
2.2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把课内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课外的创新活动有效地集合起来,学以致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并进行补充学习,这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另外,在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学生从学术论文与发明等科技成果中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并主动去思考、探索新问题,这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
2.3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
在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或竞赛中,需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在试验条件摸索和论文的书写等一系列任务时,通常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有的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验测试,在坚持实施的过程中要饱受挫折的打击和探索的迷茫,需要有探索的毅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甚至是失败的考验,因而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这些能力将使大学生终生受益。另外,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时,往往是要加入到一个团队,需要经常与指导教师、师长及同学进行交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改进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建议。这将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4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往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文娱及体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将加大其在校园文化中的比例。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如学术论文、科技发明、技术革新、社会调查报告等,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也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在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各类创新实验项目时,在选题、设计、实验、制作,直至论文撰写完成,这一系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的措施
3.1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关制度,是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制定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实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和评审工作。制定对大学生的激励政策。制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科研实践、竞赛等取得2个学分;把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与相关课程成绩挂钩,并与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挂钩,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通过制度规范,倡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提高科技创新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3.2浓厚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不仅讲述科研成果,还要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科研之路的经过经验,以此培养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信心与热情。扩大宣传工作,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当成一件普及工作来开展,使科技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游戏”,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充分挖掘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3.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高育人水平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培训,使其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从大学生一年给就开始,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做全面的指导,并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全程。这样容易建立较强的责任心,使师生较早建立联系,有利于彼此了解,让学生更早更容易地进入老师的研究领域,成为老师的研究助手。学校应建立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奖励制度,认可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量,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和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与教师职称晋升、考核挂钩,设立科技创新课题,或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和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是在一定情绪状态下进行的,创新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心理品质则是人的创新素质得以提升的基础。国防生作为新时期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群体,其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国防实力以及军队创新能力的水平。积极探索研究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品质,增强国防生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国防生良好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水平,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对东华理工大学250名国防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心理状况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94.8%。其中男218例,女19例。
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资料、比较等方法,对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访问咨询,收集整理数据,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与预处理,然后用SPSS11.5软件主要对国防生创新情感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二、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调查结果
1、国防生科技创新情感比较
(1)男女国防生创新情感比较。据统计可知:男女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都在40分以上,男生的得分比女生略高。T检验值为0.82,从统计学角度分析,男女国防生在情感分值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照问卷测验结果,表明处于青年阶段的男女国防生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情感,对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2)不同专业国防生创新情感总分差异分析。据统计可知:不同专业国防生创新情感平均数和标准差文理科差异较大。从方差检验来看组间F值为3.21,相伴概率为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至少有两组之间在创新情感总分上有明显差异。
据资料统计看出文科、理科之间相伴概率0.01远远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二者有显著差异,即文科要显著低于理科,其创新情感得分低于理科。这和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基本都是理工科有相当大关系,这一结果也与国内国外一些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不同年级国防生创新情感得分比较。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低年级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男生的比高年级国防生较高。T检验值为0.09,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年级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有一定差异。问卷测验结果同国防生现实表现是一致的,低年级国防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渴望创新。但往往到了大三、大四年级后,考研、部队实习、就业不用愁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的意愿和情感淡薄了!
(4)国防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心理的关系。据资料统计可知:方差检验的F值为4.37,相伴概率为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在创新情感总分上有明显差异。即经常关注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国防生创新情感要显著高于不关心课外科技活动的国防生。
2、国防生科技创新其它主要心理因素
(1)国防生科技创新的动机。动机反映思想意识,是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条件。通过对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动机调查,结果显示31.02%的国防生回答是为了“锻炼实践能力”;26.95%的是“将来深造打基础”;17.76%是“增长专业知识”;14.15%“为毕业论文提供帮助”、10.12%“为获取荣誉”。从心理动机来看,我校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差别。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不但锻炼、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专业知识,为将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毕业论文提供了帮助。通过参加创新活动中,从不同层面上实践创新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2)国防生创新情感意识的认识现状。从问卷来看,被调查的国防生中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占总体的33.25%,认为自己情况一般的则占总体的59.57%,而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只占总体的7.18%。调查结果还显示,42.74%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好奇心,有较丰富的想象力、自信心和较强的意志力;57.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这种性格能力一般,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具有这种性格特征。这说明国防生创新心理比较健康的,绝大多数国防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对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有强烈意愿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4.21%的国防生对大胆的创新思维仍持中立以及不支持的态度同时也暴露出其科技创新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问卷从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进行调查,28.13%的国防生认为决定创新心理品质的因素是兴趣和动机,26.89%认为是意识和思维,而认为是人格和意志占24.58%,知识和能力占20.40%。可见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认识不是很清楚,理解还不到位,存在对创新和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比较分散的现状,这还有待学校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进行引导和培训。
(4)制约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对制约国防生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反映出从众心理是可怕的,认为其销蚀、扼杀了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国防生占到33.76%;31.53%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国防生的心理定势,束缚了自身想象的空间;25.45%则认为,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浮躁的心理是制约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星;9.26%还认为过于严谨刻板的治学态度也不利于国防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
一、创建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只有敢于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打破常规,才能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现今的中学生普遍来说思想都不够成熟,但是同样,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够成熟,所以才足够的大胆,富有想象力并且善于想象,学生的一些打破常规,不符合常理,在成人世界总显得稀奇古怪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种萌芽需要老师去细心的呵护、鼓励和诱导,绝对不能因为它不符合常规而去讥笑、打击学生,毁灭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自觉的去鼓励学生对于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规律去追求根源,让学生尝试着去“打破砂锅问到底”,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去大胆的质疑,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且去质疑所提出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里面往往闪烁着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肯定。
二、结合生活实例,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在中学的各科课程来说,是一门实用性很高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工农业的生产之中都有着它的身影,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教师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之中,要结合本身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生产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以此来突出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的实用性。
比如说,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课程当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工作之中,交警是如何根据刹车的痕迹来判断肇事车辆当时的行驶速度,从而判定肇事车辆是否有超速违章行驶。这样教学引导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更加的容易理解,同时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在课堂之上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既觉得有趣又觉得实用,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程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要时刻记得结合一些生活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的延伸,不要单讲课本的内容,这样既枯燥乏味又与物理教学的宗旨相悖。
三、重视物理中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课堂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一部分的演示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上台去演示,而不是一味的只有教师在台上做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进实验教学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来操作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按照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流程去进行,当实验当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出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组建物理兴趣小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相较于课堂之中的物理教学,有趣的课外活动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程度和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组织一个物理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一些有趣的科技制作活动,比如说利用物理知识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或者楼梯的电灯开关电路等等,还可以将这些制作出来的东西收集起来,组织一个优秀作品的评比。这种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将来可能的发明和创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结合知识去解决问题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是将学生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应用的一个好办法,学生利用课堂之中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在学习了“核能”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当地的一些能源的使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并结合课堂中的内容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去调查一些农村用电情况、噪声污染情况和能源问题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科技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思维,为祖国的未来输送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和平县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编号:HPJY2016D0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01-02
前言:
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它打破同一专业、同一学院聚集的特点,有利于不同专业、学院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加上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来组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利用网络技术在线交流,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完成相应创新研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公寓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有效提升,使他们了解到本专业、本学科之外的许多知识,为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新媒体网络对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作用
1.实现跨专业的组合。新媒体网络能够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能够将不同专业学生集合在一起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事物,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扎实的团队基础。公寓内学生之间的组合可以更加自由,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研究课题来自由结组,比如在研究关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时,就可以将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组合起来,让学生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探讨该问题研究方向,然后相互之间交流合作,找到更好的创新角度,提升其科技创新水平。
2.了解前沿研究信息。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学术前沿信息,掌握学者们的研究状况,然后分析他们研究中的不足,找到自身所要研究问题的方向。传统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由于学生手中前沿研究资料较少,给他们研究方向的确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加上数据搜集不全面,可能会降低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查询相关资料,并搜集到大量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结论,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说服力。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探索相关领域问题。传统创新团队建设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渠道较少,学生只能单独找时间来与教师探讨研究问题,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创新研究效率,还会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通过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及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研究动态,并给予实时指导,以确保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水平。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新媒体网络环境运用现状
1.网络新媒体沟通相对较少。当前大部分学生在科技创新研究过程中对新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较少,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学生上网时间难以协调,团队中由于不同专业、学院之间的交叉,使得上课时间差异较大,一旦出现难以商榷的问题,网络平台难以满足他们表达自身想法的要求,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当面探讨相关问题,发挥“头脑风暴”作用;第二,教师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能力不足,许多高校年龄较大的老师由于自身网络运用能力较差,在与学生沟通时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导致网络新媒体沟通较少。
2.团队协作精神有待提升。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然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学生传统交流方式,他们能够运用交流平台来实现信息的传递,由于信息传递不到位,一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一般较强,由于不是团队面对面研究,一些学生会出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思想,从而导致团队合作精神不足,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发展。
三、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策略
1.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其网络技术运用能力,能够通过网络来搜集数据,并运用相关软件来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研究结论,确保科技创新结果的准确性。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而言,其每一个环节的研究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如课题的选定、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都可能会用到新媒体网络平台。因此在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高校要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完成相应研究,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2.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学生如果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会处于不利地位。高校在进行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该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创新潜力,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最终达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结合学生专业、性格特点来制定引导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本校比较成功的科技创新团队,介绍他们的研究事迹和研究成果,以增强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科技创新的自己信心,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良好发展。
3.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要实现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将公寓内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色,使其“术业有专攻”,为团队建设和学术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科技创新院队建设中,由于学生专业差距较小,分析问题比较片面,使得结论的科学性下降。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避免传统团队的弊端,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展现自身个性,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更多专业外的知识。除此之外,学校也要不断丰富科技活动内涵,在科技创新研究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
4.加强公寓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创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就要加强公寓内学生之间的交流。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科技创新研究信息,做好相应宣传工作,比如可以利用校园微信、校园QQ群、校园飞信、网络教育平台、校园官网等,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活动动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其次,要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团队作用,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与魅力。尤其是在多专业团队中,不同学生要发挥自身专业特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发挥“1+1>2”的团队优势,最终达到科技创新研究目标。最后,学生之间要做好沟通交流,发挥公寓内学术研究优势,积极向其他团队或团队成员学习,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研究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创新科研中去。
5.创建师生间和谐稳定关系。提高高校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水平,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与指导教师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创建师生间和谐关系,教师经常深入公寓,引导学生敢于进行科技创新,尊重学生的一些“大胆”想法,并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必要时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资料。学生也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一道寻找解决方案,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研究目标。
6.构建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要想建立良好的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就要为其构建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第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师资源。每个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至少需要有一位老资历教师来作为指导教师,这样才能保障团队创新研究的质量。第二,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让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来自由结合,发挥学生专业优势,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所研究问题,从而找到创新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孵化器,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科技创新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使其感受科技创新与自身就业的紧密联系,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热情。
四、总结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来进行交流,使不同专业间的学生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公寓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提供了交流平台保障。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公寓式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时,应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从而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学校也要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合作,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公寓中享受学术研究的乐趣,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96-105.